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进口贸易的好处范文

进口贸易的好处精选(九篇)

进口贸易的好处

第1篇:进口贸易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价格贸易条件 收入贸易条件 贸易利益

一、引言

贸易条件这一概念很早就在经济学经典理论文献中出现了,但由于受传统国际贸易模式一定是正博弈过程的影响,贸易条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长期以来没有引起学者们的广泛讨论和研究。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普雷维什(RaulPrebisch,1950)和辛格(Hans Singer,1950)提出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观点之后,关于贸易条件的研究才持续不断进行着。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施开放政策以来,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占全球贸易总额比重的大幅提高,贸易结构也有较大的改善,那中国的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中国贸易条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中国将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使中国贸易条件向有利的方向变化?

贸易条件是反映一国贸易利益和贸易地位变动的基本概念。根据马歇尔的提供曲线,贸易条件说明了国际贸易为两国带来的利益范围及各国在利益分配中各占的比例。但是由于利用马歇尔提供曲线的假设前提是物物交换下供给等于需求,因此根据提供曲线研究贸易条件只适用于抽象的理论分析,同样不能具体地定量地得到一国一定时期贸易条件变化情况。在贸易条件的实证研究中,采用进出口价格指数和数量指数编制不同指数形式对贸易条件变化进行评价。在贸易条件评价指标的不断完善中出现了不同侧面反映贸易条件变化的各种形式的贸易条件指数,最主要的有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单要素贸易条件、双要素贸易条件等四种形式。本文主要考察价中国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价格贸易条件(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NBTT,也经常被称为净贸易条件、净易货贸易条件或净实物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反映的是一国出口单位价值商品能获得单位价值进口商品的变化,体现的是贸易利益分配的公平问题。收入贸易条件(Income Terms of Trade,ITT)是通过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乘以出口商品数量指数而得到的,反映的是一国出口商品的总体进口能力的变动情况,即出口收入变动所能获得进口商品的变化,体现的是通过国际贸易获得效率的问题。

二、中国贸易条件评价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on line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对中国1980年至2006年的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进行评价。中国的进出口价格指数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对比,出口价格指数在大幅度波动中降低,而进口价格指数则是在小幅度波动中提高,并且进口价格指数提高的程度大于出口指数降低的程度。正是在中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的大幅度波动下降、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小幅度波动提高和进口价格指数提高的程度大于出口指数下降的程度的共同作用下,1980年至2006年这27年问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指数总体趋势是有较大波动的下降,与1980年相比,中国贸易条件除1981年都处于恶化之中。这说明中国出口单位价值商品所能获得的单位进口商品是减少了,中国在国际贸易利益的公平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但从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波动的幅度看,这种波动具有一定的收敛性,用每5年的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做一次移动标准差分析,所得到的标准差变动也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程度是在减轻的。

中国出口增长指数快速持续提高,由1980年的100,提高到了2006年的4430.14,也就是说2006年中国出口商品数量是1980年的44倍之多,年平均提高指数达到了115.70。虽然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在1980年至2006年间有所下降,但幅度仅为17.57%,远不足以能抵消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幅度。因此,在出口商品数量增长的强大推动下,中国收入贸易条件指数变化是持续上升的,即中国的收入贸易条件持续改善。这说明中国出口商品的总体进口能力在不断提高,中国通过国际贸易获得了更高的效率。由于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程度在减轻,特别进入21世纪之后恶化程度明显下降,使得中国收入贸易条件近几年的改善幅度相当大。

三、中国贸易条件变化的原因分析

根据贸易条件的计算公式,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直接原因是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和进口价格指数上升,收入贸易条件改善的全部依赖于出口的增长。从中国出口和进口价格指数可看出中国进口价格指数的上升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程度大于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的影响,并且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程度有下降的趋势,相反,中国进口价格指数下降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程度有上升的趋势。影响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和进口价格指数上升的因素有很多,比较突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工贸易增长迅速

中国以加工贸易方式的出口由1981年的13.31亿美元增长到了2006年的5,103.55亿美元,占总出口的比重由5.14%提高到了52.67%;以加工贸易方式的进口由15.04亿美元增长到了3,214.72亿美元,占总进口的比重6.83%提高到了40.62%。加工贸易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两头在外,原料和中间投入品主要靠进口,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中间产品,其价格往往缺乏弹性,且易受出口国垄断,会使中国进口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同时加工贸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存在制约,首先,迅速增加了中国制成品的出口量,造成出口商之间恶性竞争,使出口价格上涨受到抑制;其次,在目前这种一体化的国际生产体系中,由于中国处于生产的下游或终端,多为简单的加工和组装发展阶段,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只是跨国公司的“装配车间”。增值率不高导致出口价格难以上涨。相反,随着加工贸易进口需求绝对值迅速增加,导致国内加工企业对国际燃料、原材料等初级产品和成套设备的需求大幅度上升,鉴于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价格在最近20年中基本上处于上升趋势,进而使进口初级产品的价格指数趋于上扬。

(二)国际市场比较集中

中国的进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发达程度基本上都高于中国。2006年出口最多的前10国家或地区的出口总额占中国总出口的68.73%,前3个国家或地区占46.48%,仅向美国和日本的出口就超过了全部出口的三分之一。2006年进口最多的前10国家或地区的进口总额占中国总进口的63.60%,前5个国家或地区就占将近一半,达到49.22%。中国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以至于在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低迷的情况下中国出口产品价格受到较大的影响。如美国经济时好时坏,日本经济则长期表现不佳,美国和日本都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其经济的发展状况对中国出口影响很大。一方面,美国和日本经济不景气引起的需求下降,将直接影响中国的出口;另一方面,出口市场的经济低迷容易引发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导致贸易摩擦,使中国出口受阻。

(三)FDI大量流入

中国FDI吸收量由1984年的26.51亿美元增长到了2,001.74亿美元。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吸引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FDI企业进出口比重由原来比较低的水平提高到了2006年的58.87%。根据国际收入转移的贸易条件效应一般原理,收入转出国的贸易条件将趋于恶化,收入转入国的贸易条件将趋于改善,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应该趋于改善。但FDI的净流入并没有带来中国贸易条件的改善,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吸收FDI主要流入劳动密集型行业,易造成出口企业的恶性价格竞争。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的贸易结构在国际贸易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以低素质劳动力为基础的产业发展导向不能维持国际竞争优势,从而陷入“比较利益陷阱”,并造成了中国对经济发达国家的依赖。二是FDI形成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执行“转移价格”,影响了中国进出口价格。目前在中国投资的外国企业,为了达到减轻所得税负、转移资金和利润、逃避管制等目的,往往采取高价进口中间产品、原材料、机器设备,而低价出口制成品的经营策略。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中国进口产品的高价位;同时,即使不考虑国家出口退税等支持措施,而把劳动生产率差异、技术水平差距等因素考虑在内,外企的出口价格水平也明显偏低。跨国公司的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进口价格却降低了出口价格,在FDI企业进出口比重接近60%的情况下,直接导致了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

(四)关税下降使进口需求扩大

加入WTO后,由于关税大幅度下降,进口商品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但由于进口需求强劲,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实际进口商品的价格没有明显下降,这一点通过计算进口价格指数能得到很好的验证。一个贸易大国征收关税,能使出口品的相对价格降低,生产者就会生产更多的进口品,而消费者会消费更多的出口品,这样,出口品的相对供给减少,相对需求增加,从而出口品的世界相对价格会上升,贸易条件得以改善。而在关税下降时这一情况正好相反。中国加入WTO后,关税一直下降,而中国又是一个贸易大国,因此,贸易条件的恶化与此有一定的关系。

四、改善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对策

从中国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的变化看,中国近30年参与国际贸易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损失一定的公平获得了更高的效率。这样的结果就是中国虽然发展成为了贸易大国但并没有成为贸易强国。中国参与国际贸易能否即提高公平程度又能获得效率呢?针对上述原因,通过以下的努力可有效防止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降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公平损失程度,保持收入贸易条件的持续改善,进一步提高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效率获得水平。

(一)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产品差异化程度

中国出口产品绝大部分是制成品。通过提高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差异化程度。加大对高新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建立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孵化器,加快知识向高新技术的转化,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创新体系,对企业的研究开发给予财税支持、资助和信息服务,提高研究高新技术方向的市场性;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的科研合作,使高等院校的高新技术成果能较快投入到产业中去,拉近技术主体与市场主体的距离。

(二)鼓励加工贸易向纵深拓展

鼓励加工贸易向上游产业延伸。通过加工贸易的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利用外资政策和税收政策结合起来,消除加工贸易向上游产业延伸的体制约束和政策障碍,引导加工贸易向关联度大的产业和经济的纵深环节拓展。发挥内资企业现有的生产基础和技术基础,积极促进内资企业发展加工贸易,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调整加工贸易税收政策,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更多地使用国产原材料和零部件,促使加工贸易通过贸易和投资行为从下游装配业到中间产品需求再向上游原材料工业的逐步延伸,提高原材料工业水平,延长国内产业链,推动中国上游产业和基础工业的发展,促使加工贸易向纵深拓展。促进加工贸易向技术密集型生产环节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各种财政金融措施,将加工贸易的发展纳入国家产业政策范畴,实行加工贸易的产业评估制度,提高技术含量和加工深度,鼓励加工贸易向技术密集型生产环节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三)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积极扩大海外市场,避免出口市场的过度集中。扩大与发展中国家(如东欧、南美洲、非洲、中亚等)及周边国家(如俄罗斯、韩国、东盟、南亚国家等)的贸易往来,使中国的出口市场多元化,从而减缓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状况及政策变化带来的冲击。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偏好与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根据需求相似说,发展与他们的贸易关系,不仅出口商品价格不容易下降,还有利于扩大中国商品的出口。根据引力模型,周边国家具有地缘优势,双边贸易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且中国相对而具有较高的发展程度,价格贸易条件改善比较容易。

