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案精选(九篇)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案

第1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案范文

关键词: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法案;外语授课;争议

《高等教育与研究法案》(Projet de Loi Relatif à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 et à la Recherche,以下简称《法案》)第2条提出,允许法国综合性公立大学使用外语授课。这是法国高教部为进一步提高法国教育科研国际化、吸引外国人才的一种措施。《法案》第2条中虽未出现“英文”字样,但在许多人看来,意思不言而喻:法国大学如与外国高校达成协议,或在有欧盟资助的项目中,可以使用英文授课。

投赞成票的议员主要来自左派,而则坚决反对这一做法。高教部前任部长、议员瓦莱丽·佩克雷斯认为这是对大学自治问题重炒冷饭,并称“2017年法国总统大选之后,需要重新出台有关高等教育的法案”。“左派党”(Parti de Gauche)主席让-吕克·梅朗雄反对高教部部长热讷维埃芙·菲奥拉索所推行的这一有关高等教育与研究的修正草案。

《法案》第2条涉及法国《教育法》第L.121-3条如下规定:

“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掌握法语并了解其他两门语言。”

“公立、私立教育机构的教学语言、考试语言、论文写作语言是法语,除非证明涉及法国各地区语言文化的教学或外国语言文化的教学需要使用法语之外的语言,或教师是来自国外的客座教师或特邀教师。”

“其他例外情况:外国学校或专门为招收外国学生而设立的学校,开设国际教育的学校,可使用法语之外的语言教学。”

《法案》第2条提出,必须修改法国《教育法》有关公共教育部门的目标与职能,在第L.121-3条中增加以下一段内容: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例外情况:与国外、国际机构签订有相关协议或根据欧洲项目框架进行教学的大学,可根据教学性质,采用法语之外的语言进行教学。”

反对者声称,此举将“质疑以法语为教学语言”的地位,这是“语言的大西洋主义”。法兰西学院认为这将对法语的现有地位造成“威胁”。

面对议员的责问,菲奥拉索表示,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的参照语言是法语,这一点从来没有变过,以后也不会变。《法案》第2条的适用范围极其有限,条件苛刻,主要只是为了吸引新兴国家的学生前来法国留学。她指出,在法国其他类型的高校中,已经有790门课程使用外语教学,现在该轮到综合性公立大学了。法国要加强对外开放,就不能固守在单一语言上。法语法国的圈子,不应该仅限在法语法国地区,更应包括新兴国家。

法国外交部法语国家与地区事务部长级代表雅米娜·班吉吉也表示,《法案》“不会给法语国家与地区事务带来危险”。

法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Conférence des Présidents d’Université)主席让-路·萨尔茨曼表示,大学校长联席会议对《法案》很关注。关于对母语不是法语的外国留学生使用英文授课的问题,大学校长联席会议的立场非常明确:捍卫法语地位的《杜邦法》不适用于大学,必须增强法国大学的吸引力。

法国大学校联席会议(Conférence des Grandes ?魪coles)对于英文授课,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必须保持法语纯洁性,杜绝外来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的侵袭;另一种观点认为,英文授课只是一种手段,有助于吸引更多外国学生来法国学习,从而为他们学习法语、了解法国文化创造条件。大学校联席会议主席、高等经济贸易学院(ESSEC)校长皮埃尔·塔皮从中看到许多希望,他表示,外语授课有助于培养未来的全球精英,还会对法国经济产生影响:在法国留学的学生人数将会增加50万人,额外带来80~100亿欧元的国内生产总值。

第2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案范文

关键词:学案导学式;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英语作为高中教学中的主要科目,在高考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是教学的重点。而英语阅读能力则是学生正在掌握英语的关键,也是英语教学的难点。但是,传统的英语阅读方式偏重对于语言的分析,而忽视了教学策略的作用,注重应试技巧而轻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

一、学案导学教学概述

1.概念

学案导学,又称导学案,是指一种以学案作为教学知识的载体,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运用导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师生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

2.优点

导学案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满足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体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保障教学质量和效率。

3.原则

在对学案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主体性。

主体性,是指教师在对学案进行设计时,必须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信任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成为学生中的认知主体。

(2)灵活性。

时代的变化和教学的改革,都要求学案的设计必须具备灵活性,教师在进行学案设计时,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同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学案,保持学案的多样性,适应实际教学的需求。

二、学案导学式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对阅读内容的设计

学案导学教学,其应用的重点并不在于学案,而主要突出“导”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配合学案,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使得学生可以;理解阅读内容,明确学习目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要结合学习的主旨,从阅读的内容、写作的特色等方面,对学案进行综合考虑和设计,保证学案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对于英语阅读的兴趣。例如,在对译林牛津版的高中英语阅读模块进行教学时,针对“ReadingAppreciatingliterature”教学,可以要求学生首先独自完成相关的思考题目,然后有针对性地结合“Howtoreadliterature?”来对学案进行设计,从而提高学案的有效性,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和内容。

2.对阅读案例的搭配

合理的案例搭配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形成相对严密的学习思维。

对于教师而言,可以选择与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相似或相反的阅读案例,使得学生可以对此类阅读文章的表现方式、理解方法等进行归纳和总结,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对高中英语“ReadingLostcivilizations”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结合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向学生接受楼兰古城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而使得学生对于文章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自然会大大增强。

3.对阅读能力的拓展

实际上,无论是语文阅读还是英语阅读,最重要的是对于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良好的语言文化积累,可以使得学生对于阅读文章的认识更加清晰,理解更加深入,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于英语的反思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案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等特点,拓展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在进行学案设计时,可以针对学生对于英语阅读学习的整体认知,设计出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案例,引导学生形成有效的阅读思维,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全面提升英语教学的水平。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案导学式教学的应用,最终目的仍是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相应的语言文化知识。因此,在对学案进行设计时,教师必须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导作用,突出学案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钱静.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学案”的探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88):173.

