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工实训记录范文

电工实训记录精选(九篇)

电工实训记录

第1篇:电工实训记录范文

关键词:发电厂;班组;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262-02

前言

强化班组安全管理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要想使发电厂的班组安全管理见成效、上水平,就必须立足于严格管理、精细管理、求实管理,真正做到从细入手抓管理,从严要求核绩效,从实出发保安全。

一、强化目标管理

1.制定部门、班组安全目标:部门:控制轻伤和障碍,不发生人身重伤和事故;实现零误操作、零误处理、零误判断、零人员责任非停。班组:控制未遂和异常,不发生人身轻伤和障碍。个人:个人实现无失误、无差错,不发生人身未遂和异常。

2.制定可行的操作性强的控制目标的措施,落实各级人员安全责任,厂部与部门、部门与班组、班组与个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并根据责任书进行奖惩。

二、以人为本,强化班组安全思想教育,开展好安全日活动

1.把开展安全思想教育与推动班组各项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贯穿于班组每个成员工作的始终。扎扎实实地开展好每周一次安全活动。班组安全日活动由班长组织,班组安全员协助,班组人员必须全部参加,班组所管的临时工也必须参加,如有缺席应在活动记录中认真记录,班组安全日活动班长在安全日活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活动的有关内容、发言准备等等。保证安全日活动内容充实、过程紧凑,有针对性,实实在在解决本班安全生产问题,参加安全日活动的人员应积极发言,既可以提安全工作建议,也可以对安全管理的缺点进行批评等等做到畅所欲言。

2.班组安全日活动程序:学习、落实有关安全生产会议精神;学习安全通报、月报、简报;学习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规》和有关安全措施,对兄弟单位相应岗位发生的事故制定防范措施;各班员针对班内发生的异常、未遂分析;班内各岗位均应有人发言,10人以上班组至少有8人发言,10人以下班组至少有80%的人员发言,5人以下班组全班人员全部发言。班组长根据本班组实际情况对本班上周的安全生产情况进行总结,具体布置下周安全工作。进行运行分析,及时总结异常、未遂教训及班组发生的不安全事件、典型的违章现象、分析作业环境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对存在的不安全隐患,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认真组织分析,有针对性地举一反三,吸取教训,制定预防措施。

3.部门主任每月至少参加1次班组安全活动,抽查班组安全活动记录,并进行批示。

三、加强班组基础管理

1.运行班组建立以下安全生产的记录簿:运行日志、设备缺陷记录、设备异动记录、检修工作票登记、临时接地线登记(电气运行)、不安全情况记录、安全日活动记录、事故预想记录、生产培训考核记录、设备定期轮换试验记录、系统图册;记录内容要求完整、准确、及时图册要求符合现场。

2.检修班组建立以下安全生产的记录簿:设备缺陷记录、设备台账、设备系统图、主要设备装配图、检修技术记录、不安全情况记录、安全日活记录、生产培训考核记录、保护和自动装置定期试验记录;记录内容要求完整、准确、及时。

3.加强班前会和班后会管理,由班长组织,班组安全员协助。接班(开工)前,结合当班运行方式,明确、具体布置工作任务,作好危险点分析,全面、细致地交代安全注意事项,严格按照安全工作规程、现场规程及重点反事故措施,明确重点风险;讲现场作业安全风险控制措施,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并明确如何落实,由谁负责;抓落实,要实招、实效,并到作业现场检查、确认,确保每个关键环节留下管理痕迹,有据可查。班后会:重点对各项重点工作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总结和点评、分析问题,提出改进措施。表扬好人好事,批评忽视安全、违章作业等不良现象,并做好记录。

4.规范各种电动、登高、安全工器具管理:建立管理制度和使用、维护、定期检查、定期试验责任制,明确责任人;建立台账,做到账物相符。保存出厂技术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使用维护说明等技术资料;做好定期检查、定期试验(数据)记录和维修技术档案;编好安全操作规程。

四、制订年度安全培训计划,狠抓班组安全教育与安全考试

1.在岗生产人员培训:每月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问答、事故预想等现场培训活动;进行反事故演习;在岗生产人员应进行各类典型事故案例的教育培训。组织年度消防器材、触电现场急救方法等培训;参加年度《安规》考试;参加厂、各部门举办三种人及其他安全培训。

2.新入厂的生产人员培训:教育培训由班组安全员协助班长组织,累计时间不少于8h。新入班人员、实习、代培人员、临时工等,班组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及《安规》考试。学习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生产设备、安全装置、劳动防护用品、安全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学习本班组工作范围和工作任务,工作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措施;有关事故案例等。

3.因故间断工作3个月以上者、生产人员调换岗位、下岗后重新上岗者,班组进行安全教育及《安规》考试。考后班组应保存好试卷备查。

4.安全培训记录:各类培训后,班组应将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参加人员、培训人及培训效果作好详细记录。

5.加强班组安全技术交底:班组长及工作负责人应做到每项工作任务事先有技术交底和安全措施交底,工作中是否经常检查班组工作场所的工作环境、安全设施、设备工具的安全状况,在班组长工作日志上做好详细记录。

五、加强双票管理

1.为保证员工在生产活动中的人身安全,防止误操作事故的发生,电力生产的各项运行操作、检修、维护、试验等工作都必须使用操作票或工作票。在发生严重危及人身、设备安全(如现场发生人员触电,需要立即停电解救;现场发生火灾,需要立即进行隔离或扑救;设备、系统运行异常状态明显,保护拒动或没有保护装置,不立即进行处置,可能造成损坏)的情况下,值长有批准不使用操作票、工作票进行工作的权力,对工作是否满足不使用操作票、工作票作业的条件负责,对安措布置的正确性负领导责任,负责在“不使用操作票、工作票作业情况登记本”上登记;班长对安全措施的正确性负责,值班员负责正确执行安全措施。

2.各班组各项常规操作、工作均应使用标准操作票和标准工作票。标准操作票、标准工作票和标准危险点控制措施票作为标准化作业的基础。在使用标准操作票时,必须核对系统的运行方式;在使用标准工作票时必须检查所列安全措施和危险分析,是否与作业条件和作业环境相符合;在使用标准危险点控制措施票时,必须检查工作程序和危险点分析、安全注意事项是否与作业条件和作业环境相符合。使用标准操作票、标准工作票和标准危险点控制措施票后,正确填写和使用两票作为各部门、各班组职工技能培训的基本内容。

3.部门领导每月对各自专业三票现场执行情况进行全过程检查一次,检查情况作好记录。部门安全员每月对各自专业三票现场执行情况进行全过程检查二次。班组每天应检查当日已执行的“三票”,针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分析、总结。注意发现和纠正带有普遍性、习惯性违章的问题并作好记录。两票检查记录包括如下内容:检查日期、时间、检查人、被检查单位(岗位)、发现的问题、责任人。

