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时代美业教育范文

时代美业教育精选(九篇)

时代美业教育

第1篇:时代美业教育范文

1. 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历史背景

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始于80年代初, 在此之前的设计教育体系,主要是以工艺美术教育为主。从1902年起,在南京创办的中国第一所高等师范学院就开设了图画手工科,进行有关绘画、透视和手工及材料工艺的课程。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一批学子到西方接受工艺设计教育,学习包括染织、陶瓷、图案等专业课程并回国执教。他们将30年代西方的设计思想和法国、日本的工艺设计教育体系带回中国,成为以后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发展的基础。

1956年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以工艺美术和设计为主的学院,所设立的专业主要包括染织艺术、陶瓷艺术和建筑装饰等几个方面,当时情况下,设计教育以传统的美术教育为主,工艺美术教育为辅。50年代以后,在中国其他地区分别成立了一些综合性的美术和艺术院校、专科学校,形成了包括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和职业中专在内的设计教育体系。

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处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设计所面临的对象大多是政府的大型建筑工程的外饰和室内装修、以及配合政治宣传的展示活动,为企业服务只是围绕轻工业的少数产品,设计被认为是装饰美术的代名词,人们普遍将设计等同于工艺美术。在将近10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正常的教育体系被中断,设计教育几乎完全处于停顿状态。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国家经济开始复苏和发展,政府曾经提出了日用品工艺化、工艺品日用化的口号,但这一口号只是把设计看作为一种对生活的装饰和美化的典型认识,对当时还缺乏竞争的计划经济市场,这一口号对企业和社会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实际作用。

1974年,在政府要求下,一批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艺术教育者和汽车制造界的工程师们被组合起来,共同针对汽车的外观造型设计进行国有汽车产品的开发,根据当时国际工业设计发展的情况,他们提出了工业美术的概念。1977年,当漫长而黑暗的文化大革命结束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恢复高等教育体制,工业美术系正式成立并开始招生。在当时的工业美术系中设有两个专业,即室内设计和轻工产品造型设计。1984年该系分离为工业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两个系,使工业设计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正式独立成为一个系。与此同时,湖南大学也正式成立了工业设计系,成为工科院校中第一个设立该系的院校。从此,中国工业设计教育体系开始了它的发展历程。

2. 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阶段

1) 创立与启蒙期

8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创立与普及阶段,80年代初,包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湖南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无锡轻工学院和北京理工大学等院校纷纷成立了工业设计系,并邀请了吉冈道隆等日本设计教育家来华讲课,在国内开始了工业设计传播的历程。1982年,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的王受之教授开始宣讲西方工业设计史,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在这一时期,少数高校教师被国家派送到德国、北欧和日本等国家学习工业设计,一部分留学人员回国后开始在各个高校任教,将西方工业设计的基础教育方法和设计思想引入国内,在国内几乎空白的工业设计教育土地上开始播种和耕耘。在这个时期中,处于中国北方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地处南方的广州美术学院,成为对中国工业设计教育最有影响的两个院校。而广州美术学院处于经济开放的广东地区,最先感受到了市场经济和竞争对设计的需要。处于北方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则通过引入德国现代设计教育思想和设计基础课程的改变而引起了国内院校的震动。在这个时期中,以院校为主的设计教育者向社会各界举办了大量的工业设计讲座,并通过中央电视台进行宣传,在普及工业设计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87年阿瑟.普洛斯等国际设计界的著名教授来华讲学,表明国际设? 劈a href=//www.7139.com/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教育界与中国设计教育界开始了更多的交流?nbsp;

80年代也是中国国有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和过渡时期,大部分国有企业经历了从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严酷竞争,通过地方政府的重复投资和保护主义下求得生存发展,到逐步走向接受和认可市场经济的作用,开始对工业设计有所关注。整个社会对工业设计的认识进入启蒙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政府部门和教育管理机构仍然把设计看作是对生活用品的装饰和美化,甚至一些研究工艺美术的学者也将工业设计看作为现代工艺美术,不愿意承认工业设计的独特性质和作用。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从其申办成立的1980年开始,就因为在专业范围上涉及到轻工业产品的设计开发问题,而被国家指定由轻工业部对该协会进行管辖。从而使中国工业设计被历史性的限制在轻工业产品的范围和概念上。但实际上,由于工业设计的跨学科、跨专业的性质,使得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在多个政府部门和机构中得到涉及。

2) 普及期

80年代中到90年代中可以说是中国工业设计的普及阶段,许多80年代初接受工业设

计教育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其他的院校执教,将工业设计思想的种子撒向全国。同时一些具有美术基础或工学基础的现任教师又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高等院校接受进一步的设计教育和培训。企业中也有一些美工或工程师到大学接受工业设计的基本训练,他们将工业设计的观念带回企业,促进和提高了企业对工业设计的认识。

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国企业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股份制改革,出现了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的大型企业。工业设计部门在这些企业中得到确立和认可,并逐渐显露出其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同时,一些设计院校的研究所和部分教师也为企业开展设计咨询服务,得到企业的接受和认同。这些院校教师成为中国工业设计实践者的先驱者,使中国工业设计的咨询服务业得以启动。

1986年,在国家机械工业部教育司的主持下,在工科院校内成立了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对所属工科院校开展工业设计进行指导与协调。同时工业设计也被正式的列入了国家教育部所指定的专业教学目录,成为一个正式的专业。

于1987年正式成立的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汇集了部分政府官员、艺术教育家、设计师和企业家,在80年代末对中国工业设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在80年代末发行的杂志《设计》曾经得到国内设计界的认同。

80年代末开始,中国独立的设计咨询业开始起步和发展,在中国沿海主要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出现设计公司,为企业提供包括市场分析、概念设计到产品样机的设计服务。

第2篇:时代美业教育范文

一、中国近现代师范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

1. 师范美术教育创立之初。清朝末年,早期的新式中小学美术教育在中国出现并且开设了我国最早的现代学校美术课程———图画手工课。随着图画手工课的开设,美术师资的缺乏已成为美术教育最紧迫的问题。创建于 1902 年的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开创了我国最早的高等师范教育,这一时期设立的还有天津的北洋优级师范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广东优级师范学堂等,虽然这些新式学堂培养的不是单纯的美术师资,而是中小学的艺术教师,但早期的美术师资却来源于此,如吕凤子、姜丹书等。

2. 师范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教育交错发展。20 世纪初至二、三十年代,由于社会对美术人才,特别是懂得西洋美术的人才的迫切需求,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足,私立美术专门学校纷纷出现,如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这些美术学校承担了培养美术专业人才和美术师资的双重任务。

随着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的异军突起,国立美术专科学校纷纷建立,这批学校有: 国立美术专科学校、杭州国立艺术院,这些美术学校创办的目的是: ( 1) 为社会教育提倡美育, ( 2) 为中小学提供师资, ( 3) 为社会实业界改良制造品。这批国立美术专科学校为当时的社会培养了数量可观的专业美术人才和美术师资。

此时的美术教育还包括一些业余的美术教育团体,这些业余的美术教育填补了美术教育的某些空白,在教学方法和学术上均有建树,也培养了许多出色的美术家、设计师和美术教育家。

3. 师范美术教育目的逐渐迷失。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处于危难存亡之际,美术教育转而以抗日救亡为目标。这时期美术院校与师范美术系科培养了一批美术家,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这对师范美术学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是可以理解也是应当之举措。

随着新中国建立,百废待兴,大多数美术院校也积极地参与了美术师资的培养工作,前苏联的美术教育体系成为中国各美术院校与师范院校美术系科学习的典范。1955 年文化部组织召开的全国素描教学座谈会上进一步推广了契斯恰阔夫素描教学体系,但这套教学体系是偏向于专业美术教育的,师范美术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

