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污染现状范文

环境污染现状精选(九篇)

环境污染现状

第1篇:环境污染现状范文

关键词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治理措施

>> 盘锦市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 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龙井市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研究 浅谈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武汉城市圈域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宁夏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建议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及治理措施 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其保护治理措施 浅谈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治理 浅议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分析 金华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探讨 浅谈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简述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盐池县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畜牧养殖环境污染的现状及治理措施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对策浅析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整治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李廷友,林振山,谢标.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治理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2705-2707.

[3] 余进祥,刘娅菲.农业面源污染理论研究及展望[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137-142.

[4] 李珮.农业污染:食品和生态安全的隐蔽杀手[J].生态经济,2005(2):12-19.

第2篇:环境污染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业生产;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0.概述

我国的农业生产事业,相对于过去有了质的飞越,随着经济腾飞,农业生产越来越倾向于机械化和自动化,尤其是在大规模喷洒农业、化肥及污水等垃圾处理不当时,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是不容忽视的,对土地、空气、水资源和生态平衡都产生了影响,对此应从农药、化肥本身质量和生产技术水平进行严格把控,建立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尤其迎从新认识科学化的施肥和喷洒农药技术的重要性,按大自然生态原理与农业技术结合产生有机农产品,科学有效的对农业土地及水资源保护等,这些措施是实施都可以阻止农业生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现象。

1.农业生产环境污染现状

农业生产中的污染物虽然没有工业污染带来的危害那么直接,但多种环境状态都遭到了破坏,分别是土地资源污染、水资源污染、空气环境污染和当地生态环境的污染,下面分为三点进行分析:

(1)土地资源污染,大家都知道我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这样的数据没能一直维持,因为在2009年国土资源部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退耕、沙漠化和灾化的发生让我国的耕地面积在逐渐减少,在2008年末时只剩下了约18.3亿亩,所以我国的耕地人均面积并不富裕,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农用土地的污染愈演愈烈,现代耕种主要依靠化肥和农药来帮助农作物的生长,但这样长期使用农化产品的危害就是土壤结构被改变, 导致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大大减少, 让本身肥沃土壤的产力每况愈下,然后为了提升产力,再次施加更多的化肥和农药,如此形成大量恶性循环,最后将导致土地彻底不能继续耕种的后果。

(2)水资源污染,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分配在全世界一直处在下游位置,而农耕所用的恰恰又是可以引用的淡水资源,对于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就是对未来的下一代最不负责的体现,对于农用水资源的污染,化肥、农药、排污和农膜都榜上有名,化肥的使用据有关部门统计“按播种面积计算,我国化肥使用量40.0 t/km2,大大超过发达国家规定的22.5t/km2的上限”[1]这样的用量直接将化肥中的氮、磷、钾等化学元素会被带进河流从而污染了水资源。农药同样带来的污染同样可怕,由于机械化大面积喷洒,导致农药必须用更大的量才能覆盖到农耕作物上,这样多余的农药会被各种渠道带入到水体河流中从而污染了水资源,农业生产的排污并不是指有毒有害物排放,而是畜牧和家禽养殖中产生的粪便、壳蛋、血水甚至尸体被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其造成这些污物与水源溶解发酵变质,让河水变成了死水臭水。再有就是蔬菜大棚的广泛运用,让家家户户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水果蔬菜,但使用后的农膜确实实实在在的白色垃圾,由于其特殊化学构造器不容易降解,不能焚毁都让这种白色垃圾,无法回收结果污染了水资源。

(3)空气资源的污染,空气作物我们每时每刻生存的必须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去年北方地区大面积雾霾就是空气污染的最有利证据,雾霾虽然不是农业生存污染空气导致的主要原因,但是空气的质量是有众多因素积聚而成的,所以在保护土地和水资源的同时,农业生产中产生的空气污染也应予同样的重视。农业生产里的空气污染主要是来自,秸秆的焚烧,如今农村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以前靠秸秆生活或者喂牛养羊的生活方式已经被电器化所替代,所以导致大量的秸秆被废弃和焚毁,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气体,会随着风向漂浮到空气中,甚至形成了可吸入颗粒物。还有一项污染就是农药的喷洒,刚才我们提到过多的喷洒农药一部分会落到河流里,另一部分就会漂浮于空气中进入云层,如果其中的氮元素堆积过多就会产生温室气体形成严重的“温室效应”。

以上几点就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会危害到环境的几种主要内容和现状。

2.农业生产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从上面的现状来看,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在“海、路、空”三方面都已经被染指,如果要治疗这种环境污染情况可以分为两方面入手

2.1建立法规改变思想

尽快设立相应的法律来约束环境污染行为,现状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有《环境保护法》还应当在此基础上设立相关污染的防治法案,加大对农业生产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制定相应的责任制度,明确责任义务,这样可以从法律角度对污染人或单位进行约束作用。还应该从思想上改变农业生产者较弱的法律意识和保护环境意识,应当在农村的中小学校里开始普及环境保护常识和知识,还应经常性的的对乡镇尤其是农村的农业生产者宣讲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相关法律法规,使其充分意识到保护环境对于我们当下及未来生活的重要性及特殊意义,这项对策应配合指定相关法律法规一起实施效果会更好。还有就是各地的政府部门要首先改变传统农业生产中的落后思想,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改进方法的学习,从而带动管辖区域的农业生产者更快的接触到最新的法律法规和生产方式,而且政府还要“疏堵”同时进行,对当地环境进行监测管理,制定有关农业生产中环境保护的奖惩制度,加强对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力度。

2.2改变现有技术

学习先进经验 首先要对污染的源头进行治理,污染土地和水源的主要是农业、化肥和农副产品排污造成的,对于大规模的农药和化肥进行疏导,走生态农业道路,全面的有效的推广无公害综合防治的新技术,对农药、化肥的制剂进行全面的升级,让专用型肥、复混型肥、生物型肥等等新型肥料运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农药方面加大资金投入,购买高效新型的防虫农药,脱离原来的“以多靠量”的喷洒模式,对于污染水资源的污水直接排放,垃圾随意堆放的行为要坚决禁止,在处罚这样行为的同时,建设污水回收管道沟渠,将污物汇集在一起,进行集中的污水处理,在一些较偏远的地区,可以由政府补贴农户自行建设污水处理设备,以保障水体质量。最后,对于垃圾和农作物副产品的焚烧上,也应当进行集中管理,进行垃圾回收和分类,是一个可行的方式,将可降解与不可降解回收或再利用,对于需要焚烧处理的可以回收用作新能源的研究和开发。

总之,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治理要遵循大自然的生态系统进行建设,争取早日走上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道路。

3.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生产中所产生的环境污染情况以及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除了农民和生产者,政府及管理部门也应当加强认识和意识,现在很多政府部门都把工作重点设定在了农业生产中的经济建设,而忽略了保护环境是一项关于生存状态和造福子孙的必要性,所以加快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可循环性的农业生产经济利益链是今后这项工作的发展方向。■

第3篇:环境污染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X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2-150-2

0 引言

农村环境是农村居民生活和发展的基础,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并且污染源比以前更为广泛,污染速度已经成地毯式迅速起来,所以不得不对其进行研究治理方案。各种农村环境污染已经开始威胁农村居民的健康,甚至通过其他方式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健康。更加应该引起重视的是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应加强人民的环保意识,以次为主展开防污染,治理污染开展排污环保等一系列工作。

1 有关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1 居民生活产生的污染加剧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原本城市中的主要生活垃圾在农村中也大量出现[1]。如装饰材料、废旧电器等,农村垃圾回收体系不完备,使得垃圾不能全部分类回收。这些垃圾随意堆放,通过雨水淋溶,使垃圾中含有的重金属、有机物等进入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此外,农村环保投资较少,农村居民生活污水统一收集比较困难,加之经济实惠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备短缺,使得大部分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直接造成了农村水环境的污染,污染物在水体及其他环境中的直接或间接转换也造成了其他农村环境的污染。这些排放污水中所含的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影响附近居住人民的健康问题。另外,部分排放污水直接被农民用来浇灌蔬菜、瓜果、庄稼、这些农作物大量污染并直接损伤了居民的身体健康。但由于农村人民环保意识较为淡薄,这也是污染加剧的原因之一。

