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奥巴马就职演讲稿范文

奥巴马就职演讲稿精选(九篇)

奥巴马就职演讲稿

第1篇:奥巴马就职演讲稿范文

他们,就是白宫里充满朝气的“80后”秘书们。

奥巴马的笔杆子

一个周末的下午,奥巴马的首席演讲撰稿人费夫洛坐在与白宫隔街相望的咖啡馆里,品着香浓的咖啡,慢悠悠地说:“假如有一天,我离开了华盛顿,最怀念的还是这里的朋友。”谈起奥巴马,他流露出一种崇敬的神色。费夫洛说:“就是因为奥巴马,我留在了政治这一行。除了奥巴马,我也不会再为别的政治家写讲稿了。”

1981年6月,费夫洛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高中时,他去华盛顿参加了一次学生代表会议,第一次走进了国家的政治心脏,也第一次捕捉到内心的梦想:“我爱华盛顿!我要来这里,因为这里集中着最高的权力!”几年后,他从圣十字学院毕业,进人总统候选人克里的竞选团队,负责写讲稿。2004年总统大选,克里败走麦城,费夫洛也十分沮丧。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站到了正在寻找竞选演讲撰稿人的奥巴马面前。

费夫洛至今忘不了和奥巴马初次会面的场景。奥巴马坐在他对面,直截了当地问:“是什么促使你选择了政治?”“你的写作理念是什么?”费夫洛简短地叙述了自己的华盛顿之梦,然后说:“优秀的撰稿人,能够通过文字让那些不关心政治的人明白:我们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他们在一起。我能做到这一点,请给我一个机会!”奥巴马脸上露出了微笑。

2009年,奥巴马走进了白宫,费夫洛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年轻的白宫撰稿组主任。比他年轻的是前总统卡特的撰稿人法罗斯,后者出生于1949年8月2日,初当白宫撰稿人时比费夫洛还小两个月。有时候,费夫洛外出遇到女生,告诉她们自己是奥巴马的撰稿人,姑娘们都不信。费夫洛不得不赌咒发誓说:“假如我要吹牛,吗不说自己是个更大的官呢?”

对费夫洛来说,奥巴马是伯乐,也是严师。奥巴马本人的语言驾驭水平很高,要想让他放心地把演讲稿交给另一个人打理很不容易。而费夫洛是唯一一个被奥巴马称为能“用他笔写我心”的人。费夫洛建议奥巴马要对演讲稿动大手术,尤其要注重抑扬顿挫的效果。经费夫洛的指点,奥巴马的演说果然更加精彩。从此,奥巴马把费夫洛当成了笔杆子。

为了琢磨最有力的语言,费夫洛和奥巴马经常对面而坐,一个说一个记,反复推敲。费夫洛称此为“切磋武功”。最忙的时候,费夫洛从早上5时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3时,他自己都说:“巨大的责任感都快要把我压垮了!”任务一来,他就把大伙叫到一个小会议室,关起门来从早到晚地讨论,肚子饿了就叫外卖,完全是一副大学生的风格。有一次,为了写讲稿,他做了几周的调查,咨询了历史学家和其他撰稿人,和奥巴马当面磋商了四五次,然后提着电脑,钻进华盛顿一家星巴克咖啡馆,灌了一肚子咖啡后才写出了演讲稿,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一句话就是:“是的,我们能!”

勤奋而忙碌的小字辈

每天下午2时左右,所有的白宫撰稿人都要和奥巴马的高级顾问亚历斯罗德碰头,谈工作进展。每到这个时候,白宫办公区就会出现一幅奇特的景象,在亚历斯罗德的办公室外面,以20多岁毛头小伙子为主的白宫撰稿人排着队等候召见。有一次,奥巴马路过这里,忍不住拿撰稿人开玩笑说:“哟,你们是在等着见校长吗?”

忙,也是白宫“小字辈”们的常态。莱斯尔是亚历斯罗德的秘书,负责往亚历斯罗德早餐的燕麦粥里放红糖,还要保证“老板”开会不迟到。每天,莱斯尔清晨5时45分起床,在网上扫一眼当日的新闻,处理一下黑莓手机上的来信,然后冲个澡,穿上西装,最晚6时50分就要离家。他赶到亚历斯罗德的公寓,两人一起坐车去白宫。一路上,细心的莱斯尔就开始了对“老板”唠唠叨叨的叮嘱。8时30分,白宫各部门要在罗斯福厅开碰头会,两小时后是总统的经济情况汇报会。随后,莱斯尔就要为“老板”准备工作午餐,并处理记者的来电和安排各种紧急会面。晚上8时,亚历斯罗德吃晚饭。莱斯尔则在8时30分到9时从西北门走出白宫,大概要走15分钟才能到家,路上他都有可能会不断地接到电话,同时还要时刻查看手机,直到半夜上床为止。

“我在超市工作”

奥巴马爱健身,于是“白宫小字辈”们也都成了健身俱乐部会员。很多人每天早上5时30分就到健身俱乐部锻炼。有一位助理说,锻炼身体的40分钟,是他一天中唯一不拿手机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耽误点事情,“连总统都会原谅的”。奥巴马的确不在意助理们在工作时间离开办公室去锻炼一会儿。白宫的年轻职员因此胆子也大了起来,每个星期还安排三场非正式的篮球比赛,甚至成立了垒球队,经常和全国委员会队比赛。在白宫,年轻职员们还学会了低调生活。相貌英俊的费夫洛,曾经登上《人物》杂志最英俊者排行榜和《时代》杂志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名单。另一些外貌出众的年轻职员,也登上了《名利场》、《时尚》等杂志。狗仔队也盯住了他们:费夫洛和白宫女助理坎波维迪的绯闻被传得沸沸扬扬;还有人说他在和一女明星约会。费夫洛渐渐明白,作为跟政治有紧密联系的人,自己已没有隐私的权利,只能更加小心地过好镁光灯下的生活。

同样在白宫工作的小字辈佩吉,在外面总是说自己在超市工作。她说:“在华盛顿,人们总喜欢问,你在哪里工作。我说在超市工作,这样就没有人会追问我在超市做什么。你要是想当我的朋友,那我在超市还是在白宫工作,又有什么差别呢?”

与奥巴马夫妇的友谊

很多白宫的“80后”都说,在白宫工作仿佛每天都在大学考场上,一刻也不敢放松。在他们眼中,第一夫人米歇尔如同大姐姐,很关心他们,甚至会为他们当红娘,而奥巴马却像一位严厉的父亲。一位助理说:“他从不会大喊大叫,即使生气时也保持着克制。但他严厉的目光比什么都吓人。”

让年轻秘书们真正看到奥巴马“本色”的,是在他的医疗改革方案在国会过关的那天晚上。100多名白宫工作人员聚在一起,开怀畅饮。有位年轻秘书借着三分醉意,对奥巴马说,能不能看看“神秘”的总统卧室。奥巴马豪爽地说:“今天晚上就我一个人(米歇尔带女儿到纽约去了),大家随便来吧!”一群人一直闹到凌晨1时半,大家才想起,该让总统休息了。

第2篇:奥巴马就职演讲稿范文

关键词:衔接; 就职演讲; 语篇分析

1.引言

衔接被归为语义学的范畴,它代表语篇内部各要素间的语义关系。衔接手段有5大类,即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前四类统称为语法衔接。而词汇衔接又可细分为重复、同义/反义、和上下义等。以上各种衔接方式是建立语篇衔接和分析语篇的重要手段。美国总统奥巴马演说的成功很大程度归功于其中修辞手段,特别是衔接手段的运用。通过对演讲词进行语篇分析,有利于读者充分了解演说者的政治主张。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读者的演讲和写作能力。

本文将以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衔接理论为基础,从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个角度来分析奥巴马2012年的总统任职演说词,帮助读者了解该演说词中运用的主要衔接手段和取得的相应效果,并总结出这篇演讲词的内容和形式特点。

2.语法衔接的运用

2.1照应

照应指的是语篇中一个成分用作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的现象,即语言内部的联系,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人称照应包括人称代词、物主限定词和物主代词。在文章开头四段中,“you”出现的频率高达9次。我们分析一下这场演讲的背景即可明白作者的意图:这是一场奥巴马在总统大选获胜后作的一次胜利的演讲,台下面对的是亿万美国大众,包括支持他的选民们。

例如在第5段表达对总统候选人罗姆尼敬意的环节中,作者仅提到了2次I和一次him,大部分句子都转而使用了we作主语,把重点放在“我们”(we)都同样关注美国的未来上,十分巧妙的淡化了奥巴马和罗姆尼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突出了团结和进步的主旨。

指示照应是指说话人通过指明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远近来确定所指对象。在这篇演讲稿中指示词“that”和“this”的使用最为普遍。第27段集中体现了指示照应的运用。其中的“incredible daughter”即是前面提到的“his eight-year-old daughter”,因此使用“this”来表示空间上的近。尾句中的“father”和“room”由于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说话情景相隔较远,所以都使用“that”来形容。

比较照应存在于小句结构中,属于内指的范畴,可分为一般比较和特殊比较。二者都是将某事物用前文中提到的事物进行质或量的对比,起到衔接语篇的效果。

演讲稿较多的使用了“more”进行特殊比较照应。第19段中的“more determinate”和“more inspired”是演说者将自己的过去与现在对比得出的结论,体现了时间上的照应关系。

2.2替代和连接

替代指用一个替代词取代语篇中的某一成分,可细分为名词替代,动词替代和小句替代。省略指某一结构中未出现的词语可以参照语篇的上下文来找回,也称为“零式替代”。第13段使用了小句替代的衔接方法。参照前文可以看出作者用“did”替代了之前提到的“these arguments we have”。这样不但使语篇前后承接,而且还传递了对比信息,使新信息更加突出。

连接是一个语义概念,是一种运用连接成分体现语篇不同成分之间具有何种逻辑关系的衔接手段。语篇连接包括增补,转折,原因和时间四种语义联系。演讲稿主要使用了增补连接的衔接手法,特别是大量运用了连接词“and”,这样能够将句与句之间的信息有效联系起来,使语篇更加流畅连贯。第2段连续使用了两个因果连接来构成排比,以表达自己对听众的感激之情,读起来情真意切、振奋人心。

3.词汇衔接的运用

3.1 重述

重述指的是一个或者几个词项在同一个语篇或语段中两次或多次出现,可以分为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整体与部分关系等。重复是具有同样语义同一形式的词汇在语篇中反复出现。这篇演讲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单词“forward”的反复使用。众所周知,“Forward”奥巴马2012年竞选总统的新口号。它在这篇演讲中出现了9次。这不但起到了衔接上下文的作用,同时突出和照应了竞选主题。其次,“spirit”在文章里也重复出现了3次,强调了追逐梦想和团结一致的重要性。

第3段中用“road”,“journey”和“way”三个词来表达道路的含义,做到了意义的有效衔接和用词多样性。第18段中用近义词组“straight line”和“smooth path”表示路途之平坦,还“the gridlock”等四个近义词组来阐明国家目前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其中既有隐喻,又有意思的直接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的枯燥之感。

第24段中的词组“cut their own pay”和“lay off their neighbors”属于反义重述。这两个词组单独来看并无反义关系,但是将两者放在语篇中联系上下文观察,可以发现整个小句的意思是“老板们宁愿削减自己的收入,也不愿意解雇邻里”,这就在意义上体现了明显的反义关系。

