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地保护措施范文

林地保护措施精选(九篇)

林地保护措施

第1篇:林地保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桦甸市;万两河;水源地;工程性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万两河发源于桦甸市桦南乡,全长32.1km,流域集水面积162km2,属山区性河流,水系发育良好。为满足城市发展对供水的需求,解决城市供水不足的矛盾,科学开发和有效利用万两河流域水资源,桦甸市于2011年4月开工建设万两河水利枢纽工程,作为城市供水的新增水源地。

万两河水利枢纽工程以向桦甸市供水为主,同时兼具发电功能,工程建成后,每年将为桦甸市供水1904万m3。万两河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将使桦甸市的供水能力大幅提高,从而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2 流域内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万两河流域内主要的环境问题是非点源污染。居民区内无集中排水管网,生活污水多采用散排或明渠排放;垃圾堆放比较随意;居民区多为平房,旱厕未作底部防渗处理;人畜粪便无处理设施,亦无及时清运;降水淋溶废弃物的渗滤液随地表径流进入河道,同时对地下水构成威胁;追求“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致使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地使用农药和化肥,亦对河流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3 水源地建成后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水库建成后水体流速减缓,污染物扩散减弱,受上游面源污染的影响,有机物和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后,可能造成富营养化。

虽然万两河建成后因向城市供水而使水体交换较为频繁,水温高温期较短,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的进程较南方水库相对缓慢,但由于库区水面面积相对较小,如不加以控制,势必对水库水质构成潜在的威胁。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面源产生的氮、磷以及有机物等营养物质进入库区水体,必须保证上游来水水质达标,才能使富营养化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从而避免蓝藻爆发形成水华等富营养化极端现象的发生。

4 工程性保护措施

针对前述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工程性保护措施,通过水源地污染防治、生态恢复和建设、应急能力建设、预警监控体系建设、管理能力建设等具体工程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加强污染源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环境监督管理能力,以求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落到实处,最终达到全面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的目标。

4.1 水源地保护区保护隔离工程

4.1.1 围栏

在已划定的一级保护区边界设铁丝围栏。围栏高2.2m;钢管立柱,间距3.0m;混凝土基础,基础深度1.8m;围栏总长度8800m。

4.1.2 道路警示牌

在进出水源地保护区的道路两侧设立警示牌,对行人及车辆进行警示和提醒,在同一地点路的两侧分别设立进入保护区和驶离保护区警示牌。设置地点共10处;警示牌20块。

4.1.3 界标

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边界线埋设砼基界标。界标内容包括饮用水保护区标志、名称、范围、管理要求和依据、监督管理电话、设立单位和时间等。

4.2 面源污染防治工程

4.2.1 农村厕所改造工程

建设具有防渗功能的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厕所直接建在化粪池上,化粪池防渗层采用砖加1.5mm厚的土工膜加水泥砂浆抹面的复合结构,粪便定期收集后集中进行处理,对原有粪坑和厕所进行拆除,对下层1米的污染土壤进行置换,建设标准至少应达到《农村户厕卫生标准》(GB19379~2003)中的Ⅱ类标准,粪便处理后应符合《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7959~2000)的规定。

4.2.2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程

4.2.2.1设置垃圾箱

在村屯设置垃圾箱对垃圾进行收集,定期清运,集中处理。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应以修建永久性垃圾箱为宜,垃圾箱修建总数50个。

4.2.2.2生活垃圾转运站

修建垃圾转运站10个。

4.2.2.3生活垃圾处理工程

采用车运方式将垃圾收集后,运至桦甸市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增加密闭式垃圾清运专用车辆3台。

4.2.2.4水土保持

采取全面的水土保持措施,建立完善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a边坡支护工程

建设10000平方米的边坡支护工程,降低水源地边坡的水土流失。

b坡地鱼鳞坑建设工程

在15°~45°之间的坡度区域,不便于修筑水平的截水沟,采取开挖鱼鳞坑的方式分散拦截坡面径流,控制水土流失。

c导流排水沟

沿围栏布设导流排水沟,总长度为8800m。

d坡耕地整治工程

对水源地保护区内的坡耕地进行整治,主要整治为等高梯田形式,整治面积为20000m2。

4.2.2.5农村能源替代工程

推广能源替代与节约工程,减少农户用柴量,减少植被的砍伐,起到保护植被和加快生态修复的作用,推广节能省柴灶300个。

4.2.3 生态建设与恢复工程

4.2.3.1 生态截留沟

在水资源保护区的道路两侧建设生态截留沟,长度为5000m。

4.2.3.2 河道整治工程

水库上游二级保护区内支流河道整治总长度28km,河道整治包括:拦 沙 坝;浆砌块石;清淤。

4.2.3.3 生态浮床建设工程

生态浮床是借助浮体上栽培的水生植物,通过植物、根系上的微生物等的作用,直接从水体中吸收营养物质及其他污染物,达到净水的目的。生态浮床具有净化水质、消减风浪、美化水面景观、提供水生生物栖息空间等多种功能。

根据水库特点,在库区内选择合适的位置以及适宜的水生植物进行培育,通过吸收和降解作用,达到去除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和其他污染物质的作用。

4.2.3.4 污水处理工程及湿地

接触氧化处理系统依据天然河床、人工填充滤料等载体上附着的生物膜,在人工辅助曝气或直接利用水中溶氧条件,通过吸附、降解及过滤作用去除河水中的污染物。主要包括砾间接触氧化法、沟渠内接触氧化法、人工填料以及与水生植物相结合的方法等。

人工湿地是利用湿地中填料、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及生物的过程实现对污水的净化。人工湿地净化受污染水体作用是介质、水生生物和微生物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湿地的水力负荷的比率、滞留时间、填料的选用、种植植物的类型和数量等。

根据水资源保护区内村庄的分布特点,建设村庄污水接触氧化处理系统工程和人工湿地工程,总投资150万元。

4.2.3.5 入湖支流口前置库建设工程

前置库技术是利用水库的蓄水功能,将因表层土地中的污染物(营养物质)淋溶而产生的径流污水截留在水库中,经物理、生物作用强化净化后,排入所要保护的水体。其作用机理包括沉淀、自然降解、微生物降解和植物降解等。前置库技术是水库型水源地面源污染治理的有效手段。

根据万两河水源地上游流域内生产和生活的实际情况,采取对农村生活污水及蓄禽养殖废水进行集中收集和处理的方式来减轻面源污染并不符合客观实际,不具备较好的可操作性。而设置前置库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减少治理成本并达到预期效果。