20 世纪 60 年代中叶, “” 爆发,出于政治目的,期间一度招收工农兵学员,各地师范美术系科也受到这场运动的劫难,学校的正常教学遭到破坏,教学内容政治化、培养的学生也主要是各部门、各行业的宣传、文化干部,同时教师受到迫害,大学停止了正常招生,师范美术教育也就逐渐迷失了自己的办学方向与培养人才的目标。

4. 师范美术教育重新复苏。“” 结束,为了弥补中小学美术师资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全国除一两所美术院校外,几乎所有的美术院校都设有师范美术系培养美术师资。同时,针对师范美术教育的理论研究也开始启动。1979 年,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美术教育研究机构———南京师院美术教育研究室诞生,标志我国师范美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开始得到重视。90 年代,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美术教育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术教育的反思也越来越强烈,美术教育理论研究呈现出繁荣的局面。这时的师范美术教育既包括师范美术院系也包括美术院校,所培养的美术师资在数量上得到相当的发展。到 1990 年,全国的师范美术系科已由1981 年的 41 个发展到了总数 150 多个。

师范美术教育的规模扩大了,但经历了百年风雨历程的中国师范美术教育却并没有走出一条体现自己师范特色的道路来。师范美术教育创立之初是以培养美术师资为已任为目标的,当时有自己明确的教育宗旨、教学大纲、课程方案、教育方法,以及虽弱小却是相适应的师资力量。后来,随着师范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教育的交错发展,特别是各种原因而深受专业美术教育发展的影响,师范美术教育也逐渐迷失了 “自我”并异化地走上了专业美术教育发展的道路。虽然师范美术教育的社会化逐渐加强了,但其教育的专业化却始终没有体现出来,这样的师范美术教育既没有专业美术教育的“学科艺术”特色,也没有师范美术教育的 “学科教育”特色,而这两者的区别就是师范美术教育除要求相关的美术专业知识、技能与创作能力外,还要具有相关的教育方面知识、素质与能力。整个师范美术教育只是充当着 “二美院”的角色。透过历史的明镜,拂去落定的尘埃,顺着历史的足迹来看一看是什么原因使我国师范美术教育走到今天的境地呢?

二、形成我国师范美术教育现状的原因

1. 培养美术师资的目标时常与培养美术专门人才的目标相互模糊。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是为了适应上个世纪初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随着封闭的国门被打开,随着西洋美术在宫廷外的民间传播,社会对西洋美术的需求增大了,而传统师徒相授的美术教育不可能培养懂得西洋美术的人才,也不可能满足社会这方面的需求,因此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的要求,早期师范学堂的美术教育出现了。我国师范院校第一个美术系科———图画手工科,采用的就是日本师范美术教育的体制,所设课程较完备,并且注意突出了师范美术教育的特点,在此方面,甚至为目前我国的师范美术院系所不及,如当时图画手工科开设的课程为: 教育为总主科; 图画、手工为主科; 本科的课程主要为:“教育: 包括教育史,教育学、训育论、心理学、伦理学、各种教授法,教育行政及小学设置等,每周约四五小时。”这种教育目标非常明确,是培养师资。但这种师资是具有多种教学能力的师资,美术教学能力仅只是其中一部分,每位教师除了美术教学外还要进行其他科目的教学。就当时情况而言,要发展中国的美术教育,仅靠几所师范院校培养美术师资只能是杯水车薪,所以一些专业美术院校也就承担起了这一工作,如上海图画美术院等设的图音科。身处于这样的专业美术院校的师范美术教育,总是会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受专业美术教育的影响。也正是在这种师范美术教育同专业美术教育的交错发展过程中,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美术师资的目标与培养美术专门人才的目标相互模糊了。

2.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中,执教者兼有艺术家的身份,使师范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教育没有区分开来,这些美术家兼教师在教学中的美术取向大于教育取向,而较少在教学中注意到师范美术教育的特点。

早期的美术师资主要是: 国画教师由知名国画家充当,西画教师基本上由外国人担任,其中不少是国外的艺术家,也有在本土画家。这种师资结构导致了中国早期的师范美术教育状况。后来,一些美术教育先驱者吸收和借鉴国外美术教育的经验,不断探索适合于我国国情的专业美术教育体系,他们的艺术教育思想深刻地影响了 20 世纪我国的师范美术教育。因为他们特殊的身份———艺术家,他们对美术教育的影响也大多是在专业美术教育领域。如徐悲鸿强调创作,他的艺术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同时在培养美术专业人才方面也影响很大。林风眠研究本国文化艺术的辉煌传统,并广泛吸收古典主义、印象派、野兽派等艺术流派的思想,创建了中西双科并修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改革传统绘画作用较大。应该承认这些大师们的美术教育思想对发展我国的师范美术教育思想并未产生应有的促进作用。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拓荒者之一的刘海粟,对中国美术教育影响深刻。他认为学校教育是发展人的才能的机构,注重学生才能的发展才是教育的目的,使中国美术教育初显出注重教育的气息来。但从 “师范性”来说,其教育的专业化在培养师资方面的比重都是远远不够的,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这种状况也一直没有得到改观。

3. 社会动荡使中小学美术教育相当薄弱,严重阻碍了师范美术教育的发展。上个世纪的中国社会,由于战乱不断与 “”等原因,严重影响了我国普通美术教育的发展。1916 年以前的学校美术教育是一种混沌无序的状态,学校美术教育只有教则规定而无具体的培养目标; 1923 年以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标开始树立起来,按学年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培养程序,并且有教育方法的相应规定,以及对学校美术教育最后成果规定了毕业最低限度; 1936 年以后,中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开始走上规范化,其普通美术教育也开始逐渐普及,但整个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滞后,仍然制约了师范美术教育的发展;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小学美术教育又陷入了更严重的危机。所幸的是解放区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呈星星之火的景象,但也只是在这有限的区域内闪烁着微弱的光芒。新中国成立后,1956 年教育部颁发的 《初级中学图画教学大纲( 草案) 》和 《小学图画教育大纲 ( 草案) 》,使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 “”时期的学校美术教育又与整个社会一样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总之,中小学美术教育在动荡的中国一直是步履维艰,师范美术教育发展不得不受其影响与制约。

4. 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浸染了浓厚的政治色彩,这种政治工具的作用,影响了师范美术教育的发展。美术教育中浓厚的政治色彩从一开始就很明显。徐悲鸿写实主义美术教育的兴起,林风眠现代主义美术教育的隐退正说明了这种政治的影响作用。师范美术教育也是如此。由于师范美术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大批宣传、文化干部的重任,这就相应弱化了其美术师资的培养。“”期间,中国的师范美术教育更是被一种短浅的政治目的所左右,为了政治需要,反对在校园里教学,提倡“开门办学”或者组织师生参加 “儒法斗争”、“批林批孔”、 “批黑画”等政治活动。整个教育无视教学规律,正常的教学秩序被破坏,教学质量大大下降。这样,师范美术教育在这场运动中又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三、对中国师范美术教育的反思与展望

中国的现代美术教育走过了近百年的艰辛历程,中国的师范美术教育也在这百年中艰难地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批的美术师资。今天,改革开放将我们带到一个更广阔的国内国际大环境中,国外美术教育的新观念传播进来,面对本来的不足与新时代的要求,师范美术教育在这个大环境里必须认清自己,必须从迷失中走出来,必须确定自己 “是什么”,应该 “做什么”。

1. 明确师范美术教育的教育目的———培养美术师资。过去百年的师范美术教育不断地游离于历史赋予它的使命之外,重新审视历史,师范美术教育必须走向正轨———培养既懂美术又精通教育的美术教育人才。因此,师范美术教育必须重新定位,明确其专业的教育特色。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的是中小学美术教师,而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出艺术家,而是提高每个学生的艺术素养与教育能力。这就给师范美术教育提出了与专业美术教育不同的要求,也即从培养目标到课程结构、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既要体现美术教育的基本原理和美术学科的基本规律,又要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需求,懂得中小学美术教育 “教什么”与 “怎样教”,具备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具有的综合素质。

