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措施范文

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措施精选(九篇)

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措施

第1篇: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陆生生态保护;环境监理要点

中图分类号:TV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2021

水利水电工程是为适应人类防治水害和开发利用水资源需要而修建的工程,在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的自然环境的破坏,打破生态平衡等环境影响。同时水利水电工程又是生态环境破坏与影响比较复杂的行业,其中水利水电工程的陆生生态保护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环境监理重点工作。

1 陆生生态保护环境监理目标与原则

陆生生态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分成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由于不同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陆生生态系统又进一步分为各种亚类型约600种。包括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及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等。

工程项目施工期陆生生态环境监理目标是,全面保护区域的生态系统整体性结构和生态过程,重点保护工程建设所涉及或影响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敏感目标与其主要生态功能,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保护工程影响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滩地和沼泽等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使区域和流域生态系统整体结构和功能,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得到保护、补偿、改善、提高。

工程施工期环境监理的原则是: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按照预防、恢复、减缓、补偿过程实施,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相结合,一般性常规措施与特殊性重点措施相结合,妥善处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维持。

2 陆生植被与植物保护环境监理要点

植被与植物对维系陆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生态濒危物种是指生活在特殊生境中、对外界环境极为敏感、极易受到自然因素或人类干扰等原因,导致其生境消失而形成的濒危物种。

2.1 珍稀、濒危和特有植物保护

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措施。受工程影响的珍稀、濒危植物,地方特有植物,名树木,都要实施有效的就地保护。在无法实行就地保护时,应进行异地移植。在植物迁地保护时,要根据工程区受保护植物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及植物生长现状、地点以及受工程影响的面积、数量等,制定具体可行的保护措施,保证移植成活和可以长久地生存、生长。

根据水库淹没处理设计规范,水库蓄水前要进行清库,以保证库区水质。同时,在清库过程中关注对珍稀野生植物的保护。

水利水电工程影响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不易迁移栽培的,可采取就地保护措施,主要有避绕、围栏保护、挂牌保护等措施。

建立专门的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或树木园。这类具有特定保护目标的自然保护区,一般是残存的保护对象的集中分布区。加强对残存的珍稀和特有植物的保护,也是一种补偿措施。

对因特殊的工程建设需要而必须进行自然保护区调整的,必须按照国家《自然保护区条例》、《部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规定》等有关法规执行。

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保护的管理措施,主要是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划定管理范围,制定生态建设规划,制定本工程陆生植物管理实施细则。

严格工程施工环保监理和移民安置区环保管理,如严禁砍伐、损坏植被和保护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等。

2.2 森林、草原植被保护

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保护的关键是保护植被。根据森林、草原主要种类、群落、覆盖率现状,明确影响因素、面积、数量和程度,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工程区现有的森林、草原植被保护。任何工程建设都要侵占和破坏一定范围内的植被,造成生态功能的的损失,因而需要改善其余植被的质量以补偿这类损失。制定和落实切实可行的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幼林抚育规划及草原保护规划,合理调整评价区的植被结构,提高植被盖度和改生态功能。

库区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坡度在25°以上的地段要种草、植树,实现全覆盖。坝址附近的山坡要作为重点,恢复和重建植被,不仅实现高覆盖盖率,而且要注意景观美化,四季有花有绿。

在工程施工期间,采用巡山和O卡方式进行森林管护。严格管理管护禁伐区内的森林、灌木林和限伐区的森林、部分灌木林和商品林区的部分林地和禁牧区草原。根据森林草原资源的分布、林草布分结构、生态地理位置等因素,划分管护片、责任区(或地块),使资源保护落到实处。

对可能恢复为耕地的施工迹地,必须恢复为耕地,大力造耕地以发展种植业,对工程建设施工中形成的次生裸地要及时覆土,还林还草。

2.3 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和管理

在工程建设施工期,进行生态影响全过程环境监理和监测,环境监理区包括主体工程建设区、移民安置区等及施工有关的区域和涉及敏感保护目标的地区。施工期主要监测水环境河流水质变化及噪声和空气污染影响。监测野生动植物生境的变化,区域植被动态变化以及生态系统整体变化,敏感环境区情况和重要敏感保护对象的生存发展状态,采取的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工程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等。

3 陆生动物及其生境保护措施

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或科学研究价值的受工程影响的珍稀、濒危、特有陆生野生动物,都是环境监理重点保护对象。

3.1 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

施工期间的野生动物保护的就地保护,是根据拟保护动物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及重要性,按分布现状分析确定保护动物与工程相距位置及影响程度,按其生态习性,尤其是繁殖的习行环境要求和食物来源情况,提出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

对无法实施就地保护而受影响野生动物又具有异地生存能力的,可采取迁地保护措施。迁地保护措施方案还要在试点或科学试验基础上确定。应选择在动物迁徙时期进行个体捕获、运输、栖息地安置,在新的栖息地要配备饮用水供给,修建防护栏,进行食物供给、疾病防治等养护管理工作。

建立“生物通道”, 陆生动物采用就地保护措施确定其保护范围,建造专门通道、护栏、警示牌等工程。野生动物种群普遍衰退和物种濒危甚至灭绝的重要影响因素是生境“岛屿化”。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就必须打破阻隔,使野生动物“岛屿”式生境相互联系起来,建立“生物通道”。

3.2 工程施工和移民安置区严禁捕猎野生动物

施工人员必须遵守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施工期严禁在施工区及其周围捕猎野生动物,特别是国家保护动物。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地势比较平坦、水流缓库汉进行有效的管护,严禁捕杀水生经济动物。严禁任何人对鸟类进行猎捕。严禁施工人员和当地居民捕杀两栖和爬行类动物。

3.3 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

水库蓄水期,库区的野生动物和自然疫源疾病的传播者(部分鼠形兽),将向非淹投区转移,在库周其密度将有所增加。此时,既要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关系,又要重视对非淹没区的人、畜和工程施工人员的自然疫源疾病防治和防疫工作。

