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语文的认知范文

大学语文的认知精选(九篇)

大学语文的认知

第1篇:大学语文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认知隐喻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115-01

长期以来隐喻只是被作为一种文学修辞手法被加以讨论,1980年Lakoff & Johnson 的著作Metaphors We Live by的出版为现代认知隐喻研究揭开了新的篇章。他们认为语言使用中的隐喻只是一种表层现象,真正起作用的深藏在我们认知系统中的概念隐喻,概念隐喻是把一个概念域(始发域)直接映射到另一概念域(目标域)的隐喻 (Lakoff & Johnson 1980),而人类的概念系统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这样语言和人的概念系统就产生了联系,而正是这种潜在的联系可以帮助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有效地认识理解障碍。因此,掌握认知隐喻的工作机制对外语教师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传统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和基于认知科学对隐喻的认知的最大差别在于前者认为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一种纯语言现象,在语言表达中可有可无,如果说话人要表达什么,他总可以找到不用隐喻,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如果他选择使用隐喻,那仅是为了制造特殊的修辞或交际效果。但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隐喻,它的功能就远远超出了语言表达着以狭隘的范畴。在这种意义下对隐喻的研究成为了一门综合哲学、文学、心理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的学科领域,因此认知隐喻理论的核心认为隐喻无处不在,它不是修辞格,不是简单的语言产物,更确切地说隐喻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1]

传统理念中外语学习与教学主要以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语言知识来实现对目标语言的文字理解。然则在实际过程中,许多中国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但他们还是不能完全正常地,准确地解读,表达和交流。许多教师和语言学者都把此一概而论地归因为文化差异所致。他们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正是文化差异的存在导致理解和交流的障碍。文化差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下,创立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翻译是两种浯言沟通的桥梁,主要任务是在的文(target iext)中再现源文(source text)的思想内容。译者翻译源语(source language)时必然在舟绍和传播源语所体现的文化。[2]文化差异论可以解决部分外语学习中出现的理解障碍,但并非是解决外语学习中理解障碍的唯一切实可行的法宝。在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些基本的语言知识,但他们还是不能完全理解文章。诚然文化差异是造成此障碍的表面原因之一,然而在文化差异的背后更深层次在起作用的因素却是不同语言背景的人因为有着不同的隐喻概念而造成了语言表达和思维模式的差别。文化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传承和保留。隐喻是文化的象征,一些隐喻概念能够表达相似的文化内涵。因此,隐喻教学是文化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文化的许多内容都是通过隐喻来表达和承载。

概念隐喻是以民族文化认知体验为基础的,由此而来,隐喻翻译活动受隐喻所赖以发生的社会、民族文化、文学传统等因素潜在的影响,译文是一定文化语境、文学语境、上下文语境等条件下的产物。隐喻的翻译活动绝不是单一的语言符号转换,它实际上是一个关涉语言与思维、文化与文学、心理与生理等多维的认知活动。认知隐喻理论所引发的思维模式差异在本质上可以解决外语学习中所出现的所有母语和目标语言不对等的理解障碍。[3]简单举例说明,为什么中国人会说“在桌子上有本书”,而英语里却要说成“有本书在桌子上”?这不是文化差异可以一言蔽之的。它表明了从句法学的角度,中国人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句法认知上是有明显差异的。再如,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可以接受爱情就像红玫瑰一样,但却在表达一件事情很简单无需费吹灰之力时却出现了分歧,中文用的是小菜一碟或者不费吹灰之力,而英语却用的是像一块蛋糕。因此,直接表述字面意思“这件事情很简单”在这种分歧状况下就成了双方都能接受的一种表达形式。

本研究在承认文化对外语学习确有影响的同时,结合近年来外语学界在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方面的突破,认为外语学习障碍的成因归根到底是由于思维理念和认知模式的差所致,认知隐喻所反映出的语言本质将会对外语学习的结果产生决定性的作用。认知隐喻理论所引发的思维模式差异在本质上可以解决外语学习中所出现的所有母语和目标语言不对等的理解障碍。例如,在西方,人们喜欢动物,特别是狗,他们认为狗是友好和忠诚的象征,对待狗像对待朋友一样。因此在英语表达中,有 “love me, love my dog”“lucky dogs”“every dog has his day”这些通过隐喻反映人们爱狗心情的用语。在中国文化中,却与之相反,很多人认为狗是虚伪的象征,所以才有“走狗”,“狗奴才”,“痛打落水狗”等俗语的产生。

祝吉芳、俞品认为“以隐喻概念为英语教学的切入点,是加强学生语言及文化知识认知能力的最佳手段之一”。[4]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隐喻,在学生的语言学习、文化比较和观念启发等层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语言层面的学习是基础,但是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的学习就会让更多的人止步于中式英语。文化的对照和比较有助于学习者开阔视野。对英语社会不同观念的领悟提高了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在英语教学中要三者兼顾,不能顾此失彼。隐喻是学生了解文化的一扇窗口,学生对隐喻的了解有利于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朱碧敏、吴世雄也强调“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英汉语隐喻语言中蕴藏着的文化共同性和差异,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隐喻中的文化联系,增强学生掌握英语词汇和习惯表达,以及对于帮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减少因为对于隐喻意义的误解而造成的语用错误,都有很大的作用。”[5]

根据将传统教学法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以跨文化交际观为指导的教学效果的实例调查结果对比不难看出,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仅停留在语言层面的教学只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学生在对语言的理解程度上表现较弱,且很难表现出语言的艺术。反之,以跨文化交际观为指导下的学生有了文化的铺垫,在语言学习的运用上和精彩度上都更僖怀铩Mü以认知隐喻的思维模式来展开外语教学,在不同层次的课堂上,大量隐喻实例教学的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英语使用者善于使用隐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教师通过展开隐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对外交流能力,减少歧义和误解,促进中外交流发展。教师通过吸取隐喻研究的成果,详尽地解释各种语言现象背后的理据,把零散的语言现象通过隐喻组织起来,在心理词典中形成语义网络,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记忆和提取,提高学习效率。隐喻是观念的浓缩,是思想的精华,是个体或群体长期体验的顿悟。隐喻也是很好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人们的经验。隐喻隐人生哲理,对隐喻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体味人生哲理。[6]

隐喻的产生和理解离不开语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记不可将隐喻概念孤立教学。从狭义范围来讲, 语境指话语语境, 其中包括语言语境(话语的上下文 、词语的搭配)和非语言语境(交际环境、交际对象、交际内容、背景知识等);从广义上来讲,语境是文化语境,包括人类所有的文化知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7]因此,脱离语境的隐喻很容易给学生造成误解,而无视语境盲目地使用隐喻可能带来语义上的严重歧义,造成不必要的交流障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在正确掌握隐喻的含义的同时掌握其话语语境和文化语境,并能够在此基础上熟练地应用,最大限度地呈现隐喻的语义表达力和文化表现力。

认知隐喻这种全新的概念化思维模式的日益推广,毫无疑问将会迫使外语教学理念从书本和语言形式的层面转换到主动地自发地诱导学习者把外部世界概念化。在概念化的过程中发现思维方式差异,这不仅是外语学习与教学的新思路,也是从本质上理解汉语和其他语言差异的最终必由之路。从思维方式和认知理念并结合外语学中的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技能来研究认知隐喻对外语学习的指导意义,从而提高大学外语的教学水平,同时提高外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

[2]魏清光. 从文化差异论等值翻译的局限性〔N〕.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3]肖家燕,李恒威. 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研究[C]. 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论文集,2008.