3.2分类关系

部分词类在语义上有类属联系,这种语义关系可以使一些词项相互替代或共同出现,这就是分类关系,包括上下义关系,局部整体关系,集合关系等。这在文章中也屡见不鲜。第14段中“legacy”是上义词,“technology”、“discovery”“innovation”等词都是对legacy(遗产/光荣传统)的各个方面的描述,因而属于下义词。上义词和下义词不需要同时出现。如第17段中的“doctor”、“scientist”、“engineer”等词都属于职业的一种,为同下义词关系,但它们的上义词“career”在文中并未出现。

3.3 组合搭配

组合搭配,指意义上相互联系的不同词汇倾向于出现在同一个语境中。组合搭配的类型包括结果关系、修饰关系、预期关系等。词语之间的搭配可以把分布在不同小句中的若干成分从语义上联系起来,达到衔接语篇的效果。在谈及美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时,文章出现了一系列关于该话题的词汇,如第19段中的“deficit”、“tax code”、和“foreign oil”等,体现了预期关系的组合搭配。

4.结论

从照应的角度看,文章较多使用了人称照应,以“you”或者“we”开头的句子居多,这样可以使演讲者与听众紧密联系起来。比较照应中以“more”为代表的特殊比较使用最为普遍,读起来有慷慨激昂之感。连接方面,作者频繁使用了如“and”“but”连接词来增加文章的流畅度。演讲稿强调用词的简洁和功能性。与语法衔接相比文章中更多运用了词汇衔接。“Forward”的重复出现突出并呼应了演讲主题,近同义词大量运用增添了文章语言多样化程度,反义词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有更利于新信息的传达。此外,作者善于混合两种类型的组合搭配来达到提高语段衔接紧密性的目的。这样的分析方法一方面读者可以从语篇衔接的角度更好理解原文的层次和作者的意图,另一方面读者也可以借鉴文中提到的衔接方法应用于阅读其他语篇或日常写作中。(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Gutwinski,W.Cohesion in Literary Texts.The Hague:Mouton,1976.

[2]Halliday,M.A.K.&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London:Longman,1976.

[3]郭松.英语语篇中的词汇衔接[D].武汉理工大学,2004.

第3篇:奥巴马就职演讲稿范文

总统,一国之首,一国之尊,尊贵无比。然而,他们也是人,也有普通人的个性和情趣,他们的生活除了庄重,还有随和。这里,选录几段美国总统的生活小镜头,看看他们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是否挺有意思?

布什的“新内政”

2009年,小布什离开白宫后,回到得克萨斯州东北部城市达拉斯的家中,过起低调的“蜗居”生活。他说,退休后,夫人劳拉经常使唤他做家务。劳拉告诉他,刷盘子是他的“新内政”。他经常被妻子打发到街上买杂物,或者带着宠物狗巴尼在社区闲逛。他还得带着塑料袋,随时准备给便秘的狗“善后”。他自豪地说,我很容易就适应了从总统到平民百姓的角色转换,离任才10天,我就站在邻居家的草坪上,手拿塑料袋,捡拾在“此之前8年中一直躲避的狗屎”。

他淡出人们的视线,似乎被人遗忘了。可是有一次,劳拉派他上街去买电池。他走进小卖店,店员看了看他,惊奇地问:“有没有人向你说过,你长得真像前总统?”布什笑了,故意地说:“是吗?是有点像。”

达拉斯有一家五金店,专门聘请退休人士。店主也拿前总统布什开开玩笑,他登报力邀布什到他店铺任兼职。人们见了招聘布什的广告,都讥笑老板:人家布什退休后,一次演讲就能挣到9万到15万美元,出一本回忆录就拿到稿费700万美元,能看上你这个小店吗?笑话!可是,几天后,出人意料的是,布什真的亲临该店,一进门就说:“我想找份工作。”

小布什在台上时,曾这样说过:“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大师们浩瀚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训服,实现了把他们关进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训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就因为这句话,小布什赢得了许多人的尊敬。

柯林顿的致词

1999年,纽约市新的中央火车站计划正式启动。仪式上,最重量级贵宾是总统柯林顿。举行仪式的地点,是旧火车站处理邮件的一间简陋的房子。州里政治人物和参与设计的建筑师,捐助的企业家陆续到场。仪式开始,首先致词的是州参议员莫尼汉,他是这个项目的大力推动者。可是,莫尼汉只讲了一分钟就结束了。

全场以极其热烈的掌声欢迎总统致词。柯林顿开口就表示对莫尼汉参议员致词如此之短,甚为惊讶。他还记得上次讨论新火车站的事,莫尼汉说得极仔细,甚至连要负责拆除旧火车站的工人姓啥名啥都讲了。全场爆出笑声。

柯林顿接着又说:“我明白莫尼汉参议员讲话的习惯了,愈是顺心如意能得到他要的,他就讲的愈短。”全场又是一片笑声。

讲完话,柯林顿走到新火车站模型前,边看边说,他小时候常跑到家乡的火车站去看火车,好奇地想什么人坐在火车上。说完,他去参加下一个会议了。

因为总统要来,外面交通管制,塞车了。一位出租车司机很恼火,对着身边警察大声喊叫:“那家伙在里面干嘛,寄信吗?”

这是柯林顿以总统身份参加的一次很普通的活动。他没有讲稿,没做长篇大论报告,没有指示要求,甚至没有一点显示权力的东西,但他得到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由衷的好感。正因为如此,总统与平民间没有距离感,乃至那位出租车司机也觉得和总统是平等的,无须敬畏或怨恨他,只是幽他一默:“那家伙在里面寄信吗?”

奥巴马买“外卖”

2012年2月16日中午时分,位于旧金山华阜地区积臣街一家名叫“迎宾阁”的中餐馆,正在热卖中,突然,一位黑人男子走进门来,向柜台里的经理打招呼说:“我要买点心外卖!”老板瞅一眼来客,忽然眼前一亮:“这不是总统奥巴马吗?!”屋里店员和顾客都围了过来。

原来,到加州为竞选连任筹款的奥巴马从洛杉矶抵达旧金山后,临时决定要到华人餐馆买“盒饭”作午餐。奥巴马先叫了虾饺、烧麦、锅贴、肠粉等点心,花费约150美元,自己拿钱包付钱,然后就在店内等外卖。

第4篇:奥巴马就职演讲稿范文

美国

第一领导人:巴拉克·奥巴马(总统)

上台时间:2008年

下台后的工作:职业演讲师,畅销书作家、律师、教授等

预期收入:1500万美元以上

奥巴马在2008年的演讲点亮了整个国家,估计他的魔法即使在离开白宫后也不会消失。布什政府的前新闻发言人阿里·弗雷谢尔说:“华盛顿演讲局和纽约哈里沃克局会争先聘请他。”奥巴马目前的年薪是40万美元,如果作为一个站在讲台后的普通公民,他面对大学、公司高层和其他精英聚会时的演讲,每个小时的收费都不会低于这个数字。

收费演讲是一个魔力四射的提款机,罗纳德·里根于1989年在日本的两次演讲曾为其带来200万美元的报酬;克林顿退职后的第一次演讲是对佛罗里达的摩根史丹利高层,那次外快收入达10万美元。鉴于奥巴马的声望和口才,他完全可以获取类似甚至更高的身价。

在宣誓就职之前,奥巴马就已经凭借回忆录《父亲的梦想》和《勇于追求希望》成为一名畅销书作者。因此当Simon & Schuster出版社的乔纳森·卡普被问及:在一个出版商的“读者最盼望看到作品的美国作家”名单中,奥巴马会排在什么位置时,他毫不迟疑地说:“第一位。我考虑了很久,再没有什么人比他的作品更有吸引力了。”

据《每日野兽》报道,奥巴马与皇冠出版社签有协议,在任期结束后写一本非小说类作品,稿费不明。但鉴于他的感染力和文学水平,或许可以轻松超过比尔·克林顿回忆录《我的生活》,后者版权高达1500万美元。

为了给作品造势,奥巴马将和跨平台的戈尔团队合作,他们会把他的书包装成纪录片、iPad程序和流行的互联网广告。他的写作水平让他可以广泛涉猎所有的领域,从法律到文化,到篮球。卡普说:“我肯定会彻夜排队去买第一本奥巴马版的《我的生活》。”

韩国

第一领导人:李明博(总统)

上台时间:2007年

下台后的工作:创办“明博集团”

从靠捡垃圾完成学业的贫困少年,到韩国龙头企业现代集团的荣誉会长,李明博的一生创造了无数的传奇。他的传奇人生至少两次被改编为热播电视剧;他的自传也创下了重印107次的纪录。在韩国,李明博被视为贫户翻身与白领阶级神话的代表人物。

大学毕业后,李明博由于学生活动和入狱等经历陷入困境,被打上禁止就业的“烙印”。不愿服输的他给时任总统的朴正熙写信,抗议政府不合理的阻碍就职政策。几经周折后,李明博终于在1965年成功入职现代集团前身、当时还是中小企业的现代工程公司。

加入公司不久,李明博就得到了老板郑周永的赏识。一年多后,他被派到利比亚,寻找工程建设项目。同行的同事回忆道,为了跟利比亚官员打交道,李明博刚到非洲,还来不及歇息就跑到人家门前等上8个小时;为了让对方尽早接受他,仅用一个月,就把当地的风俗习惯牢记于心。几个月后,他就因揽到的项目最多而被擢升为组长。

29岁晋升为公司理事,35岁一跃成为社长,46岁当上荣誉会长……在尊卑意识强烈的韩国,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伴随着他的晋升,现代建设也趁势发展成为大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李明博积累了330多亿韩元(约合2.7亿元人民币)的巨额财产。

勇于拼搏、从业经历丰富、家底厚实……李明博具备了创业的一切条件。因此,对于李明博来说,任职期满后,再创工薪族神话的可能性并不低。

当然,回现代建设是不可能的了,当初就是因为韩国KBS电视台播出根据李明博经历改编的电视剧《雄心万丈》,而非根据现代建设的创办人郑周永的经历,让郑周永心生不快,从而引发李明博的离职。毕竟,极少老板愿意忍受功高震主的下属,因此,还是自行创办“明博集团”更适合气场强大的李明博。

法国

第一领导人:尼古拉·萨科齐(总统)

上台时间:2007年

下台后的工作:旅行家、宪法委员会委员、律师等

预期年收入:20万欧元以上

当地时间5月15日上午10时整(北京时间16时整),萨科齐在交出总统大权之后,将要度假休息一段时间。有媒体猜测,萨科齐很可能与夫人布吕尼去法国南部蔚蓝海岸“休产假”,另外,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内的一些国家领导人很早前就向萨科齐发出了“度假邀请”。

萨科奇喜欢旅行是出了名的,即使在日理万机的总统职位期间,也要保证每两个月有一次度假。2009年,刚刚上台一年的萨科齐就和布吕尼到墨西哥一处沙滩别墅度假,每晚2100英镑的高额费用遭到法国民众的强烈批评。甚至有一次,在法国里维埃拉风景区度假时,为了能够尽情享受日光浴,他竟下令封锁了风景区,禁止公众进入,引起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强烈不满。

四年总统期间,萨科奇的足迹遍布五大洲四大洋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可谓工作、玩耍两不误。下岗之后的萨科奇,成为一名职业旅行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凭借他曾在政坛的人脉,以及孜孜不倦的旅行精神,定创佳绩。

除了当一名旅行家之外,在法国有最高司法机构之称的宪法委员会里捞一个委员位置,对萨科齐来说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首先,在该委员会工作,能够和政坛保持紧密联系,方便东山再起。根据法国法律,退任总统可以进入宪法委员会继续担当重要的法律角色,当前的11名法国宪法委员会成员中,就有2名前总统。

