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广场景观设计分析范文

广场景观设计分析精选(九篇)

广场景观设计分析

第1篇:广场景观设计分析范文

1植物景观的构成要素

植物是构成空间和景观的主要元素。为此,在设计城市植物景观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将植物景观的构成要素充分融入到其中,以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才能够吸引更多人的目光,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载体,观赏性在植物景观设计中一定要被充分地凸显出来。这要求工作人员需要在设计中合理组织植物的空间分布,并且对植物的可感知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植物自身的形态及质感、颜色等进行全面的了解,确保能够将植物自身的特征表现出来,并且能够与人的视觉感相互统一。同时,还要确保植物的生长形态,能够和原生长地的形态一致。例如,在高寒山地所生长的植物,一般都会以尖塔型作为主要的树型;在平原地区生长的树木,一般树冠都是开张的形状。为此,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并将植物的观赏性充分展现出来。

2当前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2.1设计形式较为单一

在很多城市中,虽然城市的植物景观很漂亮,但是由于城市多个地方景观设计形式相同,设计较为单一,无法提升植物景观的观赏性,更加无法达到人们的喜欢程度,很难让当地的居民得到满足。

2.2缺少人性化因素

设计中没有将人性化的因素融入到其中,更多注重的是植物的美观度及个人的感官经验等。同时,设计主要以城市发展作为主要的中心,缺少人性化因素。因此,很多城市在植物景观设计完成后,人们无法从视觉上得到满足感,很难将城市景观设计的真正作用发挥出来,也无法达到城市景观设计的真实目的。

3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要点分析

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景观的设计要点。以下主要对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广场植物景观设计进行详细的分析。

3.1确保景观设计与广场功能相一致

在设计广场植物景观前,需要对城市广场的功能进行相应的了解。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广场是最有活力、最具有标志性及记忆性的重要部分,其是一个城市形态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现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为此,在广场植物景观设计中,一定要确保景观设计与其功能表现相一致。

3.2确保景观设计与广场性质相一致

在广场植物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注重城市广场的类型及植物景观设计的特点。在植物景观设计中,要确保广场植物景观能够与广场的性质保持一致。城市广场具有很多种类型,因此绿地设计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3.2.1集会性广场这种广场的主要用途为政治文化集会及庆典游行等,其一般都会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如北京天安门广场和上海人民广场等。对于这种类型的广场,植物景观选择的类型应具有雄伟、简洁的特点;对于那些较小的纪念性广场而言,植物景观要具有一定的亲切与和谐、素雅等氛围。在布置广场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在于要确保风格的统一,但是在植物种植方面,可以应用多样的种植手法。例如,绿化面积较小的广场时,可以种植一些具有极强代表性的树木作为点缀,而在草地上或者建筑背景前,需要将树形的轮廓显现出来,这样才能够提升广场的美观程度。另外,如果广场的面积较大,可以布置大面积的草地,用草地去衬托广场的广阔形象;如果要将广场的庄严气氛展现出来,可以设计一些浓重的、具有苍翠特点的树木。例如,湖北省武汉市的洪山广场,该广场整个植物景观具有完整性特点。

3.2.2纪念性较强的广场植物景观设计需要以纪念性意义为主。为此,在选择植物种类方面,不应过于繁杂,最适宜的方式是多处种植某种植物,确保能够达到强化的目的。并且,在植物布置形式方面,要采用规则式种植方式,以便整个广场能够凸显出有序性。

4小结

第2篇:广场景观设计分析范文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 校园广场景观 营造理念

Abstract: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in today's campus square landscape design, and points out the deficiency of the involved, a targeted Suggestions provided.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campus squar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concept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当前,我国校园广场景观设计存在着忽视对人心理和行为的关注等诸多问题,本文将基于环境心理学,以人的心理需求为依据,浅析校园广场景观营造理念,促进我国景观设计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

1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和研究内容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的行为与构造”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为重点的交叉性学科。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由当时所面临的人口增长和环境退化等问题引发,至20世纪80年代逐渐成熟,形成了完整的环境心理学理论体系。研究内容从关注环境对个体行为与心理的影响,转变为关注环境因素对个体、团体和社会层面的影响,关注与环境因素有关的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问题。从关注物质环境、居住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转变为更为关注自然环境和全球生态系统与人的互动关系及其对人的全方位影响。

2环境心理学在中国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综观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大多为少数皇室权贵所独享,这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人的审美观等因素密切相关,仅仅符合少数人的审美心理需求。然而,时过境迁。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现代景观设计则应从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关系出发,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和文化需求。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相比,现代景观设计更具有大众性,在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同时,反映时代潮流,体现现代人的心理诉求。

3对环境心理学运用于校园广场景观营造设计中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校园广场景观设计中,景观与人的联系往往比景观本身更为重要。作为当代景观设计师,要推动景观环境设计与环境心理学紧密结合,从“人的行为和心理”出发,营造出宜人的校园景观环境。

3.1树立以“人”为本设计思想

人是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景观设计的服务对象,也是环境心理学与景观设计之间的核心与纽带。在景观环境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景观环境设计的依据和根本是人的心理行为,心理学则为景观设计提供了 “人”的观点。校园广场是学生学习、交流的空间,其景观环境的营造,都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所以,校园广场景观设计应从环境心理学出发,以师生的心理和行为关系为导向,满足广大师生的社会和文化需求。

3.2明确校园广场的使用人群

校园中使用者的基本行为大致可划分为:学习、生活、活动、研究四种类型,而这些行为有其各自不同的环境需求。根据马斯洛人类需求与心理发展理论,需求层次越高所涉及的社会环境越广。例如在校园广场景观设计中明确使用者的范围,以满足社交需求为出发点。

图1马斯洛需求

3.3深入了解人的行为特点

每个人的文化背景、生理因素、经历、动机都各不相同,每个人的行为活动都各不相同,不同年龄组群之间也有很大差异,即使有专门为他们设计的场地,但只要无法满足行为需要,也不会去利用它。因此,校园广场景观设计要以使用者的行为路线、行为迹象、行为方式与行为类型为依据,考量不同行为方式之间的差异,优化设计方案。

3.4景观设计上灵活处理

由于每个人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景观设计师不仅要有足够的灵活性来满足不同人的需要,而且应鼓励使用者关心自己的环境创造,促使他们更多地参与景观设计,让他们自己赋予环境以个性。这种由使用者来参与的设计方法,更能体现出使用者对于景观环境的真正需要,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景观存在的社会价值。

4.结语

无论是对于设计师还是使用者,如何基于环境心理学营造出符合师生需求的校园广场景观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校园广场景观在整体规划设计中,应基于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使用者在不同环境、空间、场所中的行为特征与规律,充分考虑校园景观环境对师生行为模式的影响,从其心理需求出发,营造出宜人的校园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小云,杨坤. 大学校园广场人性化设计探讨. 安徽建筑2007.2

第3篇:广场景观设计分析范文

【关键词】历史氛围;商业化;使用率

一、序论

(一)调研背景

《人性场所》一书写道:“一个主要为硬质铺装的、汽车不得进入的户外公共空间。其主要功能是漫步、闲坐、用餐或观察周围的世界。与人行道不同的是,它有一处自我领域的空间,而不是一个用于路过的空间。”兵马俑国际旅游广场作为兵马俑入口广场,其承载的功能不仅是娱乐休闲,更是展现兵马俑个性魅力的重要窗口――传承历史文化。景区入口广场被赋予传承历史和文化延伸的作用,是我国旅游规划中的普遍手法。我们选取兵马俑广场作为调研对象,正是基于它的代表性。