[2]吴银花.浅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导学案运用[J].文理导航(上旬刊),2012,(10):33.

第3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案范文

【关键词】《促织》 教学案例 分析

一、案例背景

在目前倡导个性化、多元化解读文本的趋势下,有的教师放弃了对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归纳。表面上看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得多,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却没有得到发展,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把握不深刻。因此笔者借鉴传统教法,让学生拟小标题,将学生置于“通过写……,表达了……”认知图式中,加深对课文的整体理解,提高遣词造句的准确性,扎扎实实打好语文基本功。

《促织》写作特色之一是情节曲折,教学设计上宜以情节梳理带动文意理解及文言知识积累。

本课时是在第一课时已经让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梳理,作了批注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案例描述

该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利用情节的理解带动对文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整节课的教学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通读全文,进一步理解文意,能在书上作批注。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小说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共六个部分分别属于哪几段,并且板书于黑板。

环节二:小组合作探究。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给每段拟一个小标题,要求:1.尽量含“虫”字;2.尽量在原文中找相关信息;3.最好每段的小标题字数一致,结构大致相同,以七字为佳。

环节三:展示学习成果,每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书写本组所拟的小标题。每段尽量多写,以比较优劣。学生的答案尽管有的用词不是很恰当,概括性不强,但也有拟得比较精当的,如第一段有写“尚促织导致民不聊生”(“导致”删去更好)、“官摊派‘名’不聊生”(“名”即成名)、“宫尚促织岁征民间”。学生踊跃上台表演。

环节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各小标题的优劣来带动学生理解文意并且积累文言知识,重要句子让学生当堂翻译。教师展示所拟标题。板书:1.虫劳民伤财;2.官征虫成名遭杖;3.求解脱成妻卜虫;4.得神助执图捕虫;5.窃发盆虫死儿悲;6.怒转喜成名得虫;7.博一笑小虫显能;8.虫卓异化祸成福;9.刺贪虐一虫关命。

三、案例分析及反思

总体来看,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虽然有的标题用词欠精当,概括性差,但部分标题概括性强,能覆盖段落内容,有出彩部分。下面结合教学具体谈谈:

1.“归纳概括”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侧重多元化解读而忽视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从认知心理学上说,“通过写……,表达了……”是重要的认知图式,只有当我们弄清楚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即写了什么之后,才能对这篇文章有初步的整体的感知,才能进一步思考“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等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概括主要内容和归纳中心思想是重要内容。如果一味强调个性化、多元化解读而忽视了根本的东西,那么学生对文本势必浮于浅层次的理解,不能形成深刻的记忆。本人借鉴中国国文传统教法,让学生拟小标题,归纳段落内容,这样既可以锻炼表达能力,又可以促使学生认真阅读文本,促进阅读教学,实现“以写促读”的目的。《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学生有了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就能独立地读书看报,因此,归纳概括能力是中小学生的基本能力,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2.“文言结合”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

目前有的语文老师在教授文言文时有两种倾向:古汉语倾向和现代散文倾向。前一种倾向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整堂课只有古汉语知识积累,没有课文鉴赏,学生感觉枯燥;后一种倾向把文言文当现代散文来教,整堂课进行内容鉴赏,但是学生的文言基础知识没有得到落实。两种倾向都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很多语文教师对此作了积极探索,将落实基础知识和内容鉴赏结合起来,以文意的理解带动文言知识的积累,这样可避免教学过程的枯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以“文”为主还是以“言”为主,要视文章而定。一般说来,文采斐然、情节生动、感情充沛的文章宜以“文”为主,史传文学、说理文章宜以“言”为主。《促织》情节曲折生动,是学生的兴趣点,因此我定下了以情节带文言基础知识积累的策略。

3.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

王尚文教授指出:“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语感教学流派代表人物洪镇涛指出语感的培养需要对语言进行“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在《促织》的教学中,让学生拟小标题,这是运用语言的过程,然后对各组答案进行比较,领悟语言。学生在比较小标题过程中提高了语言感受力。

第4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案范文

论文提要: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文化习得也是语言习得的一部分。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因素受到越来越普遍的重视。如何在外语教学领域里进行文化教学是中国外语教师所面临的问题。本文比较不同的文化教学策略,寻找有效的文化教授方法。

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发现在外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学习一门外语,仅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是无法满足同外国人实际交往需要的。缺乏一定的文化知识,易导致交际失误。在中国,随着文化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说的介绍引进,许多学者致力于在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教学。