其次,该委员会成员拥有不菲的收入。宪法委员会主席和成员每月的津贴毛额为13288欧元,加上总统退职年金(63000欧元,即每月5250欧元),如果入驻宪法委员会,那么萨科齐的收入将和任职总统期间的月薪19000欧元相差无几。

而说到吸金大法,当一名律师也是不错的选择。萨科齐的公关负责人在5月12日对媒体说,萨科齐自法学院毕业后就从事律师的工作,现在还拥有当年律师合伙人A.克鲁德事务所的股份,退出政界后,他很可能回去重新当律师,筹备下一次竞选的资金——法国的高收入者主要集中在医生、律师和工程师三种职业里。法国国家统计局在2006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月薪在2000~3000欧元就达到法国的中产阶级水平,而工作10年以上的高级律师和医生年薪都能达到10万欧元以上,和华尔街里那1%的人旗鼓相当。

日本

第一领导人:野田佳彦(首相)

上台时间:2011年

下台后的工作:演讲家

日本国会众议院将在今年9月进行改选,执政党与现任首相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虽然世人对日本政坛的“折腾”早已见怪不怪,但野田佳彦的去向仍然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

日本现任首相野田佳彦和奥巴马一样,也是个口才了得的人物。从经历来说,也许野田佳彦比奥巴马更适合当一名专职演讲人——他的政治生涯正是始于街头演说。1987年,在未参加任何党派的情况下,野田佳彦以个人身份参选千叶县议会议员,他每天带着传单,在船桥市电车站对着上班路过的人们演讲拉票,曾经创下13个小时连续演说的纪录。野田佳彦被当时的媒体称为边缘候选人,整个参选过程也被冠以“野田一个人的战斗”的说法。

野田是公认的演讲高手,他的演讲风格被誉为的“道森拳”。内最高顾问渡部恒三曾这样评价野田:“我对自己的演说能力也有自信,但在野田面前只能脱帽致敬。既能进行高格调的讲话,又可以进行激发斗志的鼓动演说,他在年轻成员中很有声望。”

委内瑞拉

第一领导人:乌戈·拉斐尔·查韦斯·弗里亚斯(总统)

上台时间:1999年

下台后的工作:诗人、歌手、画家

查韦斯可以称得上是最顽强的国家领导人——1999年上台以来,经历经济危机和颁发新宪法的动荡,2000年重新选举艰难连任,2002年遭遇和大罢工,2003年,百万签名罢免总统运动…… 但他都一一挺过来了。

近期,查韦斯表示仍要参加今年的选举,但其身体状况似乎并不允许:2011年经历两次肿瘤摘除手术后,从今年3月底至今已经进行了五轮放射性治疗。考虑到他的病情,如果换届之后,查韦斯执意要工作,那么当一名诗人、歌手或画家也许是最合适的。

上世纪70年代,查韦斯在委内瑞拉军事学院学习时就常常写小说和诗歌,他的一部戏剧作品还在全国比赛中得过三等奖。

在军事学院时,他就常常写长诗送给战友。1982年1月,在他挚爱的祖母下葬后,他还写下了一首诗献给祖母:“也许有一天/我亲爱的祖母/引导着我的脚步/走入你的空间……那时,只有那时/到了我生命的尽头/我会来找你/我的罗莎/我会来到你的墓前/将汗水和鲜血抛洒/在你的爱中找到安慰……”

2007年9月30日,查韦斯在他主持的《你好,总统》电视节目中,隆重介绍了自己要推出的现场演唱专辑《永远的歌》。CD中收录的,都是他曾经在《你好,总统》栏目中演唱过的民歌小调。专辑封面上的他身穿一袭红衣,手执话筒,头戴一顶宽边草帽,正在微笑着歌唱。

查韦斯的艺术修养,不仅仅表现在能够演唱委内瑞拉的平原地区民歌,他的博闻强记、阅读范围之广也很惊人。他常常在自己主持的节目中,向观众推荐自己喜爱的文学、政治、经济类书籍。他对雨果的《悲惨世界》情有独钟,曾下令让文化部印刷了50万套《悲惨世界》,向老百姓免费散发。他还经常大段背诵玻利瓦尔等伟人的语录,而且表现出对聂鲁达、鲁文·达里奥等诗人作品的熟悉和喜爱。

墨西哥

第一领导人:费利佩·卡尔德龙(总统)

上台时间:2006年

下台后的工作:跨国企业董事会成员

对于一个在经济萧条期“下岗”的总统来说,响应企业董事会的召唤,做个利用声望来大笔赚钱的甩手掌柜,似乎是离开政界后的不错选择。墨西哥前总统比森特·福克斯就在2011年加盟GreenWorld董事会,为卡尔德龙“试水”。GreenWorld Restoration首席执行官迈克·托雷斯曾表示:“福克斯总统能加入我们的董事会,令我们倍感荣幸。相信他一定能发挥重要作用,帮助我们与外国政府发展良好关系,筹集扩张资金,促进业务发展。”

第5篇:奥巴马就职演讲稿范文

年届六旬的巴赫是一位有着辉煌履历的资深体育人。击剑运动员出身的他曾于1976年在蒙特利尔奥运会上夺得男子花剑团体金牌。作为一位法学博士,他一直是国际奥委会团队中的法律专家。巴赫刚满二十七岁时即被选为当时新成立的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成员,从1991年开始正式成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并且担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长达十年之久。如今,曾被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钦点为“最合适接班人”的巴赫终于成功“登基”,成为国际奥委会一百一十九年历史上的第九位“国王”。

“平凡先生”任职十二年功成身退

众所周知,国际奥委会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体育组织,而该组织的主席则是主持国际奥委会全部活动的法定代表人。要了解巴赫登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宝座的过程,还得简单回顾一下其前任、被称为“平凡先生”的罗格的若干任职经历。

2001年,罗格在莫斯科接替萨马兰奇出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时,面临的形势可谓繁荣之下存隐忧。在萨马兰奇任期内,奥林匹克运动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中兴时代。同时,一些新问题又迫切地摆到国际奥委会面前。罗格上任时,奥运会虽已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体育盛会,但已出现过度商业化、规模过大、成本过高的“巨人症”,竞赛腐败,球场暴力,官员受贿,运动员铤而走险使用兴奋剂等不正常现象。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已成为罗格必须面临的重大挑战。

尤其严峻的是罗格接棒时节,国际奥委会刚刚经历一次“大地震”——在1998年年底曝光的美国盐湖城冬奥会申办丑闻揭露了国际奥委会内部的腐败分子,有十名委员因为受贿而被驱逐,圣洁的奥运五环蒙上了阴影,国际奥委会迫切需要一位稳健而清廉的领导人。

罗格任职之后,发扬他当整形外科医生时的严谨作风,高举改革旗帜,进行治理整顿,在其掌舵奥林匹克航船破浪前行的航程中,罗格在清除前任萨马兰奇时代奢靡之风的同时,采取铁腕手段打击兴奋剂和官员腐败;调整“船员”结构,提高运动员在国际奥委会中的代表性;在对奥运进行“瘦身”时,让项目设置更加适应时代要求,同时缓解了主办城市的经济压力。在罗格的提议下,青年奥运会孕育而生,橄榄球和高尔夫球也将重新回到(2016年)奥运赛场。在被誉为历史上最佳奥运会之一的伦敦奥运会上,女子拳击入选正式比赛项目显然也是他的成就之一。

罗格历时十二年的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人们看到了一个更合理、更具活力和更加纯洁的奥林匹克大家庭。当他走下体育界最高权力宝座时,留下的是一个名誉得到恢复的、财力雄厚的国际奥委会。尽管这位书生气十足、说话轻柔、举止文雅的比利时人始终保持谦逊姿态,但许多奥林匹克观察家都认为,国际奥委会在罗格手中虽谈不上有大跨度的发展,其艰苦守业仍功不可没,他已将其“平凡先生”的形象深深印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上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2013年春,在其第二届任期还剩半年时,即将度过七十一岁生日的罗格就宣布届满后将不再谋求连任。于是,物色罗格接班人的工作就被提上国际奥委会的议事日程,而包括巴赫在内的一批体坛精英人物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入继任主席候选人的行列。

从击剑奥运冠军到经济法学博士

巴赫1953年12月29日出生于德国中部城市维尔茨堡。他的父母当时经营纺织品商店并且提供改衣服务,父亲安德列亚斯有严重的心肌炎,这或许和他二战期间曾经在苏联被捕入狱有关。从巴赫记事时开始,父亲的床边就放着氧气瓶,最终他在巴赫十五岁时离开了人世。巴赫的母亲玛丽亚则活到八十五岁,看到了巴赫后来在体育方面的成就。

巴赫从小就被父母教育要独立,小时候他不愿意去幼儿园,觉得在那儿的日子过于无聊,父母尊重儿子的决定,巴赫是在家中玩了几年后直接上的小学。

幼年时代巴赫就活泼好动,并显露出运动天赋。他喜欢参加跑步、跳跃,还和大部分德国男孩一样喜欢足球,是一员左脚将,此外他还热衷于网球。

巴赫从事击剑运动带有某种偶然性。他的教练埃米尔·贝克是一位声望极高的击剑教练,他开在巴赫家乡的击剑学校培养出多名世界级名将。有一次,贝克到巴赫就读的中学选“苗子”,因为巴赫学习用功,体育成绩又突出,老师就推荐了他。这样一来,巴赫就成为贝克教练的入室弟子。

击剑是从古代剑术决斗中发展起来的一项体育项目,它结合优雅的动作和灵活的战术,要求运动员精神高度集中、身体具有良好的协调性,从而做出敏捷的反应和有效的动作,而巴赫身材匀称,体格健壮,脑子灵,反应快,确实是一个练击剑的人才。

在名师指导下,领悟力极强且训练刻苦的巴赫击剑技能飞速提高。虽然他个子不算太高,但他发挥快速移动的优势,总是能在防守的时候就已经为反击做好准备,并突然完成令对手猝不及防的致命一击。几年之后,巴赫就从同他一起接受训练的运动员中脱颖而出,在全国青年击剑比赛中名列前茅。由此,他又从地方队上升至国家队,接受更为科学、系统和严格的训练,剑术水平及比赛成绩也迅速提高到新的层次。

1976年,第二十一届奥运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运动成绩突出的巴赫有幸作为国家击剑队队员,入选德国(当时称为联邦德国)代表团花剑队成员名单。时年二十三岁的巴赫不负众望,与队友团结互助,协同作战,凭借出色的发挥,从预赛、半决赛到决赛,一路过关斩将,一举夺得奥运会男子花剑团体冠军。一年之后,巴赫来到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参加击剑世锦赛,又成为世锦赛冠军。后来,他还曾荣获欧洲锦标赛的花剑团体冠军以及多个国内奖项。

早在中学时代,巴赫就对政治和法律感兴趣,不过,他的父母告诫儿子不得涉足政坛。因此,退役之后,巴赫上大学学习经济和法律,通过历时数年的刻苦攻读,他顺利完成学业,获得经济法学博士学位。巴赫还是个语言天才,除了母语德语之外,他还通晓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这为他日后竞争国际奥委会主席职位增添了重要筹码。

走出大学校门后,巴赫凭借深厚的法律知识功底取得律师资格,做过几年执业律师,后来又投身商界,曾在阿迪达斯的营销部门及另外数家公司任职,还曾担任过德国阿拉伯商业协会主席。

