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链管理的困难范文

供应链管理的困难精选(九篇)

供应链管理的困难

第1篇:供应链管理的困难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协调 牛鞭效应 双重边际化 协调测流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233-02

一、引言

在供应链管理中,对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顾客等组成的网络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管理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面对着这个错综复杂的系统,供应链在空间、时间等方面变得越来越难以协调。如何协调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促使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提升,实现利润共享、风险共担,这已成为供应链管理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命题。供应链协同管理作为一种有效地解决方案正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二、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与运营机制

1.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强调通过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合作和协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和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目标,最终实现“双赢”或“多赢”的目的。供应链管理强调三个思想:“合作”、“双赢”、“集成”,这三个思想贯穿供应链管理。

2.供应链管理运营机制。供应链管理运作的表象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但是供应链的成长过程实质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通过产品(技术、服务)的扩散机制来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来发展壮大企业的实力。因此,供应链管理实际是一种基于“竞争-合作-协调”机制的、以分布式企业集成和分布式作业协调保证的新的企业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实际是就是通过合作机制(Cooperation Mechanism)、决策机制(Decision Mechanism)、激励机制(Encourage Mechanism)、自律反馈机制(Benchmarking)来实现最终目标,达到社会目标、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的合一。

三、供应链协调的基本概念与类型

1.供应链协调的基本概念。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表现为“合作、双赢、集成”思想,这就要求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协作的关系,从而使供应链整体的收益得到改善。然而,传统的供应链中的各企业是各自独立运转的,这些组织有其各自的目标,很明显,需要建立一种协调机制把不同的企业集成起来。

供应链协调就是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来加强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行之有效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实现由传统的“赢/损”型企业合作关系向双赢型合作关系的转变,促使每个企业个体决策的结果接近系统最优的水平。

2.供应链协调的类型。从现有的国内外有关的文献来看,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协调类型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分类,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⑴根据协调的职能不同可以分为:生产-供应协调、生产-销售协调和库存-销售协调。

⑵根据协调的方式,可分为信息协调和非信息协调。信息协调是指整个供应链对内外部信息的掌握以指导供应关系,只有企业之间获得了有效的信息共享与信息的同步化,才能实现运作的同步化。非信息协调主要是完善整个供应链的一些实物供应条件,如地理位置、运输、仓储等。

⑶根据协调的对象可划分为两类:横向协调和纵向协调。所谓横向协调是指对供应链同一层次上的不同企业进行协调,如对一级供应商企业之间的协调。纵向协调是对供应链不同层次上的企业进行协调,如对供应商和制造商或制造商和销售商之间的协调。

⑷根据协调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内部协调和外部协调。内部协调主要是指各个企业内部的相关决策、信息、运作等方面协调。外部协调是指供应链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调。在供应链的整体运作过程中,一方面,为了达到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供应链企业之间需要进行一定的协调,同时,为了满足供应链整体运作的要求,供应链企业内部也必须进行协调,从而使之符合供应链企业间的协调标准。

四、影响供应链协调的因素分析与协调策略

供应链协调是以信息的自由交流、知识创新成果的共享、相互信任、协同决策、无缝连接的生产流程和共同的战略目标为基础。从供应链协调的定义可知,供应链不协调的瓶颈,即有哪些因素使供应链配合不够好,从而导致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不畅。企业实现供应链协调的关键是企业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商及客户的协同,这也是供应链协调管理的精髓所在。因此,影响供应链协调的因素分为两种“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和“双重边际化”(double marginalization)问题。

需求的变动如客户需求的多样性、不确定性、需求量波动大等外部环境的变化是整个供应链需求波动的源泉,这要求要有相应的信息传递系统来使各成员准确及时的知道这些信息,同时精细安排自己的流程以及和供应链成员企业紧密合作以应对各种变动,否则就会产生发生“牛鞭效应”,出现各种使供应链不协调的问题,如库存过多来缓冲需求波动、出现产品滞销;供应链内部的冲突表现在,各供应链成员由于有各自的利益,每个成员都想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供应链成员的边际效益和供应链总体的边际效益不一致,即为通常所说的“双重边际化”问题,这就使得各成员作用的“合力”小于集中控制时供应链的总体利润,出现供应链不协调。因为牛鞭效应是由需求变动引起的,所以本文分别从外部需求变动和供应链成员目标不一致的角度来分析影响供应链不协调的因素。

1.由需求变动引起的影响供应链协调的因素分析。

(1)由需求不确定引起存货和提前期增多。需求市场的变动带动整个供应链体系的变动,从源头的设计、采购到制造企业的规划、配送及需求端的配销预测都受到很大的挑战。客户对产品的样式、种类、功能等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这就使得企业必须预测准确,控制好整条供应链上的库存,以免造成产品积压,使整条供应链效益下降。

“牛鞭效应”是把供应链看作一条鞭子,需求端在鞭柄,供应端在鞭梢,当需求有些许的变动时,鞭梢就会产生巨幅的波动。在供应链里的牛鞭效应是说,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变动,每一级供应链节点都准备出比上一级需求更多的库存来应变,而距离真实的消费者需求量越来越大,每一级节点的库存都会很多,造成供应链中无用库存增多,而非真正需求。如果消费需求突然变少,整条供应链的库存都将无法流动,就会造成占用资金、产品贬值等损失。所以消费者需求很难预测、不断变动、大规模的客制化定制使得更加加剧了牛鞭效应,使得供应链上每一级库存量更多,生产、交货的提前期更大。

(2)由需求不确定引起的生产企业内部的协调问题。因为需求的不确定性,会引起生产企业内部预测决策困难、产销协调困难、生产排程困难等问题。由于用户需求越来越趋向大规模的客制化,产品的组合就会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下,根本无法对成品型号进行预测,即便对半成品预测,面对吃紧和采购期长的关键物料,必须提前采购,但同时跌价极快,一旦预测不准,就会造成库存跌价的损失。同时不断变动的交期、数量、规格也会使早已安排好的生产计划重新调整,整个生产排程都要改变,对制造端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一旦客户需求无法满足,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可替代选择增多,极有可能流失客户。快速变动的需求会导致生产陷入混乱,现行状况都很难掌握的情况下,很难做出未来的仿真决策来确定未来战略。生产计划排定非常耗时,所以生产部门希望一旦拟定生产排程就不要有变动,业务部门希望用各种弹性化的方法争取客户,当然会满足客户不断变动的需求。业务的追求多变和生产的寻求稳定使得它们的协调很困难。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动,生产排程一定要随之变动。面对每一次变动,都要调整主生产计划,再执行,物料需求计划,非常浪费时间,如果每一次变动都按此流程调整一遍,根本没有时间去完成实际的生产了。

(3)由需求不确定引起的供应链企业间的配合障碍。供应商交货期难以控制,由于你可能不是这个供应商的重点客户,当供应商资源紧缺时,你的利益可能被牺牲掉,不能及时得到原材料。所以一般的做法就是采购提前和增加库存,来应付意外。总的来说,需求的变动会引起预测的困难、交货期提前、拖后,从而引起生产排程困难、存货过多、成本过高等问题。

总结以上由需求变动引起的供应链协调问题,我们可以分析出影响供应链协调的因素如下:客户善变引起的交货时间、数量、价格、甚至规格的不确定;毁约;存货过多引起的占用资金;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引起的产品贬值等。

2.由供应链成员目标不一致引起的影响供应链协调的因素分析。由供应链各成员利益不同引起的问题被称为“双重边际化”问题。所谓双重边际化指的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为了谋求各自收益最大化,在独立决策的过程中确定的产品价格会高于其生产边际成本,如果下游企业定价过高,必然会造成市场需求的萎缩,带来供应链总体收益下降。因为集中控制时和分散控制时供应链成员的边际利润不一致,所以叫做双重边际化。

供应链成员目标不一致引起的供应链管理难点就是每个供应链节点企业有自己各自的利益。如果供应链不同阶段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则不同阶段的目标有可能发生冲突。因此每个阶段都努力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果这样就会导致失调,从而使整体供应链绩效降低。在这里,需要解决的是采购、库存、生产、运输和分销之间的协调,因为每个阶段的最优化目的都有可能相冲突。比如,管理者希望通过过量采购或超前采购而从制造商获得数量折扣,但是这种采购却引起库存的增加;而对于运输与分销环节,供应商总希望通过运输的规模经济来降低运输成本,但由此却引起了库存成本的上升和顾客服务水平的下降。但是如果各个阶段在最优化自身的计划时,并未与其他阶段进行必要协商,则供应链会失调。

