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链管理的商业模式范文

供应链管理的商业模式精选(九篇)

供应链管理的商业模式

第1篇:供应链管理的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

一、引言

随着我国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不断壮大以及网络购物人数逐渐攀升给B2C电子商务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机遇在于B2C电子商务企业可以通过新的销售渠道,利用各种营销手段,吸引这些网络购物的消费者,从而刺激消费,提升自己的销售额,不断的赚取利润。而相应的挑战是多方面了,比如企业营销方面的挑战以及物流配送的挑战。当前,物流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的“瓶颈”,严重制约了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就如淘宝双十一购物狂欢节过后的快递就爆仓,远远超过了快递公司的负载能力,很多货物并没有发出,导致很多消费者过了十几天都查不到商品的物流状况,也没有收到货,且发货与订单不符、或者货物件数不符、物流单号虚假之类的现象频频发生,这些都严重的影响到消费者的满意度。由此可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物流配送体系是B2C电子商务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又由于物流配送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供应链能为企业带来极大的利润空间,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供应管理的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构建研究,对于降低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从而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文献回顾

学术界的专家们对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以解决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瓶颈”难题。日本的物流学者汤浅和夫也在自己所著作《IT 物流》中对物流配送提出了自己的个人观点,他认为电子商务给物流配送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丰富了物流配送的内涵。著名学者Kent N. Gourdin通过建立电子商务物流服务评价的理论模型,研究了消费者对电子商务不满意的发展过程,得出物流配送的质量与消费者对电子商务满意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企业要提高物流配送服务质量,提高消费者满意度,需考虑很多影响因素,比如配送成本、服务因素、环境因素、商品特点以及企业内部因素等。刘迎、刘志学和邹安全认为配送成本和配送服务时后勤配送模式选择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同时还分析了其他的影响因素,诸如宏观的政府政策和市场环境等,以此构建了中心城市高校后勤物流配送模式的指标体系,为不同高校后勤物流配送模式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张旭凤和朱丹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分析了配送网络结构的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影响因素主要分为表层、中层和深层,且各层次都从不同的角度影响配送的网络结构。Kaplin sky R.和 Morris M 通过研究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影响因素,指出物流配送成本、库存数量、商品特征、物流配送模式等因素是电子商务企业选择物流配送的主要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都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进行大量的研究,以期能够改善物流环节,降低物流配送成本。但是,针对电子商务企业如何评价当前的物流配送模式,以及如何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物流配送体系问题,暂还未有完整的评价方法和理论体系[6]。因此,本文从供应链管理视角,研究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构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能够对电子商务企业物流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分析

1. 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现状

发展物流配送是提高物流管理的社会化,实现物流集约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需要。随着市场竞争以及经济全球化,导致我国物流企业面临了很大的挑战,使得实施物流改造、提高物流效率,成为企业赢得竞争的必然选择。

当前, 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主要有三种模式:自营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物流联盟模式。

(1)自营物流模式。自营配送模式是指B2C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的各个环节由企业自身筹建并组织管理,实现对企业内部及外部货物配送的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企业供应、生产和销售的一体化作业,系统化程度相对较高,既可满足企业内部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的配送需要,又可满足企业对外进行市场拓展的需求。其不足之处表现在,企业为建立配送体系的投资规模将会大大增加,在企业配送规模较小时,配送的成本和费用也相对较高。如卓越就采用自主配送形式,具有自己完整的物流配送体系。

(2)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是指交易双方把自己需要完成的配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来完成的一种配送运作模式。这与自营物流模式相比,B2C电子商务企业可以节约自建配送体系的成本和风险,同时还可以利用第三方的专业配送为自己提供服务,降低运营成本。阿里巴巴就采用第三方物流模式,与中国邮政系统共同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在电子商务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层面达成全面、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共同拓展电子商务市场。

(3)物流联盟配送模式。物流联盟模式是B2C电子商务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共同出资建立配送中心,有效共享物流资源,提高物流资源的整合能力,以实现整体合理化的协作型配送模式。它是介于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和自营物流模式两者之间的一种组织形态,它主要是以企业合作为基础的企业战略联盟,能够帮助实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目标,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进行优势互补、利用共享,降低双方的风险,从而达到双赢。就如当当网以大型城市和小型城市及偏远地区进行区分,利用大型城市的便利条件,自建物流配送中心,由于小型城市及偏远地区受到交通条件等限制,因此,当当网就采用了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

2. 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的影响因素

电子商务企业的正常运作离不开上下游企业的配合,这就要求其选择合适的物流配送体系。

首先,从顾客通过网络下订单,到B2C企业处理订单,发送货物到最后送到顾客手中,中间经历的环节较多。在物流运作中,快速反应和成本控制能力往往显得非常重要,原因在于顾客对于送货及时性要求较高,送货越及时,顾客满意程度越高,但送货及时性则需要更高的成本作为支撑,因此,企业在快速反应能力与成本之间必须要做好权衡。快速反应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订单回应及时、发货准确率、货物完好送达率和货物配送及时。成本控制则体现为物流基础设施成本、物流过程成本、人力成本、其他成本。

其次,供应链的运作离不开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为了满足顾客需要,提供高质的服务,需要上下游企业很好的配合,才能够增加供应链绩效,传统的企业在与专注公司的内部活动,如物料需求计划、流程再造等,通过改进内部活动以提高运作效率,降低企业成本,但这些内部活动的改进,并不能完全解决来自外部环境的不确定,这就需要供应链成员之间的良好协作,共享利益。影响供应链成员之间协调的因素可以细分为: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能力、信任度以及目标的一致性。

再次,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需要供应链信息及时传递,它包括了供应链上各节点之间的供求信息、管理信息和物流信息等,及时的信息传递,才能确保良好的配送行动和计划。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纵横交错,如何正确获取、传递、处理这些信息显得尤为重要,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信息共享深度、信息共享广度、信息传递准确率、信息传递时效性。

最后,物流配送服务的目标是顾客满意,只有顾客满意,才能提高企业信誉,保持企业的良好形象,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侧重于从企业角度对物流服务进行评价,缺乏顾客评价机制,随着物流服务的不断发展,顾客满意越来越受重视,企业都相继建立了顾客评价机制,确保及时了解顾客的满意程度。为了引入更详细的指标说明顾客满意,本文将顾客满意这一影响因素细分为: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和顾客抱怨次数以及配送基本需求满意程度。

根据上文的论述,结合B2C电子商务企业的特点,以及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现状,本文认为针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体系的构建中有五个关键影响因素:快速反应、成本、协调、信息与顾客满意,这也是电子商务企业选择合适的物流配送模式所需要考虑的五个条件。本文试图利用层次分析法来建立对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的选择进行研究。

四、B2C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模式选择研究

1.方法选择

现阶段B2C电子商务企业主要采用三种配送模式,企业如何选择自身的物流配送模式,有层次分析法、综合模糊评价法、矩阵图决策法等多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其中,层次分析法是通过矩阵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选择组合权重最大的方案为最佳方案,能够有效避免过度投资,降低风险和损失,使得B2C电子商务企业物流模式的选择更加合理,因此,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物流配送模式的选择进行研究。

2.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物流配送是按照顾客的要求,经过分货、拣选等货物配备工作,把最终产品从生产线的末端到消费者手中的移动和存储过程。第3节介绍了物流配送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包括快速反应、成本控制、协调运作、信息共享以及顾客满意,根据这五个因素构建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评价指标

根据表1可以看出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受诸多的因素影响,而这些影响因素彼此又相互制约,无疑增加了物流配送体系构建的难度,因此,如何选择物流配送体系,如何通过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调运作和信息共享,提高物流配送反应能力,降低物流配送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是B2C电子商务企业亟需要解决的问题。

3.层次结构模型实证分析

本文以凡客公司为例说明上述的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凡客诚品(VANCL)是2007年10月由卓越网创始人陈年创办的一家互联网快时尚品牌。凡客以高性价比、快时尚为其标签,追求最好的用户体验。凡客旗下的产品涵盖了男装、女装、童装、鞋、配饰、化妆品、家居等七大类商品网购。其成立之初,市场占有率较小,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因此此时的凡客诚品主要采用第三方物流企业配送的模式,其自营物流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货物是由第三方企业配送的。随着凡客有了一定的实力之后,决定成立自营物流,2008年4月,凡客诚品又将自营物流系统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如风达快递公司,并只为凡客诚品服务,主要保障核心城市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

在物流配送体系评价过程中,为了获得可靠的数据,本文对公司物流管理人员和行业内专家进行了访谈调查,得到公司物流配送选择的基本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整理,先给各个三级指标的判断矩阵进行赋值,其矩阵内对比项为各个物流配送模式,表2表示了订单回应及时性判断矩阵(括号内为一致性检验结果),由于篇幅所限,其余指标的判断矩阵略。

表2 订单回应及时判断矩阵(一致0.00)

由以上的判断矩阵数据,输入yaahp软件中,计算得到最终结果:

表3 权重结果表

因此,对于凡客现在的发展程度来说,自营物流是最佳的选择,联营物流与第三方物流不相上下。凡客对于自营物流无法到达的地区可以采取第三方物流来进行配送。这个结果与凡客目前的模式也是一致的。

五、总结

物流配送是连接B2C电子商务企业与顾客的桥梁,物流配送的完成才标志整个电子商务流程的结束,而当前物流存在着发展水平滞后、信息技术落后、管理不完善等现象,严重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为了迎合电子商务的发展步伐,有必要建立与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物流配送体系,而物流配送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供应链能为企业带来极大的利润空间,因此,本文基于供应管理角度,论述了目前B2C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模式现状和影响因素,使用层次分析方法构建了物流配送模式选择的指标体系,并以凡客公司进行案例分析,以论证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对电子商务企业物流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汤浅和夫.IT 物流[M].上海: 文汇出版社,2002,84-193.