为了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和秦皇陵遗址公园服务,陕西省政府决定对秦兵马俑博物馆馆前区环境进行全面彻底改造建设,按照"围绕大旅游、服务大旅游、开发大旅游"的思路,改造景区入口广场,重塑陕西旅游品牌形象。

(二)调研范围及现状

1、广场区位现状

兵马俑国际旅游广场,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城东6公里的西杨村南;西距秦始皇帝陵1225米,紧靠秦兵马俑博物馆,是兵马俑博物馆馆前改造服务区唯一的文化旅游商业区。

广场西部紧接兵马俑博物馆,南部为骊山温泉别墅区,东南紧靠温泉酒店,东北部为原兵马俑所在地原住民搬迁地――秦俑村,再东侧为大地景观居住区。广场北侧为西临高速的延伸线――临蓝路,给景区及广场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广场距秦皇陵1.5km。

广场呈南北狭长状,包含了大秦文物复制厂、中华非遗博览园、嬴轩文物等秦风文化展览馆;以及秦皇御膳,老西安等山西特色饮食餐厅和中华民俗特色餐饮区。

2、广场优势分析

兵马俑国际旅游广场是兵马俑博物馆馆前改造区唯一的旅游商业区,具是经过国务院批准立项的秦皇陵遗址公园和秦陵博物院总体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成将对旅游产业链的延伸,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弘扬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3、调研方法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实地踏勘、现场调查、发放调查问卷、访谈广场人员和照片记录相结合的手段。通过“了解――深入学习――分析――研究――反馈”的过程对兵马俑广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二、调研情况及分析

(一)调研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实地发放问卷100份,广场内部及周边同时发放,当面填写,有效回收率100%。

1、空间尺度

52%的人认为广场与景点入口距离过长,容易走疲劳;51%的人希望通过其他更短的路线直接进入景点。我们知道尺度分为公共活动尺度和个人活动尺度,广场在空间上呈狭长型,主要用于引导游客出入景区,同时广场上的人流量会由于旅游团的成批到达而比较集中,因此广场的公共活动尺度不太适宜,个人活动尺度只有在广场紧邻停车场入口的地方比较自由。

2、吸引程度与舒适度

54%的人在通过本广场后对参观兵马俑仍然没有什么期盼;23%的人甚至降低了对兵马俑的参观兴趣。35%的人认为广场给人的感受是宜人舒适的;38%的人则认为广场单调乏味,甚至拥挤压抑。在接受调查的游客中,有部分人认为广场没有很好地体现秦文化要素,本来抱着极大的热情来参观兵马俑,但是入口广场的诸多不适体验让人对兵马俑的参观热情也有所减退。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广场上的单独活动的人往往选择“观望”的态度,因此,他们常常会面无表情地坐在远离密集人群的场所,而成群结队的人则往往愿意“扎堆”,但多数都显得较为匆忙。

3、人们的意愿行为

33%的人基本不在广场停留;60%的人愿意在广场停留;55%的人在广场停留是因为休息或等人;21%的人因为拍照;7%的人因为购物或就餐;7%的人则是因为散步遛弯。兵马俑的参观游客的来自世界各地,行程不受时间限制的人往往愿意多停留一会儿。而多数在此停留的人表示,面对行色匆匆的人群他们会感到拥挤与压抑。人们的行为活动会因为心理的不适体验而受到限制,因此广场空间并不能提供各种多样的途径使人们完成公共活动,并丰富人们的视觉感受。由此看来广场的设计更适应穿行者。

4、广场基础设施

标示指引:48%的人认为广场上指示标志数量适中,但位置不够明显,30%的人则认为其数量较少,并难以找到。

其他基础设施的使用率:人们对各类基础设施的需求,以座椅(73%)为最多,对于公厕(46%)、垃圾桶(49%)等使用率较平均,电话亭(3%)则基本无人问津。

基础设施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原因有:位置不合理,找不到(30%);数量太少(28%);卫生状况差(24%);有损坏,不方便使用(9%);其他原因(9%)

广场上还需要增加的基础设施:人们认为还需增设的基础设施,以遮阳设施(64%)为最多,饮水器(46%)、取款机(38%)的需求量较平均,还有部分人希望增设室外茶座(18%)、残疾人专用设施(16%)和儿童游乐设施(14%)。

基础设施作为广场空间的核心要素,与人的心理及行为体验关系密切。但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广场上的基础设施难以很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广场在设计中并没有很好地认识到,座椅在广场使用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座椅在设计上主要存在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布局上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半私密性空间和私密空间,并且在很多有长时间光照的位置没有考虑遮阳问题;座椅的排列形式单调刻板,朝向上忽视了人们对于观景及与陌生人交流的需求;座椅的形式单一,且部分座椅依附树池布置,材质上采用易使人感觉生冷的石材,难以满足各种类型的休息者的需要。

5、绿化景观

21%的人对广场上的绿化感觉满意;72%的人感觉一般;其余7%的人则感到不满意。56%的人认为广场上的绿化覆盖面积小;16%的人认为广场上的树种过于单一;16%的人认为绿化植物的布局不合理;12%的人认为绿化管理不好,景观显得凌乱。

广场上大部分面积都做成了铺地,绿化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人们停留、休息主要都是在绿化率较大的区域和有遮阳设施(主要是乔木)附近的座椅上,致使广场上大部分空间的使用率都较低,作为广场两侧的绿化景观,其间只有道路,而缺乏提供给人驻足的场所。

6、有组织的活动

广场上的活动以周围经营的商铺摊点为主,它们为广场增添了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不少人认为,广场氛围因此而过于商业化,与兵马俑景点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协调。

对此,我们调查了游客对于提高广场活力希望增加的内容。统计得出,30%的人希望通过增加文艺表演来提高广场活力,42%的人希望增加民俗体验,16%的人希望增加临时性展览,8%的人则希望增加商业宣传活动来增加广场的活力。

根据调查结果可见,广场及周边娱乐购物的商业街范围过大,作为文化景点,商业化现象严重,人们认为需要增添更多的展示或活动。

(二)原因分析

通过问卷及访问分析,我们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归结如下:

1、外部原因

(1)景观的反聚集效应――游客大多数是对兵马俑本身慕名而来,更多的关注于兵马俑本身,而忽略了兵马俑国际旅游广场景观。

(2)游客的审美疲劳――大多数的景区都有或多或少的相似的旅游广场或者商业一条街,兵马俑国际旅游广场,其特色不足够明显,不能有效吸引游客在广场内部进行互动。

2、内部原因

(1)广场布局――入口不明显,路线过长,功能单一,结构不具有层次感。

(2)广场设计――绿化过少,景观单调(相对于5A级景区附属广场而言),服务设施不明显,不完善,不足量。

(3)广场管理――公共设施清洁与保养不到位,商贩及导游人员管理不严谨,景观绿化不丰富。

3、信息反馈

在调查问卷的发放过程中,我们除了对问卷已包含的问题做了详细询问之外,还对广场的其他情况做了一些访谈,访谈的结果反馈如下:

(1)商业性太强,物价太高;

(2)布局不合理,设计不够人性化;

(3)景区景点性质的单一性,产生审美疲劳;

(4)管理力度不够――公共设施清洁、保养不到位;

