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饮食文化的起源范文

饮食文化的起源精选(九篇)

饮食文化的起源

第1篇:饮食文化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饮食民俗;旅游开发

现代社会逐渐加强了服务业的服务质量和提高了服务水平,使旅游业能够在各行各业的竞争中快速发展起来,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饮食文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因为饮食文化不仅仅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必要需求,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饮食文化加强地方文化的传播。目前,在学术界也展开和加强了对饮食民俗的研究,逐渐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突出饮食民俗的重要性,学者们纷纷针对该内容进行了分析和相关理论的提出,丰富了现代旅游资源开发及其文化内涵的理论研究,所以,饮食民俗应该逐渐发展成为旅游开发资源中的重要内容。现代旅游开发项目逐渐增多,进一步拉动了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在其中添加了大量休闲娱乐的元素,使人们能够共享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分享美食文化,同时人们如果能够品味到绿色和高质量的食物,也能够强身健体,确保人们所食用的产品都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这也是进行饮食文化开发的重要内容,因此,旅游开发应该逐渐加强饮食民俗方面的开发,加强地方文化的宣传,使各个地方的品牌与文化能够快速得到发展。

一、在旅游开发资源中饮食民俗的特点

1.民族性

在中国,不仅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民族,他们构成了中国这个大家庭,而且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特色,他们都经过了不断地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族烙印的风俗习惯,其中饮食民俗相对比较突出和明显,汉族是我国的主流民族,在饮食文化中,逐渐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这是比较明显的饮食文化特点。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所以提倡养生之道,借助食疗来平衡身体的不同要素,同时对于饮食的形、味、香以及色都十分讲究,这样才能够使食物无论从味觉方面,还是从视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美的享受,这也是我国菜品能够走遍全世界的重要原因。我国民族还存在一些其他的少数民族,也具有一定的独特之处,例如蒙古族喜欢喝马奶酒、吃炒面以及手抓羊肉;壮族偏爱鱼生和糯食;而回族主要以油香和粉汤作为饮食特色等等,这都能够体现出各民族的饮食民俗所具有的民族性。

2.地方性

饮食民俗也具有一定的地方性,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也会使饮食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南米北面的习俗,饮食口味也有南甜北咸和东酸西辣的区分,同时,每个地方都拥有其主要的饮食特色,例如一些特色小吃,相比于已有的著名的菜品,这些地方小吃更具有一定的平民气息和乡土气息,能够进一步吸引旅游者,所以,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应该广泛重视饮食文化的地方性特征,体现出产品具有的独特性对人们造成的影响,只有通过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才能够进一步开发更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

3.传播性

饮食民俗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具有一定的传播性,能够将文化不断扩散和传承,而这种扩散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例如,贸易往来和人口流动都能够传播和交流饮食文化,并且有时候也带有目的性。在目前的许多旅游地方,都将具有特色的饮食作为地方特产,经常被游客有目的的带到其他地方,作为礼品将饮食文化进行传播,就像春天中的植物种子一样,只有经历过广泛地传播,这样才能够使物种保持一定的生命力,因此,饮食民俗文化的传播性是产品开发过程中应该引起注意的重要特征。

4.稳定性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民俗也会在流传中发生较多的变化,但饮食文化也属于相对比较固定的文化形式,虽然会发生变化,但是基本的内涵和本质一般不会改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就饮食文化来看,食物的主要来源一般与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同一个地方里的人们的饮食相对稳定一些,例如,生活在海边的人们一般以捕鱼为主要生活方式,这也决定了鱼逐渐成为了他们的重要食物,这就体现出了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和稳定性特征。

二、饮食文化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功能和作用

1.成为旅游地区的购物品

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存在丰富的土特产,在各种不同种类的土特产中,饮食方面的产品就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例如,糕点小吃、名酒以及名茶等都是食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既能够在当地进行食用,也可以将购买的产品带回,能够进一步延续旅游过程中产生的体验,将礼品送给亲戚和朋友,与更多的人共享旅游的经历。将地方的土特产制作成购物品,既提升了这些产品的重要价值,也可以继续延伸旅游资源方面的价值链,进一步促进旅游行业产生更多的利润和效益,旅游产品也能够被视为旅游胜地的标志物和名片,这些礼品通过在朋友或者亲戚之间的广泛传播,使旅游地进一步提高知名度,不断将旅游地的信息进行普遍的推广和传递。

2.饮食文化能够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

每个地区的、历史事件、经济条件以及地理环境等不同因素都会影响区域的饮食文化,这也是饮食方面的习俗、生产、礼仪以及制作等各方面在地方文化中的具体表现,所以,如果想要具体了解地域文化可以从饮食文化入手,找到地区文化中的核心,才能够进一步深入到文化的群中,这也是通过传说、历史典故以及饮食历史等内容吸引顾客的一方面原因,使游客进一步丰富了视野和见识,享受到了文化上和精神上的巨大享受。食品虽然是人们生存的需要,但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文化性,也正是因为人们对饮食文化的普遍追求,才会塑造出饮食之美。为了使饮食文化能够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在食物的盛器、气味、色彩、造型以及其他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标准,这样才能够迎合人们的口味,吸引更多的顾客。

3.地方的特色饮食能够满足游客的好奇、求异和求新的心理

游客在外游玩和赏景,主要是为了体验到与平时生活的不同之处,这也是最重要的动机。在日常的生活中,旅游地中的食品比较罕见,对于这么原汁原味的产品会使旅游者充满更多的新奇之情,尤其对于知名度较高的旅游食品,游客能够慕名而去,一探究竟,例如,重庆的火锅,即使没有去重庆旅游,也会对远名在外的重庆火锅有所了解,如果去重庆旅游,一般的游客势必会品尝一下重庆火锅的美味,这就是饮食文化对人们产生的巨大影响。

4.满足了游客的口腹之欲

在旅游过程中,饮食是必要的内容,也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要素,现代人们生活中,旅游是重要的,同时也是常有的人生经历,这也需要旅游者在游玩过程中食用相关的食品,这样才能够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在旅游的景区,并不缺少美味,人们对这些佳肴进行品味和相关的消费,能够满足游客的口腹之欲,使人们得到精神层面的快乐,体验到旅游活动中的乐趣,所以,加强对旅游资源的重视,不仅仅能够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同时也可以进一步通过将旅游资源充分利用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饮食民俗在旅游开发中的思路

现代旅游的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尤其饮食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它不能够与名胜古迹进行相比,但是这些食品却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其影响力也比较大。在饮食民俗的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该客观地了解饮食文化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将饮食产品作为主要的吸引物,使产品与旅游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而饮食民俗在旅游开发中的具体思路如下:

1.对旅游中的餐饮企业进行管理和监督

目前,餐饮企业逐渐增多,所以往往会涉及到饮食产品的质量问题,如果质量不过关,不仅仅会影响企业的品牌效应,同时也会进一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应该加强对餐饮企业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游客的安全。首先,相关部门应该对餐饮企业进行全面和严格地管理,建立相关的制度,对经营者进行控制,使产品的质量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其次,对餐饮企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员工的服务本领和意识,使旅游市场中的餐饮企业能够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竞争和销售,只有在一定的秩序下,才能够使游客更加满意,这都体现出对餐饮企业进行全面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性。

2.合理建立美食文化街

在全国各地的一些景区,已有的美食街在建设方面比较落后,即使其中有很多的餐饮企业,但是仍然不够完善,他们都是主要以经济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面向的也基本是本地的食客,所以,应该建设和完善一些美食文化街,M一步提高餐饮的特色和档次,符合旅游地的长期发展。在美食文化街的建设中,政府也应该进行合理地规划,并且提供相关的优惠和扶持政策,支持美食街的建设,同时,也需要与当地的旅行社进行合作,这不仅仅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也能够进一步丰富旅游者的人生经历,所以,合理建立美食文化街也十分重要。

3.增大开发餐饮类购物品的力度

餐饮类购物品的开发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十分重要,虽然现有的产品也存在许多知名度较高的,但是仍然不够丰富,应该不断创新和改进,一方面需要将地方的特色充分突出出来,做到独一无二,然后加大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新的产品,并且经过多次了解增加对产品的印象,才会进一步吸引游客的眼光;另一方面,购物品的开发也需要重视产品的质量,塑造品牌形象,同时也可以与相关的文化联系在一起,也与历史文化进行密切联系,借助历史文化充分展现出饮食的巨大影响力。

4.推出更多饮食文化方面的旅游专线产品

随着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具有追求享乐和不断消费的特点,同时又因为节假日的不断调整,假期比较短暂,所以,短途的旅游在旅游过程中逐渐占据重要的位置。目前,为了更好的丰富文化资源,应该进一步开发具有一定民族特色和乡土风味饮食专线产品,能够使地方的旅游业快速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与发展,具体的专线产品可以包括:第一,土家民族的饮食风俗,面向的对象主要是指城市居民,属于休闲产品内容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基础;第二,乡村饮食的民俗风情,这种农家的饮食能够充分展现出比较原生态的饮食文化,在城市中即使已经消失的习俗,在农村中可能也会有所保留,洋溢着乡土的气息;第三,食疗保健的度假风俗,这种产品需要利用纯绿色的自然产品,保持原有的保健功效,然后根据民间不同的药膳技法以及相应的特色食品进行产品的生产与开发,将当地的优质环境结合到饮食开发中,将具有食疗作用的产品开发出来。

5.加强区域合作,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合理利用

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资源,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这样才能够将饮食文化的特色与内涵展现出来,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不同的饮食传说、典故和技巧,在饮食文化开发过程中应该将这些充分地结合在一起,提升和维护饮食的文化形象。在饮食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应该将不同区域的资源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避免遗失重要的资源,也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所以,加强各区域的协调合作,能够进一步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合理利用,使饮食文化能够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四、结论

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旅游行业不仅仅为人们创造了休闲娱乐和丰富精神生活的环境与空间,同时也进一步拉动了现代经济的发展,所以,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可以将饮食文化作为重点开发的内容,因为地方文化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些独特的产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只有将产品的品牌宣传出去,使更多的人们能够充分了解和认识到这些具有一定特色的产品,才能够慕名而去,品味这些美味佳肴,为地方文化的发展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发现,饮食文化逐渐成为了学术界研究和实际旅游开发中的重要对象,不仅仅能够通过本文为现代研究创造更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进一步加快了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正是由于现代服务业能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才能使现代经济得到空前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妍.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对延边地区旅游文化的思考[D].延边大学,2016.

[2]王方捷.旅游开发背景下壮族“三月三”的变迁与重构[D].广西师范大学,2016.

[3]柏灵.阜新民族特色饮食文化的旅游价值开发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5-8.

[4]王元华,刘力豪,张雪.旅游文化要素挖掘与地产开发--以济南市为例[J].价值工程,2015,(09):219-220.

[5]刘畅.辽宁沈阳清文化民俗旅游资源及其深度开发战略[J].品牌,2015,(08):247-248+251.

第2篇:饮食文化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 中华饮食文化 审美 旅游 相关性 湖湘

随着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颁布,我国旅游业引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而近年来,我国旅游产品大多数仍集中于观光、度假型,但随着旅游者需求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旅游活动中的文化需求也逐渐增加。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旅游开发将成为未来几年我国旅游业的开发重点。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文化宝库当中的瑰宝之一;中华饮食又与法国饮食和土耳其饮食并称为世界三大饮食体系。因此,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有益于丰富我国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也在一定层面上利于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影响力。

一、中华饮食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在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吃”往往被摆在首要位置。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中华饮食文化在当下旅游活动中不仅能为游客带来更多的文化享受,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彰显与弘扬的良好平台。饮食文化与旅游的进一步结合,一方面使得传统饮食文化在旅游活动中得到更多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饮食文化亦能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和品位。二者有机融合,将发挥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的优势效应,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和谐局面。

当前,我国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多数还停留在以味觉体验为主的外在形式,很少能够全面反映饮食文化的全面特征和内在底蕴。中华饮食文化通过数千年的发展,不仅具有取材丰富、烹饪技法发达的直观特点,更重要的是艺术、哲学、医药、宗教等传统文化在饮食文化领域均有所体现。在食物形象、饮食环境、器具、风俗等方面,中华饮食均呈现出了丰富的美学特征,而这一系列审美元素正是旅游活动尤其是旅游审美活动当中最为宝贵的资源。因此,我们应进一步挖掘和发展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各类审美元素,使饮食文化和旅游经济得到真正的互动发展。

二、中华饮食文化审美的要素分析

1.菜肴之美

人们通过“色、香、味”来品鉴一道菜式,以此评判菜肴的整体水平,这便是通常意义的菜肴之美,也是最普遍、最直接的饮食审美。古人在饮食上很重视色的美感,如孔子在《论语•乡党》中曾有“色恶不食”一语 。这里的“色”可理解为是菜肴给与人的视觉体验,包含色泽及造型之美。传统饮食通过借助各类食材的天然色泽及质地,运用不同装点与烹饪技法将菜点以工艺品一般呈献给食客。“香”是菜肴付诸人的嗅觉器官后给人的一类审美体验。中华菜肴香气类型丰富,它同“色”一样,能提前为人们带来饮食的美感。“味”则是一道菜肴关键审美要素之一,中华饮食在食材本身之特性的基础上,辅以各类特有香料,采取不同的加热方法最终形成五味俱佳的菜品。