1.2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为了提高农业产出,增大经济效益,我国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家肥、农药和农用塑料,导致我国农业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化肥和农家肥的大量使用,使得很多污染物质(如有机类污染物质、含磷物质和含氮物质)随地表径流进入水域,造成水体污染;农药的不合理使用,是造成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农药施用后,部分被农作物吸收,其余部分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体,土壤和空气中,造成水体、土壤和空气环境污染,另外,残留在农作物中的农药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近年来,我国农用塑料使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农用塑料很难降解,农用塑料的大量使用严重影响土壤的通气性能和水肥传导能力,长期使用会造成粮食减产。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是造成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1.3 工业生产污染

随着乡镇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乡镇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染物也越来越多。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使得农村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周边居民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短短几年时间,可以从清澈见底的河水变成受纳污水的恶臭水体,污染的速度可想而知。同时乡镇企业资源利用率低,污染治理能力相对较弱,污染物超标排放情况严重,也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国家应在环保方面的宣传要做到位,强调要更具体。

1.4 畜禽养殖的污染不可小视

畜禽养殖业正在成为我国农村经济中最活跃的增长点和主要的支柱产业,但是畜禽养殖业在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2]。农村畜禽养殖企业大多缺乏统一合理规划,很多畜禽养殖场所布局不合理。首先,很多畜禽养殖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废水中含有氮、磷以及一些微量元素,这些物质进入水体后会造成水体污染,影响水体的使用功能,产生黑臭水体,甚至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其次,畜禽养殖场所会产生氨气、硫化氢和粉尘等,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造成影响,甚至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再次,随意排放的畜禽养殖废物会超过土壤环境的承载能力,引起土壤环境的污染,土壤环境的破坏慢慢会造成粮食减产,污染的农田产出的农作物也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另外,畜禽养殖饲料中含有抗生素和激素等,这些物质随着畜禽养殖废水和废物的排放也进入到了环境中,长期积累也会造成水体、土壤和空气的污染。畜禽养殖场所的不合理布局,使得农村很多地区人畜混居,农村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同时,畜禽养殖场的病原微生物也会影响居民身体健康。因此,畜禽养殖的污染也不可小视。

2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及其对策

2.1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大治理投资

政府方面应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也应加大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农村环境治理需要相应的法律保障和制度供给[3]。要改善农村环境治理困难的现状,就必须完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优化各种环境管理制度。更要加大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支持与鼓励各种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保障各项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2.2 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和监测力度

要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加大对我国农村环境的监管力度。强化对农村工业项目的监督检查,严防污染物超标排放;严格落实各项环保制度,对破坏农村环境的单位、行为人和事要加大处罚力度。农村环境质量的监测可以让我们了解农村环境的污染情况,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因此,我们要增加乡镇环保机构人员和设备的配备,加大农村环境质量的监测力度。一旦监管力度和惩处力度不够就很容易松懈,从而纵容了一些环境质量监测人员的惰性,使得工作难以开展,寸步难行。所以,加大处罚力度,奖罚明确也起到重要作用。

2.3 培养污染治理人才,加强宣传教育

人才是强国之本,农村环境治理同样需要人才的参与。培养污染治理人才,有利于我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环境治理方案,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农村环境治理要以村为单元,以民众为主体,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强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使民众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使民众自觉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同时,也要加强基层领导干部环保培训,使领导干部真正重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

3 加强法律意识,认识环保的重要性

为何环境污染愈加严重,农村环境得不到妥善治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环保意识不够强,或者说了解甚少,缺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与责任。法律宣传不到位,人们只有在身体出现严重问题时才稍微重视起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甚至农作物的污染。导致很多地区出现地方病,地区癌症患者增多,所以要从法律开始重视,宣传要做到位,环保知识要普及到位,让每一位居民从心中都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身作则。这样,才能有效的把环保工作做好。

4 结语

农村环境的污染现状加剧,其一是大多污染企业迁移到农村,使得周边环境污染严重,农作物也因此受到一定污染,周边居民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二是农村人民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强烈,使得环境污染不但没有被控制,反而加剧。所以,树立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尤为重要。一旦产生污染,就会危机更多人的身体健康,并且再实施治理方案,达到理想治理效果会难上加难。

参 考 文 献

[1] 毛杰.农村环境污染成因及对策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8).

[2] 唐兆民.我国农村畜禽养殖对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的研究[J].环境科技,2011,24(1).

[3] 肖萍.论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及立法完善[J].江西社会科学,2011(6).

[4] 黄山松.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工程与建设,2008(02).

[5] 罗兰.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6] 陈峰滔.试论农村水污染的治理[J].海峡科学,2007(05).

第4篇:环境污染现状范文

关键词:污染场地;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环境管理

收稿日期:20120327

作者简介:苏爱华(1982—),女,福建泉州人,助理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环境监测工作。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5017502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原来被工业企业占用甚至污染的土地需要进行再开发。在这过程中,由于对土地污染问题认识不足及污染清除工作不到位,又造成了一些环境污染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促进中国政府和公众对于污染场地再开发中环境问题的重视,使得土地污染问题和污染场地的环境修复及再开发提上重要议程。

污染场地概念的界定对于污染场地的识别和分类管理至关重要[1]。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定义“污染土地(contaminated land)”为:被危险物质污染需要治理或修复的土地,“污染场地(contaminated sites)”包括被污染的物体(例如建筑物、机械设备)和土地(例如土壤、沉积物和植物)[2]。加拿大政府认为“污染场地”是:物质浓度高于背景值,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已造成或可能造成即时或长期危害的土地,或者是污染物浓度超过了政府法规和政策中规定的浓度的土地[3]。英国的环境污染委员会(RCEP)认为“污染场地”是当地政府认定由于有害物质污染而引起严重危害或有引起危害可能性的土地,以及已经引起或可能引起水体污染状况的土地[4]。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环境保护委员(ANZECC)关于“污染场地”的定义为:危险物质的浓度高于背景值的场地,且环境评价显示其已经或可能对人类健康或环境造成即时的或长期的危害[5]。我国定义“污染场地”为“因从事生产、经营、处理、贮存有毒有害物质,堆放或处理处置危害废弃物,以及从事矿山开采等活动造成污染,且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产生危害的场地。”世界各国对污染场地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本质上均指特定的空间或区域(包含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所含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背景值,并对此空间或区域的人体健康及自然环境已经造成或可能造成负面影响[6]。

2污染场地相关政策现状

2.1污染场地法律、法规方面现状

目前,中国污染场地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多散见于一些法律法规的条文中,如《宪法》、《刑法》、《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水土保持法》、《土地复垦条例》、《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宪法》只是规定了合理利用土地和防止土壤污染的粗放原则。《刑法》则对一些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行为规定了相应的刑事责任。《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规定固体废弃物是指一般固体废物、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而并没有具体指出污染土地。《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第35 条规定,“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需要终止的,应当事先对工业固体废物的贮存、处置的设施、场所采取污染防治措施”,条款还指出了当事人的义务和费用承担方。

然而,与污染土地有关的法律法规缺乏系统性和不一致性,并且没有一个专门针对土壤污染法规。而且现有的法律规定还非常笼统,尚缺乏具可操作的细则和有威慑力的责任追究条款。对于土壤污染中具体的控制和预防要求及措施,这些文件的指导作用及约束力还远远不够。制定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已成为当务之急。环保部正在力争将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制定工作列入全国人大的立法计划中去[7]。

近年来,针对中国污染土地的管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专门的文件及规定:原国家环保总局(现环境保护部)2004 年了《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2008 年又了《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环发[2008]48 号)。原国家环保总局2004 年发出的通知并非强制性的法规,在可操作性方面也还不够具体,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工业企业搬迁场地的污染控制和管理。2008 年环境保护部又的《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充分认识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土壤污染防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及土壤污染防治的重点领域,提出了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措施。该文件把“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作为突出土壤污染防治的重点领域之一。然而,考虑到土地污染对中国发展的重要影响,这些文件尚且不能发挥一部真正的土壤污染防治法的规制作用。

2.2污染场地技术标准体系方面现状

污染场地方面的技术标准同样是土地污染防治的标准体系完善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中国在土壤污染监测监控、环境风险评价及土壤修复技术等方面还没有建立完备的技术指南及标准,一系列暂行管理标准和技术指导方针还在试用或起草过程中[8],比如:《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上海世博会暂行)》(HJ350-2007);监测标准:《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和水利部《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98);质量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工业企业土壤环境质量基准》(HJ/T25-1999)。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是《土壤污染防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土壤环境管理、土壤污染修复工作的重要依据[9],是《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全面修订工作也在紧张进行中,一系列的场地管理标准也正在酝酿出台[10],包括《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暂行办法》(2009)、《污染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2010)、《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2009)和《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2009)等,这些标准目前正处于审阅、研讨与修订中。

