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地生态修复方案范文

林地生态修复方案精选(九篇)

林地生态修复方案

第1篇:林地生态修复方案范文

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限制因子原理、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生态适宜性原理、生态位理论、群落演替理论、生物多样性原理和斑块-廊道-基底理论等(任海等,2001),它们对园林设计及施工具有指导作用。限制因子原理要求在设计中需要找出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因子;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要求设计的物种结构能充分利用时空资源,并具备自我维持能力或降低人工维护频度;生态适宜性原理表明多使用乡土植物,并在充分了解植物生态学特性的前提下做种植设计;生态位理论指导植物的搭配,合理安排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与尺度;群落演替理论表明园林绿化可缩短生态恢复时间,但对极端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时,演替理论不适用,只具有指导意义;生物多样性原理要求适当增大物种多样性可使恢复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更高;斑块-廊道-基底理论指导景观层次的规划,考虑在生境破碎化的场地中,合理利用空间。

生态修复与风景园林

城市生态系统是个规模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它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城市绿地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保持水土、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乔灌木藤草植物合理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形成复合层次和优美季相景观,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构成一个稳定的群落。由于城市建设造成的人工弃土、土地,改变了地表径流,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大量泥沙及生活垃圾淤积河道,阻塞排水管道,使水土资源遭到破坏。因此,生态修复集成技术可以在方案设计时重点考虑并在园林工程中实施,最终使得城市生态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

园林种植设计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保持水土、抗污吸尘、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根系发达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植物的合理配置不但可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更能减轻暴雨冲蚀和水土流失,从而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位特征,利用不同植物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种群稳定的复层群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

园林工程与生态修复在土方工程、给排水工程、水景工程、园路工程中应结合种植工程,利用园林植物的防护作用实现生态修复。园林排水:园林绿地的排水,一般主要靠地面及明渠排水,结合道路、地形可做成浅沟式排水渠,沟内生长植物,起到减缓径流速度及防止水流冲刷的作用。解决由地表冲蚀措施有:①从竖向设计角度考虑。种植采用铺地植物护坡;②使用工程措施。设置谷坊和挡水石,并与植物搭配消减冲刷力(孟兆祯,2003)。水景护坡:园林中开辟水面要求有稳定的湖岸,在水体边缘必须建造驳岸和护坡,其中植物护坡措施包括防护林、植草和生物-工程综合措施,通常采用深根性和浅根性树种结合的乔灌木混交林。坡面植草可提高坡面抗蚀能力,减小径流速度,增加入渗,防止面蚀和细沟侵蚀,也有助于防止块体运动。生物-工程综合措施,即在工程措施间隙或表面种植植被,以增强其强度,如混凝土构件间隙空格种草,与土工材料配合植草及绿色混凝土模块等。园路铺装:园路按路面材料不同分为:整体路面、块料路面、碎料路面、简易路面等。园路的设计在满足造园艺术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原地形,以保证路基的稳定,减少土方量及水土流失量;路面应有3%~8%的纵坡和1.5%~3%的横坡。采用生态铺装路面可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常见种类有透水沥青、透水水泥混凝土、生态透水砖和其他特殊透水材料。新建的居住区中,使用最多的铺装材料是石材,占使用频率的44%,砾石及砖的比例分别占使用频率的18%、20%(黄玲,2009)。

园林生态修复发展趋势

第2篇:林地生态修复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实行预测预报和防治相结合,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严格控制害鼠种群数量,防止草原鼠害暴发,提高草地综合生产能力,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促进草地牧业可持续发展。

二、防治原则

为了做好我县草原鼠害防治工作,我们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二是突出重点,强化监测,综合治理,保证防效;三是集中力量,连片防治,统防统治,灭效与环保并重;四是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统一确定建设内容,统一采购药品和设备,统一进行督促检查,从而使草原鼠害防治工作更加规范,更具示范作用。

三、实施步骤与方法

(一)防治区域。防治重点区域为大沙河林场施业区110公顷,东清林场施业区170.83公顷,,明月林场施业区200.64公顷,福兴林场施业区111.61,,石门林场施业区76.32公顷,五个林场共计669.4公顷。

(二)防治措施。采用以大面积统一投放不育灭鼠剂为主,我县使用莪术醇不育灭鼠剂,进行一次性饱和投饵,药剂投放量为每公顷1.5公斤,通过控制鼠群繁殖,从而实现鼠害的有效控制。

(三)实施办法。鼠害统一防治工作由县林业局生态修复科组织实施,负责制定全县草原鼠害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建立灭鼠示范区,并负责当地草原鼠害统一防治工作的具体实施,保证计划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四)、组织实施

各防治区域在推进草原鼠害防治工作中,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按照操作程序认真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抓住关键时期和重点环节,细化防治目标和任务,强化督导和指导,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把落实工作抓紧抓好。

第3篇:林地生态修复方案范文

一、2019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高起点统筹空间规划布局

一是启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启动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召开全市动员会,印发绍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完成前期基础资料收集和调研、双评估报告初稿和生态保护红线调整评估初步方案,基本完成总规相关的九个专题和五个专项报告。

二是完善规划体系建设。利用信息化大数据优势,牵头推进了越城柯桥交界处融合规划研究、钱杨区块规划研究、兰亭旅游度假区总体概念规划等重要区域重要节点的规划研究,同步推进综合交通专项规划修编,开展市区社区生活圈划和轨道1号线2号线周边地块规划编制工作。分类指导控规编制工作,共审核和上报控规40多个。

三是加强古城设计成果转化。按照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和古城总体城市设计要求,完成了古城北入口、蔡元培广场、阳明故里、绍兴饭店二期、震元堂改造等重要节点规划研究及相关地块的控规编制工作。认真实施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开展古城内国有资产、资源更新利用方案研究工作,对古城内的办公房等空置情况进行了初步摸排。完成传统民居修缮导则(图则)编制和古城宣传资料及视频汇编。

