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红色旅游文化范文

红色旅游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红色旅游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红色旅游文化

第1篇:红色旅游文化范文

关键词:异化翻译;文化传播;红色旅游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198-01

一、异化翻译与文化传播

(一)异化翻译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or Minoritizing Translation)

异化翻译法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1995)提出的,用于描写翻译策略的术语。韦努蒂对异化翻译的定义是:“异化翻译中的异化一词并不是指对贮存于外国文本中的精髓的一个透明的展示,而是有其本身的价值,它是一种战略构建,其价值是依存于当下目的语的情形而定的。异化翻译必须偏离本民族语言的规范,培养出一种相异的阅读经历,比如,选择翻译某个被本土文学常规所排斥的外国文本,或者是使用边缘化的话语来翻译。”

(二)异化翻译的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又称文化扩散。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文化散布过程取决于文化的实用价值、难易程度,文明声望、时代适应性和抗逆性等多种因素。

异化的翻译策略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异化翻译有利于源语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使得源语文化和表达方式在译入语国家得以熟知和流传;另一方面,异化翻译也有利于译入语国家文化的繁荣。

异化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和文化的特色,让译文语言的读者感受到异域风情,感受到其它文化的存在与独特魅力。不同国家民族的语言在意义、句法和语音上的差异,构成了各种不同的表意方式,而翻译就是在"同"与"异"的纠结之中正确的表现"异"。人们只有通过翻译才能真正认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认识不同语言的特定的表达方式。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最具中国特殊的旅游资源,其文本翻译则肩负着传播中国红色革命特色文化的重任。

二、红色旅游文本的特点

(一)红色旅游文本信息性质的分类

事实性信息。文本基本信息――有关旅游地及其主题项目的特色、条件与环境等介绍。信息功能:让游客了解旅游地及其主题项目的历史背景及自然景观的基本知识。信息特征:具有客观性。

文化信息。兼具基本信息与附加信息特点――旅游地及其主题特色项目具有的中国革命文化特色。信息功能:加深游客对中华名族文化的了解,增加文化交流。信息特征:文化信息传达的更多的是有关旅游地及其主题项目的相关历史背景知识。

美学信息。语言运用的修辞形式、意向形态、结构形式与节奏等语言文字形式。信息功能:具有中华民族语言文字审美感,以增强相关信息接收的效度。信息特征:具有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思维特征,可将汉语特有的谚语,俗语,成语等约定俗称的说法直接异化翻译到译入语中,充分传播汉语文化。

(二)红色旅游文本的语言特点

作为红色精神传递的载体,红色旅游文本与国内一般旅游文本不同的是:红色旅游文本主要涉及革命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真实信息;对于红色旅游景介而言,其叙事性强,一般没有华丽辞藻出现;文本中出现大量的有中国特色文化的词句。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区”、“”等;文字具有间接的教育功能。肩负着传播中国革命精神的重任。

三、红色旅游异化翻译策略

(一)直译策略

例1.红色旅游

译文1: Red Tourism

译文2: Chinese Revolutionary Sites

“红色旅游”中的“红色”二字则是代表着中国近代革命的事例是一部红色的历史,承载了国人太多红色的记忆。然而在西方文化中“red”是一个变异相当强的词,它代表血腥,残暴。所以有译者将这个“红色”意译为“Chinese Revolutionary Sites”。这样虽然避免了红色所含的象征意义被误解,但是却失去了源语文化的特质,从文化再现的角度来说,要传播中国文化,就必须让世界人民理解“中国红”的意义,并学会欣赏“中国红”的美丽。

(二)加注解释策略

例2.白屋前的“读书石”和白屋后的两颗“常青树”是历史的有力见证。

译文:In front of the whiter house, there was a “Du Shu Shi”(Reading stone, which was said

to be the stone on which Mao Zedong sat to read books every morning at that time.), and at the back of the white house, there were two “Chang Qing Shu” (Evergreen trees, which were said to have been burned down then. But, to everyone’s surprise, they flourished again when the house was being rebuilt.). The stone and two trees were the powerful witnesses of the history.

由于文化差异,特别是外国游客对中国红色历史知识的严重缺乏,这就使得在红色旅游文本翻译的过程中“加注解释”这个策略显得特别重要。上面这个例句,如果译者知识按文字照翻一些信息,而没有补充任何注释,使得外国读者对这些概念的含义和重要性无从了解,必将有碍中国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再现。而相反的,括号里的注释补充了“读书石”和“常青树”的历史背景,使得游客一目了然。

四、结语

翻译不仅仅是文字问题,更是文化问题,社会问题和伦理问题。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追求文化的多样性,强调当今世界文化的不平等,反抗翻译中的民族中心主义,宣扬用保留源语特性的异化翻译法达到翻译文化传播的目的。红色旅游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资源,应以再现中国特色文化传播和保持中国革命历史文化的异质性为目的,坚持以异化翻译为主,让外国旅游能从红色文化中认识到中国发展的内在源泉。

参考文献:

[1]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2]Venuti Lawrence. The Scandals o f Translation: 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 [M].New York: Rouledge, 1998.

[3]郭建中. 韦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 [ J].中国翻译, 2000 , ( 1): 49- 52 .