一、文化教学的内容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张占一等独树一帜地将文化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胡文仲,高一虹指出,“就‘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而言,我们主张二者并重,且应将知识文化贯穿于交际文化的传授之中”。kramsch提出了“多元合一”的文化观:过去以国为界的单一民族文化的描写已经不符合当今现实。此外,顾嘉祖,王斌华从知识、行为和意义这三个方阐述语言教学中的“文化”。不管是借鉴还是白创文化教学中的文化界定,国内学者越来越注意文化定义的完整性和可行性并结合文化教学的实际操作。

1.交际文化的提出和应用

文革之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外语教学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有着人文主义的传统。高校外语系一般会开设英美文学史,英美国家概况等有关“知识文化”的课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人们认识到仅有的“知识文化”不能解决实际同外国人交往的需要,而且在日常交际中经常会犯一些现在看起来很可笑的错误。wwW.133229.COM从70年代末、80年代处开始,交际教学法被介绍进我国外语教学界。广州外国语学院率先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从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到测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作了交际法教学的全面实验。国内一大批学者,如浦小君、陈林华,袁霁等致力于推广交际教学法。现在,从小学英语开始,情景对话的操练就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的重头戏,这可以说是交际教学法的一大功劳。

2.语言交际的提出和应用

胡文仲,高一虹综观语言文化研究成果,主张从五个方面进行文化教学: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交际习俗与礼仪,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价值观念。这五点基本上囊括了文化教学的方方面面,笔者认为这里所提出的最容易实施而又经常被外语教师遗忘的就是语言交际。

语言交际中应包括词汇、习语、语法和语篇在外语文化环境下有别于母语文化的那一部分。比如,作为语言中最活跃、最有弹性的成分—词汇,就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词汇的外延、内涵以及象征意义都因文化环境的不同而不同。浦小君以labor,pure,silly和tiger为例说明汉英两种语言有不同的词素和语义结构,分属不同的概念系统。对于国内的文化教学,语言交际是最大的漏洞,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结果英语学习者很自然的赋予词汇以汉语概念,由此引发的误解更使人迷惑不解。

3.隐蔽文化的提出

顾嘉祖,王斌华创造性地提出了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他们认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体系应以外语民族的交际文化为突破口,以公开的文化和隐蔽的文化为主线,并注意对比民族的相关交际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应涵盖以下三方面的基本内容:l)跨文化交际模式;2)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3)目的语的民族心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隐蔽文化的提出使我们对文化教学范围的认识不断深化。

二、文化教学的策略

1.“知识文化”教学策略

“知识文化”的教授在我国具有悠久的传统,基本上各个高校的外语系都会设有相关课程。在语言教学的交际法兴起之前,语言文化教学基本上是一种“分离式”:将文化看做是一种可以和语言剥离开来的“知识”,在语言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加入这一“知识”课程。经常使用的方法是:从文化作品中寻求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文化旁白(cultureaside),文化作品分析,文化讲座,文化参观。

2.“交际文化”教学策略

此类教学方案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目的语中各种交际功能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实际操作技能。交际法的流行是文化教学一个新的阶段,革除传统外语教学中的“哑巴英语”弊端。但在我们当前的语言文化教学实践中,还是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那就是,将“文化”看做是听、说、读、写“语言四会”能力之外的“第五技能”,也就是说,这种语言文化教学的模式仍然是将文化附着与语言教学的“附加式”。常用的方法是:比较法,模拟交际实践融合模式,文化会话。

3.“语言交际”教学策略

这一教学内容是最能体现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是可以不多费时间教授且对学生收益最大的教学方式,但遗憾的是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学者在这方面远没有培养“交际知识”,跨文化技能等下的工夫大。正如我们前而所讨论的该方法一般是研究词汇和习语的文化背景,并将它们与本族文化进行比较,如此长期进行,就会对本族文化的异国文化有一个较详尽的了解。胡文仲,高一虹认为可以延伸到语法和语篇的教学。

4.跨文化教学策略

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为主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从原有的本文化中心主义当中解放出来。跨文化交际策略有很强的理论基础,通常以内容为重,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在其次,一般包括非语一言交际。课堂交流法,研究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文化片段(culture assimilators),文化包(culturecapsules),文化丛(cultureclusters),文化合作,文化表演是通常所采用的教学方案。

5.“多元文化”的教学策略

kramsch对语言文化教学的独特见解打破了国内外语界语言与文化“二元论”,即语言与文化相分开,相对立的局面。kramsch认为,要走出这种“两分法”带来的困境,应该把语言和文化看做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使语言文化教学融合为一体。这就是语言文化教学的“融合观”。文化多棱镜,文化冲突都是“多元一丈化”教学策略的典型代表。这些方法肯定了多元文化的存在.文本和上下文密切的关系,鼓励学生不要回避问题而是在互动中解决问题。

三、英语文化教学策略比较

1.教学可行性比较

可行性是评价教学策略的一大标准。“知识文化”、“交际文化”教学策略实施起来仃针对性,是学校和教师常用的策略。“跨文化”教学策略所用时间较长,不适合在语一言教学中穿插进行。“语言交际”策略最容易实施也最应贯穿外语教学始终,但因为对教师要求高而较难普及。此外,“多元文化”教学策略较为抽象,适合小班教学。

