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时代教育培训范文

时代教育培训精选(九篇)

时代教育培训

第1篇:时代教育培训范文

【论文摘要】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受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约,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劳动力转移的难易度,以及转移后的职业稳定性和收入的丰富性。因此劳动力有效转移对劳动力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教育培训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现代化的加速进程.在农业人口有9亿之众的中国农村.目前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现有耕地人均不足2亩,并且每年还在继续以几百万亩的速度锐减,致使农民生产和生活空间十分狭小.同时也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因此,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已不仅仅是人口学的问题,同时属于经济学的范畴.它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诸多制约因素中,劳动力素质低下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重视和加强对转移劳动力的再教育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成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重中之重的基础工作,也是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般来说,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市场竞争意识越强,他们能够多渠道收集社会信息,了解职业岗位的需求。自觉地接受各种职业岗前培训和专业技术教育,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而我国农村农民平均接受教育水平偏低,这使得他们转移后无法参与高收入岗位的竞争。因此.这就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方面共同肩负起教育培训的重任,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培训模式,改善办学条件,实行大规模的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从而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

一、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理论

最早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研究的阿瑟?刘易斯,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为以城市为主的现代工业部门和以农村为主的传统部门两部分。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要远低于工业部门的。他认为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的关键在于资本家的投资。只有当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二元经济转向一元经济,城乡达到同一,才能实现农村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现代化。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刘易斯理论”。

在“拉尼斯一费景汉理论”中.也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的先决条件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农业技术的进步。这同样对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要求。

另一种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是“托达罗理论”。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不仅取决于城乡经济结构的差异,也取决于转移者对转移成本和效益的权衡。如果流入城市的预期收入高于农业收入,即使城市存在失业的可能,人口也会不断流向城市。

以上第一种理论可以理解为工业化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表现为一种“拉力”;二是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对农村劳动力的排斥,表现为一种“推力”;三是经济发展使劳动者产生的一种转移的心理动机,即为主观能动性。这当中主观性的显现表现出对个体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个人素质是影响劳动力转移心理的重要因素。具有较高的教育文化素质才能客观估价自己。并有可能得到较高的预期收入和社会地位;相反,教育文化素质低的人则由于较少的就业机会或较低的收入而产生更多的社会问题,因而不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前期教育和培训工作,盲目地、轻率地强迫转移,则不会实现有效的劳动力转移。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据相关资料统计,1999年我国农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是在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占896%,小学文化程度占3.65%,初中文化程度占6.05%.高中文化程度占9.38%,中专占1.57%,大专占0.4%。农村住户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66年.冈0刚超过小学毕业的水平。即便是目前,不少地区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也只能在9年左右。在职业技能教育方面,德国通过“双元制”教育.农业劳动力中有54%的人至少受过3年的职业培训.而我国的初中、高中毕业生很少有机会经过岗前培训而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据国家农调总队调查.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为4,82亿人.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比重约为70%,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87,8%,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占13,6%。而美、德、法、日等国家不足全国人口10%的农业劳动者中,受过中等职业技术培训的超过90%。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低下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更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层次的提高和就业的稳定性。

实践证明,美国、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能顺利完成产业结构转换的根本条件之一就是注重教育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全国就业人口的平均文化素质水平。对于发展中大国的中国而言。提高城镇化水平,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是大势所趋。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其素质的关系

新经济时代劳动力市场需求正由单纯的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对其转移具有显著影响。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择业范围和空间越广、收入越高、稳定性越强、社会问题也越少。

(一)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择业范围越宽。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容易接受新事物,容易适应新的环境.他们有较强的自信、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他们不甘农村生活的寂寞,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比例越小,面向第二三产业就业的比例则越大,更易于实现转移。不仅如此,转移后,他们会很快适应城市生活,与城市原居民能够较好地相处.减少了城市管理成本及一些社会问题。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证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力转移越容易.择业的范围越宽。

(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择业空间越广。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影响着其转移距离,统计表明,向发达地区转移的劳动力文化水平高于向落后地区转移的劳动力。因为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所以对收入的期望低,也不敢轻易远距离转移.而且他们思想意识保守,难以对城市产生认同感,故土难离,更愿意留在故乡,而不是转移到城市。他们的择业空间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三)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劳动力的教育文化程度与劳动生产率有较强的正相关性。教育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对生产率的提高起促进作用,他们为企业创造了较高收益,相对的,企业也会付给他们高的收入作为报酬。

(四)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社会问题越少。劳动力转移的事实表明,劳动力素质对社会问题影响不小。素质低的劳动力进入城市后,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只有靠出卖苦力谋生,由此引发城市相关治安问题。甚至这些现象突出.低素质的劳动力会产生厌世心理,做出一些违规、违法的行为,造成社会动荡。所以为避免劳动力转移后的社会问题。应做好转移前及过程中的教育培训工作。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工作已经得到了重视,在全国范围内诸如“阳光工程”、“春风行动”、“两后双百培训工程”等活动的开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长的需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工作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认识不统一,部门协调不得力。尽管国家至上而下成立了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领导部门和管理机构.但从现行的运行过程来看,教育培训管理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突出,政府统筹协调乏力。主要表现在各行业主管部门为了完成自己的务,为了各自的利益着想,开展自己的培训,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使专职培训部门的工作举步为艰。这就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受教育培训的需求远得不到满足,很多教育培训流于形式,学不能致用,打击了学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为了经济利益,很多地方的教育培训工作没在真正地开展起来。

第二,用工法规不落实,用人单位对用工人员素质要求不高。由于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用工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不少企业为了应付生产发展,招聘工人“饥不择食”,不求高素质的生产操作人员,有时甚至只要有人想应聘,就能得到一个工作岗位.从而造成了不少企业使用的都是无证上岗人员这就使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第三,基础条件差.教育培训质量不高。由于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领导的重视程度以及各地的教育培训情况极不平衡,由于部门所有、条块分割、财力分散,用于培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严重不足。不少地方出现了有牌子、无设施、无经费、无师资、无活动的现象,所谓的培训是以会代训、标语宣传、发“明白纸”.搞形式主义,其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五、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工作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要解决好教育培训的问题,关键是思想上要引起高度的重视,政府要肩负起这一重任,在制度保障和资金设施上给予保障。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培训观念的创新、教育培训保障体制的创新和教育培训制度的创新。

首先是教育培训观念上的创新。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与其它教育有着一定的区别.我们要抛除传统的教育培训观念,以建设学习型社会,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树立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并举,以及农村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的观念。通过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活动,为农村劳动力增长知识、技能,增强创业致富的竞争力。

第二是教育培训保障体制的创新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是一种高效、实惠的教育,通过教育培训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往往就是这种教育不为人们所重视,教育的经费呈严重短缺状态,当然,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的经费完全依靠政府是不可能的。同时,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完全由劳动者自费,难度也相当大。因而国家要从战略的高度.增加农村公共教育的经费投入,各级政府部门要创新教育投资之路,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培训投资渠道.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一定的保障体制。

第2篇:时代教育培训范文

论文关键词:同济大学图书馆 数字时代 图书馆员 继续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转变。我国在世纪之交的前后5年,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入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高峰,馆员的作用也随之发生变化。于是,加强馆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帮助他们实现工作岗位角色的转变成为同济大学图书馆思考与实践的一项重点工作。