第3篇:时代美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艺术教育;现代设计

一、艺术教育与美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一种以提高个人素质、修养为目的的教育。我国现阶段艺术教育已经在教育体系中显示其重要地位。艺术教育能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在当代社会,“艺术教育”有狭义与广义的内容。从狭义来说,“艺术教育”可理解为对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正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戏剧学院培养专业的编剧、导演和演员,音乐学院培养专业的作曲家、歌唱演员和器乐演奏员等。从广义来说,“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专业艺术工作者。艺术教育应该包含艺术史、美学、艺术鉴赏及收藏、音乐影视鉴赏、现代设计学、艺术理论以及艺术批评等课程的普及和学习。因此,广义的艺术教育是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原理。通过理解与欣赏优秀的绘画作品、歌剧、音乐等艺术形式,可以提高人们的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艺术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全面的素养,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全民的艺术观和创造力,提升生活的品味。许多人误以为艺术教育等同美术教育。其实不然,美术教育,亦称美术教育专业,顾名思义,就是学习一些关于美术的知识以及技能,以用来在未来教导学生。在普通大专院校,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与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普通中小学美术课教材教法的学习,了解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意义和任务。在中小学生的课程里,美术教育的培养是通过美术鉴赏和简单的绘画实践完成的。简单来说,艺术教育涵盖了美术教育。艺术教育不仅仅包含有美术,还包含了其他艺术门类。美术教育的培养是艺术教育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不是全部的环节。艺术教育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而大专本科的美术教育只是培养中小学生美术教师为目的的。从课程设置上看,学校艺术教育包含了美术鉴赏、影视欣赏、工艺美术制作、书法等课程,面对的培育对象基本为在校学生。

二、艺术教育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1.现代设计

现代设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没有很确切的定义,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其中包括现代建筑、现代工业产品、现代平面设计等等。现代设计出现的时间也没有明确的界定,约从二十世纪初开始,随着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以及现代主义的出现而产生。现代设计是基于现代社会和生活的需求,同时受商业营销、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等的影响,还会随着科技发展出新工艺、新材料而变化的设计活动。现代设计是工业化的产物,明显的特点是机器批量生产。现代设计遵循了物性的作用,也重视人文关怀,同时注重人性化、理性化和实用性。现代设计应随当代人类的需求而不断改变,生产出更多适合人们生活的产品,提高人们生活品质。

2.艺术教育对现代设计发展的意义

艺术教育是设计师全面提升个体素质与能力的主要表现。要做更好的现代设计,那么对设计师来说,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就有很高的要求。没有人是天生的设计师,设计师的培养离不开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设计师的审美能力。罗丹说,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要培养设计师美的眼睛,艺术教育就必不可少。艺术教育唤起人对审美的需求,人经过艺术教育的培养之后,已经不是原来的状态,对美的需求会有更高的提升,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按照美的样式来提升人的生活。从这一点来说,不论是从大众的角度来看还是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现代设计的发展离不开艺术教育的培养。大众通过艺术教育能把日常生活过的更美好,而设计师则更能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美的东西来进行设计,从而服务大众。通过艺术教育的实施,大众的艺术品味得到提高,督促也激励着设计师创作出更好的产品;设计师凝聚个体的精神呈现出对时代的思考,设计出更好的产品,影响着人们,提升着人们的生活品味。艺术教育不仅使人了解艺术本身,而且更多认知和理解艺术背后的社会文化、精神和价值,现代设计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文化和精神,设计师设计的产品如果没有社会文化和内涵,是不会受到广泛认可的。设计师应该在更深远的层面上综合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更新观念,革新思想,用新的眼光和新的方式,重新发现并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总的来说,艺术教育是现代设计的土壤,有了优良的艺术教育的基础,现代设计才能很好的开花结果。

3.现代设计为艺术教育提供展示空间和表现机会

现代设计强国的艺术教育水平也是顶尖的,比如德国、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德国的《基本法》明确规定,小学生不能进行小学前培训,而在读的小学生主要上培养素质修养的课程,强调思辨能力和学会独立学习、思考的方式,同时强调人全面素质的培养。德意志民族向来以理性、务实和逻辑性强著称,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和体系下,也就能明白为什么能出现闻名世界的包豪斯了。在美国,艺术教育也是被纳入法律规定的,这样艺术教育得以良性的发展。我国近几年有一种趋势,认为高中文化成绩不好,就可以报考体艺类高等院校。所以有很多体艺类院校的学生,本身就不太热爱本专业,仅仅是为了考取大学。我国在应试教育下,艺术教育的效果不理想,这类学生的艺术教育是不充分的,培养现代设计大师就吃力了。所以,这种模式培养出的设计师很难与现代设计强国的设计师相比较。我国的现代设计发展必须依托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使艺术教育成为现代设计的土壤。现代杰出的设计师,往往也是颇具艺术修养的人士。例如,日本工业设计之父柳宗理,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原研哉等。他们全面的艺术修养和敏锐的洞察力,使他们能够设计出优秀的产品,影响全球。所以,艺术教育成为现代设计的土壤,现代设计为艺术教育提供展示空间和表现机会。艺术教育的良性发展,对社会必然是健康的、有益的,艺术教育在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这有利于提升整个国家的设计水平。经过艺术教育培养的学生,在现代设计中是一个很好的表现平台,彰显暖暖的文人关怀和熠熠生辉的设计水准。

参考文献:

[1]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第4篇:时代美业教育范文

1. 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历史背景

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始于80年代初, 在此之前的设计教育体系,主要是以工艺美术教育为主。从1902年起,在南京创办的中国第一所高等师范学院就开设了图画手工科,进行有关绘画、透视和手工及材料工艺的课程。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一批学子到西方接受工艺设计教育,学习包括染织、陶瓷、图案等专业课程并回国执教。他们将30年代西方的设计思想和法国、日本的工艺设计教育体系带回中国,成为以后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发展的基础。

1956年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以工艺美术和设计为主的学院,所设立的专业主要包括染织艺术、陶瓷艺术和建筑装饰等几个方面,当时情况下,设计教育以传统的美术教育为主,工艺美术教育为辅。50年代以后,在中国其他地区分别成立了一些综合性的美术和艺术院校、专科学校,形成了包括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和职业中专在内的设计教育体系。

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处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设计所面临的对象大多是政府的大型建筑工程的外饰和室内装修、以及配合政治宣传的展示活动,为企业服务只是围绕轻工业的少数产品,设计被认为是装饰美术的代名词,人们普遍将设计等同于工艺美术。在将近10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正常的教育体系被中断,设计教育几乎完全处于停顿状态。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国家经济开始复苏和发展,政府曾经提出了日用品工艺化、工艺品日用化的口号,但这一口号只是把设计看作为一种对生活的装饰和美化的典型认识,对当时还缺乏竞争的计划经济市场,这一口号对企业和社会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实际作用。

1974年,在政府要求下,一批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艺术教育者和汽车制造界的工程师们被组合起来,共同针对汽车的外观造型设计进行国有汽车产品的开发,根据当时国际工业设计发展的情况,他们提出了工业美术的概念。1977年,当漫长而黑暗的文化大革命结束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恢复高等教育体制,工业美术系正式成立并开始招生。在当时的工业美术系中设有两个专业,即室内设计和轻工产品造型设计。1984年该系分离为工业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两个系,使工业设计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正式独立成为一个系。与此同时,湖南大学也正式成立了工业设计系,成为工科院校中第一个设立该系的院校。从此,中国工业设计教育体系开始了它的发展历程。

