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建设建议范文

经济建设建议精选(九篇)

经济建设建议

第1篇:经济建设建议范文

一、充分利用国家授予的、有利于民族区域发展的自治权,制定__市情的经济发展政策,把握时机建设中国西部最适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区、市之一

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跃升,往往就是在这个阶段先于别人抓住了机遇。这个机遇之所以能够抓住,就是由

于政策先行了一步,发挥了政策的优势。只要我们用好、用活国家的政策,在观念上、政策上不断创新,__必将成为西部最适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区、市之一。

《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民族自治地方一定的自治权.,我们宁夏及__作为民族自治区域,应该充分发挥利用好这一优势。一是国务院《若干意见》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可根据我区实际,制定对经济发展更为有利的地方性法规和条例。如在市场准入方面,降低非公有制经济的进入门槛,鼓励更多的非公有制企业向更多领域投资;放宽非公有制企业成立股份制金融机构的条件等,吸引更多的区内外企业到我区来投资。二是加快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适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需要的可操作性措施;清理并完善有关政策,对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规定予以修改。三是呼吁中央落实支持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如《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等,争取中央对我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同时,在项目审批、税收政策、土地规划、市场准入等方面赋予自治区更多的权利。

二、积极引导资金向开发本地特色的资源流动,使我市特色资源转换为特色优势经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用传统的老眼光看宁夏、看__是不行的,现在必须从全新的视角审视这片热土。我市太阳山这块待开发的处女地、矿产资源丰富、储藏量相当可观、是我市今后“十一五’’时期开发煤化工产业链、带动经济腾飞的一个新靓点,这些优势特色产业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又是非公有制资本又一次相对集中开发的产业。

但是,我市这些特色产业存在低水平开发建设的基础,欠缺开发资金,附加值低等问题,还面临着西部兄弟省区乃至国内其他地区同行的竞争压力。因此,我的建议: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政策支持,将这些优势产业列入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鼓励产业或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鼓励产业,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二是设立优势特色产业扶持基金,对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给予资金补助,用于引进技术、新产品开发和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企业。三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精神,积极争取中央对宁夏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重点工程给予资金或贷款贴息支持。四是加强引导,一方面使骨干企业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制度创新、强化市场营销等方式来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引导中小企业围绕优势产业的骨干企业,形成企业集群,推动优势产业尽快建成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

三、全力解决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资金约束难题

马克思讲,资本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没有资本,就难以扩大再生产。我市非公有制企业正在扩建、新建的项目有30多项,资金缺口3亿多元,通过各类融资渠道能够筹集到的资金还不足1/3。缺少资金的推动,就难以实现快速的发展。因此,我们建议加快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资金约束难题。

一是建立与非公有制经济贷款配套的政策体系。希望各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在保证偿还能力的前提下,对非公有制企业按企业规模给予一定比例的贷款支持,并将这一比例逐年递增。二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中心。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学习外省发展民营股份制银行的成功经验,如渤海银行、浙商银行等,逐步培育和发展我市区域性股份制金融机构,充分发挥股份制金融机构机制灵活、服务意识强的特点,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贷款支持。

四、重视行业商会等中介组织在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中>:请记住我站域名/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商会将日渐成为推进国际经济交往的重要主体,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今后,应加大对我市商(协)会的发展和管理。一是理顺归位,统一管理,把分散于各个部门的各种行业协会尽快理顺、归位,纳入商会统一管理范围,解决多头办会的局面。二是政府支持,职责到位,制定《__市商(协)会管理条例》,明确商(协)会的宗旨、职能、体系、地位、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商(协)会的行业服务和管理职能,并发挥他们在县域经济中以商招商的作用。三是发挥工商联在行业商(协)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工商联组织集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优势于一体,肩负着“团结、帮助、引导、

教育”非公有制企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使工商联作为非公有制行业商(协)会的主管单位,更能体现企业的愿望、要求和需要,有利于发挥工商联作为党联系非公有制经济的桥梁纽带作用和政府管理非公有制企业的助手作用。 五、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

民营企业由于自身条例的限制,在发展过程中,缺人才、缺技术、缺资金。全面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素质,才能增强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第2篇:经济建设建议范文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机构;建设

一、组织机构的设置务求细化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管理的核心要素是人,对于经济管理也是如此,为此,管理依赖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通过合理的设置细化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职能,系统的进行经济管理。

1、企业的经营者把握企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及方向

在经济管理中需要一个最高管理者,这个位置是企业经营者或法人的,最高管理者对企业的经济发展重点进行把握,指引企业发展的方向,领导和组织企业重大经济行的决策工作。当然,经营者的主观行为也应该有所限制,不然容易因为武断而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1)最高管理者的核心职能在于负责制定与企业经济相关的一些源头性的职责、权限,同时在管理过程中,做好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工作。

(2)最高管理者结合企业的发展需要和发展战略,制定适合于企业发展的经济管理方针和阶段性目标。

(3)积极吸取职工的建议,同时向其宣传相关经济管理规定、制度的重要性,通过管理实际对经济管理体系的合理性、科学性进行正确的评估,如果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调整。

(4)最高管理者的职能必须以企业经济利益目标的实现为落脚点,要站在企业关联客户和合作伙伴的立场上进行思考,确保管理与企业宗旨和谐发展。

2、设置专门的经济管理体系代表

一个企业事无巨细都由经营者一人管理显然是力不从心的,环顾当前的企业形态,股份制是企业主要的管理组织形式,董事会处于企业最高的决策层,当然董事会也不是事无巨细的,那么如何管理呢?通常的做法是通过董事会指定(或选出)一名或几名代表就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实施进行具体的负责与管理。经济管理体系的代表权限如何设置?

(1)直接对最高管理者负责;

(2)自身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概括起来讲,代表对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者)而言其作用在于下达信息,同时自己又是企业内部经管事务的具体执行者,通过管理将基层出现的经济管理问题反馈给董事会(或最高管理者)。

二、以文件的形式制定经济管理的标准化制度

经济管理离不开标准化制度,为了保证企业运行的稳定性,经济管理制度必须以文件的形式制定并保存。那么制定这些文件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文件内容要齐全

经济管理制度文件的制定不能是光秃秃的、条条杠杠的制度,应该有文件形成的背景、经济管理手册、经济管理的目标、经济运转的程序,企业经济管理和发展过程的有效策划和经济控制对策,还应该包含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备档记录文件。

2、制定文件要规范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经济管理文件也是如此,必须有一定的程序,实践经验表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制定经济管理体系文件,必须遵守国家相关经济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

(2)尽可能出去企业内部正式发文的形式确立管理制度。

(3)注意在经济管理领域明确经济管理的内容,制度和文件仅仅针对与企业经济运作程序以及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4)相关文件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流程实施,规范文件的、修订、更新和废除等环节操作,确保经济管理不冲突。

(5)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生成的记录备档,一定要分类保存、便于检索。

三、强化人力、物力资源管理

一个企业要提升经济效益,必然涉及到对成本的投入与产出效益的控制与管理,新时期背景下,成本的构成越来越复杂,必须强化每一个细节及资源管理。结合实践经验,大致可以将资源管理分为如下两大部分:

1、硬件投入管理

企业建设是成本投入的一个重头戏,其中包括企业场地和基础设置建设,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工作区建设,企业核心生产设备的投入与管理,企业员工食堂与宿舍的建设等等诸多需要企业投入资金的资源建设,当然这也是所有企业都额外重视的一环;

2、人力资源管理

即对“人”、“人才”的管理,与传统工业时代相比,人力资源管理是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一大转变,越来越多的经济实体都意识“人才”是企业发展最大的助推力,该资源存在的企业发展潜能是无法预估的。

具体来讲,在经济管理中必然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意识,注重企业内部人才的选拔、培训及考核,不仅要注重常规管理,还要结合本企业的发展特点,从单位员工的基本素质和具体要求出发开发并制定相对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细则,确保通过有效地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严把资源采购关

与硬件投入相比,原材料采购也是经济管理的重要一环,我们在管理过程中必须针对企业的行业和生产产品的具体特点,严格把好资源采购关,确保在经济管理总的要求下,从严把关:

(1)对提供合作方的履约能力进行客观的、准确的评估。其中包括其信用、实力及运输等方面。

(2)严格按照采购程序,保证每个环节不存在浪费。

(3)从严把握原始资源的验收关,这是产品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

四、强化经济目标和技术管理

1、精心策划企业经济目标,包含了如下几个方面内容:

(1)客观地调查和评估潜在市场需求,对调查结果进行验证、检验和复核。

(2)确定和评价客户或者合作方的具体经济要求,并予以综合评价,确保以合同或文件的形式实现多方意见达成一致。

2、合作多方方相互协商和调整,旨在实现经济目标。

3、确定经济核算方法和具体程序对企业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实施经济核算,在具体实施中要思考核算手段及实施人员的选择。

4、对重点过程中的管理活动要进行严格的确认。

5、产品的储存(成品、半成品、采购材料的隔离)与搬运等环节必须要有一定的技术保障。

五、做好各项微观控制工作

重点过程要强化管理,细微之处亦不能疏忽。

1、加强数据分析。这是经济管理的量化过程,尤其是当今以高精尖科技载体为竞争力的企业,更是要重视数据分析,有一套完整的数据基准线确定、收集和分析方法,来为经济管理的有效性提供参考。

2、加强对过程的检测。企业选择合适的方法对经济目标、经济转化和经济结果进行有效的检测,确定经济目标的实现程度,这一结果可以分阶段定期进行。

3、对于不符合期望的经济过程,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筛选和消除。

4、要定期维护计量、核算工具和设备,并做好数据备份。

参考文献:

[1] 丛凤臣.对强化和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思考[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2,(8).

