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节约粮食管理制度范文

节约粮食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节约粮食管理制度

第1篇:节约粮食管理制度范文

一、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节粮减损制止粮食浪费的重要意义

(一)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务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化节粮减损重点任务,确保取得良好成效。

(二)充分认识节粮减损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粮食关乎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去年以来,受肺炎疫情冲击,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凸显。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不足,从中长期看,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粮食浪费问题不可小觑。我们务必要保持危机意识,时刻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三)大カ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党的优良作风,是一种优秀品格。无论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都要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都要主动履职,大力发扬“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优良传统,在推动节粮减损工作中走在前,做表率。

二、加强粮食流通管理,做好节粮减损工作

(一)充分发挥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作用。支持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提升专业化水平,切实为种粮农户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收储、代销售服务,促进粮食提质增效,减少粮食产后损失,为“优粮优储”奠定基础。鼓励开发绿色环保烘干设备,更好满足粮食干燥需求,最大限度减少收货环节粮食损失。

(二)大力实施低温绿色储粮。运用好低温、智能等储粮新技术、新设备,深入推进农户科学储粮,减少储粮损耗。抢抓实施第二轮“优质粮油工程”契机,支持粮食企业建设绿色低温仓储设施,执行《低温储粮技术操作规程》地方标准,加大低温绿色储粮和信息化管理研究运用,充分发挥低温储粮效益。推广应用储粮新技术,积极开展各种卓有成效的科学储粮活动,不断降低粮食收储过程中的损耗。指导帮助农民科学储粮,推广适用农户的储粮新装具,为农户提供科学储粮技术培训和服务,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三)切实提高粮食运输效率。鼓励企业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等信息技术,提高物流速度、降低粮食运输损耗。鼓励企业加强溯源体系建设、提高供应链减损保障能力,探索粮食物流新商业模式,降低损耗率。

(四)大力推动全产业链节粮减损。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倒逼和对消费的引导作用,主动对接农业农村、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切实降低粮食在收获与餐饮消费环节的损耗浪费,推动全产业链节粮减损。

三、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强化依法依规管粮节粮制止浪费

(一)严格执行法规制度,推进各项制度执行。在地方粮食安全保障和储备管理立法中对节粮减损作出相应规定,积极探索制定粮食产后减损法规制度及具体工作指导意见,大力推动政府主导、需求牵引、全民参与社会协调推进的体系机制,统筹各类相关主体,从技术研发应用、宣传教育、标准规划、管理机制、投资引导等方面,指导粮食流通各个环节节粮减损增效工作。严格执行《粮油仓储管理办法》《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粮油储存安全责任暂行规定》等制度标准,落实储粮质量安全责任制和各项管理措施,确保储存粮食数量、质量安全。

(二)强化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压紧压实区域粮食安全主体责任,将爱粮节粮制止粮食浪费情况纳入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内容。

(三)完善粮油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粮油标准宣传贯彻和跟踪评价,完善粮油标准体系建设,强化以标准制修订促进节粮减损。

(四)推广节粮减损新技术新成果。强化科技创新,积极开展粮食储存、物流等领域节粮减损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高效减损。

(五)加强粮食流通监管执法。着力维护粮食流通秩序,对压级压价、掺杂使假、不按合同出入库等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压紧压实属地监管责任,加快推进信息化监管和信用监管,强化监管实效,不断增强执行力和权威性,坚决防止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

(六)搞好爱粮节粮宣传教育。认真组织开展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等活动,充分发挥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作用。通过粮食安全主题讲座、“小手拉大手,爱粮节粮进粮库”等活动,大力宣讲粮食安全形势,普及节粮减损和营养健康知识。

(七)倡导文明健康消费观念及生活方式。切实增强勤俭节约意识,真正把厉行节约、文明用餐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一种生活方式,把爱粮节粮理念贯穿于食堂就餐、家庭用餐、外出聚餐等全过程各方面。大力弘扬优良传统,歌颂节俭美德,倡导科学膳食,推行健康消费,营造“爱惜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浓厚氛围。

第2篇:节约粮食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节约; 粮食; 开展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4-0100-01

一、思想是先导,行动是落实

以创建“节约型学校”和健康促进学校为抓手,把节约粮食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素质和改进校园环境管理的切入点,扎扎实实地推进节粮行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学校宣传栏、班级黑板报、手抄小报、节粮征文等形式宣传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知识,使全体学生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了“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全校营造“节约粮食”活动的氛围,让节能减排、节约粮食的理念入脑入心,积极践行“不浪费粮食”的管理理念,把节约粮食落实到行动中去。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节粮一日行”活动。每月开展一次活动。让学生实践了解每一粒粮食来之不易,自己可以提出哪些建议和意见。比如为“节约家庭”提供的建议有:家中不倒盛饭、馍块、米粒等粮食……社会上张贴节约粮食宣传标语等。

2.长期推行“不丢捡起”的节约活动。“不丢捡起”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品德,是修养,是高尚。“不丢”就是约束自己、管理自己、不伤害别人、不浪费粮食,他是一种低层次的自我修养,但是要做到就是了不起;“捡起”就是看到、发现小同学掉在地上馍块能自觉捡起,发现浪费粮食的行为能主动检举揭发、敢于批评,自觉爱惜粮食,做节约粮食的小卫士。

3.人人争当“节约粮食的小卫士”活动。学生中存在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许多学生也清楚应该改掉,但需要的是一个相互监督机制。为有效促进节约粮食,人人有责。改掉学生不良习惯,特开展人人争当“节约粮食小卫士”活动。

4.社区、家庭、学校联手共创美好节约家园“三走进”活动。通过班会、板报、标语、社会调查等形式,带领“节约粮食小卫士”深入社区、街道等张贴节约粮食标语,使节约粮食行动从小开始。积极倡导节约粮食,爱惜粮食。

三、了解国情,为国分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2006年我国粮食总产实现连续三年增产,达到9949亿斤,不仅接近历史最高水平,也可望提前实现“十一五”末粮食总产达到1万亿斤水平的规划目标。但在形势出现转机之际,更要对目前存在的困难保持清醒认识。

1.粮食继续增产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一是土地和水资源的制约日益突出。2005年,我国耕地面积较粮食产量峰值时的1998年减少了1.2亿亩,接近18亿亩的底线,而且被占的基本上是优质耕地。二是人口总量仍将保持惯性增长的势头。根据有关报告,未来20年,中国的人口总数还将继续增加,至2033年前后达到15亿的峰值后方可缓慢下降。三是气候变化加剧影响增大。据统计,我国因灾年均损失粮食在1000亿斤左右,相当于每年产量的1/10。四是农民依靠种粮增收的空间有限。

2.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2006年,我国粮食在总量基本实现平衡的同时,品种结构的不平衡问题日渐上升为主要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小麦和稻谷口粮品种基本实现紧平衡目标。综合国家有关部门的分析报告,2006年我国小麦产销略有盈余100亿斤左右,稻谷产销略有缺口,但不超过100亿斤,甚至更少。两大口粮品种处于紧平衡状态。二是玉米供求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近几年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带动养殖业较快增长,能源消耗增加推动生物质能源产业迅猛扩张,粮食深加工需求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3.粮食综合供给能力仍有待提高。考察粮食安全水平,不仅要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要看粮食的投放和流通效率。按照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粮食市场和物流体系仍比较滞后。粮食市场体系方面,一是市场主体发育很不充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改制任务尚未完成,还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各类市场发展不完善。粮食市场网络不健全,市场交易不规范,管理水平较差,硬件设施落后;市场经营方式不适应需要,服务功能不强。

四、节粮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浪费粮食的现象。也许人们并未意识到自己在浪费,也许会认为浪费这一点点算不了什么,也许仍然以为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然而事实是:我国人口己超过12.5亿,每年的净增长是 1200万人;人均耕地面积1.2亩,是世界人均值的1/4;目前耕地面积正以每年30多万亩的速度递;全国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粮食依靠进口。从1981-1995年间,全国共减少了耕地8100万亩,每年因此而减少粮食生产500亿斤。而且现在这个减少速度仍然在不断加快。乱占耕地、挖沙、土地质量下降、荒漠化等种种现象在蚕食着耕地。现实绝对不容乐观!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五、节粮措施

我们要开展各种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主题活动,真正达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提出的“爱惜粮食”的要求!