3.4 减少施工爆破对动物的惊扰

要减少工程施工爆破噪声对野生动物的惊扰,做好爆破方式、数量、时间的优化。在鸟类繁殖期,尤其须防止爆破惊扰,对爆破施工应规定避开动物繁殖期。

参考文献

[1]张保利,杨林.建设项目工程环境监理100问[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张保利,杨林.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实施要点[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3]王伯铎,刘旗龙.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规范[M].北京:《陕西环境优秀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

[4]邓彦,葛鸿,康海涛.输变电工程施工期环境管理要点[M].北京:《陕西环境优秀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

第2篇: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林白铁路;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S759.9 文献标识码:A

1 内蒙古乌兰坝自然保护区概况

内蒙古乌兰坝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北部,隶属大兴安岭南部山地。保护区有森林、草原、湿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森林茂密、草原广阔、溪流纵横、环境优美、物种丰富、生物区系复杂。植被东西过渡带谱明显,有原生性的蒙古栎、五角枫、大果榆、裂叶榆、家榆以及白桦、山杨、青杨等森林植物群落;有照山白、虎榛子、西伯利亚杏、土庄绣线菊、漏斗叶绣线菊、山刺玫等灌丛植物群落;有线叶菊草原、贝加尔针茅、大针茅草原、羊草以及银穗草草原;有大量的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有多样的自然生态景观、地质景观和古文化遗址。该区是华北植物区系向东北植物区系、草原与森林双重交汇的过渡地带,是植物区系间连接的纽带和桥梁,是西辽河和锡林郭勒草原的重要水源涵养林区。良好的植被,是阻挡科尔沁沙地风沙源向东北扩展的第1道生态屏障。

保护区多样的生态系统保存了多样的生物物种,是1个难得的野生生物物种基因库,是一座天然的动植物园,是大兴安岭南段山地景观的缩影,是1处理想的科研和教学实习基地。因此,保护该地区的物种资源,对于深入研究华北植物区系与东北植物区系、森林与草原过渡地带植物群落演替、动植物资源、生态环境变迁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林白(巴林左旗林东镇-白音华煤矿)铁路工程建设对内蒙古乌兰坝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内蒙古乌兰坝自然保护区复杂而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林白铁路工程建设,对内蒙古乌兰坝自然保护区的地表植被及其物种多样性、动植物生态系统、保护区自然景观、水土流失及环境污染等方面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1 林白铁路工程建设对保护区地表植被的影响

内蒙古乌兰坝自然保护区地理生态环境具有原始、独特、脆弱、敏感等特点。林白铁路的建设,势必对保护区的植被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在林白铁路建设和施工中如何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是保护区的重要任务,也是保护区关注的焦点。必须积极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在工程的建设、运营中充分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并拟定采取有效措施,合理规划施工便道、施工场地、取弃土场和施工营地,严格划定施工范围和人员、车辆行走路线,防止对施工范围之外区域的植被造成碾压和破坏;对施工范围内的地表植被,在施工前先将草皮移地保存,施工中或施工后及时覆盖到已完工路段的路基边坡或施工场地表面;对自然条件允许的地段,安排有关植被恢复工程,选育当地树种进行直播和采取植苗方式恢复植被。

2.2 林白铁路工程建设对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影响

内蒙古乌兰坝自然保护区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同物种各自处在自己的生态位置上,彼此相关联,其中一个环节受到干扰,将有可能使该区域内整个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2.2.1 对野生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由于林白铁路工程建设施工强度较大,剧烈的人为活动、施工噪音污染、灯光照射等原因,保护区段线路两侧一定范围内基本上看不到野生动物及越冬鸟和过境鸟的踪影,本地留鸟出现的频率也将大幅度降低。铁路营运对野生动物分布的均匀性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不设防的情况下,铁路运营噪音、灯光照射将使线路两侧一定范围内的野生动物向线路两侧转移和集中,动物生境范围缩小,铁路运营后也对不法分子进入自然保护区提供了方便,如果管理不当,捕杀珍稀野生动物和滥挖药材等行为会相应增加。而铁路本身对自然保护区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分割,也对生态系统间物质交流和信息传递造成一定影响。铁路运营也会加速重要疾病的传播扩散(如疫源扩散)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

为此,必须要合理调控人为活动,使捕杀珍稀野生动物、外来物种入侵等得到有效控制,保护野生动物的多样性,确保区域生态安全。开展相应的生态监测工作。

2.2.2 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林白铁路线路穿过自然保护区段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占用部分植物资源,使部分植物数量有所减少。工程建设活动对这些群落类型会造成较大的破坏和影响,除了路基工程的直接占用造成该类群落植被、土壤的破坏外,路基工程的切割分化,也将导致该类群落的萎缩和退化。

2.2.3 林白铁路工程建设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因路基工程对地表漫流阻隔和工程取弃土(碴)场对林地的破坏,势必对自然保护区的地表径流产生一定的影响,造成林地的生态功能退化。为了避免路基建筑对地表径流的切割影响,必须在河滩地及时疏通洪水通道,防止河道改线造成水力侵蚀。取弃土场、砂石料场在使用结束时应马上进行平整,并根据周边环境决定采取人工或生物措施恢复植被。

2.2.4 林白铁路工程建设对保护区沿线自然景观的影响

铁路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对沿线原生的自然景观产生影响,取、弃土场要及时回填和抚平,并做好表面植被恢复。

2.2.5 林白铁路工程建设对保护区沿线环境的污染

第3篇: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高速公路;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北黑公路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小兴安岭山地地区,林业资源丰富。黑河市森林覆盖率59.92%,有陆生野生动物47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7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63种。研究证明高速公路建设会分割野生动物栖息地,造成动物死亡、巢区转移、种群数量减少、基因交流受阻等。文章以北黑公路为例,分析了林区公路建设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提出了设置动物通道等动物保护的措施和建议,为公路设计和建造者提供参考。