第2篇:红色旅游文化范文

铜川照金是老一辈革命家、刘志丹等同志开辟的西北地区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在我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香山是西北佛教名山,以观音肉身妙善公主成佛闻名,两大景区的结合无疑使照金香山景区的吸引力倍增。

一、照金香山旅游景区开发现状

(一)旅游景区开发定位明确

照金香山景区以“重温革命史、重走路、穿越大峡谷、朝拜大香山”为旅游主题,集革命纪念游览、佛教文化体验、生态休闲度假于一体,是陕西西北线旅游的重要新兴景区。由于照金香山景区的开发,弥补了延安红色旅游的单一性,为陕西红色旅游增添了多元性和选择性。

(二)旅游资源开发类型丰富

照金香山景区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包括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纪念碑、兵营旧址、大香山寺等,自然旅游资源包括香山森林公园、薛家寨丹霞地貌地质公园等,可谓自然山水与红色人文相融,资源吸引力大、特色强、开发价值高,是不可多得的集地质地貌、森林植被、红色旅游、佛教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二、照金香山旅游景区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景区红色旅游资源挖掘尚浅

照金香山景区的主要核心吸引力来自于经典红色旅游文化,然而目前景区仅将各类红色旅游资源逐一开发,大张旗鼓建设土木工程,而忽视了红色旅游的内在精神挖掘。旅游者看到的只是一个纪念碑、一个纪念馆、一个革命遗址,看不到鲜活的革命史诗和革命力量的精神。在景区内,尽管设置了很多标牌来标明当年的革命人物、事件、纪念地等,但缺乏全面的视觉体验,给游客的印象不深刻,大多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面,很难令游客产生进一步探究红色精神的欲望,观光型远远大于体验性。

(二)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较差

目前照金香山景区正在进行扩建,而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却比较落后,比如供游客方便进入的公共厕所的数量较少,甚至有些女性游客沿途因公共厕所卫生差、私密性差等原因宁可选择直到看见满意的厕所才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另外,景区停车场、游客中心离景区正门较远,甚至还需乘坐电瓶车往来,餐饮、小卖部等设施也存在不规范之处,与景区的整体形象不协调,影响了景区红色旅游的核心定位。

(三)景区管理存在漏洞

由于照金香山景区是新兴旅游景区,在景区管理上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门票管理中,由于监管不力,存在个人违规倒卖门票的现象,拉拢游客购买私票,而私票的来源往往是通过同售票处、检票处工作人员的“通力合作”,从中获取私利,损害的是景区的正常门票收入,更影响了红色旅游这一招牌形象。另外,在景区服务人员的管理中,由于主要吸纳本地百姓进行旅游就业,专业服务素质不强,如遇到真正要了解景区红色文化的游客基本不能应答游客的咨询问题,有的工作人员甚至连门票张数都数不清楚,缺乏必要的专业训练。

三、照金香山旅游景区开发对策

(一)深度挖掘和展现红色旅游文化资源

红色人文情怀是照金香山景区的核心旅游吸引要素,深度挖掘和展现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是亟需解决的景区开发问题。与江西井冈山、贵州遵义甚至本省的延安相比,照金的红色旅游优势并不明显,因此,更应对现有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创新的整合。如可以借助照金香山景区的真山真水背景,搭建艺术演出舞台,编排地方特色浓郁的革命歌舞剧,把当年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事迹和光辉历程展现在舞台上,让游客在娱乐的同时也能接受到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真正体会红色精神的魅力,不仅脚在走着当年走过的路,更重要的是心在感受红色精神的鼓舞。

(二)投入资金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拓建景区规模固然重要,但一味注重表面的开发规模,忽略游客关注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非常不明智的开发理念。因此,在进行景区扩建的同时,也要尽量投入资金在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上,给游客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景区环境。针对主要的游客群体,如教师、学生、单位党委组织等群体提供适合其旅游体验的完善设施,如配备专门讲解员或电子设备,方便广大师生、党员对照金红色文化的进行深入了解,切实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精神,让红色旅游真正发挥出巨大的人文作用。

(三)吸纳专业管理人才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景区管理

第3篇:红色旅游文化范文

井冈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省井冈山市境内,少部分位于宁冈、遂川等临县内。被誉为是“中国革命摇篮”的井冈山,是我国红色旅游的名片之一。依托“红色吸引人,绿色留住人,情景感染人”的旅游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旅游业发展壮大,全力打造“红色摇篮、生态井冈、精神家园”旅游品牌。井冈山风景名胜区作为一个开发时间相对较长的景区,虽然已经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在营销方式上仍比较呆板。为了在激烈的旅游竞争环境下取得竞争优势,必须重视文化营销在经营中的应用,以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井冈山旅游文化营销的必要性

(一)旅游市场竞争的需要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旅游竞争浪潮,各个风景名胜区都在争取最大的利益与客源市场。江西省的旅游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庐山、“露天道教博物馆”之称的三清山、道教72福地之一的龙虎山、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等等。这些景区不仅在江西,而且在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力。井冈山风景区如何在众多的旅游景区中脱颖而出,在旅游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景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近几年,虽然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较快,但部分景区也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景区的同质化严重,景观建设、游乐项目基本相同,没有自己的特点、特色。如何来区别其他景区突出自己的特色,景区的文化因素是关键之一。井冈山风景名胜区在建设和开发中应充分挖掘景区的文化资源,突出景区的独特文化特点,实现景区的文化差异性,从而满足旅游者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景区的核心竞争力。