人们运用视觉、嗅觉以及味觉的综合感官,最终完成对菜肴的体验过程,从中体会饮食之美,这也就是认同范围较广的对于饮食的基本审美过程。

2.菜名之美

菜名的艺术是中华饮食独有的美学元素之一。人们对于一道菜肴的第一印象,菜名往往比色泽和香气更加直接。因此,古往今来,中国菜的命名都经过反复推敲,甚至与文学、民俗等传统文化联系紧密,这是中华饮食相对其他国家饮食所特有的。我国菜名除通过色彩、造型、味道、原料或烹饪方法等直接命名之外,更具特色的是以其象形性、寓意性等命名,如佛跳墙、龙虎斗等。尤其是在宴客之时,还菜谱整体的寓意和关联性,如同诗文中字、句、篇的关系,需要“字斟句酌”,使人们在享受饕餮的同时领悟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器具之美

中国菜肴在餐具的选择使用上十分考究,人们把使用和欣赏各式器皿作为容器的菜点视为享受。古人讲究不同类型的食物与不同材质的器皿予以搭配,颜色、款式等也颇有讲究。菜肴的分量与盛器的大小协调、菜肴形式与盛器的形状适应也有相应的原则,甚至菜肴的身价也应与盛器的贵贱相匹配。“美食不如美器”,美器早已成为中国古人对于饮食文化的审美对象之一,饮食器具的审美也是传统饮食美学传承到现在较为完整的领域。

4.环境之美

优雅和谐、陶情怡性的格调是传统饮食环境的标准。人们认为在高山流水般的自然幽静之景下饮宴能为饮食整体过程带来更多愉悦之美。另一种则是人造的饮食环境,人们从建筑、装饰风格、灯光布景等方面创造出一片理想的餐饮氛围,为食客打造一种饮食的意境之美。

5.礼仪之美

中国向来被称作“礼仪之邦”,中国人也向来将进餐之时视为交朋会友的绝好机会。这也就使得中国的餐饮礼仪更为丰富和广博。中华饮食礼仪不仅仅讲求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等,更强调人们在觥筹交错时的言行和仪态。人们甚至将“礼”上升到“情”的层面,将这种礼仪与人的交流和沟通联系起来,使得餐饮的社会功能更为丰富,饮食文化中的礼仪之美也随之显现。

6.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审美理想。“中和”可以理解为“适当与和谐”之意。在中华饮食文化中,菜肴的制作、命名等过程中无所不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基于养生学的五行说与五色五味的调和、基于太极说的食物阴阳特性的搭配、基于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饮食模式等等,包括中国最早的饮食文献《礼记•内侧》的相关记载 ,均充分反映了中华“和”文化的美学特征。

此外,中华饮食文化与绘画、雕塑、乐舞乃至诗词等多个艺术领域融会贯通,具有很强的文化包容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力体现。所以,一定程度上说,对于中华饮食文化的审美过程也是一次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全面体验的过程。

三、关于湖湘饮食文化美学特征的旅游资源开发

当下我国的文化旅游市场仍较多处于游客的文化参与性和体验性不强的初级阶段,真正成熟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甚少。因此,我们应通过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程度,进而推动真正意义上的饮食文化旅游发展。而对处于底蕴深厚的湖湘文化之下的以湘菜为表的饮食文化也应作为湖湘地区旅游开发的重点,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1.将湖湘饮食文化的美学元素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目前我国的文化旅游或者饮食旅游多数停留在对于菜肴的单一体验性阶段,我们应全面挖掘中华传统饮食的其他美学元素在旅游活动中的应用,从而丰富饮食文化旅游活动的内涵。在旅游产品设计中充分考虑饮食文化的特点,将涉及各个传统文化领域的不同美学元素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开发措施,真正做到将文化作为首要资源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湘菜向来以其丰富鲜艳的色泽、鲜香咸辣的口感著称,而湘菜体系的起源主要由三大分支构成,以长沙为中心的官府菜、以湘西为发源地的农家土菜以及以洞庭地区为主的民间特色菜。这令湘菜光鲜的外表之下增添了几分湖湘文化的厚重感,或者说把现有的对湘菜菜肴的体验式消费和旅游进一步同湘菜背后的文化因素结合起来,将打造出文化韵味浓厚又富有创造力的饮食旅游资源。例如曾出现的以“湘菜博物馆”和“长沙窑”作为品牌推介的新式创意菜馆,他们套用博物馆布展的方式通过少量的历史资料陈列以及特色饮食器皿等的展示,为游客打造了一个极富有文化气息又不失新意的饮食场所,与此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方面的饮食审美体验,是值得借鉴的。

2.细分湖湘饮食文化旅游市场,打造不同审美主题的旅游产品

通过之前对饮食文化美学元素的分析可以看到,饮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有较高的融合度,文化内容和深度都具有多元性,这一方面显示出饮食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其文化重点较难把握。因此,为了实现饮食文化旅游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应进行一定程度的市场细分,从而有针对性的吸引不同游客,满足其差异化的文化需求。例如按照其审美特征和其他传统文化的交融度分别设计重点于菜肴品味、古典文学、建筑艺术、药膳养生等不同类型的产品。

对于湖湘饮食文化的细分产品构建,我们拥有的优势资源较多,诸如以长沙官窑为代表的饮食器皿、以中原文化为背景的饮食习俗等等。对于这些不同元素的饮食文化资源,我们应加深对其的认识,进而有针对性的予以开发和挖掘。 只有这样,才能使游客能够充分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魅力,达到真正的文化旅游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亚洲面积最大的酒楼――西湖楼的案例。创办灵感来源于北京故宫的长沙西湖楼占地达到88亩,设有108个包房,l0个零店大厅,营业面积达3.2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4000人就餐。通过打造宫廷御膳区、特色小吃区等不同功能和文化分区进行不同的演艺活动以及通过不同的装潢风格营造丰富的餐饮环境和氛围。餐厅将中华饮食文化尤其是突出湖湘饮食文化为出发点,通过生动的用餐情境为消费者和游客创造多元性的文化体验。饮食文化的环境之美、礼仪之美皆一一呈现。同时,该酒楼的选址和营销也充分考虑到与其他都市旅游资源的配套与衔接,真正实现了从饮食文化角度充实旅游资源和产品内涵的目的。

3.丰富饮食文化旅游形式,提升以红色旅游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的品质

现阶段我国饮食文化旅游不论着重哪一方面的审美体验,均局限在观光型为主、参与性为辅的阶段。换言之,即便是以饮食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也保持着走马观花式的对于各类与饮食相关的遗迹游览,辅之以较为粗糙的菜式品尝和环境复制模式。而随着旅游活动的多元化发展,饮食文化的各种特点可以采取多重体验性活动予以呈现。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南品质也令潇湘大地向来不缺少伟人的诞生,因此在这片土地上红色旅游和历史名人遗迹游是旅游业的重要角色之一。与此同时,享誉全国的“毛家菜”和“谭府菜”也是菜系中不多见的具有“名人效益”的独特资源。为此,我们可以将现有的又是旅游资源与湘菜文化尤其是湘菜与名人的品牌效益结合,将饮食历史文化真正同旅游活动结合。例如在韶山等红色旅游较为发达地区以“毛家菜”为主要载体,打造一些旅游产品,不仅是真正意义上的饮食产品,更重要的是富有历史人文特征和文化特质的同饮食相关的旅游线路和活动,依次真正意义上提升文化旅游活动的品质。