1 公路建设对动物的影响

1.1 对鱼类的影响

跨河桥梁施工作业在一定时期内会导致被跨越河流水质和水流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在一定时段和一定程度上影响鱼类的生存环境,特别是如果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污水和废弃物排放导致水体中悬浮物、石油类等污染物增加,则对鱼类的生活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1.2 对两栖动物的影响

两栖动物迁徙能力较弱、对环境的依赖性较强。公路沿线的两栖动物主要栖息于农田、溪流及附近的草丛中,受工程影响的主要是栖息于上述环境中的青蛙和蟾蜍等。工程施工,将破坏该区域动物的生境,使项目占地区及施工影响区两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有所减少,但对整个项目区两栖动物的种群数量的影响有限。一方面两栖动物将迁徙它处,另一方面随着项目建设的完成,两栖动物的种类数量将很快得以恢复。

1.3 对鸟类的影响

人为活动的增加以及路基的开挖、机械的振动、噪声,均会惊吓、干扰某些鸟类,尤其对一些山林鸟类如啄木鸟、乌鸦、山雀、野鸡等会产生干扰。上述鸟类将通过迁移和飞翔来避免工程对其栖息和觅食的影响。鉴于噪声可能影响鸟类的繁殖率,因此,在公路施工中应采取一定的降噪、减震措施。

1.4 对兽类的影响

在施工期对兽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动物栖息觅食地所在生态环境的破坏,包括对施工区森林植被的破坏和林木的砍伐,弃渣场、采石取土点等作业,各种施工人员以及施工机械的干扰等,使施工区及其周边环境发生改变,迁徙和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如松鼠、野兔等将迁移至附近受干扰小的区域。工程建成后,随着植被的逐渐恢复,生态环境的好转,人为干扰逐渐减少,许多外迁的兽类会陆续回到原来的栖息地。

2 运营期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相对原有公路,高速公路由于全封闭,对动物活动形成了一道屏障,使得动物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生境碎化,对其觅食、交偶等活动产生影响。

3 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

3.1 设置野生动物通道

动物通道是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穿越高速公路唯一可行的办法,也是解决高速公路阻隔效应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3.1.1 动物通道类型

动物通道可根据使用的动物对象分类,也可以通道的尺度为依据进行分类,如适合大型动物的开放式单跨或连续跨桥梁,适合于小型动物的涵管式通道或涵箱式通道等。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路下式动物通道。道路在通过河流、沟壑时,顺势架桥,下部空间则保证陆地连通。生物可利用该连通空间进行交流。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通道形式。由于不同的生物物种对廊道空间有不同的尺度要求,作为路下式动物通道,其空间跨越的基本尺度是8m以上。小于该值则称为涵管式。路下式动物通道的布局与设置,要研究特定地域的生物物种的生活习性与规律。如狍只有在通道外透过桥下空间能明察另一侧情形时才会通行。

在北黑公路工程设计中已有的开放式单跨或连续跨桥梁是最好的路下式动物通道之一。它不仅符合动物通行廊道的尺度要求,还保证了视觉的开敞与贯通。这一点对于生性警觉的有蹄类动物尤为重要。

(2)涵洞式动物通道。该类通道实质上属路下式,因其跨度较小而采取造价较低的金属涵管或混凝土涵箱形式,其尺度上限一般为8m宽,下限则无严格标准。进出洞口应建成缓坡状。该类通道主要适合于一些小型爬行类或两栖类动物使用。在北黑公路设计中已有的涵洞净空高度一般在2.0~3.5m之间。

涵洞式动物通道一般还兼有过水功能,在雨水季节这势必会影响动物的通行。可在涵管侧壁的水位线以上安装一定宽度的挑板,作为洪水时期的动物应急通道。

(3)路上式动物通道

一般位于被道路切断的山体处,在道路上方设桥并将两侧山体连接为一体,桥面则模仿自然状况覆土种植,桥两侧密植灌木,在降低道路噪声干扰的同时还可避免动物受到视觉惊扰。

3.1.2 动物通道设置原则

(1)经济性原则:最有效的缓解措施是在花费最小前提下达到保护目标的最佳选择方案。(2)预先设计原则:公路工程的大量桥梁、涵洞建设是最经济有效的动物通过的通道。(3)通道尺寸因地制宜原则:设计要结合目标物种个体大小、生活习性等来考虑。(4)景观角度选址原则:动物通道的设置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基于总体景观格局和能够创造有效的景观连接的通道位置才是能发挥长期效应的最佳选择。(5)确保通道的可持续效应原则:动物通道要达到持续效应,物种的适应环境变化、数量特征、动物习性、栖息地条件和附近人类行为等都是对通道的可持续效应产生影响的因素。

3.1.3 通道具体细部设计

通道尺寸:下穿式通道宽度和高度以不小于2m为宜。

通道材料:国外研究显示混凝土材料较好,比金属的和其他材料的更适合动物通行。

通道内部设计:通道表层铺设土堆且种植与周边一致的植物品种,但是需要保持良好的透视效果,较好的通透视距使得动物有安全感,敢于通过。

通道配套设置:在通道两侧设置栅栏以诱导或引导动物到达通道入口;在通道位置前后设计减速、禁鸣警示牌等,提醒司机乘客注意。

3.2 其他保护措施

3.2.1 在公路施工前,加强对施工人员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保护意识,使其必须遵守《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规定,保护野生动物,禁止捕杀野生动物。

3.2.2 施工时加强管理。靠近林区地带应避免设置施工营地、施工便道、取土场等,严禁在森林植被完好的林区设置临时占地,尽量减少工程施工对野生动物栖息的影响。

3.2.3 建设单位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及时和林业主管部门沟通和汇报,加强对沿线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