(二)适应旅游消费需求变化的要求

在旅游的发展初期阶段,旅游者对旅游有一个比较形象的的描述:“白天看庙、晚上睡觉,下车拍照,上车睡觉”。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旅游景区的经营思维局限在自然资源、旅游硬件的开发上,游客对于旅游的需求也偏向于走马观花式的风景欣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已逐步由低层次、单一化、雷同化向高层次多样化、个性化转变。当消费者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就开始追求高层次的需求,而高层次的需求又都折射出文化的内容,旅游者消费的行为也就越来越具有“文化性”,旅游者旅游目的不仅在于欣赏旅游自然风景,更重要的希望是体验当地风俗文化,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满足。井冈山风景名胜区也应该改变原有的以旅游硬件建设为中心的经营思想,适应旅游消费的需求变化(由观光旅游向文化旅游转变),加强景区的文化建设,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三)旅游品牌建设的必然选择

品牌以其蕴含的独特价值(品牌附加价值)而区别于其他同类事物。品牌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是心理情感上的满足,同时品牌也强化了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功能的认识,增强满意度。对于旅游景区来说,品牌的识别功能非常重要,不同的旅游景区往往通过品牌来展示自身的独特性。文化是旅游景区创建品牌,区别于其他景区的关键要素。要加强旅游景区的品牌建设,文化营销是必然选择。文化营销针对消费个性化的客观要求,利用文化的强大渗透力来适应不同顾客的心理需求,对其消费欲望进行有效影响,赢得顾客对旅游的文化认同,确立并提升旅游品牌形象,提高附加价值,突出品牌特色。因此井冈山风景名胜区要想建立自己的品牌就应该思考如何来挖掘自身的文化,如何有效的开展文化营销,通过文化和品牌来展示井冈山自身的独特性。

二、井冈山文化营销策略

(一)品牌定位明晰化

一个旅游景区可以有多种文化,但在众多的文化中一定要有它的主打特色文化。在旅游营销文化中明确具体的目标市场,针对明确的文化旅游品牌和目标市场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等一批老革命家来到井冈山创建了千秋伟业。井冈山因为历史的光辉,被誉为“天下第一山”。井冈山气候湿润、风景宜人,是避暑疗养回归大自然的理想之地。当年郭沫若游览井冈山时曾感慨万千,挥毫留下了“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的赞美诗句。井冈山孕育于千年历史的古“庐陵文化”之中,古村、小桥、流水,文天祥纪念馆、陂古村落群,“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的江南文明水乡……处处都有着古色旅游的独特魅力。井冈山中心景区茨坪,是一座宁静、典雅的花园式小山城。洁净的街道,参天的大树,悠闲的步行街,静静的挹翠湖……有趣而雅致的婚礼习俗,别具特色的风味饮食都让人印象深刻。对于井冈山的多种自然与文化资源,井冈山景区确定以“红色文化”作为主要文化特色,以“绿色观光”、“蓝色休闲”、“金色成功”、“古色民俗”四色来支撑“五彩井冈”的文化营销宣传。

(二)旅游营销差异化

差异化营销是为了使旅游景区在旅游竞争中与其他旅游景区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将旅游景区的核心文化资源进行营销。井冈山景区为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差异化营销:首先,利用节日、节事活动、展览等旅游产品开发节庆文化旅游,吸引游客。第四届“江西省红色旅游博览会”在井冈山博物馆广场举行,博览会为游客呈现了一场旅游产品盛宴,让到场的每位游客着实体验了一次。南瓜汤、红米饭、小米加步枪……让游客忆苦思甜,重温革命路。这让每个来井冈山的游客都不忘此行,对革命文化的弘扬具有切实的促进作用。其次,利用实景演出进行宣传营销。大型户外实景演出《井冈山》是由近600名农民演员组成的一台用大场景、大场面营造震撼、极富感染力和冲击力的红色文化演出,悠扬的音乐、炫目的灯光、冉冉升起的巨旗、硝烟弥漫的战场让游客在现代表现中重温历史,感受红色文化。

(三)文化资源整合化

旅游景区的某些文化旅游资源既有丰富性、多样性的优势,也有旅游资源市场面较窄的劣势。为了能更好地营销旅游产品,将旅游景区旅游资源优劣势互补,进行文化资源整合,提高旅游产品质量也是很好的办法。旅游景区文化旅游的发展必须从单一依靠风景转变到依靠文化、进而依托整个旅游景区文化资源进行发展,通过合理调整和优化配置文化旅游资源,逐步构建点、线、面有机结合,静态展示与动态活动相互融合,适应不同旅游消费需求的文化旅游格局。红色旅游是井冈山旅游的优势,全国革命圣地屈指可数,西柏坡、延安、湖南韶山、嘉兴、遵义等地虽然也是国内有名的红色旅游景点,但是其资源与井冈山不能相媲美。井冈山旅游线路的开发可以整合井冈山独有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开展“五彩井冈游”。另外井冈山的景区开发中以“红色文化”中心,整合景区的“绿、蓝、金、古”资源,建设绿色观光、蓝色休闲、金色成功、古色民俗的“五彩井冈”景区格局,促进景区的全面发展。笔者以为,应该把井冈山的由来、独有的资源及历史人物故事制作成音像影像制品,在景区游客中心内不间断地向游客播放,或在政府网站上进行宣传,让游客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性地查阅多媒体资料,并制作成一系列出版物(书籍、画册等),向游客免费提供,加深游客对红色革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四)旅游产品精细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的欣赏品味普遍有所提升。其选择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每位游客到达景区之后都希望得到不同于以往生活或者其他景区的旅游体验。井冈山不仅通过灯光、舞台、高科技手段使历史活了起来,还通过引入观光、休闲、娱乐、生态等旅游产品来弥补红色旅游的不足。井冈山风景名胜区要真正做好文化营销,必须立足于“红、绿、蓝、金、古”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让景区充分认识到自己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为目标市场的消费者带来的文化附加值。这种文化附加值应该是基于该企业文化的,面向目标市场的各个文化阶层的消费群体而且能给这些消费群体带来效益的文化附加值。这样,在文化差异存在的前提下,让企业文化理念凝结在产品中,渗透于促销中,表现在品牌或者商标中,满意于消费者需求中,这样的文化营销是真正成功的文化营销。