(四)有选择地继续鼓励引进FDI

大跨国公司和效率寻求型的FDI能带来的溢出效应更显著,能迅速扩大中间贸易品的出口,使中国比较容易地更深入地融入到世界经济生产体系之中,使中国的贸易政策倾向更稳定。建立包括FDI来源、目的和溢出效果等内容的FDI引进项目评估体系。通过对FDI投资主体的整体评估,说明FDI投资主体是否具有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体系;通过对FDI引进项目性质的评估,说明FDI投资主体来华投资是为了巨大的市场还是为比较低的生产要素成本;通过项目预期结果的评估,说明FDI对出口贸易、技术、管理和劳动力等溢出效果如何。制定专门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通过与目录相适应的进出口政策和生产税收政策,引导FDI投向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部门,投向国际化生产链条中附加值大、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或加工工序环节,提升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的层次。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借鉴浙江一些行业协会在协调同类商品出口方面的经验,在国家层面建立相应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做好出口产品规划,防止国内出口厂商的恶性竞争。由于国内厂商问的恶性竞争,附加值原本就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被压得极低,由此带来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国内福利水平的降低,并加剧了贸易摩擦。国内厂商的单打独斗不但表现在产品的出口上,也表现在对原料的进口上。在国际原料价格大幅提高、际能源争夺日趋激烈的今天,国内厂商应该联合起来面对国际原料供应商,增加自身的谈判砝码。

第2篇:进口贸易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贸易保护;对外贸易;贸易政策;新贸易保护主义

1 国际贸易政策基本演进过程

1.1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

重商主义思想是当时保护主义的理论基础。

1.2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

自由贸易政策占主导地位,但与此同时工业上还处于落后的德国和美国等国的经济学家这竭力主张实施贸易保护政策。代表人物是汉密尔顿和李斯特,他们都提出以保护幼稚工业来促进后进国家的发展。

1.3 资本主义垄断时期

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成为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催化剂。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垄断国内市场和争夺世界市场,纷纷实行侵略性保护贸易政策。

1.4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贸易自由化时期

新型的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为战后贸易自由化的兴起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贸易自由化浪潮,但是战后的贸易自由化倾向与自由竞争时期的贸易自由主义有所不同,并不强调全面的贸易自由,而是一种有保留的贸易自由,它并不完全排斥贸易保护政策。

1.5 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时期

1973年的能源危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高失业率,严重的经济衰退和结构性的经济危机给发达国家经济以沉重的打击,国际贸易领域中自由化倾向逐渐减弱并趋于停顿,呈现出贸易保护主义加强的趋势。

从国际贸易政策的基本演进过程的几个阶段不难看出,国家贸易政策的保护性是本质性的。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保护性始终伴随着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进,即使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自由化占主导的时期也仍然有贸易保护的影子;(2)尽管历史上确实存在过若干次自由贸易时期,但保护性的贸易政策在时间上总的来说是占主导地位的;(3)在二战前的各国贸易政策无多边贸易协议的束缚,各国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完全依据本国利益,这样极易产生贸易保护的做法;(4)世纪年代倡导自由贸易,并订立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以约束各国的保护措施,但贸易政策的保护本性没有因为贸易政策的国际协调而改变。

2 国际贸易保护新趋向

2.1 贸易保护措施多样化,重点从关税壁垒转向非关税壁垒

贸易保护多样化的措施主要包括:(1)按照有效保护税率设置阶梯关税。(2)加强了征收“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的活动。(3)非关税壁垒不断增高。(4)强调管理贸易。由于关税壁垒受到世界贸易组织的制约,以提高关税水平来实行贸易保护已不现实了,各国更多的采用以上措施来实行进口限制。

2.2 被保护的商品项目不断增加

被保护的商品从传统商品、农产品向高级工业品和劳务部门。从商品类别上分,主要的有四大类商品:纺织品、服装和鞋类;某些钢铁产品;运输工具(主要是汽车);电子产品。

2.3 “奖出限入”措施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

二战后,随着国际分工的加深和自由贸易的发展,西方各国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日益增强,争夺国外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采取限制进口的措施往往会加剧国和国之间的摩擦,受到其他国家的谴责和报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国家把“奖出限入”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方面。从经济、组织等多方面促进商品出口。如向出口厂商提供各种财政上的优惠,利用出口信贷、出口信贷的国家担保制、出口补贴等措施鼓励商品出口。

2.4 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贸易壁垒

经济一体化和区域性贸易集团的发展,是当代国际经济体中一个最主要特征。区域性集团的建立本身就带着排他性,在对内加强自由化的时候,势必排挤、打击集团外的竞争者。区域化贸易集团的这种作用使得世界各国不得不寻找一些国家组织起来进行抗衡,否则就会削弱在国际经贸中的竞争力。这种现象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会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限制和反限制、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的重要特征。

3 保护性贸易政策产生的原因

3.1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WTO政策执行的不平衡

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虽然确实对贸易双方都有好处,但贸易双方因自由贸易得到的好处是不均等的。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在与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中,发达国家得到的好处比发展中国家得到的好处要多。材料显示,贸易自由化所创造的财富70%为发达国家所获取,分给10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仅仅30%左右,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不仅没有获得好处,有时损失甚至超过其获得的利益,这使全球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这样,发展中国家想追赶发达国家,实现本国复兴的愿望就很难实现。于是,国家之间在对贸易利益的争夺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保护贸易政策的实行。而且历史证明,没有一个国家是一直极力鼓吹贸易自由化的国家,在实现工业化之前任何国家都采取了高关税的保护政策。

3.2 国内经济矛盾的转移

每当一国经济衰退,其对本国经济贸易的保护也必然抬头。目前,美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都在走低,特别是在去年的经济危机之后,其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是必不可免的。美国经济走低,其他西方国家经济随着走低。受世界经济不景气及西方国家国内政治利益的影响,西方国家不时笼罩着贸易保护主义的阴影,并凭借着其优势的经济力量,对发展中国家采取双重标准,致使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环境变得更为恶劣。世界贸易组织虽以促进贸易自由化、遏制贸易保护主义为宗旨,但是由于各国竞争力不同,自由贸易体制受益的程序不同,出于对本国利益的考虑和对本国产业的保护,贸易保护主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3.3 国内政治矛盾的转移

西方民主政治是各种利益集团斗争后妥协的产物,政治家为了迎合利益集团的利益需求,强行推行其国内市场保护的“国内法”。例如,美国经常引用的“301条款”,是美国1974年贸易法中的一个条款。该款授予美国总统对外国影响美国商业的“不合理”和“不公平”的进口,加以限制和采用广泛报复措施的权力。其中“不公平”指不符合国际法或与国际法规定的义务不一致 ;“不合理”则不一定是非法行为,只要严重损害了美国商业利益,都是“不合理”。美国1974年贸易法中,还有一个406条款,是专门针对共产党国家商品对美国的进口的。根据这个条款,无需有“严重损害”,只要有较轻的“重大损害”,就足以采取报复行动。”

第3篇:进口贸易的好处范文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online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对中国1980年至2006年的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进行评价。中国的进出口价格指数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对比,出口价格指数在大幅度波动中降低,而进口价格指数则是在小幅度波动中提高,并且进口价格指数提高的程度大于出口指数降低的程度。正是在中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的大幅度波动下降、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小幅度波动提高和进口价格指数提高的程度大于出口指数下降的程度的共同作用下,1980年至2006年这27年问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指数总体趋势是有较大波动的下降,与1980年相比,中国贸易条件除1981年都处于恶化之中。这说明中国出口单位价值商品所能获得的单位进口商品是减少了,中国在国际贸易利益的公平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但从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波动的幅度看,这种波动具有一定的收敛性,用每5年的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做一次移动标准差分析,所得到的标准差变动也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程度是在减轻的。

中国出口增长指数快速持续提高,由1980年的100,提高到了2006年的4430.14,也就是说2006年中国出口商品数量是1980年的44倍之多,年平均提高指数达到了115.70。虽然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在1980年至2006年间有所下降,但幅度仅为17.57%,远不足以能抵消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幅度。因此,在出口商品数量增长的强大推动下,中国收入贸易条件指数变化是持续上升的,即中国的收入贸易条件持续改善。这说明中国出口商品的总体进口能力在不断提高,中国通过国际贸易获得了更高的效率。由于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程度在减轻,特别进入21世纪之后恶化程度明显下降,使得中国收入贸易条件近几年的改善幅度相当大。

二、中国贸易条件变化的原因分析

根据贸易条件的计算公式,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直接原因是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和进口价格指数上升,收入贸易条件改善的全部依赖于出口的增长。从中国出口和进口价格指数可看出中国进口价格指数的上升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程度大于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的影响,并且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程度有下降的趋势,相反,中国进口价格指数下降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程度有上升的趋势。影响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和进口价格指数上升的因素有很多,比较突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工贸易增长迅速

中国以加工贸易方式的出口由1981年的13.31亿美元增长到了2006年的5,103.55亿美元,占总出口的比重由5.14%提高到了52.67%;以加工贸易方式的进口由15.04亿美元增长到了3,214.72亿美元,占总进口的比重6.83%提高到了40.62%。加工贸易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两头在外,原料和中间投入品主要靠进口,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中间产品,其价格往往缺乏弹性,且易受出口国垄断,会使中国进口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同时加工贸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存在制约,首先,迅速增加了中国制成品的出口量,造成出口商之间恶性竞争,使出口价格上涨受到抑制;其次,在目前这种一体化的国际生产体系中,由于中国处于生产的下游或终端,多为简单的加工和组装发展阶段,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只是跨国公司的“装配车间”。增值率不高导致出口价格难以上涨。相反,随着加工贸易进口需求绝对值迅速增加,导致国内加工企业对国际燃料、原材料等初级产品和成套设备的需求大幅度上升,鉴于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价格在最近20年中基本上处于上升趋势,进而使进口初级产品的价格指数趋于上扬。

