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总结范文

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总结

第1篇: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总结范文

为进一步加强全国兴农网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继续做好利用气象资源促进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工作,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年全国兴农网工作经验交流活动”,总结交流兴农网的运行和发展经验,统一思想,理清思路,研究新时期兴农网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思路。出席这次会议的,有…的领导,各省(区、市)气象局、计划单列市气象局负责兴农网运行和管理的同志,以及中国气象局各有关职能司的代表。在此,我代表中国气象局,向大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本次经验交流活动是在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的指导下,继中国气象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兴农网建设和发展的意见》(气发[**]290)后,中国气象局组织召开的交流、探讨兴农网运行与发展经验的会议,是一次总结经验、研究问题、探讨思路的专题研讨会,对于各地兴农网贯彻落实290号文件及其它有关文件精神,面向新形势、适应新要求,进一步发挥作用、效率和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就气象兴农网的相关工作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气象兴农网的新发展和新变化

近几年来,在中国气象局的指导和推动下,在各有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下,各地气象部门积极利用部门优势,利用农业和农村经济日益发展、各级政府逐步重视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契机,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大力推进气象农业信息网的建设工作,不断积累新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基本形成了一个覆盖面广、信息传输快捷、服务周到的气象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为促进农业信息化进程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气象部门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

目前,气象兴农网主要有三种开通形式:一是地方政府主办、气象部门承办的独立网站;二是气象部门自行主办、得到地方政府支持的独立网站;三是在现有网站中加挂网页。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国气象农业信息网系统纵向依托覆盖全国的卫星通信系统和Internet网络,已逐步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信息中心来实现信息及时、准确的上传下达;横向以“中国兴农网”为核心,建立连接省级农网中心、涉农部门以及用户的信息收集、分析、网络,基本形成了一个辐射全国范围、以现代化信息网络为基础、以多级服务组织为架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目前,全国已有32个省(区、市)、计划单列市气象局开通了独立的省级兴农网站,有近300个市和1500多个县气象局分别开通了市、县级兴农网,并在15000多个乡镇及行政村建立了基层信息服务站;全国兴农网系统从事信息采集、信息分析与、系统维护的专、兼职工作人员达到了4000余人。

(二)兴农网的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服务手段不断创新

各地兴农网自创办以来,不断丰富服务内容,针对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在原有的信息基础上,对已有的服务信息进行深加工,提供精细的服务信息,不断扩展信息采集渠道,形成以生产信息、市场信息、科技信息、政策信息为重点的农业信息采集体系,拓宽了农业服务信息的采集渠道。比如,安徽、四川等农网结合本地劳务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及时劳务信息,积极开展网上劳务培训工作,受到了外出务工人员和农民的欢迎;各地农网还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利用农网平台开办了招商引资、农业博览会、农产品推介会等多项网上经济活动,积极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各地农网在面向“三农”开展服务的同时,结合农村的实际不断创新服务手段,除充分利用电视、电话、广播、简报、会议等常规信息传播手段外,还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方式,做到“土洋结合”、现代技术与常规手段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安徽农网与移动公司和联通分公司合作开通了致富系列服务业务,提高了农网信息的覆盖面和使用率,而自开办“农民网吧”以来,阜阳市已有50万农民上网了解信息,并使5万多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贵州农经网与贵州电信联合开通的“96111幸福农家”信息热线,新疆兴农网与新疆电信公司合作开通的“农家乐”专线等,通过自动查询和专家咨询的方式,为农民提供的一条方便、快捷、省钱的信息服务通道。四川农网的电子显示屏、信息茶园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方式也吸引了广大的农民朋友。此外,宁波农经网的网上超市、厦门的电子店铺也办得有声有色。

(三)气象兴农网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各地兴农网自开通以来,按照把兴农网办成农民喜爱、政府满意的优秀网站的要求,积极主动地为“三农”服务、为政府服务,不仅在网络建设、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还在多途径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完善兴农网发展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按照“一网多用”、突出办网特色的思路,大力拓展兴农网服务领域,通过积极、主动参与突发性事件的信息处理、网络远程教育、基层党建、地方数字化工程和政务系统建设等活动,以及承建社会网站、集成气象业务系统,把兴农网办成了既是为“三农”服务的信息网络,也是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和为各级政府服务的信息平台,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兴农网以丰硕的建设成果和巨大的服务效益,引起了各种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得到了中央领导、有关部门领导以及地方党、政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受到了农民朋友和广大网民的广泛欢迎。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新华网、人民网、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气象报、科技日报等全国性媒体以及众多地方媒体先后多次报道了气象兴农网的建设、发展成果;总理、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回良玉副总理都曾视察过兴农网,并做出重要指示;中央组织部、国务院信息办、发改委、农业部、科技部、中央党校等各有关部委办领导多次考察、调研兴农网的工作;安徽、浙江、江西、河南、四川、贵州等省省委、省政府领导亲自对兴农网建设进行了部署;各级兴农网中心成为了各有关部门和党校学员参观、学习的典型单位。兴农网的成功运行使涉农企业和农民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进一步改善了政府部门为农服务的形象,并在各地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

现在,一些省级兴农网在各较有影响的涉农类网站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去年由农博网联合农民日报、CCTV农业频道共同发起的“**年中国农业网站100强”大型评选活动中,“中国兴农网”、安徽农网、四川农经网、宁波农网进入“**年中国农业网站100强”。安徽农网先后获得了安徽省政府“优秀政府网站特别奖”、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全省为农民服务让农民满意暨创建人民满意的基层站所活动先进集体”、安徽省信息化领导小组“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等奖项和表彰;浙江兴农网被评为全省知名网站,被杭州市排名为十大各领域领头网站行列,宁波兴农网被评为政府系统十佳网站等等。

(四)存在问题

全国兴农网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但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相比,兴农网的建设与发展应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差距,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兴农网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贵州、安徽、四川、河南、浙江、江西、新疆、宁波等一些省(市)兴农网的运行状况良好、效益突出,在当地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年全国农网会之后,江苏、湖北、云南、厦门等一些省(市)农网加强了工作力度,大大推动了本地兴农网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个别省(区、市)还未完成省级兴农网的建设任务,即使在已建的兴农网中,也有不少单位在信息渠道和服务体系建立方面工作做得不够,兴农网的作用和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解决仍需探索。虽然各地兴农网利用气象部门的技术优势和国家基础网络优势,联合其它信息产业部门在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总体来讲,与普遍实现兴农信息的“进村、入户、到人”的目标还有距离,还需要结合农村的基础设施状况和农民的使用习惯来摸索出更多、更有效的信息服务手段。