[2]Kent N. Gourdin. Global Logistics Management[M].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r the New Millennium.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2001.

[3]段凤华,符卓针.B2C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路径模型与算法[J].计算机应用,2009,(2):582-589.

[4]宋微, 张伟, 张野.电子商务环境下配送车辆路径规划方法研究[J].信息技术, 2012, (7): 46- 48.

第2篇:供应链管理的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供应链管理;模式

一、引言

供应链管理是进入21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一个有效途径,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对所有节点企业的资源进行集成和协调,强调战略伙伴协同、信息资源集成、快速市场响应及为用户创造价值等。但由于信息技术应用和网络环境发展相对滞后于这种先进的管理模式,传统的基于纸张、传真的供应链难以实现企业与合作伙伴间信息实时的、同步的共享。目前虽然一些制造企业采用了MRPII、ERP、CRM、SCM等系统,但这些系统往往局限于企业内部,合作伙伴之间在线的电子联接(Electronic Linkage)及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接口薄弱,形成了一些供应链上的信息孤岛,不能充分支持和体现供应链管理的战略优势和系统特征。

电子商务是未来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拓展市场的有效方式,同时,电子商务也为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带来了新的挑战。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相互结合,产生了供应链管理领域新的研究热点——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e-supply chain management,e-SCM)。e-SCM的核心是高效率地管理企业的信息,帮助企业创建一条畅通于客户、企业内部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流。

当前,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结合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已有一些杂志和学术会议设立了相关的专题。这些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将供应链上的各种异构系统集成为一个整体,以提高业务流程效率,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如ERP与CRM的集成,接口与标准、EDI的战略应用及其对伙伴商务关系、权力平衡等的影响、电子商务技术采纳模型的研究等,侧重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管理。另一类是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特征和管理方法,如重新设计分销流程,减少流通中间层,避免价格差异,供应链的重组,供应链的e化战略研究等,侧重管理模式的创新。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在国外企业中的应用现在已相当广泛。许多大公司已拥有了自己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系统,如Cisco,Dell,GM, Ford等公司;另有一些公司提供专业的电子商务供应链解决方案,如i2,Manugistics, Agile Software等。

国内学者们的研究表明,没有全面集成信息的能力、缺乏实用性是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取得实效的主要障碍。从电子商务的企业应用研究来看,介绍性内容多,电子商务局部应用研究多,如电子商务在采购过程中的应用、电子商务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等。而在电子商务中结合先进的管理模式,系统探讨电子商务的应用研究较少。本文在分析电子商务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分析电子商务战略应用的关键切入点上,结合汽车行业研究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电子商务模式。

二、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

1.应用电子商务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模式要求突破传统的采购、生产、分销和服务的范畴和障碍,把企业内部以及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通过有效协调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管理,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以适应新竞争环境下市场对企业生产和管理运作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

电子商务的应用促进了供应链的发展,也弥补了传统供应链的不足。从基础设施的角度看,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是一般建立在私有专用网络上,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只有一些大型的企业才有能力进行自己的供应链建设,并且这种供应链缺乏柔性。而电子商务使供应链可以共享全球化网络,使中小型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加入到全球化供应链中。

从通讯的角度看,通过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如XML、OBI等)和网络平台,可以灵活地建立起多种组织间的电子联接,如组织间的系统(Inter-organization Systems, IOS)、企业网站、Extranet、电子化市场(Electronic Market)等,从而改善商务伙伴间的通讯方式,将供应链上企业各个业务环节孤岛联接在一起,使业务和信息实现集成和共享,使一些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方法变得切实可行。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2.电子商务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切入点分析

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可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要素区分为两大类:(1)区域性因素:包含采购/供应、生产/计划、需求/分销三要素。(2)流动性因素:包含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根据供应链管理系统基本六元素的区域性和流动性,可形成供应链管理系统矩阵分析模型,见图2。

借助电子商务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是未来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管理者可以从供应链管理矩阵的角度,根据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具体内容,系统地认识和分析电子商务应用的关键切入点,并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战略作用。

三、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电子商务模式——以汽车行业为例

汽车工业按照本身的生产与市场的发展规律,其行业的体系结构具有一个基本模式,即汽车工业形成了从原材料供应、汽车零件加工、零部件配套、整车装配到汽车分销乃至售后服务的一整套供应—制造-销售-服务供应链体系结构。该结构如图3所示。

近年来,全球汽车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汽车工业市场的全球化与制造的全球化,包括原有设备制造商(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OEM)技术转移、全球化的生产加工和材料采购、世界范围的分销渠道,同时由于客户需求直接并强烈地驱动着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与服务的全过程,因此更加注重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注重客户对产品的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复杂化和个性化需求。因此汽车制造企业的管理已突破了单一企业的范围,将客户、营销网络和供应商等的相关资源纳入了管理的范围,利用Internet/Intranet/Extranet建立虚拟公司的扩展供应链,即全球网络供应链的集成管理,以信息的形态及时反映物流活动和相应的资金状况,真正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实时、集成、同步的控制,从而保证“增值”的实现。分散的、单一企业的MRPⅡ/ERP系统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汽车工业的发展,而基于供应链的电子商务模式满足如上需求,成为的汽车行业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如图4)。此种模式有如下特点:

1、汽车制造商为了实现全球的广域网络采购(iProcurement),要分离许多零部件生产协作配套厂,使它们成为供应商,从而减少低利润的企业,精简公司的投资,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汽车制造商与上游供应商(汽车部件供应商,零件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将组成一个有效的上游零部件产品供应链。汽车制造商将致力于汽车的设计和研发,几乎不生产汽车部件的企业,将供应商送来的汽车部件进行最后组装,然后打上自己的品牌。在这方面,福特已经走在其他汽车公司的前面。通用汽车公司也有所动作,它已经将庞大的德尔福(Delphi)汽车部件生产系统公司分拆出去。

2.当网上支付体系,安全保密,认证体系非常完善,网络用户数量很大,大量网络用户个性化需求通过汽车制造商的CRM系统快速形成“批量定制”成为可能,已形成的“定制批量”定单触发汽车制造商的ERP系统,拉动其“批量生产”。CRM对产成品的整个营销过程进行管理,包括市场活动、客户管理及售后服务三大环节的管理。

3.原材料及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汽车制造商的物流配送体系与其主业剥离,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体系逐步完善,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完成汽车产品供应链物流配送功能。信息流为:上游供应商的CRM——第三方物流系统——汽车制造商的iProcurement,汽车制造商的CRM——第三方物流系统——客户需求。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通过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交流网络,对商品的采购、进货、储存、分拣、加工和配送等业务过程进行科学、统一、规范的管理,使整个商品运动过程高效、协调、有序,从而减少损失,节省费用,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汽车制造商的ERP系统定位于企业内部资金流与物流的全程一体化管理,即实现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完成整个过程的各种资源计划与控制,主要目标仍是以产品生产为导向的成本控制。企业各种资源的计划与控制通过信息系统集成,形成企业内部各业务系统间通畅的信息流,通过iPro-curement与上游供应商连接,通过CRM与下游分销商和客户连接,形成供应链中各企业的信息集成,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基于Internet技术,企业在应用ERP系统实现内部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上,借助iProcure-ment、ERP与CRM集成一体化运行便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管理。

5.网络经济是一个非常强大和健康的经济体系,它无情打击低效率和浪费,自动攻击不合理的利润与迫害性的垄断。网络经济中不存中间人和中间人的抽成(disintermediation)情况,中间人就是一种低效率,网络将使他们绝迹。现有汽车分销商所扮演的就是中间人角色,随着网络经济不断发展,分销商经销渠道逐步萎缩,其汽车销售功能由电子商务销售平台替代,信息收集、反馈、和处理由汽车制造商的CRM完成,物流配送功能由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完成。

上述汽车行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是在整个社会信息化建设和网络经济发展水平非常成熟情况下的一种理想模式,在我国汽车行业现有发展水平下,要开展电子商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开始就追求实现理想模式,而要按照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和汽车行业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而逐步展开。

四、结束语

通过电子商务的应用,能有效地将供应链上各个业务环节孤岛连接起来,使业务和信息实现集成和共享。同时,电子商务应用改变了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影响范围,也改变了传统的供应链上信息逐级传递的方式,为创建更为动态、广泛的供应网(Supply web)关系提供了基础,使许多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加入到供应链联盟中。汽车行业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电子商务模式不仅可以提高供应链运营的效率,提高顾客的满意度;而且可以使供应链管理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法得以创新,并赋予供应链更高的柔性。

参考文献

[1]Douglas M. Lambert, Martha C. Cooper. Issue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0,29.