万两河水源地上游流域内人口及农田分布比较分散,为了能够对面源污染进行相对集中的治理,本规划采用在万两河水源地上游两条支流的入库口位置以上建设前置库2座。

前置库的库容以滞水时间来确定,设计标准为夏季滞水时间为2天,春秋季滞水时间为4~8天,冬季滞水时间20天左右,同时满足暴雨期悬浮物、总氮、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0%、40%和40%。

4.3 水源地应急能力建设工程

4.3.1 建设目的

加强环境事故风险防范能力,保证水源地管理机构能够将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以内,避免或防止饮用水源污染,保障居民生活的用水安全。

4.3.2 基本原则

4.3.2.1以防为主,充分考虑潜在的突发性事故风险;

4.3.2.2充分考虑应急措施的科学性、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4.3.3 建设要求

4.3.3.1确定应急预案的目标、内容、响应方式和精度,确定主要保护对象;

4.3.3.2建设饮用水水源地应急系统,制定保障系统有效运行的措施;

4.3.3.3制定饮用水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写预案实施要点及说明,研究并论证预案可行性,预案的排练和预演等,应急预案具体编制过程应参考以下内容:

a 应急预案的分类

常规污染型:由于气温等自然原因,导致局部污染或集中污染的爆发而影响供水,如蓝藻的爆发。

突发卫生型:由于突发事件致使化学品等可能污染水体的物质流入水体造成水源无法供水的情况,如由于交通事故造成的化学品的泄漏等。

b应急级别

应急预案的级别分成3类,预警级别越高,预案的措施越要周密和完备。

基本应急状态(一级:黄色)

紧急应急状态(二级:橙色)

极端应急状态(三级:红色)

c监测与预警

水质监测

提出水质监测网络的建设方案,提高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和实时监测的能力。

应急预警

编制饮用水源应急预警的标准和相关的技术指标,包括预警的条件、预警上报渠道,程序等。

d应急措施

根据应急级别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所采取的措施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是在应急条件下为保障供水而实施的,主要包括跨流域调水工程、应急水源工程的启动、运水工具和储水设施、污染治理与修复工程等。

非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应急组织机构、污染信息制度、决策的部门内、部门间会商制度、紧急用水管理制度、紧急救援技术及人员、宣传和奖励办法等。

饮用水水源地应急机制的完善及相关的管理措施。

4.3.4 建设内容

根据上述要求,万两河水源地应急能力建设工程包括:

应急监测车1辆

配置水质快速检测设备1套

配置库区是指监测预警系统1套

配置有机污染物检测设备1套

编制万两河水源地水体污染评估分析系统(含预案编制、预演和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1套

开展管理者相关技术培训

5 效益评估

5.1 环境效益

5.1.1 水源地保护工程效果评价

水源地保护工程实施后,水源地将得到有效监管和保护。隔离防护工程将有效防止水土流失;防护林和宜林地绿化使水源地生态环境的以美化和改善,并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农村面源治理工程将改变脏乱差的生活环境,改变农村居民不注意卫生的习惯,减少农村生活以及畜禽养殖造成的面源污染。

5.1.2 水源地应急能力建设工程效果评价

应急备用水源地建成后,将极大地缓解因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应急监测手段的提高,使得决策部门提高了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效率和能力,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1.3 水源地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工程效果评价

水源地预警监测体系的建设可有效提高水源地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能力,快速反应水源地水质水量信息,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水源地的实时信息,为安全供水提供技术保障。实施自动监测后,可以有效保障水质安全,对生产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应变能力;预警监测体系能够及时发现污染事故,快速查找污染原因,并快速通报有关部门和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减轻污染造成的损失。

5.2 社会效益

水源地保护工程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让人民喝上放心水的重要的民生工程,对于水源地数量不足的桦甸市来说,工程本身创造的社会效益要远远超过其收到的经济效益,主要包括:

5.2.1保证水源地供水安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5.2.2水源地应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5.2.3实现水源地环境预警监控。

5.2.4提升全市的水源地环境管理能力。

第2篇:林地保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森林鼠害 防治技术

近年来,随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四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启动和实施,全球对改善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随着新造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面积的大幅度增加,中幼龄林内鼠害问题不断凸显,危害日趋严重,造林工程形成了“边栽边吃,常补常缺”的局面,经济损失惨重,未成林造林地的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受到严重影响,林木鼠害已成为威胁造林绿化成果巩固和林业重点工程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尽快扭转鼠害发生严重的现状,吸收和借鉴现有的防治技术和管理经验,动员全民防鼠积极性和主动性。贯彻“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防治,促进健康。”的方针,以营林措施为基础,加大预防性治理力度,走标本兼治、保护环境之路。具体治理措施如下:

1.生态控制措施

生态控制措施指通过加强以营林为基础的综合治理措施,破坏鼠类适宜的生活环境条件,抑制害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以增强森林的自御能力,形成可持续控制的生态林业。

森林鼠害防治必须从营造林工作开始,要在营造林阶段实施各种防治措施,对森林鼠害进行预防性治理。

1.1造林设计时,首先营造针阔混交林和速生丰产林,要加植害鼠厌食树种,优化林分及树种结构,并合理密植以早日密闭成林。

1.2造林前,要结合鱼鳞坑整地进行深翻,破坏鼠群栖息,将造林地内的枝桠、梢头、倒木等清理干净,以改善造林地的卫生条件。

1.3造林时,要对幼苗用树木保护剂进行预防性处理,可以用防啃剂、拒避剂浸蘸根、茎。

1.4造林后,在抚育时及时清除林内灌木、杂草和藤蔓植物,搞好林内环境卫生,破坏害鼠的栖息场所和食物资源;控制抚育伐及修枝的强度,合理密植以早日密闭成林;定点堆积采伐剩余物(树头、枝、r及灌木枝条等),让害鼠取食。在害鼠数量高峰年,可采用代替性食物防止鼠类危害,如为害鼠过冬提供应急食物,以减轻对林木的危害。

对于新植幼林,营林部门要切实加强监管,发现鼠害要立即对害鼠进行防治。

2.天敌控制措施

根据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大力保护利用鼠类天敌,对控制害鼠数量增长和鼠害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2.1林区内要保持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实行封山育林,严格实行禁猎、禁捕等项措施,保护鼠类的一切天敌动物,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创造有利于鼠类天敌栖息、繁衍的生活条件。

2.2在人工林内堆积石头堆或枝柴、草堆,招引鼬科动物,在人工林缘或林中空地。保留较大的阔叶树或悬挂招引杆及安放带有天然树洞的木段,以利于食鼠鸟类的栖息和繁衍。

2.3有条件的有林单位,可以人工饲养繁殖黄鼬、白鼬、苍鹰等鼠类天敌进行灭鼠。

3.物理防治

对于害鼠种群密度较低,不适宜进入规模灭鼠的林地,可以使用鼠铗、铁猫、木猫等物理器械,开展群众性的人工灭鼠,也可以采取控防鼠阻隔沟或在树干基部捆扎塑料、金属等防护材料的方式,保护树木。