(二)高质量提供要素资源保障

一是助推投资项目落地见效。制定下发《关于做好市政府城交口2019年市级投资项目涉土涉规工作的通知》,对47个市级投资项目建立局领导挂联督办工作机制。除因涉及永久基本农田等政策壁垒原因近期难以推进的5个项目外,销号项目已达15个,主要问题得以解决进入正常审批流程项目4个,其余项目都得到有序推进。2019年中心城区用地规模报自然资源部审核,共上报总用地面积3887亩,其中新增建设用地3129亩(耕地2911亩)。2018年中心城区6个实施方案和市本级4个跨省增减挂钩指标实施方案均获批准。

二是加强资源要素精准配置。全年共争取到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06万亩(耕地1.6万亩)。同时,针对“占补平衡”短板,累计争取国家统筹、省内调剂数量指标7114亩、水田指标6616亩、粮食产能指标471.4696万公斤,市内共享标准农田指标12000亩,补充耕地数量指标1272亩、水田指标1000亩、产能76.4213万公斤,全面保障了今年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各类基础设施、民生项目用地占补平衡需求,连续第21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三是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全市完成闲置土地处置1429亩,完成率316%,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3550亩,完成率149%,完成城乡低效用地再开发9472亩,完成率114%,消化批而未供土地6935亩,完成率105%。全面推行“标准地”制度,全市已完成“标准地”出让231宗,面积8413亩,省级以上开发区等重点平台实现投资项目100%“标准地”出让。与经信部门开展了低效企业整治提升、僵尸企业清理、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倒逼企业提高土地厂房利用率、产出率和贡献率。

四是维护土地市场平稳运行。通过编制年度计划、加大做地考核、合理安排出让时序等措施,维护全市土地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全年共完成经营性用地出让1.35万亩,出让金总额达到828.98亿元,争取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资金达到53亿元。

(三)高标准提升资源保护力度

一是推进国土绿化美化。全域国家森林城市创建进展顺利,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复评动态监测自查,新增省级森林城镇5个、市级森林城镇4个,“一村万树”示范村39个。持续高质量推进造林绿化,严格保护全市9.2万株古树名木,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完成造林更新1.65万亩,新植珍贵树161万株,建设珍贵树种示范林14片、示范点14个、示范单位15个。浙江绍兴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顺利获批。

二是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全面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102个;新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20个,上虞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列入省级试点。落实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绿色矿山建设任务,通过召开全市矿山生态修复现场会,加强督察通报和检查指导力度,全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新开工数量和交工数量分别达到省定任务的300%和150%。

三是推进永久基本农田“田长制”。进一步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实到责任人、责任地块和责任网格,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机制,实现保护责任全覆盖。目前,越城区已在全市首先公布了二级、三级“田长”、网格长、网格员名单,并率先在富盛镇凤旺村树立第一块永久基本农田“田长制”标志牌。其他各区、县(市)正在结合乡镇村撤扩并工作进行人员名单调查确定工作。

(四)高品质提升民生服务

一是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力推进“网上办”“掌上办”,推广“浙里办”“浙政钉”。提前实现不动产登记事项100%网上申请,达到一般登记4个工作日、抵押登记2个工作日、一般商品房交易登记1个工作日内办结;探索“不动产+”服务,推进不动产登记与户籍联办、向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延伸和与公证协同办理等。

二是开展“多审合一”改革。落实“三减”,助推提速增效,将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合并办理,优化一套办理流程、整合一张申请表单、统一一套申报材料,并将两个事项办理时限由法定的40个工作日缩减至5个工作日。创新制定出台森林植物检疫证核发与木材运输许可联办事项,强化“一网申报”,实现“一同发证”,并将两个事项联办时限缩减到不超过5个工作日。

三是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稳步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增加20个项目列入省级试点,涉及31个行政村、17.25万亩土地,计划新垦造耕地1226亩、农村建设用地复垦1336亩,计划总投资4.84亿元。推进《绍兴市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立法,有效保障了美丽乡村建设、五星3A村庄建设、村级经济发展和农村个人建房等“三农”事业的推进。加快发展森林康养旅游,培育融森林文化与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森林特色小镇和森林人家;加快推进森林旅游和疗养地建设,申报推荐5家基地参评全省森林旅游地和疗养地。

四是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组织召开全市地质灾害防治、森林消防暨矿山生态修复现场会,系统部署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年度任务,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项目回头看,市、县两级共完成检查351点次,查明问题143个,已整改到位79个;累计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25处、不稳定斜坡272处、已核销隐患点220处、其它上报点34处,成功应对了“利奇马”“玲玲”“米娜”等台风威胁。今年全市共发生灾情3起,转移群众1438人,成功避险1起9人,无人员伤亡。

(五)高速度推进数据资源基础建设

一是全面展开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已完成内业数据处理、外业调查举证及数据建库等全部县级调查工作和市级核查工作,并通过省三调办核查向全国三调办报送五批次初步调查成果,根据全国三调办部级核查反馈意见和省三调办整改方案要求,对问题图斑进行全面梳理,积极有序组织全面整改及补充举证工作,集中力量保障全市第三次国土调查部级核查整改成果分两批于9月24日和10月8日按时提交省三调办。

二是加强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化建设。完成绍兴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项目一期建设;提升改造市级“一窗云”平台统一建设,实现全市云平台统一办理;联合公安、银监等多部门,提高登记信息共享水平。在上虞区率先开展不动产登记材料归档电子化试点工作。

三是提升基础测绘信息服务保障。绍兴市GNSS控制网及水准网复测、绍兴市1:2000数字线划图(DLG)生产制作更新2个项目技术设计书已通过评审,进入实施阶段,其余6个基础测绘项目正稳步推进。积极参与杭绍台高速公路镜湖互通兴越路连接线改建工程、越东路快速路工程等测绘工作,为市重点工程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二、2020年工作思路