[4]祝吉芳,俞品.从隐喻在欧洲政治中的认知妙用看英语教学效率的提高[J].山东外语教学,2003( 6).

[5]朱碧敏,吴世雄.概念隐喻理论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08(1).

[6]周德艳.认知隐喻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N]. 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6).

第2篇:大学语文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元认知策略;大学英语;写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2-0053-03

一、元认知策略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最早提出了元认知概念。他将元认知定义为认知主体对认知活动的知识以及对这些活动的调控能力。弗拉威尔和美国语言学家道格拉斯布朗对元认知因素进行了不同的划分,之后认知学学者对二者的元认知要素进行了分析综合,重新界定了元认知的构成,认为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组成。元认知知识包括主体知识、任务知识和关于学习策略的知识。元认知策略是一种高级的执行型技巧策略,是对认知的认知,主要涉及学习任务中的认知活动进行调控和管理。英语写作元认知策略分为事先计划、选择注意、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四大类元认知策略。路文军根据O’Malley和Cham-ot的元认知策略分类系统,又把这四类元认知策略分成了多项具体的元认知策略。吴红云等对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元认知策略进行了因子分析,发现了4个因子:语言和内容并重策略;词汇选择策略;练习策略及积极体验;借助外力策略。这些元认知策略的使用有利于学习者对英语写作任务的计划、监控和评估,从而更好的管理写作过程。

二、英语写作认知过程与写作元认知策略

我国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既受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知识的影响,同时又受到汉英两种思维模式的影响,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言语产出认知活动。朱纯认为“写作是一个自觉的过程,主要包含六个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计划阶段、执笔阶段、审看阶段和订正阶段”。前三个阶段属于写前活动,执笔阶段属于写中活动,后两个阶段属于写后活动。不难看出,英语写作中文字的产生要经过一系列高级认知活动。首先,写作主体的听觉或视觉器官对刺激信息进行反映(这些信息包括写作任务的文字、图片要求或者教师对写作信息的口头拓展等),然后大X通过知觉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解码,把文字、句子的表层结构转换为深层结构,从而识别、理解信息,并把识别信息暂时储存在工作记忆中。同时,识别的信息自动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编码项目,学生对写作的话题越熟悉,自动激活的项目就越多,反之,则越少。此外,写作主体的大脑还会尽可能有选择性地从长时记忆中多搜索一些和写作内容相关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储存在短时记忆中。

再次,写作主体根据英文写作的体裁、篇章等知识,对激活的信息进行计划性的结构安排,即通常所说的写作提纲。由于存在的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喜欢将写作提纲内化后意译,有的则直接把提纲生成文字。在执笔阶段,依照计划好的提纲以及英语的语法、句法等规则,写作主体对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的信息进行重组、编码等的认知加工,把言语的深层结构转换为表层结构,以文字的形式产出。

由于英文写作的复杂性,在写作过程中,学生的行文过程往往不是一气呵成,必要的停顿和反复审看可能检查出所表达的文字是否存在词汇、语法、组织逻辑和内容观点等方面的问题。一般来说,中国学生的审看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单词拼写、句子语法、标点符号、大小写、论点论据是否跑题等方面,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能审查到篇章体裁问题。审看时,一旦发现问题,写作主体会立即对文字进行修改。整篇文章的行文过程结束后,如果时间充裕,写作主体将再次审看作文并进行修订,如果写作任务是限时进行,例如考试作文,至此,整个写作任务完成。如果是非限时作文,写后活动除了写作主体参与外,还涉及教师的审阅、评改及反馈。因此,执笔、审看和订正三个阶段可能同时进行,也可能分开进行。研究者虽然将英语写作阶段进行了清晰明了的划分,但是实际写作中,综合以上各方面的因素,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认知过程要复杂的多。

对比英语写作各阶段与元认知策略种类的划分,不难发现两者在时间顺序方面呈现出大致的对应结构。写作元认知策略包括事先计划元认知策略、选择注意元认知策略、自我监控元认知策略和自我评估元认知策略。事先计划元认知策略指英语写作开始前,写作主体对其写作认知活动进行计划安排,对可能出现的结果、问题等进行预测,并找出解决方法。为了完成一项英语写作任务,写作主体首先需要制定一个写作目标,然后确定目标实现的具体方法和策略,包括提前背范文、增加词汇量、体裁篇章知识的学习、写作计划的制定等等。事先计划元认知策略发生在写作前的准备、酝酿、计划阶段,具有计划性和预测性。选择注意元认知策略指写作主体有选择性的注意认知活动中比较重要的地方。例如,写作主体将与写作主题相关的知识与任务结合以利于写作;仔细审题,内容围绕题目进行;注意语法、单词拼写、标点符号、字母大小写等问题。自我监控元认知策略指学习者对自身的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和管理,例如,根据考试时间,调节写作速度;根据语法篇章知识,监查句子、文章结构错误并调整等等。选择注意和自我监控元认知策略运用在执笔阶段,具有聚焦注意力和监错功能。自我评估元认知策略指学习任务完成后,学习主体对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的自我判断和评价。英语写作任务完成后,写作主体应使用评估元认知策略,对自己写作行为中的知识掌握情况、处理困难的方法、调控能力、学习策略、写作动机、写作完成质量等情况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从而改进以后的英语写作,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总之,元认知策略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估等手段对英语写作过程中写作主体的认知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管理,对学习效率起着积极的提高作用。

三、英语写作元认知策略培养的作用

鉴于元认知策略对英语写作的重要作用,英语写作教学中有必要对中国学生进行元认知策略知识及运用技巧的培养。在国内,学生元认知策略意识的培养主要通过培训的方式进行。大多数研究者首先对被试者进行元认知策略知识的培训,在培训结束后,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元认知策略运用于英语写作实践任务中,结果发现元认知策略培训对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具有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指学习主体控制自己独立学习的一种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有很多,但Wenden认为“元认知策略是培养学习者自主性的关键”。黄美的实证研究也发现元认知策略培训“不仅有利于我国学生摆脱母语思维的负迁移,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元认知策略培训,学生的英语写作自主性得到提高,被动的英语写作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强大的学习动机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王晓静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研究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元认知策略的关系,结果显示英语学习动机越高,二者相关性就越强。英语写作元认知策略的培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策略运用水平,从而激发学生英语写作学习动机,克服畏难情绪。