(5)座椅,公厕,指示牌等服务性设施偏少。

三、调研的结论及建议

(一)调研结论

该广场对历史文化积淀的资源进行了深加工,力求达到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有机结合。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设计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作为秦文化主题广场,广场本身文化价值的开发过于薄弱,商业化现象过于严重;广场的设计本需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但该广场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与游客的互动性亦不足;广场设计中对绿化和生态的重视度不足,广场的管理和服务体制不够人性化。

(二)建议

1、更便捷的游览线路

将广场作为秦兵马俑景区的一个独立景点,而不是作为通往兵马俑博物馆的路线。在游览路线上,设置更便捷的景区入口。

2、更自然化的生态与绿化

增加绿化的面积,丰富广场绿化的种类,将乔木,灌木,草坪,花卉有机结合,弥补广场的空旷感。加大绿化管理力度,按时修剪、养护、栽培与替换。

3、更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

针对景区内的商贩及导游进行加强管理,杜绝占路摆摊,挡路拦客现象。设置商业及导游管理机构,提高服务态度,提升服务水平。

4、更综合化的功能与结构

在广场内增加民俗体验,临时展览以及文化宣传等功能,改变广场性质单一的现状,丰富其功能与结构。

四、结语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规划调研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从前期的实地调研到后期的资料整理和问题分析,我们认识到:广场规划设计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要注重对人在广场上活动的环境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创造以人为本的活动场所。

参考文献

[1]温莉.城市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的研究――以广州中心城区城市广场与市民广场文化生活为例[D].中山大学.2007

[2]孙佩,李利鸽.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科研教育功能提升.青年科学(教师版),2013年6期

[3]张宏.秦兵马俑游客消费、体验分析与旅游拓展研究[D].人文地理学,2005

[4]刘三英.基于利益相关者动态博弈的秦俑博物馆旅游开发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0

[5]刘改芳.文化遗产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山西大学,2009

[6]刘勇.理想空间,人性化的现代城市广场――南宁市五象广场使用状况调研.广西农学报,2015年1期.

[7]周宝娟,吴伟东,郑艺鸿.小城镇开放空间研究―凤阳鼓楼广场调研与分析.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6期

第4篇:广场景观设计分析范文

关键词 城市文化广场;使用功能;景观效应;文化内涵;生态作用

Abstract The city plaza is a symbol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and also a symbol of civilization.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ongshan Cultural Plaza in dengfeng, it approach an advantage probe into the city plaza must reach the way in multifunction. There combined the landscape effect, using function, historical civilization and ecological effect all in one plaza.

Key words city culture plaza; using function; landscape effect; culture meaning

城市设计所涉及的领域很广泛,从整体城市到局部的领域再到细部处理都包含着城市设计的内容,如城市空间设计文化广场设计公园设计建筑设计社区中心设计等等。不同的设计对象有着不同的设计要求及内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注重城市整体性环境优化城市环境质量。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点,结合对登封市嵩山文化广场规划方案的分析及感悟,浅析城市中文化广场的设计。

城市文化广场的布局选择应注重公众的可达性及吸引力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其数量面积大小,分布位置也取决于城市的性质与规划构思.

1.基地环境

本项目位于登封市区北端,北靠嵩山,与峻极峰相望,距嵩阳书院景区一河之隔。项目位置是由城区南部进入嵩山景区的过渡地段,是市民登山游览的必经之地,东临季节河流书院河,环境优美。(见图1)嵩阳大道从规划区内南北向穿过 ,规划区南边为嵩阳公园,通过嵩阳大道与城市中心连接,场地东边为建成的街头小游园怡中院,内有唐朝朝觐坛遗址。

规划区周边道路已经形成,水、电、暖等基础设施已配套建成。规划区占地约37.91公顷,地形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最大高差1.7米。东侧现为怡中院。用地形状为斜梯形,项目周边连接城市道路,交通便利。

2.设计构思

嵩山文化广场规划设计的目标定位立足于文物及景区环境的保护,广场东西联系少林、中岳文化遗产旅游功能区,南北串联嵩山与城市环境,同时也是祭拜嵩山的礼仪场所,是嵩山历史文化展现的窗口。广场规划区域是山、水、林、城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是游客市民观赏游览的绿色休闲场所。

鉴于嵩山文化广场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使命,文化广场的主题应该是通过彰显帝王文化、名人游嵩文化,突出嵩山的历史地位,通过加强儒学文化使其与嵩阳书院构成中国传统国学中心,通过展示传统民俗文化使登封市赖以生存的嵩山文化更加丰富,使嵩山与登封、山与城成为一个统一体。

通过恢复书院河自然环境和绿化植被,保护嵩阳书院景区生态环境和历史风貌,依托嵩山帝王文化、名人游嵩文化、民俗文化使该地段成为集礼仪、祭祀、商业、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嵩山风景区门厅和旅游服务基地。

嵩山文化广场以帝王文化、名人游嵩文化均以唐文化为主流,建筑风格将以仿唐建筑为主,蕴含浓郁的中原文化,将古典与现代、实用与功能完美结合。建筑色彩多以灰、白、赭、茶为主.嵩山文化广场的绿化设计不同于城市园林、山水园林、寺庙园林,特定的位置与周围的环境决定了文化广场的风格应反映嵩山南麓山体绿化特征,自然朴实。

3.设计分析

3.1 功能分区

本项目旨在通过不同的功能区域展现嵩山文化不同侧面的景象,使每个区域体现出的风貌都独具个性。因此将嵩山文化广场规划设计为五大功能区:(图2)

第一大功能区为礼仪景观空间序列――封禅大道。其作为整个嵩山文化广场空间序列的集中体现,是连接城到山的过渡空间,并围绕嵩阳路来渐进的,也是整个嵩山文化广场的最大亮点。在整个轴线上布置特色景观节点形成景观序列空间,以突出嵩山入口处的标志作用。第二个功能区为历史人文区。单独规划一片区域,规划设计一座嵩山文化博物馆,通过文物、多媒体展示等形式将宗教文化、少林文化、远古文化、中原文化、地质文化、民俗文化等做集中展示,让游人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对登封及嵩山文化有一个大概的认识。第三个功能区为商业娱乐区――阳城古街。该区域布置在嵩阳公园东侧,空间上收放自如、虚实相生,与嵩阳公园在空间及景观上互为渗透。第四个功能区为住宿商务区――奉天宫。以武则天行宫命名,是整个规划区域内相对独立的部分,布置住宿客房。北为绿化休闲区怡中园,西为商业娱乐区。奉天宫内设计霓裳馆(剧院),是集会议、办公、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区。最后一个功能区为生态休闲区――怡中园。现状怡中园绿化空间是城区向嵩阳书院景区过渡的良好地带,规划将其范围向南扩展至公园北路,并将书院河周边环境改造为亲水环境,园林环境改造为自然朴实的地域绿化风貌。

3.2 道路系统

主干道大禹路、嵩阳路是外部进入文化广场的交通性干道,同时也是景观性干道,它们连同公园北路共同组成地段旅游服务中心。传统商业娱乐区与嵩山门广场区域为步行旅游区。在进入文化广场区域的道路边缘,利用现有空地布置集中停车场。(图3)

3.3 景观体系

各个功能分区内都有引人注目的景观节点。比如帝王文化苑中的山呼峡广场,名人游嵩苑内的嵩阳画院,民俗特色区内的戏楼广场和礼仪景观轴线上的嵩山门广场、大禹像、朝觐坛等等,它们都以独特的造型成为文化广场那个区域内的景观亮点。(图4)

3.4 绿化系统

嵩山文化广场就是一个大的园林绿化休闲区域。结合规划区内通过的河流,规划亲水性景观,各种仿古建筑和特色小广场都隐匿于园林绿化的环境之中,使得整个嵩山文化广场在绿中和谐共生。

