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药剂学的历史范文

药剂学的历史精选(九篇)

药剂学的历史

第1篇:药剂学的历史范文

摘要:目的:观察前列冲剂重复给药对试验动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方法:用雄性SPF级SD大鼠80只连续灌胃给予前列冲剂6周,停药恢复2周的长期毒性试验,动物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和前列冲剂3.0、6.0、9.0g/kg体重3个剂量组,相当于临床成人拟用药量的20、40、60倍。于末次给药后24h处死约1/2动物进行血液学指标检查,血清生化指标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余下动物停药观察2周,检查指标同给药末期。结果:溶媒对照组和3个剂量给药组动物,体重增长,摄食量正常,未见明显毒性反应;血液学仅见停药期MPV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生化学所测指标停药期ALP、TP、ALB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但均在本研究历史背景资料范围;脏器、器官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观察到与受试药物相关的病理组织学改变。结论:前列冲剂在本试验剂量范围条件下对SD大鼠未引起明显毒性反应,即3.0g/kg体重,相当于临床成人拟用药量的20倍以下为安全剂量参考范围。

关键词:前列冲剂;长期毒性;动物试验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3-0038-02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博士基金项目(编号:2003AA223505)

作者简介:张春和(1968~),男,四川南江县人,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主要从事泌尿外科、男科研究。

前列冲剂为临床使用多年的经验处方,经现代中药制备工艺提取精制而成,主要用于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属肾虚血瘀膀胱气化功能失司者。为了对该药作出客观的安全性评价,笔者进行了前列冲剂大鼠灌胃给药长期毒性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药物与动物前列冲剂(由云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制剂中心提供,科研用药无批号)临用前用高压灭菌水配成0.3g,0.6g,0.45g/ml的混悬液。5~6周龄健康未SPF级雄性SD大鼠80只,体重140~180g(由昆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主要仪器及配套试剂 ADVIA 60型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测Hb、RBC、WBC、PLT、HCT、MCV、MCH、MCHC、RDW、MPV);TMS-1024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测G1u、AST、ALT、ALP、Crea、BUN、TP、ALB、T-CHO、T-Bil);OLYMPUS BH-2显微镜;普通光学显微镜。

1.3方法

1.3.1剂量设计及分组根据临床成人(以60kg体重计)拟用药量0.15g/kg/d;ICR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的最大耐受量大于53.2g/40ml/kg。按《中药、天然药物长期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要求,设一个溶媒对照组和3个剂量组。8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溶媒对照组:高压灭菌水。低剂量组:3g/kg为临床成人拟用量的20倍。中剂量组:6g/kg为临床成人拟用量的40倍。高剂量组:9g/kg为临床成人拟用量的60倍。

1.3.2给药方法对照组、低、中、高剂量组均为10ml/kg体重等容量灌胃,高剂量组因给药容量大故每天灌胃2次。

1.3.3实验周期2005年11月11日~2006年1月11日,每周灌胃给药7d,连续6周,停药恢复2周。

1.4观察指标[1] 每天观察试验动物进食、饮水、活动等一般情况,异常反应或中毒症状,动物死亡数,中途死亡动物及时解剖进行肉眼观察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便了解死亡原因。每周称量动物体重及进食量一次,根据体重变化调整给药容量。于末次给药后24h各组随机抽取约1/2动物采血进行血液学、血清生化检查,解剖,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剩余动物停药2周恢复观察,检查指标同给药末期。

1.4.1血液学检测指标血红蛋白(Hb)测定、红细胞(RBC)计数、白细胞(WEC)计数及分类(%)、血小板(PLT)计数、网织红细胞(%)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测定。白细胞分类和网织红细胞采用手工推血片,显微镜计数。

1.4.2血清生化学检测指标血糖(Glu)、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肌酐(Crea)采用酶法。尿素氮(BUN)、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HO)、总胆红素(T-Bil)采用终点比色法。白/球比值(A/G)直接计算法。

1.4.3病理组织学检查指标解剖动物肉眼观察各脏器有无病变,取脑、心、肝、脾、肺、肾、前列腺、胸腺、、附睾称重,计算脏器指数。并取胃、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胰腺、膀胱及肠系膜淋巴结于10%福尔马林液固定,进行对照组和高剂量组动物病理切片,光镜检查各个脏器,如发现异常再对低剂量组及中剂量组进行组织切片观察。

1.5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检验或秩和检验,病理组织学检查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2 结果

2.1一般状况 给药期和恢复期对照、低、中、高剂量组动物,状态良好,活动自如,毛皮光泽,均未出现明显毒性反应。

2.2死亡情况给药6周及恢复2周,各组试验动物均未出现死亡。

2.3体重及进食量给药期及恢复期,动物体重均增长,进食正常,给药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4血液学检查给药末期MPV中剂量组略高于其余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所测数值在文献参考值和本实验室历史背景资料范围,且无明显剂量一反应关系,故认为此差异无明显的生物学和毒理学意义;恢复期给药组及对照组,血液学各项检查指标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5血清生化检查给药末期仅见ALP、TP、ALB低剂量组均低于其余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无明显剂量一反应关系,所测数值均在文献参考值和本实验室历史背景资料范围,无生物学意义;恢复期各项检查指标未见明显异常,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6脏器重量及指数给药末期胸腺重量中、高剂量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胸腺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未见异常,故不能认为有毒理学意义,肝肾指数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绝对重量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恢复期肝指数低剂量组高于其余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合分析血清生化肝功能指标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均未见异常,且所测数值均在文献参考值和本实验室历史背景资料范围,故认为无毒理学意义。

2.7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给药末期和恢复期解剖动物,对照、低、中、高剂量组动物主要脏器、器官色泽正常,光滑,未见充血、粘连等异常改变。镜下可见对照和高剂量组均有少量动物出现局灶性肺出血;心肌间质瘀血;肝细胞点状坏死,肝肉芽肿;肾间质瘀血;前列腺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经统计学分析,对照组与给药组病变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到的组织学异常改变为大鼠常见自发性病变,非受试药物所致,其余脏器、器官未见异常。

3 讨论

前列冲剂临床成人拟用药量为每日9g,小鼠急性毒性实验未测出LD50,最大耐受量为临床拟用量的355倍以上[2]。灌胃给予SD大鼠前列冲剂3.0、6.0、9.0g/kg体重(相当于临床成人拟用量的20、40、60倍),连续6周,停药恢复2周长期毒性试验,在本试验剂量范围,未观察到试验动物明显的毒性反应,试验动物血液学及血清生化学检查指标均在文献参考值和本室历史背景资料范围,试验动物脏器、器官病理组织学检查未见与药物相关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前列冲剂灌胃给药3.0g/kg体重(相当于临床成人拟用药量的20倍)以下可为安全剂量参考范围。

参考文献:

[1]谢秀琼.中药新制剂开发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27~542.

第2篇:药剂学的历史范文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从社会文化学角度,对兴奋剂这一反文化现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以确认,对兴奋剂反文化现象发展的历史、产生的社会学原因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兴奋剂这一反文化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对整个社会,特别是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起着巨大的负面影响。

论文关键词: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体育文化;兴奋剂;反文化

一、兴奋剂反文化现象问题的提出

在人类社会历史的长河里,人们创造出了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文化。从社会学角度,文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开发利用的优秀文明成果;一种是只能从反面汲取经验教训的具有反历史进步性和反科学真理性的社会行为。在体育领域内,球场骚乱、宗族歧视、妇女歧视、假球黑哨和滥用药物等等,这些都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生长的、违背了人类社会基本生存价值和历史进步规律的文化现象,我们把这种文化称之为反文化,又称之为负面文化。

其中,兴奋剂的使用已经到了屡禁不止、迅速蔓延、日趋猖狂的地步。有人把兴奋剂称之为“阴霾”,把兴奋剂比喻成体育运动身上的“毒瘤”。1998年夏季,环法自行车比赛爆出了较大的兴奋剂丑闻,曾被警方扣留了l6天的费斯蒂纳队队员对德国《周报》称:“‘兴奋剂’文化在自行车界已有30年历史。”他说“近30年来,兴奋剂的使用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使用苯丙胺和合成类固醇,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是可的松和醛固酮类,而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则是使用人类生成激素和EP0”。几年前,美国又爆出了最大的兴奋剂丑闻,100多位著名运动员涉嫌使用一种新型的兴奋剂(THG)。这使我们不得不对兴奋剂这一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和研究。