[2] 葛萍.对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思考[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1,(10).

[3]胡春云.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J].科技致富导向,2008

[4]崔保平.浅析加强企业管理对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J].企业科技与发,2008

第3篇:经济建设建议范文

我们召开推进项目建设工作会议,目的是深入分析当前投资工作形势,研究提出进一步搞好投资工作的具体措施,稳定投资形势,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投资实现合理增长,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两会精神,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刚才,市发改委通报了今年以来全市的投资工作形势,××等单位作了发言。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全面正确认识我市面临的投资形势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投资工作相应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应该看到,当前全市投资工作的有利条件很多,但是不利因素也不少,各种倒逼机制进一步加剧,投资发展的阶段性转换特征进一步凸显,开展工作难度比以前加大了。这就需要我们很好地统一思想,正确分析和看待全市的投资形势。主要有四点:

第一,投资发展进入相对平稳增长的阶段。从投资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投资快速增长阶段已经基本过去,进入了投资相对平稳增长阶段。“十五”期间全市投资平均增速达到31.2%,比GDP的平均增速高出17.4个百分点。20*年我市的投资规模超过600亿,20*年超过800亿,20*年接近1100亿,20*年是1370亿,20*年是1550亿左右,5年翻了一番多,创造了我市历史上最好的一段投资的黄金时期和奇迹。从20*年起我市投资总量居全省第一。但进入“十一五”的20*年以来,我们的投资增幅一直在下滑。20*年全市投资增速是12.5%,低于GDP增速一个百分点。今年1-4月份全社会固定投资仅增长2.7%,远低于GDP增速。这个现象值得我们好好研究。这里面有一个判断,就是××要继续保持“十五”期间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的速度是不太可能的,也不可设想了。从去年开始,我市告别了以量的扩张为主的投资高速增长的黄金阶段,逐步进入了以质的提升为主的投资平稳增长的阶段。理解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这是一个非接受不可的客观现实。对这一点全市上下要高度统一思想认识,同时投资工作的目标、任务、重点和方式、方法也随之要实现适应性的调整和转变。

第二,投资结构变化的趋势明显。从我市的情况来看,投资结构性的变化加剧了。结构变化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但是总体投资结构是好的。通过结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投资进入平稳增长阶段的内在根源。一是大的临港产业的投资高峰期基本过去。20*年以来全市投资增幅趋缓,与大的临港产业投资增速下滑紧密相关。总的来看,我市临港产业已经基本完成布局,进入调整提升的阶段。比如我市电力大投资、大建设阶段基本过去,只有两个待批的电厂扩建项目;华光不锈钢、宝新不锈钢以及××钢铁项目都已基本投产了,钢铁产业的大量投资阶段也已过去;逸盛PTA、三菱化学等石化项目基本完成,主要就剩下镇海炼化大乙烯以及台塑大乙烯项目。

同时,我市各类工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块状经济的工业投资增长相对乏力。这些情况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抓紧研究对策。二是三产投资增长明显。今年以来全市第三产业投资快速增长,1-4月完成投资194.8亿元,增长19.7%,比去年同期上升4.8个百分点,特别是港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投资增长明显。房地产投资虽然受到土地等的制约,也保持了相对平稳的发展。这与我们近年来大力实施服务业发展战略,推进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的区域发展战略有很大关系。三是外资投资比较平稳。去年全市实际到位外资24.3亿美元,增长5.2%,今年1-4月实际到位外资8.27美元,增长13%,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作用强、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外资项目被陆续引进来。四是公共服务的投资得到加强。1-4月全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投资增长35.6%,水利和环境投资增长147.9%,城市建设投资进入了大项目、大功能区为主要形态的投资建设阶段。杭州湾跨海大桥、甬台温铁路等一批大项目顺利推进,东部新城中央商务区、南部商务区、湾头区休闲旅游区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第三,投资建设的体制创新取得了新的突破。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推行了规划、国土等管理体制改革。以前的项目建设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主要是规划、国土和建设体制没有理顺,缺乏有效的统筹体制。通过推进投资建设领域的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了市决策,县(市)、区实施,市里各部门评价的体制。这既有利于促进市域区域之间的统筹合作,有利于调动各县(市)、区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整个建设项目的包装、报批和推进。二是探索了社会事业共建共享的投资机制。对公共事业投资建设体制进行了初步探索,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启动了市博物馆、东部新城文化广场等项目建设,加快推动污水管网、自来水网、大工业供水等公共服务系统建设。这方面的探索要大力提倡,既要避免条块分割的重复建设和部门所有制,又要有助于形成合力,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益和投资效率。三是对区域的资源合作、建设合作等机制进行了探索。在区域资源合作方面,主要是跟衢州开展了土地资源利用和产业转移的合作,这为我们下步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区域合作建设方面,主要通过统筹区域发展,探索了统筹建设、合作建设的有效机制。比如在统筹余慈发展中,两地共同合作推进区域重点道路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系统管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第四,投资的领导和环境建设不断得到加强。主要是几个方面:一是形成了党政领导亲自抓投资建设,人大、政协积极参与的新格局。当前抓投资的难度比以前大得多,但我们领导投资的强度和力度也在加大。各县(市)、区党政一把手都在抓投资,上上下下都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人大、政协每年都组织开展视察大工程活动,形成了很好的协力推进项目建设的格局。二是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征迁工作推进机制。目前全市从上到下,一直到乡、街道,到村、社区,都在全力推动项目征迁工作。各县(市)、区都探索了许多好的办法,比如象山去年召开全县万人动员大会,全力保障重点工程建设;江北把乡镇、社区干部都发动起来,谁管得到的谁去动员,形成了人人参与动迁的好格局。三是舆论氛围向积极方向转换。一方面是项目建设在克难攻坚中推进,另一方面良好的建设氛围也在逐步形成。我市新闻单位组织开展了市民看重点工程活动,前年组织看水利工程,去年组织看重点建设工程,同时开展了重点工程建设好新闻评选,这些都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反响。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形成了推进项目建设的大合唱和整体合力。

此外,现在投资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政府类的投资比重在上升。“九五”和“十五”期间企业的投资多,政府不会感到很大的压力。进入“十五”后期尤其是“十一五”以来,政府性投资增多了,重大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社会事业、“解难创优”民生工程等政府主导性投资在整个投资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政府资金筹措压力一下子加大了。这也是投资发展的一个重大变化。省政府去年安排重点项目建设计划1000亿元,今年则调整到800亿元,省里也觉得投资阶段在发生变化。总之,对于“十一五”时期我市投资形势的新特点、新趋势,我们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积极研究对策措施,共同做好工作,保障全市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

二、适应转变,完善思路,努力推动全社会投资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全市的投资发展总体上进入保持合理规模、着重优化结构、注重投资绩效、推动又好又快发展、保障民生和谐的新阶段,总的说来是进入了更加注重投资质量和效益提升的发展阶段。要按照保规模,优结构,比高效,促转变,为民生,保和谐的要求,来坚定不移地推进投资建设工作。这个阶段投资的特征,主要有三点:第一,我市投资进入了强调形成网络、提高系统产出的阶段。我们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要注重形成网络、提高功能系统产出水平。比如交通建设就要注重形成功能、形成系统、提高产出。如果只是搞个半张网、搞个断头路,那是最糟糕的。要着重把大的系统网络和功能给发挥出来,因为大的网络不形成,小的功能效益就发挥不出来。第二,我市投资进入了区域开发改造、提高整体产出水平的阶段。比如中心城区要重点推进十大功能区的开发建设,各地要加快工业小区、开发区、居民小区等的系统改造和整体提升。尤其是产出水平低、一层两层厂房的工业小区,都要尽快实现改造提升。第三,我市投资进入了民生工程、公共服务性投资建设比重上升的阶段。要围绕老百姓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加快教育、卫生、公交、污水处理、环保等投资建设,这也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样的形势,主要做好六方面工作:

第一,注重规律,把握机遇,切实保持投资的合理规模。现在我们的投资进入了政府投资比重增长的阶段,进入了网络性建设、系统性建设、功能性整体发挥的阶段。要注意城市化发展阶段的要求,努力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今年10%的投资增长目标要努力确保完成。去年编制“十一五”规划时,我们确定“十一五”投资规模为1万亿元,包括重大项目187个,总投资6219亿元。这个目标我们要努力去完成,同时也要看到投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是土地利用规划审批推迟了。当时估计去年就能批下来,现在可能到明年才能批,这对我们的具体投资项目的报批和建设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十一五”要完成1万亿目标,工作量可能相当于原来完成1万3千亿左右的投入才行。另一方面××当前又处于城市化加快推进的阶段,城市化阶段可能就是五年十年时间,抓不住这个阶段,就会丧失发展机遇。这个阶段又是以政府投入为主的,要努力保持合理投资规模。