为了切切实实地把节粮落到实处,我们倡议:(1)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耕地;(2)对垃圾进行分类,尽量减少垃圾排放,减少耕地污染;(3)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4)盛饭要适量,吃多少盛多少,把碗里的饭吃干净,做到不随便剩饭剩菜;(5)提倡饮食均衡,不偏食,不挑食,不吃零食,碗里不盛饭菜及一粒米;(6)跟家长到饭店吃饭时,点饭菜不浪费,若有剩余的要打包回家;(7)看到浪费现象勇敢地起来制止,积极督促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尽力减少浪费;(8)做节约宣传员,向家人、亲戚、朋友、同学宣传浪费的可怕后果。

七、收获体会

1.学生体会。我们虽然从小就会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不开展这个活动我还真不能深刻的理解这首诗,特别是到田里采访农民,还亲自收割庄稼后,我才真正的体会到,一粒粮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以前自己还如此浪费,想起都脸红。

2.家长体会。我们觉得这项活动很有意义,不但提高了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重要的是使孩子培养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道德品质,以前老说我不吃剩饭剩菜,现在倒是主动让我把饭菜少做;万一剩下的留下热上再吃,也不像以前那样和同学攀比吃的和穿的了。

第3篇:节约粮食管理制度范文

1.1学校供餐规模和供餐模式

我校食堂所用所有材料均由统一配送提供,学校进行精细加工后供给学生食用,食堂有厨师一名,帮厨三名,按照公司配送的菜品为学生制作中午餐,学生在取饭口排队,安全取餐,吃饱为止。

1.2学校餐饮浪费现状

目前,我校在校生人数基本维持在150人左右,配送公司根据学校在校生人数配送原材料和蔬菜等,学校食堂会根据学生的人数提供餐食,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厨师对每一个学生的饮食规律和饭量基本明了于心,按照“按需配餐”“多餐少取”、“适当控制”“吃饱为止”等原则取饭,所以我校食堂的浪费情况很少出现,只有个别低年级的学生和年龄较小的学生会因为无法估计自己的食量而吃不完的情况,大多数学生均能实现光盘。

1.3开展制止餐饮浪费工作情况

1.3.1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各班积极开展以“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为主题的班会,就我国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粮食安全压力大等现状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讨论,树立节约意识。根据学校所开展的工作,我们还陆续开展了国旗下讲话,强调粮食的重要性,要求树立节约观念、还特意召开班会、开展手抄报、黑板报竞赛,评出最反映本次自查活动的作品、悬挂横幅以及张贴节约用水、用电、粮食等等方面的内容,在餐厅张贴“光盘行动”,提醒同学们不要浪费食物,弘扬传统美德,厉行节俭。通过在食堂张贴温馨提示语及图片,营造节约粮食的教育氛围,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的形式,引导家长带头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带动督促影响身边人树立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观念。

1.3.2开展各类校园活动。

精心设计活动形式,围绕勤俭节约开展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等日常性活动,利用世界粮食日,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开展专题教育,加强粮食安全宣传,把勤俭节约作为文明校园创建的重要内容。

1.3.3加大社会实践劳动。

每学期至少安排两次校内劳动,通过实践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真正形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思想意识。

1.4 本次自查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1.领导小组:

学校高度重视此次自查活动,学校各部门实行各种方案。教导处加大对学生的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思想教育、加强对学生就餐文明,并把厉行节约杜绝浪费纳入班级考核、班主任考核,并加强对浪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校按照工作要求,建立责任制,明确到人,切实做到任务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明确、时限明确。严格要求各相关人员要如实反映情况,认真自查、核实、统计、上报。在就餐浪费方面,把厉行节约杜绝浪费纳入班级考核、班主任考核,校有关领导和专项工作负责人,要认真摸底、认真自查,并如实报送县教育局。为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加强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明确管理责任。学校成立了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建设节约型校园领导小组。

2.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组织领导

对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领会不够透彻,特别是没有充分认识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力和执行能力,使得学生不能把指示精神吃透,内化为自己行动的准则。

2.2餐饮供给

因为食堂材料外包,学校食堂材料难以自主,从业人员待遇不高,更换培训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餐饮搭配方面,菜品比较单一,因为学校规模小,在校生只有150多人,按照相关政策,只管午餐,吃饱为止。

2.3宣传教育

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都表示自己要节约食物的好孩子,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节约食品的认识还不够透彻,存在“多拿多占”浪费丢弃的的现象。这主要是对学生的宣传教育不够透彻,特别是作为小学生,对自己行为的控制不够好,节约的理解不够深刻。

2.4制度体系

在实际工作中,因为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殊性,对相关制度规则执行不够严格,得过且过,让学生认识不到餐饮浪费的错误性。同时,没有形成严格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原因在于学校没有形成值班教师、班主任、德育等多部门协调管理的消除餐饮浪费的网络,对学生光盘或者浪费的行为的监督和惩奖不够及时有效。

3.相关改进措施

3.1继续深入学习坚决制止餐饮浪费的指示精神。

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理解力水平的学生做专题知识讲座,要深入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日常饮食行为,分析案例、讲事实摆道理让学生理解浪费的是可耻的的行为,鼓励学生之间互相监督,争做吃完饭饭的好孩子。引领社会风尚。全体师生要自觉抵制过度消费,自觉践行“光盘行动”,珍惜每一餐饭、节约每一粒粮,不浪费每一滴水,防止“舌尖上的浪费”。教师要抵制婚丧喜庆事宜大操大办,坚决摒弃讲排场、比阔气、搞攀比等陋习,及时杜绝教职工接受家长宴请,学生比吃比喝的歪风邪气。要把勤俭节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自身的示范行动引领勤俭节约新风尚。

3.2餐饮供给方面

注重收集师生对学校食堂食品的建议,积极食品配送方以及食堂工作人员沟通,特别是加强对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的培训,确保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为师生提供,营养搭配合理的餐食。

同时值班教师及时向食堂工作人员报告学生人数,尽量做到按需配给。

3.3宣传教育

在宣传教育上,在黑板报、宣传栏上要用多用形象生动的图片,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同时要把食品节约纳入每日晨会内容和班级会议,要做到时时提,天天讲。继续推进“光盘行动”。倡导学校食堂积极推行师生不多点、食堂不多打、厨房不多做的良好餐饮行为,力求吃光喝尽不剩饭。

3.4制度体系

制度体系方面要形成学校的德育主导,少先队、值班教师、班主任、科任老师严密监督的杜绝浪费的监督网。特别是要发动少先队的作用,各班安排专门学生监督餐饮浪费行为,一旦发现积极上报给值班老师,由值班老师向本班班主任和德育处上报。将餐饮浪费纳入班级考核中,按照相关标准扣分。设置光盘小集体,让学生之间互相监督,有集体荣誉感。对浪费行为要及时处理,将杜绝浪费和学生评优评先联系起来。

4.关于加强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建议

将节约粮食,杜绝浪费纳入学校班级考核,学生评比的体系中。将禁止餐饮浪费纳入学生晨会和班会,多讲多评。形成德育、后勤等部门联合,少先队监督,各班班主任科任老师个别教育指导的监管教育体系。让学生逐渐形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将节约粮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加强爱惜粮食教育和宣传,在学生中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把珍惜粮食、杜绝浪费作为学校当前和今后德育教育的重点,向全部师生发出倡议书,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勤俭节约品德,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杜绝餐饮浪费行为,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引导广大师生践行文明餐桌规范。围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积极宣传,持续推行领导陪餐制度,对于小学生特别是团员、少先队员要积极主动参加到“光盘行动”中来。

为坚持厉行节约,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认真落实关于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的重要指示,x市场监督管理局履职尽责,加强宣传,努力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氛围。

一、指导思想

坚定不移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把制止餐饮浪费与市场监管部门日常监督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加强对餐饮单位倡导节俭行为的监督,强化对餐饮消费者的宣传引导,积极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社会氛围。