二、兴奋剂反文化现象形成过程

(一)兴奋剂反文化现象萌芽时期(公元前300年93年)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使用兴奋剂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那时就有角斗士食用公羊的睾丸来增加肌肉的力量,作战的士兵在取胜后吃掉敌方阵亡者的某些器官以增添自己的力量。古罗马的斗兽士也食用某些蘑菇酿制的浆汁来提高斗志和力量。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运动员在比赛前以吃蘑菇、蜜蜂、喝特制茶、嚼可可叶来寻求额外的体力,借以达到获胜的目的。

(二)兴奋剂反文化现象兴起时期(1865年~1950年)

19世纪,欧洲赛马中以各种药物喂马,以刺激其奔跑速度。在人类竞技历史上,首次有明确文字记载使用兴奋剂的事件发生在1865年,即发现一名荷兰籍运动员在横渡海峡游泳比赛中服用了兴奋剂。而有明确医学检查证实是过量使用了兴奋剂而导致运动员比赛猝死事件的第一例文字记载,是关于1886年一名英国运动员参加法国举行的自行车越野赛后的突然死亡。那时的运动员喝以咖啡因或酒精制成的饮料,在第3届奥运会上,美国一名运动员在离终点7公里时体力不支,喝了1杯白兰地并注射了两支药针后才跑完全程,捞到1块金牌,这被认为是现代奥运会第1个使用兴奋剂的人。使用合成类固醇最早报道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作战的需要,德国军人使用了兴奋剂,其目的就是提高作战的攻击性和耐久性。

(三)兴奋剂反文化现象发展时期(1950年~1967年)

二战后,竞技体育迅速发展,运动事业逐步商业化,广告商把大牌明星看成是推销商品的最好工具,并且企业家的商业利润远远高于运动原则。在巨额商业利润的刺激下,化学科学开始应用于体育,兴奋剂使用13趋增多。1958年美国运动医学会报告,在对441名教练员和助理教练员的调查中发现,35%的人有使用苯丙胺的历史,意大利足球协会t961年调查报告,17%的运动员服用幻觉药物,94%A组青年俱乐部运动员使用时效药物。上世纪60年代初期,这股风越刮越盛,1962年,国际奥委会在莫斯科第一次通过一项反对兴奋剂的决议。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委员、原联邦德国反吸毒实验所主任佛雷德·多尼克教授在形容1964年东京奥委会的厕所时说:“那里遍地都是小药水瓶和注射器。”此时的作弊者基本上都是服用苯丙胺这类刺激药物。可见,当时的兴奋剂使用的程度。

转贴于

(四)兴奋剂反文化现象泛滥时期(1967年~2000年)

1967年国际奥委会首次公布了一批违禁药物名单(安啡他命、苯丙胺类、砷化物、淋碎镇痛剂、中枢神经兴奋剂等5大类),并于1968年格勒诺布尔冬季奥运会第一次对运动员进行药物检查。由于苯丙胺很容易通过尿液检测出来,因而,作弊者改为使用蛋白合成类固醇,此时的兴奋剂使用由公开转为地下。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上合成类固醇第一次被列入禁止使用范围,兴奋剂检查阳性者11人中,合成类固醇阳性有8人之多。加拿大安大略地方医学报纸1982年也指出,在1975年有75%的瑞典运动员和3l%的世界水平的运动员正使用或使用过合成类固醇。

1981年“安大略酒精和药物成瘾研究会”声称,在1981年有99%的男子健美运动员和l0%女子健美运动员使用合成类固醇,加拿大医学会调查报告认为,大约5%的加拿大部级运动员使用合成类固醇。Wright调查举重和健美运动员中90%以上的人使用合成类固醇。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查出12例,其中使用合成类固醇者占11人。1985年贝塔——阻断剂和利尿剂开始禁用。1986年血液兴奋剂被禁用。1992年肽激素EP0被禁用。l998年1月31日国际奥委会公布的《禁用药物举例名单》已有120余种,其化合物竞有1000多种。

(五)兴奋剂反文化现象成灾和疯狂时期(2000年~现在)

兴奋剂现象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兴奋剂的使用已经达到了成灾和疯狂的程度。2003年再次爆出兴奋剂最大丑闻——THG“黑色风暴”,美国奥委会向国际奥委会提供的一份l5年来兴奋剂检测情况报告,涉及到了世界上许多著名的运动员。例如,欧洲的男子百米冠军钱伯斯;2003年打破女子t500米室内世界纪录并获得冠军的雅各布斯;2003年巴黎田径世锦赛女子100和200米短跑冠军怀特;“飞人情侣”——2000年悉尼奥运会3枚金牌和2枚铜牌得主琼斯和男子100世界记录创造者蒙哥马利;1984年、1988年、1992奥运会8枚金牌得主比昂迪等等;连获得过9枚奥运金牌刘易斯一时间也变成了“尊敬的药人”。

兴奋剂现象几乎是无孔不入,几乎每个运动项目,每项比赛都不能逃脱,就连残疾人冬奥会也不能幸免。2002年3月12日,盐湖城冬季残奥会出现了第一例兴奋剂,左臂残疾的奥尔斯内在这次冬季两项7.5公里和传统越野滑雪比赛中夺得两枚金牌,但在赛后因被查出服用类固醇被没收了金牌,并成为残疾人冬奥会历史上第一例兴奋剂事件。英国医协会在2003年对外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中称:在英国体坛使用兴奋剂来提高运动成绩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家协会说,在英国的健美和竞技体育当中,使用类固醇和其他违法兴奋剂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例如,仅伦敦就有6万多名运动员使用兴奋剂,而全英国则有15万人在使用兴奋剂,据资料报道,美国使用兴奋剂的多达100万人。

三、“兴奋剂”和“使用兴奋剂”反文化现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兴奋剂”起初来自于非洲某部落的一种方言,指的是使人兴奋的高度烈性酒,最早出现在非洲土著民族的宗教仪式上。兴奋剂的原义是鸦片类麻醉剂。1999年以前奥委会对使用兴奋剂的概念的阐述是:竞技运动员使用任何形式的药物,或非正常量,以通过不正常的途径摄人的生理物质,企图以人为和不正当的方式提高他们的竞赛能力即被认为使用了兴奋剂。1999年2月世界反兴奋剂大会又给使用兴奋剂的行为给予明确定义,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凡是违背奥林匹克反兴奋剂条例,使用了条例上列名的违禁药品或方法,都被视为使用了兴奋剂;第二,条例上没有作具体规定的,但是只要运动员使用的药物或者采用的方法对身体健康造成潜在损害,或者同时又可以提高比赛成绩,也被视为使用了兴奋剂。

在对使用兴奋剂的概念文化含义的理解上,“使用兴奋剂”不仅仅指某些禁止用于提高运动能力的药剂性的药物,也就是说,不完全都是指引起兴奋作用的物质。而有些物质和药物并不是起兴奋作用的,例如,利尿剂作用是促进尿液生成。还有一些药物作用是抑制性的阻断剂,本身就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例如,麻醉止痛剂具有强烈的镇静作用,能使血压降低、减慢心率、增加平衡能力,并能消除赛前紧张心理,稳定运动员情绪,是射箭、体操,赛车等比赛项目的禁用药物]。这里的使用兴奋剂含义与医学和药理学中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文化内涵。

除此以外,使用兴奋剂还更广范地包括一些技术、方法和手段。例如:血液兴奋剂,即平时抽取一定量的血,存起来,到比赛前夕再输入该运动员体内。由于血红蛋白的浓度的增加,增加了血液的载氧能力,从而提高了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运动员根本没有使用任何药物,只是输入了正常成分的血液,甚至更多地是用自己的血液回输。然而,由于这种方法和技术不是以医疗治疗为目的的,尽管没有使用任何药物,也被认为使用了兴奋剂。另外,还有药物的、化学的、物理的篡改方法。这些都赋予不择手段的、以获胜为目的的反文化内涵。

