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三农发展报告范文

三农发展报告精选(九篇)

三农发展报告

第1篇:三农发展报告范文

关于揭东区三农普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期,我局组织相关人员实地走访了解全区麻竹笋产业种植、加工情况,结合第三次农业普查掌握相关情况,形成该调研报告。

目前,我区种植加工麻竹笋基本集中在埔田镇,已形成产业集聚规模。近年来,埔田镇在省、市、区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把麻竹笋作为高效农业的支柱产业来打造,采取建基地、扩规模、抓出口等措施,种植规模和产量逐年增大。埔田镇作为麻竹笋生产核心区,辐射带动了锡场、新亨、玉湖等周边乡镇的全域发展,先后被评为“中国竹笋之乡”、“广东省竹笋专业镇”、“广东省科技专业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埔田竹笋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全区麻竹笋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2017年麻竹笋产量10万多吨,产值约10.4亿;麻竹笋加工企业49家,年加工量超过6万吨,2017年出口额达8.8亿元人民币,创税5500万元人民币;年销售产值超2亿元的麻竹笋加工企业3家,农业特色产业经营农户8000户,带动农民每户增收3200元,农业特色产业经营专业合作社6家,80%以上的麻竹笋产品出口远销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埔田镇将在一个产业(即竹笋产业),三个延伸(即特色餐饮、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的基础上,进一步融产业优势、交通优势与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于一体,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和全链条增值,开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该产业园主要依托产业的龙头企业作为纽带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企业,主要是:广东裕洲食品有限公司、揭阳市裕中食品有限公司、揭阳市骏佳实业有限公司、揭阳市雄佳佳品有限公司、广东新路仕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揭阳市念恩山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作为承载的主体,模式主要是企业+基地+农户;以外贸为主的销售,年出口额达到1.4亿美元以上,已基本形成以麻竹笋产业为主,产业横向延伸,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完整产业链。

第2篇:三农发展报告范文

一、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三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是农民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实惠增加。去年全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625元,增长8.1%,是自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虽然增速仍低于城镇居民,但增速差距在缩小。同时全面清理了涉农税费,取消了农业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农民实惠的增长要高于收入的增长。

二是城市化步伐加快,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在全市总人口增加的情况下,农业人口逐步减少,去年农业人口为227万人,比2000年减少12%。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就业人员的三次产业分布,2000年是19:40:41,去年是18:39:43,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下降了1个百分点。农村总劳动力中,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已达52%。三次产业总值比重,2000年为4:43:53,去年调整为3:43:54,呈现协调发展的格局。随着中心镇规划建设等工作的开展,农村生活居住和创业发展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三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去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00.08亿元,增长5.4%,增加值115.5亿元,增长5.4%。出口创汇4.72亿美元,同比增长15.15%,居全省领先地位,并创下了人世三年来最高水平。

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三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第一,发展中心镇,促进城乡经济融合、产业联动。去年八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建设的决定》,明确中心镇是**市农村地区一定区域内的经济中心,是实现农村“三化”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市和区(县级市)两级财政每年安排每个中心镇1500万元的统筹建设资金,把管理权、执法权、税费收入留成等县级权限下放给中心镇,加强规划建设和管理指导。这些措施加快了中心镇的发展。去年**市在建的10个中心镇实现生产总值275.45亿元,同比增长14.3%;完成两税收入28.07亿元,增长18.3%;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万人。针对农村地区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际,着力调整城乡产业发展布局。引导产业、项目、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人才向农村特别是中心镇扩展,改变农村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

第二,大力推进农民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是完善统筹就业服务体系。具体做法是延伸城市就业培训服务工作到农村社区,在乡镇设置劳动就业服务站和培训基地,在中心村设置劳动就业服务机构。二是实施就业培训资助计划。对年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户,每户政府资助一个人到技工学校读书,每人补贴1500元,等等。三是实行就业服务激励。企业招**地区的农民,政府代交一年的工伤保险金;村干部介绍农民找到工作,一个奖励100块钱。中介服务机构帮农民找到工作,一个奖励50元。四是改革户籍制度。取消了“农转非”计划指标,凡在中心镇有固定工作和固定住所的本市农村居民,可转为该镇居民户口;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可继续保留原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益和集体可分配权益。

第三,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加强农田标准化建设,提高地力。近年**市按照机耕路网络化、排灌渠硬底化、主干道林网化、农田方格化的“四化”标准,完成标准化农田建设70万亩,经过标准化建设后的农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土地租金普遍提高30—50%。二是建设现代化基地和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规划、建设了10个蔬菜基地、5个水产基地、8个水果基地、5个花卉标准化示范区和5000亩鲜花生产基地。培育、扶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0家,其中部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加强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形成了中心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协调发展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去年**市四大中心批发市场交易额达176.2亿元,有力促进了农产品流通。三是加强标准化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定(修订)农业地方标准130多项,建立了26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市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地80个,产品103个,获得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产品分别78个和66个。同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和动植物检疫防疫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重点是推进三大工程:一是“青山绿地”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投入12.5亿元,造林86平方公里,绿化率提高3-4个百分点。二是实施农村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电视“五通”工程。目前全市行政村全部实现了五通。三是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市列入防灾减灾工程建设范围的共有18宗工程,总投资81.26亿元。除珠江提岸、大学城提防外,其余16宗工程均分布在农村地区。