4. 结语

嵩山文化广场规划中立足现状,着眼未来,整体考虑。(图4) 经过对嵩山文化全面的分析研究,使该区域成为嵩山风景区的门厅、深厚悠久的嵩山文化展示窗口。综上所述,文化广场的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它反映了城市整体性设计的重要性,城市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虽然只是城市设计一个方面的内容,但它的设计手法却与城市的总体布局和环境质量密切相关,城市设计正是通过对城市中每个小的局部的设计及对城市总体的考虑来实现的,并最终达到城市整体性环境的统一的。

参考文献:

[1] [美] 凯文・林奇. 城市形态[M]. 林庆怡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3-25

第5篇:广场景观设计分析范文

[关键词]书法景观;限制;休闲限制阶层模型;协商过程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7—0028—07

引言

书法景观是由成批书法作品在特定地理空间范围内集体展现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外部视觉特征和特殊地方感的场所环境。作为人地关系中重要的地理环境元素,书法景观的体验和欣赏将直接影响人类的环境感知、场所行为模式以及地方感形成等方面。旅游场所中的书法景观体验将会影响旅游的参与、动机、需求或满意等等方面。然而,书法景观作为书法——“中国文化核心之核心”的客观存在和具有明确物质载体的文化景观类型,在旅游活动中往往由于一些限制性因素被旅游者忽视,不被旅游者加以环境的使用(如活动的参与),导致不能显著提升旅游者场所感知、参与或满意度等,最终成为旅游场所的“摆设”。

“限制”的概念广泛运用于休闲领域已近40年,西方休闲限制的研究大致经历了形成期、试验期、假设驱动期和理论驱动期4个阶段。早期学者关注休闲限制的定义,而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拓展了休闲限制因素的类别研究。克劳福德和戈比(Crawford&Godbey)将休闲限制分为3种类型:个体限制因素、人际限制因素以及结构限制因素。克劳福德等又以三类休闲限制类型为基础,提出了休闲限制阶层模型。休闲限制阶层模型认为,个体是以阶层方式逐一面对不同类型的限制,并进行协商,进而影响对于活动的参与。

虽然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旅行阻碍就已经被提出,但是直到最近,休闲限制理论才被引入旅游研究中。研究者针对大自然旅游、博物馆旅游、节事旅游、体育旅游、邮轮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进行了旅游限制因素研究。对于不同的游客特殊细分市场如老年人、学生、残疾人等,研究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人口统计学特征对旅游限制的影响也有所探讨。虽然休闲限制理论极大地拓展了旅游限制的研究,但是该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还存在以下问题:①特定的旅游活动形式下的旅游限制因素和结构不同于休闲活动背景下的休闲限制因素和结构;②旅游活动中的旅游限制因素并不是同质的,不同的活动下旅游限制因素不同。

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的方法,综合休闲和旅游研究中限制因素的概念框架,结合书法景观体验场景进行整合修正,形成书法景观体验的限制因素量表。使用该量表进行调查,验证书法景观体验中是否存在限制阶层模型以及限制协商过程,对人口统计学特征对书法景观体验限制的影响进行探讨。研究对于休闲限制阶层模型在旅游中的应用场景有所拓展。针对书法景观这一特殊的旅游体验对象的限制因素探讨将有助于对不同活动场景下的旅游限制因素的研究。

1 研究路线与方法

1.1书法景观体验限制定义

本研究根据休闲限制定义以及其在旅游中的定义拓展和修正定义书法景观体验的限制因素:书法景观体验的限制因素是抑制人们欣赏书法景观,忽略书法景观存在,导致不能或者不能持续进行书法景观体验、参与书法景观体验活动,进而产生旅游体验质量问题的一切因素。

1.2量表设计

本研究根据丘吉尔(Churchill)提出的测量量表设计规范进行书法景观体验限制的量表设计,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结合书法景观体验的自身特征,设计了一套含14个测度项目的量表。通过专家小组会议讨论以及网络预调研的结果,删除了其中3项相关性不强、选择频率较低的测度项目,最后形成一套11个测度项目的书法景观体验量表。

1.3验证性因子分析

为验证书法景观体验的限制阶层模型,分析书法景观体验中的限制是否存在三因子维度,本研究采用了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可以检验观察变量与潜变量之间的假设关系,可以说是结构方程模型当中最基础的测量部分。它不但是结构方程模型中其他后续高等统计检验的基础,更可以独立应用在信度的考验和理论有效性的确认上。在旅游研究中,验证性因子分析经常作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前的一个前置步骤或基础框架。

此外,本研究还将采用雷默尔等(Raymore,etal.)提出的系列方法(含中位数分割,同步性z检验以及元模型)探讨书法景观体验限制的协商过程,采用多元方差分析研究人口社会学特征对书法景观体验限制的影响。

2 实证研究区域与数据

2.1研究区域

大雁塔北广场位于始建于公元589年的大雁塔脚下,是目前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喷泉广场和最大的水景广场。广场以大雁塔为中心轴三等分,中央为主景水道,左右两侧分置“唐诗园林区”、“法相花坛区”、“禅修林树区”等景观,广场南端设置“水景落瀑”、“主题水景”、“观景平台”等景观。大雁塔北广场作为通过书法景观来增强休闲内容和活动的辅助主题休闲广场,通过大量的地面表现(地景浮雕)、雕塑表现(大唐精英雕塑)、小品表现(水景雕塑小品)等书法景观形式展示中国书法艺术,供游人参观欣赏,寓教于乐。对大雁塔北广场中书法景观这一特殊的文化景观的展现形式已引起了当地书法家的关注,游客书法景观体验的研究对未来文化景观规划有重要价值。

2.2数据获取与调查样本分析

2.2.1问卷设计与调查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书法景观体验的限制因素测量量表、旅游者书法欣赏偏好、参与及满意度测量量表、旅游者人口学特征及出游特征等内容。书法景观体验的限制因素测量量表采用5分制李克特量表,1表示非常不同意(满意),2表示不同意(满意),3表示一般,4表示同意(满意),5表示非常同意(满意)。调查小组一行14人于2010年8月11-13日及16-20日在大雁塔北广场对游客展开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及访谈,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89份,整理后获得有效问卷486份,回收率及有效率分别为98%和83%。

2.2.2样本描述统计

从表1的样本统计结果可知,被访者以中青年人为主,学生、技32/1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居多,学历层次和收入水平较高;绝大多数被访者是第一次来到大雁塔北广场;而从距离上一次拿毛笔写字的时间来看,58.7%的被访者上一次拿毛笔为一年前或者从未写过,说明对书法的了解和掌握水平并不高。

3 结果分析

3.1书法景观体验限制阶层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3.1.1数据检验

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和检查,对于异常数据进行必要的核实、校正和剔除,而对缺少的数据则采用样本均值进行替代处理。对于由11个限制性因素项组成的量表进行问卷效度分析和信度阈值0.5,说明模型中的观察变量对于潜在变量的平均解释能力一般。各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均是显著的,取值介于0.35~0.69。实证结果支持理论假设,说明书法景观体验的限制阶层模型得到了较好的验证。此外,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反映潜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构因素与人际因素的路径系数大于人际因素与个人因素的路径系数,而后者又大于结构因素与个人因素的路径系数,这反映了限制阶层模型中各层级间可能存在的“限制因素协商”。