1.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指导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约束、国土空间保护、空间要素配置、生态整治修复、文化传承发展、城市风貌提升等全域全要素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完成绍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报批稿,建立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信息平台,推进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

2.加强资源规划服务,开展袍江三江口区域空间规划研究,为大湾区四大平台之滨海新区做好资源摸底、存量利用、生态修复、优化产业布局等研究。深化落实“增存挂钩”机制,全力保障全市重大项目用地。优化中心城区格局,强化中心城区蓝绿空间、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等结构性管控,划分分区规划单元,组织编制分区规划,推动古城新城联动发展。推进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用地规划许可与用地批准合并办理实施;加强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审查和批后监管工作,优化营商环境。

3.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推进“152”耕地生态保护工程,完成补充耕地(含垦造耕地、农村建设用地复垦)1.04万亩、实施农村建设用地复垦2100亩。再启动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21个,新创建4个绿色矿山。

4.加快诸暨市、嵊州市、新昌县“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推进国土绿化美化行动,全市完成造林更新2.3万亩,新植珍贵树137万株,新建“一村万树”示范村35个,创建国家森林乡村60个;启动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项目建设,开展绍兴市植物园建设前期研究。

5.推进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和低效用地再开发,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不少于9200亩,完成城乡低效用地再开发不少于5000亩,完成省下达的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任务。

6.全面推行投资项目“标准地”出让,除负面清单外,省级以上平台等重点区域企业投资项目100%“标准地”方式供地,省级以下平台原则上全部以“标准地”供地。

7.全面完成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以此为基础先行开展浙江五泄国家森林公园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建立登记制度,界定全部国土空间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主体;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林权统一登记,建立全面完整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体系。

8.加大基础测绘投入力度,组织全市1:2000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更新,完成绍兴市GNSS控制网及水准网复测,提升应急测绘保障服务能力。

9.推进建设森林公安专业派出所,其中舜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派出所2020年一季度动工建设;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派出所2020年三季度动工建设。

第4篇:林地生态修复方案范文

一、工作现状

6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正式印发《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简称《规划》)。这是党的以来,国家层面出台的第一个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综合性规划。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土综合整治工作必须要坚持生态保护修复,各地应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要求,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矿山生态修复、绿色矿山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各类生态修复工程,保护和恢复乡村生态功能。在村规划和综合整治方案编制中,要注重产业布局。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产业培育,鼓励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如发展规模化种植、林下经济、庭院经济、特色旅游和康养等,统筹兼顾生态保护修复和经济发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农村变美、农民变富。

目前,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土综合整治工作的规划思路、组织方式和具体实践,还是以单类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为主,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机制并没有完全构建起来。“形象地说,就是‘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同时在工程的组织实施和投入机制上也比较单一。

二、存在问题

1、基础理论研究不够,缺少关键技术和人才支撑

自开展土地整治工作以来,我省先后修订完善并出台了《河南省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办法》、《河南省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建设标准》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但在市级国土综合整治工作战略定位、顶层设计等方面缺少宏观把握与系统分析,没有形成主流理论和制度性成果,承接耕地质量监测、重估、估价等新业务、新技术,缺乏技术支撑体系和人才的支撑。

2、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相对于传统的土地整治,新形势下国土综合整治工作的对象更加多元化、范围更广,在实施过程如何严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粮食生产能力不下降、农民利益不受损,杜绝形象工程等脱离主线的行为,目前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监管机制。

第5篇:林地生态修复方案范文

关键词 马场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宁夏固原;原州区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195-01

1 移民迁出区概况

马场村位于张易镇西北15 km,六盘山西侧,年降雨量在500 mm以上,属半阴湿区,土地总面积30.78 km2,耕地面积336.6 hm2,退耕面积319.93 hm2,辖区总人口544户2 400 人,分布在堡子湾、小吊沟、后湾和红泉等6个自然村。自然条件差,生活艰苦,当地农民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常常辛苦耕作一年,还要为口粮发愁。为了生活,村民不得不做出一些破坏生态的举动,开荒、挖药材、打蕨菜、放牧,破坏了生态平衡。“十二五” 期间,宁夏实施最大的生态移民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将西海固地区的35万贫困人口搬迁到靠近城镇、有水、通路,配套设施齐全的移民安置区,并统一划分耕地、温棚、建设牛羊圈舍、外出务工等发展劳务经济。该村也被纳入整村搬迁的生态移民规划中。截至2013年,已搬迁大吊沟、小吊沟、堡子湾3个自然村337户1 483人至红寺堡、贺兰、闽宁、渠口和原州区的三营、闫堡等生态移民安置区。

2 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成效

移民搬迁后,固原市原州区林业部门抢抓机遇,采取人工造林、保护原有树木、自然修复等具体措施,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全面实施植树造林和封育保护,实现人退林进、生态恢复[1]。

2.1 人工营造针、阔混交林

近年来,由于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的相继实施,使马场移民迁出区降雨量充足,植被恢复快。移民搬迁后,固原市原州区采取“封、造、管”3项措施,一是制定马场生态移民恢复区综合治理方案,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着力建设土石山区针阔混交、乔灌搭配的生态示范区。二是交通便利,造林绿化质量高。采取分管领导包片,林业站技术人员蹲点指导,组建专业造林队,采用80 cm×100 cm大鱼鳞坑整地,在其内挖60 cm×60 cm栽植穴,高标准完成熟耕地造林200 hm2,荒山造林33.33 hm2,栽植各类苗木58.5万株。其中:在主干道两侧100 m及平坦地段栽植50 cm以上带30 cm大小土球的云杉9.5万株,40 cm高的樟子松7.5万株、油松容器苗8.5万株、山桃11万株、桦树6万株、丁香5万株等块状混交造林。裸根苗采用生根粉、强力生根剂蘸泥浆栽植,栽植后立即拉水浇足定根水,使造林成活率提高20%。其余103.27 hm2正在加紧进行鱼鳞坑整地,预计秋季完成。三是加强移民迁出区零星树木的保护。对移民迁出区农民房前屋后种植的树木,由林业站清查登记,根据树木大小、数量多少,由当地政府依据自治区确定的补偿原则,给予适当的补偿,并统一管理,严禁任何人砍伐、移栽树木[2]。四是合理配置,成片造林,确保搬出一片、修复一片。