四、产生兴奋剂反文化现象原因的社会文化学分析

竞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优胜劣汰是人们赖以进步的客观规律。当人们为了避免阴谋和野蛮的竞争,期盼公平竞争和规范竞争之时,体育比赛就为人们的竞争构筑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现代竞技体育的竞争精神,实际上是以奥林匹克文化为代表的、现代体育所表现的稳定的价值取向的竞争。竞技体育文化的本来使命就在于开发人的智力,将人的潜能做出真实的纪实,提倡一种以合作为前提的属于文化领域内的竞争,提倡的是一种公平竞争精神。但是,100多年奥运发展实践告诉我们,这种和平竞争是暂时的、相对的。当人的生命需要的广泛性与维护这种需要的利益的有限性之问发生强烈冲突的时候,或者说,这种冲突的强度达到一定域限的时候,公平竞争的道德规范就会受到强烈的冲击,某些人就会失去理智,其本性就会使那些阴谋的、野蛮的,甚至是残忍的竞争活生生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兴奋剂这一反文化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形成,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这种反文化现象随着利益有限性的增长蜂拥而至,并逐步升级。无论用精神的化妆品把它打扮得多么温柔,一旦条件具备,它依然会呈现一个狰狞的面孔来愚弄世界和嘲讽对手”。当这种现象沉渣泛起,各种丑闻满天飞的时候,人们再也不会对一个个冠军的产生、一项项新的记录的诞生抱着纯洁和虔诚的心境去崇敬和膜拜,而是对冠军的质疑、对记录的怀疑、对优秀成绩的存疑。这种反文化现象的效益则是对运动员誓言的背叛,对奥林匹克宪章的违逆,对体育精神的公然践踏,对竞技体育文化的粗暴蹂躏。那时,悲观的人们将会重新演绎奥运五环标志,代表着五大洲连接起来的五色圆环标志变成了金牌、荣誉、生命、药物和政治这五种因素,这些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当然也可以随意抛弃。当兴奋剂这一文化现象打破了公平、公正的竞技体育时,被玷污的又何止是奥林匹克旗帜,实际上是兴奋剂这一反文化现象“尴尬”了奥运精神。

五、兴奋剂反文化现象的发展趋势

超级禁药THG(新型隐蔽型类固醇)和HGH(人类生长激素),如今已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成为今后奥运会和国际大赛的检测重点。近年来竞技体育的成绩和记录已告诉我们一个严重的事实,那就是以体能素质(举重、跳高、跳跃、铅球、标枪、铁饼等等)为表现形式的一些项目的成绩已逼近人类体能的极限。有专家预测100米的极限成绩为9.6秒,而当今男子世界记录已达到为9.72秒,仅差0.12秒,突破人类的极限指日可待。目前,基因科技已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有专家已把该基因植入大鼠肌肉中,结果这些大鼠的肌肉大小和力量增加了15%至30%,观察发现,这些大鼠在爬楼梯运动时,肌肉力量可成倍增加,这项科研成果为选手们使用基因兴奋剂提供了可能,并且已有运动员愿意花l0万美元接受肌肉转基因,对某些科学家和研究机构极具吸引力。撰写《转基因运动员》一书的作者安迪·迈阿博士表示,运动员们已经开始与转基因研究前沿的科学家接触,他预言,借助转基因技术,未来几年,100米跑成绩可缩短到8秒内。

第3篇:药剂学的历史范文

摘 要:《杨氏家藏方》是宋代著名方书之一,该书在载方分类的形式上有着显著特点,其中功效分类法的出现并运用是该书亮点之一,这表明至少在宋代中医已出现功效分类从理论到实际运用的趋势。历史上对补益理论及补益方药的重视则是补益剂能较早出现的重要原因。关键词:杨氏家藏方;方剂分类;功效分类;补益方

中图分类号:R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3-0001-02

《杨氏家藏方》杨(子靖)辑,是宋代著名方书之一。杨氏为宋代官吏,酷好医学,将家藏医方及传世效方等予以整理,汇编成书。全书载诸风、伤寒、中暑、风湿等49类病证,收方千余首,治疗范围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病证。方后详列主治、药物组成与制法。惜原书已佚,现存者乃清人杨守敬于1890年驻日期间,从日本搜集而来,并著录于《日本访书志》中,国内藏书皆宗于此。

通览全书,该书结合了按病分类法、病因分类法、按科分类法、剂型分类法等多种分类方法。诸多分类方法的结合使用,使其所载1109首方剂得到明确有效归类。该书将多种分类方式相结合,便于读者检索查找,其根本目的就是使方剂得到更高效的使用,这也是宋代众多方书的共同特点。除此之外,该书对其中一类方剂的分类方法,明显区别于同时期及宋以前历代方书。即该书较早地实现了以功效(治法)来归类方剂,具体内容见于其所载“补益方三十六道”。

1 “补益方三十六道”释义

该书在其卷第九载“补益方三十六道”,记载有赐方鹿茸圆、保真圆、十补圆、羊肉汤、附子鹿角霜圆、二至圆、保命延龄圆、沉香鹿茸圆、育真圆等36道方剂。其中绝大部分方剂均由大量补益类药物组成,方药涉及补阴药、补阳药、补气药、补血药等。所治多是下元虚惫、精血亏耗、阴竭阳微、五劳七伤等虚损性病证。对其药物组成和主治病证等进行分析,发现将这36道方剂合为“补益方”的根据,与其方剂自身的功效特点是有根本联系的。

现代方剂教材对补益剂的定义;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统称补益剂。以此定义来衡量,《杨氏家藏方》对“补益方”的归类是合乎这一标准的。换言之,“补益方三十六道”已体现出对方剂以功效属性进行分类的特点。

2 “补益方三十六道”之意义

目前方剂学研究认为,功效(治法)分类法,是在早期功用分类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熟的。其理论始于“十剂”之说。而十剂之说则起于唐•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首先提出的“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种”。其后,宋•赵佶在《圣济经》中每一“种”之后加一“剂”字:“故郁而不散为壅,必宣剂以散之,如痞满不通之类是也。留而不行为滞,必通剂以行之,如水病痰癖之类是也,不足为弱,必补剂以扶之,如气弱形羸之类是也。”至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中提到:“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剂是也。”至此始有“十剂”。其后又有明清十二剂、二十四剂、八阵类方等分类法的出现和运用,直至汪昂《医方集解》的问世,完善了以功效分类为主的综合分类法,形成了现代方剂学分类的雏型。故一般认为宋代还没有具体功效分类方剂的运用。

《杨氏家藏方》初刊于南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显然早于成无己“十剂”理论提出的年代。其所载“补益方三十六道”的功效内在联系性表明,其归类标准是依据其方剂的功效属性,虽然在运用的范围和规模上,还不能与后世一些通篇以功效作为分类标准的方书相比,但足以证明在宋代,已经实现了对部分方剂功效分类的具体运用,而非晚至明清才出现。实际运用功效法分类方剂的时间被大大提前。

须指出,以“补益方”之名出现于方书著作中者,最早并非见于《杨氏家藏方》,在《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方书中均出现过“补益方”,只是并未按补益功效特点进行归类,或归类方剂不具补益之功效,甚至包含有部分药性峻烈、攻伐过盛的破血、破积、壮阳类方剂,虽有其名而无其实,较“补益方三十六道”对补益类方剂的归类,显得不够严谨。

3 补益剂较早出现之原因

运用医史学观点进行分析,诸如解表剂、泻下剂、和解剂、固涩剂等方剂以及其它各种功效分类在明清以后的方书中才逐渐出现,且出现的形式较集中,例如《医方集解》。成书于南宋的《杨氏家藏方》中“补益方三十六道”则表明:补益分类明显先于其它各种功效分类而首先得到运用。这是值得思考和进一步探讨的。形成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补益理论很早开始盛行、补益方药普遍备受推崇。

补益即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中医学理论对“补益”的重视由来已久,《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虚者补之,损者益之”是补益理论的核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则是指导如何补益的具体方法。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这种治未病思想成为中医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广泛影响中医各科理论。而“补益”作为补不足、祛疾病、提高生命质量的重要手段,与治未病思想体现出高度的一致性,是实现“治未病”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备受重视。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曾说:“夫养性者,欲所以习成性……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不由生。”他所提出的养性、养老、食养、食疗、药物补益等理论与“治未病”思想也都有一定的渊源,而这些理论又都是补益的重要方法。包括后世逐渐形成的中医养生学与“补益”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便是魏晋时期服食之风的盛行,早期道家医家对炼丹的热衷,虽有其历史局限性和众多弊端,但究其根本,终包含有养生却病的愿望,这与“治未病”以及补益理论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一致的。

