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创产业的特点范文

文创产业的特点精选(九篇)

文创产业的特点

第1篇:文创产业的特点范文

(一)财政政策扶持重点不突出

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界定不统一,大都较宽泛,包括了北京、上海、深圳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快的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间文化资源的差异,也体现了各地的不同倾向。但文化创意产业范围界定过宽,使财政政策支持的重点不突出。按照《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标目录》,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相当广泛,甚至一些群众性文化事业、电子信息产业也列入其中。由于范围过大,扶持项目中,个别项目属文化产业,但创意性不足,有些项目创新性较强,但缺少文化内涵。从调查看,融资困难、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房租压力大是文化创意企业面临的三大难题。知识产权保护属于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意产品的核心,没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文化创意产业就难以实现大发展。融资困难是中小企业的通病,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由于经营成果难以把握,盈利来源不稳定,融资更是难上加难。文化创意企业对房租异常敏感,北京市几个自发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如798艺术区、宋庄画家村等,其初期集聚的主要原因在于房租成本较低,便于创业者的进入。但大城市往往寸土寸金,办公用房的购买和租用成本往往使中小企业难以承受。因此,财政资金要发挥引导性和杠杆作用,找准重点,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解决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财政政策支持范围过宽也容易助长产业雷同现象。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各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纷纷制定发展规划,明确主导产业。由于区域间缺乏协调,导致各地区创意产业结构存在趋同现象。以北京市和相邻的天津市、河北省为例,就有9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规划发展动漫产业。财政政策应支持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对所有的文化创意产业都进行扶持,会使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得不到有效提升,而劣势产业本无竞争优势,政策投入也可能是无效的。

(二)财政政策针对性不够

各地区现有支持政策基本上采取“一刀切”模式,即采取一定标准,入围的企业就可以得到支持,这种支持模式更多地起到的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的作用。在一系列的标准之下,入围企业多是规模相对较大、发展相对成熟的企业,而小微企业以及处于发展初期的企业则很难得到扶持。但前者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政策扶持要么是锦上添花,要么会使企业形成“等靠要”的思想,不利于其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而后者竞争力薄弱,容易在市场竞争中夭折,应是政策扶持的重点。财政支持政策缺乏针对性也与对文化创意产业内部结构认识不清有关,且现有政策对不同特点的文化创意企业的区分不够。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产业体系,包括若干子产业,它们虽然都具备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特征,即创新性、文化性和产业性,但在市场结构、组织方式、市场绩效、外部性强弱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如,广告策划和电影制作,前者适合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后者则适合规模较大的企业;新闻出版和建筑设计,前者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后者基本上没有外部性。正因为各产业具备不同的特点,所以制定财税支持政策要体现足够的区分度。

(三)对财政补贴风险的认识不深入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失灵,但在市场有效的情况下,政府的干预就有可能干扰市场配置资源的信号,使市场出现人为的失灵。如,原创性环节、技术含量高的行业需要政府资金支持,投资风险大的行业需要政府资金担保。而对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如广告业、印刷业等,依靠市场调节就可良好发展,无需政府作为重点产业来扶持。政府干预的两面性,意味着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财政政策支持如果不加以选择和优化,容易产生消极后果,如,有的文化创意企业可能更关心如何获得财政支持而不是去吸引客户关注,有些文化创意企业在未能形成有效盈利途径的情况下,过度依赖政府扶持,可能出现层层外包、坐吃财政补贴的问题。

二、完善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的建议

(一)明确财政政策支持的范围与重点

1.明确界定财政政策支持的范围,按特定标准适当缩小政策覆盖面,合理界定文化创意产业范围。应紧扣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性和文化性的属性,剔除不具备这两个基本属性的产业。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弃这类产业,而是没有必要对它进行特殊扶持。应遵循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的供求机制来发展壮大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紧密相关,它源于文化产业,但又超越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与高科技相结合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文化性。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其产品是附加创意的文化产品。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文化创意产业便是无源之水。二是创新性。创新性是文化创意产业区别于传统文化产业的本质特征。如果缺少创新性,即使该产业具有文化特征,也难以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三是产业性。一些应归于“文化事业”甚至不属于“文化产业”的行业不应归入其中。如,文化保护和文化设施服务、群众文化服务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应由财政予以保障,而不应享受产业性政策。产业性要求文化创意产业应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区别开来,同时生产某种物质或精神产品的主体应与其他主体有明确的界限。如,北京市的文化创意产业指导目录中,有些行业具有公益性或半公益性,并不适合进行产业化发展,如博物馆、纪念馆、一般性广播与电视服务、卫星传输服务、文化性社会团体等;有些文化创意产业的类别过于宽泛,如新闻业作为一个小类,其涉及面较宽,报刊、广播、电视等都涉及新闻业。因此,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财政政策应把范围集中于充分体现文化与创新相整合,同时具有产业化发展潜力的行业。

2.政策支持应突出区域特点,塑造比较优势。在扶持企业选择上要突出区域特色,避免与其他地区的产业雷同。区域间的文化资源禀赋不同,产业发展的侧重点就应有所不同。各区域应适当控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数量与规模,避免“大而全”,不能有利可图就盲目推动。应在对创意产业消费市场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把握大众的文化需求,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做好准确的市场定位和详细的发展规划,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

3.对原创能力较强的文化创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财政政策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目标应明确定位为自主创新,将重点放在创意的形成及创意企业的孵化体系支撑方面。一方面,通过财政政策支持创意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引导企业的资本投入,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应创造较宽松的政策环境,推动各类创意产业发展平台的孵化能力、创新能力和产业集群聚合能力的提升。如,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特点,将政策优惠延伸到创意研发及市场转化阶段,提高研发加计扣除的比重;对创意企业进口必要生产设备给予相应优惠;允许符合条件的创意企业按其销售收入提取一定比例的创意开发基金,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

(二)增强财政扶持政策的针对性

应从实际出发,在文化创意产业范围内,选择优先发展的重点,并采取多种措施予以重点扶持,力求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优势行业。可按企业成长阶段进行针对性扶持。企业发展初期,资金少、规模小,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得到贷款的可能性小,融资的途径和方式有限,这类企业应是财政资金扶持的重点。随着企业规模和实力的壮大,企业的融资渠道也相应拓宽,尤其可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使企业用较少的成本获得大量资金。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应以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为主。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在资本市场融资的条件,可考虑上市融资,在短期内迅速扩大资金规模,在合理运用资金的基础上,使企业成长产生质的飞跃。文化创意产业可细分为核心产业、产业和边缘产业,应以此进行分类支持。核心产业中创意主体占据重要地位,主要包括广播电视电影业,广告会展业,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休闲娱乐六大产业。这六大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五大主体(创意主体、制作主体、传播主体、服务主体和延伸主体)中,最能体现“创意”这一核心特征,充分体现了文化创意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基本特点。这类产业应是财政扶持的重点。产业主要有文化旅游业、新闻出版业。这些产业的规模和产值都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这些产业的“创意性”较弱,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尤其是新闻出版业的管制还较为严格,应将其列入产业。边缘产业主要由传播服务及相关服务业构成,包括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提供辅助服务的各种相关支撑机构及使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各类基础设施和配套机构,文化科技与科研、文化经纪与等。对于边缘产业,当前应以规范为主。

第2篇:文创产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文化旅游 创意产业 宁波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在旅游领域的体现,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升到新的阶段的必然结果和产物。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旅游建设的新形态,是一种新的生产力文化,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对提高旅游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宁波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

(一)宁波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优势

1.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宁波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长三角南翼的中心旅游城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宁波市境内现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5处,其中包括拥有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全国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保国寺、奉化蒋氏故居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此外,宁波还拥有梁祝传说、宁海平调、朱金木雕、甬剧、石浦富岗如意信俗等一大批具有鲜明浙东地域特征和海洋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遗”项目已达到14个。

2.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宁波旅游业实现较快增长,旅游业总收入占到GDP的9.5%以上,旅游业已经成为宁波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2009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3962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80.0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30.53亿元,旅游经济各项指标居全省第2,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排名前列。

3.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已具备一定基础

近年来,宁波市以现代传媒、商务会展、包装印刷业、文化用品制造业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已经成为宁波市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以贝发、广博、三A等民营企业为龙头的宁波文具业,出口量占全国的1/3。江东LOFT创意街区、海曙 “新芝8号创意园”、江北的“财富创意港”、鄞州 “128创新园”、 象山影视城、江北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创意产业基地等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了一定规模,江北慈城古城手工DIY创意园区、镇海宁波商帮文化创意产业园、梁祝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集文化、观光、教育、休闲和传承等于一体的创意园区也正在逐步形成。

4.较好的经济条件和区位优势

宁波作为沿海较发达的城市,拥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和区位优势,其所在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已经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宁波市发展理念超前,市场运作能力强,合力兴旅氛围已经形成,再加上经济实力雄厚,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到位,综合服务功能完善,地方财政、民营资本殷实,人民消费需求层次与总量不断提高等因素,为宁波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势后劲。

二、宁波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转变理念,政府主导,创新体制

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横跨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行业的价值实现过程。因此,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扶持,需要政府各部门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需要形成适应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环境。为此,可以考虑采取由市级分管领导统筹协调,成立由旅游业和创意产业相关的科技、经济、文化、城建部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并通过政府、业界等合作,成立发展基金,对富于创新精神或有发展潜力的公司提供支持,从投资促进、人才招引、税收返还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同时,要建立健全旅游业和创意产业的服务体系,营造适宜旅游业和创意产业发展的环境,支持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做大做强。