4.化学灭鼠

对于害鼠种群密度较大,造成一定危害的治理区,应使用化学灭鼠剂进行防治。

第二代新型抗凝血剂(如溴敌隆等)对非靶动物安全,无二次中毒现象,不产生耐药性,可以在防治中大量使用。但应适当采取一些保护性措施,如添加保护色,小塑料袋包装等等。

5.生物防治

5.1林木保护剂

林木保护剂,是指用各种方法控制鼠类的行为,以达到驱赶鼠类保护树木的目的。常用防啃剂、拒避剂。由于该类药剂不伤害天敌,对生态环境安全,可以在生产防治中推广应用,尤其是在造林时使用最好。

5.2抗生育药剂

抗生育药剂是指能够引起动物两性或一性终生或暂时绝育,或是能够通过其他生理机制减少后代数量或改变后代生殖能力的化合物,包括不育剂等药剂。

该药可以推广应用。

6.防治时间

鼠害防治在春、秋两季进行,春天在4月,秋季在10月份。但是,造林地的鼠害防治应在造林前的7 10天进行;未成林造林地和幼林地的鼠害防治,应在霜降上冻后降雪前这一期间进行。实施防治时以林场(乡、镇)为单位。

6.1春季防治

林木被害株率3

10%的地块,可以采用不育剂、拒避剂和招引天敌等措施进行防治。

被害株率11 20%的地块,可采用物理方法、不育剂、拒避剂、化学药剂等措施进行防治。

被害株率21%以上的地块必须采用化学药剂防治。

6.2秋季防治

标准地调查时,鼠种捕获率在1-4%时,可采用天敌控制、营林技术、不育剂、拒避剂等措施防治。

第3篇:林地保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塞罕坝;森林资源;保护措施;浅析

收稿日期:20130527

作者简介:邵立新(1974—),女,河北围场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资源管理或林业生产技术管理工作。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02402

1 引言

塞罕坝机械林场是河北省最大的人工林林场,2007年在原林场和塞罕坝部级森林公园的基础上建立了自然保护区,肩负着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态系统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能。塞罕坝地处高原地带的森林-草原-荒漠沙地交错带上,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加大对森林系统的保护力度已成当务之急。

2 森林资源现状

根据监测结果,塞罕坝机械林场林地总面积9335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00%。其中,有林地面积占林地总量的72.39%;全场林木总蓄积量达1012万m3,公益林地42320hm2,占林地总面积的45.33%,商品林地32346.67hm2,占林地总面积的34.65%,公益林地与商品林地之比接近3∶2。林区内有维管植物81科、303属618种;大型真菌22科51属79种;陆生野生动物152种、亚种。

3 森林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

3.1 生产经营影响

塞罕坝机械林场主要以林业为主,商品林经营是森林经营的中心工作。同时单层人工纯林集中连片,但树种过于单一,导致林分稳定性和综合抗逆能力下降,近几年森林病虫害虫总量逐年增加,且有大面积发生的趋势,不利于综合开发利用和全面合理地培育后备资源。

3.2 人口增长影响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引起了对土地、能源等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经济的发展对林木资源的利用也较普遍,对各种植被的开发利用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选择,导致资源被不合理开发,自然环境承载压力增大,有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3.3 旅游活动影响

近年来由于旅游经济的发展,该地区生物资源和景观资源消耗加大,影响塞罕坝生态系统稳定。特别是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设施的修建以及林区内居民大量的排放生活垃圾,致使环境污染,对林区内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3.4 周边环境影响

周边地区防风固沙措施跟不上,有些地方产生了沙丘活化和土地沙化现象,不仅造成了风沙对新垦荒地的侵蚀,也加剧了对自然保护区的危害。畜牧业的发展,致使草场严重超载,加剧了草场退化甚至沙化。林场西部三道河口一带地处荒漠沙地边缘,水资源匮乏,植被相对稀少,生态系统脆弱,与之相邻地区植被退化,土地沙化,荒漠化趋势加剧,沙进人退的局面尚未扭转。

3.5 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矛盾尖锐

因为丰富的资源和优美的环境,使得塞罕坝已不可避免地成为开发和招商引资的重点,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日益尖锐。目前在林区内开发旅游项目,或建立风电站、道路、别墅等设施,对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产生了影响。

4 森林资源保护措施

4.1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随着人们对生存环境质量的重视和对自然与生态的渴求,自然保护区建设正日益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保护区是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类型,以保护物种、生态系统或自然遗产为主要目的。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消极保护,而是为了在实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发挥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按照生态学原理,合理利用资源,加强保护区建设,以促进自然保护区与林场的协调发展。

4.2 林业经营管理

4.2.1 分类经营管理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与林业分类经营有密切的联系。保护森林资源,就要在保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尽量发挥森林的各种功能,在塞罕坝优质人工林的基础上,采取分类经营,将林业潜在的最佳效益通过合理的经营管理手段充分发挥出来,实现高效经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既有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协调社会经济的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4.2.2 林地林权管理

切实强化林地保护管理,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审批制度,发现非法征占用林地行为应及时查处。对林权证发放情况进行清理登记,明确和稳定森林资源权属关系,积极协助调处林权纠纷,保护林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加强森林利用管理和森林经营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林地流失,收复和恢复损毁林地。

4.2.3 限额采伐管理

完善森林限额采伐制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切实把森林资源管好。创新森林资源管理体制,遏制森林资源超限额采伐,加强森林资源抚育经营,防止国有森林资源流失。严格执行林木凭证采伐制度、木材凭证运输制度和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制度。加大林政执法制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行为。

4.2.4 荒漠化管理

坚持植被重建与封禁保护相结合,大力推进工程治理、增加林草植被,切实加强封禁保护,强化禁牧、禁垦措施,促进荒漠生态系统修复与优化。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既要加强荒漠化防治,又要发展特色沙产业,聚集全社会的力量参与荒漠化防治。

4.3 开展生态旅游

开展生态旅游可有效地维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生态旅游的核心概念是保护,在保护的同时强调发展。通过有效的管理、规划和监测,使旅游、林区和当地社区共同发展。

(1)生态旅游必须以承受能力为前提,避免生态功能的破坏。并按照淡旺季节、节假日、不同景点、不同线路而有区别地科学区划分流和疏导游人,避免超负荷接待游客。

(2)生态旅游业必须持积极而谨慎的态度,进行适度开发。开发中所有的建筑、道路等基础设施,必须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在施工中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以不污染、不破坏环境为前提。