三、结论

第4篇:红色旅游文化范文

如此一来,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旅游产业对整体经济发展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改变这种状况,要求决策者的目光不能仅仅停留在“红色旅游”的桎梏之中,应有更大的资源观,将老区旅游资源看成一个完整而能够深度挖掘的产业链,因地制宜,打造属于本地区自己的旅游文化品牌。

与此同时,决策者更要立足省情、地情,不仅要把本地资源看成一个整体,更要放眼大局,将陕甘宁三省区资源看成一个整体,在开发和建设规划时,深度调研,充分研讨,做到一省一品,每省都有自己的特色,深度挖掘自身文化底蕴,让老区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品牌。旅游区域联合开发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要通过实施陕甘宁旅游区域联合开发战略,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积极合作,构建陕甘宁旅游区的大格局和网络发展体系,促进陕甘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决当前问题与着眼长远发展相结合,坚持资源开发与利民富民相结合,坚持加快经济发展与推动社会进步相结合,坚持发挥比较优势与促进区域合作相结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国家支持相结合。

突出文化育民、文化惠民、文化乐民,加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打造旅游精品线路,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区域旅游资源优势,以融入革命圣地延安红色旅游圈为目标,切实加快旅游景区、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和精品旅游线路建设。例如,可以以建设崆峒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为契机,突出“神奇崆峒·养生平凉”主题,建设集旅游产业开发、文化产业聚集、生态环境建设和观光、游乐、文化交流、休闲养生、商务会展等为一体的全国知名文化旅游产业综合发展示范平台。

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加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全面实施特色文化工程、文艺精品工程。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切实提高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覆盖面、影响力和吸引力。加快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数字影院、动漫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广文化示范村、示范户创建活动,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全覆盖。

第5篇:红色旅游文化范文

摘 要 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像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关键词 文化 产业 旅游 深度结合

临沂市打造的水上红色文化大典、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艺术地再现了历史临沂、红色临沂和现代临沂。《蒙山沂水》自公演以来,以其唯美大气、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征服了全国各地数十万观众,成为临沂红色旅游中一个耀眼的品牌。作为临沂倾力培育文化产业的代表《蒙山沂水》,是临沂市实施文化旅游一体化、打造文旅深度结合的一个成功案例,提供给我们许多思考和启示。

那么,如何实现临沂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辩证关系

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经济就越发达。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作为人类适应、征服自然与社会发展而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无时无刻不在支配、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活动。而旅游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一种生动反映。没有文化的旅游没有生命力。若将文化与旅游割裂开来,文化将成为无本之木,而旅游也只能在低层次徘徊不前,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像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文化和旅游产业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统一的辩证关系。文化的经济性、旅游的文化性理念,为我们把握市情、找准优势,加快临沂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我们要把文化与旅游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构建旅游与文化共融共生的平台,提升文化与旅游的关联度、融合度,坚持文化唱旅游戏、旅游打文化牌,以此增强文化旅游的亲和力、生命力和吸引力,推进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充分利用文化与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丰富的文化元素是临沂市旅游发展的巨大优势,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是临沂旅游文化的成功经验。

作为一座有着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临沂有着厚重深邃的历史文化。临沂有“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兵圣”孙武。

临沂市内有着众多宏伟秀丽的景观,蒙山连锦八百里,沂河泛银五千年。还可以加大蒙山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市场化开发力度,依托沂河水系资源,开发了地下溶洞、地下画廊等一系列旅游产品,展现临沂生态旅游的特色;对接国家规划,与其他城市联合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利用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积极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推出具有竞争力的红色旅游产品,拓展红色旅游发展的空间和前景。

三、想方设法在文化与旅游结合上做好文章

(一)在旅游景观和项目建设中非常注重塑造文化内涵,赋予景点高度的文化品位

在发展旅游业中,可以通过挖掘临沂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努力增加旅游业的文化内涵,丰富旅游项目和内容。进一步强化旅游意识,找旅游文化的准亮点和卖点,变文化产品为旅游产品,尽快形成适合旅游者口味的特色旅游文化产品。

(二)要注重景观的文化开发,加大旅游景点配套项目开发力度,赋予景区景点更多的文化内涵

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本质上就是购买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而旅游企业应该是生产文化、经营文化和销售文化的企业。努力把文化有机融入旅游产品的开发制作经营管理和旅游服务之中,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临沂旅游商品开发目前还不够,现有的旅游商品种类不多,地方民族特色及民族文化内涵不够丰富,远远满足不了旅客的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引导旅游企业研究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购买需求。要对文化性很强的旅游商品进行技术工艺包装,对非文化旅游商品进行文化包装,体现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突出纪念性、工艺性,把文化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拓展市场空间,提高旅游文化商品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比重,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

(三)努力把发展旅游业与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开发保护和利用结合起来,努力发展文化产业

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形成双赢模式,顺应旅游业发展潮流,符合旅游的内在规律。临沂应推广龙灯扛阁、木版年画、泥制玩具、剪纸、印花布、草柳编、刺绣等民间工艺和秧歌、柳琴戏等民间文艺,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