四、结语

中华饮食文化凭借着其与多门中华传统文化交融的特性,具备了其他传统文化不可比拟的多元审美元素,这使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品的设计有了更为广泛的开拓空间和发展余地。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利用我国异彩纷呈的饮食文化资源,尤其是其涉猎各文化领域的美学特征,大力发展饮食文化旅游,使其成为文化旅游的品牌之一,从而促进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

同时,在湖湘传统饮食文化的沿袭同湖南现代旅游业快速发展和创新的和谐融合下,通过采取富有创意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打造新型饮食旅游设施与场所、进一步细分传统文化旅游市场以及利用现有优势充分结合湖湘饮食的文化底蕴等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以湘菜为代表的湖湘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赵荣光 谢定源: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2]张建忠: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J].长治学院学报.2009,1:9-11

[3]张宇光:吃到公元前――中国饮食文化溯源[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4]胡爱娟:饮食文化与现代旅游[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5]吴澎: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6]李星明:旅游文化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章海荣:旅游美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第3篇:饮食文化的起源范文

《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饮食的起源与发展、中国饮食科学与人物、中国饮食民俗与礼仪、中国肴馔文化、中国筵宴文化、中国茶文化和中国酒文化。

这本书通过介绍中国饮食的起源与发展,饮食品制作过程中的一般技术、科学和艺术,以及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观念、制度、习俗、礼仪、规范等内容,让读者了解中国悠久的饮食历史、民俗,以及包括饮食哲学、美学、养生学在内的科学思想,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及其内涵,接受中国优秀饮食文化的熏陶,形成宣传和推销中国旅游商品的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饮食文化的起源范文

别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是发展草原旅游经济,迅速脱贫致富的有利因素。蒙古民族由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在内蒙古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周围其他民族的影响下,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具有内蒙古特色的饮食文化。为传承草原文明,真正展示草原文化精髓,我们有必要向草原文化更深层次挖掘,有必要开发蒙古族传统饮食文化产品。

一、蒙古民族饮食文化及其特点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蒙古族也不例外,但是要说到蒙古族饮食就会联想到“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就大错特错了。蒙古族的食品构成,与游牧经济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夏食酪浆酸乳,冬食牛羊肉”。这基本上概括了蒙古族饮食文化的特色。“食其肉、饮其酪、衣其皮”是古代中原人对游牧生活的蒙古人的概括。在蒙古高原特定的自然环境里,长期从事狩猎和游牧经济的过程中,蒙古民族用自己的智慧与技能创造了丰富的独特的食品和饮品,从而形成独特的饮食文化。蒙古民族的传统食品根据不同的材料来源被分为:白食、红食、紫食、青食;蒙古民族的传统饮品分为:茶、奶、汤、酒四个大类。蒙古民族的饮食文化是人类饮食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和世界饮食文化的瑰宝。古老的民族文化,给蒙古族饮食以丰厚的文化底蕴,所以,蒙古族文化是蒙古族饮食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

蒙古饮食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饮食、餐具、食俗、礼仪、环境、服装、歌舞、工艺品、专用语言等众多内容,是蒙古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百科全书。蒙餐是绿色食品,蒙餐是营养食品,蒙餐是保健食品。蒙餐是内蒙古餐饮业的优势和突破口,最能体现我区民族特点及地区特点的饮食,也应该是我区最高档次的招待饮食。

蒙餐的发展是蒙古族饮食文化传统的延续,是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体。蒙古族饮食文化传统中的强调生理健康与精神健康的统一,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的共融,凸现人性的美与善以及人们享受生活美的意蕴与意味,对当今我区及全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饮食文化在草原旅游中的重要性及应用

蒙古民族独特的饮食文化随着草原文化的蓬勃兴起而大放异彩。1978年起步的内蒙古旅游业,从一开始就将内蒙古的地域文化、草原文化、民族文化融入到内蒙古的旅游业当中,经过多年的扶持和培育,一步步地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人们公认的高附加值产业。

旅游业是个消耗产业,它的直接投入未必就能够马上体现在回报上,往往是经过旅游者对当地的切身感受和当地政府部门对旅游事业的重视和开发,经过时间的考证,经过媒介的宣传,经过口碑的传赞,逐渐得到回报。这种回报,是一种良性的闭合曲线回报,旅游产业拉动人气的增长,拉动其他产业经济增长的同时,其他产业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也会补给旅游产业,从而完成闭合供应链。

目前,内蒙古各地以蒙餐为主的餐饮文化场所逐渐增多,市场是由需求造就的,蒙餐在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中,配合草原旅游的发展,在满足游客的口味需求上不断创新,挖掘新的蒙餐菜品,在推动内蒙古草原旅游事业的发展中,蒙古族饮食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为把家乡建设成民族文化大区,为传承草原文明,真正展示草原文化精髓,我们有必要向草原文化更深层次挖掘,有必要开发蒙古族传统饮食文化产品。

三、开发利用蒙古族传统饮食文化的构想

现代蒙古族饮食适应时空概念的变化,在继承传统蒙古族饮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有了较大发展与变化,所以,蒙古族饮食亟待提升理念,注重餐品制作的同时,强化礼仪形式。

(一)、开发蒙古族传统饮食文化的建议

1、蒙古族饮食文化需要政府的支持

蒙古族饮食文化需要政府的支持行业协会的规范,专家学者的指导以及众多民族餐饮企业的参与。政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在开发中从资金投入、资源挖掘、人才培养、科学规划、保护开发等方面需要担当主导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职责,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文化韵味

中国饮食文化总体呈现出以下美学特征:色泽美、香味美、滋味美、造型美、器皿美、环境美等。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双休日的实行和假日的延长,居民外出旅游就餐的机会增多,消费增加,食的消费在旅游六大要素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已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内蒙古必须要加强饮食文化的开发、整理、革新,这看发展草原旅游乃至整个内蒙古旅游业的重要环节。

3、把民族饮食文化与草原旅游优化组合

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时,首先应该挑选那些最有代表性的、最具有声望的资源,然后加以优化组合,对于菜肴的合理搭配、文化内涵的联系做出评价,结合旅游者的心理因素、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的开展,适时有目标性的推广,以举办佳肴品尝游、药膳保健游、民族风味美食节等多种方式开发多种特色饮食文化旅游活动。以其达到蒙古民族饮食文化与草原旅游的完美结合。

4、挖掘和开发古今民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

第5篇:饮食文化的起源范文

饮食是乡村旅游六要素的重要要素之一,它不但能满足旅游者基本的生存需求,丰富旅游者的旅游内容,同时也能迎合旅游者追求享受、体验新奇、回归自然的心理愿望。目前,饮食消费在旅游六要素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在国外旅游市场仅次于购物消费,在国内旅游市场已经超过消费购物而高居榜首。凉山州地处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全州总面积6.03万平方公里,有14个世居民族,彝族人口为166万,占全州总人口的42.53%,约占全国彝族总人口的23%。这里物产丰饶,植被茂盛,山川雄奇,美不胜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都十分优越,自古便是民族迁徙走廊的要冲,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千百年来,凉山彝族文化已经形成了一道独具地域文化特征的彝族文化风景线,倍受国内外旅游者瞩目。