2.3地方在污染场地方面的法规

建立地方法规,对于中国这样地域广阔,土壤类型众多,土壤性质复杂多样,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大,经济水平发展不均衡的国家,显得尤为必要。某些发展较快、经济实力较强的省市已经开展了一些探索,根据污染场地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管理和土壤修复的需要,分别制定出台了相关的政策[9]。

2006年3月,浙江省颁布了《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规定对污染土壤要实行环境风险评估和修复制度。2007年1月,北京市环保局印发了《场地环境评价导则》,规范了在北京市范围内从事场地环境调查、评价的工作程序和技术方法。2007 年5月,重庆市颁布了《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在转产或搬迁前,应当清除遗留的有毒有害原料或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并对被污染的土壤进行治理。2008年6月重庆市政府又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市工业企业原址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工作的通知》(渝办发[2008]208 号),提出了要严格执行污染场地的风险评估。2007年,沈阳市环保局、沈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联合印发了《沈阳市污染场地环境治理及修复管理办法(试行)》(沈环保[2007]87 号),对污染场地的评估与认定进行了规定。这些法规政策的出台为当地污染场地的再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3结语

污染场地的环境修复和再开发在中国尚属新生事物。污染土地的预防、控制以及污染土地修复都还需要很大程度的完善与提高。总体看来,中国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法律法规有待健全和完善(包括事前和事后责任及风险),需要一部土壤污染防治专门法来明确土地污染和修复中的责任和义务,以便对所有利益相关方提供清晰准确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周友亚,颜增光,郭观林,等.污染场地国家分类管理模式与方法[J].环境保护,2007(10):32~35.

[2] EPA.EPAs Draft Report on the Environment-Better Protected Land [EB/OL].[2003-06-25]..

[6] 弓俊微,张胜涛,天军.我国污染场地的环境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三峡环境与生态,2010,3(1):51~54.

[7] 赵娜娜,黄启飞,易爱华,等.我国污染场地的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29(12):39~40.

[8] 骆永明.中国污染场地修复的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1,23(3):1~6.

第5篇:环境污染现状范文

0 引言

农村环境是农村居民生活和发展的基础,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并且污染源比以前更为广泛,污染速度已经成地毯式迅速起来,所以不得不对其进行研究治理方案。各种农村环境污染已经开始威胁农村居民的健康,甚至通过其他方式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健康。更加应该引起重视的是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应加强人民的环保意识,以次为主展开防污染,治理污染开展排污环保等一系列工作。

1 有关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1 居民生活产生的污染加剧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原本城市中的主要生活垃圾在农村中也大量出现[1]。如装饰材料、废旧电器等,农村垃圾回收体系不完备,使得垃圾不能全部分类回收。这些垃圾随意堆放,通过雨水淋溶,使垃圾中含有的重金属、有机物等进入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此外,农村环保投资较少,农村居民生活污水统一收集比较困难,加之经济实惠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备短缺,使得大部分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直接造成了农村水环境的污染,污染物在水体及其他环境中的直接或间接转换也造成了其他农村环境的污染。这些排放污水中所含的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影响附近居住人民的健康问题。另外,部分排放污水直接被农民用来浇灌蔬菜、瓜果、庄稼、这些农作物大量污染并直接损伤了居民的身体健康。但由于农村人民环保意识较为淡薄,这也是污染加剧的原因之一。

1.2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为了提高农业产出,增大经济效益,我国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家肥、农药和农用塑料,导致我国农业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化肥和农家肥的大量使用,使得很多污染物质(如有机类污染物质、含磷物质和含氮物质)随地表径流进入水域,造成水体污染;农药的不合理使用,是造成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农药施用后,部分被农作物吸收,其余部分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体,土壤和空气中,造成水体、土壤和空气环境污染,另外,残留在农作物中的农药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近年来,我国农用塑料使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农用塑料很难降解,农用塑料的大量使用严重影响土壤的通气性能和水肥传导能力,长期使用会造成粮食减产。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是造成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1.3 工业生产污染

随着乡镇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乡镇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染物也越来越多。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使得农村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周边居民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短短几年时间,可以从清澈见底的河水变成受纳污水的恶臭水体,污染的速度可想而知。同时乡镇企业资源利用率低,污染治理能力相对较弱,污染物超标排放情况严重,也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国家应在环保方面的宣传要做到位,强调要更具体。

1.4 畜禽养殖的污染不可小视

畜禽养殖业正在成为我国农村经济中最活跃的增长点和主要的支柱产业,但是畜禽养殖业在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2]。农村畜禽养殖企业大多缺乏统一合理规划,很多畜禽养殖场所布局不合理。首先,很多畜禽养殖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废水中含有氮、磷以及一些微量元素,这些物质进入水体后会造成水体污染,影响水体的使用功能,产生黑臭水体,甚至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其次,畜禽养殖场所会产生氨气、硫化氢和粉尘等,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造成影响,甚至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再次,随意排放的畜禽养殖废物会超过土壤环境的承载能力,引起土壤环境的污染,土壤环境的破坏慢慢会造成粮食减产,污染的农田产出的农作物也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另外,畜禽养殖饲料中含有抗生素和激素等,这些物质随着畜禽养殖废水和废物的排放也进入到了环境中,长期积累也会造成水体、土壤和空气的污染。畜禽养殖场所的不合理布局,使得农村很多地区人畜混居,农村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同时,畜禽养殖场的病原微生物也会影响居民身体健康。因此,畜禽养殖的污染也不可小视。

2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及其对策

2.1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大治理投资

政府方面应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也应加大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农村环境治理需要相应的法律保障和制度供给[3]。要改善农村环境治理困难的现状,就必须完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优化各种环境管理制度。更要加大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支持与鼓励各种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保障各项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2.2 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和监测力度

要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加大对我国农村环境的监管力度。强化对农村工业项目的监督检查,严防污染物超标排放;严格落实各项环保制度,对破坏农村环境的单位、行为人和事要加大处罚力度。农村环境质量的监测可以让我们了解农村环境的污染情况,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因此,我们要增加乡镇环保机构人员和设备的配备,加大农村环境质量的监测力度。一旦监管力度和惩处力度不够就很容易松懈,从而纵容了一些环境质量监测人员的惰性,使得工作难以开展,寸步难行。所以,加大处罚力度,奖罚明确也起到重要作用。

2.3 培养污染治理人才,加强宣传教育

人才是强国之本,农村环境治理同样需要人才的参与。培养污染治理人才,有利于我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环境治理方案,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农村环境治理要以村为单元,以民众为主体,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强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使民众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使民众自觉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同时,也要加强基层领导干部环保培训,使领导干部真正重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

3 加强法律意识,认识环保的重要性

为何环境污染愈加严重,农村环境得不到妥善治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环保意识不够强,或者说了解甚少,缺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与责任。法律宣传不到位,人们只有在身体出现严重问题时才稍微重视起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甚至农作物的污染。导致很多地区出现地方病,地区癌症患者增多,所以要从法律开始重视,宣传要做到位,环保知识要普及到位,让每一位居民从心中都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身作则。这样,才能有效的把环保工作做好。

第6篇:环境污染现状范文

关键词: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平衡计分卡

1引言

近些年来频发的全国性大范围雾霾的现象,不仅引起了人们对健康问题的思考,更引发人们对于大气污染治理与监管的深思。审计作为监督我国各项制度运行的一把利剑,也对环境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重视。目前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一些环境项目的合规性审计上,大部分都是事后审计,不能对大气污染起到防治的效果。随着治理大气污染问题的日益紧迫,如何保证大气污染相关的环保机制有效运行,做到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并且减轻环境污染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对此进行探讨,以期带动整个环境绩效审计的变革。