(二)国际市场比较集中

中国的进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发达程度基本上都高于中国。2006年出口最多的前10国家或地区的出口总额占中国总出口的68.73%,前3个国家或地区占46.48%,仅向美国和日本的出口就超过了全部出口的三分之一。2006年进口最多的前10国家或地区的进口总额占中国总进口的63.60%,前5个国家或地区就占将近一半,达到49.22%。中国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以至于在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低迷的情况下中国出口产品价格受到较大的影响。如美国经济时好时坏,日本经济则长期表现不佳,美国和日本都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其经济的发展状况对中国出口影响很大。一方面,美国和日本经济不景气引起的需求下降,将直接影响中国的出口;另一方面,出口市场的经济低迷容易引发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导致贸易摩擦,使中国出口受阻。

(三)FDI大量流入

中国FDI吸收量由1984年的26.51亿美元增长到了2,001.74亿美元。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吸引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FDI企业进出口比重由原来比较低的水平提高到了2006年的58.87%。根据国际收入转移的贸易条件效应一般原理,收入转出国的贸易条件将趋于恶化,收入转入国的贸易条件将趋于改善,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应该趋于改善。但FDI的净流入并没有带来中国贸易条件的改善,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吸收FDI主要流入劳动密集型行业,易造成出口企业的恶性价格竞争。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的贸易结构在国际贸易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以低素质劳动力为基础的产业发展导向不能维持国际竞争优势,从而陷入“比较利益陷阱”,并造成了中国对经济发达国家的依赖。二是FDI形成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执行“转移价格”,影响了中国进出口价格。目前在中国投资的外国企业,为了达到减轻所得税负、转移资金和利润、逃避管制等目的,往往采取高价进口中间产品、原材料、机器设备,而低价出口制成品的经营策略。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中国进口产品的高价位;同时,即使不考虑国家出口退税等支持措施,而把劳动生产率差异、技术水平差距等因素考虑在内,外企的出口价格水平也明显偏低。跨国公司的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进口价格却降低了出口价格,在FDI企业进出口比重接近60%的情况下,直接导致了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

(四)关税下降使进口需求扩大

加入WTO后,由于关税大幅度下降,进口商品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但由于进口需求强劲,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实际进口商品的价格没有明显下降,这一点通过计算进口价格指数能得到很好的验证。一个贸易大国征收关税,能使出口品的相对价格降低,生产者就会生产更多的进口品,而消费者会消费更多的出口品,这样,出口品的相对供给减少,相对需求增加,从而出口品的世界相对价格会上升,贸易条件得以改善。而在关税下降时这一情况正好相反。中国加入WTO后,关税一直下降,而中国又是一个贸易大国,因此,贸易条件的恶化与此有一定的关系。

三、改善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对策

从中国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的变化看,中国近30年参与国际贸易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损失一定的公平获得了更高的效率。这样的结果就是中国虽然发展成为了贸易大国但并没有成为贸易强国。中国参与国际贸易能否即提高公平程度又能获得效率呢?针对上述原因,通过以下的努力可有效防止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降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公平损失程度,保持收入贸易条件的持续改善,进一步提高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效率获得水平。

(一)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产品差异化程度

中国出口产品绝大部分是制成品。通过提高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差异化程度。加大对高新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建立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孵化器,加快知识向高新技术的转化,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创新体系,对企业的研究开发给予财税支持、资助和信息服务,提高研究高新技术方向的市场性;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的科研合作,使高等院校的高新技术成果能较快投入到产业中去,拉近技术主体与市场主体的距离。

(二)鼓励加工贸易向纵深拓展

鼓励加工贸易向上游产业延伸。通过加工贸易的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利用外资政策和税收政策结合起来,消除加工贸易向上游产业延伸的体制约束和政策障碍,引导加工贸易向关联度大的产业和经济的纵深环节拓展。发挥内资企业现有的生产基础和技术基础,积极促进内资企业发展加工贸易,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调整加工贸易税收政策,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更多地使用国产原材料和零部件,促使加工贸易通过贸易和投资行为从下游装配业到中间产品需求再向上游原材料工业的逐步延伸,提高原材料工业水平,延长国内产业链,推动中国上游产业和基础工业的发展,促使加工贸易向纵深拓展。促进加工贸易向技术密集型生产环节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各种财政金融措施,将加工贸易的发展纳入国家产业政策范畴,实行加工贸易的产业评估制度,提高技术含量和加工深度,鼓励加工贸易向技术密集型生产环节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三)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积极扩大海外市场,避免出口市场的过度集中。扩大与发展中国家(如东欧、南美洲、非洲、中亚等)及周边国家(如俄罗斯、韩国、东盟、南亚国家等)的贸易往来,使中国的出口市场多元化,从而减缓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状况及政策变化带来的冲击。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偏好与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根据需求相似说,发展与他们的贸易关系,不仅出口商品价格不容易下降,还有利于扩大中国商品的出口。根据引力模型,周边国家具有地缘优势,双边贸易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且中国相对而具有较高的发展程度,价格贸易条件改善比较容易。

(四)有选择地继续鼓励引进FDI

大跨国公司和效率寻求型的FDI能带来的溢出效应更显著,能迅速扩大中间贸易品的出口,使中国比较容易地更深入地融入到世界经济生产体系之中,使中国的贸易政策倾向更稳定。建立包括FDI来源、目的和溢出效果等内容的FDI引进项目评估体系。通过对FDI投资主体的整体评估,说明FDI投资主体是否具有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体系;通过对FDI引进项目性质的评估,说明FDI投资主体来华投资是为了巨大的市场还是为比较低的生产要素成本;通过项目预期结果的评估,说明FDI对出口贸易、技术、管理和劳动力等溢出效果如何。制定专门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通过与目录相适应的进出口政策和生产税收政策,引导FDI投向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部门,投向国际化生产链条中附加值大、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或加工工序环节,提升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的层次。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借鉴浙江一些行业协会在协调同类商品出口方面的经验,在国家层面建立相应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做好出口产品规划,防止国内出口厂商的恶性竞争。由于国内厂商问的恶性竞争,附加值原本就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被压得极低,由此带来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国内福利水平的降低,并加剧了贸易摩擦。国内厂商的单打独斗不但表现在产品的出口上,也表现在对原料的进口上。在国际原料价格大幅提高、际能源争夺日趋激烈的今天,国内厂商应该联合起来面对国际原料供应商,增加自身的谈判砝码。

(六)明确关税政策的目标

在加WTO之后,关税水平调整的余地不大,但可进行关税结构的调整。结合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WTO要求的关税水平,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处理好进口关税梯度结构和降低关税总水平之间的关系,适当缩小关税的有效保护率与名义关税率之间的差距,尽量减少关税所造成的扭曲效应。对进口需求弹性较高的产品征收相对较低的税率,而对进口需求弹性较低的产品则征收相对较高的税率。弱化关税在增加财政收入和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的作用,适当考虑关税保护就业的作用。

第4篇:进口贸易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贸易保护;对外贸易;贸易政策;新贸易保护主义

1 国际贸易政策基本演进过程

1.1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

重商主义思想是当时保护主义的理论基础。

1.2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

自由贸易政策占主导地位,但与此同时工业上还处于落后的德国和美国等国的经济学家这竭力主张实施贸易保护政策。代表人物是汉密尔顿和李斯特,他们都提出以保护幼稚工业来促进后进国家的发展。

1.3 资本主义垄断时期

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成为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催化剂。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垄断国内市场和争夺世界市场,纷纷实行侵略性保护贸易政策。

1.4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贸易自由化时期

新型的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为战后贸易自由化的兴起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贸易自由化浪潮,但是战后的贸易自由化倾向与自由竞争时期的贸易自由主义有所不同,并不强调全面的贸易自由,而是一种有保留的贸易自由,它并不完全排斥贸易保护政策。

1.5 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时期

1973年的能源危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高失业率,严重的经济衰退和结构性的经济危机给发达国家经济以沉重的打击,国际贸易领域中自由化倾向逐渐减弱并趋于停顿,呈现出贸易保护主义加强的趋势。

从国际贸易政策的基本演进过程的几个阶段不难看出,国家贸易政策的保护性是本质性的。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保护性始终伴随着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进,即使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自由化占主导的时期也仍然有贸易保护的影子;(2)尽管历史上确实存在过若干次自由贸易时期,但保护性的贸易政策在时间上总的来说是占主导地位的;(3)在二战前的各国贸易政策无多边贸易协议的束缚,各国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完全依据本国利益,这样极易产生贸易保护的做法;(4)世纪年代倡导自由贸易,并订立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以约束各国的保护措施,但贸易政策的保护本性没有因为贸易政策的国际协调而改变。

2 国际贸易保护新趋向

2.1 贸易保护措施多样化,重点从关税壁垒转向非关税壁垒

贸易保护多样化的措施主要包括:(1)按照有效保护税率设置阶梯关税。(2)加强了征收“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的活动。(3)非关税壁垒不断增高。(4)强调管理贸易。由于关税壁垒受到世界贸易组织的制约,以提高关税水平来实行贸易保护已不现实了,各国更多的采用以上措施来实行进口限制。

2.2 被保护的商品项目不断增加

被保护的商品从传统商品、农产品向高级工业品和劳务部门。从商品类别上分,主要的有四大类商品:纺织品、服装和鞋类;某些钢铁产品;运输工具(主要是汽车);电子产品。

2.3 “奖出限入”措施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

二战后,随着国际分工的加深和自由贸易的发展,西方各国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日益增强,争夺国外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采取限制进口的措施往往会加剧国和国之间的摩擦,受到其他国家的谴责和报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国家把“奖出限入”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方面。从经济、组织等多方面促进商品出口。如向出口厂商提供各种财政上的优惠,利用出口信贷、出口信贷的国家担保制、出口补贴等措施鼓励商品出口。

