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防洪排涝安全措施范文

防洪排涝安全措施精选(九篇)

防洪排涝安全措施

第1篇:防洪排涝安全措施范文

关键词:防洪标准 自然条件 规划设计 防汛措施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洪涝灾害显著特点之一是内涝,即外河洪水位抬升,城区雨洪积水难以有效排除而致涝。近年来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城市空间呈现出立体感,随着新城区地不断扩张,使得老城区更容易受到内涝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提出城市防洪排涝安全保障对策,对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的主要任务

根据城市的自然地理位置以及江河洪水的特性, 在流域或水系防洪工程体系的框架下, 通过建设必要的防洪、除涝、排水等设施, 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并采取非工程措施, 改善和提高城市防洪排涝管理水平, 保障城市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人民安居乐业; 发生超标准洪水时, 应有预案对策, 以保证社会稳定、人民生活与生产不发生大的动荡,使各类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因此, 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管理的总体对策是采取工程与非工程及社会综合性防洪排涝减灾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 规范与指导人类的社会活动, 创造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环境,坚持以人为本, 减轻城市的洪涝灾害损失。

2 城市防洪排涝存在问题

2.1城市防洪标准偏低。由于我国城市建设和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城市规划和建设经验不足,多数城市在城市建设中优先考虑城市地上建设,对防洪、排雨等地下设施投入相对不足。导致现有的城市防洪标准与这些城市的社会经济地位不相称, 在遭遇大洪水时, 由于城市规模扩大, 人口增加和经济总量的扩大, 同样的洪水造成的灾害损失是过去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2.2城市调蓄雨洪能力衰减。由于城市地区湖泊、洼地萎缩、面积减少, 土地硬化程度提高, 而且大量的建筑建造在原来的绿地和水域上, 致使城市调蓄雨洪能力锐减,易造成内涝。另外, 许多城市的排水管网配套建设滞后,城区原有设计的排水管网很多都是建设年代已久、排放能力不够、排水标准比较低,很多新建居民小区未按标准新建排水设施, 而是接入原有的市政管线, 加大了排水负荷。

2.3城市防洪排涝技术落后。城市洪涝灾害防治除了依靠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以外, 还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 如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新的3S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GPS卫星定位系统)等,我国目前在城市防洪排涝中对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水平还不高, 特别是对城市老管网的布设、抢险、探测还缺乏预先防范的手段和措施。

2.4城市防洪排涝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备。很多城市应急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存在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薄弱, 预报预警信息不准确、不及时等问题。受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很多城市在城市建设和城市防洪管理上, 尚未考虑在遭遇大洪水时城市中可以被淹没的区域及设施, 受淹后又缺乏补偿机制。当遭遇超标准洪水时, 缺乏包括洪水保险、城市居民紧急疏散、撤离及救灾措施等内容在内的城市防洪排涝应急管理体系和机制。

2.5城市居民防洪排涝减灾常识贫乏、防灾减灾意识淡薄。由于对城市所存在的洪涝灾害风险宣传不够, 除遭受过洪涝灾害的城市居民对洪水灾害的严重性有一定体验外,大多数地方领导及群众对洪涝灾害风险认识不足。部分地方领导干部既存在着严重的麻痹思想, 又缺少足够的防洪减灾知识, 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时往往束手无策。

3城市防洪排涝在水文水利方面的计算模式

3.1假设暴雨计算。通过统计一地区的历史数据,查询相关的暴雨资料之后取平均时态,又或者是选择相对较恶劣的一个组合情形,将其作为暴雨的时空分布设计依据,通过暴雨可以间接推测、计算出洪水。

3.2产流计算方式。这里提及的产流就是指在各流域里不同径流成分整个生成、整合的过程,就是水分处于垂直运行时,因受到各种综合性因素的影响,同样更是再分配降水量的一道工序。下垫面的条件不同其产流机制也会不同,而产流机制的差异会影响到整个产流的发展过程,出现一些不同的径流特色。因此根据产流机制的不同采取的产流模型计算也要因地制宜。

3.3汇流计算模型。它通常是遵循此流域最近一次降雨时的净水量分布规律,推导出流域进出口断层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数值。汇流的计算方式有很多种,依照流域的蓄泄关系可以划分为非线性以及线性的两种汇流模型;依照输入空间的分布差异可区分为集总和分布的参数两种模型;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坡面的汇流以及河网的汇流两方面计算城市汇流数值的。

4 城市防洪排涝安全保障对策

4.1适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目前, 我国多数城市排涝标准偏低,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城市暴雨内涝灾害日趋严重。城市地下设施和城市网络系统的不断增加, 内涝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必然也不断增加, 因此提高城市排涝标准已成为我国城市防洪建设中的紧迫任务。

4.2防洪排涝规划、建设与市政建设同步进行。应处理好城市防洪排涝规划与城市建设发展规划间的关系, 在城市发展规划中注意防洪排涝问题, 明确城市防洪建设的方向、总体布局、建设规模、防洪标准及主要治理措施, 防洪排涝设施与市政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4.3强化防洪排涝非工程措施建设。进一步从实际出发, 制定和完善防御超标准洪涝水、风、潮预案, 制定相应的防洪排涝调度实施方案和应急方案, 如绘制城市防洪风险图、界定风险区、引进风险管理, 加强洪水预报、调度、警报, 建立城市排涝系统应急反应机制等非工程措施建设。

4.4逐步建立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针对突发性洪涝灾害的预警制度, 洪涝灾害风险征兆识别、预报与预警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的必要前提。目前我国对洪涝灾害的监测和预报, 特别是预报结果的传播和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应建立健全预警制度, 对内容、标准和流程进行规范, 能够保证真实、准确、及时地洪涝灾害信息, 提醒城市居民注意自己身边可能发生的灾害情况, 使大家更好地防范洪涝灾害, 又可以避免公众的盲目恐慌和各种谣言的流传。

4.5建立和完善雨洪利用管理体系。城市雨洪资源利用不仅是水务部门和城建部门的任务, 同时还牵涉到气象、地质、水利、城市建设等其他众多部门, 具体实施时需与城市建设、市政管理、节水、建筑设计、环保和园林等许多部门通力合作。要有效推广城市雨洪资源利用, 必须建立有力的领导组织机构, 负责统一协调和管理包括防洪、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水资源保护与配置、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等问题, 负责工程的建设管理和监督。

4.6建立健全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由于应急预案的实施需要短期紧急调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因此需要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相关单位的责任义务与协调机制, 以及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 提高快速反应决策能力。我国防汛工作现行的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与各有关部门的“防汛岗位责任制”, 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组织方式, 今后需要继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配套法规, 强化组织管理体系。

4.7增加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与非工程建设资金投入。防洪排涝设施的建设必须按照防洪规划逐步完善和提高, 鉴于洪水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 因此要防止大灾大投入、小灾小投入、无灾不投入的被动局面。不少地方对防汛抢险舍得投入, 但对管理运行养护维修则往往投入不足; 对修建防洪工程设施可以按计划安排投资, 而对防洪的非工程措施建设则往往重视不够, 缺乏资金保证。国家在考虑防洪排涝工程与非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时, 不仅要考虑直接经济效益, 更须看到它的社会效益及其全部功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在安排防洪工程设施建设的同时, 充分考虑对管理运行、养护维修和非工程措施的投入。

4.8强化宣传,提高公众参与度。通过宣传手册、展板、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 对广大市民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普及洪涝灾害及其防御的常识, 增强城市居民防御灾害和灾中自救的本领, 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防洪减灾管理。

参考文献:

[1] 吕旭东,刘磊. 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1,(01) .

第2篇:防洪排涝安全措施范文

关键词:防洪排涝;问题成因;措施对策

Abstract: the domestic urban flood control and waterlogged elimination work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ization is one of the city residents to ensure the normal work and life of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o have the important meaning. But, the domestic urban flood disaster frequently occurs, directly affect the city People's Daily life and safety and production. Below is looking for reasons of problem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problems, and to improve the system of city flood control drainage capability.

Keywords: flood and draining waterlogging; Problems cause; Measure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212.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城市防洪排涝的严峻形势

2011 年 6 月 23 日下午 4 时 30 分左右,北京突降暴雨,截至当晚 7 时,城区平均降水 57 毫米,个别地区最大降水量达182 毫米。这场暴雨洗刷了闷热的同时也让北京城狼狈不堪,城区多处积水,多处道路瘫痪。今年5月10日前后,两场雨,使我国南方数座城市受淹,部分路段积水深度达1米左右。综合我国的内涝的情况,城市的防洪除涝减灾工作已经是重中之重,城市的防洪除涝工作是一个持久之战,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我们一定要做好十足的工作,制定出可行的而且有效的对策,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暴雨带来的内涝和洪灾。城市人口和财富高度集聚,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引领核心,城市一旦受灾,损失巨大。洪涝灾害是当前我国城市面临的最主要灾害之一,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滨水而建,均面临洪水淹没和雨后内涝问题。因此,城市的防洪排涝问题形势严峻,必须全力应对,寻找成因,制定对策,以期切实有效地解决问题。

2城市防洪排涝的问题成因

2.1暴雨频发而强度骤增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因素和大规模城市建设所致的大气环境变化,我国暴雨频发,暴雨强度骤增,且降雨集聚,降雨造成高水位洪水,瞬时降雨量大而降雨时间长,造成严重的城市外洪内涝。