3.供应链协调策略。

(1)使激励与目标保持一致。设置良好的激励并使其与目标保持一致,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其一,根据契约理论与博弈论来构建一个恰当的契约或博弈机制,即是本文所讨论的契约问题。这个契约既应能保证供应链的运营最优,又能保证供需双方的自身利益方向一致,使供需双方都没有偏离供应链最优轨迹的意图。其二,在契约里难以涉及(某些条款达成成本过高)或难以操作,或难以处理的意外事件时,按某种“默契”或行动准则等进行运营,从而使供应链整体最优。

(2)提高信息精确度和信息共享程度。供应链管理者可以通过提高供应链各阶段可获得的信息的精确度以及信息共享来实现供应链协调,在这方面除了建立信息共享的硬件环境外,在管理途径方面主要表现在库存管理上,主要有直销模式、连续补货管理模式和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

(3)改善供应链运营绩效。供应链管理者可以通过改善供应链运营绩效或设计产品短缺情况下合适的产品分配方案,来抑制牛鞭效应。这种管理途径可以通过如下管理方式来实现:缩短补货提前期,根据我们前面对需求不确定性的讨论可知,补货提前期的缩短有利于降低需求不确定性,从而降低牛鞭效应。减小订货批量,即供应链管理者可以通过在供应链中减小订货批量的方法减小在供应链上任何一对阶段之间累积起来的订货量的波动程度,从而抑制供应链内存在的牛鞭效应。基于销售历史记录进行分配,限制投机,便是如何设计一套产品短缺情况下的分配方案,使得零售商或批发商不会在产品短缺情况下人为地夸大其订货量,从而抑制了牛鞭效应。

(4)制定能稳定订货量的定价策略。如果制造商能制定出鼓励零售商小批量进货并减少预购的定价策略,那么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也可以得到抑制。这种定价策略包括:价格折扣从基于单次定购量向基于累计定购量转变、平稳价格定价策略。数量折扣从基于单次订购转为总量折扣,在以批量为基础的数量折扣策略下,零售商通过扩大其批量规模,以充分利用折扣的优惠;而以累积订购量-总量为基础的数量折扣消除了零售商扩大批量规模订货的动机,导致小批量订货,从而降低了供应链订单的变异程度。平稳价格定价策略,供应链管理者还可以通过减少促销活动并奉行“天天低价定价法”来抑制牛鞭效应。供应链内促销的减少,可减少零售商的超前采购,从而使订货量与需求趋于一致。若制造商出于实现营销目标之目的,必须进行促销活动,那么还可以采用一种变通的做法,即限购。限购应当针对具体的零售商限定可以订购的产品数量,并将之与各零售商的销售历史记录相联系。

五、结束语

以上供应链协调策略能使供应链各成员的预测信息更接近实际需求信息,从而抑制牛鞭效应;供应链各成员的决策激励平衡,使得个体理性(优化)行为与供应链整体优化决策相一致。

四种协调途径,在技术层面上实施起来并不困难,当然,其中某些途径可能对某些供应链未必合适,因为上述的管理途径都必须建立于一种供应链内部的相关关系基础上,这种关系基础就是战略性的合作伙伴与诚信关系,只有这种关系基础存在,才能保证上述管理途径的真正有效。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崔献霞.基于竞争合作关系的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J].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5

第2篇:供应链管理的困难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融资

一、供应链的概念

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呈现了两大发展趋势:一是经济全球化、二是新经济浪潮。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就是广义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和大范围地流动;而新经济则加剧了经济的激烈竞争,推动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在这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成为近来出现的新概念,传统的概念上,供应链仅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层面,其侧重点放在企业自身的资源利用方面。其实供应链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控制与其相关的信息流、物品流以及资金流,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再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然后再通过销售网络将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这种功能网链里包括——原料供应商、生产制造商、商品分销商以及零售商和终端的用户。

二、供应链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我们可以将供应链大概分为几种类型,即稳定供应链与动态供应链、平衡供应链与倾斜供应链以及有效性供应链与反应性供应链等。

三、供应链融资

所谓的供应链融资就是通过对物流中货权动态的监管以及企业专用的托管账号来控制银行贷款风险,而对贷款主体的审查工作也可得到进一步的简化,这样可以使一些急需资金但是贷款困难的企业可以得到满足。

目前来看,中小型企业资金链紧张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普遍,已经呈现全球化。如何给中小型企业融资已经成为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随着供应链金融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的关键是物流和金融的集成,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商机。

(一)研究供应链金融融资服务一般有两个角度:

一是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供应链,另一方面是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物流金融。它们的本质是从两个不同方向研究供应链金融融资问题。据研究,供应链金融最原始的形式是“仓储融资”,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仓储融资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农产品等季节性的商品的生产资金需求,但是由于操作环节过多,技术相对复杂,市场容量有限,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的发展阶段。

我们现代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概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原因是跨国公司寻求“成本洼地”所带来的全球范围内的业务外包以及采购,由此造成了中小型供应商在运营过程中存在资金缺口的现象。随着业务外包策略在企业中越来越多的应用,供应链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果供应商因为其资金缺口问题导致供应缺口,势必会给购买商的生产运营带来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下游企业,最终倒至整个供应链系统运营不畅。

因此,为了保证供应链稳定性,应用供应链金融融资方式将资金流和信息流以及物流一同整合来保证企业的资金流顺畅是供应链管理中的大势所趋。在我国供应链金融有其特殊的产生过程和产生因素,这就是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据调查,目前中小型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国中小企业年鉴(2007)》显示,截止2006年10月底,中国中小企业数已达4200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8%;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GDP的58%,上缴税收占总税收的50%,提供了全国全部就业岗位中的80%。因此,保证中小型企业的健康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

(二)当今,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遇到了资金瓶颈,这是一个共性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了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另据国家发展创新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10%的中小型企业获得了银行的贷款,5%获得了地方政府的津贴。是什么造成了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的现象?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信用等级评级普遍较低、可抵押资产少,以及财务制度不健全,这样就使银行为控制风险,对于中小型企业几乎不做信用贷款业务,仅仅以不动产对中小型企业进行贷款服务。但是,由于不动产在中小型企业资产中只占一小部分,所以这些中小型企业就很难从银行获得用于业务扩展,设备更新等自身发展的大量资金。因此,中小型企业不得不使用流动资金从事设备更新和拓展业务,这样很容易导致资金链断裂。这些融资困难的中小型企业迫切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3PL企业和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合作,建立一个融资平台为提供自身运营发展的必要资金。

四、供应链金融融资竞争优势分析

供应链金融的最大优势是它能创造出一个可以使银行、企业,供应链成员都受益的平台。银行也可以获得对中小型企业市场深入开拓的前景。正如我在前文中提到的,由于考虑到风险的因素,银行对于中小型企业进行信用贷款很难,或只对其不动产抵押贷款。供应链可以帮助银行更加系统的了解及面对中小企业市场,通过供应链的集群划分对中小企业的实力进行分析,确保了投资的风险性,降低了交易成本,为银行更加深入的开拓市场提供了有利保障,为综合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更多良好的机会。供应链金融的多边谈判机制以及内在约束机制,避免了重负筛选客户,降低了维护成本,客户流失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此同时,供应链金融对于不良资产率及其真实性的改善更为明显。供应链融资的单笔期限按照物流变现和资金流回收的预计期限核定,所以一旦客户或其交易对手的经营出现异常,会立刻导致授信的逾期或银行的垫付,不良资产立马就会显现。不仅如此,供应链融资的不良预警机制要比传统流动资金贷款的实时性更强,由于贷后操作的连续性特征,一些预警信号更容易被及时捕捉。正是这个原因,银行授信业务的各类担保方式中,动产质押贷款的不良率是最低的。

(一)银行主导的电子商务供应链模式

毫无疑问,银行对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融资占有独特的优势。由于在供应链中银行与企业始终是处于一种战略性的关系,因此一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建行的供应链融资业务,主要通过与在平台入驻的企业紧密合作,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向上下游转移,关注交易本身的物流及资金流,帮助入驻平台的上下游企业解决因质押品担保不足导致的融资难题,入驻善融商务的企业客户,只需登录建行的网站就可以灵活、自由地进行融资申请。

在我国中小企业总资产中大约有60%为应收账款和存货等动产,应收账款质押的供应链融资业务拥有巨大潜力。从建行善融商务的运营模式来看,该平台实现了融资、商贸信息实时动态的多方共享,能够将企业交易可视化,实现了银企双方互利共赢。

从调查银行的业务创新和广大中小企业的运营现状中,我们不难看出,供应链融资必将成为未来电子商务融资的核心。比较传统融资方式而言,供应链融资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善融商务可以充分发挥渠道优势,即使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所在地不同,也能实现“一点接入,全面服务”。

(二)银行主导的电子商务供应链模式的自循环系统一个内在的系统。

由于该供应链模式是在电子商务平台的基础上,进行收集、存储以及处理海量数据和各企业间的交易运作数据方面非常有利。基于电子商务平台对供应链中的企业交易信息数据作出全面的分析,能够帮助银行了解各个企业间的产业信息,确保银行在放贷过程中的主动地位。企业也可以获得银行的信用评价,并以此作为与银行进行其他业务合作的基础。