2基于大气污染的环境绩效审计总体情况

2008年,审计署对41家央企2006~2007年进行节能减排的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调查的重点落在企业的能源消耗上,如二氧化硫和需氧量。审计人员抽查了部分电力企业的脱硫设备是否有效运行,对燃煤后的二氧化硫排放状况进行了审查,包括脱硫工程建设情况、脱硫设施运行情况、新建项目的脱离设施配套情况、企业脱硫电价政策的执行情况等,针对问题提出了审计建议。并于2009年、2011年、2013年进行了4次公告。总的来说,中央一级的审计机关对二氧化硫减排相关的审计技术方法渐渐趋于成熟,而且审计频率趋于常态,就审计结果公告时间来看,几乎是两年一次。

3我国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现状分析

首先,划分审计范围时科学性不足,没能针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性质进行审计。从已经披露的审计结果报告和案例资料来看,目前是审计主要是针对点源进行,没有将被污染区域放在审查的范围内,审计结果仅显示点源的污染控制情况。也没有进行非污染区域的对比调查。其次,目前主要是用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分别评价污染治理设施的效果,没有将技术经济指标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活动涵盖的内容烦杂、空间跨度大、历时久、综合性很强,所以,很难有统一的标准。而且,在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中,有很多项目无法用货币计量,因而无法满足货币计量这一会计基本假设,所以无法用常规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同时,因为审计人员不知道用什么标准衡量,单纯靠经验,也无法提出令人信服的审计报告。最后,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专业知识掌握牢固,还需要懂生物学、环境学等环境专业知识。然而目前我国审计人员的学历背景单一,主要集中在财会方面,缺乏复合型知识的人才,所以造成审计人员无法达到专业胜任能力这一要求。而且,部分审计人员不具备相关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无法充分有效的利用审计软件,从而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量。

4完善我国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的建议

4.1提高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人员的专业性

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不仅是普通的绩效审计,更需要审计人员具备专业的大气环境知识甚至工程知识,而目前我国的审计人员多数只是具备财务审计知识储备,对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也未包括大气污染相关内容。因此,国家可以建立大气污染环境专家组,辅助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帮助审计人员以更加科学专业的眼光进行审计。同时,对经常进行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的审计人员进行再教育,提高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培养综合型的审计人才。

4.2推进计算机审计的使用和完善

目前我国对于大气的监测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专业数据库,国有检测点和各省监测点都会实时大气环境的变化。这也要求审计人员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把握审计信息的时效性,将计算机作为辅助审计的有效工具。同时,国家可以投入资金,对现有计算机审计软件进行再开发,拓宽功能,争取形成一套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的在线测评系统,在减轻审计人员工作的同时,增强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4.3建立一套有效的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指标

本文借鉴平衡计分卡的理论,把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分为4部分,即有关财务的指标、客户的指标、内部流程的指标以及学习和成长的指标。在进行基于大气污染的环境绩效审计时,我们可以将这4个指标的内容进行细化,紧密与大气污染的主题相结合,使审计人员能够更好地进行审计调查。在运用这套体系的过程中,要将4个方面的指标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客观的评价该被审计单位的大气污染治理情况,并且要针对被审计单位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增减指标,提高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4.4开展对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的跟踪审计

众所周知,一般的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多涉及资金数额大、周期较长,且大气监测数据具有不断变化,时效性强的特点。因此,对于大型的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审计人员应该积极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追踪,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有效。

5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重视和有效利用环境绩效审计,达到大气污染治理的根本目的,保证所监督的区域不再受到过量污染物的侵袭,保证区域内的污染物排放量保持在国家规定水平内,监督污染排放企业的环保机制有效运行。并且,在进行环境绩效审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吸取经验教训,通过对四个指标的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提出不同的侧重点,让环保资金的分配更为合理,达到效益最大化还我们的生存环境一片碧水蓝天。

参考文献

[1]李兆东.大气环境治理绩效审计模式研究[J].财务与会计,2015(5).

[2]张玉斌.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的审计监督——访上海市审计局总审计师林忠华[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4(4).

第7篇:环境污染现状范文

关键词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成因;保护对策;重庆梁平

中图分类号 X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242-01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同时对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关注,农村环境问题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如何正确认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对农村环境污染进行防治已经迫在眉睫,需要深入思考。

1 梁平县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1 农业面源污染呈严重发展趋势

农业污染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农药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以及耕种措施等造成的面源污染。梁平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每年使用的化肥、农药、农膜也比较多。化肥年使用量约7.7万t,由于使用方法不当,用量和时期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仅为35%[1]。肥料养份极大流失,部分下渗和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造成地下水污染,地表水富营养化,水质变差,影响人畜饮水安全;农药年使用量约472.5 t,利用率仅为30%,土壤中的残留率高于50%[1]。大部分被作物吸收,直接威胁到人体健康;农膜年使用量约1 058 t,土壤中的残留率高于50%。据浙江省环保局的调查,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 t/km2,造成减产损失达到产值的1/5左右。随着中西部农业现代化的进展,这类污染也在中西部粮食主产区普遍出现[2]。

1.2 居民生活污染日益加剧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近年不断提高,小城镇建设广泛推进,同时乡村聚居点人口迅速增加,农村居民生活污染由分散走向了集中[3],农村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值得关注。由于农民生态文明意识不强,“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随处可见。主要表现为:固体生活垃圾增多,没有集中有效处理,随处乱堆乱倒,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对周围的河流、水库污染加重,垃圾腐败臭味难闻,苍蝇横飞,夏季更甚。

1.3 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严重

梁平县2012年畜禽养殖生猪当量60万头,占土地可承载能力的31.3%,现有土地完全可消纳所产生粪污。污染最为严重的是规模畜禽养殖场的集中污染[4]。养殖场在畜禽粪便处理上投入资金不足,标准处理设施不到位或处理能力有限,粪便露天堆放,经雨水冲刷,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粪便滋生大量蚊蝇,易引发疾病流行,恶臭熏天,对周围空气污染严重,老百姓怨声载道。据统计,我国猪、牛、羊三大类畜禽粪便COD年排放量为6 900万t,是全国工业和生活污水COD排放量的5倍以上,养殖业的污染已不容忽视[1]。

2 农村环境恶化深层原因分析

2.1 农民环保意识薄弱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因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环境保护的紧迫性认识不足,缺乏环境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依法维权的意识。长期传统的生活习惯难以更改,缺乏环境的自我保护行为,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农业生产老龄化,劳动力缺乏,滥施滥用农药化肥,随意丢弃生产废弃物。据朱启臻[5]对北京房山区大峪沟村160位农民进行的环境意识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环境知识普遍缺乏,大部分农民不知道农药对环境有何危害,而知道化肥对环境有害的只有16人。

2.2 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国家长期以来对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都很少,地方经济实力也有限,加之农民自筹资金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意愿也不强烈,垃圾分类收集池、垃圾处理站、排污管网和污水净化系统等环保基础设施缺乏;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弱,提供环保公共服务的能力也十分有限,最终造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

2.3 政府监管不力,保障体系不健全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范围广,难度大,涉及的部门也比较多,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而按现行的监管体系,缺乏专门的农村环保人员和执法机构来承担此项工作,农村环保职能职责分散在农委、环保等多个部门,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职能职责的明确划分和相互间的协调沟通,农村环境保护就出现了“谁都管,谁也不管”的怪现象。畜禽养殖的选址、规划、环评、监管等工作落实力度不够,形式大于内容,没有达到切实应有的效果;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倒,缺乏环保基础设施,也缺乏对农村环保的监管力度和执法保障。

3 农村环境保护对策

3.1 政府大力鼓励农村土地流转

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加速农村土地流转,灵活采用多种生产经营模式,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既能有效解决因农村劳动力缺乏而带来的粗放生产经营问题、土地荒置问题、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农民收入问题等一系列农村问题,还能有效地促进梁平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切实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粮食单产,增加农民收入。

在规模经营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才能极大地提高农业产投比,才能有效实现精准施肥、精准用药,才能有效遏制并改善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国家目前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质提升等一系列农业项目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更大的效益;才能有效地发展特色农业、精准农业、观光农业、外向型农业等新型农业生产模式;才能不断提升农业生产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加速农民增收致富。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引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结合梁平县实际,打造出自己的产业链,进行深加工,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在梁平县生态涵养发展的背景下,切实有效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让农业大县变成农业强县,打造出特有的农业品牌。