二、取得成效

结合文明城镇创建、食品安全检查,深入推进制止餐饮浪费工作。

(一)开展2020年量化分级管理工作,严格执行量化分级评定标准。符合量化分级评定要求的xx家,量化分级率100%;评定为A级的xx家,A级比例xx%;评定为B级的xx家,B级比例xx%,评定为C级的xx家,C级比例xx%。

(二)树立先进典型、加强行业自律。以“文明城市创建”“卫生城市创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工作为契机,积极推广将“五化”管理模式,不断打造先进管理模式餐饮单位,现已培养先进管理模式(4D)餐饮单位x家,“五化”管理模式示范街x条。

(三)强餐饮单位检查力度,扩大禁止餐饮浪费宣传力度。陆续开展重点领域、重点时段食品安全隐患整治工作,陆续开展了元旦、春节、“五一”、10桌以上集体用餐单位、养老机构食堂、隔离点食堂、职工食堂等重点时段、重点领域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共出动执法人员xx人次,检查餐饮单位xx家次,发放《xx文明餐桌行动倡议书》xx余份,制作《文明餐桌桌签》xx余个;举办大中型餐饮单位食品安全集中约谈x次,参加人员达xx人次;举办大中型餐饮单位“禁止浪费光盘行动”推进会x次,参加人员达xx人次;开展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食品安全培训暨禁止餐饮浪费培训x次,约谈x次。督促餐饮服务经营者认真落实社会责任,建立消费提醒、提示制度,在醒目位置张贴节约标识、贯彻节约用餐、文明用餐标准。引导和鼓励餐饮服务经营者发展可选套餐,提供小份菜、半份菜。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近年来,通过文明用餐引导、倡导‘光盘行动’等举措,消费者文明用餐意识有所提高,但餐桌上的浪费依然存在。通过结合日常检查及走访调查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一)好面子、讲排场。消费者请客的时候,生怕菜点少了显得自己不够客气和热情,于是请客时不顾实际地多点菜,加剧了餐饮业的浪费现象。

(二)钱袋子鼓了,节约意识少了。现在老百姓钱袋子鼓了,但节约意识没并有随收入增长而提高,没有形成良好的餐饮消费理念。

(三)宣传引导,强制手段不足。餐饮浪费教育引导不够,餐厅缺乏对顾客浪费行为的有效约束手段,只能靠顾客自觉,厉行节约,制止餐饮浪费,不仅仅需要餐饮单位努力,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四、今后打算

(一)鼓励餐饮服务经营者落实社会责任。督促餐饮服务经营者认真做好制止浪费的细化工作,建立消费提醒、提示制度,在醒目位置张贴节约标识、贯彻节约用餐、文明用餐标准。

(二)鼓励餐饮服务单位创新经营方式、拓展经营品种。积极引导和鼓励餐饮服务经营者发展特色餐饮、快餐、早餐、团餐、送餐等大众化餐饮,提供标准化菜品,方便消费者自主调味,发展可选套餐,提供小份菜、半份菜。

(三)继续推进“光盘行动”。倡导餐饮单位特别是学校食堂积极推行师生不多点、食堂不多打、厨房不多做的良好餐饮行为,力求吃光喝尽不剩饭。

(四)提倡餐饮单位提供免费打包等服务。积极倡导文明点餐,鼓励顾客把没吃完的剩菜打包带走,免费提供餐盒或食品袋。并对节约用餐的顾客进行鼓励性价格优惠或发放优惠券。

(五)破除集中用餐浪费陋习。针对婚宴、生日宴、年夜饭等集中用餐消费相互攀比、浪费严重的现象,提倡勤俭办席,节约用餐。

(六)加强网络餐饮监管。鼓励美团、饿了么等订餐平台规范商户订餐设置,合理设置菜品及菜量,为消费者按需配餐、按量点餐提供便利,引导消费者节约点餐、杜绝浪费。

(七)充分发挥餐饮行业协会在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中的积极作用。督促餐饮行业协会加大对餐饮浪费行为的规范,完善烹饪量化标准,以标准引领节约消费观念的转变。制定制止餐饮浪费的行业公约,开展餐饮行业制止餐饮浪费承诺活动。

(八)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加大对餐饮单位的抽查检查力度,督促餐饮单位厉行节约,对餐饮浪费严重的餐饮单位要进行批评教育、约谈处理等。

(九)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部门间联动监督制度,对餐饮浪费行为进行联合惩戒、共同打击。要建立约谈制度,对餐饮浪费严重的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的负责人进行约谈。

1、加强领导,强化组织

为把厉行节约工作落到实处,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专门召开食堂相关人员及领导的会议,传达关于食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成立由耿守强校长为组长,杨云峰副校长为副组长,总务处靳玉峰主任、食堂两位管理员及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食堂厉行节约工作小组,食堂两位管理员具体负责落实厉行节约日常工作,班主任定期在班上对学生进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宣讲活动。食堂与课堂相结合,切实贯彻落实我校食堂厉行节约各项工作任务。

2、校内宣传

在我校食堂内,节约粮食、文明用餐的宣传标语和展板随处可见,班主任利用班会时间,开张以节约粮食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增强学生对节约浪费的认识。同时,学校利用早操后晨会、升旗仪式等形式,提醒全校师生,应勤俭节约,反对浪费。

3、学校食堂管理

我校食堂采购、存储、加工,都有严格的分工,每到环节都由专人把关,一直秉承节约原则。食物均按量采购,以保障食物的新鲜度,最大化的减少浪费程度。食堂管理员定期会对食堂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增强员工节约意识。在食物方面,食堂每天根据周食谱烹饪适量的饭菜,基本每天能售完。在打饭打菜方面,食堂工作人员基本会遵循,女生饭菜适量,男生饭菜稍多的原则,尽量让学生吃饱吃好,且不浪费,平时也经常提醒学生吃多少打多少、爱吃的够吃、不爱吃的少打。但是仍避免不了部分学生吃不完浪费的现象,这些剩下的饭菜每餐都会及时的处理,泔水的去向每天都有专人管理和记录。

4、营养改善计划管理

我校在营养改善计划方面,有相应的实施办法及细则,学校相关工作人员也严格按照文件执行。我校实行食堂供餐模式,每天实施营养配餐计划,食堂工作人员会根据学生人数及营养搭配,每天按营养配餐周食谱制作精细的主副食,营养配餐周食谱每月根据学生反应的情况和市场情况做微调,每月初,由营养配餐领导小组对本月营养餐进行预估,然后食堂按营养餐计划的需求合理进行配货,不仅能够均衡营养,同时能够避免因菜色过多造成的浪费。

第4篇:节约粮食管理制度范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制止餐饮浪费行为重要指示精神,教育引导我区中小学生、幼儿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意识,养成健康饮食习惯,区教育局在全区中小学校、幼儿园采取以下措施落实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一、深入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教育。

全区中小学校、幼儿园要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为主题,结合秋季开学、世界粮食日、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中国农民丰收节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主题班(团、队)会、主题辩论赛、演讲比赛、节粮教育图片展、健康饮食科普讲座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粮食安全重要性,树立危机意识,弘扬节俭风尚,从思想上自觉养成节约光荣的好习惯,从行动上自觉养成摒弃浪费的好行为。

二、大力加强供餐管理。

全区中小学校、幼儿园加强食堂精细化管理,科学营养配餐,提高供餐质量,推行“半份菜”“小份饭”,丰富饭菜花色、品种,提供各种方便选择和搭配,努力让学生既“吃得饱”又“吃得好”。最大限度减少损失浪费。

三、持续开展“光盘行动”。

全区中小学校、幼儿园完善节粮管理制度,制订防止餐饮浪费行为的具体办法和奖惩措施,大力倡导“光盘行动”。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设立“学生文明就餐监督员”,在食堂就餐时段进行巡查,提醒学生适量合理点餐,文明节俭用餐,对发现的浪费行为及时进行纠正。

四、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区教育局结合学校、幼儿园实际,定期开展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监督检查。对做得好的学校、幼儿园要予以宣传、表彰,对落实不力、浪费严重的学校和校长、园长,要予以批评、通报。倡导学校将学生日常饮食行为纳入学生综合评价,逐渐建立科学合理、文明健康的学生饮食长效机制。