(三)银行主导的电子商务供应链模式对社会生产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银行电子商务供应链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在商场上的诚信度,企业丢弃过去粗放型管理模式,通过精细化的管理运营模式,确保企业生产品质,逐步完善企业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电子商务供应链的优势。另外核心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其操纵供应链产生的权利复归问题,电子商务这种虚拟化的运作模式非常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科技日渐发达、计算机技术日趋成熟、新技术不断创新的基础下,电子商务平台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会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国内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电子商务的不同企业之间,都发起了对市场的争夺战。好多企业在竞争中兴起,同时也有许多企业失去了市场。

通过电子商务创造出来的交易规模相当大,而电子商务所依赖的资金链体系却比线下交易更脆弱。反映在广大小微企业上普遍问题是下游回款慢、资金周转困难等情况。银行善融商务的运营使这一局面能够得以改变。据调查2012年6月以来,建行就通过善融商务平台聚集了大批商家,而围绕该平台交易数据开展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已为不少入驻企业缓解了资金周转压力。

银行善融商务目前的融资业务如“网络大卖家供应商融资”,将网络融资嵌入善融商务平台的供应链、交易链当中,对以往供应链融资进行流程上的改善,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实现了融资的自助化、便捷化和跨区域功能。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国内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电子商务的不同企业之间,都发起了对市场的争夺战。好多企业在竞争中兴起,同时也有许多企业失去了市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经被讨论了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找到解决该问题地有效方法。供应链金融不仅为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还经历了实践的考验。在我国供应链金融比起国外而言起步相对较晚,同时,更由于国内信用体制和物流系统不够完善,供应链金融服务目前在国内还尚未形成规模。但由于国内的供应链金融市场潜力较大,孕育着巨大的商机。随着国际国内专家对供应链金融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供应链金融必将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实践并为造福于各方。

【参考文献】

[1]杨建功,马鹏.电子商务下供应链建模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05.

[2]周建良.供应链管理视角下的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02.

[3]傅赞.电子商务发展与融资模式创新探讨——以义乌为例[J].浙江金融,2011-11.

作者简介:

屠建平,男,1969年 8月生,浙江黄岩人,汉族,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高级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是财务管理。

快递地址:

第3篇:供应链管理的困难范文

摘 要:回顾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国际贸易融资的产生过程,分析供应链融资对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影响,剖析目前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并得出结论。企业应该进一步加强供应链管理,从而增强供应链融资的能力,银行应该进一步扩大供应链融资业务,这样形成企业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融资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格局。 论文关键词:企业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融资;中小企业融资 1 企业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Global Manufacturing)的出现在企业资源规划(ER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方法。企业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统一整合企业的制造过程、库存系统和供应商产生的数据,对供应、需求、原材料采购、市场、生产、库存、定单、分销发货等的管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增加企业对市场的预测性,减少库存,提高发货供货能力;减少工作流程周期,提高生产率,降低供应链成本,减少总体采购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加快市场响应速度,保证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产品/服务送到正确的地方,确保顾客满意,以中心制造厂商为核心,将产业上游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商、产业下游经销商、物流运输商,产品服务商以及往来银行结合为一体,从而有效分配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对市场和最终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增强竞争力,提高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效率和效益。 企业供应链管理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计划部分:企业设定一个策略来管理所有的资源,以满足客户对所生产产品的需求。这一部分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系列的方法监控供应链,使之能够有效、低成本地为顾客递送高质量和高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采购部分:这一部分的任务是选择可以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供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和供应商之间建立一套定价、配送和付款的流程,包括提货、核实货单、转送货物到本企业的制造部门并批准对供应商的付款等。在这一部分,企业还要制定对供应商提供的货品和服务的管理流程,对之实行监控,针对其中的问题加以改进。 制造部分:这一部分是指安排生产、测试、打包和准备送货所需的活动。在这部分中,企业要测量供应链中质量水平、产品产量和工人的生产效率等内容。 配送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流”部分,这一部分要做的工作是调整用户的定单收据、建立仓库网络、派递送人员提货并送货到顾客手中、建立货品计价系统、接收付款。 退货部分:指建立网络接收客户退回的次品和多余产品,并在客户应用产品出问题时提供支持,也就是供应链中的问题处理部分。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适应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供应链管理可为企业带来如下的效益: (1)降低供应链内各环节的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 (2)使供应商随时掌握企业的存货情况,根据需求及时组织生产,由此降低企业的存货水平。 (3)方便供应商及时取得存货和采购信息,减少采购管理的人员,降低采购成本; (4)便于企业准确及时地预测市场变化,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出需要的产品,减少生产时间。 2 国际贸易融资与中小企业的发展 国际贸易融资是指在商品交易中,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进出口商选择的国际结算为依托、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以在国际结算的相关环节上提供的资金融通,以加速企业的资金周转,解决企业应收账款或对外付款所面临的资金困境。国际贸易融资可以改变企业的资金流,影响企业资信调查、催收账款、信用担保等财务管理。国际贸易融资的方式可以同时服务于两个市场,使外贸企业对内、对外业务的资金链实现对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取消对公有制经济对外贸经营权的垄断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成为我国外贸领域一支生力军。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虽然中小企业在经营方式和市场开拓方面较为灵活,但是受经营规模和自有资金规模所限,在发展中常常遇到资金短缺的约束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银行出于资金安全的考虑,对中小企业融资条件苛刻: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但是质量良莠不齐。 (2)银行出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考虑,对中小企业 贷款的积极性不高。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信贷需求量小、次数多,贷款的机会成本较高。 (3)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适用金融产品、信贷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普遍缺乏,我国传统的金融政策和融资体系是以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为主要对象设计实施的,普遍缺乏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适用金融产品、信贷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如果银行参照针对大企业的财务指标标准,那么众多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将达不到要求,企业也就无法得到贷款。 中小企业融资往往具有金额小、次数多、周转速度快等特点,而贸易融资则具有高流动性、短期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强调针对资金流和物流的操作控制,淡化财务分析和准入控制,有利于动态把握风险,规避中小企业经营不稳定的特点,相对于普通的流动资金贷款,国际贸易融资具备风险度、银行准入门槛、审批流程速度等方面的优势: (1)在银行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过程中,银行要对企业的规模、净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及担保方式等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中小企业往往因为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标准而无法融资。在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银行重点考察的是企业单笔贸易的真实背景及进出口企业的历史信誉状况,无需采用传统的评价体系。银行通过封闭式运作资金,通过确保每笔真实业务发生后的资金回笼来控制风险。因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标准而难以获得融资贷款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真实交易的单笔国际贸易业务来获得贷款,进而通过滚动循环来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融资困难。 (2)在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模型下,银行需要对贷款企业的基本情况、财务指标、发展前景、融资情况、信用记录、可抵押物或可担保单位等各个方面做出严谨的调查,审批流程比较长。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较为紧张,因此融资的时效性要求较强,经常发生等银行审批完毕企业已经不需要融资的情况。在国际贸易融资的模式下,银行可以整合简化国际贸易融资流程,在调查企业单笔贸易背景和企业历史信用记录的基础上,就可以放款,审批流程相对简单,可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时效性要求,使得企业可以较为快速地获取所需资金。 (3)中小企业的流动性贷款具有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特点,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紧张,很容易挪用流动贷款,银行承担的风险加大。在国际贸易融资模式下,银行注重企业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业务的连续性,通过审查企业的信用历史记录、交易对手、客户违约成本、金融工具的组合应用、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来确定企业在贸易过程中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此确定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第一还款来源,由贸易额扣除自有资金比例确定融资额度,将期限限定与贸易周期相匹配。一般说来,资金不会被挪用,能有效降低银行风险。 (4)我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很大。由于直接获取银行贷款难度较大,中小企业普遍对贸易融资需求很大。国际结算作为一项银行中间业务的支柱产品,可以扩大银行的收入来源;此外,银行可以从对进口开立信用证、进口押汇、出口押汇、出口贴现、保理业务、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等中间业务中直接收取手续费,扩展中间业务收入。 3 企业供应链管理和国际贸易融资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球生产总量的增长。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根据有关资料的统计,目前在中国正式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创造的进出口额贸易占比超过60%。但由于在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在与具备较强实力的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经销商谈判过程中,中小企业不得不接受苛刻的贸易条件,导致其正常现金流周转困难,加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普遍较低,无法提供银行传统贸易融资授信所需的抵押或信用担保,因此往往遭遇到现金流的困扰。根据UPS的年度《亚洲商业监察》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23%以上的中小企业遭遇现金流困扰,而与此同时,全国中小企业却有近11万亿元的存货、应收账款。企业遇到的这种情况其实就好比捧着金饭碗要饭吃,这里的金饭碗就是让企业苦恼的大量原料、存货、应收账款等动产。 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市场呈现明显的买方市场特征:单笔贸易额降低、赊销贸易增多,账期延长等,市场竞争也已从单一客户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同一供应链内部的各企业相互依存,供应链的整体运转与管理成本受到供应链中包括核心企业和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的整体资金的运作能力和效率影响。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应运而 生,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从大企业转到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银行根据进出口供应链的不同特点及进出口企业在供应链不同环节的需求,为企业分别提供进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和出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分别解决企业在进口开证、进口付款、出口采购、账款回收等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问题使中小企业无需再为进出口融资问题苦恼。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市场具备很大的需求,发展潜力巨大。 所谓供应链融资是银行在掌握整个供应链情况的前提下,对核心企业的上游和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从这个角度来说,供应链融资实际上可以说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以中国银行的“融易达”为例,“融易达”是一种供应链融资,它是在以赊销为付款方式的交易中,在买方签署书面文件确认基础交易及应付账款无争议、保证到期履行付款义务的情况下,银行在占用买方授信额度的前提下,不再占用卖方授信额度而为卖方提供的贸易融资。“融易达”充分利用了作为核心企业的买方的额度资源,为周边的中小企业卖方提供便捷的融资服务,从而提升了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实力。 与传统贸易融资相比,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针对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因无法提供固定资产抵押、信用担保或授信额度不足的融资困境,不强求企业提供固定资产抵押或担保,而是增加了货物质押或应收账款转让作为授信条件,以控制物流及应收账款为风险控制手段,为中小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在银行授信审查中,不再是单纯强调企业的财务报表,企业的交易对象和合作伙伴,企业所处的产业链是否稳固以及目标企业所在的市场地位和供应链管理水平成为银行关注的重点。经营较稳定,贸易背景真实,货物流或应收款可控的企业成为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良好客户群体。 通过提供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银行可以针对企业运作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融资服务,满足企业供应链环节的不同需求。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从核心企业入手研判其整个供应链,灵活运用金融产品和服务,一方面,对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支持,解决供应链失衡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改善其谈判地位,使供应链成员更加平等地协商和逐步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企业只需付少部分的保证金,就可以借助于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获得足额的资金支持。同时通过这种杠杆经营效应,企业得以迅速扩大进出口规模,提升在供应链环节的竞争实力和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实力。 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方案,可以通过盘活企业动产和应收账款来改善企业现金流,并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企业进出口规模。另外供应链融资可以解决企业在不同供应链环节融资困难的问题。银行通过针对企业不同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各类新型产品和一揽子服务,降低供应链平均融资成本。银行还可以通过延迟支付进口款项或者提前收回出口货款,帮助企业有效防范人民币升值的汇率风险。 在国际贸易供应链融资过程中,银行围绕企业供应链,结合贸易结算方式,充分运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物权等多种信用增值工具,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贸易融资产品组合,提供融资整体解决方案,满足企业的不同需求。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模式下,企业对贸易融资的需求是交易支付和现金流量控制。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企业需求已经发展到对资金利用率及财务管理增值功能的需求。因此银行需要关注整个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整合和价值链的管理,通过管理和控制现金流、物流、信息流,一体化整合贸易环节中资金、商品、信息,形成供应链融资新理念,围绕供应链形成完整的贸易融资解决方案。 商业银行是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合作伙伴。商业银行通过对企业供应链提供资金和结算支持,协助企业进行资金流、信息流管理,对企业物流管理进行改进和完善。供应链融资既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提升了供应链整体的质量和稳固程度,也培养出一批处于成长期的优质中小企业,改变银行一味依赖大客户的局面;同时银行通过掌握供应链企业的信息来真实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从而更深入地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最终实现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达到银行与供应链成员的多方共赢。 4 结语 供应链对企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但是目前企业具体的供应链运作并没有与公司战略保持一致,供应链的重要性和其实际表现尚存在差距,供应链的控制不完整,企业以成本控制和客户服务为目标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变革存在很大的难度。 企业应该针对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制定严格的改进措施,使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融资相互促进,增强供应链融资能力。