[2]Houston H.Carr. Strategic implications of electronic linkages.Information system management,1999,16,(1):32-39.

[3]Aynur Unal.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multi-enter-prise supply/value/business chains. Information Sciences,2000,127:63-68.

[4]Rainer Alt, et.al. . Interaction of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sights from The Swatch Group'. Proceeding of the 33rd Anny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Sciences (HICSS), January, 2000.

[5]Frederick Kaefer,Elliot Bendoly . The adoption of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a model and practical tool for man-agers.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0, 30: 23-32.

[6]Hui Ma , Jinghua Huang . The Application of Agents in Electronic Business.Proceeding of the 16thworld computer congress, augest,21-25, Beijing,China.

第3篇:供应链管理的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 船舶供应链 3PL-HUB 供应链协同

一、引言

供应链协同(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SCC )是当今世界全球化市场竞争与协同环境下的一种新的企业竞争战略和管理模式,它强调以协同技术为支持,以信息共享为基础,始终从全局观点出发,采取一种“共赢”的原则,使整个供应链中的个体更加亲密、相互信任、同步和团结,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柔性和实现整个供应链价值的最优。 因此,研究供应链协同管理理论体系,对于认清供应链协同的本质,探索隐藏在企业成本收益背后的合作动机与协同运作机制,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7年国防科工委的《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年)》中指出,要在2015年形成开发、建造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能力,年造船能力达到2800万载重吨,年产量2000万载重吨,年销售收入1800亿(其中出口1500万载重吨,出口值160亿美元),使我国成为世界造船强国。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要采用先进的总装造船模式和高效的管理方法。船舶供应链的出现加快了我国船舶制造业的步伐,但也暴露出种种弊端。本文以船舶供应链的特征为出发点,并针对船舶行业的实际提出了一种新的船舶供应链协同机制,为船舶供应链协同机制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参考。

二、我国船舶产业供应链分析

造船行业是典型的大型单件小批制造行业,占用流动资金大,造船周期长,产品结构复杂,原材料、外购件、机电设备的采购占船舶制造成本的60%~70%,有时要根据船东和船级社的要求对船舶的核心或辅助部分使用指定进口国家生产的部件,一般只能按订单生产,造船企业根据订单要求进行船舶设计、生产、交付使用。这些特点有别于一般的制造行业,船舶供应链具有如下特征:

1.船舶供应链实质上是由船东拉动的需求链。船舶供应链的运作属于“拉”的模式,船厂和其他节点企业的所有工作都围绕满足船东的需求而展开,以满足订单式生产的需要。

2.船舶供应链是“短”链。船舶供应链与其他一般消费品供应链相比,少有环节,没有零售环节,产品一般由制造企业直接交给客户——船东。因此,以船厂为核心的船舶供应链前后网链都较短,整个供应链呈现“短”的特点。

3.船舶供应链是跨国界的供应链。中国两大造船集团的订单 90%从国外市场获得。同时,外国船东对主机等关键设备也常常要求造船企业从国外购得,一些高强度的钢板和配套产品也需从国外进口。生产经营过程中要遵循许多国际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此外,由于船舶制造属于装配性的生产活动,采购和仓储占了船舶供应链运作的大部分环节,其物流活动主要是进向生产物流。所以,要想优化船舶供应链必须首先对造船所需原材料的采购和存储活动进行优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船舶供应链整体高效最优的目的。

三、基于3PL-HUB的供应链协同机制

1.供应链协同管理

供应链协同(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SCC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和企业竞争战略模式,其基本思想就是以全球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全球市场占有率和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协同商务、相互信任和双赢机制为商业运作模式,以核心企业为盟主,通过运用现代研发技术、制造技术、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和过程控制技术,达到对整个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业务流和价值流的有效规划和控制,从而将客户、研发中心、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和服务商等合作伙伴连成一个完整的网链结构,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全球供应链协同商务战略联盟。船舶供应链协同就是基于船舶供应链成员之间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要素设计适当的协调激励机制,有效地控制系统的整体,使之从无序转换为有序,达到协同状态,从而在船舶供应链成员之间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合理分配利润,共同分担风险,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减少库存,降低总成本,最终实现系统的整体效益大于各部分子系统的效益之和。

2.供应链协同的3PL-HUB模式

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VMI )是供应链协同运作的一种较新的策略,它以系统、集成的管理思想进行库存管理,促进供应链系统的同步优化,降低供应链不确定性对库存的影响,但是VMI的实施过程中,并非所有的VMI项目都是成功的;而协同计划、预测和补货(Collaborative Planning Fore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CPFR )虽然能解决VMI实施中的一些不足,但是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及时准确的预测由各项促销措施或异常变化带来的销售高峰和波动,使销售商和供应商能做好准备,赢得主动,而对于支持核心制造企业JIT生产和采购,实现供应链的同步化方面作用有限。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一种新的库存管理模式——基于Supply Hub的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模式(3PL-HUB),这种模式不仅能将分散在供应商和制造商环节的库存集中控制,而且通过VMI的整合,将不同供应商的库存集中控制;另外该模式主要从供应链上游资源整合的角度出发,通过多种原材料零部件的JIT供应或同步化供应,从而实现供应商与供应商、供应商与制造商的二维协同。因此基于Supply Hub的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模式成为促进供应链协同的新策略。

第三方物流企业 (3PL)直送工位一般指在位于产品制造商附近,设立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的集配中心 (简称3PL-HUB),用于储存来自上游供应商的所有或部分供应物料,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制造商的日装配计划将物料分拣出来后直接送往制造商的生产工位。平时存储在集配中心的物料仍属于供应商所有,只有当生产商向供应商发出订单,并由第三方物流企业受理后才发生所有权的转移。它主要关注的是供应链中产品制造商 (通常是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的进向生产物流(Inbound logistics) [4]。其主要的活动包括第三方物流集配商对核心制造企业所需原材料、零部件等物料的集中入库和管理活动,以及按照核心制造企业物料需求计划的直送工位活动。

3PL-HUB直送工位不仅仅是一种库存管理方法,更为关键的是它对于整个供应链JIT生产模式的实施和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的运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成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供应链协同运作的新方式。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可以采用3PL-HUB直送工位模式,采用3PL-HUB直送工位必须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

(1)生产或者供应的规模经济。当生产厂商所需要的原材料供应规模较大时,通过3PL-HUB进行集中的库存管理、JIT配送以及直送工位的成本才会有所降低,这样才会通过规模经济效应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

(2)至少一定数量的供应商在地理上远离制造厂商。如果供应商离制造厂商较近,供应商自己可以将原材料直送工位,从而有效地支持JIT生产;当制造厂商全部或至少部分的供应商远离制造厂商时,如果还是采用供应商直送工位供应,供应商每天多次的直送工位活动很难以较低的成本运作,但是供应商直接将原材料、零部件送达第三方物流集配中心,由其进行第三方物流企业直送工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3)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直送工位过程中,供应商、第三方物流集配中心、制造商之间要求及时共享信息,需要EDI、Internet等信息技术的支撑,才能实施供应链的同步运作。

(4)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较强的物流运作能力。因为从需求计划的,到原材料的入库管理,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全程跟踪,确保零部件及时入库,维持低库存的运作,保证不缺货,同时根据生产企业的日需求计划将品类繁杂的零部件适时送达生产工位,整个运作是一个环环相扣的供应链协同或同步化运作过程,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很强的整体运作能力。