XX学校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培养节约习惯专项工作情况汇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节约粮食、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批示精神,按照xx《关于深入开展“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培养节约习惯”专项工作通知》(x办发x号)有关要求,XX高度重视,从培养节约习惯出发,从开展宣传教育着手,以支部为单位,以党员为先导,切实引导XX学校重视粮食安全,在全校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良好氛围。迅速在全校开展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工作热潮,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宣传引导,迅速形成“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浓厚氛围

20XX以来高度重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问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日前又对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提出明确要求。对此,学校党支部将深入学习贯彻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通过组织召开党支部会议、党员会议、全体教职工会议,层层进行传达学习,引导广大教职工带头增强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餐饮浪费的政治自觉,不折不扣把省、市、县各项要求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带头增强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餐饮浪费的政治自觉,始终牢记,自觉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珍惜每一餐饭,节约每一粒粮,主动投身“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动,把崇俭抑奢作为一种责任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

二、扭住重点关键,全面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

按照县教育局《关于做好学校食堂饮食节约管理的通知》要求,围绕学校食堂“节约粮食,文明就餐”,利用“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开展多样的宣传活动,积极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提倡文明用餐“光盘行动”。在学校食堂明显位置张贴宣传标语或宣传画、摆放提示牌,提醒师生适量点餐,节约粮食。持续开展国情县情、中华美德、优良传统等教育,广泛传播“爱惜粮食”、“健康生活”、“科学用餐”等观念,进班级、进课堂、进活动、进家庭,引导全体师生提高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意识,养成爱惜粮食、文明餐饮习惯,践行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使浪费可耻、节约为荣成为广泛共识。以“爱惜粮食,从我做起”为主题,以小手牵大手的形式带动学校杜绝浪费行为,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同时,结合中秋、国庆等传统节日和重大节日,充分发挥媒体融合传播功能,统筹线上线下,深入开展“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培养节约习惯”主题宣传,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校园LED屏、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主题班队会、致家长的一封信、教职工大会、主题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多种宣传手段,大力弘扬文明节俭社会风尚,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形成强大宣传声势。

三、加强监督引导,推动“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培养节约习惯”成为自觉行动

优化食堂配餐、分餐等后勤服务管理,从源头上减少餐饮浪费现象,在学校食堂大力推行适度点餐取餐,深入开展“光盘行动”,并将之作为餐厨垃圾源头减量、深入推进垃圾分类的一项重要举措,教育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内涵,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家庭生活方式。学校食堂全面推行“半份菜、小份菜”、简餐和标准化饮食,科学合理安排饭菜数量,所有教职工和学生在食堂就餐时,坚持按需、少量、多次取餐,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有效引导学生适度合理点餐,促进养成节约粮食习惯。开展“我是小小劝导员”未成年人文明餐饮志愿服务,在校内设立学生监督服务岗,定人、定岗、定责,及时发现和制止用餐浪费行为。

2020关于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自查报告(供参考)

为坚持厉行节约,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认真落实总书记关于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的重要指示,X市场监督管理局履职尽责,加强宣传,努力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氛围。

一、如何落实

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把制止餐饮浪费与市场监管部门日常监督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加强对餐饮单位倡导节俭行为的监督,强化对餐饮消费者的宣传引导,积极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社会氛围。

二、取得成效

结合文明城镇创建、食品安全检查,深入推进制止餐饮浪费工作。

(一)开展2020年量化分级管理工作,严格执行量化分级评定标准。

符合量化分级评定要求的389家,量化分级率100%;评定为A级的39家,A级比例10.02%;评定为B级的213家,B级比例55%,评定为C级的137家,C级比例35.2%。

(二)树立先进典型、加强行业自律。

以“文明城市创建”“卫生城市创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工作为契机,积极推广将“五化”管理模式,不断打造先进管理模式餐饮单位,现已培养先进管理模式(4D)餐饮单位5家,“五化”管理模式示范街1条。

(三)强餐饮单位检查力度,扩大禁止餐饮浪费宣传力度。

陆续开展重点领域、重点时段食品安全隐患整治工作,陆续开展了元旦、春节、“五一”、10桌以上集体用餐单位、养老机构食堂、隔离点食堂、职工食堂等重点时段、重点领域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共出动执法人员626人次,检查餐饮单位1968家次,发放《XX文明餐桌行动倡议书》1000余份,制作《文明餐桌桌签》200余个;

举办大中型餐饮单位食品安全集中约谈2次,参加人员达300人次;举办大中型餐饮单位“禁止浪费

光盘行动”推进会1次,参加人员达50人次;开展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食品安全培训暨禁止餐饮浪费培训1次,约谈3次。督促餐饮服务经营者认真落实社会责任,建立消费提醒、提示制度,在醒目位置张贴节约标识、贯彻节约用餐、文明用餐标准。引导和鼓励餐饮服务经营者发展可选套餐,提供小份菜、半份菜。

三、存在问题

近年来,通过文明用餐引导、倡导‘光盘行动’等举措,消费者文明用餐意识有所提高,但餐桌上的浪费依然存在。通过结合日常检查及走访调查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一)好面子、讲排场。

消费者请客的时候,生怕菜点少了显得自己不够客气和热情,于是请客时不顾实际地多点菜,加剧了餐饮业的浪费现象。

(二)钱袋子鼓了,节约意识少了。

现在老百姓钱袋子鼓了,但节约意识没并有随收入增长而提高,没有形成良好的餐饮消费理念。

(三)宣传引导,强制手段不足。

餐饮浪费教育引导不够,餐厅缺乏对顾客浪费行为的有效约束手段,只能靠顾客自觉,厉行节约,制止餐饮浪费,不仅仅需要餐饮单位努力,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今后打算

(一)鼓励餐饮服务经营者落实社会责任。

督促餐饮服务经营者认真做好制止浪费的细化工作,建立消费提醒、提示制度,在醒目位置张贴节约标识、贯彻节约用餐、文明用餐标准。

(二)鼓励餐饮服务单位创新经营方式、拓展经营品种。

积极引导和鼓励餐饮服务经营者发展特色餐饮、快餐、早餐、团餐、送餐等大众化餐饮,提供标准化菜品,方便消费者自主调味,发展可选套餐,提供小份菜、半份菜。

(三)继续推进“光盘行动”。

倡导餐饮单位特别是学校食堂积极推行师生不多点、食堂不多打、厨房不多做的良好餐饮行为,力求吃光喝尽不剩饭。

(四)提倡餐饮单位提供免费打包等服务。

积极倡导文明点餐,鼓励顾客把没吃完的剩菜打包带走,免费提供餐盒或食品袋。并对节约用餐的顾客进行鼓励性价格优惠或发放优惠券。

(五)破除集中用餐浪费陋习。

针对婚宴、生日宴、年夜饭等集中用餐消费相互攀比、浪费严重的现象,提倡勤俭办席,节约用餐。

(六)加强网络餐饮监管。

鼓励美团、饿了么等订餐平台规范商户订餐设置,合理设置菜品及菜量,为消费者按需配餐、按量点餐提供便利,引导消费者节约点餐、杜绝浪费。

(七)充分发挥餐饮行业协会在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中的积极作用。

督促餐饮行业协会加大对餐饮浪费行为的规范,完善烹饪量化标准,以标准引领节约消费观念的转变。制定制止餐饮浪费的行业公约,开展餐饮行业制止餐饮浪费承诺活动。

(八)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加大对餐饮单位的抽查检查力度,督促餐饮单位厉行节约,对餐饮浪费严重的餐饮单位要进行批评教育、约谈处理等。