2.2河道淤塞致泄洪能力降低

由于城市和周边区域的河道长期不清淤疏通,河底标高上升,河床的宽度和深度减小,泄洪断面缩小,流水不畅,当上游洪水下泄和本市暴雨汇集时,形成高水位洪水,危及城市安全;且城内雨水无法外排,造成城区大面积渍水,构成城市外洪内涝严重局面。

2.3城市位置不当及布局不合理

现有城市、城镇已建于洪水淹没的区域或低洼积水区域,经常受到洪水侵袭。例如,安徽省金寨县县城位于水库下游1km泄洪水位以下的梅山镇,1991年7月暴雨后水库泄洪,县城大部被淹,损失达1亿元;四川省射洪县城选址于地势低洼的太和镇,在四川省8·17洪水中损失惨重[2]。有些城市新区在选址时仍建于低洼积水地区,同样会饱受洪涝之苦。

2.4渗水地面减少而径流速度加快大规模城市建设建造了大量的建筑和道路、广场等硬质地面,大量减少了渗水地面和植被,使暴雨的径流速度加快,渗水面积减小,雨水快速聚集,单位时间内的雨量大大超越城市雨水管网的排水能力,从而导致了涝灾的发生。

2.5防洪排涝标准偏低而不匹配

有防洪任务的城市大都十分重视防治外洪,各地在按国家标准确定防洪标准时,往往就高不就低,如上海市确定的黄浦江干流及城区段的防洪标准达到了千年一遇,通过建设堤防来防止洪水的入侵。但是,由于历史上的分部门管理,城市往往忽视排涝工程的建设,排涝标准定得过低,这也是城市内涝时常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6现状防洪排涝设施配套不足且运行不力

现状城市防洪排涝设施普遍配套不足,老城区防洪排涝设施标准低,设施老化。老城区大多为雨污合流排水体制,排水管径小,故障多,加之管理不善等原因,加剧了老城区内涝的灾损。如江苏省如东县城少数地域,每遇稍大的暴雨,路面积水较深,家具商城进水,居民床铺、冰箱泡水。

2.7城区地面标高处理不合理

老城区往往由于历史原因,街区地面标高偏低,有些道路标高高于街区地面标高,街区雨水难以排入道路下的排水管道。尤其是紧邻老城区的新建区的地面标高高于老城区地面标高,雨水向老城区汇集,加剧老城区的内涝。

3城市防洪排涝的对策措施

针对问题成因和灾害状况,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3.1控制热岛效应,保护气候环境

严格控制城市大规模耗能排热,提倡节能减排,保护大气环境,避免因成片的城市热岛效应而引发气候环境变化,减少暴雨频发机率。

3.2疏浚河流水系,提高泄洪能力

城市建设与水利建设统筹协调,疏浚城市和周边区域的河流水系,降低河床底部标高,拓宽河道,增大泄洪断面,严格按照规范标准加强河流堤防建设,提高抗御洪水的能力。

3.3合理布局,避让洪涝灾害

对于处于洪水淹没区域或低洼积水区域的老城区,采用加高加固河道堤防、铺设大管径的排水管道和建设排涝泵站,或局部搬迁,开辟湿地等措施,抗御洪水、排除积水、纳缓洪水。

3.4增大渗水地面,减缓径流速度增大渗水地面,采用扩大绿地面积,建设渗水道路、广场等方式,使雨水渗入地下,并减缓地面雨水径流速度,减缓、减少雨水骤积。同时,在绿地中适量开挖河池水面,纳洪、蓄水造景,使周边街区不受淹。

3.5完善防洪排涝标准,防洪与排涝标准相互匹配

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应采用国家标准为基本保障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省、区、市具体情况,编制各自的相应标准、规范。特殊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编制特定的标准。尤其要注意防洪排涝标准相匹配,适当提高排涝标准。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已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排涝标准,如上海市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24小时随时排除;江苏省排涝标准也为20年一遇,南通市结合自身实际还加上最大24小时暴雨逐时段不受涝。

3.6充实防洪排涝设施配套,完善管理,提高运行能力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规模应考虑难以进行雨污分流老城区的雨水量。老城区道路窄,可采用简易共同沟的方式解决地下管线布置空间紧张的问题。新城区开发必须按照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建设防洪排涝设施,统筹解决外洪内涝问题。排水管网、排涝泵站等设施建设中应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并通过完备的管理确保排涝设施正常运行。

3.7科学处理城区地面标高问题

因地面标高过于偏低而常年受淹的老城区,可在地势最低处开辟绿地,挖掘河池水面,纳洪蓄水,改善老城区绿化景观环境。地面标高高于老城区的紧邻新建区,应在新老城区结合处开挖河渠,拦截新区流向老城区的雨水。

4 小结

总之,上述对策措施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合理采纳、优化,以便系统、有效地解决城市防洪排涝问题。

参考文献:

第3篇:防洪排涝安全措施范文

【关键词】城市防洪排涝;城市内涝;雨水系统;雨水规划;治理措施[Abstract] In our city is located in the vast majority of rivers and the sea shore, in different degree by river floods and water logging threat. The new situation facing the city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 enlargement of city scale, city population increas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facilities is relatively backward in our country, city flood disaster loss caused by more and more.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city "Shenyang Water Street" phenomenon, analysis of the main causes of waterlogging disasters in Shenyang City, on the planning method of floo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cit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ity construction of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keyword] city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waterlogging; city; rainwater; rainwater planning;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98.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2011年入夏以来,中国多个大城市因为暴雨出现内涝,多位专家受访时称,城市内涝不仅是大城市的问题,据统计,2008年到2010年间,全国351个城市中的60%在降雨量达到50厘米以上时曾发生过内涝。城市内涝问题表面上看是一种因极端天气造成城市排水不畅的现象,但本质上反映了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功能不完善的问题。城市内涝不仅造成交通拥堵,影响市民出行;而且严重的还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近年来南方多省遭遇严重的暴雨侵袭。多个城市出现严重内涝,广州市在半个月时间里,两次水漫全城;江西省新余市数个交通要道被大水淹没;湖南省奉家镇公路被冲毁;沈阳市中心城区的“积水街”现象也屡次出现……城市建设中如何提高防洪排涝的能力,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

1沈阳市中心城区“积水街”成因分析

1.1中心城区排水系统设计标准过低

我国大多数城市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是“重地上,轻地下”,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大,沈阳中心城区原有的农田、沟渠逐渐变成了城市排水管网,在这一过程中,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滞后,大部分排水管道的排水设计能力偏低,地下排水设施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历史欠账较多,存在排水设施不完善、排水标准较低、排水管网布置不科学等问题。

据沈阳水务部门统计显示,沈阳市中心城区现有的5000多km排水管网,其排水系统的排涝标准偏低,达到1年一遇标准排水管网占总量的85%,达到2年一遇标准的仅有8%,中心城区还有部分重现期为0.5年,有些地区还没有排水管网,全市雨污分流任务仅完成9%,中心城区一旦发生强降雨就很容易出现大面积内涝,沈阳老城区排水管道设计标准多为1~2年一遇,即使新城区的管道也是按3年一遇的标准建设。而国外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雄厚,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标准较高,如德国的合流排水渠里可以开小汽车,新加坡的雨水设计重现期为5年以上,这些国家的排水系统完善,维护管理到位,“积水街”现象较少。

1.2公共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当

地下停车场因监控不严、排水不畅、未及时采取防御措施造成水淹,工地违规排放导致排水系统被破坏,这些因素都对沈阳中心城区公共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起到非常大的制约作用。长期以来,市政设施建设维护,都是由城市建设部门负责,现在提倡水务一体化,很多城市成立水务部门,但是有利于城市排水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城市排水设施管理维护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健全。

1.3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城市内涝或者城市积水方面的规定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标准、规范,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因此,有关部门在监督建筑物地下设施规划、设计时,缺乏法律依据。

1.4城市框架拉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面硬化面积也急剧扩大,这不仅会造成城市热岛效应,中心城区容易出现强降雨,而且使地面雨水渗透力严重下降,当出现暴雨天气时,雨水大量涌到排水管道,容易造成排水管道拥堵。

1.5中心城区排水体制不合理,雨污管道混接情况严重

城市排水体制一般为合流制和分流制2种类型。我国国家标准《城市排水规划规范》(GB50318-2000)明确规定,新建城市、扩建新区、新开发区、或旧城改造地区的排水系统应采用分流制,在有条件的城市可采用截流初期雨水的分流制排水系统。目前,沈阳市中心城区的排水体制不尽合理,雨水、污水管道混接的现象严重。中心城区大多是老城区,排水体制以合流制为主,新发展区排水体制规划为分流制,但现状多为合流制,一些新建小区按城市规划在小区内建设了分流制管道,但由于公共管理建设与小区建设不同步,造成沈阳市中心城区管道混接现象较为普遍,污水系统内合流制、分流制交替存在,排水系统混乱。城市中大多为直排式合流制,无完善的排水系统,雨污水直接排入河涌,严重影响涝水排泄并污染环境。

1.6极端天气明显增多

最近几年频繁发生的强降雨、高温等极端天气与全球气候变暖这一大气候背景的长期变化有关,在极端天气频发的大背景下,我国针对全球变化启动部级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正当其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大气环流特征等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有 “常态化”趋势,亟须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摆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位置,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2治理和减轻“积水街”问题的主要措施