一、凉山州彝族特色饮食文化旅游资源

彝族是一个在西南繁衍、发展数千年的一个民族,是西南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彝族特有的饮食文化。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在这里有完整的彝族特色饮食文化。

(一)凉山州彝族特色饮食文化的内涵和种类

饮食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礼仪、习俗、时尚等文化内容。彝族特色饮食是指植根于彝族聚居区(村寨)这一特定的地域,能激发人们产生消费动机并有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地方特有的或有一定知名度的彝族菜品、点心、饮料、餐饮原材料及饮食习俗、特色加工烹饪方法等。它本质内涵是对旅游者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时与游客的饮食需求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二)凉山州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资源

彝族饮食规矩繁多但不缺乏文化韵味,凉山彝族饮食文化独具特色,内容丰富,主要有:

1.苦荞文化。世界苦荞在中国,中国苦荞在凉山。凉山州是中国苦荞麦最大的种植地,种植面积与总产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二。凉山彝族以荞麦为主食,一般将苦荞麦做成馍馍,可烧、可煮,可蒸、可炒。苦荞产于高寒山区,是纯天然绿色无污染的药食同源文化代表。苦荞麦被誉为“五谷之王”,三降食品(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富含多种维生素、18种氨基酸、粗蛋白、叶绿素及其硒、锌、镁、铬、钙等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其独特的营养成分是黄酮类物质。目前在凉山州已形成苦荞麦茶饮料系列、苦荞麦快餐系列、芦丁香菜系列和苦荞麦生粉系列等初具规模的产业。

2.肉食文化。彝族对“肉”有种复杂的态度,如果有客人来一定得“见血”(杀鸡、杀猪、杀羊、打牛等等),然后把肉做成拳头大小的“砣砣肉”,如果主人家杀了猪牛羊等大牲畜,客人可吃三块肉,如果主人家杀的是鸡鸭等家禽,客人则只能吃一块肉,甚至只喝一点汤,多吃肉会被认为是丢脸的事情,为人们所不齿,彝族谚语说:“肉是孩子吃的,酒是老人喝的”。彝族尤善烹制“砣砣肉”,将牛、羊、猪或鸡砍成砣状下水煮半小时后,捞出拌上辣椒、花椒、盐、蒜、木姜子等佐料即可食用。除了砣砣肉,彝族的特色肉食还有烤小猪、辣子鸡、射地(冻肉)、彝族风味血大肠、全羊汤、洋芋鸡、坛子牛肉等等。彝族菜的特色是鲜、嫩、脆、香,味美无穷,令人馋涎欲滴、乐而忘返。

3.酒文化。彝族多居住于高寒地区,酒在生活中非常重要,走访亲友要带酒,参加婚礼要送酒,参加丧葬活动也要送酒,参加宗教活动更离不开酒,就是去探视病人都要带酒。酒在彝族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几乎一切事情,都少不了酒。因此到处可以看到彝族喝酒的场面,但是彝族最看不起喝醉酒的人。彝族最正统的酒文化是“转转酒”,彝族没有强迫喝酒的习俗,有人敬酒要接下,但能喝则喝,不能喝的咪一口就可以往下传。目前转转酒、秆秆酒、坛坛酒已成为了凉山彝族酒文化的象征符号。

4.餐具文化。凉山彝族餐具大多为木制和皮制的漆器。凉山彝族漆器的造型特点是古朴厚重,餐具中的盘、盆、盔、钵和酒器中的“撒勒勃”、“莫耶”等均带有硕大实心的圈足,其色彩为黑、红、黄三色错综调配,间隔使用,色泽明快艳丽、粗放简略。基调是红、黄两色在黑漆底上形成鲜明的冷暖、强弱、明暗的对比,并形成一定的空间感,从而产生出和谐的韵律。此外,漆器的纹饰与图案中还潜存着彝人古老信仰,并有相关的神话背景。

二、彝族特色饮食文化资源在凉山州乡村旅游中作用

(一)乡村旅游活动离不开饮食。饮食在旅游六大要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饮食是旅游总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体旅游产品中一个重要的单项产品或服务,它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旅游活动离不开吃,旅游经济离不开餐饮经济,饮食文化的深度开发能促进乡村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彝族特色饮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从旅游文化的角度看,具有鲜明区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文化性的民族旅游饮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它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进行相关的旅游活动;它具有广阔的旅游市场和开发潜力,对异地旅游者有极大的吸引力,便于其参与、亲身体验异域文化的特征。

(三)饮食文化是凉山州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提高旅游活动的文化价值又能增加当地的旅游经济效益。对于地处西南偏远山区的凉山州来说,扎根于村寨的特色餐饮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特点,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最便捷的方式,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又一路径。饮食文化是旅游经济效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乡村旅游业的繁荣,必然会增加对餐饮的需求量,同时也为当地饮食文化创造了潜在的市场,提供相应的发展平台和空间,旅游业越发达,这种潜在市场就越大,饮食文化可能发挥的作用就越突出。只要看到这种内在关系,注重饮食文化的参与性,潜在市场就会逐步转化为现实市场,饮食文化就能在有效地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凉山州彝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开发处于初级阶段,文化韵味较弱。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一般都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初级阶段,即品尝旅游阶段,主要目的是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能够品尝旅游地特色饮食;其次是成熟阶段,即饮食健康双重追求阶段,主要目的是在旅游中既要品尝当地特色饮食风味又要达到营养保健的作用;最后是高级阶段,也就是必须在饮食中体现当地特有的礼仪、习俗、时尚等文化内容阶段,让旅游者产生复游愿望或者带来良好的口碑。凉山彝族饮食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以品尝为主,缺少相应的文化韵味,从业者一般都是简单地将特色菜品呈现给旅游者,缺乏应有的文化元素,没有展现凉山州彝族饮食特有的文化魅力,不能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参与性不强,刺激游客消费能力较弱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游客对旅游活动的参与愿望越来越高,在吃方面不在满足常规的“坐等”模式,而是希望自己参与到具体的饮食制作过程中去,达到调节身心、释放各种压力的高度娱乐状态。对于平时难得一见的彝族特色饮食制作,游客们的探求欲是非常强的。而凉山州乡村旅游餐饮市场能够为游客提供参与活动的项目较少,游客吃完就走,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多项消费。

(三)宣传不力、知名度不高

目前凉山州对乡村旅游宣传主要在旅游景点、景区和旅游线路上,没有把彝族特色餐饮产品看作是旅游六要素产品来宣传,从而导致凉山州彝族特色饮文化内涵的发掘和宣传都不给力,不仅使丰富的彝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不能转换为经济资源,很多彝族特色菜品至今“藏在大山无人知”,严重影响了凉山州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四)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饮食卫生较差