3.2.4 桥梁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施工现场,清除杂物,平整土地,沿河裸地植树种草,恢复植物,防止水土流失。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施工废渣集中收集,不允许直接排放进入河流水体,以减少对水质的污染,避免对河流水生生物影响。

4 结束语

第4篇: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措施范文

近年来,我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逐步改善。但是,一些地方非法猎采、经营野生动植物行为仍时有发生,严重威胁我市生态安全。为有效遏制和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绿色建设成果,经市政府批准,现就进一步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各相关部门一定要站在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环境负责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促进森林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二、突出重点,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最有效的措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手段。各地一定要紧紧抓住当前国家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区建设,省政府正在探索省直管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的大好时机,积极组织做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湿地公园的申报工作,努力争取国家和省财政资金投入。要配合国有林场改革,将基本符合申报条件的国有林场划建为自然保护区,妥善解决国有林场定位定性问题。

第5篇: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措施范文

新疆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博乐市东北部,距博乐市40公里。在行政区划上地跨精河县、博乐市和阿拉山口口岸区。地理坐标为东经82°36′-83°50′;北纬44°37′-45°15′。东西长102.63公里,南北宽72.3公里,面积2670.85平方公里。艾比湖是准噶尔西部最低洼地和汇水中心。以艾比湖湖体为核心,包括湖滨地带形成了5500平方公里的湿地。

2000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新疆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2002年6月成立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址在阿拉山口。2003年管理站站址迁至博乐市市区。2007年4月国务院批准晋升为艾比湖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3月升格为艾比湖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级别为副县。

2 自然条件

2、1地形地貌

湿地自然保护区三面环山,仅东北部与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相连,湖滨地带由山前洪积冲积湖积平原组成。广泛分布石漠、砾漠、沙漠、土漠、盐漠、沼泽、滩涂。艾比湖地处湿地中西部,海拔189米。

2、2气候

艾比湖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属典型大陆性干旱气候,光热充足,保护区光照有效辐射量为65Kcal/cm.a,日照时数约2800小时。年平均温度为6—8℃,积温3000—3500℃,无霜期160天。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0%,极端相对湿度为5%以下。年平均降水量90.9毫米。与之相对的年蒸发量达3790毫米以上。艾比湖湿地位于阿拉山口主风通道区,年平均大风(大于17米/秒风速)天数高达165天。

2、3生物

2、3、1野生植物资源

艾比湖植被可分为5个植被类型,8个植被亚型,17种群系。艾比湖湿地处于中亚植物区系与蒙古植物区系的交汇带,造成了各个植物区系的接触、混合和特化,植被组成从藻类、菌类、苔藓、地衣、蕨类到有花植物,种类多样,艾比湖湿地的种子植物有53科191属385种,被子植物52科190属378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37科132属263种;单子叶植物15科58属115种。双子叶植物占优势,裸子植物种类最少。占中国干旱区植物种类总数的64%。

2、3、2野生动物资源

保护区湿地资源丰富,存在着河流、湖泊、森林、草原等隐域性生境,为各类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养育了丰富的动物资源。保护区内目前查明共有野生动物50科135种,其中两栖类2科4种,爬行纲6科10种,鸟纲28科111种,哺乳纲12科32种,鱼纲2科10种,水生浮游动物5类21种。

2、4水文

艾比湖流域是一个封闭性流域,地表、地下水资源的提供与不补给主要来源于山区,流域内有奎屯河、四棵树河、古尔图河、托托河、精河、大河沿子河、博尔塔拉河等7条主要河流和33条地表径流,水资源量为37.8亿立方米。艾比湖湖底平坦,属浅水湖。最大水深3米,平均水深1.4米左右。水质矿化度100—300克/升。

解放初期,入湖的补给水量为30亿立方米,湖水面积1250平方公里。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增加和大规模水土开发,拦截河流,艾比湖流域的河流入湖水量剧减,使湖面缩小到520多平方公里,地下水位下降了2—3米。储水量由30亿立方米减到7亿多立方米。流域内年浮尘天气超过100天。近几年来,在丘陵及平原区广泛实施了造林绿化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荒漠区实施国家和地方重点公益林保护;水利部门严格控制水土开发,提取地下水。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了艾比湖及周边的植被保护,水资源量有所增加。目前精河、博尔塔拉河年补给入湖水量6亿立方米左右,地下水入湖水量1亿立方米左右,使湖面稳定在500—600平方公里范围内。

3 自然资源评价

3、1 典型性

艾比湖是我国西部的国门湖泊,是中国重要湿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该地形成盐湖、沼泽、滩涂、石漠、砾漠、沙漠、土漠、盐漠等多种植被群落。艾比湖湿地独特的地形、地貌,多样化的湿地类型和较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使这里构成了国内极端干旱区最具代表性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典型性和较高的保护价值。

3、2 稀有性

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使这里的野生动物、植物种类明显多于周边地区。有国家一、二类保护野生动物35种,国家保护植物12种。同时这里又是中国新疆西北部重要的鸟类迁徙地、繁殖地、越冬地。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成为我国内陆干旱区一座独特的生物基因宝库。

3、3 多样性

一是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区内盐湖、沼泽、滩涂、石漠、砾漠、沙漠、土漠、盐漠构成了复杂多样的生境类型;植被类型多样,主要有旱生、湿生、盐生、水生等多种植物类型。

二是植物物种多样性。野生植物物种十分丰富,共有野生植物52科191属385种,水生浮游植物7门57属。

三是动物物环境科学种多样性。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大面积的湿地植被是各种野生动物的主要繁殖地、越冬地。保护区共有野生动物50科135种,其中两栖类2科4种,爬行纲6科10种,鸟纲28科111种,哺乳纲12科32种,鱼纲2科10种,水生浮游动物5类21种。

