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环境形象设计范文

环境形象设计全文(5篇)

环境形象设计

第1篇:环境形象设计范文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设计工作与建筑施工的界限越来越明显。在古代,建筑设计工作一般都是建筑施工团队承担,施工团队根据主人的需求,然后结合自身的建设经验,增加一些创新,完成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时至今日,建筑设计工作越来越受到建筑行业的重视,建筑设计工作也由专门的设计单位承担,建筑设计的质量也越来越高。在建筑设计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最难处理的问题,也是一直困扰着建筑设计师的难题。如何做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这是建筑设计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建筑设计是解决建筑室内空间的使用以及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建筑的外部形态上体现出一定的风格特征,使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协调发展。

2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环境艺术

建筑设计工作除了要设计出建筑物本身的优美形态以外,还要确保所设计的配套设施、生态绿地系统能够保持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改善城市的面貌,使城市变得更加美丽。其中,绿化设计是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只有做好绿化设计的工作,才能创造出舒适、优美、健康的居住环境,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才能保护好城市的生态。同时,在确保建筑具有环保性能的基础上,还要设计出建筑的艺术美,将环保与艺术结合起来。由此可见,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环境艺术是建筑设计师必须要仔细考虑的问题,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作品的过程中必须要牢固树立起保护城市环境的观念。

3环境保护观念下的建筑设计思路

3.1保护自然和利用自然

建筑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在建筑活动的过程中会消耗很多物质和能量,会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在建筑活动中,没有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就会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因此,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思路必须要从保护自然环境,改善环境质量,合理利用资源等层面出发,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好自然环境。

3.2利用可再生资源

建筑物的整个寿命过程都在消耗着自然资源,然而自然资源存在着循环性和有限性的特点。有些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比如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等,但是更多的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少一点,比如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等。建筑设计师在充分考虑建筑作品与环境关系的基础上,还要合理设计建筑物在寿命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以此降低建筑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和影响。

3.3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

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强调的是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强调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人类在创建居住小环境的同时,必须要处理好自然要素与建筑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必须要将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系统放在设计工作的首位。生态建筑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很高,是一项综合性特别强的系统工程,要求最大限度的回归自然。不论在使用何种建筑技术,都必须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4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的关系

建筑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理应顺从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建筑物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它必须要在服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布局,才能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绿化是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必不可少的工作,绿化工作所使用的绿色植物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变化特点,能够增加建筑外部空间的美感。同时,绿色植物容易修剪,可以营造出绿化空间的不同形象。自然植物不同的生长环境,以及民族文化喜好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结合情况,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与否的表现。优秀的建筑物不仅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简单,这使得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渐趋同化。建筑风格也是如此,很多城市建筑物的风格雷同,显得毫无新鲜感。建筑作为城市形象的主要组成部分,不同风格的建筑物能够造就城市独特的艺术形象。从美学角度来讲,在营造建筑艺术性的时候,必须要对周边环境进行深度剖析,使建筑融于周边环境,用周边环境衬托出建筑的艺术美。建筑设计工作会受到城市的规划布局以及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设计师设计新建筑的整体轮廓时,必须要做到与已有建筑相呼应,色彩处理要与环境的格调相协调。在建筑的外观上,给人的感觉要舒适,降低建筑对人们的压迫感。

