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建设成果范文

经济建设成果精选(九篇)

经济建设成果

第1篇:经济建设成果范文

一、创新制度建设的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经济责任审计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健全领导机制,是完善经济责任制度,夯实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基础的首要环节,按照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相关规定,我市及时成立了由市政府、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监察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市审计局组成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并确定了实行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以加强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和配合,交流通报经济责任审计情况,研究、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出现的问题。并对难以进行评价的审计事项进行责任认定。市审计局根据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萍乡市审计局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管理办法》,该办法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确定、安排、实施、工作质量管理等方面作了详细而具体的规定,为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规范审计行为,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的健康实施。

审计是一种执法行为,必须遵循严格的法定程序和操作规范,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健康实施。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相比其他专业审计起步较晚,制度和操作规范不够健全,为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工作实际,2008年相继出台了《任中审计实施办法》、《经责审计实施办法》,这两个实施办法,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重点环节。

一是通过制定办法,建立上报和审批制度,完善计划管理,科学组织运作等有效措施,使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轨道。审计项目的确定是搞好经济责任审计的第一个关口,针对过去委托程序和委托形式不规范等问题,出台的《任中审计实施办法》规定,县(区)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市政府组成部门主要负责人(含市政府任命的其他需要审计的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原则上任期内必审一次。《经责审计实施办法》规定,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市、县(区)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根据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每年年底前提出下一年度任中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初步打算,由市纪委、组织、监察、人事、审计5部门联席会共同研究商讨确定,再由同级审计机关将其纳入年度审计计划,上报政府主要领导批准后组织实施。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拟提拔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以及其他临时提请的经济责任审计,由组织人事部门或纪检监察机关出具委托书,由审计机关依法组织实施。这样有效地克服了审计立项的随意性,严肃了委托程序,有利于审计部门准确把握审计方向和工作目标,更好地解决审计任务重而审计资源有限的问题。

二是审前准备阶段注重审计调查。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风险大的特点,搞好审前调查极其关键。因此,在制度设定上注重要求审计人员把握好三点:首先了解、熟悉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把握好政策界线;其次被审计对象及所在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再次在实施审计之前,听取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等有关部门的意见及建议,以确定审计重点。

第2篇:经济建设成果范文

关键词: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020-02

在十报告中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是一个国家发展腾飞不可或缺的两翼,既是强国之道,也是强军之策。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中认清两者的辩证关系,促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

一、以经济的发展为国防建设提供充足的基础保障

一个国家国防建设的水平和发展速度,归根结底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基础、经济资源、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因此,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防现代化问题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国防建设才可能有充足的物质保障。

经济建设为国防建设提供军费资源。无论是完成军队机械化、信息化的双重历史任务,还是实现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目标,都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只有经济增长快、经济总量大、财政收入多,军费拨款才能更好地满足国防建设的需要。军队是一个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部门,建设经费需求量大。由于军队的特殊性,不可能通过参与市场竞争的方法来获得建设资金,而必须依靠政府财政保障。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稳定发展,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大,财政收入逐年增多,军费拨款也在近几年实现了连续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当前,我们面临着实现国防现代化及完成军队机械化、信息化双重建设的历史任务,对建设资金的需求量相当大,这就更加需要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以便为国防建设提供充足的经费来源。

经济建设为国防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现代化军队是技术密集型军队,武器装备的每一步革新都是以科学技术进步及其运用为前提的。在以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制造和装备威力大、精度高、可靠性强的兵器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技术基础,直接满足了军队科学技术创新和武器装备更新的需要。近年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动和促进了卫星、航天、电子、通信、网络、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快速发展。我国原材料、元器件领域的高新技术产品呈快速增长趋势,已经成为民用经济和国防经济的重要基础。银河巨型计算机的应用、神舟号飞船的试验成功以及遥感技术、信息技术、数字移动通信等高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进程。这些都为满足国防建设的技术需求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经济建设为国防建设提供人力资源。在高技术条件下,对建立在整体国民素质基础上的军人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人才资源,也越来越依赖于国民教育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建设所需人才资源也得到了极快的发展。据统计,30多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培养本科和研究生2 000余万人,其中,博士生30万余人,硕士生300余万人。同时,我国的科技事业也在迅速发展,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从总量分析,我国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的人员居世界第四,大大高于印度、巴西和韩国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这一切都为军队在更大的范围内选贤觅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渠道。因此,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依托,是国防建设所需要的财力、物力、人力和技术力量的来源和保证。

二、以国防的强大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安全保证

经济决定着国防,国防依赖于经济,已为人们所熟知。但国防对于经济的发展又具不可忽视的影响,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国防建设能为经济建设提供安全保障,提供经济建设必须的环境,同时对经济还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国防建设能为经济建设提供安全保证。现代“非接触战争”打击的主要目标,已经不仅仅是军事目标,而开始向经济目标转移。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较强的军事实力,没有较强的威慑力,就会不断受到外敌侵扰,难以安心从事经济建设,甚至会遭到外敌入侵。在此种情况下,经济建设的成果就会毁于一旦。中国古代的唐朝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唐人”的声誉,至今仍然在世界各地放射着灿烂的光芒。唐朝为什么能在经济建设上形成一个创造性的时代?主要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国防,兵强国才富。近代,清朝的腐败,军备松驰,无力抵抗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终使中华民族经历了一百多年惨遭帝国主义蹂躏的屈辱历史。历史的经验教训时刻提醒我们国防建设的重要性。

国防建设能为经济建设营造和平的环境。马克思曾经说过,军人“虽然不生产谷物”,却能“生产保卫”。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作用:生产保卫来保卫生产。强大的国防既为经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证,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安全稳定的环境离不开国防力量的强大,只有建设一支与我们国家地位相适应的强大军队,才能可靠地保卫国家安全,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一个国家如果具有强大的国防,能提供一个长期和平的环境,外国资本才能踊跃前来投资。现代国际资本的流动,受风险因素的影响很大。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不能提供一个长期和平的环境,外国资本就会望而却步或快速逃离。因为一旦发生战乱,投入的资本难以收回,这是任何一个稍有头脑的投资者都会考虑到的问题。作为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只有建设强大的国防,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才能够成为稳定世界格局、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为维护国家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和平国际环境提供保证。