第五、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一是逐步推进城

第3篇:三农发展报告范文

报告会上的主持词

同志们:

“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先进事迹报告会现在开始。

请全体起立,奏国歌。

请坐下。

我们今天在这里隆重举行“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先进事迹报告会,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前来为我们传经送宝的报告团全体同志表示热烈的欢迎。

根据的统一要求和省委宣传部的安排,今天上午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局在这里隆重举行“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先进事迹报告会。对这次会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专门作出批示。原创:昨天晚上,市委副书记///等领导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亲切会见了报告团全体成员,高度评价了他们的突出业绩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并要求全市上下大力学习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宝贵经验,引导和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我们一定要按照省市委领导的要求,学习好、领会好报告团的先进经验,抓好贯彻落实。我们要把报告团的先进经验带回去,传达给广大的农民群众,促进我市的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报告团是昨天上午在///作了来我省的首场报告后来我市的,今天这场报告是在我省的第二场报告,也是最后一场报告。之后报告团将赴全国部分省市继续进行巡回报告。

今天在主席台就座的报告团成员有:报告团团长、宣教局副局长张剑同志,副团长、农业部机关党委副书记///同志,//省//县/河村农民//同志,/////同志,/

报告团陪同人员有:省委宣传部///同志,省农业厅机关党委书记///同志。

出席今天报告会并在主席台就座的有市委副书记////同志。

下面向报告团全体同志献花。

参加今天报告会的有市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市直农、林、水系统的机关干部,泰山区、岱岳区农、林、水系统的干部职工和群众代表共同340多人。

“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先进经验报告会现在开始。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报告团成员为我们作报告。

首先请///同志作报告,他报告的题目是《让农民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请///同志作报告,他报告的题目是《种粮也能致富》;

请////同志作报告,她报告的题目是《牢记党的宗旨,永远做农民致富的领路人》;

请////同志作报告,他报告的题目是《做农民科技致富的引路人》;

请////同志作报告,他报告的题目是《永做群众致富排头兵》;

请///同志作报告,她报告的题目是《带领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请///同志作报告,他报告的题目是《科学种田奔小康》。

下面请市委副书记///同志讲话,大家欢迎。

刚才,///书记对这次报告会给予了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这次报告会的指导意义,深刻阐述了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台的重要性,并对下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提了要求。大家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抓好贯彻落实。

(结束语)最后,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向报告团的全体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散会。

在“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先进事迹报告上的讲话

(2004年3月28日)

同志们:

刚才,报告团的8位同志为我们作了一场朴实无华、情真意切、生动感人、催人奋进的报告,使我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鼓舞。他们的事迹和经验虽然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但他们都长期奋斗在农业第一线,依靠诚实劳动,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为农村的改革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在他们身上,集中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展现了共产党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高尚情怀。他们是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实践者,是我国亿万农民群众的杰出代表,无愧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的榜样。

大家知道,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最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连续几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如果不尽快扭转这种局面,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制约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且必将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延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我们大家也都知道,在中国,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更是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促进农民增收,事关大局,意义重大,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长期的工作要求;既是重大的经济部下,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近年来,在党中央和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农村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就。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50元,增长6。9%。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市的农业和农村也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三农”问题还比较突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快,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我市作为一个农业市,有农业人口378.8万人,占总人口的69.3%,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经济强市,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我们一定要以这次报告会为契机,原创: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宣传中央和省市委扶持“三农”的有关方针政策,宣传农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重视和关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着力营造城乡统筹发展、工农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营造真情关爱农民、真诚对待农民、真心保护农民的良好氛围,营造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的良好氛围,使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第4篇:三农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型国家;经济结构;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01

举世瞩目的党的十,是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同时,由于美欧债务危机、国内市场疲软的影响,中国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这关键时刻,十胜利召开了。十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因此,通过学习十报告,让我们确信:只有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强国发展之路。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十报告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改变以往依靠体力、资源、低效的发展方式,把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依靠知识、智力来发展经济的战略设想,既符合当代经济发展,也符合21世纪蓬勃发展的无人化生产方式的客观要求,是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为此,十报告,在思考未来中国发展进程上,把科技创新作为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并坚定地把科技创新确立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因此,我们要切实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创新型国家。同时我们要下大气力,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前沿技术研究策略、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大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竭尽全力占领当代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不负党、人民、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在二十一世纪发展进程中,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创新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根本、创新是个人成才的标志。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我们要走独立自主的创新之路,以全新视野和胆略推动创新,提升创新能力。因此,要把全部才智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开创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

十报告提出:必须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善需求结构,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虽有了巨大发展,但产业、区域、需求、城乡结构很不平衡。产业结构中二产偏重、区域发展东强西弱、市场需求中购买力严重不足等不利因素,始终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和顽疾,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为此,要吸取西方国家的经验,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块基石,采取重大战略措施,强化消费,引导市场需求,让实体经济在健康环境中发展。加速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推进三产中现代服务业发展,使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同时,在区域结构上,国家要大力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充分发挥出各区域的比较优势,优先西部大开发,全面提升沈阳经济区的巨大潜能,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发挥东部地区的带头作用。通过以上结构调整,一定能大力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在需求结构上,要坚定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重点,加快建立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挖掘市场潜能,把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放到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上。总之,谋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第5篇:三农发展报告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促进科学发展为核心,以服务经济发展为重点,以为当地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为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和社会公众信息需求提供服务。