3、信息共享工作有待加强。**年全国农网会之后,中国兴农网加强了部门内部的信息共享工作,并组建了“兴农信息库”,各地农网也逐步通过卫星网、互联网等手段进行了信息传输。但总体来看,信息传送和共享工作离统一品牌的要求还有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传输技术培训、完善传输考核制度。同时,与其它涉农部门或信息化部门建立协调合作关系的工作也有待加强。此外,在兴农网开展信息服务的过程中还有一个信息版权的问题,各地兴农网要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避免产生的法律纠纷和经济损失的前提下,努力保证兴农网具有充足的信息量和广阔的信息面。我们这次会议专门安排了一个法律讲座,目的也是为了使各地农网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面对和处理类似问题。

4、兴农网的多渠道资金支持机制以及可持续发展机制还有待探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兴农网主要还是依靠气象部门的事业经费投入来维持,个别兴农网还争取到了各级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这是兴农网公益性定位所决定的。但是,单一的资金渠道也确实影响了兴农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积极探索其它有效的效益反馈机制对兴农网的长远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各地兴农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这些共性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引起上下各方面的重视,需要引起各有关部门的关注与支持,并在下一步工作中加以考虑和解决。

二、以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为指导,努力开创中国兴农网工作新局面

最近,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中国气象局牵头组织进行的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着眼于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中国气象事业必须适应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不断增长的新需求,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新理念,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大力提升气象信息对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大力提升气象资源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的取得,既总结了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过程,分析了中国气象事业在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提出了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所必需的能力建设,即五项战略任务、八项建设工程、四个平台和六项战略措施,这是关系到中国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国广大气象工作者都应该学习好、理解好、贯彻好、落实好新时期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气象兴农网作为气象为农服务的重要窗口和手段,直接面向社会和广大农民群众,是气象部门利用气象科技和资源更好地做好公共气象服务的举措之一,也是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发展农业信息化精神和拓展气象业务服务领域的具体举措。各地兴农网要在“三个气象”理念的指导下,按照气发[**]290号文件的要求,积极推进兴农网的发展,充分发挥国家财政投入的效益,切实履行好气象部门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职能。

(一)要将兴农网的发展与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和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结合起来,通过建立新型的兴农网管理体制来确保兴农网的稳定运行和发展。

气象兴农网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和影响,工作重心也相应地从建设阶段向服务阶段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与各级气象部门对兴农网工作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各地的经验表明,只有成立专门运行机构、配备专业队伍,并按照气象业务的要求和标准进行兴农网的建设和运行,才能抓好农网工作,才能切实发挥出农网的作用和效益。中国气象局将逐步加强对农网工作的目标考核力度,各级气象部门也要逐步把农网工作纳入业务管理范畴,并落实好在资金、人员等方面的支持,以保证兴农网工作的稳定、持续发展。

(二)全力解决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兴农网发挥效益的基础在于农民能否及时得到并利用好信息,因此努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兴农网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兴农网在服务过程中已经采取了各种方式和技术手段积极探索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但总体来看还有很多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和克服。**年中国气象局与中国电信集团就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信息服务合作签署了备忘录并联合下发了文件,为了进一步落实与中国电信在兴农网服务方面的合作,双方有关职能部门确定今年在安徽、四川、贵州、新疆、江西等五个省(区)开展合作试点,通过试点,积极探索新的为农服务方式,千方百计实现涉农信息的“进村、入户、到人”,努力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列入试点单位的这五个省(区)气象局要重视此项工作,要注意总结经验,适当的时候,中国气象局将组织检查和调研,对好的做法要在全国进行推广。全国其它各地兴农网也应该结合本地特点,积极创新和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案,并及时通报有关情况。

(三)“走出去,请进来”,开放式办农网。

农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政府支持、主导,并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农业管理过程信息化、农产品流通过程信息化以及农村社会服务的信息化,而每一个信息化过程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农业、科技、气象、水利等涉农部门以及电信、广电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因此,在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各相关部门应加强相互协作和配合,用大农业的理念形成一种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协调机制,以避免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过程中出现“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的现象,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气象部门在发展兴农网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加大宣传力度、加强部门联合,要善于借用社会力量和资源扩大兴农网的影响和服务效益。安徽农网在这方面的工作就做得比较到位,它们利用安徽农网的技术和影响力广泛进行了宣传,而且也在科技部、信产部等一些部门有了一定的影响。最近中国气象局也在加强与国务院信息办、信息产业部等部门的沟通与联系,目的就是要积极参与和配合有关部门建立跨部门的涉农信息共享机制,并在农业信息化工作上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目标。

(四)加强区域合作和标准化建设,按照集约化发展的思路做大、做强兴农网。

气象部门具有自上而下的业务体制优势,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加强横向和纵向的联合与合作,并在标准化建设和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共同把“兴农网”的牌子做大、做响。今年,中国气象局下达了由安徽省农网和中国兴农网共同承担的“全国农业网站数据交换格式标准”的制定任务,目的就是要实现农业信息的自由交换和共享,提高兴农网信息的访问率。此外,在进一步加强“中国兴农网”的“龙头”作用的基础上,各地兴农网也可以根据区域特点和需求,加强区域合作、协调和互动,充分利用好区域品牌农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整合、优化兴农网的资源,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五)在坚持公益性定位的前提下,积极寻求各种有效的资金投入渠道,探索增强农网自我发展能力的途径。

兴农网作为公益性政府网站,应当以自身的优质服务理直气壮地向各级地方政府或其它社会组织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开辟多种有效的资金投入渠道。同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兴农网也面对着如何更好地与市场结合的问题,面向市场需求创造出经济效益,这也是兴农网工作做出成效的一个体现。因此,各地兴农网在发展过程中还应该依托自身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以及兴农网的品牌优势,在坚持为提供公益的前提下,通过技术输出、增值服务、广告平台等方式,探索效益反馈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机制,不断增强兴农网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几点要求