3.2“协商过程”验证

为探讨个人因素,人际因素和结构因素之间是否存在“协商”过程,可以采用雷默尔等的研究方法:①计算三种因素的平均得分,该得分分别由三种因素的各个体观察变量得分做算术平均。②采用中位数分割手段将三类因素均划分为低与高两类,由此划分出8组,任何一个受访者都只可能属于这8组中的一组。第一组:低(个人因素),低(人际因素),低(结构因素);第二组:低,高,低;第三组:低,低,高;第四组:低,高,高;第五组:高,低,低;第六组:高,高,低;第七组:高,低,高;第八组:高,高,高。利用同步性z检验对样本分布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除第四组与第五组差异不明显外,其他组差异显著,显示分布并不遵循概率分布,而是存在关系或层级。③用元模型来研究“协商过程”,即从一个层级的限制因素到更高一级的限制性因素。假设存在这类“协商过程”,则存在四种限制条件群体,即个体因素高感知群体,人际因素高感知群体,结构因素高感知群体及全因素低感知群体。

个体因素高感知群体由第五、第六、第七、第八4组组成,本研究中的观测样本数为195。人际因素高感知群体(n=112)由第二、第四组组成。结构因素高感知群体(n=50)为第三组。全要素低感知群体(n=129)则为第一组(表3)。在一般情况下,按照协商过程产生的金字塔型阶层理论,4个群体的大小关系应当是个人因素高感知群体>人际因素高感知群体>结构因素高感知群体>全因素低感知群体。从4个群体的观测样本个数来看,个人因素高感知群体>人际因素高感知群体>结构因素高感知群体是符合金字塔形规律的,但是全因素低感知群体观测样本个体数目较大,这是由于本研究的对象是已经参与到旅游活动和书法景观体验的游客,所以全因素低感知群体比其他3个群体大是合理的。比较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协商过程”的存在,证实了限制阶层模型在书法景观体验中是适用的,说明个体克服个体限制因素后才会逐步转向人际限制因素与结构限制因素。

3.3人口统计学特征影响的多元方差分析

采用多元方差分析进行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水平、月收入等)对个人因素、人际因素以及结构因素的影响进行分析,模型结果仅保留0.05水平下的影响显著因素。根据限制性因素类别建立独立的3个多元方差分析模型。为保证结果的解释有效合理,多元方差分析模型采用非饱和模型,影响因素包括纳入分析的所有人口统计学特征的所有主效应和所有变量之间的二元交互效应。

个人因素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在0.05水平下显著影响个人因素的变量包括年龄、月收入、年龄与民族的交互作用,年龄与月收入的交互作用,民族与受教育水平的交互作用,民族与月收入的交互作用。

从人际因素的多元方差分析(非饱和模型)结果(如表5所示)来看,在95%置信区间下显著影响人际因素的有年龄与受教育水平的交互作用,性别与年龄的交互作用。单个变量的主效应影响均不显著。

最后,结构因素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所选取的人口社会学变量的主效应及所有的二元交互效应对于结构因素影响均不显著。

个人因素、人际因素和结构因素三种限制性因素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①人口经济学特征对于个人因素影响明显。年龄因素说明不同的个体生命周期阶段,个体因素存在差异;月收入水平也对个体因素产生影响;不同年龄民族、月收入的差异以及不同民族受教育水平、月收入的差异都会影响到个人因素。②人口统计学特征对人际因素影响相对于对个人因素来说减弱,仅有年龄与受教育水平的交互作用,性别与年龄的交互作用产生影响。③人口统计学特征对结构因素影响不显著。4结论与讨论

本文引入休闲限制理论,通过实证研究对书法景观体验中的限制因素的类别、结构以及协商过程进行了分析,同时还分析了人口社会学特征对书法景观体验限制的影响。

(1)本文针对书法景观体验中阻碍性因素,借鉴休闲限制概念定义了“书法景观体验限制”,并借鉴休闲限制测度量表以及该量表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实例,结合书法景观这一特殊的文化景观类型体验时的限制因素,构建了书法景观体验背景下的限制测度量表。经实证研究,该量表虽需改进,但已具备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2)研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探讨了书法景观体验背景下的限制三因子结构和限制阶层模型。结果发现,书法景观体验限制存在个人限制因素、人际限制因素与结构限制因素的三因子结构,因子之间也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并呈现相邻相关性强、远离相关性弱的现象。由于实证研究的调查对象是正在进行参与活动的人群,全要素低感知群体会较大,其他三类群体包含的个体数呈现了良好的大小关系。研究虽然证实了在书法景观体验这一特殊的旅游场景中存在限制阶层结构与限制协商过程,但是书法景观的体验限制因素并不等同于以往研究中的限制因素,书法景观的体验限制因素更加侧重于地方景观的感知以及中国艺术的审美。

第6篇:广场景观设计分析范文

关键词:城市广场;景观分析;系统规划;人性化

一.引言

随着城市的发展,政府日益关注城市形象的营建,特别是公共空间的建设。近几年杭州充分利用城市绿地、水体等 自然 资源优势以及 历史 古迹、文化传统等人文积淀,新建了一系列城市广场。这些城市广场的建成,创造了崭新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改变了城市面貌,并给城市生活注入了活力。然而,作为长江三角洲的重要中心城市,杭州城市广场分布缺少连续性,并且缺少有特色广场,分析杭州城市广场景观特征并有针对的提出规划对策是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杭州城市广场的景观特征分析

(一)市民化

在杭州改建、新建的城市广场中,我们看到城市公共空间中传统的内向封闭形态的摒弃,隐含 政治 意义的消失,城市广场市民化的凸显。位于延安南路的浙江省人民大会堂原址为杭城50年代标志性建筑。2002年迁建至环城西路后,一改原有封闭、严肃、内向的议政建筑的形象,并结合广场的设计体现出具有亲切感、市民化的景观意象。在主体建筑周边的城市开敞空间上,分别设置了礼仪广场、市民广场、文化广场,多种景观元素的塑造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可供集会、休憩、交流的城市开敞空间。

(二)结构复杂化、空间立体化

随着杭州城的发展,城市广场空间与城市建筑、 交通 的接纳、渗透,拓展了广场的空间形态,也创造了整体性的、富有张力的城市空间景观。如近年建成的西城广场、庆春广场就是城市广场结构复杂化、空间立体化的典型。

如庆春广场分为中心广场、市民广场、下沉式广场和生态广场等四大功能区块。中心广场面积约8000平方米,建有一组大型 音乐 喷泉。市民广场建有休闲长廊,适宜市民晨练、散步。下沉式广场建有200平方米的露天舞台。广场地下建有杭州市的首个大型地下商场,是目前杭州城区档次较高、功能较全的开放式广场。

(三)文化性、休闲性

以吴山广场为例,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的休闲文化定位。吴山广场倚山而建,顺山势层层迭高,利用地形自由展开。立体化的空间构成使人感受到步移景异,景观构成具有层次性、吸引力。吴山广场的设计中,还利用了“水”这一景观元素。九口古井组成的中心广场上设置了涌泉和旱喷,其东侧设有跌水和露天舞台,西侧则有天鹅嬉水雕塑与水幕。

在广场景观细部塑造中,还通过景观要素传达杭州的历史文化,中心暗喷广场周边的地灯设计,利用简洁抽象的手法传达了良渚文化中的玉琮形态。广场东部弧形断墙上细部装饰纹样采用了龙的图案。

