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红色旅游文化范文

红色旅游文化精选(九篇)

红色旅游文化

第1篇:红色旅游文化范文

中午放学时,贵州黎平城关一小校门外的红军广场,聚满了前来接孩子的家长。校门里,学校老师带着放学的小学生三三两两地走下石阶,脸上带着微笑。

1934年12月17日,就在这个地方,中央红军总政治部召开了群众大会,宣布红军的性质、任务、纪律,散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红军广场因此而得名。

黎平红军广场边上的城关一小,是黎平城最古老的学校,黎平城关有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在此就读,他们从小在这里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和红色文化熏陶。

“我的两个孩子都是从城关一小毕业的,现在分别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他们是红军战士的后人,从小就耳濡目染地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是不折不扣的‘红三代’。”说到红军长征,王四红的脑子里满是父亲的伟岸形象,满是父亲的谆谆教诲,两块银元的故事、鼓楼藏红军伤员等久远而模糊的红军往事渐渐清晰起来,一家三代人的红色记忆一下子被打开了。

王四红的祖籍在江西兴国县,祖上世代贫农,父亲王茂生是家中五兄弟中最小的,由于家里穷,常常出现缺米断炊、挨饥受饿的情况。父亲6岁那年,王四t的爷爷奶奶为了她父亲不被饿死,忍痛把他过继给邻近泰和县老营盘镇田段村的同宗王文桢的遗孀肖方秀。13岁那年,在一次红移的战斗中,因为帮红军搬运物资器械,王茂生得到2块银元酬劳。

那是王茂生第一次接触红军,年少的他隐隐约约觉得红军与其他的队伍不一样,是一心一意为穷人打天下的。为了吃饱饭,王茂生眼含热泪与养母告别,追随红军长征而去。湘江战役中,王茂生因为被弹片击伤,经过简单处理后,便跟随大部队一块儿转移。转移途中遇到一户流浪难民,其父毫不犹豫便把身上仅有的两块银元送给了他们。那户灾民感激这个红军伤员的倾囊相助,只收了一块,将另一块放进了王茂生的上衣口袋。令王茂生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块银元救了他一命,在后来的国军空袭中,王茂生的胸部中枪,恰巧是这块银元挡住了射向他胸部的子弹,让他死里逃生。

随军到达黎平时,王茂生身上伤口已经感染,很多部位都红肿溃烂生疮,并且伴有低烧现象,有时出现迷糊状况。好在到黎平县城休整时,卫生队买到一些药品,病情得到控制,稍有好转。

12月21日,王茂生随部队离开黎平县城开往剑河,走到坝寨乡高场村时,因病情未痊愈,跟不上队伍而失散流落在高场。红军过境后,黎平的革命形势很严峻,高场村民担心他被反动当局和地方民团抓走,就把他藏在高场的鼓楼顶上。后来他在村民吴明礼家养病一住就是四年,直到1938年秋,身体略有好转的王茂生才返回黎平寻找红军队伍,为后来黎平解放、剿匪等工作作出了贡献。解放后王茂生就任黎平县工商科副科长,为了党的事业,一直扎根在黎平。

很小的时候,王四红的父亲就教育她们要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父亲分别给他们四兄妹起名叫王大红、王二红、王三红和王四红,就是要让她们发扬传统、永跟党走。从父亲那里受到的教育,王四红也原原本本地传教给她的孩子。

第2篇:红色旅游文化范文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0--01

一、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的现状

红色旅游承载着我国真实厚重的革命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是新中国的宝贵文化财富。我国红色旅游景点众多,旅游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是通过对革命图片、文字、文物的展览,向国人乃至世界游客展示我国特色的革命历史文化,也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红色旅游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多地区都将红色旅游作为重点文化工程来抓。例如江西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已经形成了特色的红色旅游体系,除了井冈山、南昌、瑞金等几个发展较早的红色景区外,其他红色景区的开发和建设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部分红色景区红色资源少且交通不便利,勉强开发后面临游客稀少的局面,甚至成为烂尾工程,给本来就经济落后的革命老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部分红色景区的文化传播渐渐呈现出庸俗化的迹象,景区的红色纪念馆多是在墙上陈列一些红色革命照片,以文字介绍的方式进行红色文化宣传,这种传播方式过于单调化和形式化,缺乏与游客的互动,游客缺乏对红色革命历史的亲身感受,让游客感到没什么可以观看的,或者逛完一圈后没有得到强烈的情感体感。因此,红色景区需要有效措施来改变红色景区文化传播的现状。

二、红色旅游文化形象建构对策

1、挖掘红色旅游文化的“深度”