2.学生参与积极性比较

“交际文化”、“跨文化’,、“多元文化”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参与,能调动其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知识文化”和“语言交际”教学策略以教师讲解为主,不强调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3.教学效果比较

“知识文化”、“语言交际”教学能最大程度地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而“交际文化”教学强调培养学生动“日”的能力。“跨文化”、“多元文化”教学则会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英语交际。

四、个案研究一一探索适合中国学生的文化教学策略

作者分别在一所民办职业技术院校和一所211工程的国家重点大学进行个案研究(casestudy)文化教学效果的调查。这一教授文化的方法是从上个世纪开始在跨文化交际培训班广一泛流行。内容为doingcult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inaction中的case1:dinnerwithfriends;case2:where’sthebus?case3:findinganinterestedbuyer;case4:whatistruefriendship?其中,case1由民办学院的两位老师分别在本班级教授的;四个个案是由一所国家重点大学的四位英语系研究生在本院专业三年级的文化课上分次进行的。笔者作为听众做了详细的观察笔记,经过分析,总结出该方法的几个明显特点:(力促使学生客观地对待本国文化;(2)提高对本国文化的认识;(3)以参与者的角度看待第二文化;(4)提高对待第二文化的认识。有的原本很沉默的学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有的学生对笔者说,她认为这个方法比简单的讲述文化更加有趣、生动;有的学生很希望能参加到role-play中去。但是就这个方法来说,笔者认为对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是有比较高的要求的,一些民办学生本身英语基础就不扎实,对个案的理解存在困难。此外,就个案的选择也存在难度,有些学生欠缺对某些个案的感性认识,上课的效果就会减半。该方法需要的时间较长,大概一个个案需要50分钟,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较高。

不管什么方法都是慢慢走向成熟的,我们要看到个案研究作为一个文化教学方法,厂泛地应用在跨文化交际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那么,它作为大学课堂教授文化的方法,经过外语教师的努力,也会成为一个中国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第二文化习得的方法。

第5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案范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在课改实践中,语文科也流行使用导学案。个人认为,即使使用导学案,语文科的教学仍应遵从一些基本原则,符合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引导性原则 引导性原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导学案的编写设计应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二是指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仍应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

导学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引导学生把握文体知识、作品作家,积累语言知识;引导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通过恰当而有效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品味精彩的文学语言,提高赏析能力;引导学生对知识整合等。总之,通过导学案的使用,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与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钻透教材,编写出实用的导学案,体现导学案的引导作用。

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在自主完成导学案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精美语言。特别是讲读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受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以培养学生语感。不预读课文就要求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任务的做法,是不可取的。(2)引导学生品味重要词语、句子。教师要按文体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关键词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品味语言,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必须引导学生品味形象准确的语言。如小说,引导学生品味传神的动作、肖像、语言等描写,把握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古诗,引导学生品味凝练而意蕴丰富的字词,感悟诗人独特的思想感情;散文,引导学生品读精彩形象的句子段落,体会修辞的妙用,感知作者情怀等。(3)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写法,运用到作文实践中。阅读与写作是息息相关的。阅读的目的之一,就是学习写作手法。不管导学案上有没有设置这类问题,教师都应提示学生把学到的写法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很明显,使用导学案,教师的引导作用仍不可缺少。那种把导学案一发,让学生像做数学题一样,完成语文导学案上的问题,再让学生像讲解数学题一样解答问题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不妥的,不适合语文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语感,更不能提高学生欣赏与表达能力。

启发性原则 “不愤不启”。对语文导学案上的问题,除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探究外,教师的启发不可缺少,特别是重要的、学生难以把握的问题,教师必须要联系文本给以必要启发。

(1)联系课文相关段落内容进行启发。如《囚绿记》中的一个问题:“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说说“生的欢喜”的深刻含义?这里必须联系这句话前面的句子“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这句话来理解,原来作者是用“生的欢喜”表达对绿的枝条不屈服于黑暗,生命在黑暗中仍然顽强生长的赞叹与喜爱。

(2)联系作者生活经历、写作背景进行启发。如《白杨礼赞》,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特别是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要把白杨树与楠木进行对比?这里肯定要联系课文写作背景才能理解,要求学生要阅读相关的背景知识。

(3)联系课文主旨进行启发。如《囚绿记》中“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句中“珍重”一词的深刻含义?这里必须联系课文主旨来理解,即绿的枝条和作者一样,也渴望光明、 自由,不屈服于黑暗,“珍重”一词表达了作者对绿的枝条的敬重。

使用导学案,仍然需要教师对探究的问题进行启发,即不仅授之学生以“鱼”,还授之以“渔”。那种任由学生讨论,展示,不得边际要领,且美其名曰“言之成理即可”的做法是很不妥当的。在这里,必须告诉学生,要联系文本去思考、探究,很多语文问题都是有迹可循的。