正是由于受到“治未病”以及养生、补益等思想的影响,能直接实现补益功用的各种方药得到重视,各种具有补益效果的方药被记载和传播。《神农本草经》分药物为上、中、下三品,分类的依据亦受此思想影响。其上经篇首即言明:“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经篇“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羸者,本中经”。而下经篇所载药物“多毒,不可久服”。是否具有补益作用已作为该书分类药物须参考的重要因素。

宋以前集中记载补益方的方书主要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太平圣惠方》。《备急千金要方》中补益方剂主要记载于“服食法”篇,并指出所载方剂的服用方法“故服饵大法……及得遂其药性,庶事安稳,可以延龄矣”。可以看出,服食养性对当时补益方剂的影响。大量补益方剂因养性服食需求而得以归而成类。《千金翼方》卷第十五专论补益理法,其中搜集了部分补益类方剂,其中的“补五脏篇”载有大量补益类方剂,包括补心汤、补肺汤、补肝汤、补脾汤、补肾汤等至今仍常用的有效方剂。《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专列补益方,载方56首。其中绝大多数方剂均注明有“补益脏腑、补元气、补益筋血、补虚乏、益精志、美颜色”等功效。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书中所记载的补益方剂,根据现代方剂学知识推测,其中部分方剂或不具备补益功效,或攻伐正气较著,如槟榔丸、牵牛子丸、大麻仁丸、朱砂丸、雄黄丸等。《杨氏家藏方》中的“补益方三十六道”,前文已介绍,则较以上诸书内容严谨,完全符合补益剂的特点和要求。

通过对以上几种宋以前较著名方书中补益方的分析,不难看出,补益思想和理论是补益方剂出现和发展的先决条件,而重视补益方药直观体现在方书上,就是大量被认为有补益作用的方药简单地归而成类,这一看似简单的过程却是补益剂先于其它功效类方剂形成的主要原因。

4 《杨氏家藏方》之贡献

如前文所述,《杨氏家藏方》载方数量大,所分种类细,方源又多是历代名验方,的确是一部切合临床、便于利用的优秀方书。这与同时期其它方书很相似。众所周知,宋金时期是中医药学发展最为迅猛、时代特色最为鲜明的一段时期,由于当时政府对医学较为重视,医学理论及临床各科都有长足发展,雕版印刷术在当时已趋于鼎盛,这一时期各类方书大量刊行,仅官方就有《太平圣惠方》、《和剂局方》、《圣济总录》三大方书颁行。这一时期的方书无论是官修还是私刻,对方剂的收载水平都较前代有了较大的发展,从这一点看来,《杨氏家藏方》并不具特色。

然而,正是其中“补益方三十六道”所运用的功效分类法的出现,使该书在方剂分类历史中具有特殊意义。它让我们看到宋代方剂学在功效分类方面的突破。将其与前代方书中的“补益方”相比较,它一改前代“补益方”笼统的“补人气血、久服无病”等简单归类,所选方剂中已基本剔除伤正气、破气血的矿物药、服食方等非补益剂。而与后世成熟运用的“补益剂”相比,总体较为接近,只是在气、血、阴、阳等分类方面没有进一步细化,可以看作是补益剂的雏形。因此,《杨氏家藏方》在补益剂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也是宋代方剂学史中的一个亮点。

参考文献:

[1] 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2] 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3]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4] 张瑞贤.本草名著集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第4篇:药剂学的历史范文

[关键词] 医院药房;药学咨询服务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a)-079-02

合理用药是医疗的基本要求,在医院药房开展药学咨询服务可以加强对患者的保护,有利于防止因药物不良反应、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药物滥用、药物过量中毒等引起伤害或药源性疾病。在药物使用过程中,药学咨询服务发挥着医师、药师、患者相互沟通的桥梁作用,有利于营造一种促进合理用药的良好氛围。

1开展药学咨询服务的形式[1]

1.1伴随处方调配过程的窗口咨询

适用于门诊处方量大、调配时间有限的情况,要求药师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及沟通技巧,能在短时间内为患者做好药学咨询服务工作。

1.2药师在发药窗口外的站立式咨询

提高药师的亲和力,有利于和患者面对面地沟通,但是增加了药师的工作强度。

1.3敞开式柜台发药兼咨询

有利于药师和患者面对面交流,拉近了药患关系,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式。

1.4在门诊部或门诊药房外设立药学咨询服务台

与药房的调剂发药过程脱节,效果不理想。

2 药学咨询服务的内容[2]

一般知识:药品名称、主要成分、规格、剂型、有效期、保存方式、生产厂家、特殊药品管理方法。

药理知识:药理、毒理、药动学、适应证、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用药时间、用药剂量、用药方法。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药物副作用、不良反应处理方法。

药物相互作用:多种西药、中药与西药混用、药物与饮食。

特殊患者用药: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老年患者、肝肾疾病患者的用药等。

其他:“医保”分类、价格动态、退(换)药物。

3 药学咨询服务的流程

药学服务需要药师和患者直接接触才能发生,所以患者是积极的参与者。因此在进行药学服务时,药师必须认真地考虑顾客的参与程度,需求偏好、特点,从而有效地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药学咨询服务流程(图1)。

3.1严格审核处方,了解用药主体

药师接到处方,要对处方进行逐项审核,从处方了解病情。处方审核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药品品名、使用剂量、药品规格的书写是否合理、正确,处方内的用药是否存在配伍禁忌或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用药途径是否恰当等。

3.2指导患者安全有效用药

药师应针对不同的药品尤其是特殊剂型药品(如洗剂、栓剂、泡腾剂、气雾剂等)的使用特点,详细交待用法、用量、药品的储存条件等,一定要在不失专业水准的前提下,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清楚地表达,必要时还可指导消费者做简单的记录。对儿童、老人和精神不健全的消费者,应做重点交待,以免发生用药差错。

3.3解释不良反应

应提醒消费者留意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这既有助于患者一旦出现身体不适能及时咨询或就诊,也便于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

3.4说明注意事项

药师应当向患者说明日常注意事项,帮助患者更快地恢复健康。如药师可以建议口腔溃疡者经常锻炼身体以增强免疫力,平时少吃辛辣食物,少喝酒,多吃蔬菜和水果,养成饭后漱口的好习惯。

3.5建立药历或提供药品标签[3]

药历的主要项目包括药历基本信息和药历记录信息。药历基本信息包括药历的填写日期、患者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住址、电话、身高、体重、血型、血压、本人及家族的药物过敏史、病史(如冠心病、糖尿病)、嗜好(是否抽烟、喝酒)、曾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名称、症状。药历记录信息包括记录人的姓名、记录日期、本次购买的药品名称、数量、价格,用药后患者对药品的评价。药历的建立能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提高药学服务水平。

药品标签是为患者提供药品信息最简便可行的途径。目的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药师在发出药品时,一定要提供用药者专有的标签。包括两方面最基本的信息,一方面是药学信息,必须涵盖患者姓名、药物的用法、用量,另一方面是药房信息,包括药房名称,购药时间,联系方法等。

为了更好地支持药学咨询服务的开展,门诊药房可开设药学服务热线或设立一些便利性设施来满足患者要求,如用药指南、常用医疗检测设备、查询药品信息的触摸式电脑等,可以赢得患者对门诊药房的信任和好感。

[参考文献]

[1]田丽红.医院门诊药房如何开展药学咨询服务[J].药事组织,2004,13(6): 59-60.

[2]徐明霞,王军,李华.我院门诊药房开展药物咨询服务的实践和体会[J].西部药学,2006,3(5):312.

[3]肖华凤,宋黎军.基层医院临床药学服务初探[J].中国医药导报,2006,11(3): 136-137.