(一)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入认识做好农网工作的重要性。

兴农网是气象部门发挥气象现代化效益、促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气象部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和实施“三大战略”的重要举措。中国气象局一直非常重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为了进一步推动全国兴农网“为农服务”的有关工作,**年中国气象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兴农网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对今后兴农网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今年年初,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又下发了《关于深入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做好气象为农业服务工作的通知》(气发[**]44号),通知要求“各地兴农网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采取各种手段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使气象、政策、科技、市场供求等各类实用涉农信息能够快、准、多地传送到广大农户、乡镇企业和各涉农单位。同时也要加强部门内外的合作,建立合作机制,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整合和优化”。各级气象部门应进一步提高对兴农网工作的认识,要看到其长远影响,加强组织领导,牢固树立公共服务意识,增强做好兴农网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二)在农网的运行和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发挥效益、突出特色的问题。

1、要解决好兴农网发展与基本业务建设相互衔接的问题。气象部门办兴农网离不开基本业务系统的支持,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气象部门的网络、信息、技术以及专业优势,才能突出气象部门办兴农网的特色,才能充分发挥气象为“三农”服务的效益。

2、要注意兴农网的实用性的问题,在兴农网的建设和发展阶段都要注重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内容,以及贴近“三农”的服务,不要流于形式,特别是要避免兴农网成为摆设和应付任务的工具;

3、要做好兴农网系统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兴农网发展到目前的规模,应该对各级兴农网业务标准、各级气象部门的责任和任务等加以通盘考虑,要组织力量对兴农网的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推动兴农网服务的业务化和规范化。

(三)利用这次研讨机会,总结经验、理清思路、落实措施,使农网切实发挥出实效。

第2篇: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总结范文

农业气候资源开发能力、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为重点,全力推进气象“两个体系”建设,切实发挥气象为农服务的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统筹集约各种有效资源,以提升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

按照公共气象服务城乡均等化发展的要求,遵循“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分类指导、分级负责,需求引领、科技支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结合各乡镇的需求,立足现有基础,科学合理布局,强化薄弱环节,完善网络系统,延伸服务链条,积极推进农村气象技术装备和其它防灾抗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

三、总体目标

利用2—3年的时间,在全县建立较为完善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显著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发展适合我县农村实际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成覆盖面广的农村气象预警信息网络和人工影响天气防御系统,构建有效联动的农村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实现防御规划到乡镇,乡镇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组织机构、自动观测、精细预报、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象协理员到乡镇,应急预案、科普宣传、气象信息员、预警信息到村组,使灾害防御责任主体明确,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综合能力全面提高。

四、年重点工作

(一)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气象预警信息机制;完成各个乡镇行政区域经纬度读取工作;完成各乡镇政府所在地经纬度实地测量工作;完成农安县行政区域内主要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分布调查、统计和分析工作,建立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数据库。

(二)建立县-乡-村三级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组建气象协理员、信息员队伍,建立气象协理员、信息员电子管理数据库;完成气象协理员、信息员的培训工作;完成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并开展工作;完成县-乡-村一体化的电子显示屏、大喇叭(全县60个以上的行政村)为主体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完成县、乡、村气象灾害应急处置预案的逐级编制;县政府出台乡镇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与农业局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防控专家联盟;完成《农安县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手册》、《粮食和经济作物高产栽培农业气象技术系列手册》及管理工作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明白卡、防灾减灾明白卡的编写、印刷工作,建立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明白卡和防灾减灾明白卡发放制度;完成乡-村两级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设备采购、安装、调试工作;完成我县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建设。

(三)完成第二期人工防雹网络建设工作。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益,进一步加大标准化防雹站建设力度,更新现有10部陈旧火箭发射装备,新建2个防雹站,使地面作业装备控制面达到全县农田面积的接近75%,切实提高我县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科技水平和总体效益。

(四)完成对现有陈旧的12个乡镇加密自动气象站改造升级工作;新购置4部自动气象站设备,分别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增设2个2要素自动气象站和在气象灾害关键区域布设2个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切实增强对突发气象灾害的自动监测和及时报警能力,进一步增强防御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能力。

(五)编制我县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气候区划图,编制出台我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对符合标准的部分乡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因地制宜开展诊断服务;完成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体系建设。

(六)年内,完成1个特色示范村的“三辣”种植大户的“直通式”联系,实现针对性和快捷性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政府将对气象为农服务进行资金投入,并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县政府对乡镇的目标考核内容。

第3篇: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问题;对策;气象灾害

中图分类号: S1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9.058

1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基础业务仍需加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产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呈多样化发展的趋势。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而天气的变化对这些经济作物的影响很大,一旦发生气象灾害,将会造成严重的损失。这就要求气象服务应不断提高对各种突发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及评估,预报准确率、预报时效、精细化程度、预警能力及应急能力的提升,农业气象基础业务的水准需进一步提升。

1.2 设备陈旧、监测手段落后,缺乏试验研究

近些年,我国对气象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是提升的空间仍然很大,一些地方的气象部门、观测站等仍存在设备相对陈旧、现代化程度低的情况。监测手段落后,硬件的制约,导致一些先进的手段和方法无法实施,一些试验研究无法开展。虽然在农业气象中长期的气象数据资料较为完善,但在同步的农业生态环境观测方面资料却相对缺乏。部分地区的大量监测指标、观测仪器、模型等不能形成配套,导致观测数据在汇总、处理上都不能快速、及时地进行,影响测报的准确度。

1.3 缺乏气象专业人才

气象服务工作,特别是基层一线的气象数据的观测是一项相对枯燥和辛苦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比较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气象知识,而且要求具有一丝不苟、刻苦钻研的敬业精神,工作时要全身心投入,不能有半点马虎,因为一个数据的误差就可能影响整体预报的准确度。专业水平高的人才不断流失,不愿从事这些基础的工作,而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又做不了这项工作,人才的缺乏一直是气象服务工作发展的瓶颈。