2.2 退耕面积大,成效显著

该区域地处银平公路主干道两侧,集中连片,道路畅通。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营造山桃、沙棘、落叶松混交示范林319.93 hm2,现已郁闭成林,保存率达85%以上,移民前由于人口居住集中,土地承载量过大,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导致生态破坏严重。移民后,加强对退耕还林地进行清除杂草、修剪及病虫害防治等抚育管理措施。同时,采取大坑、樟子松、油松大苗加快补植补造,使该区域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6%;植被自然恢复渐强,生态效果显著。

2.3 实现人退林进,加强植被修复,有效保护了物种

通过退耕还林、移民搬迁人工造林及生态自然恢复,加快了马场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工作[3]。昔日的土地不再耕耘、播种,搬迁后留下的残墙断壁都已推平,仅仅3年时间,这里的生态已恢复了60%,发挥了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重要生态功能。另一方面加快了自我修复。人退林进,山头、耕地重新恢复绿色,昔日的放牧声、田间耕作声、居民的错纵嘈杂声全部消失,只有吆呼相应的鸟叫声和潺潺流水声,野猪、野兔随处可见,几十年未见的梅花鹿脚印再次出现。天然次生林、植被生长茂盛,物种名目繁多,当地的环境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营造红色六盘、生态固原、避暑圣地指日可待。

2.4 加大封育管护力度

工程造林完成后,采取就地就近的原则,全部移交与毗邻的红庄林场,统一纳入国有林场管护范围,巩固了造林成果,促进了生态良性循环[4]。同时,原州区注意保留移民迁出区原有村部、学校房屋及配套的电力、水利、交通等重点基础设施,为后续林业生态建设提供保障。严禁将移民迁区现有林地用于与林业生态建设无关的开发。

3 参考文献

[1] 马自良.宁夏海原县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2012(9):132-133.

[2] 殷爱萍.固原市原州区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植被恢复治理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4(4):178,180.

第6篇:林地生态修复方案范文

 

各乡镇人民政府、场,县直(驻县)各相关单位:

《疏附县2021年春季植树造林方案》已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疏附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2月5日

 

疏附县2021年春季植树造林方案

 

为进一步加快我县造林绿化步伐,持续推进新时代造林绿化高质量发展,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疏附,现结合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自治区、地区关于造林绿化工作的安排部署,以增绿、增质、增效为基本要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扎实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持续推进绿化为民、绿化惠民,为推动“十四五”规划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方针。

(二)坚持以水定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施策,走科学生态节俭的造林绿化发展之路。

(三)坚持增加数量与提升质量并重,更加注重造林绿化的质量效益。

三、目标任务

以绿色发展为主基调、以生态建设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长效机制为保障,大力推进疏附县生态文明建设。圆满完成地区下达疏附的2020年度6500亩“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任务、2020年度3000亩退化林修复任务、2020年度2000亩退耕还林工程任务,以及2021年度新建3.2万亩特色林果任务(其中开心果0.5万亩、杏0.5万亩、桃0.5万亩、杏李0.5万亩、樱桃1.2万亩)。通过狠抓落实浇水等栽后管理措施,确保造林一片、成活一片。

四、重点任务

1.实施国土绿化行动。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每个公民每年都有种植3-5棵树的义务。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建设工程项目,以乡土树种为主,开展国土绿化。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相关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和修复,完善农田林网。

2.开展乡村绿化美化。立足乡村自身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人文传统,因势利导、培育特色,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引导农民在房前屋后、道路两旁见缝插绿植树护绿,“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引领乡村提升绿化美化水平。

3.推进农田防护林修复改造建设。以修复改造和新建农田防护林带、完善农田防护林网为主攻方向,依托“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把农田防护林修复改造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植树造林、国土绿化的重点,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落实农田防护林用地、用水等。按照已有耕地防护林比例不低于10%,新开垦耕地(含清理土地)防护林比例不低于12%的标准配齐防护林。

4.推进绿色通道建设。以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为骨架,以城镇、村庄绿化为依托,以公路、河渠堤坝等沿线绿化为网络,努力实现通道沿线林木连线成网,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力争使每一条绿色通道都建成绿化线、风景线、致富线,不断提高绿色通道建设的质量。

5.城市绿化。以城镇道路、居民小区、单位院落、小公园、公共广场、户外休闲场所为重点,合理规划实施,做到见缝插绿、应绿尽绿。各部门、单位要认真研究提高部门绿化的有效方法,加大资金投入,千方百计增加绿化量。部门绿化要有效巩固现有绿化成果,加快推进部门管理区域造林绿化。

6.抓好林果提质增效工程。贯彻落实“一产上水平、推进农村产业振兴”工作要求,全力推动特色林果业提质增效,助力果农增收致富。对现有低质低效园进行改造提升,通过补植补造、填平补齐,确保果园有效株数达标。

7.重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树立大局观和长远观,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坚持重在预防、防治结合,做到“防早、防小、防了”,力争把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坚持全社会齐动员、全民共参与,引导和动员社会各个层面、各方力量参与进来,多方联动、形成合力。

8.提升造林绿化质量。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切实加强森林经营,积极推进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灌木林复壮等项目,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造林绿化科技成果。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充分发挥森林多种功能,积累生态资本,构建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