3.2 对农村生活垃圾分区域、分类集中处理

3.2.1 偏远农村垃圾处理。有机垃圾是农村生活垃圾的主要部分,占农村生活垃圾的40%~50%。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继续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并加强沼气池后期维护管理的保障体系建设,既能有效解决农村厨房废弃物、家畜粪便、农业生产废弃物等有机垃圾,变废为宝,又能有效解决农村有机垃圾污染问题,改善农村房前屋后的环境,还能有效解决偏远农村地区部分用电、做饭、洗澡所需的能源问题。在偏远农村,目前人员居住比较稀疏,废品和有害垃圾很少,主要是碎玻璃、碎瓦片、废塑料等其他无机垃圾。建议加大环保宣传,号召偏远地区农民采用集中焚烧、填埋的方式处理无机垃圾等其他垃圾。防止垃圾随雨水冲刷,进入河流、农田等。

3.2.2 村镇垃圾分类收集与分类处理。在村镇人口比较集中的区域采用“村收集―镇处理”或者“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模式,原则上“一镇一站,一村一点,一点一人”,并鼓励村民将垃圾按照“塑料”、“纸张”、“金属”、“玻璃”等进行分类,在村建立分类收集点,由专人统一收购,负责分类,在镇建立垃圾回收站,负责各个村的垃圾回收,有条件的乡镇就近处理垃圾,没有条件的乡镇中转到县城统一处理。适当收取农民垃圾处理费,用作专项资金,保障垃圾回收处理系统的有效运行。

3.2.3 村镇污水集中处理。村级每家每户将冲厕用水(黑水)和其他生活用水(灰水)分开,黑水以及人畜粪便经厌氧沼气池处理,灰水由自然净化系统处理。镇级人口较集中,应建立多个大中型沼气池,处理居民粪便,采用沼气发电,将电并入国家电网;建立污水管网,将生活污水收集后,经化粪池、厌氧池、人工湿地进行处理,有条件的乡镇可以建立污水处理场。

3.3 防治畜禽养殖污染

3.3.1 畜禽养殖由规模化向标准化发展。政府将畜禽养殖补贴资金整合,在乡镇划定畜禽养殖园或养殖区,通过优惠政策吸引畜禽养殖户入园入区,引进有机肥厂,建立畜禽粪便标准化处理设施;探索应用养殖污染防治新技术,如饲料添加B-甘露聚糖酶,降低粪氮排量,试验“发酵床”零排放养殖,益生菌除臭技术,牛粪养猪、鸡、虾技术,牛粪制作蜂窝煤技术,沼气发电技术等[4]。

3.3.2 畜禽养殖区与种植园相结合。在养殖业和种植业的规划布局过程中,将养殖业和种植业有效衔接,对养殖业和种植业进行合理布局。既能高效、低成本地解决养殖业污染治理的难题,也能减少种植业化肥施用量。走种养结合,以养殖促种植,以种植促养殖的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之路。既能节约资源,又能降低种植业的成本,还能有效改善土壤,解决农民反映强烈的畜禽养殖污染问题,获得良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和县域生态涵养发展的定位[5]。

4 参考文献

[1] 尹辛亥,赵少婷.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建议[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2(5):63-64.

[2] 荀彦平,张有贤.对当前农村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4):40-42,67.

[3] 章明奎,李建国,边卓平.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中的最佳管理实践[J].浙江农业学报,2005,17(5):244-250.

第8篇:环境污染现状范文

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推进新疆环境治理和保护方面做了一系列努力,注入了很大资金支持。其中,自治区和乌鲁木齐市两级党委政府将乌鲁木齐市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确定为重大民生工程。仅2012年,乌鲁木齐市就投入治理资金121亿元。其中,投资72亿元重点实施了供热能源结构调整,完成了城区189家燃煤供热单位的天然气改造,成为历史上投资最大、力度最大、规模最大的煤改气工程。近几年新疆工业废水达标率和城市生活废水处理率都有所提高,工业废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烟尘、粉尘的处理率也有所下降,尤其二氧化硫的去除率由2010年的18.94%下降到去年的47%。据了解,2013年,新疆将依据主体功能区划,完成自治区生态环境功能区划,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程度,规范开发秩序;加快制定生态补偿政策和相关考核考评制度;推进自治区石油天然气煤炭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条例、生态补偿条例。力争全疆75%的城市、县城和建制镇建成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

二、对新疆环境污染发展现状的总结与建议

伴随着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大量的资金投入,新疆地区环境保护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当然也收到一些值得肯定的成效。但是不可否认环境问题仍然存在,并且相当严峻。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新疆工业技术水平和“三废”处理能力都得到提高,但是随着环境污染,环境治理方面的投资远远不够,环境治理的形势依旧严重。为更快的扭转由于工业发展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结合这几年的现状给出以下建议:

1升级产业结构依赖丰富的自然资源,新疆地区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型工业结构,但是工业结构是一把双刃剑,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工业形式才能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这就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要逐步脱离以劳动力为主的生产方式,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技术,通过设备的优化和更新来减少资源的浪费,提倡低排放的清洁生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加强对环境的监管力度新疆环境监管的能力薄弱,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不深。在当前发展速度下,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污染防治设施得不到很好落实,环境执法与监管不到位,仍然存在环境准入把关不严等问题。虽然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离理想的状态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所以必须继续加大对环境的监管力度以及对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争取更大的进步。

第9篇:环境污染现状范文

关键词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成因;对策;江汉平原

中图分类号 X5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235-05

江汉平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资源丰富,是湖北农业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地区,也是湖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和畜禽、水产品主产区[1-3]。江汉平原不仅是全省农产品主产区典型代表、也是全省新农村建设重要试验区域。近几年来,由于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条件,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引发该地区水体污染、湖泊富营养化、土壤污染、垃圾污染等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而且也制约了湖北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进程[2]。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笔者采取实地踏勘、抽样调查和样本检测等方法开展调查研究,对该地区突出的水源、土壤、垃圾污染等3个方面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治理的对策,以期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 江汉平原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江汉平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总面积37 579 km2,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水土光热条件优越[3]。近几年来,江汉平原地区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成绩斐然。但是,该地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也十分突出,目前江汉平原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水源、土壤及垃圾污染等3个方面。

1.1 江汉平原农村水源分布及水质评价

江汉平原水体类型可分为湖泊、水库、河流、塘堰、养殖水面、沟渠等6类,主要水体有洪湖、长湖、长江、汉江、东荆河、西荆河,监新河、内荆河、田关河,四湖总干渠、东干渠、西干渠等。笔者于潜江、洪湖、公安和仙桃等典型县市布点采样监测,抽样检测结果表明,大部分水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1)湖泊水库。江汉平原有大、中、小型湖泊300个以上,其中大型湖泊2个,中型湖泊126个,小型湖泊约200个,湖泊总面积856 km2,占江汉平原水体面积的56.3%。江汉平原大、中、小水库逾120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为太湖港水库,中型水库10座,小型水库109座,总库容达到4.03亿m3。本次抽样调查大型湖泊2个、中型湖泊6个、小型湖泊5个、中型水库1个、小型水库1个。结果显示:所调查的大、中、小型湖泊及水库均未达到功能区划的要求。

(2)河流水。湖北境内的河流基本上都属于长江的一、二、三级支流,长江自西向东横贯江汉平原。超大型河流有长江和汉江,汉江在汉口汇入长江。除长江和汉江外,其中河长100 km以上的大中型河流有42条,河长5 km以上的中小河流有1 193条,集水面积逾13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70%。本次抽样调查超大型河流2条,中型河流10条,小型河流8条。结果显示:河流超标项目主要是总氮、总磷、COD。

(3)沟渠。江汉平原沟渠约有6万条以上,其中,重要的有总干渠、东干渠、西干渠等。本次抽样调查大小沟渠18条,结果显示:沟渠超标项目主要是总氮、总磷,其次是化学需氧量。油田附近沟渠水质为Ⅳ类,达到了功能区划水质标准。

(4)塘堰。塘堰是指位于房前屋后村头地尾的池塘,常用来洗衣灌溉。江汉平原塘堰众多,平均每个村子有3~5口塘堰,整个江汉平原约有1.6万口塘堰。本次抽样调查8口塘堰,结果显示:塘堰全部为劣V类水质,丧失了基本使用功能。超标项目主要有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部分塘堰溶解氧超标。

(5)精养鱼池。江汉平原精养鱼池有2万口以上,面积从几亩至几百亩不等,总面积大约为2万hm2。本次抽样调查养殖塘堰9口,采样测定水温、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等5个指标。结果显示:9口精养鱼池均未达到地表水质Ⅲ类的渔业养殖标准。