红色资源是党和人民在艰苦卓绝条件下形成的宝贵的历史资源,是现代人缅怀历史、振奋精神、陶冶情操的生动课堂。红色文化的内涵是深邃的、深远的,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和挖掘,就能不断提炼红色文化的内核,丰富红色旅游的深度。红色景区可以申请举办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请相关史学家来挖掘和研究革命文献,论证历史事件,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扩大红色文化的内涵;也可以当地红色革命时期的典型人物或事件为原型,创造一批真实的红色艺术形象;也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对当地红色资源进行重新规划和开发,开发一些新的历史纪念场所,实现红色文化的外化。以江西省井冈山红色景区为例,景区主要的革命遗址包括三湾改编旧址、古城会议旧址、茅坪革命旧址、红四军军委和永新县委联席会议会址等九处红色资源,这些红色资源大多是一些旧的店铺或者民房,尽管都属于宝贵的红色资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游客逐渐有了审美疲劳,不再满足于这种静态的文化展示。为此,景区利用现代多媒体,借助现代声、光、影等技术为游客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给游客以震撼感。

2、延伸红色文化资源的“广度”

任何一项旅游产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其他相关的产业息息相关,共同构成一个产业集群,才能促进红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红色景区主要集中在革命老区,那里空气清新、山清水秀,生态环境好,为可持续性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因此,红色景区可以通过不断整合旅游产品、优化旅游资源配置,优化旅游空间结构、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例如红色景区周边地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土壤的生产力,发展红色景区的生态农业,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以江西省井冈山红色景区为例,近年来景区不断挖掘旅游文化的深度,以“历史红”与“山林好”作为景区的亮点,建设了革命博物馆、八角楼、朱毛红军会师纪念馆等多处红色旅游资源,同时将当地的绿色资源、客家山水与红色资源紧密结合,开发出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文化,游客在原始森林、青山绿水的游览中,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极大地满足了游客的生理和精神需求。

3、拓展红色旅游文化传播的“宽度”

媒体是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红色旅游文化的传播同样离不开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作为红色文化的旅游胜地,强化品牌宣传的意识至关重要,红色景区可以将红色文化传播与重大时事、新闻热点联系起来,增强文化传播的“贴近性”,引发受众关注的兴趣。也可以利用新媒体传播渠道,拓展网络传播形式,通过开通微博、微信官方平台,满足不同网民特别是年轻消费者的需求。另外,红色文化的传播内容应与时俱进,加强内容上的创新,用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内容、新方式、新途径去诠释红色文化的传播内容。但需要注意的是,红色景区无论如何市场化,都不应该改变其红色本质和红色意境,它们是红色旅游产品最吸引旅游者的两大卖点。例如举办重大纪念活动、开展革命圣地访问学习、专题展览等活动来深化红色文化内涵,大大提高了江西本地红色旅游的品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第3篇:红色旅游文化范文

一、相关概念

(一)红色旅游文化概念

红色旅游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二)文化衍生品概念

由某种或某一类别的文化衍生或延伸出来的产品,即为文化衍生品,它主要是通过外在的表现形式来体现文化衍生物的特征。

二、信阳市红色旅游文化衍生品开发与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部门缺乏重视

市政府相关部门或行业机构对红色旅游文化衍生品的理解缺乏认识,尚未树立红色旅游文化衍生品的概念,缺乏完善和健全的理论体系指导红色旅游文化衍生品的开发和销售,更没有制定出一套翔实的设计方案来促进红色旅游文化衍生品的开发与设计。

(二)产品定位不明确,缺乏合理性

该市的红色旅游产品类型缺乏多样性,同质化、同类化现象较为严重,像像章、名人像章,来自武汉、义乌等地的奇石、玉石、弹弓等普通工艺品在其他景区也是随处可见。这些商品无论是在设计理念、材质、包装、特色等方面来看,缺乏设计感、美感、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并且做工粗糙、工艺水平差,多是机械化生产,没有手工艺的味道,严重扰乱了红色旅游产品的销售,拉低了景区品味和档次。

(三)产品缺少红色文化内涵

旅游景点销售的产品没有体现当地的红色文化内涵,缺乏地方特色,没能很好地结合当地的红色革命文化、事迹、人物等来设计,缺乏感染力,无法体现特殊的红色精神,造成消费者缺乏购买欲望。

(四)缺乏专业性生产企业、创新技术,研发意识不足

该市目前没有专门从事红色旅游衍生品开发和设计的企业,只有几家工艺品生产公司,且大部分产品与红色文化无关,企业对红色旅游文化衍生品蕴藏的巨大经济效益认识不够,设计与创新研发意识淡薄、能力不足。

三、信阳市红色旅游文化衍生品开发与设计的对策及建议

(一)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进行开发

“民族的即世界的”,通过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将本土化特点和民族化风格融入到红色文化衍生品中,才有利于形成别具一格的高端化、品牌化产品。这样做既充分利用了当地资源,做到物美价廉,又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不但能激发旅游者的购买欲望,也对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起着宣传和保护作用,有益于开拓国内、国际化市场。

(二)提高衍生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多元文化的运用

企业首先应该打破格局、提升眼界,确保有专业的人员利用高科技提高红色旅游文化衍生品的生产工艺和质量。其次,进行多样化的研发,同时注入多元文化和艺术内涵,这样会给红色文化衍生品带来附加的价值,使之更受欢迎。再次,政府可以搭建红色文创产品征集大赛平台,吸纳众人之创意,进一步提升该市红色文化衍生品的档次和品味。