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现代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民用技术与军用技术的界限越来越密切,许多军用科技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美国的许多“高、精、尖”的大社会化工程,都是军用开发在先,成功后再民用推广才获得成功的。这样,美国的军事投入产生了一种军民互动的“增殖效应”,军队成了国家发财致富的“聚宝盆”。就中国而言,如果没有当年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就不会有今天秦山、大亚湾两座核电站的并网发电;如果没有二十几年在载人航天工程上300多亿人民币的投入,就不会有现在高达3千多亿元的产业拉动效应,也不会有为国际卫星市场发射30多颗卫星的丰厚商业回报。信息化军队所需的武器装备,对高技术产业的关联度和牵动力极大。说到底,世界性的军事变革浪潮就是这样兴起来的。

三、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

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既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客观规律的深刻揭示,标志着我们党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在理论和认识上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对我国新时期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协调发展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国家的综合实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地位和作用,未来国际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从综合国力的构成看,其国防力无疑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富国”和“强兵”是一个国家具有较强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两翼。当今的美国之所以综合国力位于世界前列,可以称霸世界,根本原因在于经济雄厚,军力强大。这就说明,只有富国强兵,才能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而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是富国强兵的坚实基础和可靠保证。如果我们偏重于任何一方,都将使综合国力下降甚至使我国陷于危险的境地。偏重于国防建设,中华民族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偏重于经济建设,一旦发生战争,我们就可能陷于被动。因此,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理论,必将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综合国力得以大大提高。

第3篇:经济建设成果范文

关键字:水库;工程;项目建设;经济评价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不断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和投资体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现了由单一的国家投资向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发展,投资多元化的利益最大化的重点是。因此,水利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对项目的投资收益预期明显相关,而关键是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这是水利工程建设投资的准备

一、对水库工程项目建设方案的编制

为了实现对水库工程项目的经济分析和研究,制定不同的方案,为建设项目提供可行性方案。该方案应具有一定的可比性:首先,提出的方案要有深度相同的水平;其次,方案的比较应具有相同的成本计算标准和价格标准;其三,程序应该有经济分析的相同条件,最后相同的建设项目应选择同一时间转化率。它是在不同方案的比较,在相同的计算标准的基础上,以寻找更适合的施工方案。项目施工方案油藏工程及相互独立又相互排斥的两种类型。可行性方案在两个相互独立的同时存在,在保证充足的资金也可以选择两计划;互斥方案两选一个。

二、水库工程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

在水库工程项目建设的经济评价,应及时分析和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和相应的经济效益的经济寿命期产生的计算,在分析的过程中,根据资金时间价值考虑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它不考虑基金分析方法分析方法的静态方法的时间价值,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的动态经济分析。

三、项目投资的经济评价的静态分析方法,没有考虑水库的效益和运行成本的时间价值,方案选择和工程造价比较由国家为基础。静态经济评价方法简单直观,但用这种方式将导致项目资金和物质积累的建设,增加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经济动态分析的方式实现动态经济分析,同时考虑到基准年水利建设项目的计算期,经济回报率和其他参数。在工程施工的动态经济分析方法主要为成本效益比的方法,内部报酬率法,净效益法,投资回收期法。

四、水库工程项目建设经济评价分析

1、应按照经济费用与经济效益计算原则分析

在水库工程建设及经济效益的计算,应根据项目的不同经济类型,并根据项目建设的成本效益分析和经济计算原理。对于企业来说,应该根据具体项目的规模和产品的特点,对外部效应的项目部分不明显或难以衡量的,在经济评价实际工作并不重要。通过国家审批的投资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价格也有。经济分析结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项目的选择,忽视了财务分析,资金的实际操作,无法偿还债务的项目无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应简化分析,对投资项目的一部分的分析可以进行经济成本效益,成本效益,风险与区域经济和宏观经济的影响,应基于对项目的选择和分析需求的特点,但必须分析不确定因素

2,项目建设的经济分析

水库工程项目建设分析计算时期包括:水库建设项目的建设期和运营期。水库项目经济建设时期,应按照项目建设合理的工期或者项目建设进度计算进行合理确定运营期,应根据经济项目建设特点参照项目的合理经济寿命进行确定。

3、根据不同阶段经济评价要求确定分析深度

水库工程项目建设的决策工程应根据不同阶段要求确定经济分析的深度,项目规划、研究机会、项目建议书阶段的经济分析应适当简化,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分析,应进行系统分析,对项目建设必要性、财务的可行性、经济的合理性以及投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

五、水库工程项目经济评价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在所谓的经济评价分析,是指通过采用适当的成本和收益数据,并在估计的不确定性和误差的存在,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应结合工程的不确定性分析的实际情况,和潜在的风险估计。本文主要从以下的水库工程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经济评价几个方面探讨:

1.敏感性分析

由于该项目的预算和经济评价的计算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对投资为主,因工期和效益,一定的影响,将直接对工程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产生。例如,在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投资增加30%,可以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影响的分析,探讨内部收益和成本效益比,率的影响,并提供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依据。

2.概率分析

调查显示,通常每年防洪,灌溉和水力发电等水利投资和修复手术费用,虽然会根据今年的水文情势的变化,但它有一个正常的波动范围。因此,项目建设的经济评价,我们可以根据历年水文资料,分类的各种数据信息,并进行概率分析,在预期净效益调查计算显示,通常每年防洪,灌溉和水力发电等水利投资操作和维护成本。虽然都会根据今年的水文情势的变化,但它有一个正常的波动范围。因此,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我们可以根据历年水文资料,分类的各种数据信息,并进行概率分析,计算预期净收益,并在指定的时间运行估算,经济评价指标计算的可能性,这概率是表示一般的使用,只需要进行相关的概率分析可以实现对工程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然而,对水利项目的财务分析和经济分析的一些具体因素的影响有时会出现这一现象的结论不一致,尤其是在市场价格和不同情况下的实际值,当波动范围也更大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

经济分析和投资方向的结果是密切相关的,甚至决定国家的投资主要取决于,表明企业和国家投资方向。然而,有时即使金融分析表明,它有利于企业,和经济分析的结果是不利于国民经济,所以国家或公司将投资。相反,如果一个水利工程经济分析的结果是可行的,和财务分析的结果是不可行的情况下,可以提出一些如较低的贷款利率或给予财政补贴,优惠政策,国家经济主管部门,使金融成为可能,促进本项目建设投资的企业和国家。

第4篇:经济建设成果范文

【关键词】现代建筑;节能;经济性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要求居住的舒适性和环保性,这就给我国建筑工程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难题,所以,对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市场主体而言,在开展节能建筑的同时也要做好自己的经济利益的规划。

1、建筑节能经济分析原则概述

现代建筑节能经济性分析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来建立完整的经济分析体系,而具体的原则有以下几项。