(6)地下水(水井)。江汉平原农户自家打的水井水深一般为4~10 m,为浅层地下水。本次抽样调查7口水井,进行地下水取样,按照国家标准对水质的pH值、总硬度、氟化物、硫酸盐、氨氮、挥发性酚、镉、铅、铁、锰、锌等多项水质参数进行监测。结果显示:江汉平原浅层地下水普遍受到了污染,达不到饮用水的标准,80~100 m以下深层地下水水质目前较好,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

1.2 江汉平原农村土壤质量评价

据统计数据显示,江汉平原共有稻田65.10万hm2,棉花田24.83万hm2,油菜田46.61万hm2,商品性菜地21.62万hm2,农户自留地约1.87万hm2。在潜江、洪湖、仙桃和公安4个县市中随机抽取稻田、棉田、油菜田、商品性菜地和自留地各1块,采集土壤样本,选定镉、锌、镍、铅、总砷、铜、总汞、总铬、六六六、滴滴涕作为分析与评价的指标,各指标均按照国家标准和《土壤元素近代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测定,对不同农田类型的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1)棉花田。本次抽样调查了4块棉田,结果显示:仙桃棉花田为轻度污染,超标因子为镉和锌;洪湖棉花田为尚清洁,超标因子是锌;公安棉花田为尚清洁,超标因子为锌;潜江棉花田为清洁,无超标因子。

(2)水稻田。本次抽样调查了4块水稻田,结果显示:洪湖水稻田为轻度污染,超标因子为镉;公安水稻田为尚清洁,超标因子是镉;潜江水稻田为尚清洁,超标因子为锌;仙桃水稻田为清洁,无超标因子。

(3)油菜田。本次抽样调查了4块油菜田,结果显示:洪湖油菜田为尚清洁,超标因子为镉;潜江、公安和仙桃的油菜田为清洁,无超标因子。

(4)商业性菜地。本次抽样调查了4块商业性菜地,结果显示:潜江和公安商业性菜地均为尚清洁,超标因子为镉和镍;仙桃商业性菜地为尚清洁,超标因子为锌;洪湖商业性菜地为清洁,无超标因子。

(5)自留菜地。本次抽样调查了4块自留菜地,结果显示:综合污染指数均低于警戒水平,无超标因子,污染水平均为清洁。

1.3 江汉平原农村垃圾污染现状

江汉平原农村垃圾的来源主要有3个途径:一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包括秸秆、农膜和农药瓶等;二是来源于居民的日常生活,如厨余、废纸等;三是乡镇企业产生的废弃物。本次调研主要采用发放问卷、入户访谈、查询资料、称重计算、实地观察等方法对江汉平原农村垃圾污染现状进行研究。

(1)农业生产垃圾污染状况。秸秆是江汉平原主要的农村生产垃圾,总体看来,秸秆以燃烧为主,田间燃烧占的份额最大,如果加上生活燃料部分,2项份额达到64.7%,是作物秸秆生产量的2/3。本次抽样调查了4个县(市)的作物秸秆利用状况,4个县(市)的秸秆用于田间焚烧的比例最高,基本都在40%以上;其次是作为生活燃料用途的比例,平均值达到20.3%。被焚烧的秸秆(包括田间焚烧和作生活燃料)平均为65.03%,即超过2/3的秸秆都被焚烧掉了。秸秆丢弃情况在4个县市不是很严重,平均仅有1.9%。秸秆堆肥率很低,平均1.2%。潜江市和公安县作物的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较高。秸秆作为原料在四湖流域的利用水平较低,平均0.73%(低于丢弃量),除潜江的利用水平较高,其他县市利用率很低。关于地膜污染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江汉平原2009年地膜使用量1 213.42 t,平均残留率为26.6%。

(2)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状况。为了解江汉平原农村生活垃圾的种类、数量及处理方式,选择了潜江市熊口村、潜江市孙桥村、公安县新岗村、洪湖市南昌村、仙桃市兴隆村共5个村庄,每个村随机抽取15户农户,收集他们在7 d内产生的所有生活垃圾,并进行分类、称重,记录数据,由此推算出各村每人平均1年产生的不同类型生活垃圾的数量及生活垃圾总量,再根据该村常住人口数推算出1年全村产生的不同生活垃圾的数量及生活垃圾总量。调查结果显示:5个村庄的有机废弃物中厨余和废纸所占比例均较大。

(3)乡镇企业废弃物污染状况。采取听取报告、座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取样分析等方式,调查了6家乡镇企业的污染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养猪场对周围环境造成了污染。养殖固废造成的污染很少,然而生猪尿液及干湿分离处理的上清液一般都直接排放到附近沟渠,使得周边沟渠水质恶化发黑、发臭,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严重超标,水质为劣Ⅴ类,丧失了使用功能。

2 江汉平原农村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江汉平原农村水源、土壤、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出现与该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生产生活方式、农民群众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

2.1 江汉平原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限制极易导致该区域环境污染问题的形成

江汉平原地势低洼,每年5—9月的汛期大部分时间地面低于江水位几米甚至十几米,容易形成外洪内涝;枯水期江河水位低,引水困难,水资源显得不足,干旱随之而来,这些灾害成为江汉平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血吸虫病蔓延等问题的诱因[2]。

(1)气候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导致该地区呈现涝滞相随、旱涝并存等生态劣化现象。江汉平原属于北亚热带大陆湿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70%以上集中在5—9月的江河汛期,同时过境水量大,长江、汉江等多条大小河流汇集于江汉平原,致使江汉平原地区水高田低、农田受涝面积大,农业生产面临巨大的防洪压力。另外,由于围垦和自然演化,湖泊大量萎缩,调蓄洪水和维持良好生态的能力削弱,加重了抵御洪涝的负担,导致该地区洪、涝、渍害频发,作物生长发育不良、产量下降,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2)水资源季节性过剩但总体匮乏,旱涝灾害加重了水源污染。江汉平原水源充足,但在时空上的分布很不均匀,丰水年与枯水年水资源相差达10~15倍。该地区地表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都很丰富,雨季集中,并且与作物生长同季,河流纵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流经江汉平原的境外水数量也很大,这些客水多在汛期到达,很难得到有效利用,致使洪涝灾害频发,江汉平原中部地区部分农田长期处于高水位状态,而盲目围湖造田、填湖开发等人为对自然的干预,加快了湖泊湿地萎缩,湖泊调蓄、行洪能力减弱,淡水储量减少,水质日趋富营养化,河湖淤塞,涝渍相随、旱涝并存,导致水质变劣,农民群众的健康和农产品质量均受到了严重威胁。

(3)长期滞水或淹水导致江汉平原农村环境不断恶化。江汉平原涝渍时间长,土壤潜沼化程度逐步加重,导致大量还原性有毒物质产生,这些有毒物质或渗入地下或排入江湖之中,从而加重了农村环境的污染。由于整个江汉平原涝渍地域农业生态环境不断受损、退化,围垦中水利工程与血吸虫病防扩散措施又不得力,血吸虫的寄生钉螺随洪涝灾害的频发而扩展,导致血吸虫病疫控制难度随之加大,该地区农民因病返贫人口日益增多,再加上农业投入增加缓慢,农业的比较效益越来越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2.2 长期沿袭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环境污染加剧

传统的发展观以资源可以无限供应假设为前提,忽视了环境、资源、生态等自然系统的承载能力[4]。当前,江汉平原农村环境污染就是由于近几年来该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超越了自然环境系统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逐步下降。

(1)水产养殖投肥过量严重污染水体。江汉平原湖泊河流众多,水网密布,是全国内陆水域最广,水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水产养殖十分发达,而黄鳝、“四大家鱼”等养殖过程会投放大量的饵料,成为加重江汉平原大中小湖和鱼塘等养殖水面水体水质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局部区域的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据统计,江汉平原目前共有水产养殖面积约10.67万hm2,水产品年产量约14万t,年投鱼饲料约27万t,水产养殖业是江汉平原流域农业源COD、总氮和总磷污染的主要来源,占总量的50%~60%。这些污染物直接进入水体,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此外,养殖过程中投撒过量的鱼药也会对水体产生污染。