凉山州地处西南偏远地区,地形以山区为主,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彝族聚居区长期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客观上导致凉山州的乡村地区在道路交通、医疗卫生、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也不容易完善。同时到凉山旅游的游客多数来自大城市,他们对餐饮的卫生条件要求非常高。但是目前凉山州现有的彝族饮食餐厅、酒楼等的卫生状况不容乐观,接待设施较陈旧,让大城市的旅游者望而退步。

四、凉山彝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在凉山州如何让特色饮食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使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彝族饮食文化资源更好的服务于当地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

措施:

(一)地方政府应把彝族特色饮食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之一来开发和扶持

饮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它不但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同时也能促进旅游地经济的持续增长,在乡村旅游产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又一方式和重要手段。因此凉山州政府应从科学规划、开发保护、饮食人才培养、彝族餐饮文化挖掘、资金投入、广告宣传等方面给予引导和帮助,承担起地方政府应有的责任。同时对现有的彝族饮食餐厅、酒楼、彝家乐和彝家客栈等必须依靠政府政策保护和当地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彝族特色饮食在当地经济经济建设中、在当地乡村旅游向高层次发展中、在当地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注重参与式饮食的开发,提升游客的综合消费能力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城市游客已不再满足于对乡村自然风景的观赏,而是希望在乡村旅游过程中获得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体验,因此参与性饮食在旅游发展中越来越重要。凉山州彝族特色饮食应该摆脱以前提供成品让游客单纯品尝的模式,转移为大胆引入游客参与的模式,不断增加餐饮的趣味性、参与性和自制性,让游客对彝族特色饮食文化内涵的理解更深刻、更形象。如彝族著名的烧仔鸡、烤乳猪等,虽然原材料和制作方式都简单,但这一道原始的菜式,最能体现彝族饮食风俗特色,如果鼓励游客参与,可增强用餐乐趣性,丰富旅游内容,延长在乡村地的停留时间,从而拉动其他消费。

(三)借助于彝族重大节庆,大力宣传彝族饮食文化资源

凉山州可以通过彝族年、国际火把节、毕摩文化节等形式各异的彝族重大节庆活动,向旅游者直接展示、推销彝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改善其长期以来未被人们认识和利用尴尬困境,让饮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凉山州新农村建设添薪加瓦。同时也可以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广告宣传,让潜在旅游者了解凉山州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激发他们的出游愿望。

(四)凉山州彝族饮食文化旅游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文化旅游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文化资源能被永续利用是彝族文化产业可持续的基本内涵,强调彝族饮食文化资源既要满足当代人需要和愿望,同时也不能危及子孙后代。“一个民族的文化产业是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文化资源的持续供给”2。这就要求凉山州政府及相关企业做好不可再生的彝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应以“凉山彝族文化研究中心”为轴心,组织、协调相关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彝族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形成背景、影响因素、彝族特色等进行全面的挖掘、收集和整理,以便更好的保护和开发彝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

第6篇:饮食文化的起源范文

(一)体验性饮食文化旅游

近些年来,美食旅游在我国愈发受到了旅游者的喜爱,饮食文化旅游产业开展得如火如茶。要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关键还是在于“文化”的开发。要在吃中讲究饮食文化,在饮食过程中弘扬旅游文化,使得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B-JosephPineII)与詹姆斯?吉尔摩(James“H”Gilmore)认为:“人类的经济生活,自诞生之日起,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与体验经济4个发展阶段。体验己经逐渐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主导型经济形态。”[4]更多的消费者期望得到体验,也有愈来愈多的企业在精心设计。在体验经济时代下,企业不仅仅是销售商品或服务,它将提供最终的体验并充满感情力量,给顾客留下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在旅游业己有不少将饮食文化与体验旅游结合的成功案例,如法国的葡萄酒庄园,将葡萄酒制作的过程展示给游客,游客可以参与采摘葡萄、挤压葡萄、榨汁和封存等过程。“葡萄酒对法国人来说是文化、是生活、遍布全法国的葡萄酒庄园正是凝聚了这种葡萄酒文化和生活的灵魂”。[5]种植、酿制和品位葡萄酒的过程都是一门艺术,都是一种文化上的积淀,也是在游客的旅游过程中所期盼得到的一种精神享受。因此,葡萄酒庄园扬名海外,成为游客游览法国的必到之处。在观光旅游期间,要增加旅游者在甘肃的停留时间,除了旅游活动项目以外,还可设计一些体验项目,让游客参与其中,真正融入到饮食旅游的过程中来。如组织观看兰州拉面技艺,欣赏陇菜雕刻菜品,向旅游者介绍菜点的典故,向游客展示菜点的制作方法,还可由游客参加学习制作一些菜点等活动,扩大旅游收入。[6]

(二)美食文化节庆旅游

我国的美食节旅游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其主要内容是制作、展示以及品尝美食。甘肃过去已举办了不少美食节,如2007年“名优小吃节”、2008年“风味名优小吃展销会”2011年“陇菜美食节”,2011年甘肃甘南州“雪域牦牛”美食文化节等,美食节的成功举办,可使人们十分全面、详细地了解和认识甘肃悠久的饮食文化,扩大各地特色小吃,地方菜的影响力。美食节上有来自全省各市县的名优小吃,如“天水呱呱”、“庆阳臊子面”、“嘉峪关的雄关烤肉”、“靖远的宋二元卤鸡”、“会宁的五花洋芋泥”等。通过美食节吸引旅游者,不仅带动甘肃旅游经济的发展,还宣传和推广了甘肃的酒店和餐饮企业品牌,带动了旅游其他行业的发展,从整体上发展了甘肃旅游,提升了美食文化。美食文化节庆旅游应定期举办,在开展美食文化节庆旅游时,要突出特色和主题,令游客耳目一新,可举办一些有号召力、吸引力的主题性美食节。如成都曾举办以“辣欢天”为主题的美食节,聚集各类以辣味为主或选用辣椒为材料的菜肴、小吃,使美食节更加丰富多彩,吸引中外游客的眼球。[7]同时,美食文化节庆旅游应配合甘肃的旅游市场,更好地打造甘肃饮食文化品牌。

(三)规划设计和建设

在全省各个市县建立一个或多个甘肃风味小吃城,集甘肃风味饮食、风味小吃为一体,分成不同的档次,从环境气氛到饮食内容,从服务员的着装到饮食习俗,充分显示陇人的饮食文化,把分散在大街小巷的风味小吃汇集在一起,既方便了游客的购买,又形成了规模效应。