(三)提高设计水准

企业应除了有计划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研发队伍,从事设计研发或者衍生品改良外,也可与信阳师范学院、信阳农林学院等地方院校合作,成立相关的设计部门,共同研发红色文化衍生品,培养专业性较强的人才。

(四)进行产业化、规模化、网络化发展

相关设计人员要理清思路、迎合市场需求、分清产品的主次,以便按照严格的产业化、规模化标准来生产、销售。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红色衍生品的个人定制化生产和销售网络化趋势出现,生产企业应该加强与电商合作,专设红色旅游文化衍生品网络销售平台。

(五)衍生品的开发应多样化、等级化

第4篇:红色旅游文化范文

关键词:红色旅游文化;和谐社会;意义作用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主题性旅游形式,近年来在神州大地逐渐兴起,并正在成为人们参观旅游的热点,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新生事物。那么,它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呢?笔者通过对长征征途转战时间最长的贵州省,革命圣地延安、井冈山、南昌和新四军浙东纵队四明山革命老区等地的考察,从中感悟到:红色旅游文化,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多重意义和纽带、动力、培育作用。

一、政治、文化、经济意义

(一)政治意义

红色之旅,在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中,是一部重温光荣历史,重走胜利之路的革命史诗。她有助于人们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有助于人们理解在中国革命伟大征途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挖掘红色旅游文化,就是弘扬革命精神,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足迹深深地铭刻在华夏沃土上,深深地铭刻在民众心坎里,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信念。在当前人们出游定位中,绝大多数游客把体验长征文化、革命圣地文化、老区文化作为首地筛选目标,这充分说明红色旅游文化深得民心。如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五龙潭”风景区革命史迹陈列室建成后,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进行党员先进性教育中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许多年轻党员和党员干部认为,原来总觉得政治教育都是一些虚的东西,现在看来,通过身边的红色旅游景点游览,确实让人感到既摸得着又身临其境,很有教育意义。实践证明,寓教于红色旅游,是人们自我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切实有效的举措,在当今创建和谐社会中具有深刻的政治内涵。

(二)文化意义

红色之旅是中国革命史、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中国革命斗争遗留的各种纪念物,不但具有政治意义,也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红色旅游的过程,既是观光赏景的过程,也是学习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过程。笔者曾在几年前以文化学者的身份到达过贵州省,这里不仅是一个红军长征途中转战时间最长的省份,而且是一个具有中国革命转折意义的省份。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重大历史事件遗迹比比皆是。从考察中了解到,贵州省在1930年4月至1936年4月的六年间,红七军、红八军、红三军、红一方面军、红二六军团、红九军先后在这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足迹遍及67个县,建立了滇黔桂、黔东、黔北和黔西北革命根据地,有1万多各族群众参加了红军。这些历史,有的在课本上和有关资料中有所了解,但大多数是鲜为人知的历史。通过游览大量的革命文物和遗址,如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娄山关战斗遗址、乌江渡口、四渡赤水等,让人真正体会到了长征文化精神。这些革命文物和遗址、会址,构成了贵州不可多得的红军长征文化旅游资源,为贵州进一步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开展红色旅游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文化。红军的革命史迹,使贵州美丽的山河倍添光彩。

通过红色旅游文化,了解革命历史知识,挖掘革命精神内涵,赋以新的时代特色,培育新的时代精神,推动了广大公民思想道德的升华,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途径。

(三)经济意义

通过对红色旅游景点考察发现大多数革命遗址地位于尚欠发达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把政治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革命老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一项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红色旅游既是政治创新、文化创新,也是经济创新。红色旅游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结合,实现精神文化财富向经济财富的转化,推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良性循环之路。比如革命圣地井冈山,原是一个不毛之地,通过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发,旅游收入占该市年经济总量60%以上,老百姓大部分收入也来源于旅游三产,生活水平大大改善。近年来不但摘除了贫困帽子,而且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高速公路、机场、居民住宅、新城区等全面建设,井冈山市将成为高山中的花园城市。又如地处四明山革命老区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的五龙潭风景区革命史迹陈列室建成后,不但游客量增加,旅游收入成倍增长,而且知名度也逐步提高,通过短短三年时间的建设,一跃成为国家4A级风景区。

红色旅游是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多重意义的一项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创造,她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成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成为发展老区经济、造福老区人民的重要产业。