二、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信息定期分析报告制度

县级和各工商分局、所要建立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信息定期分析报告制度,对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上涨、下跌或者小幅上涨、小幅下跌的原因,价格基本稳定的因素,以及供求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

1、完善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每日监测制度。将当日采集的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信息按时间要求报州局市场科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

2、完善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每周分析报告制度。市场股和各工商分局、所每周要对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上涨、下跌或者小幅上涨、小幅下跌的原因,价格基本稳定的因素,以及供求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形成综合分析报告,每周二报州市场科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

3、建立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每季度分析报告制度。市场股和各工商分局、所每季度要对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上涨、下跌或者小幅上涨、小幅下跌的原因,价格基本稳定的因素,以及供求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季度综合分析报告,并于下一个季度第一个月3日前,报州局市场科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

4、从2009年4月1日起建立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每日监测制度,将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监测情况报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

5、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建立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变化情况每周综合分析制度,并于下周二前形成综合分析报告,报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

6、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建立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变化情况季度综合分析制度,并于下一个季度第一个月3日前形成综合分析报告,报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三、建立市场监管信息定期分析报告制度市场股和各工商分局、所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要对市场主体变化、流通领域食品监测、消费热点、违法广告、商标申报注册等情况每季度进行分析,并在下一个季度第一个月3日前形成分析报告,报当地党委、人民政府。一是市场主体变化。包括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外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增加或减少的原因、对策以及投资的领域、投资的热点等进行综合分析。二是流通领域食品监测。主要是对监测的数量进行归纳,综合判断市场食品安全的指数,存在的问题,应对的措施等进行综合分析。三是消费热点。主要是分析当前民生较关注的消费热点问题是什么,对消费与发展的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为政府引导消费提供依据。四是违法广告监测、通过监测数据,分析违法广告重点及表现形式,提出下步监管重点。五是商标申报注册,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的件数,未来商标拓展趋势等进行综合分析。

三、工作要求

1、各部门要将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变动情况每周综合分析报告和每季综合分析报告抄送市场,由市场股综合后将每季度市场监管信息分析报告抄送州局对口科室。

第6篇:三农发展报告范文

分析检查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从思想层面进入实践层面的重要阶段,主要任务是检查分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状况,进而查找出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明确科学发展思路。只有把状况分析清楚,才能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动力;只有把存在问题找准,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只有把主客观原因弄清,才能为创新体制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只有把经验教训总结好,才能准确把握科学发展的规律,形成符合科学发展的举措。因此,我们要继续抓好深入学习,认真学习中央《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等读本,把学习贯穿始终,更加系统、深刻地认识科学发展观,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以学习的不断深入,促进认识的不断提高和深化。

(二)抓好分析报告的形成

以领导班子名义写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报告,是分析检查阶段的中心任务,也是下来解决问题和完善机制的主要依据。我们要切实把起草好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单位发展和工作实际的分析报告作为本阶段的中心任务来抓,认真完成分析报告的起草。根据市委的要求,分析报告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简要总结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和经验;二是具体查摆影响和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突出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三是全面剖析问题的根源;四是明确科学发展的思路和具体措施。我们要严格起草分析报告的步骤: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前,要形成分析报告的初稿;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后,在广泛听取党员、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充实完善分析报告;最后由领导班子集体审定。

(三)抓好规定动作的开展

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召开党员会议、组织群众评议、公开分析报告等“四个环节”,是开展分析检查工作的“规定动作”。我们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严格按照市委的部署,结合单位的实际,切实抓好“四个环节”的开展。

一是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好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是做好分析检查的关键环节,也是形成科学发展共识、提高科学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认真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我局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安排在5月16日召开,主要是联系单位和个人实际,着力分析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查找原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统一思想认识,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是开好党员大会。开好党员大会是党内评议的主要形式。我局党员大会安排在5月26日召开,主要是向全体党员通报领导班子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组织党员分组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并对报告进行集中表决评议。

三是广泛组织群众评议。除组织好党内评议外,我们还要组织群众评议活动,通过开门搞评议,鼓励群众建言献策,贡献才智。我局的群众评议活动安排在5月下旬,主要通过会议评议、书面评议、网络评议三种方式进行。

四是及时公开分析报告。评议活动结束后,对群众的评议意见进行汇总分析,进一步充实完善分析报告。报告正式定稿后,将通过印发给单位全体党员、部分参加评议的群众代表和在局机关网站张贴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四)抓好调研成果的完善

前一阶段,我们已组织开展了四项重点课题调研,并组织到广州、深圳、珠海、中山等进行精细发展农业调研,取得了一定成果,受到了很好启发。但是,这些仅仅是阶段性成果,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调研,进一步弄清一些关键问题,进一步对调研成果进行补充完善。一要拓宽调研领域。在完善四个重点课题调研的基础上,对照解放思想、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我局今年调研方案的要求,进一步拓宽调研领域,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继续开展调研。当前,我们要抓紧完成精细发展农业的专题调研,及早形成调研报告。二要挖掘调研深度。解放思想,就是要敢于思想、善于思想。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确定的各项专题调研,特别是针对前期调研中发现的值得研究的问题继续进行深入调研,挖掘调研深度,提高调研报告所提建议的质量。三要加快形成意见。调研的目的在于转化为决策,解决实际问题。要尽快把前期形成的调研报告向市政府汇报,争取使调研成果转化为决策,真正把讨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成果体现到科学决策上。