2.1编制完善沈阳市排水规划,提高中心城区排涝标准

沈阳应对特大暴雨内涝要考虑全面提高城市的排水标准,做好雨水规划,根据城市性质、重要性以及汇水地区类型(广场、干道、居住区)、地形特点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雨水规划重现期。对于新建地区按3~5年一遇的排水标准进行建设,对于老城区要通过排水改造,进一步提高城市排水标准。沈阳中心城区现状雨水系统设计重现期普遍偏低(基本为小于或等于1年一遇)区域,如沈河、和平、皇姑的旧城区,设计重现期提高应采用与雨污分流同步、与旧城改造同步、与内涝改造同步的“三同步”措施,逐步扩大排水管道的过水能力,从根本上治理沈阳中心城区“积水街”问题。

2.2加强中心城区排水设施管理,建立排涝应急机制

一是完善市、区两级分级管理体制,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管养水平。一方面加强路面的清扫工作,减少路面泥沙进入雨水管;另一方面加强管道的清淤养护力量,争取实现清淤机械化。同时加强对爱护城市公共排水设施的宣传教育,禁止市民乱丢垃圾、杂物等行为,对中心城区建筑工地加强监督管理,督促施工单位及时清理建筑废料杂物,消除造成“积水街”的人为因素。

二是建立雨天排涝应急机制。全市各级排水、市政部门应当明确责任,落实到人,抓好积水黑点的应急排水工作;发生涝灾险情时,各部门应及时行动,排水管理部门及时清理道路排水口,检查水闸、泵站等设施的运行情况,加强疏通地下排水管道,确保排水通畅。

2.3加快推进“雨污分流”和“积水点”改造工程

一是“雨污分流”改造。雨污分流可以提高污水及合流管(渠)的过水能力,减小合流管道的雨天溢流量;提高雨水管设计标准或通过新建雨水管道,客观上增大城市排水管网的雨水接纳能力,有利于缓解或消除城市积水现象。新建、扩建地区和旧城改造地区,采用分流制,旧城区逐步改造为分流制。新建小区、改造城区以及道路等市政公共设施,必须全部实现雨污分流,雨水管和污水管不得混接,并对现有排水系统进行正本清源,实现源头排水户、小区排水、市政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有效解决排水系统存在的雨污混接、错接、乱接问题。

二是“积水街”改造。2007~2011年,沈阳市对中心城区200多个较严重的积水点进行整治,从已完成的165个“积水点”改造项目来看,积水点改造对于提高局部区域的排水能力,并通过强排措施,解决局部积水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水街”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今后应继承实施“积水街”治理工程,对重点地区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升级。

2.4尊重自然和谐发展,增加城市地面透水性。

城市内涝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充分考虑城市环境的生态发展。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增加中心城区绿地面积(如绿化广场、公园等),在人行道、广场等地区采用透水砖,以减少城市地表的径流量。还可以参照以前的公园与城市比例,通过连通河涌、建造公园等手段,扩大水面,加大渗透率,增强天然的排水功能。城市建设应积极推广渗透性新材料,以降低降雨径流,综合运用雨水调蓄与综合利用技术,适当控制城市建设改造前后径流系数的差异。

2.5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郊区的现象。城市热岛主要是由城市下垫面(大气底部与地表的接触面)硬质化、城市大气污染、人工热源增多、城市绿地和水体的减少等因素引起,是造成城市中心城区频繁暴雨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合理规划、增加中心城区绿化面积(如在中心城区建设青年公园、中山公园、万柳塘公园、怡静园、南湖公园、鲁迅公园、八一公园、南运河带状公园、北运河带状公园等),增加地表渗透能力和集水空间。同时应注意城市规划要利用城市通风,通过节能减排措施来控制中心城区的热量排放,推行环保车辆,提倡市民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使用排放温室气体的机动车和工具,以提高缓解热岛效应的自然能力。

2.6转变传统观念,走雨水排放与利用相结合的道路

传统观念上的排水系统是以防止雨洪内涝、排除和处理污水、保护城市公共水域水质为目的,认为污水是有害的、应尽快排除到城市下游。21世纪的排水系统的定位应从以前的防涝减灾、排污减害逐步转向雨水、污水的资源化。沈阳治理“积水点”可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雨水利用理念和技术,使雨水工程从传统的排放方式转向利用与排放相结合的思路上,采取各种雨水渗透与雨水蓄滞措施,以立法形式要求新建、改建小区必须设置相应容积的雨水调蓄库,改变让雨水尽快排入河道的传统思路,调蓄库中储存的雨水在洪峰过后排入河道,或作为绿地浇灌和城市清洁等用水。

3沈阳防御洪涝灾害的规划方法和实践总结

3.1沈阳防御洪涝灾害的规划方法

3.1.1规划原则

贯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提高防洪排涝能力,保护城市安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合理选定防洪排涝标准,重要城市对超过标准的特大洪水要作出对策性的方案。

充分发挥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效能、功能和效益,并考虑与流域防洪设施的联合运用。修建水库和分(蓄)洪工程,要尽可能的考虑综合利用。近、远期结合,分期实施。要区别轻、重、缓、急,随着城市发展逐步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的抗洪、涝能力。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要把非工程措施提高到与工程措施同等重要的地位,以节省防洪费用,提高防洪效益。与城市环境美化相结合,考虑保护环境提高环境效益,美化城市。

3.1.2城市防洪规划

防洪标准:按沈阳地形、地貌、地质特点、流域面积形状、洪涝灾害程度,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城市的大小、人口的多少等具体情况,确定城市防洪等级,选定防洪标准。

防洪水文分析与计算,设计洪水与设计潮位的计算。主要防洪工程设施等级、标准,对超过设计标准的洪水,采取的对策性措施方案。

现有工程设施改造利用措施及与流域防洪设施的联合运用方案。城市进行雨水工程规划设计时除须对雨水管网进行计算,确定雨水规划重现期,对于新建地区按3~5年一遇的排水标准计算雨水管网,在进行城市雨水工程规划设计中,雨水管网的计算是根据沈阳地区的暴雨强度进行计算的。还须精确计算出雨水提升泵站的流量及调洪湖的容积,使城区内既确保不发生内涝又可减少基建投资。雨水规划时根据地形地貌绘制汇水区域图,根据汇水面积及暴雨强度计算雨水量及调洪湖的容积,在城市中心区除了扩大原有公园绿地内的人工湖面积外还可以规划下沉式绿化广场、下沉式篮球场、下沉式极限运动场等,以充当调洪湖的容积。当暴雨来临时,雨水通过这些体育场所、绿化广场周边分布密集的环形沟渠缓缓流进“水池”,并存蓄其中,暴雨过后再排入浑河,所以,当雨季来临时,这些运动场地便成了雨水调蓄池。

3.2沈阳防御洪涝灾害的实践经验总结

扎实推进城市综合防洪体系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统筹城市发展与防洪排涝建设,不断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组织动员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和社会管理体系,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综合防控,全面提高沈阳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有效应对沈阳极端天气和强降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行,尽最大努力减轻洪涝灾害损失。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统筹兼顾、依靠科技、依法防控五个原则,正确处理好城市防洪与流域防洪、近期建设与远期建设、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统一指挥与部门联动五个关系。

突出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强化政府主导,切实加大城市防洪资金投入。沈阳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加大了城市防洪工程、排水管网和排涝泵站建设以及排水管道清淤疏通等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了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第二,加快达标建设,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沈阳正全力推进城区堤防、河道、管网、泵站等工程建设,提高了城市整体防洪能力。城市建设是以统筹市政和城市防洪排涝建设,加强防洪设施的管理和养护,及时疏浚河道,疏通排水管网,确保通畅为指导思想进行的。第三,加强涉水管理,恢复和加大城市河湖调蓄能力。城市水系调整要符合防洪规划,并严格按照管理权限审批。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要避开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增加涝水调蓄空间,留足渗水地面,努力提高城市防涝能力。并认真开展洪水影响评价,消除防洪安全隐患。第四,健全防洪预案,着力提高城市防洪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修订完善城市防洪排涝预案编制导则和管理办法,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组建防洪抢险队伍,配备应急抢险设备和器材,切实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应急处置能力。第五,狠抓基层防汛,大力提高全社会防灾抗灾能力。加强社区防汛组织建设,提高社区、街道、企事业单位的自保自救能力。低于地面的地下空间和公共设施,采取有力措施,防止进水受淹。城市企业根据防洪法的要求,在政府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做好本行业、本企业的防汛工作。第六,搞好预测预报,着力提高城市暴雨预警响应水平。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强城市水文、气象站网建设,大力提高城市暴雨预测精度和预报准确率,延长暴雨预见期。建立和完善预警体系,及时预警,适时启动应急响应,提前落实防灾减灾措施。第七,注重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城市居民的防灾意识。根据城市河道、湖泊和管网的防洪排涝能力,绘制和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图,以明显标识标明可能受淹的情况。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技能培训,让公众了解洪涝灾害风险,掌握防灾避灾知识。以适当方式开展防灾应急演练,提高公众应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实战能力。第八,坚持标本兼治,进一步夯实城市防洪排涝基础。