3、4 脆弱性

艾比湖及湖滨地带处在阿拉山口大风通道,处于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敏感地带,这里的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及植被构成的环境综合体极易受各种自然力和人为活动的影响。艾比湖地区的植被是其周边乃至整个天山北坡地区的天然绿色屏障,如不能很好地保护植被,会给周边及整个天山北坡的生态环境带来重大的风沙灾难。

3、5 重要性

保护区内有胡杨、中麻黄、甘草、 大叶白麻、精河沙拐枣、白梭梭、梭梭、阿魏、肉苁蓉、瓣鳞花、艾比湖桦等12种国家Ⅱ类保护野生植物。

保护区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49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类的保护动物有:四爪陆龟、黑鹳、白鹳、胡兀鹫、小鸨、大鸨、遗鸥、玉带海雕、金雕、波斑鸨;属于国家二类的保护动物有: 斑嘴鹈鹕、白鹈鹕、大天鹅、疣鼻天鹅、鸢、猎隼、苍鹰、灰鹤、长耳鴞、荒漠猫等39种。

此外属于自治区

一、二类的保护动物有:鸢、草原雕、红胸、极北蝰、沙狐、赤狐、虎鼬、艾鼬、伶鼬、鸿雁、针尾鸭、鬣蜥、沙蜥、角鸊鷉、风头潜鸭、赤麻鸭、赤嘴潜鸭、环颈雉等18种。

3、6 科研和旅游价值

艾比湖与其周边地区具有丰富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利于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艾比湖湖面和周围湿地为许多鸟类与其他动物、昆虫等提供了生息繁衍的栖息地,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地。

丰富的旅游资源。地文景观有沙漠、戈壁、雅丹地貌、湖积堤等。水文景观有大面积湖泊水域、小湖群、风景河段、沙质湖岸等。动植物景观有各类珍稀动植物。人文景观有丝绸之路北新道等古道穿越。另外,亚欧大陆桥从湖旁通过,为艾比湖的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

4 主要保护管理措施

4、1动植物保护措施

4、1、1植物保护措施

(1) 根据保护区内植被分布和自然条件,划分不同类型的植被分布区,如艾比湖水生植物分布区等。

(2)在原有科克巴斯陶管理站和阔克塔拉管理站的基础上,增设8个管护站,修建巡护道路,配备交通、通讯工具,修建瞭望塔等设施。

(3)禁止向保护区内倾倒或排放工业废水、废渣、废液、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其它废弃物或污染物。

(4)在生态旅游区适当控制游客人数,最大限度的减少游憩对植被的影响。

4、1、2动物保护措施

(1)各管护站要配备责任心强的巡护员,加大巡护力度,以确保资源的安全性。

(2)林业主管部门和自然保护区要严格控制枪支、弹药。杜绝行政执法者执法违法、犯法现象发生。

(3)各管护站要利用法律武器,坚决打击非法猎捕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活动。

(4)建立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及时救护伤残、病弱、失散和周边群众送来的野生动物,通过救治,精心养护,使其恢复自然生存能力。对于幼小动物,需经历适应野外生存环境的驯养野化过程,否则不能放归野外。

(5)在各管护站建给饲站。在动物缺食期,管护员在巡护时定期对管护区内各给饲点补充食物并采取投食、引食等方式,扩大给饲范围。

(6)针对鸟类习性,建人工仿真鸟巢、建投食台,改善鸟类生存、繁殖环境。

4、2 科研宣教

4、2、1科学研究

(1)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属温带干旱区盐生湿地生物的汇集地带,大力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提供基础资料。

(2)湿地生态及演变规律的研究。通过对湿地生态系统内部生物物种的内在联系及生物链之间内在规律的研究,找出湿地生态及演变的规律,寻求人工促进的科学方法,维护生态平衡。

(3)湿地建群植物及珍稀濒危植物繁育、更新、复壮技术研究。

找出其个体及种群的生长发育规律,探索恢复种群、扩大数量的科学方法和途径,为有效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4)水生生物生态学研究。对水生生物生态链进行系统研究,找出水生生物的繁育、发展、消亡及对水体自我净化作用等保持和稳定湖泊和生态作用。

4、2、2科研监测

(1)气象监测:在石头房子管护站、阔克塔拉管理站建两个气象观测站,配备气象仪器,开展保护区气象观测工作。

(2)水文监测:在博河口、精河口、奎河口设置三处水文检测站,开展保护区水资源监测。

(3)病虫鼠害监测:在病虫鼠害发生严重的区域,建立固定的病虫鼠害观测点,掌握病虫鼠害发生、发展规律,为积极有效防治提供依据。

(4)生态定位监测:配备全球定位系统、地理遥感监测系统,对保护区内的土壤、植物、动物及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监测,为艾比湖湿地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4、2、3科普宣教

(1) 建立科普教育中心,建成集科普宣教、大型会展于一体的综合楼。系统制作一批艾比湖历史演变模拟沙盘、图册、光盘等。

(2) 积极与宣传媒体建立业务关系,聘请专业人士来保护区进行现场拍摄,制作专题片。邀请各级新闻机构考察,撰写宣传报道,鼓励保护区职工在报刊杂志上投稿宣传。

(3)对保护区内所设置的标牌、指示物的内容进行精心制作,融标示与知识于一体。在鸟岛及博河口建观鸟台处,设置水鸟图谱、生活习性、迁飞路线等解说牌。

(4)在保护区不定期举办植树周、爱鸟观鸟周、保护知识竞赛、有关保护区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讲座等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环保法制意识。

4、3生态旅游设施建设

(1) 鸟岛景观建设

(2)特种动物养殖场建设

(3)沙疗中心建设

(4)生态旅游探险区建设

(5)湖面游览

(6)湖滨浴场

(7)建设盐湖景点

4、4多种经营设施建设

(1)人工种植经济林。在保护区内 有灌溉条件的实验区人工种植枸杞、俄罗斯大果沙棘等经济灌木林和肉苁蓉、甘草、麻黄等中药材,既美化绿化了保护区,又可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