2.4 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贸易壁垒

经济一体化和区域性贸易集团的发展,是当代国际经济体中一个最主要特征。区域性集团的建立本身就带着排他性,在对内加强自由化的时候,势必排挤、打击集团外的竞争者。区域化贸易集团的这种作用使得世界各国不得不寻找一些国家组织起来进行抗衡,否则就会削弱在国际经贸中的竞争力。这种现象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会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限制和反限制、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的重要特征。

3 保护性贸易政策产生的原因

3.1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wto政策执行的不平衡

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虽然确实对贸易双方都有好处,但贸易双方因自由贸易得到的好处是不均等的。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在与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中,发达国家得到的好处比发展中国家得到的好处要多。材料显示,贸易自由化所创造的财富70%为发达国家所获取,分给10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仅仅30%左右,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不仅没有获得好处,有时损失甚至超过其获得的利益,这使全球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这样,发展中国家想追赶发达国家,实现本国复兴的愿望就很难实现。于是,国家之间在对贸易利益的争夺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保护贸易政策的实行。而且历史证明,没有一个国家是一直极力鼓吹贸易自由化的国家,在实现工业化之前任何国家都采取了高关税的保护政策。

3.2 国内经济矛盾的转移

每当一国经济衰退,其对本国经济贸易的保护也必然抬头。目前,美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都在走低,特别是在去年的经济危机之后,其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是必不可免的。美国经济走低,其他西方国家经济随着走低。受世界经济不景气及西方国家国内政治利益的影响,西方国家不时笼罩着贸易保护主义的阴影,并凭借着其优势的经济力量,对发展中国家采取双重标准,致使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环境变得更为恶劣。世界贸易组织虽以促进贸易自由化、遏制贸易保护主义为宗旨,但是由于各国竞争力不同,自由贸易体制受益的程序不同,出于对本国利益的考虑和对本国产业的保护,贸易保护主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3.3 国内政治矛盾的转移

西方民主政治是各种利益集团斗争后妥协的产物,政治家为了迎合利益集团的利益需求,强行推行其国内市场保护的“国内法”。例如,美国经常引用的“301条款”,是美国1974年贸易法中的一个条款。该款授予美国总统对外国影响美国商业的“不合理”和“不公平”的进口,加以限制和采用广泛报复措施的权力。其中“不公平”指不符合国际法或与国际法规定的义务不一致 ;“不合理”则不一定是非法行为,只要严重损害了美国商业利益,都是“不合理”。美国1974年贸易法中,还有一个406条款,是专门针对共产党国家商品对美国的进口的。根据这个条款,无需有“严重损害”,只要有较轻的“重大损害”,就足以采取报复行动。”

4 面对保护性国际贸易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调整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我国的对外贸易已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且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框架。但是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我国面临的贸易环境逐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处于国际贸易保护环境中的中国对贸易政策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调整得进一步深入和有新的思路。

4.1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中的出口鼓励措施

出于鼓励对外贸易,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出口鼓励政策,包括贸易补贴、外汇留存、出口退税以及用于出口的进口关税减免等措施。但为了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变,推进国民经济内外循环机制的改善,今后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改变应单纯的鼓励出口转向建立和培养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完善企业的产权制度,明确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转变政府的行政只能,规范竞争环境,加快外贸经营权的改革,确保竞争机制的良性运转。

4.2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中的关税手段

作为国际社会认可的唯一合法保护手段,我国的关税措施远在建国之初就已实行,并且关税税率还相当高。但在漫长的计划经济时期,随着计划控制的加强及经济管理权利的日益集中,关税并不能真正起到调节进出口贸易和保护国内市场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强了对关税这一政策手段的控制和管理,我国的关税总水平已是多次大幅下调,税率已是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4.3 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非关税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我国的非关税壁垒是逐步提高的,先后采取的非关税措施重要有:

(1)进口许可证。进口许可证虽已大幅缩减,但我国在许可证的申领手续和环节上还存在多头管理等一些问题,为此必须加快简政放权,简化环节的改革力度,逐步减少许可证管理的范围。

(2)进口配额。从今后的改革形势来看,实行数量配额和价值配额相结合的方法,该宽就宽,该增就增,有效地发挥进口配额调节进口规模的作用。

(3)进口检验措施。应该说我国的进口商品检验制度与世贸组织的要求基本一致,但还存在程序繁杂、多头检察、条款不统一等问题。为此我们应在符合世贸组织的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合理的运用规则,发挥这一手段对我国国内市场的保护作用。

(4)行政控制。为了加强对幼稚产业的扶持,控制相关产品的进口,实施行政控制这一措施主要是对机电产品而言的。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由于各级政府先后制定了许多透明度不高的内部规定、目录管理及进口替代清单。2001年入世以来,为了加快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接轨进程,在透明度方面,我国已经清理修订了全部原有内部行政控制措施,并及时公布了一大批符合世贸要求的法律法规文件。

参考文献

[1]曼昆.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中国海关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1992-2004.

[3]何茂春.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与规则[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

[4]程宪,程大中.国际服务贸易[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5篇:进口贸易的好处范文

一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如何,通过建立评价体系可以对其衡量与综合评价。本研究通过中国商务部、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等官方网站获取数据并进行数据计算及比较分析。本研究采用显示性指标和分析性指标对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分析。

(一)显示性指标1、国际市场占有率一国(或一地区)的某产品出口额与世界市场上出口总额的比重即为国际市场占有率,用公式可表示为:国际市场占有率=该国出口额世界出口总额*100%。它直接反映了某产业或某产品(这里指国际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现实状态,横向对比出国际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其数值越大出口竞争力越强。2013年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为4.6%,虽然在世界上排名第五,但是比例极小,比起美国14.3%及英国6.3%仍旧有很大的差距,其竞争力相对较弱,发展空间巨大。具体情况见表2.2、贸易竞争力指数(TC)贸易竞争指数(TC)又叫比较优势指数(ComparativeAdvantageIn⁃dex,CAI)、可比进出口指数(NormalizedTradeBalance,NTB),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公式可以表达为:Xi=Ei-IiEi+Ii,这里Xi指贸易竞争指数,Ei指产品i的出口总额,Ii指产品i的进口总额。Xi的取值范围为[-1,1],当它大于0时说明竞争力强,越接近于1竞争力越强,反之亦然。由表4可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TC指数从21世纪以来一直处于负值状态(TC<0),竞争力极弱,未能达到平均水平;并且近年来TC指数离0越来越偏远,但偏远幅度不大,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有稍微下降趋势。而从横向对比(表3)可知在2013年国际服务贸易主要进出口国家中,英国的TC指数最高,美国次之,而中国的TC指数却远远小于这两个国家,甚至低于法国、印度等国家,说明了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远远小于世界上主要国家服务贸易竞争力,且存在一定的差距,仍需要努力发展好服务贸易。3、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RCA)显性比较优势(RCA)是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elaBalassa)于1976年提出的一个具有较高经济学价值的竞争力测度指数。RCA是指在某国市场上,从本国进口的某种产品占该产品进口总额的比重,与从本国进口总额占某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之比。这里直接用RCA表示中国服务贸易的显性比较优势,XC、YC分别表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与中国总出口额,XW、YW分别表示世界国际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与世界出口总额,用公式可表达为:RCA=Xc/YcXw/Yw。RCA用相对数值进行计算,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国家和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在此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相对水平与竞争力水平的一个很好体现。RCA指标也是反映贸易结构与贸易依存状况的指标,当RCA>2.5时表明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当指标居于1.25-2.5之间时表示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居于0.8-1.25之间时则竞争力水平一般,当指标低于0.8时,则表示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从表4可知十多年来我国的国际服务贸易RCA指数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在0.40-0.51之间,2009年其指数更是降到最低0.39,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达到史上最弱。并且我国国际服务贸易RCA指数一直远远低于0.8,说明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很弱。4、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ompetitiveAdvantage,CA)是从出口的比较优势中减去该产业的进口比较优势而得到的竞争优势。相对于RCA,CA将进口、出口同时考虑进去,更进一步真实地反应产业的竞争力,其公式为:CA=RCA-Ic/ZcIw/Zw,其中Ic、Zc分别表示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与中国进口额,Iw、Zw分别表示世界服务贸易进口额与世界进口额。当CA<0表明产业贸易竞争力处于相对竞争劣势,当CA=0表明产业贸易自我平衡,当CA>0则表明竞争力处于相对优势,且CA越大表明竞争力越强。由表6可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变化不大,都是负数,皆小于0,表明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处于相对竞争劣势。总之,由图2可直观看出我国十多年来TC、RCA、CA指数波动不大,上升趋势不强,国际竞争力弱且进步小,提高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成为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分析性指标国际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SO):服务贸易的全球化、自由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各国服务产业发展水平与阶段不同,对服务贸易的开放和控制程度是不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一国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SO)提出了计算公式:SO=Sx+SyGDP,其中SX、SY为服务贸易的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GDP为国内生产总值。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反映了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开放程度,体现了一国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市场的依赖程度。一国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的程度越深出口能力就越强,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与市场开放度呈正相关关系。本研究通过《中国统计摘要2013》中国历年人民币对主要外币年平均汇价统计(中间价)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我国历年GDP(万元),将我国历年GDP换算成以单位为亿美元的数据后得出表4中的SO数据。由图2可以直观看出,2000-2013年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SO较低,波动上升幅度小,说明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程度浅,对国际贸易市场的依赖程度低,服务贸易出口能力不强。基于以上一系列指标分析可知,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出口占有率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TC<0、RCA<0.8、CA<0、SO数值低且上升趋势小。我国国际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较弱。自从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国际服务贸易总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与国民经济不相匹配。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的比重偏低,最终将制约我国商品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二、实证研究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回答了一国在某个特定的产业如何获得长久的国际竞争力的问题。该模型认为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自身的潜能有很大的影响,影响最大为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和竞争状态,机遇,政府行为,其中前四者为决定性因素。本研究基于“钻石模型”采用SPSS.20软件对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并定量衡量影响因素大小。