2. 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阶段

1) 创立与启蒙期

8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创立与普及阶段,80年代初,包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湖南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无锡轻工学院和北京理工大学等院校纷纷成立了工业设计系,并邀请了吉冈道隆等日本设计教育家来华讲课,在国内开始了工业设计传播的历程。1982年,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的王受之教授开始宣讲西方工业设计史,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在这一时期,少数高校教师被国家派送到德国、北欧和日本等国家学习工业设计,一部分留学人员回国后开始在各个高校任教,将西方工业设计的基础教育方法和设计思想引入国内,在国内几乎空白的工业设计教育土地上开始播种和耕耘。在这个时期中,处于中国北方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地处南方的广州美术学院,成为对中国工业设计教育最有影响的两个院校。而广州美术学院处于经济开放的广东地区,最先感受到了市场经济和竞争对设计的需要。处于北方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则通过引入德国现代设计教育思想和设计基础课程的改变而引起了国内院校的震动。在这个时期中,以院校为主的设计教育者向社会各界举办了大量的工业设计讲座,并通过中央电视台进行宣传,在普及工业设计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87年阿瑟.普洛斯等国际设计界的著名教授来华讲学,表明国际设计教育界与中国设计教育界开始了更多的交流。

80年代也是中国国有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和过渡时期,大部分国有企业经历了从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严酷竞争,通过地方政府的重复投资和保护主义下求得生存发展,到逐步走向接受和认可市场经济的作用,开始对工业设计有所关注。整个社会对工业设计的认识进入启蒙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政府部门和教育管理机构仍然把设计看作是对生活用品的装饰和美化,甚至一些研究工艺美术的学者也将工业设计看作为现代工艺美术,不愿意承认工业设计的独特性质和作用。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从其申办成立的1980年开始,就因为在专业范围上涉及到轻工业产品的设计开发问题,而被国家指定由轻工业部对该协会进行管辖。从而使中国工业设计被历史性的限制在轻工业产品的范围和概念上。但实际上,由于工业设计的跨学科、跨专业的性质,使得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在多个政府部门和机构中得到涉及。

2) 普及期

80年代中到90年代中可以说是中国工业设计的普及阶段,许多80年代初接受工业设

计教育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其他的院校执教,将工业设计思想的种子撒向全国。同时一些具有美术基础或工学基础的现任教师又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高等院校接受进一步的设计教育和培训。企业中也有一些美工或工程师到大学接受工业设计的基本训练,他们将工业设计的观念带回企业,促进和提高了企业对工业设计的认识。

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国企业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股份制改革,出现了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的大型企业。工业设计部门在这些企业中得到确立和认可,并逐渐显露出其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同时,一些设计院校的研究所和部分教师也为企业开展设计咨询服务,得到企业的接受和认同。这些院校教师成为中国工业设计实践者的先驱者,使中国工业设计的咨询服务业得以启动。

1986年,在国家机械工业部教育司的主持下,在工科院校内成立了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对所属工科院校开展工业设计进行指导与协调。同时工业设计也被正式的列入了国家教育部所指定的专业教学目录,成为一个正式的专业。

于1987年正式成立的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汇集了部分政府官员、艺术教育家、设计师和企业家,在80年代末对中国工业设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在80年代末发行的杂志《设计》曾经得到国内设计界的认同。

80年代末开始,中国独立的设计咨询业开始起步和发展,在中国沿海主要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出现设计公司,为企业提供包括市场分析、概念设计到产品样机的设计服务。

3) 成长期

9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中国经济开始加速发展。中国工业设计逐步进入了成长阶段,越来越多的院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工业设计教育逐步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教学体系。由以工科院校为主的设计教育体系和以艺术院校为主的设计教育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原有机械部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划归教育部管理,并成立了2001—2005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由11个重点设计院校的教授组成,其目的是为政府的教学行政机构提供咨询、专业教学评估、指导和教材建设、促进设计教育的发展。同时教育部所制订的本科生专业学科目录也将工业设计列入二级学科,强化了工业设计的专业学科特色。

90年代末对于全中国的高校来说,是一个改革和动荡的阶段。过去隶属于国家部委管理的院校由于国家机构的全面改革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大部分国家部委都不再管理院校而将教育管理权限移交到国家教育部和地方高等教育局。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院校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和重组。一些在中国知名度较高的大学通过收编和扩充其它院校和专业,扩大了规模和范围,并占领了一些具有重要学术和社会意义的领域。清华大学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合并就是一个例子。

清华大学是中国最著名的理工大学之一,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其理工教育和科研的背景在中国处于领先的地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影响最大的一所学院,对于清华大学来说,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合并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有利于人文精神的传播和发展。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则通过并入清华大学在与理工和科技方面的结合上得到更多的跨越和拓展。合并之后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改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并在原有系科的基础上扩展了绘画系、雕塑系和工艺美术系。

根据2001年初的调查,在全国1166所普通高校中,约有400多所院校设有艺术设计专业,其中有192所院校设有工业设计专业,平均每年毕业人数超过3000人以上。目前该数字可能已被刷新!但从就业状况来看,毕业后从事工业设计的人员仅为10%以下,其他毕业生毕业后从事展览、室内设计、广告和多媒体等工作。

对于成长期中的中国设计教育发展来看,不仅面临着不断的教育改革和调整,还面临着国际设计教育的压力和竞争。90年代末一些国外设计学院通过与中国院校的合作办学,在中国开始了新的一轮设计教育模式,目前合作办学的专业主要集中在服装设计和平面设计等方面并受到政府政策一定的限制。同时,由于中国国民收入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条件自费出国学习,中国目前的出国留学生总数已达到30万人,其中自费留学人员占60%。前往欧美学习工业设计的留学生明显增多。这种状况一方面促进了中外教育的交流与融合,也给中国的院校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二. 经济发展下设计教育架构的变化

1. 传统设计教育在高速经济发展下所受到的冲击

80年代以前的中国设计教育,依然承袭工艺美术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初期的设计基础课程, 以美术绘画为最主要的技能训练。注重通过临摹传统、写生自然等方式来进行造型方面的学习,在材料工艺方面的课程训练与社会存在距离。从50年代到70年代的很长时间内,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西方现代主义和德国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在中国并没有得到传播。人们的真正思想解放是70年代末开始的。80年代后以德国和日本的设计基础课程开始被引进,色彩构成、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为当时设计教育的新趋势,人们积极的接受了西方现代设计教育的思想和系统。

在一些以工艺美术传统和美术为主导的院校,在对待现代设计与传统的关系上发生了许多争议。 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思想认为现代设计只不过是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延续,一些学者总是愿意在“设计”前面加上“艺术”、“装饰”等修饰词,以表达他们对现代设计意义的理解,人们对设计的认识还停留在“造型”和“装饰”的层面上。。在大多数院校中讲授和研究现代设计史的学者仍然不多。由于语言方面的因素,许多西方设计教育中所研究和关注的问题还没有在中国得到展开。有关设计教育的大量出版物仍然是以设计技法的训练为主要内容。比如效果图的表达技法就使一些企业对设计的理解仅仅局限在产品的表达上面,导致了对设计的错误理解。

80年代末开始,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为代表的设计教育者提出了设计就是创造新的生活方式的观点,并发展了系统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设计教育中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认识。80年代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一书被翻译出来并在设计界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人们意识到除了色彩、形态和材料工艺之外,系统的设计方法是设计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说,中国设计教育开始从对“造型”的引导向对“方式”和系统的引导过渡发展。

90年代的经济发展促使企业更多的关注工业设计,一些大型企业纷纷成立了自己的工业设计中心,加快了产品开发的步伐。这一机会使院校与企业之间有了更多的合作。一些院校的毕业设计干脆就是直接为企业进行产品开发。企业对院校的要求也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状态,一些学院校除了教育,也变成了专业的设计咨询服务机构,为企业进行从产品开发到包装广告的设计服务,这种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质量产生了影响,从好的方面看,增进了院校与社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实践机会,但另一方面也导致在设计教育上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状况。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关系的深层思考。