贯彻课标原则 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应以贯彻语文课程标准为基本原则。编写、使用导学案,尤其要注意这一点。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必须把课标牢牢记在心中,明确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的问题必须体现课文的重点、难点。设计的问题不可过多过滥,把导学案变成习题集,也不可过难,让绝大多数学生无所适从。设计的问题要能真正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要求教师“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教育落实者的教师,必须不断学习课程标准,把课标落实到导学案的编写、使用中。

第6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案范文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视角分析 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03-01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很多专业、研究学者和教师依据理论观念和应用案例的研究与分析对大学英语改革工作进行了有效的研究与分析。现阶段,很多的研究工作主要是依据多种教学理念进行引导,促使教师逐渐从教向学转换,从而解决大学英语教学课堂质量较低的问题。

一、社会语言学的发展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社会语言学是一门较为信心的学科,最先出现在美国,主要是研究语言的社会意义和差异性。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一个国家或是区域的语言情况,例如双语言或是多种语言等。第二,语言的多样化,例如方言和标准化的构成和社会特点。第三,对不同语言和其社会效应的评价。第四,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原因引起的语言变化形式。

二、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外的经济和文化也得到了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有效的英语交流能力在跨文化交流中占据着一定地位。但是受到以往教学工作的影响,同时学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身的观点,促使学生在进行英语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三、社会语言学和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与语言学是有一定联系的,语言学是英语教学的根本教学。在语言学的分化中,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对英语教学来说有一定的影响意义,其中交流教学的方案展现了应用语言学的思想,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关社会文化展示了社会语言学的观念,语篇分析的教学方案是语用学的展现。社会语言学注重语言的社会意义和应用效果,研究在社会环境中语言应用的原因、方案以及规律。其不但研究了语言的根本还注重语言的社会应用。总的来说,词汇和语法是语言的一种形式,语言的应用形式是社会语言学习的中心。

四、社会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一)了解中英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交流能力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说出和做出符合其发展的语言、动作等,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并不重视文化差异的教学,导致学生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很多问题,例如语法应用错误;应用禁忌语言;对文化产生错误的理解等。伴随着国内外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促使英语成为重要的交流形式。若是人们不了解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那么进行的交流是没有效果的。因此,在实际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依据词汇、单词、语法等教学知识进行学习,还需要结合相应的文化知识进行语言教学工作,从而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知识。

(二)重视语篇教学

社会语言学主要是语言的交流单位,不是语法单位。语言的交流能力不单单是一个孤独的句子或是单词,而是整体语篇。依据以往的语言教学来说,语篇可以分为句子、单词等,交流能力却没有人重视,但是很多语言现象只有依据语法知识进行讲解,例如人们在平常说话中的语法有很多不符合语法的标准和规定,但却实际存在于社会中。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学生主要是学习句子、单词、发音以及意义等,但是没有注重掌握整体文章的语言结构,这些问题主要是依据语篇教学进行获取。语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注重语言的交流能力,以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应用社会语言学理论知识,同时教师和学生不但可以了解语言的形式和意义,还可以感受语言文化中体现的社会文化内涵。

(三)对教师的要求

依据上述的问题,教师需要转换角度进行问题的思考,现阶段的教学方案是否符合当前的教学方案。选择新式的教学方案需要依据提升学生语言交流能力为目标,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实施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为学生创造有效的交流空间,他们需要依据课堂环境提升自身的语言交流能力,因此单词、音标等不再是英语教学课堂中的重要教学内容,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下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依据实际教学情境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案,以此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实施的过程中,要想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需要重视语言环境的影响因素,提升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建设工作,从而为学生创造优质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在是小于英语语言环境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课堂内外的需求,从虚拟到现实都需要提供有效的英语语言接触和应用机遇,特别是应用英语的时候。依据这些努力,结合实际教学方案的改革,有助于提升教学课堂质量,从而有效的解决大学英语教学问题,实现教学目标。

第7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案范文

关键词: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设计;实施

一、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的设计

(一)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设计的依据

1.理论依据:

面向21世纪的国家教育振兴计划,把培养卓越教师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为此,2011年教育部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标”)。这个“课标”明确了广义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应该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其中教育类课程即为狭义的教师教育课程,解读其三个课程目标领域和六个学习领域的相关规定,可知教师教育类课程应该由一般教育理论课程、学科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等三类课程构成;其中,教育实践课程又包括本科课堂的教师技能训练课程和实习基地学校的现场教育实习课程。因此,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技能训练课程必须严格遵循国家关于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求设计。

2.实践依据:

承担高师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师群体,主要来源于师范类大学建校以来沉淀下来的语文学科教学法专职教师。这些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都不同程度地积累并传承了较丰富的关于教师实践技能训练的经验和做法,将他们的宝贵实践经过研讨论证、整合提升,最后形成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较有特色的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一定是建立在较扎实的实践反思基础上的,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二)建构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五模块”的语文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

1.重构“一体五模块”的语文学科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框架:

依据国家“课标”关于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要求,优化整合语文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后,重构“一体五模块”的语文学科教师教育类课程框架。即以学科教育理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核心主体课程,架构起与之紧密联系并相适应的五个语文教师技能训练模块课程———语文教师口语、三笔书法、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语文命题与解题研究。

2.语文教师技能训练的“五模块”课程体系:

依据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理论内容体系的建构逻辑,五门教师技能训练课程的设置顺序如下:第一学期开设语文教师口语;第二学期开设三笔书法;第五学期开设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第六学期开设教学技能训练、语文命题与解题研究。

3.对“一体五模块”课程体系的学理分析:

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将来所要从事的基础教育学校语文教师职业,对教师素质提出了特殊的专业化要求。第一,必须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具体来说就是,具备敏锐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思维力、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和良好的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能正确运用汉语言文字,具有较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具有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也是中小学生学习语文应该修炼的基本语文素养。第二,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语文教学技能。具体来说就是,写一手规范美观的汉字;说一口标准流畅的普通话;会独立书写常用文体文章和各种文类的教案;能独立依据课标、考试说明、教材设计一套标准化试卷;会讲课,能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会说课,能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等。第三,必须具有现代先进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修养。这是语文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基础,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核心思想所在。学生将这一基本理论学习与基本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就会获得相得益彰的最大学习效能。因此,在大一课程中,先行设置了最基本层面的语文教师技能素养课程,即写字训练和语文教师口语训练模块课程。从规范三笔字书写、普通话、片段教学口语训练开始,并由此课引领将书写能力和教学口语能力训练贯穿始终。在大三课程中,在开设核心专业理论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同时,集中设置了较高层面的语文教师技能素养课程,即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训练、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和语文命题与解题训练模块课程。通过这三个模块课程的训练,试图让每个学生都能较全面地掌握当下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要领,并能不断结合理论课程内容学习,评价伙伴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训练行为。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五模块”的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一)案例引领,理论先行

五个训练模块课程,都由技术理论和实践操作两个内容系统构成,课时比例为1∶2或1∶3。精讲技术理论要领是训练课程改进的基本要求,其最好策略就是实施案例教学。例如,语文教师口语课程,在导入语设计与表达要领的学习中,授课教师就在PPT中展示六个典型案例,教师通过对其中两个案例的分析归纳出要领,其他案例学生就可以自行讨论发现要领。这些所谓“要领”即“技术理论”,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般运用演绎的逻辑,教师先把理论传授出来,再举例说明。在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则采取归纳的逻辑,教师通过展示典型案例,师生共同讨论,引领学生去主动“发现理论”,那么,学生对于这些导入语设计要领理论的获得就具有“建构”的教育意义。而这六个案例的筛选一般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展示语文名师案例;二是展示一线普通语文教师优秀案例;三是展示上一届学生实训案例,目的是先从前两类案例中发现导语设计要领,再从第三类案例中发现学生在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并研讨如何改进。接下来的设计导语和片段口语表达训练也就顺理成章。由此可见,案例教学在语文教师技能训练课程的实施中,一方面,发挥了引领学生主动发现理论并即时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积极教育功效;另一方面,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后促进了学生进入对知识学习的积极主动自我建构状态中,而这种学习状态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最佳状态。

(二)大班训练,解剖麻雀

语文教学技术要领的掌握必须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呈现才能实现,这是技术理论的一般特点。所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大班训练就是一次具有解剖麻雀意义的呈现,教学效果颇佳。具体做法就是:教师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获得对技术要领的基本理解后,给2-3名有愿望在全班展示训练的学生布置任务、目标并进行指导,学生课下准备,下节课在全班展示;师生针对学生自己的“案例”再展开课堂讨论,肯定优点找出不足。在课堂研讨过程中,教师时刻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理论去说明理由,努力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若干语文教师技能训练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这种训练方式在五个训练模块中都适用。这是因为,同学大班训练所提供给大家的案例较之教师展示的案例,因接近学生实际而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进一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为改进自己的实践提供良好的借鉴,所以对学生提升语文教师教学技能更富启发性,也更能引起学生的有效注意。

(三)单兵训练,人人过关

经过大班展示训练后,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得到公开纠正,借此所有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训练的目标要求,规避了可能出现的常见问题,于是可以进入独立的带有创意的单兵实践训练中。单兵训练以小组形式进行,每人10-15分钟展示,然后小组评议,教师参与评论并综合大家所评给出成绩,并予以公布。这是人人过关训练,不合格者重新训练,由教师亲自把关验收,直至合格。这种训练方式贯穿于五个训练模块中,从而实现语文教师各项技能训练人人过关的目标。例如,在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中,主讲教师首先将学生分成10人小组,并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单兵训练活动。首先是15分钟高中现代文教学,然后是15分钟的高中文言文教学。这两个层次训练的教学内容都由教师提前一周分配指定并覆盖人教版必修教材。最后是单兵综合技能验收训练,具体操作如下:先抽签确定教学篇目,篇目来自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然后是150分钟备课并完成一份规范的简案,这个过程是在独立封闭没有任何备课资料的电脑前完成;最后是提交教案并进行10分钟讲课展示。笔者发现,在10人小组的单兵循环训练中,不断呈现优秀的成果,这些成果在被大家首肯并分享的过程就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借鉴并修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学生的语文教师技能不断提升,这种提升来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实践。