(一)指标选择及数据处理为保证模型回归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模型引用较长的时间区间,样本量为2000-2013年。由于竞争力无法直接衡量,本研究以服务贸易出口额代替竞争力作为因变量(Y′)。自变量基于钻石模型以外商实际投资额(X1)作为生产要素代表,以GDP(X2)表示需求条件,以货物出口额(X3)、第一产业增加值(X4)、第二产业增加值(X5)、第三产业增加值(X6)表示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以全国科技投入经费(X7)表示政府行为;考虑到数据可获得性,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和竞争状态,机遇暂不纳入自变量分析。数据均从国家统计局或中国商务部获取,具有权威性。

(二)模型回归处理根据钻石模型及计量经济学设定模型为:lnY′=a+b1lnX1+b2lnX2+b3lnX3+b4lnX4+b5lnX5+b6lnX6+b7lnX7+e,其中a表示其他因素对出口的影响,bn是待估计的参数,e是随机扰动项。为避免解释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对模型标准度的影响,本研究采用SPSS.20软件对模型进行逐步回归,根据设定的标准(F值对应的P值≤0.05),得到输入的自变量外商实际投资额(X1)和货物出口额(X3),因变量服务贸易出口额(Y′)。回归结果如下表所示。

(三)结果及分析由表5知实际使用外资、货物出口额与服务出口的关系均很显著,可以解释服务出口变动的99.0%。1、实际使用外资模型显示,在其他变量得到控制的条件下,实际使用外资对服务进口有显著的正影响,实际使用外资每提高1%就会使服务出口增加0.878%。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实际使用外资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流入不仅可以弥补我国的资金不足的缺陷,同时带入的科学管理方法等也增强服务贸易竞争力。实际使用外资比FDI更实际地体现其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力;中国商务部公布的2013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达1175.86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成为纳入因素中影响最大的因素。2、货物出口总额货物出口总额对服务出口有一定的正向拉动效应,货物出口总额每提高1%,服务出口额就会增加0.486%。货物出口作为国际贸易重要组成部分,在钻石模型中作为相关产业与服务贸易相互促进。我国作为一个货物出口大国,货物贸易的发展过程中蕴含着服务贸易极大的商机,货物出口极大拉动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

三、建议

基于我国国际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较弱的客观现象及实证研究结果,本研究得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期能为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提供参考帮助。

(一)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绝对值虽然高,但市场占有率比例却极其小,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出口增长率明显低于进口增长率。同时,由我国2000-2013年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程度SO看来,我国对国际市场依赖小;并且实际使用外资是影响竞争力最大因素,使用外资程度越深越要加大对外开放,加大货物出口的前提之一也是深化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要求我国服务贸易必须坚持走改革开放路线,并坚持走出去战略。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对外开放程度是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措施。

(二)迎接知识经济趋势,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明显且重要。知识经济的发展而我国人才的短缺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我国出口竞争力小在于出口的服务多属于生产,产品利润空间少。只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才能设计并生产出技术型服务产品,改变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处于低端附加值链条的现状,提升服务产品附加值。

(三)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品牌建设战略基于本文的实证研究提出的深化改革开放是最重要的建议之一,但是结合实际情况,不可忽视的是要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品牌建设战略才能使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更具竞争力。我国人口密集,在货物出口方面多集中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在服务出口方面多集中于生产产品,这不仅导致我国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同时出现了忽略品牌建设重要性的问题。服务具有无形性特征,其品牌影响力更为重要。市场对服务的认识不得不依赖于其品牌的建立。在国际服务贸易市场中,国际服务提供商有趋于垄断趋势,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应比制造业更重视品牌建设和发展,使自己的品牌强大起来才能打破垄断趋势,更好地在国际服务贸易市场中站稳脚跟。

四、结束语

第6篇:进口贸易的好处范文

论文摘要:在国际贸易中,服务贸易也占有一席之地。而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行业上,但是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水平总体偏弱,与许多发达国家还是相差很多,所以本文详细分析了差距的表现及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方向。

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虽然在逐步提高,而整体薄弱,发展滞后,出口行业结构又极不合理,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项目占主导地位的出口结构。我国在服务贸易收支中一直处于净进口状态。我国新兴服务贸易项目出口比重非常之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比重不超过3%,咨询服务业比重不超过10% ,金融保险业比重1%都不到.近乎为零。而且这种传统服务贸易项目出口占主体地位的局面延续至今依然没有改变,反映了结构的极不合理。而且从服务贸易出口变化来看,传统服务贸易项目从20005年开始稳步上升,而新兴服务贸易项目却变化不大。在服务贸易中我国不具有比较优势,而是处于比较弱势状态。不过,从竞争力系数长期变化趋势来看,2004年数值为0.08,2005年数值减小至0.06 , 2006年进一步减少至0.05,这就意味着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在逐渐提高,但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为与原点还有距离。从1998年的240.6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914.2亿美元,提高近4倍。服务贸易的国际地位也在显著提高,出口额排名从1997年巧位上升到2006年8位。但是出口额占世界市场上的份额却非常小,2005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比重仅为3.1%。我国服务贸易始终处于大量逆差状况,贸易逆差从2000年的56亿美元一直增加到2004年的108亿美元,体现了我国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在全球趋于劣势。

现在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主要包括运输和旅游业这两大传统服务贸易项目。但是在发达国家占据了服务贸易出口主体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业新兴服务贸易行业在我国比重却非常低。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917.5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2.1 %。我国服务贸易总量上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然而从结构上来看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却是滞后的。2006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超过1.7万亿美元,而服务贸易额仅有1928.3亿,只占货物贸易总额约11%,这个比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所以,我国在服务贸易出口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水平。

第7篇:进口贸易的好处范文

摘要: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情况,从产品生命周期视角,对中国服务贸易的各项竞争性指标的分析与已有研究相比照,结论较为相似,即发现中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结构以及创新性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运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龚珀兹曲线对中国服务贸易周期趋势拟合的结果表明:目前服务贸易存在的种种竞争力较低的表象,均是其在我国成长生命周期中“发展阶段前期”的特征;这种服务贸易发展境况背后的阶段性本质,表明中国服务贸易尚存在着很大的发展与调整空间;同时也提出了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即在整体结构以及创新密度上要有所作为。

关键词:

服务贸易;产品生命周期;龚珀兹曲线;发展事实

中图分类号:F6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3010506

一、引言

按照WTO官方的界定,服务贸易包含过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四种主要模式。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深化步伐的加快,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货物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后,服务贸易逐渐成为衡量各国贸易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在经济危机影响尚未消除,我国经济结构亟待转型的背景下,服务贸易的发展有利于我国抓住机遇,改善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此外,鉴于其对服务业本身的促进作用,以及对扩大就业和发展经济的影响,我们需要对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发展阶段做一详细分析。

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情况做过一些实证性研究。殷凤[1]在分析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选取了增长率、开放度等几个衡量竞争力的指标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我国服务贸易竞争性较弱,出口结构低级化。秦嗣毅、杨浩[2]也通过对比中国和金砖四国中其他三国,认为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尚需加强。许统生、黄静[3]基于截面数据引力模型,预测了我国服务贸易的潜力,认为我国服务贸易总额较大,传统服务部门已经充分发挥了潜力,而新兴服务部门尤其是金融服务出口潜力的开发仍然有很大空间。李和兴[4]则在产品生命周期的视角下,分析了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各项指标数据的含义,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综合以往文献,我们发现,对于中国服务贸易的分析大多停留在对一些竞争指数的计算与分析上,而忽视了这种竞争力低下但出口规模大背后的阶段性本质,很少有关于中国服务贸易现状基于时间趋势的计量分析;有从生命周期视角看待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研究,但缺乏理论与实际数据计量模型相结合的实证分析。本文的创新性和贡献性正在于通过计量模型,从产品生命周期视角,综合理论和现实,探究我国服务贸易目前的种种事实,并注重分析这种表征之后的阶段性实质。

二、理论模型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是美国学者弗农在1966年提出的[57],该模型是对1961年波斯纳提出的技术差距模型的一个扩展。其主要表明的是不同国家由于本身的禀赋不同,于是在产品发展的不同阶段参与生产,并加入国际贸易之中。具体来说,一般较为常见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是将参与某种产品生产与贸易的国家划分为两类――创新国和模仿国;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产品研发期、产品成熟期和产品衰退期。

目前,关于产品生命周期有三国家分类法――发达国家/创新国、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模仿国;另外,还有四阶段说、五阶段说等。说法众多,但都描述了新产品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生产、传递和接续的过程,具体详见图1所示。