4.4 森林病虫害防治

防治森林病虫害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措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在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产业发展中,担负着支撑保障任务。

在做好预测预报的同时,加快构建起一个覆盖整个林场、健全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及时掌握林区森林资源发生病虫害的具体情况和发展动态,实施短期的区域性预报。坚持对森林资源病虫害开展一般的调查以及系统的观测,持续积累相关的基础资料,建立起实用的数据库,运用监测信息处理系统以及高新的技术开展预报预警工作。使用生物防治方法,实现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尽量避免环境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

4.5 森林防火

加强林业执法和森林防火,减少资源损失。提高对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1)明确责任,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制订森林防火预案,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目标,分解任务,细化责任,真正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把森林防火的责任落到实处。

(2)建立健全制度,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森林防火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全民保护森林资源、参与森林防火事业的自觉性。

(3)加大火源管理,严格禁止一切野外吸烟弄火行为,做到“扑早、扑小、扑了”,不留隐患。在重点林区设卡,加强巡护,禁止一切在林区内违规用火行为。

(4)全面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采取经营措施提高森林防火性能,清理林区采伐余物、林内濒死木、枯立木和病腐木,减轻林区可燃性,增强抗火性,同时可促进林木生长。

4.6 森林资源管理队伍建设

严格以森林保护为基础建立森林资源管护队伍,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树立良好的生态保护风尚。提高队伍的执法水平,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及教育。严格队伍管理,提高森林资源管护队伍的办事效率和办事质量,杜绝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的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等现象。

5 结语

任何森林资源都具有一定的生态公益功能,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配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好森林生态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才能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公益功能。因此,应当加强研究森林资源的保护措施,并将措施贯彻落实,最大限度保护森林资源。森林资源保护措施的实施,对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万维英.浅谈森林的重要性及保护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1(15).

[2] 丁存发.优质高效、分类经营是林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河北林果研究,2001(3).

第4篇:林地保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 林木管护;建议;宁夏固原;原州区

中图分类号 S72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171-01

近年来,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重点林业工程的带动下,原州区林业生态建设快速稳步推进,林地面积不断扩大,林草植被大幅度增加,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至2013年底,全区林地面积达10.52万hm2,森林覆盖率达12.7%。但由于原州区林地点多、线长、面广,特别是大多数林区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通迅不畅,森林资源管护基础设施薄弱,林木管护工作难度大。为进一步加强林木管护工作,切实保护和改善原州区生态环境,巩固各类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现就加强原州区林木管护工作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 强化措施,加强国有林地管护

国有林地是原州区水源涵养林的主要基地。主要分布在原州区的10个国有林场,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国有林地管护力度,确保国有林地发挥最大效益。一是明确划分管护片区。以林权界线外100 m为界,划分管护区域,将管护面积落实到具体管护责任人,做到管护地点、管护责任、管护时限“三落实”;二是严格奖罚措施。制定严格的管护办法,落实岗位职责,实行奖优罚劣,将管护成效和管护人员月度奖励工资挂钩,做到了管护办法、管护成效、奖罚标准“三统一”;管护人员、管护行为、管护措施“三到位”;三是采取专业护林队伍定期巡查和林政执法队伍专项行动相结合的办法,严厉查处和依法打击侵占、破坏国有林地、盗伐、捕猎、打柴、偷牧等行为,切实保护生态建设成果[1];四是严格执行巡山制度。管护人员白天坚持全天侯巡山,夜间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突击检查,认真填写巡山记录,如实记载巡山情况。将职工巡山情况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五是规章制度健全,职责明确。各国有林场职工任务都划分到山头地块、小班,人人有责任区,实行管理目标责任制,根据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奖励和惩罚。建立健全巡山查林、值班、请销假、工资管理等规章制度;林业局开展定期不定期地督促检查,对缺岗、漏岗,责任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的责任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2]。

2 齐抓共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退耕造林点多面广,涉及千家万户,是林木管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退耕还林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林业局要与各乡镇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将退耕地造林及荒山荒沟造林、农田林网等,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纳入乡镇管护范围,明确管护责任;二是加大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力度。春、夏、秋季,集中精力组织农户对退耕地中缺苗断带、补栽不彻底、保存率低的地块,及时进行补植补栽。补植补造时,实行林业技术人员包乡包村负责制,严格技术要求,抓好整地、造林等环节,并针对补植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及措施,保证成活率。三是严格验收标准。落实“四暂扣、四不兑现”工作措施。对故意损毁林木、复耕、征占和私自改变造林地点的,保存率、抚育、补植、管护达不到要求的,坚决不予验收,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后仍然达不到要求的,暂停兑现补助粮款。四是加大宣传工作力度。采取组装宣传车、刷写标语、散发传单,张贴公告等形式,认真宣传林业法律法规和“谁退耕、谁管护、谁受益”的退耕还林工程林业政策,以及区、市有关封山禁牧工作的规定、重大意义等[3]。

3 狠抓落实,切实保护重点绿化工程

一是聘用专职护林员。聘用专职护林员25~30名,专门对将银平公路、高速公路、北部农田林网、须弥山旅游线路、蝉塔山景区、农资城、古雁岭等重点绿化工程进行管护,与护林员签订管护责任书,要求护林员认真填写巡护日志,做好鼠兔害防治,按管护情况兑现护林员工资,奖优罚劣。二是建立档案。对重点工程的林地面积、树种、管护情况、护林员基本信息等基本情况建档立卡,做到底子清、情况明。三是护林员坚持每天对所管护林地进行巡视,对林木生长情况、土壤墒情、干旱程度、病虫害情况、风灾、火灾等情况实施全方位监督。护林员发现上述所列情况时,除了及时采取相关措施防止灾害扩大以外,还应及时向林业局报告,林业局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力、物力赶赴现场,采取更有效的补救措施。

4 落实措施,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力度

古树名木不仅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重要的种质资源,同时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要组织人力、物力对全区范围内的古树名木进行摸底调查,并根据古树名木的分布情况,采取抗旱浇水、松土施肥、修剪、立支柱、堵洞、设置花池与围栏等切实有效的技术措施对其进行保护管理。

5 多措并举,加大护林防火及林木有害生物的防治

一是根据原州区林木遭受鼠害严重的实际,专门组建专业捕鼠队伍进行鼢鼠防治,特别是在张易镇、开城镇等鼢鼠重灾区按照鼢鼠生活习性,采取投毒、弓箭射杀等捕杀鼢鼠的方法,分片区、分时段进行集中捕打。同时广泛宣传动员退耕户积极捕打鼢鼠。捕打的鼢鼠由林业局统一定价,整只收购。二是建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和森林病虫害监测队伍,专门负责对全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和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情况进行定期监测,为森林病虫害防治提供准确的数据。每年年初对监测人员进行1次专业知识培训,提高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和森林病虫害监测水平和防治能力。三是及时扑救森林火灾。组建专业森林防火应急扑救队伍,配套防火水车、人员运输车、风力灭火器、灭火扫帚等专业灭火工具,并充分准备好交通、气候、森林分布等相关资料,为森林防火提供充足的物资保证[4]。每年年初组织业务培训1次,组织火灾扑救演练1次,提高处置突发森林火灾的水平和能力。各乡镇和国有林场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组建专兼职扑火队伍1支,队员不少于10人。防火期各防火主体单位实行24 h值班,一有火情,立即报告防火办,迅速出击,真正实现森林火灾 “打早、打小、打了”的效果。

6 参考文献

[1] 蒋勇.关于无锡市林木管护工作的思考[J].上海农业科技,2012(2):89,91.