如果投资下来了,老百姓就会有很多的反映,行车出行难等一系列的问题就可能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确保投资合理规模,必须研究好政府负债问题,促进其同投资发展阶段相适应。一是要把政府资金重点用于整体性、全局性、关系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民生项目建设。投了以后负债增加了,资产也要增加;二是要保证不能发生财政风险。要具体、细致地分析财政风险问题,比如政府投资建设的收费高速公路,市场化运作能够转得过来的项目就可以剔除出来,不必笼统地计算到政府负债中去;三是化解乡镇村的政府债务风险是重点。现在一些乡镇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负债不少,实际上没有多少还贷能力,这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四是政府负债的绩效要提高。要力争干一件成一件,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不断完善监管机制。总之,政府要发挥好引导投资、促进投资的作用,保障好合理的投资规模。

第二,注重实效,主攻结构,发挥投资的引领支撑发展、保证民生和谐的作用。要立足高效来抓投资,注重结构来抓投资。既要注重把投资总量控制在稳定合理范围内,不能出现大起大落;更要注重实效,主攻结构,更好地发挥投资在支撑发展、保证民生的重要作用。一是要围绕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目标,加快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步伐。要通过今后几年的努力,加快区域内外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尽快把××从长三角交通末端城市转变为长三角交通枢纽城市,实现××发展区位环境的重大转变。要加快推进绕城高速、沿海高速、穿山高速以及象山连接沿海高速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尽快形成网络、形成系统,在大的网上先打开局面。要促进内外连网,把高速路网和五路四桥、城市的道路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全市特别是中心城区的交通路网完善起来,不断优化老百姓的出行环境。

高速铁路、南客北货格局、民航机场等都要规划好、建设好,真正实现成网、配套、不间隔的转乘和无缝链接的转运。二是围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强城市功能区大开发和功能系统大建设。加快中心城区十大功能区、余慈中心城、环象山港城镇群建设,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配套搞好供水、供电等各种功能网络的建设,改善城市发展的基础环境。三是围绕旧地改造为主,强化制造业的拔高发展。现在要大批拿土地供制造业发展基本不可行了,必须在改造老工业小区、老工业厂房上下工夫,努力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来。比如“中提升”过程中长丰等区块的开发建设,不再给征迁的中小企业安排工业用地,而要鼓励其转向三产投资,就地转产,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都市工业和服务业,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功能和效用。四是围绕公共服务,强化民生实事工程的建设。主要是加强水、电、路网、住房、科技、教育、卫生、环保治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好地服务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需求。五是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强化合作建设和发展。主要抓好四方面建设,即区域的大通道建设,区域的调水工程建设,区域的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和区域的住房体系建设。要从大的方面来系统研究区域合作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比如农村的宅基地置换试点要加快推进,通过农村的宅基地置换增加城市的土地供应,实现共同发展。

第三,完善思路、创新机制,形成合力推进线性网络工程建设的格局。现在投资发展中有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线性网络工程推进不尽理想。线性网络工程既关系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所在区域自身的利益,不建或建迟了,就可能减少税收、影响民生甚至影响区域的投资环境。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下决心大干起来,努力创新工作机制。主要有五点:一是对市场化的项目要完善业主制、招投标制、政策处理保障制、监理制等制度体系。市场化的项目既有经济效益,同时也有公益性,能够产生溢出效应。要制定统一征迁政策,通过分级负责、分片包干,落实到县、落实到乡镇和街道,而且对进展情况要实行公开公布,既要公布县(市)、区的,也要表扬好的乡镇,督促差的乡镇,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对非市场化的项目要形成属地负责、分段包干,市里明确补助政策的推进机制。

没有这样的机制,就会造成责任不明,你这段、我这段推来推去。要下决心解决好这个问题,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责任,努力形成联合推进的机制。三是要形成挂钩协同推进区域合作的有效办法。跨区域的道路、水、电等系统建设要通过转换思路,把几个方面挂起钩来,实现协同推进。比如这个地方帮助那个地方解决路网,那个地方帮助这个地方解决电网。要树立合作共赢和舍得互利的理念,舍了才能得,不舍不能得,这边舍那边得,现在舍以后得,最终大家都得。四是要调整优化国有资产投向和结构。注重发挥国有资产在促进投资建设中的作用,形成以财政性的资金投入、国有资产的投入和国有资产收益的投入来保证民生和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项目建设的机制。五是要形成社会化的公众利益公众关心声援、参与建设的机制。如果公共利益大家不关心,只盯着自己的利益,就不利于公共项目的推进。事关公共利益的项目,就应该发动广大公众来共同关心支持,共同参与建设。这方面的机制建设要好好研究。

第四,调整政策,完善考核,形成立体的投资建设激励评价机制。具体有几点:一是要研究调整完善老小区、城中村改造、农民宅基地置换的各项政策。这方面的政策要抓紧研究出台,比如在农村住房制度改革上,农民把宅基地交回来,然后统一规划建设农民公寓房,可以发房产证,这既有利于节约资源,也有利于扩大投资。二是要研究出台鼓励厂房就地改造拔高、二改三,支持二、三产业和都市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各类企业单位面积产出情况要进行科学的评价考核,首先可以跟同行业平均水平比,如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那就要改造了;其次要同过去比,至少要逐年有所提高。通过建立这样的机制,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有助于提高投资质量。三是完善对各级政府各部门建设考核机制。投资建设既要讲量,更要讲质量和产出,特别在紧约束条件下,更要重视绩效和产出,而不能沿袭粗放式投资、粗放式增长的老路。要充分调动企业家和官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重点指向种好高产田、不断提高产出量,优化投资结构和效益。

第五,加强服务,强化保障,完善项目建设的保障机制。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要优化项目自我审批服务。由于就地改造理念的引进,有些项目不一定要报国家、省里批。发改、国土、环保等部门要抓紧研究可操作的办法。既要严格按照国家政策和规划开展工作,也要注重发挥各部门合力,优化审批程序,加强联合服务,妥善解决项目推进的问题。二是要优化报批服务。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对报到国家、省里去批的项目,要全力去保障、去支持,做深做细各项前期工作,力争取得突破。三是要优化土地保障。土地保障是当前投资工作的难点,必须保重点、促服务,对重大管网建设、道路建设、路网建设、民生项目建设和高新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项目都要给予保障。国土等部门要研究一些办法,主要抓三个方面:要保护好土地资源,保持基本粮田规模;要促进改造提升,提高产出水平;要保证土地的供应,特别是保障关系民生和长远发展的重点项目用地。四是要调剂好资金。重点针对民生项目、政府类的投资项目,研究制订资金保障措施。发改、财政等部门要认真研究全市财政贷款规模问题,着眼全市三五年内的投资发展趋势,确定一个合理规模,否则一些重点项目就难以顺利推进。五是要保证征迁。要继续加强征迁的各项工作,妥善处理好保障人民群众合法利益同项目推进的关系。借鉴海曙、江北等地推进项目建设的经验,努力形成人人参与、保证投资征迁的好环境。六是要形成保障建设的良好法制环境。最近著名法学专家江平教授针对拆迁、社会共同利益等热点进行了阐述,“我只坐在法律这一边”,值得大家好好进行学习。要加快相关法规体系建设,对公益性等具体内涵要好好研究一下,对项目建设中可能需要采取法律强制措施的,要提前做好筹划,保障重点项目的有序推进。

第六,加强宣传,引导群众,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建设氛围。主要有三条:一是要讲深讲透各类工程项目建设的重大意义。各级新闻媒体要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来开展项目投资建设的宣传报道,做好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文章。特别要通过加强宣传,讲清项目建设跟老百姓的直接利益关系、公众利益关系,让他们从心底里真正拥护和支持。二是要讲准讲好合法利益保障的意义。要保障各方面的合法利益,特别是老百姓的各项合法权益。但是要注意甄别比较,注重讲准讲好,有些情况下少数群众的要求也不是天然合理的,不能不合法的利益也宣传,那样实际上就损害了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对怎么保证合法的利益,怎么杜绝不合法的利益,新闻媒体要做好引导工作,三是要讲活讲灵各类典型,形成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模式。要继续组织市民看重点工程活动,同时还可以探索开展拆迁对象回头看项目建设活动,就是在项目建成以后,组织表现积极的或者前后转变大的拆迁对象去看工程建设,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这样他们对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会认识得更深刻,说出来也更有说服力。总之,要通过积极有效的宣传引导,形成得民心、汇民智、聚民力的项目建设氛围。

三、加强领导,转变作风,提高领导工程建设的水平

这次会议以后,各级领导干部要围绕“作风建设年”的要求,发扬良好的工作状态和作风,全力以赴加快项目建设,着力克服各类难点和矛盾,努力形成奋勇向前、你追我赶的推进投资和项目建设的良好局面。

第一,要统一对新阶段投资发展形势的认识,对新阶段投资任务和对策举措的认识。这方面的思想认识要加快统一起来,同时积极做好传达工作。对如何看待这些形势,如何对待和认识投资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投资工作的重点、特点、对策、举措如何来转变,各地各部门都要结合实际做好统一思想工作,体现到具体的实践中。

第二,要进一步完善领导体制,逐级落实相应的保障措施和责任。市里要加强统筹协调,市级项目实施部门要牵头负责促进本领域的项目投资进度和项目建设,市、县两级主要领导特别是政府领导,对重大投资项目的协调推进要亲自抓。要推广“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好领导保障工作的经验,既要通过“现官”,也要通过“现管”,共同做好项目推进工作。