第5篇:节约粮食管理制度范文

制约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主要因素耕地资源数量减少,质量持续下降一是耕地资源紧缺,面积不断减少。1998-2004年我国耕地净减少1.*亿亩,全国有14个省(自治区)人均耕地不足1亩,666个县(区)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6亩警戒线。二是耕地质量不高,且持续下降。我国现有的耕地中,高产田占28%、中产田40%、低产田32%。全国优质耕地只占21%,土壤有机质低于0.5%的耕地约占10%。水资源短缺瓶颈约束日益凸现一是水资源高度短缺,区域分布不均衡。我国人均水资源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每年农业生产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全国81%的水资源集中在仅占全国耕地36%的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占总耕地面积64%的淮河及其以北地区只占有19%的水资源,南涝北旱现象十分突出,水早灾害频繁。二是水资源的利用率低。我国灌溉用水的使用量有4000亿方,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我国生产1公斤粮食要用1立方水,而发达国家只需要0.5立方水。科技进步较慢,服务能力不强一是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近年来审定推广的高产、超高产作物品种多适宜在高水肥条件下种植,在中低产生产条件下不能发挥高产潜力。高产地区小麦品种数量和类型较多,而在大多数中低产粮食主产区,适宜种植的小麦品种数量和类型偏少。二是农业技术推广能力下降。县、乡两级农技人员由1999年的125.7万人,下降到2003年的100.5万人。三是农民科技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差。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农村劳动力的38.2%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粮食物流业发展滞后,抑制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发挥一是部分粮食产销区之间的交通运输存在季节性瓶颈制约。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北粮南运”的粮食中,玉米的比重就已经达到70%。特别是东北的玉米和大豆在收获季节主要依靠铁路运输,车皮紧张限制了东北粮食外运,部分东北玉米退出南方一些地区市场。二是低效率的粮食物流业不利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扩张。东北玉米和大豆运到广东省的物流费用比美国运到广东还高,以致于部分南方省区的玉米和大豆主要依靠进口满足需求。土地承包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够深入,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构成体制性约束一是土地流转不畅,影响粮食稳步增产。如果土地能够稳定地流入种粮大户,则会增强国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然而现行土地流转方式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抑制了土地向种田能手和大户集中,不利于提高粮食单产和稳定产量。二是不合理的粮食行政管理体制削弱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目前由多个部门分头管理的粮食管理体制存在两大突出障碍:第一,农田用水产权体制改革不到位。第二,粮食市场宏观调控机制不健全,放大了粮食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思路面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面临的诸多制约因素,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探索新形势下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新思路。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指导方针粮食是弱质产业,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必须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支持,通过政策调整干预社会资源的配置,引导生产要素向粮食生产领域流动,调动多方面力量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政府干预必须建立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绝不能做出违背市场机制的“逆调节”。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在耕地面积减少趋势不可逆转的情况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要靠提高单产水平。因此,要坚持科技兴粮的战略指向,增强科技支撑和储备能力,提高农民素质,切实把粮食生产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用科技进步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等“活”的因素,突破土地、水资源等“死”的因素制约。良好的制度设计,能够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各要素更好地发挥作用。要树立向制度要能力的观念,进一步深化粮食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各项改革,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形成有利于各种要素投入的长效机制。坚持向主产区和主要品种倾斜相结合的调整方向调整粮食生产区域布局,使粮食生产向主产区集中,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配置粮食生产资源,发挥区域经济比较优势的必然选择。因此,应实施差别政策,集中力量,加大对粮食主产省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的倾斜,切实保护和调动主产区政府和农户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优化品种结构,抓好主要粮食品种的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具体思路是:按照数量优先、统筹兼顾的原则,显著加强玉米的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按照稳定数量、重视质量的原则,稳定提高稻谷综合生产能力;按照统筹兼顾、质量优先的原则,适度加强小麦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坚持走集约化和产业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基于农户小规模经营的国情,我国粮食生产的规模经营,只能走产业化的道路,即用工业化的思维组织粮食生产,按照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要求,构建新型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粮食产业的整体效益。在推进粮食产业化的同时,要始终坚持集约经营,充分挖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弥补耕地资源总量不足的缺陷。坚持资源节余利用与理储备相结合的可持续增长方式通过强化耕地、水资源等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使粮食生产的各种投入要素在不断增长过程中得到涵养、储存和蓄集,并在需要之时能够及时释放出来。这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粮食发展方式,能够实现从“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地”、“藏粮于水”和“藏粮于科技”有机结合的转变。

第6篇:节约粮食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粮食应急供应链;响应能力;时间模型;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112-03

近年来,中国频频发生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这引起社会各界从多个角度对如何应对危机进行了深入探讨。而粮食应急物流和供应链作为应对危机的必要活动与环节之一,也成为学者们探讨的对象。河南省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粮食应急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可以为提高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提供物质支撑。我们必须从国家安全战略高度,认真审视并努力建立粮食应急供应链,为应对突发危机、保障国家安全肩负更多的责任。

粮食应急供应链是指针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以粮食应急预案为准备,以粮食物流网络为基础,以保证粮食物资的安全、充足供应为最终目标,以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操作原则,由应急物资、设施设备、信息管理、组织机构、专业人员、理论技术、政策法规等有关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特种供应链。

粮食应急供应链响应能力是指在动态环境和运作过程中,持续响应环境变化,迅速做出反应,满足粮食应急供应链上急剧变化的需求能力。其实质是建立一种基于网络的动态化、敏捷化、适应性的快速反应联系,以实现及时响应需求和提供充足保障。

粮食应急供应链响应能力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需求识别性。即通过采购保障服务措施,缩短所提供的服务与应急区域期望服务之间的差距,实现需求识别能力的提升。要通过一个共同环境和共同目标进行自我协调,以求在效应区域实现突发事件需求的满足。二是持续保障性。针对保障行动持续期间对全部粮食需求以实施保障,应通过分析应急保障能力来制定应急任务和效果的备选方案,应急配送和运输应尽可能不受地理条件制约或寻找新路径,并查明和缓解可能的风险。三是快速协调性。针对应急区域粮食物资需求的显著不确定性,要有协调的能力和机制,即要依靠高度的适应能力和迅捷的反应速度,按应急保障能力模块而非按传统编制单位来组织保障力量从而使之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四是综合集成性。粮食应急供应链必须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组织体系,优化业务运作流程,实现运作控制层集成、决策支持层集成和技术支撑层集成。及早了解资源消耗情况,实行任务跟踪,为应急力量的重新布局提供保障。

河南省粮食现代物流状况与应急供应链管理较为滞后,总体上还不能满足社会应对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的要求,特别是在响应能力方面反应还比较迟缓。粮食应急供应链响应能力是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累而形成的,这种响应能力可划分为外在表现层、中间支撑层和内部核心层等三个层次。

1.外在表现层。一是及时配送能力。在准确的时间、地点向应急区域提供最需要的粮食补给,其实现依赖于对粮食物资的精确掌握、对需求的精确预测和对粮食物资的精确输送。实质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应急物流网络中全部资源可视化,精确预测保障需求,灵活调遣保障资源,使保障适时、适地、适量。二是持续保障能力。围绕充足保障目标,充分利用粮食资源,综合运用多种保障力量和保障手段,对应急区域实施全要素、全系统、全方位连续和持久保障。应急指挥中心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按照信息进行决策,以便及时地保证可供物资的多样性和交货费用、成本和库存最小化。

2.中间支撑层。一是综合集成能力。改变粮食应急供应链运作过程以职能分工而不是以流程分工为主的组织结构,将多个子系统集合成一个系统体系,最终建设成无缝链接、高度集成的一体化保障能力。综合集成能力的提升,需要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反复循环地对供应链流程进行审视,从而去除冗余环节。二是组织管理能力。涵盖粮食应急供应链运作的各个环节,行政部门是统管全社会粮食的行政机关,应会同物价部门负责对市场粮情进行监测、预测,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核实施粮食应急行动所需资金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工商部门加强粮食市场监管,物价部门负责核定粮食成本。

3.内部核心层。一是需求识别能力。需求识别是粮食应急供应链顺畅、高效运作的驱动源,在不断变化的组织和运作环境中,需要采取各种方法深入了解需求的基础信息,以充分掌握粮食需求。通过保障机制提供各种协助,并成为粮食应急物流体系中的核心,增强直接通过供应链运作所提品及服务信息的能力。二是质量保证能力。在粮食应急供应链在满足粮食物资需求过程中,确保采购对象质量和保障活动质量。保障活动质量涉及到应急供应链业务运作多方面的内容,如系统质量、人本质量和创新质量等。提高质量保证能力,需要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质量控制模型,实现运作质量的全过程管理控制。三是成本控制能力。在保证补给品质量和时效性前提下有效地选择低成本运作模式,是粮食应急供应链响应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应急供应链体系的非正式组织内部合理设计和建立内部治理机制,调整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和契约条件的复杂性,能够显著降低粮食应急供应链的交易成本。