(三)培养学生的写作批判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写作元认知策略的培养有利于写作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解释、分析、评估、推论、和自我校准是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能力。英语写作中,使用计划元认知策略、选择注意元认知策略、监控元认知策略和自我评估元认知策略时,学生大脑需要对认知活动进行大量的解释、计划分析、监错、自我反思等元认知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和整体英语水平

相关研究表明,元认知策略培训后,中国学生能更加了解自身写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而且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英语写作任务的本质。在英语写作前,学生使用计划元认知策略,为写作做好充分准备;写作中,使用选择注意和调控元认知策略帮助自己集中注意力和监查错误;写作后,使用自我评估元认知策略帮助自己对写作任务进行反思。这些元认知策略的运用优化了学习方式,有利于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此外,元认知策略的运用不局限于英语写作,还能用于英语阅读、听力、口语和翻译任务的完成,对学生整体英语水平的改善都有很大帮助。

四、对教学的启示

(一)发展学生的英语写作元认知策略

英语写作的认知过程是元认知策略的使用过程,因此,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发展学生的写作元认知策略。首先,普及写作元认知策略理论知识。其次,英语写作实践中,在不同的写作阶段引导学生自觉使用不同的元认知策略,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元认知策略的灵活性和适当性。最后,加强学生写作元认知策略使用的监督,保证元认知策略发展的持久性。

(二)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主体和任务元认知知识

“写作主体元认知知识、任务元认知知识和策略元认知知识共同构成写作元认知知识,三者在写作过程中相互作用”。因此,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主体元认知知识和任务元认知知识发展W生的元认知策略。具体讲,英语写作主体元认知知识应培养学生熟知自己写作能力、写作动机、写作焦虑感和写作信心等方面的特征,从而对作为写作主体的自己加以改善;英语写作任务元认知知识的培养应让学生了解英语写作的本质、篇章结构特征、体裁分类等关于写作任务的知识。

第3篇:大学语文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英语 人文素养

一、研究背景

英语学习者不能仅仅满足于掌握英语的语法规则以及发音体系,还要了解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蕴含了大量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为我们实施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和以及可行性。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水平,大学英语教学自然也要服务于这一目标。基于此,本文对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以便帮助我们把握现状,认清形势,为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发现

1、调查问卷基本情况。为了切实了解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施现状,我们结合本研究的目的并借鉴有关文献(林丽香2014,曾佳佳2011)的研究成果,编制了《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调查问卷》。问卷包含15道选择题。问卷设计主要考量教学目的、教师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试评价、第二课堂等几个方面。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7份。

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调查之后,我们对收集的问卷进行了整理汇总。下面是关于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

第一道题是关于学习目的的,从问卷结果来看,36.4%的同学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全面提高英语运用能力,24.6%的同学认为学习英语是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21.9%的同学选择了兴趣爱好,只有17%的同学认为学习英语是为了提高人文素养。这说明学生对人文教育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没有把提高人文修养这一目的当作大学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而是把提高语言能力当成了非常重要的目标。

第二道题调查了学生对英语中人文现象的态度,与第一题相反,有一半多的同学对英语中的人文现象非常喜欢,比例达到了51.9%,只有很少的同学表示不喜欢。这说明英语中的人文现象是很受学生欢迎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三至第六道题考查了英语测试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如果老师讲授的人文知识考试中不会考,36.9%的同学会不重视人文知识的学习,24.6%的同学会仍然重视,38.5%的同学则无所谓。如果英语测试增加人文测试,58,3%的同学会增加人文学习的时间,35.3%的同学会保持不变。44.9%的同学认为英语测试对人文知识的学习有促进作用,40.1%的同学认为没有影响。只有3.2%的同学认为在英语考试中经常回答与人文相关的试题,21.9%的同学选了偶尔,49.2%的同学认为几乎没有。这说明测试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如果考试中考察人文知识,学生就会更加重视人文知识的学习,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人文知识,反之亦然。当前大学英语的考试中所包含的人文知识是非常少的,将近一半的(49.2%)同学认为考试中几乎没有关于人文知识的试题。

第七题是关于大学英语老师在课堂中讲授人文知识的频率的。31.6%的同学认为老师几乎没有在课堂上讲授人文知识,48.1%同学认为老师偶尔会在课堂上讲授人文知识。只有19.3%的同学认为老师经常会讲授人文知识。54%的同学认为从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学到的人文知识偏少,23.5%的同学认为一般。从中可以看出目前大学英语教师很少在课堂上讲授人文知识,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接受的人文教育是有限的。

30.5%的同学认为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很重要,39.6%的同学认为比较重要,29.9的同学则认为不重要。关于自己会怎么做时,15%的同学会经常努力去理解英语文章中的人文内涵,39%的同学偶尔会做,42.2%的同学几乎没有做过。虽然有些同学也意识到了大学英语教学对人文素养的培养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学习中,他们却不知道该如何如挖掘人文知识。

第十一和十二}考查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老师的教学侧重点,在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仍然以讲解单词、语法为主,36.9%的同学认为大学英语课堂上老师主要讲解单词和语法。17.1%的同学选择了介绍文化背景知识。这与他们对老师的要求相一致。40.6%的同学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单词和语法知识,只有15.5%的同学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文化背景知识。

学生问卷中的第十三、十四题是关于教学手段的运用的。40.6%的同学认为老师在英语课堂上有时会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传授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知识,36.4%的同学认为老师在英语课堂上很少会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传授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知识。当被问到最喜欢英语老师采取什么手段来向你们解释说明某一文化现象时,35.8%的同学选择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其次是实物教具。这说明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是很受学生喜爱的,这主要归因于多媒体设备的各种优势:图文、声音并茂,直观生动等特点。第十五题是关于第二课堂活动的。第二课堂具有一定的德语功能,能够辅助人文教育的实现。38.5%的同学认为学校经常举办像英语角、英语演讲、英语话剧类的第二课堂活动,34.8%的同学认为学校有时会举办此类活动。

三、分析和讨论

以上我们运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的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梳理分析,我们发现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整体上学生的人文知识缺乏、学生对人文教育的认识不够、非常重视语言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了人文知识的学习、课堂上人文知识的讲授较少、英语测试对人文知识学习的导向作用不大等。教师以及学生对于人文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全面。此外,大型英语考试中对人文要素的要求较低,涵盖较少,不能够对教学活动发挥较好的导向作用。只有在对现状全面把握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改革,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陈莉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7,7:98-99.