第三,要转变作风,强化大项目、线性工程、跨区域工程的协调。要借鉴镇海开展服务推进月的经验,市里各部门和各县(市)区都要研究一下,有些问题要抓紧协调,协调了就把它解决掉。要按照巴音书记提出的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哪里有矛盾就到哪里去的要求,倡导身先士卒协调矛盾抓落实、促推进。面对矛盾和困难,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肯定能把这些问题解决好。

第4篇:经济建设建议范文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建设 河南 产业集群 发展建议

基金项目:2012 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项目阶段成果(2012B094)

产业经济有产业集中、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等三个发展阶段。产业集中只是空间地理意义上的产业的集中;产业集聚则是同类产业领域的企业及其相关机构在一定空间地理上的聚集;而互相具有关联、互补的若干产业及机构的集中,并由此产生竞争优势的产业群落就形成了产业集群。比较而言,产业集中和产业集聚是地域集约化发展经济的初级阶段。产业集群则是高级阶段,它是产业成长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地理位置、价值链、供应链、产业技术链等关系而成功集聚的结果。产业集群中涉及到的企业之间虽然在地域上“比邻而居”,但它们之间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近年来,河南省产业集群的迅速成长,使其逐步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甚至影响到未来一段时间内省内经济的走向。因此要想实现中原崛起,推动中原经济区跨越发展,产业集群是必由之路。

一、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现如今,河南省产业集群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日益壮大,市场占有率也逐渐提高,俨然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和载体,有效拉动了产业结构调整,使河南产业的竞争力得以提高,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三化”进程。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河南省产业集群仍然保持着较快的发展势头。截止到2012年底,省内产业集群共完成投资突破万亿元,占河南省投资比重达49%,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 68%。主营业务收入占河南省的比重达 47%,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达280万人,比2011年增加32万人。集群区主要经济指标比重均占河南省的40%以上,同时超30亿元的集群规模有42个,94个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由此可见产业集群已成为拉动河南省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而且更要说明的是大多数河南省产业集群正处于成长阶段,活力强,动力足,因此增长速度较快。除此之外,省内的产业集群已经有一定的集聚规模,上下游产业链逐渐完备,彼此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也较稳定。从横向上看,相对集中的“块状经济”已形成。从纵向上看,“链状经济”的延伸作用也不断增强。整体发展内劲十足,增长较快,如郑州纺织服装集群、中牟县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漯河食品产业集群等都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这些都无不显示出河南产业集群蓬勃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为河南未来一段时期内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二、河南产业集群发展的不足及劣势

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虽已经初见成效,但其中也存在着问题。

(一)部分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关联度低

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存在“小、散、乱”现象,必要的产业链条缺乏。具体表现在:由于缺乏统筹规划,一些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互相之间不相关,不能很好的在产业链上分工协作。各企业处于独立运行状态,彼此之间在技术革新上不共享。另外还有的产业集群中,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只是一味追求企业引进的数量和招商资金量的多少,而忽视了产业之间的链接和关联,忽视了环境的保护问题,忽视了资源的回收利用问题。于是在某些产业集群内,呈现出杂乱无章的混乱状态。既有高科技企业,又有传统产业;既有清洁型能源企业,又有高污染、高损耗的企业并存。整个集群区域内其实尚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集群”,而仅仅是部分企业在地理上的集合而已。

(二)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

总体来说,河南省郑州市区及巩义、中牟、荥阳、新密等市县,漯河市区及郊县,洛阳吉利区及偃师市,新乡市长垣县,焦作孟州市、沁阳市、武陟县、博爱县,许昌市许昌县和长葛市等地产业集群发展速度比较快、发展程度较高,属于集群密度较大的区域。而省内其他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大多处于起步阶段,呈现出数量少、程度低、配套产业和设施缺乏的现象。其中一些产业集聚区的配套服务能力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在发展规划、污染治理、土地整理、投融资平台建设上进展慢。部分集群还由于建设资金问题,使得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在资金、土地、人才、信息面临重重困难。

(三)自主创新能力弱,直接影响产业优化升级

河南省产业集群中的很多企业缺乏核心技术,规模有限,研发投入十分不足,产、学、研联合开发的互动机制尚未形成。大多尚处于低级模仿阶段,产品长期停留在老品种、低档次、粗加工阶段,这都使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受到制约。同时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共同研发的主动性缺乏,甚至互相设防,使得知识和技术扩散还较为有限。另外高素质人才的不足,对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也是目前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弱的原因之一。

(四)用地保障和金融支持存在一定障碍

一个地区要想依靠产业集群发展经济,必须解决用地和资金问题。但就目前部分地区来看,破解这些瓶颈制约的办法不太多、效果也不明显。一方面存在着粗放用地,规划建设做得不到位以致土地没有合理利用的情况,另一方面省内出台的金融支持政策虽然已经初见成效,但仍然有很多企业存在融资难问题。土地和资金方面的障碍还体现在产业集群内部因为企业数量较多,成长速度快,这使得集群内土地出现紧张。资金方面,由于集群内的企业大多没有土地使用权证,只是暂时性的租赁,这让亟需资金的企业无法采用土地抵押的方式获得贷款。另外一些社会上的信用担保机构由于自身规模的问题,也无法提供充足的资金,这远远不能使集群式企业的融资需求得到满足。

(五)部分地方观念上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为了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实现中原崛起,河南省政府出台了很多与集群规划、财税、土地保障、产城融合有关的优惠政策,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落实不到位。甚至还有部分集群中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体制没有理顺的现象。这造成了区域内管理机构有些部门职能重叠,权责划分不清,功能区和行政区交叉。导致了各方面工作效率不高,使产业集群建设进度和日常管理受到影响。

(六)区域文化缺失,企业认同度不强

在美国硅谷,企业之间是即竞争又合作的密切关系,人才可以自由流动。正是这种硅谷文化促进了硅谷企业的快速发展。河南省大多数产业集群没有独特的区域文化,导致企业认同度不高。大部分企业是为了产业集群提供的土地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才聚集的。集群内一方面缺乏鼓励冒险、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另一方面企业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氛围也不浓厚。良好的人文关系网络缺乏,这使得这种“集合”基础不牢,有很大的脆弱性。企业对集群的认同度并不高,很有可能在其他地方出现更优惠的政策时,在当地的土地成本提高、劳动力价格上升、税收优惠政策发生变化时,向外流动和转移。

三、促进河南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一)重视产业集群中的软硬件建设,构建社会化公共服务平台

首先使集群内的贸易条件得到努力改善。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设施,健全物业管理、人才交流中心、融资担保、租赁、物流、会展等相关服务支撑机构,努力提升现有的服务水平。其次创建良好的园区环境, 在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园区管理等方面下大力气,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使集群园区真正成为“投资者的天堂,创业者的乐园”。改革现有不合理的行政结构,树立高效、精简的形象,明确部门分工和职责,理清关系,规范各级财务制度,加强环境治理和治安管理,合理开发和使用土地。对各部门责权利进行信息化公示,定期公开企业关心的各项内容,从而保证监管措施的落实到位,为内部企业正常经营提供保障,达到优化产业集群自身管理的目的。

(二)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建立“产学研”一体化联动机制,实现升级“突围”

通过社会公共研发平台和特色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这两个技术创新平台的构建,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及可持续竞争力的提高。政府可创建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基金,实施财政补贴、税收返还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促进技术革新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围绕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鼓励产业集群同科研院所、大学联姻,支持这些机构为众多集群内的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专利转化服务。同时,还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引进企业时,优先使科技含量高,污染少、能耗低的企业进入园区。另外组建知识联盟,构建“学习与竞合”的集群文化。产业集群应大力倡导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和相互学习,合作开发各项技术,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促使知识联盟的组建,提高内部企业对知识的转移能力、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形成独特的牢固的集群文化。在这种氛围中,新的研发成果和创新技术较为容易推广,并引起仿效与技术上的再创新,从而出现挤压效应,使集群内的创新源源不断。

(三)打造和谐的融资环境,加强对产业集群中企业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力度

首先建议大力推进地方信用体系的建设,加大对信用环境的整治力度,不断营造公平竞争的金融环境。其次结合实际情况,成立非盈利性担保机构,使企业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另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多角度、多方面解决融资担保难的问题。第三开发新的与集群内企业经营特点相适应的金融衍生产品和服务方式。鼓励金融机构通过票据融资加大对集群内企业的支持力度。最后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开辟企业授信和信贷审批“绿色通道”,使符合国家政策和信贷条件的精深加工企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项目能够得到优先信贷投入。在继续完善集群内企业融资平台贷款模式的基础上,向企业提供现金管理、结算、理财等一揽子金融服务。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出台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优惠措施,积极支持产业集群核心企业、龙头企业的发展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深刻意识到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制定相关政策时向土地使用、布局规划、税费减免、资金引导、信贷支持等方面进行倾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如孟州市政府就规定: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每年缴纳的所得税额增幅超过20%以上的部分,由同级财政部门按50%的比例作为技改资金再返还给企业。税收方面,企业可将职工培训开支、技术研发费用、产品展示费用等项目作为税前列支内容,不受以上比例的限制。另外如果企业有技改或新投入的项目资金量达到2000万以上的,财政部门会给予前期费用30%的补贴;相应的5000万的项目则是50%的补贴。省级名牌的奖励是5000元一个,国家名牌一个奖励1万元。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该市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除此之外,建议政府部门鼓励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带动力强、关联度高的核心企业、龙头企业,为提高它们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全方位服务,以促使这些企业的辐射、带动和示范性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积极推行与龙头核心企业有关的上下游配套企业重组、改造工作。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使综合成本得以降低,不断扩大产业集群规模,提升产业集群整体市场竞争力。另外进一步发挥产业集群的经济带动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培育和促进集群内中小型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它们发展壮大。

