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医学工程定义范文

生物医学工程定义精选(九篇)

生物医学工程定义

第1篇:生物医学工程定义范文

关键词:生物医学图像编程实现技术;双语;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杨春兰(1980-),女,河北石家庄人,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吴水才(1964-),男,江西九江人,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北京 100124)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015000542513528)、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ER2013B2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105-02

“生物医学图像编程实现技术”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分别利用Visual C++和ITK两种编程工具实现常见生物医学图像的读写、点运算、配准、分割等涉及医学图像分析基本问题的程序编制。本课程共32学时,包括7个章节:常用医学图像处理软件编程环境介绍;生物医学图像的类型及其数据表达;各种医学图像的读写方法和显示;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类库的实现;医学图像配准;医学图像分割;基于医学图像的统计分析。

本课程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和学生上机讨论同步结合的形式。教学思路围绕利用VC等编程工具实现图像处理程序的编写展开:以ITK学习作为算法理论指导的基础和主线,在学生理解具体算法的核心内容后,再利用VC完成算法的实现,进而使学生掌握VC进行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的编程技巧。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创新思路和团队合作。本课程目前主要选用与ITK和VC图像处理紧密相关的指导书和参考书,以及笔者编写的教学讲义。

针对该课程教学内容中ITK和VC均采用英文开发平台的特点,目前英文多媒体课件已达教学内容总量的2/3以上。笔者多年从事生物医学图像处理领域的科研工作,近年来查阅并收集了大量英文文献。在各章节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英文学习资源。此外,教学中采用英文ITK编程指导书作为程序编写的基本算法理论参考。程序设计中,示例程序英文注释占到1/2以上篇幅。鉴于目前的教学现状, 拟将该课程建设为双语课程。

一、双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生物医学图像编程实现技术”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生的专业选修课,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利用VC和ITK等编程工具完成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的程序设计和相关科研任务。目前Microsoft Visual C++6.0开发平台和ITK开发平台均为英语环境,ITK学习资料和网站亦均使用英语,因此,掌握VC和ITK程序设计中的常见专业术语,具备阅读并编写英文注释的程序代码能力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前几轮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学生本科阶段专业背景和英文水平存在差异,在学习以英文为主的教学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北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大多来自其他各地方院校,很多学生在计算机语言学习和编程操作方面基础较为薄弱,编程水平亟待提高。目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中,“医学图像处理”仅从基础理论方面论述了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的内容、模式和发展趋势,学生缺乏利用计算机编程工具实现图像处理算法的技术入门和指导。本课程目前主要以ITK用户学习指导书和Visual C++图像处理参考书作为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ITK指导书和相关学习资料为全英文编写,通常程序开发者使用的VC6.0开发平台为英文版,帮助查询信息也为英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编程技术的难度。双语教学的开展成为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

第二,已有经试用一定时期、教学效果良好的上机指导讲义,但尚无与英文学习资料配套的双语教学讲义。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算法是本课程的理论基础,利用ITK和VC进行编程是学生学习本课程应掌握的基本技能。鉴于在课堂教学中,理论讲授仍是主要教学手段,笔者围绕使用ITK和VC图像编程两条主线来安排课堂教学,精选出能够提高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研究生科研水平的课程内容。

目前的课堂教学主要以ITK用户学习指导书和Visual C++图像处理参考书作为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尚无可供使用的正式出版教材。基于前期该课程教学改革建设,笔者编写了该课程的上机编程指导讲义,教学中已试用3轮,学生普遍反映对其学习很有帮助,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然而,单独一本上机指导书或者几本相关参考书无法满足教学中的实际要求。此外,目前编写的上机指导书中缺少英文专业术语,而在实际教学中应当注重专业术语的解释和英汉对照,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专业词汇的运用,提高其科研能力。因此,教学中亟需使用将基础理论内容与上机操作有效紧密结合的双语教学讲义,使课堂教学中学习资料与上机指导书内容相对应,从而使教学内容系统化,能够同时满足学生理论学习和上机操作的实际需要。

第三,学生自主学习内容来源均为英文资料,尚需教师做中英对照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是研究生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需要足够的上机操作练习和课后自主学习来巩固学习成效。只强调课堂讲授往往使学生的思路受到限制,不能达到同步跟随讲解掌握编程要点和调试技巧的目的。笔者鼓励学生在自学中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学习工具,并结合自己在生物医学图像处理领域的科研工作,针对教学内容收集了大量英文文献,在各章节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英文学习资源。但多数学生在计算机语言学习和编程操作方面基础较为薄弱,且缺乏图像处理方面的先修专业知识,在自学时遇到了较多困难,需要教师对相关专业术语和概念做中英对照解释和指导。因此,课堂讲授和课后师生答疑及作业等均宜采用双语模式。

综合以上分析,本课程在教学中需组织并精选双语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与英文学习资料配套的双语课堂教学讲义,在课堂讲授等环节亦适合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双语教学是解决前述几个教学问题的必要手段,也是增强本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二、双语教学建设的具体措施

1.教学内容建设

本课程主要以利用ITK和VC两种工具进行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的程序设计展开。ITK的学习相对易于掌握和理解,可作为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编程思路和整体框架的基础部分;针对生物医学图像的特点,在ITK对应内容学习的基础上,重点使学生掌握利用VC进行各种处理算法的程序实现。由于课时数的限制,教学内容将紧密联系目前医学图像处理领域的热点问题,参照国内外常用生物医学图像编程软件的基本功能,精选有助于学生今后开展科研工作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完成教学内容的中英对照优化。

在目前使用的英文ITK学习指导书、VC图像处理参考书和自编的上机指导讲义中,对于图像文件的读写、图像滤波等内容,是交叉重合的部分,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因此,可依据学习资料将上述章节的教学内容重新整合,组织成中英双语对照的形式;对于无交叉的内容,如图像配准、统计分析等,以中文参考书为主导,英文指导书相关知识点为参考,通过查阅参考资料,完善该部分的中英对照内容。

2.教学方式建设

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专业领域进行学习和应用,使外语不再成为专业学习和交流的困难和障碍。因此,双语教学不能仅仅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更应在教学中注重专业术语的解释和英汉对照,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专业词汇的运用。[1-3]本课程双语教学的目标必须以掌握专业知识及技能为基础,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编程理解各种理论算法的学习能力。

基于上述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主要采取课堂教师讲授与学生同步上机操作相结合的形式。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使用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鼓励团队合作完成较复杂程序的设计。[4,5]针对课堂讲授环节,以英文多媒体课件为依据,在各章节末给出专业术语的中英文对照总结。对基本理论算法采用英语讲解,重点和难点部分用汉语加以强调。