第一,科学性、层次性。在进行节能建筑经济分析过程中,所选择的分析指标、指标体系的构建等都是需要以科学为根据,在科学合理的分析基础上才能够保证所获得的分析信息是真实有效的,从而所分析出来的经济结果才是最可靠的,具有应用性和可信性。同时,建筑节能在涉及到建筑本行业相关内容的同时,还涉及到了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社会状况等各种因素,故此,在分析指标的选择时一定要确保其具有全面性,这样就可以保证各个领域都能够从这一经济分析指标中获得一定的分析信息,但是,如果单纯只有全面性,那么在指标的使用上就会出现混乱性问题,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在经济分析指标选择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以便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来对建筑节能的经济性进行评价,推动建筑节能的进步和发展[1]。第二,独立性、可操作性。独立性是指经济评价不同指标尽量不要出现相互交叉的现象,以免在指标适用过程中出现混淆状态。可操作性,是指所选择的分析指标一定要概念清晰明确,定义清晰准确,能够针对不同的分析对象选择不同的指标。

2、现代建筑节能经济性分析

现代建筑节能经济性分析的关键点在于建筑节能的成本和经济效率,因此,经济性分析的重点也应该从建筑节能的成本分析和经济效率两个角度来分析,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2.1 现代建筑节能的成本分析

首先,节能成本构成。建筑节能成本的构成主要是来自于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施工材料和设备的成本,在建筑节能中,实现节能效果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建筑材料,只有通过门、窗等材料的更新才能够把保证建筑节能效果的实现。但是,节能材料同比普通材料所需要的成本要高一些,会增加建筑成本。同时,新能源的应用也能够提高节能效果,这就需要建筑企业准备相应的设备,这部分费用也是需要进行控制和管理的。第二部分,是节能设计和施工费用。现代建筑节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因此,其需要不同的部门通力合作,相互配合。除了材料和设备之外,节能设计以及工程施工等也会对节能成本造成很大的影响,就比如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材料的有效管理,施工设备的维护等,这些活动进行的效果就会影响到节能成本[2]。

其次,降低成本的方式。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了对建筑节能成本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那么为了有效的降低成本就要综合的从这些影响因素入手。第一,要优化选择材料设备。在建筑市场上的建筑材料种类很多,在选择的过程中要以基本性能要求为基础,同时选择性价比较高的材料,这样不但能够保证节能效果还能够降低节能成本。第二,优化选择设计方案。设计方案是进行节能建筑的主要参照基础,因此,在选择的过程中要综合经济效果和节能效果。就比如在外墙保温设计过程中就要综合选择保温方法,在“自保温”和“外加保温层”两种保温方式中经济性和节能性都比较好的是自保温方法,这种保温方法所使用的材料是具有“结构与保温隔热”两种功能的材料,其在满足建筑结构对于承载力要求的前提下还能够期待保温隔热的作用,实现了多重应用,在设计过程中选择如此种类的材料不但保证了建筑质量还保证了节能效果,实现了双赢[3]。第三,积极采用综合节能。综合节能是指除了在房屋建筑上使用节能材料和设备,即选用遮阳板作为维护结构、选择空心板作为墙体结构等,在房屋装饰上也要尽量实现节能的要求,即窗帘可以选择具有保温功能的、吊灯除了要满足装饰的美观性之外还要具有节能性、墙面的装饰材料也要选择节能环保的,同时在考虑建筑节能的经济性同时也要保证建筑物的基本结构功能,在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建筑节能不但实现了较好的节能效果还能够实现经济效果,降低成本的投入。

2.2 现代建筑节能经济效率

现代建筑节能经济效率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损害函数分析。在节能建筑过程中建筑工程本身就会造成很多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形成了社会发展的成本,这种成本是随着建筑过程能耗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多的。具体如图一所示:

会增加到“a+b+d”,这时的总成本面积值为“a+b+c+d”,会远远高于Q点的成本总量[5]。所以,在建筑节能过程中,在保证建筑物节能效果的同时,也要控制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最好的经济水平,因为“当建筑耗能的编辑损害等于建筑节能的边际成本时,能耗水平和节能水平称为有经济效率的水平。”

就我国目前建筑节能效果来看,我国建筑能耗相对比较高,虽然通过某些法律法规在规范建筑行为,但是在实际建筑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很多能耗问题,而对于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治理方式就是要形成系统的社会监督体系,运用社会群众的力量来降低我国建筑能耗量,在改善我们居住环境的同时,也提高建筑节能经济水平。

3、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对现代建筑节能经济性分析这一论题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在论述过程中,本文指出了节能经济性评价指标选择的相关原则,同时也指出了我国现代建筑节能经济性分析的主要关注点,即现代建筑节能的成本分析;现代建筑节能经济效率,在这两个内容中,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我国社会,比较重要的都是经济效率分析,因此,我国建筑企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不但要进行节能建筑还要减少施工能耗,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李云舟,何少剑,朱惠英,陶尚儒.绿色建筑住宅小区的建造成本增量控制分析[J]. 建筑科学. 2009(04)

[2]曹小琳,王巨朋.节能住宅全寿命期经济效益及实证分析[J]. 建筑经济. 2008(11)

[3]张国平,吴伟东,刘颖,胡秀庄,秦国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及其经济性分析与实践[J]. 四川建筑. 2010(01)

[4]王卫卫.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经济性评价研究[J]. 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2010(06)

[5]刘扬,张荫,姚谦峰.复合板结构节能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与研究[J]. 建筑节能. 2008(03)

第5篇:经济建设成果范文

论文关键词: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经济评估

一.建设项目环境的经济评估现状

环境影响评价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一项主要内容。但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存在一些问题。目前的现状是,环境影响评价仅仅通过影响项目投资额来作用于建设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对于项目建成之后运行期间,由环境影响产生的成本费用如排污收费、排污交易许可证收费、环境税等并没有在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阶段作为影响项目可行性因素考虑进来,深入研究分析。

1.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环评性质界定不明确

在项目立项论证的前期工作中,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估应该是一个决定其是否可行的关键因素。但是,在现有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环境影响评价只被列为一个普通的参考项。环境影响评价在决定项目是否可行方面到底发挥多大的影响力? 目前的实践中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存在很大的模糊。很明显,在分析项目对未来环境的影响时,如果技术上不能达标,则该项目不具有可行性;或者污染治理成本以及运行费用太高,也会导致该项目整体上不可行。但是,建设项目所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环评的约束力只停留在反映项目对环境造成的一般影响及相应的治理措施。