(五)适当倾斜,重点保障产业集群用地计划

各级政府要在分配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时,优先保障产业集群建设的用地指标。不仅要立足当下,积极探索、科学划定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更要着眼未来,为产业集群区规划预留今后发展空间。提前针对如何利用滩涂、低丘、缓坡等资源制定综合开发整体规划,并合理布局标准农田和基本农田,使各类土地的利用方向得到提前控制,从而确保产业集群整体建设用地的规模。

(六)加强对外开放,促进产业集群对外交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产业集群加强与外部的信息交流与往来,是现实的需要,是发展的需要,是保持生机和活力的需要。波特认为要想使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保持长久,就必须促使其内部的产业不断国际化。因此,努力提高集群的国际化程度,促进外部交流,是实现可长期持续发展,提升产业集群整体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思霖.河南产业集群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

[2]邓放.产业集聚成中原经济区建设有力支撑[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3

[3]王新平.郑州市产业集群发展障碍及政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0

第5篇:经济建设建议范文

[关键词]:兰白都市经济圈 对接措施 整体推进

一、构建“兰白都市经济圈”是一种政府行为

201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29号文件,提出《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优化我省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支持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率先发展。建设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积极推进兰州新区、白银工业集中区发展,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把兰白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支点,西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在全省乃至西北地区发挥“率先、带动、辐射、示范”的中心作用。

现代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中心城市日益成为区域发展的火车头。在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下,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中心带动”战略,就是在深刻把握这一大趋势的基础上,从全省发展的大局出发,把兰州市及其周边城市的发展摆到中心位置,从而把握了全省发展的引擎。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是甘肃省实施“中心带动”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事关省会城市兰州的扩展和升级、老工业城市白银的转型以及全省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但是,兰州市和白银市是两个平行的市级行政单元,都市圈不是一级行政管理单元,先天就存在实施主体的缺位现象。那么,兰白都市经济圈能否真正发挥其作用,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形成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政府是推动区域间合作与协调的主要动力,在兰州、白银这样的欠发达城市实现经济一体化,没有政府的引导和驱动,势必会旷日持久甚至错失发展机遇。因此,建立兰白都市经济圈运行机制尤为必要。

二、构建“兰白都市经济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两市实际出发,积极主动谋划,强力有序推进。

1.抓紧制定发展规划

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提出了一些工作思路和举措,下一步,还要更加深入地开展调研论证。在此基础上,抓紧制定有关的发展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意见。制定规划和实施意见必须立足兰州和白银的实际,着眼长远发展,不仅要注意同区域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同城市规划结合起来,同“十二五”规划的编制结合起来,还要注意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发展布局、城镇和市场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文化旅游等方面做好统筹谋划,充分发挥规划在兰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先导作用。

2.积极开展交流协作

一方面,要加强组织领导,抽调专门力量,组成工作班子,全力推进这项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兰州市和省上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协商合作机制,定期不定期地就一体化发展的有关事项及时进行沟通与协商。同时,还要鼓励和支持两地企业、协会、商会等组织之间,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对关系到两市发展的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等方面共同受益的重大项目,要联手争取、共同推进。

3.努力营造良好氛围

各新闻媒体要围绕实施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建设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这一问题,积极做好宣传和舆论引导,进一步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在全市形成关心和支持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的浓厚氛围,凝聚各方力量,加快推进兰州发展,为充分发挥中心带动作用做出积极贡献。

4.形成强大合力

我们的每项工作要取得突破性进展,都需要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参与,形成强大合力。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有关部门要主动与兰州市对口工作部门做好互动衔接,谋划开展合作的具体思路、具体措施和具体领域。宣传工作要为“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鸣锣开道,宣传造势,做好引导。每一位普通市民要积极参与这项工作,以主人翁的姿态监督工作的开展,认真提出批评和意见,从而聚集最强大的力量推进“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

三、构建“兰白都市经济圈”是一项“一体化”工程

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基本完成兰白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框架,初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经济适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力争到2020年,实现兰白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即兰白区域内的整体布局和分工全面优化,区域功能体系全面完善,城镇网络化程度全面提高,成为区域分工合理、资源节约、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区域,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目前,联通、移动两大通讯公司率先推出了“兰白一张网”,两地通话取消长话费、漫游费,实行市话制,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接下来还要在户籍、交通、区号、邮编、社保、高速公路收费等方面实现一体化,为“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铺平道路、搭建平台。

1.产业发展一体化

以兰白、兰刘高速公路为轴线,对沿线生产要素按产业联系进行整合,将这一带建设成各产业和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发展的工业经济带,将兰州的榆中盆地、秦王川、皋兰和白银的刘川工业集中区作为兰白核心区建设的重点功能区进行规划。充分利用两市富裕的黄河水利资源和各自的优势,构建“兰白黄河经济带”。

2.市场建设一体化

沿兰州至白银建设和培育一条包含消费品市场、资本金融市场、信息技术市场、人力资源和产权交易市场、陶瓷建材市场、物流集散基地的一体化市场流通带。

3.城乡建设一体化

以黄河沿岸和交通干线为骨架,培育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生态型、娱乐型和原材料特色加工型的新农村,并在两市之间建设各种居民休闲居住和娱乐区。

4.交通运输一体化

加快城市之间快速干道的配套和衔接,尽早实现兰州至白银的轻轨交通,完善交通运输的布局。

5.生态文明一体化

建设兰州至白银的绿色走廊,逐步形成由线到面的绿化,使两市的生态状况得到根本好转。

6.社会事业一体化

不断缩小区域内的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建立人才合作交流机制,不断挖掘两地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发展区域文化旅游业。

第6篇:经济建设建议范文

这次全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工作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明晰发展思路,强化推进措施,把全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刚才,我们听取了5个不同侧面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典型介绍,还选择了中和瑞雪瓜菜种子协会等8个典型进行了书面经验交流,这些经济组织运作形式灵活、服务功能齐全、区域特色鲜明,已经成为衔接基地、龙头、市场一体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经验很值得学习和借鉴。下面,我讲三个方面问题。

一、认清形势,充分认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当前,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顺应农村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县的各种新型经济组织形式应运而生。截止目前,全县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436个,其中农民协会111个,入会会员12810人,专业合作社80个,各类联合体185个,乡村社区合作服务社50个,股份公司10个,农民经纪人1622人。2005年,共实现产值4.95亿元,为农民增收2600万元。可以说,这些经济组织的形成不仅是新形势下促农增收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大意义,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重点,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第一,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客观要求。在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牵动作用越来越强,加之乡村政府职能逐步实现转型,农村分散经营的生产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乡村集体管不了、管不好的问题日益突出。这种农村经营体制已呈现出诸多的不适应,既不利于配套基础设施的应用,也不利于连片耕作技术的推广;不仅造成农业生产要素的浪费,也限制了高新技术的普及。同时,弱化了土地资源的产出效益,弱化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更弱化了农村基层组织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服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使参与合作的农民和企业实现了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技术共享、品牌共享和利益共享,开辟了一条农民自我服务、互助服务和帮带服务的新途径,使土地集约化经营成为可能,加快了“少数人多种地,多数人少种地”进程。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也带来了农村领导方法、工作方式、服务职能的深刻变化,使领导方法由指挥向指导转变,工作方式由传统向创新转变,工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使农村基层组织与农民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党的执政能力基础得到了强化。

第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客观要求。回顾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解决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问题,那么在现实条件下,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是在解决农民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让农民在进入市场的过程中成为利益共同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主体。通过变零散分散经营为适度规模经营,变无序竞争为有序竞争,变盲目跟从发展为市场主导发展,有效解决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通过规模化生产提高了市场抗震力,通过社会化服务提高了市场竞争力,通过合作互助提高了农民闯市场的能力。祯祥农业科技合作社探索实行的统一规划、统一购种购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整地施肥、统一产品销售的“五统一”发展模式,就充分说明了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农民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重要力量。由此可见,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在带领农民进市场、率领农民闯市场、引领农民拓市场的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第三,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我县把实现三年脱贫解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定位在做强“四大主导产业”上,这也是我们2006年工作的主旋律,能否做强,核心问题是“四大主导产业”能否“化”起来,这不仅取决于基地发展规模、市场化程度、龙头企业牵动作用,更取决于几个关键环节的紧密衔接。这就需要通过适度规模经营,真正使基地产品统起来、质量提起来、总量扩起来,达到基地、市场、企业的紧密融合。实践证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形成能促使农户与农户、项目与项目、产加销各环节之间相互作用,使农民之间形成一种互惠双赢的利益联结关系,进而为产业化发展提供动力。从我县看,随着龙凤玉米公司、几个万寿菊加工厂等龙头企业的迅猛崛起,以及对产业牵动能力的不断增强,使玉米、万寿菊等资源优势正在逐步转化成加工优势、效益优势,而合作因素在这几个产业领域也相对活跃。目前,已建成玉米产业合作组织58个,特色绿色产业合作组织61个。由此可见,大合作离不开大产业,有了大合作就能牵动产业大发展。