(二)将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拉长产业链

宁波文化创意产业总体上仍然处于起步、探索和培育阶段,除了文具制造等文化产品生产在全国形成一定优势外,总体水平与杭州、深圳等城市相比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产业总体规模偏小,文化产业链尚有待拉长,产业集聚度不足,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低,盈利状况并不乐观等。同时,宁波旅游的发展也存在旅游国际化程度偏低、旅游创汇能力较弱等问题。而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开发和规划文化创意不够,具有较强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缺乏等是主要原因。

因此,深刻认识和挖掘具有宁波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将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是把宁波旅游的发展引向纵深,实施宁波旅游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因素。应充分利用宁波文化资源优势,从宁波历史积淀的文化土壤中挖掘出宁波精深的文化内涵(如宁波商帮文化、海洋文化、藏书文化、三江文化、梁祝文化等),加强创意产业的开发力度,探索开发参与性的文化体验旅游产品,有效拉伸和延长文化产业链条,打造在国内甚至在国际市场上有影响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由产品带动产业的发展。

(三)加快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培养与人才基地建设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源泉是人才的创造力、智慧与技能,尤其是那些懂旅游、懂策划, 又富有创意理念的人才, 是推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原动力。缺乏高端的专业人才,是目前制约宁波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一方面,要筑巢引凤,制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措施,引进一批一流的文化创意人才;另一方面,应建立新型的创意人才培训教育机制,依靠在甬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力量,努力培养高层次本土创意人才。

目前,宁波市政府对在甬高校实施了服务型教育重点专业建设工程,并以宁波大学旅游管理、中文、历史、广告、艺术设计等专业为依托,启动了宁波市文化创意专业群建设。该专业群应以培养文化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专业办学水平,整合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团队,加强与产学研合作和对外合作办学等途径,培养一批本土化、创新型的、高素质的文化创意复合型人才,为宁波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重点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和产业园区

1.特色文化旅游游景区

在旅游景区景点将一些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以及艺术价值的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文化(如朱金木雕、骨木镶嵌、谢洋开洋习俗等)向当地居民和广大中外游客进行展示,聘请民间艺人在旅游景区进行传统艺术表演,整合利用戏剧、曲艺、音乐、电影、电视等不同的文化艺术手法,将民间民俗文化开发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较强吸引力的表演艺术旅游产品(如宁海平调、余姚犴舞、宁波走书、甬剧等);以梁祝传说、徐福东渡传说等为依托,融合歌舞、曲艺、音乐、杂技等艺术,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营造意境和氛围,打造大型文化精品歌舞节目,定期在景区内上演,使其成为文化旅游的标志性演出等,都是文化创意与旅游景区开发结合的有效途径,都可以成为增加旅游产品吸引力、延长旅游时间的重要手段。

2.文化旅游节庆活动

旅游节庆活动是依托本地文化旅游资源,通过内容丰富、开放性、参与性强的各种活动项目,以活动带动旅游消费和吸引投资,进而带动当地国民经济增长为最终目的。宁波目前举办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中,中国象山开渔节和梁祝爱情节运作比较成功,但在突出体现目的地个性、加大规模和游客参与度、注重城市的牵动效应、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应探索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需求,以游客满意为目标,以资源的互补性、经济的共需性和利益的共享性为前提的整合开发机制,在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时代特色上下功夫,避免把旅游节庆单纯办成政府的节庆活动。

3.特色文化旅游商品

旅游购物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关系密切。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中融入当地传统文化特色,可丰富旅游商品的艺术内涵,将地方传统工艺与高新技术有机结合,开发出一批创意新颖独特的旅游商品,增加旅游商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扶持和吸引一批企业投资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集聚效应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从而使文化艺术、旅游和创意产业互动,是旅游购物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最佳途径。宁波拥有朱金木雕、越窑青瓷、骨木镶嵌等历史悠久、富有浙东文化特色的民间手工技艺,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旅游纪念品开发“新、美、实、便、藏、流”的原则,将传统工艺与高新技术有机结合,开发出一批创意新颖独特、设计精美、地方文化特色鲜明、宜于收藏的旅游商品。

4.特色文化饮食旅游

宁波餐饮业在发展历史中,曾涌现出一批如缸鸭狗汤圆店、梅龙镇饭店、状元楼宾馆、东福园饭店等著名的中华老字号,但如今大多已经衰落。如何振兴众多宁波餐饮老字号,已经成为宁波各界共同关心的问题。除了加大政府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开发、保护和扶持力度外,与文化旅游开发结合是一条理想的路子。如认真研究和挖掘宁波饮食文化的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等资料,将品尝和观赏宁波特色餐饮和名优小吃活动纳入旅游线路之中,让游客边听、边看、边尝,使游客在吃中感受宁波餐饮文化,将传统老字号保护与宁波菜传统菜点的文化挖掘和创新结合,扶持和培养几家餐饮名店等,都可以使饮食文化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

5.文化产业创意园

文化创意产业园是文化创意业以及相关服务在空间集中而形成的集聚区。文化产业创意园与一般主题公园有所不同,前者以文化产品研发为主,旅游开发为辅,产出的是文化创意产品和民俗旅游产品;而后者以提供旅游产品为主,是集产品设计研发、观光、教育、娱乐休闲和传承于一体的创意园区。也就是说,文化创意园不仅是旅游目的地, 还是产业集聚区,其实质是在文化中产生创意, 创新产品设计理念。宁波应该依托本地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和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基础,大力开发宁波江北慈城古城创意园区、镇海宁波商帮文化创意产业园、梁祝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依托历史文化原貌型创意区,并努力建设慈余研发设计创意休闲产业园、江东工艺美术设计创意休闲产业基地、宁海湾深海休闲用品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动漫设计创意休闲产业园、都市型创意休闲产业园等创意休闲业基地。

参考文献:

[1]曹雪稚 ,王世亮 .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及途

径探索――以山东省曲阜市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2010 (6).

[2]袁力, 黄基秉, 赵波. 成都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初探

第3篇:文创产业的特点范文

一、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财政支持政策

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集聚与发展主要靠市场力量,但政府的扶持作用也不可忽视。发达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近年来,我国也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出台各项财政扶持政策。

200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等十部委(局)制定的《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对我国动漫产业进行政策扶持。其中,财政政策主要包括:中央财政设立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优秀动漫原创产品以及建立动漫公共技术服务体系等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环节;鼓励地方政府加大投入,支持动漫原创开发;对艺术性强、创新度高、深受群众喜爱的动漫原创产品进行奖励;增加对出版、刊载、播出和演出的国产动漫产品的成本补偿;将具备条件的动漫中小企业纳入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资助范围;动漫企业自主开发、生产动漫产品,可申请享受国家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并转发财政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明确要求继续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分别由中央和省级设立基金,用于文化事业建设;继续对文化单位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从电影放映收入中提取5%建立“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继续设立电影精品专项资金;整合部分文化事业补助经费,设立中央补助地方文体广播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要求地方政府逐步增加对文化事业投人。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于2009年《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对支持动漫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具体化。

2009年9月,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明确财政扶持政策: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投入,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大幅增加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体制改革专项资金规模;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研究确定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的具体范围,加大税收扶持力度。同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人才与资金密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区域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我国区域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不均衡,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先行区域。如,2006年11月《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导目录(2006年)》同时公布,明确了支持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与税收优惠政策;决定自2006年起,市政府每年安排5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采购、后期赎买和后期奖励等方式,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基础设施专项资金,分三年投入5亿元,用于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

二、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力度明显加大,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出台覆盖范围较广、操作性较强的政策措施。但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兴产业,不仅对其理论研究尚不深入,在实践上也缺少较成功的经验,各地的政策也带有一定的探索性质,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财政政策扶持重点不突出

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界定不统一,大都较宽泛,包括了北京、上海、深圳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快的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问文化资源的差异,也体现了各地的不同倾向。但文化创意产业范围界定过宽,使财政政策支持的重点不突出。

按照《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标目录》,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相当广泛,甚至一些群众性文化事业、电子信息产业也列入其中。由于范围过大,扶持项目中,个别项目属文化产业,但创意性不足,有些项目创新性较强,但缺少文化内涵。,从调查看,融资困难、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房租压力大是文化创意企业面临的三大难题。知识产权保护属于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意产品的核心,没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文化创意产业就难以实现大发展。融资困难是中小企业的通病,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由于经营成果难以把握,盈利来源不稳定,融资更是难上加难。文化创意企业对房租异常敏感,北京市几个自发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如798艺术区、宋庄画家村等,其初期集聚的主要原因在于房租成本较低,便于创业者的进入。但大城市往往寸土寸金,办公用房的购买和租用成本往往使中小企业难以承受。因此,财政资金要发挥引导性和杠杆作用,找准重点,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解决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财政政策支持范围过宽也容易助长产业雷同现象。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各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纷纷制定发展规划,明确主导产业。由于区域间缺乏协调,导致各地区创意产业结构存在趋同现象。以北京市和相邻的天津市、河北省为例,就有9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规划发展动漫产业。财政政策应支持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对所有的文化创意产业都进行扶持,会使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得不到有效提升,而劣势产业本无竞争优势,政策投入也可能是无效的。

(二)财政政策针对性不够

各地区现有支持政策基本上采取“一刀切”模式,即采取一定标准,入围的企业就可以得到支持,这种支持模式更多地起到的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的作用。在一系列的标准之下,入围企业多是规模相对较大、发展相对成熟的企业,而小微企业以及处于发展初期的企业则很难得到扶持。但前者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政策扶持要么是锦上添花,要么会使企业形成“等靠要’’的思想,不利于其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而后者竞争力薄弱,容易在市场竞争中夭折,应是政策扶持的重点。