1组织图书馆全员教育与培训的途径

1.1资源整合,系统升级,组织馆员培训

2000年,同济大学完成了原5所学校合并的工作,图书馆进入图书资源的整合与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转换工作。2002年,在资源整合、系统转换工作基本完成的前提下,我们组织了第一次全馆职工的培训。2005年系统升级后,我们又一次组织全员培训。通过这样的培训,使得图书馆的新老职工全面了解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对自己工作岗位的对应模块能够较熟练地运用到读者服务过程中。

1.2迎百年校庆,开展爱岗敬业的教育

2007年是同济大学百年校庆年。我们抓住时机,开展爱岗敬业、弘扬图书馆职业精神的教育。职工通过《图书馆职业精神》、《公共关系学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等系列讲座及讨论,提升了图书馆馆员的自身价值,理解了高校图书馆在世纪之交变革过程中带来的冲突,并在工作中以行动支持图书馆的各项改革。

1.3组织学术活动,提高馆员业务

素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引发了传统图书馆学理论的变革,同时也带动了服务方式的变化,馆员不懂得这些新知识就不会有自觉的工作态度,更谈不上主动的、创新的读者服务行为。2005年以来。我馆积极邀请国内外图书馆界28位专家、学者来馆做了29场学术报告,传播图书馆学的新知识、新理论及图书馆界的热门话题。我们要求图书馆中级职称、中级岗位以上的员工都应参加听讲,也欢迎其他同志参与。

1.4配合全校文献资源的整合,组织二级学院图书资料人员的培训

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包括了二级学院图书馆收藏的文献资源的整合。2006年上半年,我们组织了全校二级学院图书馆(室)资料人员的培训,系统讲授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进程、内容以及自动化管理系统的使用。至目前,已完成I9个二级学院图书馆(室)的文献资源整合,基本实现文献资源共享。

2为推进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对部室主任进行培训

2.1组织部室主任理论培训班,提升他们在数字化环境下的管理能力

推进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目的在于方便读者最大限度地利用图书馆,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抓好图书馆部室主任的教育与培训是极其重要的。2002年,我馆推行图书馆工作人员聘任制,将原来25个部室机构精简为16个。通过竞聘,产生了新的部室主任。2003年开始,我们利用寒暑假,先后组织了8期部室主任培训班,对部室主任进行系统的管理理论教育。每位参加学习的同志既是学员,同时又是教员。我馆4位行政领导每人承担了3次的授课任务,近80%的部室主任走上讲台。这种培训,效果非常明显:丰富了部室主任的管理知识,提升了管理水平,同时还充分地展示了个人的价值,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2.2走出校门,与同行合作,组织部室主任培训

为了拓宽部室主任的视野,加强与同行的合作与交流,我们在2005年开始探索将部室主任的培训推出校门。几年来,我们先后与南通大学图书馆、井冈山大学图书馆、中国药科大学图书馆、安徽滁州学院图书馆合作,组织了部室主任培训班。部室主任在学习各兄弟院校图书馆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也逐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同行的讲课,对我们的启发很大。中国药科大学图书馆马世平馆长、教授的《常用中药养生健身的调理法》、井冈山大学图书馆王喜和副馆长的《国内外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滁州学院梁辉馆长的《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学术报告,至今都记忆犹新。

2.3重视国际交流,选派部室主任参加国际交流活动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离不开国际的合作。近5年来,我馆在推进部室主任参加境外培训工作方面开展了有效的尝试,先后派遣到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理工学院图书馆进修学习(2—3个月)6人次;到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和澳门大学图书馆访问与见习(10天一批)7批32人次。所有的部室主任都轮了一回。

2008年,我馆与德国鲁尔大学图书馆建立互派馆员,交流访问的合作关系,每次1人,每次2周,已有2位部室主任选派参与交流。香港大学图书馆近几年连续举办亚太地区图书馆馆员领导力培训活动,我馆已先后选派了5人参加培训。2009年7月,我馆又选派2位部室主任与馆长~起赴美国参加美国图书馆协会年会,并参观访问了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学greensboro分校图书馆。另外,本世纪以来,我馆每年都坚持选派2名部室主任以上的同志参加国际图联大会。通过以上国际交流活动,不仅增加了部室主任的业务新知识,同时,也带回图书馆的国际发展趋势,有力地推进了我馆数字化建设的进程。

3组织馆内业务骨干、优秀员工的教育与培训

3.1重视馆内业务骨干的教育与培训,促使他们成为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咨询员

荷兰图书馆专家舒茨指出,“由于信息在未来是一个发展的领域,我们必须配备更多的人员去做信息研究和咨询服务,同时也要加强自动化部门的人员配置。”随着向数字图书馆的推进,图书馆工作的重心将转移到各种信息服务中,将有更多的馆员参与到以参考咨询为重点的读者服务中。本世纪以来,随着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推进,我馆将高级岗位和关键岗位列为业务骨干岗位,承担起信息咨询为重点的读者服务工作。对这些业务骨干的继续教育与培训重点放在选派外出学习和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丰富知识,拓宽视野,以胜任岗位要求。关键岗位的馆员及部分高级岗位的馆员已被选派到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和澳门大学图书馆学习。2004年以来,我们组织业务骨干参加上海图书馆等单位组织的学术报告会25场,参加听讲的达264人次。

3.2关注优秀馆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帮助他们成为数字化图书馆的合格管理员

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给馆员的工作压力是前所未有的。有部分馆员提出充电的要求,我们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给予支持。我们多次组织馆员参加计算机中、高级使用与维修培训班的学习,较多的馆员经过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够在网络环境下熟练地开展读者服务。另外,我们还坚持组织年度考核优秀的馆员外出参观学习,几年来,先后组织优秀馆员到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学习。这一做法,不仅是一种奖励,而且给优秀馆员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变成“另类”培训。

4加强青年馆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使他们成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主力军

4.1组织新馆员培训,帮助他们了解高校图书馆

我馆十分重视新进馆员的教育与培训。每年都组织新职工培训活动,给他们介绍图书馆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发展,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同时,还安排非图情专业的新职工参加上海图书馆等单位举办的图书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这样的培训,造就一支既有学科背景,又懂得图书馆知识的新馆员队伍,以适应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4.2组织青年论坛,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

随着新馆员人数的增加,在馆长的建议和支持下,我馆于2005年成立了馆内青年论坛。他们思想活跃,进取心强,学术研究气氛浓厚,一开始就很关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问题,较长时期内积极参与图书馆2.0的研究与讨论。他们在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4.3组织英语口语培训,提高图书馆馆员的英语应用能力

数字时代图书馆的国际交流与协作是一种发展趋势,这就要求馆员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才能真正做好数字化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2008年,我馆自编了英语口语100句教材,组织中级岗位以上的馆员进行培训,经过一年的学习,大部分馆员通过考核,获得合格证书。2009年,我们根据青年馆员的要求,除了继续进行新一轮口语100句的培训外,同时还组织了高级口语培训。此项培训得到较多馆员的理解与支持,尤其是新进图书馆工作的青年馆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第3篇:时代教育培训范文

“十一五”时期以来,我国加大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力度,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重要成就和进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教育培训的总体规模较小

由于我国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投入有限以及教育培训信息获取渠道不畅,农民工很难获得由政府主导的教育培训。而农民工自身又财力不足,难以支付非官方的教育培训的费用。种种原因导致接受过教育培训的农民工人数非常有限。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的调查,大体上有六成外出的农民工基本上没有参加过任何技能培训[1]。

2.教育培训内容落后,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内容落后,与职业市场对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不适应,与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不适应,也与新生代农民工对知识、职业技能的要求不适应。教育培训手段多为集中的面授;教学上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得农民工学员感觉学无所用。