[2]林丽香.高中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现状调查与改进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第4篇:大学语文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 认知翻译观;最佳认知翻译模式;汉英翻译

影视剧名属于专名范畴,被视为“作品之眼”,高质量的翻译是获得文化认同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作品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文化翻译的关键之一是避免文化误解,尤其要杜绝扭曲文化内涵。近十年来国产影视作品产量激增,频频参与角逐国际大奖,作为推广工作的一部分,影视剧片名和台词翻译日显重要。本文从影视剧名翻译的认知特质入手,结合对当前最佳的认知翻译模式的讨论,重述认知翻译操作的三个基本原则,有助于促进对认知视角翻译理论的丰富性和再理解。

一、影视剧名翻译的认知特质

不同于其他专名和通名翻译,影视剧名的翻译和剧本共构语篇,较之于其他范畴,这类专名的含义更加丰富。过去的翻译更多从文化学角度追求文化意象的重塑,倡导“归化”和“异化”视角的协调,但这并不是说文化功能对等和语言意义对应的追求拒绝认知层面上对语言文化本位的关照。

翻译的认知语言学视野自20世纪80年代始在我国得到深化。认知语言学没有严格意义的框架约束,富有灵活性和包容性,本质上是认知科学框架下多个语言研究流派的总称。它构建自身的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体系,桥接多范式的语言研究方法,树立了社会文化学的地位。其子范畴正如共筑的“群岛”,分享核心要义,中心论题包括认知语法、放射状网络、原型理论、图式理论、概念隐喻、意象图式、心理空间理论、框架语义学、构式语法以及以用法为基础的语言学思想等。第二代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有六大基本原则,如语言单位是开放知识网络中触点的大脑激活,语言形式的意义体现了词同心智的投射关系等,[1]这种体验哲学的主观主义关照极大丰富了以往翻译的语言学客观主义思想,更大限度地解放了“镣铐下的舞者”。

重新挖掘以往的翻译标准中间包蕴的认知理念,对重新理解译者的身份和整合翻译策略有着特殊的借鉴价值。以认知思想来衡量严复的翻译原则,“信”诠释了译者对原文本的信息认知度。片名是施加于目标语观众对于包括影片类型及其他相关文本的直观心理印象。“达”解释译者对译名的双语文化的认知度,其过程需要在后续语篇的支持下精准转码,拒绝信息流失。因为题目不构成命题,不能成为表述的全部。“雅”则是新高度上创造性翻译的认知美学追求,尤其在当下,“人们开始注意协调文化精神的本质追求和技术导致的影视文化日益世俗化、大众化趋势之间的关系”[2]。翻译影视剧名作为一种认知活动,译者具有主体性和主动性,不同身份的想象式介入,检验自身的世界认知图式和语言认知储备,进而重构文本使之成为和谐译品。

概括说来,剧名翻译有三方面特质。首先是浓缩凝练。片名本身篇幅有限,译时须简洁明快,最大限度传递原信息。其次,要求文化体认。剧名是大众传媒艺术和娱乐形式,忌晦涩生僻。除特殊要求,避用专业术语。译时须照顾受众的认知需求,选择语言类型,连结文化和人性的共通点。最后,功能性语篇的呼唤功能。电影作为影人的文化艺术行为,同时也是一种商业活动,因此,片名具有广告语篇功能,包蕴和诉求了特定的广告效应。翻译的过程须追随文本的形式诉求、感染和影响观众,寻求认同。

二、最佳认知翻译模式

迄今为止,认知翻译模式中基于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构建的模式最完善也最有说服力。[3]福柯尼[4]认为各心理空间有相互映射的关系。心理空间指在为达到思考和交流过程中局部理解某一概念的内涵和所指的概念包。它负责明确语言事件参与者的行动目的并指导行动的策略。就影视剧名的翻译而言,概念整合翻译基于对剧名理解的心理空间知识的深化。翻译操作过程中,一个或一类文本被提及后,译者的可能身份开始构筑心理空间,促成文本空间对现实空间的投射。在语言形式的理解和选择上,译者和读者可以在指代或者隐喻相同或者不同空间里的事物。这些事物在认知上相互关联,具有触发作用。

在概念合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四空间概念合成认知操作模式是一种基于认知内容交互作用的自然语言意义在线构建模型。[5]该构想认为,各域的映射是人类独有的意义生产、迁移和操作的认知核心能力,语言结构和使用为内隐的空间域之间映射提供依据,外显的语言是内隐意义构建的极微小部分。构建过程复杂而内容丰富,是更高阶段的心理运作,并遵循两大重要原则,即建构性原则和管制性原则。在作为一类概念翻译专名时,先要符合概念合成的建构性原则,部分的跨空间映射以及对投射过程中的部分选择性,从而在合成空间中表现出新显的结构,并以语词的外显形式加以表征;同时,概念的合成受制于管制性原则,优化策略,具体表征为完善和整合结构与范式,维系各种内在的网络联结,保证合成空间的清晰性以及空间内部结构各部分的关联性等。毋庸置疑,影视剧名的翻译过程正好诠释了其中的多种蕴涵及其语词表征的路线。

三、重述认知翻译操作的三原则

翻译的认知观强调视角的整合,在保证理解的前提下,重现源语篇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即译者的认知世界。此时语篇是操作的基本单位,语义被心智过程赋予了连贯性在内的多种认知特征。翻译的过程创而有度,拒绝随意。认知视角下影视剧名的翻译操作可以参照三条重要的原则,即针对翻译主体而言的主体性原则,针对功能定位而言的补偿性原则以及针对翻译目标而言的和谐性原则。[6]

首先,认知语言学视野下的译者具有主体性。语言活动具有体验性、多层互动性和创造性,影视剧名翻译尤其如此。译者从源语语篇特征出发,再现其内置的双重世界,即创作的客观世界及作者的主观世界,进而追求“解释的合理性”。以传统经典《水浒传》被译成105 Men and 3 Women来看,有人说这是译者的戏谑,反观其在信息传达方面似无不妥,但在文化体验上看,两者在凸显和背景上做了概念偷换,使视角发生了转换,突出地展示了在西方文化解读中无我体验哲学观的不足。冯小刚的《夜宴》票房成绩惊人地超过13亿,英译为The Banquet,在外国观众那里反响很好,译法巧妙地避开了文化误解,把持住剧情的高潮部分,把想象空间留给了读者;又如,《卧虎藏龙》曾斩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英译名为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龙和虎的形象蕴涵浓厚的汉文化气息,译得不打折扣。在这里,前一个重写了中国式的“哈姆雷特”,后一个是东方传奇的演绎,译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原名化于一致,遵循了忠实的翻译宗旨,达到和谐翻译的效果。