(2)环境成本分析缺失

原则上环境评估须包括环境成本效益分析,即通过项目的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先性,或者计算出项目实施后的环境污染经济损失, 以判断项目环境影响的可承受性和项目的可行性。虽然我国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早已起步,环境影响制度已经实施了近20 年,但是项目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始终是个薄弱环节。虽然评价内容也列入了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然而由于缺乏经济分析的标准方法和参数,实际上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对于项目建成之后运行期间,由环境影响产生的成本费用,现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都对此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项成本费用是项目现金流的组成部分,会对项目的可行性产生很大的影响,不考虑、不计入这个数字,严重地弱化了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准确性。

2.项目可研中环境影响经济评估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现有的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中一般从项目本身角度进行财务性分析,而项目的环境影响由环保部门进行,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估在可行性研究中几乎流于形式中国学术期刊网。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而没有考虑因环境影响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和费用的评价模式,忽略了环境经济外部性,不利于做出正确的项目决策。

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时期的中国,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解决中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毕业论文题目,我国较早建立了投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应该包括“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但是,目前我国并没有制定出环境影响的经济量化分析的实施细则或技术导则。根据有关研究,环境影响的经济量化分析对完善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通过把环境效益、环境损害和环境保护费用纳入投资项目的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的框架体系之中,有助于实现经济分析所强调的核心效率目标,即要求以最低的成本来实现最优的政策目标。

二.建设项目环境经济评估案例研究

1.案例描述

(1)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巫溪县300吨野生松籽加工生产扩建项目

建设性质:扩建

建设地点:重庆市巫溪县尖山镇大包村(原黄泥村)

(2)产品方案

本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加工松籽2250吨和年产松仁 450吨目标,满足重庆周边及国内外市场对天然野生松仁产品的不断增长的需求。

充分利用、挖掘现有的基础生产条件和加工规模,在已有的松籽加工生产线基础上实现设备升级、加大研发力度、改善生产环境,购置包括松籽加工、松仁烘烤、松籽烘干、松仁脱红皮、松仁自动拣选等5套设备和运输车3辆;完成技术转让的引进;完成工厂绿化、给排水等基础设施的改善。

(3)项目效益

经济效益: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项目增量销售收入3600万元,增量净利润235.67万元,增量投资利润率22.75%,增量财务净现值1387.78万元,增量财务内部收益率41.42%,增量投资回收期3.87年。

社会效益:本项目的建设可直接带动当地农户5800户,2300户农户间接受益,安置农业就业人口200人。农户年均收入增加0.5965万元,人均增收0.376万元。对完善农副产品产业链条,提升种植业和加工产业比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生态效益:本项目建设实现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发挥林业建设的生态与经济、社会三大综合效益的结合毕业论文题目,有助于“森林重庆”目标在巫溪的实现。

(4)环境评估

环境影响:该项目对环境的主要影响为项目施工中和项目建成后所形成的废水、固体废弃物、废气和设备产生的噪音等,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开发利用野生松籽,可以提高林业附加值;有效避免成熟松塔落地发芽生长,造成树林过于密集,影响林木正常生长;有利于实现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促进林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治理措施:该项目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项目在施工期间产生的污水和交付使用后产生的废水,基本上不含有对环境污染的有害化学物质;拟收集、处理后排入尖山镇市政工程管网;在施工过程中做好临时的排水沟渠,采取可行有效的施工方案;项目建成后营运期间垃圾或废弃物送至处理场予以填埋处理或回收站循环利用;项目建成后产生的废气也会较少;在项目建成后,也会严格按照《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中Ⅲ类标准,即:昼65dB,夜55dB。项目建设严格执行相应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在工程建设后期会有计划的恢复。

环境影响评价及审批:经项目区环保部门综合论证认为,该项目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重庆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加工厂选址合理,污染治理措施可行,污染物能达标排放。对于环境的影响在相关规定许可范围内,同意建设该项目。

2.案例解析

案例简介中建设项目基本情况涵盖建设名称、性质、地点、规模、技术方案、建设期限、投资结构、资金来源等,此外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还要做项目的建设背景、基础条件、市场风险收益分析、项目组织管理、投资估算、财务评估和社会效益方面的分析研究。而项目环境评估是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的一个环节。

案例中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估是从环境影响、环境治理措施、环境影响评价及审批等三个角度展开,环境影响部分只是针对项目施工中和项目建成后所形成的废水、固体废弃物、废气和设备产生的噪音等,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程度影响进行定性描述和分析。并提出若干一般性的措施,集中在项目施工方案及项目建成后营运期间垃圾或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但是毕业论文题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定量指标体系并没有建立,更谈不上实施过程中的操作性强弱问题。

如果项目方案的环境影响不能以货币价值的形式予以量化,就无法采用基于费用和效益量化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无法计算诸如经济净现值、经济内部收益率等经济评价指标,对各方案的经济费用和效益进行分析和比较以确定项目的取舍,因而也就无法采用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对项目建设方案进行经济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应借助于经济费用效果分析方法,对效益不能货币量化的环境影响效果进行定量分析。

三.结论与对策

通过以上对建设项目环境经济评估现状问题的总结分析,在案例剖析的基础上可得出如下结论与启示:现行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环境成本效益分析的缺失忽视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项可行性因素的影响力, 忽略了项目建成之后运行期间由环境影响产生的成本费用,国家在税费征收管理的内容和标准方面有很多空白等。

针对这一现状,在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纳入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估是亟需且必要的。如何有效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估不仅是环保观念的问题,更是制度设计的问题,尤其是现实可操作性问题中国学术期刊网。关于现实可操作性,本文提出“路径可行性”,这种“路径可行性”首先体现在项目环境经济评估的应用条件界定和使用方法的选择上。

1.项目环境经济评估的应用条件

经济费用效果分析是指当用于分析的资金有限、信息有限,难以用货币形式计算效益时,可以不考虑效益,只估算所有备选方案的费用,选择费用最小或在一定费用水平下效果最好的方寒。费用效果分析主要用于互斥建设方案的比选。环境所提供的物品和服务的效益无市场交易条件,很难用货币价值估算出来。当这些物品或服务的损失不可逆时,最优的选择就是选取某种方案,使环境破坏所造成的损失最小化。经济费用效果分析的应用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l)待评价的方案数目不得少于两个毕业论文题目,并且是互斥方案。 (2)待评价的方案有着共同的目标和目的。如果待评价的各个方案追求的目标不一致,各个方案就没有可比性,费用效果指标也就失去了意义。(3)各方案的费用采用货币单位计算,效果采用非货币的同一单位计算。