(五)抓好边查边改的落实

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是我市整个试点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志。我们要根据市委的总体要求,突出实践特色,坚持边查边改,切实解决突出问题,尽早启动创新体制机制工作。

一是明确精细发展农业思路。在全面总结我市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土地、环境、资金、产业结构等方面深入分析面临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快研究提出我市农业发展的方向、定位、目标和发展模式。深入探索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精细发展农业。

二是促进香蕉产区农民增收。加强对香蕉产区农民增收工作的调研,提出切实可行措施,引导香蕉产区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强技术指导和政策引导,鼓励农民转种甜玉米、蔬菜、木瓜等作物,发展多种经营,提高综合效益,当前要重点加强对麻涌漳澎3000亩蕉田改种玉米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大力开展香蕉黄叶病的防治研究和试验示范,推广抗病品种和适当轮作的种植方式,减少病害影响。同时,积极探索增加种粮补贴、实行转种其它作物补贴、扩大农机补贴范围的办法,完善资金补贴机制,促进香蕉产区农民发展生产,提高农民收入。

三是加快制订完善新一轮扶贫政策。进一步深化对农村扶贫工作的调研,深入分析我市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扶贫工作新举措。要在科学合理地重新界定欠发达镇村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思路、探寻新途径,完善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减轻欠发达地区负担、推行生态补偿、实施税收返还、倾斜用地政策、改善民生设施等方面的新机制,研究论证具体措施,加快出台新一轮扶贫政策,进一步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第7篇:三农发展报告范文

在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大众报如何借机奋起,突破困局?最近一个时期,我们深入到县乡村进行广泛调研,问计于县乡村基层干部和农民读者。农村大众报作为山东省委主办的大众日报农村版,作为大众报业集团报系中面向农村的一份报纸,应该根据自身特点,找准定位,突出特色,走专业细分化的路子,才能让品牌形象更加鲜明。

农村大众报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农村大众报面临新的机遇。2007年3月12日,省委副书记姜大明到大众报业集团考察工作,在谈到集团各报要突出媒体特色、认真细分市场、找准受众群体、明确各自定位时,就农村大众报的发展作了很长的一段指示:“还有农村大众报,现在农村的宣传是个薄弱环节。在村一级,农村大众能够深入进去。现在全省有8万多个行政村,对农村大众来说是个不小的发行市场。在发行报纸的时候,这个问题还可以认真研究。要把党对农村的政策和要求全面地贯彻下去,把农村各方面的经验介绍好,把农民关心的问题反映好,我看就可以了……”姜书记指示语重心长,农村大众报深受鼓舞。近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实施的意见》,也特别指出“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进一步办好农村大众报”。

如何落实领导指示,面向基层,服务三农,进一步把农村大众报办成一张有影响力的报纸?这是农村大众报急需回答的一个现实命题。

过去,农村大众报在农村宣传上做过很多探索,收到了较好成效,在我省广大农村影响深远,在全国同类媒体中排名也比较靠前。但是在新时期,农村大众报也遭遇了新的挑战,如全国农村类报纸一样,面对市场出现了诸多不适应,因为主流读者是弱势群体农民、服务产业是弱质产业农业、面对区域是弱势地区农村,发行量日渐萎缩,广告额大幅下滑,陷入了步履维艰的窘境。

为落实好姜书记指示,落实好集团领导最近关于改革的一系列讲话精神。农村大众报根据自身实际,初步制定了“树立六种意识,实行六项改革”的创新发展思路,以期对内凝聚力量,对外重树形象,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

树立“市场导向意识”,改革办报理念

树立“市场导向意识”,以“党报的权威,生活报的趣味,科技报的信息,专业报的严谨”为主旨,改革办报理念。

农村类报纸如何设计?办面向农村的报纸,必须有新的思路,要真正以市场为导向。到农村看看,什么样的车子大行其道?农用车!它不像大卡车,不像拖拉机,不像小轿车,可以说非驴非马,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四不像”的车型却最受农民欢迎。为什么?因为农用车既可以服务于生产,也可以服务于生活。同样,农村类报纸也要具备多种功能,既要有党报的权威性,还要有生活报的趣味性、科技报的服务性、专业报的严谨性,才能像农用车一样成为农民爱不释手的工具。因为农民订报不像市民那样仅仅是消遣行为,而是属于投资举动,他想从报纸上获得科技知识、信息以增加自己的收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农村报纸陷入误区而不能自拔。虽然明明知道实用科技、市场信息是农民最迫切需要的,但在版面安排上却总是把新闻放在第一位,而且连篇累牍的新闻大部分都是农民不愿看的基层干部的政绩新闻。如今要让报纸进入千家万户,就必须解开这个情结,走出这个误区,把实用科技、市场信息放在第一位。这并不是说不要新闻,而是要让新闻更精粹,使农民更愿意读。

农村报纸过去的实用科技、市场信息不仅版面少,而且很肤浅,办报人只是在科技和市场的大门口向里张望而已,并没有向深度和广度迈进。这些了无新意的实用科技、市场信息通常都混在一起,如一锅杂烩,不利于读者选择阅读。要重新设计报纸,把新的实用科技、准确的市场信息分门别类以专版形式刊登。