4.现场执行情况全过程闭环检查要求:发现设备缺陷―填写缺陷单―检修开出工作票、危险点控制措施票―运行审票―运行开出停电联系单―运行开出停电操作票、危险点控制措施票并经三级审核―检修设备停电―工作票许可开工―消缺完毕工作票许可结束―运行开出送电联系单―运行开出送电操作票、危险点控制措施票并经三级审核―检修完毕设备送电―作好各种记录。

六、从严要求抓管理,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

管理出效益,安全保效益。把各级的指令、计划、任务,一条一条保质保量的按期完成,一项一项不折不扣地彻底落实。在班组安全活动中,我们曾对每起异常、未遂、隐患等事故进行了统计,认为产生不安全的直接原因有90%以上是由于工作人员在施工现场责任心不强,不执行规章制度造成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用一丝不苟的态度,严谨细致的作风和铁面无私的手段,狠抓两票三制,安全措施的落实,杜绝习惯性违章。部门、班组定期对工作中存在违章情况进行自查,针对各位员工、各个班组自查出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人和限期整改时间。不能凭经验行事,而应踏踏实实地按“规矩”办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防患于未然,实现管理本质安全。

第2篇:电工实训记录范文

关键词:焊接生产;生产管理;制度要求

中图分类号:TG4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管理,而焊接生产管理是每个焊接企业必不可少的,一个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制度不但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赢得更多客户,还能提高生产率,降低质量成本,以保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稳定性及进一步的持续改进;反之,则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本文针对焊接生产现状,在现有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进生产管理的措施。

2 焊接生产管理制度文件

2.1 焊接参数管理规定

2.1.1 焊接参数初始设定

焊接程序及焊接参数初始设定应参照顾客企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然后可根据实际工艺进行适量调整。对于新产品试制,在单件焊接合格后且焊接参数基本稳定后,在小批量生产中验证和确定焊接参数。要有相应的焊接参数确定的实验或试验记录,记录中应包含:新产品信息(如项目名称、零件号/名、图片/照片、客户、供应商等);焊接部位图示(如带编号的焊点分布图或焊缝分布图);焊接母材信息;焊接材料;焊接检测标准/结果等。在批量生产过程中,如焊接设备维修后(如更换控制主板等)需对焊接参数重新调试后设定,并做焊接参数设定实验记录。

2.1.2 生产过程中的焊接参数调整

对于经过调试验证的焊接参数应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当现场出现焊接质量问题时,应先考虑焊接设备本身的问题,如电极不对中、焊枪分流等。在没有专门指定人员(如:焊接工程师)指导或授权,任何人不能进行焊接参数的调整。对于其他经过指导或授权人员调整的焊接参数,由授权或指导人员审核、跟踪和验证。在批量生产过程中,任何焊接参数的调整必须要有相应的记录,记录中要有:参数调整原因;调整前后的全套参数并标识出差别;参数确定之后的焊接测试结果;相关部门负责人员的签字确认。在焊接参数调整结束后,生产现场质量人员负责跟踪并做好记录(焊接质量跟踪单),参数调整人员负责解决跟踪出现的问题。在跟踪周期结束后,质量无问题,由焊接参数调整人员及相关部门(质量、生产)共同确认后关闭跟踪单及参数调整记录表。跟踪文件由参数调整人员归档并协调修改相关文件。

2.1.3 焊接参数审核

焊接参数审核需由专门指定人员负责焊接参数的检查/审核。为及时跟踪焊接参数状态,及时校正焊接参数以保证产品质量,对电极压力、电流和焊接时间等重要参数进行至少1次/年的检测审核,对现场的大电流检测仪、电极压力检测仪进行每年1次的标定。

2.2 电极帽的管理规定

2.2.1 电极帽的规格

要明确本厂所使用的电极帽的规格,包括材质、尺寸,如有必要可按产品的分类确定使用不同规格的电极帽,并且要有电极帽的图纸。

2.2.2 电极帽的领用及旧电极帽的回收

要明确何时领用新电极帽(经二次修磨后新电极帽/未经修磨的新电极帽)、何时回收旧电极帽(可二次使用/报废),并且有领用人及回收人员相关记录。

2.2.3 电极帽的更换

要明确电极帽的更换频次,如多少点更换或多长时间后更换;要明确电极帽的更换标准,即何种程度时需更换、更换后的要求,如更换后要确保上下电极的对中性,更换后电极帽不能有漏水/渗水等情况;要明确其他更换条件,如更换电极杆时的情况。每个焊接工位必须将领用的新电极帽和更换下来的旧电极帽区分放置,新旧物料需标识明确。

2.2.4 电极帽的修磨

电极帽的修磨方案要确定,即,是集中修磨还是在线修磨,是手工修磨还是专用设备修磨。在线修磨建议使用专用手工修磨工具(双面铣刀),不可使用手工锉刀进行修磨;要明确修磨标准,需配以图示或按电极帽的规格要求;要明确不可修磨的标准,即电极帽修磨到何种程度就必须报废处理,一般情况可规定其高度或修磨次数,并有报废记录或报废单;若为在线手工修磨,则需规定修磨后的首件检验。

2.2.5 报废电极帽的处理

要明确规定报废的电极帽处理方法,报废实物与报废记录或报废单要相符,严防报废电极帽流入线上继续使用。

2.3 焊接工装设备管理规定

2.3.1 工装设备的管理

工装、设备必须有验收单及相应的功能检测、尺寸检测报告。所有工装、设备必须有完整的相关信息(如:设计图纸,备品、备件清单及相应规格尺寸)及台帐或履历表,能够清楚显示工装、设备的状态(如:名称、型号、制造商、维修记录及维修内容等)。所有工装、设备必须有其全厂唯一的编码/编号,并制定相应的编号规则;对于设备必须要有设备运转记录及故障、停机记录。

2.3.2 工装设备的维护保养

工装设备的维护保养必须有由生产人员主导、维修人员参与的以日常点检为主的全员生产维护,必须有由维修人员主导的预防性维护。

2.4 焊接操作工的培训制度

2.4.1 培训内容

(1)焊接安全生产培训,需明确具体的安全生产知识;

(2)焊接生产区域的设备点检培训;

(3)焊接缺陷标准培训;

(4)焊接检验内容的培训,需结合焊接缺陷进行,规定目视检查内容/凿检/破检等内容;

(5)焊接操作作业规范的培训;

(6)焊接质量问题处理流程培训;

(7)电极帽更换/修磨操作培训,或电极帽的管理内容培训;

(8)焊接基本知识的培训(点焊/弧焊/螺柱焊/螺母凸焊等);

(9)焊接生产物流过程的培训(看板拉动/计划)。

2.4.2 培训区域

针对焊接操作的培训,要划分出一定的培训区域,要以目标化的方法,将焊接的相关知识及操作要领示于培训区域内,培训区域内要具备一定量的焊接设备及最基本的工装(可利用闲置或不能用于生产的设备)。