财政支持政策缺乏针对性也与对文化创意产业内部结构认识不清有关,且现有政策对不同特点的文化创意企业的区分不够。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产业体系,包 括若干子产业,它们虽然都具备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特征,即创新性、文化性和产业性,但在市场结构、组织方式、市场绩效、外部性强弱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如,广告策划和电影制作,前者适合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后者则适合规模较大的企业;新闻出版和建筑设计,前者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后者基本上没有外部性。正因为各产业具备不同的特点,所以制定财税支持政策要体现足够的区分度。

(三)对财政补贴风险的认识不深入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失灵,但在市场有效的情况下,政府的干预就有可能干扰市场配置资源的信号,使市场出现人为的失灵。如,原创性环节、技术含量高的行业需要政府资金支持,投资风险大的行业需要政府资金担保。而对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如广告业、印刷业等,依靠市场调节就可良好发展,无需政府作为重点产业来扶持。政府干预的两面性,意味着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财政政策支持如果不加以选择和优化,容易产生消极后果,如,有的文化创意企业可能更关心如何获得财政支持而不是去吸引客户关注,有些文化创意企业在未能形成有效盈利途径的情况下,过度依赖政府扶持,可能出现层层外包、坐吃财政补贴的问题。

三、完善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的建议

(一)明确财政政策支持的范围与重点

1.明确界定财政政策支持的范围,按特定标准适当缩小政策覆盖面,合理界定文化创意产业范围。应紧扣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性和文化性的属性,剔除不具备这两个基本属性的产业。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弃这类产业,而是没有必要对它进行特殊扶持。应遵循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的供求机制来发展壮大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紧密相关,它源于文化产业,但又超越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与高科技相结合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文化性。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其产品是附加创意的文化产品。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文化创意产业便是无源之水。二是创新性。创新性是文化创意产业区别于传统文化产业的本质特征。如果缺少创新性,即使该产业具有文化特征,也难以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三是产业性。一些应归于“文化事业”甚至不属于“文化产业”的行业不应归人其中。如,文化保护和文化设施服务、群众文化服务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应由财政予以保障,而不应享受产业性政策。产业性要求文化创意产业应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区别开来,同时生产某种物质或精神产品的主体应与其他主体有明确的界限。如,北京市的文化创意产业指导目录中,有些行业具有公益性或半公益性,并不适合进行产业化发展,如博物馆、纪念馆、一般性广播与电视服务、卫星传输服务、文化性社会团体等;有些文化创意产业的类别过于宽泛,如新闻业作为一个小类,其涉及面较宽,报刊、广播、电视等都涉及新闻业。因此,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财政政策应把范围集中于充分体现文化与创新相整合,同时具有产业化发展潜力的行业。

2.政策支持应突出区域特点,塑造比较优势。在扶持企业选择上要突出区域特色,避免与其他地区的产业雷同。区域问的文化资源禀赋不同,产业发展的侧重点就应有所不同。各区域应适当控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数量与规模,避免“大而全”,不能有利可图就盲目推动。应在对创意产业消费市场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把握大众的文化需求,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做好准确的市场定位和详细的发展规划,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

3.对原创能力较强的文化创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财政政策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目标应明确定位为自主创新,将重点放在创意的形成及创意企业的孵化体系支撑方面。一方面,通过财政政策支持创意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引导企业的资本投入,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应创造较宽松的政策环境,推动各类创意产业发展平台的孵化能力、创新能力和产业集群聚合能力的提升。如,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特点,将政策优惠延伸到创意研发及市场转化阶段,提高研发加计扣除的比重;对创意企业进口必要生产设备给予相应优惠;允许符合条件的创意企业按其销售收入提取一定比例的创意开发基金,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

(二)增强财政扶持政策的针对性

应从实际出发,在文化创意产业范围内,选择优先发展的重点,并采取多种措施予以重点扶持,力求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优势行业。可按企业成长阶段进行针对性扶持。企业发展初期,资金少、规模小,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得到贷款的可能性小,融资的途径和方式有限,这类企业应是财政资金扶持的重点。随着企业规模和实力的壮大,企业的融资渠道也相应拓宽,尤其可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使企业用较少的成本获得大量资金。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应以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为主。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在资本市场融资的条件,可考虑上市融资,在短期内迅速扩大资金规模,在合理运用资金的基础上,使企业成长产生质的飞跃。

文化创意产业可细分为核心产业、产业和边缘产业,应以此进行分类支持。核心产业中创意主体占据重要地位,主要包括广播电视电影业,广告会展业,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休闲娱乐六大产业。这六大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五大主体(创意主体、制作主体、传播主体、服务主体和延伸主体)中,最能体现“创意”这一核心特征,充分体现了文化创意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基本特点。这类产业应是财政扶持的重点。产业主要有文化旅游业、新闻出版业。这些产业的规模和产值都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这些产业的“创意性”较弱,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尤其是新闻出版业的管制还较为严格,应将其列入产业。边缘产业主要由传播服务及相关服务业构成,包括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提供辅助服务的各种相关支撑机构及使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各类基础设施和配套机构,文化科技与科研、文化经纪与等。对于边缘产业,当前应以规范为主。

第4篇:文创产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烟台 文化产业

一、主要做法

(1)抓载体求突破,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该区以烟台文化创意产业园、烟台电子商务产业园等载体为重点,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扎实推进载体建设、招商引资、亮点项目工程。载体建设方面,烟台文化创意产业园成功打造国际创意中心、创意产业研发和体验中心,规划设计了集观赏、休闲、体验于一体的3个主题观景区,有效提升了园区整体文化氛围;招商引资方面,成功引进北京奥维奥科技、上海玮智、深圳前海创源创意、搜宝网络科技等80余家企业,其中,知名企业达54家;亮点项目方面,创意梦工厂、中韩文化产业园、智能园区服务平台、SAP创意中心初具一定规模。目前,园区入驻企业460余家,注册资本超过7亿元,全年产值29.5亿元。

(2)抓主导固根基,传统文化产业集群成效显著。该区以传统文化服务业为支撑,进一步加大文化娱乐、网络文化、音像制品、图书报刊等行业培育力度,着力提升传统文化产业规模、凸显产业集群效应。特别是聚焦城市休闲文化产业带,深化辛庄街、朝阳街、滨海广场商业步行街等特色街区打造,进一步突出街区特点、注重品牌塑造,有效放大了古玩、油画、旅游服务品牌街区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2015年,列入全区文化统计范围内的文化经营单位达1630余家,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的经营场所365个,全年固定资产投资5.2亿元。

(3)抓扶持促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该区以政策、资金扶持为抓手,进一步激发全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资金扶持方面,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项目,特别是积极做好对上资金争取,每年向上推介优秀文产项目10余个,争取市级以上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500余万元。配套服务方面,该区充分整合驻烟高校资源,全力打造“高端创意人才实训平台”,其中,电商人才培训基地先后引进了淘宝大学、阿里学院等国内知名培训机构,每年培训学员30000余人次。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文化资源挖掘利用率低。芝罘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以白石贝丘文化遗址、奇山守御千户所城、东西炮台、烟台山和朝阳街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建筑风格迥异,具有很大的商业开发价值。实际工作中,因缺乏整体规划布局,创意创新不足,加之文化产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等因素限制,该区多数历史文化遗产“藏在阁中人未识”,商业价值被严重削弱。

(2)文创产业综合竞争力低。因缺乏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以及“圈内”知名度较高的“大家”,该区文创类企业规模小、层次低,创新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差,多数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缺乏业内核心竞争力。560家文创企业中,多数停留在承接对外加工的初级阶段,真正能够生产原创类动漫作品的企业少之又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区文创产业的提档升级。

(3)扶持政策正向激励有限。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错位”现象,难以形成有效的吸引和正向的激励。文化产业扶持方式主要表现为减免房租及物业费用,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对此感兴趣的多为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微企业,而大中型企业更为看重企业形象、周边环境、综合配套、税收减免等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扶持政策的导向性,制约了高端企业入驻园区,而在缺少大企业引领的情况下,很难形成真正的产业集聚。

三、对策措施

(1)加强顶层设计,引领发展方向。要注重文化产业长远规划,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主攻方向、空间布局和重点项目,更加注重提高产业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搭建“文化产业项目服务平台”,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库,实行重点项目跟踪和绩效管理制度。同时,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培育一批有创新能力、有知名品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文化企业,使之成为该区文化企业创新发展的主导力量。

第5篇:文创产业的特点范文

北京:龙头老大的带动作用

2013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和文化部产业司联合在京了2013年度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北京的综合指数位居全国第一,这也是北京连续第四年位列榜首。作为首都,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一直居于领先地位。在2005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早已明确提出,要按照支柱产业的目标,发展北京文化产业。着眼于这一目标,北京市提出要在未来的5~10年间,将北京发展成为全国的“七大中心”(即文化演出中心、出版发行中心、版权贸易中心、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中心、动漫和互联网游戏研发中心、文化会展中心和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2012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205.2亿元,文创产业已经成为首都北京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当一个城市的创意产业成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了相当的产业集群时,就更需要追求品牌与规模效应,逐步走上国际化阶段,这显然也是北京正在追求的方向。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戏剧舞蹈演出季、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国国际时装周等国际性的创意盛事正在将北京推向世界的创意舞台。2012年,北京荣膺“设计之都”,古老的北京正在散发着创意的耀眼光环。

重点产业: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艺演出、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古玩艺术、动漫游戏等