3.教育培训的组织方式滞后

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培训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国家虽然反复强调政府统筹、行业组织和各有关部门协调合作落实好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政府统筹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切实的落实。国家、各级政府下达培训计划后,有关部门为完成任务而动员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教育培训的内容脱离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农民工参与热情不高,造成教育培训资源的浪费。

4.教育培训师资队伍短缺

目前,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师资主要来自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大专院校的教师,以及各企事业单位的专业人才。由于缺乏专业化的队伍和相应的资格准入制度、激励制度,农民工教育培训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得到保证。

5.教育培训监管存在漏洞

由于政府出台的有关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政策和制度存在漏洞,导致各地相继出现一些涉及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违法乱纪现象。比如,培训机构乱搞虚假培训资料,骗取财政补贴;政府管理人员参与培训,管理控制不严;培训学校投机取巧,对培训农民工应付了事。

二、网络远程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性分析

1.新生代农民工对电脑、互联网的持有率为网络远程教育服务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提供了可能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的提高,他们对电脑、手机的持有率不断上升。据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对浙江、安徽、江苏、广东、贵州、河南、四川等7省的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近100%的新生代农民工拥有手机,很多人拥有自己的个人电脑[2]。这为广大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网络远程教育和培训提供了可能。

2.网络远程教育的特性为网络远程教育服务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提供了可能

(1)开放性。网络远程教育的开放性大大扩展了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规模。只要具备了上网的条件,所有农民工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学习任何课程。网络远程教育的低成本,促进了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规模的扩大。(2)丰富性。网络远程教育通过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及其他多媒体教学软件有机融合的形式,对学习内容加以描绘,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图文结合、声情并茂的教学方式,使平淡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充分调动了新生代农民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交互性。网络远程教育中互联网作为一种强大的交互性媒体,有多种技术支持网上交流。教师和农民工学习者之间、农民工学习者之间可以选择实时或非实时的交流方式,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交互方式,如BBS、QQ、聊天室、E-Mail等。(4)共享性。互联网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其中包括许多可以直接为教学服务的信息资源,能够为农民工学习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3]。

三、网络远程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重要性分析

网络远程教育因其教学环境的开放性、学习的主体性、教学的交互性等优势,能够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对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渴求,有助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进而改变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弱势地位。

1.网络远程教育能够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的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培训有强烈的需求。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97%的农民工表示愿意继续学习,他们对文化、专业知识有极强的探求欲和积极的进取精神[4]。在学校全日制教育尚未向新生代农民工开放的情况下,网络远程教育为新生代农民工探求新知识、发展职业技能提供了可能。灵活的教学服务、即时的教学反馈、互动的教学方式满足了新生代农民工知识学习和技能获得的需求。新生代农民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网络远程教育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2.网络远程教育能够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提高职业技能的需要

美国成人教育家马尔库姆•诺尔斯(M.Knowles)指出,成人的学习内容是受变化着的社会任务制约的,其学习是为了当前的使用[5]。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一个最直接的动机,就是工作的需要。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在教育与培训中求得一技之长,从而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找到“满意的工作”,立足城市。因此,工作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新生代农民工所看重的。现代网络远程课程设置重实际应用而淡理论基础的发展趋势,恰好满足了新生代农民工提高职业技能和融入城市生活的需要。

3.网络远程教育能够有效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和学习的矛盾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都就业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多地处城市郊区,交通不便,而且劳动强度大,经常加班加点,缺乏休息时间,参加教育培训委实不方便。据浙江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劳动保障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的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1天,平均每天工作9.2小时,最长的每天工作达14.5小时,每周工作101.5小时[6]。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导致新生代农民工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教育培训。网络远程教育学习空间、时间的灵活、便利,使得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根据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合理地安排学习,有效地缓解了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和学习的矛盾。

4.网络远程教育能够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学习背景、学习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他们对学习内容、时间、进度、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网络远程教育个别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7]。网络远程教育不但在学习内容和进度、考试、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为不同学习类型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指导策略,而且还能针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学习困难等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网络远程教育能够保证农民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学习,提升自身的素养和职业技能水平。

四、网络远程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发展的策略分析

网络远程教育能够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需求,为其提高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提供良好的平台;同时,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开展网络远程教育也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和可能。然而,从网络远程教育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服务的现状看,网络远程教育任重道远,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1.以人为本,树立网络远程教育理念

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是以政府为主导,自上而下开展的。这种教育培训模式具有明显的“计划性”,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应当树立以新生代农民工学习者的需求为本、以新生代农民工学习者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网络远程教育不但要以“低收费、低起点”让每一个新生代农民工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和培训,而且要让每一个有着不同目的和需求的新生代农民工,通过参与教育培训实现其愿望和目标。网络远程教育的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的选择,都要以新生代农民工学习者的需求为本,给他们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网络远程教育内容

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内容脱离实际,新生代农民工被动地接受与自己从事职业不相关的培训。由于通过培训获得的知识、技能无法真正运用到工作中去,新生代农民工对继续参加教育培训持怀疑态度。网络远程教育要增强吸引力,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出既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需要,又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保持一致的教育培训的内容。网络远程教育的管理者和实施者只有深入企业一线,深入新生代农民工聚居地,贴近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了解企业和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和培训的需求,才能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相应的教学内容。课程的开发、专业的设置都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增加市场需求量大的课程和培训项目,取消那些不适应市场需求的课程和培训项目。

3.以学习者需求为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管理方式

尽管新生代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的需求十分强烈,然而繁重的劳动使其无暇接受教育和培训。因此,网络远程教育要以学习者需求为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管理方式。在课程的选择上,允许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由选择所要学习的课程。在学制上,网络远程教育采用弹性学制,允许学习者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也允许学习者利用晚间和节假日等业余时间学习。总之,以学习者为导向的教学和管理方式,就是要尽可能地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教育和培训提供便利。

4.以师资为保证,提升教育和培训质量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能够胜任农民工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师资队伍是搞好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前提条件[8]。根据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人数多、门类广的特点,网络远程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广泛宣传,吸引教育培训机构、高等学校、科研单位、社会团体等部门和单位的教师,以及各行各业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精英,参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最终形成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以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适应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需要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从而保证农民工教育和技能培训的质量。

第4篇:时代教育培训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日益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各种新型信息媒体被大量引入教学之中,逐步取代了传统的纸张印刷媒体。以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为基础的“信息高速公路”正在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成为一种基本的教学形式。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负责人,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其能否真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就显得至关重要。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已逐渐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是提高教师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措施,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迅速有效地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是当前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许多学校都把建设一支具有强烈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的教师队伍作为重要任务。

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的内涵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的内涵也不相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在1994年出版的由西尔斯barbara a.seels)与里奇(rita c. richey)合著的《教育技术的定义和研究范围》给出了“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传统教育推行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被置于次要的位置,只是帮助教师完成课堂教学的媒体工具,没有充分发挥出提供良好教学环境和帮助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作用。教师对于教育技术素质的理解停留在技术的使用上,其教育观念和教学设计能力比较低下。

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目前的教育仍然以学校教育为主,任何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的落脚点都在教师身上。教育观念和教育技术手段贯穿于教学始终,能真正体现出教师职业的独特性。我认为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可以概括为三点:娴熟的信息技术使用、开发能力;深厚的现代教育理论;驾驭教学设计的能力。所以,一个合格的现代教师应具有四项基本特质,即人格、学问、现代化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技术。