(2)绿色食品深加工。在精河县建绿色食品加工厂,加工枸杞、甘草、肉苁蓉等中药材及特种养殖动物的肉类深加工。

(3)生物饲料开发在艾比湖科学合理开发卤虫资源,并在保护区南部建设综合生物饲料厂。

第6篇: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措施范文

一、保护濒危植物的意义

濒危植物是研究植物起源、进化的有力证据。但由于种类少、数量不多,因此它成为了遗传育种的珍贵材料,每个单独的物种都是一个基因库,对人类培养新物种有着重要的意义。很多濒危植物在医疗、文化方面对人类有着重大的研究意义,如:人参、灵芝、枸杞等有着重要的药用价值;水杉、杜仲、珙桐等对人类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

二、当前濒危植物保护管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立法问题:(1)立法效力低。(2)地方性立法有待加强。鉴于我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植物种类蕴藏丰富,当然各地的植物资源差异度也很多,这就需要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制定相关的地方法律法规。但目前我国有的区域在保护濒危植物的法律法规上发展速度较快,有的则慢,甚至有的地方还是空白,这能让我们清楚的看到我国当前的地方性立法有待加强。

(3)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虽然我国目前在对野生植物资源的管理保护方面大多性出台的只是法规或规章制度,但是关于这些法规和制度的数量也极其稀少,这就使得在针对性的保护濒危植物的过程中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即使在一些规定中,有触及到保护濒危植物的情况,但可操作性和保护性的法规过少,法律法规的不完善,造成我国目前在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方面做的尚不到位,导致大量的植物处在濒危的边缘。

2.行政执法力度有待加强。我国目前在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方面的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行政执法力度有待加强,相关管理部门未能像保护野生动物资源那样重视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对于破坏野生植物资源的行为只是典型走一种形式,缺乏日常执法,执法力度欠缺热情;在日常管理方面,还处于无序、应付的阶段,更别谈要达到规范化、法制化、正常化的管理了;另外,由于我国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薄弱,大多数人不知道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重要性,对珍贵濒危物种还是随意乱猜乱挖,因此使得我国目前的也是植物资源破坏严重。

3.保护管理力量比较薄弱。虽然目前我国已成立多个级别的野生植物资源管理机构,但是管理力度不够,对很多破坏野生植物的行为没有给予相应的处理,这种形似看管的管理方式很难适应现代化管理和科研的要求,保护管理力量的薄弱是目前管理机制上的一大污点。

4.保护经费难以保证。对于国家而言,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管理是其中最薄弱的环节,政府在这方面的管理机制不完善不说,就资金的投入都屈指可数。这是因为我国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现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对其的经费投入还不稳定,所以导致在基础设施建设、研究设施投入、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工作都难以实施,很难满足对濒危植物的保护管理需要。

三、对濒危植物保护的对策

保护自然,学会和自然和睦共处是人类的职责。国际上的一些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组织,已提出要将保护濒危野生植物列入所有保护的优先位置,以不破坏生态环境和影响人类正常的生活秩序下为前提,尽可能的挽救濒危植物的生物资源,这样才能确保长期以来生物多样性的持续发展。因此,针对以上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保护性措施,作为参考:

1.成立野生植物专门管理机构。由于大多数的濒危物种都生长在林区,所以将该部门设在林业部门旗下,以利于开展调查和研究。通过成立野生植物专门管理机构能够通过调查、采集的方法确认濒危植物的生长年限和年生长量,同时可以获取濒危植物的信息,这就为国家行政部门制定相关可行性的法律法规提供依据。

2.就地保护。因为大多数的物种长期的生活在固定的生态系统中,已经适应了环境本身,这时候通过就地保护的方式,不仅能够保护了物种的种类,也保护了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这样能够有效的防止物种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面临的濒危情况。这种措施就要求相关部门致力于提高民众的整体素质,加强对民众进行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其能够在这种条件下进行物种的繁殖,促进植物多样化的持续发展。

3.迁地保护。迁地保护就是相对于就地保护而言的,是由于濒危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遭到破坏,而采用人工迁移的方法将其迁到人工营造的生存环境中实行就地保护措施。迁地保护已经成为人工保护濒危植物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既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又能对生存在自然环境之外的濒危植物进行保护。

4.建立各管理部门的协调机制。当前我国的法律机制相当不完善,各部门缺乏沟通,相对独立,这就导致了资源和信息不能进行流通。更何况在保护机制少之又少的濒危植物保护方面,这就要求建立各管理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的机制,使各部门的政策互相呼应,形成完备的监管体系采集证的真正实施要靠对最终用户的监管。

第7篇: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野生动物;保护意义;误区

中图分类号:S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4-0244-1

1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现状

我国陆地国土面积占世界的6.5%,陆生脊椎动物种类达2100多种(哺乳类450多种、鸟类1180多种、爬行类320多种、两栖类210多种),占世界陆生脊椎类动物种数的10%以上,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不仅种类丰富,而且还具有特产珍稀动物多和经济动物多的两大特点。

2 野生动物保护的意义

野生动物与人类之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邻里关系,与此同时,野生动物也一直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因此,一旦野生动物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不仅对于野生动物自身来说是不利的,对于我们人类及我们的子孙后代都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所以,保护野生动物不仅事关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还对我们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从宏观角度来看,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程度是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判断依据。一方面,野生动物可以作为人类农林生产的守卫者,另一方面,它们还是生态资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一直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物质资源保障。在早期阶段,野生动物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食物和衣服,而今,野生动物资源与我们日常的生产生活更是紧密相关的。现在我国与野生动物资源相关的产业就有许多,例如:野生动物养殖、观赏旅游、特种皮革、传统医药、工艺品制造、民族乐器等等。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野生动物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在原始社会,人类祖先就已经开始通过猎捕野生动植物维持生计。即使到了现在,野生动植物也依然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着充足的食用或者衣用资源。第二,野生动物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可以通过在国内外市场中进行交易,从而获取一定的经济价值。第三,野生动物具有游乐观赏价值。特别是对于一些濒危动物来说,其更是具备很高的观赏价值。濒危野生动物也逐渐成为各大动物园、森林公园以及自然保护区及风景名胜区吸引游客游玩的招牌。