五、植树造林时间安排

各乡镇场要于2月25日前全面完成林床平整、开沟、挖坑、苗木筹备、水源协调等前期准备工作。并将拟造林地块地址、面积、四至地理坐标、拟种树种等报送至县自然资源局。各乡镇场要于3月30日前全面完成春季植树造林任务。

六、技术标准

1.合理确定农田防护林林带宽度。严重风沙区主林带宜6-13行、副林带宜5-9行,一般风沙区主林带宜5-10行、副林带宜4-8行。

2.合理选择树种。本着适地适树原则,城市绿化美化以景观树种花卉合理搭配造景,乡村绿化以杨树、核桃等乡土树种为主,农户庭院内外绿化要栽植结果早、效益高的经济林树种,戈壁滩和防风固沙造林以沙枣、沙棘等树种为主。

3.严格苗木标准。栽植的苗木要求品种纯正、枝条健壮充实、充分木质化、芽眼饱满、根系完整、须根多、无检疫病虫害和机械损伤的Ⅰ、Ⅱ级优质壮苗。

4.科学造林密度。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定植的建园模式,严格把握科学规范的栽植密度定植。杨树等其他乔木生态林按 1.5×2m或2×2m的株行距栽植。新建果园要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定植的建园模式,严格把握科学规范的栽植密度定植。常规栽培模式密度为:新梅和杏李4m×5-6m,杏和巴旦姆4m×6m,樱桃3m×5m,开心果3m×6m,苹果和梨3m×5m,桃3m×4m,核桃栽种新新2和温185品种5m×6m,扎343和新丰品种6m×8m,葡萄1.5m×4m,石榴和无花果4m×5m的株行距栽植。

5.规范栽植方式。乡村道路和渠道林要采用苗床平栽定植,经济林采用开挖定植沟,沟内开挖栽植坑80cm×80cm 见方栽植,采用“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方法定植。

6.强化抚育管护。苗木定植后及时浇灌定根水、定干、扶苗、培土、涂白等措施,加强抚育管理,提高造林成活率,定干高度杨树1.6m-2m为宜,其他树种0.6m-0.8m为宜。葡萄、石榴、无花果等苗木栽植后待浇水合墒后,要及时埋土,埋土厚度20-30cm为宜。

7.应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选择造林绿化树种。有条件的地块可选择寿命长、材质好、有一定经济价值的乡土树种,开展植树造林和村庄绿化美化工作。

七、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开展植树造林既是履行法定义务,也是建设美丽疏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民生福祉的具体行动。各乡镇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造林绿化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党政军民学全面参与的良好氛围。

2.巩固绿化成果。健全造林绿化检查督导制度,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查处、惩罚乱砍滥伐、非法开垦和非法侵占林地行为。强化野外火源监管和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做好苹果枝枯病、枣树一号病、黄刺蛾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加强林业植物检疫执法工作规范化和常态化管理,遏制危险性重点有害生物入侵发生和传播蔓延。

3.科学推进造林绿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力,高度重视林木后期管护,特别是生态用水问题,以水定绿、量水而行,坚持适地适树,科学配置林草植被,大力营造混交林,乔灌草结合,宜乔则乔、宜灌则灌。

4.创新完善造林绿化投入机制。坚持“谁治理谁受益,保护者受益、享用者尽责”原则,积极争取国家投资,重点鼓励社会投入。鼓励和支持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林场、专业大户、个人参与生态建设。

5.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宣传,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大美疏附”主题,统筹用好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网络、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努力营造全民植绿爱绿护绿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良好氛围,大地植绿、心中播绿,动员和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国土绿化行动中来。

6.积极筹备造林苗木、保障造林需求和质量。春季造林所需的生态林苗木,各乡镇场要适地适树,认真摸清本辖区内拟造林面积和实有苗木底数,切实掌握苗木余缺,以自筹为主、就近调运为辅。按照“植树造林、苗木先行”的要求,加大育苗力度,满足后续造林需求。

7.强化技术保障、确保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严格按照规划及相关技术标准进行造林,严把整地、苗木、定植和栽后抚育管理质量关,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抗旱、节水、保墒、防冻和防病虫鼠害等技术措施,对盐碱较重的地块,提前落实好换土、灌水压盐碱、排灌渠配套等措施,提高今春造林成活率。深刻认识并践行“种好管好、丰收牢靠,只种不管、打破金碗”的道理,各乡镇场及行业部门要高度重视造林后的管护抚育,种管并举,切实落实管护责任,做到栽一棵、活一棵,确保植树造林取得成效。各乡镇场要充分发挥生态护林员的作用,加强对现有森林资源和新营造林木的管护工作,做到造一片、活一片、成一片。

 

附件:疏附县各乡镇2020年度“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造林及退化林修复计划表

         

附件:

疏附县各乡镇2020年度“三北”防护林

五期工程造林及退化林修复计划表

 

乡镇场

“三北”防护林造林计划(亩)

资金(万元)

退化林修复任务(亩)

合计

6500

318.5

3000

塔什米里克乡

1000

49

50

铁日木乡

50

2.45

500

布拉克苏乡

700

34.3

1500

乌帕尔镇

200

9.8

150

萨依巴格乡

500

24.5

100

托克扎克镇

400

19.6

70

吾库萨克镇

400

19.6

30

站敏乡

450

22.05

200

兰干镇

200

9.8

100

木什乡

2200

107.8

300

林场

 

 

 

园艺场

400

19.6

 

良种场

 

 

 

其他

 

 

 