在高职院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实践

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是天津市唯一一所经贸外语类全日制高等职业学院,学院开设有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等17个专业,专业类型基本涵盖外经、外贸的主要领域,属于应用文科类院校。任课教师的学科背景、学缘结构相对单一,文科院校毕业或者文科专业背景的教师占教师队伍的主体,不同学科的教师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上参差不齐。自2009年3月以来,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认真分析全院教职工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将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和计算机实用教学技能操作培训列为教职工专项业务培训的主要内容之一。从2009年5月开始,组织实施了两期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全院各部门二百余人次参加了培训,对提高广大教职工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好评。

为进一步了解教师目前的运用教育技术能力状况,及时发现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全院范围内进行了培训效果调查分析,对培训组织与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培训内容不能完全满足各类人员的需求在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对“课程的结构设置”选项中有23%的被调查者选择“满意”,有64%选择“基本满意”,有8%选择“无所谓”,有5%选择“不满意”。由于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年龄、知识结构、专业发展、计算机水平等方面有诸多的差距,难以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出现有些教师“吃不饱”,而有些教师却“吃不下”的情况,培训效果不佳。说明培训课程的设置和结构的合理性还有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调研,根据员工的实际需求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没有形成统一的培训效果评价机制大多数教职工有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最初报名的人数很多,但随着培训的展开上座率逐渐下降,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由于教师培训工作处于摸索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培训制度和考评机制,使广大教师缺乏统一的思想认识,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培训形式单一,组织欠合理目前开展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仍然是以面授和辅导为主。由于教学人员和行政人员的工作性质各异,难以完全保证培训时间的集中统一,部分教师在报名参加培训后没有完全保证出勤,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可尝试采取灵活分散的授课方式,将面授、讲座和网络授课三种形式相结合,由参训人员灵活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激发广大教师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培训效果。

对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几点思考

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开展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在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方面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得到了广大教职工的认可与肯定,也在培训组织与实施中反映出问题与不足,得出以下启示和体会。

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是巩固培训效果的有效措施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广大教职工愿意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培训,也有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一般的情况是刚开始时报名参加培训的教师很多,但随着培训的展开,上座率逐渐下降,大量教师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按时出勤,直接影响了培训效果。除由于工学矛盾致使教师不能按时出勤等客观原因外,影响培训效果的最主要因素是没有建立统一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措施,未形成最有效的考核方式,没有使广大教职工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对参训人员缺乏政策约束和激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开展培训的深度和广度。合理的考核评价将有助于参训教师积极性的发挥,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培训成功的保证。对参训人员进行必要的跟踪调查,对反馈进行分析,是巩固培训效果、改进工作的有效措施。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员工教育培训制度,明确对教职工参加教育培训的要求,与各类人员考核相挂钩,以保证培训工作有效顺利地开展。同时要积极营造培训大环境,通过组织举办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比赛、多媒体教学比赛、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评比、精品课程评选等活动,促使教师积极学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个性化、多样化的培训内容是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高职院校教师的起点水平、学习风格通常与其从事的专业有很大相关性,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其信息化应用环境也不尽相同,对培训的需求各异,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个体培训目标是由教师个体针对自身教学需求而确立的。鉴于此,高职院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目标可分层次,如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两个层次。通过基础班的培训,使教师接受现代教育理念,会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基本满足教学现代化的需要;提高班的培训目标则是在实现基础班目标的基础上,使教师具有现代意识,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之成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现代教师。培训内容可采用积木式课程设置模式,把学习内容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单元模块,如可分为数码摄影基础及图片处理、办公软件实用技术、无线网络与网络安全防护、音视频处理技术、计算机实用操作技术等五个模块。根据需要还可将其中的某些模块细分为必修和选修内容,学完一个模块后让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再选择学习其他模块,从底层到高层,将学习的知识进行积木式的堆砌。这样,既能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差异,使培训的内容与教师的本职工作相接近或吻合,又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样化的培训内容还能够减轻教师的负担,使教师在有限的培训时间内得到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达到以付出较小代价取得较大效益的效果。

合理的组织安排是确保培训效果的重要保障教学人员除承担常规教学任务外,还肩负着一定的教学改革、教育科研、精品课建设等相关工作任务,工作压力较大;而大多数行政人员日常事务性工作及临时性任务繁杂,他们都难以保证正常出勤,培训时间往往成为影响教职工培训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和弹性学分制度是增强培训效果的有效途径。在培训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到各类人员的特点,除集中面授外,可以尝试采取网上直播、培训资料网上共享等多种培训方式,也可以利用网络开设“专家热线”栏目,提供后续支持服务。对于教职工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课件制作、图像处理、课程整合、网页制作等方面的问题,应进行在线答疑。只有真正达到利用教育技术、网络资源支持教育教学活动,实现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目的,培训才能真正起作用。应在每年初(或学期初)制定出本年度(或本学期)培训工作整体安排,公布本年度(或本学期)拟开设的培训课程、时间安排、授课教师简介;组织教职工进行预报名,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课程、选择主讲教师,根据报名情况分批次安排参加培训。对于培训出勤情况采取弹性学分制管理,在员工培训制度中明确规定教职工每学期参加培训的总课时要求,与各类人员年终考核挂钩。由于每个部门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不同,有时难以保证全体参训人员集中受训,在培训安排上可以尝试分部门进行集中轮训的方式,这样可以尽量避免涉及人员部门众多,难以保证出勤。另外,课程的安排要确保实用、有针对性,切忌走过场。

第5篇:时代教育培训范文

保障和落实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权的现实意义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大量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并且成为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主力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21世纪,以20世纪80~90年代出生的青年人为主体的农民工群体逐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新的城市产业工人、第三产业服务人员以及新市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上一代农民工群体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都具有根本性的转变,个人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职业道德、技术水平都具有明显的提升和改变,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靠体力劳动换取经济收益的思想观念的基础之上,能够融入城市、受到他人的认同,进而成为市民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更高更现实的追求。由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户籍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农民”到“市民”的身份的过渡仍然阻力巨大,在城市中无法平等享有各项权利,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低、知识层次偏低、技术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制约,使新生代农民工在自我维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职业技能培养、综合素质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还不能实现从“村民”到“市民”身份上的转变,依然无法融入城市。改革城乡二元教育培训体制机制,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居住地政府部门主办的教育培训全覆盖,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补贴资金全国统筹、跨省转移,全方位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权利平等、受教育培训机会平等和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规则公平,对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生力量,具有人数庞大、涉业广、作用独特、贡献巨大的特征。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行各业之间的竞争激烈,用人企业对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的渴求愈加强烈。与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探索阶段产生的农民工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充当的不仅仅是体力劳动者的角色,更应该是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具有高素质水平的物质创造者。因此,必须通过教育培训的途径,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能力,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由低端产业工人向高端产业工人的转变,进而为我国现代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提供大量有效人力资源。保障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权,还是中国共产党关注人权,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要求贯彻十七大、十精神,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重点首要目标,执政为民、发展为民,贯彻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思想,凝聚人民的知识财富。切实维护人民的基本权利,将我国的经济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联系起来,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切实维护好实现好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权益。