粮食应急供应链在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处置的准备、急救、安置和重建等多个阶段均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河南省需要加大对现有粮食应急供应链要素和资源整合、重组的力度,尽快形成运转高效、畅通的现代粮食应急供应链体系。

粮食应急供应链的响应时间是从应急区域提出粮食物资需求和应急指挥中心接到应急需求订单开始,应急指挥中心根据粮食需求和储运情况,向储备和生产地点的供应商提交订单,直至将粮食应急物资送到应急区域的整个时间间隔。在河南省粮食应急供应链中,应急指挥中心是核心节点,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起着全面调度和协调作用,如图1所示。

可以将粮食应急供应链进一步分解:一是订单处理环节,它把应急区域与应急指挥中心连接起来,订单开始经过各级需求处理部门汇聚与传递到储运部门,然后进行分解直至生成粮食物资供应计划;二是采购或供应环节,通过应急物流网络把储运部门与供应商连接起来,同时储运部门通过区域内外合理布局的储备库,形成便于粮食物资运送的存储组合;三是物资配送环节,将储运部门与应急区域连接起来,从储运部门的仓库开始,通过区域内外物流网络的配送直至满足应急区域粮食物资需求的全过程。

与此相对应的粮食应急供应链响应时间分为三个部分,即订单处理周期、采购/供应周期、物资配送周期。粮食应急供应链时间响应系统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政府主导。系统的运行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府职权,军民一体,共同参与。因此,在机构性质上是一个政府工作机构依靠政策法规行使职能和开展工作。应急供应链系统可以作为粮食流通部门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下面的一个分支机构;二是以网络为中心。系统是由众多粮食应急物资供应商、物流企业和应急供应链节点协议组成的,通过一张覆盖于各协议供应商、企业的网络系统组成一个应急供应链体系;三是灵活应对。系统的主要工作是做好粮食应急物资需求的预测,完善供应商档案,进行网络维护。在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的情况下,应急体系根据应急预案和有关政策,紧急调用各协议供应商、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设施设备、专业人员,进行应急物资筹措,并投入应急救援工作。

对于瞬息万变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而言,粮食应急需求是无法做到精确预测的,因此不能一味地强调优化线性的应急供应链效率。在河南省粮食应急供应链体系建立中,必须增加依靠快速的模式识别和反应速度所实施的具有灵敏性、适应性的物流保障,建立一个以物流网络和信息网络为中心、具有高度适应能力的“感知与反应”型粮食应急供应链体系。

“感知与反应”型粮食应急供应链是为满足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对粮食应急物资储存和供应的需求,应用供应链管理和网络通讯等技术,将部分实体应急物资的储备点、应急物资的生产企业和仓库、物流中心与应急指挥机构联为一体,构成具有统一目标、统一流程的物资储备与控制组织,以实现对不同状态、时空的粮食应急物资有效调度和统一管理。

“感知与反应”型粮食应急供应链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7篇:节约粮食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粮食安全 激励机制 粮食供给

我国粮食安全形势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总体形势是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给日益丰富,供需基本平衡。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一)我国粮食供求形势

我国目前粮食市场供求进入紧平衡的新时期。自1993年全国粮食市场第一次放开到2004年重新全面放开,政策几经调整,近几年我国粮食供求总量大体在9800亿斤至10000亿斤之间,实现基本平衡。近几年总供给赶不上总需求的增长,供需出现一些缺口,主要靠挖库存和适当增加进口解决。

1995年到1999年我国粮食连续5年丰收,产量分别为9332亿斤、10090亿斤、9883亿斤、10246亿斤、10167亿斤。这5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较高的原因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我国在1995年大幅度提高了粮食定购价格,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由于连年丰收,承担向农民收购粮食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库存大量积压,按保护价收购的粮食无法顺价销售,企业亏损严重。于是,从1999年起,粮食价格大幅下降,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政策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执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二)我国粮食价格形势

目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维持高位运行。受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动荡、美元贬值,原油价格上涨,大量粮食用于燃料乙醇生产、需求大幅增加、部分主产国粮食因灾减产、一些国家粮食供求紧张等因素影响,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小麦、大米、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都有较大幅度的上涨。我国主要粮食价格稳中有升,2007年末小麦、早籼稻、中籼稻、晚籼稻和玉米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3%、7.6%、7.8%、9.2%、12.7%,粳稻价格同比下降3.9%,但小麦、稻谷、玉米的价格上涨幅度大大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幅度。2008年主要粮食品种价格仍有上涨压力,粮食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上涨,推高了种粮成本,同时国际粮食价格上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内粮食价格,2008年1-2月,国内早稻米同比价格上升0.6%,国内红小麦平均价格同比上升了9.6%,全国36个大中城市面粉同比上涨8.3%,国内玉米销售平均价格较2007年同期上涨了28.6%。

另外,今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导致市场粮价存在较高的心理预期,对价格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目前看我国的三大粮食品种小麦、玉米和大米是能够满足自给的,与国际市场关联度不强,我国的库存充足,所以我国粮食价格在这次世界粮食危机中保持稳定。

(三)我国粮食行业形势

我国粮食行业正处在整合的关键时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全国粮食职工下岗分流230万人。国有粮食企业正处在改制重组的关键时期,多种经济成份的企业也处于发展阶段。为计划经济服务的旧的运行体制结束了,但新的粮食流通服务体系还未建立和健全起来。企业改制的关键是要重新整合各种资源,构建起新型的粮食流通服务网络,以确保在新形势下粮食流通的良性循环和正常运转。

(四)我国粮食品种结构形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种什么吃什么”的传统观念逐步被打破,现在讲究的是,吃细,粮农把粗粮、杂粮出售,买进精粮、细粮,粮食的品种结构矛盾逐渐突出。我国现在粮食作物品种繁多,有主有辅。粮食品种结构中,稻谷、小麦和玉米这 3种作物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 80%以上,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品种。小麦和稻谷作为主要口粮品种,消费相对稳定,玉米消费在加工业和饲料业的带动下增长较快,大豆消费则快速增长。谷子、高粱等其他谷物,豆类和薯类等播种面积共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4.2%,各品种的比重都在8%以下。

影响粮食安全形势的因素分析

(一)耕地面积减少且粮食安全基础不巩固

耕地是决定粮食供给的基础,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是粮食生产能力的核心要素。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土地供需矛盾突出。1996年我国耕地面积达到19.51亿亩,1997年至1999年耕地面积基本稳定,从2000年起耕地面积逐年下降,到2003年减少到18.51亿亩,1999年至2003年4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1亿亩。至2002年底全国的开发区有3500个,占地3.6万平方公里,超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666座城市占地面积的总和。2007年4月,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2007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耕地面积的较少,这既侵害了农民利益,又损害了粮食安全基础。

(二)粮食种植面积减少

1998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7.07亿亩,以后几年逐年下降,到2003年减少到建国以来最低点14.91亿亩,5年间减少2.16亿亩,年均减少4320万亩。2004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有所恢复,达到15.24亿亩,但仍处于较低水平。2005年粮食种植面积继续恢复,达到15.64亿亩,2006年基本与2005年持平。一些地方片面理解农业结构调整,把调整结构与粮食生产对立起来,一时间,减少“粮食”种植面积成了农业结构调整的代名词,以为结构调整就是压粮扩经,致使一些地方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