创意地标:798艺术区、宋庄、国家大剧院、南锣鼓巷、五道营、潘家园、中国(怀柔)影视基地等

文创魅力指数:

上海: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

上海历来开风气之先。“创意产业”这个说法由上海人带入中国,由此便可看出,在“创意”这件事上,上海丝毫不落人后。作为近百来年来中国对外的窗口,上海融汇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这种兼容并包形成了上海独特的海派文化。时尚、先进、包容不同的价值观、消费观在这里碰撞,任何思潮都可以在申城寻找到自身发展的土壤,这也是创意生发形成的基础。2010年,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给上海带来了文创产业发展的机遇。2012年在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和“设计之都”的建设中,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主动融入城市创新战略,加强了与科技、金融、贸易、制造,以及旅游、体育、教育等的融合创新。同时紧密结合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一批以文化为元素,以创意为驱动,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的新业态迅速崛起。上海动漫产业、网络游戏产业、网络视听产业等新媒体业态保持良好发展活力和成长态势,成为近年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亮点。2012年,上海了《上海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2-2015)》,这代表着在未来几年中,推动文化创意与科技走向深度融合,将是上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

重点产业:新闻媒体、艺术、设计、时尚、IT软件、咨询服务、广告会展、休闲娱乐等

创意地标:田子坊、 8号桥创意园区、M50创意园、外滩、上海美术馆、世博园区等

文创魅力指数:

深圳:“设计之都”,文创先锋

2004年,深圳文博会成功举办,这是中国第一个文博会,深圳可称得上是中国发展文创产业的先驱城市。近年来,深圳大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建设文化强市,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深圳文创产业呈现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深圳第四大支柱产业和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中,深圳的创意设计业优势地位明显,是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源地,工业设计、室内设计占全国较大市场份额,成为国内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设计之都”。2012年,在国际经济大环境仍不景气的背景下,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依然保持了快速发展。据统计,深圳市2012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1150亿元,同比增长25%,占GDP9%。根据《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2011~2015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长将达到25%左右,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将达到2200亿元,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将超过5800亿元。

重点产业:设计、动漫游戏、文化软件、新媒体及文化信息服务业等

创意地标:深圳华侨城创意园、深圳F518时尚创意园、深圳音乐厅、深圳中心书城等

文创魅力指数:

广州:坐镇珠三角文创发展的核心

广州地处珠三角核心圈,具有强大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早在2010年,广州就研究和制订了《广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计划用5年时间基本形成完善的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及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和管理机制,重点培养一批骨干企业,以市场机制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并计划到2015年打造20~30个较有影响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除了做大、做强文化旅游、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贸易、文化产品制造等四大传统优势文创行业之外,广州还着力培养网游动漫、创意设计、新媒体等三大新兴行业。从2007年起,广州连续5年每年设立1.5亿元软件和动漫产业发展资金,用以鼓励对软件和动漫产业的投资。专家指出,广州属于典型的“需求拉动型创意城市”。近年来广州在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比重及人均支出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重点产业:新闻出版、动漫游戏、创意设计、广播影视及演艺娱乐等

创意地标:广州塔(小蛮腰)、广东动漫城、信义国际会馆、红专厂、方所、番禺沙湾等

文创魅力指数:

杭州:用创意打造生活品质城市

2013年,杭州举办了一个微电影大赛,创作的主题为“杭州传奇”,以此来全面展示并传播杭州这座西子湖畔的美丽城市的秘密。杭州是一个资源短缺型城市,没有矿产和港口,但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资源,由此被称为“无烟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就成为了杭州寻求错位发展优势的特色发展道路。未来的5年,对杭州很关键,这是杭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关键时期。在未来的5年里,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已成为杭州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2013年,在杭州举行的中国国际动漫节已进入第9个年头,杭州文博会也已经举办了7届,这两个创意盛会也成为了杭城的创意节日,全城狂欢。2011年,杭州与悉尼一同被授予全球文化产业领军城市“创意示范奖”。2012年,杭州获得创意城市网络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称号。为了完成“十二五”期间的战略目标,杭州将大力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重点支持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实施“名人、名园、名企、名品、名牌”五大工程。以文化立市的杭州,“创意”将成为这座城市的新魂。

重点产业:动漫游戏、信息服务、设计服务、新闻媒体、文化会展、休闲旅游、艺术交易等

创意地标:西溪创意产业园、白马湖生态创意城、西湖创意谷、中北创意街区、中国美术学院等

文创魅力指数:

天津:挖掘地域文化 筑巢引凤

天津“地处九河要津,陆通七省舟车”,是南北大运河的交汇处。2009年底,天津市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按照山、海、城、乡“四带多点”的框架展开文化产业布局。截至去年年底,天津市共有规模以上创意产业单位2095家,从业人数达到18.4万人,创意产业增加值为602.66亿元,占当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7%,具备一定规模的创意园区达到22家。天津把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升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和实现天津城市定位的战略高度,举办天津创意产业“十大领军人物”评选、创意产业与创意生态建设座谈会、创意未来经济论坛等大型活动,搭建了天津与外埠城市及海外和国际交流平台。同时,天津与黑龙江、厦门、台湾等地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和合作协议,与世界创意经济之父约翰·霍金斯先生签署《天津宣言》,并且每年进行一次“海河创意奖”评选、每年出一本《年鉴》、举办一届国际创意产业博览会。努力实现创意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互动,激励优秀创意企业和创意人才脱颖而出,实现至2016年全市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1600亿,将是天津下一步的目标。

重点产业:研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时尚创意和动漫游戏等

创意地标:意式风情街、莱恩斯文化艺术中心、天津创意街等

文创魅力指数:

成都:文化元素与科技创新“混搭”

大熊猫全球眼、全国最大数字音乐聚集地……这些时尚又响亮的文创产业品牌,都是成都悠久历史文化元素的一个个“衍生品”。 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齐步,“西部明珠”成都也已开启了文化创意经济时代。成都拥有“大熊猫”生态文化、“金沙”古蜀文化及都江堰水文化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宝库。2012年,成都成为首批16个部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之一,利用科技资源实现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品牌价值最大化,这将成为成都文创产业未来发展的重头戏。在过去的尝试中,成都市在数字管家、数字出版网络游戏等数字娱乐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东郊记忆、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等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园区相继建成。近年来通过深入挖掘金沙遗址、武侯祠、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资源,成都积极打造金沙文化、三国文化和诗歌文化品牌,恢复了中断45年的“成都大庙会”,打造了“金沙太阳节”、“诗圣文化节”等品牌。成都正在向着“建设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和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的战略目标而努力。

重点产业:文博旅游、设计服务、演艺娱乐、动漫游戏、新闻出版等

创意地标:大熊猫繁育基地、三圣花乡画家村、锦里、红星路35号等

文创魅力指数:

武汉:打造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文创城市

为了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打造文化强市,武汉市委、市政府于2012年2月28日出台了《关于打造“文化五城”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武汉以打造“文化五城”(即读书之城、博物馆之城、艺术之城、设计创意之城和大学之城)为着力点,激活武汉的文化资源和潜力,实现武汉从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2012年9月,武汉市首个文化产业专项发展规划《武汉市文化产业振兴计划(2012~2016年)》出台,确立文化产业超倍增发展目标,提出文化产业发展“三城一环”空间布局,明确重点发展8大文化产业门类,着力推进8大工程。此外,为了促进全市文化产业振兴及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出台了武汉市首个综合性文化产业政策——《武汉市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在财政投入、税收优惠、投资融资、创新提升、土地供给、招商引资、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明确了一系列“含金量”较高的措施,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重点产业:设计服务、动漫游戏、数字体验和新媒体等

创意地标:光谷创意、江城壹号、汉阳造、创意天地、楚天181等

文创魅力指数:

南京:将历史文化遗产变为财富

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已经让南京走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4年,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的举办,提升了南京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至今已经举办了4届。在亚太文创产业协会新近公布的2013年度两岸城市文化竞争力排行榜上,南京位居北京、上海、台北、杭州之后,名列第五。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南京的支柱产业。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和当代的人才人文资源,构成了南京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势。近年来,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发展迅速,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依托南京特色文化,定位鲜明,主要分为综合创意产业园(基地)、当代艺术创意园、网络游戏与动漫创意产业园、影视创作基地、地域文化品牌基地等10个类别。南京在“三个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引下,正处于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谋求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重点产业:广播影视、工艺美术、IT软件、设计服务、表演艺术等

创意地标:江苏文化产业园、石头城文化创意产业带、晨光1865创意园、紫东国际创意园等

文创魅力指数:

常州:“无中生有”的创意新生儿

常州是一座文化创意产业“无中生有”的城市。近年来,常州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注重结合自身特点,着力打造动漫游戏、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取得丰硕成果。尽管常州文化旅游产业在资源上并不占优势,但是常州在摸索中逐渐走出了一条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之路。以“无中生有”的中华恐龙园、借题发挥的春秋淹城,化虚为实的环球嬉戏谷,形成了主题公园的旅游特色。2012年,常州旅游总收入达到500亿元。文化旅游业各项指标均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常州工业遗存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历史名人多。常州人通过创意将地方的历史文化元素注入到文化产业发展当中,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下一阶段,常州的目标是鼓励领军企业加快发展,实施“小巨人成长”计划,重点培育扶持一批规模型、龙头型的领军企业,打造一批年营业收入超10亿、50亿元的现代大型文化企业集团。

重点产业:动漫游戏、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创意设计、广告产业等

创意地标:中华恐龙园、春秋淹城、环球动漫嬉戏谷、常州创意产业基地、运河5号创意街区等

文创魅力指数:

台北:独特的人文气息和活跃的创意因子

到过台北的人,无不为这座城市独具特色的文化和人文风景所吸引。近年来台北更是提出申办“2016世界设计之都”(WDC)的目标,成立了都市愿景、文化创意、人力资源、设计经济、台北意象、健康关怀、安全城市、基础建设、环境永续等9个领域的专案工作小组, 并将整个申办过程视为反思、改进、升级当地设计、创意与生活的关联度的难得机会。台北提出设计是城市进化的路径,通过“设计思考”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希望通过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将台北变为绽放创意生命力的“软实力城市”“智能城市”“宜居城市”等等。此外,台北积极从多个层面打造创意之城,包括开发具有原创精神的、复合式的体验性文创园区,打造城市公共艺术和解放城市空间,举办大型节庆活动,打造夜市文化品牌等等。还有专家指出,台北成为创意城市的优势在于其独树一格的巷弄文化,便利超市、U-bike等设施带来的便利性甚至超越许多欧洲国家,历史形成的巷弄文化让台北的魅力与众不同。

重点产业:设计服务、艺术、数字信息、文化旅游等

第6篇:文创产业的特点范文

文化创意产业是综合国力提升的 重要方面,是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

文化创意产业是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

在今天,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使国民经济主体从单一实体经济向多种经济的复合形态变化,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

“十一五”期间,国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基点。这也给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确立了其作为国家战略性的支柱产业的地位。

目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各地加快实现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需求,成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

品牌战略促使文化创意产业成熟并走向规模化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领域,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对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以下特点:

(1)就产业发展周期来看,我国目前处于初级阶段;

(2)整个行业比较零散、规模偏小,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3)创新性不足,产品附加值低。

显然,目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还很不成熟。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形成需要有规模化产业平台作为基础,通过资本化运作,兼并与重组,形成较大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平台,将为塑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品牌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从而打造一批强势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

当我们津津有味的品尝着一道道来自欧美、日本、韩国的文化大餐时,其实我们已经不自觉的陷入了一场“符号的战争”之中,因为文化产品的创作实质上就是符号的构思和生产过程。中国文化产业要想在这场“符号的战争”中赢得先机,除了国家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等生产要素层面的建设以外,必须加强文化产业品牌战略建设。通过品牌战略,增强创意能力,提高附加值,不断扩大自身规模,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文化产业品牌。

三大策略促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成长

1. 政府战略观念的形成是文化创意产业品牌成长的根本支撑。

纵观各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政府的主导与扶持是该产业成功的重要保障。英国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之初,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创意产业促进组”,把“创意产业”作为振兴英国经济的出发点,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整体规划,在音乐、电影、广告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全球性文化产业品牌,成为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典范。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韩国政府设立了文化产业局,并通过了《文化产业促进法》,明确鼓励文化、娱乐、内容等产业的发展。此外,韩国还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作为辅助机构协助将文化创意内容衍生成文化产品,成功实现“设计韩国”的战略。

为了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与政策。文化创意产业是国家“软实力”核心组成部分,也随之成为各级政府重点扶持的发展产业之一。随着“十一五”规划全面启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如期出台,该报告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模式,延伸产业链,推进产业升级,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各部门与地方各级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与相关配套措施,积极推动与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亮点。可见,政府观念的形成就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品牌成长的根本支撑。

2. 资本运作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化,加速文化创意产业品牌的成长。

高投入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创意产业与高科技密切结合,有着与网络密切相关的内容产品,这种内容产品的生产和推广需要大量的资金。创意产业的发展和成熟,需要高度资本化的力量推动和一个循序渐进的市场培养。为此我国各级金融部门出台一些政策,为各地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资本,激励他们做大做强,扩大产业规模。从发展来看,国家对文化产业应该从以往政策扶持、财税补贴的外部型支持,转变为允许上市融资的内环式推动,对资本运作也由禁止转向了限制性进入,降低外资及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门槛,开辟金融资本与文化创意产业对接通道,加快用资本力量改造文化产业的步伐,从而增强文化产业活力,加速文化创意产业品牌的成长。

同时,通过资本运作,能够从源头激发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多元化,进一步整合产业价值链,从而加快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

3. 差异化是文化创意产业品牌构建的核心手段。

创意经济是生产力发展到较高程度和消费结构达到较高层次的产物,它们以创新和创造为核心,强调知识文化、经济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注重提高产品的文化含量和精神内涵,是知识、智慧与灵感在特定产业或行业中的物化表现。

第7篇:文创产业的特点范文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是朝阳产业,其发展需要金融产业的支持。在提供金融资金投资机会的同时,文化产业也促进金融产业进行机构改革和产品创新,二者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催生出文化金融产业。文化金融产业是当今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文化金融产业,可以提高两个行业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本文就两区合并对原宣武区的文化金融产业发展带来的优势、威胁和机遇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城市规划;文化金融业

一、文化金融产业发展的优势

1.增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首先,新西城的构建有利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和专项规划,核心区与旧城保护区基本重合。两区合并后可以使新西城历史文脉更加完整,文化资源更加充裕,文化特色更加鲜明。区划调整后,新的西城区将会继续在已有的基础上,按照“低碳、宜居、科技、文化”的标准修缮一批会馆,使之成为承载和弘扬宣南文化的重要文化阵地。新西城计划用10年的时间,到2020年,打造会馆和名人故居产业集群,形成一个文化地标。宣南文化则将会以区划调整为契机,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得到更大的发展,从而实现传承与超越。

2.加强行政,均衡发展,推动文化经济发展的步伐

之前由于行政区划分过细,宣武区和西城区的发展受到空间因素的制约,宣武区发展受空间因素制约更为明显,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相对滞后。通过核心区行政区划的合并调整,既有利于对现有的空间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推进核心区南北均衡发展。又有利于提高核心区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可以大幅度提高合并后的两个区的综合实力,并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同时可以解决之前管理薄弱的状况。通过行政区域的合并更有利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可以集中力量加快老城区改造,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力度。

3.整合商业资源,加强文化金融产业发展

原西城区是经济繁荣、金融活跃的商贸金融区。全区55%地域在二环路以内,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业既有传统优势,又具备现代化发展优势,规模较大、行业齐全、设施先进。宣武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大量的老字号品牌资源,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西城区。而两区合并后,在金融产业方面,新西城的优势十分显著。新西城将以金融街的建设发展带动全区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和高端服务业的大发展,不断壮大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增长的优质化。北京金融主中心区 金融资产规模近40万亿。雄厚的金融资产可以为文化金融产业的发展更好的铺路,提供资金方面的帮助,更好的宣传推广文化金融产业。

二、文化金融产业遇到的威胁

1.经济结构有待调整

原宣武区经济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体,占全区的GDP90%左右,商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原西城区是党和国家机关的首脑办公区,政治文化以及对外交流活动频繁,是全国政治中心的重要载体。总部经济是原西城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国家经济指挥中心、部级银行、金融机构总部大多设在区内,金融业是主导产业,其经济总量占全区GDP40%以上。从原宣武区经济结构第三产业来看,第三产业都主要以金融业、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业为主。可以看出,虽然原西城区和原宣武区在合并前后,在金融业都有很大的投入与发展;但反之,在文化创意产业所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很小,发展就较为落后与薄弱。

2.相关经验缺乏

从先今新西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来看,在某些行业还在出现亏损的状况下。2010年1月8日,北京首家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产业专营机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服务中心”在原宣武区成立;而且这也是原宣武区首次尝试发展文化金融产业。尽管,原宣武区政府联合北京银行为无担保或为曾得到过贷款的企业实施优惠政策。在与原西城区合并后,宣武区也会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在金融业方面,也会以依托原西城区的发展优势,得到更大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经验会使从事文化金融业的企业无法有效地利用充足的资金支持帮助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且,也将不可避免地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浪费。

3.创新性人才的流失

从薪酬体系来看,多数企业的薪酬设计还没有充分考虑创意人员及创意工作的特点,现有薪酬体系不能充分调动创意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有些单位还以学历、资历为主要评价指标。而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收入差距也很大,一般的创意设计、创意文案等职位一般月薪在3000~5000元,创意总监的年薪则可达二三十万元。薪酬分配的差距过大,会导致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些从业人员转入到其他行业中,以谋求更好的发展前景。两区合并后,将会给新的西城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促进各个行业的发展,提高人均收入,也会给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机遇,从而造成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流失风险。

4.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有待加强

通过核心区行政区划的合并调整,可以有效整合现有空间资源,提高合并后的两区综合实力,也有利于旧四区城乡结合部等薄弱环节的管理。同时减少两个行政机构,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精简机构,提高效率。这样符合北京历史名城、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发展定位。但是,四个城区的政府构架是长期形成的,非常完整,合并之后,在区域整合中也面临着难题,譬如人员处理、机构管理过度等问题。

三、文化金融产业的发展机遇

2010年1月8日,北京首家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产业专营机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服务中心”在宣武区成立,该中心将为包括宣武区在内的全市文化创意企业提供创新模式的金融服务,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快速的审批渠道和优质的金融产品服务方案。

1.政府政策支持

宣武区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文艺院团聚集,拥有充满京味儿文化的特色项目,如前门、大栅栏、琉璃厂,北京会馆,天桥演艺园区等。目前,区域合并后,原宣武区可依托西城区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资源以及金融街对宣武区金融业发展的促进,西城区的金融街为北京金融行业重点区域,宣武区可以借助金融街的优势及专业知识和人才使自己的文化金融产业得到更好的资金支持及金融产品服务。同时,加强政府政策引导,支持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完善文化企业融资担保机制,形成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