其次,认知视野下的翻译在功能定位上要求补偿性原则。这一翻译观可以同当代语言学的其他成果互补形成合力。普通语言学从客观主义的角度寻找异质语言的规律性和共性,而功能和形式语言思想扩展了翻译维度和向度。认知语言学则通过引入体验哲学的理念,一改传统的客观主义真值条件语义学思想,从非客观主义加以解读,把语义看作是具有心智能力的人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以韩礼德为代表的功能学派为例,其把心理映射解读为符号的映射,强调认知语篇的表意功能和形式价值,从语篇的系统观和功能观对语域和语境赋值,其成熟的语境理论、功能句法理论、评价理论以及语法隐喻理论对翻译的操作和理论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认知学派不同,它更侧重了认知涉及外部世界的心理表征,认为语言根植于认知。基于此,认知翻译观同其他翻译哲学互为补偿,对于创造性翻译具有积极的建设作用。译者对影片内容、风格及内涵的理解是认知的过程,同时也是语言形式和功能的转换过程。如香港都市剧集《掌上明珠》讲述一个关于朱家三女及其所从事的珍珠首饰生意的故事,英文为“apple of ones eye”,意为“珍爱的人或物”,中文正特指女儿。但把标题译成“Sister of Pearl”,一语双关,又暗含一个隐喻,使得直译意译相和,“珍珠”和“姐妹”的源域到目标域的投射,将多重意思都包含了进来。这一译法同新近出品的“Flowers of War”,《金陵十三钗》有着类似的精妙的补偿功效。

第三,在翻译目标上,认知翻译观倡导和谐性原则。和谐既包括译者多重身份的内在和谐,也包括目标语和源语文本的和谐。和谐始于译者的体认。理解过程是译者消解其内在矛盾的心灵体验。翻译像巨大的贯通中西知识、弥合文化间性的桥梁工程,译者在这样一种自我冲突的心理体验中,寻求平衡点,从综合、统和和暗示走向分析、细微和明示,从而跨越和克服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基本分歧,以重新编码文本的方式呈现另一种文化。这样的翻译原则直指翻译的文化目标。张再红[7]曾指出,文化语义是客观映象和主观意识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不同民族语言使用者的思维和文化心理互动的结果。而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认知模式理论及框架语义学和认知人类学的文化模式理论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框架。因此,翻译影视剧名可以追溯这种文本的故事原型,根据词汇认知和情节认知的最佳模式,辅以其他文化理论,升华文化语义的传达进入理想的境界。如《黄飞鸿》译名为Once all upon a time in China,效仿《美国往事》的片名Once all upon a time in America,又如《刀,剑,笑》译为The Three Swordsmen让人马上联想大仲马的《三个火》(The Three Musketeers),中西不同的江湖传奇在良好的传译效果中尽显。类似译例在语言表述中找到了平衡点,实现了文化和谐的追求。

综上所述,从认知视角翻译影视剧名这一类专名时,首先须明确翻译的本体和客体及二者关系,在把握认知翻译操作的三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以语篇为基本单位,遵循认知翻译的最佳模式,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完成翻译在实践和理论层面上对真值和协调的核心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 Robert A Wilson,Frank C Keil.The MIT Encyclopedia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s/MIT,(Edit)[M].Boston:The MIT Press,1999:135.

[2] 张晓红.试论当前中国影视文化的“消解倾向”[J].学术交流,2009(08).

[3] 王文斌.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和思考[J].外语研究,2004(01).

[4] Fauconnier 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5] Fauconnier G,M Turner.The Way We Think[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6] 蔡龙文.论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机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1(05).

第5篇:大学语文的认知范文

英语学习者不能仅仅满足于掌握英语的语法规则以及发音体系,还要了解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蕴含了大量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为我们实施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和以及可行性。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水平,大学英语教学自然也要服务于这一目标。基于此,本文对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以便帮助我们把握现状,认清形势,为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发现

1、调查问卷基本情况。为了切实了解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施现状,我们结合本研究的目的并借鉴有关文献(林丽香2014,曾佳佳2011)的研究成果,编制了《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调查问卷》。问卷包含15道选择题。问卷设计主要考量教学目的、教师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试评价、第二课堂等几个方面。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7份。

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调查之后,我们对收集的问卷进行了整理汇总。下面是关于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

第一道题是关于学习目的的,从问卷结果来看,36.4%的同学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全面提高英语运用能力,24.6%的同学认为学习英语是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21.9%的同学选择了兴趣爱好,只有17%的同学认为学习英语是为了提高人文素养。这说明学生对人文教育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没有把提高人文修养这一目的当作大学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而是把提高语言能力当成了非常重要的目标。

第二道题调查了学生对英语中人文现象的态度,与第一题相反,有一半多的同学对英语中的人文现象非常喜欢,比例达到了51.9%,只有很少的同学表示不喜欢。这说明英语中的人文现象是很受学生欢迎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三至第六道题考查了英语测试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如果老师讲授的人文知识考试中不会考,36.9%的同学会不重视人文知识的学习,24.6%的同学会仍然重视,38.5%的同学则无所谓。如果英语测试增加人文测试,58,3%的同学会增加人文学习的时间,35.3%的同学会保持不变。44.9%的同学认为英语测试对人文知识的学习有促进作用,40.1%的同学认为没有影响。只有3.2%的同学认为在英语考试中经常回答与人文相关的试题,21.9%的同学选了偶尔,49.2%的同学认为几乎没有。这说明测试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如果考试中考察人文知识,学生就会更加重视人文知识的学习,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人文知识,反之亦然。当前大学英语的考试中所包含的人文知识是非常少的,将近一半的(49.2%)同学认为考试中几乎没有关于人文知识的试题。

第七题是关于大学英语老师在课堂中讲授人文知识的频率的。31.6%的同学认为老师几乎没有在课堂上讲授人文知识,48.1%同学认为老师偶尔会在课堂上讲授人文知识。只有19.3%的同学认为老师经常会讲授人文知识。54%的同学认为从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学到的人文知识偏少,23.5%的同学认为一般。从中可以看出目前大学英语教师很少在课堂上讲授人文知识,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接受的人文教育是有限的。

30.5%的同学认为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很重要,39.6%的同学认为比较重要,29.9的同学则认为不重要。关于自己会怎么做时,15%的同学会经常努力去理解英语文章中的人文内涵,39%的同学偶尔会做,42.2%的同学几乎没有做过。虽然有些同学也意识到了大学英语教学对人文素养的培养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学习中,他们却不知道该如何如挖掘人文知识。