第5篇:药剂学的历史范文

摘要:从中医理论、中药方剂的分析入手,联系中药方剂配伍理论、组方法则、剂型选择、命名的实际,探索中药方荆的美学特性。

关键词:中药方荆;剂型;美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5-0992-03

纵观中医药学的发展史,人们可以看到,有不少朴素的医学审美思想的萌芽。如成书于春秋至秦汉的《皇帝内经》,就第一次把医学与美学结合起来,坚持人与自然、与社会统一的美学原则。其中涉及到人与自然“同类相动”的整体美;“阴阳消长”的平衡美;“五行相克”的协调美;“四诊合参”的辨证美;“组方法则”的协同美。中药方剂学是依据中医理论研究中药方剂配伍运用的学科,中药方剂用于防病治病,其历史悠久,理论严谨,剂型广泛,工艺精湛,疗效肯定,是祖国医药学宝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涉及学科广泛,需要知识全面。本文仅从调解阴阳、组方原则、剂型疗效、名称寓意4个方面简述蕴涵在中药方剂及其用药中的美学特性。

1调解阴阳平衡美

中医以“阴阳”关系为指南,讲究寒热、虚实和五行的相生相克。它将疾病看作是身体各机能关系失衡的结果。中医认为,机能亢进、津液瘀积等热证多属阳盛,而机能衰退、津液消耗等寒证则多属阴盛。“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盛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盛之变,病之形能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而且,阴阳之间还有着一种彼此消长的辩证关系。“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凡一切活力不够,少气、怕冷、懒言、疲倦、易累等症,均属阳虚之证;凡一切功能缺损,血少、面黄、体瘦、骨热等症,均属阴虚之症。阳虚就该补阳,阴虚就该补阴。这就是所谓辨证施治。“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泄其阳而和之。”(《灵枢・终始》)总之,中医的治疗方针是从“阴阳”关系入手,使原来失去平衡的身体机能恢复常态。也正因如此,中药的配制和使用方法与西药完全不同,它不讲究“提纯”而讲究“配伍”,即因地、因时、因人、因症而不断调整配方,使阴阳最终达到新的平衡。人体是一个阴阳平衡的统一整体,阴阳平衡,身体才能健康,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产生。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调理阴阳,“洞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如补阳方剂肾气丸,由干地黄、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丹皮、桂枝、炮附子组成。为末,炼蜜为丸。主治肾阳不足所致的腰酸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脉虚弱,以及痰多、脚气、消渴等证。方中以附子、桂枝温补肾阳,为主药,以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为辅佐药。诸药合用,使阴阳协调,肾气充足,诸证自然消除。又如六味地黄丸重用熟地黄的滋补肾阴,填精益髓而生血为君,山茱萸补益肝肾、涩精、敛汗,山药补脾阴而固精为臣,牡丹皮清泄肝火为佐,茯苓、泽泻清热利尿,泻火利湿为使,全方配伍补而不滞,甘淡平和,用于肝肾阴虚之症极为合适,故有“六味地黄熟地君,补泻兼施滋肾功,山萸淮药各等分,牡丹泽泻一般同”之汤头歇谣。治则与用药体现出“阴阳消长”的平衡美。

2君臣佐使协同美

君、臣、佐、使,又称主、辅、佐、使。中药方剂的配方,不是功能相同的药物简单的堆砌,也不是单纯各药效的简单相加,而是以中医学理论的精髓“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指导,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以医药学家千百年来临床实践宝贵经验为依据,形成成方和相应制剂,以“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相配伍,以发挥药物整体的相互协同、相互制约的作用,提高药物疗效,扩大治疗范围,减轻药物烈性或毒性,达到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目的。如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炙干草组成。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主要方剂,风寒之邪侵入人体,汗液不能向外排泄,故见恶寒发热无汗等症;肺主皮毛,皮毛紧闭,使肺气不能宣通,故出现咳喘之症。治宜发汗宣肺之法。方中麻黄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宣利肺气以平喘咳,为主药。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阳,即可增强麻黄发汗解表之力,又可解除肢体之疼痛,为辅药;杏仁降利肺气协助麻黄以平喘,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用以缓和桂枝之辛燥,并防止麻黄过于发散,为使药。诸药同用,君、臣、佐、使相互协同又相互制约,共成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体现了君、臣、佐、使的协同美。又如四逆汤,由熟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有显著持久的强心作用而用于阳虚欲脱,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之症。全方伍用,毒性比单用附子降低四倍,而单用附子不仅毒性大,强心作用也不明显,又不持久,而单用干姜、甘草均无强心作用。这就说明,四逆汤的功效是由3味药物伍用产生的,是一种协同的、综合的整体功效。从中可见中药方剂组方思路、组方原则和药物组合的协同美、整体美。

3用药考究剂型美

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中医用药除讲究药物的产地和适时采收外,还非常重视药物的炮制加工。多数要经过加工炮制方可入药。药物的炮制方法大致分为5种: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和其他制法。药物通过炮制可以消除或降低毒性、烈性和副作用;改变药物的性能,使之更能适合病情的需要,充分发挥药效;或产生新的疗效。另外,药物的炮制有利于药物的制剂、贮存和去杂。

中药制剂所用的原料药物的加工炮制也是十分讲究的。中医认为炮制“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强调炮制“贵在适中”,目的是:在药物的炮制过程中,既要保存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原有药性,又要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某些性质,降低毒性,充分发挥药效之目的。

中医把加工炮制后的药物还要制成一定的剂型才能给患者服用。常见的剂型有:丸、散、膏、丹、片、汤、针、胶、酒、露、茶、锭、灸、熨、糖浆、线剂等。中药的剂型选择,一是要考虑药性:《神农本草经》序录中记载:“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人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根据药物性质的不同制成不同剂型,以更好地发挥药物疗效,如处方中含有毒性和刺激性药物时,则宜制成糊丸、蜡丸、缓释片等;遇胃酸易分解失效的药物成分,宜制成肠溶胶囊或肠溶片剂;某些药物制成液体制剂不稳定时,可制成散剂、片剂、粉针剂或油溶液等。随着中药制剂学的发展,中药传统制剂的优点得到继承和发扬,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技术,研究中药传统剂型、制剂,是对传统中药方剂的美学特性的继承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协同作用和整体疗效。二是考虑临床用药的需要:中医认为应“因病而设,因证而别”。金元四

大家之一李东垣谓:“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也,其用药舒缓而治之意也。”《圣济经》载“凡导引痹郁者于酒为宜,膏取其膏润以祛邪毒,凡皮肤蕴蓄之气,膏能消之,又能摩之也。”说明中药所制剂型是原于临床病证上的不同,而有所设立。药物制成何种剂型,要临床的实际来确定。由于病有轻重缓急,证有表里虚实,因此,对于剂型的选择亦不同。如急症用药,药效宜速,故采用汤剂,“汤者荡也,”也可选用注射剂、舌下片(丸)剂、气雾剂等;缓症用药,药效宜缓,常用丸剂,“丸者缓也,”滋补用药,药效宜持久,常采用蜜丸、水丸、糊丸、缓释片等;皮肤疾患,一般采用膏药、软膏等;某些腔道疾患如痔疮、瘘管,可用栓剂、条剂、线剂或钉剂等。中药制成一定的剂型后,尚须按一定的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服用。第一部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序录就有“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注蛊毒以毒药,痈肿创瘤以创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的记载,体现了针对各种疾病对症用药的原则。对于用药的方法,该书主张务须适量和谨慎,切不孟浪从事。尤其是有毒药物,不可多服久服,所谓“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对不同部位的疾病与服药时间的关系也很注意,该序录中又说:“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中医的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会直接影响药物的功能和疗效的发挥,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由此可见中医用药剂型与服法的变化美。

古代医家既遵循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又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以应万变之病情。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善用活血化瘀药物,他创制了五逐瘀汤,即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虽各方多以川芎、当归、桃仁、红花、赤芍为基础药物,通过配伍组成了行气开胸、通阳开窍、疏肝行气止痛、温里祛寒、通络宣痹止痛的方剂,分别衍化成治疗身体各部疼痛的五逐瘀汤。足以见得中药方剂的衍化之美。

4寓意深刻方名美

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古代美学思想的影响,中药方剂名称(方名)独具特色,而且名称寓意深刻,给人以美的享受。有的由方名即可知其药物组成,如栀子豉汤、苓桂术甘汤、葱豉汤、麻杏石甘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有的中药方剂按功能主治命名,安神丸、益胃汤、驱蛔汤、血府逐瘀汤、止嗽散、活络效灵丹、开胸顺气丸、通窍活血汤等。有的中药方剂名称同时兼顾药名和功能主治,如厚朴温中汤、半夏泻心汤、附子理中丸、龙胆泻肝丸、枳实导滞丸等。有的中药方剂名称重温古代的典故,或了解历史。史国公酒、玉真散等以纪念药物创始人而命名,天台乌药散、都梁丸等以产地而命名;而青娥丸、诸葛行军散(又名武侯行军散)等则以历史传说而命名,青娥丸,传说唐朝广州太尉张寿明白发苍苍,几经医治,效果甚微,后服以杜仲、补骨脂、胡桃仁、大蒜组成的方剂后白发转黑,高兴之际,诗兴大发,书写了“夺得春光来在手,青娥休笑白髭髯”之佳句,“青娥”喻意乌发少女,该方就借此诗而命名;诸葛行军散(又名武侯行军散),传说三国时,武侯诸葛亮辅助皇叔刘备讨伐东吴,三夏时节,烈日炎炎,全军挥汗行军,为免暑邪侵犯减员,他创制了夏季旅行必备,行军野营常用,主治夏伤暑热、头晕腹泻的著名方剂一诸葛行军散。

第6篇:药剂学的历史范文

【关键词】 疗效;个体差异;药历;合理用药

Research on drug use history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drug use

OUYANG Qunfang,HE Aijiao,WU Aidi.