二、纽带、动力、培育作用

(一)维系和谐社会纽带作用

红色旅游是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理想信念、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我国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必须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否则,就难以有效整合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意志,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和谐。在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贯穿呢?虽然方式多种多样,但红色旅游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不可或缺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红色旅游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社会和谐,在社会和谐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谐社会离不开实践体会,而红色旅游文化正是创建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红色旅游文化和谐的程度反映和影响着社会和谐的程度。特别是人们向往自然、对社会认知程度的不断发展,红色旅游文化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某种程度上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二)构建和谐社会精神动力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社会。社会活力首先表现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离不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实践告诉我们,越是深化改革,越是扩大开放,越需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样,才能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红色旅游文化是创造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鼓舞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旗帜。中华民族在辉煌灿烂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升华了这一民族精神。把弘扬民族精神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全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正是红色旅游文化所创建的目的。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利用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室)、遗址等教育基地发展“红色旅游”,是深入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奋斗历史,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引导和激励人们同心同德地创造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红色旅游文化是当代中国人民时代精神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推进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只有大力弘扬时代精神,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考验。让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三)培育文明道德作用

红色旅游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无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论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还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都要求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开展红色旅游文化,既是培育文明社会风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合格主体,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实践的过程。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健康成长是社会进步、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根据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规律,红色旅游文化正是抓好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革命遗迹、革命文物实地参观,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

红色旅游文化不仅是建设和谐城市、和谐村镇、和谐社区、和谐单位的重要载体,深化拓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际内涵,而且是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不断拓展领域、充实内容的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对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渊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旅游文化,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红色旅游文化创导和谐社会良好文化,不可不说是当前一大举措。

继承与创新是红色旅游文化的精髓。从博大精深的中国革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从丰富多彩的革命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丰富精神文化产品的内容、风格、样式和品种,是红色旅游文化走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之路。

红色旅游文化是整合各种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她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在某种意义上说,把红色旅游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创造良好文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之,在历史遗迹中感悟革命传统文化,在青山绿水中体验红色之旅,使革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是红色旅游文化活动的宗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第5篇:红色旅游文化范文

>> 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初探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旅游发展模式变革 毕节市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措施及成效 哈尔滨红色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生态文明视域下南阳市健康养生之都开发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诸暨市乡村空间重组策略探析 基于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六盘水市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构想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城市文化定位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生态农村建设 生态文明视阈下青海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重庆红色文化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城市化进程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休闲回归 生态文明视阈下和谐消费模式的建构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赣鄱艺术 生态文明视阈下高校加强环境经营理念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诸暨现代环保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抽象动画语言研究 毕节市黑麦引种试验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1-07-01.

[3]吕南勋.打造红色旅游精品,推动红色文化发展[J].福建党史月刊,2012(2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于法稳.叶谦吉的生态文明建设[EB/OL].http:///ztbd/rdzl/stwm/zjwl/201211/t20121108_241630.htm,2012-11-08.

[6]李小娟.近年来文化哲学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0(6).

[7]毕节地区史志办.红色毕节的光辉岁月(三)[N].毕节日报,2011-12-30(6).

[8]读本编写组.十报告学习辅导百问[R].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

[9]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EB/OL].http:///ldhd/2013-07/

20/content_2451855.htm,2013-07-20.

[10]韩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红色文化旅游中的实现途径[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5).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2]戴斌.探索红色旅游发展多元参与体系[N].中国旅游报,2014-12-19(6).

第6篇:红色旅游文化范文

关键词:体验营销;体验者;西柏坡

20世纪九十年代起,“体验经济”登上了历史舞台。1998年B.Joseph Pine和James H.Gilmore在《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一文中提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体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体验营销作为一种为体验所驱动的营销和管理模式,将取代传统的营销和经营方法,使客户需求得到全方位满足。而旅游是一种提供经历、阅历和感受的活动与生活方式,具有典型的“体验性”特征。因此,关注体验营销视角下各种体验因素在红色文化旅游产品中的构建,将成为充分发掘西柏坡红色旅游资源的重要着眼点。

一、西柏坡红色文化旅游现状

在西柏坡,中国共产党指挥了三大战役、颁布了第一部《中国土地法大纲》、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也正是这个时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农村到城市、由革命到建设的战略转移和历史转折,不仅创造了振奋人心的解放全中国、结束长期战争的大好局面,而且为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五大革命圣地的西柏坡,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2003年西柏坡纪念馆由市委宣传部代管以来,西柏坡品牌效应逐步显现,教育功能和配套设施日趋完备,陈展水平列居全国先进水平,研究和宣讲成绩显著,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但取得发展的同时,仍有以下问题有待解决:

(一)定位模糊。在我国红色文化旅游市场竞争中,没有明确而合理的市场营销定位就没有发展前途。西柏坡的红色文化旅游营销定位还不明确,缺乏层次性,未能回答“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未能体现出西柏坡及其周边优势资源的市场竞争优势,造成在全国如火如荼的红色文化旅游市场中,特色不够突出,主题不够鲜明。

(二)产品单一。西柏坡红色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简单,产品单一,无法产生对旅游者的吸引。西柏坡虽然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地处平山县,经济欠发达,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宣传促销经费严重不足,造成旅游项目和产品十几年如一日,丝毫未变。在经营上还主要停留在遗址参观、简单的图片和物品的展示阶段;展示内容雷同、方式单调、僵硬。旅游者在游览此类景点时均以参观为主,缺少参与性,停留时间不长。