(四)饮食旅游商品

旅游商品是指专门供旅游者购买的这部分商品,如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旅游用品、旅游食品、文物复制品、免税商品、土特产品及中草药等。甘肃位于中国偏西北地区,是中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加上深居内陆,对外贸易不发达,甘肃旅游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比重较低。我们从饮食文化的角度人手,开发出能传递饮食文化旅游购物品,这类购物品主要是馈赠品,例如,兰州百合,白兰瓜、松花蘑菇等,但众多的甘肃风味小吃如兰州清汤牛肉面、高担酿皮等尚待开发成旅游购物品。在开发这类产品时,一定要考虑到旅游者的购买心理,要便于携带,体面大方。因此,这类旅游购物品在开发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商品的质量要过硬,另一方面要注重饮食文化旅游商品的包装和设计,使得饮食文化旅游商品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艺术性,从而在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情况下,也创造了饮食文化旅游商品的经济附加值。

(五)饮食文化展示馆

甘肃饮食文化展示馆的建立,有助于弘扬甘肃饮食的魅力。甘肃于2007年在兰州青城古民居群落中建成国内首家牛肉面博物馆———“兰州?中国拉面博物馆”。这座博物馆的建成,标志着兰州牛肉拉面的饮食文化背景开始从“草根文化”层面上悄然转型。在此基础上,甘肃饮食文化展示馆还应包括:(1)名人、名事、名宴回顾展,展出甘肃饮食名人、文化名人、历史名人在饮食领域留下的轶闻趣事;(2)组织甘肃饮食类书刊、画册在现场展销,以营造更浓郁的饮食文化氛围;(3)制作专题短片,播放甘肃饮食历史、名特小吃制作工艺等;(4)展示当今甘肃众多名店饮食文化时尚,包括餐饮环境(大堂、厅房)设计、用具、服饰、名人菜谱、菜单书法等。

二、甘肃饮食文化旅游开发注意事项

(一)注重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发展基础,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其他旅游资源开发相比,投入少回报高,并且可重复利用,所以不应把饮食文化摆在其他资源附属的或可有可无的地位。甘肃饮食文化现存的状况是单、散、小、弱,饮食文化与自然景观还没有很好地融合。由于开发功能较单一,对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不高,在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上,着重于对自然景观的开发,忽视了饮食文化的开发,参与性、休闲性不足,从而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我们要树立大旅游的观念,要走大旅游、大市场、大发展的路子。高度重视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立足当前, 着眼未来,制定合理的发展政策和发展规划,使之在旅游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突出甘肃饮食文化特色

着名餐饮企业要提高自己产品的内涵,使就餐的旅游客人购买到的不仅仅是一餐饮食,一顿饭,还应包含附加的心理享受,精神享受,诸如牛肉面原汁原味的餐饮气氛。因此,开发中要全面详实地搜集关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背景、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风土人情、历史渊源等资料。一些名菜小吃往往伴有传奇故事,旅游部门如能将这些加以开发利用使游客在品尝的同时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加强饮食文化旅游的宣传

对饮食文化内涵的发掘和宣传不力,使得绝大多数外的游客根本无法了解甘肃饮食,对于甘肃饮食文化的认识更无从谈起,这不仅影响到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销售,甚至影响了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对饮食文化旅游的宣传,除了餐饮、烹饪界本身要注重宣传外,更重要的是在旅游业的对外宣传促销中,把饮食文化作为必不可少的内容,有些景区和旅游城市,还应将饮食文化作为专题隆重推出。在旅游线路的编制中,也应考虑饮食文化的介入,或穿插在一些线路中间,或编制专门的饮食文化旅游线路。在各地各类旅游节庆活动中,可以把饮食文化当作一种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促销项目,借机推上旅游市场。[8]

(四)提高餐饮企业的服务管理水平

有位营销专家曾说:“未来的竞争不在于工厂生产怎样的产品,而在于向顾客提供怎样的服务。”服务质量、服务水准的高低不仅关系餐饮企业的效益、声誉,更关乎甘肃旅游市场的生存与发展。政府应加强对餐饮企业服务管理水平的监督,经常性地通过各种检查评比活动,提高餐饮企业的就餐环境、服务态度、饭菜卫生、饭菜质量、后堂管理等。实行当地名吃、小吃挂牌经营,鼓励积极开发和开创饮食品牌,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促进甘肃旅游业的发展。

第7篇:饮食文化的起源范文

1.饮食文化同其他地区饮食文化间的差异

中国丰富的地域文化,造就出不同的饮食习惯及各地区饮食文化间的差异。比如说:长期生活在高原上的藏族人,有着自己独特的饮食结构及食俗习惯。的主要食品糌粑、牛羊肉,酥油、茶叶、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等。藏族人的烹调起源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而发展起来的。地方特色就日益明显,特别是在原料选择,制作方法以及饮食民俗文化上与我国其他地区有很大差异,制作藏式菜肴的大部分原料均产自高原,使用的原材料也大多数来自于高原野生、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入菜的还有名贵的药材,比如说:人参果、冬虫夏草、藏红花等,藏式菜肴中还具有强身保健及补钙功效的牦牛肉、牛骨髓等,这些滋补品使藏餐凸显出独具特色的保健养生作用。例如:次仁曲培先生编著的《藏式菜谱》一书中汇编了藏式菜肴近百种,对原料的选取、作料的配制和烹饪方法作了介绍,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藏式菜肴的特色和风格。藏式菜肴原料的选取均取自高原本地所产的原料,如:荤菜多为牛、羊肉及其内脏,也有鸡、鱼、鸡蛋等菜品,素菜则有菌类、土豆、虫草以及奶酪类制品。其烹制有蒸、煮、炒、炸、炖、凉调等方式。藏式菜肴的花色品种丰富,味道各异。藏式菜肴的品种主要有四大系别:以阿里、藏北那曲地区为代表的羌菜;以藏南谷地拉萨、日喀则、山南地区为代表的卫藏菜,以东南林芝地区、墨脱、樟木县为代表的荣菜;以昔日贵族及噶厦官府中的菜肴为代表的宫廷菜,近200多个品种。随着各地区区域地理环境的不同,形成了藏民族独具特色的藏餐文化,也给当地餐饮业定了位。

2.饮食文化深受其他地区的饮食文化的影响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藏餐在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现代藏餐,以传统原料为主,融入了内地菜系的经典,正在以浓郁的地方文化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吸引着世人的目光。藏餐已成为我国独特的一个菜系。各大风味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是现在餐饮业中共同的特点,他们根据食俗的传统做法并进行创新,为餐厅打造现代的创新菜品,在人们品尝的大量的新型菜肴之后,又开始留恋起带有民族风情,别有一番风味的实实在在的乡土菜了,由此可见,饮食民俗文化在餐饮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创新菜品流行的今天,饮食民俗更是基础和灵感的源泉。