(四)课堂讨论,共同提高

无论是案例引领还是大班训练、单兵训练,以课堂讨论形式展开对典型有代表性的案例的学理分析,是五个训练模块课程教学过程中最令人难忘的。这个讨论没有预设,都是在训练过程中随机生成的课程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眼光发现学生实践行为中最具典型性的地方,并在此停留,提出让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也可以由学生评论,在评论中沉淀重要问题引起师生思考。总之,针对典型学生个案的讨论活动,让我们的课堂在弥漫着民主自由的空气中变得开放而有活力,师生也在辩论中提升着自己对教师技能的理性解读能力,这就是最高境界的教学实践反思能力,更是“标准”中十分强调的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新课程对新教师的新诉求。

(五)记录过程,灵活评价

教师技能训练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实施一样,也要进行评价,但这类课程的评价采取终结式和书面闭卷式评价显然不合适。为了能全面、真实、自然地反映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表现,我们采取形成性过程评价方式。具体做法是:对每一位学生的训练过程做出记录,一个学期下来,记录的信息就可形成这个学生训练的行为轨迹,再通过量化手段对所记录的信息进行整合性描述,最后得出这个学生在这门训练课程中的最后成绩。“五模块”课程在实施形成性过程评价后,笔者发现,学生获得的最后成绩的正态分布图十分标准。这充分说明,在训练目标适中的前提下,通过记录并量化累计所得成绩与平时参与技能训练的真实状态吻合度很高。由此可见,实施此评价方式具有科学性。

三、问题与思考

(一)训练“一刀切”

学生群体在进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学习一段时期后,在职业选择上又出现了分化,一部分学生改变了从师的初衷,甚至重新选择在其他专业领域里发展自己。这部分学生在被动地接受教师技能的系统化训练中效果肯定不佳,且给其他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建议这部分学生在进入大三前重新选择专业或在学院分类培养。

(二)案例库建设滞后

学生在各项教师技能训练过程中,随机生成的典型案例,特别是代表共性问题的案例和特别有创意的案例,都应该成为我们训练课程的资源被积累下来,为以后的课堂案例教学使用。建议按照20人一组成立标准化微格实验室,由专业教师把关录制剪辑资料,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技能训练案例库。优良而丰富的案例库,将作为未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中最重要、最具实用价值、最具特色的、可开发的校本课程内容资源而存在。这也必将成为本课程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S].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3][美]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第8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英语词汇;跨文化;有效策略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跨文化交际是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意识,也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从以往初中英语教学情况来看,教师没有对英语文化进行深层次的发掘,导致学生对英语知识及其文化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这对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英语形成了阻碍。在全球化大环境下,培养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已成为中学阶段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只有让学生应用英语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才能真正实现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

一、直接介绍,对英语文化形成系统的认识

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通常采取直接介绍法,即根据教学需求,直接介绍某个知识点,通过全面、详细地剖析,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所以,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教师就必须适时地对相应教学内容进行直接介绍,确保学生真正了解了英语文化,从而为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提供充分保障。例如,以“green”(n.绿色;青春;adj.绿色的;青春的)和“blue”(n.蓝色)为例,学生脑海中对这两个词汇的既定印象为“greengrass(绿草)”“bluesky(蓝天)”。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不同国家语言文化的差异,可以引导学生对实践中两个词汇的应用进行解析。教师:greenwithenvy是什么意思?(学生猜测英语单词的意思,尝试对语句进行直译)学生:因为嫉妒而脸色发青。教师对学生说出的答案不置可否,反而让学生从书面语言角度再次尝试分析语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语句进行了分析,明白了“green”在这个语句中表示的是嫉妒的程度,所以应该是非常嫉妒,而不是在人们嫉妒的时候脸色真的会发青。这就是语言差异,教师可以让学生用“blue”表示情绪,学生列举如下:学生1:Interferingin-lawsaretheprimesourcesoftheblues.(喜欢指手画脚的姻亲最让人头疼。)学生2:I'mfeelingbluetoday.(我今天的心情不好。)学生3:Hecanwritemeletterstillhe’sblueintheface,I’mnotgoingtoreply.(任他没完没了地给我写信,我就是不回信。)由此可见,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根据语言差异,表达出正确意思,这也就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了。所以,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直接介绍法的作用,对知识点进行全面、准确地解析,确保学生掌握英语知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对照比较,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对照比较的教学法,即将相似知识点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同理,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也可以采用对照比较法,将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进行对比,将学生熟知的文化与外国文化进行对比。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真正明晰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对学生学好英语,甚至应用英语,都是十分有意义的。现以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Unit1Thisisme的教学为例,这一单元涉及的词汇比较简单,学习难度不大。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发掘英语词汇,加深对英语文化形成的理解。例如,对于“name”(n.名称,名字;姓名;名誉)这个单词,教学过程如下:教师:李晓明,请问他姓什么?名字是什么?学生:姓李,名晓明。(教师继续提问,引入话题)教师:TaylorSwift,这个人的姓是什么?名又是什么?学生:Swift是姓,Taylor是名。教师:那么同样是姓名,中国人的姓名和外国人的姓名有什么区别?学生:中国人的姓名是姓在前名在后,而外国人的姓名是姓在后名在前。教师通过揭示英语文化差异,让学生对英语文化形成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为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将学生熟知的中国文化与英语文化进行对比,能使学生对文化差异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有效避免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逐步实现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案例导入,彰显跨文化交流的作用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还可以采取案例导入法,即根据英语词汇,导入相关的语言背景或语言习惯,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避免学生在英语交流中出现错误,保证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适当导入教学案例,能够充分彰显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例如,在讲解“where”这个单词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个经典案例:在一次商务谈判活动中,谈判双方都带了翻译人员,当外方夸赞中方负责人的妻子长得漂亮时,翻译人员将中方负责人表示谦虚的话“哪里哪里”直接翻译为“whereandwhere”,而外方的回答则是“everywhere”。原本是一句表示谦虚的客套话,但由于文化差异和语境不同,造成了交流障碍。此类情况屡见不鲜,这充分说明在文化差异背景下,语言交流也存在差异。要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了解英语文化。初中英语教学中,适当导入案例对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将实际案例导入课堂会更有说服力,可以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差异,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提供充分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大环境下,掌握更多种语言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保障。英语是一门普及率比较高的语言,在我国基础教育中,要注重英语语言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以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对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从而真正实现英语词汇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程华.英语词汇学视阈下的跨文化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5).