我们要学习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深入挖掘临沂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实现传承和保护,把文化与旅游进行有机对接,利用旅游业产业链发展文化产业。要重视和借助相对成熟的旅游业已搭建起来的市场平台,通过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不断丰富文化产品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文化产品的形式和内容,在更大范围内促进娱乐演艺、节庆会展、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双赢模式。要积极筹备国际书圣、兵圣、柳编、石雕、石林文化节等国际性大型活动,提升旅游文化国际化水平,以加强文化交流,扩大对外影响;以文艺精品创作为切入点,,推动文化的全面发展。

(四)努力把加强文化与旅游结合的规划策划和组织领导结合起来,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党委、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来做保证。要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对这一战略的支撑,树立起大文化、大旅游观念,举全市之力加以推进,努力构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大格局。要研究策划临沂文化旅游产品品牌,并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请名人专家帮助论证,制定较高档次、高品位的品牌。可以邀请国内一流专家队伍,加强实际调研和科学论证,吸取旅游发展的前沿理念和成果,努力将临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成为指导今后一个时期临沂旅游创新发展的重要文献。要抓住城北新区建设契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精品建设,做好文化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要把文化旅游产品宣传工作作为临沂外宣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联合促销,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开拓客源市场的促销机制。要积极发挥新闻媒介自身优势,有计划地推出一批具有临沂历史文化韵味的图书、音像等宣传推介产品,通过精神产品的传播,努力提升临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通过运用最新高科技手段提高文化旅游产品的互动性和娱乐性,实现文化、创意、科技三者的深度融合

目前,我国在软件、互动娱乐甚至物联网的技术和模式,走世界先列,但是这些技术优势几乎没有在传统旅游业获得应用,更谈不上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加大新技术与文化旅游的对接,需要我市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关键环节落实到位;要加快通过新技术、新创意促广泛应用使旅游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要通过新兴技术手段来实现文化旅游的互动性和娱乐性,通过新技术的注入,把文化和旅游产业更加密切的结合起来,真正达到水融。

我国的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正在筹备推出盛大旅游,由此正式介入旅游行业,再度延伸其娱乐产业链布局。盛大公司的发展之路给我们临沂市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道路。我们临沂市的动漫产业走在全国的前列,这是一个我市高新技术与旅游文化产业结合的最佳契合点,以临沂市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创意点,可以创造出新、奇、巧的文化旅游产品。

总之,文化与旅游是临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双翼,我们要通过合理、规范、科学挖掘,努力在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上实现新突破,创作出更多像《蒙山沂水》、《沂蒙》、《南下》一样的新产品,让文化来提升旅游素质、丰富旅游内涵、提高旅游档次;让旅游来促进临沂市文化事业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最终实现文化与旅游双赢,推进临沂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江蓝生,谢绳武.2005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4.

第6篇:红色旅游文化范文

一、遵义市红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现状

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红色旅游促进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促进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红色旅游是遵义市旅游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遵义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遵义市红色旅游发展如火如荼,表现出以下特点:

1. 旅游规划基本完善

近几年,在《2004-201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指导下,遵义市委、市政府明确意识到旅游规划对旅游开发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先后编制了《遵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遵义市红色旅游发展纲要》、《遵义市“十二五”旅游规划》。遵义县、红花岗区、余庆县、绥阳县也相继编制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除此以外,《习水县红色旅游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娄山关红色旅游修建性详规》、《遵义县苟坝红色旅游服务区规划》等近20个旅游规划有效地推进了遵义红色旅游又好又快的发展。

2. 旅游产品显著增加

遵义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遵义市旅游局着力建立以会址为核心,辐射娄山关、四渡赤水等革命遗址的“纪念体系”,先后投入近亿元资金对会址、山烈士陵园、四渡赤水、娄山关等革命遗址进行保护;扩建了街,正在修建文化园;仁怀、赤水、习水三县市先后投入数千万元建设和修复四渡赤水纪念馆、渡、四渡赤水纪念碑等系列纪念场所,从而使遵义红色旅游产品总量有显著增加。

3. 交通设施日益完善

交通运输业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可进入性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红色旅游促进了交通设施的建设,目前遵义高速公路可直达重庆、贵阳。遵义至茅台的高速公路已投入运行,遵义至赤水的高速公路正在设计。开通了遵义至北京、至上海、至广州的始发列车,高铁以及遵义机场建设正在有序进行。

4. 旅游效益增长迅速

遵义红色旅游以会址龙头,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自2004年《纲要》印发以来,在会址的龙头带动作用下,红色旅游发展迅速,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见表1)。尤其是2008年,客流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收入增速明显,全年共接待海外旅游人数6000人次,创汇2 3 1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086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81.56亿元,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了100亿元。随后两年旅游收入继续增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5 . 旅游接待能力有所提高

目前,遵义市旅游企业已经发展到400 余家,星级酒店4 5家,经济型酒店200余家,乡村旅游馆200余家,旅行社达到20家,专业旅游车队2个,旅游从业人员10万余人。截至2010年,全市共有旅行社21 个,比上年增长1 1 %,酒店43 家,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四星级酒店3家,三星级酒店14家,二星级酒店2 6 家。组建了遵义红色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并推进旅游资源开发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进行引资,累计投入2 0 多亿元,建设景点2 0 余处。