三 杭州城市广场规划存在问题

(一)广场设计缺少人性化

在杭州一些广场的景观塑造中由于缺少人性化的设计制约了广场作为城市重要公共空间的景观活力。有的广场表现为单一匀质的空间形态,没有空间的二次组织,难以承担复杂多样的功能活动;有的广场绿量不足、公共设施匾乏、缺少可停留空间;还有的广场景观塑造注重自我展示的视觉效果,忽视了人的感受与体验,积极空间匾乏,广场空间缺少向心力。

(二)城市广场缺乏系统规划。

杭州的城市广缺少一个 科学 的、有效的控制,城市广场在整体上缺少系统性、在结构上缺少层次性、在分布上缺少连续性。现有广场分布比较集中,主要聚集在主城区的湖滨及武林广场地区。杭州主城的五大城区,除了江干区新建的庆春广场、拱墅区在建的运河广场,其它城区都没有形成明确的区级中心广场。

(三)广场与城市未能有机融合。

一些广场与城市道路、绿化等公共空间割裂,或者没有与其周边的限定性建筑有机联系与融合,因此广场无法对其所在区域产生积极的环境影响,更无从提升区域景观品质;广场成为道路尽端、道路交叉点的“孤岛”;广场和城市建筑在结构上彼此孤立,缺少互相穿插、有机联系,没有有机延续建筑空间,广场也由此缺少活力。

四.杭州城市广场规划对策

(一)城市广场景观系统规划

在城市新、旧两个中心区,建设、改造市级中心广场,在新的中心广场建设中,可以 参考 发达国家的经验,用“整体设计”概念塑造富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旧的城市中心指主城区的湖滨及武林广场地区,建设的重点主要在于对武林广场、少年宫广场的规划改造,以及其它城市节点的塑造,提高区域景观连接度。

对杭州江南城、临平城、下沙城3个城市副中心广场的区位、规模进行定位,促进城市副中心的形成。

在各个城区中心区块,建设富有特色的区级广场。杭州主城区拱墅区的拱宸桥被誉为古运河第一桥。在新建的拱墅区区级广场—运河广场的景观塑造中,突出体现该区块的运河文化。

(二)主题鲜明的地域景观规划

主题鲜明是指通过整合建筑、水体、绿地、铺装、标志物等等景观构成要素,赋予这个特定地域的广场以鲜明的文化内涵、主题思想,由此塑造富有特色、充满魅力的的广场景观,如商业广场、水景广场、雕塑广场等等。

城市广场的地域特色具有 自然 与人文双重含义,既指有形的城市自然特色,也包括无形的城市人文特色。杭州自然景观优越,不仅有秀美的西湖、连绵怀抱的群山,更有京杭大运河、钱塘江蜿蜒穿越城市,可谓得天独厚。突出城市广场地域特色,不仅指要遵循生态 规律 、保护杭州当地的自然要素、强化地理特征,适应当地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还要挖掘、保持、延续城市的民族、风俗、 历史 、建筑等文化特色。

塑造城市广场景观,不仅是在塑造城市有形的物质空间,更是在塑造城市无形的精神文化意蕴。在国内城市个性研究中,杭州被认为是最女性化的城市。在杭州广场的景观设计中,要注重传承地方历史文脉、与自然要素相和谐、体现宛若江南女子般的精致,同时要构思城市广场整体 发展 远景、展现大气开放的气魄,传达城市人文精神。因此,重视城市自然和历史环境的融合,注重自然景观与人文因素的综合体现,是体现杭州广场地域景观特色的重要手段。

(三)人性化的城市广场景观规划

在广场景观塑造中,要重视人在广场中活动的体验和感受,充分体现出对使用主体的关怀、尊重,从而创造出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理想空间。如:在广场系统化的总体规划中,要考虑各个广场的服务半径、人的步行距离,合理布局不同规模层次的广场;处理好广场空间与城市道路的 交通 关系,将城市广场的步行系统纳入城市道路交通 网络 体系,架构合理的步行体系,保证人的安全,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在广场设计中,通过多种软、硬质景观的塑造,以及各种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实现广场的“可留性”;在广场设计中可以通过运用地形、绿化、铺地等不同景观要素,构筑不同空间尺度、不同封闭及开敞程度的空间,从而满足对人们多样化行为需求的“行为支持”。通过历史人文景观的塑造,丰富广场文化内涵,强化广场空间作为社会向心空间在公众中心的“场所精神”。广场上环境 艺术 小品的尺度要符合人的生活尺度。人的尺度体现了对人日常生活经验的关怀,使人产生亲切感。

结语

城市广场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城市广场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称为城市的“客厅”。杭州的城市广场景观建设应朝着系统化、人性化,地域化的趋势发展,并展现杭州历史文化及精神风貌的城市广场景观,以期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体现杭州的城市精神。

参考 文献

[1] 宛素春等编著.城市空间形态解析[m].北京: 科学 出版社,2004

第7篇:广场景观设计分析范文

大雁塔作为西安市的城市名片,不断提升着西安市的文化品牌。大雁塔北广场作为西安标志性的广场,在空间布局、游憩娱乐、艺术塑造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就,本文探析其再现传统都城的规划理念和再展唐风古韵的规划设计。

区位条件解读

大雁塔北广场位于西安市雁塔区。雁塔区是西安最大的城市核心区,地处南城板块。其范围内保留有大量的文化遗址。从宏观区位分析,该广场起着展示雁塔区特色文化形象窗口的作用。

从中观分析,该广场位于大雁塔文化景区核心地带,为曲江新区景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有大唐不夜城,西有大唐通易坊,东有大唐芙蓉园;从微观分析,广场北接三条城市干道的T形交叉口,西临陕西民俗大观园,东临陕西戏曲大观园。广场以北规划了地铁三号线,以东规划了观光轻轨线。综合来看,该广场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是曲江新区重要的门户型景观广场。

空间格局分析

1.功能分区

大雁塔北广场以大雁塔所在的南北向为广场中心轴,将广场东西分为五个部分,中央为水道主景区,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了景观步道休闲区和商业步行街区。广场南北向由北向南依次为“主题水景区”、“水景落瀑区”和“观景平台区”,并以大雁塔作为整个南北向序列的收束。综合来讲,大雁塔北广场的功能分区合理、秩序井然,可以满足多样化的空间体验。

2.空间尺度

(1)横向分析

大雁塔北广场东西宽约320米,南北长约350米,占地252亩。作为一个城市广场,其尺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建筑围合的院落空间尺度,因此,平面空间的分割就十分重要。分割太大难以聚集人气,分割太小则难以协调组织。广场南北、东西轴线长宽比接近3/1,这样既不失广场空间的大气,也不失其内部空间的围合与界定。

广场平面设计采用唐代里坊制的理念,共划分为36个单位空间,以27m×27m 为基本单元,每个单元象征一个“里坊”单位。其中有8个单位空间被设计为小主题广场,其余24个单位空间则布置了排列整齐的树木,并配置座椅,创造出供人交往、休憩的空间,以此营造出具有场所精神和一定围合感的积极空间。

(2)竖向分析

广场共设计了九级踏步,每个台阶五步,每级水池有7级叠水,与大雁塔7层相印合。拾阶而上,由北到南形成高差9米,逐级抬高将大雁塔托于南边,衬托出大雁塔的挺拔。广场两侧为两层的仿唐建筑,建筑高度约为十米。总体上,由北至南逐级升高,承托大雁塔;东西由喷泉中轴线向两侧,阶梯、景观区、建筑高度逐渐升高。同时,运用一些文化柱列、牌楼等景观构筑物建立人与建筑之间的对话,实现人的尺度―小品的尺度―建筑的尺度的逐级过渡。