Chenzhou No.1 People’s Hospital,Hunan,Chenzhou 423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Agents in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and more detailed guide rational drug use in the proless. Method Through the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the drug calendar,we explored the cause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rise. Conclusion As the individual’s physique, age, body mass of different medication and allergy drugs, high sensitivity, tolerance of differences, will use the same program to show different results, we need to effect the individual to study the differenc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 of rational drug use.

【Key words】 Effec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Drug calendar; Rational drug use

由于用药个体差异的复杂性,给临床用药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何才能恰如其分地针对每位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出完善而合适的用药方案呢?由于药品种类繁多、用药方案和给药途径不同、患者个体特征千差万别,因此对药品的个体差异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积累的过程。通过对药历信息的分析和统计,可以探求出针对不同病的用药个体差异产生具体原因,从而更合理细致地进行用药指导。

1 个体差异及其产生的各种原因

相同的用药方案在不同的患者身上体现出来的用药效果以及用药反应都可能会有相当大的区别,这就是“个体差异”。 是指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同一剂量所产生的不同反应。此种“个体差异”有时十分明显,例如抗高血压药利血平,不同患者的每日需要量为0.125~1.0 mg,相差8倍。为什么各人对药物的差异会如此悬殊呢?通常可以从患者的生理因素和病理状态去理解。

1.1 就患者生理因素而言,性别差异在一般情况下不致影响药效,但妇女在月经期、妊娠及哺乳期对药物的反应则不同。如月经期对泻药和强烈刺激性药物比较敏感,可反射地引起盆腔器官充血,有引起月经过多的危险。在年龄差异方面,值得重视的是老人和儿童。老年人随着岁月增长身体日趋衰弱,机体功能减退,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排泄的能力下降,故老年人即使在常用剂量时有时也会出现药物中毒。据国外报告,随着年龄增长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增高,70岁以上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为青年人的7倍。小儿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小儿体液的比例与成人差异很大(如新生儿体液占体重的80%左右),其水盐转换较成人快,对那些影响水盐酸碱代谢的药物特别敏感,应注意掌握剂量。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期,如长期使用激素类制剂,对身体发育会造成不良影响。长期使用中枢抑制性药物会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由于新生儿肝肾功能尚不完全,如使用需经肝脏解毒的氯霉素会引起“灰婴综合征”而致命。

1.2 在病理状态时,影响个体差异诸因素中,遗传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抗凝药双香豆素半衰期的个体差异可相差10倍之多,但同卵孪生子之间则无此种差异。遗传还可能造成药物代谢酶的异常,使用药的个体差异更为复杂。肝肾功能变化也会明显影响药效,如肝功能不良的患者,由于药物的代谢和解毒都受到影响,因而易在常规剂量用药时也发生药物中毒;肾脏是药物以原形或代谢产物排泄的器官,当肾功能不良时,药物排泄受阻,易导致药物的蓄积中毒。

1.3 还有一些特殊体质的人,在用药剂量上和其他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①过敏体质:有的人对药物反应高于一般人,其中一部分是由遗传因素所致,称为特异体质;另一部分是由免疫系统参与而形成的差异,称为变态反应。②高敏性:某些人对药物特别敏感,即使应用很小的剂量也会引起强烈的反应。例如有个别人对青霉素有高敏性,即使在做皮试时使用的微小剂量,有时也会引起过敏性休克而致死亡。③耐受性:这是与上述两种情况相反的另一极端,即某些人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可耐受较大剂量而不产生中毒症状。

2 药历中应当记载和体现数据内容

药历是患者用药信息的一种记录形式,它详细地记载了患者的基本性况、用药情况以及用药效果等方面的信息。基本情况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是否过敏体质,ADR情况,就诊、用药情况,既往病史,体质状况,生活起居、工作环境等状况,吸烟饮酒情况及程度,饮食情况,妊娠或哺乳等。用药情况包括:入院前用药史记录患者入院之前服用的主要药品,剂量,用法,药效,不良反应等; 入院后用药史是药历的主要部分,也可称为药程记录,详细记录患者住院期间所使用全部药品的名称,剂量,用法,开始用药时间,停药时间,日期等。用药效果,详细记录患者在不同的用药方案中病情的变化过程,能切实地药物治疗产生的作用。

3 利用药历进行数据整理从而得到个体差异产生的确切原因

由于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所以应该从患者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周密考虑,制定出针对不同个体特征的用药方案,这正是药学服务的精髓所在。通过对药历记载内容的分析和统计,可以得出不同用药方案在临床用药中产生个体差异的确切原因。在这一研究过程中,笔者的工作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筛选研究对象 在这个研究过程中,笔者研究的目的是寻找用药方案中的个体差异,因此,进行如下的分组模式:①筛选出相同病例的患者的药历,再从中排除掉复合病例药历;②从中选用用药方案、用药疗程相同的作为研究对象;③根据用药效果的显著差异分成对照小组。

3.2 根据个体差异产生的原因,从各个角度进行统计和分析 ①统计两组药历当中患者的基本情况,查找个体年龄、性别、体质等方面的区别;②关注患者的用药史,分析过敏性、高敏性、耐受性等方面的原因;③对患者进行回访,了解患者在用药期间可能影响用药效果的生活因素。

3.3 根据统计和分析的结果,做出结论 在统计和分析的各个方面中,找到差异最显著的因素,再综合分析,得出该因素对用药效果产生显著影响的结论。

3.4 扩大统计范围,检验所做结论 重新收集和筛选相同病例、同用药方案患者的药历,检验统计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并加以完善。

3.5 对所作结论加以理论上的证明 从用药方案中各药品的药理特性入手,找出出现相应个体差异的药理原因,其中包括药物在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特征的个性上的效果差异,该用药方案存在的对不同体质特征的个体在过敏性、高敏性、耐受性方面的差异。从药物的相互作用入手,分析用药史、给药方案产生个体差异的原因。

4 根据研究结果,在用药过程中给医生和患者提供用药指导

4.1 将结果反馈到临床医生,指导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注意个体差异产生的各个因素,从而开出针对不同个体特征的最佳处方。

4.2 指导患者在用药期间注意必要的用药习惯,如用药时间、用药方式、以及用药期间日常生活的一些注意事项。

总之,药物治疗过程中,有众多的因素会影响用药效果,药学工作的重点目标之一就是使用药在有显著疗效的同时,科学、合理、安全。对药物效果个体差异的研究,是细化药学服务的一种研究,对每一名医生、每一名患者来说,都是人性化关爱的一种体现,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在今后的药学工作中,应该有针对性地统计分析更多的差异,从中找到更多的科学用药理论,使患者接受最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取得最好的用药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韩勇,陈华庭,黄璞.药历的组成与活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7):948.

[2] 张宗久.加强药事与临床药物监管,促进药物合理应用.中国药房,2005,16(9):644648.

第7篇:药剂学的历史范文

现在人们一般习惯将口服降糖药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简称促泌剂),胰岛素增敏剂(简称增敏剂),双胍类药物,α-糖苷酶抑制剂等四大类。

本文主要对其中的两大类药物,促泌剂与增敏剂的定义、作用机制及临床使用做一简要阐述。

一.促泌剂的定义、作用机制及适用人群

1.什么是促泌剂?