1.4 多学科交叉研究不足,缺乏创新

农业气象只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单一影响因素,在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中,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人为因素等都能造成气象的变化。而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中,在与其他方面的结合、拓展方面明显缺乏,低水平重复的内容较多,不能真正意义上进行拓展和创新,与专业的服务能力还有很大差距。农业气象服务质量的提高,须要进行科学创新,突破现有学科的界限和制约,把农业气象科学与综合项目研究相结合,走出一条多学科交叉相融的发展之路。

2 做好农业气象服务的相应对策

要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因地制宜解决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不断完善乡村气象服务体系,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优化气象监测预报系统,建立气象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以高质量的气象服务来促进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2.1 完善农业气象监测网及农业气象服务平台

通过气象监测网,可以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专项服务,在温、光、湿及二氧化碳等气象要素的测定方面,只有增加小型气象站的密度,形成监测网,才能真正满足要求,提高服务质量。充分调动各级农业气象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建立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深入基层并与基地园区、农民合作社和种养殖大户及乡镇政府建立“直通式”联系,提供专业的、有针对性的气象专项服务,及时准确预警信息,预防突发灾害性天气,有效进行防灾减灾。

2.2加大投入力度,升级硬件和软件

对于农业气象事业,要加大投入力度,完成基层气象部门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工作,淘汰落后的仪器和设备,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升级监测手段,提高数据采集的质量和速度。引进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气象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农业气象服务水平的提高,打好人才基础。

2.3 建立部门联动,实现交叉研究

积极组织农业、水利、林业、畜牧及有关涉农部门对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生产气象条件等进行会商,开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联合调查活动,对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指导农业生产相关主体采取科学补救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开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不断拓展和创新,进一步完善农业气象服务。

2.4 创新农业气象的及灾害预警手段

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中,要以满足农业生产为中心,找准切入点,不断总结和创新,为农业生产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个性化的服务。提高测报准确度,拓展渠道,积极主动应对气象灾害,利用电视、报纸、手机、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12121”平台、互联网、微信、微博、乡村气象信息服务站等多种形式进行气象预报的,以最短时间、最快的时效使信息传达到每个角落,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第4篇: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朝阳 ;气象为农;两个体系

中图分类号: S42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7.057

1朝阳市农业农村生产现状

朝阳市位于辽宁省西部,为蒙古高原向沿海平原过渡地带,总面积1.97万平方公里,占辽宁省总面积的13%。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冰雹、大风、暴雨、洪涝、低温冷害、霜冻、雷暴、暴雪、大雾等。全市农村人口259.1万人,占全市人口的69.6%。朝阳市农业产业结构主要是玉米、杂粮杂豆、油料、蔬菜、干鲜果品、食用菌、畜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农作物播种面积724.79万亩,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100万亩,气象防灾减灾和农业增产增收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有着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2朝阳市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专项建设的现状

在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推动下,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朝阳市气象部门从2011年开始大力加强 “两个体系”专项建设,着力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

2.1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截至2016年,全市六个县(市、区)均成为“两个体系”专建设实施县(1个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实施县,1个农业气象服务实施县)。近年来,中央财政共投资778万元支持朝阳市开展“三农”专项建设,地方政府积极推进气象服务“两个体系”项目建设,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方面给予支持,合计匹配建设资金843.5万元。通过市、县两级的共同努力,较好开展了农业气象服务,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气象为农服务的组织机构、体制机制、业务平台和服务模式已经初步形成。

2.2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2.2.1组织机构有利保障 2012年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成立朝阳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朝政办发〔2012〕3号),成立了由主管副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任成员的朝阳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也成立了相应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截至目前,各县(市、区)均设立了专门气象防灾减灾机构,修订完善了本地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积极出台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开展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2.2.2体制建设日趋完善 市政府于2012年印发《朝阳市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朝政办发〔2012〕4号),市财政投资409.2万元开展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工程建设。通过实施该项目,朝阳地区已建设完成24套日光温室小气候自动观测站和147个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配套设备,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经费也被列入其中。该方案规定:气象信息服务站业务运行维持经费、气象信息员工作经费、日光温室小气候自动观测站维持经费、气象信息综合平台业务维持费等年度项目运行业务维持经费要列入各县(市、区)财政预算。该方案的印发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了长效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2.2.3业务平台发挥作用 各县局均完善了农业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建立了无缝拼接显示屏,同时对业务平台和预警信息平台建设进行了完善,实现拼接屏与县级综合业务平台的对接。建立了气象为农服务信息平台,更新了设施农户、畜牧养殖户信息库,与涉农部门合作为农户《专题气象服务信息》、《春耕春播期气象服务专刊》、《农业天气预报》及《特色农业气象信息》等重要气象服务信息,发送到市政府决策部门、各相关部门、乡镇以及服务对象手中。平均每年制作决策气象信息近三百期。

2.2.4服务模块形式多样 各县局均与当地农业局、民政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站、森防站等部门及涉农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联合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将各县相关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纳入重点服务对象库,每年完成一次数据库更新工作,同时针对重点服务对象,开展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培训。100%大户和气象局建立了直通式联系,并通过电子显示屏、网站、微博、一键式预警信息系统向种养殖大户发送各类气象信息,指导农户科学安排农事活动。

3下步工作重点

一是要进一步争取地方财政投入,加大对重点工作的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市政府出台气象为农服务的专门政策,继续将气象工作纳入对各县级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指标范畴,保证当地政府对气象为农服务建设工作的经费投入。

二是要加强与外部门合作共赢,促进多部门联动。与民政、水利、国土、林业、交通、农技等部门签署合作协议或联合印发文件等方式开展合作,实现数据资源、人力资源、网络及技术资源、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共建共享。

三是要全面推动“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工作,结合全市农业发展布局,发展适合“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专项气象服务业务。