每个专题内容的教学中,首先由教师给出具体的设计任务,以ITK示例程序作为基础理论指导,利用VC演示经典程序的编写调试过程,重点强调编程中的技术要点和中英对照专业术语,并对易错点进行提示。根据设计任务,鼓励学生在实现程序的基本功能基础上,加入自己对算法的理解和功能扩展,并请学生在课堂上对程序设计思路用英语进行讲解和交流。课后程序作业要求学生在程序编写时给出各种函数功能和关键语句的英文注释。

在医学图像配准、分割专题的教学中,让学生分析查阅中英文献资料,结合自己今后的科研方向制作简单的软件实现配准、分割的常用算法。在这些专题中组织学生进行英文口头报告和学术讨论。对于功能模块较复杂的程序,让学生自由分组,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个性特长的发挥。

3.教材建设

目前该课程没有指定的正式出版教材,在实践教学中主要采用自编的上机指导讲义《上机指导说明书》,课堂教学环节中主要从ITK和VC实现图像处理两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英文学习资料和参考书。

结合该课程的专业特色和注重上机操作环节的特点,在优化中英对照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编写本课程双语教学讲义。讲义内容涉及中英对照的医学图像处理相关基本概念和术语、ITK程序运行步骤及结果分析中文注释、ITK专业术语中英对照详解、VC图像编程技巧要点等。由于该课程实践性强,在编写讲义的同时,对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难点可以制作视频讲解的VCD光盘予以辅助。

三、双语课程建设的可行性

本课程教学内容是在了解学生知识水平和专业背景的前提下,结合我院生物医学工程中心各研究室的研究方向和主要工作而安排的。针对VC开发平台和ITK教学示例程序及注解均为英语的特点,后续教学中可以做到对双语教学内容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和调整,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尽管目前本课程尚无可供使用的正式出版教材,但已有适应学生学习水平的相关中英文参考资料和申请者编写的学生上机实验指导书和讲义,后续建设中编写与中文对照的英文讲义是完全可行的。

选修该课程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人数相对固定,课堂教学过程便于控制。授课对象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和专业知识,具备双语教学的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因此可以探索更为合理的双语教学模式,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研究生利用英语查阅文献和学习的研究能力,提高其国际交流水平。充分发挥本课程教学内容和参考资料为英文的优势,让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中对利用英语进行科研的训练得以实现。

本课程教学团队的师资力量和业务素质达到了对“生物医学图像编程实现技术”进行双语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笔者曾赴英国华威大学参加了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培训,口语流利,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主讲“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双语)课程,具有为该专业学生讲授计算机类课程的双语教学经验,了解该专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类课程时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多年从事生物医学图像处理领域的科研工作,查阅并收集了大量英文文献,在各章节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英文学习资源。

本课程隶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生计算机类选修课。我院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该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生物医学工程中心下设2个生物电子与仪器研究室,1个生物力学与仿真工程研究室。生物医学图像处理是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上述研究室均开展了涉及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的研究工作,可为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提供科研实践训练环境;此外,产学研基地还可吸纳学生进行与图像处理相关课题的编程创新训练。我院与美国桑利尼亚州立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为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了有利的国际学习和交流条件。

四、展望

为推进国际化教育进程,研究生课程建设应积极做到与国际化接轨。“生物医学图像编程实现技术”以提高学生图像处理的编程水平为基本出发点,结合当前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望实现双语化。通过借鉴相关计算机类课程双语教学的宝贵经验,不断进行总结,从而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曹东云.影响高校双语教学效果的学生、教师因素调查研究[J].教育探究,2010,(5).

[2]饶岚,毛新军,宁洪.双语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

[3]苏晓云.地方高校双语教学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19).

第2篇:生物医学工程定义范文

生物医药工程学习以生物学,特别是其中的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细胞学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结合化工,机械,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工程技术。

1、生物医药工程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综合了生物、医学、工程学,其代表性定义有:三合一学说,工程应用学说,综合学说。一般定义为:强调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测;

2、生物医药工程研究内容和基本任务:基本任务是致力于人的防病,治病,康复和健康,致力于为探索生命现象提供高水平的科学方法和工程技术手段;

3、研究内容:对象为人体,应用基础性为主,包含若干层次。微观:分子,细胞;器官和组织:人体的器官,组织等;整体:人体,周围环境。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生物医学工程定义范文

中药的概念

一些权威著作定义的中药概念与范畴:①《现代汉语词典》:中药是中医所用的药物,其中以植物为最多,也包括动物和矿物。似可涵盖传统中药的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民间草药、民族药、现代中药、洋中药、植物药,甚至普通的西药(为中医所用)也可纳入其中。②《中药学》: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及康复保健等方面的物质。可包括传统中药、民间草药、民族药、现代中药、洋中药、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甚至西药中用等。无确切中医依据的民族药、民间草药、引自国外传统药物、植物药、洋生药,难以包含于其中。

现代中药的概念和内涵:现代中药是相对传统中药而言,它包含现代化中药,但不等于现代化中药。根据现代化程度,中药可分为以下传统中药和现代中药,现代中药又可再分为近现代中药、现代化中药、后现代中药(亦称创新中药)。传统中药包括中药材、草药、饮片和一些古方经典制剂等。这些制剂主要以生药粉人药,剂型古老,主要为药膏、丹、丸、散等。近现代中药主要指1960年以来的中成药制剂,多以粗提物入药,以片剂、胶囊、冲剂、口服液等剂型为主。现代化中药严格说目前尚无一个“狭义”的现代化中药。近年来成功开发的个别一类、二类和四类中药基本接近现代化中药水平。主要以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入药,药效物质基础基本明确。部分洋中药、植物药、天然活性单体药物,均可纳入现代化中药的范畴。后现代中药亦称创新中药,由于非自然因素的作用,属性(形态、结构、性质、成分和作用等)发生明显改变的中药。它可包括:①以天然活性成分为先导化合物的合成和半合成化学药物以及成盐衍生物:如二氢青蒿素和蒿甲醚(均以青蒿素为基础的结构改造产品)、联苯双酯(以五味子丙素为先导物的半合成品)、双环醇(联苯双酯的换代改进产品),甲基斑蝥胺、羟基芦丁、盐酸小檗碱、盐酸麻黄素等;②以生物技术生产的天然活性物质和生物制品(如组培人参毛状根及其制品、黄芪毛状根及其制品、虫草发酵菌丝及其制品、重组水蛭素等);③人工化学调配药材(如人工牛黄、人工麝香等);④药材代用品:塞龙骨(代虎骨)、水牛角(代犀角)、虫草菌丝粉(代冬虫夏草)等;⑤转基因药用动植物:在转基因烟草中表达和生产天然药用成分,在转基因奶牛中表达和生产天然药用成分。鉴于中药现代化程度的不同,笔者认为,中药的概念和范畴不仅包括“粗、大、黑”的传统中药,也包括“半粗、半黑”的所谓现代中药(如中药有效部位制剂,也仅有50%的大类成分清楚,还有50%的大类成分不清楚。即使50%的大类成分清楚,但究竟含有哪些单体成分、它们之间组成关系如何、作用机理如何等问题都不清楚),更应包括“不粗、不黑”的基于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化学药(既包括未经修饰中草药有效成分及其制剂,也包括经过修饰中草药有效成分及其制剂,甚至以中草药有效成分为先导化合物的合成和半合成药物也不应被拒之门外)。“不粗、不黑”的中药是中药创新与中药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新形式、新境界。正如基因、基因组学等新概念、新知识,传统西医学教科书中是没有的,现在很自然地被纳人现代医学(西医)范畴之中。同样,中医药学也不应拒绝新的东西,要及时吸纳新的东西,否则中医药学永远停留于传统,难有真正的出路。