(三)缺乏体验性。由于对旅游者需求缺乏研究,西柏坡红色文化旅游缺乏体验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革命历史文化挖掘不够,表现方法陈旧,缺乏震撼力和感染力;二是仅仅依赖红色旅游资源,片面理解“红色”概念,过分突出政治色彩,使游客被动接受单一的革命传统教育;三是产品开发方式缺乏感官、情感、行动、思考、关联等方面的体验设计,难以对游客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二、体验营销视角下西柏坡红色文化旅游开发中的若干问题

体验营销要求红色文化旅游产品构建应注重体验设计,使各种体验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体验到“畅”的感觉。笔者认为,西柏坡红色文化旅游产品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

(一)参与性、过程性和心灵感受。传统观光旅游主要注重自然风光的美丽、壮观,体验式旅游则是围绕体验主题,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情感认同,引发体验者的思考和行动,以此抓住体验者的注意力。因此,体验式旅游行为是以体验为基础,开发新产品、新活动;强调体验者的参与性,以体验为导向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借助体验过程来触动消费者内在情感和情绪;以创造体验吸引体验者,注重体验者的心灵感受,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二)体验细节构建。西柏坡纪念馆作为西柏坡红色文化旅游的核心景区,室内展示居多,为突出红色文化旅游和“爱国主义”主题,说教的成分较大。并且西柏坡纪念馆周边景点孤立地存在着,主题与周围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反差,缺乏统一、鲜明的主题来统领。西柏坡红色文化旅游不仅仅要关注各种场馆设施的建设,更要注重内外体验细节因素的构建,使体验者不需过多讲解,就能够体验到西柏坡红色文化的魅力,留下深刻的记忆。

(三)综合体验的构建。目前,西柏坡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仍然处在资源导向阶段,拥有什么旅游资源便开发什么旅游产品,产品较单一,体验性较差。

B.Joseph Pine和James H.Gilmore按顾客的参与程度(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和顾客与相关事件的关系(身心投入和身体融入),将顾客体验分为四种类型:被动参与、身心投入的娱乐体验;主动参与、身体融入的教育体验;主动参与、身体融入的遁世体验;被动参与、身心投入的美学体验(其中娱乐体验重在“悟”,教育体验重在“学”,遁世体验重在“做”,美学体验重在“赏”)。最丰富的体验必须包含四个领域的各个方面,是四个领域的交汇处“甜蜜地带”。因此,任何一种单一的旅游产品都会显得单调,缺乏张力,无法满足游客多方位的需求。西柏坡红色文化旅游只有融合当地的风俗和文化,与生态旅游、探险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旅游、农业旅游、战争题材等旅游相结合,突出悟、学、做、赏,才能实现综合体验。

三、体验营销视角下的西柏坡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体验营销认为,体验者是体验的主体,只有开发重视体验者的真正需求以及体验的差异性的西柏坡红色文化旅游产品,才能启动大西柏坡的红色旅游市场,进而实现“一抹红色带七彩”的大西柏坡旅游规划。

(一)体验主题化。体验提供者通过设计精炼的主题,为一个参与性的故事撰写剧本,为剧情的发展提供线索,从而迈出通往体验之路的第一步,而且也是关键的一步。指挥三大战役、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七届二中全会等历史事件,其历史意义是全国其他红色文化旅游地不具备的,具有独特性。因此,笔者认为西柏坡红色文化旅游的主题应是“革命圣地,新中国摇篮”,既能很好地区别于其他红色文化旅游主题,又能高度概括西柏坡红色文化旅游的核心体验价值。为彰显这一主题,西柏坡红色文化旅游应整合现有的纪念馆、名人石刻园、军委作战室等景点,融入新建的红色圣典公园、圣地城、实景演出等,并在红色文化旅游服务中的所有要素中,如人员、设施、服务场景、互动过程等,都充分体现“革命圣地,新中国摇篮”这一红色文化主题,发掘西柏坡红色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二)以正面线索使印象达到和谐。主题是体验的基础,而体验还必须通过印象来实现。通过精心构思的线索,给体验者创造一个易于把握西柏坡红色文化主题的整体环境,充分刺激消费者感官,使消费者感到身临其境,最后留下难忘的印象。所以,在体验者消费的过程中,景区营造的内部布局和建构,视觉、听乃至嗅觉冲击,还有服务人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必须成为消费者可寻找的线索。经营人员在筛选、设计这些线索的时候,不能忽略掉任何一个细节,要力求每一个细节与主题的一致性。在西柏坡红色文化旅游体验过程中,要尽量注意细节,如工作人员的着装要注意穿红军的军服,一些体验活动中的道具和用品要尽量还原革命斗争时期的特点和风格。