(2)畜禽养殖固废及废水污染周边环境。据统计显示:2007年江汉平原仅四湖流域地区畜禽养殖粪尿排泄的总量就达到10 929万t,其中,粪便排泄总量为4 853万t,尿液排泄量为6 076万t。江汉平原部分县市区畜禽养殖业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最大的是COD,其次是总氮和氨氮,总磷产生量最小。这些畜禽养殖粪尿排泄物大多没有经过处理就排入周边沟渠、河流、塘堰,造成严重污染。

(3)传统的耕作习惯导致环境污染。一方面,种植区化肥使用过量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江汉平原是湖北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粮食产量达到5 332 kg/hm2,棉花产量达1 208 kg/hm2,如此高的产量使得江汉平原化肥的投入达到742 kg/hm2。化肥流失造成的农业面源氮、磷污染较大,而且流失的化肥多为溶解态,进入湖泊、河流、沟渠及塘堰等水体,极易导致藻类过度生长,形成水体富营养化。另一方面农药使用不当导致了土壤质量下降。有机氯农药对于防治病、虫、草害,保证作物增产方面,有很明显的作用,但有机氯类化合物制剂因性质稳定和不易消解,易引起农业环境的污染。一些违禁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施用现象仍较普遍,加上施药方法不科学,造成农产品有机氯农药残留超标现象十分突出。已有研究表明:有机氯农药残留是六六六和滴滴涕在土壤中分布的主要原因[4-5]。

2.3 农民生活陋习和环境意识薄弱造成环境污染

农村群众普遍缺乏生态环境知识,环保意识不强,对自己生产、生活环境的安全性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这是引发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原因。

(1)农村生活污水直排导致地表水污染。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环保投入严重不足,乡镇政府、村委会提供环保公共服务能力较弱,农民环保意识不强,加之缺乏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和政策,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大量的不达标污水排入河湖水体,成为地表水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2)生活垃圾随意堆放污染环境。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方式的变化,农村垃圾形态越来越接近城市,然而处理方式却没有跟进,大多数农业生产垃圾、农村生活垃圾和部分乡镇企业废弃物随意堆放污染了水体和土壤[6]。本次调查过程中经常能在农户浅水井边的沟渠内发现被随意丢弃的农药瓶,垃圾围村的现象比比皆是。

(3)农作物秸秆随意焚烧污染环境。江汉平原多数地区秸秆焚烧现象严重,由于工业不发达,68%的村民仍以农作物秸秆为生活能源,因此家家冒烟,家家都是一个污染源,对周围空气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有关数据显示,湖北每年夏秋两季秸秆产生量大,空气污染最严重。在江汉平原等粮食主产区,农业机械化程度高,70%~80%的农作物秸秆未被有效利用,农作物收割后,不待秸秆彻底干燥即进行焚烧处理,由于不能燃烧充分,产生大量的浓烟弥散在空气中,导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浓度增加,不仅严重污染农村空气,而且还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沿公路焚烧秸秆还会造成交通事故。

2.4 人为干预生态环境和乡镇企业管理不善导致环境污染

江汉平原农村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比较突出,再加上乡镇企业管理不善,人为对环境的破坏、长期围湖垦殖、传统的生活习惯和不合理的资源利用等导致了环境恶化问题不断出现。

(1)河流沟渠分段管理,活水变死水。本次调查发现,江汉平原境内河流沿途各不同辖区为了各自的利益,纷纷拦河筑坝,导致水流不畅,活水变死水,水质变差。

(2)部分乡镇企业废水无序排放污染水环境。原来与长江连通的河流,20世纪70代以前水质清澈,鱼虾成群,两岸绿柳成行,河面舟船不断,人们沿河而居。自80年代初造纸厂、水泥制品厂、化肥厂相继建成投产后,工业废水排入河内,致使水质恶化而变成了一条臭水河。

(3)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地表水污染影响浅层地下水质量。根据2005年农村饮用水安全调查情况,江汉平原四湖流域农村水质不达标人口有234.0万人,占全部村镇人口的60.2%。虽然通过国家和地方不断努力,特别是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的实施,解决了部分农村地区饮水安全问题,但由于江汉平原内农村人口主要饮用分散式水源,水源地水质多数未经处理,细菌超标、污染物超标。同时,江汉平原为血吸虫病重疫区,农村居民取水条件较差,导致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较多,目前仍有相当部分群众喝不上合格的饮用水。村民以前喝的水都是河沟内的水,河沟内的水不能饮用后,以喝浅层地下水为主,据当地镇干部介绍,超过100 m地层以下的水质比较好,但是目前村内水井深度大多为20~30 m,有的甚至不足10 m,属于浅水井,因为管理机制以及运行经费等问题,一些村2009年才通上自来水。

3 江汉平原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依据对仙桃、潜江、洪湖和公安等4个县(市)农村环境污染调查结果,结合农村实际,提出江汉平原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理念,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把江汉平原农村环境保护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保障农产品安全结合起来,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采取源头控制、过程阻断、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对策,从而达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推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3.1 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近几年来不断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工作,但与其作为国策的要求相比,其宣传工作力度还远远不够,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还很薄弱。因此,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将是一项基本任务和长远的战略举措[7]。

(1)开展环保知识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一是提高江汉平原广大农户的环保意识是当前顺利实行退耕还湖、平垸行洪和移民建镇等政策的重要保障。从宣传《环保法》入手,采用广播、电视、网络、科教片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开展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提高农民群众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8]。农村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应定期向农民群众公布,对涉及农民群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应当听取当地农民群众的意见。积极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农村环保教育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村镇环保培训机制。把教育培训工作延伸到乡镇和村庄,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等形式,对农民、各级基层干部和基层环保技术人员进行环保政策、法规、知识培训。二是编写农村环保科普读物。建议组织力量编写有关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简易科普读物,可采取图片、宣传册、多媒体等形式,便于农民群众熟悉和掌握相关环保常识,内容包括农村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危害性等[9]。

3.2 提高对农村环境的认识,更新环保观念

江汉平原农村环境问题在于水的布局不合理,导致“涝渍相随、旱涝并存”。水和湿地都是对人类社会非常有益的资源,季节性富余的水可就近蓄积以备缺水时调用。

(1)转变观念,改变旧的思维模式。一是顺应自然规律。在现有的江河治理基础之上,以工程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为辅,最大限度地兼顾治理与自然的平衡,有限地还田于河湖,逐步释放河道承载的调蓄压力。二是树立大农业的观点,整治涝渍地生态环境。按照宜粮则粮、宜渔则渔、宜牧则牧、宜林则林的原则,重新评估现有涝渍地,结合江汉平原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思路,因地制宜地制定环境治理措施。

(2)立足于系统生态学,科学治理农村环境。一是合理规划,充分发挥分蓄洪区的作用。加强长江上游植树造林种草生态工程,以利于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清理中下游河段行洪障碍,如围垸、码头、仓库、房屋,还滩于河。疏通河道,加强对蓄洪安全区的分洪区内工业、生活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治理。二是将治水、蓄水、用水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由于江汉平原地势低洼,这不仅导致涝滞低产,而且还影响富余水分的调蓄作用,从而又加剧了江汉平原的涝滞灾害,因此只有实行退田还湖,才能有利于蓄水抗旱[10]。

3.3 统一制定环保规划,综合治理农村环境污染

由于江汉平原农村环境问题主要是水污染问题,因此应制定统一的规划,突出治水这个重点,加强综合治理。

(1)控制湖泊水体污染,治理湖泊富营养化。一是出台湖泊保护与治理法规,确定最优治理方案,控制污染排放。实施截污工程和引水灌湖工程,消除湖泊底泥污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控制面源污染,运用生物措施,恢复或建立江汉平原湖群湿地生态净化系统。二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标本兼治。应建成以提防为主,蓄滞洪区、水库为辅的防洪工程体系,以减轻防洪压力,同时通过生物措施治本,如利用山—河—湖—江互动规律进行生态环境治理。

(2)构建完善的农村环境可持续发展机制,合理利用江汉平原自然资源。一是加强湖泊管理,尤其是跨行政区域的湖泊管理。建议统一规划湖泊,必要时调整行政区划范围亦保证大湖的完整性。制定大中型湖泊相关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出台湖泊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政策。二是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目前,江汉平原人口压力巨大,而环境的承载力有限。因此,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对保护江汉平原农村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1]。建议加大恢复森林植被力度,确保水源涵养林用地和防洪堤防用地,做好退田还湖、提高湖泊蓄水能力等工作。调整居民点,退宅还田,增加耕地面积,逐步解决人地矛盾。加大科技投入,改造中低产田,运用市场规律,结合楚文化底蕴,把防洪除涝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机结合起来,适度开发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促进传统农业单一性向现代农业多样性转变。