第4篇:供应链管理的困难范文

1 企业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Global Manufacturing)的出现在企业资源规划(ER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方法。企业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统一整合企业的制造过程、库存系统和供应商产生的数据,对供应、需求、原材料采购、市场、生产、库存、定单、分销发货等的管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增加企业对市场的预测性,减少库存,提高发货供货能力;减少工作流程周期,提高生产率,降低供应链成本,减少总体采购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加快市场响应速度,保证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产品/服务送到正确的地方,确保顾客满意,以中心制造厂商为核心,将产业上游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商、产业下游经销商、物流运输商,产品服务商以及往来银行结合为一体,从而有效分配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对市场和最终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增强竞争力,提高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效率和效益。 企业供应链管理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计划部分:企业设定一个策略来管理所有的资源,以满足客户对所生产产品的需求。这一部分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系列的方法监控供应链,使之能够有效、低成本地为顾客递送高质量和高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采购部分:这一部分的任务是选择可以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供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和供应商之间建立一套定价、配送和付款的流程,包括提货、核实货单、转送货物到本企业的制造部门并批准对供应商的付款等。在这一部分,企业还要制定对供应商提供的货品和服务的管理流程,对之实行监控,针对其中的问题加以改进。 制造部分:这一部分是指安排生产、测试、打包和准备送货所需的活动。在这部分中,企业要测量供应链中质量水平、产品产量和工人的生产效率等内容。 配送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流”部分,这一部分要做的工作是调整用户的定单收据、建立仓库网络、派递送人员提货并送货到顾客手中、建立货品计价系统、接收付款。 退货部分:指建立网络接收客户退回的次品和多余产品,并在客户应用产品出问题时提供支持,也就是供应链中的问题处理部分。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适应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供应链管理可为企业带来如下的效益: (1)降低供应链内各环节的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 (2)使供应商随时掌握企业的存货情况,根据需求及时组织生产,由此降低企业的存货水平。 (3)方便供应商及时取得存货和采购信息,减少采购管理的人员,降低采购成本; (4)便于企业准确及时地预测市场变化,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出需要的产品,减少生产时间。 2 国际贸易融资与中小企业的发展 国际贸易融资是指在商品交易中,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进出口商选择的国际结算为依托、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以在国际结算的相关环节上提供的资金融通,以加速企业的资金周转,解决企业应收账款或对外付款所面临的资金困境。国际贸易融资可以改变企业的资金流,影响企业资信调查、催收账款、信用担保等财务管理。国际贸易融资的方式可以同时服务于两个市场,使外贸企业对内、对外业务的资金链实现对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取消对公有制经济对外贸经营权的垄断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成为我国外贸领域一支生力军。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虽然中小企业在经营方式和市场开拓方面较为灵活,但是受经营规模和自有资金规模所限,在发展中常常遇到资金短缺的约束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银行出于资金安全的考虑,对中小企业融资条件苛刻: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但是质量良莠不齐。 (2)银行出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考虑,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不高。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信贷需求量小、次数多,贷款的机会成本较高。 (3)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适用金融产品、信贷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普遍缺乏,我国传统的金融政策和融资体系是以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为主要对象设计实施的,普遍缺乏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适用金融产品、信贷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如果银行参照针对大企业的财务指标标准,那么众多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将达不到要求,企业也就无法得到贷款。 中小企业融资往往具有金额小、次数多、周转速度快等特点,而贸易融资则具有高流动性、短期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强调针对资金流和物流的操作控制,淡化财务分析和准入控制,有利于动态把握风险,规避中小企业经营不稳定的特点,相对于普通的流动资金贷款,国际贸易融资具备风险度、银行准入门槛、审批流程速度等方面的优势: (1)在银行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过程中,银行要对企业的规模、净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及担保方式等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中小企业往往因为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标准而无法融资。在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银行重点考察的是企业单笔贸易的真实背景及进出口企业的历史信誉状况,无需采用传统的评价体系。银行通过封闭式运作资金,通过确保每笔真实业务发生后的资金回笼来控制风险。因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标准而难以获得融资贷款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真实交易的单笔国际贸易业务来获得贷款,进而通过滚动循环来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融资困难。 (2)在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模型下,银行需要对贷款企业的基本情况、财务指标、发展前景、融资情况、信用记录、可抵押物或可担保单位等各个方面做出严谨的调查,审批流程比较长。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较为紧张,因此融资的时效性要求较强,经常发生等银行审批完毕企业已经不需要融资的情况。在国际贸易融资的模式下,银行可以整合简化国际贸易融资流程,在调查企业单笔贸易背景和企业历史信用记录的基础上,就可以放款,审批流程相对简单,可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时效性要求,使得企业可以较为快速地获取所需资金。 (3)中小企业的流动性贷款具有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特点,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紧张,很容易挪用流动贷款,银行承担的风险加大。在国际贸易融资模式下,银行注重企业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业务的连续性,通过审查企业的信用历史记录、交易对手、客户违约成本、金融工具的组合应用、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来确定企业在贸易过程中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此确定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第一还款来源,由贸易额扣除自有资金比例确定融资额度,将期限限定与贸易周期相匹配。一般说来,资金不会被挪用,能有效降低银行风险。 (4)我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很大。由于直接获取银行贷款难度较大,中小企业普遍对贸易融资需求很大。国际结算作为一项银行中间业务的支柱产品,可以扩大银行的收入来源;此外,银行可以从对进口开立信用证、进口押汇、出口押汇、出口贴现、保理业务、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等中间业务中直接收取手续费,扩展中间业务收入。 3 企业供应链管理和国际贸易融资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球生产总量的增长。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根据有关资料的统计,目前在中国正式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创造的进出口额贸易占比超过60%。但由于在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在与具备较强实力的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经销商谈判过程中,中小企业不得不接受苛刻的贸易条件,导致其正常现金流周转困难,加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普遍较低,无法提供银行传统贸易融资授信所需的抵押或信用担保,因此往往遭遇到现金流的困扰。根据UPS的年度《亚洲商业监察》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23%以上的中小企业遭遇现金流困扰,而与此同时,全国中小企业却有近11万亿元的存货、应收账款。