5结束语

第2篇:环境形象设计范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符号学;象征性

一、符号学及其特征

符号是什么?符号学研究的主体是什么?符号是独立的物质对象,随着社会交往与传播,逐渐内化了情感和思想意识等。通俗来说,符号就是对某种思想、价值、观念的直接表达。符号学建立在社会科学基础上,融合了哲学与其他学科思想而延伸出来的重要人文科学。建筑学家文丘里提出:“当代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完全超出了建筑空间的本能表达,必然需要从符号学的象征意义来表达建筑设计的丰富内涵。”也就是说,在建筑空间里,对艺术符号的运用,丰富了人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审美体验。当然,符号学所研究的内容更为广泛,凡是能够表示另一种东西的都可以纳入符号学现象。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符号是内在观念与外在形式的统一,包括设计符号、能指、所指。设计符号是具有形式上的美学价值,能够诠释设计作品的有形的载体。如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其所运用的柱石、券拱技术,象征着对宗教精神的崇拜,加之彩色玻璃窗工艺,增强了教堂的神秘感。美国思维逻辑专家皮尔斯通过对符号学内在逻辑结构的探究,提出:“符号是由三种要素构成,一是媒体,即符号所用来表示的一种物质;二是对象,即符号所表示的主体目标;三是解释,即对符号体系的具体说明。”分析符号学及其内涵,我们从三种要素关系来分析人的整体意识与行为,从而得出符号学还具有显著的特征。一是认知性。对于符号学本身,其内在价值在于对某种生命依赖的存在,它是构成符号学的灵魂。同样,认知性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与社会、文化等紧密关联,并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如对环境艺术作品进行欣赏时,面对同样的艺术设计符号,不同的人因其自身文化理解的差异性,而存在不同的领悟,或者说对环境艺术设计符号的内蕴理解存在不同。以古代铜币为设计参照物的传统银行标志,代表着对经济、金融等核心信息的传递,正是基于铜币鲜明的认知性特征,才决定了其符号的具体意义。二是广泛性。随着工业设计、制造业的发展,对于符号的运用已经涵盖各个领域。不同领域对符号的运用,既展现了符号的特征,又推进了符号的广泛传播。三是独特性。符号不同于语言,符号是建立在特定环境下的特殊设计形式,符号的运用在于强调其内在价值。因此,符号具有较强的辨识度,代表着独特性。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符号种类

(一)图像性符号

从符号的直观性辨析来看,图像性符号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内容,根据其图像特点及较为接近的对象形象来进行模仿设计。如古代建筑装饰中祥云符号,门窗、壁画及雕塑等典型符号,这些图像性符号或是单体、或是综合体,表达了某种特定物体形状的仿照与刻画,给人带来隐喻或印象。同样,对于图像性符号本身,其在运用和设计中除了呈现本身的体态特征外,还融入了标志性特征,对某种事物或与之关联的其他事物进行诠释。以香山饭店庭院环境设计为例,在该庭院环境造型运用中,最具特色的是窗户造型,引入梅花形状,将传统人文意义中的“梅花”品格与其造型进行了综合运用,引人入胜。

(二)指示性符号

所谓指示性符号,就是其在符号运用中将主体与对象建立某种必然联系。生活中的商铺,往往在门前悬挂牌匾,这些牌匾信息就是将店铺的种类、属性进行指示。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廊道的融入,或直、或曲,既实现了建筑空间之间的有效衔接,又将建筑外形与空间关系进行了指示。在徽派建筑环境设计中,指示性符号有机能性指示、意念性指示、制度化指示三种。机能性指示符号,多以建筑构件的机能为基础,如徽派中的棱柱,支撑房屋建筑重量,以原本木色为主,倡导“道法自然”的设计理念;同时,徽州人将柱子改制成棱状,下粗上细,坚实稳固,具有一定的美学效果。意念性指示符号多遵循宗法礼制,以徽派祠堂建筑装饰为例,门坦、甬道,沿主轴纵深展开的建筑空间序列,体现了宗法礼制权威,表达了族人对祖先的敬畏与推崇。制度化指示符号以传统文化礼制为主,如徽派建筑在外观色彩上以黑白为主,逐渐演化为“粉墙黛瓦”装饰符号。

(三)象征性符号

对于象征性符号,主要体现在符号所赋予的特殊的象征性内涵上,这些象征性文化多为约定俗成的代表性符号。如故宫博物馆、天坛等传统建筑群,以正圆形、正方形来寓意天圆地方的造物理念;利用盘龙柱来暗喻至高无上的权威,这些装饰符号具有显著的象征性。在乔•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中,其整体造型具备“帆船”的形态特征,象征着澳洲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也让悉尼歌剧院成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建筑之一。同样,对于建筑装饰图案符号的象征性,还可以从其工艺精美的雕刻、构件等方面来反映。如徽派建筑装饰中,喜用植物、动物、器物等图案,寓意丰富的情感。松象征长寿,葡萄象征多子,鲤鱼象征年年有余,麒麟象征祥瑞等。在建筑构件象征性上,徽州民居的“商”字门,由梁托、月梁、雀替等构成,其造型独特,寓意“无论什么人,都在商之下”。另外,在家具、装饰品、陈设摆件方面的象征性,如徽派的八仙桌、太师椅、条案等,体现了儒家伦理秩序,也为室内增添了浓郁书香气。