二、遵义市红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 红色文化资源管理不善

遵义市革命遗址中,部分遗址原貌不复存在,损毁严重。一些遗址地势下沉,主体建筑毁坏严重;一些纪念场馆年久失修,无人照管;一些纪念碑碑文字迹残损,许多字迹无法辨认;一些烈士陵园、烈士墓缺乏专人管理,杂草丛生。散落在山区的革命遗址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无专门机构管理,无专项资金办事,无专人看护。目前,在遗址保护工作中,只有极少部分属于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还有许多重要的革命遗址未报批,未列入文化保护单位。一些革命遗址和建筑物产权不明确,被当地居民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改建甚至拆除。

2 . 没有形成红色文化产业集群

遵义红色文化产业总体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链和产品链不够完整,需要进一步加强纵向拓展与横向扩张。企业之间规模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不高,还没有充分实现企业网络和系统集成。产业构成与分布不合理,特别是上下游产业缺乏产业配套与协作,难以形成互补性强的产业链。目前,红色文化产业机构主要集中在红花岗区和汇川区,县域文化产业机构数量较少,总量规模很小,红色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不平衡;红色文化市场发育程度较低,还没有形成红色文化产业资本市场,并且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较差,没有形成红色文化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产业链。

3 .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缓慢

目前,遵义市既熟悉文化事业又熟悉市场经济的经营人才十分紧缺,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红色文化的研究人员面临断层,而研究红色文化是搞好红色旅游的基础之一,没有丰富内涵的红色旅游时没有强大生命力的。遵义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很多旅游管理及研究人员等专业性人才不愿意到遵义工作,因此,使得遵义红色旅游的开发管理和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缺乏专业人员的参与。除此之外,本地区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较低,大多数工作人员都不是从事旅游方面的专业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对旅游业的开发与保护缺乏充分的认识。

三、遵义红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对策

1 . 以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为先导

对各区县革命遗址进行认定命名,明确其产权,划定遗址保护范围,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根据各地革命遗址情况做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申报工作。对损毁严重或已被拆除的重要遗址,尽快抢修和保护。革命烈士墓较多的地方,集中建立由政府统一管理的烈士陵园;散落在山间或村野的革命烈士墓或烈士陵园,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迁葬于统一管理的烈士陵园内,从而有利于对革命烈士墓的管理和保护,也有利于革命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

2 . 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内涵

不断收集整理革命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对贵州革命时期的红色历史要细化分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遵义红色文化具有自身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在开发红色资源时应注意与生态旅游资源、民俗文化资源整合,有效提升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延长红色文化产品生命周期。重视对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发,积极开发整合各地的红色资源,共同开拓“红色市场”,加强各区域间的协同和合作开发,实现资源、市场共享,信息、利益共谋,全面提升贵州红色旅游的影响力,扩大其影响。在省内,以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以实现各红色文化发展需要的融会贯通和资源共享,促进区域红色旅游的一体化发展。在省外,要加强与重庆、四川省市的相互对接,通过与各地签署合作协议,资源共享,构建红色旅游大产品、大市场、大发展的格局,共同打造国家级红色文化精品品牌。

3 . 加强红色旅游品牌建设

以“品牌内涵的整理—品牌产品的整合—品牌产业的联动”为次序,对遵义红色旅游产业进行有序开发。构建品牌能够有力的推动一个产业的快速发展,引领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战略引擎,发展产业的先锋是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团,众多的产业集团可以不断推动产业的大发展。遵义市政府在产业互动的过程中,要注重地方特色文化的开发与弘扬,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引导高品位、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文化旅游项目适度超前的发展。

第7篇:红色旅游文化范文

导游词所包含的范围很广,旅游景点介绍、宣传资料等都应属于导游词的范畴,总的来说,导游词是为游客认识、了解景点服务的语言。我国学者陈刚(2002)认为,译成外语的导游词,通常是供导游员在途中或景点等地进行口头讲解服务用的,是可以“预制的”(pre-translated),故又不同于即兴发挥的“现场导译”(on-the-spotinterpretation)和“途中导译”(on-the-wayinterpretation)——需现编词(排除事先准备等因素)。尽管导游词是可以预制的,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笔译,因为导游词译文主要是供导游讲解服务用的,故应是自然的、白描的、口语化的、一听就懂的(陈刚:2002)。因此,导游词这一文本的主要功能应是传递信息并诱导行动(汤利平:2006)。所谓传递信息,是指向读者或听众传播旅游景点的相关信息,及服务指南等;所谓诱导行动,是指吸引外国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以达到宣传景点,传播文化,促进景点旅游经济发展,增加景区外汇收入的作用。

2导游词的翻译对旅游经济的影响

旅游其实就是利用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作为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文化活动。因此,一个地区的旅游业要取得长久的发展,必须寻求一些文化含量高、具有不可替代的景观和标志性的人文景观(刘同起,徐化县:2002)。而导游词及其译文都应当属于人文景观当中的文化含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旅游业中,由于语言障碍和文化的差异,导游词的译文在传达景点的文化含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导游词的译文对促进国际旅游业长久发展方面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3旅游经济环境中导游词的翻译目的、译文功能、文本类型及对策

翻译目的论认为,任何翻译活动都是有目的的。导游词的翻译应是一种目的极强的活动,在国际旅游业日益繁荣的今天,导游词的翻译主要应以吸引游客、促进国际旅游业发展为目的。但就翻译活动而言,翻译目的应当与旅游资源建立的最初目的相一致。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其具体的目的、译文功能、文本类型等方面是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的。下面以河北省的三种旅游资源类型为例进行分析。