由上述野生动物价值的多样性可以看出,野生动物对于自然环境以及我们人类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所以,对于野生动物,特别是濒危野生动物,必须要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维护其正常的生存发展,最终达到永久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3 保护野生动物所存在的误区

当前,随着野生动植物种类的不断减少,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但是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我国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其中最主要的误区就是认为保护野生动物即不伤害野生动物,任其自然生存及发展。这种认知是极其不可取的。因为在自然界中,物种的灭绝是时时刻刻都会发生的,所以放任濒危物种自然生存繁衍,其必然会逐渐被大自然所淘汰。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如果人类采取一定保护措施,使得本应该灭绝的物种起死回生,那么会不会又打破了自然界原本的运行规律。另一方面,目前对于野生动物保护的另一个误区就是过度保护,使野生动物丧失了原有习性,打破了自然界各物种间的制约关系。此外,人们在保护动物的同时,并没有考虑野生动物自身对于环境突变的适应能力。大熊猫作为我国的国宝,我国对其重视程度可以说是极高的。但是在保护大熊猫的同时,人类并没有考虑到野生大熊猫在天然栖息地的生活能力是极强的,根本不需要人类对其进行额外的保护。真正的问题在于其生存环境本身遭受了严重的人为损坏。

实际上,人类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或多或少都会给野生动物自身以及自然界带来永远无法抵消的影响。所以,对野生动物最好的保护措施就是尽可能的维持现状。

4 总结

野生动物资源是生物圈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文学美学价值,更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为宝贵的财富。随着当前生态形势的进一步恶化,保护野生动物更是迫在眉睫。所以,对于野生动物保护来说,更应该提升到我国首要发展举措当中,并且重新认识保护野生动物的重大意义,认识当前我国保护野生动物方面的认知误区,从而更好的建立相应的野生动物保护措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丽荣.野生动物资源的法律保护[J].四川动物,2011,

(02).

第8篇: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桦南县;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基地

1 桦南县林木种质资源概况

桦南县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基地于2007年正式向省林业厅申报,2008年通过黑林函【2008】27号文以及黑发改投资【2008】272号文件批复以后正式启动实施。

基地建设总体规模为500公顷;基地建设总体投资为404万元(含国投和自筹);基地建设主要内容为建立原地保存区291公顷,设立固定观测样地20块,优异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区59公顷,母树林抚育150公顷。基地建设位于青背林场施业区内,涉及3个林班,24个小班。

森林与林木作为林木种质资源的载体,负载着野生植物、野生动物和微生物的种质资源,是陆地生物基因的“避护所”和“主基因库”。林木种质资源又是林木良种繁育的原始材料,是林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不仅制约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而且直接制约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关系到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

黑龙江省森林分布地域辽阔,生物多样性丰富,境内有西伯利亚、蒙古和长白等三个植物区系。植被类型有寒温带针叶林地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地带,林木种质资源丰富。由于受全球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变化,特别是气候条件方面,森林开垦,水及空气的污染,外来物种入侵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野生生物物种数量已急剧下降,濒危乃至灭绝。

我国是世界上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工作却落后于林业发达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大量流失和破坏,因此保护好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好现有自然生态环境,建立黑龙江省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基地,增加收集保存植物物种数量,提高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繁衍能力,保持基因遗传多样性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 桦南县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措施

由于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基地涉及部分天然次生林,在基地具体施工作业时,结合基地具体情况和总体设计要求,特别制定以下几项措施:

保护好基地内林冠下栽植的红松、云杉,避免作业时砸伤。

为保证总体林分效果,对于作业区内的雪压木只要在不出现大天窗空地的情况下,弯曲度在40~100度以内的林木进行伐除,同时清理病腐木、枯立木,以防止林业有害生物的滋生和蔓延。

对于林内丛状生长的树木,保留冠形完好,树干通直,长势优良的林木1~3株,视树种的优先级而定。

在优异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区进行了卫生清理,并伐掉过密的侧枝和死枝,伐除病腐木、枯立木,同时分别从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汤原县亮子河林场、吉林省露水河林业局、伊春市五营区中心苗圃四个不同种源区购置长势优良、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的Ⅰ级红松苗木,进行对照栽植,建立红松良种基因库进行科学合理观测记录,最终测算哪种种源区苗木生长速度快,结实量大,适宜在本区域生长,从而进一步推广应用,达到建立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基地的真正意义。

原地保存区生产作业结束以后,对于林内的空地采取植生组方式进行人工栽植红松和云杉,每穴栽植3株。

基地内的小面积天然纯林,采取几次作业的方式进行培育,形成干形优良、长势旺盛的优良纯林,使其成为全省重要的种质资源保存库、基因库,最终建立物种遗传种质资源库和物种遗传基因信息保护为目标。

此次基地建设的森林种群分布属于小兴安岭――老爷岭植物区的小兴安岭――张广才岭亚区。为温带针叶混交林带,其原生植被为红松阔叶混交林。基地建立在天然次生混交林分内,在保持其原生森林环境不改变的基础上,实行科学管理,开展对红松以及其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的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工作,逐步建立红松以及其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植资源库,为全省红松以及其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的保护工作作出贡献。该基地的建设,既可以实施对国家Ⅱ级保护植物红松的收集和保存以及物种原地保存工作,实现红松资源可持续发展,也可以为建立黑龙江省种质资源库提供科研数据。