(三)突出角色参与性。旅游中的活动,一般可分为参与性和交互性两种。西柏坡红色文化旅游,一般是教育成分较重,通过参与性设计,可以把枯燥的历史遗迹、抽象的文化景观转变成为体验者与科技、历史、文化的过程性接触,细节触摸式接触,环境复原式接触,奇巧游戏化接触。通过人与人交互式活动的组织,通过群体角色扮演,可以使西柏坡红色文化中的角色与体验者的社会角色形成更替,获得深层次的体验。如在穿红军服、唱红军歌、吃红军饭、走红军路的基础上,可以购置或租赁坦克、军车、枪炮等军用物资,让体验者装扮成三大战役时期的将士,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体验真实的战时场景;还可以选择性地再现七届二中全会、打土豪分田地等经典场景,让体验者更多地参与进来。

西柏坡有些红色文化景点的体验过程较为艰苦,可有所选择地改善条件,但切勿出现城镇化、商业化、舒适化的倾向,这就违背了红色文化旅游重体验轻享受的特性,可通过突出参与性、体验性、挑战性和教育性,使艰苦的条件合理化、真实化,形成体验者对西柏坡红色文化旅游的深度认同。

(四)注重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西柏坡作为一个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即使食、住、行、游、娱各种设施和服务都很完备和出色,但若没有提供一个代表其特色和形象的纪念品,这个体验就是不完整的,会给体验者留下遗憾。在旅游体验中,体验者要求得到一个难以忘怀的回忆,经常购买一些纪念品,作为对难以忘怀之体验的留恋。这不仅在产品体验消费过程中产生,而且可以在富有西柏坡特色,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的旅游纪念品中保存下来,增强体验的事后效果。西柏坡红色文化旅游纪念品是完整体验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开发要承载西柏坡的红色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代表一定的时代、民俗特色。西柏坡红色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形式很多,从红军用的草帽、草鞋,红军使用过的武器、工具的模型,红军纪念章等,到五大书记雕塑、领袖故居模型、领袖头像等,只要是符合西柏坡红色文化内涵的载体,都可以成为纪念品。

(五)重视对顾客的感官刺激。适当地刺激体验者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可以给游客留下难忘的体验印象。心理学家克珍特·米哈依指出:最优的旅游体验标准是“畅”,即“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官刺激能够支持并增强体验者的体验,所涉及的感官刺激愈多,设计的体验就愈容易成功。体验营销就是要创造一种让体验者产生与“革命圣地,新中国摇篮”主题相一致的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西柏坡红色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应考虑如何通过刺激体验者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以促使顾客展开与主题相关的丰富的想象,从而达到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的目的。如大型实景演出《人间正道》,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法,组合利用声、光、电等工具,精选炸碉堡、三大战役、进京“赶考”等景点素材,从而使体验者产生难忘的体验。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雅敏.红色旅游发展走向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8.

[2]刘辛田.体验导向型开发下的红色旅游产品营销组合[J].广西社会科学,2009.6.

[3]刘辛田,盛正发.体验型开发: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选向[J].商业研究,2010.1.

第7篇:红色旅游文化范文

关键词 红色旅游文化;革命老区;区域经济

作者简介梁 敏(1963—),女,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馆员。江西南昌 330006

总书记在党的十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就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先辈们创造的红色传统文化,是我国革命文化的基础,是我国新时代文化传承的来源之一。以红色旅游文化建设为主线,有机地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进行综合文化开发,以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是革命老区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红色旅游文化的定义及其地位

红色旅游文化建设,就是通过旅游开发的模式,达到传承和弘扬传统红色文化与思想的目的,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它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之一。

红色文化作为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也推进了旅游产业发展。红色文化是培育我国“红色”下一代的重要课堂,通过红色旅游的综合开发,可以将革命传统、历史知识和革命精神以旅游文化的崭新方式传输给广大受众,效果明显。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在革命老区建设红色旅游文化,就是依靠自身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培育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

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的创业历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世界上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在我国大力开发建设红色旅游文化,推动红色文化旅游,即可让人们了解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传统精神,又能向世人展示革命老区崭新的时代风貌。

二、红色旅游文化建设对革命历史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红色旅游文化建设,更好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红色旅游发展必然带动老区相关经济产业的发展。由于大多数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因此发展老区经济一直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红色旅游的兴起为发展老区经济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发展红色旅游业不仅为革命老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而且也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这对全面促进老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红色旅游文化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旅游文化的一大创新

红色旅游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旅游的形式,是我国的特色旅游产品重要的内容之一。红色旅游文化建设,为我国旅游业增添了更具现代思想内涵的旅游产品。红色旅游文化展现的是中国人民革命的浩然正气、中国红色文化的无穷魅力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它是中华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在新世纪的一种拓展体现,为我国旅游业增添了更具时代性的创新产品。

(三)红色旅游文化建设突显中国旅游文化的特色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全中国解放的历史过程,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人数之多,历时之久,社会变革之深刻,前所未有。它使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站了起来,这是举世无双的伟大创举。由此转化而来的红色文化在中国历史、全世界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特定的文化内涵与现代旅游有机的结合,必然赋予旅游业新的生机和活力,更能展现我国蒸蒸日上的新景象。