图1产品生命周期曲线图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察。其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品的生产、产量在不同经济水平国家之间接续,这样的过程体现为从产品最初的生产地――创新国/发达国家,到中间阶段的较发达国家,再到最终的模仿国――发展中国家。在这个过程中,生产资本、人力资本以及技术资本等禀赋递减,而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方面禀赋递增。其二,从产品的生产以及出口上可以看出一种产品在一国的生命周期。综上两种维度可知,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较发达国家或者是发展中国家,产品都会经历从增加到减少的过程。因为产品总存在着升级换代,而维系一种产品的生命周期使其在成熟阶段有着更高的上线,这就需要产品具有较高的创新力度和技术含量。从这一角度看待产品生命周期对于一个国家针对具体的贸易产品,判断其发展周期,从而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二)产品生命周期与服务贸易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在实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解释国际贸易转型和一国出口产业发展随时间变化的一种理论。在其产生的那个年代里(1960年),货物贸易几乎是全球贸易的全部,服务贸易作为一种虚拟贸易形式,也刚刚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出现并发展,且被视为一种国家出口以及国际贸易的新兴品。所以,产品生命周期模型的产生主要是为了解释当时货物贸易产品的国际贸易现象和规律,强调不同国家的技术、人力资本实力对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影响。随着服务贸易量的增大,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服务贸易产品具备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人力资本投入大等特点,而这正符合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对贸易产品生产国际间承续以及国家内部由兴到衰的原因的阐释,即不同国家初始的技术、人力资本等禀赋的不同,使有较高技术含量及需要较高人力资本投入的产品,往往在发达国家最先被生产和需求。

全球服务贸易始自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看,美国属于创新国,英、日等较发达国家次之,而中国则处于模仿国地位,服务贸易时间短,处于创新国的创新产品阶段,模仿才刚刚开始,产量小于创新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目前还没有显露出衰落的趋势;从一个国家的内部来看,在创新国内部,服务贸易产品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后,虽然仍就处于产品创新、产量出口量增长阶段,但是毕竟较为成熟,增速有所放缓。而在模仿国,服务贸易产品方兴未艾,按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分析,属于一个典型的朝阳产业,其将呈现高增长趋势。

在下文中,我们既要考虑产品生命周期在不同国家传序这个维度,又要考虑服务性贸易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和生命周期,为此,选取了适当的时间趋势模型,一为从实证数据角度论证我国服务贸易所处阶段打下基础,二可以提出有助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性建议和意见。

(三)龚珀兹曲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服务贸易增长远高于其他国家。这样一个高增长率,从一个国家贸易产品生命周期角度来看,它究竟代表着我国进入了该贸易产品出口的成熟阶段前期还是尚处于成长阶段呢?因为处于成长期的服务贸易产品,其增长还有很大的上涨和存续空间,它们的发展,我们应着眼于改变服务贸易内部结构的不合理性,提高服务贸易产品质量,充分研究如何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以延长该贸易产品的成长发展存续期;而对于处于成熟阶段前期的贸易产品,虽然其还处于出口、需求增长阶段,但是增长期可能不会太久,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着手准备开发新的贸易产品。所以,准确判断我国服务贸易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对于我国贸易产品战略目标的实现、制定相关的政策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由图2我们发现,龚珀兹曲线的四种形式恰好可以代表贸易产品在一国的成长、成熟前期、成熟后期以及衰退四个阶段。图2中的(a)代表了贸易品生命周期中的成长阶段,(b)代表了贸易品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前期,(c)代表了贸易品生命周期中的成熟阶段后期,(d)代表了贸易品生命周期的衰退阶段。因此,我们选择模型lny=B0+Bt1*B2来拟合我国服务贸易的生命周期。

三、实证分析

由前述可知,在产品生命周期模型产生的年代,虽然服务贸易尚未发展起来,但是,这一理论的逻辑对于当下全球服务贸易在各国不同的发展境况依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结合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情况,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看,我们关注的重点就是目前中国服务贸易具体的发展状况,以及它究竟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哪一个阶段,因为它决定我们将采取何种政策取向和战略举措。

本部分采用的数据主要选用商务部的《中国服务贸易2011》数据,以及国家出版的各年度统计年鉴。在对服务贸易的事实进行描述统计、特征概括后,再进行计量分析。

(一)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事实

1.事实一:服务贸易整体发展较快,但比较优势不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从图3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服务贸易的进口额还是出口额,都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在近20年间,进、出口额实现了倍数的增长。从增长率来看,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虽然都呈正向的较高水平增长势头,但不排除间或的波动,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初,波动尤为强烈,且两者的波动基本同向。

图3我国1982―201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及其增长率状况

数据来源:国家商务部网站统计数据

这样的增长并不意味着我国服务贸易具有相当的比较优势。总结以往文献[910]可知,目前,一般对于一贸易产品的比较优势有着这样几种衡量指标――产品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TC指数以及RCA指数1≤TC≤1,越接近于1,表示国际竞争力越强;RCA指数大于1,表示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小于1反之。。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出口量的比重在逐年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占比仍旧较小。从TC指数情况来看,我国服务贸易的该项指数一直为负值,且基本在-0.1上下波动。RCA指数小于1,基本上在0.5上下波动。这些表明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还不是很强,比较优势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2.事实二:服务贸易结构发展不均衡

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12大类分项占比如图4所示。从图4可知,运输、旅游以及其他商业服务占据了服务贸易出口的绝大部分,而金融服务、音像电影、通讯服务等则占有非常小的比例。从附加值以及各个项目对于国内已有资源的利用程度和对国内自然环境的影响来看,我国旅游资源固有禀赋较充足,运输业依托于国家财政的支持以及雄厚的重工业基础,占总体服务贸易的比重较大,但是这些产品的大量出口会导致我国资源环境的破坏,特别是数量庞大的国外游客给我国的自然环境以及历史人文古迹也会造成压力;而附加值较高且对于技术、人力资本要求较高的金融服务业、音像电影行业却发展滞后,表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中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不足和结构失衡的状况。

3.事实三:服务贸易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从而真正将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特别是 2008 年经济危机刚过,这正是在保证适宜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前提下,淘汰落后产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好时机[1112]。而服务贸易中诸多服务性产业,诸如通讯服务、保险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都属于第三产业,对于技术、资本的要求较高,同时具有较高的附加值,这些产业的发展正适应了结构调整的需要,其可以使我国在既有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科技与人力资源优势,从而使我国经济保持稳定而可持续的发展速度,又好又快发展。

4.事实四:我国处于服务贸易的模仿国地位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种创新产品首先在最发达的国家出现并生产出口,其次是较为发达国家,最后是发展中国家成为该产品的净出口国。从图6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美国作为创

新国,其最先进行服务贸易的进出口工作,而中国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有少量的服务贸易。不言而喻,美国是服务贸易创新国,英国、日本先于中国开展此方面的贸易,而中国目前正处于服务贸易模仿国地位。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差额为-219.3亿美元。

美国作为服务贸易品的创新国,目前仍旧处于顺差地位,服务贸易所包含的产品大多属于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产品,其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提高科技含量,使得这些产品的成熟期在本国国内得以维系,并且增长上限极高。中国作为模仿国,要想在未来占据优势,就必须在产品的初始成长阶段采取积极、稳妥、有效的对策,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对外贸易的综合实力。

(二)基于龚珀兹曲线的拟合分析

1.数据来源和选择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周期所处的阶段有一个正确认识,进而判断我国服务贸易产品近几年的生产、进出口的增长究竟处于成长阶段还是已经步入了成熟阶段。基于此,我们建立了一个时间趋势模型,因变量为我国服务贸易1982―2011年的出口额(见表2),自变量为时间选择服务贸易出口量作为因变量原因有二:(1)我们基于的是产品生命周期的视角,重点关注的是服务贸易在我国处于生命周期的何种阶段,所以我们不以进口数据为依据;(2)服务贸易的出口数量较难衡量,所以我们选择了出口额代替出口数量;(3)由于价格的变化,我们进行了CPI调整,以反映其真实而非名义的增长状况。。

(3)式中:y为因变量,表示服务贸易的年出口额,考虑到通货膨胀等因素,故采用经过通货膨胀调整过的服务贸易出口额;t表示样本个体所处的时间期数,其中我们令1982年为第0期,那么,1983年就为第1期,往后年份以此类推。模型要估计的参数为B0,B1,B2。这是一个非线性方程,所以我们采取非线性最小二乘估计其三个参数值,根据以上初值,我们用stata软件的非线性最小二乘估计预知具体的stata中NLLS回归命令语句,请单独与作者联系:。得出如下结果(见表3)。

最终模型估计方程的三个参数值均以0.05的水平通过了t检验(ttest)和联合F检验(Ftest),时间序列模型的拟合优性R方达到了0.98,拟合程度较好,所以此模型估计方程为

(5)式中:B1>1,B2>0,根据龚珀兹曲线的形态,这表示从我国服务贸易的历史数据来看,它尚处于龚珀兹曲线的第一种形态,即初始成长阶段,还未到达成熟前期。这一部分所表述的关于我国贸易发展的四个特征事实隐藏在其背后的阶段性本质,是我国服务贸易尚处于初始的成长阶段,竞争力不强、比较优势不显著既是问题,也是处于该阶段上所有国家都应该面对的挑战。初始阶段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我国步入成熟阶段前期增长的上限水平,决定了将来我国服务贸易产品在国际上的终极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力水平。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从产品生命周期视角,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分析服务贸易这一特殊的贸易产品,结合对于我国服务贸易现实的统计分析和我国服务贸易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计量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我国服务贸易虽然近年来有着较快的增长速度,但依旧存在比较优势不显著、结构发展不均衡、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动力不强以及尚处于模仿国地位等方面的问题。

其次,基于我国服务贸易1982―2011年总量事实,从龚珀兹曲线对其的拟合时间趋势方程来看,服务贸易产品在我国国内还处于成长阶段,未来发展的空间较大,近年来持续的高速增长是可以存续的,但也要求我们必须针对特定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制定适应性的政策。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政策性建议:

首先,必须着力于加强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纵观服务贸易各项,我国目前拥有的比较优势主要来自于资源方面,如丰富的自然资源拉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但是在保险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等方面,比较优势不明显。对此,政府要加强对这方面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另外,还要完善法规,在模仿发达国家的同时,更要结合本民族特色。

其次,尽快调整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提高产品创新内核。均衡发展可以延迟产品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时间,提高产品整体附加值,从而使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有一个更高的上限水平。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各项的出口额十分不均衡,由实证结果可知,这样的不均衡状况并不是产品成熟期出现的问题,也就是说,不均衡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结构调整问题刻不容缓。

最后,服务贸易发展和第三产业、文化产业等当下热点产业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要更多地引导服务贸易生产向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行。比如旅游业,在保证不破坏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可充分发展,但同时也要加大对人文资源的开发力度;广告、音像等行业的发展有着收益高、环境破坏小,又可以使我国的人力资本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等优势。应该说,这是我国服务贸易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殷凤.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7(1):3340.