(三)国内与国际粮价倒挂

我国农产品价格基本与世界农产品市场保持紧密的联动关系,但2007年底我国政府不断出台政策控制农产品价格上涨,导致我国粮食价格低于国际水平。我国粮食种植成本却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成本主要包括:种子、化肥、农药、机械作业、排灌费以及人工成本。近年化肥、农药、农机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雇工成本不断提高,粮食的比较效益最低。2003-2006年,粮食每亩实际收益(含补贴)分别为201元、382元、329元和320元,虽然扶持粮食生产政策不断加强,但农民收益甚至有所下降。进入2008年后,石油价格上涨带动了化肥、农药以及机械作业的价格。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尿素价格比2007年年底上涨10%,钾肥和磷肥价格涨幅则超过了20%,大大增加了农作物生产成本。目前的种粮成本与2007年同期相比上升15%,但粮价仅上升6%,种粮的成本收益率已从去年同期的21%下降到目前的16%。

(四)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由于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格局,国民收入分配长期不利于农业、农村和农民,农业投资偏少粮食生产抗灾能力不强。1998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但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主要用于大江大河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根本之策是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近年来,我们坚持并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加快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要看到,基础脆弱仍然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现在财政支持“三农”建设,一年增加的有效灌溉面积不到一个百分点,农田小型水利设施在个别地方,甚至逐步萎缩。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得不到必要的报酬,就有可能转行。农民现在外出打工越来越多,留在家里修路、修渠的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少。只有农业投入增加,农业基础地位增强了,农业能提供越来越多的产品,就保证了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和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

(五)粮食流通及粮食市场体系存在缺陷

粮食流通是联系粮食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由于自然原因,我国存在粮食产区、销区和平衡区。销区要从产区购买粮食以满足消费需求,产区要把粮食销往销区以实现粮食再生产,粮食流通受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因素制约,其中粮食市场体系建设至关重要。我国粮食市场的发育程度比较低,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一是对粮食集贸市场监管不力,集贸市场秩序存在混乱现象。二是批发市场建设滞后,市场功能不完善,辐射范围有限,而且存在盲目建设、定位不准等现象。三是期货市场发展滞后,功能存在缺陷,有待完善。四是电子商务建设相对落后,并难以实现网站间的互联共享等。五是市场规则不完善,粮食交易缺乏法律约束,合同兑现率很低。六是粮食市场仍然存在分割现象,形成全国统一高效的粮食流通市场体系还存相当长的路要走。

确保粮食安全的策略选择

(一)保护耕地并强化农民种粮的激励机制

稳定和增加粮食供给,首先要保护耕地。当耕地减少速度超过粮食单产增长速度时,就已经对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非农用地过快增长是危及我国粮食安全的首要因素。我国己意识到保护耕地对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性,2003年我国政府提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国耕地保有量应不低于18亿亩,基本农田不低于15.6亿亩。虽然目前我国耕地减少的状况已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逐步推进,今后相当长的时间我国将继续面临耕地较大占用的压力。

其次是鼓励农民多种粮食,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的措施除了提高粮食收购最低价格外(今年以来我国两次提高了稻谷等粮食收购价格,两次累计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9%—10%,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提高4%—7%),关键是从制度设计上解决农民种粮收益下降的难题。一是要坚持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长期稳定不变,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二是要整顿农资市场,防止农资物资持续涨价。三是要建立与种粮挂钩的直接补贴制度,通过直接补贴的反周期作用保护农民利益,防止粮食价格的大幅波动,稳定粮食生产。四是发展非常规金融支农。在农村,发展非常规金融优于常规金融,可以适当降低门槛。可以给予民间金融以引导,规范其相应的法律地位,使非常规金融和常规金融协调发展,相互补充。可借鉴印度的做法,用立法的形式规定所有商业银行服务农村的要求。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008年,国家发改委还新增加20亿元投资用于加强粮食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一是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节水灌溉。编制和完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探索非经营性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办法;搞好节水灌溉示范,引导农民积极采用节水设备和技术。二是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落实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资金投入;扩大实施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切实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及林地;建立和完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查处协调机制,切实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和林地。三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先进适用、生产急需农业机械的研发,完善农业机械化税费优惠政策,对农机作业服务实行减免税,对从事田间作业的拖拉机免征养路费,继续落实农机跨区作业免费通行政策,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服务公司。

(三)增强粮食储备并确保粮食安全

粮食储备,通常是指粮食后备储备。本世纪初,我国对中央储备粮实行垂直管理体制,组建了中储粮总公司,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粮食储备制度,我国粮食储备分为两级储备,即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发挥着调控粮食市场的重要作用。目前粮食储备机制还存在一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家宏观调控效率和作用的发挥。其一,地方储备管理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储备粮食的质量还有待于提高,吞吐方式尚欠灵活;其二,有些体制关系尚未得到完全理顺。中央储备粮管理实行的是垂直管理,地方储备粮管理实行省、市、县三级储备制度,其在相互协调功能上尚存在一些问题,在收购粮食时,各级储备企业为了完成收购任务,很容易展开盲目竞争,既给市场粮价的波动带来不利的影响,也给购销企业增加了市场风险。

粮食储备规模和储备结构应该保持适度。从我国国情出发,国家粮食储备的安全线应该适当高于fao提出的17%-18%的粮食安全警戒线。具体说,我国粮食储备的规模应维持在相当于当年全国粮食消费量25%-30%的水平上。基于这一理念,目前国家粮食储备总量高于fao提出的粮食安全警戒线是必要的。目前国家粮食储备总量是充足的,2007-2008年度,中国的小麦、稻米和玉米等三大谷物种类的库存量将达到3630万吨左右,高于上一年度的库存量。国家粮食储备不仅需要数量充足,而且还需要结构合理。首先是品种结构。要以大米、小麦、玉米等三大谷物为主要储备品种。此外,还需储存适量的大豆和食用植物油,以备应急之用。其次是布局结构。国家粮食储备适当向粮食主产区倾斜是必要的。但是,从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人口的粮食安全出发,应该在粮食主销区和粮食基本自给区安排足够的国家粮食储备。目前,国家应该适量增加稻谷的储备量,粮食主销区应该充实地方粮食储备。

(四)强化科技支持并倡导节约用粮

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推进农业关键技术研究,提高粮食单产。科技提高单产关键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加强自主创新,寻求技术上的突破。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在技术方面已经取得突破,产量在一定面积上可以达到800公斤,但是仍需要通过自主创新来争取突破。其次是要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的接受和要领的掌握、技术的到位是关键的。最后要加快科技成果的转换应用和大面积推广的步伐。目前,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只达到30%左右。

另外,引导科学、节约用粮,在全社会形成爱惜粮食、反对浪费的良好风尚。党的十七大在提出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还强调坚持节约资源,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节约粮食,人人有责,以实际行动促进全社会科学、文明、健康的饮食和消费风气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原松华.确保粮食安全: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课题"[j].中国发展观察, 2008

第8篇:节约粮食管理制度范文

同志们:

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指示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和群众生活的深切关心,表明了我们党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鲜明态度,展现了对粮食安全的危机意识和底线思维。希望与会同志,回去后抓好学习贯彻。下面我结合政府机关工作实际,再提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

制止餐饮浪费是使命。回首来时路,中国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风霜雨雪,特别是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了不少苦难,先辈们以勤起家、以俭铭骨,用自己的血肉屹立起了新中国的脊梁。“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2020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征程中,每一滴水、每一粒粮都是无比珍贵的。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让节俭这一传统美德以制止餐饮浪费为切入点,逐渐回归全民族精神世界的主流,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社会凝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大力量,是新时代所需,也是在座各位的新使命所在。制止餐饮浪费是责任。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此次更是明确指示要纸质餐饮浪费的行为。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国情,在任何时候都不允奢侈浪费。对于我们的党员干部来说,勤俭节约既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执政兴国的责任。党员干部要把勤俭节约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刻领会保障粮食安全、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切实把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落细落小落实各项工作要求,推动践行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制止餐饮浪费十分紧迫。不久前,联合国发表《

2020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预警全世界将迎来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报告指出,受新冠疫情和全球性蝗灾的影响,今年25个国家面临严重饥饿风险,将有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放眼国内,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1/5的人口,但在骄傲之余,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食物浪费问题不容乐观。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93克每人每餐,浪费率为11.7%。2013年至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餐饮食物浪费量约为每年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到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如此巨大的食物浪费,令人痛心,遏制餐饮浪费,迫在眉睫。