促泌剂,顾名思义,是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一类药物。

促泌剂目前主要包括磺脲类药物和格列奈类药物两大类。其中磺脲类药物使用的历史比较悠久,因降糖效果确凿,价格相对便宜而广受欢迎,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磺脲类药物有格列本脲(如优降糖)、格列吡嗪(如美吡达、瑞易宁、优哒灵、迪沙)、格列奇特(如达美康、达美康缓释片、海王格列奇特)、格列喹酮(如糖适平、糖肾平)、格列美脲(如亚莫利、万苏平)等。

格列奈类药物属于新一代的促泌剂,临床使用的历史不算长久,但因其可促进胰岛素的快速释放,有效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纠正2型糖尿病餐后胰岛素分泌模式的异常,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因其仅在进餐时剌激胰岛素的分泌,这就避免了空腹期间对胰岛β细胞的不必要的剌激,因而又被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这类药物服用方便,餐前服用即可,因此具有较好的服药依从性,临床上很受患者的喜爱。

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格列奈类药物有瑞格列奈(如诺和龙、孚来迪)和那格列奈(如唐力)。

2.促泌剂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促泌剂降低血糖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刺激胰岛的β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提高血液中的胰岛素水平来达到降糖目的。格列奈类药物与磺酰脲类药物结构虽然不同,但作用机制相似,同磺脲类药物相比,格列奈类药物降血糖的作用快而短,这也是其被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的原因。

3.临床上如何选用促泌剂?

促泌剂主要适用于β细胞功能尚存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未能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采用其他降糖药物不能满意控制血糖的患者可联合使用本类药物。

促泌剂可作为轻、中度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初始一线用药。

但是对那些血糖轻度升高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如果使用应尽量从最小剂量开始。

磺脲类药物因种类较多,临床应用时应注意每种药物的作用特点,合理选用。

老年患者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宜选用短效磺脲类药物(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或格列奈类药物(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选用格列喹酮或瑞格列奈。病程较长,空腹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可选用中长效类药物(如格列吡嗪控释片、格列美脲、格列齐特及其缓释片)。

以下人群禁用:1型糖尿病或胰性糖尿病患者;妊娠糖尿病或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手术前后患者;合并严重感染、严重应激、严重创伤的患者;合并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的患者;既往对此类药物有严重不良反应或过敏史的患者;严重肝、肾疾病患者;血液病患者;活动性结核患者;严重甲状腺功能不全患者。

二、增敏剂的定义、作用机制及适用人群

1.什么是增敏剂?

增敏剂,从字面上看,就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

目前临床上提到增敏剂,主要是指格列酮类药物。有人喜欢把二甲双胍也划归入增敏剂的范畴,因为二甲双胍也有一定的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但同格列酮类药物相比相对较弱,其主要的降糖机制是抑制肝脏葡萄糖的产生。格列酮类药物在临床使用的历史相对也比较短,只有几年的时间,却是在临床使用的药物中增长最快的一类药物。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格列酮类药物有罗格列酮(如文迪雅、太罗、维戈洛)和吡格列酮(如艾可拓、艾汀、卡司平)。

2.增敏剂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格列酮类药物的降糖机制主要是能提高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如肌肉、脂肪、肝脏等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减轻这些组织对胰岛素的抵抗程度,因而提高胰岛素的工作效率,增强胰岛素的作用,从而达到降糖的目的。

3.临床上如何选用增敏剂?

格列酮类药物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可用于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未能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其他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不能满意控制血糖的患者可联合使用本类药物。

增敏剂可作为肥胖或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初始一线用药。

以下人群禁用格列酮类药物:已知对本品或其中成分过敏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1型糖尿病患者;水肿患者应慎用本类药物;不适用于3、4级心功能障碍患者(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可引起液体潴留,有加重充血性心衰的危险);有活动性肝脏疾病或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高于正常上限2.5~3倍者禁用;不推荐18岁以下患者服用本品;妊娠和哺乳妇女应避免服用。

专家简介

第8篇:药剂学的历史范文

关键词:螟虫,历史,原因, 因素

水稻螟虫包括二化螟、三化螟、稻褐边螟、台湾稻螟和大螟,其中三化螟和二化螟经常造成大范围严重危害。所以下面我以三化螟和二化螟为代表说明我国水稻螟虫发生动态。

水稻螟虫暴发历史

1993年全国稻螟普遍上升,1996年大发生,此后连年暴发,大致分布在沿江带、南岭带、西南区、海南区及三北区[1]。

1998年在长春市郊(接近北纬44°)用性诱剂系统监测,发现二化螟成虫活动期从5月中旬至9月20日长达4个月,而1个世代完成发育大约需要2个月时间,表明存在相当高的2代转化率。在其他稻区,二化螟和三化螟的末代转化率普遍提高,出现新的完全或不完全世代[2]。

按中国农业年鉴,1999年全国稻谷总播种面积为3129万hm2,单产6435 kg/hm2,稻谷单价按1.025元/kg计,算得我国水稻螟害年平均稻谷经济损失64.5亿元[3]。

水稻螟虫暴发原因

环境因素

首先是气候变暖有利于螟虫种群回升。其次是各种栽培技术的推广。籼粳稻并存,粳稻中熟、中晚熟、晚熟并存,和移栽稻并存,当前水稻的种植制度和品种布局杂化,使二化螟、三化螟在农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衔接,营养条件优化,有利于各代种群的增殖。而免耕也增加了螟虫的越冬基数。

最后,无节制的使用化学农药大量杀伤天敌。据统计,螟虫天敌约有700多种,近几年无节制地施用中高毒农药,如三唑磷、甲胺磷、毒死蜱、水胺硫磷、拟菊酯农药等,无疑对天敌、对生态环境带来许多负面效应,使水稻螟虫的自然控制受到严重影响。

自身因素

由于近几年来,螟虫的发生量相对比较少,所以有关部门采取了兼治的措施,加上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也进一步加大了螟虫的抗性。不少地区报道螟虫对沙蚕毒素农药抗药性急速增高[4-5];浙江慈溪三化螟对杀虫单的抗性提高54.6倍。此外,近年来不少资料报道螟虫对三唑磷、阿维菌素等杀虫剂也产生了抗性,杀虫剂防效降低,这也是螟害危害加重的又一原因。20世纪70年代日本报道除草剂2,4一D的中间代谢物结构类似于稻酮,施用2,4一D会引起螟虫危害加重;吴进才等研究农药行为生态学时发现,吡虫啉等杀虫剂能使螟虫体重增加,诱发三化螟增殖,并对水稻体内抗生物质草酸等也有一定的影响[6]。

讨论

南螟北蝗是一类在我国有2000年文字记载历史、几经暴发的重大害虫,曾数度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震动[7]。在整个历史过程中几经几起,它们发生危害的自身机制还有许多有待研究。在新的生存环境下,水稻螟虫的发生情况如何?有很多研究报道证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稻螟虫有逐渐向北发生的趋势,许多以前发生不严重的地方,螟虫数量有提高的趋势。尽管近几年来水稻螟虫发生较轻,但是在新的生境条件下它们的发生趋势如何?我们应该引起高度重示!