巴赫于1977年和克劳迪娅结婚,克劳迪娅是一位教师,两人没有生育孩子。

受萨马兰奇赏识,在国际奥委会中

青云直上

巴赫从一名普通运动员成长为国际奥委会领导人的过程中,有一个人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个人就是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长达二十一年的西班牙人萨马兰奇。如果把巴赫比作体坛的“千里马”,那么萨马兰奇可谓帮助千里马奔腾驰骋的“伯乐”。正是在萨翁的力挺之下,使得巴赫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地位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

为了维护运动员的权益,国际奥委会于1981年在德国巴登国际奥林匹克代表大会上正式成立了运动员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来自不同国家、有着相当运动经历的十四个成员组成。大会上,在各国运动员发表竞选演说时,一个年轻人的演讲才能引起了时任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注意。这个年轻人在台上显得很自信,看上去非常放松,潇洒自如,讲话充满智慧,且富有教育意义。这个受到萨翁关注的小伙子,就是昔日的男子花剑奥运金牌得主和世界冠军、德国运动员代表巴赫。当时不满二十八岁的巴赫刚刚完成第一次法律国家考试,但其沉着老练的表现,看上去就像是一位明星律师在慷慨陈词,给萨马兰奇留下很好的印象。结果,年轻的巴赫成为新成立的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成员,萨马兰奇当时曾赞扬他说:“托马斯是我们国际奥委会中最好的委员之一。他的前途广阔。”

1982年,巴赫进邦德国奥委会。1991年,三十八岁的巴赫接替同胞道默,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时任联邦德国奥委会主席的道默是巴赫在体育政治领域的教父级人物,他本有机会在巴赫之前成为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第一位德国人,但是因为他曾站在运动员的角度反对抵制莫斯科奥运会,最终让他失去西方世界的支持,在与萨马兰奇的竞争中败北。

自1991年正式进入国际奥委会领导层后,深受萨马兰奇青睐的巴赫很快就成为其得力助手。三年后,凭借自己的法律知识,巴赫被萨马兰奇任命为国际体育法院上诉法庭庭长,并且在1996年轻而易举地当选国际奥委会执委,成为第六位进入奥委会执委会的德国人。随后,他领导了多起兴奋剂案件的调查工作。

2000年,巴赫升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2004年8月他曾一度退出副主席位置,但仅仅时隔一年半,巴赫于2006年2月再度当选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同年5月,德国奥委会与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合会合并,巴赫还被选为新成立的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合会名誉主席。

巴赫性格随和,为人友善。多年来他一直在奥林匹克界广交朋友,极少树敌,灿烂的笑容是他留给绝大多数人的印象。在国际奥委会委员中,他也有极好的口碑,在2010年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奥委会选举中,巴赫获得九十四票中的八十票,第三次当选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不过,尽管巴赫在国际奥委会长期身居高位,却并不张扬,大多数时候他都保持沉默,极少成为媒体关注的新闻人物。

巴赫与罗格的关系也处理得不错。自罗格主政国际奥委会后,巴赫一直尽心尽力充当其左膀右臂。在盐湖城冬奥会申办丑闻曝光之后,巴赫被罗格委任为新成立的改革委员会主管,并显示出出色的危机管理能力。在国际奥委会内,巴赫还长期主管项目委员会、体育与法律委员会、司法委员会等重要部门,并负责奥运会欧洲地区电视版权销售事宜,被国际奥委会高层认为是极富经营头脑的“财神”。2009年,任职奥委会主席八年的罗格想谋求连任,但内心里怕人气甚高的巴赫会成为他的对手。此时,自觉羽翼未丰的巴赫却表现得十分低调,他在这一年哥本哈根全会上继续选择居于幕后(只是他在会上的演讲足足超过规定时间十三分钟,这实际上是在“提醒”罗格,也是在为自己日后的崛起“造势”)。巴赫帮助罗格成功实现连任愿望的聪明做法当然会得到回报——换来罗格对于他日后竞选的大力支持。

六位“大腕”争夺“国王”宝座

在“掌舵”国际奥委会十二年的比利时人罗格行将隐退的消息公布之后,谁将成为奥林匹克的新“国王”就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

这部悬念大片的主角共有六人,他们分别是德国的巴赫、新加坡的黄思绵、中国台北的吴经国、波多黎各的卡里翁、乌克兰的布勃卡、瑞士的奥斯瓦尔德。六名竞选者个个来头都很大。

对于本次国际奥委会主席的选举,身为国际奥委会副主席的巴赫可谓准备充分、志在必得。早在2013年5月初,巴赫便在法兰克福宣布自己将参加下一任主席的竞选,成为第一位公开宣布参选的国际奥委会委员,随即便开始了自己长达四个月的竞选活动。巴赫资历显赫,位高权重,能力出众,人脉广泛,一直被分析人士认为是六名竞争者中的头号热门人选。

在媒体看来,对巴赫威胁最大的是国际奥委会委员卡里翁和国际奥委会副主席黄思绵。其中,与巴赫同年的卡里翁既非运动员出身,也无运动项目的管理经验,且不是欧洲人,但这位来自波多黎各的银行家在经济方面拥有雄厚的竞争资本——他不光自己有钱,而且很会为国际奥委会赚钱。卡里翁长期担任国际奥委会财务委员会主席职务,商业能力超群,他曾经通过出售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的谈判,帮助国际奥委会增加了数十亿美元的收入。卡里翁还有着极佳的口才。2013年7月初,国际奥委会召集六位竞选者在洛桑总部举行了一场内部演讲会,每人用时十五分钟表达施政纲领,卡里翁是唯一没有使用PPT和讲稿的,但他的演讲给不少委员留下深刻印象,令其人气大涨。

现年六十四岁的黄思绵来自亚洲,他的优势在于管理能力突出,并且具有新加坡议会议员、驻匈牙利大使的从政经历。正是在黄思绵的领导运作下,新加坡于2010年成功举办了首届青年奥运会,而青奥会被罗格看作其十二年主席生涯的最大亮点,这也为黄思绵加足印象分。

相比以上三人,国际奥委会执委、乌克兰奥委会主席布勃卡,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赛艇联合会主席奥斯瓦尔德和国际奥委会执委、国际拳击联盟主席吴经国的呼声稍逊。现年四十九岁的乌克兰人布勃卡有“撑竿跳高沙皇”的美誉,在六人中名气最大,不过,2008年才成为国际奥委会委员的他资历尚浅,圈内人士普遍认为,此次布勃卡参加竞选,只是佯攻国际奥委会主位,实际上志在国际田联主席一职。瑞士人奥斯瓦尔德也是资深国际奥委会委员,但已六十六岁,从年龄上来说,他不太适合这一职位,毕竟国际奥委会新当选的主席任期八年,可以连任一届,连任任期为四年,他如果当选,即使不连任也会到七十四岁。吴经国跟奥斯瓦尔德年龄相同、情况相仿,其最大的优势就是自1988年起一直担任国际奥委会委员,是六人中资历最老的。不过,因为同为亚洲人的黄思绵的存在,来自亚洲的选票将被分流,这对吴经国极为不利。

有惊无险,巴赫成功“登顶”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与过往相比,此番国际奥委会主席竞选候选人数量之多、各自背后的力量之强,以及竞选过程中所用手段之激烈,都是奥林匹克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远的不说,只看过去的三十三年中,无论是萨马兰奇还是罗格当选时,都极少受到强力挑战。但本次不同,六名竞选者个个堪称“超级大腕”,整个竞选过程就是一场龙争虎斗。

候选人中呼声最高的巴赫就几度受到明枪暗箭的攻击。选举投票之前,他就因英国报纸重新披露的一部早年的德国电视纪录片受到指责。这部纪录片声称根据匿名举报,巴赫是由于在比赛中使用湿的手套干扰得分系统才获得1976年奥运会击剑比赛的冠军。还有人说他涉嫌向中东出售武器。巴赫的发言人此后回应道,“这些指责纯属无稽之谈”。德国奥委会也力挺巴赫并对指责进行了回击。而另一位候选人奥斯瓦尔德在选举前还因为在接受本国一家电台的采访中批评巴赫“不够干净、透明”而受到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的警告。

9月10日,国际奥委会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第一百二十五届全会上选举第九位掌门人。有超过一百名国际奥委会委员参与此次主席选举,除了六位候选人和他们所在国家在内的十二名国际奥委会委员外,其他的国际奥委会委员都有资格参与投票。如果候选人在一轮票数超过四十七票即可当选。

第一轮投票结束后,没有一位候选人得到超越半数的票数,但候选人中最年长的中华台北国际奥委会委员吴经国首轮票数最低出局。

在第二轮的投票中,巴赫就得到过半数的人的支持,他得到四十九票,其他候选人只有卡里翁得到两位数的投票(二十九票),另外三人的得票均为个位数。最终罗格宣布,德国人巴赫博士以高票当选新一届国际奥委会主席,他也是奥运史上首位曾经拿过奥运会金牌的国际奥委会主席。

分析人士指出,巴赫之所以能够成功接棒罗格,其实很容易理解,因为在六名候选人中,他是无可争议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最强的一位。据报道,关于国际奥委会主席人选有一条半公开的准则,那就是最好是奥运选手出身。此外还有两条“潜规则”:一是主席一般从具有深厚体育传统的欧洲国家产生,二是还要看前任主席的意愿。可以说,这三个条件巴赫均能满足。巴赫本人的素质,以及他身后强大德国的支持,和他曾经坚持不懈地为体育、为奥林匹克工作的经历,都为他加分添彩,尤其重要的是,他深得领导赏识。在其进入国际奥委会高层的十多年里,巴赫一直为前主席萨马兰奇和现任主席罗格排忧解难。萨翁一直很欣赏他,罗格也对他赞不绝口,称其为“全球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个重要支柱,他具备了一位国际奥委会主席所应具备的一切”。2013年5月罗格更是明确表示对巴赫的支持:“我相信,巴赫先生不会是唯一的候选人,但我想他是一个最合适的人选。”在这种种因素共同作用之下,巴赫的最终获胜便顺理成章。

在国际奥委会近一百二十年的历程中,在巴赫之前只产生过八位主席,除美国的布伦戴奇外,其他七人全部来自欧洲,巴赫也成为第八位来自欧洲的国际奥委会主席。显然,巴赫的当选使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仍然维持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巴赫在国际奥委会内素以“亲华”著称。多年来巴赫一直对于中国体育给予非常大的支持,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巴赫多次在西方媒体面前赞扬“北京奥运会的出色工作”。2008年年初的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在法国巴黎和英国伦敦都受到不少阻挠,不少西方媒体都希望通过巴赫的口对北京进行批评,然而巴赫多次在德国媒体面前反击这些批评。2008年8月8日,为表明支持立场,他还曾飞赴北京参加了北京奥运会最后一天的火炬传递。北京奥运会闭幕时,巴赫也是不吝赞美之词,称赞北京奥运会是一届“出色的奥运会”,它具有“绝对世界级的场馆”、天衣无缝的赛会组织工作和创纪录的电视转播率,“让北京举办这届奥运会肯定是正确的选择”。此外,巴赫与中国的几位奥委会委员相处得也不错,特别是与香港籍委员霍震霆关系颇佳。2012年年底,霍震霆的儿子霍启刚与奥运冠军郭晶晶举办婚礼,巴赫在参加亚奥理事会的活动之后,特意改签机票,和夫人一起前往香港赴宴捧场。如果说参加一场婚礼是顾及霍震霆面子的话,巴赫甚至参加了郭晶晶从广州到香港的三场婚礼,真是给足了霍家人面子。