2.4.3 操作工的级别培训记录

针对以上焊接培训内容的熟悉程度,要求区分不同的操作级别,并明确不同级别的具体内容,并规定何种级别可担任何种职务,何种级别可以上岗操作(被带上岗/单独上岗/带人上岗等),要建立操作工的考核办法,确定考核内容,通过考核确定操作工的级别;要对操作工定期考核,并重新为其定级;要建立操作工的个人培训及考核记录/跟踪表,并归档。

2.4.4 培训计划

要规定每个操作工的培训计划,可按统一格式制定,并随其个人培训及考核记录/跟踪表一起归档。

2.5 点焊焊接质量检查规定

2.5.1 检查人员

要按不同检查区域或检查内容规定检查人员,如对成品需质量部的质检员检查,而每个工位的产品则需由各工段/班进行检查;要求操作工做100%焊接质量目视检查;若有超声波检查,则需规定设备及操作人员,由相关部门的固定人员进行。

2.5.2 检查方法

针对点焊焊接工艺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1)非破坏性检查:即凿检,操作简单,工具成本低;

(2)破坏性检查:操作强度大,工具成本相对较低或相对较高(气动工具);

(3)超声波焊点检测:属绝对非破坏性检查,但操作技术要求高,设备成本高。

检测方法可根据供应商实际情况确定,但(1)、(2)两种检查方法为必须方法。

2.5.3 检查频次

非破坏性/破坏性检查,可按照产品的不同阶段规定不同的检查频次,或统一规定所有阶段的检查频次。

(1)非破坏性检查,应至少保证每班的4次检查,即首检/2次巡检/末检,并保留检查记录;

(2)破坏性检查,可按照质量问题的发生风险及概率以及零件的大小/成本确定适当的频次。

但无论何种零件,必须保证 1次/月的频次,在发生质量问题时应适当增加2种检查方法的频次,在问题解决且过程稳定之后恢复之前的频次。

3 焊接生产现场表单文件

(1)焊接工位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2)焊接参数表(或含于作业指导书中);

(3)焊接工位点检表(必要的焊接生产现场表单文件);

(4)电极帽修磨标准化操作指导书(修磨标准);

(5)凿检/破检标准化操作指导书(必要的焊接生产现场表单文件);

(6)凿检/破检记录表(必要的焊接生产现场表单文件);

(7)凿检/破检焊点图(或含于作业指导书中)。

下面重点介绍“点焊焊点破坏性检查作业指导书”和“点焊焊点非破坏性检查(凿检)作业指导书”。

3.1 点焊焊点破坏性检查

图1为点焊焊点破坏性检查操作示意图,将被检测部件固定于工作台,用专用工具将其撕开后,测量熔核直径,具体操作步骤及操作要领见表1。

3.2 点焊焊点非破坏性检查(凿检)

图2为点焊焊点非破坏性检查操作示意图,将被检查部件放于检查工位,用凿子进行检测,具体操作步骤及操作要领见表2。

操作描述 操作要领 备注

1.将被检查的部件放至检查工位或工作台

2.目视检查:检查焊接和工件是否异常。(1) 清点焊点个数。(2)检查焊点位置。(3)检查是否存在不可接受的焊点

3.凿检操作:将专用凿子在离焊点3~10mm处插入至一定深度(与被检查焊点内端齐平),上下扳动凿子以检查焊点是否松动(见图2a)。注意事项见图2b凿检位置示意图 凿检的位置一定要正确

4.拔出凿子,用锤子还原零件 主要是将凿子凿过的部位敲回原来的状态

5.对于无法凿检的焊点,有条件的可以应用超声波检测的方法 对于不易凿检的情况如:外观件、板材较厚,应使用无损检测

6.凿检结果记录及处理:(1)将凿检结果按要求记录在《(工位)凿检检查记录表》中;(2) 如发现异常焊点,在相应的焊点号上做好异常状态记录,并按《焊接质量控制流程》进行处理

4 结语

据以上焊接生产管理措施,只有对焊接生产进行严格控制并有针对性地管理,以达到在限定的时间、限定的资源(如资金、劳动力、设备材料等)条件下,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废品率,降低成本,才能促进焊接管理的有效性,圆满完成项目任务。

参考文献:

[1] 李 娜,衣明海. 螺母凸焊工艺参数优化[J]. 焊接,2001(11):37~38.

第3篇:电工实训记录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手工账务处理;同步;中职;专业业务技能;实训

1会计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实训的必要性

计算机应用已经在各行业普及,要求财会专业学生要与时俱进,在熟悉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同时必须掌握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方法。要实现上面的要求,就有必要在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中,将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进行。

(1)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会计工作也从传统的手工方式步入了电子化、信息化时代。会计电算化的内涵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是时展的必然结果,是会计发展的方向,是会计工作者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对于会计从业者来说,掌握了会计知识,熟通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并不等于掌握了电算化账务处理。所以,会计工作人员有必要从两种知识技能的区别和联系等方面去全面掌握。

(3)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在最后会计综合实训课教学中,较多进行手工化账务处理的教学,不大重视同时进行电算化综合实训,电算化只是作为一门学科另行教学,而没有真正纳入到最后的综合实训课中。因此,就会使学生在对这两种方法产生认知上的偏见,认为只要熟通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学了电算化知识,就能两手都会。或认为,普及电算化了,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已无必要。可见,在综合实训教学时没有对手工和电算化同时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掌握和运用这两种知识与技能都有很大的影响,对学生今后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从上述分析看,中职学校财会专业学生在进行会计综合实训教学时,有必要对两种账务处理同样给予足够的重视:①处理的对象是相同的;②处理的内容都主要围绕账、证、表三大内容进行;③处理流程基本类似:建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所不同的是手工账下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是记账、算账、报账为主的管理,电算化下会计信息系统由过去单一的管理发展成为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管理。因此,应将两种账务处理实训同步进行,分析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及利弊,让学生了解它们是相通的。在相互结合、相互印证的基础上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得到巩固、升华。

通过实际的对比操作,不仅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账务处理的技能,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并没有过时,它对实现电算化具有指导性的作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电算化的强大优势,体会到实现电算化对工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会计知识进行探索和创新,做到两手都懂,做好两手准备,为日后从事会计工作奠定基础。

2传统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实训的实施

要实现两种账务处理同步实训综合教学,首先,要做好相关的组织、计划工作,包括实训场所、实训设备、实训教材、实训财务软件、专业指导教师等。实训教材资料最好由教研室根据会计综合实训教程的要求组织确定。其次,做好实训前的动员,让学生了解实训的目的、意义,实训的总体安排、要求、措施,明确责任、任务、进度等情况,使学生感到仿佛处在真正的会计工作岗位上。在具体教学中,要随时注意两种账务处理的相互比较,使学生能清楚地理解掌握两种账务处理的共性和区别,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