参考文献

第5篇: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总结范文

世界人口不断增加,我国人口已经超过十三亿,巨大的人口压力对事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粮食问题的矛盾也凸显出来。如果人口不断增加,而粮食产量没有提高,人均占有量越来越少,社会矛盾就会激化,给社会及国家的安定带来隐患。农业生产如果单纯的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量,将更加激化生态环境的破坏。植物生长需要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这方面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但是人类在进行生产活动的时候,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对大气又造成了污染,这样的农业生产基本上维持生态平衡。但是,这样做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扩大耕地面积,自然植物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加剧,生物灭绝,水资源减少等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这些问题的加剧反过来会给农业发展带来进一步的影响。所以,发展生态农业是提高农业产量及质量的必由之路,加大对农业服务已经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2气象保障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1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作为基层气象工作人员,除了为农民提供气象信息服务,还要帮助农民了解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气候对不同农作物的影响,根据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等等。要了解气象对保障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首先需要了解气候和农作物生长的关系。2.2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一般农作物在日均温≥10℃的情况下才能活跃生长,可把日均温≥10℃的持续期视为农作物的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均温累加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根据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南向北可以分成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五个温度带,另外,还有一个地势高、气候寒冷、面积广大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2.3气温的日较差和光照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白天气温高,日照强,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能产生更多的营养物质;夜间气温低,农作物的呼吸作用被削弱,减少了对能量的消耗,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

2.4水分条件制约着农作物的生长,不同的农作物需水量不同需水较多的农作物有水稻、甘蔗、茶叶等,需水较少的农作物有甜菜、小麦、玉米和高粱等。棉花在播种期和生长期需水较多,采摘期需水较少。我国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分布上东南多、西北少。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东部为种植业,西部为畜牧业。大致以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南方为水田农业,北方为旱作农业。

2.5光热、水分的组合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水、热条件在时间、空间上结合得越好,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我国东部地区季风气候的显著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但因夏季风不稳定,气象灾害频繁。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有旱、涝、低温、冻害、干热风等,其中干旱的影响范围最大。如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强烈,但降水较少,易造成春旱;7、8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高温少雨,形成伏旱。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强烈的降温会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尤以秋季和春季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3气象服务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气象部门对信息的预测越来越准确。通过及时的气象服务,可以尽早知道即将可能发生的天气变化和气象灾害。基层工作人员给予及时的帮助,使农民及时掌握这些天气变化,可以根据变化做出相应的对策,尽最大可能保障农业生产。

3.1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气候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巨大的,气象保障服务可以及时为地区提供详细的气候变化。现在,我国的农业正朝着生态农业的方向发展,积极改进种植技术,提高单位面积的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然而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气候,如果没有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盲目改进产业结构,只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负增长,严重的还有可能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其他作物生长。所以,转变农业生产结构,必须依靠气象服务提供准确的信息。

3.2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农作物的生长必须依赖光、水、温度等必要的气候条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的气候也发生很大变化,气温普遍提高,这对农作物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不同的作物需要不同的生长气候,所以气候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可以对局部地区的气候变化做出预测,指导农民有效地根据气候变化改变作物的种植方法,同科学技术相结合,不仅不会影响作物生长,还会相应地增加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3对恶劣天气做出预警,防患于未然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气候是瞬息万变的,如果没有及时对恶劣天气变化做出预警,农民没有防范措施,气候将会给作物生长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是颗粒无收。气象保障服务通过对气象及时监控和准确预测,尽早通知农民做好防范措施,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同时,保护了局部的生态环境。

3.4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农作物生长离不开气候,气候的变化就会导致作物生长发生变化,作物发生变化,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土壤、水资源都会随之发生变化。气象保障服务可以为农民提供详细的气候变化,农民依据这些有效的预测数据,可以对作物生长做出及时的判断,或者根据气候的变化转移种植方向。所以,气候保障服务对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有很大的作用。同时,气象保障服务通过对气候的及时准确预测,达到保护现有耕地、避免开辟新耕地的目的。保护耕地,防止水土流失,减少风沙等,气象保障服务对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起到很大作用。

4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的思考

随着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涉及的农业气象研究与服务内容也越来越区域化、精细化。(1)发挥传统科研业务服务优势,进一步明确各级农业气象服务的职能和分工,扩充服务内容,互相补充。原有的农业气象服务渠道比较有效,需要继续发挥已有优势。对部级业务单位,主要开展全国性农业气象服务项目和全国产品,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气候变化研究、粮食产量预报等开展国家粮食安全分析评估、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及生态质量评价等,部级服务产品应更好地发挥对省级业务单位的指导作用。(2)部级管理部门应该进一步推进观测系统的优化设计和观测资料的综合利用。根据国家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建设的总体设计与安排,认真研究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布局与观测要素设计,既满足部级新的业务发展服务的观测、科研需求,又给地方气象部门根据地方特色有机补充、调整农业气象观测体系一定的自。(3)发挥基层单位面向生产一线、科研业务紧密结合的优势,积极开展研究和服务。对省级及以下科研业务单位:①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服务对象,开展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不同农业生产对象的气象服务需求,进一步凝练和总结,以发现阻碍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的科学技术问题和机制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服务工作;②要积极支持和鼓励省地县气象部门设立专门的农业服务专项,开展短平快的实用技术研究、气象保障咨询服务、气象灾害防御、农民气象知识培训等工作。(4)加强基层工作人员同农民的密切联系。地区农业发展离不开气象的保障服务,农民需要准确可靠的气象信息,同时,获得气象信息的通道要时刻保持畅通。这就需要基层气象人员同广大农民保持紧密联系。基层工作人员除了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还需要经常走进农村,帮助农民学习了解对各种气象灾害的预防和对农作物的保护,普及气象知识。基层工作人员同农民共同努力,才能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5总结

第6篇: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气象信息;服务;农业生产;作用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根据生产经验和自我气象观测判断气象状况,往往由于判断失误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极端的天气状况会严重制约农业的高速发展。伴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不断推广,使农民更加科学地应对自然灾害,极大减少了农业生产中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促进现代化农业生产高效进行[1]。

1我国气象信息服务现状

1.1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气象信息服务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气象监测建设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气象服务工作正在向信息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气象信息服务不仅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而且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对于气候和天气作出准确分析,使人们防患于未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较为薄弱,大多数地区依旧依靠天气状况进行农业生产,天气状况的变化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及质量。只有借助现代化的气象信息服务,才能够为农业高效生产提供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因为气象服务可以精确地预测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及区域,可以为人们采取防御措施预留宝贵时间,因此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当前气象信息服务存在的不足

现阶段我国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已经基本完成,现代化气象服务每年都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是在部分偏远地区,由于经济水平落后、人烟稀少等因素,给气象服务站的建设工作带来极大困难,这些地区仍旧采用传统的技术进行极端天气灾害的预防,由于预测结果误差过大,给该地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2]。总之,当前我国气象信息服务整体呈现良好局势,但是部分地区气象服务水平仍比较落后,需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改进,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资讯,以促进农业高效生产。