2.项目环境经济评估的方法选择

常用的环境成本计算方法包括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恢复和防护费用法、影子工程法、人力资本法等。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按对环境造成的损害价值作为计算基础;第二类是以污染后果的消除与损失补救的成本作为计算的基础;第三类是以建设项目的环保设施投资及运行费用作为计算基础。第一类计算基础为众多专家学者所接受,认为其最合乎经济学原理,主要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环境成本的计量;第三类指标主要针对建设项目的环保设施投入量进行的,技术上最可行,信息处理量不大。综合对比,第一类的环境的损害价值与第三类建设项目的环保投入,在操作上最可行。由于相同的投入所带来的环境效益的不同和消除环境不良影响的成本差异的巨大,所以在项目可行性的论证中容易造成决策重点偏差,影响决策质量。而环境的影响有四大类:生产力、选择价值、健康和舒适性,所以在可行性研究的操作中,可根据项目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环境成本的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一驰、冯良华.环境影响评价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经济影响分析.林业建设.2007.2

[2]李开孟.投资项目环境影响经济分析的必要性.中国工程咨询.2008.1

[3]李佳、吴军年.建设项目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指标体系建立.2007.10

[4]张群、荀志远.考虑环境成本的项目经济分析方法.决策参考.2005.10

第6篇:经济建设成果范文

一、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既是强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

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强国之策。把国家建设成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国,始终是古今中外所有国家的奋斗目标。历史证明,不谋经济发展,成不了富国,也谈不上强国;只谋经济发展,可以成为富国,但仍旧成不了强国。要真正实现强国目标,必须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一方面,经济建设是国家强盛的根基。只有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的繁荣富强才有前提和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正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使我国的经济总量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国防建设是国家强盛的支柱。国家发展需要有安全保证,没有强大的国防,任何发展的成果都有随时失去的可能。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建设搞不上去,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就难以保障。

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强军之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这一原理反映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上,就是经济建设决定国防建设,国防建设受经济建设的制约。我们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要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正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本质要求。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国防建设就无从谈起。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国防力量的形态。农业时代是体能型军队,工业时代是技能型军队,信息时代是智能型军队。现在我军正处在机械化尚未完成,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的阶段,从根本上讲,也是由我国经济建设状况所决定的。经济建设的好差还制约着武器装备发展水平,要真正把武装力量搞强大,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必须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在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相互关系上,历来存在着两种错误的思想认识:一种是片面强调国家安全是第一位的,不顾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主张加大军费开支;一种是忽视国防建设,无视国家安全需要,主张先把经济搞上去再说。其结果都会造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畸轻畸重、关系失调,最终影响国家建设发展的战略全局和根本利益。当前,我国安全和发展仍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西方敌对势力正加紧推行“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势力仍很活跃,恐怖主义对我国的安全威胁增大。为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实。

二、要做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头兼顾、相互促进

其一,在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国防建设力度。当前,国防建设面临着跨越式发展和履行新的历史使命的重任,对经济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及时将一部分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实力,形成与经济实力相协调和与国防建设需要相符合的不断壮大的军事实力。国家要在财力增加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国防投入,使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适应确保国家利益和安全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应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落实党管武装的各项制度,积极支持国防领域的改革发展。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国防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全党全国自觉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

其二,充分发挥国防建设的牵引和拉动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一是以合理的国防投入推动经济发展。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国防建设并不是单纯的消耗型事业,它不但能产生强大的安全效益,而且能够生成巨大的经济效益。只要把国防投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并且充分发挥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国防建设就会对经济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二是发挥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需求拉动作用。国防需求是社会总需求的组成部分,如果社会需求不足或需求结构不合理而造成经济建设发展和运行困难,那么,扩大国防需求会对经济建设产生积极的拉动作用。三是以军事高新科技的发展带动国民经济建设。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往往首先产生于军事领域,尔后再由军事领域向民用领域转移,推动民用产业的升级换代,这是一个规律。我国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和民用科技产业发展也形成了有力的推动,从“两弹一星”到“神州六号”,国家高科技产业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国防科技工业的牵引。目前,我国核工业、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电子等六大军工产业已成为国家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孵化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其三,国防建设要在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同时,以多种形式为国家经济建设作贡献。一方面,积极投身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军始终把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参加和支持国家现代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军要继续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积极参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发挥我军善打硬仗、善于突击攻坚的优势,积极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另一方面,国防建设必须在经济建设大局下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在军费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国防建设必须充分发掘自身潜力,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在提高国防建设效益上下功夫。例如,加强科学管理、强化质量效益观念,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战斗力。加强宏观指导,加强对执行规划、计划的监督,协调好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各领域以及各军兵种、各战略方向的建设,掌握好军队建设各种资源的投向和投量,防止重复建设和铺张浪费,进一步改革军队的预算决算体制、优化军费的分配结构、健全军费使用的监管体制及相关法规,提高军费使用效益等。努力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路子。

三、要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互促互动的良性机制

建立完善的体制,协调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当前,在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两者关系的处理上总体来讲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一是在一些涉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问题上,没有高层次的部门或机构负责协调工作,从而使两者只能处于低水平的协调。二是国防建设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联系不够紧密,国家发展规划过于宏观,对国防和军队规划的关照不够;军队规划

独立性太强,有时缺乏国家规划的有力支持。三是积极主动协调的格局还没有形成,代表国家和军队的相关部门往往是有了需求或出现问题时才寻求临时性的协调。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建立最高层次的权威领导管理机构,负责协调两者的规划、评估和监督等。

健全政策法规,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进入法制的轨道。要把党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意志转化为法律法规,以增强协调发展的强制性。现行的《国防法》虽然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的有关组织领导管理机制进行了宏观的规定,应对基本法律中有关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条文进行补充和完善,根据新情况和新问题制定具体的法规制度,使军队和地方从上至下各级执行起来都有章可循,从而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各个方面最大限度的协调发展。比如,在制定国防投入政策时,能否考虑发挥中央和地方财政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一方面科学确定国防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形成国防费随着国家经济水平提高而自然增长的机制;另一方面,充分发掘地方财政的潜力,通过一定的机制将地方财政纳入国防费预算范畴,加大地方支援国防建设的力度。这样,既可以弥补军费不足的问题,又可以减缓中央财政的压力。

搞好战略规划的设计,强化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衔接配套。国家战略是一个整体,经济发展战略与国家安全战略之间协调运行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客观要求。我们必须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考虑和设计国防和军队发展,合理确定国防和军队建设布局,通过科学的发展规划和计划,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的战略全局之中,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具体地说,除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与国家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在宏观决策和时间跨度上的一致外,国防和军队的中长期发展计划,也应与国家的相互配套,如军队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必须既要适应“十一五”期间国家建设的总体部署,又要符合军队自身现代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以较好地体现战略规划层次上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一致。

科学确定国防费的投入比例,保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同步发展。科学的国防投入比例是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关系的具体体现,是支撑协调发展的内在因素。从国家来说,要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确定并保持合理的国防投入,使军费所占比重,既不影响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又能满足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从国防和军队来说,要把军队数量和规模控制在国家安全需要和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内。要适度提高国防费,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第7篇:经济建设成果范文

关键词 经济学特色专业 思路 方案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s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in Western Colleges

――Take Shihez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 Fa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0)

Abstract From the importance of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s, combined special situations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hina, take example of Shihezi University, discussed goals, ideas and scheme of economics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n western college.