中药的现代化发展

中药现代化的基本概念:目前比较权威的定义当属国家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在联合制定的《中药科技现代化发展战略》中的定义:即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但是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究竟是什么,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能否与现代科技结合,如何结合,这是很难明确回答的问题。中药现代化就是以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为基础,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中药。同样,这里的中医药理论和经验是指广义的中医理论,中医药理论和经验在中药现代化的地位和作用既包括严格意义上的理论指导,也包括基于中医药理论和经验的各种启示、提示、借鉴和参考。相关的国际标准和规范包括GAP,GEP,GLP,GCP,GMP,GUP,GSP,贯穿于中药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药现代化既包括行为、过程,也包括结果。

中药现代化的基本模式:目前中药现代化模式主要有3种:一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现代中药模式;二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的化学药模式(包括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结构修饰);三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的植物药(洋中药)模式。在中医药界,普遍认为只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并具备有传统中医药内涵的现代中药模式才是真正的中药现代化模式,化学药模式和植物药模式都不是中药现代化。人们不禁要问,中药现代化的内涵和核心是什么,是医学理论体系还是物质基础,是科技含量还是临床疗效。也许都应包括,但首先应是临床疗效。因此,中药现代化的模式并不十分重要,临床疗效是检验中药现代化成功与否的最好标准。将中药现代化模式分为现代中药模式、化学药模式和植物药模式,实质上是“惟医学体系论”,夸大了中西医对立性,对新形势下中医药事业的多元化发展、跳跃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很不利的。

中药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中药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就是:中药现代化(科学内涵建设)和现代化中药(医药产业开发)。也就是要满足人民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医疗保健需求,全面提升我国民族医药产业,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不少人士认为,中药现代化的目标就是国际化。笔者认为中药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这是一个长远的目标,若作为近期目标,尚不现实。中国国内的医药市场如此巨大,面对入世的挑战,中药产品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能牢牢把握国内医药市场并辐射到海外华人市场,这就是了不起的胜利和成功。

中药现代化的主要措施:针对不同的环节,中药现代化可采取不同的途径和对策。最主要的应该是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推进中药产业化国际化。下面,仅就中药现代化进程中常常面临或常常忽视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⑴关于中药现代科学化:①中药药效物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是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瓶颈,也一直是中药科研的热点和难点。任何一种中草药所含成分成百上千乃至上万,更不用说中药复方成分的复杂性了。要想从中获取微量乃至微微量级的有效物质,无异于大海捞针。虽然可采用活性示踪的化学分离方式,但工作量浩繁,并且假阳性、假阴性、亦彼亦此等试验结果,止人难以定论有效物质。可否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多快好省地验证中药药效作用或筛选中药活性物质。一是“去伪存真”法筛选中药活性物质:在肯定其药效的情况下,可先分离除去较易确定的无效(无活性)物质,然后确定和除去可能的有害(毒性)物质,剩下的可能就是药效物质。这与传统的大海捞针式分离筛选活性物质的方式有所不同。一是“无心插柳”法筛选或验证中药药效作用:对正常健康动物进行阶段性或长期给药,即主要采取一般药理学试验和长期毒性试验,观测动物有无异常反应,一些重要的或特殊的异常反应可能是该中药的主要药效作用,也是研究者可以深入研究开发的药效作用。近年来我们在开展一个二类新药(有效部位入药)的长期毒性试验时,发现该药的新作用新适应症,且疗效颇佳。“无心插柳”在国际医药研发中有很多成功的范例,这对多成分、多作用、多靶点的中药药效药理研究是值得考虑和借鉴的。②中药提取、分离、分析共性技术平台:建立规范化的中药提取、分离、分析共性技术平台,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建立技术平台,要防止片面求新求异,要注重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和实用性。要清楚地认识到,高科技不一定带来高品质,高品质不一定产生高疗效,高品质也不一定产生高效益。③囿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技术平台本身的成熟性,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药提取、分离和分析的实际应用中进展缓慢。笔者认为,在中药现代化中,一方面不仅要积极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而且要加强对新技术应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等基础研究;另一方面对简单易行的中药传统提取分离分析技术实现规范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改造和提升,也是非常必要的,以保证制剂质量和临床疗效的稳定性。④新药开发的临床试验在中药研制和审评中,重基础(药学、药理、毒理)轻临床的现象较普遍,新药临床试验的中心地位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新药上市后的临床再评价更是稀有。鉴于中医药的优势与劣势,目前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普遍采用与西药并无二致的临床试验策略,可能会抹杀中医药治病的特色和优势,损害中医药医疗地位和作用。为了突出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中医药临床适应症定位及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显得非常重要。中医药长于对证治疗,亦可对症治疗,但全能型的对病治疗已是不可能的了。中药临床试验治疗方案既可采取单独治疗,更应考虑联合治疗(特别是与西药联合);既可重在对抗治疗,也可强化辅助治疗;既可采取序贯治疗,也可考虑替代治疗(中药替代西药)。中医药治疗指数既要重视有效性,也要重视安全性;既要考察近期效果,更应考察远期效果。⑤中西复方新药研发应是中西医药结合最佳有效切合点之一,也可作为中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遗憾的是,新药审批办法对中西复方新药要求较高,许多人望而却步,近年来中西复方新药的研发几乎是一个空白。