二、如何落实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权

(一)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制定《农民工教育培训法》和实施细则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向知识经济型社会、信息网络型社会转型和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成长所面临的就业多样化、技术专业化等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发展趋势,落实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凸显的问题逐渐增多。曾指出,中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可见,统筹规划农村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的支持,更依靠于农民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变时间不长,针对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法律体系照比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待完整,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法律制度上的正确经验,完善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法律制度。以美国为例,美国现有的农民工培训法案已较为完善,并得到了很好的实施。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发展迅速,在工业化建设所需的劳动力输出的问题上,国家和法律政策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依靠公共财政的强大实力,不断向各州投入教育资金、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组成具有一定先进水平的教育师资队伍,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使其能够较好地适应城市化发展的要求,较为顺利的完成了农业过剩劳动力的正向流动。比如早在1862年就已颁布的《莫雷尔法案》,1917年的《史密斯———休斯教育法》等,由于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和政策上的鼓励支持,美国在解决农村劳动力教育培养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移进程,使教育服务事业不再局限于学校之内,做到面向人民大众,树立教育为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理念,推广和发展了职业教育事业的进程。在吸取了他国的经验,我们也要抓紧制定如《就业机会法》、《终身学习法》等类似的法律法规来规划和保障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并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特色,修改现有的法律文件,起草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产业工人教育培训法》等。大力发展面向广大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培训,重新确立农民职业教育的目标、实施和管理办法,使其能够在政府、企业、个人履行教育培训权益义务的同时受到法律的约束和保护并加快农民职业教育监督管理体制的构建,让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未来能够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的需要。

(二)健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领导体制、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低端位置,农民工就业企业利润微薄,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有心无力。因此,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调动社会各部门、各机构的积极性,形成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合力和科学的领导体制机制。目前,地方政府对于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期的新生代农民工反映出的问题还处于认识比较薄弱阶段,还没有一套保障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权得以良好实现的规章制度,而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教育培训需求却日益增长,迫切需要国家教育部门制定具有长久性、合理性、高效性的全面协调的教育培训政策。其次,要发挥职业院校、社会办学力量,统筹优化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师资力量。依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规定:“要改变办学机制。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国家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根据新生代农民工人数庞大、打工群体分散、教育培训内容分类多样等特点,如果建立教学质量精良、教育内容涵盖广泛的师资团队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就会增多,从而增加政府、企业和个人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成本,所以,最有效的办法是积极鼓励职业学校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到职业教育招生范围内。在农村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深入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和实用法律法规教育;在城市,发挥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的师资力量,优化职业技能教育的资源配置,建立院校与农民工就业企业的联合教学与培养,为企业“定向”培养高素质的新生代农民工,开展“集中课时”或“分散课时”的灵活办学模式,创办“业余班”和“函授班”,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提供便利条件,进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权的落实。

(三)加大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经费补贴额度,保障教育培训经费充足到位培训经费不足是阻碍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期,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物质文化建设等都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另一方面,由于新生代农民工人数众多,并且大多来自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有限,从业单位大多是中小型企业、利润少,教育培训经费极其短缺,教育培训工作很难开展。当前,虽然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领域投入的资金逐年增加,但是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日渐壮大,落实到个人实际享有的津贴补助却微乎其微。由此可见,虽然明确了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上有领导和管理责任,但是教育培训费用完全依靠政府的投入是不现实的,所以为保障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资金支持,必须要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分权分责”的教育培训投入机制。第一,政府作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主导,要继续扩大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力度,将此投入列入财政支出的预算当中,并使之制度化,稳定的保障培训资金注入,形成完善的教育培训资金投入机制;第二,充分调用企业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政府的引导,吸纳社会企业将资金投入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来,从市场的人才需要出发,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规划,与职业培训院校建立合作机制,采用“委培式”的方法,由企业承担部分相应的教育培训费用,从而缓解培训经费不足、教育培训资金紧张等问题;第三,针对于待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经济情况,鼓励自筹学费进行培训,对于实际经济困难的可考虑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可向政府部门申请全额的培训经费或采用分期、分段的付款方式来支出培训费用。

第6篇:时代教育培训范文

企业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当今社会,我们需要运用有效的手段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使员工适应时展,立于不败之地。传统的面对面以教育为中心的学习和培训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现实需要。21世纪是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时代,以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信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起,可以解决企业培训中存在的大量现实问题,提高企业培训绩效,已成为企业培训的新趋势。

但是,相当多的企业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还局限于ppt课件、录像等简单的外在形式,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缺乏深入的了解,或者装备了先进的硬件设施却不知道如何系统实施和有效利用,不能充分发挥其在企业培训中的巨大作用。针对这种现状,必须加深对现代教育技术内容和员工培训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对现代教育技术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探索,促进企业员工培训的有效提升,帮助企业改进培训效果,提高培训效率,达成培训目标。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最早起源于美国,现代教育技术一词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使用。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1994年对教育技术的定义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1998年我国学者南圈农先生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是: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是一个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利用现代技术,对教学领域进行全面整合,以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促进学习者获得更好发展的过程。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企业培训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为企业培训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条件,能够促进培训更有效率,也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并引起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对培训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对学习资源的影响: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学习资源的开发、设计和使用,从传播渠道来说,学习者容易获得更多的知识,因此培训师和课堂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获得渠道;从传播特性来说,形象化的间接经验代替了直接经验,使培训更加生动有趣。

(2)对培训者的影响:培训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员学习的帮助者或指导者。课堂中,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3)对学习者的影响:学习者由原来的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有机会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的主体地位。

(4)对学习方式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写作模式、阅读模式、计算模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就促使学习方式也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5)对培训模式的影响:使原来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一对一培训、远程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的有机结合。

(6)对教学媒体的影响:教学媒体如今已经向多媒体化、信息处理数字化、信息储存光盘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培训过程智能化发展。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培训内容的选择、培训方式的更新,还是培训场景的设计、互动环节的实施,现代教育技术都可以以其优越的技术先进性和操作便捷性,为企业构建和实施全新的培训模式提供有力的帮助。具体地讲,现代教育技术学在企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音频、视频播放技术

传统的音频、视频播放技术就是在课堂中为学生用录像机或 CD机播放一些视频,或者是播放一些电视教学片。现在的信息技术发展已经将音像技术与计算机、数码技术迅速融和,计算机检索、非线性控制播放系统与录像带素材库相结合,实现了音像教材在课堂中实时非线性任意组合播放。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网络电视等一些新的设备将使得我们的培训更加丰富。

2.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CAI。看到这一词汇,大家往往会想到这样一个画面就是培训者用PPT放映在大屏幕上,然后开始滔滔不绝的讲课。但是实际上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素材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进行集成,使他们融为一体并赋予它们以交互特性。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讲台,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多个方面展开,多媒体课件以其丰富的表现力、良好的交互性和共享性,在变抽象为直观,提高学员学习兴趣方面有得体独厚的优势。

3.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

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是指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相关技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深入了解并最后能够掌握的过程。其特点是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学习,相互合作,共享信息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以提高学习效率。

4.远程培训

远程培训使得培训在对象、时间、空间上都实现了突破,将培训从固定的时间、空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人们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行自主的学习,改变了单一的集中培训模式。对于拥有众多分支机构的大型企业来说,远程培训技术使得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员工接受大规模分散式培训成为可能,而且为企业节省了巨额的培训和差旅开支,并可大大减少因集中培训带来的工作延误和时间损失。

5.情境模拟系统

可以利用模拟实验室和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真实的企业或工厂经营管理,让学员进行模拟实验或角色扮演,开展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培训。模拟实训中可以设置多种角色,学员通过模拟的角色训练可以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

6.开放式学习资源

企业培训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可以利用电子阅览室、内部局域网实行开放式培训,利用大容量存储技术和信息组织结构的超链接技术,建造符合人类联想方式非线性的超文本信息组织结构,企业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为学员创造一个宽松、自由、舒适的自主学习环境。