(四)红色旅游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公民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红色旅游文化建设,必然会提高民众保护红色文化资源的热情,使文化遗产保护深入人心,从而转变为民众自觉的行动。

三、以江西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为例

江西是一个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多地被誉为“红色摇篮”。如有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市,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市,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萍乡市安源等,及多个中央部委的发详地。数量之多,数不胜数。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以这里为起点,从而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辈和英烈在这里洒血捐躯,谱写了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自1999年江西提出“红色旅游”概念以来,红色旅游在全省各地蓬勃展开,成为国内旅游新亮点和重要增长点。为进一步把江西红色文化旅游打造成世界独有亮点,把红色旅游活动推向世界,并带动江西经济发展,各级政府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一)江西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主要措施

1.统一规划布局,分级组织实施。为准确把握战略方向,各地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相关产业规划的细则。

2.加快“三个整合”,强化建设管理。按照全面整合旅游资源、旅游体制、旅游产业的要求,把“三色”旅游资源有机组合,开发出复合型旅游精品。

3.加强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提高综合效益。充分发挥全省旅游资源,巧妙组合各种形式旅游,打造成多种复合型旅游产品。

4.实施优惠政策,广筹多种建设资金。各地纷纷采取相关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同时,减免投资红色旅游项目的规费,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开发建设红色旅游。

5.树立以游客为本的观念,营造良好旅游氛围。

6.以红色旅游文化来树立时代新形象,提高国内外知名度。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发应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旅游特色,促成特色旅游产品的形成。在发展中使红色旅游真正成为驱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助跑器和动力源。树立起时代新形象,提高地方及各地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近几年来,江西省紧紧围绕江西发展战略,打造“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品牌,加大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先后建成了井冈山、瑞金、南昌、安源等一批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红色文化旅游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品牌效应,使江西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红色文化旅游热点,扩大了对外影响,有力地促进了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江西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的总结与提升办法

200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后,江西的红色文化保护与开发得到了长足发展,红色旅游成为全省经济新亮点。2005年,全省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50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90亿元,占全省接待国内游客总量、旅游总收入的近三分之一。到2010年,全省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要达到500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300亿元,占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的40%左右,约相当于全省GDP的4%以上。国家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江西红色旅游规模已占全国红色旅游的三分之一,“红色摇篮、绿色家园”这一旅游精品正逐渐唱响全国。2012年来,江西红色旅游不断创新。注重参与性与体验性,使广大游客深深爱上了红色文化旅游,并成为江西旅游的一大特色。

四、结论

红色旅游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项关系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工程,是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起着重要作用。创新是文化永葆先进的源泉,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当代先进文化的要求,开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这才是建设红色旅游文化的目的。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和谐健康发展将会加快我国的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江西红色旅游已经实现了从中国到世界的历史性跨越。红色旅游是一个新兴产业,才刚刚开始起步。我们要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充分发挥江西旅游业在繁荣经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为我国老区的发展、老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群.论红色旅游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8).

第8篇:红色旅游文化范文

关键词: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红色旅游的逐渐兴起,正在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热点。红色旅游除了具有经济功能之外,挖掘整合红色旅游文化的深刻内涵,创新形式,推陈出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导向、凝聚、塑造和激励功能而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本文从红色旅游文化的特点出发,对其试加以分析和探讨。

一、“红色旅游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载体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长期的革命斗争,在全国各地都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革命资源。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到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从革命摇篮井冈山,到革命圣地延安,从红色故都瑞金,到新中国的首都北京,一处处革命遗址,一件件革命文物,一个个革命故事,留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足迹,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而红色旅游文化具有的内涵性、适应性、针对性和多样性的特征,为人们提供一个道德情感激荡的环境和机会,使民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主动参与中接受熏陶,有助于人们认识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创业史,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和信任,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弘扬民族精神,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的方式方法。因此,红色旅游文化的挖掘和开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程中,共产党员必须率先垂范。红色精神蕴含着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方向的丰富经验,是党的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和重要法宝。在新的形势下,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把“红色精神”教育贯穿于党的先进性教育和建设的全过程,锤炼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坚持共产主义信念,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使广大共产党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二、“红色旅游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途经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悠久灿烂的历史,在革命、建设和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鼓舞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旗帜,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更加需要树立在全社会得到广泛认同的精神旗帜,铸就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撑。在新的历史时期,红色旅游文化的发展,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输给全社会,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增加新的内涵,始终保持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之中。“红色旅游文化”以其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实际、更加贴近群众的形式,毫无争议地成为新时期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

三、“红色旅游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精髓

“红色旅游文化”彰显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精神旗帜,是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的精神动力,寄托着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人民过上富足的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主题。通过红色旅游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的实践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它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把握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性质和方向,这是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总书记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

在当今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弘扬红色精神,提高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现实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观察的能力,辩证地看待社会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困难,高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把马克思主义继续推向前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髓所在。