[2]秦嗣毅,杨浩.金砖四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1(1):6874.

[3]许统生,黄静.中国服务贸易的出口潜力估计及国际比较――基于截面数据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0(6):123136.

[4]李和兴.关于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及启示――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J].商品与质量,2012(7):316.

[5]多米尼克・萨尔瓦多.国际经济学[M].第10版.杨冰,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20136.

[6]黄卫平,彭刚.国际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176.

[7]VERNON R.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6(80):190207.

[8]曾德俊,唐文军,李长青.我国出口纺织品变动周期的实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9(7):7074.

[9]施芳凝.我国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发展探析――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视角[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6268.

[9]施芳凝.我国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发展探析――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视角[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6268.

第8篇:进口贸易的好处范文

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包括其自身的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与其相关主体在贸易中产生的不平衡,也包括对外贸易与对外贸易发展也即外贸依存度大小的不平衡。本文将基于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作以简要分析。

一、贸依存度与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

1、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

我国今年的外汇储备达到7000亿美元,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自然来自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大量顺差贸易。由此,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已初露端倪。大量顺差贸易自然引发高发性贸易磨擦。进口影响供给,出口影响需求。需求扩张引发贸易磨擦。

这里引入外贸依存度这个概念。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相当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它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基本指标,也是反映一国与国际市场联系程度的标尺。世界各国的平均外贸依存度由1970年的27.9%到1990年升到36.7%,2000年又升到41.7%,直到2003年也才接近45%。而对比我们国家的情况:1970年5.0%,到1990年一跃升为29.8%,2000年又创历史新高43.8%,2004年已达70%。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较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增长过快,而且已明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对比日本的外贸依存度,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21%-26%下降到80年代末至20%以下,基本上维持在3个百分点变化范围内。而且世界范围内存在一个趋势,越是经济发达的大国,外贸依存度变动范围越小。

进口依存度的提高不仅会对我们国家的相关产业发展造成冲击,而且在目前经济过热的条件下,将进一步增加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

出口依存度结构来看,我国轻工业和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依赖国际市场,不仅容易引发贸易磨擦,增加就业压力,而且严重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我国的出口市场主要依赖加工贸易的方式,不仅减弱了出口结构升级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的作用,而且使我国贸易福利水平降低。

2.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增速如此之快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我国的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且以制造业为主。第二,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发展程度较低,而且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单从国内GDP角度来讲,美国的第三业占GDP的比重超过75%,而我国的仅为33%左右。第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当GDP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速,而对外贸易增速越快则外贸依存度越高。

3.要减小外贸依存度,必须要在对外投资以及扩大内需,扩展国内市场上下功夫。

如果从另一方面来讲,我国的对外贸易年均增速在10%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在7%左右来看,外贸依存度过高也不一定就代表着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系数会下降;同样,也不能说明国家的安全系数会上升。关键在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制定正确的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建立规避外部风险的机制。

二、进出口贸易行业间增长的不平衡

进出口贸易行业间包括货物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结构的不平衡。当然这其中有地区性的不平衡,也有贸易额方面的不平衡。

广义的进出口结构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中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所占的比例大小。它是一国进出口贸易处于何种程度的外在表现,即一国国内生产能力的大小。我国在这一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平衡,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存在严重的不均。

1.货物贸易

2004年,出口贸易中机电产品实现出口贸易额323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3%,占出口总额比重54.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额为1665亿美元,同比增长50.2%高于出口增幅14.8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比重上升到27.9%。

进口贸易中原油增长34.8%,成品油进口增长34.1%,煤同比增长73%,铁矿石增长40.5%,棉花增长1.2倍于上年同期,机械设备增长28%,主要作为中间产品的电器及电子产品进口增长36.7%,当然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货物贸易中的一些结构优化的趋势,但是仍然存在出口初级产品所占比例过高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属于内需拉动型国家。所以能在进口贸易中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消费市场需求,这也有利于我国在出口贸易中出口占重要地位的劳动密集型相关产品,以达到平衡贸易、缓解贸易压力、避免及减少贸易擦的目的。然而在进口贸易中却要不断考虑到国内市场的消化能力,要注意到对国内相关产业的保护,以及对国内一些重要行业的扶持,引进必要技术,重要的是对技术的吸收及利用。中国出口贸易中也要不断得到出口结构的升级,商品结构的优化。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图实现科技兴贸的目的。国内也要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较高领域中寻找利润。争创有优势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争得一席之地。

2.服务贸易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服务提供者从一国境内通过商业现场或自然人现场向消费者供服务并获得外汇收入的交易过程。

由下表可见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总体处于逆差状态。这之中仅有少数的行业如旅游、建筑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处于顺差地位,绝大多数行皆处于逆差地位。

2004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金额单位:亿美元

项目进出口出口进口差额

金额增速%金额增速%金额增速%

服务贸易总额1345.6731.88624.3433.60721.3330.42-96.99

1.运输366.1140.06120.6752.63245.4434.61-124.76

2.旅游448.8837.72257.3947.87191.4926.0965.90

3.通讯服务9.13-14.374.40-31.014.7210.49-0.32

4.建筑服务65.0433.373.8121.7461.2434.16-57.43

5.保险服务28.9035.173.8121.7461.2434.16-57.43

6.金融服务2.32-39.650.94-38.181.38-40.61-0.44

7.计算机和

信息服务28.9035.1716.3748.5412.5320.943.84

8.专有权利使用

费和特许费47.3329.492.36120.9444.9726.73-42.60

9.咨询78.8747.8531.5367.2547.3437.24-15.82

10.广告、宣传15.4763.858.4974.626.9852.511.50

11.电影、音像2.17110.550.4122.571.76152.

87-1.35

12.其它商业服务244.2913.52159.515.9484.7831.1674.73

13.别处未提及的

政府服务9.0911.893.785.505.3116.94-1.52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首先,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较低。2004年上半年,中国服务贸

易额占整个对外贸易总额(含货物和服务)的10%,较2003年底下降2个百分点。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外资流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等第二产业。据不完全统计,服务产业利用外资约占全国外资流入总额的1/5左右,由于服务领域总体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影响了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制度的引进。另外,中国大部分服务领域(如电信、运输、金融和保险等)主要以国有成份为主,缺少必要的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中国服务产业的发展速度,造成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非均衡发展。

其次,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项目和市场过于集中。中国服务贸易收支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和其它商业服务,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32%、29%和17%,合计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78%。目前,中国服务贸易收支伙伴也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从国内地区发展情况看,上海、北京和广东等地区服务贸易规模较大,而中西部地区服务贸易所占份额极小。服务贸易交易项目和地区分布的不均衡,形成了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水平偏低、短期内难以有所突破的格局。同时,由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多元化程度不够,导致中国服务贸易抗冲击能力较差,易受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

再次,高附加值服务产业落后,制度和技术的创新能力不足。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较快的项目集中在旅游、运输、转口贸易、经营租赁等劳动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的低附加值项目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专有权利和特许、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项目,受制度、技术、知识和文化等基础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三、不同性质企业进出口贸易额的不平衡

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外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额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一半以上;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其它性质企业的规模在扩大。

1.外资持续稳定流入对贸易增长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2004年中国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06亿美元,制造业领域吸收外资的比重仍保持在70%的较高水平。2004年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386亿美元,增长40.9%,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7.1%,较上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进口3246亿美元,增长40%,占进口总额的比重达57.8%,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2.国有企业出口摆脱了近年来相对低迷的局面,实现了22%的较快增长,增幅同比提高了19.3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6.6%,同比提高了13.9个百分点。集体私营企业出口增长59.8%,仍然大大高于总体出口增幅。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34%,略低于出口总体增幅,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仍然达到56.7%,但同比回落了14.5个百分点。

3.其它性质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热情进一步高涨。除了全面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的因素外,今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体制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

四、针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的建议、措施

要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平衡,首先,应注意对外贸依存度的研究,尽快建立和完善外贸评价体系,同时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全方位、多层面地积极应对和优化解决贸易磨擦,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积极利用外资,并适时的发展对外投资,,特别是在我国贸易增长高耗能的情况下,增加能源、资源导向型对外投资。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第9篇:进口贸易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新常态;中美贸易失衡;货物贸易;产业结构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处于深化改革,创新转型的关键时期。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需要一个和谐稳定的对外经济贸易关系,而中美经贸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经贸关系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美两国都从不断扩大的双边经贸往来中获得显著经济利益,同时,中美贸易失衡成为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因此,有效缓解中美贸易失衡问题非常重要,其中解决中美货物贸易失衡是重中之重。

一、中美货物贸易失衡现状

2015年是中美建交36周年,总体上中美经贸合作在深化和发展,双边贸易保持稳定增长,中美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的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美国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五大进口来源地。“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15年美国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5980.7亿美元,增长1.3%。其中,美国对中国出口1161.9亿美元,下降6.1%,占美国出口总额的7.7%,提升0.1个百分点;自中国进口4818.8亿美元,增长3.2%,占美国进口总额的21.5%,提升1.6个百分点。美方贸易逆差3656.9亿美元,增长6.6%。”①