二、进一步加强领导,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切实强化引导和管理

十八大以来,我县出台了一系列整治餐饮浪费现象的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全县厉行节约的良好风尚正在形成。但一些机关单位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各有关单位必须坚决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全社会深入推进制止餐饮浪费工作。此次我们制定制止餐饮浪费工作方案,明确了政府部门、粮食经营主体和用粮单位以及新闻媒体的责任和定位。相关部门要立足本单位实际,抓紧研究制定制止餐饮浪费的相关规章制度,完善餐饮节约规范,进一步研究制定褒奖节约、惩戒浪费的有力措施,共同推动建立制止餐饮浪费的长效机制。特别是,机关食堂要在推出营养简餐、科学制定食谱、做好餐食搭配的同时,积极倡导“光盘行动”,发挥机关食堂带头榜样作用,通过实现按需、按量供给的方式,引导干部吃多少打多少,推动节约型机关食堂改革。同时,各部门要建立本单位禁止餐饮浪费监督检查机制,明确监督检查的主体、职责、内容、方法、程序等,加强经常性督促检查,针对突出问题开展重点检查。各乡镇(街道)要定期向政府办报告禁止餐饮浪费工作情况,并交由效能办纳入年底差异化考核。县委、县政府督查室每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专项督查,并将督查情况在适当范围内通报。专项督查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送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作为干部管理监督、选拔任用的依据。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禁止餐饮浪费工作的监督检查,受理群众举报和有关部门移送的案件线索,及时查处违纪违法问题。

三、进一步放大社会参与面,推动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

相关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加大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线上线下的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媒体作用,重视运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通过新闻报道、文化作品、公益广告等形式,广泛宣传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品德,宣传阐释相关制度规定,宣传推广厉行节约的经验做法和先进典型,倡导合理、健康的饮食文化,大力破除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风气,引导群众从自我做起,节俭用餐、文明用餐,促进反对餐饮浪费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市场监管、文旅等部门及乡镇(街道)要对辖区范围内的餐饮场所开展宣传和督导检查。各单位要围绕建设节约型机关,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便于参与的培训教育活动,引导干部职工增强节约意识、珍惜粮食,积极培育和形成崇尚节约、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机关文化,为在全社会形成节俭之风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借助“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全国粮食科技活动周”等活动,通过送粮油科普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军营活动,大力倡导科学文明的消费方式,营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浓厚氛围。

第9篇:节约粮食管理制度范文

1.1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开发“无形粮田”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生产的弹性增长与人口、消费的刚性增长将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粮食供需的紧平衡状况势必长期存在。因此,如何增加粮食有效供给,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我国的具体情况表明,用土地、化肥、投入等大幅度增加粮食产量是不现实的。一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二是耕地整体质量较差。三是农业投入产出呈下降趋势。大量、过度使用化肥,使土壤的肥力下降,单位化肥与粮食的产出比已经由20世纪80年代的1∶16下降到目前的1.0∶2.4,化肥的报酬率严重递减,不仅增加了成本、影响了农民收入,而且污染了环境,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因此,耕地面积在年均减少66.67万hm2和人口年均增加1000万人的情况下,在千方百计“开源”的同时,也必须注重“节流”。

1.2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工程惠及千家万户2007年,由国家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和过家粮食局启动的“十一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四川、山东和吉林省进行。2010年积极争取国家粮食局的支持,为5000农户配置标准化小型储粮仓,拉开了宁夏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工程的序幕,共建设彩钢板组合仓7.5万套,“十二五”末,计划完成12.5万套,占全区农户数的15%左右。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近3年专项建设结果评估,实施农户科学储粮,有多方面的收获:一是增加了粮食的有效供给;二是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三是开发无形粮田146.67万hm2;四是节约水资源,理论推算,按粮食生育期用水3000t/hm2计算,可节约灌溉用水44亿t;五是减少化肥投入176万标吨;六是节能环保,按1t湿粮烘干耗煤40kg、耗电10kW•h计算,可减少烘干用煤35亿t,节约用电8750万kW•h,可以说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1.3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潜力巨大多年来,我国农民安全储粮意识淡薄,粮食产后损失惊人。据中国农业大学对全国22个省574个县粮食产后损失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粮食产后损失达10%左右,其中在储存期间的损失占储粮的5.1%,损失的数量相当惊人。宁夏粮食局于2006年底开展了农村储粮现状调查工作,从粮食收获、储藏、消费和流通4个环节采取座谈、问卷等形式展开。结果显示,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粮食产后损失达到7.07%,虽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就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而言,也不可小视。200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粮食总产量311万t,仅农村粮食产后损失就达22万t,其经济损失按2006年粮食平均价格1.5元/kg计算,达到3.3亿元,远高于国家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

2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工程措施

国家《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到“十二五”末,全国建设农户储粮仓700万套,计划总投资85.4亿元,以此引导农户由安全储粮向科学储粮转变,进而达到规范储粮、科学管理、减损降耗、农民增收、粮食安全的效果。从宁夏回族自治区近几年的实施情况看,专项建设工作得到领导重视、部门支持、市县积极、群众欢迎、社会认可,也大大提升了粮食部门的地位与声望。

(1)政府重视。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农民增收工作。要把农户科学储粮工作作为粮食生产环节的延续,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整洁村容村貌,惠农强农,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认真抓好,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农户科学储粮的局面。2011—201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农户科学储粮列入民生计划为民办30件实事之一,实行效能目标考核,各级政府积极行动,扎实推进,克服困难,积极筹措资金申请储粮仓建设。

(2)引领示范。2010年,国家首次安排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户储粮专项建设工作,为了把这项惠民工程做实做好,首先选择5个地级市的6个县15个乡镇34个自然村的5000农户进行先期试点,以点代面,取得了显著效果。探索出适合宁夏区情的农户科学储粮宣传、粮仓发放、使用和管理的工作路子,为全面推广建设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统筹规划。制订《自治区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实事办法》,明确工作目标、工作要求和责任主体。要求思想认识、任务目标、工作责任、解决措施、督导检查“五到位”,组织领导、责任机制、完成时限、跟踪检查、政策激励、工作考核“六强化”,把解决农户储粮作为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农民减损增收、治理村容村貌、改变农村陈规陋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深刻认识,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4)精心谋划。通过2010年的试点,由于粮食产后减损效果明显,受到各级政府和农民的热烈欢迎,以此为契机,运用典型带动、政策驱动、示范拉动、舆论推动“四架马车”精心谋划,步调一致,全力推进。一是典型带动。在发挥示范村以点代面效应的基础上,通过人大、政府领导视察、农民代表现场参观等,引起各级政府和农民代表的共鸣,调动了各级政府抓好这项工作的积极性。二是政策驱动。在建设过程中,凡当地政府和农户积极性高的地方,应当重点支持。三是示范拉动。借“三下乡”、科技周、农博会之机,将农户科学储粮作为主要宣传内容,采取现场指导、专家讲座、实物展示、对比算账、发放宣传资料及播放视频影像等方式,提高农户科学储粮的积极性。四是舆论推动。近几年,各级粮食部门广泛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宣传科学储粮知识,提高农户科学储粮意识,效果十分明显,同时大大提升了粮食部门的地位,连续几年在政府效能目标考核和政风行风评议中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名次前移。

(5)规范运作。为切实做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工作,自治区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粮食局主要领导任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负责协调落实项目计划、资金落实、组织招投标、监督检查生产和发放、竣工验收及工作总结等。一是严格仓型选择。2011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将彩钢板组合仓的材料厚度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仓体、仓盖均加厚;由过去平盖改为塔式结构,大大提高了粮仓质量。二是强化资金管理。制定资金管理办法,严格资金使用,专款专用,结余增量。每次招标待全部完成竣工验收后支付工程款的90%,10个月后无质量问题全额支付。三是规范程序。专项建设工作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的“四制”管理。四是加强监督检查。在专项建设期间,领导小组办公室经常派出检查组,对材料、设备、档案等进行监督检查,发现违规现象及时纠正,从而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五是做好档案管理和验收工作。使用国家粮食局统一软件填写汇总上报,实行二次验收,确保工程质量。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