通过同步实训对比,使学生明白会计电算化是传统手工化会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并没有改变传统手工会计核算的原理和基本程序,即会计核算仍然要经历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一基本过程,其核算结果应是完全一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运算方式不同。手工会计以算盘或计算器为运算工具,以笔墨为书写工具,通过纯手工实现会计核算,运算和记录的速度慢、准确率、效率低。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和财务软件为媒介,通过人、机对话实现会计核算,运算和记录的速度、准确度高。

(2)数据处理过程不同。手工会计的技术方法虽然经历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但其基本方法、原理和操作步骤都没有本质改变。而会计电算化由于采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算速度快,整个核算(运算)过程形成了一体化,是在传统手工会计基础上实现的一次技术飞跃。

(3)信息存放方式不同。手工会计是将会计信息数据以凭证、账簿、报表等纸质为载体进行书面记录并保存,占用空间大,需要重复抄录,容易出错。在会计电算化中,除原始凭证以纸质文件保存外,其他均是以磁盘、磁带等磁性介质作为存放会计信息数据的载体,占用空间小,查找方便,而且,数据只需录入一次,杜绝了重复抄录产生的错误,提高了工作效率。

(4)信息组织方式不同。手工会计的信息组织方式是应用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各种账簿,即通过先将原始凭证的数据填入到记账凭证,再将记账凭证的数据逐笔登记到账簿的方式完成。而会计电算化的信息组织方式是利用计算机的内在功能和应用软件,将会计信息序时存放在凭证库中,最终完成信息的组织过程。

(5)数据处理起点不同。手工会计条件下,数据处理的起点是原始凭证;而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是以记账凭证作为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的起点。

(6)账务处理核算方式不同。手工会计环境中,账务处理由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按照不同的科目,在凭证、账簿和报表中记录、核算。而会计电算化环境中,账务处理转变为数据处理,将手工处理过程简化为将有关数据从“凭证临时文件”转移到“流水账文件”中存放。

(7)查询方式不同。手工会计的查询方式通过手工完成,查询速度慢,查询结果单一,特别是扩展和延伸的分析查询几乎难以实现。而会计电算化则不同,查询过程简单明了,查询速度快,查询量大,而且可以通过计算机的综合运算查出用户所需的各种指标数据结果。

第4篇:电工实训记录范文

规范设备部员工培训内容及程序,使员工培训系统化、科学化,确保员工具备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2.0适用范围

适用于物业公司设备部员工的培训。

3.0职责

3.1公司总经理办公室负责监督及抽查员工培训的实施情况、考核培训效果以及对外联系培训教师。

3.2设备部经理负责制定年度员工培训计划,并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3.3设备部各班组长负责协助经理、主管进行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训。

4.0程序要点

4.1员工培训计划的制定。

4.1.1设备部主管于每年的12月15日前制定出下年度的员工培训计划,并上报公司审核批准。

4.1.2员工培训计划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各方面:

a)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b)明确的培训内容;

c)考核的标准;

d)具体的培训时间;

e)培训费用的预算。

4.2新进公司员工的培训。新员工上岗前需进行3天的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正式上岗。

4.2.1第一天上午由主管负责介绍公司的基本情况,讲解公司的各种制度(考勤、奖惩、后勤等);介绍本部门的工作性质、基本运作程序,讲解相关岗位的职责、安全作业要求以及着装规定、礼貌礼仪、文明用语等。带领新员工熟悉工作区域的环境。

4.2.2第一天下午至第三天上午由主管安排班组长带领新员工试上岗,新员工在班组长的带领下处理本岗位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从而熟悉本岗位运作程序。

4.2.3第三天下午由主管安排对新员工进行思想方面的小结及技术技能方面的考试。

4.2.4新员工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安排正式上岗,不合格者按辞退处理。

4.3专业基础知识培训。

4.3.1专业基础知识培训由设备部主管(工程师)具体负责。

4.3.2专业基础知识培训每个月进行1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4.3.3培训内容:

a)电工类:

——进网作业电工培训教材;

——电工作业安全规程;

——维修电工技能培训教材。

b)电梯类:

——电梯结构原理及安装维修;

——电梯实用技术。

c)公共设施类,如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

d)给排水类,如给排水设备设施使用及维修保养技术;

e)制冷类,如制冷设备原理及使用、维修技术;

f)弱电类,如电子技术基础;

g)柴油机类,如柴油发电机使用及维修、保养技术;

h)锅炉类,如常压生活锅炉使用及维修、保养技术。

4.3.4培训形式:

a)分工种集中授课;

b)分工种集体讨论。

4.3.5考试方式:

a)试卷考试;

b)课堂问答。

4.4专业技能培训。

4.4.1专业技能培训由设备部主管(工程师)具体负责。

4.4.2专业技能培训每季度进行1次,每次不少于90分钟。

4.4.3培训内容:

a)电工类:

——《供配电设备设施操作标准作业规程》;

——《供配电设备设施运行管理标准作业规程》;

——《供配电设备设施维修保养标准作业规程》;

——《住户家庭安装/维修标准作业规程》。

b)电梯类:

——《电梯运行管理标准作业规程》;

——《电梯维修保养标准作业规程》;

——《电梯故障维修标准作业规程》:

——《电梯困人救援标准作业规程》。

c)给排水类:

——《给排水设备设施操作标准作业规程》;

——《给排水设备设施运行管理标准作业规程》;

——《给排水设备设施维修保养标准作业规程》;

——《二次供水管理标准作业规程》。

d)公共设施类,如《公共设施安装/维修标准作业规程》;

e)制冷类:

——《中央空调操作标准作业规程》;

——《中央空调运行管理标准作业规程》;

——《中央空调维修保养标准作业规程》。

f)弱电类,如《弱电系统维修标准作业规程》;

g)公共类:

——《工具管理标准作业规程》;

——《设备综合管理标准作业规程》;

——《测量设备管理标准作业规程》;

——《值班管理标准作业规程》;

——《住户家庭安装/维修标准作业规程》。

h)其他相关规程。

4.4.4培训形式:

a)分工种集体授课;

b)分工种集中讨论。

4.4.5考试方式为现场实际动手能力评估。

4.5服务培训。

4.5.1服务培训由公司安排授课人员讲授。

4.5.2服务培训每季度进行1次,每次不少于90分钟。

4.5.3培训内容:

a)文明用语;

b)仪表仪容;

c)礼貌礼节;

d)服务意识;

e)服务技能;

f)服务要求。

4.5.4培训形式为集中授课。

4.5.5考试方式:

a)试卷考试;

b)课堂问答。

4.6物业管理知识培训。

4.6.1物业管理知识培训由公司安排授课人员讲授。

4.6.2物业管理知识培训每季度进行1次,每次不少于90分钟。

4.6.3培训内容:

a)物业管理法律、法规。其中:《城市异产毗连房屋管理规定》《城市房屋修缮管理规定》为设备部水电维修组、公共设施维修组单独培训内容;