企业遇到的这种情况其实就好比捧着金饭碗要饭吃,这里的金饭碗就是让企业苦恼的大量原料、存货、应收账款等动产。 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市场呈现明显的买方市场特征:单笔贸易额降低、赊销贸易增多,账期延长等,市场竞争也已从单一客户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同一供应链内部的各企业相互依存,供应链的整体运转与管理成本受到供应链中包括核心企业和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的整体资金的运作能力和效率影响。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应运而生,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从大企业转到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银行根据进出口供应 链的不同特点及进出口企业在供应链不同环节的需求,为企业分别提供进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和出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分别解决企业在进口开证、进口付款、出口采购、账款回收等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问题使中小企业无需再为进出口融资问题苦恼。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市场具备很大的需求,发展潜力巨大。 所谓供应链融资是银行在掌握整个供应链情况的前提下,对核心企业的上游和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从这个角度来说,供应链融资实际上可以说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以中国银行的“融易达”为例,“融易达”是一种供应链融资,它是在以赊销为付款方式的交易中,在买方签署书面文件确认基础交易及应付账款无争议、保证到期履行付款义务的情况下,银行在占用买方授信额度的前提下,不再占用卖方授信额度而为卖方提供的贸易融资。“融易达”充分利用了作为核心企业的买方的额度资源,为周边的中小企业卖方提供便捷的融资服务,从而提升了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实力。 与传统贸易融资相比,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针对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因无法提供固定资产抵押、信用担保或授信额度不足的融资困境,不强求企业提供固定资产抵押或担保,而是增加了货物质押或应收账款转让作为授信条件,以控制物流及应收账款为风险控制手段,为中小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在银行授信审查中,不再是单纯强调企业的财务报表,企业的交易对象和合作伙伴,企业所处的产业链是否稳固以及目标企业所在的市场地位和供应链管理水平成为银行关注的重点。经营较稳定,贸易背景真实,货物流或应收款可控的企业成为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良好客户群体。 通过提供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银行可以针对企业运作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融资服务,满足企业供应链环节的不同需求。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从核心企业入手研判其整个供应链,灵活运用金融产品和服务,一方面,对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支持,解决供应链失衡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改善其谈判地位,使供应链成员更加平等地协商和逐步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企业只需付少部分的保证金,就可以借助于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获得足额的资金支持。同时通过这种杠杆经营效应,企业得以迅速扩大进出口规模,提升在供应链环节的竞争实力和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实力。 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方案,可以通过盘活企业动产和应收账款来改善企业现金流,并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企业进出口规模。另外供应链融资可以解决企业在不同供应链环节融资困难的问题。银行通过针对企业不同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各类新型产品和一揽子服务,降低供应链平均融资成本。银行还可以通过延迟支付进口款项或者提前收回出口货款,帮助企业有效防范人民币升值的汇率风险。 在国际贸易供应链融资过程中,银行围绕企业供应链,结合贸易结算方式,充分运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物权等多种信用增值工具,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贸易融资产品组合,提供融资整体解决方案,满足企业的不同需求。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模式下,企业对贸易融资的需求是交易支付和现金流量控制。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企业需求已经发展到对资金利用率及财务管理增值功能的需求。因此银行需要关注整个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整合和价值链的管理,通过管理和控制现金流、物流、信息流,一体化整合贸易环节中资金、商品、信息,形成供应链融资新理念,围绕供应链形成完整的贸易融资解决方案。 商业银行是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合作伙伴。商业银行通过对企业供应链提供资金和结算支持,协助企业进行资金流、信息流管理,对企业物流管理进行改进和完善。供应链融资既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提升了供应链整体的质量和稳固程度,也培养出一批处于成长期的优质中小企业,改变银行一味依赖大客户的局面;同时银行通过掌握供应链企业的信息来真实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从而更深入地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最终实现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达到银行与供应链成员的多方共赢。 4 结语 供应链对企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但是目前企业具体的供应链运作并没有与公司战略保持一致,供应链的重要性和其实际表现尚存在差距,供应链的控制不完整,企业以成本控制和客户服务为目标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变革存在很大的难度。 企业应该针对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制定严格的改进措施,使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融 资相互促进,增强供应链融资能力。

第5篇:供应链管理的困难范文

关键词: 企业; 供应链; 管理

现代化企业竞争,尤其是生产企业,已经偏向供应链的竞争之上,但是在供应链的管理发展上却面临诸多困境,使得企业寸步难行,因此,找寻供应链管理发展之路,解决困境,就成为企业得以发展的关键。

一、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缺乏合作力度,信用度偏低

由于参与到供应链当中的成员实体经济利益的不同,在利益上就很容易产生矛盾。这一种矛盾也使得成员与成员之间容易出现对抗行为,再加之轻视生产经营、重视政治斗争,人们的思维已经被“定格”,导致功无法有效的整合与协调供应链当中的各项活动。另外,在组织上也是如此,像国内的部分大型生产企业,每一个部门都拥有自身独有的工作生产方式,这样不仅加大了企业进成本的耗费,并且由于没有统一合作,也让企业无法抵抗市场的变化,无法将集团的优势体现出来。在国际生产行业中,绝大多数都采取的统一协作模式,但是国内大部分的生产企业却面临半路夭折的尴尬局面,根本原因就在于表面看起来是合作,但实际上却是各自为政。

(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文化产生冲突

企业本身所具有的共同价值观体系,我们可以将之称之为企业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传统思想、价值观、信念等都会出现变化,特别是对生产企业来说,其拥有自身独有的企业文化。一个企业想要实现良好的沟通与协调,企业文化的培养才是基础。但是在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由于涉及到的企业不同,特别是生产企业,对于与其他企业之间的文化融合还存在抵触,文化的差异甚至会发生冲突。在跨文化的交流中,技巧、组织环境、管理方式都可能影响发展,阻碍协调与沟通。

(三)未能完善生产企业供应链的外部环境

目前,物流配送行业、网上银行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提升。随着企业供应链的展开,还需要资金与物流之间加强配合。虽然网上银行发展能够跟上时代,并且也建立了金融认证中心,但却无法保障绝对的完全与全面性的覆盖。相比之下,物流配送就显得更加的传统。随着供应链系统的发展,就需要物流配送行业能够提供更全面、更直观的服务,这样无疑就需要再造物流配送业从库存管理到货物运输的诸多环境,才能够适应新的经营模式。

二、企业供应链管理实施的主要途径

(一)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诚信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生产企业也认识到自身想要生存与发展,供应链管理强化才是主要的手段,与供应商、中间商,甚至是顾客建立良好关系才是重点。所以,只有将传统的思想观念打破,树立出合作方可共赢的价值观念。只有这一目的得以实现,才能够在企业中树立出良好的形象,让行业内与顾客看清生产企业的能力与诚信,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到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动态联盟当中,并不断地壮大,促进企业发展,为生存做好保障。

(二)强化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文化整合

供应链作为一个虚拟的组织,主要是通过各个成员企业将自身的核心能力提供出来而组成的,在这样的组织中,企业与企业之间难免会出现价值观、文化与企业制度等方面的冲突,这样会严重阻碍企业与企业的合作。所以,为了尽可能低减少文化方面的冲突,作为生产型企业就应当懂得对其余核心企业文化的学习,做到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将其余企业与自身企业文化相互融合,最终形成相对统一的行为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企业在供应链当中的地位不会受到任何的威胁,以此来获取生存与发展。