抓紧修订完善城市防洪规划,加强城市防洪规律及技术标准研究,特别是城市防洪和排涝标准一致性与协调性研究,使城市防御外洪和内涝的能力相匹配。

加强城市防洪法规体系建设,开展城市暴雨专项课题研究,高度重视城市防洪排涝基础研究,提高城市防洪科技水平。

落实易积水点、山洪灾害易发区等重点区域的预案,强化人员疏散、交通管制等应急防范措施。加强预报,及时预警。气象部门加强预测预报力量,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及时向防汛指挥部门报送暴雨发生时间、地点、范围、量级和发展趋势等预测预报信息。水文等部门加强河湖水位、流量的监测预报。利用手机短信、广播、电视等渠道,及时主动向公众雨情、水情、道路积水等有关情况,指导公众做好防范工作。

4结语

在沈阳市中心,水广场很多,平日里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娱乐休闲的空间。在少雨的季节,它可以储水,而在暴雨天气,水广场可瞬间变身,成为一个防止积水的“排水道”。一些体育场所,比如篮球场、极限运动场,本身就设置在凹地里,雨季来临时,便成了蓄水池。只要利用好,威胁一样变机会,这是沈阳市对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生动诠释,在城市规划建设的细节中,增加一些既经济可行、又方便实用的治水措施,既能应对突如其来的暴雨考验,又能起到长期的环保美观效用,真正做到了把非工程措施提高到与工程措施同等重要的地位,节省了防洪费用,提高了防洪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318-2000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司国良,黄翔.沿江城市内涝灾害的反思与对策[J].中国水利,2009,(19):39-40

[3]丁鹤.对内涝灾害的基本认识和主要对策[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11)

【作者简介】

第4篇:防洪排涝安全措施范文

(宁河县河道管理所,天津 宁河 301500)

【摘 要】天津是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做好区域的排涝安全保障是重要而关键的基础工作。为保证天津市的排涝安全,统一规划排涝体系,安排合理的排涝工程布局,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科学合理地为城市建设发展留足空间,确保天津排涝安全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 排涝安全;工程布局;保证措施;实施效果

作者简介:刘磊(1984—),助理工程师,宁河县河道管理所,主要从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

刘建(1983—),助理工程师,宁河县河道管理所,主要从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

孟宪俊(1978—),助理工程师,宁河县河道管理所,主要从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

0 前言

虽然目前天津市已分别形成了中心城区雨水系统和农田排涝体系,但由于一直以来城市排涝和农田排涝各成一体,没有形成协调统一的全市域排涝体系结构,加之排涝工程设施的建设一直滞后,迫切需要规范涝水排放出路,调整排涝工程布局。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及早开展排涝体系的统一规划工作,使排涝设施及河道建设与城市建设发展定位相匹配,防止缺少规划或不完善的规划使区域防洪排涝能力得不到保证,威胁城市排涝安全。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在规范并完善不同区域各自的排涝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包括中心城区、环城四区、滨海新区及五区县的全市域排涝体系结构,为排涝建设服务,为今后排涝设施的建设提供规划指导。

1 规划保证措施分析

1.1 加强领导,积极推进规划实施

天津市排涝规划是天津市排涝建设的总体部署,包括合理安排中心城区、环城四区、滨海新区、各区县的涝水排放出路,规划布置泵站和河道等排涝工程设施等内容,其中大部分工程属天津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工程的建设必须以政府行为为主体,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依据。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天津市排涝规划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把排涝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排涝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责任制度,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推动天津市排涝事业的发展。

同时各级政府应做好规划实施中的协调和监督工作,使工程建设和管理能够依照规划进行,各园区、功能区、新城等的涝水排放出路及排涝工程安排都要符合排涝规划的要求,严禁任何违反规划的建设行为。同时应加大前期工作的投入,加快前期工作的进度,按照规程规范要求,逐步完成不同阶段的规划设计任务,做好工程建设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

1.2 制定措施,分步实施

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采取有效措施,研究落实排涝规划的实施安排,要分轻重缓急安排好近期和总体的建设内容。

1.3 建立可靠的投资保障体系

天津是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排涝规划关系到我市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生命安全,需要实施的建设项目多、投资规模大,在做好各项工作、努力争取国家资金投入的同时,应加大对排涝工程设施建设与管理的投入力度,并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多种措施,拓宽投资渠道,确保规划项目资金得以落实。

充分发挥政府对排涝工程建设投资的主渠道作用,按照中央、地方分级负担的原则,共同确保建设所需资金,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积极探索工程建设的社会化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使工程建设有充足的资金来源。

进一步加大排涝工程建设的财政支持,落实工程运行维护管理经费,保障工程正常有效地运行。

1.4 建立面向未来的科技保障体系

加强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要多方开辟渠道,逐步建立稳定的科技经费投入机制;通过科研立项和科技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及市场化,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采用先进的水情监测、预报、调度、通讯技术和设备,确保水情监测数据的准确、快速传输,提高水情预报的进度和精度,为我市的防洪排涝减灾和雨洪水资源利用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利用信息集成、数学模型等先进技术手段,建立起全市排水管理、雨洪水管理等大型综合信息系统,实现雨洪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水行政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和信息化。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科技创新,积极推广引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及先进的减灾、治污引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不断增强排涝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科技含量,提高排涝调度、雨洪水资源利用的现代化水平。

1.5 加强管理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排涝工程建设的领导和检查工作。工程所在地政府要做好工程的征地、拆迁等工作。

加强工程前期工作管理,严格基建前期工作项目立项程序。各级计划及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计划管理,加强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深化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加强排涝工程的建设管理,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做好工程项目的审计和验收工作,提高排涝工程建设管理能力和水平。

2 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天津市排涝规划的实施,对支撑天津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防洪排涝安全,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规划实施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建立起全市统一的排涝体系,总体上形成防御标准内涝水的能力。

根据本次排涝规划安排,通过今后十多年的建设,天津市各项排涝工程设施按照规划目标将基本建设完成,共安排河道治理174条,河道总长2499.38km;安排更新改造、扩建、新建泵站390座,全市各类雨水泵站排涝总能力达到7723.01m3/s;将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全市统一的排涝体系,总体上形成并具备农田防御十年一遇、城区及规划城区防御市政一年一遇涝水的能力。

2.2 排涝体系建设对天津市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保障作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天津处于海河流域最下游,是容易发生沥涝灾害的地区,如果天津发生涝水灾害,不仅严重影响自身经济发展,同时将波及国家能源化工等基础工业生产,威胁国家交通大动脉及通讯中枢安全,直接冲击国民经济的发展,甚至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长期不利影响,可见排涝体系建设对天津市经济发展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因此排涝规划的实施,关系到天津市乃至国家的安定和发展的战略大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3 为天津市水环境改善、建立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保障体系奠定基础

第5篇:防洪排涝安全措施范文

关键词 内涝;防汛;宣传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0-0091-02

1 城市防汛现状

即墨市南依崂山,东临黄海,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城区总面积51km2,位于中部平原区。多年平均降雨量684.8mm,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年降水量的72.5%集中在6~9月份,且每年有1~2次台风登陆影响。2006年8月26日,即墨市境内遭遇强降雨,全市平均降雨196.1mm,其中单点王村镇降雨439.5mm,其中4h降雨358mm,是全市有降水记录以来的最大4小时降雨量,给当地农业生产、交通、近海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墨水河发源于崂山北麓城阳区惜福镇三标山,流经即墨城区,穿过胶济铁路于城阳注入胶州湾,是即墨城区重要的防洪排涝工程。河道全长41.52km,流域面积317.2km2,其中即墨境内河道长21.3km,流域面积276.1km2。墨水河在即墨境内主要支流有留村河、龙泉河、土桥头河、西流峰河4条。其中龙泉河是墨水河的主要支流,长20km,流域面积56.1km2。

通过综合整治,城区墨水河干流及支流龙泉河基本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可承受的24小时降雨量在240mm左右。一旦日降水量超过240mm或出现如2006年8月26日的段历时强降雨,河道排水不畅,将会出现河水倒灌,同时上游石棚水库、团彪水库溢洪,洪水叠加,极易造成严重城市内涝。承担主要排涝任务的许多支流河道缺乏统一规划,淤积、挤占严重,河道排涝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城区排涝的“瓶颈”。

2 存在的问题

2.1排水管网排涝能力偏低

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排水设施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目前,城区排水系统设防标准低,大多为3~5年,一旦降雨,雨水不能及时排出,难以为持续降雨腾空容量,直接影响地面径流通过管网向河道汇集的速度,造成内涝。

2.2河道排涝能力不足

墨水河贯穿即墨城区,主要支流有龙泉河、留村河、土桥头河、西流峰河,还有多条比较小的支流。历经多年治理,墨水河主河道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但许多支流河床过窄过浅,淤积严重,排水不畅,加之人为改变或缩小泄洪通道,河道调蓄量减少,排涝能力大大降低。

2.3防洪防汛规划滞后

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城区面积不断扩张,城市防洪安全保障与城市发展不够同步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建设跟不上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

2.4防洪意识不强

由于多年未发生较大范围的洪水和内涝,使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的水患意识淡化,存有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

3 对策与建议

3.1坚持防治相结合

所谓“防”,就是要在文化路南关桥、德馨小学、利群商厦、小商品城附近等城区地势低洼、地下商场车库等易积水区域建设水文监测等预警设施,提高快速预警能力。建立以周边社区、村庄为单位的防汛抢险队伍,加强防汛物资及排涝设备储备,定期开展演练,确保能在险情发生第一时间开展自救,最大限度减少洪涝灾害损失。所谓“治”,就是要治理城区雨水管网排涝标准不高的问题。城区雨水管网大多建设标准不高,且运行多年,淤积严重,排涝标准大大降低。遇强降雨,排水不跌,极易形成城市内涝。汛前要组织人员对城区内的排水管网、暗渠、雨水井、排水泵站等排水设施开展全面检查和维修,发现问题,要采取整改措施及时解决,确保正常运行。