4.6.4培训形式:

a)公司集中授课;

b)讨论。

4.6.5考试方式:

a)试卷考试;

b)课堂问答。

4.7安全培训。

4.7.1安全培训由设备部主管具体负责。

4.7.2安全培训每季度进行1次,每次不少于60分钟。

4.7.3培训内容:

a)操作安全;

b)日常生活安全。

4.7.4培训形式为集中授课形式。

4.7.5考试方式为课堂问答。

4.8思想及文化方面的培训。

4.8.1思想及文化方面的培训由设备部主管具体负责。

4.8.2思想及文化方面的培训每半年进行1次,每次不少于90分钟。

4.8.3培训内容:

a)思想品德;

b)行为准则;

c)语言表达能力(重点加强粤语方面的培训)。

4.8.4培训形式:

a)集中授课;

b)讨论。

4.8.5考试方式为课堂问答。

4.9特种培训。对于设备部的特殊工种(电梯、值班电工、制冷等)应有计划地选送员工出去培训或请专业人士来授课。

4.10每次培训后,应由设备部主管将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评估成绩等清晰、完整、规范地记录在《员工培训登记表》内。

4.11培训记录应妥善保存,各类培训计划、《培训记录表》保存期为3年;《员工培训登记表》、《新员工考核记录表》保存期为长期。

5.0记录

《培训记录表》

《员工培训登记表》

《新员工考核记录表》

6.0相关支持文件

设备部全部标准作业规程。

设备部员工绩效考评实施标准作业规程

设备综合管理标准作业规程

值班管理标准作业规程

第5篇:电工实训记录范文

编    号

培训主题

   TSGZ0004-2007

时间

地点

培训教师

培训方式

参加人员:

培训内容摘要:

1. TSGZ0004-2007  ”特种设备制造,改造,安装,维修质量保证体系基本要求.”

效果评估:

 

 

        

                                       

 

                          培训负责人:

   

     备

 

     注

培训实施记录表

编    号

培训主题

   体系文件

时间

地点

培训教师

培训方式

参加人员:

培训内容摘要:

1.       质量保证手册

2.        程序文件(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管理控制程序、管理评审程序、文件控制程序、质量记录控制程序、合同控制程序、设计和开发控制程序、材料、零部件控制程序、作业(工艺)控制程序、焊接控制程序、检验与试验控制程序、设备和检验与试验装置控制程序、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内部审核程序、质量改进与服务控制程序、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人员培训、考核及其管理控制程序、应急救援预案、特种设备质量监督和安全监督控制程序、特种设备许可证管理控制程序)

效果评估:

 

 

        

                                       

 

                          培训负责人:

   

     备

 

     注

培训实施记录表

编    号

培训主题

   体系文件

时间

地点

培训教师

培训方式

参加人员:

培训内容摘要:

1、作业指导书合订本(焊接作业指导书、采购作业指导书、轿厢工序作业指导书、电梯控制柜作业指导书、无机房电梯控制柜作业指导书、钣金作业指导书、电梯限速器校验作业指导书)

效果评估:

 

 

        

                                       

                          培训负责人:

   

     备

 

     注

培训实施记录表

编    号

培训主题

   体系文件

时间

地点

培训教师

培训方式

参加人员:

培训内容摘要:

1、作业指导书合订本(制造过程质量控制制度、外购件质量标准、电梯限速器检验作业指导书、限速器校验操作规程)

效果评估:

 

 

        

                                       

                          培训负责人:

   

     备

 

     注

培训实施记录表

编    号

培训主题

  法规

时间

地点

培训教师

培训方式

参加人员:

培训内容摘要:

1、              特种设备安全检查条例

2、              TSGT7001-2009及其他相关法规

效果评估:

 

 

        

                                       

                          培训负责人:

   

     备

 

     注

培训实施记录表

编    号

培训主题

  体系文件

时间

地点

培训教师

培训方式

参加人员:

培训内容摘要:

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7588-2003及一号修改单

效果评估:

 

 

        

                                       

                          培训负责人:

   

     备

 

     注

培训实施记录表

编    号

培训主题

 技术规范

时间

地点

培训教师

培训方式

参加人员:

培训内容摘要:

技术规范(共3册文件)

TSGT7001-2007《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

TSGT7006-2012《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杂物电梯》

效果评估:

 

 

        

                                       

                          培训负责人:

   

     备

 

     注

培训实施记录表

编    号

培训主题

 技术规范

时间

地点

培训教师

培训方式

参加人员:

培训内容摘要:

国质检锅[2003]174号机电类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规则(试行)

国质检锅[2003]251号机电类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规则(试行)

效果评估:

 

 

        

                                       

                          培训负责人:

   

     备

 

     注

培训实施记录表

编    号

培训主题

   TSG07-2019

时间

地点

培训教师

培训方式

参加人员:

培训内容摘要:

1. TSG07-2019 ”特种设备生产和充装单位许可规则.”

效果评估:

 

 

        

                                       

 

                          培训负责人:

   

     备

 

     注

培训实施记录表

编    号

培训主题

   TSG07-2019

时间

地点

培训教师

培训方式

参加人员:

培训内容摘要:

1. TSG07-2019 ”特种设备生产和充装单位许可规则.”

效果评估:

 

 

        

                                       

 

                          培训负责人:

   

     备

 

     注

员工培训和考核档案

编号:

员工姓名

专业

文化程度

职称

                                                      培训档案

培训内容

培训时间

培训机构

合格情况

备注

TSGZ0004再学习

综合部

法规培训

综合部

技术规范培训

综合部

体系文件培训等

综合部

TSGZ0004再学习

综合部

法规培训

综合部

技术规范培训

综合部

第6篇:电工实训记录范文

【关键词】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思考

引言

2013年3月17日,中国铁路总公司挂牌成立,这标志着铁路运输企业政企分开,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跨入市场化运作的帷幕已经拉开。对铁路工务段而言,更好地运用质量管理体系国际标准,是提升企业管理、市场理念和设备质量的有效捷径。以下,笔者通过近几年对上海铁路局各工务段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就工务段运行质量管理体系中常见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1.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常见的问题及原因

1.1文件(技术规章、管理制度)管理与控制

1.1.1主要问题:

工务段现行有效技术规章和各项管理制度现场管控混乱,科室与车间、班组对纸质或电子文件的保存、换版作废等大都未能做到有效传递和控制。文件管控制度大都未规定或未明确电子文件的流转签收和保存、保密、动态更新等要求,部分技术规章或新的管理制度、要求等上级文件经站段转发或细化后再经车间传达到班组现场时间过长,现场职工对制度要求内容不熟悉,部分文件的落实也无跟踪验证。

1.1.2原因分析:

管理制度未与电子化、信息化同步更新,文件层层传递的过程脱节,制度的执行常常没有安排管理人员去检查验证,导致安全生产现场不能及时获得和学习最新和有效的规章或制度,对车间和班组日常实际工作有明确要求或指导的文件不能在现场得到有效执行。

1.2质量记录管理与控制

1.2.1问题点:

台账记录格式或记录内容与制度要求不一致,保存地点和期限、记录人不明确,现场人员常不能确定自己所需填记和保存的台账;对电子台账认识不够,大都未明确电子台账记录的具体要求,发生安全质量问题无可追溯性。如某工务段线路车间安全防护使用的对讲机设备管理,段均已制定了用、管、修制度,但要求形成的管理台帐未纳入质量管理体系记录中,制度中要求定期开展的检测或检查核对也未见相应的记录。

1.2.2原因分析:

工务段职能部门管理人员质量管理意识不强,对班组现场主动调研不够,发文形成的制度中对现场的台账记录填写要求不明确,发文后的检查验证也未有效进行;班组与管理部门沟通互动不畅,对执行不明确的条款未有效向上级反映。

1.3教育实施评价管理与控制

1.3.1问题点:

工务段教育培训实施后,未能开展有效的效果评估与针对收集汇总意见后的改进实施;专、兼职师资力量的培训和评估考核未按路局职教处2009年文件要求开展;站段教育主管科室对车间、班组一级的培训工作管理过于简单,上报计划、批准,再上报实施情况等,未有效监督和验证车间培训的实际开展情况,车间、班组级等培训记录混乱,追溯不到已实施过培训的有效记录。对管理岗位特别是近年来新提拔干部的管理知识和能力培训不足,特别是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培训欠缺。

1.3.2原因分析:

对培训实施效果的评估重要性和持续改进的认识不够,工务段教育主管部门对车间、班组培训开展实际工作指导、监督不够。只重视现场技术培训的开展,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未开展或流于形式。

1.4现场管理与控制

1.4.1问题点:

“两纪一化”管理制度未有效落实,现场一些职工劳动纪律松懈,惯性违章、群体违章时有发生,“两违”事件数量居高不下,安全工作年年喊,月月抓,日日防,从年终统计资料分析,年“两违”事件发生率没有明显下降。还有一些职工执行“五个环节”(检查、计划、作业、验收、考核)作业标准不力,作业有效率不高,作业中心存侥幸,简化程序、窝工、返工、有害作业现象和材料浪费现象时有发生,致使设备病害不能有效解决,甚至还扩大了病害范围,从而使设备质量下降。再有是少数职工应急处置能力不足,有些职工对工务特性的“胀轨、断轨、断道、洪水、道口撞车处理等”应急演练不重视,碰到关键时刻不会处理。如我段2011年1月7日,合九线K116+857m地方监护道口上发生机动车故障停车,监护员没有在第一时间按压道口故障按钮,设置防护拦停列车,而是帮助处理肇事车辆,致使列车失去最佳制动时机,刮上肇事机动车,造成铁路交通事故。

1.4.2原因分析:

管理人员未能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对现场的制度的缺失、制度的执行情况监管不够。现场工作人员素质不够,对作业标准不熟悉或责任心不够。

1.5问题整改闭环管理与控制

1.5.1问题点:

发现的问题未及时进行分析和整改。如我段合武线下行K517+644轨道检查车出现Ⅱ分,工长没有对病害地点进行动静态对照检查,没有用动态波型图分析病害原因,就进行病害处理,结果造成设备病害重复出现。又如某段线路科“纠正预防措施通知单”(NO.004336\NO.004335)在某工区发现12处线路设备质量问题,有措施,但未见落实人及改进复查情况。

1.5.2原因分析:

工务段有些管理者未能真正理解或按照PDCA闭环管理的方法去采取有效的预防纠正措施,导入新标准时没有充分地准备和传达。因为,实施新标准意味着作业方法将发生改变,这时会引起许多细小的差错,尤其对于将工作划分成许多具体操作,系统性很强的作业现场,一部分工作做了调整,另一部分未做相应调整,会导致现场职工对新标准理解不透,作业时出现的问题不会分析,导致整改不力,问题闭环不严。

2.工务段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建议

2.1加强文件(技术规章、管理制度)管理与控制

2.1.1工务段文件主管部门做到:明确纸质或电子文件的流转控制,对下发到科室、车间的文件应该在制度中要强调建立文件清单动态补充与更新的规定:纸质文件要定置管理,电子文件要统一电脑保存路径,要明确复制或自行打印的文件控制职责。文件的传达和落实情况应该安排相应的管理人员进行落实情况的验证。有效文件应定期进行评审,由文件主管部门牵头,各发文专业科室配合,对失效文件进行整理并公布,日常则保持动态更新,新发制度应该明确同时已作废或替代哪些文件。

2.1.2科室、车间做到:按段文件管控统一要求进行签收和保存,建立科室、车间一级文件清单并保持动态更新,及时传达到班组,对文件定期评审积极保持互动,日常应及时将作废文件按文件管控要求更新或撤离现场。

2.1.3班组做到:对下发到班组的文件与制度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并留下记录并认真执行,需保存的文件按段统一要求保存。

2.2加强质量记录管理与控制

工务段职能部门应明确记录的管理制度,对科室、车间、班组记录清单的建立进行指导和管理。专业科室对新增或变更台账记录,特别是新建的电子台账,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来制定可操作性的填写记录规范。也就是“说到的要写到,写到的要做到,做到的要有记录”,同时明确管理人、保存地点、期限等,确保持记录的动态更新。

2.3加强教育实施评价管理与控制

教育职能部门应该明确段、车间、班组的培训开展的流程,并明确需保持的培训记名记录、教材等,同时对车间自行开展的培训组织进行有效管控;要对教学质量、培训效果进行评估;还要有效开展评估后的统计分析,并对师资队伍进行有效管理;加大对管理干部的有效培训。

2.4加强现场管理与控制

2.4.1管理干部要深入现场,掌握第一手料,要重视现场管理,因为,现场是安全生产的前沿阵地,是企业“问题病菌”孕育的处所,是提供大量信息的场地,是反映职工思想动态最清晰、最真实的场所。因此,管理者在现场对正在进行的活动或行为给予必要的指导、监督,以保证活动和行为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

2.4.2做好两个“突出”。一是突出超前控制,超前控制是对系统安全管理的超前预想,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事前安全控制上,不仅可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还能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最终彻底改变安全不稳定的被动局面,将安全控制纳入良性循环。二是突出动态控制,工务的线桥设备特性是动态控制,因此,必须在常规静态控制的基础上,从抓动态信息入手,建立信息收集、反馈、分析、处理系统,及时捕捉不安全、不合格因素,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及时发现和纠正现场作业各环节上的偏差,堵死安全和质量漏洞,实现生产过程控制的科学化。