树立为订户办报的理念。订户是读者,读者不一定是订户,订户和读者不能画等号。种一两亩小麦、玉米和养一两头猪的农民大多数只是读者,他们不可能订报;种高效作物和规模养殖的农民才有可能成为订户。那么,就应压缩低效作物的版面,增加高效作物、规模养殖的版面,这样,不仅有利于扩大发行,而且可引导广大农民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加快致富步伐。

农村报纸的设计也不能不考虑出版周期。农村地域广阔,出版周期越短,投递的劳动量越大,那么投递的及时性就难以保证;再者,订户订报主要是为了获取科技知识信息,只要不误农时就行,至于新闻的时效性,他们不会像城市订户那样要求越快越好。对于农村报纸来说,出版周三刊、周二刊周期不算长,甚至出版周刊也无妨。农村报纸的设计还要考虑价格因素。据调查,农民对报纸价格的心理接受能力在100元以下。在这个低价格范围内,报纸的发行还不能亏损,因为没有巨额的广告收入来补贴,那么就只能让价格来决定报纸的厚度。

树立“全员一线意识”,改革机构设置

树立“全员一线意识”,以“精简机构设置,全员一律兼职,领导带头冲锋,人人都上一线”为主旨,以采编为基础,以经营为中心,改革用人机制。

实施扁平化管理,设立新闻采编、发行联络、广告经营三个板块。原总编室、新闻一部、新闻二部、出版部,合并为新闻采编中心办公室与发行部合并为发行联络中心;重组广告经营中心,细分为5个行业工作室。  从总编办公会成员到每个普通员工,都要做多面手,都要身兼数职,冲到新闻、发行、广告的前沿阵地,采编稿件、参与发行、组织创收,都要始终站在一线打拼,都要全力服务于一线。

定岗定员定责,让最适合的人干最合适的事。一律竞争上岗,坚决淘汰冗员,拟从目前的60人减少到50人以下,淘汰率达到20%左右。

激励干事的人,不养闲人,淘汰懒人,驱逐捣乱的人。凡找不到合适岗位者,就地转为广告业务员,三个月内,只发基本生活保障金。完不成规定广告指标者,是临时工作人员的坚决辞退,是正式招聘人员的交集团人事劳资部。

树立“全员效益意识”,改革分配机制

以“减少固定工资,增加绩效工资,奖金二次分配,全员参与考核”为主旨,进行分配制度改革。

正式招聘人员每人每月从固定工资中拿出800元,与原来的奖金捆绑,一起作为绩效工资。每月绩效工资总额不固定,与月度利润完成情况挂钩。如果月度经营指标完成不好,所欠部分,从绩效工资总额中扣除,全员减少,直至全员绩效工资为零。

每月根据经营情况核算出应发绩效工资总额,然后根据新闻采编、广告经营、报纸发行、后勤保障等四类岗位的

相应系数和人数进行第一次分配。每板块根据各自的考核情况,再对分配所得的效益工资进行第二次分配。  制定新的考评管理办法,以制度管人,以科学的考评体系激励约束人。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让能干活的多受益,让步干活的人少得益。实行末位淘汰,结合月度考评、年度考评,及时淘汰工作业绩落后的人员,实现人员合理流动。  所有人员都要有明确的岗位,全员参与考核,新闻采编、广告经营、报纸发行等能够打分量化的,一律打分量化低于额定分值的不发奖金,各人超过额定分值的部分,参与奖金分配。多劳多得奖金,少劳只得工资。无法打分量化的部门人员,由一线人员民主评议,根据评议情况折合成相应分值,每人按最后所得分值参与分配。不及格者不发奖金。对于老同志适当照顾,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使分配改革平稳进行。

树立“全员经营意识”,改革广告思路

树立“全员经营意识”,以“加大轮岗力度,鼓励从事经营,给足政经待遇,突破广告瓶颈”为主旨,改变过去“重采编轻经营”的观念,让优秀复合型人才冲到经营一线,人人想经营关心经营。设立行业工作室。让既懂新闻又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转岗到经营岗位,担任行业工作室主编。工作室设置相应的行业专版,既服务读者,又服务创收。根据行业特点,初步设立大众农资、大众消费、山东畜牧,大众车界、大众健康等5个行业工作室,细分广告市场,变原来的无序开发为行业,专业开发。每个行业工作室,找准方向,精心织网,深入开掘行业广告。  设立农村大众报经管会。承担经营指标高的行业工作室主编,吸纳为经管会成员。让能干的同志有名有利,既有经济回报,又有政治待遇。经管会统一策划指挥广告和发行。各行业工作室除了平时单线作战,还要在经管会的统筹下,集中投入开发,形成创收合力。最终是市场开发的最大化,集体利益的最大化,个人利益和价值体现的最大化。