3.4 构建农村环境管理制度体系,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保障

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管理制度,使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工作呈常规化、规范化运行,促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1)建立农村环境管理制度,防治农村环境污染。一是建立湖内撤围和退垸还湖制度。洪湖撤围措施实施后水质明显得到改善,这既是证明也是经验。因此,要使江汉平原水体水质得到根本改善,必须实现湖内完全撤围,并与退垸还湖工程相配合,逐步恢复湖泊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为了有序做好湖内撤围工作,建议按照养殖面积给予撤围的养殖户一次性补偿。二是建立江汉平原河流水环境管理制度。采用截污、清淤、换水等工程手段,综合治理东荆河、内荆河、洪排河、等主要河流的,改善重点水域环境质量。通过实行“两清一建”(清理淤泥,疏通水系;清理垃圾、改善环境;建立长效管理制度,巩固成果),改善河道水质,恢复和强化河道生态功能。通过引清调度,实现河道生态引水,恢复河流的连续性和流动性,提高水环境容量。在限排总量的基础上,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供水、节水、排水、治污、排污、中水回用等进行一体化管理,杜绝河流分段管理。在水量方面,统筹兼顾、综合利用、发挥水资源多种功能;在水质方面,必须减少和消除有害物质进入水环境,加强对水污染防治的监督和管理。同时加强水源涵养与保育,建设水源涵养林,保证河流、湿地、湖泊的生态环境用水。

(2)完善农村环境保护制度,构建环保管理体系。一是完善渔业管理制度。湖泊内适度规模的养殖和捕捞不仅可以增加水产品产量,满足人类食物需求,而且有利于提高湖泊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并有助于改善水质。建议完善捕捞许可证制度,推进有序养殖。长湖和洪湖等大中型湖泊应设定休渔期,严格控制捕捞船的数量和网眼大小,通过发放捕捞证收取一定费用,对撤围下来的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的养殖户减免一定费用。长湖和洪湖等湖泊完全撤围后,由所对应的管理部门定期实施人工投放鱼苗,严格选择投放的品种,并科学计算投放量,进行自然放养,禁止围网养殖和网箱养殖,且不得投放人工饵药。二是完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制度。统一规划,成立物业化服务机构,由专人负责农村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秸秆的分类收集、处理,生产有机肥,并提供工程的运行、维护和服务,形成以村为基本单位、农户为基本服务对象、农业服务技术员为基本队伍的物业化服务体系。建议农村垃圾处理采取城市垃圾管理的办法,实行垃圾集中堆放和分类处理。根据行政村人口的多少,按照就近、节约、便于运送的原则,建立几个行政村共享的垃圾分拣场,集中对金属、纸、塑料等进行回收;对厨余垃圾、落叶杂草、瓜果皮核等有机物垃圾进行堆肥处理并回田;对渣土、砖瓦、沙石等建筑垃圾进行就地堆埋,废电池等有害垃圾以及废衣物等不可回收分解垃圾,由县市级环卫部门统一处理。

3.5 改革投融资机制,增加科研技术投入

政府在农村环保投资方面要发挥主导作用,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协调,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并适当增加农村环保科技应用与推广的投资比例。

(1)各级政府加强引导,积极推进农村清洁工程。一是加大村内基础设施投入,完善污水管网收集与处理系统、垃圾集中站建设;在人口居区放置垃圾分类桶,垃圾运送配套设施,将垃圾转运到垃圾场进行处理;定期派专人或安排各户轮流打扫道路清运垃圾,每家发放环保购物袋以减少白色污染。对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便,发展配套技术措施进行治理。针对不同养殖种类和不同规模的养殖企业,发展适宜的沼气池技术、沼液种植技术等。二是结合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采取政府财政补贴的方式,对农民施用有机肥、培肥地力给予一定补贴。加大农机补贴,推进秸秆粉碎还田。江汉平原秸秆田间焚烧量占秸秆总产量的43.3%,应充分利用国家的农机补贴政策,对禁烧区内农民实施补贴(补贴标准900元/hm2),充分调动农民秸秆还田的积极性[12]。制定秸秆禁烧管理办法,在禁烧区焚烧秸秆的,根据情况给予相应处罚,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同时结合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推广机械化收获、推进秸秆粉碎还田[13]。

(2)加大科研投入,增强农村环保工作的技术支撑。一是以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农业、环保等部门的技术优势,联合和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环保实用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二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通过试点示范、教育培训等方式,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机制,实行技术有偿服务。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以及各类专业性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农村环保科技推广。鼓励支持科技推广人员以科技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农村环保产业化经营。

3.6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村自然资源有效利用

发展江汉平原现代农业,必须从江汉平原农村实际出发,合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积极探索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新方法,实现农业与环境协调发展。

(1)推广环保实用技术,合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一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江汉平原北纬31°以南地区,春季和夏初阴雨较多,地下水位高,对小麦、棉花生长不利。小麦生长后期常因湿害、病害并发导致小麦产品和质量低劣;棉花前期也因渍害导致死苗、病苗、迟发。建议改小麦为蔬菜,利用棉花苗期占地少,推行地膜覆盖栽培甜瓜,即“菜—甜瓜—杂交棉”连、套作模式。同时考虑到低湖田长期淹水、地下水位高、潜育化或次潜育化等问题,可采取深沟台田、垄稻沟田、稻田养鱼、杂交水稻再生利用这种集工程、生态、农艺措施于一体的方式。实行“麦、稻”或“油、稻”两熟制,6—7月丰水期间休耕低湖田,如不遇洪水,还可选择种植周期短的蔬菜抗避渍涝,达到促进高产、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二是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积极推广实用环保技术,发展生态农业。生物浮岛技术是通过指导农民种植“水上花园”、“水上菜园”、“水上草原”等,把农村富营养化水体变成可利用的农业资源,从而实现农业与环保的双赢。同时要建立“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模式,加快江汉平原地区以户用沼气池为重点的“一池三改”建设,推行“猪—沼—作物”、“草基鱼塘”等循环农业模式,加强“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大力推广沼液、沼渣有机肥料。

(2)开展试点示范,防治农村环境污染。一是进行清水养殖技术示范。清水养殖在提高水产品质量,满足食品安全的同时,可以减少饵、药物投入,保护水体环境,只要做到优质优价,清水养殖可以提升江汉平原的养殖水平和养殖收益。建议尽快制定统一的清水养殖标准和技术规程,选择有基础、懂技术、环保意识好的养殖大户或者养殖场作为扶持对象,探索推行企业+技术人员+养殖户的组织模式,形成饵料加工—养殖—销售一体化的销经营体系。二是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主要从“源头控制”和“过程阻断”着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新型缓释肥,采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通过减少农膜用量或者使用可重复利用农膜,降低农膜残留污染。充分利用江汉平原现有垸塘沟渠,建设排水生态沟渠和前置湿地,截留农田排水中的氮、磷等。优先在洪湖、长湖等自然条件良好,有利于发展有机食品生产的地区建设示范基地。开展生产基地水源、土壤、大气环境质量定期监测,制定相关监测标准及技术规范,科学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安全优质农产品发展,通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示范和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控制。

4 参考文献

[1] 陈小鸣,罗荣桂.江汉平原水资源保护及相关对策研究[J].国外建材科技,2004(3):151-153.

[2] 邓宏兵,张毅,李俊杰.长江中游江汉平原湖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整治对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6(4):56-58.

[3] 李仁安,邓建勋.江汉平原水资源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7):91-94.

[4] 张红艳,高如泰,江树人,等.北京市农田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的空间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7):1403-1410.

[5] 龚钟明,王学军,李本纲,等.天津地区土壤中DDT的残留分布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3,23(4):447-451.

[6] 胡细全,李兆华,康群.湖北省农村环境调查与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7):34-37.

[7] 胡久生.湖北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278-289.

[8] 章力建,朱立志.我国“农业立体污染”防治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5(2):4-7.

[9] 李兆华,黄薇,李长安,等.湖北省农村地区面源污染现状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7(24):6-9.

[10] 姜达炳,谭勇.湖北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与对策措施[J].环境整治,2005(4):31-34.

[11] 周全,高超.湖北省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06(7):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