[2]徐颖卓.从外语教学到外语教育的转变———关于如何提升学生英语词汇学习效率的研究[J].才智,2013(29).

[3]裘晓青.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初中英语课堂模式初探[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4(19).

[4]沈泗珍.以学生为主体,打造高效课堂———人教版初中英语一节课教学案例分析[J].新课程(中学),2015(11).

第9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案范文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文言文教学,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开发学生智力都有重要意义。下面,我就近几年来初中文言文教学工作一些经验,谈谈自己对文言文教学方法的个人体会:

一、编写“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习,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的数量很多,涉及的文学体裁也非常多,字词句知识越来越丰富。学生学习时有较大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有的教师老担心学生不懂,讲课时采用传统的“灌鸭式”教学方法,其效果非常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建议,在上新课前的一个星期,教师可以编写每篇文言文“导学案”,指明每篇文章的学习目标、重难点、特殊句式、重点文言词语、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问题给学生,让学生自读的时候抓住重点、弄清难点,初步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及主要学习内容,提高自习能力。

例如:在《桃花源记》(初中人教版第三册)中,好多古今异义词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在“导学案”中就把这个难题当作课前预习的作业让学生先去寻找答案。叫学生首先简单翻译文章,把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勾画好,在老师上课时再逐个提问、解决。朗读能力的培养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之一,所以在“导学案”中提示学生准确掌握每一个字的读音,能流利朗读文章。“世外桃源”是一个作者虚构的故事,“导学案”中让学生利用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环节去分析文章的主要线索,初步掌握文章的结构。还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通过历史课本或陶渊明的诗歌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目的等等。这样,学生的预习有了目标,预习就有了针对性,培养了学生的自读能力,也避免教师在上课时的沉闷现象发生。习惯成自然,引导学生自读多了,学生就容易接受“导学案”,教师上课就容易驾驭课堂,学生为主体就会显示出来。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传统的录音机、小黑板、投影仪辅助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学新课改也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声音和图象辅助。所以,在教案设计中应当充分利用远程网络教育、多媒体来进行辅助教学。

例如:在《大道之行也》(人教版初中第三册)的教案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彩色图片、录音、影像等结合到教案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课件。孔子的图象、和谐社会的一些图片或影像、朗读录音播放等,让学生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中让学生的眼、耳、脑、手、口都能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就不再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学习效果也就得到提高了。

三、善于引导,以教学提纲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教学提纲只是主线,很多知识都是通过归纳以后才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文言文词语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也成为教师教学的一大难题。所以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结合教学提纲去归纳是文言文教学方法的一大课题。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加深对字词读音、字形以及作者的感情的掌握

教师范读、听录音机,让学生在“三读”(早读、午读、晚读)的时候能多次、反复朗读文言文,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和强调朗读的语速、语调,让学生能在准确朗读是基础上感受作者的感情。

2、让学生查阅文具书,翻译课文

学生在朗读的基础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进行简单翻译,训练学生边朗读边理解意思,这样学生对文言文的字形、字音、字义,甚至一些重点的文言词语都能掌握。

3、引导学生在掌握本篇课文知识的同时,联系学过的文言文的一些词语进行知识点的归纳、积累

文言文的实词、虚词非常繁杂,想要学生能系统的掌握文言文的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收集、归纳,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讨论,教师在讲解练习的时候可以表扬学生,纠正学生归纳知识点时出现的错误或不足。

4、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案”去分析文章,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导学案”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是文章的主要提纲,让学生据此去分析文章,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多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纠正后再让学生自行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外作业,把归纳的内容系统化,形成课堂内、外一条龙。

5、加强当堂训练和课外训练

文言文的训练主要有理解内容、翻译字词句、掌握重点的词类活用、背诵默写、读后感等。学生在归纳的基础上去训练,内容容易理解,翻译也比较简单,词类活用也能互相结合运用,背诵默写也能迎刃而解。读后感可以利用作文训练来完成,通过教师点拨、学生写作、教师讲评等形式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读后感的训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