第十一和十二?}考查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老师的教学侧重点,在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仍然以讲解单词、语法为主,36.9%的同学认为大学英语课堂上老师主要讲解单词和语法。17.1%的同学选择了介绍文化背景知识。这与他们对老师的要求相一致。40.6%的同学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单词和语法知识,只有15.5%的同学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文化背景知识。

学生问卷中的第十三、十四题是关于教学手段的运用的。40.6%的同学认为老师在英语课堂上有时会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传授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知识,36.4%的同学认为老师在英语课堂上很少会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传授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知识。当被问到最喜欢英语老师采取什么手段来向你们解释说明某一文化现象时,35.8%的同学选择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其次是实物教具。这说明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是很受学生喜爱的,这主要归因于多媒体设备的各种优势:图文、声音并茂,直观生动等特点。第十五题是关于第二课堂活动的。第二课堂具有一定的德语功能,能够辅助人文教育的实现。38.5%的同学认为学校经常举办像英语角、英语演讲、英语话剧类的第二课堂活动,34.8%的同学认为学校有时会举办此类活动。

第6篇:大学语文的认知范文

论文摘 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简介入手,从培养英语学习者听说读写技能的角度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理论给英语教学带来的启示。

80年代中后期,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语言的方法在认知科学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自此,在欧洲大陆蓬勃发展。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经验现实主义,这一哲学观点旨在“通过对进行认知活动的生物体的身体构造和经验的研究来理解意义”(Lakoff,1987:266.)。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是客观现实、人类认知、生理基础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对语言的描写必须参照人的一般认知规律,才具有较大的解释力和说服力。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观是由美国心理学家Rosch提出的“类典型及基本层次范畴理论”。Rosch强调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属于该范畴不是看它是否具备此范畴所有成员的共性,而是看它是否与其类典型之间有足够的家族相似性。

2 认知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是认知的一部分,受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规律的制约,因此要想学好英语,我们应充分了解相关认知理论,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进行英语教学实践。 影响英语学习者听力能力高低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只讨论其中一种。认知语言学中有一个重要概念—— 理想认知模式。该理论认为我们通过理想认知模式来构建我们的知识。Fillmore告诉我们要定义“bachelor”这一名词所体现的概念,必须有一个包含一定的婚姻制度(最典型的是一夫一妻制)和合适的结婚年龄的人类社会这样一个理想认知模式。只有在这种情况下,“bachelor”才可被理解为“未婚成年男性”。因此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要想知道一个概念的含义,首先需要建立起这一概念背后的理想认知模式。尤其英语国家诸多文化在听力原文中的呈现会给学习者带来不便,这势必会成为妨碍学习者英语听力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在听力教学的过程中,应提前给学生提供原文中涉及到的陌生概念的理想认知模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背景知识,这样必然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认知语言学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口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被摆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针对如何提高口语这一问题,认知语言学中的“突显观”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路。突显观主要涉及语言中所表达的信息的取舍和安排。比如同一个事件,如果说“I ate the apple”和说“The apple was eaten by me”是完全不同的效果。前者突出了“I”,是我吃掉了苹果,不是别人;而后者突出了“苹果”被我吃了,而不是香蕉被我吃了。突显观的主要论点是一个句子主语的选择取决于该句所描述情景中各成员所享有的不同的突显程度。一般说来,我们选择突显程度最高的成员作主语。这给口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2.3 认知语言学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阅读教学无论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还是当今的主流教学理念里,都被受到了很大的重视。怎样才能帮助英语学习者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是教育学家们和奋战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一直在努力寻找的答案。近年来,随着认知研究的发展,人们开始注意到非语言因素即已有知识对阅读理解的作用。认知语言学提出了图式阅读理论,根据图式理论,阅读理解归根到底是给合适的图式填充新信息而使图式具体化的过程,填充的内容可以是直接理解的或推断出的新信息。整个理解过程是图式指导下进行的,是激活或建构合适的图式并填充新信息的过程,当所有重要空位都已填满信息,文章也就得到圆满理解。

2.4 认知语言学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第7篇:大学语文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图式理论 阅读教学 语文教学 认知心理学

阅读教学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在于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挖掘文本信息的深刻意义。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而应凭借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积累,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新的意义。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就不能忽视认知心理因素的影响。教师要重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丰富其认知图式。因为无论是语言教学还是言语实践活动,本质上都是思维活动的外现,而思维本身就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核心部分。教学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内部的心理因素与教学这个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必须按语文教学的规律办事。这就需要研究和探索如何合理地利用教学的外部条件去促进学生内在心理因素的积极活动。

一、图式的含义

图式(schema)一词在英文中原意为“图解”“概略”。关于什么是图式,很多学者都做出过解释,如: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J.斯腾伯格(Robert J. Sternberg)认为“图式是用以组织知识、创建相关概念的意义结构的一种心理框架(mental structures)”[1]。德国认知心理学家巴特莱特(Bartlett)指出,图式是交际者已有的知识结构,在认知过程中,交际者只有把新信息与已有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才能理解话语 [2]。

人通过社会生活或书本知识习得、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信息,这些知识信息经内部信息加工系统的整合,形成了一个个整体的组织结构。图式是指用以组织知识、创建相关概念意义结构的一种心理框架。它以储存一般概念为基础,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都是具有内在结构的完整系统,我们获得了这个系统的知识经验,以一般概念的形式存储在头脑中。因此,记忆中象征知识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心理结构的网络,这个心理的网络结构就是图式。

二、图式的功能

图式的作用或功能可以概括为:在理解某种语言时,事先存在的关于阅读对象的经验或知识会影响人的心理操作。具体包括:1.补充功能。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对某些具体的言语信息省略不述,这是因为文章的这些信息是作者与读者所共有的。对于读者来说,这些信息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作者来说,如果读者能够利用心理图式补充出那些省略掉的信息,他们就无需多费笔墨。2.推理功能。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知觉事物时,总是以自己过去的经验来补充当时的感觉,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形象。人们接触到一个理解项目,可以综合心理图式得出一个推断,心理图式提供了一个或几个整体知识结构来帮助人们进行判断,从而能够顺利地理解句子意义[3]。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图式还具有测量功能。当前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语文课是一门不够系统的学科,即使学生落下一堂或几堂课,不补课,也不会影响学习的进度和成绩。对此,笔者并不认同。当然,语文课作为学习母语的课程,有其特殊的习得性,但因此而完全忽视了语文学习的系统性、持续性是错误的。语文学习的系统性更多地表现在其隐性的深层学习心理上,即认知图式的组织和积累。图式是个体一切陈述性知识的组织结构,具有层级性。而学生学习语文是通过语言知识获得言语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得以实现需要对课文的学习,即对文本的解读。解读文本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过程,而是一个多种信息整合的过程,这就需要图式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文本的解读需要图式提供相关知识来促进信息的整合,如果图式不完整或不系统,即语文学习隐性的知识缺失,就有可能对以后的文本解读造成困难。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图式反映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层次、层级和数量。同时也可以说,图式可以用来测量阅读教材中基础知识的基本含量,作为知识量化的标准或重要的参照,它可以促进知识的量化统计。