[2] 郭巧霞.高台县冬季林木管护方法探索[J].甘肃林业,2013(2):39-40.

第5篇:林地保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大青沟部级自然保护区;樟子松;人工林;健康经营

中图分类号: S750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7.057

大青沟部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西南部,科尔沁沙地南缘。南与辽宁省彰武县接壤,西与库伦旗毗邻。地理坐标为北纬42°43′40″~42°49′18″,东经122°7′25″~122°15′42″。1952年建立护林站,1958年改造为国营林场,1980年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大青沟自然保护区(省级),1988年由国务院批准建立大青沟珍贵阔叶林保护区(部级)。保护区总面积8183公顷,其中核心区1322.4公顷,占16.16%;缓冲区2082.2公顷,占25.45%;实验区4778.4公顷,占58.39%。保护区主要以科尔沁沙地原生森林生态系统和天然珍贵阔叶林为保护对象。

1樟子松人工林现状

保护区总面积8183公顷,林业用地面积8137.8公顷,占总面积的99.45%。有林地面积7183.7公顷,占总面积的87.8%,其中,天然林5010.5公顷,人工林2173.2公顷。人工林主要以樟子松为主,主要分布在实验区内,其中,樟子松纯林面积为964.8公顷,樟子松混交林面积为781公顷,混交林多以块状混交为主。樟子松人工林初植密度过大,郁闭度高,群落结构单一,林内通风透光及卫生条件差,林木生长缓慢,病虫害严重,部分林分出现枯黄、枯死及衰退现象。

2存在的问题

2.1 林分质量低,生态系统脆弱

大青沟部级自然保护区内大部分樟子松人工林于上世纪80年代栽植,由于当时国家及自治区没有相关的造林技术规程,林场也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营造林规划设计,而且土壤主要以风沙土为主,有机质含量低,难以满足林木的生长需求。据调查,大青沟部级自然保护区樟子松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为38.49立方米/公顷,个别林分蓄积量还不到25立方米/公顷,林分质量低,综合效益差。再加上自然保护区严禁采伐及后期经营管理过程中没有及时采取间伐、修枝等抚育措施,造成林分过密,郁闭度过高,林内光照减少,温度低,不利于林下植被的生长发育,物种多样性降低;也不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繁衍,土壤微生物活性下降,枯落物难于分解,导致生物循环失衡[1];致使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多功能性降低。

2.2 林分早衰现象明显,病虫害较严重

由于沙地本身的有机质含量低,地力条件差,部分林地地力下降趋势明显,林木生长势较弱[2];再加上地下水位下降和近几年的连续干旱,树体衰弱,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以及经营密度过大、抚育管理滞后等因素,出现大面积樟子松人工林枯黄、枯死、衰退现象。根据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的调查结果,大青沟部级自然保护区樟子松枯死现象,诊断为樟子松衰退病与松沫蝉和松枯梢病共同为害的结果,樟子松人工林出现针叶枯黄的有500多公顷,枯死的达30多公顷。

2.3 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和森林经营措施

大青沟部级自然保护区樟子松人工林枯梢、枯死、发生病虫害面积达500多公顷,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清理这些枯死、感病的树木,改善林间环境、减少病虫源,很有可能加剧病虫害的蔓延。大青沟部级自然保护区现有人工林面积为2173.2公顷,每年修枝、林下枯落物清理等抚育管理措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根据当地经济技术指标,对枯死、密度大、发生病虫害的500多公顷樟子松进行卫生伐、生态疏伐、修枝及抚育等工作需要资金大约200多万元,而大青沟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人力和物力、财力有限,无法满足需要。

3 健康经营措施

3.1 调整林分结构,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根据林分结构、立地条件及受病虫害等实际情况,制定森林经营管理方案。根据经营方案对发生病虫害较严重、枯死木较多、林内卫生状况较差的林分进行卫生伐;对林分密度大、林木生长缓慢的林分采取生态疏伐、修枝等必要的措施[3]。进行生态疏伐的同时进行浇水、施肥、松土等抚育管理措施。通过调整林分密度和改善地力条件,为林下植被和保留的樟子松提供充足的生长空间和生长所需养分,形成人工林和天然林(草)的混交;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稳定性,形成符合本地区的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3.2 加强经营管理和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治

加强林地的管护和抚育管理工作,科学合理地进行修枝、间伐等营林措施,改善林木的水分、养分等条件,避免或减缓潜在的病害,促进林木健康成长。健全有害生物防治机构,配备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专业人员和相关仪器设备,积极开展病虫害监测工作,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

3.3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

市、旗等地方财政加大对大青沟部级自然保护区的日常建设和管理经费的投入。申请中央财政对保护区的建设补助,上级林业主管部门逐步增加对保护区防火、病虫害防治等相关费用的投入和管理力度等措施。增加各项经费的同时把保护区人工林抚育纳入到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中,确保保护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大青沟部级自然保护区是科尔沁沙地森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区,是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也是科尔沁沙地生态系统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保护区樟子松人工主要分布在实验区内,起着保护沟内核心区的重要作用。实施健康、合理、科学的经营措施,可优化林分结构,改善林木生长,促进林木生长发育,有效改善樟子松人工林的生态环境,保护、提高核心区现存珍稀动植物的生境,确保保护区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陈礼清,赵安玖,陈正清,万云.人工林地力衰退现状及防治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3,(01):9-12.

[2]赵国军,曹文生,高辑,孙海红,张日升.西北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合理经营对策[J].防护林科技,2011,(03):44-45.