视觉效果分析

1.色彩与材质

整体上,广场色调稳重、朴素。两侧建筑用色为朱红、瓦黑。朱红色代表大唐,体现大气恢弘,瓦黑与朱红的搭配既表达气势,又传达稳重;铺装用色为灰色。灰色作为中国古代宫廷内的地面铺装的常用色,奠定了整个广场大气安稳的色彩基调。

广场的地面铺装以砖、石等硬质铺地为主要材料,注重铺装的变化和细节的处理,结合绿化、喷泉水景、雕塑石刻与唐代风格的公共设施的布置,强化了广场的文化氛围和艺术特性,朴素而不张扬,体现了古都风韵与现代风采的完美结合,很好地延续了历史文脉。

2.音乐喷泉

大雁塔北广场是一个规模宏大的音乐喷泉广场,是目前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喷泉广场。其八级叠水池中的八级变频方阵是世界上最大的方阵。每当夜幕降临,广场展千姿百态,喷泉声、光、水、色有机交融,灯下大雁塔与水中塔影相映成趣,尽显唐辉,表现出大雁塔脚下大气磅礴、君临天下的气势。

文化属性分析

1.凸显佛教文化的地位

大雁塔北广场规划设计是依托大雁塔这一佛教建筑展开的,通过一条南北向细长型的景观水带,倒影着佛塔的身姿,凸显出佛塔的圣洁和崇高。同时在竖向空间上,层层抬高前往大雁塔的路面高程,象征着万佛朝宗,体现出佛塔的尊贵。

2.再现唐代里坊文化

广场的平面分割形态可以解读为唐代里坊平面的缩影,同时以九为基本模数划分空间,体现出大唐文化的繁荣昌盛。结合了传统的空间构图原则,以居中为尊,层层递进,再现了传统都城的规划理念。

3.唐风建筑的和谐统一

从广场建筑方面看,广场以展现唐文化为主轴、以秉承佛教为主旨,主体采用唐风建筑。用当代设计语言、构造技术与材料,将唐风建筑转化为具有文化特质和现代质感的样式。建筑群高低错落、丰富多变。采用典型的朱红梁柱、青灰瓦、灰白墙,风格古朴典雅,再现了唐代建筑粗犷、朴素、大气,却不乏活力的特点。其建筑既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再现了唐风古韵。

结语

大雁塔北广场作为展示西安市雁塔区特色文化形象的窗口,不断提升着西安市的文化品牌。依托唐代里坊制理念,结合传统的空间构图原则,运用现代的设计语汇,再现了唐风古韵。

第8篇:广场景观设计分析范文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

1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

当今,人们不再只满足房屋的精致装修,开始关注居住区景观环境。从景观规划设计学角度来说有其必然性,其一,追求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是城市人内在的需求,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其二,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提高了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因此,作为景观设计师,在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应从视觉景观形象、人的行为心理及环境生态绿化等方面全面分析,设计出舒适宜人的居住区环境。

2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现状及问题

现在的居住区景观设计越来越关注景观建筑的营造、活动设施的选择、照明及室外小品的设计,这大大提升了住区环境质量,但在设计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对基地环境景观及现状景观的考察力度不够、设计流于形式忽略使用功能、植物配置,未能实现生态化布局、活动场地忽略人的使用特点等现象。基于对居住区景观设计现状的调查分析,现将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第一,为了营造山水环绕的住区景观环境,改善地区小气候,一些居住区“挖湖堆山”大动土方。这样的大手笔会导致地表径流改变,造成景观要素营建与维护的障碍,此外基地现状景观的改变使居住区与周边环境缺乏景观衔接。

第二,有的开发商和设计师为了住区景观设计主题的独特性,通过营造磅礴气势的景观或者通过抽象图形造成的视觉冲击吸引人们的关注,但是这种追求壮观视觉效果的做法,忽略了为居民着想,未能根据人的尺度营造亲切的生态及人性空间。例如运用笔直的景观大道或世纪大道、加大步行道的宽度并在道路两旁种植高大乔木、摆放花钵、放置大型雕塑的方法来体现居住区的大气,这种做法忽略了景观细部处理,从而使其景观效果不明显又缺乏实用性。

第三,某些居住区内集中布置面积过大的活动广场,忽略了使用群体的差异,违背了营造住区家园感和花园感的初衷。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设计师为在有限的用地面积内提高居民的使用率,集中布置广场以满足社区人们交往、老人活动、儿童玩耍、健身娱乐等需求,从而导致硬质景观设计面积过大,软质景观面积减少,硬质铺装与绿化不能相融。如果广场内部再缺乏绿化,那么炎炎夏日无庇荫之处的广场必然影响人们户外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以人为本应该兼顾个人和群体使用的需要,也就是说要兼顾景观的私密性和公共性。集中布置的活动广场不能平衡各居住组团内居民的使用,步行距离过长会限制人们的出行,尤其是对使用广场频度较高的老人和儿童造成不便。

第四,就现在的居住区景观来说,没能充分发挥绿化的作用。一方面景观绿化见缝插针未能形成一定种植规模,空旷的草地、单调的植物种类和种植形式,不能实现小区家园感和花园感的目标。另一方面没能借助绿化有效组织居住区的风道、视觉通廊和环境走廊。因此,需要充分发挥绿化在美化环境、构筑空间、组织视线、改善小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第五,水景是高尚居住区的必备条件,一些居住区甚至加大水体面积以博得买家的喜爱,偌大的水面空无一物,硬质驳岸的僵硬与水体的柔美显得格格不入,究其原因,在于设计者过于追求人工硬质景观而忽略了生态软质景观,显然,这种仅关注功能而忽略了生态性的设计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水景设计应关注水体形态和生态理念的引入。

3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1)顺应地形,依山就势。居住区景观设计应结合地形条件进行设计,根据地形坡级安排各功能分区,对各种活动内容进行划分,从而形成独特的居住区景观。若原有地形起伏,那么居住区所有建筑的正负零标高,建筑群随着地形起伏而起伏,各居住区之间以台阶或坡道连接,依地形特点布置水景,挡土墙结合雕塑或廊架设计以丰富竖向景观层次。若基地内地形较为平坦,可以小范围的改造地形创造微地形,结合植物布置丰富竖向层次,作为人们聊天聚会、体育锻炼、开展邻里交往的场所。

(2)步道宜窄,以曲代直。居住区内的游步道处理应该考虑居民使用的舒适性,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步道宜窄使之更贴近人的尺度。此外步道宜曲不宜直,步道两旁应种植体态优美、枝叶舒展的乔灌木,每隔一定距离设置座椅或亭廊,布置一些尺度宜人的雕塑,线性婉转的道路令人们步行速度减慢,更加关注于景观空间内的细节,从而放松心情,使得住区环境可游可赏。

(3)广场宜小,化整为零。居住区广场的规划设计应从功能出发,为居民提供便利和舒适的小空间。首先应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分置在绿色组团中,使其更好地融于自然,这样不仅尺度适宜,也为单位组团内居民的使用提供了方便。如果小区面积较小,集中布置的广场则应结合绿化设计,运用树阵化整为零,这样可获得更多的绿茵也会使广场的形式美感得到加强。其次,广场的形式不应过于追求场地本身形式的完整。例如以圆为母题的广场,这样的形式极易与周围的建筑轮廓线产生冲突,会形成一系列难以处理的尖角空间,不利于植被栽植、材料铺装以及景点布置,应多用一些不规则的灵活构图方式,如利用折线形使植物景观与硬质景观穿插,尤其是广场与周围环境衔接部分宜隐不宜显,以此来减弱边界过渡的生硬感,更好地与居住区环境结合。