三、环境艺术设计中建筑符号的象征性语义

从语义特征来审视建筑符号的象征性,可以分为“同构”“约定性”两类。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三种符号来看,图像性符号、指示性符号都具备“同构性”特征,将所指的对象与能指的对象建立关联,表现出自然性、思维逻辑性。对于象征性符号,其具有一定的“约定性”特征。不论是单向约定还是双向约定,其能指及所指之间,并未有具体的、或是特殊的隐性依据,多呈现出人文性特征。随着历史文化环境的变迁,对于图像性符号、指示性符号,可以根据不同历史、不同文化环境来进行经验认知,而对于象征性符号的语义,则需要借助于约定俗成的认知,遵照约定信息来辨识。如果约定信息不明确,就无法清楚地了解其约定性内涵。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对符合形态的运用,多遵循四种类型:一是将图像性符号与指示性符号进行整合,形成自然形态的图像性符号,如古罗马柱子上的装饰图样,传统历史建筑砖雕装饰纹样等;二是将指示性符号与象征性符号进行整合,形成形态相对抽象的象征性符号,如梅花造型的窗户、汉瓶门、执圭门等;三是将图像性符号与象征性符号进行整合,形成标识形态较为直观的象征性符号,如徽派建筑中的狮形雀替、狮子图案具有图像性符号特征,又象征着权威、镇宅的寓意;四是三种符号相互整合,形成形态相对具体的象征性符号,如一些精品酒店大堂,会将假山、水景、景观园林、雕塑小品等融入其中,相互交错融合,体现不同的环境艺术符号语义的多样化整合。

参考文献:

[1]林杨程.环境艺术设计的符号学解读[J].设计艺术研究,2017,7(01):35-40.

[2]邵炜茜.徽州古建筑活化与西方现代建筑文化共生关系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2):82-84.

第3篇:环境形象设计范文

(一)积极吸收外来生态性发展的成功经验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要理性对待,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盲目照搬西方国家的二、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趋向发展的有力措施设计,这样不仅不利于我国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很可能会将两者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所以在借鉴西方生态性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我国的古典美学进行设计,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符合我国环境艺术生态性发展的设计,调动我国本土设计师的积极性,保证其持久发展。

(二)加大本土生态文化的发展力度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逐渐提高,西方国家不惜利用文化倾销磨灭国民意识,在环境文化设计盲目跟风的过程中大量不伦不类的作品出现,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建筑材料,而且破坏了区域的整体美感,例如北京作为我国几朝古都,一直以大气恢弘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色调”,而中央电视台新办公大楼的出现打破了其城市的整体设计,不仅没有给人现代建筑的时尚感,反而因无法融入城市建筑风格而饱受争议,由此可见本土生态文化是生态性发展的必然选择,抛弃它生态性发展必然无法实现[3]。

(三)正确对待传统生态建筑

传统生态建筑不仅体现了区域的民风民俗和自然环境,而且聚集了区域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沉淀,所以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在建造或改建,不能盲目的拆毁,传统生态建筑具有不可复制性,损毁后其历史价值将彻底消失,甚至使区域的特色也随之消失,所以要正确、慎重对待传统建筑,例如北京菊儿胡同旧区改造工程就是成功的设计案例。

(四)尽量控制消费主义对生态型发展的操纵力度

“消费主义”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比较盛行,我国“消费主义”很大程度上受到其影响,所以要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生态性发展首要措施就是正确对待西方外来文化,树立具有我国特色的本土文化,为居民建立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本、以绿色为本的消费观念,是生态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结语

第4篇:环境形象设计范文

1.空间形式

滨水商业按建筑与水系的空间关系来分,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沿水系一侧或两侧呈线性布局:是一种规则式的布局方式,商业街道可以有效利用水岸空间,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并且,商业街还可以利用水系围合成内部滨水广场,使周边街道相互连接,形成与周边街道辐射发展的休闲商业区。这种布局方式的缺点是形式太过规整,尺度不宜过长,否则容易使行人感到疲劳。

(2)向水面延伸:这种布局形式常见于滨海码头或港口的改建,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旧金山渔人码头就是典型案例。将商业空间深入水面可以获得开阔的景观视野,可以拉近消费者和海水的距离,具有较高的吸引力。

(3)内港式布局:内港式布局的形成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陆地上开挖水系,引入海水,形成内港式空间;另一种是在陆地之外建立人工岛屿,并与陆地相连,形成滨水空间。内港式的滨水商业空间打破了陆地的限制,空间形式丰富多变,富有趣味性。例如:阿联酋的阿布扎比海湾。

2.导视系统

包括标示标牌、广告招贴、线路引导系统等。根据消费心理学的解释,人们对事物的感受要经过两个过程:外部环境通过人的视觉、知觉等途径对人体形成直接刺激,达成人对事物的初步认知,然后经过人脑的处理,最后形成对事物的完整认识,这一过程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完形。所以,导视系统在人与环境的认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色彩和材质