新“总指挥”任重道远难言轻松

国际奥委会主席换届选举尘埃落定,德国人巴赫如愿以偿地接过罗格的权杖,但迎接他的除了鲜花和掌声,还有客观存在的现实的困境和危机。面对一道道棘手难题,这位新主席可谓任重道远,未来八年的日子注定难言轻松。

首要的难题便是反兴奋剂与非法操控比赛。自从奥林匹克运动与商业化、职业化“联姻”,奥运会在经济效益、国际影响等方面大获成功,但职业化和商业化也给竞技体育带来兴奋剂、黑哨、假球等异化倾向。尽管国际奥委会对之打击态度坚决、处罚措施严厉,却始终未能根除这些体坛毒瘤,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巴赫上任之后必须与时俱进,开创新的局面。

奥运会规模过大,举办成本过高,不仅给主办城市带来难以承受的负担,而且剥夺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城市举办奥运会的资格,也是奥林匹克运动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继续推进罗格大力推动却未能尽如人意的奥运瘦身计划,灵活控制奥运会规模是巴赫的又一要务。

第6篇:奥巴马就职演讲稿范文

到4月下旬,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上台就要满100天了。在金融海啸阴影下入主白宫的奥巴马就任伊始,就表示要模仿富兰克林・罗斯福对付大萧条的百日新政,来一个“新新政”(New New Deal)。这是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要对美国的内政外交政策进行一系列相当根本性的重塑。100天过去了,这场“新新政”给美国带来了什么?换句话说,美国在奥巴马新政权之下有什么重大变化?“新新政”的各项内容,对今后美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方向可能会有多大影响?

要回答这些问题,目前也许还为时过早。毕竟,就连罗斯福新政的优劣至今依然被人争论不休。不过,人们只要对近现代的世界历史有一定理解,也还是能够从种种看上去杂乱无章的政府当前政策中看出奥巴马政府的改革走向。

本文将讨论奥巴马政府在国际关系和内政管理中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及根本性原则。如果没有对这些原则的了解,那么他的政策看上去就似乎是在时左时右,没有连贯性。而如果弄明白了其中的原则,新政府未来推动的方向也就能被描绘出一个轮廓。

从单边主义到欧洲中心?

奥巴马在全国政治舞台上的生涯,是从他公开反对伊拉克战争开始的。他在内之所以能够战胜其他对手,很大的原因是他誓言要改变美国的国际形象,改变布什政府单边主义的牛仔作风,以亲和力来赢得国际社会的爱戴。去年8月竞选期间,奥巴马在柏林受到20万狂热的欧洲人的欢迎。奥巴马在欧洲得到的支持率远远超过在本国。从那以后,他谈起欧洲,总是带着景仰和热爱的声调。

这恐怕就是为什么虽然新政府面临的主要外交问题依然是美国与穆斯林世界的冲突,但是奥巴马却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欧洲的原因之一。他上任后的首次洲际出访,就是前往欧洲参加伦敦的20国峰会、北约峰会、美国与欧盟首脑会谈,以及到北约国家――包括穆斯林的土耳其――去进行公关。与布什总统在欧洲引起的反应截然不同,奥巴马在欧洲受到了公众的热烈欢迎。他在G20峰会上号召各国联手对付金融危机,在北约会议上争取到盟国向阿富汗增兵,在布拉格发表了世界无核化的公众演讲,这些均在欧洲大陆引起了积极的回应。

其中,最引起欧洲人注意的是奥巴马在法国与德国有传统争议的阿尔萨斯地区首府的讲演中这样的一段话:

“美国方面的失败,是没有能够积极地赞赏欧洲人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在一些场合下,美国表现得傲慢、过于自信,甚至无礼,而不是拥抱你们这个富有活力的联盟,并与你们合作去对付共同的挑战。”

欧洲人为奥巴马这番谦卑的讲话欢呼鼓掌,可是许多美国人听着却感到不以为然。他们要问,难道美国人真是如此傲慢自大?难道美国真的就失去了世界领导的地位?难道美国今后必须承认欧洲的领导权?另外,有许多人尽管不喜欢布什总统,但是觉得奥巴马在国外用这样的语言隐晦地攻击他的前任,同时也捎带批评自己的国家,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

著名的专栏作家乔治・威尔在《新闻周刊》上撰文反驳奥巴马的说法,得到了来自许多方面的共鸣。威尔写道:“奥巴马在最近出访时,诋毁他的前任,历数美国的不是。他提到‘美国没能积极赞赏欧洲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的时候,用批评美国与讨好欧洲的两手,将政治拉皮条的做法推至了可笑的极端。”威尔提醒人们说,欧洲在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领导地位,正如不久前巴尔干半岛出现侵略和种族屠杀事件时欧洲不闻不问的态度中显示出来的那样。

的确,尽管欧洲国家不断地强烈批评美国在国际事务上的单边主义,但是到了解决具体国际问题的时候欧洲国家却往往是袖手旁观、畏缩不前。即便问题就出在他们家门口――比如波斯尼亚,欧洲人依然希望美国提供主要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应该说,美国的单边政策――如果存在的话――不仅仅是美国单边造成的。在目前世界的各个热点争端中,如果欧洲有意介入,美国绝不会反对。可是,在过去20年里面,欧洲国家对世界的冲突一方面是瞻前顾后、畏畏缩缩,另一方面对掌握着世界领导权的美国却又动辄横加指责。说到底,也不过就是在危机的时候人人都希望警察到场,而平时又不愿意警察来干预生活的这种普通心理。

欧洲认同奥巴马,奥巴马也认同欧洲,可是最终,新政府仍旧必须回答一个最根本的政策问题:美国是否要继续扮演吃力不讨好的世界警察角色?如果继续的话,奥巴马很容易会失去他在欧洲人中的信誉与爱戴;如果不继续的话,没有警察的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则令人很难想象。这个问题不是奥巴马用几场机智的演讲就能解决的。

当然,善于按照讲稿讲话是奥巴马的特长。在他的整个政治生涯中,演讲能力是他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这种对语言能力的信赖也在新政府的对外政策中留下了痕迹。比如伊朗的核武器问题,布什总统历来采取的是只有在伊朗放弃核武的前提下才与其进行对话和谈判,奥巴马却在3月20日直接透过电视对伊朗人民宣讲,赞扬伊朗的伟大文明,并试图说服伊朗不能“通过恐怖活动或者武装来在国际社会中获得适合自己身份的地位”,“衡量伊朗的伟大标准不是毁灭的本事,而是要去证明建设与创造的能力”。橄榄枝伸出之后,美国就决定加入俄、中、英、法、德5国,与伊朗进行会谈。不过。德黑兰的领袖们却在此之后宣布伊朗在核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并且要发射“更大卫星”。在伊朗那里碰了个不软不硬的钉子之后,奥巴马对朝鲜的核武器和卫星发射也就没有采取同样的步骤。

在上任100天内,奥巴马很快就发现,他在竞选期间尊奉的欧洲以及美国左翼人士在国际政策方面的许多主张在现实中很难行得通。比如拿关塔纳摩囚犯监狱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来说,奥巴马上台第一个星期内便宣布要关闭这所监狱,可是监狱里的数百名囚犯怎么办?联邦政府正在与地方上的联邦法院商议,将囚犯转移到当地的监狱,却遭到了当地人的大量反对。以弗吉尼亚州的亚历山大里亚市为例,那里是华盛顿近郊人口密集的地区。关塔纳摩的囚犯来到这里,难免会引来各种示威活动,甚至有可能出现恐怖威胁。这是当地人不愿意看到的。

总之,新政府外交政策的“去美国化”甚至以欧洲的意识形态为中心,在目前这个世界上恐怕还做不到。奥巴马在说过所有的漂亮话之后,仍然要面对美国利益和世界领导责任这个现实。

告别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

“美国特殊论”其实是德国人马克斯・韦伯和法国人阿历克斯・德・托克维尔的发明。他们都认为,作为一个摆脱了欧洲封建等级制度阴影的移民国家,美国人以其深入的民主制度和刻苦聚敛财富的精神,发展出了美

国式的现代政治社会制度。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美国人对政府有着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崇尚社区自治、市场经济、自我奋斗、个人责任。与欧洲相比,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涵盖范围小,政府的税收相对也低。欧洲式的福利国家,在美国民众中历来没有多少市场。

去年9月发生的金融海啸,从非常根本的层面挑战了美国的制度。联邦政府前后以超过1.5万亿美元的金额投入各种救市与经济刺激计划。在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布什那里,是不得已而为之;而到了奥巴马政府,则是政府有计划地来接管一些关键的经济部门。

首先是金融业。毋庸置疑,自从1980年代以来,美国的金融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畸形发展。一些金融机构――比如美国国际集团AIG、花旗银行――发展为庞然大物,不仅政府难以监管,而且整个机构的管理完全是个无法探测的黑洞。与传统的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不一样的是,这些公司的资本来自于小投资者,特别是普通人的退休金和积蓄。真正的投资者无法参与任何管理意见,公司上至高管下至业务经理,其个人利益在于玩金融纸面游戏,为自己在短时间内赚取大笔奖金回扣。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这总共几千个金融管理人员最终将金融业推入了一个巨大的陷坑。

面对着汹涌而来的金融海啸和经济萧条的可能性,绝大多数美国人呼吁联邦政府大规模入市并加强监管,只有少数人怀疑政府大规模介入经济可能带来的更严重后果,特别是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的市场经济。奥巴马上台后,很快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包括提出高赤字财政预算、全民医疗改革计划、增加富裕人口的税收、增加面向穷人的社会福利、投资发展绿色环保项目等等,以致有评论认为,奥巴马政府在意识形态上更倾向于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模式,正在利用经济不景气的时机将美国推向欧洲式福利国家的道路。

在金融海啸造成的恐慌之中,美国的工商界对于奥巴马的政策多数在最初采取了积极支持与配合的态度。但在过去的100天中,有两件事情使得工商界对新总统的治国原则产生了怀疑。

第一是通用汽车CEO被迫离职。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中的两家――通用和克莱斯勒――面临破产的危险,于是接受了政府174亿美元的贷款,条件是两家公司必须向政府提交改组计划。结果是,白宫对改组计划不满意,因此让在通用工作了32年的CEO瓦格纳卷铺盖走人。这种情况在美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另外,政府也提出了要在短期内撤换大多数甚至全部通用董事会的成员,代之以政府任命或者通过的人士。

第二是AIG的奖金风波。MG在3月份宣布,给高管们发放1.65亿美元的奖金,全公司的奖金额达到12亿美元。而AIG已经从政府那里支取了至少1200多亿美元的救市贷款。消息传出后,公众群情激愤,纷纷要求政府惩罚AIG。奥巴马对公众讲话,表示自己对此极其愤怒,而且宣布将所有接受政府救助的银行的管理人员的工资限制在50万美元以下;国会下院通过特别决议,要向AIG的奖金征收90%的特别收入税。

工商界的人都很清楚,通用汽车的困境与AIG的奖金有非常多具体运作上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管理人员的无能与贪婪。可是他们看到,白宫正在借经济不景气的机会,夺走这些私人公司的管理权,这令许多信奉市场资本主义的人感到不安。人们知道,无论私营公司管理得多么糟糕,政府管理经济的记录还要更差。大公司国有化的出路,是很多人不愿意看到的。在过去几个星期里面,越来越多的银行――特别是地方上的私营小银行――开始或是拒绝或是归还政府的救市贷款,就连庞大的高盛公司也开始执行类似的计划。这背后的动因,主要就是不愿意让政府介入管理。