2.人才资源保障

对于区域文化金融产业的长远发展,人才是关键因素。宣武区的特色是京味儿文化,所以应注重传统民间技艺、习俗、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使京味儿文化形式更多样,内容更精彩,对于一些老字号应更加多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使之能够有长远发展的空间和能力。同时,也应培养引进大批文化领域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等高端人才,为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为传统文化开辟出新的道路注入新的活力,加强对外合作。

3.特色品牌培养

促进特色文化金融产业发展,展现特色文化魅力。按照集聚发展、特色发展的原则,应仔细选择适合宣武区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形象,积极吸引有优势的文化创意企业,鼓励扶持有潜力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形成以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为主体,各类中小型企业为支撑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打造出特有的文化品牌形象。依托宣武区特有的文化资源优势,应鼓励各个企业实现专业化、特色化和精品化经营,不能一个模式发展。

4.竞争力加强

政府应鼓励文化金融产业提升自身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立足宣武区自有的区域文化资源优势,优化发展环境。为了防止资金、技术和人才浪费,政府应提高审查扶持企业的资质与发展潜力的力度,对有发展空间的企业大力支持,对缺乏特色和创意企业可适当减少支持。引导优势企业扩大交易规模,提升交易质量,鼓励科技、工业、建筑、规划等领域的设计产业与关联产业间的沟通合作,加速设计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整个产业结构升级,将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四、建议

1.培育文化金融产业的企业主体,打造优势品牌

每个城市的创意产业由于受文化、经济、科技等条件的制约,发展模式各不相同。台湾建筑设计师登琨艳先生曾强调:法无定法,创意是不能复制的,每个城市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色发展创意产业。因此,每个城或地区的文化金融产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实际情况,适应所在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特点。如在2010年,新西城区在文博会亮相的西长安街现代演艺街区、天桥演艺区等七大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就是新西城区发挥的经济基础优势、文化资源优势和独特区位优势,打造优势品牌的代表。

2.积极开发文化消费信贷产品

各金融机构应积极培育文化产业消费信贷市场,通过消费信贷产品创新,不断满足文化产业多层次的消费信贷需求。可通过开发分期付款等消费信贷品种,扩大对演艺娱乐、会展旅游、艺术品和工艺品、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报刊、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数字出版等出版产品与服务、印刷、复制、发行、付费广播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电影产品等综合消费信贷投放。加强网上银行业务推广,提高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设计服务和休闲娱乐等行业的网络支付应用水平。

3.加强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

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新和创造力,具有研发设计投入高、复制成本低的特点,如果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设计创作人员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便难以收回。因此,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意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我们必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和尊重创新及其成果的氛围,为创新和创意成果的传播及推广应用创造有利的环境。北京市版权局则通过数字版权保护服务平台的开发和使用等手段,加大了对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

4.完善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尽快出台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的配套措施,出台相应的企业、产品标准,把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扩大文化体制改革税收优惠政策的范围。同时,考虑到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建议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的文化产业实行适当的税收优惠倾斜政策。

经过区域整合后,合并成新西城,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面对发展新形势,充分发挥金融优势,加强金融产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服务。重点培养相关人才,保证人力资源的知识、技术支撑。努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文化金融产业发展,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升级。创新发展思路,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为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多方面、多层次合作提供优良发展环境。增强服务能力,推进结构调整,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西城区七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亮相文博会,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网站[ J/OL].

[2]促进金融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 J/OL].

[3]陈新湖,杜一宪,温建平,梁峰.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对成都市创意产业发展的几点思[N].天府新论,2007(05).

[4]北京四区合二崇文宣武成历史,金羊网—新快报,2007年7月2日[J/OL].

第8篇:文创产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文化 创意 产业 融资 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以正向文化因素为主题、以技术创意和产业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涵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行业。自1998年英国政府公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以来,“源自个人的创造性、技能和智慧,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观点”已经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只有不断创新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模式、不断拓宽融资的渠道、不断推动融资机制的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难问题。

国外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模式借鉴

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肇始于英国作为传媒大国的市场化走势。但英国的继起者不仅在很多方面抛弃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桎梏,而且在某些方面还有所突破。本文选取全球文化创意产业融资的三种典型模式加以研究,以期丰富文化创意学的理论探讨和实践进展。

(一)韩国以专项资金支持为主的融资模式

韩国文化产业融资模式具有典型的政府主导性特征。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一则源于文化产业在韩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二则源于文化产业对于提升韩国国家形象的重要作用。对于一个特别注重民族形象和民族软实力的中小面积国家来说,文化的影响力往往超过经济和军事的感召力。韩国人对于电影、电视、广播、戏剧和化妆、美容、装饰、服装的重视就鲜明的体现了这一特点。上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之所以意义重大,是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韩国的国际形象,进而通过文化软力量间接的影响到韩国的经济发展。为了突出文化的跨界渗透力,韩国文化产业局先后成立了“文化产业支援中心”和“文化产业振兴院”等文化创意产业主管部门,并设立专项资金来支持这一产业的发展。以政府主导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秩序性和高效性的特点,但由于文化产业具备一般产业发展的营利性、市场性和投机性的特点,使得政府主导的产业发展难免带有命令式产业的先天弊端。即,韩国的以专项资金支持为主的融资模式往往会使得产业定价机制出现权力寻租的弊端,而且民间资金的进入限制又使得各利益群体为了资金的支持,往往会不惜一切手段,从而助长了黑箱操作的可能和各种非常规社会势力的滋生,从而不利于文化市场的稳定和繁荣。

(二)英国以海外发展援助为主要特点的融资模式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大国,英国政府对该产业的支持是显而易见的。但英国的政府支持方式和韩国的大不相同。英国政府只是从政策上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并对违背产业发展的传媒公司和文化企业施加苛刻的法律规制,但对于各种文化公司究竟怎样运作,对于各种电影、电视集团究竟如何融资,法律和政策都没有提供明确的指导和具体的方案;而韩国则不同,韩国的国民文化性使得韩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政府直接干预的特点,这些干涉不仅涉足法治、制度、税收、行政手段等方面,而且政府会通过直接的人士变动和后期的资金支持来调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方向。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英国成为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就业机会最多的国家。在过去15年间,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以每年高于整体经济1.5%的速度增长。作为一个资源相对短缺的海洋大国,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某种外在力量的刺激,这种外在的力量就是海外的资金援助。英国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得到大量海外资金支持的原因有二:一是英国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所创生的规范化资金运作机制和法治化资产融资模式;二是英国政府和普通民众对文化软实力资源的高度重视。大量的海外资金流入面积较小的英国,投资者首先看中的就是资金的生存环境和文化资产的运作模式。据统计,在过去16年间,英国政府通过有价证券融资、海外融资和各种海外保险基金融资的总资金已经达到86亿英镑。这些资金大量流入文化创意产业,从而使得该产业的发展具有了国际化、开放性和多样化的显著特点。

(三)美国以金融制度创新为主要特点的融资模式

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色,使得美国社会的开放性要优于其经济的多样化和法治的规约性。美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象韩国那样具有传统的东方权力干预性文化特色,也不像英国那样过分依赖于外部直接或间接的投资,美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完全依赖于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机制。严酷的市场法则使得美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既有外国直接投资的成分,又有政府大力支持的影子。政府以公益性文化资金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各种财团(摩根财团、洛克菲勒集团、杜邦集团、花旗集团、梅隆财团、芝加哥财团等)以自己的金融创新产品入主文化创意产业。据统计,至2013年10月各大财团涉足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已经突破了5600亿美元。这些财团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式是采用了灵活的金融创新产品,比如股权中介融资、夹层融资、优先级债务贷款、三A级债券系列等。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融资模式在电影产业的表现尤为明显。股权融资既保证了影片版权的完整,又使得投资方能够根据事态的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资金退出机制;夹层融资主要是通过各种可转换票据来获取次级贷款的一种方式;优先级债务贷款是以预售发行权合约为担保、以保底发行金为还款来源的一种融资方式;三A级债券是一种由投资银行向投资者发行证券化产品、以影片的DVD收入和票房收入为基础资产的一种产业运作模式,该模式的融资特点是信用评价等级是A、证券交易场所诚信度是A、电影院级磁片销售渠道评价度是A。只有这样的信用度才能获得较好的诚信资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才能立住脚跟。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模式和路径

(一)风险投资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会遇到投融资的风险问题,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首先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方来说,必然会遇到投资亏损的风险问题。这些亏损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成本的不确定性。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不同于一般实体产业的投资,也不同于其他服务业的投资。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往往会随着文化载体的制作过程而不断发生变化。二是收益的不确定性。一般的实体产业往往依据行业多年形成的潜规则,能够从大体上估算出投资的成本和预后的收益,但文化创意产业则不同。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媒体的特殊传播特点,即效果的长期性和流动的迅速性,使得计算文化创意产品的价格变得极为困难。现实中,大多数的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者只是以该媒体是否植入了实体企业的广告以及这一广告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宣传效果作为出资的理由。而这一出资又隐含着巨大的收益风险。三是市场的不确定性。尽管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一般产业所不具有的各种内在属性,但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也必须走市场化发展路径,因为没有了市场的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既不会开始也不会获得发展;没有了市场的营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既不会获得应有的收益也不会得到受众的支持。而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同其他市场不同,这一市场是瞬息万变的,而且某些灵感也是需要随时汲取的,错过了最佳的时机,创意没有了,生产和制作就变得极为艰难。所以市场的不确定性给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但风险投资仍然是当今世界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首选融资途径,并受到各国文化创意产业精英们的认同和支持。