⑵关于中药现代产业化:近年来国家对中药产业化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设立一批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对中药现代化、全面提升中药产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存在着重产业化轻示范性、重硬件轻软件、重市场轻生产、重广告营销轻科研支持等倾向,甚至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中药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一是要加大产业化开发力度,二是要突出示范性、前瞻性,二者缺一不可。具体来说,一是要通过中药生产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建设,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工艺、质量和药效的稳定性;二是要开展并加强药品上市后的再研究,以进一步夯实临床基础,突出特色和优势,阐明作用机理,了解不良反应,建立和优化药物联合治疗方案(中药-中药;中药-化学药;中药-生物制剂);三是要加强中药生产关键共性技术的科研攻关与技术装备,实现工艺再优化、质量再提高、剂型系列化。四是在中药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各个环节,要全面制定和实施GAP,GEP,GLP,GCP,GMP,GUP,GSP等各种标准和规程。

⑶关于中药国际化:我国加入WTO后,中医药国际化将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让中医药真正走向世界;二是如何有效地应对“洋中药”的冲击。当今,中药在世界医药市场的前景可谓喜忧参半。近年来美国FDA颁发的《植物药研究指南》为中药(植物药)开绿灯,欧盟新近修订出台的《欧洲传统药法论》却为中药(植物药)亮黄灯、红灯。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抵御“洋中药”对我国医药市场的“入侵”甚至比让中药走向世界更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如何保护民族医药工业、实现中医药可持续发展,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大课题,目前国内尚未找到特别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模式和目标多种多样,中医药进军国际市场的途径和策略也是多种多样。一个中药作为药品,得到美国FDA的认证,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主流医药市场,当然应是我们始终努力追求的目标;但同时不要忘记中药作为食品补充剂进人全球市场特别是海外华人市场可能是中药国际化的最便捷、最有利的途径:更不能忽视的是与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相同或相似的广大东南亚地区,将可能是中医药走向世界主流医药市场的最佳的起跳板。作为祖国医药宝库的精髓,在应对“洋中药”大肆进口的反击战中,中医药理论及其相关研究成果可以起到桥头堡、护身符和杀手锏的作用,可用以制定中医药、植物药国际技术贸易措施,营造一个缓冲地带,为民族医药工业发展赢得宝贵时间和空间。当务之急就是要做好“一个标准、一个法规、一个专利”。具体来说:一是制定具有中国特色并符合国际规范的现代中药质量标准体系;一是制定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不违反国际惯例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有一定的“外严内松”的倾向;一是申报好中医药及其相关产品的专利,保护我国民族医药知识产权。在制定相关标准和法规时,可以通过突出中医药理论指导或强化中医药学的科技文化内涵建设(包括处方依据、用药历史习惯和经验、复方配伍关系、药物相互作用、中草药来源道地性及其安全质量标准等),这样做一方面将是基于保护我国国民、动植物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需要,同时将有效地缓冲洋中药的长驱直入;此外,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洋人对中医药的偏见,使洋人对中医药理论变歧视为正视,变被动适应为主动适应,有助于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和传播。

讨 论

第4篇:生物医学工程定义范文

关键词:门诊药房;管理;药学服务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不断发展以及完善,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强,医院作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受到的考验也是无比严峻。门诊药房不但是医院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也代表着医院自身的形象,这个形象是否健康积极直接影响到了医院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门诊药房工作不但要对医生进行监督以及指导,也有负责患者的安全,使其应用药物更加合理有效,不断更新医生的药学知识,介绍医学界新出药品,协助医生选药,如患者对药物存在疑问则认真解释。严格监督不合理用药现象,收集记录患者服用药物之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上述内容都要求药学服务质量需要不断提高,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这也使得门诊药房的工作职能范围在不断扩大,专业技术性也不断提高,所以门诊药房管理需要满足当前医学发展的需要,门诊药房管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院管理工作。在此就如何加强门诊药房管理提高药学服务质量进行综述。

1 健全工作制度

医院管理想要保证有高质量,就需要制定具备有规范性以及科学性的规章制度,确认门诊药房管理各个岗位的相关职责并对其进行详细记录。确保部门的运营能够井然有序,这首先就需要建立一个能够适应部门本身的管理制度,以更好的促进该部门发展,主要内容包括:(1)完善统一管理。医院的所有药品还有相关工作人员都需要纳入对应科室的管理范围之内,确保药房本身的规章制度能够在医院内确实实行,更好的配合医院的整体工作,体现药房工作对于医院的重要性;(2)实行专人负责。对于药品质量管理的负责人需要直接明确,对于各类工作人员的责任还有义务明确规定,主要有以下岗位的工作人员:药房主管、药品调剂人员、药库报关员以及药剂科主任等,只有责任义务都清楚才能够保证工作的顺利展开。另一方面门诊药房作为医院的窗口工作单位,所有工作人员都要在清楚自己工作职位的前提下将医院优势更好的显示出来,提高患者对医院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这也是重要的工作之一;(3)加强管理力度。工作展开是否顺利,很大程度上面取决于管理是否合理有力,而对于门诊药房管理来说,主要需要重视的管理如下:药物购进、验收、存储、养护以及人员出入药物复核制度;事故与差错处理与报告制度;药房奖惩制度;药品质量信息收集制度等;(4)规范记录。工作人员以自身岗位职责还有相关制度要求做好记录。最为主要的有库房药品养护记录;药品出入库房复核记录;验收药品记录;贵重药品每日消耗记录;特殊药物购进与使用记录等[1]。

2 提高药学人员专业素质

对于药房工作质量来说,药学人员本身专业素质是否过硬有着直接的影响。药房药师应该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变化,做到与时俱进,在工作的过程中不忘吸收与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对于当前药学的发展状态有所了解;除了掌握药物的相关知识之外还应该对医学基础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让自己的知识面可以不断拓宽,这样不但能够对药品有合理管理,还能够为患者提供准确的用药咨询,让药学保健更加突出;对心理学还有沟通技巧有所了解,这样是为了更清楚的指导患者心理,让用药服务质量提高,确保用药能够达到安全高效、经济合理的效果。对于药物经济学的研究应该使用有关于经济学的原理还有分析方式,对于药物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还有效果进行了解,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所以药学人员专业素质提高对于医院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

3 加强药房药品管理

3.1普通药物

根据给药途径,药物能够分成以下几种:口服药物、外用药物以及注射液药物,根据药物的作用在特定的地方进行定点存放,将药品的名称、包装还有规格标清楚。排放需要整洁规范,要找的时候能够马上找到,如果是抢救类药物的则应该集中存放。如果需要通过特殊方法或者环境存放的则应该严格按照规定存放。对于药物量需要通过使用药量来进行衡量,做到数量不缺乏也不积压,对于抢救药品需要经常收购备用,对药品有效期要严格检查。