3.2进一步推进城区河道治理

即墨市城区排涝得益于贯穿城区的天然河道墨水河。汛期,城区积水一部分直接进入墨水河,另外一大部分积水通过众多支流汇入墨水河主河道。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挤占河道,人为向河道倾倒垃圾,致使支流河道断面狭小,淤积严重,行洪能力严重不足,时常引发洪涝灾害。应立足于提高防洪排涝标准,加大城区河道支流治理力度,宜拓宽则拓宽,宜疏通则疏通,确保墨水河这条城区排涝 “大动脉”通畅。

3.3提高城市规划防洪排涝标准

城区总体规划应与防洪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等规划相互衔接、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体系。要树立超前的防洪意识,结合城市发展,制定长远的防洪目标,特别是旧村改造、新城区建设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符合城市防洪规划要求,进行防洪风险评估。

3.4加大城市防洪工程的管理力度

一是按照防洪设施统一管理的思路,建立高效运作的管理体系。在稳定现有管理队伍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社会化管理,层层建立管理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同时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原则,切实划分事权,落实管理工作责任制。二是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主管部门加强督促检查,确保长效管理。三是落实维修养护经费,将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切实加强工程安全运行管理,确保全市防洪安全。

3.5构建城市防洪工作的长效机制

城市防洪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城建、交通、公安、气象、水文等多部门联动。一是加大气象、水文、防汛预警监测系统的建设投入,提高预报的装备水平和技术手段,增强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二是加强防汛通信系统建设,建立防洪预警信息资源集成共享机制。三是及时修订完善各级防汛预案,确保防汛指挥体系各成员单位在应急状态下能各司其职、联动抗灾.

3.6落实城市防汛工作责任制

城市防汛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要严格抓好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落实,相关部门要按照防汛责任制的要求,把任务、责任逐级分解到单位、分解到人,做到级级有压力,人人有责任,确保将城市防汛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第6篇:防洪排涝安全措施范文

井冈山市新城区防洪治涝工程的建设,对于保障城市居住人口和设施的防洪安全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规划工程实施后,井冈山新区将形成完整的防洪保护圈,防洪能力由现状约5a一遇提高到20a一遇。项目的国民经济效益较好,经济上合理。

【关键词】

防洪;规划;经济效益

1概况

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位于江西省西部边陲,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东连江西省泰和、遂川两县,西靠湖南省茶陵县,南邻湖南省炎陵县,北接江西省永新县。地跨东经113°50′~114°21′,北纬26°22′~26°49′,国土面积1297.5km2,是江西省西南部的门户。井冈山市新城区位于井冈山市中部偏北,地处拿山乡、厦坪镇之间的长义岭地区,距吉安市府驻地吉州区101km,距江西省会南昌市323km,距湖南省会长沙市394km。自2002年起,井冈山集全市之力,全速推进新城建设,经过近十年的建设,新城区已颇具规模,城市构架基本形成,城市功能日益完善。至2010年,新城区建成区用地面积约为5.75km2,人口3.2万人。规划至2020年,井冈山新城区面积9.50km2,人口8.0万人[1]。井冈山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降雨较为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较宜人。多年平均降水量1771mm,年内分配不均匀,3~10月降水占全年的85%,年际分布也很不均匀,且降水受海拔高程的影响十分明显,如茨坪海拔高程800m以上,降水量比海拔高程200m左右的拿山、厦坪多400~500mm。井冈山市新城区水系主要为拿山河及其支流。拿山河又称“六八河”,系牛吼江上游主流水系(井冈山境内称拿山河),属赣江二级支流,禾水一级支流。拿山河上游建有罗浮水库和石市口水库。

2防洪治涝现状

井冈山市新城区位于拿山河两岸,主要受拿山河洪水威胁。拿山河属典型的山区性河流,河道坡降较陡,洪水发生时间与暴雨发生时间相应,洪水汇流迅疾,洪峰大且洪水位高,但洪水消退也快,灾害影响时间短[2]。拿山河流经新城区河道长7.62km,集雨面积224km2。目前,新城区沿拿山河两岸均建有防洪挡墙,全长13.32km(其中左岸6.49km,右岸6.83km),大多为20世纪70、80年代所建简易护堤,墙高2.0~2.5m,墙厚0.2~1.2m(大多为0.4~0.5m),结构断面单薄。2011年,对拿山河新城区局部河段进行整治,新建1.7km衡重式混凝土挡墙,分别分布于水泥厂桥以上河段左岸(长1.1km),高速公路桥下游两岸(左、右岸各0.3km)。在治涝方面,井冈山新城区涝水主要经中心排水渠、城南排水渠自排入拿山河。井冈山市新城区内现状已建防洪工程设施大多为20世纪70、80年代所建,原保护对象为农田、乡村和乡镇,防洪治涝能力低;新城区仅局部河段可防御拿山河30a一遇洪水,且未形成封闭、独立、完整的防护圈,现状总体防洪抗灾能力较低,河道行洪能力和城区排涝能力不足,存在防洪薄弱环节,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3防洪治涝规划方案

3.1规划范围、标准和水平年规划范围:根据井冈山市新城区规划范围以及河流水系、自然地理条件等情况,规划范围总体与城市规划范围相同,为使新城区形成独立封闭的防洪保护圈,规划拟将拿山河以南城区东部面积约3.42km2区域(泰井高速井冈山互通至东部山体缓坡地区域范围)纳入本次规划范围。防洪标准:防洪标准为防御20a一遇洪水标准。治涝标准:10a一遇一日暴雨一日排至不淹重要建筑物高程。规划水平年:现状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水平年为2020年。

3.2防洪规划方案根据井冈山市新城区城市建设现状及其发展规划,城区地形条件、河流水系、现状防洪工程设施等情况,规划拟采取堤防建设、河道疏浚清障等主要工程措施[3],建立2个独立封闭的防洪圈进行防护,分别为中心城区防洪保护圈和城南防洪保护圈。1)中心城区防洪保护圈中心城区防洪保护圈范围为拿山河以北城区范围,具体为:东至屋边村,西至厦坪镇集镇,南至拿山河,北至山体缓坡地。区内有党政各单位办公楼、多个住宅小区、市政广场、中心公园、商贸市场、医院、学校、长途汽车站、新城工业园等多项市政公用设施。区内现状建有防洪挡墙6.49km,始于楼下,沿拿山河向下游经马逊塘、青坑、胜利村委会至圳头。现有防洪挡墙中,除水泥厂桥以上1.1km和高速公路桥下游0.3km为混凝土挡墙外,其余为混合料(浆砌石、混凝土空心砖等)修筑而成的简易护堤,防洪标准低,且结构断面单薄、倒塌严重。此外,溧江、沟边水下游河口处现状无防洪设施防护,该片尚未形成完整、独立、封闭的防洪保护圈。根据城区河流水系、地形特点、防洪治涝现状以及城市发展需求等,为形成完整、独立、封闭的防洪保护圈[4],规划拟新建中心城区堤进行防护。中心城区堤始于厦坪镇西边高地,沿溧江向下游至溧江入拿山河河口处后,沿拿山河向下游接现有堤防,经马逊塘、青坑、胜利村委会、圳头后沿沟边水向上游接319国道,全长8.86km。2)城南区防洪保护圈新城区拿山河以南城区范围为:西至上皇田村,北至拿山河,东南至山体缓坡地。区内有井冈山火车站、泰井高速公路等重要设施。现有防洪挡墙6.83km,除高速公路桥下游0.3km为混凝土挡墙外,其余为混合料(浆砌石、混凝土空心砖)修筑而成的简易护堤,防洪标准低,且结构断面单薄、倒塌严重[5]。为形成完整、独立、封闭的防洪保护圈,规划新建城南堤以防御拿山河洪水。城南堤基本维持现有防洪挡墙堤线走向,始于上皇田村西山体缓坡地,沿拿山河向下游接现有堤防,经樊家洲、瑶背上、江边、洲上、沙田后接山体高地,全长6.89km。

3.3治涝规划方案根据城区地形与水系条件,结合防洪保护圈设置情况,本次规划共设置2个治涝片,分别为中心城区治涝片和城南区治涝片。各治涝片范围与相应防洪保护圈相同。1)中心城区治涝片规划根据地形条件,按“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原则,拟新建2段导托渠连接现有河道(洲上排水支渠、沟边水)组成拿山导托渠,可等高截留部分来水经沟边水直接外排入拿山河。区内其余涝水经中心排水渠排入拿山河。2)城南区治涝片该治涝片地势总体西、南高,东、北低,区内涝水现状主要经城南排水渠排除。防洪保护圈形成后,规划拟于沙田村东新建城南闸和城南排涝站,区内涝水经城南排水渠后由沙田排涝闸站自排或抽排入拿山河。