第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迅速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要求。我县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总人口四分之三的农业大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关键在增加农民收入。尽管有好政策保证增收,遇好年景促进增收,但实现小康目标的根本出路还在于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不仅要通过劳务输出把农民转移出去,更要通过联合与合作把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致富之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用农民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和最小的成本促进种植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实现了效益最大化。以瑞雪农业有限公司的“公司+协会+农户”的合作组织形式为例,在其组织引导和带动下,今年,瑞雪瓜菜种子协会会员户均纯增收都在2000元以上。这就不难看出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拓展农民增收空间上的明显效果和积极作用。

二、创新实践,全力推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我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由少到多,由小变大,由弱渐强,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因势利导、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结果。从当前看,我们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坚实的工作基础,有农民的发展热情,有可资借鉴的办法经验,更面临着难得的政策机遇。在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中,就对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了具体要求,国家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金融机构也将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兴办仓储设施和加工企业、购置农产品运销设备给予适当贴息。我们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更具创造力的创新实践,在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实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大发展、快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紧紧围绕“加强组织化,提升产业化,推进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加快外向化”的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战略,立足做强做大“四大主导产业”和发展优势农产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尊重农户市场主体地位,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做到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坚持速度和效益相统一,努力将全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打造成壮大农村经济、促农增收的生力军。具体发展目标是:到2006年末,全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发展到550个,其中股份合作公司50个,专业合作社100个,农民协会200个,乡村社区合作服务社200个,吸纳农民3万人。为此,我们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1、树立全新观念,放手放胆创新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涌现和发展是解放思想的产物,它的发展和壮大,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需要树立“干起来再说”的思想理念。只有这样,我们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才能有大的气魄,有新的作为,有好的局面。要不限内容,能干什么就干什么,鼓励和支持农民在产业结构关键环节、产业链条薄弱部位、本地发展优势产业和农民急需服务项目上实行联合协作。前几天,市委、市政府组织各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外出考察、洽谈项目,在参观、考察山东省剡城县沙堆镇时,让我深有感触,该镇在镇党委、政府和龙头企业的组织下,把杞柳编织作为主导产业来抓,村村种杞柳、家家卖杞柳,人人编杞柳,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的合作发展格局,只此一项,土地亩均收入4000元,镇财政年收入1.3亿元。要不限规模,能干多大就干多大,不厌其小,不厌其多,不厌其杂,逐步形成滚动发展、积累扩张、渐进提高的规模发展局面。要不限形式,能怎么干就怎么干,股份合作公司、协会、合作社、联合体等不同组织形态可以竞相发展,资金、技术、品牌、管理、土地、实物等不同生产要素可以自愿入股,各类资本可以不拘性质敞开进入。要不限主体,谁能干就让谁干,不管是农民身份还是干部身份,不管是本地大户还是外埠能人,不管是农技专家还是市场经纪人,谁有能力就让谁牵头,群众拥护谁就让谁牵头。要不限区域,能在哪干就在哪干,打破地域、产业局限,积极发展跨行业、跨产业、跨区域的联营合作。

2、坚持多元推进,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必须立足实际,注重实效,坚持走多领域延伸、多形式创办、多元化推进的路子。一是要探索符合实际的组建方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个新生事物。通过这两年的探索,我县已初步形成了事业站所牵头型、村级组织中介型、龙头企业牵动型、能人引带型、党员干部领办型、供销社改制型和农机股份合作型的“七型”发展形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因地制宜,大胆创新,用各种方式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千方百计发挥事业站所作用组建一批。祯祥镇农牧业技术服务中心在这方面就带了一个好头,为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注入了活力。省委书记宋法棠到青冈调研时曾参观了祯祥镇农牧业技术服务中心,对该中心“实体+服务”的运作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指示省委政研室、省委组织部、人事厅、省编办等部门分别进行了调研总结,现在经验已在全省推广。为推动这项工作,11月3日,县委召开了全县乡镇农牧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推进会议,已经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希望大家把这两项工作有机结合,全面抓好。要千方百计发挥村级组织作用创办一批。要尽快实现村村有合作经济组织的目标。各村都要像建设乡新合村一样,把全村农户组成一个联合体,联手合作闯市场,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围绕本村资源优势搞发展,使广大农户增产增收。要千方百计发挥能人作用带动一批。利用种田能手、养殖大户、科技能人、市场经纪人以及域内域外企业家的资金优势、智力优势、市场优势和管理优势,吸引农民参与发展能人带动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以迎春乡王玉组建贩牛贩羊经纪人协会,建设松北第一大牲畜交易市场的典型为例,依托能人带动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要千方百计发挥龙头企业作用牵动一批。要充分发挥龙凤玉米公司、四个万寿菊加工厂、中和瑞雪公司等龙头企业作用,依靠龙头整合资源,扩充实力,开拓市场,吸纳农民参与发展龙头牵动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千方百计发挥乡村干部作用领办一批。动员和鼓励那些有能力、有威信、有热情的乡村干部,积极投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主战场,带领农民参与发展干部领办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兴华镇陈昌牵头组建的农机合作社、迎春乡李明华牵头组建的同心村生猪养殖协会、建设乡高建强牵头组建的双泉村奶牛协会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要千方百计加快供销社改组改造创建一批,以体制改革为核心,探索内联农户、外接市场、农民入股、多方融资的办法,吸收农民参与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二是要选准前景看好的产业项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要以项目为支撑,没有好项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没有生命力。即使办起来,也容易赔本、散伙、垮掉。今年,柞岗乡成立了百合园食用菌生产联合体,以特色产业滑子蘑的生产、加工、销售为主要项目,11名会员现已获利70多万元。因此,各合作经济组织在项目选择上,必须根据本地资源优势,以土地规模经营、农产品市场营销和推广应用新技术为主攻重点,紧紧围绕“四大主导产业”,选择市场开拓能力强、综合效益明显的项目。只有项目选好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得以发展壮大。三是要把握以民为本的指导原则。农民是农村合作组织的主体。在工作中要注意把握三条原则。要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不能靠行政命令去硬性“归大堆”,强行“拉郎配”,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的自;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让农民自行选择、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要坚持边发展、边规范、边提高的原则,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逐步由松散联合向紧密组合、由简单合作向规范运作、由小范围向宽领域发展。

3、搞好政策倾斜,强化服务扶持发展。当前全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正处于起步阶段,必须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全方位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营造健康成长、快速发展的宽松环境。一是在资金支持上。各乡镇、各部门要积极向上级争取扶持专业合作经济发展资金。各金融部门要适时调整贷款投向,把信贷资金不断向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倾斜。农委、县社和各乡镇要协助信用社、农行,根据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确定好授信等级,对资信等级高、发展潜力大、运营效益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适当放宽信贷条件。要撬动民间资本、城市资本和工商资本,使其向发展合作经济聚集流动。有条件的乡镇也可拿出一定数量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训、技术推广以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二是在税费减免上。要根据实际研究出台低税或免税的税收政策,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其成员代购生产资料、销售农副产品以及劳务所取得的收入免征所得税;从事农机作业、排灌、家畜配种和疾病防治以及相关技术培训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产品经营活动,按农民自产、自销、自买、自用对待减免税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原则上也适用于农村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三是在管理服务上。要在不产生人地矛盾的前提下,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生产经营所需土地要优先征用;对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地块优先串换;对道路、电力、灌溉井等配套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要优先保证;对领办创办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定和晋级上要优先考虑;对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注册登记,要特事特办,降低门槛,优先办理;对领办创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乡村干部实行身份和待遇“两个不变”;对领办创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体的各类能人要多鼓励、多关心,并把这些能人作为乡村干部选拔的重要来源。要坚决制止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乱检查、乱罚款行为。还要开展好信息咨询、经营管理、技术培训等多方面的服务。只要国家法律法规允许,有利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我们就可以大胆出台并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环境,大力促进发展。

三、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县农村改革发展的一件大事,要抓好这项工作,关键看明年,关键看干部,关键看落实。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为保障我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得以健康发展,县里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由主管农村工作的领导具体负责,并落实了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社。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投放主要精力,把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各乡镇作为面对群众的直接组织者,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负有具体的、直接的、重要的责任,要马上着手成立领导组织,配备专门力量抓好此项工作。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作为乡镇主要负责人,必须担负起第一位的领导责任,不仅要进入角色带头抓,还要统领一班人共同抓。通过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开创乡镇工作职能转换后的工作新局面。

二要强化相互配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贯穿了全县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全县上下力量合力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搞好综合、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和信息反馈等工作。农委、畜牧、林业、扶贫办等农口各部门要建立健全以技术推广、标准化生产、信息咨询、政府服务为重点的支持服务体系,把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人畜饮水、科技示范推广等重点项目有计划、有重点地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倾斜。县社、科协要引导各类合作组织、农技协以服务农业产业化为方向,走多元创建、规范创建、高标准创建一体运作的路子,建成运作规范、竞争有力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组织部门要积极探索农村党建与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最佳结合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使之成为全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推动力量。宣传部门要积极探索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各群团组织要依托自身优势,切实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投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其他相关部门也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抢抓政策机遇,积极对上争取,以项目开发等多种形式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三要强化宣传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要想扩大覆盖面,必须从宣传引导入手。要靠思想教育发动群众,从转变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思想观念和经营理念入手,采取算帐对比等灵活多样教育形式,广泛宣传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好处、合作办法、扶持政策和发展前景,把广大农民致富热情引导到自觉参与股份合作上来。要靠舆论宣传发动群众,用那些鲜活生动的事例来启发群众,感染群众,鼓舞群众。要靠典型引带发动群众,树立一批叫得响、过得硬、树得牢、推得开的典型,组织他们现身说法,带动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大力发展。