Key words economics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ideas; scheme

特色专业建设问题关系到我国培养区域性创新人才的关键,是当前高等学校质量工程建设中的重点问题。为解决西部经济发展问题,西部高等院校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人才培养任务。石河子大学位于新疆石河子市,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高校。为此,笔者结合石河子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实际,本着“服务边疆”“稳定边疆”的办学特色,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的高素质经济人才。

1 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性

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科专业的设置,提高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方向性,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教育部、财政部教高〔2007〕1号文件《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加强本科专业建设,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择优选择和重点建设特色专业点,引导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办出特色。”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西部高校人才培养为加快经济发展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目前,教育部指定北京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对石河子大学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如何在新形势下,抓住发展契机,培养西部经济人才,解决西部经济发展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2 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及思路

2.1 建设目标

特色专业建设是体现高校专业水平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高校把特色专业建设作为提高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

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优化高等学校专业结构,使西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提高,高等教育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机制基本形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西部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针对特色专业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高等学校管理制度更加健全;石河子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的建设努力将本专业建设成为新疆高级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建设的示范基地,最终实现建设梯队结构合理、课程体系完善、内容特色鲜明、西部地区一流的高层次、应用型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的目标。

2.2 建设思路

经济学专业建设不仅要满足兵团经济建设对经济学人才的需要,同时也要服务于市场对经济学专业各种人才的需要。对传统经济学专业建设进行全面改革,打造融开启经济学思维、培养经济学创新能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济学专业应以教学团队建设为根本,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是专业建设的根本,只有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才能将理论领先的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实践当中;以教学条件建设为基础,只有完善的教学条件,才能更好地满足师生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经济学专业“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的特色要通过课程体系设置表现出来;以实践教学建设为支撑,实践教学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支撑,只有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及其实践教学环节的完善,才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出各行业高素质的经济类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3 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方案及措施

3.1 特色专业团队建设

良好的师资团队是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主体,而有效的团队管理运行机制是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首先加强团队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按照不同层次的教学需要,合理调配教师,并按教学管理规范要求完备、完善各种教学文件;其次,形成团队教研活动制度化和经常化。做到教研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展开;第三,强化团队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大教学、科研奖励的力度,调动团队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的积极性;第四,形成科研教学转化制度。鼓励教师积极主动的申报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充实到经济学专业的教学中,促进科研成果的教学转化,提高团队教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另外,借助国家西部重点建设以及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的有利契机,采用自主培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外出进修与校际互访相结合、团队自身建设与兼职聘用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3.2 人才培养方案建设

在现有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的人才培养原则,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坚持综合培养、夯实基础与强化应用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按普通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3大类设置,统筹兼顾各成体系。在加强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基础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增设《经济学学科概论》、《兵团专题讲座》等突出地方特色的学科前沿性、综合性和研讨性课程;拓展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国家经济政策和兵团农垦特色,围绕兵团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绿洲经济、生态经济等方面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在综合教育方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同时,严格控制课内理论课学时,增加了社会调查实践、综合实验训练和课程综合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构建独立设置的实验课、专业实验课、实习课、社会实践课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新课程体系。

3.3 教学设施、教材建设

根据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进行教学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加大教学条件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加强国际学术刊物、国内各类数据和资料、国际和国内高水平学术著作和教材的购置以及对外电子网络的沟通;以案例教学室、网络教学室为基础,建设特色专业综合实验室,更新教学仪器,改善教学和实验条件,拓展教学和实验内容。同时,积极改革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加强教材建设。通过教师的国内外进修学习和相关教研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双语教学的水平和教学质量;通过对市场人才需求和知识结构要求的情况,不断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材开发与建设中,本专业将按照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的基本思路,将本学科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成果及时体现于相应的教材之中,从而扩大学科研究内容与成果的学术影响度。

3.4 实践教学建设

为解决西部经济运行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关键。实践教学的重点是抓好课堂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和毕业实习三个环节。在课堂实践教学方面,增加案例教学的内容,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通过课堂讲授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教师教学与专家讲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安排必要的作业和社会调查,给学生接触实际从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能力的机会;在课程实践教学方面,依托学院教学实践资源,加大对学生实践的指导与扶持力度,以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三下乡活动为载体,加强与经济社会实践的合作,安排调研项目,撰写调查报告,举办社会实践经验交流会,拓宽观察视野,强化学习效果;在毕业实习方面,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经济学专业教学实践基地,采用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延长实习时间,增加实习内容,并从三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实习内容拟定毕业论文,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3.5 效果评价改革

针对西部经济发展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一是改革传统的以知识点为主要考核内容、以闭卷考试为主要考核形式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重视考察学生的问题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采用课程论文写作和知识点考察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通过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项目完成情况、“挑战杯”、“创业杯”等各级科技竞赛活动的获奖情况、学生发表科研论文情况,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三是展开对毕业生满意度的调查,积极吸取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为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合格的人才。

本文为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不同专业需求的微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分化、整合及体系优化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俊龙.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4):59-61.

[2] 龙先琼.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9(2):16-19.

第8篇:经济建设成果范文

关键词: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国民收入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4001003

1引言

基础设施建设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包括公路,铁路,机场,城乡电网等。2008年中国政府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其中的绝大多数是进行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的建设,可见基础设施建设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这不仅可以使中国加快摆脱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作用,还可以扩大内需,刺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消费的增长。2012年林毅夫在达沃斯论坛上发言,认为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基础设施建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武汉市从1990年到2010年武汉市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从1990年的38.9728亿元上涨到2010年的1474.64亿元。同时,武汉市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176.83亿元,到2010年的5565.93亿元,工业总产值从1990年度的303.15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7004.9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2673.17元上涨到2010年的58961元。 在武汉市国民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武汉市政府将每年的财政收入投入基础设施是否为武汉市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充分发挥了作用。

本文在结构上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四部分通过实证分析,通过ADF检验和协整,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动态修正曲线,找到二者间的联系,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得出结论。