(二)股市融资

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说,股市融资是一种解决资金问题的主要渠道。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通过股票市场来筹措资金以维持企业的运转已经成为后发市场经济国家助推经济发展的利器。但股市融资也蕴含着较大的风险:首先股市具有投机性。中国的股票市场不太完善,投机者较多。近几年股票市场的低迷不仅仅反映出国人的投机心理,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各上市公司基本面的脆弱。其次股票是一种不可赎回式证券。大多数股民的套牢现象,不仅反映了股市黑箱操作的泛滥,在深层次上反映了中国证券市场运作机制的利益裙带性。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说,股市融资也是解决资金链生态运作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大多数文化创意产业都属于中小企业,通过中国证监会审核上市的概率较低。所以,要想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不能把股市融资作为一种主要的渠道。但可以通过变通的形式,生成创业板市场融资模式;也可以在审计规范化和会计常规化的路径下,设计在纽约纳斯达克上市或者在香港H股上市;当然,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说,“借壳上市”不仅可以解决企业股份的分割问题,而且可以快速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在非严格的意义上,“借壳上市”可以说是一种股市融资的大胆探索,可以在实践中尝试。

(三)银行贷款

银行作为企业资金的储蓄池,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据近几年来的调查,文化创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主要方式是授信额度贷款。授信贷款主要凭借的是企业的信用额度。现在国家专门开通了查询注册企业授信额度的网站,只要是公开注册的国内企业,都可以查询信用度问题。之所以提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信用贷款模式,就是因为大多数文化创意企业不具备实体企业抵押物权的明晰性。而且在文化产品还没有成型之前,将影片、视频、VCD、广告微电影、出版物等知识产品的产权抵押给典当公司或者小额贷款公司,一般在现实意义上不具备可操作性。当然,授信贷款的缺陷是资金融资量小,而且有单笔的限制,并且利息很高,还款压力也大。上述风险投资和上市融资模式属于长期融资行为,而且还款的压力较小;而银行贷款具有放贷速度快的特点。所以只要企业提供各种材料和手续,最快的可以一周内放款。从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艰难从中国银行获得150万美元的贷款,开创了中国电视剧史上的第一次。至今,影视作品、文艺演出等文化产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消息不断出现,但银行对文化企业贷款项目仍很谨慎。这就需要我们多方面采取措施,实现文化创意企业和银行关系的双赢。

(四)民间信贷

民间信贷是相对于官方信贷而言,是指民营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以及非金融机构的自然人、工商企业以及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金融活动。民间信贷分为正规和非正规两种形式,前者主要是指那些在我国正式金融体制内并受金融监管部门监管的民间信贷,主要有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等,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及村镇银行等新型民间金融也已经被央行纳入金融机构的范围;后者主要是指游离于现行制度法规边缘,在政府监管之外所存在的金融行为,例如民间借贷、合会、私人钱庄,财富管理、结构性理财产品等。除却民间借贷的风险和负面效用来说,这些非政府的借贷模式不仅及时解决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问题,而且也使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呈现多姿多彩的局面。据统计,2007年以来,有60%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是通过民间集资或借贷的方式筹得的(门户网站出资和广告公司出资大多间接通过灵活的民间方式进行),真正通过商业银行取得的资金只占20%左右,还有一部分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是通过原始合伙方式获得的。当然也应该看到民间筹资风险大、利率高,会给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不利因素。

参考文献:

1.王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3(11)

第9篇:文创产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脉络 创意产业与创新经济理论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政府部门、各机构组织以及专家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焦点,在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中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对其概念一直没能形成统一的认识,这直接导致了计量、比较和与文化创意产业同步的经济研究方面的困难,且对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论探讨很少。因此笔者试图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方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脉络,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新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其进行一些探索。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内容产业”、“版权产业”、“体验产业”、“注意力经济”等,在宽泛的经济学研究中,普遍被视为同一概念,虽然每种定义所包含的产业部门不尽相同。在这里作为概念的回顾,姑且也认为它们是同一产业,对于其区别与联系则在下文的分析中给出。

(一)文化创意产业定义回顾

一般认为,对产业进行定义有两种方法:分析式定义和枚举式定义。分析式定义是一种“产业特征+属概念”的定义方法,枚举式定义则是例举出产业所包含的所有产业部门。分析式定义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通过分析式定义可以建立产业的精确界限,并可以根据该定义建立枚举式定义。枚举式定义一目了然,使人易于接受和理解,且利于对产业的统计和计量。目前,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文献中,使用最多的是枚举式定义或分析式+枚举式定义。

凯夫斯(caves)认为,“创意产业是提供宽泛地与文化的、艺术的或仅仅是娱乐的价值相联系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它们包括书刊出版、视觉艺术(绘画与雕刻)、表演艺术(戏剧、歌剧、音乐会、舞蹈)、录音制品、电影电视、甚至时尚和玩具”。托斯(towse)对创意产业的定义:“目前,文化产业也叫做‘创意产业’,是批量生产具有丰富创意和文化内容的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其重要特征是规模的工业生产和文化内容的结合。文化内容多数源于生产文化产品时雇佣的经过专业训练的艺术人员(创意艺术家、表演家、匠人等),同时也来源于附着在消费品上的社会重要性”。斯罗索比(throsby)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包括三个方面:“(1)在生产中融入某种形式的创意;(2)与象征意义的产生或传播有关;(3)它们的产出至少潜在的包含某种形式的智力财富”。霍金斯(howkins)把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知识产权有四大类: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每一类都有自己的法律实体和管理机构,每一类都产生于保护不同种类的创造性产品的愿望,每种法律的保护力量粗略地与我上述所列顺序相对应。斯科特(scott)认为那些生产作为工具服务于娱乐、沟通、怡情养致、装饰、社会地位等的商品或者服务的产业属于创意产业范畴,并且它们存在于两种“纯”艺术中,正如电影或音乐所反映的那样,或是结合更为适用的功能,如家具或服装等。

分析式+枚举式定义主要出现在各国的研究报告和国际组织的文献中,由于枚举产业大同小异,且占用大量文字篇幅,在此不作详述。国内也有很多学者给出了各自的定义,但其内容与以上定义类似,也不再赘述。

(二)从定义看文化创意产业特征

由于“特征+属概念”的分析式定义方式,能够明确的划分产业界限,因而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定义的理想方式,所以在这里,有必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进行分析。凯夫斯的定义中,创意产业的特征是与文化、艺术或娱乐有关,如果将艺术和娱乐归结为广义的文化中,那么凯夫斯描述的创意产业特征即是文化内容。托斯则明确指出了创意产业的重要特征是规模的工业生产和文化内容的结合,因而,与凯夫斯的定义相比,托斯定义的内涵更加狭窄,因为其多了规模工业生产的限制。与托斯的定义相比,斯罗索比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相对宽泛的,因为他没有提及工业规模生产的标准,可以看作是纯文化产业。但又是相对狭窄的,因为其包含了另外两个标准,符号内容和智力财富。符号内容这一点,指出了创意产业是处理符号、信号等内容的,这与斯科特的认为数字和信息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符号形式的生产更多地并不依赖于人类体力和智力劳动的大量投入的观点是相一致的。智利财富标准与霍金斯的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相一致,这一标准指出了创意产业是与版权紧密相连的,但笔者认为,智力财富不能作为创意产业的特征出现,因为版权不是一个稳定的概念,其受到版权的实质性修改的影响,且智力财富不仅仅包含文化内容方面的智利财富,也包括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智利财富,因而,智利财富是创意产业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无论哪一种定义都将文化内容这一特点包括在内,因而文化内容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最核心特征,仅用此一项特征来衡量的是最宽泛的文化产业的定义。而符号内容和规模工业生产则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特征。

(三)各种命名方式之间的异同

以上我们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不同命名方式,在这部分,将对这些名词进行正式的梳理和分析。下表为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命名方法。

透过这些命名方法,针对这些产业所包括的部门进行比较,其所包括的行业大同小异,因而内在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在这里,笔者试图通过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价值链(valuechain)方法对其做出分析。波特在书中指出:企业的每一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活动,企业的一切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了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这项动态过程称为价值链(value chain)。

在分析制造业价值链的过程中,他将整个价值的生产过程分为5个阶段:(1)输入后勤;(2)制造;(3)输出后勤;(4)营销;(5)服务。那么相应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也可以划分五个阶段:(1)引入:这是将文化内容引入创意产品生产的过程,文化内容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基调。(2)产品形成:这一过程是经理、生产商、编辑、设备供应商、电影和照片实验室、技师等拥有不同技能的人共同创意,并形成产品的过程。从知识产权的角度看,这一过程是专利、版权和商标所要保护的核心内容。(3)流通:这是文化产品流通的过程,其中的参与者主要是商、发行人及各种参与促进流通的中间人。(4)发送:这部分是与消费者的直接接触点,也是产品流通的末端,主要包括剧院、电影院、书店、音乐厅、电视频道、博物馆、杂志等。(5)售后:包括批评家的角色、消费者评价收集等。

根据对文化创意产业生产五个阶段的划分,可以看出在不同阶段其所侧重的重点不同。引入阶段,侧重于文化内容的挖掘与导入,是一个“原料”投入的过程,所以将这一环节看作产业核心的人将其命名为内容产业。产品形成过程凝结了众多拥有不同技能人员的创意劳动,因而也形成了产品的版权核心,所以将这一环节看作产业核心的人或将其命名为版权产业。流通是一个产品宣传和传播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眼球,为下一步的发送做必要的准备,所以这一环节可称为注意力经济。最后,发送和售后是将产品交给消费者的过程以及听取反馈的过程,这个过程带给消费者的是一种体验,因而可称作体验产业。同样是由于侧重点的不同,将文化内容看做这个产业核心的人,将其命名为文化产业。将创意过程看做产业核心的人则将其命名为创意产业,而文化创意产业是二者的折中,但在价值链这个分析框架下,笔者认为这三个词的含义应该是相同的。