第6篇:林地保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森林保护;现状分析;对策

森林对于地球的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地球现在沙漠化程度越来越高,水土严重流失,人们可利用的土地面积也日益减少。大面积的森林被破坏,似的沙尘暴等各种天气发生越来越频繁,空气质量日益下降,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了明显的影响,这也想我们揭示出了森林保护的重要性。

1.森林保护现状

我们都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土地来建设工厂,在已有的土地被利用完成后,人们开始砍伐森林来扩建土地,这就使得森林的面积日益的减少。森林面积的骤减,使得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我们都知道,森林对空其有着良好的净化作用,在人们大面积的破坏森林后,空气的质量也日益下降。沙漠化现象日益加重,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水土流失严重。这些现象的出现,使人们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性,开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森林,但是虽然人们意识到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森林,也颁布了不少的法律法规,但是还是有不少的人为了一己私利对森林乱砍滥伐,所以森林面积依然在减少中,这也是环境治理没有太明显的改善的原因之一。总而言之,人们已经意识到森林保护的重要性,但是保护森林的措施还不够完善。目前,森林保护的现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木材砍伐量与商品材生产失控:虽然各乡镇都制订了相关的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和规划,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尤其在年度采伐计划总量和按采伐类型、消耗结构的分项限额上,突破、挪用、挤占的现象时有发生,其原因是各级分管人员业务、政策、廉政等方面的素质较低所致。变相使用采伐限额,滥用择伐手段部分乡镇由于天然林采伐限额相对不足,为了考虑眼前利益,用虚增人工林采伐限额的办法来填补天然林采伐限额的不足,从而致使大片天然林横遭灭顶之灾。一些林区、林农借中幼林林木较多的复层异龄林实行择伐的机会,进行超面积、超强度、超龄级采伐,从而使择伐计划失控。作业设计无法反映伐区真实情况,伐中检查、伐后验收制度执行不严由于少数采伐作业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工作缺乏认真严肃的态度,在对现场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下,不按《林木采伐作业设计实施办法》进行详细准确的伐区设计,使作业设计不能真实反映伐区的实际情况。此外,由于某些工作站人员客观上的行政不作为,或主观上的包庇纵容,致使林业砍伐管理的“伐中检查”、“伐后验收”制度有章不循,砍伐进度疏于掌握,使砍伐面积和数量失于监管,对于可能造成破坏森林的隐患未能积极采取措施,任其发展。

2.森里保护的对策

继续加大宣传工作,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火灾是森林面临的最大克星,一个微不足道的野外用火行为都有可能酿成一场森林大火,将几十年的造林、护林成果瞬间化为灰烬。每年秋冬季节各乡镇都会有山火发生,致使大量的林业资源遭受不测之灾,少则几公顷,多则几百公顷。因此,要将森林消防宣传工作行政化、文件化、日常化;不仅要在通往野外观光、墓地等场所的路口树立永久性形象广告,还需要在周末和传统节假日派宣传车或护林员在现场进行播音、巡视,以杜绝人为的森林消防灾害。

严肃政策法纪,实施规范化监管:组织涉林部门和单位人员定期进行政策法纪教育和勤政廉政教育,通过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凡涉林部门和单位,必须建立严密的林业工作岗位制度和流程,严格按规程操作;建立专人负责的制度,实施监管和奖惩机制,严格掌控,奖惩分明。

鼓励竹木产业深加工,抑制资源过度消耗:政府要采取适当的政策倾斜、财政补贴等方法,鼓励和刺激木竹产业走精、深加工之路,尽量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的附加值,降低资源消耗。一是支持现有企业在原有基础上有效延长产业链,或变粗加工为精深加工;二是大力支持资源综合利用度高的规模型企业稳定生产。 适当调高原木、原竹、竹木半成品的出运征收门槛,以抑制资源过度消耗,保持森林涵养。

对于森林的保护必须要减大力度,采取可以起到实际作用的措施。对于国家来说,要颁布森林保护的相关法律文献,并将这些法律落实到实处,对于违反规定的人给与严格的处罚,这有严格的执法才可以正真的起到法律制度的作用,森林得到真正的保护。森林的保护需要保护现有的森林资源,还需要通过植树造林的方式来扩大森林面积,由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木材,就不能避免的要对森林进行砍伐,所以就要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使森林的消耗与形成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底部。同时,相关的部门要悟尽职守,对乱砍滥伐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督,对那些因为一己私利而破坏森林的人进行严厉的惩罚,这样才可以杜绝乱砍乱伐现象的出现,使现有的森林资源得到良好的保护。总而言之,无论是采取何种措施,都要将这些方案落到实处,是森林得到真正的保护,不再受到非法的破坏。

3.结语

森林的保护,是森林的面积不再减少而呈上升的趋势,无论是对于地球环境的改善,还是对于人们生活和健康都有着深远的意义。近些年来,地球的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沙漠化日益严重,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人们对森林的破坏有着莫大的关系。同时,在环境逐渐被破坏的过程当中,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了保护森林的重要性。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物资的有着巨大的需求量,这就导致人们对森林进行乱砍滥伐,森林的面积骤减。对于森林的保护必须要减大力度,采取可以起到实际作用的措施。无论是采取何种措施,都要将这些方案落到实处,是森林得到真正的保护,不再受到非法的破坏。使森林发挥出保护地球环境,为人们造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丽媛,郑笑如,林文学等.加大森林资源保护促进林业快速发展[J].吉林农业,2011,173-173.

第7篇:林地保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土壤管理;幼林管理;补植;保护

人工林的幼林阶段是指从种植到郁闭以前这段时间。在幼林阶段中,由于植株幼小,尚未形成群体,因而对各种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如不及时抚育管理,就会影响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只有加强抚育管理,才能达到较好效果。因此幼林抚育是巩固造林成果,促进林木速生丰产优质最重要的一环。幼林的抚育管理,是为调节幼林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措施包括土壤管理,幼林管理、补植、保护等。

1 土壤管理

土壤管理是幼林抚育技术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松土除草、灌溉施肥、林农间作等。

1.1 松土除草(中耕除草)

松土和除草这两项工作,常结合在一起进行,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仅以某一项为主。松土的目的是疏松土壤减少地表蒸发,保持土壤水分,并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以促进根系发育。有时松土与培土相结合,培土可加厚根际土层改善幼树周围土壤的养分条件、排水 防止冻拔害,有的树种如杉木培土还可抑制萌蘖。除草的目的主要是清除杂草,减少土壤中养分和水分的消耗,解决幼树与杂草争光、水、肥的矛盾。

人工林的松土除草必须连续进行几年,一般情况下松土除草要进行到幼林郁闭为止。在培育速生用材林及经济林时,松土除草要长期进行,不以郁闭为限。在一年内松土除草的时间和次数,视树种特性和立地条件而定。一般说,造林的当年就要松土除草,第一、二年2―3次,第三、四年1―2次,以后视杂草及林木的生长情况决定是否还要松土除草。至于松土除草的时间,必须因时因地制宜。在一般情况下,松土除草在杂草生长旺盛季节进行,这样才能消除杂草对水分、养分的争夺,利于幼树生长。长期荒芜、杂灌较多的幼林地,应避免在炎热干旱的季节进行,防止幼树因受突然的曝晒而引起不良后果,甚至引起死亡。