第7篇:经济建设建议范文

关键词:旅游景区 建设 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旅游选择的多样性、旅游行程安排区域性、旅游产业经济全域性等特征更突出。旅游景区必须立足自身实际,统筹兼顾各利益攸关方的需求,充分利用景区纵深,分圈层确立保护和发展重心,因地制宜,在大保护大发展、大空域大平台上,实现旅游景区美丽、和谐发展。

一、经济新常态下旅游模式的特征

(一)旅游选择的多样性

新常态下旅游者可以有多样的选择旅游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较之过去具有更坚实的经济基础,并有能力实现它。

(二)旅游和旅游产业经济具有鲜明的全域性

传统“点”式旅游在产业形态上被严重弱化,作为传统旅游目的地景区、乡村和城市,已经被当下快捷的现代交通工具所打破,更多的体现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的旅游本质,产业经济只有建立在“点”式串连或辐射的区域产业链条上才可能带来发展。

(三)旅游行程安排的线性和区域性

自驾游的任意驱弛、高铁的巨大载乘、飞机的航空速度为旅游者所倚重,交通工具现代化必然对传统的旅游的颠覆,带来的是旅游出行方式深刻的变革。三者的结合一次旅游往往是以某点为中心的区域辐射与扩散。

(四)是旅游休养娱情特征更突出

旅游除用于观光游览之外,更多的被人们赋予了远离快节奏的现代产业生活和都市环境等休养生息、休闲度假,远离尘世喧嚣、远离案牍劳形,换种环境生活、消费等自在娱情。

在当下,旅游景区如果仍然坚持“点”对“点”的旅游模式,如果这样一味地走熟悉的路,只能让旅游者忙于疲劳的奔波,在游览观光途中收集车票、游览票等的票务经济,达不到休养娱情的目的而被旅游者抛弃,不具有旅游战略支柱产业聚集平台的实际意义。旅游景区如何在新常态下摒弃原有的模式,并实现旅游景区的不断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当下重大现实问题。

二、建设大景区,实现美丽和谐发展的对策

(一)坚持问题导向,实现和谐发展

1、扩大招商引资,拓宽就业渠道

加大综合性旅游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在景区与城市缓冲带,拿出优质项目,积极招商引资。同时,鼓励景区旅游企业聘用景区无业村民,或个体村民利用自有宅基地或房屋设施从事旅游经营服务,在提高景区收入的同时增加了当地村民的收入,并且增加了村民就业机会。

2、注重梯次发展,让景区村民参与旅游产业发展

利用好次区域和区域资源优势,不影响环境资源自我修复的同时,引导景区村民因地制宜保护管理好景区核心资源, 并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在加强环境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度假休闲产品,使景区村民从中获得生产、经营和服务性旅游收益。

3、科学利用社保平台,完善景区社会公共服务

多渠道解决景区村民就业、读书、养老等问题,加大景区社会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 确保其老有所养,完善旅游景区年老体弱者的基本社会保障,解决景区村民就业、读书、养老等问题,真正实现应保尽保。

(二)实施大景区战略的基础战略

1、坚持“美丽发展”

要切实提高景区空气、水、生态、景观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旅游者营造远离城市喧嚣的静谧休养氛围,建设宜游宜养景区。 要确保资源环境的原始、生态和完整,防止人为活动所破坏,把人的活动影响限制在资源的自我修复能力范围内, 还景区以碧草茵茵、蓝天白云,创造新的生存空间和生活环境。

2、坚持“梯次发展”

要根据不同圈层的不同特质采取不同发展方式,坚持因地制宜与发展可持续性的统一,同时采取不同的力度加强对资源的利用控制。景区第三圈层为旅游产业集中圈层,重点要在污染源控制、功能区布局、环境资源保护上加强协调力度,是实施协调发展、招商引资的核心区。景区第二圈为冷旅游带,这一圈层应为生态环境保护圈,实质为非开发区域,但从景区退耕还林后的收益状况看,应侧重于加强规划控制和污染源控制,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发展生态旅游。景区第一圈层是世界遗产核心区,该圈也是景区核心竞争力层, 在去城市化上下功夫,要以保护景区招牌的认识提高保护级别,要采取全面、强力控制措施。

3、坚持“多元发展”

以吃、住、行、游、购等为基础要素,着力发展“商、闲、情、奇、养、学”等要素。 “闲”是指休闲度假,包括乡村休闲、都市休闲等各类休闲旅游,是未来旅游发展的方向和主体;“奇”是指探奇,是指包括探秘、游乐、探险等探索性的旅游。“商”是指商务旅游,内容包括商务旅游、会议会展等旅游新需求; “养”是指养生旅游,内容包括养生、养老、体育健身等新需求、新要素;“情”是指情感旅游,是各类精神(包括婚庆、婚恋、纪念日旅游)和情感的旅游; “学”是指研学旅游,内容包括培训、拓展训练、各种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 每一个发展要素都是旅游经济新的增长极和支撑点,因此,做好了就将成为景区的多元发展的新的多点多极的经济支撑。

(三)利用景区纵深,实施圈层战略

一是在时间概念上,做实游览项目和旅游商品的储备与开发,以游览链条的多点串连和产品多元,提高旅游者行程载荷迟滞前行脚步。 二是在空间概念上,根据不同圈层资源保护,突破核心景区范畴,合理布局产业,充分考虑景区旅游发展水平,明确各圈层保护、发展重心,有效利用空间纵深,实现景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是大景区战略实施的关键在于统筹发展布局,加强规划衔接,协调攸关方利益。

参考文献:

第8篇:经济建设建议范文

一、经济新常态下旅游模式的特征

(一)旅游选择的多样性

新常态下旅游者可以有多样的选择旅游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较之过去具有更坚实的经济基础,并有能力实现它。

(二)旅游和旅游产业经济具有鲜明的全域性

传统“点”式旅游在产业形态上被严重弱化,作为传统旅游目的地景区、乡村和城市,已经被当下快捷的现代交通工具所打破,更多的体现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的旅游本质,产业经济只有建立在“点”式串连或辐射的区域产业链条上才可能带来发展。

(三)旅游行程安排的线性和区域性

自驾游的任意驱弛、高铁的巨大载乘、飞机的航空速度为旅游者所倚重,交通工具现代化必然对传统的旅游的颠覆,带来的是旅游出行方式深刻的变革。三者的结合一次旅游往往是以某点为中心的区域辐射与扩散。

(四)是旅游休养娱情特征更突出

旅游除用于观光游览之外,更多的被人们赋予了远离快节奏的现代产业生活和都市环境等休养生息、休闲度假,远离尘世喧嚣、远离案牍劳形,换种环境生活、消费等自在娱情。

在当下,旅游景区如果仍然坚持“点”对“点”的旅游模式,如果这样一味地走熟悉的路,只能让旅游者忙于疲劳的奔波,在游览观光途中收集车票、游览票等的票务经济,达不到休养娱情的目的而被旅游者抛弃,不具有旅游战略支柱产业聚集平台的实际意义。旅游景区如何在新常态下摒弃原有的模式,并实现旅游景区的不断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当下重大现实问题。

二、建设大景区,实现美丽和谐发展的对策

(一)坚持问题导向,实现和谐发展

1、扩大招商引资,拓宽就业渠道

加大综合性旅游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在景区与城市缓冲带,拿出优质项目,积极招商引资。同时,鼓励景区旅游企业聘用景区无业村民,或个体村民利用自有宅基地或房屋设施从事旅游经营服务,在提高景区收入的同时增加了当地村民的收入,并且增加了村民就业机会。

2、注重梯次发展,让景区村民参与旅游产业发展

利用好次区域和区域资源优势,不影响环境资源自我修复的同时,引导景区村民因地制宜保护管理好景区核心资源, 并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在加强环境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度假休闲产品,使景区村民从中获得生产、经营和服务性旅游收益。

3、科学利用社保平台,完善景区社会公共服务

多渠道解决景区村民就业、读书、养老等问题,加大景区社会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 确保其老有所养,完善旅游景区年老体弱者的基本社会保障,解决景区村民就业、读书、养老等问题,真正实现应保尽保。

(二)实施大景区战略的基础战略

1、坚持“美丽发展”

要切实提高景区空气、水、生态、景观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旅游者营造远离城市喧嚣的静谧休养氛围,建设宜游宜养景区。 要确保资源环境的原始、生态和完整,防止人为活动所破坏,把人的活动影响限制在资源的自我修复能力范围内, 还景区以碧草茵茵、蓝天白云,创造新的生存空间和生活环境。

2、坚持“梯次发展”

要根据不同圈层的不同特质采取不同发展方式,坚持因地制宜与发展可持续性的统一,同时采取不同的力度加强对资源的利用控制。景区第三圈层为旅游产业集中圈层,重点要在污染源控制、功能区布局、环境资源保护上加强协调力度,是实施协调发展、招商引资的核心区。景区第二圈为冷旅游带,这一圈层应为生态环境保护圈,实质为非开发区域,但从景区退耕还林后的收益状况看,应侧重于加强规划控制和污染源控制,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发展生态旅游。景区第一圈层是世界遗产核心区,该圈也是景区核心竞争力层, 在去城市化上下功夫,要以保护景区招牌的认识提高保护级别,要采取全面、强力控制措施。