拒绝联邦政府经济救助的还有一些州的政府,这是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自从金融海啸以来,美国的失业率快速攀升。在3月份,全国工作岗位减少了66.3万个,失业人数超过500万,失业率达到8.5%。在联邦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增加失业保险金额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具体的内容包括延长失业者领取保险金的年限,同时还将原来不包括在保险范围内的半职雇员加进去。由于失业保险是由各个州来执行的,该项税收要由雇主来支付,所以联邦的救助只能提供一时的帮助,却会从根本上改变原来的失业保险计划。这个新的计划将迫使雇主为临时工和半职工缴纳保险费,结果很可能是导致雇主不敢轻易雇人,从而使得工作市场进一步萎缩。目前,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南卡罗来纳、阿拉斯加、德克萨斯几个州的共和党州长已经公开声明将拒绝这部分的联邦款项。而在4月8日,弗吉尼亚州共和党占多数的议会投票,否定了该州州长的提案,要求州长拒绝这部分联邦拨款,维持原来的失业保险制度。这一举动使得弗吉尼亚成为第一个正式投票拒绝联邦法案的州。

第7篇:奥巴马就职演讲稿范文

据欧洲媒体报道,当地时间9月22日在法国东北部城市斯特拉斯堡举行的一次欧洲议会会议上,来自意大利的女议员龙祖洛居然把出生仅一个多月的女儿维多利亚抱在怀里,好在整个会议过程中维多利亚一直在熟睡,并未影响会议进程。龙祖洛当天在审阅有关文件时还偶尔低下头去轻轻亲吻胸前吊兜里的维多利亚,而熟睡中的维多利亚根本不知道自己正在“出席”一次重要会议。

现年35岁的龙祖洛于2009年当选欧洲议会议员,随后成为欧洲议会环境、健康和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从政之前,龙祖洛曾在意大利和孟加拉国担任护士,后来又晋升为医院管理人员。龙祖洛和她的丈夫切廖利都是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所在党派自由人民党的成员,贝卢斯科尼还应邀参加了龙祖洛和切廖利的婚礼,可见贝氏与龙祖洛一家的关系非常密切。

欧洲议会的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议会,该议会当初由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个成员国中的78名议员组成,并于1962年改称“欧洲议会”。它是欧盟三大机构(欧盟理事会、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议会)之,是欧盟的立法、监督和咨询机构。

巴西文盲小丑以最高票当选议员

艺名为特里里卡的佛朗西斯科・席尔瓦10月3日在巴西国会大选中,以垒国最高票在巴西最大省圣保罗省脱颖而出,当选国会议员,他的得票数是第二名的两倍多。更为雷人的是,这名小丑竟然还是个文盲。

特里里卡在葡萄牙语中意为“怪蛋”,席尔瓦选取这个词作为自己的艺名,正是由于他钟情于滑稽表演的职业。现为巴西著名电视笑星的特里里卡八岁开始登台表演,在舞台上扮演小丑。他的典型形象是金发、老土的帽子和一身五彩的衣服。在决定与巴西足球明星罗马里奥等名人角逐下议院席位后,特里里卡将自己的竞选宣传片上传到YouTube视频网站。在片中,特里里卡以典型的小丑形象边跳边重复自己的竞选口号:“我最糟不过就是这样。…‘联邦议员的工作是做什么?说实话,我不知道。不过投我一票,我会让你们知道。”不少人认为,巴西选民对主流政客中的腐败现象痛恨不已,特里里卡的这些口号引起他们的共鸣,因此热捧这位笑星,特里里卡的高得票率正是选民热情支持的证明。

不过特里里卡大字不识一箩筐,而巴西宪法规定政治家必须具备阅读能力。巴西选举法庭曾表示,如果特里里卡被选上,在宣誓就职之前必须公开接受识字测试。

瑞士财长国会笑场

据外电9月24日报道,瑞士财政部长梅尔茨在议会会议回答改员有关进口成肉的问题时突然大笑不止,上演滑稽一幕。

据报道,梅尔茨在宣读演讲稿上晦涩难懂的官僚术语时突然咯咯笑出声来,后来更是忍不住大笑,身体也跟着颤抖,致使发言中断了好几次。而台下的议员们也许是对梅尔茨面对的生涩演讲稿表示同情,他们跟着梅尔茨一起呵呵笑了起来,台上台下“其乐融融”。

第8篇:奥巴马就职演讲稿范文

?

提 要:语境是言语交际中生成,实现并制约言语行为的相关因素的总和。不同语境对语言的使用产生不同的制约作用,并且决定语言形式的选择。本文采用例证法探讨语境与交际、语境与教学的关系,揭示语境对生活世界的实际意义。作为语用学发展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语境研究会对生活世界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语境;生活世界;交际;教学

?

context and the living world: a further study on pragmatics?

han bing lou qi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mudanjiang 157012, china)

context is the total sum of the related factors which are formed, realized and restrict the speech acts in the speech communication. different contexts exert restriction on the use of language and decide the form of language in use. this paper adopts exemplification metho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xt and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the one between context and teaching to demonstrate the real significance of context upon our living world. as a new and further study of pragmatics, the study of context will exert further influence upon the living world.

key words:context; living world; communication; teaching

1 引言

语境(context)是语言运用的环境。任何语言的使用都在语境中进行(高小丽 2009:20)。从19世纪语境概念的出现到现在,它的理解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语境作为语言学概念,是由德国语言学家wegener1885年提出的,然而他的语境思想在语言学界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索绪尔在现代语言学中提及语境时,一般只用来指称单个语言项目前后毗邻的语音、词或短语,最多指在句子层次上对语词和句子意义有制约作用的所谓上下文,与语言外部环境基本无涉(thibault 1997:113-130)。这种语境构建是完全“内向”的,涉及范围狭窄。1923年,马林诺夫斯基(b. malinowski)首创“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 概念,超越了语言内部语境的界限,使“语境”包含与语言相关的外部世界的特征(malinowski 1923)。胡壮麟将语境分为“上下文”、“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胡壮麟 2004) 弗斯(j. r. firth)将语境分为语内语境和语外语境,指出人们的话语不能脱离它在其中起作用的那个社会复合体,现代口语的每一段话都应该有其发生的背景,都应该与某种一般化的情境上下文中的典型参与者联系起来加以研究。在弗斯看来,语境分层次,最高层次的语境是文化语境(the context of culture),置身其中的语言本身也分为不同层次,每个层次构成其下一层次的语境(firth 1951:5)。韩礼德(halliday)将语境定义为“文本在其中展开的整个环境”,把语境归为场景、交际者和方式3个部分。他摒弃那种把语境仅仅视为起辅助作用的背景的传统观念,将其置于和语言同等重要的地位,认为语境与语言互为前提、相互影响。他们认为,通过情景语境可以推测语言的功能,进而推测语言使用的语义结构。反过来,也可以从语义结构推测可能语境(halliday 1978:5)。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比较强调语言使用者的能动性。他认为,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语境的构建也呈动态的发展和变化趋势,语言使用者不是完全被动地受控于给定的语境,而是能够借助包括语言在内的种种手段生成、改变或选择自己认为适当的语境。维索尔伦的交际语境包括4个方面:语言使用者、心智世界、物理世界和社交界。在维索尔伦看来,语境的根本特征是动态生成性。语言使用者能够在交际过程中迅速转换不同语境框架,这使得语境更加复杂,语言使用者可能常常置身于多重语境中,语境随着语言事件的推进而改变(verschueren 1999)。

2011年韩 冰 娄 奇 语境与生活世界:语用学发展新探第1期

可见,语境的理解经历了从相对封闭、静态、外在、与语言相分离和对立转向开放、动态、交互、与语言互嵌和交错的不断发展过程。语境的研究方法从传统转向认知。即便如此,学界对语境的认识还是取得了一些一致看法:语境制约着语言单位的选择、意义的表达和理解。本文以维索尔伦的交际语境理论和刘宓庆的语境意义研究为基础,使用实例,从语境与交际和语境与教学两个角度出发,探讨语用学发展的一个新领域——语境在生活世界中的作用及对生活世界的影响(于林龙 吴宪忠 2009:21-24,徐海铭 2009:1-8)。

2 语境和交际

维索尔伦认为语境在语言使用中生成,并在许多方面受到制约。换句话说,除了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可能性外,语境是在听话人和说话人即存现实关系的互动中产生的。语境并非在交际发生之前给定,而是在交际双方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动态生成,语境会随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变更。交际者在这种语言环境中获得对交际言语的理解,不同的人对同样的语境感受不同(verschueren 2000:109)。

语言的使用相对于语境而存在。失去语境,语言就失去依托,交际双方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语言使用必须适应语境。说话人选择适当语言的过程是动态的,他须要尽量使自己选择的语言顺应自己和听话人的心理世界(皮德敏 2008:22-25)。

论文联盟网

语境还有情景意义。情景意义的范围很广,几乎涉及言语交际行为的各个方面,包括以下功能因素作用于语言结构各层次而产生的意义:(1)言语的交际目的,涉及意义产生的语用机制;(2)言语交际的对象,即所谓接受者因素;(3)言语的交际场合,即所谓交际的时空因素,也涉及形式意义和文化意义。

说话人在交际中尽量使自己不被误解,避免错误表达。“不论我的言辞在逻辑上多么正确无误……如果它使我的听话者人困惑或者误导听话人,那么我的话语将无法达到它应有的效果:我将无法交流我心中所想。”(jacob l. mey 2001:69)只有采取积极合作的态度,交际双方才能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如果光凭说话人自己的主观想象,不考虑自己的言语是否从实际出发,忽视对方的想法以及对方是否期待自己的言语,那么交际注定会失败。

维索尔伦的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本文用奥巴马的就职演说作为实例,分别从这4个方面阐述说话人如何通过适应语境,发挥言语交际的作用,研究说话人的得体言语使用。

2.1 语言使用者

语言使用者是言语交际的焦点,在交际语境中处于中心地位,是交际语境成分中须要首要考虑的因素,因为心理、社交和物理中的语境成分都要靠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激活,发挥语言交际功能。在言语交际中,听话人的类型和数量从某种程度上决定说话人的言语使用。说话人可能需要随着听话人类型或数量的变化改变说话方式、口吻等。

奥巴马的就职演说总体上是成功的,得到了美国民众的认可。奥巴马切境的言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为就职演说,听话人是美国全国民众。出席奥巴马就职典礼的观礼民众达数百万,现场民众人山人海,绕水池挤满两三公里长的国家广场,部分观众甚至爬到树上。远离舞台的观众只能通过散落在广场上的大屏幕观看。说话人面对的听众数量极其庞大,是一次公民而非粉丝的盛大集会,场合极其庄重,说话要用很庄重、正式的口吻。而且交际对象涵盖美国社会各个年龄层次、社会层次、知识层次和价值层次。奥巴马在进行语言选择时,要顺应所有这些因素,故意避免花里胡哨,用词很坚定、很简单,句子很短,符合当时的庄重语境。其次,奥巴马使用最佳状态的腔调、气度及抑扬顿挫,以便激励全美国人民。最后,他以朴实、动人的语气为主,话语准确流畅,文体为典型的演说文体,是规范的书面语。