3.船舶供应链的3PL-HUB模式

通过以上对船舶供应链特征的分析,结合供应链协同的3PL-HUB模式理论,笔者提出建立船舶供应链的3PL-HUB协同模式,以期对船舶供应链协同管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船舶供应链协同的3PL-HUB模式就是一种基于3PL-HUB的供应链协同管理模式,它一般指在位于造船厂附近设立第三方物流集配供应中心,用于储存所有或部分供应材料,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船厂物料的需求计划将物料直送船台,按照相关协议只有当物料被消耗时才支付相应的费用给供应商。它是整合供方资源,促进供应链协同的一种先进物流组织形式,一方面能使供应商在简化运作情况下快速、准确、及时响应船厂的材料需求,另一方面使船厂采用此模式后成本降低显著,而且能更好的响应船东需求,使整个船舶供应链系统的柔性及响应性增加,而供应不确定性等风险降低。

合理的物流和信息流模型是造船企业顺利开展3PL-HUB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涉及到供应商、第三方物流集配商以及造船企业在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模式中的分工与合作,以及供应链上游协同运作,因此其模式的建立和功能的设定至关重要。在实践中可采用不同的物流和信息流模型。图1是一种常见的物流和信息流模型。企业的生产和装配,造船企业每隔一段时间如每周将需求预测发送给供应商;而物料实际需求由造船企业的造船进度所消耗的材料拉动,造船企业将需求信息如一周的生产计划排程或电子看板等经由EDI/Internet等直接传送到物流信息平台,后者产生必要的拣选信息以及直送工位的配送计划,将原材料、零部件直送工位。同时适时更新库存水平,并每间隔一段时间如每天为供应商提供库存报告同时也向造船企业提供可视化库存。当有意外需求时,第三方物流集配商将会跟催供应商补货。

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船舶供应链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模式,必须依托战略供应链管理的视角,结合电子商务的功能和策略,凭借船舶制造配套企业间的真诚协作,从战略、商务、技术以及基础设施4个层面入手。

(1)选择战略性协作伙伴

建立船舶供应链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模式要选择合适的协作伙伴,这一点应纳入船舶制造企业经营战略层面考虑。例如:和关键零部件供应商、经销商、金融机构等协作伙伴之间建立协同关系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整体运作能力。此外,该模式可能会影响轿车生产企业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供应链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收益、成本和风险,在选择协作伙伴时必须对这些影响因素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进行分析。

(2)优化重组船舶制造企业供应链业务流程

建立船舶供应链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模式必须以业务流程为基础,以供应链业务流程的整合、优化及一体化为行动纲领。另外,供应链协同商务直接关系着商务模式的创新、重组,不仅涉及整个供应链的商业利益、责任和风险的重构,也包括正常运转状态下各协作企业的责任、义务和利益的重新规划以及针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最后,供应链协同商务的推进过程本身就是船舶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供应链协同运作的业务流程重组过程。

(3)构建船舶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

船舶生产有它的特殊性,一艘船由数千个总成、上万个零件构成,且采购地域分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又不能有太大的库存,没有完善的供应链信息系统是不可想象的。在产、供、销关系的协调与控制上,需要及时反映经营活动和相应的资金状况,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成同步。为了达到企业内外部供应链集成的目标,船舶企业必须采用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为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与外部供应链节点各战略协作供应商的信息系统建立无缝接口,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流,达到相互操作一致性。

(4)配备物流基础设施完善物流管理

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上,除了传统的运输、仓储设备还需要通过应用条码技术、EDI技术、移动通讯等物流信息技术,做到船舶供应链节点企业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需求信息并及时响应。对船舶企业来说,供应链的物流管理主要包括原材料采购物流、生产系统物流等。船舶供应链协同需要对整个船舶供应链的物流进行整合,通过船舶物流的功能整合、过程整合和资源整合全面实现供应链协才能实现增强船舶供应链的竞争能力之目的。

四、结论

基于3PL-HUB的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模式在国内外实践中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应用,但该模式理论的研究却落后于实践的发展,因此在理论研究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模式在其他行业的成功实施,为基于3PL-HUB的船舶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理论依据。总而言之,供应链协同商务的成功在信息技术之外。船舶制造企业只有在理解其核心思想和成功关键因素的基础上,并解决信息技术之外的难题之后,才能够依托信息技术来实现供应链的协同。

参考文献

[1]陆杉高阳:供应链协同理论体系探讨[J]. 商业时代, 2007,(30):23,15

[2]蒋樟生: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船舶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3]金达仁:推行供应链协同商务模式[J].信息系统工程, 2005,(03):10

[4]Janat Shah, Mark Goh. Setting Operating Policies for Supply Hub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6, (2): 239-252.

第4篇:供应链管理的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分析

供应链整体运作成本的最小化是供应链成本控制的最终目标。鉴于供应链库存成本占供应链总成本的比例多达30%。有效地管理供应链中节点企业的库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计划和协调管理供应链中的库存就成为最小化库存成本的重要手段。

一、现有供应链中库存管理的四种横式

根据供应链中库存管理主体及内涵的不同,主要存在以下四种模式:

(一)传统库存管理模式

在这种库存管理模式下,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库存管理是割裂的、各自为政的。供应链上的每一个节点,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库存并各自管理自有库存,都有自己的库存控制策略和库存管理模式,而且相互封闭。供应链中传统库存管理模式是基于交易层次之上的由订单驱动的静态单级管理库存的方式。各个节点企业确定库存持有量的依据仅仅是其下游企业的订货单,各个企业之间并无沟通协调机制,仅根据订单来决策库存的持有量,信息的获取渠道狭小且不充分。各个节点企业都为实现本企业库存管理最优而努力,因此很容易产生牛鞭效应,使需求变异扩大,造成企业成本的增加。

(二)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

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是一种供应商和其下游节点企业之间在充分沟通协调的基础上具有合作性的库存管理策略。wWw.133229.COm首先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要达成一个共同的协议框架,这个协议框架对合作双方来说库存管理成本都是最低的,在这个协议下将库存的管理权和控制权交给供应商。这个共同协议是双方合作的基础,而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会导致共同协议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问题,因此这个共同协议要被经常监督和修正,以使它不断适应新的变化的环境。共同协议的执行要被严格的监督,再完善科学的协议没有认真的执行,双方的合作都将无法进行下去。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是一种决策模式,其基础是整条供应链协商合作,最终目标是合作双方都获得最低库存管理成本。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是一种战略贸易伙伴之间的合作性策略,是一种库存决策模式。

(三)联合库存管理模式

联合库存管理模式是一种在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型库存管理模式,它改变了供应商库存管瑾模式下供应商握有库存管理权的情况,平衡了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权利责任,共担了风险。联合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战略供应商联盟的新型企业合作关系,强调了供应链企业之间双方的互利合作关系。

联合库存管理强调的是供应链中各个节点企业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和策略,使供应链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各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任何相邻节点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库存管理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独立运作过程,而是供需连接的纽带和协调中心。

(四)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

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是一种协同式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技术,建立在联合库存管理模式和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的最佳分级实践基础之上,同时抛弃了二者缺乏供应链集成等主要缺点,能同时降低分销商的存货量,增加供应商的销售量。它应用一系列处理过程和技术模型,覆盖整个供应链合作过程,通过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来改善分销商和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最终达到提高供应链效率、降低库存和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的最大优势是能及、时准确地预测由各项促销措施或异常变化带来的销售高峰和波动,从而使分销商和供应商都做好充分的准备,赢得主动。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采取了多赢的原则,始终从全局的观点出发,制定统一的管理目标以及实施方案,以库存管理为核心。兼顾供应链上其它方面的管理。因此,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实现伙伴间更广泛深入的合作,帮助制定面向客户的合作框架,基于销售报告的生产计划。进而消除供应链过程约束等。

二、四种库存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供应链下的企业库存管理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库存管理,它不是简单的预测需求与补给需求,而是要通过库存管理使用户获得优质的服务,使企业的利润优化,库存管理的目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企业通过供应链库存管理所要实现的目标主要包括采用多种指标评价库存策略、不同变化所产生的准确效果;决定库存量时对供应链上不同节点企业各方面的影响:在充分了解库存状态的前提下确定适当的服务水平。通过对客户、生产、运输等资源的平衡利用,企业对供应链中不确定性产生的缺货、延迟等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缓解与控制。

根据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合作程度的高低,可以看出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的演进过程,从最初单纯的交易处理到企业的协同计划决策,进而逐渐地转移到整体的供应链库存管理上来。整个供应链的库存不再隶属于供应链中的某一企业或核心企业,其管理控制权由供应链整体协同计划决定。这种控制权的转移表明供应链中库存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从而保证供应链中各库存主体从系统协作的思想出发,进而保证整体库存的成本削减、风险的降低和供应链的稳定性。进一步对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将会更清楚地发掘供应链整体库存的管理内涵以及更优的管理模式。