90年代末,院校的设计教育逐步有所扩展,由于社会和企业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设计教育出现了转变,即从过去单一的技法和造型训练向掌握系统的设计思维方法的训练,从只关注美感和设计语义的形态研究转向对生活形态、设计管理、战略和产品计划方面的研究。设计战略和设计管理教育成为设计教育体系新的发展趋势。

2. 从技能型教育向创新型教育的转换。

传统的设计教育体系可以说是知识积累型的,它采取的是点到点的线性积累方式,学生的学习是以被动的接受状态为主。相比起来,知识创新型则是新的设计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它是一种扩散性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采取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并在学习中掌握自我决策的能力和独立分析的能力。

传统设计教育注重设计技能的训练和审美的培育,掌握形态塑造、设计表达方法和模型制作等手段占据了设计教育中的大部分内容。新的设计教育体系则应更加追求对设计创新的系统方法和思想的应用,引导学生从宏观、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认识设计和进行创造。

传统设计教育是一种经验式的,它通过培养学生体验和掌握设计过程的各个因素与环节,达到对设计经验的把握。在新的设计教育中经验应当有更多和更广泛含义上的扩展,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延伸他们的学习触角,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成果而进行有效的研究,取得到更加广泛和独特的观点。

3. 工科设计教育系统与艺术设计教育系统的区别与融合

在过去,中国的工科设计教育体系大多是从机械制图专业转变过来的,这些工科院校侧重于机械制图、工程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培养,而在形态训练与表达、动手制作方面的能力显得较弱。艺术院校由于一贯强调美感的训练与表现,在这方面自然属于强项。因此造成了工科院校与艺术院校之间的差距。90年代以后,工科院校中进入了大批艺术院校毕业的教师,他们带来了艺术院校的设计教育方式,对工科院校的设计体系产生了冲击,同时由于院校大合并,工科院校与艺术院校之间出现了相互影响的状况,使工科院校与艺术院校之间的教学特点和差别变得模糊起来,两个体系之间的区别正在逐步缩小并逐渐相互融合。但是它所带来的问题是,工科院校是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系统和思路,而不应该完全依照艺术院校的办学方向去进行?工科设计院校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办学方式?

4. 经济发展需求中的设计知识体系架构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设计教育的知识构架和体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按照传统设计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所培养的设计人员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设计师进入企业马上就面临知识更新的问题,许多企业不得不花费更多的资金对设计师进行培训。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增加要求设计教育更多的引入市场研究的内容。设计管理、产品计划、市场调查和生活形态研究做为新的课程正在开始为设计院校所接受和认可,复合型的创造性人才将是未来的主力。

5. 设计教育者在信息社会中的角色

在信息社会的条件下,设计教育者的角色也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从过去单纯的知识和设计经验的传授者向信息资源的调配者和引导者转变。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之中,信息的爆炸和泛滥也使人无所适从。因此对学生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同时,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公平化,学生与教师所享有的信息资源已经没有区别,教师的知识结构所受到的挑战也是十分严峻的。因此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向对信息的利用、引导和再创造方向转移。

设计教育者角色的转换也应当从被动的知识和经验传授到主动的知识引导、综合和创新。

三. 建立适合独特国情和地区需求的设计教育体系

1. 如何看待工业化背景下的设计教育与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冲突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工业化、现代化和西方化似乎是相继而来。包豪斯的设计教育思想固然对现代设计教育在全世界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使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对各国自身的设计传统与设计思想加以封杀。由于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农业和传统工业都毫无例外的受到极大的冲击。许多实现批量化的传统工艺产品已经失去了其传统的价值。中国也正在经历这样一个时期,人们对摩天大楼比传统庭院更加钟情。传统的工艺美术面临要么失传、要么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和市场需要的尴尬状态。

对于以现代工业为基础的设计教育而言,如何探索符合和适应社会需要、同时又能够结合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与特点的设计教育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选择非此即彼的答案,而应该将现代设计的教育思想与民族意识相结合,同时吸取国际上各种设计教育体系的优点加以发展创新。

2. 建立符合中国经济需要和发展特色的设计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中国的工业化将对全球产生重大的影响。一方面中国的设计教育体系要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服务,要培养出适应中国企业和社会需要的设计人才,另一方面,中国的设计教育体系也要走出自己独特的道路,发展出自己的特色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这种体系能够适应和满足中国国情的需要。

近几年,工业设计专业的设置在中国出现了爆炸性的趋势,在短短5年内,设立该专业的院校数量就超过过去的十几倍。由于国家和地方政策给予教育机构设立新专业以更多的自由竞争权和选择权,各个院校之间也呈现了十分激烈的状态。一些缺乏师资的院校不顾自身的办学条件招收大量的学生学习工业设计,在专业课程设置和安排上与别的院校十分雷同。可以看到随着大学教育的进一步普及,院校和专业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人才的争夺也将十分激烈。具有自身特色的设计教育体系和模式将会得到发展。而那些盲目上马和模仿其他院校教学体系、缺乏创新思维的院校将会被淘汰。

结论:

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与中国工业设计教育是紧密相连的,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将更加融入国际市场体系,带动中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设计产业将会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迅速提升,中国的设计教育也会在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中得到不断调整和提高,为中国企业的设计创新培养更多的人才。同时,中国设计教育将通过与国际设计教育的交流进一步融合。

参考文献:

第5篇:时代美业教育范文

自16世纪西方的文艺复兴起,西方形成了自己的美术教育传统,其技法上的透视学、解剖学以及各种绘画技巧在今天仍然适用于国内外美术教育。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和包豪斯运动所带来的美术教育方面的贡献,人们把美术教育的功能引向了新的领域,比如设计类、工业类等用于经济竞争、产业创新的实用艺术。这深刻启发了当时的中国美术家,使他们开始探索新的美术教育方式,于是中国美术教育随之转型。

二、总结美术教育史,看现代高中美术教育

谁也无法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中寻求到现代美术教育的现成模本,但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中国传统美术教育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这是因为它深受当时的社会性质、传统观念以及哲学思想的影响。技与艺是相辅相成的,传统美术教育因缺乏理论总结而导致很多技法失传,影响了技艺的提升,因而现在的美术教育要注重对理论的学习与总结。此外,外国的美术教育理论对中国美术教育也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量,革新了传统模式。由美术教育的本质可见,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就是要注重美术技艺的传授,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为学生将来表现自我个性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从美术教育的目的出发,高中美术教育要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为出发点,介绍美术的分类,不只局限于教会学生绘画,还要让他们全面了解美术的作用,引导他们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

三、技与艺的统一,审美与应用的结合

任何事情都存在法则,那就是理性的显现,而审美趣味也同样是人们要遵循的法则。目前高中的美术教育已经开设了鉴赏课程和实践课程等,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鉴赏美术作品,提高对美术分类的认识,获得更大限度的认知;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补充学生的课外知识,这样才可以让学生自己做出判断、选择,树立正确的文化追求意识。

许多哲学家认为哲学与艺术是相通的,并认为艺术和美的事物可以健全人格。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技法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深入事物内部,培养专注的性格。这丝毫没有夸大美术事业对世人的影响力。不仅如此,在涉及美术的应用上,美术专业对现代工业、科技、人类的整个生存环境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而,美术教育事业在当今必须得到人们的重视,这关乎全民族的整体文化素养以及民族的伟大复兴。美术教育事业将为世界文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多的价值。