其实早在1989年下半年,美国就提出对华贸易逆差问题,由于两国统计标准不同,中国统计数据是自1993年开始美国逆差。就2000年以来的数据,如图1所示,2000年到2013年的中美货物贸易顺差额的走势与进出口总额基本一致,2000-2008年顺差额快速增长,2009年出现下降,随后,2010-2013年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是顺差总额依然在增加,目前中国已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地。尽管中美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但是却以20多年来双边贸易失衡且逆差扩大趋势为主要特征。

随着美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美国意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实施了再工业化战略,同时,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特别是对中国的保护贸易政策。在保护贸易政策下,美国制造业和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的中国,也是制造业大国,在美国着手制造业回归过程中,也在对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美竞争日益激烈,伴随而来的还有不断加剧的中美贸易失衡。

二、中美货物贸易失衡的原因

在国际分工加强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可能完全平衡,中美货物贸易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重点从以下五方面分析:

(一)美对华实行严格的出口管制

中美两国拥有的资源禀赋差距很大,美国在世界上拥有最多的人才和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中国则拥有最多的劳动力。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中美两国分别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和高技术产品的生产上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就美而言,高技术产品贸易应该处于顺差地位。但由于美国主观因素,一直对华实行技术出口管制,因此无法发挥美国的技术优势,削弱了美向中国货物出口的能力。2002年,逆差现象开始出现在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中,并持续到了今天

美出于自身利益,对于那些可能增强中国军事实力的产品进行出口限制,包括一些军事武器、高科技材料、通讯设备、电子产品以及太空产品。在世界上科技能力最强的美国,在对外贸易中,高科技产品却处于逆差地位,这无论是从经济理论分析上,还是从贸易双方的实际利益角度考虑,都是不合理的,需要中美双方共同努力解决。

另一方面,美国频繁使用反倾销手段的同时,又对中国采取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双反”措施,更是发展到利用知识产权保护的337调查,滥用贸易保护措施,形成中国对美出口的严重壁垒,给中国企业出口造成巨大损失。

美国政府一再指控中国不是市场经济国家,主张市场化、自由贸易化,但是金融危机后却不断加强贸易保护主义,并且实施“出口倍增”计划,为美出口企业“消除海外壁垒”,对中国采取的各种限制就是其行动的证明。

(二)美在华直接投资加大了中美货物贸易失衡

美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不仅扩大了美国从中国进口,也降低了美国对中国出口。截至2015年底,美对华投资项目累计达6.6万个,实际投入达774.7亿美元。美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的商业活动并没体现在中美贸易统计上。

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替代中国从美国进口。美国跨国公司不仅将大量商品和服务转移到在华企业,而且在中国实施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原则,提高了其产品竞争优势和在中国市场占有率,从而减少了中国从美国进口产品和服务。

在出口统计上,美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中国子公司之间的贸易属于内部贸易,但却记录在中国对美出口中。美国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是中美双边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增加了中美贸易额的比例。近年来,在纺织品行业、服装和玩具等行业,很大一部分是由美国在华企业通过从美国进口原材料进行生产加工,然后在把其产品返销回美国,扩大了对美国出口。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对华直接投资推动了技术研发企业的发展,产品的升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强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了中国对外商品出口,同样扩大了中美贸易顺差。

中国对美国的一些特定产业征收较高的关税,美在华直接投资能够很好地绕过关税壁垒,最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也会进一步替代美对中国的商品出口,从而加剧了中美贸易失衡。

(三)东亚生产区域网络的影响

中国劳动力素质比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盟国家普遍较高,并且通过调整劳动生产率,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比东亚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优势明显,而与东亚的日本和韩国相比也明显较低。

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应用“双轨制”的经济方针,一方面通过对一般进口的产品采用较高的进口关税,另一方面对用于再出口的进口中间投入品豁免或者减让关税,这样不仅保护了本国产业,而且激励了出口产品的生产,促进了加工型贸易发展,进一步的推动中国成为东亚区域加工中心。

随着各国之间中间产品贸易的频繁增多,国际垂直分工涉及多个国家,在东亚生产经济网络体系里,中国从日本、韩国、东盟等进口零部件,进行加工组装成产品后,再出口到美国等广阔的海外市场,不仅增加了中国对中间产品的进口,还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

(四)美国宏观经济失衡

一国的宏观经济均衡包括对内均衡、对外均衡两种状态。一个国家的对外均衡是指国际收支达到平衡,没有顺差也没有逆差。对内均衡是指国内经济达到总体均衡。对内均衡和对外均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一个国家对内失衡也会反映在对外失衡上。

一些学者认为,美过度的超前消费和太低的个人储蓄率是引起美国巨额贸易赤字以及经常账户逆差的原因。随着家庭消费的持续增加,家庭净储蓄在不断下降,由此导致了美国经常项目持续逆差。

(五)人民币汇率的分析

如果以经典的汇率理论来解释,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中美贸易逆差会逐步缩减,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则有利于美国商品进口,不利于我国商品出口。美国就以人民币汇率低估是引起中美货物贸易失衡的一大原因作为借口,千方百计的对中国施加压力,甚至拿市场供求理论为挡箭牌,认为中国规模巨大的外汇就应该对人民币升值。国外一些研究者认为,人民币汇率的低估会让中国以较低的价格出口,使得进口成本加大,这样贸易就产生盈余,国内失业有所降低,使贸易另一方的失业率上升。

中国目前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是否升值以及变动的浮动是需要综合考虑的,不能因为一个国家的贸易顺差大就轻易变动。而且人民币升值是否改善贸易顺差的状态,是需要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总的来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近几年呈现明显的升值趋势。但是,中美货物贸易差额并不因为人民币升值而减小,而是继续增大,中美贸易失衡并没有改变。

三、缓解中美货物贸易失衡的对策建议

美国的经济社会是以消费型为主,中国的经济社会以生产型为主,两国开始实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进行深化改革,美国把重点放在高科技制造业上,中国把重点放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上,中美经济关系走向新常态。缓解中美货物贸易失衡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加强沟通协商

中美两国要积极加强高层沟通和交往,增进战略互信。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处理两国关系,共同应对各种地区和全球性挑战,进一步推进中美新型贸易大国关系建设。出现问题的时候,贵在中美共同解决问题,双方应坚持从大处着眼,认清两国利益远远大于分歧。

世界经济发展新形势下,中美贸易关系面对的难题和挑战会更多,因为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都伴随着包含贸易矛盾在内的许多问题,这些矛盾是无法避免的,关键在于中美两国为了两国人民共同的利益积极寻找共赢的道路,通过建立可靠的战略互信,排除主观、人为因素的干扰,遵循经济贸易发展过程中的规律。

中国要主动出击,用我们已有的成就和优势去平等公平的谈判,积极发挥领导性的作用。中国成功举办2014年APCE会议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也是中国走向主导性地位的坚强有力的一步。2015年9月,主席正式访问华盛顿,与奥巴马总统进行首脑会谈,在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上取得重大进展。

(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2013年9月,主席首次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13年10月,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战略,即“根据共商、共享、共建的原则,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涵盖东南亚经济整合、涵盖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从海上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形成一个海上、陆地的闭环。”

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调整贸易地理方向,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不断增加贸易伙伴,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这必将通过减少对美货物贸易额缓解中美货物贸易失衡。

而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要扬长避短。相对来说,中国的陆上实力强于海上实力,因此,“一带一路”建设首先要从陆地上实现突破,同时,要尽力维持同印度、不丹等国在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逐渐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贸易区的融合。

(三)加快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缓解中美贸易失衡问题,根本上需要我们从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角度入手,将投资、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到由内需、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发展模式。抓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会减少美国需要的初级产品为主的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中美贸易失衡,促进双边经贸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要加大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经费投入,鼓励企业创新研发,为企业提供良好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环境。与此同时,要加强对企业对行业的监管,通过立法程序赋予监管部门实权,才能更好地从根本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企业创新,生产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

实施制造业升级战略,要把国内低端加工型产品的生产转移到劳动力成本相对比较低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改善中国外贸市场过于不平衡与集中状况。应加大力气开拓新市场,与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签订贸易协议,为中国提供更广泛的贸易空间和出口市场。

(四)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全方位的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展,加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积极推进与主要贸易往来国家的区域货币合作,同时深化国内金融市场化改革,加大开放力度,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稳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积极探索金融创新,扩大离岸金融中心建设,例如,放宽自由贸易园区内的企业开设离岸账户的条件限制,增设贸易结算试点、大力支持率先进行人民币跨境交易的银行。在对金融领域开放进入深化阶段时,应该从建立金融风险预防、化解机制、建立风险防火墙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找出合适的路径,适合国家金融体制改革以及与世界金融市场并轨,增加我方在中美竞争和博弈中的筹码。

促进我国金融领域的全面改革,早日实现金融自由化,对人民币实现完全可兑换做好坚强的后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做好监督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推进人民币国家化,绝对不能受到单一国家的干扰。

(五)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是减少外贸依存度的重要方法,只有立足于扩大内需,才能使我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发展。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在逐年增大,所以,我们应该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逐渐形成以内需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挖掘国内潜在市场规模,从根本上发展和促进经济。

对于中国来说,一方面减少人民的储蓄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内需或进口产品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一方面要提高国民收入,人民真正有钱了才会去增加消费。还要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释放预防性储蓄。

总之,在中美两国都进入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两国都需要建立健康稳定的互利互助的关系。因此,两国政府应积极面对中美货物贸易失衡的问题,针对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美国在华直接投资、两国产业结构、国际分工、美国宏观经济失衡、人民币升值等原因,切实从加强两国沟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扩大我国内需等方面,有效缓解中美货物贸易失衡问题。

(作者单位:大连财经学院)

注解:

① 中国商务部,国别贸易报告.美国,2016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高级研究员,杰弗里・斯科特.中美经贸关系:挑战与突破口[N].21世纪经济报道,2015-5-27(1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