红色旅游资源是指以革命老区、革命遗迹为主(李宗尧:2002),河北红色旅游资源建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弘扬红色文化,进而进红色景区经济的发展,因此,该类导游词的翻译目的也应当以此为目的,即在弘扬文化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地促进红色景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据此,其译文的文本类型应以信息文本为主,呼唤文本为辅,传递信息为主,诱导行动功能为辅。只有提供较充分的原文信息,使读者或听众了解中国历史,才能进而弘扬红色文化,在此基础之上,译者要尽可能地兼顾译文的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从而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促进红色景区经济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红色景区充满文化魅力,使红色旅游长久发展、红色旅游经济进一步增长。

生态旅游资源主要供游客观赏,使其愉悦身心,因此,译文应使用优美动听的语言,表达我国的自然生态之美,以吸引较多的国外游客。即翻译目的以吸引国外游客,创收外汇为主,这一目的与该类旅游景区的开发目的几乎是一致的。而且,这类型的文本涉及的文化因素相对较少,因而,该类文本类型的选择比较容易,信息型、呼唤型和表达型皆可。无论选择哪种文本类型,只要能够起到吸引更多国外游客、促进景区经济繁荣的主要作用即可。

名胜古迹旅游资源是河北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也是河北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省作为古国燕赵的所在地,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了厚重多彩的人文景观。悠久的历史使河北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许多文物资源特色突出,品位极高,不少为全国之最(韩国春等:2010)。河北省开发该类旅游资源的目的是传播中华文化,并以文化之魅力发展旅游经济,带动外汇增长。因此,名胜古迹旅游资源导游词的翻译的主要目应当包括两方面:第一,传播中华文化之魅力;第二,发展旅游景区的经济,带动外汇的增长。因此,名胜古迹旅游资源导游词的译文文本要传递信息与呼唤功能兼备。在传播文化的同时,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吸引较多的国外游客。

但这样的翻译目的及文本功能的实现是有较大困难的。因为名胜古迹导游词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因素较多,文化差异及语言障碍较多,译者在翻译中,要根据翻译目的,慎重仔细地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尽可能做到既传播中国文化,又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以“空缺现象”为例,文化空缺是指不同的民族间往往存在一些独特的文化特征,这种独特性造成了文化空缺(王秉钦:1985)。对“风水”一词中国人十分讲究,而在西方则没有这一说法。译者应该如何翻译该词呢?本文认为,根据曼塔里理论和诺德的忠诚原则,译者可以使用拼音加注释的方法。这样比较符合翻译的预期目的,既传播文化又不会让外国人感到陌生,从而达到较好的交际效果,吸引更多的游客。

4结语

第8篇:红色旅游文化范文

一、科学确定思路,提供旅游休闲经济发展遵循

思路决定出路,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就必须建立起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本地区实际,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整体发展思路。

(一)围绕全局谋发展

将五大连池的发展置于全省大发展的高度进行谋划,结合省委提出的“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聘请国内高端策划机构,对五大连池进行高起点、大手笔的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发展战略。积极构建以五大连池市中心旅游区,旅游次中心暨文化旅游区,五大连池风景区疗养、度假、科考区,山口湖生态旅游区,朝阳山红色旅游区,沾河森林漂流旅游区和农业观光旅游带为主体的“六区一带”旅游发展总体格局。

(二)突出产业快发展

把培育以生态观光、康疗养生、休闲度假、运动休闲为主的休闲产业经济,壮大发展餐饮、住宿、商贸等传统服务业作为促进旅游休闲养生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着力打造火山游、避暑游、冰雪游、乡村游、红色游等旅游精品,加快自然景观、生态观光、红色旅游三大类旅游景观的形成,努力把五大连池打造为区域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重要节点城市。

(三)打造基地促发展

依托丰富的农业、林业、矿泉、旅游等资源,将五大连池市打造为休闲养生康疗基地、度假休闲服务基地和安全食品蔬菜生产基地、健康水供应基地、教育产业服务基地,形成以基地带旅游、促经济的良好发展局面。

二、组织规划建设,奠定旅游休闲经济发展基础

按照保护、开发、利用并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搞好旅游业发展规划和旅游资源开发。

(一)加快旅游规划编制

加快《五大连池市旅游总体规划》、《山口湖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二龙山旅游规划》、《龙镇红灯记故事原型地旅游规划》、《双泉名人名镇建设规划》和《朝阳山抗联红色旅游景点项目规划》等规划的修编工作,以科学规划指导旅游休闲产业发展。

(二)加大旅游基础建设

着眼长远,采取招商引资、向上争取、政府投入和利用民间资本等方式,加快推进山口湖配套工程、讷谟尔河改线设闸、青山公园二期改造工程、龙镇红灯记主题广场公园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研究探讨开发雪上、冰上旅游等冬季旅游项目,筹划建设滑雪场、举办冬季汽车拉力赛和冬季捕捞等项目,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解决旅游业“半年闲”的问题。

(三)提升旅游服务能力

以建设“矿泉旅游名城、休闲养生之都”为目标,努力提升城市的整体服务能力。配合做好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快速、便捷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形成。加大星级酒店、饭店、休闲娱乐场所的引进和建设力度,培养和引进旅游专业人才,提升旅游休闲城市软实力。同时,坚持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同步进行,坚决杜绝污染企业落地,努力实现经济与生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优质自然环境。

三、加速产业互动,构建旅游休闲经济发展合力

努力把握旅游业发展规律和形势,努力改变单一的旅游模式,注重休闲、文化体育等各行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促进旅游业与休闲、文化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良性互动。