(三)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现代物流上,政府有关部门还需要将国家技术标准尽快地制定出来,强化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并且,对于供应链管理还需要强化宣传方面的引导,吸引更多的人才融入到理论的探索与工作实际中去,如此才能够提供企业一个有利其发展的宏观环境。

三、结语

作为一种强化生产企业竞争力的手段,供应链管理相比传统模式下的企业管理已经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我国生产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水平还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主要是因为思想认识与实践方面中还存在机会主义的思想,认为生产企业的任务就是不断“生产”,追根究底还是因为供应链管理中缺少长期性的战略合作伙伴,没有认识到供应链 管理的重要性。因此,为了提升生产企业综合竞争力,需从企业的生产实际,以塑造企业的生产形象、整合企业之间的文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探索出供应链管理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第6篇:供应链管理的困难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 决策

0 引言

中国资金管理者沙龙,早在2006年的时候对供应链融资进行了发掘和深入的研究探讨,进而在大型企业和银行中被广泛的应用。供应链金融作为商业银行的一种新的金融服务应运而生。供应链金融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各类金融创新中提供了一种新思维。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中国企业在供应链管理能力方面比较欠缺,这是不争的事实,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中国产业的升级和改造。面对当前的经济危机,由于供应链融资能力有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的许多中小企业陷入困境。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企业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对于社会来说,需要为企业便于供应链进行管理的服务体系,供应链金融业务就包含在其中。”(课题组,2009)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信用困境。从本质上来说,企业之间的供应链上是一种信誉链,在承诺、信任和相互利益的基础上,集群内企业之间共同维系关系。大力开展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实践及其供应链融资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我国市场条件下长期存在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因此,通过供应链进行融资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发展和发展空间。

1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决策

1.1 从企业内部入手,对资本的运营效率进行提升,通过制度化、规范化对供应链进行管理。中小企业通过不断地拓展供应链融资业务,进而便于银行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制定和完善供应链融资方案,同时创新融资技术,使得提供的供应链管理服务更加全面。银行和企业在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企业要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降低供应链融资系统性风险的最佳方式通常情况下就是企业资本运营效率,对科学的管理体制进行完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产品或综合实力的竞争是企业之间的表面竞争,通过对竞争的实质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供应链网络才是竞争的根本对象。供应商的供应能力和经销商的销售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市场反应能力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核心企业在企业集群中,需要对集群化管理理念进行强化,重新整合整个价值链的价值,不断优化财务供应链。同时,在供应链融资中引入激励机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实施供应链融资奠定基础和提供保证,进而巩固和强化成员企业的归属感,在企业之间形成相互依赖的“信誉链”。

1.2 共享数据信息,搭建融资服务平台,创新供应链融资技术。对于供应链融资来说,企业、物流、金融间实现多节点的数据互联和交易往往是主要技术需要。信息管理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供应链效率的提高,企业通过优化、整合供应链上的现有资源,对供应链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最大化,通过对信息进行共享,企业及时对供应链上的生产经营策略进行调整。然而,各自独立发展、信息标准化程度较低是国内大多数供应链企业面临的处境。为此,物流、银行、企业需要多方努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供应链融资新技术,构建数据流转和共享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平台。

1.3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以及信用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双方在信用的基础上实施交易行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以及信用关系做支撑,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市场行为的顺利进行。通过供应链融资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和预防单个企业面临的风险。但是,从根本上说,其中的信贷风险不能消除,所以健全信用评价体系进而便于供应链进行融资。通过信用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市场交易的安全性,同时不断提升银行对风险的控制能力。金融机构只有以信用保证做支撑,不管是融资方案的设计,还是融资方案的实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企业可以迅速、便捷地办理融资服务,进而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自身的资金问题。由于中小企业受规模、实力等因素的限制,不能通过国内商业银行对企业信用评级采用的统一标准。

1.4 拓宽供应链的融资领域和融资范围,调整供应链融资的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使其朝着直接融资方向发展。目前,在我国推出的各种供应链融资方案中,以商业银行为中介机构的间接融资方式成为主流。在我国,供应链直接融资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良好的发展前景,对于供应链融资的发展来说,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这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困扰我国多年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只有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下的供应链直接融资,对于供应链融资来说,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在供应链直接融资领域,充分利用借贷、抵押、证券市场,以及期货市场的力量,将金融市场的各个层次通过融资证券化进行连接与耦合,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供应链融资朝着纵深方向发展,由此可见,金融市场的作用至关重要。为使我国供应链融资创新之路走得更扎实和稳,后危机时代探讨供应链直接融资,更需借鉴国外经验教训。

1.5 推动第三方物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供应链融资信贷风险。在供应链融资服务过程中,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第三方物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三方物流企业通常情况下,负责对融资质押物等进行验收、价值评估、控制等。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将一定的授信额度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和运营能力进行相应的授予,物流企业直接负责融资企业贷款的运营和风险管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流程,另一方面融资企业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得以大大的提高,同时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进行转移,大大降低经营成本。第三方物流企业从实质上来说就是进行服务创新,在服务中对金融与物流进行了集成,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推动供应链融资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

2 结论

在市场条件下,融资难的问题在我国中小企业中长期存在,通过对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开展实践、实施供应链融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发展的思路,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对于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服务的拓展,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主要做到强化防范风险,对供应链融资主体进行创新,寻求新的服务模式。在国内供应链发展方面,供应链和产业链相互协同成为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但缺乏走向世界的实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需要获取政府的政策和金融方面的支持,另外自身实力还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俞兆云,陈飞翔.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8).

[2]陈艳,张明悦.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实证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5).

[3]邓其伟.我国中小企业股权融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商贸,2010.

[4]祝文峰.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及对策建议[J].经济视角,2010.

[5]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资与成长[M].经济科学出版,2007(3).

[6]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与信用担保[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第7篇:供应链管理的困难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动因:模式: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3-0020-04

一、引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供应链理论日渐流行。供应链是指企业从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运输、加工制造、分销直至把产品运到最终消费者手中的连续过程。这一过程被看作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而被形象地称为供应链。这个链条集成了产品设计和开发、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运输、仓储、加工制造和分销等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集中了原材料生产供应商、半成品或零部件加工商、运输商、最终产品生产商和分销商等各类经济活动主体。供应链理论将企业的经营看作是一个价值增值的过程,主张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将竞争战略理论实用化。供应链金融从资金流角度上将供应链节点上的参与主体联系在一起,搭建了新型的战略合作关系。研究金融与供应链企业协同发展之道,既是解决中小企业困境、实现“供应链”共赢的要求,也是金融企业进行业务创新、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此背景下,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日益受到市场的关注。

二、供应链金融的出现动因

中小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群体,对经济增长贡献具有巨大的作用,但由于其自身规模的限制,融资难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普遍存在的一大困境,中小企业在信贷市场处于不利地位,其根源在于中小企业信用的先天性缺陷和先天性规模小,缺乏同大企业相比的信贷融资所必须的信息优势,金融机构的结构调整并不能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的信用水平,并不能从根本上克服中小企业在信贷市场上的不利地位。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指出,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与众多中小企业都愿意通过合作和协同运营,来实现供应链系统的成本的最小化和价值增值的最大化。因此。中小企业信用缺陷的途径不能单纯从其内部治理结构人手,还应从供应链上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分工合作体系上,从大企业在信贷市场的信息优势来弥补中小企业信用缺位,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和信贷能力。基于解决这种企业与银行之间的矛盾的客观要求,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

由此可见,要解决这些企业融资难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个主体上找原因,应从整条供应链出发来寻找中小企业融资的新途径。1999年深圳发展银行个别分行在当地开展业务时进行了供应链金融的探索与尝试。在2003年,深圳发展银行在业内率先提出了“1+N”的融资模式,“1+N”中的1是指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一般都是大型高端企业,构成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安全港”:N是指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供应链成员企业,即利用供应链产业集群的伴生网络关系,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引入对其上下游的授信服务之中,并开展面向供应链成员企业的批发性营销。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又提出“供应链金融”这个品牌产品,所谓“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式,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通俗地说,就是银行通过借助与中小企业有合作关系的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信用或者以两者之间的业务合同为担保,同时,依靠第三方物流企业等的参与来共同分担贷款风险,帮助银行控制中小企业的贷款去向,保证贷款资金的安全,有效地控制银行的贷款风险。从而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同时,通过这样的金融支持,银行加强了其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拥有了相应稳定的企业客户,经营风险随之降低,经营效益获得提高。