树立“借力办报意识”,改革办报方式

树立“借力办报意识”,以“开门办报,广辟渠道,报纸搭台,战略合作”为主旨,突破原来关起来门来自己办报的老路,探讨新的办报思路。农村大众报是农村类党报,要充分利用发挥好政治资源和品牌优势,多渠道探索战略合作新途径,把各种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一是在政府层面,探讨与涉农厅局的战略合作。这是一笔很大的政府资源,发掘好了,收益无穷。近期准备开设“新农村建设高端访谈”新闻栏目,通过对农业厅等涉农厅局高层的访问,努力恢复农村大众报与省直涉农部门的联系。加强沟通,密切合作,依托政府平台,探讨合作办报,利用涉农部门渠道,组织创收或者发行报纸。

二是在企业层面,探讨与涉农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积极团结一批涉农大企业,通过新闻开路,以报纸为纽带,成立理事会,将涉农大企业紧紧地联系起来,结成战略联盟,在搞好新闻服务的前提下,借助大企业的力量或联合办报或发行报纸,办一些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活动。

三是在地方层面,探讨与强镇强村的战略合作。在全省各地市,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强镇强村,与之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新闻、广告,打包处理。

四是在会展层面,探讨与知名农业会展的战略合作。最近,农村大众报全面参与寿光菜博会,实现了新闻报道、广告创收、报纸发行、品牌推、客户联络、锻炼队伍等多重效应,一个展会就直接创收近30万元。下一步,将继续以这种运作模式,参与全国农交会、烟台果蔬会、青州花博会、济宁农博会等大型农业展会,做大展会经济。

五是在媒体层面,探讨与同类媒体的战略合作。发起成立山东三农媒体战略联盟,加强与同类报纸以及与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同类农村频道的合作,互相借力,扩大影响。

树立“合作发行意识”,改革发行思路

农村大众报以“一个标准、两个确保、三种方式”为主旨,与条件成熟的县市党委宣传部联办农村大众报县城新闻版。树立“合作发行意识”,改革发行思路,突破发行瓶颈。

联办县域新闻版,有三个效应:增加了地方新闻,增强了报纸的贴近性;增加了信息容量,增强了报纸的厚度和服务性夯实了合作基础,增强了县域发行报纸的主动性。目的就是探索一条扩大发行的新路,让农村大众报进村入户,增强在县域以下层面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这是农村大众报贯彻落实姜大明书记讲话精神的有力举措。

第8篇:三农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报刊下乡 有效发行 发行市场化 多种经营

一、农村报刊市场亟待开拓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水涨船高。而农村的文化生活质量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笔者曾深入湖北省阳新县排市镇进行农村报刊市场开拓课题的调查,2009年该镇报刊订阅费共12万元,其中党报(刊)7万多元,其他报刊4万多元,全镇人平报刊订阅费2.95元。农民自费订阅报刊几乎为零。农民业余时间无书无报可读,农闲时无所事事,等各种歪风邪气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报刊挺进农村市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拓农村报刊市场,特别是推动“三农”报刊下乡,让农民学习农村实用技术,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先进文化,促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农村扎根落户,使农村经济找到新的增长点,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力量。

报刊下乡将为邮政公司和报刊社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我国大多数人口在农村。我国报纸发行总量居世界首位,但90%以上为城市居民所有,农村报纸千人占有量仅7份,不及城市的1/10。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出,以地区中心城市为主的出版物市场相对饱和,图书等出版物库存压力进一步加大,新的出版物市场亟待开拓;到2010年,人均年消费期刊2.4册,每千人拥有日报90份,报纸普及率每户平均0.3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将为培育开拓农村出版物市场,扩大出版物消费需求带来难得的机遇。报刊下乡将引导报刊社走出“城市热岛”,进军竞争不十分激烈的农村报刊市场,获得更多的读者。邮政公司将在报刊下乡中获得不菲的收益。

报刊下乡还可安置一定量的农村劳动力就业,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增加收入。

既然报刊下乡意义深远,那么为什么农村报刊市场长期得不到开发呢?

报刊发行讲究有效发行,所谓“有效发行”。就是能够有效地扩大报纸的市场占有率、阅读率和影响力,并能直接带来广告回报或对广告有吸附力的发行。否则,就是“无效发行”。笔者通过对农村报刊市场开拓的调查研究,归纳报刊下乡难的原因不外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农民阅读报刊兴趣不高:农村报刊发行成本高、渠道单一:报刊投递不及时、不到位等等。林林总总。但归根结蒂在于农村报刊发行经济效益低,是一种无效发行,以致报刊社不重视对农村报刊市场的开拓,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保证报刊下乡深入持久地进行,必须牵住报刊有效发行的“牛鼻子”,让报刊社有利可图。因为只有保证报刊发行带来明显的经济收益。才能为报刊下乡活动提供经济支撑,报刊下乡有了活力之源,不走过场,可持续发展。

二、报刊下乡要做到有效发行

报刊下乡怎样才能提高有效发行?