3、坚持“多元发展”

以吃、住、行、游、购等为基础要素,着力发展“商、闲、情、奇、养、学”等要素。 “闲”是指休闲度假,包括乡村休闲、都市休闲等各类休闲旅游,是未来旅游发展的方向和主体;“奇”是指探奇,是指包括探秘、游乐、探险等探索性的旅游。“商”是指商务旅游,内容包括商务旅游、会议会展等旅游新需求; “养”是指养生旅游,内容包括养生、养老、体育健身等新需求、新要素;“情”是指情感旅游,是各类精神(包括婚庆、婚恋、纪念日旅游)和情感的旅游; “学”是指研学旅游,内容包括培训、拓展训练、各种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 每一个发展要素都是旅游经济新的增长极和支撑点,因此,做好了就将成为景区的多元发展的新的多点多极的经济支撑。

第9篇:经济建设建议范文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启动我市行政效能建设,深入推进经济发展环境整治工作,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会议。刚才,传达了省委、省政府文件,通报了全市经济发展环境情况,两个部门作了大会发言。水国同志作了重要的讲话,我完全赞同。下面,我结合政府工作再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行政效能建设和经济发展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性

行政效能建设,是通过规范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合理配置行政资源,科学改善行政环境,清除行政障碍,达到高效行政的目的。行政效能建设作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政府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将贯穿于行政的全过程。

近年来,我市坚持整治经济建设环境,努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行政效能逐步提高。但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等执行力低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是决策不当。有的负责人不深入实际,主观臆断;有的不善于把握时机,当断不断,贻误工作;有的越位越权决策,造成工作失误等等,不仅影响行政效能,甚至导致财政资金、国有资产的流失与严重浪费。

二是政令不通。有些部门从本位主义、实用主义出发,对上级政策与工作要求断章取义,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自为政、我行我素。一些单位在行政审批过程中指定中介机构,收取高额评估费。*普安阀门投诉事件就是一桩典型案列。

三是效率不高。有的不思进取,按部就班,墨守成规,“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不会也不善于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有的安于现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遇事推诿拖拉。有的部门随意改变或拖延不执行政府的工作要求。

四是工作作风不实。有的领导布置工作走过场,对所属单位不认真履行管理职责,发现问题不及时处理。

五是服务不优。一些部门工作人员服务观念淡漠,态度粗暴、方法简单、官气十足,有的无利不作为、有利乱作为,这些是“12345”市长热线受理投诉最多的问题。

六是执法不规范。一些执法部门生搬硬套政策规定,处罚数额就高不就低或随情就市,有的越权执法,等等。

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降低了行政效能,破坏了经济发展环境,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甚至贻误了个别干部的政治前程。对此,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增强对行政效能建设和经济发展环境整治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充分认识这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步骤,是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促进依法行政、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措施,是坚持实施“兴工富市”战略、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市委、市政府号召政府各部门必须统一思想,明确要求,扎实抓好行政效能建设和经济发展环境整治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二、全面推进行政效能建设和经济发展环境整治工作

行政效能建设和经济发展环境整治总的要求是:围绕建设精简、效能、廉洁政府的工作目标,以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主体,重点解决行政执行力低的问题。当前着力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第一,大力推进行政审批改革和行政管理流程再造

要按照现代政府公共管理职责的要求,推动行政审批和许可方式由“部门管理”向“项目管理”、由“串联审批”向“并联审批”、由“数量监督”向“时效监督”的三大转变。通过创新政府管理,再造行政审批和管理流程,突出抓好审批项目清理、职权清理、职权归并和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等四个重点环节,科学划分各级政府间、政府与部门间、部门与部门间的权责界限,规范行政权力运用程序,着力解决好政府和部门应该办什么事和不该办什么事、该怎样办事和怎样办好事的问题,确保权力运用有序、有责、公正、透明。

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必须严格按照荆政发〔*〕20号文件要求,结合部门职责、借鉴成功经验,认真研究、如期上报改革方案,做好相关的工作职能剥离和人员调整工作,保证改革措施落实到位,建立起精简、效能、廉洁的行政管理模式。

第二,努力构建透明公开的“阳光政务”平台

结合政务公开的要求,实行“阳光政务”必须做到内容全面、重点明确、形式规范、制度完善。对凡是应该公开的事项要求全面、准确、及时,对暂不公开或不能公开的要执行备案制度;对凡属行政许可项目、建设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经营性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公务员录用、干部选拔、城市规划、物价调整和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等重要事项,必须毫无保留地公开全过程,接受社会监督;对各类事项的公开形式要予以规范,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借助报刊、广电、互联网等多种形式确定公开的内容、范围、载体和时间,确保公开规范有序;对权力公开运用实行投诉制,公开投诉举报电话,对那些拒不公开、搞假公开或半公开,愚弄视听的,要依照制度予以查处。

我市在推进电子政务过程中,先后建立了“中国·*”门户网站、便民信息亭和各局域网。当前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设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不涉及国家机密的事项下,把各项政务公示于众,特别是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一切过程都要让群众充分知晓,主动倾听受理群众的咨询、投诉和建议,切实接受群众监督。与此同时,通过电子政务,实行网上审批、网上流转、网上投诉和网上处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第三,积极完善量化可行的绩效考评和科学规范的行政管理制度体系

政府各部门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充分结合部门工作职能实际,以廉洁高效为标准,以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为依托,在“双目标”管理的框架下,抓紧制定完善科学民主的行政决策、规范有序的行政管理、绩效统一的工作考评、严格完备的责任追究等制度体系。在理顺职、权、责关系的基础上,坚持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相结合,逐步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籍制度规范行政行为的新局面,为推进依法行政奠定制度基础。

绩效考评是制度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各级政府机关和各部门一定要以科学的态度、务实的精神和严谨的作风,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考评细则和奖惩规定。对个人的考评,要根据其不同的工作职能、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工作要求,对完成工作任务的时限、数量、质量、工作目标、实际成效和奖惩形式等方面,制定可量化的考评标准;对部门的考评要综合运用目标考评、效益审计、效能审查、群众评议、公众评价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衡量,做出实事求是、令人信服的考评结论。同时对考评人员遴选、考评程序和考评结果公布做出明确规定。

第四,切实构建公正严明的问责制度

政府机关和各级公职人员,无论职务高低,都依法享有一定的行政事务处置权力,也承担一定的行政行为责任。责任能否落实,取决于有没有一套公正严明的责任追究体系。最近,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纪律责任追究暂行规定》,明确了各类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责任追究措施。各地各部门一定要严格贯彻执行,制定落实办法,确保责任追究到位,为我市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行政环境。同时,各地各部门还要结合行政效能建设和绩效考评工作,制定相关的行政责任追究办法,明确实施责任追究主体、权限和相关程序。一旦发现违纪违规问题,或因决策失误、处置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要及时启动责任追究程序,根据其责任大小,分别给予引咎辞职、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各级行政监察机关要一如既往,切实履行职责,认真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对在公务活动中,、、,给国家、集体和群众造成重大损害的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公开通报,以儆效尤。

三、确保行政效能建设和经济发展环境整治工作持续巩固

第一,要强化领导,明确责任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纪检监察监督检查、部门各负其责、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市行政效能建设暨经济发展环境整治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工作。

各级政府和部门要迅速成立领导小组,落实工作专班,“一把手”要担当起“第一责任人”责任,精心部署,精心组织,及时检查督办,高效能地抓好落实。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职责,发挥主抓作用。各部门要按市政府统一部署,迅速行动,圆满完成各阶段的工作任务。

第二,要精心组织,认真实施

这项工作分为学习、清理、规范、考评四个阶段。学习阶段要重点解决思想观念问题,通过学习、宣传、动员,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清理阶段要重点解决职权及项目审批问题,对行政职权、行政流程进行清理和公示,力求准确;规范阶段要重点解决好制度、规程问题,对程序繁琐、效率低下、职能交叉、多头办事等问题,搞好职能归并;考评阶段要重点解决实效问题,重点对清理工作是否落实,职能是否归并,人员处理和追究是否到位进行检查验收。

各地各单位要从实际出发,以严肃认真的态度,科学的工作方法,理清头绪、分清轻重,精心制定工作方案,大力强化工作措施,确保每项工作落到实处。绝不能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哪个地方哪个单位工作不落实,就按效能考评和责任追究措施,追究“一把手”的责任。

第三,要督促检查,狠抓落实

各级行政监察机关,要把行政效能监察作为工作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督查方案,认真开展监督检查。各级领导,特别是“一把手”要带头督查。同时注重发挥投诉中心、监督员、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多管其下,做到事事有监督,处处有监督。凡属上级督办的事情和群众监督投诉的问题,要布置有要求、责任有落实、办结有回复。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要通报批评直至行政处分。

市行政效能办要对每个阶段性工作组织检查和群众评议,以过硬的措施促进全市行政效能建设工作平衡发展。

第四,要典型引路,深入推进

效能建设和经济发展环境整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长期建设、集中整治的原则。当前,要在全市党政机关中深入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统一认识、提高能力、完备素质。市行政效能办要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与做法,广泛宣传、营造氛围,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确保这项工作取得实效。

第五,要完善制度,寻求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