三、图式理论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心理图式是读解言语缺省现象的心理资源库,由此在阐释言语缺省现象教学程序设计之前,有必要先来明确一下图式理论的教学意义。

图式的形成和运用是高级的学习策略。从以上的阐述中,我们将其总结为:一方面,它有利于知识结构化,结构化的知识可以被浓缩成框架,组成网络,因而容易记忆;另一方面,它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被优化的认知结构使所储存的知识点之间具有高度的组织化,易于激活,便于迁移。这是指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更容易在具体语境下,把语言知识转化成言语能力。中学语文教学活动,其实质是一种言语交际活动,只有保证交际双方(即课文作者和学生)能够顺利沟通,从而使学生逐渐掌握某种言语能力和言语技巧,语文教学才有意义。如何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来掌握言语能力,也就是使学生的如何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能力,这其中心理图式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我们以文本言语的缺省现象为例作具体分析。

在认知过程中,图式主要是用来说明人的理解过程。人的理解过程实质上是一种释义过程。“释义”时需要个体已有的图式中相关知识的参与,通过分析、推理、对照、综合等心理过程,达到知识的运用和沟通,从而解决问题。具体到文本缺省现象来说,图式理论认为,阅读对象即缺省现象本身不具备任何意义。意义蕴藏在读者的脑海中,取决于读者阅读过程中对大脑中相关图式知识的启动情况。我们说一个读者理解了某个缺省现象的内涵,说明读者具备与该文章相关的图式,并且成功地启动了相关图式。反之,读者大脑里不具备相关图式,或者读者虽然具备了相关图式,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启动它,那么缺省的含义就得不到正确的揭示,新的信息与旧的信息无法沟通,那么此缺省现象对读者来说就是不可理解的。这样,之前的知识积累也就无法有效地运用于当前的读解活动,导致读解活动失败,读解能力得不到提高。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图式理论对于将学生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能力方面意义重大。然而中学阶段的学生,往往没有自我培养的意识,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借助语文教师的指导,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知识、构建认知心理图式的能力,图式的丰富和完善与否决定着认知能力的高低。

注释:

[1]王松泉,王柏勋,王静义主编:《语文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36页。

[2]刘志雅主编:《思维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页。

[3][美]罗伯特·斯腾伯格著,杨炳钧等译:《认知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页。

参考文献:

[1]Robert J.Sternberg著,杨炳钧等译.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Anderson,John.R.Learning and Memory[M].NewYork:John Wiley & Sons,inc,1999.

[3]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王松泉等主编.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第8篇:大学语文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双语教育 认知语义学 词汇化对比

中D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14-02

1 语义认知及词汇化研究概述

如果我们给语义认知下一个定义,那么我们可以说:语义是基于人类的经验和感知,是外部客观世界在人类心理的内在概念化反映,主要是一种心理活动。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来说,就不能用客观主义的那套方法来研究语义,语义是先于真值条件的,语义是由使用者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自我认识和接受的认知体系决定的。所以说,语义是和语言使用者的认知体系息息相关,是这个认知体系在语言使用者身上的反映。

语义并不能完全通过语言内部的关系来解释说明,也不可能通过机械的解剖和分析来组合和分离。一句话,这一切都依赖于人类的知识,依赖于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所获得知识。语义并不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它具有动态性和分布性,并且受到上下文关系的影响。而语义认知学主要研究不同语言的概念、意义和推理。而概念本身有都是认知过程的产物,认识与人类的思维特点、心理过程和知识模型密切联系。这构成了认知语义学的研究基础。

认知语义学者们认为:语言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而是人类学、社会学和哲学综合的一个产物。对语言的研究,必须遵循人类自身发展的规律,按照人类的自身特点来进行。认知语义学的研究说明:语言的发展是以最初的认知为基础,同时语言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认知的进步。认知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区别于客观主义的解释,认知语义学始终认为:没有任何独立于认知以外的语义,语义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是人类的一种心理现象。

认知语义学认为:语义是基于经验感知的,不能用僵化的、静止的观点来看待语义。要考虑语义具体运用的环境、社会、文化和时代。不能脱离实际地运用某些概念,人类语言的语义是十分丰富的,具体概念的定义也是模糊的,不存在非此即彼的问题。语义的理解应该有多种模型,因为语言本身就是复杂的。字词的意义并不是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随着上下文的关系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认知语义学把研究方向定位于:人类的推理。集中于:隐喻、换喻、寓比等推理研究。

语义认知学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基础,未来的认知语言学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内对成分分析法的研究着重于英汉语语义及词汇化模式对比分析。通过两种语言中同类词语义成分及与此相关的语义核心、语义包容、词汇化偏爱的对比,发现其语义共性与个性及不同的表现方式。但有关这种对比的应用研究尚待深入。

2 大学双语教育对认知语义学的要求

大学英语教育正在向培养复合型人才转变,其目的不再单纯的是以知识灌输为主,而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学习主观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培养自己的英语能力,并且能够在英汉双语的翻译和理解中灵活自如、巧妙运用。提高大学生的双语能力、翻译能力和认知能力,使学生在对英文词汇和汉文词汇的语义认知和词汇化对比分析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掌握同类词的语义个性,以此探寻提高二语习得过程中对词汇语义高质量注意的有效途径。

双语学习在大学的公共课学教育中处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大学英语公共课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大学生使用和掌握英语水平能力的提高进行组织和安排的,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付四六级英语考试和研究生英语考试,而是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运用有效的学习手段,根据自己的不同专业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地利用英语这个工具,为专业学习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为未来学业的发展和科学社会的实践创造条件。

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双语学习的问题,因为,首先我们学习英语需要对英语的词汇进行理解,对语句内容进行翻译,对段落的含义进行分析。因此,学生们的阅读能力、翻译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和双语教学息息相关。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和母语-汉语产生联系。因此,英语的学习不仅是需要对英语的语义进行研究,同时还需要中英文语义及词汇化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找到规律,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指导实际。

因此,英语学习实际上是一个双语学习的过程,单纯地强调英语的语言特点和内在规律是完全不够的,这也是目前大学英语教育中的一个盲点。以前是过于强调英语的书面认知能力,现在又过分强调听说能力。但是英语是门工具,我们是要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使用的,而实际的日常工作和科学研究需要我们熟练地运用双语,同时迫切地要求能够准确无误地找到英文语义和中文语义之间的对应和映射关系,这样就需要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帮助学生学会对中英双语的语义认知,弄够掌握英语和汉语的语义分析法,同时能够进行中英文的词汇化对比,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建立自己的双语架构,通过语义分析和词汇化对比,更好地实现学习目的。