2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1在农业生产中的防汛作用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洪涝灾害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洪涝灾害具有毁灭性强且不容易补救等特征,因此洪涝灾害预防措施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的质量。除此之外,洪涝灾害还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及农业生产工具造成威胁,所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做好洪涝灾害防御工作尤为重要。在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往往根据生产经验及气象观测进行判断后采取洪涝灾害防御措施,由于预测失误造成巨大经济损失[3]。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利用现代化气象技术,气象部门可以根据采集到的气象信息作出精确判断,基于气象部门的网络系统,将农业气象信息及暴雨预警信号及时出去,为农民进行洪涝灾害防御工作预留宝贵的时间,以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2在农业生产中的抗旱作用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抗旱工作和洪涝灾害防御工作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自然环境逐渐恶化,极端气候频繁发生,给正常农业生产造成不良影响。基于此种情况,气象监测部门根据采集的气象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对气象发展趋势进行详细分析,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极端天气造成的经济损失。夏天作为农作物生长的黄金时段,如果农作物生长水分不足会导致旱苗现象,因此在夏天做好农作物的抗旱工作极为重要。而现阶段的气象信息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气象安全保障,不但可以对于极端天气进行预测,同时运用雷达技术对气象的观测,以及通过人工降雨等措施使作物的旱情得到缓解等,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质服务,促进现代化农业生产向更好的方向发展[4]。

2.3农业灾害知识宣传作用

在气象信息服务工作中,除了具有对极端天气的预测作用,还包括农业灾害知识宣传的作用。气象信息服务的主要工作为对气象监测的气象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并且对这些气象信息作出科学分析,同时将这些基础的气象知识传播给广大农民,使农民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掌握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不断提升农民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现代化农业生产高效进行[5]。

3总结

本文通过对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发现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众多气象因素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因此提高气象信息服务质量对现代化农业生产有重大意义。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对于极端的自然灾害防御工作预留宝贵的时间,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推动我国现代化农业经济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翟国芳.农业生产中气象信息服务的应用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2,32(6):130.

[2]田苹,叶泓麟.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J].吉林农业,2014(11):63.

[3]李芬.中国农村气象服务的现状、需求及其发展策略[J].农学学报,2013,3(4):62-67.

[4]张钛仁,匡晓燕,潘双迪,等.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法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4(2):101-106.

第7篇: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总结范文

河北省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兼跨内蒙古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为山区、丘陵和高原,其间分布有盆地和谷地,中部和东南部为广阔的平原,海岸线长487km。现有耕地667万hm2以上,大部分的地区农作物可两年三熟,但各地耕作制差异很大。全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薯类等,经济作物以棉花、油料、麻类、甜菜、烟叶为主。由于地形地貌的空间分布不同,加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致使县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表1)。河北省的区域经济在发展不平衡的同时,不同区域也存在着不同的优势。在河北省西部的太行山麓和燕山山脉,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盛产板栗、核桃、苹果等干鲜果品;张家口坝上地区,牧草丰沛,畜牧业发展较好,大棚蔬菜这几年也有发展,同时兼有旅游资源开发,在中东部的平原县(市),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农业结构特点。石家庄以南各县经济作物棉花为主,在衡水、沧州、保定东部、廊坊等平原地区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小杂粮等大面积种植,同时蔬菜、水果、药材、花卉等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发展迅速;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水产养殖捕捞特色产业带。全省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农业经济区域布局。

2河北省农村工作中的气象服务需求

面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气象为“三农”服务的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2]。河北省农业生产受气象条件影响显著,如何发挥区域优势,最大限度地避免农业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河北省气象部门任重而道远。

2.1种植结构调整中的气象服务需求

河北省种植结构调整总体规划中确定粮食作物以保护和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为前提,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推进结构调整。小麦要调整种植布局,压缩山地丘陵、黑龙港沿海等一些严重缺水和种不保收的地区小麦种植面积,对生产条件较好、适宜小麦种植的京广、京山沿线和黑龙港流域地区,要根据市场需求,优化小麦品种结构。依据水资源特点,合理调整玉米种植布局,压缩水资源短缺的承德、张家口、太行山区、黑龙港地区玉米面积,扩大优质蛋白玉米、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等加工专用型玉米品种和甜玉米、糯玉米、笋玉米、爆裂玉米等特用玉米品种,满足不同用途需求;大豆实行区域化种植、基地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夏播大豆,优化品种结构,发展高蛋白、高油、无腥、优质大豆生产,满足不同加工需要;杂粮要根据河北省的自然优势,在张家口、承德等地发展蚕豆、绿豆、芸豆、莜麦、荞麦、谷子、脱毒马铃薯等优质杂粮,在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西部太行山区重点发展谷子、红小豆、甘薯等杂粮,在黑龙港地区重点发展谷子、高粱、红小豆等,在唐山、秦皇岛等地重点发展高粱、甘薯和杂豆。按照河北省稳定粮食、提高菜果、做强畜牧的思路,根据河北省确定的粮食种植结构发展规划,气象部门应侧重研究不同区域布局,不同种植结构,各个种植品种的气候特性,引种气候条件。发展具有地方特色、保障粮食安全、适应气候变化的现代农业和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同时针对节水农业、特色林业与畜牧业、无公害农业、观光农业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研究灌溉指数预报、施肥条件预报、光照条件预报、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预报。分析调查区域畜禽养殖结构、研究畜禽养殖气象条件。开展农业种植结构、农业气象灾害、作物气象灾害指标的普查,收集整理农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专家等相关信息,建立农业气象服务数据库,为开展针对性的服务打好基础。