(4)绿满全景,密植分层。从居住区视觉景观出发,应该利用绿化多作视觉通廊和环境走廊。可将绿化与基地内起伏的地形、蜿蜒的道路、自然的水体结合来布置活动游憩场地,也可做集中的带状绿地布局。从环境生态方面看,应该多种乔灌木,增加绿量,提供绿荫,多做立体化绿化,讲求植物的层次,从低到高为草皮、灌木、小乔木、大乔木结合地形布置,围合出自然而层次丰富的绿色空间。从人的行为活动方面看,可将绿化与活动场地结合,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如在绿荫下布置老人活动区与儿童活动区、散步聊天的林荫小道以及休息座椅等。

(5)师法自然,巧用水景。居住区水景设计应该师法自然,所谓“师法”,蕴涵两重意思,一是在设计中有意识的模仿自然水景的形态,如自然河、湖、溪、涧。然后通过新材料新工艺重新诠释自然水体,这样可使居住区水景设计更贴近自然,有利于形成舒适放松的氛围。具体运用中应尽可能地用缓坡和植物营造出自然坡岸,水景旁的步道与水面若即若离、时隐时现,除了亲水平台,邻水步道与岸线应保持大于1.2米的距离,种植不阻挡视线的乔灌木丰富沿岸植物群落。二是在设计中有意模仿自然的渗透系统,发挥大自然的自能动性,补给景观用水,使之符合“生态主义”的设计原理。例如引入“雨水花园”的理念,经过合理的设计和维护来改善居住区景观环境。

4 结语

居住区景观应该满足人们的家园感、花园感和归属感,它的自然宁静、舒适宜人是钢筋水泥城市的缓冲器,设计师要认真对待实地考察、构思立意、推敲形式和空间设计的每个环节,使设计的每一步落于实处。

第9篇:广场景观设计分析范文

城市广场通常是指有建筑物和道路或者绿化带围合成的开放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社会活动的场所。是集中反映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与艺术面貌的空间环境。也是人们进行日常活动的中心,是一个城市的组成部分。人们在城市广场上进行集会、居民娱乐休闲、文化宣传等集体活动,比如:北京市的天安门广场,具有政治和历史的意义,也具有丰富的艺术面貌。因为,城市广场是开放性的空间,比较贴近人们的生活。提起“城市广场”,便浮现出大型的城市中心广场的形象。城市广场的建设对人们的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总体来说之,城市广场具有开放空间的各种功能,并且,有一定的规模和要求。人们在城市的中心建设供人们公共活动的广场;围绕一定的建设主题来配置的一些相适应设施、景观小品或者道路等围合的公共活动场地构成城市广场。由于城市广场具有供人们进行各种集体活动的功能,因此,在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中,对广场的布局作系统的设计,广场的面积大小取决于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广场建设的规模要与用途相一致。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其尺度、整个空间都要与其周围的建筑物成一定的比例,开放的空间要和建筑要配合。广场要有一定的铺装硬地供人们活动,相应的也要保证不得少于广场总面积25%的绿化场地,丰富的景观层次和不同的色彩。城市广场空间形式的多样性,城市广场具有一定的功能,其空间具有多样性表现形式。城市广场是供人们共同来享用城市文明的舞台,在建设时要考虑大众的需求,同时也考虑到特殊群体的需求,比如:残疾人等。城市广场的服务设施和建筑物的功能也要多样化,同时要具备休闲、娱乐以及艺术并存的综合服务功能。城市的建设时间跨度十分慢长,其始终处于新旧更替的过程中,每个时代的设计者和建造者不断塑造着城市空间。城市广场是一个城市开放空间中的组成部分。

二、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原则

(一)人性化的原则

设计从人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出发,“以人为本”,增强城市景观的亲和力,城市景观的科技等手段,营造出健康、安全的和谐空间环境,能够使人和自然和谐的发展。城市广场的景观建设,首先要考虑人们使用的方便性,是人们选择景观进行活动的前提条件。改善的空间环境,提供给人们更加舒适的小气候,利于城市居民的日常休闲、游憩,是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考虑的重要因素。城市广场景观是开放的公共空间,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活动方式与习惯,因此,人性化的景观设计原则应该是让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空间,同时,还应该考虑到特殊群体对空间的特殊要求。城市广场景观建设,要注重地域特色的、生态型的景观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会使当地居民觉得亲切,自然,人们处在这样的空间环境之中会感觉放松随性,同时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能够成为展示城市的特色与历史文化的窗口,成为城市广场的标志性景观。生态型的景观设计是景观健康成长的基础,健康的自然生态的景观才是美丽的,注重生态能够吸引人们驻足停留的关键。人性化的设计是要设计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景观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就是要设计出能实现人们活动空间环境的人性化。城市广场的景观不单单是为了欣赏观看,而是要做到人与自然相适应融合,人们置身在这样的空间环境之中有一定的归属感,最终目标就是把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的结合在一起。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广场、人、城市的关系的和谐,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当做到以人为本,富有一定的人情味,充满着生活的气息,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和交流的需要。比如,在设计时要考虑到为人们提供一个幽静的散步、聊天的空间,也要考虑到为活泼爱玩耍的孩子们提供一个游玩、嬉戏、的空间场所,同时还要考虑到为年迈体弱的老年人人提供一个休憩、的场所等等,这些都是人性化的体现。景观的设置可以让人们接触到绿色,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着鸟语花香的环境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从生态学角度研究景观设计,对城市广场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以较小的资源消耗满足人类的最大需求,同时,保持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的关系,以维持整个城市广场的发展系统的平衡。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作为城市广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要以生态城市的标准来作为城市广场建设的指导,已自然生态的理念去指导广场景观的设计,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种对景观的设计也就是生态景观设计,也称为绿色设计,它是现代流行的一种设计方式,这种设计的理念就是让景观设计与自然的生态规律过程相协调一致,使城市广场的建设对环境的破坏达到较小的程度。首先,景观格局的可持续性。是指从城市广场的整体空间格局以及过程意义上对景观的可持续性进行分析,景观就是一系列的生态系统的综合,要从空间格局与其发展的过程来认识,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力比如,风、水以及人的活动过程等等不可认为的自然界的力量,这些可持续性的过程,会影响到景观格局的可持续性。很多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结果表明,景观元素以及所在的空间位置等是构建城市广场生态景观的重要因素。景观格局的持续性是广场景观设计可持续性的一个方面,也是人类获得持续性的生态服务的要求。其次,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特定环境内,其空间的所有的生物以及此环境的统称。大到一片森林或者一条河流,小到一块湿地或者一片草地都是一个生态系统,在这样的生态系统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元素,这些生物元素之间不断的发生着能量与信息的交流。城市广场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其可持续性会受到人为的干扰。把城市广场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生物的环境关系的调整来实现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的发展,维护生态系统的再生功能。另外,景观的建设材料和施工的工程技术的可持续。景观建设要使用自然资源,这些资源又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要实现环境的可持续性,就要对不可再生的资源加以保护的利用。同时,也要保护可再生资源有限的再生能力,要采取减用或者再次利用的方式。最后,是景观使用的可持续性。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说,景观使用也应该是可持续性的。人口的不断增长与有限的资源是一个矛盾的问题,对城市广场的公共设施进行保护和科学的管理,提高其利用率。因此,景观设计有责任设计出克持续性城市广场的景观,提高其利用率。倡导可持续性的环境理论,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