第7篇:林地生态修复方案范文

林业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

党和国家的空前重视,为林业发展创造了新机遇。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强调,要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月26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听取国家林业局汇报后,又强调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坚持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强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要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质量优先,坚持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并举;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使城市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起来;要搞好城市周边绿化,充分利用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开展绿化造林;要搞好城市群绿化,扩大城市之间的生态空间;要着力建设国家公园,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自然遗产;要整合设立国家公园,更好地保护珍稀濒危动物。2015年以来,中央层面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和《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森林覆盖率与蓄积量、湿地面积等被确定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明确构建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制度,森林资源被纳入自然资源负债表进行核算。党和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重大部署,既为林业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林业改革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新发展理念的确立,为林业发展增加了新内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央和江苏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围绕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为林业工作指明了方向,增加了内涵。就“创新”发展而言,随着社会对林业需求的日趋多样和林业多种功能空前凸显,通过不断创新,促进林业在生物产业、森林观光、保健食品、生态疗养等新领域加快发展。就“协调”发展而言,森林和湿地两大生态系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态支撑,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是促进区域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就“绿色”发展而言,林业为社会提供丰富、可循环的林产品和固碳释氧、涵养水源等生态服务,担当着夯实生态根基、创造绿色财富、积累生态资本的绿色发展使命。就“开放”发展而言,构建生态命运共同体已经逐步成为国际共识,做好增加森林碳汇、保护濒危物种等国际关注的林业相关工作,能为我国更加主动地参与全球治理提供外交新筹码,增加外交话语权。就“共享”发展而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群众迫切盼望天蓝、地绿、水净,加快林业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践行“共享”理念最有效、最实际的行动。

省委省政府建设新江苏的目标定位,为林业发展赋予了新任务。2015年10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坚持“率先建成生态省,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的目标不动摇,对林木覆盖率、自然湿地保护率、村庄绿化等提出约束性指标,对国有林场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健全生态补偿制度等提出明确要求。在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上,省委书记罗志军强调,要始终把生态文明作为“两个率先”的重要标杆,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贯彻到各级各类规划和各项工作中;要严格落实生态红线保护规划,完善监管细则和生态补偿办法,开展领导干部资源环境责任审计。在刚刚结束的江苏两会上,省委书记罗志军、省长石泰峰都强调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深入开展绿色江苏建设等工作要求。从农业方面看,省委、省政府已做出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决策部署。对此,林业大有可为,通过高标准农田防护林建设,发展林农复合经营和经济林果及其产品精深加工等,推进农业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耕地休养和农业结构调整,从而增加森林资源,提高土地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江苏林业建设的困难和问题,为林业改革发展带来新挑战。江苏是平原为主、人口稠密的经济大省和农业大省,在经历了“十一五”森林资源大幅增长后,可造林土地资源锐减,大面积杨树林进入轮伐期,林业比较效益降低,这些因素综合叠加,造成以杨树为主的森林面积出现快速下降,特别是淮北杨树主产区乔木林面积下降趋势加剧,林木覆盖率保持并增长的压力进一步加大。杨树人工林更新改造已经成为江苏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土地利用宏观调控的加强,林地、湿地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益加剧,特别是盲目开垦致使湿地面积缩减、外来污染物汇集导致湿地污染等问题突出。林业有害生物跨区域传播的风险越来越高,防控形势越来越复杂严峻,除治成本越来越高。全省基层林业服务体系越来越不适应林业建设保护任务。国有林场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保障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通过改革创新,打破瓶颈,突破困境,从而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十三五”林业发展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十三五”时期,林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绿色江苏建设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生态优化、民生改善为要务,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深入挖掘造林潜力,着力抓好抚育更新,加强森林湿地管理,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大力弘扬生态文化,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夯实生态基础。

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全省净增造林面积120万亩,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4%以上,完成森林抚育改造518万亩,重点公益林保有量达585万亩,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2%以下,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下,自然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0%,林业年产值达到4300亿元。

总体布局是:构建并完善“一区、二带、三网、四片、五域、多点”的空间布局。一区:以淮北为主阵地的杨树人工林更新改造建设区。二带:沿海生态防护带、沿江景观防护带建设。三网: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农田林网建设。四片:以环太湖、宁镇扬、徐州、连云港四个集中连片丘陵岗地为主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五域:以太湖流域湿地、长江沿江湿地、淮河流域湿地、里下河湿地、滨海湿地五个湿地分布区域为主的湿地保护与修复建设。多点: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国有林场、绿色村镇等呈点状分布的生态建设。

围绕上述布局,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林业发展活力。江苏省《关于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实施意见》已报国家审批。我们将认真贯彻中央6号文件和国家批复的省政府实施意见,全面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精心组织各地编制实施方案,坚持公益取向原则,将国有林场主要功能明确定位于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和提供生态公益服务,合理界定国有林场属性,妥善安置林场职工,努力使广大职工享受林场改革红利。贯彻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乡镇林业工作站建设的意见》,加强林业工作站建设,努力使林业工作站机构建设与林业任务相协调。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形成集体林业良性发展机制。

持续推进生态建设,扩大林业资源总量。贯彻关于修复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进长江防护林建设,加强沿江湿地保护修复,切实承担沿江省份应尽职责。坚持把造林绿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组织实施生态屏障建设、湿地保护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快黄河故道地区风沙化土地造林绿化,推进丘陵岗地森林植被恢复,提高绿色通道建设水平。开展退化湿地生态修复,加强自然湿地保护,强化湿地生态监测网络体系建设,提升自然湿地保护率。

强化资源经营管理,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在确保林木覆盖率不滑坡的前提下,有序推进平原绿化树种结构调整和杨树更新改造。优先更新低产低效以及成过熟杨树林、通道两侧杨树林以及城市与居民区周边雌性杨树林。千方百计提高杨树林培育经营水平,提高亩均杨树收益。推进森林抚育,加强健康森林培育,全面提高森林质量。加强林地保护,实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一张图”建设管理,年均使用林地限额控制在738公顷以内。建设公益林效能监测网络,加强公益林建设管理,省级以上公益林面积保持稳中略升。