2.2新农村建设中的气象服务需求

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来看,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新农村的建设意义重大[3]。为“三农”服务是气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起“自下而上”的公共物品供给机制[3],在提供服务之前广泛征求广大农民意见,对于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河北省的新农村建设中,气象部门要多视角、多方面、多层次分析农村气象服务需求,形成不同服务特色、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服务手段的县级气象服务中心,主动参与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市,气象工作要着重生态环境建设,服务可持续发展;在冰雹、雷击灾害多发地区抓好人工防雹、防雷工作,实现防灾减灾效益最大化;在风能、太阳能丰富的县市,搞好能源普查和气象条件分析,发展新能源气象服务,服务低碳经济;在土壤沙化严重的坝上地区,积极开展防沙治沙气象研究;在山洪、泥石流易发的山地、丘陵地带,重点是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测服务,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河北省果菜日光温室最佳发展区域的唐山、秦皇岛、廊坊、沧州、衡水5市大部,邢台东部、保定中东部、石家庄个别县、承德局部[4],开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的小气候应用研究,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在近海区域设浮标站,实时获取海洋气象要素和海洋环境要素,分析水产养殖适宜气象条件,逐步满足养殖业需求,建立海洋气象专业预报服务系统,服务港口生产、海洋捕捞、海洋运输、海岛旅游;河北省是农业大省、研究表明旱灾是影响河北农业生产的最主要灾害因子[5],省内水资源匮乏,全省要统筹发展人工增雨(雪)工作,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云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新民居建设中,应进行村庄选址和布局的气候可行性论证,严格执行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避免潜在的气象灾害发生。

3如何实现河北省农村气象服务需求

气象工作如何在缩小县域经济竞争力差异,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中发挥作用;如何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深入开展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研究,围绕新产品选育、农业产品质量控制、病虫害防治、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1]中提供气象支持,是河北省气象部门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1首先应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方式转变

近年来,县级气象部门工作领域迅速扩大,从人工影响天气、防雷管理、行政审批、预报服务到灾害管理,再到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任务非常繁重。未来的县级气象部门除了要继续拓展服务领域外,还要更加重视深化业务技术,把已经开展的业务做好、做扎实。气象观测要在丰富观测项目、增加观测的时空密度和提高稳定性、准确性、代表性、针对性上下工夫,努力实现向全县范围自动站连续观测的跨越。要开展内容更多、更复杂的农业气象观测。在气象服务方面,不能简单地转发上级气象台站的天气预报产品,而要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精细化、专业化的气象服务,要做省、市气象局做不到的事情,把县级气象部门建成专业化极高的气象服务中心[6]。

3.2开展气象科技创新,为农业气象服务提供科技支撑

新时期的农业经济需要的气象服务较以前的服务产品更精细化、专业化、定量化,在深入研究当地各种作物生长对气象条件的需求基础上,建立气象为农业支柱产业精细化预报方法、服务模式和业务流程及服务平台[7]。研究不同区域主要农作物关键生育期和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制作客观农业产量预报。要开展农业气象定量评价服务,在作物生长期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提供作物前期气象条件对其影响评价和未来天气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利弊分析和对策建议,使农业气象服务深入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气候区划和气候资源调查评估工作,积极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种植结构调整,适时开展农业名优特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和气候论证,为发展名优特农产品提供适宜分析和风险评估[6]。

3.3利用新技术、新手段,解决气象信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随着3G、3C(IPTV)、Web2.0等新技术的普及,势必将对气象信息的产生重大的影响,气象信息的将朝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以任何可能的方式最及时、最方便地获得所需要的气象信息和服务的方向发展,同时将使预报服务朝网络化、办公移动化等方向发展[8]。2010年,我国的“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已经启动,新农村气象服务应与科技创新结合,与“三网融合”技术和运行平台相接,让广大农村用户足不出户,通过电信网络、互联网络、广播电视网络三网中的任何一方,能轻松实现调取最新的服务产品,最大限度的实现人机交互功能。

3.4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走出气象办气象

针对新农村建设的气象服务需求,河北省气象部门提出构建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立多部门联合协作的灾害监测预测预警评估系统和灾害防御体系[9],进一步完善专业化的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发展具有地方特色、保障粮食安全、适应气候变化的现代农业和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将气象信息的传播与服务纳入地方政府工作信息网,逐步建立精细化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覆盖广泛的预警信息网络、有效联动的应急处置组织保障体系和预防为主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防范机制,发展适合农村基本情况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统筹气象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8篇: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总结范文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气象局长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国、全省气象局长会议和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总结工作,分析形势,研究部署今年的气象工作。刚才,省气象局纪检组长赵国令同志作了十分重要的讲话,希望大家深刻领会,认真抓好落实。会议还表彰了2011年度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省气象局多年来对气象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全市气象事业发展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进一步增强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信心

一年来,全市气象部门在省气象局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切实履行部门职责,主动加强气象服务,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为实现全市粮食生产“八连增”、农民收入创新高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及时准确预报了关键时期重大天气过程,为湖2次塌坝度汛、羊毛湾水库安全泄洪和防抗50年一遇秋淋灾害提供了优质服务,把灾害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为农气象服务成效显著,在长武县开展了大规模的防雹作业应急演练,先后组织5次大规模增雨防雹作业,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不断拓展,气象的功能充分彰显;省市合作进一步深化,《市“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有效落实,共安排的8个气象重大项目中3个已全面建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11年,市气象和人影工作受到市政府通报嘉奖,市气象局被评为全省气象系统特优单位。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气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近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气象灾害的突发性、多发性和不可预见性越来越突出,各种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危害越来越大,气象工作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各级气象部门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要求,着力在加强气象能力建设和搞好服务上下功夫,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二、突出重点,推动气象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市转型发展、顺势跨越的关键一年。全市各级气象部门要服务大局,紧盯目标,积极探索,狠抓落实,努力推动气象事业突破发展。这里,我着重强调四点:

(一)着力抓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工作的文件精神,重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作,特别要做好汛期、关键农时季节、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服务,强化预警信息能力建设,有效防御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要切实加强极端天气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潜心研究灾害性天气在我市发生、发展的规律,做好每一次的技术总结,集中解决制约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根本问题。要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及时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搞好防雹增雨等防灾减灾工作。要开展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气候可行性论证,为项目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二)着力抓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要继续深化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扩大农业农村气象覆盖面,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水平。要围绕服务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大与涉农部门的合作力度,积极开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专项气象服务。要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加强对林草植被覆盖、农作物长势情况监测和粮食产量预报,指导农业生产。要大力开展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不断优化农业结构。要加强渭北果区人工防雹增雨体系建设,提高作业预警、决策、指挥和保障能力,以气象减损促进农民增收。