第5篇:供应链管理的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敏捷供应链 供应链协作

供应链的效率极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成员之间的协作关系。2004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我国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反应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确立企业供应链管理改善的途径,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理论界和实践界都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尝试从协作模式适用性的角度对企业构建敏捷供应链问题进行综述和探讨。

敏捷供应链协作模式的发展演变

供应链协作问题早已有之,但是真正将敏捷供应链协作关系模式化的还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自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美国的纤维纺织行业出现了大幅度萎缩的趋势,整个供应链的低效运作掩盖了单个环节上的高效,信息共享与企业的协作问题被提上了日程,能够对消费者需求做出快速响应的QR(Quick Response)模式应运而生。

随着零售业竞争的激化和供应链构筑呼声的高涨,20世纪90年代,美国食品杂货行业在推动敏捷供应链管理的进程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推出了有效的顾客响应ECR(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观念,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并采纳了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和JMI(Joint Management Inventory)协作模式。随着经济环境的变迁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供应链管理开始向更高一层的无缝联结转化,升级为协同计划、预测与补给CPFR(Collaborative Planning Fore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

信息共享与供应链协作

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供应链管理中,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根据来自其相邻的下游企业的需求信息进行生产和供应决策。当下游需求以一定方差波动时,由于供应链的固有属性,需求的不确定性沿着供应链自下而上逐级放大,上游供应商往往面临比下游供应商更大的波动方差。这种现象反映了供应链上需求的不同步现象,被称为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牛鞭效应极易造成货物的大量积压或者短缺,从而演变为服务质量下滑,客户满意度下降等现象。解决“牛鞭效应”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在供应链上尽可能地实现信息共享。已有的协作模式尽管名目繁多,但是其核心不外乎信息共享,只不过不同的协作模式,共享的信息内容不尽相同。

一般而言,供应链上企业间所共享的信息越具广度和深度,企业间的协作关系就越紧密,也越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管理。从现有的协作模式来看,企业之间可共享的信息有如下分类:

(一)订单信息

企业之间的订单来往是最原始的信息共享形式,最初的供应链以订单信息的逆流而上为协作纽带。

(二)销售信息

仅仅通过订单传递需求信息,会出现如前所述的“牛鞭效应”。所以用实际销售数据共享来代替订单数据传递是供应链上企业实现协作信息共享的第一步,需求信息的传递由原来的线形结构变为网状结构,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信息失真。

(三)库存信息

库存信息是保持整个系统信息顺畅完整的关键,获得准确及时的库存信息有利于企业减少库存成本,合理安排生产和进行市场预测。

(四)预测信息

通常,越是靠近市场的供应链成员越是了解市场,越是可以准确预测市场需求。如果供应链上的下游成员愿意与其上游协作伙伴共享预测信息,将会便于其上游成员设计更准确的生产计划,从而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五)计划信息

在供应商与制造商两级供应链中,制造商可以利用供应商的生产、配送计划来提高自己的计划水准,而供应商可以根据制造商的生产计划为其提供可靠的补给。同样,在制造商与销售商两级供应链中,制造商与销售商可共享其生产计划与促销计划。

在不同的供应链协作模式中,企业之间信息共享的程度不尽相同。有的仅仅是通过订单来传递信息;有的还共享一些库存信息和销售信息;而有的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内容非常深入,甚至包括共同预测市场需求,共同开发与改进产品等。从QR模式开始,供应商与下游企业信息共享的程度连续加强,直到最终供应商实行完全库存管理,是一个信息共享的渐进过程。实行QR协作模式的供应商与采购商之间在订单、销售和库存等方面实现信息共享,ECR在QR基础上,增加了部分的共同计划的部分。到CPFR双方基本上启动了全面的信息合作,不仅实现了订单、销售和库存等信息的共享,而且在计划和预测方面也加强了交流。

权力结构与供应链协作

尽管供应链中的企业相互依赖,为了实现共同利益而相互协作,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常常不是对等的。供应链通常都会有渠道领袖(核心企业),这些核心企业对链上的其它企业有较强的影响。这些较强的企业有大量的机会来利用其相对优势,而且他们的选择通常会对供应链能否长期健康运作产生巨大影响。

企业权力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在供应链上具有权力优势的企业,对于供应链的有效运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供应与采购商的权力分布较为合理时,双方可以实现较好的协作,否则,容易出现权力的滥用。例如,实行VMI模式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处理供应商与采购商之间的权力关系。供应商要对采购商的库存负责,采购商就应将其在供应链中的权力部分地转移给供应商,以便供应商可以有更大的自主决策权,很好地把握最终客户的需求来计划成本和安排库存。可实际上,常常因供应商没有得到足够的授权而导致VMI的失败。

不同的协作模式对供应链上成员之间的权力分布有不同的要求。Jonah等(2003)认为在由供应商与采购商构成的供应链中,QR和ECR模式下,采购商应具有比供应商更大的权力;VMI模式下,供应商更加贴近最终用户,是价格和质量的受益者,而且可以获得更多回报;在CPFR模式下,两方应实力相当,相互合作,都不能单方面向对方施加影响。

企业权力是一项不容忽视的既成事实,因此,选择何种协作模式要基于实际的供应链权力结构特点,超越现有权力结构的容纳范围,供应链协作很难实现。但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供应链协作,建立较为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上成员要实行一定程度上的权力让渡与迁移。

转贴于

生产特点与供应链协作

供应链管理协作模式大多都是由制造商-零售商这一段供应链发起,然后被制造商迁移到更为上游的供应商-制造商一段。以制造商为核心的供应链协作模式要根据制造行业的生产特点来进行选择。通常,制造业可以分为离散型和流程型两类。相对于离散行业,流程行业,尤其是供应链较为上端的流程企业,从供应链协作的角度看,具有如下特点:

生产周期较长。这种状况导致流程行业的供应链呈现一种“推式”而不是“拉式”的过程,缺乏对短期需求的敏捷性,并且要保有大量的库存。

需要保持大批量或连续生产,以减少成本。这也是流程行业不同于离散行业之处。许多在离散行业适用的协作模式,对于流程行业根本不适用。如VMI,这种协作模式更适合生产周期较短、订货频繁的行业,在流程行业采用VMI需要慎重考虑。

企业的生产计划要根据中长期的需求预测来制定,对其预测的准确性要求很高。流程企业生产具有连续性,一旦运作起来,一般情况是不能改变的,而且要持续很长时间,这就需要更加准确的中长期的需求预测。

流程行业更倾向于保持生产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安全性,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作不应仅仅停留在当前信息的共享上,还应相互协调计划,实现供应链企业联盟的同步化。

由于具有以上特点,尽管单个流程型企业在自动化程度上可能要高于离散型企业,其整体的供应链管理明显落后于离散行业。现有的供应链协作模式在离散行业的应用程度要远远大于流程行业。具有协同预测和计划优势的CPFR模式,在流程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应该会有较好的前景。

支持敏捷供应链管理的协作模式

(一)VMI

VMI是一种将权力转移给上游供应商的供应链协作方式,采用这种模式可以使供应商在不加扭曲的决策信息指导下对需求进行灵活响应。理想的VMI协作模式是由以供应商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构成的,供应商要具备需求预测、库存管理和分销商管理等诸多能力,因而具有信息和权力优势的供应商更乐意实行该模式。但实际当中,相当多的以采购商为核心的供应链采用这一模式。由于采购商权力的客观存在,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与权力的转移。例如,许多知名的计算机和家电公司,将其零部件以供应商的名义放在由第三方物流公司管理的仓库之中。这些企业根据销售信息产生需求计划,然后将需求计划下发给第三方物流中心,再由物流中心根据供应商的情况为其制定安全库存。在此过程中,供应商根据采购商和第三方物流中心提供的当前库存量、需求预测量和安全库存水平来进行补货决策。供应商承担的库存成本,并没有为其换来相当的信息与权力,采购商仍然享有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和权力优势。

作为近年来在理论与实践上逐步成熟的管理思想,VMI得到众多国际大型企业的推崇。宝洁(P&G)与沃尔玛(Wal-Mart)的合作是实施VMI的先驱。另外一些高科技企业,如Dell,HP等都是成功实施VMI的典型。国内企业如联想、海尔、美的等也纷纷导入VMI模式。值得注意的是,VMI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协作模式,它更适用于高频率小批量生产的行业企业,对于生产周期较长的流程行业来讲,VMI要慎用。

(二)CPFR

在QR与ECR模式中,零售企业与生产企业利用网络共享销售数据,来实现迅速补货或滞销品削减等功能,但是,在销售预测方面,两者是独自进行的。由于各经济主体利益和地位的不一致,加上经验积累不同,各企业所做出的预测往往会有一些差异,而这种差异可能就会导致某些企业的经营损失和无效管理。如果供应链各企业在能力集成的基础上,共同作出预测,则大大降低了预测的偏差和由此产生的风险。