因此,可以说,供应链金融是在物流金融基础上的创新,它在物流金融基础上将融资从商品销售阶段延伸到采购和生产阶段。供应链融资模式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助于缓解与核心企业打交道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这种融资模式可以让核心企业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可以解决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问题,提高其谈判地位:可以让第三方物流企业争取到客户资源、拓展服务范围,最终提升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还能让商业银行扩大中间业务收入来源、稳定结算性存款。可见它让多方参与者都获得利益最大化。并形成了信誉链。

三、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

结合中小企业运营管理周期的特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相应有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三种。

(一)动产质押融资模式

动产质押是商业银行以借款人的自有货物作为质押物,向借款人发放授信贷款的业务。该模式主要是以动产质押贷款的方式,将中小企业的存货、仓单、商品合格证等动产质押给银行而取得贷款。动产质押模式将“死”物资或权利凭证向“活”的资产转换,加速动产的流动,缓解了中小企业的现金流短缺的压力,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的不足,提高中小企业的运营能力。

(二)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以中小企业对供应链上核心大企业的应收账款单据凭证作为质押担保物,向商业银行申请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贷款,由银行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方式。简单的说,就是以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向金融机构办理融资的行为。在该模式中,作为债务企业的核心大企业,由于具有较好的资信实力,并且与银行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信贷关系,因而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过程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一旦中小企业无法偿还贷款。其也要承担相应的偿还责任。

(三)保兑仓融资模式

保兑仓融资模式,也称为“厂商银”业务,是基于上下游和商品提货权的一种供应链金融业务,该业务主要是通过生产商、经销商、仓库和银行的四方签署合作协议而开展的特定业务模式,银行承兑汇票是该模式下的主要产品和金融工具。这种业务模式,实现了融资企业的杠杆采购和供应商的批量销售,为处于供应链结点上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有效解决了其全额购货的资金困境,使银行贷款的风险大为降低。

融资模式有区别于传统融资方式是供应链金融的显著特点。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准入评价。不是孤立地对单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信用风险的进行评估,重点是在于它对整个供应链的重要性、地位的研究,以及与核心企业既往的交易记录。供应链金融也区别于传统的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它充分利用供应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动产或权利作为担保,

即主要是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的融资,并将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能力延伸到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此外其还强调授信还款来源的自偿性,即把销售收入直接用于偿还授信;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不仅引入了核心企业的信用,进行信用捆绑,而且也引入了物流企业的合作,承担监管货物的责任。其具体与传统融资方式的区别见下表所示。

四、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风险及其防范

目前,供应链金融尽管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中小企业受信中的道德风险。但是,由于供应链融资中的中小企业自身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且供应链金融参与者众多,而且可能涉及不同的产业、技术领域,其运作存在的一些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一是供应链自身风险。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参与者众多而内生的混乱和不确定因素,供应链由于参与者众多,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混乱和不确定成为市场的主要特征,需求波动加剧,产品与技术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引入竞争性产品使生命周期更加难以预测,受到销售促进、季节性刺激和再订货数量等因素的影响,供应链易产生大量的混乱。另一方面是供应链风险的自发扩散。由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其影响会迅速地蔓延到整条供应链,而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的最大受益者一定会受到最大的影响,

二是运营风险。由于供应链融资要提供多样化服务,而且客户的需要也不尽相同。因此,银行需要根据不同客户的具体信息来量身定做金融服务。同时企业各部门考虑重点不同,也会给银行的工作带来各种阻碍,特别是在供应链融资和服务过程中,企业销售部门希望能增加销量,决策部门则要求保证现金流周转速度,资金管理部门则希望能保证安全性。这就要求银行要能提供更加灵活的产品和服务,在扩大供应链金融运营范围,提供各种服务过程中自然放大了各种风险隐患。

三是企业信用风险。针对银行信用风险及企业的诚信往往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中小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数据等方面,可能对银行采取虚假或不实信息的行为,使银行无法获得真实数据,难以有效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无法降低资金的使用风险:供应链金融的主办或开户银行可能无法独立完成对供应链所有企业相关数据的调查和分析,也就难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对企业的行业发展前景作出全面、准确的判断,从而不能准确了解供应链的整体情况,这将使其无法根据供应链成员的决策和经营,调整相应的信用贷款或服务方案。

因此,在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应注意做好以下风险防范工作:

一是加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供应链金融主办银行要时刻关注供应链运作情况,掌握供应链企业的内部薄弱点,观测外部环境的发展趋势。同时要建立一整套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当其中一项以上的指标偏离正常水平并超过临界值时必须发出预警信号,减少意外并维持连贯性的资金周转,增加资金运作弹性,确保目标供应链良好有效的循环。同时,银行根据自身管理需要,建立信用模型和数据库,对供应链的各方之间的相互关系设置信用值,进行评级、授信、物流资质考评和关联客户相互监管等管理方法,变过去的静态评估为动态评估。

二是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链群。对供应链成员企业要不断优选,重点在钢铁、汽车、石化、电力、电信等产业链比较完备、行业秩序良好、与银行合作程度较高的若干行业进行优选。要通过调阅财务报表、查看过去的交易记录和电话调查等多种手段,帮助核心企业制度性地评估供应链成员企业。要引导核心企业在选择成员企业的过程中,将信用度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标准,对各加盟企业进行严格筛选,对潜在的不良成员要及时予以淘汰,保证企业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的和谐发展。

三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提供优质服务。在产品和服务方案设计中要从核心企业人手,借助核心企业向外辐射,贯穿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如对上游的原料供货商重点开拓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保理等产品,对下游的经销商着重提供动产和仓单质押等产品,编织供应链融资网络。体现“横到边、竖到底”的纵深服务。要结合产品创新提供个性化服务,从客户需求出发。积极研发服务新品,提供管理、营销、现金管理、重组企业供应链、供应链融资等一系列的创新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四是建立供应链建设保障机制。要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封闭运行。供应链金融要选择一个强大有实力的物流公司并与之合作,物流公司可为供应链提供信息、仓储和物流等服务,帮助银行监控物流和企业动产,达到银行控制货权的目的。企业的应收款指定账户开在银行,付款企业配合银行将采购款汇入指定账户。银行在给整个供应链融资和服务的过程中也会掌握整个供应链企业的经营信息,减少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此外,可以通过订立各项契约维系平等利益主体之间合作关系,为供应链运营提供强制性的实施规则。同时将企业间原有的关联交易外化为契约交易,尽量避免摩擦,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第8篇:供应链管理的困难范文

关键词:区块链 内涵 特点 投融资环境 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所有经济交易活动都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没有信用,交易很难实现。传统条件下,法定纸币以国家信用为基础,进行买卖交易;金融机构依赖于信用,开展存贷款、信托、保险,债权股票买卖等金融活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信用成本相对较高。大数据时代,金融机构、企业、个人的信用情况趋向透明,信用成本有所降低,但数据真实性问题依然存在。“区块链”技术则提供了一种新的信用创造机制,信用数据呈分布式存储,具有公开透明、不可篡改和加密安全性,使信用更加坚固,说谎将无比困难。2016年10月,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出台的《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指出,金融服务是区块链技术的第一个应用领域。区块链技术探索应用的进一步深入,有望开启新的信用r代,对有效降低信用成本、构建高效便捷投融资环境将产生积极影响。

二、区块链内涵及其特点

区块链是把加密数据(区块)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叠加(链)生成的永久、不可逆向修改的记录,是一种具备去中心化、高安全性、信用成本低、无法篡改和公开透明的分布式账本技术,被视为继蒸汽机、电力、信息和互联网科技之后,目前最有潜力触发第五轮颠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技术。主要特点是:

去中心化。区块链是分布式记录、分布式储存、分布式传播。所有交易记录对全网络公开,没有第三方机构负责管理,每个节点都有参与、数据记录储存、退出权利。一个节点出现问题,其他节点会继续数据更新和存储,信息完整可靠(见图)。

不可篡改。信息经过验证添加至区块链,就不能被随意篡改,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加密安全。区块链通过数学方法解决信任问题,依靠非对称加密和可靠数据库完成信用背书,不需借助第三方机构进行担保验证。非对称加密将交换摩界降到最低,保护个人隐私,确保加密安全。

开放共享。区块链中数据具有高度共享性,任何人都可查看区块链中涉及到自己交易或相关所需信息。且保证数据私密性,为隐私保护下的数据开放提供了解决方案。

区块链可广泛应用于任何缺乏信任的生产生活领域,如金融、互助保险、教育、物联网、司法仲裁、健康管理等。目前,发达国家正积极布局区块链,各领域多点开花。截至2015 年底,我国已经成立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北京)、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杭州)、中国区块链产业联盟、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且国内多家企业开始探索技术应用,如金融机构在数字货币、支付清算、保险管理等领域进行研究开发,部分企业拟通过在云端使用区块链技术,构建以集物联网、互联网、车联网于一体,以智能生活、智能交通、智能服务为内容的“数字化城市”。随着央行对区块链重视加深、新科技的溢出效应、区块链应用趋向成熟,区块链有望成为“互联网+”后的下一个投资热点。