3.2贵重药品管理

较为常用的贵重药品要设立专门使用的账册,对其日常消耗详细登记,工作人员需要每天对其使用数量进行电脑数据的统计,对于药库存放记录数量还有实际药物存在数量进行清点,一旦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找出原因并解决。除此之外对于使用频繁或者是容易混淆的贵重药物,在使用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3.3效期药品管理

对于药房工作来说效期药品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在药品请领的时候工作人员对于药品的各项属性要清楚掌握,诸如药品品名,规格、质量还有有效期等均要严格检查,如果使用期限较短的则要对请领数量进行严格控制,在药物摆放的位置上面设置卡片等进行预示,及时对该药物进行相关处理。药品的摆放要根据其使用期限进行。对于效期药品管理需要专人进行且建立相关内容表格,对药物进行定期检查,如果发现失效药品则应该立即对其处理。

4 小结

随着医疗体制不断改变,医院的药学需要转变自身的管理理念,融入人性化的服务,让以人为本贯穿在管理过程当中,这也是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实力的一个必要内容,关系到医院的生存还有发展。门诊药房作为医院极为重要的服务窗口,在管理方面更是需要注意,只有不断的改善自身的药学服务质量,让临床药学工作更加科学,贯彻合理用药的服务核心,这样才能够提高服务的效率还有质量,让患者对医院的服务质量满意[2]。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社会竞争以及患者对健康的高要求,医院需要从各个方面调整自己,其中门诊药房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提高药学服务质量有突出意义。

参考文献:

第5篇:生物医学工程定义范文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双语教学;电路分析基础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109-02

一、前言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高校教育越来越重视面向全球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这使得双语课程建设成为众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生物医学工程是物理、生物、医学和工程技术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1-2]。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最初在一些综合性重点大学开设,这些院校工程技术教育基础扎实,但是学生的医学知识较少。而医学院校恰恰相反,学生往往具有较好的医学知识背景,临床医学、解剖学、生理学等都是必修的基础课,这也成为医学院校生工专业学生受到医疗设备企业青睐的原因。生物医学工程(简称“生工”)专业是广东医科大学少数工科专业之一,截止到2016年7月,已经培养了超过700名本科毕业生。我们的专业定位十分明确,即立足于珠三角地区,辐射国内医疗器械产业区,为医院和企业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目前专业分为医学电子工程和医学影像工程两个方向,分别对应医疗电子设备和医学影像设备两块市场。行业内对本科生的电子技术知识要求较高,需要完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学习,同时具备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电子类课程成为本专业最重要的课程群之一。《电路分析基础》是该课程群基础课程之一,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后续《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和《医学仪器原理》等课程的先修课。2013年,广东医科大学对“电路分析基础”双语课程进行立项建设,经过四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逐步完善了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和考核方式改革。在这一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其他双语课程借鉴和参考。

二、课程建设思路和教师队伍介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任何学科和领域都需要兼容并蓄,双语教学改革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而提出的。大学学习需要双语这样的形式来促使学生用开阔的眼光和思维对待知识和文化。我校生工专业《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考虑到大一学生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我们设定的课程建设目标为:采用中英文双语的讲义形式,辅以英文教材和文献作为参考资料,在保证学生能够准确地获得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和增强学生针对英文专业资料的基本阅读技巧、自信心和自学能力。我们的教学团队中,主讲教师为博士、副教授,同时具备学校考核认定的双语教师资格。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3%,教学团队成员的知识背景全部为理工科和生物医学工程研究背景。课程负责人担任主讲教师并组织课程讲义、讲稿和教案,每位老师还要负责一个自然班的第二课堂,在课程结束前完成一项电路实验设计。

三、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内容建设

与普通高校电子信息和通信工程不同的是,本专业电子类课程内容局限在低频电路范围内,但是要求学生具备全面的基础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因此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双语课程建设的精髓。《电路分析基础》是本科生进入到专业领域的第一步,因此需要在教学中体现出专业特色并在授课过程中营造专业氛围。

首先,在教材的选择上,我们采用中英文两本教材,分别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电路(第5版)》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电路分析基础(英文版)》。两本教材均深入浅出,内容全面,并能够相互对应,非常适合生工专业学生使用。其次,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充分考虑了与后续课程的关系以及生工专业的特点。我们将教材中第一、二、三、四、六、七、八、九章作为教学内容,可统称为电路原理与分析方法。而将原来耦合电感和三相电相关内容归到另外一门课程――《电工学》中讲授。本课程更加注重理论分析方法学习和弱电实验验证,强调直流电路与交流电路的区别和统一。实验教学共安排了4个验证性实验,分别为叠加定理、戴维宁和诺顿定理、一阶电路和RLC谐振电路实验。为了训练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课程要求实验数据全部使用软件进行分析和作图。最后,关于课堂教学设计,我们重新编写了多媒体讲义。幻灯内容中,英文内容超过50%,所有术语、定义和定理描述均由英文给出。课堂讲授过程,为保证学生能够听懂全部内容,英语口语表述后一般会进行汉语的复述。每章内容学习完毕,会布置英文文献阅读作业,学生需要根据文献内容完成要点归纳。

第6篇:生物医学工程定义范文

1.和谐社会的概念

和谐的社会状态是人类古已有之的一种大同社会的理想。在我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中,就不乏有关和谐的观念和对和谐社会状态的憧憬。《易传》所谓的“保合太和,孔子所言的“致中和”,道家主张的“合异以为同”,惠施宣扬的“汜爱万物,天地一体”,《春秋繁露》所载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以及张载所径直表述的“天人和一”,如此等等,表明和谐观念向来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中的这种和谐观念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古代社会原始和谐状态的反映。现代化进程打破了古代社会的原始和谐,但它同时也为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和谐状态的重建创造了条件。古代文化和哲学中的和谐观念就成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利用的一种重要的思想资源。就此而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提出的“和谐社会”的概念以及加强党的相关能力建设的要求,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继承、发展和高扬。

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2.和谐社会的特征

2.1民主法治

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2公平正义

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2.3诚信友爱

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2.4充满活力

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2.5安定有序

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2.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3.医药高校图书馆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

我国和谐型社会的构建已迫在眉睫,有些工作已经开展。作为药学信息资源重要集散地之一的医药高校图书馆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复杂使人们经常处于紧张和超负荷状态,还有工作、生活中许多不良嗜好,常常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多负面作用,影响了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这时,医药保健事业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因为无论何种职业,只要身心健康,才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医药人员正是人们健康的忠诚卫士,他们首先要成为学习者,不断学习,提高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医药高校图书馆无疑是诸多社会组织和教育机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不断更新的药学专业知识,满足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各种学习需求,更好地为人们的健康服务。可以说,医药高校图书馆既是培养医药人才的摇篮、医药工作者终身教育的理想园地,又是人们健康咨询的理想机构,是药学领域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重要教育基地之一,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医药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可满足和谐社会全民普及药学相关知识的愿望