休闲型商业街与传统商业街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休闲型商业街是为满足人们的休闲活动服务的,关注的是人精神上的满足,而传统商业街是单纯为了购物而存在,所以,休闲型商业街更需要个性化的商业街环境。色彩具有地域性,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代表色彩,不同的色彩给人的感受也不一样,材质也具有地域性。休闲型商业街环境设计要反应地域性,色彩和材质的地域性有助于打造个性化的休闲空间。

4.景观绿化

绿化是景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所讲的景观环境是指植被、水体等软质景观,根据植被种植形式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1)组团绿化:通常是乔木、灌木、地被的组合,形成由高到低的空间序列,或者是不规则的自然形式,常用于绿地、水岸、边缘等景观带。

(2)树阵广场:以高大乔木形成规则式的排列,常设置一些茶座、步道、座椅等临夏空间,用于入口、广场、行道等区域。

(3)花钵:一般作为点景布置与店铺门前,或作为室外空间的隔断等。景观绿化为人们提供了观赏、休闲空间,保障了环境的舒适性,增强了商业街的绿色休闲氛围。

5.文化精神

第5篇:环境形象设计范文

一、保护传承本地传统文化

积极的保护当地的传统历史文化,要按照如下几项基本原则来进行:第一,整体保护。这种保护方式不仅需要保证传统文化可以继续传承,同时要充分的保护整体山水格局,同时还应该注意保护周边林业等自然资源,做好村落传统文化保护。第二,分层保护。根据实际需要来建设保护区域,保证其和周边的文化环境达到协调一致,从而可以进行必要的管理与控制。第三,分类保护。根据建筑具体状况以及历史文化意识形态,要进行分类的保护、修缮与保留,建筑修复与整理要使用传统建筑的施工材料,不要损坏建筑的原有风貌。合理的进行整体的功能性规划,要吸引大量的人群进入到乡村中,提升乡村活力,要逐步地增加居民的收入,要建设成完善的旅游体系,发挥当地的自然资源。要想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要进行必要的创新,要开展各项有意义的传承文化活动。第一,对于传统材料需要创新使用,有效地利用当地盛产的资源等开展艺术创作,要建设具有当地特点的景观小品。第二,传统建筑的创新改造要和当地的文物保护单位取得联系。第三,传统民俗的展示。设置农耕、传统技艺的展览场馆,展示民族文化。原住民是传统文化传承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对于展示传统文化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作用。规划中要实现社区的全面建设,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建设完善的民族聚集群落。让村民更好地维护村落,要保护传统民居,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损坏民居建筑形式,积极带动当地的全面发展。

二、民居转型注意要素

为了建构完美的风水意象及宜人生态居住环境,传统民居聚落往往对村落选址、理水、自然资源的利用非常重视。传统民居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自然山川与建筑、绿化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作为以“间”为标准的中国传统民居,墙体在居住院落内部或院落之间面积庞大,墙作为主要划分空间的实体有诸多建造方式。砌墙方式依据各地条件,反映出民居在生物、气候、承重、保温隔热等许多方面的建造智慧,是具有生态价值的构造方式。在民居转型过程中,要注意以下要素:1.重新认识传统民居的价值,去粗取精后指导现代民居设计。2.亲近自然的设计方式。新民居建造和选址,应尽量避免破坏环境,尽可能地尊重传统聚落的文脉。3.加大政府监控,严格宅基地的审批制度,避免土地进一步流失。4.恢复聚落中心的活力,提高凝聚力。5.民居建造绿色化。设计应针对当地的气候特征,尽量采用被动式能源策略,尽量减少能源浪费。6.新居建设尽量不比高、不比外装、不比面积,应根据自家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尽量不拆旧屋建新房,能改造的就改造,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民居的现代化转型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任务,仅凭空谈与简单理论研究是无法实现的。我们应当走入乡村,通过大量民居建设实践,为民居的明天寻求一条充满光明的康庄大道。

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长期作用下,农村问题也变得愈加突出,传统民居的保护与转型受到尤为严峻的挑战。我们要走进乡村,实地考察研究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过程中,来进行民居环境设计。不管是当地的文化还是村落、原住民,都应该受到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传承好当地的传统文化,保护好村落的周边环境。

参考文献

[1]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文化遗产[N].人民日报,2012-12.07.

[2]朱文一,《空间•符号•城市》,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19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