三、区块链技术在优化投融资环境中的作用

(一)极大地降低交易成本

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以及个人与个人交易过程,都会产生很大的信用成本,导致交易成本高企,交易效率低下。区块链技术不仅可以降低交易前的信用成本,使信用成本趋近于0,也可有效降低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成本,进而提高交易效率。一方面,区块链改变了传统平台“管理信用”的方式,把所有信用链接起来,形成信用池。交易时,只需要查看对方信息表中的数据即可了解对方信息,省去了原来依赖第三方实现的信任过程和成本,交易即结算。另一方面,区块链可以使大多数类型的金融交易实现实时结算,简化清算和结算流程,缩短结算窗口,将大幅降低交易成本。此外,区块链技术有望最大限度地减少交易错误,有效交易成本。

(二)有效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局

根据《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全国中小企业数量超过4千万家,占企业总数99.7%。但目前,中小企业陷经营困境,融资难仍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为此,国家多次出台扶持政策,如鼓励商业银行发展小微金融业务,推行供应链金融等,由于小微金融信用评价体系缺失、供应链金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最终收效甚微。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区块链技术有望成为解决中心企业融资难的突破口。区块链技术将线下供应链数据化,把买方、卖方、物流都接入平台,并对所有交易信息进行确权,实现供应链数据在互联网真实、公开、透明传输,有效破解信息不对称问题。金融机构可逐渐接入供应链体系,凭借区块链技术高可信优势,后加入的金融企业将不再需要为风控和授信投入更多精力,从根源上化解了金融机构面对小微企业,无处征信,无法授信,不敢贷款的困局。同时,区块链可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物流供应商、商流供应商、产品经销商和金融机构的整体协作,推动信息流、物流、商流、资金流的四流融合,推动整个生态圈高校运转,将从根本上改善中小企业投融资环境。

(三)进一步优化完善信用体系

由于覆盖范围小、数据片面、调整僵化等局限性,传统金融信用评估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大数据时代,快速增长的行为数据与区块链数字信任技术的发展,为经济个体的信用评测提供了新模式,有利于开启新的信用时代,进而优化投融资环境,推动经济活动规模扩大。主要表现为,一是降低征信和管理成本。区块链技术可无限地使用与分享信任数据,实现信用评估、定价、交易与合约执行的全过程自动化运行与管理,有效降低征信成本和信用产品的管理成本,大幅提高信用业务处理规模。二是拓展信用评估覆盖范围。区块链技术可覆盖传统人工收集信息无法顾及的客户群体,如没有银行账户(或账户数据信息含量稀少)但能接触互联网的特殊群体,信用产品服务对象进一步拓展。三是提高信用创造能力。区块链下的可信任代码技术,使信用产品的全过程都具有动态编程能力,极大地拓展了信用产品的创新空间。如“智能合约”模式对各种金融场景都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四是有效挖掘信用客户资源。区块链使银行业深度嵌入实体产业运营过程,产融融合度将得到极大提升,信用资源的可应用场景进一步扩展,信用资源的利用效率将得到大幅提高。

(四)突破地域限制,改善欠发达地区的投融资环境

基于信用卡、ATM机、银行网点等传统金融体系基本上是中心化的,货币依赖“央行”,结算依赖“银行”,信用成本相对较高,尤其在没有金融服务的贫困地区,以及跨境支付情形下的金融成本过高。据相关调查显示,全球仍有四分之一人口没有银行账户,尤其在贫困地区,有超过一半的人无法享受金融服务;跨境支付中,全球支付成本约5%左右。区块链的全网记账方式可建立“全球性”的信用,有望形成全球“信用”的基本协议,自动剔除“虚假信息”、“欺诈信息”、“双重支付”等信用信息,为全球市场提供基本的“信用”资源和低成本价值转移通道。同时,区块链可创新借贷模式,通过合约账户可实现C2C(个人对个人)、B2B(企业对企业)、B2C(企业对个人),甚至是C2B(个人对企业)的借贷关系。可见,区块链技术的广泛应用,将突破地域限制,为不同地域和不同属性的交易方提供交易的信用基础,实现跨地区、跨时空的点对点实时交易,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国内与国外、企业与个人均可建立交易关系,对欠发达地区拓宽投融资渠道,优化投融资环境形成重大利好。

四、几点建议

(一)发挥政府带动作用,引导区块链技术探索应用

一是强化政府引导。从战略层面制定区块链发展远景目标、总体发展规划及实施计划,并提供平台支持。制定区块链协议的规范,出台相关产业优惠政策和产业扶持政策,引导区块链新兴技术研究与应用。二是加强法律约束。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构建保持管制与鼓励创新兼顾的区块链治理框架。三是推动行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行业数据共享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信息、信用体系,整合行业资源。

(二)加强行业间交流合作,助力区块链推广落地

一是建立区块链产业联盟。成立跨行业跨机构的产业联盟,启动一批重点课题研究,推M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破解区块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技术落地应用。二是加快建立行业标准。联合行业力量,加快研究制定统一的区块链数据架构设计、信息披露与隐私保护、经营与监督等技术标准,力求在国际统一标准的制定中抢占话语权。引导企业进行专利布局,预防专利“陷阱”,做好知识产权保护。三是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国外知名的区块链研究机构和组织交流合作,推动区块链技术落地应用。

(三)探索金融领域先行先试,开辟业务增长新途径

一是推动大型金融机构投资布局。早期研发阶段,鼓励大型金融机构广泛参与区块链项目,选择业务量大、交易关联简洁、技术应用提升效果明显的业务场景作为切入点,如客户征信、票据与供应链金融、跨境支付与结算、登记确权等,推进区块链技术应用;开展试点和建立容错机制,培训团队,积累经验。待政策环境和市场技术成熟,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全新支付、信用评级、信贷等金融服务体系。二是推动中小型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企业引入成熟应用。依托中小型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企业体制灵活、市场敏感度高等优势,鼓励其引入成熟的区块链应用,打造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四)强化科研院所作用,增强区块链金融人才和技术支撑

第9篇:供应链管理的困难范文

一、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的金融发展困境主要表现为,由于大型企业先天具备的优势造成其对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所需各种条件的制约,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存在着融资的信息沟通不适当、金融交易的收益低下、成本居高不下、环境适应协调性差等各种问题,在导致融资艰难已经日益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困境。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由于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拥有的信息平台交互不当,所以发展进程中承担着日益高昂的成本,使得入不敷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不仅违背了企业融资以节约成本为宗旨的初衷,而且不利于企业的持久发展。

二、国内供应链融资中的问题

根据对我国现有的企业融资供应链考量,可以发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未能形成完善的融资体系、相应的信用考虑制度也不能很好地匹配,这些都造成我国中小企业难以及时开展融资,具体问题可以阐述如下。

1.融资体系欠佳

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扶持政策,但是并未形成系统的推动中小企业资金融汇的具体制度。由于国内相关的法律法规不甚健全,造成企业不能够很好地利用金融供应链,实际操作中也极易出现变化多样的问题,极大地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资金融汇及流转。

2.融资渠道不畅通

由于现阶段我国对于企业金融供应链的认识不足,具体表现为,不能够准确判断供应链的固有特征因而不能够合理的引导与完善相关融资渠道,这就导致中小企业难以借助灵活多样的融资渠道扩大融资,不利于企业资金的高速集聚。

3.信用监督不完善

基于供应链金融对于信用的影响,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资金吸纳过程中缺乏可行性高的配套信用监督政策,导致无法切实地评估中小企业金融运作的信用,与此同时,良性的监督体系未能形成也直接制约了企业信用信息的收集整理,这对于长期评价企业的信用造成了不便。

三、供应链金融的政策建议

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就要借助供应链金融的举措,通过创新的思维方法构筑解决模式。基于现实情况中中小企业信息交互不畅通的现状,要想解决中小企业的现状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设立相应的组织

要规避中小企业中融资的风险,就要通过各种手段为其提供担保服务。采取第三方的新型担保组织来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保障,来实行切实的信用保护。同时建立相应的中小企业评级组织,通过对企业发展中信息的整理统计,来实现完整的资源共享与平台互动,为企业的可持续融资创造良好的机遇。与此同时,要创造多形式多元化的信用体系,形成对中小企业合理的评估与供应链金融相结合的体制,这有利于对企业发展进行恰当评估,最小化融资风险。

2.创造和谐的发展氛围

要想更好地促进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的发展,一方面要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融资渠道来完善我国现有的企业融资体系,另一方面要运用法律法规体系来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基于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从根本上化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还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现实情况。进一步扩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实施一定的优惠政策,建立专门机构负责供应链的运作,进而畅通金融流通渠道,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3.运用系统化思维促进供应链升级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