首先,报刊下乡必须加快农村报刊发行的市场化步伐,创新经营模式,建立适合农村的发行体制。

随着改革的推进。“邮发合一”的发行模式显出其固有的弊端,报刊发行费长期让邮政公司与报刊社争执不下。有的报刊不断扩版增期,邮政公司难以保证投递质量。自办发行由此应运而生,改善了报刊的投递质量,带动了广告收入的增长,获得了不菲的经济收益,社会效益显著。但是,农村报刊发行改革滞后,农村除了乡镇邮局外。报刊发行站、零售点寥寥无几。农村报刊发行仍由邮政公司一统天下。

改革农村报刊发行必须打破邮政公司独家垄断的局面,推进报刊发行市场化,引进竞争机制,鼓励报刊社强强联合建立农村报刊发行机构,发行自己的报刊杂志,占领农村报刊阵地。一家报刊社建立独家的发行系统发行自家的报刊杂志,显然成本很高,不能实现规模效益。2006年1月18日,湖北省黄石日报社将旗下黄石日报、东楚晚报和大江商报三支发行队伍整合成立了东楚传媒发行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员工作满负荷,发行面扩大,效率大提高。2007年7月27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楚天报刊发行总公司与鄂州市鄂州日报社达成协议,由该公司全面鄂州日报的分发、运输、投递业务。鄂州日报降低了发行成本,楚天发行总公司实现了规模效益。

强强联合成立报刊发行公司,报刊社就有了自己的发行队伍,接着向村落延伸。吸引农村个体工商户、农户加入发行队伍,建立报刊零售点、征订代办点,开展报刊零售业务,壮大报刊发行队伍,形成规模效应。

报刊社联合组建发行机构取得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向全国推广,继而建立全国性的报刊发行集团公司,使之能与邮政公司“分庭抗礼”,一举打破邮政公司对农村报刊发行的垄断地位。

中国加入WTO后,外资纷至沓来开办书报刊分销企业,但是他们大都盯着市民的“钱袋子”,不愿过问农民的“米袋子”。对农村报刊市场缺乏兴趣和信心。为此,国家宜出台更加优惠的农村报刊发行政策,如,降低准入门槛、减免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从而引导外资进入农村报刊发行市场。建立农村书报刊发行分销企业,与国内报刊发行企业同台竞争,从而加快农村报刊发行市场化的步伐,解决农村报刊发行老大难问题,让农民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报刊征订、发行服务,以搞活农村报刊市场。

其次,加强农村发行(通联)站点建设。

报刊社发行部门要注重农村发行站点建设,把报刊社农村发行机构办成集发行、宣传、广告、通联等业务的综合性机构,办成农村信息汇聚的高地,尽可能为农民创造订阅报刊的便利条件。在集镇、人口较多的村建立发行站(通联站),发挥当地个体工商户的作用,与之合作建立报刊代销点或零售点,开展报刊零售业务,形成发达的征订发行网络,报刊订阅渠道多。加强对报刊的宣传,让农户了解有关报刊,可通过站点征订、电话征订、网络征订,随时随地可以订阅报刊。报刊送达要尊重当地农户的意见,不能送到家的,在农户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在所在村组集中建立报刊信箱,提高报刊发行的质量,保证准点率。

报刊社发行部门帮助各村建立图书阅览室和阅报栏,让农民有便利的阅读条件。培养农民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农民提高读报、用报的能力,提高文化素质,增强订阅报刊的自觉性。

再次,实施广告信息下乡工程,实现城乡信息互动,带动广告收入的增长。

农村经济贫困落后,缺少大企业、

大财团支撑。报刊下乡一下子要带动广告收入的增长无异于天方夜谭。报刊社虽然在开拓农村报刊市场之初难以直接在农村承揽广告业务,或者说农村广告业务量很小,但是可以根据农村信息匮乏和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实施广告信息下乡工程。在报刊下乡中获得良好的收益。如,报刊社要抓住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盲目流动、农产品进城难、家电下乡宣传力量不够等问题大力拓展广告业务。据楚天都市报报道,在经济回暖后,珠三角、长三角遭遇用工荒,湖北20万返乡农民工不愿外出。笔者认为,农民工不愿外出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不外乎,农民对外地企业用工信息知之甚少。随意外出打工,路途遥远,找工作难,白耗功夫,成本陡增。一方面是农民不愿意外出求职,另一方面是城镇企业无法招到满意的员工。如果报刊社与职业介绍机构联手。把人求事、事求人信息作为开展工作的重头戏,把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情况汇总成人求事专页提供给有关城镇用人单位,同时把城镇用人单位,甚至沿海发达地区的用工需求在报纸广告栏目刊登或制作事求人专页,或以DM广告业务的形式。为外出农民工找工作出谋划策。这样既解决了企业招工难,帮助农民找到理想的工作,避免盲目流动,又能获得广告信息收入。实施信息下乡工程,实现城乡信息互动可以改变农村经济落后、广告业务不足的状况。是报刊下乡提高有效发行的一条捷径。

最后,报刊下乡要开展多种经营活动,发挥规模效益,夯实发展基础。

农村报刊发行站要生存、发展,必须拓展经营业务。开展废报回收、农产品换报、邮政代办等业务不失是促进农村报刊发行的一项有力措施。

在农村抓报刊发行。农民自费订阅报刊后大量废报滞留在家中成为废品。旧报回收、废报换新既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再利用,又可以赚取适当的利润,更促进了报纸发行。根据农家农副产品多,农民现金收入少等实际情况,可以开展农副产品换报业务。选择市场易销售的农副产品,适时开展农副产品换报,赚取适当的差价。农户既订到了报纸,又减少了现金支出,发行部门则打开了报纸销路,可谓一石两鸟,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

在农村开展票务递送业务也是为农民办一件实事。农村人口流动逐年增多,但是长途车票、火车票、飞机票购买困难,报刊社发行站发挥沟通城乡、点多面广的便利,为农户订购票务业务,在送报时送票上门,赚取一定的手续费,既方便了农民外出,又多了一项增收业务。