CPFR提倡的是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紧密合作,不仅停留在简单的数据交换,而要深入到象预测信息和计划信息这样的知识交换。尽管CPFR适用的行业很广泛,但是,这种近乎理想的协作模式必然会面临重重障碍。其中,信息共享和权力结构就是很难逾越的两道屏障。CPFR要求协作双方相互承诺长期的公开沟通和信息共享,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战略层次的协作。但是,预测与计划信息通常与企业战略相关,更容易涉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双方来讲也更容易因为信息的暴露而带来风险。企业之间的信息阻隔是推行CPFR的障碍之一。另外,CPFR模式的运作要求企业之间的权利基本保持均衡。但是,在实际的运作中,企业之间多数不能实现权力平等。某些企业由于占有稀缺资源,控制金融资源、独占部分信息等拥有比其他企业更大的权利。如果它从自身利益出发,利用这种权利对链中其他企业在价格、库存共享等方面进行压制,那么很容易导致权利的滥用,必将破坏供应链的协调运作。

CPFR已经在许多行业得到了应用,例如服装、汽车和高科技行业。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在采用CPFR的用户当中,有67%的用户提高了预测的精确度,56%的用户降低了库存提高了服务水平。CPFR的行业适用性较广。不仅适用于离散行业,而且可以运用于流程行业。

本文从信息共享、权力结构和生产特点三个维度,对支持敏捷供应链的几种协作模式进行了比较,并重点讨论了VMI与CPFR两种模式的适用性。由讨论可以得出,企业在选择协作模式时,应该基于供应链的权力结构,根据自身生产特点等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共享信息范围。

参考文献:

1.宋华.物流供应链管理机制与发展.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宋华.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案例.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雷小清.供应链的敏捷化原则和策略.中国流通经济,2003

4.姚余梁.变化的供应链管理,不变的信息共享.中国电子商务,2002

第6篇:供应链管理的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服装供应链 QR 精益零售 信息集成 整合模型

我国是服装生产大国,服装业在国民经济和世界服装经济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服装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纺织业中加工层次和附加值最高的品种。服装供应链非常复杂:从服装产品本身的属性来看,存在着明显的多变性和循环性,服装市场是多元化、多层次变化发展的引导型市场,日益表现出个性化、小批量、多品种的特点;从供应链角度来看,服装供应链涉及的支持产业多,采购和供应关系复杂。

服装供应链长和市场变化快的矛盾,加剧了“牛鞭效应”产生的结果,不仅生产经营跟不上市场,而且还容易造成缺货、剩货,甚至是库存成本上升。此外,服装业在快速变化与多元化市场面前,常常表现出规模不经济:组织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的过度专业化导致服装供应链效率低下、柔性较差。

综上所述,服装供应链必须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以供应链最小成本来最大化满足消费者需求,但由于在不同模式中供应链主导者归属不同,本文将结合不同模式探讨具体QR(快速反应)策略。

服装供应链的主要运行模式

我国服装供应链中,物流在三种模式中是一致的,不同的是信息流和资金流。所谓供应链中的主导者,即控制了整条链信息和资金的供应链管理者。根据服装供应链的主导者角色差异,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种不同运行模式(如图1):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制造商主导型供应链以及贸易公司主导型供应链。主导者应主动整合整条供应链,进行跨企业间的战略性、系统性协调,快速反应,达到供应链整体和各成员利益的最大化。

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中,服装零售商可以采取“纵向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或者“纵向本体化”(Horizontal Integration)管理模式。前者指通过所有权(投资自建、投资控股或兼并等)来管理控制为其提供原材料、半成品的其他企业(Ellram,1991),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今天,这种管理模式已逐渐暴露出种种缺陷:增加企业投资负担、增大企业的行业风险等;后者指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上,其他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合作企业完成,利用企业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在“纵向本体化”模式中,服装零售商来自不同产业的节点企业,依次连接起来,协调纱线生产商、面料生产商、服装生产商不同供应链成员间的活动,形成了“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如图1所示)。

制造商主导型供应链。与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相比,制造商主导型供应链同样属于传统采购型供应链;不同的是,零售商对制造商的控制权限弱化了,服装零售商仅仅下单给服装制造商,后者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产品送达给前者。服装制造商可以采取后向一体化策略,甚至可以运作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供应商管理库存)控制零售商的库存,驱动整体供应链,起到主导者作用。

贸易公司主导型供应链。服装在我国整个出口商品中占有重要比例。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通过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我国服装业对国际纺织品市场的依存度越来越高,服装业正逐步转变为世界服装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我国服装行业中,贸易公司尤其是大中型服装出口企业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显著:贸易公司可以直接获得国内外的客户订单,能够控制服装供应链上游企业的供给和需求,同时利用其在信息、资金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整合供应链资源、协调供应链成员,降低成本、提高绩效,起到整条供应链“服务提供商”的角色。

总之,服装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以及出口贸易条件的不利,给我国服装企业造成了“内忧外患”的格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服装企业对市场的响应速度是决定其竞争力大小的关键因素之一。与其它行业相比,纺织业的明显特点是季节性强,要求早进早出,并且退货较多,所以对企业和行业的响应速度相比其它行业要求更严。而目前我国纺织业存在的问题恰恰是信息不畅通,整体供应链非常散乱,协同差。因此,服装纺织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出路在于打破各个环节企业“边界”,通过跨企业间的协作,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提高企业的响应速度。

QR策略在服装供应链模式中的应用

在上文提及的三种模式中,具体的快速反应策略可以做一些探讨,本文有针对性的给出三种策略。

(一)精益零售模型

在零售商占主导地位的服装供应链中,零售商不再在每个销售季节之初提前下大订单,而是要求制造商随时不断地为自己补货:定少量的产品,每周根据销售的情况,决定下周的补货计划(Abemathy,1999)。

在精益零售模型中,精益零售的驱动力量(电子数据交换、条形码、POS等技术手段)降低了整体供应链的风险,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如表1所示),能够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做出反应。

(二)推式&拉式系统整合模型

笔者认为,纯粹的推式(或者拉式)理论在服装供应链中的适用性是有限的:一方面大规模、大批量的生产导向观念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服装消费者很大程度上会以具有先见卓识的企业为导向,终端个性化需求难以完全把握。

综合考虑,服装供应链中可以融入推式&拉式系统整合模型,即区分服装个性化需求点,无差异的部分可以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有差异部分体现客户的定制需求。在以制造商为主导的供应链中,服装生产商可以将“印染、印绣花”(具有个性化需求特色的工序部分)从传统上的面料生产过程前移至成衣出货前的后道工序中(如图2所示)。个性化需求点离需求发生点越近,企业对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必然提高。

(三)跨企业信息集成技术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服装供应链的运作模式提供了技术基础,快速反应机制的实践更具现实意义:实现跨企业间的协作,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在操作层面,核心企业(如贸易公司)具备信息、资金等资源优势,因此基于核心企业的信息集成技术一直是热门话题。