第6篇:时代美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职;美术教育;美术艺术

1 中职美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艺术市场也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时期。目前,很多美术艺术作品的价值都用经济价值来衡量,天价成交的艺术作品已经冲乱了人们对美术绘画的审美能力。美术价值观的缺失和美术文化标准的混乱,对中职美术专业学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许多学生认为美术上的成功多半是获得金钱,而对于用艺术来表现自己的真实生活和自我艺术价值却陷入了迷茫。现阶段,我国的中职美术教育还是采用以前的美术教育和教学方法,从基础教育到专业教育都没有什么变化,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就是对绘画技术过于重视,而忽视了美术理论教学。在美术课上,教师片面重视对学生美术技能的培训,把学生的美术理论和美术修养等方面都忽略了。艺术从开始一直到发展到今天,主要是记录和认知客观事物,如岩画是记录人们的狩猎过程的,埃及的艺术是对人们生活的描写和来世的祈祷。科学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艺术也随着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发展,通过手工技巧来体现,满足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和再现客观事物的需要。中职艺术教育重视美术技巧的培养是合理的,但是发展到今天,美术教育的绘画技术技巧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是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判断能力。这些才是当今中职美术教育应该重视的。对艺术精神的深刻把握才是检验艺术人才创新能力的标准,技术上的翻新已经过时了。当今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从重视技术向重视美术理论和创造性思维的方向转变。从社会发展和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中职美术教育模式需要改变,需要回到美术教育的本身,注重理论和技巧相结合。这些是中职美术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2 中职美术教育改革分析

无论从社会发展角度,还是从艺术发展角度来看,中职美术教育的改革是必要的。对于美术教育的责任,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审美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中职美术教育中,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加多种实践类课程,引进文化和审美理论课程,注重对学生艺术创造价值的培养。中职是培养艺术人才的基地,在美术教学体系上,要重视对美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审美和批判鉴别的能力,从误区中走出来,让学生发挥出美术艺术的创造力,这是我们中职美术教学的责任。在中职美术教育中,我们要渗透美术理论,不能只重视美术技巧的培养,也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美术素质,将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结合到一起,建立一套完整的新型的美术教学体系。中职美术教育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美的教育重点在于感知的养成,培养学生的审美形态教育,包括对客观事物的形态、结构的鉴别和欣赏,对客观事物形态的认知和把握。培养学生的美感教育,重点是学生审美心理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情操,包括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美术教学模式构建有两个方面,首先是美术课程的组合优化,其次是美术教育的加强。美术课程的优化组合要把相关联的课程组合在一起,提高中职美术教学的效率。加强教育性,培养美术课学科带头人,把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发挥出来,让教师担当科研重任,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美术教学效果。在中职美术教育课程内容上,要增加现代主义美术教育教学内容。现代美术教学是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观念。现代美术艺术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了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学生可以通过对现代艺术作品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认识现代艺术的本质,更好地学习现代艺术的创新精神和想象力,展开自己的想象,从多角度去认识现代艺术的核心价值。现代艺术的本质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3 中职美术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中职美术教育改革要求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进行改革。中职美术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巨大的工程,它涉及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等多方面。中职美术教育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中职院校要重新调整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以市场发展为指导方向,调整美术专业课程。在调整专业课程的过程中,中职院校要做好对市场的调研工作,了解我国美术艺术人才在各产业中的结构和数量,对未来美术人才的需求做好分析,对中职院校美术专业课设置做好调整,以中职美术教育艺术人才培养适应市场变化为目的。在美术教学结构上,要建立一套新的美术教学体系,适应市场和社会多层次的发展。根据人才需要,在课程结构和学科建设上设置一些新兴、综合的交叉学科,适当调整美术专业课程的结构和方向,在教学领域中多增加一些职业技能。专业课的建设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要准确地分析和判断,多对市场进行调研,深入产业和单位,了解市场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从各个行业的设计思想、工具使用等多方面进行考虑,设置美术课程,改变以往只重视美术技能培养的状况,在美术专业教学中将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结合到一起。

在专业课程建设上,我们的教学方法不能再按照传统的模式,而应该多重视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美术专业课的建设上,不仅要考虑到理论课和实践课建设,还要让学生多学习美术软件设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中职学生除了要掌握坚实的美术设计功底外,还要学会使用美术辅助软件,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就业机会。要对一些传统的课程进行整合。例如,平面构成设计和美术图案课两门课在教学内容上比较相似,可以考虑把两门课合为一门课,这样在课程教学上可以取长补短,避免专业细分。要引进国外先进的美术设计理念,结合我国美术课程教学的实际,多开设一些具有民族精神又符合美术技术发展需要的美术专业课程。要按照以人才培养为本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学为本的观念,美术教育的视角要从单一教育转向注重市场导向。要注重教学实践,从知识的积累转向知识的创新,改变原有的只注重单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模式。要更新教学内容,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美术人才。

4 结语

中职美术教育的核心是美术教育教学方法和培养目标的调整。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迎接严峻就业形势的挑战,给中职美术教育带来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职美术教育要想得到发展,必须进行美术专业调整,创新美术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设计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戴红梅.现代中国画教育与传统中国画教育的比较研究 [D]. 浙江师范大学,2006.

第7篇:时代美业教育范文

论文关键词:美术,教学,教育

 

在从事美术教学工作二十几年中,谈谈我国美术教育和教学30年的发展变化。

七十年代,我读小学的县城,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美术教师,基本由各科老师代上,教师往往是在小黑板上画几个简笔画到教室让学生临摹;八十年代初我上的县城中学对美术课也不太被重视,但终于有了一个比较专业的美术老师,于是,每周上一节美术课,成了我当年在繁重学习中期待的事。不过,班主任老师认为我们应该学习所谓的主科,好在我父母理解,我就一直“不务正业”到现在。初中毕业,就考进了中等美术专业学校,开始了正式的专业美术学习。

八十年代,不同地方的经济发展基础不同,教学条件差别很大,国内各地美术教学处于不一样的发展状态,记得在我以前工作过的中师,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在中小学都没上过美术课小学美术教学论文,当年我给普通师范学生上课,第一节课是教学生怎么选购铅笔、画纸、橡皮等常识论文提纲怎么写。后来,国家提出素质教育,中小学普遍都开设了美术课,中师也开办了美术专业班,为提高美术教师水平,各地主办各种教师培训班和讲课比赛;少年宫、私人画室也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美术的地方。到了九十年代末,小学、中学美术对教学方法、学生心理方面研究系统深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美术教学体系,但目前高校专科、本科教学与中小学教学却有些脱节,相比较,当年中等师范学校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模式更适合中小学教学需要。现在高校毕业生专业性增强了却忽视了全面的素质提高,特别是专业美院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及教学方法的学习研究更少,以至于有的毕业生在教学中抓不到重点难点。

九十年代,我上的大学每周有四天专业课,同学们还利用周末自己画画,对美术有浓厚的兴趣和钻研精神,加上当时的大环境,学习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可以看到不同国家,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观念上也有了新的突破。相比现在高校有的学生每周两天的专业课,还有学生逃课,觉得不可理解。看到现在美术高考的繁荣景象,使人并不乐观,在升学机率上升的同时,艺术生源的质量却在下降,部分学生并不是因为喜欢美术,而为了考上大学而选择美术,因基础不扎实的,也不太喜欢美术,以至于进了高校后就没有动力,不愿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以致到了毕业找工作都困难,于是有的学生不得不改行。加上多元复杂的环境给学生带来影响,使学生考虑的很现实,只考虑为找工作需要,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或认为学设计都用电脑了,学理论和绘画没用,缺乏对美的认识,这其间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同时高校教育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的专业美院过分强调专业性小学美术教学论文,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而有的综合类大学的公共课程开设太多,专业课不足,课程结构欠佳,忽视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普遍重视技法不重视理论,更不重视美术教育教学理论,高校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实践脱节。

2004年,在我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有机会进行更细的专业学习研究,图书馆国内外的研究资料也比较多,一些名画的原作可以在各种展览上和博物馆看到,加上网络的发展,有了更好的机会学习。但我感觉即使在师范类大学的美术学方向研究生的培养重点是注重专业性,教学侧重于培养专业绘画工作者和研究型人才,忽略作为教师素质的培养,而现实却是大部分研究生最终进入高校担任教学工作,以至于有的研究生对高校教育教学不适应。我毕业后进入高校工作,感觉到在部分学校,教师也因职称、科研等压力,大量时间投入学外语,考计算机,发文章,参加画展等,而忽略了对美术教育及教学方法的研究,以至于职称和专业水平高却不善教学论文提纲怎么写。要改变这一现状,调整教师评优、评职称的导向,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构建美术教学理论课程链,把高校教育(特别是师范类大学)和中小学教育挂钩,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注重教学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环境,在专业教学中利用乡土教材和民间美术资源,从传统美术中挖掘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提高学习效率;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相结合。