(一)深度挖掘旅游文化

坚持大力发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突出旅游文化特色,着力打造旅游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人气、知名度和城市亲和力。充分借助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的诞生地、题词的萌芽学校所在地、世界冠军邢慧娜训练基地等历史文化名人的优势和影响,加大对城市文化的挖掘和名人的宣传力度。注重搞好民间艺术、蒙古民族、达斡尔族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和继承工作,努力开掘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为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文化内涵。

(二)促进旅游文体互动

注重转换思维方式,积极争取承办各类大型活动和赛事,搭建平台,强势宣传,打造旅游休闲城市品牌。积极承办中俄女子篮球赛、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中俄两国四地旅游项目启动仪式等国内外大型活动,形成文化体育业、服务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互动,同时,积极扶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旅游餐饮文化等相关产业、延伸文化旅游业的链条,努力实现拉动人气、拉动旅游、拉动三产,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三拉一带动”效果。

第9篇:红色旅游文化范文

一、探讨武乡旅游扶贫的意义

目前我国有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大多数贫困县都处于山区,由于各种原因,这些贫困地区很多优质丰富的旅游资源得不到保护开发与利用,同时也没有使当地老百姓经济收入有所提高。在旅游资源富集的贫困地区,如何发展旅游业,造福广大人民群众是一个重要课题.。武乡县是全国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对武乡旅游扶贫工作进行归纳分析,对山西省以及全国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工作都有较大的借鉴意义,本文以武乡县砖壁村为典型对武乡县旅游扶贫的得失就行探讨。

二、武乡砖壁村旅游扶贫的背景

武乡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目前,全县有贫困人口33000人,占农业人口的18.3%,贫困村215个,占行政村的57%。而砖壁村就是贫困村之一。砖壁在离县城45公里远的东部山区蟠龙镇境内,全村有128户人家,430人。该村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沟壑纵横,又深又陡,地势险要,一面靠着太行山,其余三面均是深沟。砖壁村总面积有12000亩,但耕地面积仅有960亩,并且耕地狭窄,多数处于台塬山坡上。村子里面山很高,沟很深,土壤贫瘠,没有任何自然资源。2010年村里平均每人的年收入只有2600元,是个典型的国家级贫困村。在时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该村成为八路军的总部所在地,砖壁村是有名的红色摇篮和革命圣地,可以与延安、井冈山齐名,八路军总司令部曾经在此地驻扎过三次。

三、武乡砖壁旅游扶贫的成果

1.以红色旅游文化宣传为主的扶贫。武乡县在国内许多城市举办了旅游推介会,加大了在地下街道、公共场所的广告宣传力度,在太长高速、邢汾高速等道路沿线进行了图片漫画的宣传,让省外的人民群众更多的了解红色革命老区武乡,提高武乡的知名度。以上这些措施重点加强了当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武乡八路军红色文化的知名度,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的到来,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以来,武乡县砖壁村从当地实际出发,实施了一村一山一沟的总体规划,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一村是指砖壁旧村改造,一山指的是游击战体验园的开发,一沟指的是八路军总部旧址前沟的开发。这项规划的成功实施,不仅改善了当地群众的居住条件,而且结合当地实际条件发展了因地制宜的红色旅游产业,带动了当地群众的增收致富,减少了当地人口的流失,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

四、武乡旅游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环境影响问题。武乡砖壁村的砖墙在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了影响,主要有建筑工地扬尘、机械噪声、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建筑噪声对当地居民的影响,还有景区垃圾处理作I,按游客每人每天生产0.15公斤计,景区服务人员按每人每天产生1 kg计,预计固体垃圾废物年产生量可以达100 t。

2.产品开发问题。目前砖壁村的旅游资源相对单一,仅限于红色文化旅游的重点开发,砖壁村可以依靠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重点建设农业设施,开发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农业旅游,比如农业景观观光游,农业采摘游等,这些旅游产品的开发既有良好的资源基础,又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客源开发问题。目前武乡砖壁村的旅游者主要是基层党员、大学生等,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高,这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全民大众旅游。此外,由于到砖壁村旅游的人群主要限于大多数党员和大学生,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参观培训学习,停留时间较短,因此留不住游客成了目前砖壁村旅游业最大的问题。

4.利益分配问题。武乡砖壁村的旅游开发使当地部分群众受了益,但这种受益并没有实现全覆盖,没有实现精准扶贫。在砖壁村,游客的到来使当地的住宿、餐饮等经营者的收入有所增加,但砖壁村附近的安乐庄村、土河坪村、烟里村依然处于贫困之中,并没有从中得到实惠,反而对他们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少数群众对游客产生了厌烦情绪。

五、武乡砖壁村旅游扶贫的借鉴意义

武乡砖壁村的旅游扶贫工作有较大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贫困地区经济落后,因此在进行旅游开发的时候,容易模仿其它成功开发地区的模式,忽略自身的地方特色,因此开发时需要在开发前做好规划,把握当地特色文化,精确定位当地旅游产品,不要一味的模式化。同时还要注意保护性开发,避免对当地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2.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贫困始终是一个不能绕过的问题。旅游业的发展既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缓解了贫困,又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当地的扶贫效益,因此必须重视旅游扶贫的效果,要通过旅游扶贫开发来引导群众致富,增加群众收入,让更多当地在外务工人员回到家乡积极参与旅游扶贫,让更多的当地人受益,只有这样的开发才能达到开发的目的,这样的开发才更加可持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