第9篇: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千山兽类 动物资源 保护

中图分类号:S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248-01

千山位于辽宁省鞍山市东南17 km处,总面积44 km2,素有“东方明珠”之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它南临渤海,北接长白,群峰拔地,以峰秀、石峭、谷幽、庙古、佛高、松奇、花盛而著称,具有景点密集、玲珑剔透的特色。千山为长白山的支脉,主峰高708.3 m,总面积72 km2。山峰总数为999座,其数近千,故名“千山”,又名“积翠山”、“千华山”、“千顶山”、“千朵莲花山”,千山“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庙不古,无处不幽”。古往今来,一直是吸引众多游人的人间胜境。

千山风景区的范围面积为72 km2,保护地带范围面积为53 km2,坐标E123°03′33.7″~123°12′8.1″、N40°54′46.4″~41°3′58″。研究区范围以划定的千山风景区及保护带为基础中心,向四周外扩,以河流或分水岭作为研究边界,研究区总范围为200 km2,具体为E123°2′8.2″~123°14′16.9″、N40°54′13.8″~41°5′35.4″[1]。

全区共有植物106426属,872种。森林覆盖率达95%,木材蓄积量近40万m3。林相是以油松为主的次生林,油松占林木植被的40%,有分布在山顶和山脊的油松-杜鹃林,有分布在南(阳)坡或地势较高的油松-苔草林,有分布在山腹部阴坡的油松-灌木林,还有分布较广的油松-落叶阔叶混交林等。花灌木和野生花卉甚多,果树布满沟沟岔岔中草药材满山皆是,著名的有人参、细辛、天南星、刺五加等。千山还有黑鹳、灰鹊雀、中国林蛙、东北小鲵等珍稀野生动物[2]。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共调查动、植物83种.其中植物犯科,57种;动物26种(昆虫纲12科13种,占50%,其他为两栖、爬行、鱼类、哺乳类等)。限于条件,水生无脊椎动物,很多鸟类及一些哺乳类尚未调查出。本次对千山生物资源考察仅仅是初步了解,很多资料有待于进一步整理和调研。千山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最高温36.9 ℃,是一些动植物生息的好场所。

在千山,森林是重点保护对象,保护内容主要包括护林、防治病虫害、防止森林火灾。其中,护林的主要任务包括防止滥砍乱伐森林树木、下木、藤本植物;防止滥刨乱挖草本植物;防止进山狩猎野生动物;防止搂山皮土、刨树根树桩;防止开山采石、挖土垫圈。千山的病虫害主要是天牛、小囊虫、松毛虫、松梢螟、松干蚧等。主要的防治措施是综合防治,就是在害虫很多的时候使用药防,害虫没有那么多时使用生防。以后要多在防治虫害以及营林措施上狠下功夫。异色瓢虫作为松干蚧的天敌,要增大其饲养量,让更多的益虫来消灭害虫。现在的千山拥有4群大约300多值得灰喜鹊,采取饲养措施,例如增加人工鸟巢,创造更好的繁殖条件。千山风景区的重中之重就是森林防火,组织区各部门、庙宇以及的层层村落健全了防火责任状的订制,也做了很多防火措施,有不错的效果。预防森林火灾也可以从营林措施着手。像种植阔叶林带,形成带状混交的森林形态,这样不仅可以阻止火势蔓延,还能增加森林景观效益[3]。近几年,在上级部门的准确领导下,千山风景区的风景资源保护工作取得很好的效果。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效益。

已经有相关规定在保护千山的利益,例如:(1)为了保护和发展千山风景区内的野生动物资源,结合千山风景区实际,制定本办法。(2)凡是在千山风景区内的各类野生动物均须保护。(3)千山风景区管理局是千山风景区野生动物保护的主管部门,负责对景区内野生动物资源的管理,制定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规划措施。(4)对各类动物的卵、巢、穴、洞及其赖以生存和繁殖的栖息环境,应认真保护。(5)凡是进入千山风景区内的人员,不准携带猎枪、气枪等猎具,千山风景区内禁止狩猎。(6)对贯彻执行本办法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奖励。(7)对违反本办法第五条捕杀国家一、二、三类保护动物的,处以三万元以下罚款。(8)违反本办法第五条规定携猎枪、猎具进入风景区的,由公安部门按枪支管理的有关规定处理。(9)本办法由千山风景区管理局负责解释。(10)本办法从颁布之日起施行等等[4]。

保护物种最好是保护其生存环境。单纯的保护物种,最后还是会归于失败。保护物种的最好方法还是保护生存环境。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正受到非常严重的威胁,中国的生态系统有40%处于非常严重的退化状态,各种开发建设的人为破坏仍在继续,物种生存面临威胁;外来入侵物种危害日益严重,生物安全管理亟待加强;生物遗传资源流失问题突出,保护和管理不到位;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急需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

我认为,基于人们逐渐对自然与人的亲密关系和中国环境越来越恶劣的现状的认识以及政府的大力提倡和逐渐出台的一些政策,人们和有关部门会注意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家园的修复做出一定的努力和贡献。而现在已有一些现象表明各方面都在尝试做出相应的努力,例如:千山风景区的开发建立了新的开发理念,千山文化旅游产业带开发控制思路是分层开发,共分为4个层面,第一层面为整体目标与意象,第二层面为分区功能与景观,第三层面为现状空间与组织,第四层面为节点设计与形象。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千山文化旅游产业带开发控制策略[5]。不难看出我们在努力,为了家园也为了美丽的地球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建筑部.关于千山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批复[S].([90]建城字第502号文件).

[2] 李金路.风景名胜区中的几个关系[J].中国园林,2002,19(2):23-25.

[3] 韦立华.试论千山风景区的资源保护[J].辽宁林业科技,2008(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