2.5加强问题整改闭环管理与控制

管理者要使用闭环管理的方法来改进工作,通过四种方式将问题一追到底,一是生产现场追踪,追踪整改人要深入到责任科室、车间、班组,对问题整改情况现场追踪核实;二是书面反馈追踪,责任科室、车间、班组在接到路局、段通知书后,要严格按要求在指定期限内以书面分析报告形式向相关科室反馈问题分析整改落实情况;三是.电话核实追踪,追踪整改负责人要利用办公电话直接与问题涉及的科室、车间、班组管理人员通话,了解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四是联合专项追踪,根据工作需要,对重点问题、重要事项、紧急任务等特殊情况,由段职能科室联合对责任科室、车间、班组集中开展专项追踪整改,真正做到“决策闭环”、“队伍闭环”、“执行闭环”、“信息闭环”、“考核闭环”。

3.结语

第7篇:电工实训记录范文

关键词:干部教育培训;电子档案;建设

近年来,随着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入,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培训记录不全面、不准确,培训档案功能开发不够、利用率低等矛盾困扰着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传统的干部教育培训管理方式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电子档案建设,成为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电子档案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是建立电子档案有利于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电子档案不仅有记录功能,而且有系统检索、分类统计等管理功能,在干部数量众多、参加培训类型复杂的情况下,要想准确掌握每个干部、不同类型干部的受训情况,依靠传统的纸质档案,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准确率低,因此,必须借助信息技术,保证管理的科学性。二是建立电子档案有利于档案资料的应用。档案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传统的文书立卷工作是人为的纸质立卷,立卷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操作,工作人员对立卷标准的掌握很难做到完全统一,势必影响到案卷质量,从而给使用带来不便。建立电子档案,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查看所管干部的参训情况,还可以梳理分析不同类型干部的培训需要,增强调训的针对性。三是建立电子档案有利于减轻干部教育培训管理者的劳动强度。

二、干部教育培训电子档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干部教育培训电子档案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了干部教育培训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一是内容不完整。由于干部教育培训电子档案缺乏刚性的标准和规范,各地区、各部门的管理机构都是按照自己的设计确定建档内容,特别是信息编码没有统一的规范,致使电子档案的规格不同、内容详略不一;由于所管干部数量大,工作任务重等原因,一些参训信息不能及时录入,致使一些个性化培训情况不能全部反映在档案中;由于过分依赖计算机,对机储信息不及时备份,容易因计算机出现故障造成信息意外丢失;由于计算机系统运行不断升级,电子档案因为所用编码和运行环境发生变化,无法读取原有信息,导致数据丢失;由于温度、湿度、机械应力等外部环境和工作人员素质等人为因素的影响,电子档案的存储介质遭到破坏,也会导致信息不可读或读取不完整的情况。二是功能不健全。多数电子档案还停留在记录、存储等传统档案功能上,对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统计功能、分析功能、传输功能等还没有有效开发和应用;对电子档案中可能出现随意复制、修改、删除等带来的负面影响没有科学的制约办法,很难保证电子信息的原始性和真实性。三是使用不到位。多数部门满足于详细记载培训信息,形成了比较好的个体档案。但电子档案的统计、分析、传输等优势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重建设轻使用的问题还比较严重。四是管理不规范。缺乏配套的规章制度,对电子档案的处理随意性大,使用U盘、光盘等存储介质不备份、登记,随意放置,挎贝的技术措施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据档案的管理。对录入档案的培训信息标准不清,管理人员根据自己的判断和认识确定收录范围,随意性大。

三、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电子档案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是健全运行机制。要将干部教育培训电子档案建设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和方案之中,使干部教育培训电子档案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展开,与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同步推进。各级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要加强与信息化建设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的沟通,积极参与当地网络工程、电子政务、干部管理工作。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电子档案建设,及时研究解决电子档案建设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矛盾;各级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要切实抓好统筹谋划、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和培训机构要按职尽责,认真信息收集、整理、维护等工作。按照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总体思路,形成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共同推进电子档案建设。

二是完善制度规范。制度管长远、管根本,因此,要把制度建设摆上重要位置。电子档案的制度规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工作制度,主要包括组织领导、责任分工、运行程序,保密办法、后勤保障等,从宏观和物质层面保证电子档案建设的顺畅有序;另一方面是技术规范,主要包括收集归档的范围、形式、规格、编码等技术指标,要实现统一规范、统一标准,能够方便使用和信息共享,从微观和技术层面保证电子档案的真实可用。

三是强化数据库建设。要根据检索、查询、统计、分析等使用要求,建立不同类型的数据库。各级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要加强目录数据库建设,形成档案目录中心,并通过网络与各部门、各单位实现交换与共享。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要积极推进多媒体数据库建设,把各种形式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全面、高效、快捷、准确的档案检索数据库。

四是加强专业队伍建设。负责干部教育培训电子档案建设的人员,不仅需要熟悉干部教育培训的业务工作,而且要懂得档案工作,同时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特别是需要分类统计、检索分析时,还要明白数理统计、对比分析等专业知识,才能进行二次加工,形成新的信息产品,提高电子档案的利用率。因此,要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开发与使用相结合,一方面,要广开渠道,招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壮大干部教育培训管理者队伍;另一方面,要舍得投入,加大在职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为电子档案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第8篇:电工实训记录范文

关键词:PMS系统 数字化 规范化 信息化管理

1 概况

孟津县电业局作为省公司县级供电单位PMS推广应用的首批试点单位,强力推进县级供电单位PMS推广应用。在省、市公司的大力支持下,该公司一直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电力公司县级供电单位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意见》精神,深入推广PMS应用工作,加大PMS使用人员培训力度,持续开展基础数据治理工作,经过一年的多方努力,2013年PMS系统在公司得以顺利推广,并实现了配网各功能模块的实用化应用要求,至今运行状态良好。形成了生产业务全覆盖,生产过程全记录,生产人员全参与的PMS应用格局,为提高生产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状态检修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2 主要做法

2.1 充分发挥关键岗位关键人员示范带动作用

县域PMS负责人是PMS系统向县级单位推广应用的第一人,起着上传下达的关键作用。一方面要将省市公司推广PMS系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向公司领导汇报,引起公司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个人素质,把握省市公司培训学习机会,自己先对系统进行一个充分的了解,将各模块摸通功能用途后,才能引导部室级和班组级生产人员应用方向。按照省、市公司对县域供电单位PMS推广应用要求,为保障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在该公司高效、安全运行,全面提升公司生产管理水平。公司领导高度重视,成立系统管理领导小组和领导级、部室级、班组级的三级管理网。重点培养公司各部门、各班组PMS应用关键人员,实现领导重视、部室监督,班组负责的层层管控,充分发挥关键人员的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推进PMS应用。

2.2 持续开展管理应用人员培训,提升系统应用业务水平,为PMS深化应用创造条件

在PMS推广应用过程中,省、市公司集中开展了10多批次培训,公司积极选派一线生产骨干人员参加,由于县级供电单位相关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省、市公司组织的培训只能涉及个别班组个别人员,不能满足全员参与。公司抓住时机,安排生产技术部在省、市公司培训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结合实际工作应用情况对变电运行、变电检修、输电班组、配电班组进行了5批次集中培训,日常工作中又针对应用不熟练的个别班组进行分散培训,将实际应用中遇到的细节问题进行强化梳理,采取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方式,实现人人参与,人人会用,极大的提高了生产人员对PMS应用的熟练程度,为PMS深化应用创造条件。