和谐社会最基本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利用图书馆这块先进文化的阵地普及药学知识,对提高人们的科学用药知识将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由于医药高校图书馆具有图书馆的共性,从这一点来说,全体社会成员在需要药学科普或专业知识的情况下,有明确的学习、咨询和受教育机构,这一特性为和谐社会全民普及药学知识提供了场所。

3.2医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不断更新,可满足和谐社会终身普及药学相关知识的要求

医药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药学信息资源,其中药学文献资料的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是其他任何信息机构所没有的。这些文献都是医药高校图书馆学情报学工作者在大量医药学者的配合下精心挑选出来的,将沟通阶段性普及和全民尤其医药工作者终身学习的渠道。医药高校图书馆特有的资源优势恰好满足了读者终身学习的要求,为读者终身学习提供了平台和信息保障,使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用户群体找到与其需求相关的资料。

3.3医药高校图书馆读者至上的办馆宗旨符合和谐社会读者自主、灵活的学习特征

作为和谐社会成员的有机组成,读者作为药学知识的普及主体是图书馆主要服务对象,其普及权利的实现程度直接关系到医药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前我国公民主要接受学历教育等阶段性教育,过了这一阶段,有些人就会吃老本,或者想学习而苦于没有合适的场所和时间。医药高校图书馆开放时间的不断延长、服务方式的不断丰富可不断满足读者自主学习、灵活学习的特性,同时,利用特有的环境形成和谐学习型组织,在和谐学习中相互激励启发,使普及医药知识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读者在和谐学习中具有完全的自主性,自我决定学习的内容、方法、时间和形式,充分利用医药高校图书馆,利用其浓厚的学习氛围和便利的学习场所而使其发挥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3.2医药高校图书馆馆藏药学资源的全面性符合和谐社会普及内容广泛性的特征

和谐型社会强调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强调科学知识的普及。对药学而言,医药高校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的药学信息资源,如药学专业期刊、图书、学位论文、专利、标准以及大量的医药学数据库、药学信息导航系统、医药教材、医药辅导读物、药学科普读物、大众医药保健等,内容及其广泛,可面向不同层次的人们的需求。

3.5医药高校图书馆特有的技术优势为读者更有效地利用图书馆奠定了基础

随着各种现代通讯、计算机等文献处理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医药高校图书馆已不只是文献信息的收藏地,而且还提供各种数字化的药学信息,大量药学、医学、专利等相关数据库都可以通过图书馆进行检索,而且正在突破传统教育和普及的时空局限,吸引更多的读者。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和形式的多样性给医药高校图书馆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为药学相关知识的普及学习提供了技术保证,为全民终身学习、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

3.6医药高校图书馆特有的人才优势可为读者提供更为高效的服务

随着医药高校图书情报专业人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馆员们在长期的信息服务中,积累了收集、整理、检索和分析问题的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和能力。其专业已经涉及到药学、医学、食品、卫生、营养、药品法规、医药信息学、医药营销学、图书情报学、信息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外语等多个学科,在图书信息服务方式、服务领域、技术等方面具有相当的创新能力,在知识、信息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这些复合型人才不仅可为医药工作者提供深层次的专业信息服务,而且还可为普通读者提供一般的、高效的医药学科普方面的咨询服务。

3.7医药高校图书馆的专业优势吸引和谐型社会读者对图书馆充分利用

医药高校图书馆在长期的信息服务中,和许多医药公司及制药企业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关系。此外,医药系统许多医药科技查新工作设在医药高校图书馆,这些查新工作对医药科技和医药教育领域的发展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所出具的查新报告在科研课题立项和成果鉴定等评审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科研人员、医药教育工作者和医药企业加快技术创新非常有利。医药高校图书馆的专业优势和信誉,吸引了上述单位和个人对医药高校图书馆加以充分利用。

4.重视医药高校图书馆工作,确立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角色

图书馆是先进文化阵地之一,图书馆是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医药高校图书馆作为培养祖国医药人才的摇篮、作为公民身心健康的信息保障机构更应牢记办馆宗旨,加强建设。

4.1抓住构建和谐社会的机遇,实现高校医药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医药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大学专业图书馆不再是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医药高校图书馆应增强忧患意识,利用自身资源和技术、人才优势,转变观念,爱岗敬业,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提高馆员自身综合素质,明确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定位,将服务对象从培养药学接班人、医药教育工作者扩充到广大药学专业人员至普通民众,同时重视和兄弟院校、科研单位、信息机构及其他相关机构协调关系,加强合作,共谋发展,以适应和谐社会的要求,实现医药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4.2热爱医药高校图书馆工作,身体力行,从我做起

目前我国医药高校图书馆稳定发展,但与国际图联标准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作为医药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应从自身做起,充分利用图书馆这块先进文化阵地,为全民普及医药常识、科学用药、增强人民体质,为营建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为图书馆履行在和谐社会中的职能贡献一分力量。只有强健的体魄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而医药高校图书馆正具备了这种专业优势,我们应抓住大好时机,当好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先头兵。

第7篇:生物医学工程定义范文

关键词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校外实践;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2-0088-02

Biomedical Engineering Graduate Training Mode All Aspects: Campus Practice Combined with School Learning//Chang Yu, Zhang Qi, Gao Bin, Gu Kaiyun

Abstract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s the science, engineering, medicine combining cross-discipline which requires knowledge of the structure of postgraduate medical knowledge not only understands but also understands engineering. So the use of off-campus practice and school learning combines all aspects of training mode, students can either reinforce the basis for the medical profession, but also can improve students’ research skills and social skills.