1.2 灌溉与施肥

灌溉和施肥是改善林地土壤水肥状况的积极措施,是完全必要的,是有前途的。(1)灌溉 在少雨、干旱地区造林,通过灌溉可补给土壤水分,加速有机物分解,提高肥力,且使土壤疏松,有助于根系的发育;在秋冬可提高地温,延长生长期,因而提高林木生长量。(2)施肥 林地施肥是改善土壤养分状况,提高林木生长量,缩短成材年限和树木结实大小年的有力措施。在幼林期间进行施肥对加速幼林生长,提早郁闭作用很大。

1.3 林农间作

林农间作是在人工林造林后的头一年,利用幼林株行间的空隙,种植各种作物。林农间作既增加了收入,又抚育了幼林,实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达到林茂粮丰的目的。林农间作的目的是促进幼林生长,同时利用林地生产一定数量的粮食及其他副产品,为此,要以抚育幼林为主,间种作物为副,分清主次,彼此兼顾,防止只顾种作物,不管抚育幼林甚至损伤幼林的倾向。

2 幼林管理

幼林管理是通过对幼林直接进行干涉、改善它们的生长条件,以保证人工林的稳定性和速生丰产优质的一种抚育措施。其内容包括间苗定株、除萌抹芽、平茬、修枝等。

2.1 间苗定株

播种造林的幼苗,要造林后1―2年内,应分次进行间苗,以增加保留苗木的营养面积,调节苗木所必要的光照条件,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最后每穴保留2―3株生长健壮的苗木,多余的苗木间掉或结合造林进行移栽。间苗的时间最好在雨后或结合除草松土时进行。

2.2 除萌和抹芽

萌蘖力强的树种或截干造林时,常从根颈部发生很多萌蘖条,既影响主干生长,又消耗大量养分。因此造林后应在头几年进行除蘖,选留一个生长健壮、干形通直圆满的主干,将其余的萌蘖条去掉。

2.3 平茬

平茬即把幼树从地表截去,使其重新萌生新枝条,选留一生长健壮者培养成优良树干。平茬主要适用于萌芽力强的树种。如刺槐、杨树、柳树等。平茬不是必须的管理措施,只是在造林后由于某种原因,如人畜损伤、病虫危害、冻害或生长势衰弱等,而使幼树生长不良,丧失培养前途时,可把树干齐地面截去,让其从根颈处发生萌条,选其中1―2根抚育成长。

2.4 修枝

修枝是调整林木内部营养的重要手段,对于一些 树种及时和适当的修枝,可以促进幼树生长发育,提高干材质量和减少森林火灾、病虫害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都必须进行修枝,而是应该根据树种特性和地区情况来决定。

3 幼树保护

造林后,加强幼林保护工作,是保证成林的主要措施之一。为了提高幼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促进幼林的健壮生长,必须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幼林保护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健全护林组织,封山护林,预防火灾、防治病虫害等。

3.1 建立健全护林组织。加强宣传教育

要搞好林木的保护工作,必须有一支林业专业队伍,各林业部门都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普遍建立林业专业队和护林员,负责常年的林木管护工作。幼林保护工作必须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要大力宣传和落实林业政策,调动一切护林的积极因素,发动群众制定护林公约,并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自觉遵守。总之,要做到专业护林与群众护林相结合。

3.2 封山护林

在造林后2―3年内幼树平均高未达1.5米以前应对新造幼林地进行封山护林。其内容主要是防止人畜的各种破坏活动,如放牧、樵采等。新造幼林,由于树木比较矮小,尚处于成活生长初期,对外界各种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弱,若不进行封山护林,往往会造成牲畜践踏幼苗、板结林地土壤;同时,不合理的割草砍柴,也易伤害幼树、降低土壤肥力而影响幼树林的成活生长。因此,造林后除对幼林进行必要的抚育管理外,应严格禁止放牧和樵采等活动,把封山护林与育林结合起来,以利林木的迅速生长。

3.3 预防火灾

在营造大面积人工林时,特别是针叶树种,必须注意预防火灾,除及时做好幼林内的除草工作外,还要在造林地周围和林班线之间,结合林道、林班线留出宽4―6米的防火线。在幼林抚育时,应结合修整防火线,清除杂草。在人为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区,发生火灾的可能性较大,应深入开展群众性的护林防火宣传教育,建立必要防火制度,严禁在林内吸烟。使专职护林防火和群众性的护林防火结合起来。

3.4 防止病虫害

第8篇:林地保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持续林业;分类经营;生态效益补偿

由于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对现有的林业进行分类经营,不仅仅是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地发展。对林业进行分类经营,最关键的就是制定一套合理的、完善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坚持可持续性的发展观点,从而更有效地保护环境,不断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1 林业实行分类经营的必要性

有史以来,林业因为受到局限性强,生长时间长,效果不明显,投入高等不利条件的制约,导致林业不能成为集约型的产业,以前的传统林业不仅仅经济收益低而且还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对林业进行分类经营,遵循价值规律,确保商品林可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确保商品林的所有人在经济上得到丰厚的回报。对林业实施分类经营之后,商品林就是属于企业的,商品林的一切发展原则就只是单纯的为了在经济上得到回报,这样就促使商品林的所有人更有积极性,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对林业分类经营还能有效地保护到生态林,因为生态林的最终得益人并不是管理者,因此就有了受益人可以不用进行投资,管理者没有利益的冲突。分类经营不显著,林业的生态林没有足够的资金去管理,资金方面得不到及时的支持,所以也就得不到良好的收益,最终致使经济和生态都不能得到发展和保护,由此看来,对林业进行分类经营是十分有必要的。

2 实现林业分类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①完善相关的政策。因为林地具有一定的使用年限,不稳定,所以国家和林业部门要颁布有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限制,同时还要严格的执行起来,这样才能实现林业分类经营的可持续发展。②保护好林木资源,禁止滥砍滥伐、私自砍伐等违法行为,同时还要对林木做好足够的防火措施。③开发种植多种类的树木,对砍伐下来的树木进行进一步的加工,积极开发和林业有关的产业。比如旅游、科研等。④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保护好生态林内的所有生物,建立起相应的动物保护区,最大程度的维持生态林内的生态环境,不允许人工林代替天然林;确保生态环境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健康发展,在水土资源比较匮乏的区域,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进行合理数量的砍伐;对于化学药品尽量不要使用,防护林、商品林等采取预防的措施,特别是实施生物预防,利用食物链和动物链,实施纯天然的保护,特别是在一些比较敏感的林区,一定要严密监控、控制化学药品的使用、存放,最好是运用生物预防。