加强灾害防控和应急处置,维护生态资源安全。强化森林火灾防控、处置、保障三大体系建设,全面增强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能力,确保全省无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火灾损失。创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无公害防治,加强外来有害生物的防范和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和防治减灾等三大体系。大幅压缩松材线虫病发生范围,全力遏制美国白蛾疫情扩散趋势。

促进林业产业升级,增加林业经济效益。加大资源节约型、绿色环保型的林产品开发力度和产业门类拓展,培育林业产业发展新动能,大力提高林产品附加值。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发展林业产业集群区,提升辐射带动能力。调优人造板产品结构,推动木质家具定制生产,促进竹木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化苗木、木本粮油和木本花卉等特色种苗产业,加强苗木交易市场建设,形成种苗生产、流通和售后服务产业链。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林阴空间,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加强森林、湿地公园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形成森林和湿地生态旅游网络。

加强协调保障,增强组织推进能力。努力把林业发展目标落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促请各级地方政府切实重视和加强林业工作,特别是将林业生态建设和保护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干部业绩与科学发展能力考核指标体系。坚持将林木覆盖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工程等考核指标体系,将自然湿地保护率纳入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同时,围绕村庄绿化、沿海造林、湿地修复等工作,加大监测和考核力度。

第8篇:林地生态修复方案范文

7月下旬落幕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中,理念与实践成为了会议的主题。来自德国、爱尔兰、美国等国家的专家与国内学者和环保界人士分享了各自国家的生态环保的最新成果。而同时,记者采访到前来参会的两位企业家,或可为环保理念中国的实践作一注解。

聚焦环保理念论坛

本刊记者 胡月

严格说来,在全球范围内,“生态修复”与“森林碳汇”理念在早已不算“新”词。但在中国,多数人认识它们还是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后。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中,以这两个环保理念命名的论坛吸引了颇多关注目光。

什么是生态修复?

科学百科全书的解释中,所谓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mediation)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

生态修复这一概念诞生于19世纪30年代,人类将“生态修复”作为一个专门的课题来研究,已经有近两百年的历史。

生态修复――西部开发的严峻命题

本次生态修复论坛的主题为:“生态修复:西部开发的严峻命题。”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西部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吸引了国内外资本集聚西部。但与此同时矿产开发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怎样在开发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西部开发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来自德国的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尤尔根・克莱彻曼(Jurgen Kretschmann)和亚琛工业大学开采损害仿制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国际矿山测量协会副主席阿克塞尔・普鲁士(Axel Preusse)带来鲁尔矿区的成功经验。

鲁尔地区本来是一个矿业开采繁荣的地区,在能源矿产开发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成功实现了城市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向的成功转型。其中的诸多实践是人类生态修复领域的重要经验。

但这里有一个前提,即德国煤矿一直实行私有制,德国法律在煤矿开采前就规定了“谁开采谁治理”的原则,采矿企业在采矿的同时就着手考虑治理的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投入。但中国煤矿属于国有资产,开采现在多为国有企业,矿区治理也是政府行为。这直接导致中国无法照搬德国的成功经验。由于中国国情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诸多差异,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怎样寻找中国化路径,成为另一个横亘在西部生态修复之路上的难题。

中国经济发展的生态负效应已经全面显现,生态修复工作迫在眉睫。但迄今为止,仍未有有效的方式解决目前的环境问题。实践尚需时日,观念需要先行。共识是――生态修复,既是技术问题,也是观念问题,更是一个现实的利益问题。

森林碳汇疑问待解

什么是森林碳汇?

简单说来,森林碳汇(Forest Carbon Sinks)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

2005年2月16日,旨在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在全球范围内正式生效。作为一部限制世界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国际法案,《京都议定书》规定,所有发达国家在2008年到2012年间必须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较1990年削减5.2%。同时规定,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可自愿制定削减排放量目标。目前,中国温室气体的排放占到发展中国家排放总量的50%以上,全球排放总量的15%,成为当之无愧的“高耗能国家”。

在二氧化碳排放商品化的前提下,立足于《京都议定书》框架,森林碳汇目前已经成为了国际碳交易中相对有效的增汇措施。而作为世界范围内的“排碳大户”,迫于压力,近年来,中国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利用各种“碳吸收”手段,达到减碳目的。

森林碳汇与中国

尽管本次森林碳汇论坛主题为――“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碳汇”。但论坛中讨论更多的是中国的森林碳汇现状与问题。参会嘉宾中,有大学教授,也有来自林业部门的政府官员。

第9篇:林地生态修复方案范文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以生态系统功能修复建设项目为支撑,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山顶戴帽子、山腰饱肚子、山下挣票子”“山植树、路种花、河变湖”绿化全州是我州结合现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的重要理论和目标。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和任务,提前谋划、不断完善,举全县之力、聚全县之智,深入探索,一是2018年以来,我县投入资金3.82亿元,完成了康巴高原植物园、道坞湿地公园、桃花山谷、草原治理等重点生态项目的建设;完成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森林抚育、沙化治理等共计9.5万余亩;完成草原灭虫害30.42万亩,草原生态修复10.2万亩;

(二)以保障环境安全,稳步推进“三大战役”为目标,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严格按照生态环境部《关于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要求,利用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对我县pm10、pm2.5、so2、no2、o3、co六项空气污染因子进行每日监测。通过监测结果显示我县pm10平均值,pm2.5平均值达标率为100%。

2.水污染防治方面。有效利用第三方监测技术服务,对县域水质进行监测。一是通过地表水断面水质监测,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农村环境饮用水监测,长江及重要支流监测,长江经济带入河排污口监测,我县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无劣v类水体。

3.土壤防治防治方面。按照省州要求布点,落实土壤污染监测,加强土壤污染风险分类管控,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县工作方案>2020年度实施计划》。2020年上半年全县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未发生土壤污染事故。