看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有不同的特点和社会意义: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由于条件的限制,美术作品多以版画为主,表现当时的社会现状,主要用于宣传;文革期间美术教育和美术作品曾经承载了太多的社会功能,作品人物多是“红、光、亮,高、大、全”的形象;六七十年代美术都是以写实为主,风格单调,重思想内容小学美术教学论文,当时对国外的作品、流派几乎没有介绍;八十年代以来,作品的开始多样化,但多以写实为主;上世纪末,各种流派的作品在国内一些杂志上开始介绍介绍,各种抽象的、表现性的作品开始被大家接受,之后出现行为艺术、后现代主义,尝试中西绘画结合,否定架上艺术等各种观念,美术呈现多元化。总之,美术作品折射出中国美术的发展过程以及我国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

第8篇:时代美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先进教育理念 教育观念更新 改革步伐 教育改革思路

儿童是谁?儿童美术到底是什么?儿童美术师资的培养如何能跟上时展的步伐?这几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美术界和教育界所研究和争论的话题。之所以争论就是因为这些天真弱小的精灵,承传文化血脉的民族后裔,虽然无力选择和改变成人及世界所给予,但他们已是美术的实践者、欣赏者和接受者了。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对象,他们的审美经验将影响的不仅是成长到成熟时期生命个体的文化状态,更关系到未来中国国民的整体素质水平,甚至民族审美基因的优劣。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儿童美术随着教改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提出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中国教育部门对儿童美术和学校美术教育的重视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的积极态度与官方努力。随着对儿童美术在素质教育中重要作用的深刻认识,使一批具有前瞻性和理论基础的美术教育工作者真诚地投入进来,开拓了教育理念研究与实践方法的思路及眼界。前辈中如常锐伦、尹少淳、邵大箴、陈绶祥、翟墨等,都作出了艰辛和杰出的工作和成绩为世人所瞩目。第一线的少儿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教改热情,也大大促进了课内教育现代化、多元化的同时,课外教育也异常兴旺,形成中国少儿美术有史以来最为兴盛的局面。但是,作为一位经历过并实践着少儿美术师资培养的师范学校的美术教师,对于当前存在的诸多不被人重视和提及的问题深感忧虑。

(一) 教育观念更新的态度及速度远落后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

当今世界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信息社会的发展,教育形态的不断变革,越来越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冲击着我们这个现代美术教育理念本就不坚固的防线。

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传统美术教育存在于上层人士及知识分子,注重提升道德休养及畅神抒怀的方式。对于作品的品评往往注重于“书卷气”,即重视习作的内蕴哲理是否具有超脱尘世的禅意、道家的旨趣。这种 “艺术精神”重于“技能表现”的教育理念,在传统文人画的发展过程中得到集中的体现。但是这种学习是以艺术流派的直接或间接的师承方式,更多的作品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审美取向,而泯灭了自由表现,阻碍了人的创造性潜能发展的可能性。鸦片战争以后 “西学东渐”使中国人幡然领悟到西方科学文化的强大,中国人开始注视科学。各种学科的大量引入促进了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美术教育也不例外。以徐悲鸿、刘海粟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留洋回国,倾尽所能大力发展美术教育事业,为新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文化巨匠为代表,提倡美育才是吸收外来文化融会贯通的正确方式。解放后50年代至70年代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这一时期的美术教育排斥欧美国家的理论和经验,狭隘地独尊前苏联的理念。强调实用性与工具论的“俄罗斯法”,使学生们在感性、个性表观、自由和能动的创造性精神受到了严重的遏制,使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再次产生了偏离,偏离到了“技能”的方向上;50年代至70年代末众所周知的“文化大革命”又一次打击了本就脆弱的美术教育事业,令美术教育几乎陷于停顿的境地;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使长期封闭的大门终于再次被打开。国处的不同美术新形式和美术教育思想同时蜂涌而来,这些千姿百态的观念理论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中国的美术教育。但千百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根深蒂固的美术思想观念虽然经历着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洗礼,但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是需要过程和时间的,需要大量热爱美术教育事业特别是热爱少儿美术教育事业的人前赴后继、努力拼搏和甘于献身。当我们的师范美术教育走入21世纪的时纪的时候,回首我们走过的路不难发现,千百年来的思想观念体系仍旧深深地扎根在很多人的头脑中,难以改变。应当清醒地看到,同是东方国家,我们历史上缺乏像日本在上世纪出现的自由运动,其张扬移入西欧文化,肯定现实的个性与人性,启迪培养创造性的现念,超越了当时的教条主义的“技能”教育的程式化框架,灵活地扭转了“技能”教育的现象。而且还能联系学生的实际反思出现错位问题,正确对待“技能”教学中出现的作茧自缚的表现问题并寻求联系近现代艺术与审美的融会贯通,促进“技巧”教育的回归。所以,中国的现代美术教育任重道远。那么根之本的少儿美术教育就更是如此。作为少儿美术教育者最直接的提供者师范院校的任务也就更加艰巨。我们不应再做“掩耳盗铃”式的愚蠢之事,应该正视我们在观念的更新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说应该下大力气多建立信息获取的通道;使世界上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及时地反馈到教师;应该聘用更多的专家讲学、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和技能技巧,而决非流于形式的学历培训;增加市界、省界、国界的美术教育的交流和沟通,适应当今社会的资源共享、理念理论共享的大趋势,以利对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和更新的全面提高,创造出更有利于少儿美术教育的新办法和新思路来。

(二) 教育改革的步伐太小,缺乏勇于开拓的领导者

切实落实师范学校教育教法课程的大胆改革,不要再把几十年不变的教材翻来覆去地重复。让这些大学教师放下架子,多深入到小学、幼儿园里去亲身感受和实践,获得更多的第一手信息和材料,使他的教育内容不再是讲那些脱离实际的空理论或早已脱离现实发展的老“三样”。使学生获得的理论知识紧扣时展的脉搏,不至于毕业后才去探索和总结,失去了最佳的发展机遇。科学地安排,合理的引导也会使学生改变重“专业”轻“理论”的传统学习观念。比如沈阳市艺术幼儿师范学校五年制美术大专,完全可以大胆尝试打破过去的三年一贯制,而是改为三、二分段制。前三年扎扎实实打下坚实的技能技巧的功底和坚实的文化基础,能升学的升学,不能升学的后两年在巩固上述两个基础的前提下,大力培养教育学、心理学、教法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可以采用更加灵活和大胆的教学方式;增加更多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实践、实习的机会;用最具发言权的第一线最优秀的教师加以辅导,这样就做到了有的放失,不但学生的学习目的和针对性更强,同时,也会大大地增加和拓宽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和眼界及思路(关键是能否把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

转贴于 就课程改革来讲,虽然大多数的师范院校都对美术的课程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但是,不论从整体还是局部,绝大部分还是沿袭着几十年来的教

学课程设计。即使改革了,也缺管系统、科学的管理和监控以及及时科学的总结,总体来讲就是目标不够明确。就沈阳艺术幼儿师范学校为例,在为小学培养美术师资的课程设制而言,其中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比例约为5.5:4.5的比例,按照我国师范学校美术教育的教育目标来评判,可以说完全达到甚至大大地超过了专业课程的设置比例。

课程设置包括:

(1)

专业必修课: 1、艺术概论

2、素描

3、色彩

4、透视

5、中外美术史 6、书法

7、小学美术教育法

8、工艺

9、中国画

10、美术字

(2)选 修 课: 1、油画

2、中国画

3、应用美术( POP手 广告、手绘效果图、动漫设计等)

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课程设置相当完善。但是,从反馈的结果来看,大约占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同学认为很多课程流于形式、过于平均。有的课程缺乏连贯性,而且存在严重的重复现象,说明课程设置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总结和改进,以期让它更加科学和完善。

当前的师范教育正处在一个“风口浪尖”的关口,真正需要一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大胆开拓、勇于实践、远见卓识的领导者站出来,带领各位同仁开拓出一条适应新时展的师范美术教育的新路来。不能怕挫折和失败,面对这样一个充满机遇和期待的时代,我们宁愿“失败”也不愿“死亡”!