(三)着力抓好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现代化建设是提高气象服务水平的重要保证。气象部门要认真实施“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积极落实省气象局与市政府签署的市“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以项目为抓手,加快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山洪灾害防御工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和新一代天气雷达等重点项目建设,提高突发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要组织实施好省局安排的“火车头计划”,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与人才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气象科技水平。要抓好市气象防灾减灾应急指挥中心大楼建设,确保年底封顶,提升我市气象工作的外在形象。

(四)着力抓好气象公共服务工作。要针对我市重点工程建设、交通运输、旅游、重大活动等需求,积极开展专项服务,在预报准确率和时空分辨率上求提高。要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工作,为我市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等提供气象支撑,不断提升气象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三、加强领导,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第9篇: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气象服务农业

[ Abstract ]: Linxiang is an agricultural big city, agri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inxiang, and the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for the agricultural support is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of the development of Linxiang agriculture, is the development of Linxiang agriculture rural social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work. In the new situation,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the fundamental position of agriculture in Linxiang, promote Linxiang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for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t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meteorological prediction ability and disaster. At the same time to meet the need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hould change the service model, improving the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for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uch ability make agriculture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of good solid.

[ Key words ]: AgricultureMeteorologicalService

中图分类号:P405 文献标识码:A

临湘地处湘北边陲,市域资源丰富。北部8个湖区乡镇是粮、棉、水产重要生产基地;南部9个乡镇,林海苍莽,矿产丰富,有近百万亩松、杉、竹、茶、药,尤以茶叶享誉中外。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4,无霜期259天,日照率41%,降水量1469.1毫米。气象条件是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农业生产的对象和农事活动与自然环境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参与生产的全过程并显著地影响生产成果,所以气象为农服务质量的好坏是至关重要的。气象为农服务的建设包括:加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能力等。

目前临湘气象为农服务尚还不能完全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作为基层气象台站,为了满足临湘农业生产的需求,必须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气象为农服务技术,才能把农业气象服务工作踏实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对气象信息的需求尤为旺盛,但平时农民们的气象信息主要来源于天气预报、手机短信、报纸等,所以我们要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据调查,有53% 的农民认为天气预报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有41%的农民认为天气预报基本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6%的农民认为天气预报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民群众对气象部门的气象服务满意度为95%,一致认为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高,但是中期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1】。正因为这样我们更要加强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使其能更好的为农业服务。对于临湘农业的田间管理,农民更关心的是在农作物生长期的各种农业气象信息,其中包括农业气象预报(适宜播种期、发育期),农业气象灾害(倒春寒、干旱、暴雨、大风、冰雹、连阴雨、初霜期、终霜期)预报和有利于病虫害发生的气象条件预报。许多农业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危害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因此要重视农业灾害的气象监测预报、预测预警、评估及控制技术,实现与天气、气候密切相关的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及其减灾控制【2】。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持续深入发展的部署安排,以“提能力、建机制、促合作、强基层”为工作重点,大力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的建设;以提升科技能力和作业效益为重点,大力推进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安全发展。切实增强农业防御气象灾害的水平,切实提高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和空中云水资源的能力。我们应着力提高适应一线生产需求的气象服务能力。故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气象为农服务。

一、加强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为了提高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总体水平,满足农业对气象信息服务日益增长的的要求,就需要大力加强气象服务能力的建设,以期能够随时让农民了解气候变化,以及做好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首先应结合当地农业的实际情况,做好气象服务能力上的建设,充分发挥气象信息服务技术方面的特长,并在此的基础上,努力把气象为农服务的工作水平提升。

二、转变观念,增强气象信息服务质量以及强烈的责任感。

农业是我市的基础产业,所以在农业气象信息服务上,一定要十分重视。要坚持用现代化技术对农业进行服务。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形势下,要立足于先保证农业生产可以有序的进行,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做好气象信息服务,不能因为经济效益问题就轻视农业生产问题,一定要让基层气象工作人员树立为农服务的意识和责任感。当前工作的重点是结合气象灾害对我市农业生产影响的特点,做好在农业生产中如何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的对策。在充分掌握和利用气象信息的基础上,帮助农民做好农业产品的运输、储藏、销售、市场确定等步骤,有效降低农民的经济成本,合理调节目标市场,提高农民的收入。

三、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延伸气象服务领域。

随着临湘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农民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要坚持以需求为牵引,以服务为引导,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本地气候资源,不断提供系列气象服务产品,努力扩大气象为农服务领域【3】。一是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二是加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三是加强农业气象决策服务。我们要不断深化气象为农服务的内涵,组织农业、气象等部门,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与运用的气象研究。总之,我们应帮组农民把自然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最大程度的使农民增产增收。

四、完善气象公共服务手段,拓宽信息服务渠道。

准确及时为当地农民提供气象信息服务,是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生命线。为此,我们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完善服务手段,大力推进气象服务进农家、到田头。一是务实工作基础。全力推进市、镇、村三级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编织气象服务网络,努力务实基层基础工作。大力推进气象为农服务示范村建设,努力实现“服务平台链接到基层、数字预报延伸到乡村、预警广播覆盖到农户”的建设目标;二是提供优质服务【4】;三是搞好科普宣传。为加大气象知识宣传力度,我们应该大力实施“千村万户”气象知识普及工程,来扩大气象为农服务范围,提高气象为农服务水平。气象为农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当发生重大气象自然灾害时,时间就是一切。而构建气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就是为了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根据临湘自身特点,建立好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农情、雨情、灾情及作物病虫害、农业气象条件评价等信息的实时共享,对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要加强气象知识的普及,使之为农业更好的服务。努力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是临湘气象人的重要职责所在。一方面,要充分认识气象为农服务对农业生产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一定要站在从气象事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另一方面,必须稳定临湘的农业基础地位,满足农民农业生产的最根本的需求,不断强化气象为农服务的质量。

总之,气象为农服务,就是帮助农民趋利避害,既要做好防灾减灾,又要保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当然,气象为农服务也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发展临湘农业经济所需的一项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张顺玲,李全荣.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探讨 [J]. 吉林农业,2009(7):74-75.

[2]高胜利,林敏,金苏微,等.农业气象服务更新的几点探讨[J].现代农业,2008(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