4.做实排污许可证核发登记工作。针对全县33个行业共核实企业57家,完成办证6家,其中简化管理1家、登记管理5家;针对91个行业共核实企业300余家,办证37家,其中简化管理3家、登记管理33家、重点管理1家。根据《省农村污水治理三年推进方案》,投入620万重点针对农村污水治理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计划年内完成15-20个行政村污水治理。

5.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2019年我县启动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成立了以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印发了《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决定》。一是县级配套专项经费80万元,聘请第三方公司指导资料收集,对生态文明建设难点、短板指标进行分析研判,高质量编制《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规划》,确保既符合实际,又具可操作性;二是制定了《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责任分工方案》,严格落实“一把手”负责制,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

(三)以提高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为目的,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8年以来,我县深入贯彻落实《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州城镇污水、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实施方案)的通知》,结合我县实际成立专班、制定方案、编制实施项目7个,利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的50%、债券资金、上级各类补助资金等8931.95万元。完成县城污水处理厂规范运行,新改建镇、镇、镇、乡、维他乡污水收集管网约50余公里,雨水管网及沟渠10余公里,发放77个村垃圾收准运设施设备,新建日处理10吨垃圾填埋场1座,小型焚烧池56座,修复县城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回喷系统、收集池、土工膜等。同时,为继续加强城镇环保基础设施“补短板”建设,除三年行动项目外,我县相继完成协德乡污水处理站2座,日处理5吨的垃圾处理站1座,及正在建设日处理0.25万吨/日的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二是为全面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今年我县投入300万元完成“火坟山”绿化工作,碉堡山、百日山生态修复工程的补植补栽。三是投入资金568.22万元,完成2020年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四)以加强生态保护、依法监管为抓手,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去冬今春我县采取“四个最严”监管措施,狠抓落实,下沉林业职工180人,成立了13个防火巡护卡点,实施人工影响增雨作业8次,签订防火承诺书3580份,制定森林防火村规民约158份,与护林(草)员签订责任书958份。下达《县人民政府森林草原防火禁火令》578份,清理、取缔煨桑点138个,扩建乡镇义务扑火队4700余人,完成重点区域970座坟墓登记造册,查处野外违规用火44起,确保了全县去冬今春森林草原火灾的“零”发生,实现历史以来最好成绩。二是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兑现。截止2019年逐年完成草原禁牧补助139万亩;草畜平衡奖励422万亩,每年兑现资金2097.5万元;落实生态护林员500名,草管员458名,有效管护全县国有林区133.54万亩,集体天然商品林14.41万亩,草原面积625万亩,协助管护集体林公益林72.08万亩,逐年兑现管护资金1135.34万元;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完成47条河流74段的长度、经纬度测量、地理位置信息及县、乡(镇)、村三级河长设置及填报工作,调整县级河长25名、乡镇级河长37名村级河长98名;通过长期监测,全县区域内暂无森林病虫害发生。三是县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要生态建设功能区,生态极度脆弱区之一,全县森林面积530余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4.02%。为积极探索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设模式,2012年来,我县经过持续发力和集中整治,林木乱砍滥伐、木材大量外流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自2019年至今我县林业违法案件除违规野外用火外,全县无其他涉林案件发生。从2018年1月1日起,为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力度、提升管理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县委政府研究决定,全县森林资源保护执行“三清三停一改革”“三清”:清山、清林、清庭院。对全县国有林区、集体林区、各山沟路口、房前屋后的所有木材、用材农户、带锯等进行全面清理,并登记备案。“三停”:停伐、停运、停加工。从2018年1月1日起,全县停止办理民用建房用材采伐证,停止所有类型的木材运输和加工,停止木材相互赠送和旧房料买卖,所有木材全部原地冻结。“一改革”:对全县建房用材实行改革。从2018年1月1日起,严格执行州委州政府全面禁止全木结构住房建设的要求,推行全县新建民房均采用新型建材替代木材建房。四是2020年以来牢树法治思维,严格落实《新环保法》要求,以“零容忍”的态度,始终保持对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坚守山青、天蓝、水碧、土净生态底线,对集中饮用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砂石场、垃圾填埋场、重点建设项目等开展专项执法。今年共计下达处罚决定书5起,处罚金额470余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做好生态环境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水环境污染深入治理难。我县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较滞后,与水环境污染防治存在一定差距。农村养殖废水和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难度大,存在监管力量不足、监管难度大的情况。

(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履行难。在新《环保法》出台和中央、省环保督察后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严,对环境监管执法要求更加严格,生态环境部门承担的任务更加繁重,但是工作力量没有得到相应增加,现有人员编制与其所承担的环境监测、监察任务不相称,相关的专业人员、技术装备十分缺乏,与环保部标准化建设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三)野生动物保护与群众生产生活矛盾凸显。由于近年来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个别野生动物(猴子、野猪、鹿)已泛滥成灾,严重影响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近年来虽已通过合法程序已猎捕少量野猪,因无法支撑猎捕所需的经费,不能根除野猪对老百姓带来的困扰。

(四)管理机构不健全。我县无专门从事自然保护区管理、湿地资源保护修复的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欠缺,恳请上级部门加大相关业务指导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有效提升我县技能人员综合业务水平。

(五)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因森防工作专业性强,加之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多数区域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病虫害发生,促使森林病虫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工作。下一步工作中,我县将全面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对落实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的力度再加大,从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自觉向中央和省、州看齐,推进我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二)补齐环保短板,推动重点工作。一是加快《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规划》编制进度,结合康巴高原植物园、道坞湿地公园等自身生态资源优势,加强生态项目建设,增强“心肺功能”,打好生态牌;二是推进“十四五”规划项目,积极与省州对接,确保项目落地落实。

(三)决战“三大战役”,提升环境质量。今后的工作中,我县将明确工作任务,重拳出击、精准发力、铁腕治污、定期监测,集中打好空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深入全面实施“蓝天、碧水、净土”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