(三)思路狭窄、缺乏调查研究

所谓思路狭窄是指面对当今社会少儿美术教育师资的需求,缺乏深入的考察和研究。目前的现状是:由于各种因素尤其是现行的升学制度的影响,以沈阳市为例,小学里美术课程每周俩节的凤毛麟角,每周一节的比较普遍。所以,很多学校都反映出这样一种现状:一个学校3--5名美术教师其中还有很多改教一些其他的科目而且各学校都反映超编。所以,现在毕业生找到做美术教师的工作,可以说很不容易。而郊区县的小学更是因为财政、观念等因素很难接收真正的美术教师。那么出路何在呢?各师范院校应该在做好自己的培养工作的前提下,深入了解新时代的新动向、新需求,广开思路努力发掘。比如,当前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形式下,70年代后的孩子家长迫切需求一大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扎实基本功、真才实学的专业的美术教师群体,来开发和引导他们的孩子走上一条正确的少儿美术学习之路。而不是过去那种极端不正规的懂不懂美术教育都能教的局面。所以,让我们看看以下的数据是否能获得一些启示:在沈阳市内五区中公办及街道社区兴办的幼儿园有近三百所以上,加上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幼儿园,其数量应不低于五百所。由于近年国家教委提出素质教育的教育根本目标的前提下,很多幼儿园也都已意识到幼儿美术教育的好处和必要性。所以很多幼儿园也都急需上述要求的优秀美术教师。目前的状况是绝大部分幼儿园很难寻找到一位符合上述条件的优秀美术教师。要不然是各少年宫的赶场美术教师,要不就是从幼儿园挖掘自己的老师来代替,但往往都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的短期办法。相信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出现幼儿园专职的美术教师,甚至有教授来教孩子画画的局面的。所以师范院校都应看到这块未来的潜力需求,适时地调整教学设置,派出专门的研究人员深入地调查研究,设计一整套科学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理论和教材。尽快培养出来一批适应未来幼儿美术师资需要的人才。这样不但解决了社会需要也为学校的招生就业拓宽了门路,同时,也会对中国未来的少儿美术教育事业探索出一条更有说服力的新路来。

综上所述,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发展必将如信息世界的发展一样,每一天、每一刻都在发生变革。作为肩负为未来中国少儿美术教育事业发展重任,培养专业美术教师的师范教育,必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励精图治,紧紧把握世界最先进的教育理念锐意改革,拓宽思路为祖国培养更多、更优秀,适应新时展的合格的少儿美术教师。对于上述表述,期望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指正。

第9篇:时代美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美术教育;创新发展

大数据时代的特点是与电子社交网站以及网络图像图库有着紧密的联系。尽管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不知道不了解大数据这个名词,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在大范围的被大数据影响着,只要是与互联网息息相关的,而且,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已经沉迷于大数据时代下的互联网网站,其中包括微信、新浪微博、知乎、豆瓣等等。大数据时代与传统的印刷时代相比,在视觉图像的传输等多个方面有着极其大的优势。在对视觉艺术品的作者创作意图、情感、形式特点等多个方面进行解读、鉴赏、分析,然后进行语言讲述时,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图像传播为这种文化传播形态的转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一、大数据时代给美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人工智能以及移动学习等领域的高普及度和快速进步,同时也给教育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是与飞速发展的时代同步前进。但教育行业的现状是,教育系统仍然是按照传统模式的教育范式,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打上时代的烙印,也没有产生足够深远的影响。找到一种与时展同步前进的正确教育思想,才能使现代教育有更深的影响力,培养出与时俱进,技能丰富的新时代人才。学习与创新技能、数字素养技能、生活和职业技能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提出的挑战所必须掌握运用的技能。美术教育对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技能有特殊的贡献,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教育政策趋势更多的“以证据为本”,通过多维度、多层次、多群体、多因素的巨型数据,来总结艺术教育如何决策。大数据时代下的美术教育在重塑学习概念的同时,也在重塑教育,“如何学”以及“学什么”在私人订制的个性化教学方式方法应用下,给美术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方向。

二、大数据时代下美术教育的特点

人们对于信息传播形态以及接受信息的方式在科技不断发展推动下得以改变,大数据时代丰富的图像对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感知世界的方式产生了各种改变。语言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通信系统,口头以及书面语言、图像、公式、符号、声音、手势、图表、文物等多种通讯类型成为传递信息的方式。视觉文化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对现代人使用图像技能有了新的要求,无论在改变学习环境还是工作场所方面,美术素养对新的能力的掌握都有巨大的推进作用。美术教育促进学生学习和创新技能的发展。美术与科学、数学以及哲学、文学有着不同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是各民族文化的基础,学校的美术教育范畴广阔,包括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以及新媒体艺术等多个方面,各样式的工具、技术以及过程也在其中。美术教育通过提供多种富含背景和多感官的指令来更好地帮助大脑进行学习和记忆,在与文字、数字、声音等各种资源与图像信息的解读、传递、创造进行交互时,提供了创意、想象、思考、情感以及观念上的思维方式。美术教育拓展了学生的数字素养技能。世界各地的美术图像信息在性能高超的互联网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地走进了课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树立了全球意识,更加富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艺术门类在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下产生,那就是新媒体艺术,它不但要求学生具有更高的美术素养,同时还需要较高的媒体素养,在对学生数字素养技能的取用、理解和创造环节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摄影、摄像、计算机绘画、计算机设计、视觉笔记、动画。小电影的解读与创作等都是美术教育新媒体艺术单元的内容。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活与职业技能。大数据时代需要学生更多的跨学科协作的发挥创意,通过设计诸如“变旧为新”这样的美术教育课程议题,提高学生对全脑思维的锻炼,对创造能力的提升,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

三、大数据时代下美术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美术教育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面临了新的挑战。文化多元化的表现已经越来越明显。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近十年使很多国家在视觉文化方面产生了重大的转型变革,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视觉文化的转型主要表现在:首先,对创作对象的思考以及对观念艺术的关注成为了创意的重点;其次,独特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多包括摄影、电影以及印刷媒体等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第三,传统的意识形式越来越多地与数字技术领域产生合作,并催生了类似电子创意这样的领域;第四,对视觉文化的审美理想越来越以国家为基础,审美兴趣也更多地加入了对土著传统艺术和工艺的元素;最后,社会文化的融合使得美术行业的已经也产生了变化,融合方式诸如全球性的文化以及体育运动,难民的数量增加以及移民现象的增多等。美术教育工作者要主动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挑战。美术教师要在传达课本课程上的教学内容之外,把目标更多地放在深度学习上,包括材料的教学,美术学习的方式方法,教学变化趋势等,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氛围,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必备的美术素养。

四、结语

大数据时代在“互联网”到“互联网+”的转变过程中对美术教育有更多的要求,除了发展学生的个人素养以及培养造型的感觉与技能之外,要更多地注重塑造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为社会更多地贡献意识能力,美术教育在大数据时代要有更多的教学内容,更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孔新苗.关于大数据时代美术教育的三点思考[J].美育学刊,2016(1):62-65.

[2]钱初熹.大数据时代的创意美术教育———大数据时代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J].美育学刊,2016(1):49-54.

[3]李静.基于大数据思维的我国美术教师教育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美育学刊,2016(6):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