Key words biomedical engineering; school practice; training mode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综合了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各层次上研究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去控制这类变化,其目的是解决医学中的有关问题,保障人类健康,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涉及内容广泛、分支众多且发展迅速,一方面,各分支领域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不断提供新的理念和手段;另一方面,也给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带来各种新的挑战。由于该学科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就更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志,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核心。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单一校园环境,社会环境更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应该让研究生参与校外医学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形成创新能力 [1]。

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使学生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就需要采用校外实践和校内学习相结合的全方面的培养模式,让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在医院参加实习,参与动物实验、粒子成像测速(PIV)实验等。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医学知识,为研究生的学习研究奠定医学和实践基础,使学生的研究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更加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在校外社会实践中积累社会实践经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更有助于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1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进行校外医院实践的必要性

生物医学工程是理、工、医相结合的综合交叉学科,专业覆盖的知识面非常广,研究生需要在知识结构上既懂医学知识又懂工程技术。所以对于该学科的研究生,应该必备一些基础医学知识,但医学知识的教学却是理工科大学在本科阶段的薄弱环节。

理工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医学知识教学上有以下特点[2]:

1)理工类院校基础医学知识的教学基础和实验条件远比不上医学院校;

2)理工类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入学的前2年所学课程中数学、电学等占了很大比例,而与基础医学知识有关的如生物学等学科则学得很少,这为基础医学知识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3)由于该专业涵盖的知识面广,要求学习的课程比较多,学校安排的基础医学知识教学的学时数有限,而基础医学知识的教学内容又很丰富,造成学时数相对不足。

因此,为了弥补学生在本科学习中医学知识方面的不足,为了夯实研究生期间的研究基础,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让研究生去校外医院实践,参加临床实习,参与动物实验、PIV实验,真正意义上实现理、工、医的有机结合,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学生以后的学习研究建立在校外医院实践的基础之上,使学生的研究更注重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所以采用校外实践与校内学习相结合的全方面培养模式是可行的,更加能培养出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2 在校外医院参加实践,给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多益处

在校外医院实践,可以获得知识,提高科研能力 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来讲,医学方面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在校外医院实践,可以获得很多学生需要具备的医学、生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小组学生在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实习,CCU住的都是一些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这个病房实习,可以学习到一些关于心血管方面的知识,了解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病症表现,以及一些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小组组织多次医院参观培训,使小组成员在了解人体循环系统之后,在临床上对辅助循环系统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解辅助循环在临床医学上的重要作用以及重要地位。

小组学生还多次在医院参与动物实验,参与动物实验的术前准备和术后监护工作,对实验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为小组成员的课题研究提供实验数据。实验还可以为小组成员的实验设计提供临床验证,确保实验结论的真实可靠性。

小组还长期与医院合作,进行粒子成像测速(PIV)实验,该技术广泛应用于血液流场,评定血液流场结构参数,测量血液流场的流动特征。让小组成员在医院利用已有资源进行PIV实验,对心血管内血液流动特征的仿真进行验证,增加小组成员课题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在2008—2011年期间,实行校外医院实践与校内学习结合的全方面培养模式,小组研究生的科研成果明显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毕业后找到理想工作。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培养方式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校外实践与校内学习的全方面培养模式是非常可行的,不但可以增加小组成员的科研能力,而且能够增加社会实践能力。

在医院实习,可以积累社会实践经验,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在校外医院实践,还可以增加社会实践和交往能力,因为校外的实践不同于在学校的学习,需要接触社会上的各种人,要自己处理和面对一些问题。而且不仅要学习如何和医生、护士以及病人相处融洽,还要学会在适当的时间主动向别人学习。

在校外实践,可以积累社会实践经验,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一般在企业看来,学生的社会工作经历或社会实践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目前,国内生物医学工程的教育主要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直接接触社会、参与实践的机会较少,可能会造成学生很难获得就业时所需要的工作经历和社会竞争力。因此,采用这种校外实践与校内学习相结合的全方面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利用一些时间在校外医院参加实践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样不但不会影响学生学校的课程,而且可以为学生的学习研究奠定医学和实践基础,积累社会经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竞争能力。

3 校外医院实践与校内实习相结合进行培养的重要意义

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在校外参加实践结合校内学习的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出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综合的交叉学科,所以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研究生的培养上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校外医院参加实践,既弥补了工科院校里医学教学资源方面的不足,使学生可以接触到临床,学量的医学知识,为研究生的学习研究奠定坚实的医学实践基础,又可以使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走入社会,锻炼自己,增加社会经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而且还能在实践过程中切实了解本专业在社会中的发展情况,在临床上的发展进度,在临床医学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可以对这个专业有一个更清晰、更真实的认识[3]。

总之,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参加校外医院实践,采用校外医院实践与校内学习相结合的全方面培养模式,更有利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袁力,焦红霞.产学研结合教育的理论问题及其在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的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

26(2):27-31.

第8篇:生物医学工程定义范文

1.1临床资料

我院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门诊就诊量连续6年位于全市前列,日门诊量0.8~1.2万例次,2011年门诊量已突破300万例次。门诊现有临床科室37个,门诊工作人员270余名,其中包括护士69名;门诊部管理人员、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药房、收费、挂号、辅助科室等工作人员170余名;工勤人员32名;平均年龄(42.45±12.32)岁。

1.2方法

1.2.1收集和评估数据

收集和整理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门诊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数据,进行总结,通过数据分析,寻找我院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与缺陷,以循征医学的方法,通过整合证据、系统评价,运用评价结果,优化和建立现有门诊医院感染管理流程,并应用实施。

1.2.2改进及优化流程

1.2.2.1健全管理流程

健全门诊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管理流程,建立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护理部、门诊部监管下的科护士长、护士长、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监测员三级管理网络,制定门诊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督查表单,并将检查项目流程化;制定三级管理网络人员职责与检查流程,明确责任,检查范围覆盖全门诊。

1.2.2.2预检流程

实行常规“2级预检”和传染病高发期“5级预检”流程相结合的管理,切实做到标准预检流程管理。“2级预检”管理流程包括:第1级预检为一楼大厅服务台的快速分诊和传染性疾病筛查;第2级预检为门诊各楼层科别细分和传染性疾病的两次筛查。“5级预检”管理流程包括:第1级预检为门诊大门口,患者就诊入口处,设传染病总预检处,截留和筛检主动就医的发热患者;第2级预检为一楼大厅内服务台的快速分诊和传染性疾病筛查,截留一级预检漏检患者;第3级预检为各楼层预检处,以筛查和截留疑难和疑似传染病患者;第4级预检为诊室医师,通过对接诊患者的流行病学史、问诊查体等筛检传染病患者;第5级预检为感染性疾病门诊,由专科医师确诊传染病患者,以确保患者安全。

1.2.2.3改进培训流程

加强对门诊各级各类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增加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培训项目、次数、人员范围,在原有基础上项目增加了手卫生、医院感染预防控制质量标准、医院感染质量反馈与讲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新知识、新理念等,每人每年>6学时,门诊人员全覆盖。

1.2.2.4完善各项操作流程

根据国家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要求,结合循证临床决策方法建立、优化各项操作流程。

1.2.2.5建立废弃物处理流程

我院建立了严格的门诊医疗废弃物处理流程,要求医疗废弃物管理做到分类放置、专人回收。在废弃物放置点,设置有不同类型废弃物放置容器,并设有明显标识;回收人员与临床医技科室严格交接;医疗废弃物实施密闭转运,按规定路线送至医疗垃圾收集点放置及处理,废弃物处理管理上实行责任追究制,避免了医疗废弃物流失,确保医疗安全。