第7篇:供应链管理的商业模式范文

论文摘要:在全球化经营和顾客需求多样化条件下,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仅靠整合内部资源是不够的。本文在探究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特点、模型以及与物流管理的关系,并认为供应链管理将成为21世纪重要的管理模式。 论文关键词:供应链;集成化;物流管理;新模式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是在全球制造出现之后,在企业经营集团和国际化的形势下提出的,它是物流的延伸。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物流管理通过对市场到企业及其生产作业直到供应商的整个过程中物资与资金流、信息流的协调来满足顾客的需要。供应链包含于一体化物流,又超越了物流本身,它向着物流、商流、信息流、媒介流的方向同时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独立的体系。传统的物流管理主要涉及实物资源在组织内部最优化的流动,而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只有组织内部的合作是不够的。 对于供应链的概念许多学者提出了他们的观点,综合他们的观点我们认为供应链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流和信息流执行原材料采购、中间产品及成品生产、成品销售进而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连成一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供应链有几种常见的体系结构模型: 链状模型。链状模型是供应链体系结构的简单化模式,它研究以一个制造商为核心企业,与其供应商、分销商的链状关系,链状模型是一维结构模型,能较为明了地表现供应链的组织结构关系。 网状模型。由于供应链节点企业同时处于不同的几条供应链上,且其不至一个供应商或分销商,使供应链不再仅表现为一个简单的链状结构,而表现为一个复杂的、相互交错的网状结构。 供应链设计的原则 1、集成和分解相结合的原则。集成是供应链从局部到整体自下而上资源、信息集中的过程,它强调供应链的整合性和一体化物流特征。分解是供应链从全局到局部、由上到下的过程,它强调在全局性战略计划和决策的前提下,通过将供应链整体目标的分解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且具体实践供应链的目标。集成和分散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共同实现供应链的优化设计,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2、精炼化原则。柔性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出发点和优势所在,设计供应链时,要满足供应链柔性的要求,就必须坚持精炼化原则,通过删除不能带来增值的环节,选择合理的供应商、分销商,设计适宜的供应链节点数,使供应链既功能完备又灵活高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3、集优化原则。供应链的形成是通过核心企业将非主营业务外包给专业化企业而形成的,基于业务外包基础上的供应链保证了各节点企业在所从事行业中都是最优秀的,从而实现了强强联合,达到实现资源外用的目的,每个企业只集中精力致力于各自核心的业务过程,就像一个独立的制造单元,这些所谓单元化企业具有自我组织、自我优化、动态运行和充满活力的特点,能够实现供应链业务的快速重组。 4、协作性原则。供应链的设计必须体现协作性原则。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管理的重点,也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在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联接和合作,以及相互之间在设计、生产、竞争、策略等方面的良好协调。 5、动态性原则。为了适应市场变化、柔性、速度、革新、知识等需要,供应链必须设计为一个动态的网链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不能适应供应链需求的企业将从供应链联盟中被淘汰,从而使供应链成为一个能快速重构的动态组织结构,即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联盟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根据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通过实时信息的共享来实现集成。同步化的、扩展的供应链计划和控制系统是主要工具。 6、创新性原则。供应链管理本身就是创新思维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的设计同样要坚持创新性原则,这也是供应链设计集成化、动态性的要求。这种创新性体现在设计供应链时要敢于突破陈规、大胆质疑现有管理方法,采用新的更先进的管理技术,从新的角度、新的视野审视原有的管理模式和体系,进行创造性地创新设计。 7、战略性原则。供应链虽然是由不同企业合作形成的,但它们之间却有着“一毁俱毁、一荣俱荣”的“双赢”关系,因此只有坚持战略性原则,才能实现企业和整个供应链的长远利益,保证供应链的系统结构发展

第8篇:供应链管理的商业模式范文

近二十年来,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模式以一种交钥匙的承包模式越来越受业主的青睐,与传统的承包模式相比,业主把绝大部分工程的风险转嫁到工程总承包者身上,工程总承包商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由于在投标的过程中不是采用清单计价的方法,导致投标的过程难度加大,不确定因素增多。

2.目前采用EPC模式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虽然EPC模式下对成本进行管控是基于整个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各个阶段的成本费用控制,比如只是简单的注重设计,材料采购,施工等各个阶段的成本控制问题,造成各阶段成本管理不协调,单纯某个阶段成本管理突出,但整个项目的成本仍然居高不下,管理流于形式。且我国EPC模式发展时间不长,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技术与平台、管理人员素质等与国外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目前EPC模式下成本管理仍存在较大可控空间。

2.1 设计及项目人员成本管理的意识薄弱。在成本管控中,人人都应有成本意识。在设计阶段,设计人员一般只考虑产品的功能需求,很少把设计的需求与采购和施工的环节结合起来,没有把管控成本的观念考虑进去,往往造成实际施工与设计相冲突,严重的可影响工期,增加了管理成本及交易成本的上升。

由于总承包商往往把精力放在工程质量与安全上,对成本管理重视不够,且在考核制度上成本管控也比较宽松,只要在限定期限内保质保量完成合同约定内容,成本管控可不予考虑。因此在实际的成本管理推行阶段,责任成本流于形式。

2.2 成本控制体系不够健全。良好的成本控制体系是成本得以控制的前提。目前大多数企业还只停留在简单的奖罚阶段,没有完整健全的成本控制体系,也没有与之配套的激励机制及运行机制,即使有,也没有真正的实施,只是把这样的运行机制束之高阁。

2.3 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成本居高不下。及时通畅的信息共享是减少不必要浪费的前提,然而目前EPC模式下的信息共享只存在于企业内部,供应商不能及时掌握总承包商的需求信息,导致可能延期供货或者提前供货,造成总承包商库存的不合理现象,加大了管理成本及仓储成本。而分包商与总承包商之间信息不通畅可能造成工期与质量无法保证。

3.EPC模式下建筑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优势

供应链的管理思想在于站在战略的高度,建立整个链条上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仅考虑企业内部成本,还考虑整个链条上的成本,它融入了精益成本管理的思想,追求链条内各参与节点企业的整体成本最优,不断地消除不为节点企业增值的作业,杜绝浪费,从而降低供应链的成本,实现效率最大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各节点企业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最总达到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的,在供应链成本管理中,各节点企业协同合作,从而使协同各方在共赢的情况下提高企业自身的战略地位,因此供应链成本管理需要各节点企业通力合作才能实现,比传统成本管理复杂[1]。

建筑供应链是在从项目定义到项目运营直至扩建和拆除的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内,由项目全体参与方组成,以满足业主需求,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一个功能性网络[2]。

图3-1 总承包模式下建筑供应链结构图

Figure 2-1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structure under general contracting mode[3]

EPC模式下建筑供应链是以总承包商为核心企业,上游企业为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下游则为工程分包商、劳务分包商级物业等,图3-1为总承包模式下建筑供应链结构。

4.建筑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

建筑供应链与传统的供应链一样,也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相关利益方之间的流动。因此对成本的管理就是对整个链条上产生的成本进行管理。

4.1 建筑供应链物流成本管理

建筑供应链中的物流主要指总承包商对材料及设备供应商的采购,及与工程承包商及劳务分包商之间的分销物流。物流成本指在此期间形成的成本。主要包括采购成本、库存成本、订货成本、运输成本、管理成本等,而运输成本、管理成本都是固定的,供应链成本管理中订货采用经济订货批量(EOQ),有效的降低了订货成本,而在库存管理中采用供应商库存管理(VMI)方式,研究表明此种方式有效的降低了上下游企业的库存成本,使上下游企业可以达成利益同盟。

4.2 建筑供应链信息成本管理

信息共享不对称是造成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供应链的信息成本是指建立链条上信息共享机制以及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形成的成本。在供应链成本管理下,建立各节点参与企业的信息共享机制平台,促使信息在各节点参与企业的及时顺畅流通,是各方能够及时调整冲突发生,降低协作中的交易及变更成本。

4.3 建筑供应链风险成本管理

在EPC模式下,业主只是提出整个项目功能及质量的整体要求,由总承包商负责设计、采购、施工及交付运行,业主不参与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因此整个项目可控的与不可控的风险大部分转嫁到总承包商身上,与其他的承包方式而言,总承包商承担了设计、采购及施工各阶段的全部风险,一旦那个阶段的风险不能及时分散,将给总承包商带来巨大损失。建筑供应链风险成本管理是指对为了降低、防止或者阻止项目运行过程中风险发生,建立风险防控措施发生的成本,这样可以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控制、转移或者分散风险,从而降低风险给企业带来的重大损失。

4.4 建筑供应链交易成本管理

交易成本是指供应链各参与企业互相交流与沟通形成的成本。交易成本分为内部交易成本与外部交易成本,在EPC模式下内部交易成本指总承包商内部各部门之间沟通交流的成本,外部成本指业主与总承包商,总承包商与供应商及分包商之间沟通交流形成的成本。由于在供应链成本管理是站在整个战略的角度考虑问题,在设计阶段考虑周全,协商充分,确保后续工作顺利进行,减少了设计变更带来的重复沟通及协商,从而降低了内部交易成本。有了健全的信息共享机制,可以降低外部交易成本。

第9篇:供应链管理的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敏捷供应链供应链协作

供应链的效率极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成员之间的协作关系。2004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我国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反应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确立企业供应链管理改善的途径,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理论界和实践界都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尝试从协作模式适用性的角度对企业构建敏捷供应链问题进行综述和探讨。

敏捷供应链协作模式的发展演变

供应链协作问题早已有之,但是真正将敏捷供应链协作关系模式化的还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自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美国的纤维纺织行业出现了大幅度萎缩的趋势,整个供应链的低效运作掩盖了单个环节上的高效,信息共享与企业的协作问题被提上了日程,能够对消费者需求做出快速响应的QR(QuickResponse)模式应运而生。

随着零售业竞争的激化和供应链构筑呼声的高涨,20世纪90年代,美国食品杂货行业在推动敏捷供应链管理的进程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推出了有效的顾客响应ECR(EfficientConsumerResponse)观念,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并采纳了VMI(VendorManagedInventory)和JMI(JointManagementInventory)协作模式。随着经济环境的变迁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供应链管理开始向更高一层的无缝联结转化,升级为协同计划、预测与补给CPFR(CollaborativePlanningForecastingandReplenishment)。