2.3 完善台帐信息和基础数据治理工作,为PMS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PMS的台帐信息是所有功能模块开展应用的前提和基础,透明度强,要求参数必须以详细、真实的数据为基础。为使PMS系统的应用真正落到实处,按照省、市公司的要求,首先在建立台帐之初即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录入,其次应用过程中不间断的对台帐进行梳理。最后公司积极组织运行、检修、配电等多个部门人员,利用3至4个月的时间,对公司所属输、变、配等设备集中进行全面细致梳理,实现台帐数据质量的显著提升,确保设备台帐数量不少,参数完整、规范和准确,为生产管理系统推广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2.4 建立考核机制,使PMS系统应用常态化,真正服务于生产

结合公司的具体情况,生产技术部制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办法》,对PMS系统应用指标要求加强考核和奖励机制,为促使生产管理系统应用由局部向全局,由无序向规范应用方向转变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2年7月底,输变电台帐全部建立后,公司要求主网生产工作重心由原来的生产MIS系统逐步转向PMS系统。从运行记事、操作票到缺陷登记、工作票。以变电工作为中心,向外扩大业务量的做法,使PMS系统在主网日常生产工作中逐步实现常态化。2012年12月配网台帐录入完毕,2013年元月按省、市公司要求对配网台帐进行了梳理。有了主网的推广经验,配网巡视记录、工作任务单、工作票和操作票等功能模块应用得以顺利开展。在省市公司的帮助和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013年3月,实现了PMS系统输变配各功能模块的实用化和常态化应用要求。充分利用PMS系统应用平台,使PMS系统真正服务于生产工作。

3 应用成效

公司在PMS系统应用过程中,首先完成了PMS系统输变配电台帐录入及梳理工作,其次将实际生产工作与业务量录入相结合,既要满足生产工作需要,又要保证各项指标达到要求。鉴于我公司在县级单位推广应用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绩,2012年8月中旬河南省电力公司在我公司召开了县级供电单位PMS应用推广启动会。2012年10月公司PMS应用顺利通过市公司实用化验收,成为洛阳九县(市)中首个进入PMS系统常态化推广应用的单位。对采用该实践能带来的总体效果详细阐述。

3.1 规范生产工作流程,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PMS系统业务模块的关联性和操作流程精细化,规范了县级生产人员的日常工作行为,实现了生产工作由无序向规范化的转变。同时PMS的推广应用,使与生产有关的专责、班长、工作负责人和必要的管理人员能够主动解放思想,主动学习和使用系统,驾驭PMS的能力显著提升。在工作中,他们能够不折不扣地按照省公司和市公司相关要求开展工作,确保了系统业务数据的规范和有效,确保了系统所有业务的正常、高效运转。通过PMS深化应用,公司所有生产人员都能熟练使用PMS,系统所有模块都能正常应用和系统所有流程都能正常流转。

3.2 公司生产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在PMS常态化应用中,公司设备台帐数据录入及时率,完整率和准确性均达100%,各种应用动态数据的关联度达100%,全面、全程记录了整个生产过程,为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和设备状态检修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记录了与设备有关的运行、检修和试验等各方面的数据,确保系统数据质量和数量双双提升,夯实了系统应用基础,支撑了状态检修工作的深入开展,推进了“县供电企业管理提升”工作,促使公司生产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朱晓莉.PMS系统在推广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J].中国城市金融,2009(08).

[2]国网PMS系统配电深化应用试点项目上线运行[J].电力信息化,2010(07).

[3]崔志强,金丰,王久春,马宏鹏,魏小庆.中电投生产过程控制管理系统(PMS)建设与实践[J].电力信息化,2008(04).

第9篇:电工实训记录范文

1.1固定资产的管理及耗材的请领登记

为了保障教学工作高效而有序地开展,每年实习工作开始前,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标准定额,做好教学基地仪器、耗材等物资的计划编制和申购工作,做到既不脱档又不长期积存。同时,做好口腔常用耗材的发放、使用登记和使用完毕后统一收缴工作。教学基地各类用品专人保管、定期清点,做到心中有数。进口牙椅、洁牙机、根管长度测量仪、电脑、数码相机等教学仪器,落实到人,定期维护保养,保证设备正常使用率。

1.2诊疗环境卫生及安全保障

为保证诊疗环境的舒适性,防止诊疗过程中出现交叉感染,统一安排学生两人一组,固定负责椅位区域。要求学生每日提前15分钟到达科室,进行诊室空气流通以及牙椅、操作台、接诊区、候诊区的擦拭。诊疗完成后,检查督促学生对污染器械分类预消,医疗垃圾分类处理,消毒后器械分类放置,以及牙椅水路的消毒。定期组织学生对诊室内外绿化、卫生状况的清洁维护,保证舒适良好的工作氛围。诊疗结束后,要求学生查看门窗、水机电源、电脑电源、牙科拍片机的关闭情况并做记录,保证诊疗工作安全有序地开展。

1.3临床资料整理、文书记录及归档

完善每届实习生的档案管理工作,专人记录专人管理。教学实践中,临床教师把握“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原则,组织学生分组,诊疗全程由学生独立完成,结束后进行小组讨论,所有实习生的病例汇报,临床教师的答疑解惑全部记录在案,方便日后查阅。此外,院领导与学生间的专业知识的沟通、价值观与人生观的讨论等亦整理归档。规范、有序的文档管理制度,不仅有助于强化学生在临床中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也能让学生充分认识临床资料记录和整理的重要性与严谨性。记录内容还包括授课记录、查房记录、座谈会记录、患者就诊记录等等。规范化的临床教学资料、档案文书记录还能很好地体现教学过程的延续性、严谨性,同时也能为后续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重要的参考。

2注重岗前培训,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2.1注重岗前培训

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安排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医院基本情况介绍,包括医院概况、科室设置、人员结构、学科特色、诊疗项目、服务规范等,让学生对医院有基本了解。二是实习动员,进一步明确实习阶段的目的、要求、内容、意义、注意事项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实习阶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是规章制度学习,重点是对首诊负责制、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制度等核心制度的培训和学习。四是口腔医学基本技能培训,重点对各种口腔材料的调制、专科治疗器械的准备等基础工作的训练,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分组练习—师生讨论—学生再练习的过程来实现。

2.2注重整体教学,及时反馈

为全面了解和检验学生实习情况,根据专业的特点及临床疾病类型,定期组织专题讲座。坚持教学实践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强化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协调各专科诊室的课程设置,在临床实践中适时组织学生参与理论学习和讨论。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征求学生意见,对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反馈、限期整改。实际教学工作中,学生普遍认为目前学时安排适当,授课内容新颖,易于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巩固,实践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加强,临床综合诊疗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3提高临床应诊能力,培养职业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