第9篇:药剂学的历史范文

信――诚信经营,信誉为先;谊――患者为本,以谊为人。从1916年信谊品牌诞生至今,时光已悄然跨越一个世纪。信谊良药百姓信任,是因为信谊以科学的方法研发,以严格的工艺制药,令使用者真切感受到药到效显、雪中送炭,使信谊两字成为良药、好药的代名词,这是在市场上、在人们心目中,经过对比的实际感受所形成的最深刻的印记。100年的磨砺成就了信谊的金字招牌,沉淀出卓越的品质特色,并引领企业在升级创新的道路上持续孜孜前行。

百年传承的优良品质

提及信谊长寿的关键要素时,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产品质量。自创立品牌至今,“质量”始终是信谊恪守不变的原则。

1985年,信谊成为上海市第一家通过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的企业,获上海市001号证书。

21世纪初,上药信谊在国内较早引入并应用“质量源于设计(QBD)”的先进理念,注重品质提升,杂质控制、溶出度、生物利用度和等效性、临床疗效等不仅符合国家标准,而且接近国际原研药标准,拉开与同类仿制药的差距。

2014年6月,上药信谊启动了梦工厂的建设。梦工厂主要包含微生态大楼和新综合制剂大楼,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总占地面积11 622 m2,建筑面积36 658 m2。梦工厂将秉承QBD理念,整体按照国家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要求,采用绿色环保材料、国际先进的立体布局,设备自动化程度高,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通过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生产全过程在线控制,为降低产品风险提供可靠保障。梦工厂将力争成为上药信谊的精益标杆工厂、智慧工厂,实现智能制造,以工匠之心制造优质产品,为上药信谊国际化打好硬件和软件的基础。

未来3年,上药信谊将以“领先仿制药及特色制剂的品牌企业”为目标,在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及剂型开发方面抢占行业高地。通过进一步的产业整合,形成5大核心基地:金桥基地,“特色制剂、特色品种、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核心制造基地;闵行基地,心血管品类及性激素产品为主的国际化定点生产(OEM)制造基地;金山基地,液体制剂专业化制造基地;青浦基地,固体制剂、软胶囊基地、生物诊断试剂基地、工业仓储中心;山东基地,从全产业链高度自源头系统打造的原料药和部分普药制剂生产基地。

企业发展的创新定律

知名企业咨询顾问李志起曾总结企业衰败的理由无外乎两个:一是企业机体里潜伏的致命性疾病突然发作,二是无法适应外部环境的急速变化。但归根结底还是企业自身的问题,因为自身的抵抗与适应能力是应对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的关键。

无论哪个时代,对老品牌来说,不进则退的规律永远奏效。信谊的创新求变是从创业源头上就保留下来的优秀基因,创造了诸多行业第一:

1960年,信谊在国内首创针剂灌装“一条龙”,将工人从手工包装生产中解放出来,形成了机械化生产的局面,生产力得到有效提高,适应了医疗对药品的需求。之后全国兄弟厂家纷纷前来学习,在全国医药行业中得到推广应用,信谊在制剂生产设备方面的创新改造,成为全国的排头兵。由此在人均劳动生产率方面,也始终在全行业名列前茅。所以,计划经济时代的信谊药厂成为医药行业的骨干企业。1963年,信谊在国内最先推出预防小儿活菌疫苗糖丸。1967―1970年,信谊分别试制成功并填补国家空白二相气雾剂和纸式剂型。1973年,信谊首先在国内试制成功长效口服避孕片。1974年,信谊率先在国内试制成功“一步法”制粒工艺,此后,使不同产品对不同颗粒技术参数的要求能灵活得以满足,并且连续三四年开设一步制粒培训班,把这项新技术在全国制药行业推广,提升了信谊在行业中的声誉。20世纪80年代中期,试制成功旋转式拉丝灌封及缓释制剂、高效包衣工艺。针剂灌封生产机械化后,报废产品数量仍然过多,这是行业内的共性问题。信谊首先开始研发攻关,攻克了先进国家的拉丝旋转灌封技术。这一新技术,后通过制药机械企业系统进行全国推广。1989年,最早开发出了三相气雾剂,引进进口设备,气雾剂达到了先进国家水平。在全国其他药厂二相气雾剂逐步上马之时,信谊已经有新技术的气雾剂问世,再次得益于与众不同,领先一步。

信谊能从一个小药厂,进而发展成一个百年企业,与其本身具有前瞻性的眼光有着巨大的关系。在多个关键时刻,企业领导都没有故步自封,紧跟时代的潮流,与多方合作,将企业带上更高的发展道路。

1994年,信谊耗时9年,自主研发国家一类生物制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散(商品名:培菲康)。被国内消化道权威认定为中国人的3个原研药品之一,获得美国、加拿大等6国专利,先后多次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

2015年8月19日,上药信谊药厂收到加拿大卫生部通知,“培菲康”的临床前资料已经通过加拿大卫生部审查,可以开展Ⅰ期临床研究,这标志着“培菲康”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及机理研究已达到国际标准。

2016年3月,上药信谊药厂向美国菌种保藏中心(ATCC)提交的双歧杆菌保藏申请得到批准,获得菌种编号ATCC? BAA-2753?,成为国内首个入选ATCC的双歧杆菌菌种。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拥有双歧杆菌ATCC标准菌株的企业,上药信谊再一次引领了国内微生态制品的研究发展。这不仅为公司的国际化战略提供有力支撑,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微生态产品的持续发展,为百姓能够服用到优质的微生态制剂保驾护航。

未来3年,上药信谊将积极开展对培菲康的二次研发:①益生菌菌种研究和特异性针对性研究、体内变化及组合变化和固定及灵活配方的开发和应用;②通过临床创新研究,为培菲康的多科室应用提供学术支撑;③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调整产品适应证、用法用量、贮藏条件等,开发类似品、补充品,开发系列微生态及益生菌的保健品和食品,实现跨界大健康。

如今,上药信谊已拥有831个产品生产批文,涉及14大治疗领域、20余种剂型。治疗领域覆盖面广,并以消化、代谢、心血管、儿科、眼科药方向为主导。创新药1个,授权专利药43个,首仿药品规54个,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领先的产品55个。在销产品中有149个品种、270个品规进入国家最新颁布的基本药物目录,占化学基本药物目录的近一半。在销品种中,销售额超亿元规模产品有4个,0.5亿元规模产品6个。

未来,上药信谊将立足于品类发展、产业整合、品质提升、职能管控四大创新,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落地战略规划。

企业人的超利润追求

1936年底,随着日本侵略中国,全民抗战拉开了序幕。当时信谊的总经理何子康必须面对抉择。在国家危亡之际,他们对日本侵占中国的侵略行径义愤填膺,强烈的爱国心民族情,促使何子康思考信谊人应为抗日前线的将士们做些什么?于是他就和下属商量,为助前方抗战将士一臂之力,信谊全体员工募捐一日薪资,慰问前方将士,以表信谊制药人坚决支持抗战的决心和心意。对此,员工积极响应。就这样,为抗战前线将士募捐一日薪资的捐款活动就此在信谊展开。不到一日,募捐款项就已收齐。这一历史事件,是信谊近百年历史中每年“一日捐”的最早起点。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信谊的“一日捐”献爱心活动就这样一代一代、一年一年地传承下来。历史的沧桑,让信谊经历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但是信谊人的爱,在这一年又一年的“一日捐”中源远流长、绵绵不断。

1932年,由于当时在华的中外西医师对国产的注射剂质量抱怀疑态度,宁愿高价购用舶来针剂,也不用国产药品,因此,信谊的注射剂产品一经推出就销路不畅,业绩受到很大的影响。为此,信谊派专人携带部分注射剂样品,送往美国鉴定,经美国卫生机关及试验所、医院的检验和试用,认为合格,可与英美同类产品媲美,并发给证明文件。消息传来,信谊产品声誉大增,销路大开。

历史的积淀、文化的传承,使信和谊的文化深深烙印在信谊人的心中和行动中,“创新、诚信、合作、包容、责任”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在每个工作岗位和团队协作中,也体现在社会责任和患者服务意识中。

信谊是最早具有广告推广意识的品牌之一,在初创时就有了品牌推广的先进理念和作为。从20世纪30、40年代的报纸产品宣传、西湖饭店顶楼霓虹灯广告、专业期刊,到各类公益和捐赠活动都有信谊的身影,并一直延续至今。20世纪90年代起创办的“百万市民看浦东、看信谊”大型公益科普活动已经坚持了17 年,接待超过45万人次,开展科普讲课7 500 余堂,与文汇报合作开展文汇信谊健康行6次。近年来,上药信谊连续承办了传播医患正能量的“上药信谊・仁心医者”好医生评选活动,以及展现少年儿童朝气好才艺的“上药信谊培菲康・好童声”活动,更不用说不计其数的各类学术会议的主办和参加,各种品牌活动的推广和实践,新媒体线上线下的互动和沟通,使品牌之花温暖而绽放在公众的心中。

如今,在高速扩容的药品市场中,外资药却占据着瞩目的市场份额。在二级和三级医院市场占有率排名前10的企业均以外资或者合资药企为主。面对这一严峻的态势,从2009年开始,信谊在业界连续举办行业高层论坛,与国内知名民族企业及政策、产业专家一起探讨中国本土制药企业发展之路,充满了国家责任感和行业忧思。振兴民族工业和医药产业的理想和情结,依然在企业的血脉之中流淌,像是一股无形的力量,激励着企业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