四、对于更好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企业培训中作用的几点建议

由于如今好多中国企业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还有局限性,对于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了解不足等诸多因素导致现代教育技术在企业培训中难以发挥重要作用。本人从事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多年,对于如何更好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企业培训中的作用,总结以下几点建议:

1.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大现代教育技术投入力度

当今社会,市场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素质的竞争。企业一定要提高对员工培训重要性的认识,重新建构和定义现代企业员工培训体系,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形成以学员为中心、多向交流、互动共享的培训模式和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人真正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同时,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培训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比如:购置各种硬件设备、购置或开发各类教学软件、进行先期人员培训等。培训工作的实践表明,培训质量的高低与培训的投入成正比。因此,企业一定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加大对培训工作的投入力度,使企业不断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2.要加快现代教育技术的平台建设

现代教育技术与企业培训整合缺少不了平台建设,特别是硬件环境的建设。为了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以及方便企业员工之间的交流,企业必须加快建设内部网,对已建成的内部网要实时更新,加强管理。通过优质的企业局域网,形成最优化的培训环境。

3.要注重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培训

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是优化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培训教学设计极为重要的一点是如何选择使用教与学所使用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包括常规音像材料、数字化音像资料、多媒体教学软件、基于网络的软件等。在利用这些环境和资源时,不能只停留在演示播放的水平上,必须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做好教与学的活动方式的设计。因此,要想合理有效地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就必须重视对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培训。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同时也是企业培训改革中的新举措。现代教育技术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与实施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硬件与软件设备,还要有大量的信息资源的储备。当然,最重要的是还要有不断更新的培训团队。这些人力和物力的投入都是值得的,它将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会在企业培训中发挥重大的作用,为企业培训开创一片全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李静、郝建英.对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开展企业培训的一些思考[J].远程教育研究,2009.

[2]张妮.现代教育技术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第7篇:时代教育培训范文

作者简介:李顺(1979―),女,汉族,山东烟台人,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 从事教育信息化研究。

摘 要:作为山东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曲阜培训中心的培训教师,笔者介绍了此次培训的内容与方式,结合亲身体会,谈了培训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出了提高培训绩效、促进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一、引言

山东省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是为了更新高校教师教学观念,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通知》(教高司[2000]79号)以及《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鲁教人函(2007)10号文]精神举办的,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对省属高等学校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进行分期分批的培训。山东省政府、省教育厅、省财政厅高度重视高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省教育厅制定了培训总体规划,省财政厅拨出专款给予支持。本次培训下设曲阜、济南、聊城和烟台四个培训中心,在省教育厅的总体规划下,由各培训中心负责具体培训任务的落实。培训考核合格,颁发山东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合格证”,考核结果记入教师本人档案,并作为今后考核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等方面的依据。

笔者所在的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负责鲁西南地区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从2007年年底至今已经圆满完成了日照、莱芜、泰安、济宁地区所在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现将培训实践整理成文,以期与广大高校教师共享。

二、培训内容与方式

本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符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二级标准,我培训中心在深刻分析《山东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讲义》的基础上,将培训内容做了模块化处理:教育技术导论与现代教学设备、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动画制作、CAI课件设计与制作、图像采集与处理、教育电视节目制作、信息化教学设计共7个模块。每位培训教师具体负责一个模块的培训工作。

对培训内容的模块化处理能有效帮助培训教师克服授课内容选择过程中的随意性。但在具体培训过程中,各模块之间并非互相孤立、毫不相干,而是互相交叉渗透。以CAI课件设计与制作为例,在培训过程中培训教师并非简单孤立介绍authorware各个图标的用法,而是采用案例教学法,将相关的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以及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思想贯穿于整个课件制作过程中,以课件制作为主线,教给教师制作课件的相关知识,如何进行课件的教学设计、如何设计课件结构、如何进行课件脚本编写等等。

培训采用集中授课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集中授课采用“送教上门”方式进行,8天为一班次,前7天上课,一天完成一个模块的培训任务,最后一天统一进行考核。利用寒暑假和周末开课,理论课模块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实践操作类模块在网络机房上课,采用边学边练的培训方式。为了配合集中授课,我培训中心专门建设了培训学习辅导网站,受训学员可以及时了解最新培训动态、获取学习资源、与培训教师和其他高校教师开展交流协作。培训不会因为集中授课的结束而终结,各高校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开展持久的学习。

为了有效克服以往培训中纯理论取向、纯技术(工具)取向的不足,此次培训秉承实践取向的培训理念,注重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科研实践的合理化整合。在备课的过程中,培训教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使受训教师真实感受信息化时代给教学带来的巨大变化,逐渐引领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与职能,在教学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

培训采用笔试加作品的考核方式,不仅要考核受训学员对现代教育技术重要概念原理的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要求学员利用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设计制作与自己教学相关的反映信息化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作品。

三、培训特点

1.以案例分析为主线:培训以8天为一班次,时间短、任务重,不可能面面俱到。在培训中我们采用案例教学法,将培训内容贯穿于案例中,通过对案例分析、演示让受训学员体会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巨大变革,体会课件制作、网络课程开发的精髓,体验怎样将理念与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学会将之迁移到自己的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所选案例应该是与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高度一致的,恰当反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反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秀案例,更重要的是所选案例必须要与受训学员所教学科密切相关。

2.以任务为驱动:培训并不是为了让教师记忆零星的知识点,而是让教师能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比如可以围绕某个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可以针对某个知识点设计开发课件、可以完成所承担课程的网络课程开发等等。对受训学员完成的任务作品进行筛选整理又可以进一步充实培训教师的教学案例库,为下一轮培训的开展扩充资源。

3.以实用为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根本目的是能够使受训学员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提高教学质量。不同类型的高校,同类高校不同学科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有不同的要求。在培训过程中,培训教师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灵活应变,根据不同的院校、不同的培训对象选择不同的培训案例,在保证培训基本任务完成的情况下灵活调整培训内容深度和广度。

四、问题与对策

1.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发现,同一学校不同学科背景、相同学科背景不同年龄段的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存在很大差异。理工科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明显优于文科教师,年轻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明显优于老教师。有些高校在培训中采用随机组班的方式,文理科混合组班,这就造成了同一班级中部分教师吃不饱,部分教师跟不上进度的问题。我们建议各高校可以按年龄段和学科背景划定班级,相同学科背景的相近年龄段的教师组成同一班级。在保证基本培训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在水平较高的班级可以进一步扩充培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部分学员对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认识不足,培训积极性不高,认为培训只是走过场,培训以应付考试、获取证书为目的。为了解决培训中的这一问题,首先学校领导应给予培训足够的重视。学校领导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水平及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受训教师的思想认识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水平。在培训过程中,部分高校对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受训学员到课率不高,严重影响了培训质量。有些高校对培训工作予以了高度重视,能够严格考勤,并专门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实践证明培训在这些高校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培训对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产生了重要影响。

3.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不是仅靠一两次培训就能解决的,将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和技术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一个复杂的内化过程,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探索,各高校一定要把其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常抓不懈。

(1)满足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硬件要求,做到人手一机并能方便使用互联网。由学校教育技术中心协助教师组建教学资源库,为学校信息化教学提供丰富资源。

(2)学校要为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科研提供政策支持。鼓励教师承担信息化教学相关课题立项研究,并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持,必要时可将其作为教师评优、聘任、职称晋升的条件之一;组织信息化教学技能大赛,相互取长补短、以点带面,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良好氛围;鼓励教师个人参加各类信息化教学研讨会、交流会,并给予资金支持。

(3)从各校实际和教师需要出发,由学校教育技术中心定期组织现代教育技术校本培训,校本培训能够真正从本校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对促进本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不定期的邀请现代教育技术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开阔教师视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教师个人要从思想上深刻认识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主动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尝试、探索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模式,与志同道合者组成学习共同体,共同研究实践信息化教学,主动参加相关学术研讨会、交流会。

参考文献:

[1]李玉环,陈庚,金以娟.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状况分析与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07,(2)84-87.