2文献综述

在历史上,研究过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凯恩斯主义学派,李嘉图学派和新古典主义学派。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基础设施只是消费的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需求,能促进劳动力雇佣。李嘉图学派认为,基础设施建设会对运输成本和分配产生影响,降低贸易利润能够增加比较优势和促进国内和国际的贸易流动。此外,基础设施会增加市场参与度。新古典主义学派认为,基础设施建设能增加生产,交通,通信以及分配系统能够增加搜索,交易,以及装载货物的能力,交通,通信以及分配系统会产生内在的收益,并且被认为是基础设施投入中最重要的部分。此外,基础设施会使得生产力提升,技术扩散,信息扩散,人力资本的发展更加简单。

从国外的学者来看,Ferranti (2004)发现基础设施投入带来的收益随着经济体趋向于成熟呈现倒U型。Briceno-mendia (2005)通过研究一些美国的案例发现随着经济的增长基础设施的投入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Aschauer (1989)通过研究美国1949-1985年商业利润,私人资本,公共资本,劳动力雇佣情况,和产出,发现公共部门的投资回报要比私人部门的投资回报大得多并且私人的生产量和公共部门的基础设施存量有着极强的相关性,但同时他的研究结果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他的研究结果与选择的样本数据有着极强的敏感性,因此人们认为他的研究结果存在偶然性。Holta-eakin 和Schwartz (1994)用一阶差分法降低了Aschauer的结果是假的的可能性。Calderon和Serven (2005)用广义矩估计法发现三类基础设施,电信,交通和电厂能对产出产生积极和重要的影响。他们发现这些资产的边际产出超出了那些不是基础设施资产的边际产出。Esfahani和Ramirez (2002)发现政府机构的因素会对基础设施对经济产生的增长作用产生影响。

在国内学者中,胡鞍钢和刘生龙(2010)运用中国28个省市1987―2007年的数据基于一个巴罗类型的增长模型以及对该模型进行分解认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不同交通基础设施和地理位置在我国区域经济差异中扮演了重要的位置,同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西部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李一花和洛永民(2009)采用1998-200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综合因素分析法和面板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认为财政分权显著影响了基础设施建设且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的增长十分明显并呈现出地区差异。王新宇,刘贵(2010) 通过建立VAR模型分析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在经济增长与基础设施的相互关系中主要体现的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其中交通,邮电和电力供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尤为突出;同时认为经济增长会促进社会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但社会型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却无明显的促进作用。石涛(2009)认为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存在十分复杂的关系,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表现出正外部性效应,结构差异效应,时空效应以及挤出效应等,因此,他认为只有把基础放在系统协同中才能提高投入效率。王海滨(2009)研究基础设施的经济效应,以1978-2008年数据为基础,运用计量经济学的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30年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和短期的经济拉动效应,且短期效应要大于长期效应。张镝和吴利华(2008)运用1952-2006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指标与国内生产总值两时间序列进行协整关系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因果关系检验认为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有长期均衡关系,在短期内表现为动态均衡,同时二者之间具有双线因果关系。陈建国(2010)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认为如果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偏重于能大幅度提高交易效率的那些基础设施建设,则会较大幅度的提高居民的福利水平,但当该幅度达到一定比率后,交易效率和福利水平的提高就变得十分有限。通过以上的文献综述,我们发现外国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研究早于中国,而我国学者侧重于对交通建设的研究分析,而忽视了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分析,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多采用面板数据,将省之间的数据进行比较,建立模型变量进行检验。通过以上文献参考,我们发现:第一,大部分文献都是对交通基础设施进行的研究,缺少对总的基础设施的研究。第二,大部分文献研究的基础设施存量,而对政府的基础设施投入对经济的影响缺乏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武汉市1990年到2010年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国民收入总产值,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建立两者间的简单模型,亦在考察武汉市的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复杂关系进行初步研究,并分阶段的观察基础设施对国民收入的“乘数效应”。

3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机制

在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结构效应,成本效应,环境效应,资本吸引效应,社会公平效应等。基础设施的结构效应是指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可以加速基础设施产业本身的结构升级,实现产业的高度化合理化,同时加速其他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其他产业的经济效益。成本效应是指通过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基础设施服务,从而达到改善经济活动中的工作环境,降低交易成本,节约交易费用。环境效应是指基础设施保证社会经济活动,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共享等目的而建立的公共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能源,电信,生态,环境等经济型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教育社会福利,文化等社会型基础设施,人类生产与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吸引效应是指基础设施建设的好坏,会影响到资本投入的多少。较大的基础设施投入能降低交易成本必然会吸引更多的资本,加快当地的经济增长;反之,较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使得交易成本增加,必然会减少私人资本的投入。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的特性,因此政府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必然会考虑到基础设施的分配效果,是该项目能有利于社会的财富分配。

同时,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带动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推动基础设施的水平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关系如图1所示。

4实证分析及结论

4.1实证分析的思路及基本模型

首先,本文通过选取武汉市1990-2010年的基础设施投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数据,根据Aschauer的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表明GDP与基础设施投入存在正相关关系,为了减少异方差的影响,对GDP和基础设施投入去对数,得到LnGDP和LnX 利用Eviews3.1统计软件,进行ADF平稳性检验,在平稳性检验之后,进行协整,检验发现二者存在协整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利用OLS回归分析的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估计模型。然后将1990-2010年的数据分成两个时段,1990-2000年和2000-2010年,再利用上述方法分别求出基础设施投入和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观察相关系数的变化,检验基础设施的投入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回报是否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降低。

建立模型:LnGDP=α+βLnX+λ9

(X表示基础设施投入,GDP表示武汉市的国民生产总值)

4.2数据处理

在此文章中,选用的是武汉市1990-2010年的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于武汉市2011年统计年鉴,说明:1.城镇50万及以上项目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其他投资”2.本文用城镇50万及以上项目投资代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本文选用Eviews3.1计量经济学分析软件。

4.2.1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经济时间序列大多是非平稳的,为了避免“伪回归”现象,首先必须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单位根检验是平稳性检验的常用方法,包括DF检验,ADF检验,PP检验等。笔者采用ADF检验法,分别对变量LnGDP和LnX进行单位根检验,其结果如表2所示。

从检验结果来看,LnX序列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单位根检验的Mackinnon临界值分别为-3.8315,-3.0299,-2.6551,t检验值-1.875046均大于相应的临界值,从而不能拒绝H0,表明LnX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LnX序列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单位根检验的Mackinnon临界值分别为-3.9591,-3.0810,-2.6813,t检验的统计量-3.569106,在5%,10%的水平下拒绝H0,表明LnX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即LnX是一阶单整的。LnX―I(1).

采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可得Ln GDP是一阶单整的。Ln GDP―I(1).