信息共享与供应链协作

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供应链管理中,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根据来自其相邻的下游企业的需求信息进行生产和供应决策。当下游需求以一定方差波动时,由于供应链的固有属性,需求的不确定性沿着供应链自下而上逐级放大,上游供应商往往面临比下游供应商更大的波动方差。这种现象反映了供应链上需求的不同步现象,被称为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BullwhipEffect)。牛鞭效应极易造成货物的大量积压或者短缺,从而演变为服务质量下滑,客户满意度下降等现象。解决“牛鞭效应”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在供应链上尽可能地实现信息共享。已有的协作模式尽管名目繁多,但是其核心不外乎信息共享,只不过不同的协作模式,共享的信息内容不尽相同。

一般而言,供应链上企业间所共享的信息越具广度和深度,企业间的协作关系就越紧密,也越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管理。从现有的协作模式来看,企业之间可共享的信息有如下分类:

(一)订单信息

企业之间的订单来往是最原始的信息共享形式,最初的供应链以订单信息的逆流而上为协作纽带。

(二)销售信息

仅仅通过订单传递需求信息,会出现如前所述的“牛鞭效应”。所以用实际销售数据共享来代替订单数据传递是供应链上企业实现协作信息共享的第一步,需求信息的传递由原来的线形结构变为网状结构,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信息失真。

(三)库存信息

库存信息是保持整个系统信息顺畅完整的关键,获得准确及时的库存信息有利于企业减少库存成本,合理安排生产和进行市场预测。

(四)预测信息

通常,越是靠近市场的供应链成员越是了解市场,越是可以准确预测市场需求。如果供应链上的下游成员愿意与其上游协作伙伴共享预测信息,将会便于其上游成员设计更准确的生产计划,从而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五)计划信息

在供应商与制造商两级供应链中,制造商可以利用供应商的生产、配送计划来提高自己的计划水准,而供应商可以根据制造商的生产计划为其提供可靠的补给。同样,在制造商与销售商两级供应链中,制造商与销售商可共享其生产计划与促销计划。

在不同的供应链协作模式中,企业之间信息共享的程度不尽相同。有的仅仅是通过订单来传递信息;有的还共享一些库存信息和销售信息;而有的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内容非常深入,甚至包括共同预测市场需求,共同开发与改进产品等。从QR模式开始,供应商与下游企业信息共享的程度连续加强,直到最终供应商实行完全库存管理,是一个信息共享的渐进过程。实行QR协作模式的供应商与采购商之间在订单、销售和库存等方面实现信息共享,ECR在QR基础上,增加了部分的共同计划的部分。到CPFR双方基本上启动了全面的信息合作,不仅实现了订单、销售和库存等信息的共享,而且在计划和预测方面也加强了交流。

权力结构与供应链协作

尽管供应链中的企业相互依赖,为了实现共同利益而相互协作,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常常不是对等的。供应链通常都会有渠道领袖(核心企业),这些核心企业对链上的其它企业有较强的影响。这些较强的企业有大量的机会来利用其相对优势,而且他们的选择通常会对供应链能否长期健康运作产生巨大影响。

企业权力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在供应链上具有权力优势的企业,对于供应链的有效运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供应与采购商的权力分布较为合理时,双方可以实现较好的协作,否则,容易出现权力的滥用。例如,实行VMI模式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处理供应商与采购商之间的权力关系。供应商要对采购商的库存负责,采购商就应将其在供应链中的权力部分地转移给供应商,以便供应商可以有更大的自主决策权,很好地把握最终客户的需求来计划成本和安排库存。可实际上,常常因供应商没有得到足够的授权而导致VMI的失败。

不同的协作模式对供应链上成员之间的权力分布有不同的要求。Jonah等(2003)认为在由供应商与采购商构成的供应链中,QR和ECR模式下,采购商应具有比供应商更大的权力;VMI模式下,供应商更加贴近最终用户,是价格和质量的受益者,而且可以获得更多回报;在CPFR模式下,两方应实力相当,相互合作,都不能单方面向对方施加影响。

企业权力是一项不容忽视的既成事实,因此,选择何种协作模式要基于实际的供应链权力结构特点,超越现有权力结构的容纳范围,供应链协作很难实现。但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供应链协作,建立较为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上成员要实行一定程度上的权力让渡与迁移。生产特点与供应链协作

供应链管理协作模式大多都是由制造商-零售商这一段供应链发起,然后被制造商迁移到更为上游的供应商-制造商一段。以制造商为核心的供应链协作模式要根据制造行业的生产特点来进行选择。通常,制造业可以分为离散型和流程型两类。相对于离散行业,流程行业,尤其是供应链较为上端的流程企业,从供应链协作的角度看,具有如下特点:

生产周期较长。这种状况导致流程行业的供应链呈现一种“推式”而不是“拉式”的过程,缺乏对短期需求的敏捷性,并且要保有大量的库存。

需要保持大批量或连续生产,以减少成本。这也是流程行业不同于离散行业之处。许多在离散行业适用的协作模式,对于流程行业根本不适用。如VMI,这种协作模式更适合生产周期较短、订货频繁的行业,在流程行业采用VMI需要慎重考虑。

企业的生产计划要根据中长期的需求预测来制定,对其预测的准确性要求很高。流程企业生产具有连续性,一旦运作起来,一般情况是不能改变的,而且要持续很长时间,这就需要更加准确的中长期的需求预测。

流程行业更倾向于保持生产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安全性,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作不应仅仅停留在当前信息的共享上,还应相互协调计划,实现供应链企业联盟的同步化。

由于具有以上特点,尽管单个流程型企业在自动化程度上可能要高于离散型企业,其整体的供应链管理明显落后于离散行业。现有的供应链协作模式在离散行业的应用程度要远远大于流程行业。具有协同预测和计划优势的CPFR模式,在流程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应该会有较好的前景。

支持敏捷供应链管理的协作模式

(一)VMI

VMI是一种将权力转移给上游供应商的供应链协作方式,采用这种模式可以使供应商在不加扭曲的决策信息指导下对需求进行灵活响应。理想的VMI协作模式是由以供应商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构成的,供应商要具备需求预测、库存管理和分销商管理等诸多能力,因而具有信息和权力优势的供应商更乐意实行该模式。但实际当中,相当多的以采购商为核心的供应链采用这一模式。由于采购商权力的客观存在,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与权力的转移。例如,许多知名的计算机和家电公司,将其零部件以供应商的名义放在由第三方物流公司管理的仓库之中。这些企业根据销售信息产生需求计划,然后将需求计划下发给第三方物流中心,再由物流中心根据供应商的情况为其制定安全库存。在此过程中,供应商根据采购商和第三方物流中心提供的当前库存量、需求预测量和安全库存水平来进行补货决策。供应商承担的库存成本,并没有为其换来相当的信息与权力,采购商仍然享有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和权力优势。

作为近年来在理论与实践上逐步成熟的管理思想,VMI得到众多国际大型企业的推崇。宝洁(P&G)与沃尔玛(Wal-Mart)的合作是实施VMI的先驱。另外一些高科技企业,如Dell,HP等都是成功实施VMI的典型。国内企业如联想、海尔、美的等也纷纷导入VMI模式。值得注意的是,VMI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协作模式,它更适用于高频率小批量生产的行业企业,对于生产周期较长的流程行业来讲,VMI要慎用。

(二)CPFR

在QR与ECR模式中,零售企业与生产企业利用网络共享销售数据,来实现迅速补货或滞销品削减等功能,但是,在销售预测方面,两者是独自进行的。由于各经济主体利益和地位的不一致,加上经验积累不同,各企业所做出的预测往往会有一些差异,而这种差异可能就会导致某些企业的经营损失和无效管理。如果供应链各企业在能力集成的基础上,共同作出预测,则大大降低了预测的偏差和由此产生的风险。

CPFR提倡的是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紧密合作,不仅停留在简单的数据交换,而要深入到象预测信息和计划信息这样的知识交换。尽管CPFR适用的行业很广泛,但是,这种近乎理想的协作模式必然会面临重重障碍。其中,信息共享和权力结构就是很难逾越的两道屏障。CPFR要求协作双方相互承诺长期的公开沟通和信息共享,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战略层次的协作。但是,预测与计划信息通常与企业战略相关,更容易涉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双方来讲也更容易因为信息的暴露而带来风险。企业之间的信息阻隔是推行CPFR的障碍之一。另外,CPFR模式的运作要求企业之间的权利基本保持均衡。但是,在实际的运作中,企业之间多数不能实现权力平等。某些企业由于占有稀缺资源,控制金融资源、独占部分信息等拥有比其他企业更大的权利。如果它从自身利益出发,利用这种权利对链中其他企业在价格、库存共享等方面进行压制,那么很容易导致权利的滥用,必将破坏供应链的协调运作。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