第8篇:时代教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 党外代表人士 教育培训机制 对策

一、潮州市党外人士的基本情况

摸清和了解潮州市党外人士的基本情况,是我市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从潮州来看,党外人士基本情况如下:

(一)派人士

我市共有八个派,分别是中国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中国农工(简称农工党)、中国致公党(简称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其中,除台盟外,2002年4月30日致公党潮州市委员会成立后,我市七个派组织已全部建立。目前,全市各派共建立基层组织45个,共有派成员878人(附表如下)。

(二)无党派人士

2013年12月31日,我市成立了潮州市知识界人士联谊会,由潮州市知识界代表人士自愿组成,是以无党派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非盈利性、联合性社会组织,是具有统战性、知识性、联谊性的社会团体。该会的主管单位是中共潮州市委统战部。目前有会员78人,凡是加入知联会的无党派人士,按照中央有关无党派人士政治面貌规范使用的规定,可以认为是已正式确认的无党派人士,其他人员,我市没有正式办理手续确认。

(三)民族界人士

除了世居的畲族外,潮州外来少数民族共有39个,全市共有41个民族。现有少数民族常住人口6652人,其中世居畲族人口2353人,占全市人口的0.086%,零星分布在三个县(区)九个行政村,即潮安区归湖镇的溪美村、碗窑村、山梨村,凤凰镇的石古坪村,文祠镇的李工坎村;饶平县饶洋镇的蓝屋村;湘桥区意溪镇的古u村、桂坑村和荆山村。流动人口大概15000人。

(四)宗教界人士

我市现有宗教活动场所210个,其中佛教128个,天主教26个,基督教56个,宗教教职人员经定247人,佛教192人,天主教4人,基督教51人,宗教团体11个,其中佛教5个,天主教3个,基督教3个。全市共有30名宗教人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其中市人大代表3名,市政协委员5名,县(区)人大代表4名,县(区)政协委员18名。

综上所述,我市统一战线工作面广线长,人才众多,资源较丰富,组织抓好代表性人士队伍建设,特别是开展代表性人士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参政议政能力,更好地为潮州凝心聚力,为潮州新一轮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

二、潮州市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对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影响教育培育工作的开展。

根据调查,目前我市党外代表人士不到七成的人认可教育培训的作用和地位,部分人甚至对此持否定态度。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应有的地位和实际地位存在的巨大落差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一些部门和领导缺乏真正的统一战线意识、多党合作意识和广纳群贤意识,存在“党外代表人士安排仅仅是政治需要,工作很难抓好”,“行政领导班子有党外代表人士参与工作起来不方便”等错误的思想,最终导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被看成是一项可有可无、可紧可松的工作,缺乏内在动力和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一些党外代表人士对教育培训的人士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思想政治培训是政治教化和“洗脑”,因此产生思想抵触,缺乏自我提升的动力和主动性。

(二)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尚未建立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

1.没有建立起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协商机制。我市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主要是由统战部门协调、管理和组织,没有列入党委和政府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体系。这说明在调训过程中,统战部、组织部、各派、工商联、有关人民团体和社会主义学院等部门的协调不够,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事实上,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涉及人、财、物多个方面,需要多个部门协调开展,只靠一个部门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

2.培训与选拔任用存在脱节,培训的综合评价体系不完善,无法将教育培训结果与干部任用选拔完全联系起来,教育培训还没有成为党外代表人士选拔任用的硬性指标,对于积极参与培训、表现良好的干部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党外代表人士培训的积极性。由于长期以来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远不如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没有形成制度化、常态化,因此党外代表人士主动自觉参加主体班次培训的意识薄弱,难以受到制度约束。

3.培训效果跟踪反馈不及时,一是我市社会主义学院对于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开展不及时,没有将培训不同阶段的评估结果作为有效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托。二是目前采取的培训效果评估办法存在一定的不规范,没有对培训项目、课程设置、师资水平、教学管理等评估指标进行细化,分类不科学。三是忽视对培训效果跟踪反馈结果进行分析,没有根据结果认真总结教学培训的经验和教训。

(三)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强,不利于党外代表人士素质能力的提高。

1.教育培训的“面”不广。我市党外代表人士多集中于科教文卫等部门,因此针对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多集中于这些单位,培训范围没有拓展到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的专业人员、工商界代表人士。

2.培训教学的实践性不强。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足,社会主义学院教师队伍对统战工作实际、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情况和特点、培训对象需求等了解不多,把握不准,导致培训教学难以做到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对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中党外代表人士关心的问题涉及较少,急需和实用的新知识较少,学习内容显得比较空洞乏味,教非所需,学非所用。

3.培训方式传统,教学手段单一,参训学员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目前,教学培训的方式多半以“填鸭式”、“满堂灌”教学为主,这种以听专题、看电教、组织讨论为主的培训模式,难以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培训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和尝试交互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兴趣教学等方式,但由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不能适应,加上在短期班次中无法安排等原因,交互式、研究式教学在整体培训中所占比例仍然很少,极大影响教学培训的实效性。

(四)社会主义学院主阵地作用发挥不明显,统一战线教育培训的特色难以充分发挥。

社会主义学院普遍存在规模较小、教学场地不足、软件和硬件还不成熟等共性问题,影响了统一战线理论教育培训特色的发挥。就我市社会主义学院而言,党外代表人士培训的工作机制还没完全理顺,目前突出的问题是采取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办学模式,没有成立统一战线理论教研室,办班数量和办学动力不足。其次是统一战线理论专职教师数量不足,教学科研队伍基数太小,人员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专业构成不太合理,严重制约培养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与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规模和数量不断增长不相适应。

另外,办班模式随意性较强,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就我市社会主义学院而言,办班模式以短班为主,培训时间只有一周以内,半个月以上的中班和长班极少,既缺少三个月以上的重点培训班次,又缺乏长期稳定的精品理论课程。

三、进一步完善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教育培训工作机制。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是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需要,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加强先进性建设的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不仅要从政治上关心和爱护,而且要在教育培训上创造更多的条件,把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干部培训的总体规划,切实抓好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其次,党委统战部和组织部要根据各自的分工,定期联系、交流、研究商讨培训选拔党外代表人士的有关工作,在制定名单、培养锻炼、考核任用等方面做到“同一套工作计划、同一份干部名单、同一个工作目标”,努力实现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再次,党委统战部要与派、无党派人士、民族宗教界人士、新的社会阶层和港澳台同胞实现良性互动。派委员会和民族宗教团体应及时向党委统战部介绍优秀后备干部,健全党外代表人士后备队伍培养选拔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后备队伍结构,实行动态管理。党委统战部和外要与后备干部所在的单位保持经常性的工作联系,定期请他们协助考察了解后备干部的思想政治状况和工作表现,请他们积极创造条件为后备干部教育培训提供学习机会。