4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分析通常按有、无项目对比可获得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计算。工程的防洪治涝效益是以减免水灾损失值表示,主要表现为工程建成后,减免水灾带来的企业停工停产,商业停业,交通中断,房屋、设施及居民家庭其它财产损坏等损失。此外,防洪治涝效益还包括工程完成后,由于防洪治涝标准的提高,防汛抢险、岁修、救灾等费用的减少等[6]。井冈山市新城区城市防洪规划投资估算为13655.75万元。其中建筑工程6382.75万元,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270.40万元,金属结构设备安装工程28.08万元,临时工程451.32万元,独立费用1283.86万元,基本预备费1514.95万元,工程占地与拆迁补偿投资3482.93万元,水土保持费用137.98万元,环境保护费用103.48万元。规划依据《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及《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的规定和要求,结合工程的具体特点,进行经济评价。经分析计算,工程的年运行费为409.67万元,多年平均防洪治涝效益为1500万元;项目的经济内部收益率为9.25%,经济净现值为2208.93万元,经济效益费用比1.14。项目的国民经济效益较好,在经济上是合理的。

防洪治涝工程的效益主要体现在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经济效益指工程有效地防御洪涝灾害可减免的损失所带来的效益,包括减免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减少防汛费用以及灾后恢复费等带来的间接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工程对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繁荣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洪涝灾害引起的人员伤亡、疾病流行、提高人体素质、避免环境污染等方面。由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复杂而难以全面地定量分析,仅对工程的经济效益进行定量估算。此外,工程的水景观水环境的效益较大,工程实施后将大大改善城区水环境,提高城区环境品质,提升土地价值等,本阶段不对该部分效益进行估算。洪灾损失的大小主要与洪水淹没水深、历时、财产性质等因素有关。根据我省洪涝灾害损失调查资料分析,保护县城为目标的单位综合损失指标一般在6000元/人左右。井冈山新区现状(2010年)总人口为3.2万人,规划至2020年城区人口为8.0万人。规划工程实施后,井冈山新区将形成完整的防洪保护圈,防洪能力由现状约5a一遇提高到20a一遇。经估算,工程实施后其多年平均防洪治涝效益为1500万元。

5结语

井冈山市新城区防洪治涝工程的建设,对于保障城市居住人口和设施的防洪安全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规划防洪治涝工程设施主要包括堤防工程2座(堤线总长15.75km),新建排涝站1座(装机520kW),新建水闸1座,疏浚整治河道6.50km,导托渠建设长度4.21km(其中新建长度0.87km),排水渠整治长度14.99km,工程总投资13655.75万元。根据井冈山市新城区防洪治涝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考虑资金筹措能力等因素,拟采用分期、分批、有计划的实施步骤。宜优先安排实施较为紧迫的工程,如中心城区堤、城南堤与河道疏浚工程等。工程实施后,可建立区域安全、完整、独立的防洪治涝工程体系,完善区域城市功能,提高区域综合防洪治涝能力,使区域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大的改善[7]。工程实施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参考文献】

【1】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井冈山市新城区城市防洪规划[R].南昌: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2012.

【2】张李荪.基于WEBGIS的山洪灾害预警信息系统的设计[J].人民长江,2009(17):84-85

【3】张李荪,徐俊.峡江水库移民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人民长江,2010(21):92-95.

【4】张李荪,丁维馨,陈静.基于WEBGIS的廖坊灌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J].人民长江,2008(12):90-93.

【5】张李荪.工程图纸扫描输入及矢量化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江西水利科技,1997(3):155-157.

【6】张李荪.水东防护区库岸失稳分析与防护措施[J].江西水利科技,2001(s2):49-51.

第7篇:防洪排涝安全措施范文

关键词:孝感 防洪减灾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c)-0021-02

孝感市是湖北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地处湖北省东北部,长江以北、汉水之东。孝感城区是孝感市党政军所在地,是孝感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按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中等城市建设规划。2011年底孝感城区面积69 km2,常住人口62万,流动人口18万。工农业生产总值186亿元。城区内建有066、4404、238等大型工矿企业。同时,孝感为武汉城市圈“1+8”副中心城市,是武汉城市圈西北部的货物集散地。孝感城区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 mm左右,孝感市三条主要河流其中两条从孝感城区通过。水发源于河南省信阳桐柏山脉的光头山,干流全长153 km,流域集水面积3450 km2,多年平均来水量约12.9×108 m3。河沿孝感城区西面自北至南穿过,河道出口在卧龙潭。府河(又称水)属长江中游干流水系,发源于大洪山北麓─随州市长岗镇双门洞,经随州、广水、安陆、云梦、孝南等县市区,在孝感城区南卧龙潭与水汇合。府河长281 km,集水面积9039 km2,多年平均来水量约28.4亿 m3。府河与水在卧龙潭汇合后统称为府河,沿着孝感城区南部流经卧龙乡、毛陈镇、朱湖农场、东山头镇、闵集乡至武汉市谌家矶入长江。孝感城区及周边小河流有小河、滚子河、老河等河流,湖泊有野猪湖、王母湖两大天然湖泊。孝感地势低洼,历史上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是天然的洪泛区。新中国成立后,为治理洪泛,对府河进行裁弯取直,对河道进行整治并加修了堤防。对湖泊进行围垦,使湖泊面积锐减。经过多次综合治理,防洪排涝标准有了很大提高。目前孝感城区段河道堤防防洪标准已达到50年一遇,但防洪减灾依然是孝感天大的事,城市排涝体系尚未完善,排涝问题长期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孝感城区防洪排涝要求越来越高,城市防洪减灾显得尤为重要。

1 孝感市城市防洪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历史洪涝灾害情况

孝感市境内历史上多次发生较大的暴雨洪水灾害。自新中国成立后有水文资料记载以来的1949年至2013年的65年中,出现洪灾的有12年,平均5年一遇,大水年有1954、1968、1983、1995、1996、1998、2008、2010年8年。

1954年7月上旬大雨频繁,孝感7月降雨量达753.9 mm。长江出现大面积降雨,汉江、府河、水洪水接踵而至,江河湖泊水位一再高涨。汉川、孝感、云梦、应城等滨湖地区堤垸溃漫,内涝成灾。大悟、安陆、孝昌北部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孝感城区进水,船行屋脊,鱼藏榻底,湖区一片泽国。孝感站水位达30.10 m时(吴淞冻结高程,下同),堤垸四处溃口,城关以南一片。

1996年7月17日20时,水花园站洪峰水位39.95 m,流量6060 m3/s,预测孝感站18日7时左右洪峰水位将达到31.5~31.7 m,超过历史最高水位。按调度预案,要采取分洪措施。如果按分洪预案执行,分洪区7个乡镇20万人的生命财产就要做出巨大牺牲;如果不分洪,又可能危及孝感城区和京广铁路大动脉的安全。在两难相遇的关键时刻,市委、市政府领导在听取意见尊重科学的基础上,果断决策,作出了“严防死守、水涨堤高、积极转移、准备分洪”的决策。当晚10时市指挥部下达命令,连夜组织劳力和突击队,增加防守力量,加高堤身1 m,按防32 m的水位严防死守。同时,20多万群众也在有序转移,勘察现场作好了爆破器材准备。当晚水、府河大堤共组织抢险劳力10万人,动用车辆750台,调运麻袋、编织袋120万条。在水西堤胜利垸部分堤防漫水的情况下,经过8个小时的奋战,(当晚府河下游武汉市东风垸外垸溃口,水水位迅速下降0.3 m)到18日5时,洪峰顺利通过水孝感水位站,最高水位31.67 m,为有水文资料以来的第一位。由于长江出现了历史第二高水位,对府河长时间高水位顶托,境内主要河流水位长时间居高不下,水孝感站从7月3日超警戒,先后5次过峰,直到8月11日水位才退到警戒以下;府河卧龙潭水位站从7月4日超警戒,到8月14日才退至警戒以下,其间也是5次过峰;城区低洼地带全部积水,排涝泵站从7月2日开机,到8月16日全部停机,排涝时间长达一个半月。据孝感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统计,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9.2亿元,成灾人口200万,耕地276万亩,绝收90万亩。

2008年8月28日孝感市普降暴雨,府河流域内的各县市降水量在152.3~338.2 mm之间,孝感城区降水量为238.7 mm。暴雨中心降水量超过300 mm的乡镇有9个,并呈弧形环绕孝感城区西北30 km半径内。特大暴雨使全市163座水库水满溢洪;境内的大小湖泊全部超过防洪控制水位;各条河流水位急剧上涨。水孝感站水位达到30.81 m,为有水文资料以来的第二位。孝感城区老河水位达到26.25 m,超出府河治理以来历史最高水位0.14 m,高于孝感城区局部街道地面高程1.0~1.4 m。城区内孝感学院、生物工程学校、黄陂西路、孝感高中西部、城隍潭、九真、孝感一中渍水深达0.50~1.60 m,交通严重受阻。强降雨导致城区多家工矿企业停产,多条街道学校进水。一时间使孝感城区面临外有府河洪水的压力,内有暴雨产生的严重的城区内涝。所有的排涝泵站全部开启了,用一周的时间才将城区的渍水排完。