1.2.2.6重点部门监测流程

对于门诊医院感染预防控制重点场所,根据卫生部、市卫生局的相关标准与文件精神,制定监测项目,实施目标监测与管理。

1.3评价方法

门诊质控小组每月检查1次,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指标对门诊医院感染实施监控,质控小组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护理部、门诊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将2006年1月-2008年12月和2009年1月-2011年12月的门诊医院感染控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数据,评价效果。

1.4统计方法

两组数据输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比较其差异性。

2结果

2.1监测指标

根据医院感染预防管理要求,门诊质控小组按计划分批抽查门诊工作人员。2006年1月-2008年12月抽查456人次,2009年1月-2011年12月抽查474人次。流程管理实施后,在医院感染知识知晓率、手卫生依从性、标准预防执行率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消毒隔离质量管理内容评分与医院感染预

防控制密切相关的部门,每月接受护理部督查,根据消毒隔离质量管理内容,做出评分。流程管理实施后在消毒隔离质量管理各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流程管理实施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废弃物管理

门诊医院感染质控小组每月检查门诊各部门医疗废弃物管理情况,作出评分。实施流程管理后,医疗废弃物在分类、放置、转运、交接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门诊传染性疾病漏检率

2006-2008年门诊法定传染性疾病漏检共计8例,实施新的预检流程后,连续3年未出现漏检病例。

3讨论

3.1循证医学的方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医院感染管理是一门正在迅速发展的学科,其中流程的建立是重要内容之一[3]。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流程管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以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为目的,以简捷、有序、安全、实用为原则,以科学、系统的方法建立门诊各部门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流程,在流程设计的过程中,将循证医学与现代流程管理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以临床实践中的问题为出发点,将科研成果、临床经验与患者的需求联系起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升华,从而提高工作质量[4]。

3.2医院感染控制流程为医院“零感染”提供可行性

医院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发病率、病死率,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而且严重威胁着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极大地浪费了有限的卫生资源。因此,如何实现医院“零感染”目标,成为医院管理者面临的新课题[5,6]。但研究结果显示,“标准”不能教会医护人员用系统、科学、规范的方法去操作[7]。我们建立的医院感染控制各项流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医院感染控制指标的监控,获得数据,发现问题,根据现有实际情况与医院感染相关的流程进行改善,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降低患者的感染率和医护人员职业感染的风险,提高了医院感染控制的整体水平[8]。流程管理实施后在消毒隔离质量管理方面,干预前与干预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感染控制流程管理为医院“零感染”提供可行性。

第9篇:生物医学工程定义范文

一、因与果的审查及判断

因果关系是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有因才有果,先有因后有果,在层次和时间上,因果排列的次序是不能颠倒的。探明事物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首先必须查明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传统侵权行为法理论认为,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有四点:1、受害人被损害的事实;2、行为人的违法行为;3、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4、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过错。由于因果关系涉及到侵权行为的可归责性及最终民事责任的承担,因此因果关系作为侵权行为及损害赔偿法的核心问题,也是侵权责任构成的核心要件。医疗侵权行为作为特殊侵权行为的一个分支,无疑其责任构成分析应当放在侵权行为法责任架构的系统视角下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认定必然围绕“因”和“果”的审查判断层层展开。

从诉讼的角度看,在医疗侵权纠纷中,首先出现的是患方证明自己在就诊时受到人身损害的事实。患方的受损事实就是因果关系中的“果”,是当事人提起诉讼的必要条件,是法官审理侵权案件时应当首要查明的问题。经过当事人充分的举证,是否存在受损事实比较容易查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医疗侵权属于特殊侵权,患者的受损来源于医疗行为,是医源性损害。不能将在医院发生的一般侵权纠纷作为医疗侵权案件来处理。比如,患者到医院就诊时,由于医院门诊地面湿滑而跌倒受伤,显然患者受损并非医疗行为所导致,该类案件当然不能作为医疗侵权案件来处理。一般而言,医源性损害是指患者在医院就诊时,因诊断错误、延误治疗、诊疗措施不当、违反操作规程等过失医疗行为造成患者生命健康权、隐私权或其他人格权受到的损害。医源性损害通常表现为患者病情加重、死亡或引发新的生理、心理疾病。比如输血后感染丙型肝炎,即是医疗行为引发新的疾病。对于损害事实的存在是由受害人举证证明的,只要患者证明自身医源性损害存在,即可认定“果”成立。

医疗侵权纠纷中,根据因果关系在侵权责任构成中的功能,因果关系的“因”包括两层涵义,“因”的第一层涵义是:“因”是一种医疗行为。广义的医疗行为是指为促进人体健康、延缓衰老、延长寿命而针对个体展开的诊疗、保健、预防、美容等医疗卫生活动。狭义的医疗行为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针对疾病患者所进行的诊治活动。本文主要针对狭义的医疗行为展开讨论。医疗行为又可分为作为和不作为,认定作为和不作为需参照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这就引申出“因”的第二层涵义是:“因”是违法的医疗行为。医疗侵权案件中必须围绕这两层涵义查明“因”,即医疗行为是否存在、医疗行为是否合法。关于医疗行为的存在应当由患者举证,审理中较易查明。医疗行为是否合法,则应由医方举证。医方举证后,法官则须对医疗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合法性审查不仅是确定行为是否违法的依据,也是认定医方主观过错的关键所在。在医疗侵权案件中,通常通过医方的违法医疗行为推定医方存在过错。因此,审查医疗行为的合法性对于分析侵权责任构成诸要件是极其重要的。

合法性审查,就是针对医方是否遵循法定义务、履行约定义务和附随义务进行审查,实践中主要是对医疗行为是否合乎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进行审查。这与一般合同效力的审查完全不同,审查所依据的法律规范分为三个层次:

1、医疗卫生法律: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主要有《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传染病防治法》、《献血法》、《红十字会法》、《执业医师法》、《职业病防治法》等。

2、行政法规:即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等。

3、部门规章:即卫生部制定颁布或参与制定联合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全国医院工作条例》、《医院工作制度》、《医院工作人员职责》、《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护士管理办法》等。

关于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广义的是指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全国行业协(学)会针对本行业特点,制定的各种标准、规程、规范、制度的总称。如《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等;狭义的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是指医疗机构制定的本机构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护理、检验、医技诊断治疗及医用物品供应等各项工作应遵循的工作方法、步骤。

对“因”和“果”的审查判断是正确判定因果关系的前提和基础,缺一不可,否则因果关系就无从分析。在审理医疗侵权案件的活动中,查明患者受损事实及医疗行为等责任构成要件,最终都是为因果关系的判定进行服务。

二、因果关系的认定

必然因果关系说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民法界的通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