邮政代办业务也是报刊发行站可开展的一项新的业务。当前一个乡镇只有一个邮局,工作人员较少。邮政普遍服务显得力不从心。农村报刊发行站点递送报纸业务与邮局投递邮件业务类似,服务对象相同,因此可以与邮局合作,签订代办协议,建立邮政业务代办关系,为农户代收代寄包裹,为邮局代送邮件。

第9篇:三农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广东省;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4.0093.02

广东省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城镇医疗、教育水平高,再加上城镇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流动。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企业进驻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使得劳动力的流动进一步加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下文统称为《报告》),2011年广东省输入全国农民工的20%,输出不到总量的10%。该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2010年前增加1055万人,增长4.4%。而其中东部地区农民工10790万人,增加323万人,增长3.1%,慢于全国农民工增长速度。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进一步下降。

该报告分析了性别、年龄以及教育程度对农民工流动的影响。报告指出:农民工当中以男性为主,年长农民工逐年增加;年龄和家庭对农民工的空间流动有很大的影响;农民工当中以初中文化为主,青年农民工文化水平较高。我国很多学者都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总结起来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户籍制度、工业化水平、城乡差距等等因素。劳动力的流动不仅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促进城镇化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本文调查得到2011年广东省劳动力流动状况,运用数量统计与计量经济模型进行解析,参照《报告》,着重分析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对目前广东省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样本数据、研究方法与因素选取

1.1样本数据

本文采取抽样方式,为了保证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广东省内,随机抽取4个县,在每个县内,随机抽取3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2个村。每个县内随机抽取41个农户进行面对面访谈。这样调查样本共包括164个农户。其中的比例数据是经过统计整理后得到的。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选择多元线性回归为主要研究方法。

1.3因素选取

本文选取非农工作时间比例为被解释变量,将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的非农工作时间比例作为解释变量。其中非农工作时间比例=非农工作时间/总劳动时间。

广东省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城镇医疗、教育水平高,再加上城镇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流动。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企业进驻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使得劳动力的流动进一步加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下文统称为《报告》),2011年广东省输入全国农民工的20%,输出不到总量的10%。该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2010年前增加1055万人,增长4.4%。而其中东部地区农民工10790万人,增加323万人,增长3.1%,慢于全国农民工增长速度。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进一步下降。

该报告分析了性别、年龄以及教育程度对农民工流动的影响。报告指出:农民工当中以男性为主,年长农民工逐年增加;年龄和家庭对农民工的空间流动有很大的影响;农民工当中以初中文化为主,青年农民工文化水平较高。我国很多学者都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总结起来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户籍制度、工业化水平、城乡差距等等因素。劳动力的流动不仅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促进城镇化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本文调查得到2011年广东省劳动力流动状况,运用数量统计与计量经济模型进行解析,参照《报告》,着重分析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对目前广东省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样本数据、研究方法与因素选取

1.1样本数据

本文采取抽样方式,为了保证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广东省内,随机抽取4个县,在每个县内,随机抽取3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2个村。每个县内随机抽取41个农户进行面对面访谈。这样调查样本共包括164个农户。其中的比例数据是经过统计整理后得到的。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选择多元线性回归为主要研究方法。

1.3因素选取

R2=0.96 F=490.74,F对应的P值为0,表明方程总体线性显著,或者解释变量中至少有一个是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影响;其中X4 X5 X6未通过t检验,表明这三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是不显著的。进一步来看X4表示31-60岁非农工作时间比例;X5表示60岁以上非农工

作时间比例;因此本研究结果说明30岁以上的农民非农工作时间比例并不大,这与《报告》给出的结论并不一致。这可能是因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局限于广东省,而广东省外来务工人员居多,年轻的农民工更具有竞争力。X6表示小学教育水平,随着全国农民工素质的提高,全国农民工水平已由之前的小学文化水平向初中转变。X6的不显著性说明广东省农民工群体的教育水平为初中以上,这与《报告》的研究结果是相吻合的。

广东省非农工作时间占绝大多数的也是男性,但是与女性的差距并不大。

3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广东省的劳动力流动为研究对象,从性别、年龄和受教育水平三个方面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进行了数量分析。不难看出,广东省与全国劳动力流动的趋势大体一致,但也存在着地方特点。为了进一步促进城市发展,逐步实现城镇化,缓解东部地区经济当中用工难的问题,针对广东省自身特色,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新时代年轻农民工的诉求不断增加,在网络信息时代,广东省应该提供更多的信息媒介平台,满足年轻农民工对信息的需求。

(2)加大教育力度,增强劳动力素质,提高转移的整体水平。根据广东省对农民工的需求,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能教育,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经费应由政府出资,因为农民收入本来就低,政府对待农民要像下岗职工一样,提供相关的技能培训。

(3)进一步加大女性农民工的流动,缩小男女非农工作时间比例的差距,提供更多能够适合女性工作的种类。

参考文献

[1]熊波,石人炳.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影响因素―基于武汉市的实证分析[J].南方人口,2007,(2):52.57.

[2]蔡玲,徐楚桥.农民工留城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武汉市的实证调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0.46.

[3]姚俊.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调查 ―基于苏南三市的实证分析 [J].城市问题,2009,(9):9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