1.2 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标准低

孝感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主要包括上游水库拦蓄工程、河道堤防防洪工程、分蓄洪区工程、城市排涝工程等四部分组成。一是上游水库、塘堰蓄水工程拦蓄水量少、标准低。水仅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9座,总控制面积391.7 km2,防洪总库容1.31×108 m3,分别占水来水面积的11.4%,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0.2%,因此水洪水不能有效地控制。这些大中型水库从50年代陆续兴建,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加上水利资金投入长期不足,工程缺乏维修,老化损毁现象普遍存在。二是河道堤防工程在孝感城区段经过“98”大洪水后整险加固基本上达到了5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但城区以外的上游河段防洪标准只有20~30年一遇。孝感河口大桥以下的府河堤堤质为粘土,河口大桥以上堤质为粉砂壤土,防渗性能较差,当孝感站水位达到30.0 m时,该堤段多处出现翻砂鼓水管涌等险情。如遇长江高水位与府河洪水遭遇,洪水消退缓慢,堤基长期受洪水浸泡,堤防的管涌会对城区产生威胁。三是分蓄洪区工程建设标准低,已定的分蓄洪区有武汉市东西湖区外东风垸,孝南区东风垸、幸福垸、童家湖。水的分蓄洪区尚待批准。目前分蓄洪区的基本建设如扒口口门,转移道路,安全平台,通讯等欠缺,加上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很多厂矿企业落户在分蓄洪区内,一旦分洪尚有很大的损失。四是城区排涝工程标准低,孝感城区西南部历史上是一个多湖泊和低洼地段,也是天然的蓄水体,在20世纪50~70年代,大多数湖泊被围垦,如孝感市的朱湖已围垦,王母湖的西汊已围垦,并建立了养殖场,孝感目前只存在王母湖、野猪湖和童家湖。而城区渍水完全靠泵站排涝,20世纪70~80年代修建的北泾嘴、野猪湖、链鱼地三座大型泵站,设备老化严重,“十一五”期间经过更新改造,提排能力有所增加,2009年又新建了孝感河口泵站,四座泵站的总提排能力为186 m3/s,但应对强降水排涝能力依然有限。

1.3 城市快速发展,防洪排涝非工程措施不到位

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既要考虑大江大河的防洪安全,还要考虑城区内小河流对城市防洪排渍的影响。孝感大江大河的防洪和农村的排涝由水利部门负责按国家标准进行建设管理,城市建设部门只负责城市建设、排污管道建设等。因此存在小河流对城市防洪排渍的影响管理上的空挡。由于存在这样的空挡,就形成了城市发展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几个水环境方面的研究缺位。一是城市开发建设对外部水环境研究缺位;二是城市发展与水环境的承载力研究缺位;三是排水管网建设标准普遍偏低,洪水出路不畅通。四是城市小流域洪水出路如何解决研究缺位。五是在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中,洼地被占用,城区地面硬化率高,渗水能力减小。加上新开发的部分城区地面高程在24.7~25.5 m之间,当老河、滚子河洪水上涨到26.25 m时,洪水沿城市管网倒灌,这一部分城区就会产生严重的渍水。因此,管理上的缺位是导致孝感城区小雨渍水、大雨淹水的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

2 防洪减灾对策

2.1 解决流域性防洪薄弱环节

孝感城市防洪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防洪工程设施,对其进行达标整治。一是要对上游水库进行整险加固,在暴雨洪水来临时起到削峰滞洪作用。二是对河道堤防进行达标整治,重点对水、府河城区段堤防进行加固;对河床断面进行清障处理,增大过水面积,全面提升城区防洪标准。三是加强分蓄洪区建设,特别是西分蓄洪区建设,当水洪水超过50年一遇的标准时,启动分洪预案,减轻河道行洪压力,确保城区安全。

2.2 加大城市防洪投资力度,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

目前孝感城区排涝能力可达7年一遇,距城市规划设计的排涝标准10年一遇还有一段差距。因此,城市发展规划应与城市防洪排涝工程规划相结合,加大防汛工程建设投资,排水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逐步建成雨、污分流系统。采取的措施为:一是改造城市内排水出口的小河流,加高小河流两岸的堤防高程,滚子河、老河的堤防高程加高到28.30 m以上,防止河水倒灌至城区形成渍水。对标准低、排水不畅的河道断面进行疏浚治理,提高城区雨水调蓄和排泄能力。二是加大排水主干管网建设力度,保证排水畅通。三是对老城区排水管网进行改造,提高管道系统完好率。四是改造区域雨水系统,解决汛期内涝问题,对积水点涉及到的雨水管道进行改造和扩建,解决城区汛期内涝问题。五是组织精干的专业清障排涝应急队伍,使用大型清疏车辆进行疏通排水作业,及时排除地面渍水。

2.3 城市建设应考虑地面渗透能力,减少地面径流

减少地面硬化率,增大渗水地面,对人行道、停车场、广场、公园等铺设可以透水砖,使降水落到地面后很快渗入地下,减少地表径流。对城区内不达标的排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对主要排水管网管道采用可以透水的多孔管,在排水的同时,使部分雨水渗入地下。在城区建设渗水系统,在建筑物密集的区域,建设包括渗水槽、渗水井在内的地下渗水系统,使地表积水尽快地渗入地下。

2.4 科学处理城区地面标高

孝感城区排渍工程建设应充分考虑城市内小河流的洪水影响,根据这些小河流的洪水分析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建设地面控制高程和排水管涵高程,由城市规划部门统一规划并监督落实。特别是对新城区的建设,坚持道路、河道、管网同步建设的原则,要重视保护和扩大城区内原有河道、洼地及排水通道,尽可能恢复原有河道的拦蓄空间,给洪水以出路。

2.5 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落实好防汛责任制

通过电视、网络、报刊、手机短信宣传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在灾害来临时能采取有效的避难救生措施,减轻灾害的损失。进一步健全防洪减灾应急管理体系,科学制定应急预案,加强防汛、气象、水文等部门沟通协作,作好暴雨洪水预警预报,并及时向市民,使市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得到保证。

3 结语

城市防洪减灾是事关民生的大事,做好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减少暴雨洪水带来的灾害损失,提高突发洪涝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厂矿企业财产安全。应采取综合防洪措施,加大投资力度,强化管理,提高防洪减灾综合能力,有效地解决城市防洪排涝问题。

参考文献

[1] 梁礼民.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建设探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0).

第8篇:防洪排涝安全措施范文

一、县城区概况

城区防汛重点防范的区,北高南低,人口密集,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多建于此,铁路、公路、电网、渠道等重要基础设施众多,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县城区排水现状

县城区河堤岸已纳入“一江两岸”景观工程,得到治理,达到抗御50年一遇洪水标准,但河堤沿岸地势较低。近年来,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的逐年扩大和砼路面、沥青路面铺设面积的增加,导致城区地面径流增大,加之受自然气象等因素影响,支流入口处和城区主排出口处在河水暴涨、大到暴雨时还存在倒灌的可能;和平路以南、北路以北的棚户区地势低洼,由于强降雨使地下管道短时间排水不及时,地面就会积水或造成内涝,威胁居民安全。2005年建成路北段排水工程;2008年改造金牛大道时,修建了西起北路、东至路的排水工程,并对城区部分排水进行了加宽改造,提高了城区排涝标准,城区排水网络系统得到完善和加强。2010年建成的“一江两岸”翻板闸工程,将城区十支排及主排两出口合二为一,延伸至翻板闸以东,新建排水渠断面尺寸大大缩减,造成排水系统通道不顺畅,在骤降暴雨时,城区极易产生内涝。

三、重点防护地段

根据县城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心城区东、西转盘之间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特点。进入汛期,时刻观测城区排水系统、主排出口处排水量状况及河水流量,防止排水不畅或河水倒灌而形成内涝;做好城区排涝设施的维护管理,确保暴雨洪水期间排水畅通;检查雨水井,防止垃圾杂物堵塞井口而造成大面积积水。

四、防汛指挥机构

成立县城区防汛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处置县城区防汛应急事务,协助开展自然灾害应急响应、紧急救援等工作。

领导小组组长由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副局长担任,成员由各科室、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市政工程管理处,主任由分管市政工作的副局长兼任,副主任由市政工程管理处主任担任。

当城区出现汛情时,领导小组成员必须迅速到达指定岗位,因特殊情况不能到岗的,经允许后,由其单位副职递补。

五、防汛应急组织及职责

成立两支县城区防汛应急分队。

1、一分队设在市政工程管理处,队长由市政工程管理处主任担任,副队长由市政工程管理处副主任担任,成员由市政工程处所有防汛值班人员组成(2014年4月24日前将名单上报局防汛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防汛应急职责:

⑴应急分队所有人员在接到通知后,穿戴好雨衣、雨裤,携带相关工具,迅速赶赴指定地点集结。

⑵检查城区排涝设施,抢修受损市政设施,清除雨水箅上的杂物,防止垃圾杂物堵塞井口而造成道路积水或排水不畅。

⑶打开检井盖进行紧急排涝。

⑷负责城区市政设施灾情检查、上报。

⑸完成防汛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及上级救灾指挥部门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2、二分队设在局机关,队长由预备役九连四班班长担任,成员由四班所有人员和局属科室、单位抽调同志组成(2014年4月24日前将名单上报局防汛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防汛应急职责:

⑴二分队在局防汛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直接指挥下开展城区防汛、抢险、救灾工作。

⑵当大到暴雨或阴雨连绵,城区发生内涝;河水暴涨,主排出口处出现倒灌,二分队协助一分队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六、预防与预警

1、预防与预警信息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局防汛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接到通知后,指挥本系统部门、单位按照各自的工作任务,各司其职、团结协作,迅速开展应急抢险等工作。

2、预警级别划分

预警级别由轻到重划分为四个级别:

﹙一﹚出现下列情况为四级响应

⑴流经、发生一般洪水(警戒水位达到556.0米,流量达到2500立方米∕秒)。

⑵城区阴雨连绵,持续时间较长。

⑶城区等路段及民主街以南、北路以北的棚户区出现大面积积水。

﹙二﹚出现下列情况为三级响应

⑴流经、发生较大洪水(水位达到556.3米,流量达到3000立方米∕秒)。

⑵城区大雨不断﹙24小时内降雨达到25—50㎜﹚。

⑶城区民主街以南、北路以北的棚户区排水不完善地段出现内涝。

﹙三﹚出现下列情况为二级响应

⑴流经、发生20年一遇以上大洪水(水位达到557.1米,流量达到4400立方米∕秒)。

⑵城区发生大暴雨﹙24小时内降雨达到50—100㎜﹚。

⑶城区排水系统及主排出口处﹙翻板闸以东﹚出现倒灌。

﹙四﹚出现下列情况为Ⅰ级响应

⑴流经、发生50年一遇以上大洪水(水位达到557.57米,流量达到5345立方米∕秒)。

⑵城区发生大暴雨﹙24小时内降雨达到100㎜﹚。

⑶城区沿河两岸内涝严重。

七、相应措施划分

按城区降雨量、河水流量、渍涝灾害程度,将应急措施由轻到重划分为四个级别。

﹙一﹚四级响应措施

⑴四级响应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蓝色预警。

⑵局县城区防汛应急领导小组所有成员进入指挥岗位。

⑶城区防汛应急一分队迅速集结,分成应急抢险组和应急巡查组。应急抢险组由队长带队,对积水路段雨水和棚户区排水设施不完善地段积水进行紧急疏通;应急巡查组由副队长带队,对城区所有路段雨水井、旧城区低洼易涝区进行再次检查,及时发现隐患。

﹙二﹚三级响应措施

⑴三级响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黄色预警。

⑵局县城区防汛应急领导小组成员进入城区主要防汛一线重点区域,靠前指挥。

⑶城区防汛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内涝应急响应。

⑷城区防汛应急一分队所有人员携带防汛工具和物资,迅速赶赴内涝区及旧城区等易涝区域开展排涝。

⑸城区防汛应急二分队接到内涝应急响应通知,所有人员迅速加强对城区内涝区以外区域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发现隐情,并将情况及时通报一分队和反馈给城区防汛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三﹚二级响应措施

⑴二级响应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橙色预警。

⑵局县城区防汛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倒灌应急响应。

⑶城区防汛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指挥本系统所有防汛人员看护城区重点区域、实行24小时巡逻检查。

⑷城区防汛应急一分队迅速将抢险救灾物质及设备运往相应地点。

⑸一分队分为二个小组,一组赶赴倒灌区及特别严重的内涝区进行紧急排险,在合适地段架设水泵、管线,进行抽水排涝;另一组赶赴民主街以南旧城区的棚户区,协助镇、社区和居民疏通排水沟渠,清除屋内积水。

⑹二分队接到倒灌应急响应,对城区其余主要道路加强检查,采取清除雨水箅上杂物、打开检井盖及疏通排水管道等措施,确保排水设施正常运行。

﹙四﹚一级响应措施

⑴一级响应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红色预警。

⑵局城区防汛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全局动员抗洪救灾,配合县防汛办的统一调度,做好部门范围内的工作。

⑶城区防汛应急一分队做好全城市政设施的安全预防工作。

⑷二分队进入老城区配合镇、社区组织居民做好安全转移,并将情况及时反馈局防汛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⑸调集一切防汛物资,统一调度使用。

八、预防预警准备

﹙一﹚思想准备

贯彻执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预防为主,全力抢救”的方针,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全面落实防汛组织、防汛责任、防汛物资、防汛队伍和防汛措施,使县城区安全度汛。

﹙二﹚组织准备

成立局县城区防汛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城区防汛、抗洪、抢险的组织、指挥、调度和协调工作;局机关和市政工程管理处各成立一支纪律严明、反映迅速、能打硬仗的县城区防汛应急队伍,确保汛情紧急时刻能拉得出、用得上,来之能战,战之即胜。

﹙三﹚工程准备

市政工程管理处于3月初至4月中旬对城区主(支)排水管道、低洼易涝区域进行详细检查和清淤;对城区排涝设施进行全面维护检修,确保城区各类防洪设施安全运行和排水系统通畅,汛期城区安全度汛。

﹙四﹚物资准备

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市政工程管理处储备必要的防汛物资,以应急需,对防洪抢险设备、物资要有充分的准备,要把防汛物资落实好存放地点,专人专管,不得挪用,确保关键时刻拿得出、用得上。

﹙五﹚通讯准备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移动、联通等社会通讯网络,确保防汛雨情、水情、灾情信息畅通;进入汛期,局城区防汛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所有成员及防汛应急分队所有人员手机必须全天24小时开机,保持电话畅通。

﹙六﹚防汛演练准备

进入汛期,防汛应急分队定期举行不同级别类型的演练,以检验、改善和强化城区防汛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能力。

九、防汛检查

局防汛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不定期检查本系统防汛情况,以查组织、查工程、查预案、查物资、查通讯、查值班、值守情况等为主要内容,发现薄弱环节,要明确责任,限时整改。

十、防汛日常管理工作

市政工程管理处要加强县城区防汛日常管理工作,对严重影响防汛的设施,要依法强行拆除;对乱排废水、占压排水设施和排水管道、沟渠内的废渣、垃圾按照“谁污染,谁堵塞,谁清理”的原则,限期清理,逾期不清理者,按照国家防汛相关规定予以处罚;市政工程管理处要对城区排水设施进行检查,制定清淤计划和进行清淤,对缺损的雨水箅、检查井盖、排水沟盖板及时补换,保证排水畅通。

第9篇:防洪排涝安全措施范文

一、菏泽市的洪涝灾害情况

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属淮河流域,北临黄河,境内属黄河冲积平原,总面积12238.62km2。地势西高东低,高差11.5m。由于历史上屡经黄河泛滥冲积,形成了岗、坡、洼相间,带状分布的地貌特征。从1995年以来,1996年、2003年、2004年、2005年连续4年遭受了严重的水涝灾害,每年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据有关数据显示,2004年,全市共有降雨过程31次,年降雨总量达到996mm,在汛期降雨过程就达25次,为该市资料记载有史以来最大降雨年份,连续的强降雨致使全市653万亩农田几乎全部受淹,使农作物不同程度地受灾或减产。据统计,仅7月16、17两日,菏泽市因大暴雨,农田受灾面积246132公顷,重灾面积52466公顷,倒塌房屋1202间,受灾人口139.3万人,直接损失27399万元。

二、洪涝灾害的原因分析

1.地理条件原因造成的内涝

本市地处黄河下游,属华北平原内的黄河冲积平原,区域内有多条自然流势沟和大片低洼地。如遇大暴雨,降雨集中,强度大,范围广,雨水就会迅速积於到洼区,形成易涝片,由于地势洼,向四周排水都很困难,造成了大面积农田被淹。

2.气候原因

由于我市为北温带季风大陆气候,四季分明,冷热季和干湿季区别较为明显。由于受季风的影响,降雨量年内变化较大,一年内的降水量分布不均匀,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年降水量的70%集中在汛期6~9月份,汛期的降雨量又集中在7、8月份。由于7、8月份的降雨次数多,强度大,极易产生径流,从而使地势低的农田积水,引起洪涝灾害。

3.排涝设施建设不完善

全市有东鱼河、东鱼河北支、万福河、洙赵新河、洙水河、郓巨河、鄄郓河7条骨干河道,防洪除涝流域面积9843平方公里。经过近几年的清淤治理,部分主要河道排水条件较好,但由于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投入不足,至今仍有部分工程带病运行。另外,主要因素是田间斗、农渠等末级排水工程不配套,排水站、涵洞设施不完善,原规划内的田间农沟淤积严重,没有开挖贯通,一些小型沟渠破坏严重,不能与主河道相通,田间积水排不出去,造成涝灾。

4.人为因素

一些分管干部没有估计后果,存在麻痹大意思想,造成救灾不力;农民的水患意识淡薄,常为了个人私利,把田间排水沟渠填死;乡村之间、上下游之间排涝协调关系不及时沟通,遇到灾情时,就会束手无策,贻误了最佳排水时机造成灾情扩大。

三、减灾措施

1.加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

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以科学规划,统一标准,进行成方连片治理,不能各自为政。首先加快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的进度,其次做好田间配套工程建设和沟渠疏通工作,保证排水畅通,另外将农村的废旧坑塘、窑坑及常年积水的洼地充分利用起来,稍加整治,即可形成一定的蓄水能力,排涝时即可存蓄,旱时又可用此灌溉。 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加快骨干河道的工程建设进度,突出做好水毁修复,不断完善行洪排涝体系,彻底解决农民田间排水困难,切实提高防洪工程的综合减灾能力。

2.加强责任体系建设 实行各级人民政府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管理。为确保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要与下级各水管部门签定责任书,强化责任落实。同时,强化责任追究,把各类防汛工作责任、安全责任落实到人,明确任务和要求,使各环节责任人员切实感到压力,真正负起责任。

3.加大水法宣传,提高执法能力

利用各种宣传形式,把《防洪法》、《防洪条例》的宣传贯彻全年,使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法规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清楚认识到洪涝灾害的危险,提高防洪意识。同时,建立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并建立健全水利执法体系,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水。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对一些占压河道的违法建筑物、阻水障碍物,依法进行清除,确保行洪安全。

4.积极做好上、下游协调体系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