(二)推进科研工作创新发展。

首先,要积极制订学科建设规划,建立科研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围绕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使科研切实发挥支撑作用,为提高教学水平、推动统一战线理论创新服务。其次,要切实采取措施,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要坚持走“内培骨干、外聘名师、专兼结合”的路子,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定期安排专职教师到省社会主义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进修学习,不断更新观念和知识结构。坚持公开选拔、择优聘用的原则,探索兼职教师的准入和退出机制,选聘优秀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和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形成理论型、实践型、管理型和专家型相结合的兼职教师队伍。同时通过提高教师的政治、经济待遇和建立教师竞争激励机制,完善考核评价办法,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三)创新教学模式和办学模式。

创新党外人士培训教学模式和办学模式,是深化潮州市社会主义学院教学改革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一个稳定、高效运转的基地,是建立健全培训体制的保障。潮州市社会主义学院作为党外人士教育培训主阵地、主渠道,更加需要重视提升自我的综合优势,在创新教学模式和办学模式上下工夫。从提高潮州党外人士思想政治素质这个目标来说,可以采取基础理论培训、社会实践与外出考察参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争取建立与省社会主义学院和中央社会主义协同培训的联系制度。在教学实践中,借用个案调研的方式方法,结合现场教学形式,有条件的可以在中青年党外人士培训过程中采用研究式教学,变学员“要我学”为“我要学”,打破传统教学教法中教师一人独大和学员被动听讲的教学模式,在常规教学之余穿插研究式教学,学员可以从潮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个案研究,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剖析,了解我市在改革发展中的尚需解决和改进的重点问题,为以后的工作实际积累素材。积极拓展和创新教学观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和能力建设途径,强化教学效果,提升学员的能力素质。另外,进一步加强社会教育资源共享,一方面,积极开发社会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探索与著名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办学模式,着重打造精品班次,力求提高党外人士培训质量,走出一条从内涵上提高培训质量的新路子,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党外人士教育培训创新路子。

(四)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机制

第一,明确培训效果评估层次。要确保培训达到预期的效果,就需要通过有效评估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师资水平和教学管理,调整培训项目、课程设置,提高教育培训质量,这有赖于多层次的培训效果评估机制。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柯氏模式”提出评估培训效果有四种方式:一是观察学员的反应,二是检查学员的学习结果,三是衡量培训前后的工作表现,四是主体单位经营业绩的变化。实际上就是把培训效果的评估分为反应、学习、行为和结果四个层次。相应的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效果评估可以按照以下四个层面加以展开:首先是观察党外代表人士对教育培训整体的满意度;其次是检查党外代表人士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再次是着眼了解党外代表人士培训后业务水平的提高;最后是衡量学员所在单位和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在整个培训效果评估中,社会主义学院可以根据自身及各个主体班次的具体情况,突出对某个层次的评估。

第二,细化培训效果评估指标。在明确培训效果的评估层次之后,就要通过细化培训效果的评估指标,通过评估指标的具体规定凸显党外人士培训的独特性,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落实:首先是培训的预期目标设定的合理性,能否顺利达到应有的培训效果;其次是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各个单元的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能否促进预期目标的实现。再次是师资配置上能否达到在主体班次施教应有的层次。最后是社会主义学院的办学条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事宜对培训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三,完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比如在培训效果验收方式上,组织学习情况汇报会。可以在学员中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根据小组的具体学习情况,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将所学习的内容及心得体会进行交流,强化培训效果。在统筹培训个各个阶段的工作上,通过座谈、小组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员在各个阶段的学习培训情况,将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反馈给跟班组织员,使之成为强化培训效果的有力保障,确保学员跟上培训进度,实现预期培训目标。

参考文献:

[1]杜青林.扎实推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J].求是,2011(15).

[2]崔巍.努力提高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水平[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6).

[3]刘晓楠.提高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科学化水平的探索[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4).

[4]蒲跃.关于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4).

[5]赵广君.关于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机制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3).

[6]汕头市社会主义学院.注重实效开拓创新 努力建设好统一战线培训基地[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1).

第9篇:时代教育培训范文

Abstract: The capacity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main teaching ability of teachers. In oder to make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better grasp the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apply it in their daily teaching work, to construct a reasonable evaluation index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on how to build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 based on th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关键词:绩效管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

Key words: performance management;university teachers;educational technology capacity;evaluation index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098-01

0引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信息化时代。高等学校要面向现代化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必须重视和加强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目前,高校都在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鼓励教师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

1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分析

1.1 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理解模糊教师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决定了其在教学过程中所选择的教学方略和教学模式也相对陈旧,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的课堂授课制仍然是当前的主流教学形式。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就是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观念意识薄弱。在各校开展的教育技术培训中,很多人对学习教育技术理论没兴趣,教师只知道要学习掌握某种工具软件的使用技能,却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不懂得如何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

1.2 对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够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全新的学科。高校教师只有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由于一些教师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的整体能力有限,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时更多的是将传统教学作简单的数字化处理后,在网上展示教学内容,缺乏互动性和及时性,学生很难接受。尽管有些学校开展了一些教育技术培训,但由于受训者认识不足,培训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1.3 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评价指标缺失在我们国内,从国家到地方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发展高校教师现代化、网络化教学,以及与学生进行沟通,评价学生学习能力,构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其专业,是目前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目前,我国只有《中小学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和《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规范》,对于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没有合理的标准设立,培训的组织者无章可循,使培训工作处于一种较为杂乱的状态,给培训与衡量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绩效管理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2.1 培训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内容相近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评价和诊断,绩效改进四个阶段。而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分为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三个阶段,要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效果就要做到培训的计划、培训方案实施、培训效果评价以及培训结果诊断。因此,从内容上看,培训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内容上较为相近,绩效管理完全可以用于教师培训后管理。

2.2 培训管理与绩效管理同样注重结果的运用绩效管理以结果为导向,注重对绩效考核及考核结果的运用。目前,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很多培训机构或教师所在学校并没有对培训后教师进行系统性培训后评价,也没有对他们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结果进行跟踪调查或给予指导,使得培训后教师的教学一切照旧。可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结果的运用与否及如何运用直接关系到教师培训的效果。因此,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实行绩效管理,可有效的避免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流于形式。

3基于绩效管理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构建

3.1 影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绩效因素美国学者将影响绩效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的内部因素又分为知识、技能和内存能力、具体如下:①知识和技能。这些影响因素是可以在短期的培训中通过集中学习一些关于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能课程来实现的。②内存能力。可以是指个人具有的智力、体质、动机和期望等。现实中,参训教师认为外界因素(环境和组织)是其参加培训的动机。因此培训难以影响参训教师的动机和期望,相反参训教师的动机和期望会反过来影响培训的效果。③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参训教师所在组织的环境和资源,这些因素都受参训教师所在组织的影响和控制,培训显得力不从心。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如果能通过培训评价这一外在因素来影响高校教师参训的动机,能有效地调动其内在动力,最终实现教育技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目标。

3.2 基于绩效管理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构建模型笔者将绩效管理与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设计了一个基于绩效管理工作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评价指标构建的模型(见图1)。该模型将高校对教师职业核心能力的绩效要求与参训教师当前绩效状态对比,找出两者间的差距,结合高校真实环境分析出其所拥有的现代教育技术资源情况,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教育技术培训组织者的期望目标。与此同时,对参训的高校教师也要做绩效沟通,找出他们对自身参训后的个人目标,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最终得到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最终目标,然后按态度、知识、技能三个维度分解出具体的教育技术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