2.2 心理世界

语言互动是心智与心智之间的交流,心理世界成为交际语境的第二个组成部分。进入交际语境的心理因素主要指交际者的性格、情感、信念、意图等认知、情感因素。在成功的言语交际中,语言使用要与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心智世界相适应。“心理世界语境是最深层次的语境,它对交际言语是否得体起着关键作用。”(verschuren 2000:123)言语必须符合说话人自身的愿望、动机或意图,同时要符合听话人的个性特征、情感投入和信念。适应听话人的心理能够帮助说话人拉近与听话人的距离,从而排除交际障碍,顺利达到交际目的。只有巧妙地抓住听众的心理,才能适应听话人的心理世界。

在奥巴马的演说中,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沙文主义,也没有做作的感情。奥巴马善于激励,尽管他总是对智者最有吸引力。他紧紧抓住了庞大的人群的注意力。面对金融危机,和前任闯下的大祸,奥巴马需要在亮相的时候展示自己的观点。在奥巴马历时17分钟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演讲”中,似乎找不到一句能够定义时局的经典语句,频频出现的是“国家”、“美国”、“新”、“人民”、“每个人”、“繁荣”以及“世界”这样的词汇。其演讲显然将自己的理想、面对的挑战及公众的希望融为一体。总统面对听话人处于经济危机和中东危局的不安情绪,抓住听话人的心理,朴实、低调,适应听话人的心理世界,用诚心打动听众,基本获得演说的预期效果,在言语交际的语境适应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3 社交世界

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准则,包括社会和文化规范。交际者为实现交际意图作出的语言选择必须符合社会交际规范和文化,顺应不同的交际场合、社会环境、交际原则和准则。和语言选择构成相互适应的社会因素的范围很广,语境适应的主要方面指说话人的言语要遵循特定场景,特定公共制度或特定社区特有的交际规范,符合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的身份及其社会关系。公共制度为说话人界定的权位,使其能够指示、命令、允许等得到公认的高度认可,使说话人能够提供建议和咨询。反之,听话人若有了公共制度规定的权位,则使说话人语带请求或乞求,使说话人能够提供建议和咨询。

奥巴马就职演说时顺应其正式的社交场合,选择的文体和语体都很正式。讲话人面对的听话人是所有的美国民众,听话人能够允许、建议、咨询说话人。社会场景和公共制度决定的说话人与听话人的社会关系,使得说话人语带谦虚。对听话人表示感谢,表明自己的态度和决心等都体现说话人对社会世界语境的努力适应。这样的言语使用恰当得体,从而有效传达说话人的意图。奥巴马用“卑微”表达他面临重大任务的心情,突出其演说“责任”的特点,言语适境。接下来,奥巴马感谢选民对他的信任,感谢先辈们为了这个国家所作的牺牲,同时感谢布什总统为国家做出贡献和他在两届政府过渡期间给与的慷慨协作,表明自己治理国家的态度和决心。

2.4 物理世界

物理世界主要包括时间和空间上的指示关系和适应因素。另外,交际者的身体姿势、手势、外表形象、生理特征等也属于物理世界的组成部分。时间指示和空间指示是语言选择瞄定于物理世界的两种重要方式。(verschuren 2000)在时间因素的适应上,正确区分事发时间、发话时间和参照时间,恰当利用时间指示的不确定性,能使交际话语准确达意,而不致引起误解,造成交际困难。

奥巴马就职演说是在2009年1月20日,但是他的演说中没有特别指出具体日期,而是使用“今天”(today, on this day)等字眼,带有不确定性,能够营造美国总统宣誓就职典礼一贯壮丽喧嚣的氛围,鼓舞和激励听话人,同时给予他们一些想象空间,恰好传达就职演说这一主题的背景依托。时间指称的准确妙用正是说话人适应语境,促成交际效果的一种体现。

交际双方在物理世界中所处的位置,对于决定某些语言选择及其意义也有重要作用。在空间因素适应上,说话人自身在空间上的定位决定着说话的方式、响亮度。奥巴马站在林肯雕像前进行就职演说,林肯纪念堂与华盛顿纪念碑之间有一潭长618米的长方形水池。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1963年在纪念堂前发表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而19日恰逢美国纪念马丁·路德·金的节日。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的共同作用为奥巴马的演讲建构语境,他用坚定和崇拜的语气说道,“在我们正前方,一池水仍折射出(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折射出为让子孙能以人品获评判而浴血前行的民族荣光。“在我身后,坐着一位曾尽全力让这一天成为可能的伟人,正看着自己挽救过的联盟。”

说话人的手势、目光、打扮与其言语行为存在密切的联系。奥巴马就职演说时目光坚定但不乏亲和力,加强了言语行为的效果,达到预期的交际愿望。

3 语境和翻译教学

语境即“语言环境”,包括语场、语旨和语式3个重要因素(halliday 1978)。它们相互关联:语场体现语言的概括功能,语旨体现语言的人际功能,而语式则是语篇功能的具体体现。可见,语境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的思维背景,离开这种背景,其语言就无意义。在外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还应重视语境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所起的作用。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重视语境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所起的作用,要给学生传授一定的语篇语境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意义潜势”,从而完成逐渐从孤立、单纯的语言教学向语言教学与内容教学相结合的转变,使学生能够正确、恰当地应用语言,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

语言情景是人物、事件、场景、时间、地点、上下文和社会文化等内外部条件的总和。情景教学就是这样一个基于丰富的语言场景而设计的动态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与环境互动,在丰富生动情景中完成复杂交际任务,从而丰富语言感受,提高语言迁移能力。

情景教学法集直观性、形象性、情感性于一身,将学生置于情景之中,通过某种气氛感染,让学生自觉看、听、说、感受,达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展示情景最常见的是在每一堂课开始时采用对话形式,变化话题、情景和参与者。使用不同形式的情景材料为学习者提供便于理解的语言输入,然后提供新的举例和各种针对性的练习。情景内容往往接受行为主义方法,与视听材料结合,以培养正确的行为,也以语言习得理论为基础,采用认知和实验教学方法。准备充分的情景告示学习者了解操本族语者如何说话以及言说内容。

3.1 语境教学的文化因素

刘宓庆指出,翻译涉及从形式到内容、从语音到语义、从达意到传情、从语言到文化多层次、多方位语际转换。翻译首先是一门科学,有其本身的内部规律、行为模式、作用机制、工作规范和实施程序。从事翻译的人必须运用自己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同时,翻译又是一种艺术,有其本身的艺术法则、美学特征、审美意识系统和体验过程。从事翻译的人还必须运用自己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赋予自己的成果以美学价值。(刘宓庆1999 )刘宓庆的语境意义具有两个含义:一是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义。特定的语言环境给词的概念意义以某种调节,赋予它以某种联立含义或关联含义。二是语言还具有特定的社会环境。因此,语境意义还包括由交际目的、交际场合和接受者因素决定的以上4个层次的语义信息所具有的感彩、情态、暗含义等,统称为“情景意义”或“功能意义”。词的语法意义和搭配意义都属于词语的联立含义。

英国小说《抽签》中的一个句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当小说中的妇女抽到意味着死亡的签时,想要把签偷偷放回原处,被一中年男子看到,他说:

①be a good sport.

如何适境地翻译这个句子并非容易。大多数学生都翻译成“愿赌服输”、“要遵守游戏规则”等。这些翻译从内容上讲没有大出入,但是从翻译角度来说,并不确切。译者没有考虑到情景意义,忽略语言的思维背景和文化背景。而小说译文考虑语境因素,译成“别耍赖”。

3.2语境教学的语体因素

语言转换过程并不是对单独词或句子的翻译,而是在语篇语境制约下抓住原文内涵。每种语言都有不同语体,而不同语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虽然每种语言的大部分词语用于各种语体,但也有不少词语只用于某些特定语体。有些词语只用于口语,而有些词语只用于书面语。同时,交际者的身份、交际场合、交际内容及交际心理不同,谴词造句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了解口语与书面语、正式语体与非正式语体之间的差异很重要。翻译的基本准则是忠实,既要忠实原文内容主旨,又要忠实原文风格特点。概括讲,译文不仅要合意,而且要合宜。合宜,就要考虑语境。否则,译文就会违背原文的意思。翻译时,语体要和原文相呼应,以便更好把握原文内涵。例如:

②carlistle street runs westward, across a great black bridge, down a hill and up again, by little shops and meat markets, past single-storied homes, until suddenly it stops against a wide green lawn.(张培基 1980)// 译文?1:卡莱尔大街往西伸展,越过一座黑色大桥,爬下山冈又爬上去,经过许多小铺和肉市,又经过一些平房,然后大街的尽头出现了一大片绿色的草地。译文?2:卡莱尔大街往西伸展,越过一座黑色大桥,爬下山冈又爬上去,经过许多小铺和肉市,又经过一些平房,然后突然朝着一大片绿色的草地终止了。

我们在课堂上讨论两种译文。译文?2是书中作者的译文,译文1是学生自己的观点,持有该观点的学生认为译文?2的不足之处在于“终止”用来形容大街太突兀,所以改成“然后大街的尽头出现了一大片绿色的草地”。反复斟酌后,大部分学生依旧采用张培基的译文。原文强调大街的动态延展,其线性递进体现大街蜿蜒前行的动感。所以,译文?2更符合原文的风格和意图,即合意和合宜。译文?1最后一句的主语如果改为“大街的尽头”,就违背原文风格,失去连续性,合意不合宜。

3.3 语境教学的联想因素

廖传风明确提出在英语教学中运用语境教学法的措施。他概括语境教学法的特点:一是3重语境:话语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二是3重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力,培养听、说、读、写技能和交际能力;三是3重性:语境教学法具有生动性、联想性和制约性。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和利用教材蕴涵的语境进行词汇教学,根据篇内语境预测和猜测篇章意义,利用篇际语境培养交际能力等。翻译需要想象力,学习翻译要具有联想和预测能力。(廖传风 2000:34)生动性指课堂社会化和交际真实化。联想性指语境教学法能使学生产生记忆联想。制约性指语境对语言活动的内容以及词汇、句子结构等的选择一般具有制约作用。语言情景是人物、事件、场景、时间、地点、上下文和社会文化等内外部条件的总和。情景教学就是一个基于丰富的语言场景而设计的动态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与环境互动,在丰富生动的情景中完成复杂交际任务,从而丰富语感,提高语言迁移能力。情景教学法集直观性、形象性、情感性于一身,将学生置于情景中,通过气氛感染让学生自觉看、听、说、感受,达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③in the doorway lay at least twelve umbrellas of all sizes and colors.

翻译教学使用③的目的是为了解释英汉语结构上的差异:英语像葡萄,汉语像竹竿。这个英语句子虽然不长,但是如何把葡萄状的英语句子拆分成汉语竹竿句子,达到既忠实原文又通顺的目的,并非易举。在不加引导的情况下,学生会把它翻译成“门口放着至少12把各种颜色和大小的雨伞”。这种译文会让目的语读者读起来不舒服、不顺畅。于是,引导学生想象门口放着伞的情形,让学生想象进入真实目的语的语境,使交际真实化,然后再按照汉语思维方式和逻辑顺序翻译:“门口放着一堆伞,少说也有12把,颜色各异,大小不一”。可见,语境教学法的优势在于它的生动性、联想性和制约性。所以,在教学中应当讲述有关语境理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恰当运用这一理论,培养其语篇意识,提高其表情达意的能力。

4 结束语

语境无论在日常交际还是在外语教学中,都十分重要。作为语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语境理论不仅在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生活和工作(生活世界)中同样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理解语境知识,可以使语言使用者更清楚地理解语言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促进语用文化发展。

?