第9篇:红色旅游文化范文

[关键词] 陕北 红色旅游 资源开发

目前,陕北各个市(区)县在“十一五”规划中都把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列为了重要的规划内容。特别是结合红色旅游资源,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发展红色旅游的战略,将红色旅游作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陕北红色旅游的兴起

1.红色旅游形成的背景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出现,60年代渐具雏形,80年代随大众旅游的兴起而加速发展,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则兴起为专项旅游产品。2004年2月,中共中央做出了“要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指示。在此推动之下,全国的红色旅游迅速地发展了起来。当前,红色成为了人们心目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旅游活动。而红色圣地则成为全国人民心中永恒向往,陕北也成为这些永恒圣地中的一大亮点,随之兴起了一股红色旅游热。

2.红色旅游的含义

所谓中国的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陕北的红色旅游具有以下三个功能:

第一,独特的教育性。主要指以了解和学习中国革命为目的,以旅游为手段,为游客营造一种自我启发的教育氛围。达到“游中学、学中游”,寓教于游,润心无声的境界。

第二,独特的革命历史性。陕北红色旅游资源中的一些旧址、陈列的物品有着及其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那段革命历史的一个很好的见证,可以让人们切身的体会到实地实景的厚重的历史感和民族自豪感。

第三,独特的体验性。红色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的参观、瞻仰与学习活动的综合。它与游客的亲身体验和参与是分不开的。例如在陕北开展的“穿红军服,唱红军歌,吃红军饭,走红军路”的参与性活动,真正的达到了寓教于游的目的和境界。

陕北红色旅游的这些特点相比于其他地方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

二、陕北发展红色旅游的特殊优势

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陕北作为一块正在迅速崛起的“红土地”,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里,无数革命先辈和英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诗史,给革命后代留下了永远值得学习传承的伟大精神和永远值得寻访缅怀的红色圣地。据统计,延安市对外开放的红色旅游景点已达13处,其中4a级3处,3a级2处,2a级3处,主要有: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瓦窑堡、洛川会议旧址以及全面展示共产党13年延安历史的延安革命纪念馆。“革命圣地、延安精神”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品牌,陕北也成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及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榆林市红色旅游起步相对较晚,主要开发了米脂杨家沟、佳县神泉堡、靖边小河村、吴堡川口等革命旧址。随着延安市“1510”工程和米脂“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项目的完成,大陕北范围内的红色旅游就会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发挥出综合的优势,产生巨大的教育功能。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把握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促进红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陕北红色旅游资源的富集,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不能因为其“富有”就忽视了对它的保护,而且必须按照文物保护所应有的规律和规范性要求进行,不仅要保护文物本体,还要保护文物的环境风貌。

红色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和特色的旅游资源,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效益为核心,积极实施精品红色品牌战略,不断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步伐。

三、陕北发展红色旅游的步骤

1.从纵向深度丰富延安红色旅游产品,深入挖掘红色旅游产品内涵

一方面,要逐步改善和提高展馆的档次水平,改变简单的图片展示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使表现手段更加科学化和现代化。可以使用声、光、电的形式展示中共在陕北十三年的光辉历史画面,还可以精心塑造的蜡像等形式,生动地再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革命历史人物。

另一方面,把红色旅游与体验式旅游相结合。随着旅游需求多样化的发展,人们既需要接受旅游文化的熏陶,又需要消费舒解身心、趣味性强、参与性强的产品。而体验式旅游则迎合了这一发展趋势。

2.加强陕北红色旅游资源与地方特色资源的整合

横向扩展大陕北红色旅游,全力打造红色旅游中新的景点,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销量,把红色与寻根祭祖旅游、黄河文化旅游、草原黄土文明,陕北民俗风情游等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形成陕北地区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有效的延长红色旅游的周期,使产品更充实,具有独特性和吸引力。

3.突出红色旅游的产业特点,培育新的增长点

在红色旅游景点的开发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优先开发当前被国家列为红色旅游线路中的纪念地,暂时不具备开放条件的要做好当前的保护工作。所以,陕北旅游业发展,应该抓住中央实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一号工程”的大好机遇,重点改造建设好延安、榆林两地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故居等景区景点建设,使其成为陕北红色旅游的“名片”。

4.突出红色旅游个性

红色旅游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就是说它可以和很多旅游形式相结合。所以就需要很好地处理红色旅游独特性和复合性的关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有意识的培育红色旅游中的一些新的增长点。

陕北有党中央在陕北十三年给我们留下的近四百处革命旧址,同时还有浓厚的黄土风情文化等品位很高的旅游资源。因此,必须搞好红色旅游资源与这些旅游资源的整合,连点成线,区域成片,形成整体,共同做大做强。

四、结论

旅游是产业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旅游项目更具有无限的活力与魅力,旅游借文化以获得新的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民族历史文化、区域文明共同组合而成文化旅游的基本内容。正是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历史特色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饮食、建筑、园艺等等使得旅游富有文化内涵,而文化的持久性也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因。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