4.2.2协整检验

为检验LnX和Ln GDP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采用两边协整关系的EG两步法,对其进行协整检验:

第一步:以Ln GDP为解释变量,LnX为被解释变量,用OLS回归方法估计回归模型,可得式: Ln GDP=0.799782LnX+2.402354+et

R2=0.989806,DW=0.512953F=1844.874

从检验的结果来看,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单位根检验的临界值为-3.1222,检验的统计值为-4.182395,小雨相应的临界值,故拒绝H0,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说明LnX和Ln 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4.3误差修正模型

以上分析可知,LnX和Ln 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表明二者之间有长期均衡关系。但从短期来看可能会出现失衡,为了增强模型的精度,再将协整模型中的误差看成均衡误差通过建立短期的动态模型,来弥补长期静态模型的不足,即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构如下:

从回归结果来看,参数符合经济理论:可决系数R2=1.0000,拟合得非常好。系数显著性检验,给定a=0.05查t分布表,在自由度为n-3=18时临界值t=1.734,由于各解释变量的t 值均大于临界值,因此通过显著性检验。在给定0.05的条件下,查DW表,当n=21,k=3,得下界临界值为1.026,上界值为1.669,因为DW统计量为1.3333,小于4-dL,根据判定区域可知不存在自相关。

上述估计结果表明,Ln GDP的变化取决于ΔLnX的变化,且ΔLnX每变化1,Ln GDP会变化0.384557,并且上一期的 Ln GDP的变化不会影响本期的 Ln GDP的变化,误差项对上一期并没有起到修正作用。

5决策及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经济的增长具有乘数效应,且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乘数效应逐步减弱,基础设施建设与国民收入的增加具有正相关关系。根据本文的理论与实证的研究结论,我们的政策建议是:政府应重视基础设施投入,保障基础设施投入能跟上经济发展速度。通过以上的结果分析,表明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能推动国民收入的增加。因此,政府要重视基础设施投入建设,但同时,要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避免重复投资,浪费资源。基础设施投入,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扩大企业生产,因此促进经济发展。此外重视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缩小城乡之间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

参考文献

[1][1]David RolandHolst: Infrastructure as catalyst for regional integration,growth,and economic convergence: science analysis for Asia[R].Asian development bank,December 2006.

[2]César Calderón,Luis Servén.The Effects of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on Growth and Income Distribution[J].Economic Research Division,2008.

[3]Sangaralingam Ramesh.Infrastructure as Economic Density Department of Economics[R].October,2007.

[4]Stéphane Straub,Charles Vellutini,Michael Warlters Infra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East Asia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Z].April,2008.

[5]李一花,洛永民.财政分权,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增长[J].当代经济科学,2009.

[6]陈建国.我国基础设施经济增长效应的传导机制实证检验[J].新疆大学学报,2010.

第9篇:经济建设成果范文

[关键词]地级市财政;基本建设支出;实证分析

一、研究绪论

江西省属于中西部欠发达省份,能够利用的经济资源有限。基本建设支出作为公共事业,需要政府的财政力量加以引导和支持。当前理论界中,多是对各国之间或者是对某一国基本建设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关系方面进行研究,对地方基本建设支出与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则比较少见。就公开发表的文献来看,只有张钢、段澈(2006)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的地方基本建设财政支出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认为中西部地区基本建设支出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本文从某种意义上看是在论证同为中西部地市级的上饶市和赣州市在这方面的实际情况是否与他们的结论没有出入,或者完全相悖。接下来便以在江西省域内比较有代表性的赣州市和上饶市的财政在基本建设支出作为实证依据来分析江西省地级市级涉及基本建设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另外,所涉及的两市经济增长水平都是以GDP来反映,而所拟模型是用基本建设支出作为自变量,以GDP作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方程来说明。

二、以赣州市和上饶市两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1.赣州市基本建设支出总量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E―Views分析结果:使用EViews分析软件对模型进行分析,得出结果。通过EViews分析可知,赣州市经济增长与基本建设支出总额的拟合优度比较好,能够很好的解释赣州市经济增长与基本建设支出之间的关系。1998~-,2008年,赣州市基本建设支出总量与经济发展是否存在着正相关。根据上面所得出的模型,可以说明伴随着基本建设支出的增加对赣州市经济的增长有着极其正面的推动效应,也即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但在修正模型中,两者之间却呈现出负相关,从这里可以看出基本建设支出总量与经济发展关系模型存在不稳定性。

2.赣州市基本建设支出与上饶市的比较分析。EViews分析结果:使用EViews分析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分析,得出结果。通过EViews分析可知,上饶市经济增长与基本建设支出总额的拟合优度非常差,就结果来看基本上不能解释上饶市经济增长与基本建设支出之间的关系。出现这样的结果不乏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统计的准确性,在这一点上很难就结论本身来探明;二是某年度与常年正常比例的非正常出入,在上饶市的基本建设支出的时间序列中可以明显的看到1999年的数据为11.9亿元,其他年份中这一数据最高也不过5.8亿元,而且,其他年份中最高数据还是出现在2008年。就模型本身而言,常数项很具有解释意义,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却并不明显,这说明基本建设支出与经济发展的正相关在江西省,乃至整个中西部地市级中是否具有普遍性值得商榷,不同的地区基本建设支出对经济增长有不同的影响,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也是值得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要认真对待的。

三、结论

江西省基本建设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上面的实证分析结论来看,其相关模型并不是特别稳定,财政在进行基本建设支出时应该谨慎。合理配置基建支出,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的改进做法可以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调整基本建设支出结构。生产性基本建设支出是指在生产领域的投资,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中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政府在非生产基本建设方面的投资主要是基础设施的投资。从江西省域内的投资现状来看,应该有效地调整基本建设支出的结构,加大对国民经济及基础作用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减少对生产性基本建设支出的投入。国外经验表明:生产性基本建设支出大都由市场来解决,政府干预较少,对中西部的建议也应该是要求财政应该更多地投入非生产性基本建设支出。二是控制好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基本建设投资对全国,尤其是江西省增强经济实力,促进技术进步起着重要作用。现阶段,江西省在工业建设、农田水利、交通运输等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从2008年开始伴随着国内外经济的大波动,扩大投资,拉动内需成为了我国政府的新的执政措施,这就意味着包括基本建设支出的一系列投资规模将会继续扩大。江西省地级市财政应该有效地控制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当前形势下,扩大投资应该还是“不二”选择,这也许跟我们实证分析的结论存在冲突,但毕竟我们前面采用的数据主要是前十年的,只具备参考意义,不能作为当前基本建设支出与投资的引导性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