另外,对文化创意产业这个词也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文化产业(狭义的文化产业,即艺术产业)+创意产业,这是一种包含了传统艺术生产的一种广义理解。另一种是将文化作为形容词,表示以文化为内容的创意产业,这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一种狭义理解。本文以上关于价值链的分析,也使用了这种狭义的理解。因而广义的文化创意产业包含了狭义的文化创意产业和传统的艺术产业。事实上,传统的艺术生产的生产方式,相当于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产业规模可以说微不足道,但却为创意产业生产提供了艺术内核,所以笔者认为两种理解都是合理的,只要在使用和统计计量中加以规定了区别就可以了。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脉络

(一)从文化到文化产业

要了解文化产业首先应先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一般来说可以从三种角度进行理解:(1)最狭义的将文化理解为“艺术”,如舞蹈、绘画、表演、摄影等述用“意识”来完成的工作,具有高度的主观性。(2)人类学或社会学框架下的用来描述一个群体所分享的一套态度、信仰、习俗、价值和实践。这个群体可以被定义为政治上的、地理上的、种族的或者具有其他共同特点的人,如爱尔兰文化、犹太文化、青年文化、企业文化等。(3)文化作为一个产业部门的划分工具,这种定义具有更多功能的导向。斯罗索比在他的著作《文化经济学》中认为这种对文化的定义“由一群人完成的活动,这些活动的产品起到对人们启迪或教育的作用。这里文化被用作形容词(如:文化产业、文化部门、文化产品等)。如果说文化是一个艺术或社会学的范畴,那么从斯罗索比的定义开始,文化已经具有了经济学的意义,文化产业就是文化和经济的相互融合。关于文化经济到底是文化的经济化还是经济的文化一直存在争论,但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式则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之所以叫做文化产业是因为文化的生产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艺术或共同价值的创造上面,而是形成了整个的文化生产的产业链。如摄影作品,已不仅仅是由摄影师独立完成,自产自销,而是要经过摄影师的创意拍摄,平面设计人员的技术制作,广告媒体的宣传包装,经济人公司的管理协调,营销人员的推广销售等多个环节才能进入最终消费品市场。再如文化旅游业,其已经不再停留在对某一种文化信仰、风俗习惯内涵的挖掘,而是通过对一种文化内涵的诠释带动一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文化旅游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仅仅是门票收入这么简单,还包括旅游推介过程中摄影摄像行业的发展,广告宣传媒体的业务,旅游图片书籍的出版发行行业,各类相关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餐厅、宾馆、零售、客运等行业的发展。因而,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是一个更长的产业链条。

(二)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

相对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是一个相对新的词汇,无论从学术、政策还是产业的角度。根据上文提到的文化的含义,最狭义的文化产业是指的就是艺术产业,这也是最被大众所接受的一种理解。在西方,将商业广播、电视、电影列入文化产业则是在20世纪70、80年代。而这一时期,我国这些行业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投资、国家经营的。进入90年代,新经济的兴起和ict产业部门的繁荣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产业已经不再是艺术、或媒体本身,而是与数字技术密切结合在一起。新经济技术和组织优势改变了产业与消费者和公众之间的关系,文化消费逐步摆脱了以来中央媒体的生产模式和现场消费模式,互动、趋同、网络成为产业的关键。同时,与传统的艺术产业相比,由于创意产业的商业化模式,其产品大多数是工业规模生产的,这一点也是创意产业与狭义文化产业的一个主要区别。另外,创意产业很少是国家层面的,而往往是全球化的或者地方化的。创意产品已成为很多西方国家的最重要出口产品,2007年美国的视听产品出口仅次于航空业和食品业。1998年,英国最大的单项出口为与辣妹相关的产品。1996年英国的摇滚音乐家对英国国际收支作出的贡献已超过了钢铁工业。而在格拉斯哥等欧洲文化之都的创造过程中,每个城市都体现了强烈的地方化风格。总之,创意产业的概念是对原来狭义文化产业概念的生发和拓展,它是以新经济为基础,以工业规模生产,全球化或地方化为特征的产业。但如我们在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回顾中所分析的,创意产业离不开文化内容,所以其最精炼的经济学概括应该是将传统的文化内容作为中间投入品进行规模化生产的产业。

(三)从国有部门到私人部门

这一点只是针对一些国家来讲的,因为在美国,只有极少数部门是国有化的,文化产业最初就是商业化经营模式。其文化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在市场竞争机制下,依靠商业运作,让最好的文化产品流行于市场,为媒体等社会潮流的引领者认知和接受,继而影响大多数民众。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目前美国文化产业的经营总额已高达几千亿美元,文化产品出口全球第一。正是美国商业式的文化在全球的流行与风靡,迫使欧洲、日本、韩国包括我国在内,对文化部门进行重新思考,并进行改革。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一直到20世纪70、80年代以前,欧洲文化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其中包含着一条十分明显的轨迹:一方面,由古典殿堂文化位居主流,到近代市民文化兴起,再到当代大众文化大发展;另一方面,文化由精神活动转变为大规模的文化产品生产。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欧洲国家都经历了文化产业由国有部门到私人部门的逐步转变,这一转变主要体现在文化预算占国家总预算的比例,以及各文化团体接受国家资助占其自身收入比例等指标上。例如,德国目前的文化产业经营有三种模式:由国家直接投资,如博物馆、图书馆、剧院、市民业余进修学院等;由集体企业经营,如文化协会、文化联合会、文化基金会等;由私有文化企业通过市场机制运作,如私营文化公司、音乐制作公司等。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改革也紧随其后。90年代以前,我国的剧团、电影院、出版和报刊等行业都是由国家出资,国家直接经营,并从行政角度进行强制性管理,其产品属于一种国家订货。但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引进境外图书、影视作品的力度逐步加大,文化产业的外部生存环境急剧变化,而国家也因财政等方面的原因,对文化部门做了商业化调整,众多的文化组织、团体面临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同时,一些文化组织、社团,文化公司、广告公司、经纪人公司等如雨后春笋成长起来,竞争机制的引入提高了文化产品的制作手段、制作能力和制作水平,管理也更加科学。虽然此时的文化产品依然具有公共产品的某些性质,但其从经营主体和运作方式来看,其已经商业化了。

三、创意产业与创新经济理论

以上讨论了文化产业中“文化”一词的含义,那么在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创意”一词的含义。首先“创意(creativity)”包含着“创新(innovation)”、“发明(invention)”、“创造(creation)”的含义,如“时尚创意”、“艺术创意”、“文化创意”等。随着越来越多的文化经济学家将创新经济理论引入文化创意产业的分析,创意产业中的“创意”与创新经济学之中的“创新”有何异同,一般的组织创新是否也适用于艺术组织等问题成了很多人关注的焦点。托斯强调“创意是文化或创意产业的中心,它在文化创意产业中起到的作用于创新在其他产业中起到的作用相同”。舒马克(tschmuck)认为“现有的创新经济理论几乎不能解释创意”。这些都反映了在狭义的文化经济学当中,“创意”仅仅指文化产业中的创新,在这里,“创意”用来作为创意产业和其他部门创新的划分标准。而在国内,一些学者就直接将创意与创新等同起来,认为只是中文翻译的不同形式。

(一)创新经济理论回顾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 alosisschumpeter)在其1912年发表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他影响深远的创新理论,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是一种从内部改变经济的循环流转过程的变革性力量,本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新组合,创新包括以下5种情况:(1)生产一种新的产品,或者开发一种产品的新属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新方法既可以是出现在制造环节的新工艺,也可以是出现在其他商务环节的新方式;(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4)控制原材料或配件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不管这种来源以前是否存在。(5)实现任何一种产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者打破一种垄断地位。罗默(p.romer)在1986年的《收益增长和长期增长》一文中也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索洛(r.solow)用总量生产函数的方法对技术变迁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作了定量研究。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drucker)则进一步发展了创新理论,认为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主要内容是知识和知识的流动,技术创新的主要原料是知识。而后是创新经济理论的大发展时代,创新也被总结为: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等。

(二)“创意”与“创新”

从以上创新理论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在创新理论研究中,“创意(creativity)”一词并不常用,但其意义却与“创新(innovation)”具有基本相同,指一种带来新事物的能力,只是“创意”所创造的新事物常常是艺术文化方面的创新,而不是众多学者所指的包括在所有其它经济部门当中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等。所以从广义上讲,“创意”应该是“创新”的一个部分,一个分支。这种理解既满足文化经济学中认为创意就是对文化艺术领域的创新,也满足一般创新理论中对创新的理解。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化创意是一种新形式的内容上的创新,如果创意可以看作是一种生产要素的话,那么就是一种生产要素的创新。由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出于制造业大发展的时代,且制造业以及后来的信息产业又一直是社会发展的主流,所以能够极大推动其发展的技术创新一直受到较多人的追捧,在某种程度上将rnd的作用提到了一个极高的位置,而忽略了其他创新来源与创新形式。而笔者认为,内容创新恰恰是一个可以和技术创新并列存在的一种创新形式,它不但可以对文化产业本身(文化艺术创意),也会对ict等高技术产业(数字技术创意),以及制造业(工业设计创意)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冯子标等著的《大趋势:文化产业解构传统产业》一书,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