参考文献?

高小丽. 罗素摹状语理论的考察与反思——以语境为维度[j].外语学刊, 2009(6).?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第9篇:奥巴马就职演讲稿范文

7月20日,这位美国传奇女记者在位于华盛顿的家中病逝。原本到下个月她就满93岁了。

她去世的消息登上了美国各大媒体。人们从影像资料里回顾她与肯尼迪愉快的交谈,里根绅士地跟她打招呼,克林顿体贴地为她吹灭生日蜡烛,小布什笑容满面地握着她的手问候她,奥巴马搂着她肩膀与她一起庆生……但更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这些影像之外“记者”与“总统”这两种角色之间的角力。

“她总是让总统们――包括我在内――疲于应对。”奥巴马在一份书面悼唁中说。

合众国际社的“斗牛犬”

这位让总统们头疼的女人1920年8月4日出生于一个黎巴嫩移民家庭,在家中9个孩子中排行老七。她12岁时就决心当一名记者,“我断定我的血管里流淌着的是印刷机的油墨。”她在自传中写道。

在密歇根州韦恩州立大学英文系就读的海伦,在大二时,英文老师把她的作文推荐给校报发表。第一次看到自己的署名,海伦很是得意了一阵子,很快,她成为了校报的一员,由此开始了她的“记者”之路。

大学毕业后,除了华盛顿,她拒绝考虑任何地方。最初,在《华盛顿每日新闻》实习期间,她只能做些复印和跑腿的活。当报社里的电传打字机咔嗒咔嗒地吐出来自世界各地的电讯稿,一听到五下铃响,海伦便要跑去取下稿子,再飞奔送给编辑。8个月后,她因和同事参加罢工,而被解雇。

1943年,她被合众社雇用,周薪24美元(相当于今天318美元)。开始为合众社的无线电台撰写关于女性主题,之后的十年间,她为合众社撰写专栏,1955年后,她才开始采访报道司法部、联邦调查局、卫生教育福利部等联邦政府部门,每天在宾西法尼亚大道上往返于各部门的新闻会。

1960年,海伦开始报道总统大选,1961年初,肯尼迪当选总统,40岁的海伦调入合众社白宫记者站,开始了她一生的白宫报道生涯。

在白宫记者团,海伦几乎总是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她强有力地闯入了男记者们的传统“领地”。女记者通常不报道国内政治,报道白宫新闻就更少了,但海伦不是。此前白宫女记者只能写写第一家庭的花边软新闻,不被允许参加白宫记者招待会,但海伦向肯尼迪抗议“如果我们不能参加,你也不应该参加”。女记者不能加入国家新闻俱乐部,而海伦又一次改变了规则,并且她还成了白宫记者协会的第一任女会长。1976年,世界年鉴将她列入“25名最富影响力的美国女性”。

几十年里,白宫新闻室前排最中间的位置,基本由海伦・托马斯占据,每次会的第一个或第二个问题,都由她来发问。她被推选为非正式的白宫记者团团长,将近30年里,都是她以一句“谢谢你,总统先生”宣布结束记者招待会。很多时候那无异于给总统的一道“赦令”,因为正如白宫前新闻发言人马林・菲兹沃特所说:“没有人了解每天要面对记者回答世界上各种问题的那种恐怖。”

在通讯社曾经的激烈竞争中,托马斯被誉为合众国际社的“斗牛犬”,她是新闻业的女性先驱。她提问时穷追猛打。一名白宫新闻秘书曾形容她的提问是一种“折磨”――但他仍然是她的崇拜者。

她对白宫的秘密以及白宫的闪烁其词不屑一顾,这一行事风格可以追溯到约翰・肯尼迪总统时期。

她是尼克松访华的见证者――托马斯职业生涯的第一次重大突破发生在1960年总统选举之后。肯尼迪入主白宫,她也获得第一次报道总统的机会。

她被派往棕榈滩和佛罗里达报道肯尼迪总统一家的度假。肯尼迪总统的继任者林登・约翰逊曾抱怨,他是从海伦的报道中得知自己的女儿露西订婚消息的。

此后,海伦接到的报道任务越来越重大,包括1972年理查德・尼克松总统对中国的历史性访问。当“水门丑闻”开始撼动尼克松的总统地位时,司法部长夫人深夜打电话给海伦,透露她所看到的尼克松手下对她丈夫的背叛。

当这个女人走近时,总统们就会发抖

从上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海伦・托马斯随时随地出现在总统活动的各个场所,也亲眼见证了肯尼迪遇刺,尼克松、约翰逊下台等重要历史时刻。美国广播公司的《传记》节目干脆把这位报道白宫时间最长的记者称作“总统胳膊肘旁的固定装置”。

但显然没一个总统喜欢这个装置。

白宫在任最长的新闻发言人马林・菲兹沃特曾说:每天早上到白宫上班时,看见海伦坐在他的办公室外,“可不是件快活的事”。

“不用怀疑,50多年来,当这个女人走近时,总统们就会发抖。她有刀子似的舌头和利剑般的智慧。”《华盛顿邮报》在报道她时毫不吝啬这样说道。直言、易怒、好辩,这些词长期被用来描绘海伦・托马斯的提问风格,不论,她眼前面对的,是10位总统中任何一个。

这位身材矮小的女记者总能让总统们如坐针毡,而她提问的方式,往往正如她一位同事所评价,“简直就像得梅因的一个家庭主妇会问的那样”。她会简单直白地问尼克松,他结束越战的秘密计划是什么;问里根,美国有什么权利在1983年侵入格林纳达。当苏联解体、柏林墙倒塌之后,老布什还想维持原有的国防预算不作削减,她就问:“(那么)谁是敌人呢?”

1974年,正陷在“水门事件”中的尼克松召开新闻会,他先祝贺海伦成为首位合众社白宫记者站女性站长,并且让她第一个提问,海伦表达谢意之后,随即问道:“总统先生,你的前首席幕僚哈特曼被控作伪证,因为他说你表示付钱让‘水门事件’的被告闭嘴是错误的――你怎么看?”

而海伦最著名的提问,对象是小布什:

“我的问题是,你为什么那么想开战?从你踏进白宫的那刻开始……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你说过不是因为石油,也不是因为以色列或其他,那么到底是因为什么?”

“我并不想开战,想当然地认定我想开战,恰恰是错误的,海伦……”

海伦打断:“所有的一切……”

总统也立刻打断:“请让我说完……”

海伦接着说:“我们听到的所有的一切……”

总统插话:“打断一下,打断一下,没有总统想要战争……(大段的解释)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在伊拉克,请让我说完……”

“他们并没有对你和我们国家干什么呀。”海伦反驳。

“对不起,请让我说完,让我说完。他们干了!(阿富汗)为‘基’地组织提供安全避难所,‘基地’组织就是在那儿接受训练……”

“可我说的是伊拉克!”海伦再次不客气地打断了总统。

这是在2006年3月21日的一次新闻会上,海伦被点名后的发问,在被小布什冷落了3年后的第一次点名。而被小布什“封杀”3年源于她一次演讲后与同行的聊天内容“我们正报道着美国有史以来最糟糕的总统”。而这句话被这位同行明明白白地登上了报纸《每日絮语》(The Daily Breeze)的版面。

至于奥巴马,海伦・托马斯虽自称自由派,却对这位出身的总统并无偏袒。她公开对媒体批评说,即使尼克松政府也没有像奥巴马政府这样试图控制新闻媒体。

“我尊敬总统这个职位。”2006年她对一家杂志说,“但我从不膜拜我们的公仆。他们欠我们真相。”她坚信这样的道理:“如果不是我们可以不断地质疑他们,他们就可以、而且也会把自己当成国王或专制者。”

作为最后一位领教过她厉害的总统,奥巴马想必不会否认这个观点。他评价说:“海伦之所以能成为‘白宫记者团团长’,并非因她任职时间之长,而是因她坚定的信念,即当我们能提出尖锐问题,并让领导者们作出解释,我们的民主制度就能运转最良好。”

美国前总统卡特一见到海伦提问就不自在,里根则把头低下,“紧张得像参加论文答辩”。然而,即便这样,有着“总统折磨者”之称的海伦赢得了多位总统的特殊对待。1997年8月4日,克林顿总统在海伦77岁生日时为她送来生日蛋糕。2006年8月2日,小布什总统走下台来提前祝贺海伦生日快乐。2009年8月4日,奥巴马也在这里向海伦送上蛋糕,祝贺她89岁生日,那一天,也是奥巴马本人48岁生日。

白宫似乎终于把她“删除”了

2000年5月,海伦在克林顿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了最后一次“谢谢你,总统先生”,随后从合众国际社辞职,结束了40年的白宫记者生涯,成为赫斯特报业集团的一名专栏作家。

在此岁月里,她目睹了每任总统的荣耀,也看到过他们的黯然。在老布什预料自己将败给克林顿的那个大选日,记者们一起陪着老布什去购物。海伦看见,这位总统买了钓鱼竿和乡村音乐的CD,“像一位即将退休的人”。在克林顿母亲去世时,她也目睹了他巨大的悲痛。1973年,在尼克松的4名高级助手因水门事件辞职的那天晚上,海伦碰到了总统。他耸着背,脸色灰白。“晚上好,总统先生。”海伦说,“祝你走运。”尼克松感激地抓起她的手:“我知道我们的不同,但你能为我祈祷吗?”“我会的,总统先生。”海伦说。她在自传中回忆,并深深被这出悲剧打动了。虽然“我常说我从不在总统身上浪费同情,他们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她还是为这位总统祈祷了,也为她的国家祈祷。

就像1980年她去采访卸任后的卡特,总统急不可待地向她显摆新电脑,演示电脑的各种功能。然后,他把海伦的名字敲了进去,看着她,咧嘴笑了:“现在看好了,我甚至能把你删除掉。”说着,他摁起键盘,“海伦・托马斯”一字一字在屏幕上消失了。

即便如此,她依然在白宫新闻室拥有一个座位,但是在后排。直到2007年,经白宫记者协会好意安排,她又重回前排。

虽然体态日益臃肿,肌肉松弛下垂,皱纹爬满脸颊,但这位黑头发、黑眼睛,有着阿拉伯血统的女人风采依旧。她穿颜色艳丽的套装,抹鲜红的口红,涂鲜红的指甲油,以耄耋之年“战斗”在白宫的新闻战场上。

但是,尖锐的观点最终使海伦的职业生涯走到了尽头。

2010年5月27日,犹太学者、独立电影制片人戴维・内塞诺夫问海伦,她怎样评论以色列。海伦回答:“让他们滚出巴勒斯坦。记住,巴勒斯坦人的土地被侵占了。这是他们的土地。这不是德国,也不是波兰。”在被问及犹太人应该回到哪里时,她回答:“他们应该回家。”内塞诺夫问,哪里是家?她回答:“波兰、德国、美国和其他任何地方。”

这番言论引发的争议使海伦受到广泛排斥。奥巴马的白宫发言人罗伯特・吉布斯称这是“攻击性的、应该受到谴责的”言论。很多犹太人感觉受到了冒犯,因为在希特勒对德国及其周边国家犹太人的种族大屠杀中幸存的犹太人在1948年建立了以色列。

几天后,年仅90高龄的她迫于压力从赫斯特新闻社退休,但她并没有就此“闭嘴”,随后又为华盛顿一家周报撰写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