3 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在持续林业分类经营中的建立

对林业进行分类经营有利于对树木的保护以及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措施,实施林业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林业分类经营的重点所在。构筑林业分类经营的结构指的是种植生态公益林,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一定要完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只有真正完善了相关的补偿制度,才可以确保林业可持续分类经营工作的有效地进行。

首先,可持续发展对生态补偿的意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既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又不影响后代人的使用,因此就形成了可持续的利用。补偿制度的补偿目标是管理者和受益者。生态林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一些经济效益,但是生态林比较匮乏,因此,要对生态林的经营者进行适当的补偿,重点是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确保生态林的恢复、和可持续利用。生态效益的补偿是持续性的补偿,现代社会不是永久不变的,是飞速发展和进步的,人类的需求也是快速增长的。生态效益是一个长期的供应阶段,并不是短时间、不可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它的基础。

其次,建立完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技术和理论,实施生态补偿制度是一期艰巨复杂的工程,而且,现在还有很多问题只可以进行研究,为健全和完善相关的制度提供详细的数据。补偿制度可以平衡商品林和生态林这两者在经济上的不平衡,林业分类经营制度又回报生态补偿制度,这就形成了一个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国家和林业部门还要研发新技术,努力提高在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能力,为这项制度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4 结语

综上所述,对林业实行分类经营是对林业实施资源配置的主要措施,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具体需要,有益于构建良好的林业产业结构,使经济和环境保护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得到缓解,调动管理者和受益者的积极性,这项制度是衡量管理者和受益人的一项补偿扶持制度,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9篇:林地保护措施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空间性、结构性和操作性,全面落实《纲要》和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确定的目标,根据实际需要,划定林地边界范围,进行保护利用区划,将分类、分级管理林地落实到地块,统筹协调林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优化林地利用配置,为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工作内容和责任分工

(一)基础准备

1.组织准备。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政府办公室、林业局主要领导任副组长,县政府各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详见附件),负责组织全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协调解决规划编制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审定全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成果。

2.技术准备。完成相关资料收集、数据和图表准备与整理等工作,制订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为规划编制做好前期技术准备。此项工作由林业局牵头协调组织,林业局林政股和林业勘察设计队具体承办。

3.制订县级规划编制大纲。确立规划期林地保护利用基本战略、主要目标和相应的调控指标,明确严格保护、合理利用、区域统筹、差别管理的林地保护利用方向及政策措施,完成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大纲制订工作,报市级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审定和省林业厅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备案。此项工作由林业局牵头协调组织,林业局林政股和林业勘察设计队具体承办。

(二)实施阶段

1.动员部署。召开全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统一思想、全面部署,确保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此项工作由县政府办公室主办,林业局承办。

2.技术培训。对各镇场区业务骨干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解读《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技术方案》,统一方法、明确标准,指导各镇场区开展基础数据校正等工作,为规划编制基数的确定奠定坚实基础。此项工作由林业局主办,林业局林政股承办,林业局计财股、林业股、设计队协办。

3.开展专题研究。对涉及规划编制工作的重大问题,结合实际,开展专题研究并形成专题报告。主要有:林地保护利用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对林地的需求,重大基础设施用地需求及节约利用林地措施,城乡一体化建设与林地保护利用的关系,林地结构和布局优化、公益林地问题及分项控制,林地保护分级分等技术标准,主体功能区与林地保护利用关系,规划管理创新与规划实施保障研究等。此项工作由县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有关部门协助,林业局林政股、计财股、林业股、设计队等部门具体承办。

4.开展规划编制工作。此项工作由林业局牵头组织,林业局林政股和林业勘察设计队具体承办。

(三)规划论证评审

依据工作方案、技术方案及县级规划编制大纲完成规划编制后,充分征求发改、财政、国土、城建、交通、农经、水利、环保等部门意见,对规划目标、指标、任务等进行重点论证,做到与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在广泛征求意见并修改完善后,形成送审稿。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评审论证,形成规划成果材料。此项工作由县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林业局林政股具体承办,林业局林业勘察设计队协办。

(四)成果报批

规划经县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市林业局审查同意后,按规定程序报县政府批准。此项工作由县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林业局林政股具体承办,林业局林业勘察设计队协办。

三、规划期限与范围

1.规划期限为—年,以年为规划基准年,年为规划目标年。

2.规划范围为全县行政辖区范围内所有林地和依法可用于林业发展的其他土地。

四、规划深度

将林地面积和主要规划任务落实到地块,将分类、分级结果落实到小班,林地保护利用措施具有可操作性。

五、工作步骤与时间安排

(一)前期工作准备(年3月—4月)

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规划工作计划,安排工作经费,确定部门分工,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审定规划方案。规划编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林业局,负责规划编制具体工作,做好规划编制各项技术准备、资料仪器准备和人员组织等工作。

(二)落实规划基数(年3月—4月)

以最新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为底数,以林相图为基础,利用遥感影像图进行对比分析,并做必要的补充调查,落实基准年(年)的规划基数。

(三)研究重大问题(年5月)

结合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规划重大问题研究并形成专题报告,一般包括:林地保护管理政策、建设用地需求及节约集约利用林地措施、林地结构和布局优化、林地补充来源规划、落实规划实施保障研究等。

(四)确定规划框架(年6月—7月)

明确未来林地保护利用的基本战略,确定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主要目标和相应的控制性指标,提出保护利用措施,按照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文本格式,形成规划框架,为规划成果编制奠定基础。

(五)编制规划成果(年8月—9月)

规划框架报省林业主管部门审定后,以规划框架为约束和指导,组织林地保护利用现状调查与分析评价,开展林地结构调整、空间布局、保护措施、利用方向、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多个方案设计与评价,确定优化方案,编写规划文本、相关说明、规划图表、综合研究报告等成果。

(六)规划论证协调(年10月)

规划编制应充分征求发改、财政、国土、城建、交通、农经、水利、环保、旅游、供电等部门意见,对规划目标及林地规模、结构、布局和相关政策等进行重点论证,并与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规划相衔接。

(七)规划成果报批(年月)

规划成果经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审议、专家评审通过后,在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基础上,由县政府批准实施。

六、工作要求

(一)强化领导,抓好宣传。充分认识规划编制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精心谋划,切实做好规划编制工作组织领导。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标语等方式,宣传编制和实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重要意义;结合规划编制工作,深入基层、提高全社会保护森林和林地意识,为规划的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