3 如何在大学双语教育中应用中英文语义分析及词汇化对比

首先,对英语和汉语同一类词汇的语义成分进行分析。对于同一类词汇的语义成分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发现不同语言的词汇的语义结构的异同。对于同类词汇,不同语言的构成成分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像英语和汉语差别这样大的的语言的词汇,其差异也非常显著,这充分反映了语言实际是人类的一个心理活动的产物,是不同的人群对待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它和文化、历史和传统息息相关。因此,学习英语不是目的,目的是如何熟练而准确地运用英语,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完整无误地将英语转换为汉语,或者将汉语转换为英语。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汉语要走向世界,我们也要更加全面地掌握英语,这些都要求我们对同类词汇的语义进行分析理解。

其次,对比分析汉英词汇化模式的异同。我们可以确定,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语言是一词一义的。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必须全面掌握词汇的语义。不同语言的词汇化模式是各不相同的,这和语言的语内要素和语外要素密切相关。语内要素是指:语音、语法和句法,而语外要素是指文化、历史和认知。词汇化模式的研究必须从多方面来进行,因此语义分析法是当代词汇化模式的主要方法。词汇化模式对于语言迁移的影响是很深刻的,词汇的语义分析使学生发展自身词汇能力的基础和关键性问题,我们对同类词的语义进行分析,就可以抽丝剥茧层层分析,通过比较和研究,能够提高对目标词汇的语义特征意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大大丰富学生的词汇力量和词汇运用能力。

再次,我们可以探讨语义成分分析对二语习得中词汇能力发展的应用意义。语义成分分析对于二语习得中的词汇能力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通过语义成分分析,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词汇的构成,并且对同类相关词汇进行比较,并且对两种不同语言中相近词汇进行比较分析,找到共同的规律和方法,能够极大地扩展我们的词汇能力,通过对相关词汇的语义分析,更加深入地了解词汇的细微区别与联系,能够帮助我们在阅读、写作和翻译时能够更加精准地选择词汇。

最后,结合研究探索汉、英语各类词汇的教学策略。因为我们需要进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所以我们必须要清楚如何设计双语教学中词汇学习的策略问题。必须要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中,能够充分吸收和把握同类词汇的语义,能够进行两种语言的词汇化对比,能够对词汇进行语义成分分析。这个策略就必须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我们的策略是:以同类词、近义词和反义词为突破口,加上对短语和常用语使用的语义分析,以及双语的语义模式对比来实现。

4 未来认知语义学在大学双语教育中的思考

针对大学的双语教育要求,在二语习得方面进行研究是必须的。而语义认知和词汇化对比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的。未来,针对大学生的双语教育,认知语义学需要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扩展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王文斌.英语词汇语义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 吴旭东,陈晓庆.中国英语学生课堂环境下词汇能力的发展[J].现代外语,2000,23(4): 349-360.

[4] 翟云华,张建理.英语多义系统习得实证研究[J].外语研究,2005,90(2):43-48.

[5] 王文斌,周慈波.英汉“看”类动词的语义及词化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6(6):412-419.

第9篇:大学语文的认知范文

    英美文学课作为我国高校外语院系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各类高校外语院系的教学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着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多年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该课程的开设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语言基本功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我国英美文学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文字、句法分析,变成了高级英语精读课;教学形式上,依然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考试形式仍以知识的机械性记忆为主,剥夺了学生们对文学作品阐释和评价的权力等。如此种种都充分说明了我国当前的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认知诗学理论概述

    认知文体学强调对语篇的语言方面给予更大的关注,而认知诗学则更多地强调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一种关于文学艺术理论的研究。相对于认知文体学而言,认知诗学具有更悠久的研究传统。Reuven Tsur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认知诗学理论。他是沿着结构主义诗学的传统进行文学的认知研究的。他把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研究文学结构和文字效果之间的关系,所以说他很明确地继承了捷克法国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的研究传统,把他们的认识明确地引上了认知的道路。认知诗学强调自身是关于文学艺术理论的研究。认知诗学可以看作等同于文学认知研究这一术语,属于一种文学批评流派。认识诗学与读者反应批评和文学体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强调对语篇做精细分析,但和新批评不同,它强调语境在意义建构中的重要性。

    目前的认知诗学研究是借用认知科学的成果,运用相关的认知理论解读文学文本,探讨心智活动在阅读中的作用,是一种以文本为导向的阅读模式,更加强调体验,强调概念和意义的生成,并认为文学心智活动就是日常心智活动,文学能力也是人们的日常认知能力。笔者试图结合英美文学在当前高校的教学实践, 探索在认知诗学视域下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探索,加强学生对文学名着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欣赏名着的认知水平。

    三、认知诗学与英美文学教学实践

    英美文学是每个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的高级阶段必修的一门课程,要求学生培养更高的英美文学素养,懂得欣赏文学、体会英语的深层含义、更好地了解西方国家思维与文化。学习英语文学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语言运用能力的保证。认知诗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审视文学的新窗口,同时也提供了使我们更有效地接近文学作品的新途径、为文学课程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文学是人类认知的基础。这样的认识,将文学的地位提到了新的高度,以此为基础,英美文学课程应该成为英语学习者学习语言、提高写作、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KEith Otlay在《读写:认知诗学的未来》一文中提到文学的功能时,将其概括为三点,首先是娱乐;而后是使我们成为更好的读者和作者;最后是提升自我。认知语言学认为,知识不是杂乱无章地存储在我们的大脑中,而是围绕某一主题相互连结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单元,即‘图式’,形成认知结构。这种主题式文学阅读模式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建构和扩展认知结构,从而实现不同层次英美文学的教学目标。把认知诗学引人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探索, 就是引导学生将个人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经验相结合,或者由教师启发学生换位思考, 站在作品主人公的立场思考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与阅读体验,并逐步达到理解外国文化,提高人文素质的效果。我们通常认为认知诗学发展应紧紧抓住“认知”和“诗学”两条主线,一方面运用认知理论深入探究创作论、体裁论、人物论、和文本肌理, 结合情感、审美和评价等方面的理论探讨,扩展阅读理论范畴意义上的认知诗学研究内容, 深化研究的理论深度。同时,运用认知科学的新成果系统、深入探讨认知诗学的文学性质、原理和功能等基本文学理论,构建比较完善的认知诗学理论体系;另一方面系统探讨认知诗学的认知功用价值观。另外,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而对文学的体验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语言的体验。由此可见,探讨认知诗学也可促进语言学的研究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