3.世代传承的节日食俗在旅游业中的发展前景

节日食俗是具有固定或不完全固定的活动时间,有特定主题和活动方式,约定俗成并世代传承的社会活动的饮食民俗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个地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节日食俗。节日种类众多,可分为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节日等。比较重要的节日有春节、藏历新年、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除夕节、望果节、赛马节、地方性文化艺术节等,除了宗教性的节日之外大多与全国同步的节日都有假期,这更加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在节假日各大饭店和餐饮业中已普遍应用,如春节、藏历年前后和圣诞节的社会活动,各大集团公司的宴请、大年十五的元宵、情人节的套餐、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拉萨雪顿节的酸奶、仙女节的咖喱土豆牛肉饭、萨嘎达瓦节期间的素食等,此时抓住商机,遵守节假日市场的规律,不仅能给旅游业带来利润,还能给企业带来勃勃商机,加大企业文化的力度。各大饭店旅游根据节日的特点,营造相应的就餐氛围,打造相应的菜肴,以此来吸引消费者。旅游业应注重为顾客营造节日气氛,突出不同节日的特色风格,也要体现不同民族节日的特点来设宴。传统的藏宴有“嘎卓”(素宴)和“玛卓”(荤宴)之分,也可根据不同的饮食习惯来设宴。藏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节日消费一定会越来越大,可以想象,节假日食俗在旅游业中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开发饮食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产品

现在旅游地吸引游客前来的因素有很多,风景、人文文化、历史、购物等因素都可以成为人们前来旅游观光的原因,但我觉得饮食也是一大卖点,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小吃,如拉萨的藏面,日喀则的朋比,山南的曲瑞,那曲的风干牛羊,林芝的藏香猪,鲁朗的石锅鸡等,游客们吃到当地真正的风味小吃时与他们在居住地吃到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也只有发源地才能做出真正原滋原味的风格与味道,在这点上我想大家都赞同。因此,许多人可能为了“吃”这一爱好选择旅游地,顾名思义饮食文化在旅游中占居重要作用,饮食不仅是旅游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精神食粮,又是旅游活动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游客每到的一个地方,能品尝到这些地方的菜肴、名小吃、名点心、土特产等,无疑是对一种饮食文化的享受。这里的饮食习俗、丰富的文化内涵都深深的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若能把的饮食文化和旅游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仅促进当地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可大大丰富的旅游产品。

三、开发特色美食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虽然具有得天独厚的饮食文化资源,可以说不可多得的,但比较遗憾的是在饮食文化资源方面还远远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旅行远远不能满足于现状,并且在形式和内容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开始不断去开拓新的旅游产品。诸如近年比较流行的探险旅游、美食旅游等,不仅能让人们的心情得到放松,同时可以学到和体验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学不到的知识,丰富自身经验和人生阅历,有着别样的风趣,特别是参加美食节这种旅游特色突出,几乎对任何旅游对象都无局限性,它与探险旅游等旅游方式相比更适合于大众,若能与常规的观光旅游很好地结合起来,让人们在观光自然与人文景观、体验异地民风民俗的同时还能品尝到当地美味、特色独具的美食,这将受到更多游客的喜爱,特别是对于外国游客来说,的美食佳肴更是丰富无比,回味无穷,对他们来说有着味觉上的吸引力,这对旅游业增添了一大特色。饮食消费在六大旅游要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就比如在国际旅游消费中饮食消费仅次于购物消费,占据第二位,在国内消费中更是高居榜首。因此,在开发美食旅游是很有必要的,它不仅丰富旅游活动、也能愉悦旅行者的同时,还能成为增加旅游收入的好途径,并且其潜在作用更是不可忽视的。因此,不能忽视享用美食旅游活动中最重要和不可缺的饮食背景文化的宣传,以及人们进餐时用的饮具、餐具及餐厅周围的氛围环境等等。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由于区域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民族习惯、的不同使美食有如下特点:原料物产极其丰富且名贵,烹饪方法千姿百态各地区风味独具特色,民俗风味浓郁;讲究食物的美感,菜肴内涵丰富,具有独特艺术风格;讲究养生,注重食疗与保健等等。由于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蒸蒸日上,“美食”对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而去品尝异地美味佳肴、了解异地饮食习俗等。开发美食旅游,就可满足游客对异地饮食浓厚兴趣,以达到促进旅游业和饮食业同步发展的目的。现在内地已有很多地方旅游部门举办过美食旅游节,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很受游客的欢迎,在举办的美食文化节也不例外。美食旅游节既顺应了时代的需求,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满足了游客对异地美食的追求,美食成为旅游业经济效益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因此,美食旅游在不但要研究开发,而且还要大力提倡推动,通过举办“美食节”来推动的美食文化发展,开拓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人们的旅游内涵,提高总体的旅游质量。在顺应时展的今天,旅游不仅仅是人们视觉上的享受,更是感官,味觉,听觉等多方面的享受,旅游开发不仅仅是地方景点的开发,同时也要加入地方文化的建设中,一个有深度的旅游地才能走向兴隆,吸引游客的观光。特色藏餐为的饮食文化旅游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提,各地区的食俗可以对外搞一个“民俗饮食文化的旅游”,具体是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本地,在旅游的时候提供本地最具特色的风味美食,给游客体验最地道的藏餐。

第8篇:饮食文化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全域旅游;视域;特色餐饮;成都市

全域旅游视域下,成都市特色餐饮行业只有吸引住了旅客们的嘴巴,才能管住他们的脚,使他们对这里流连忘返;只有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舒服、干净、和谐旅游环境,才能“留”住旅客们的脚步,才能把成都市的美食向全世界传播。

一、全域旅游内涵

当全国旅游行业蓬勃发展这之际,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理念已渐入旅游管理者的思维中。全域旅游是指在某个区域中,在旅游产业强势的推动下,该区域的所有社会资源(旅游资源、旅游相关产业、旅游生态环境、公众服务体系)可以进行有机地整合,共享区域内所有的社会资源,带动区域内运输行业、饮食行业及其它经济部门的共同发展的一种新型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在全域旅游视域下,发展理念是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性思想。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全域旅游发展可以进行多行业、多角度以及多模式的创新,使本区域内的旅游等各个产业能够协调发展,提升其发展空间,提高其经济增长效率。

二、全域旅游的发展意义

全域旅游在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其涉及到的领域比较广泛,所以其发展意义的覆盖面较广,所产生的影响也必将深远。

1.从环保的角度来说,它推崇“绿色”生态发展,以生态旅游的指导思想来提升旅游发展的质量,旅游资源和配套服务体系的产品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饮食行业,所用的饮食原料全部为纯绿色的天然产品,这些饮食原料在成长的过程中从不使用通过化工方式制造的肥料,通常施以人工肥、家畜肥以及天然肥料,所以深受广大旅客的欢迎。

2.从共同发展的角度来说,可以促进旅游行业以及配套产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供给和需求结构性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景区内外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形成了统一的、高效率的,整然有序的城乡旅游发展体系,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3.从创新的角度来说,全域旅游是在传统旅游体系上的一大创新。它不但是发展理念上的创新,还是旅游转型模式上的创新。在此发展理念的带动下,游客的消费观以及旅游观也有所创新,从而能够构建以旅游产业为龙头的全域旅游发展体系。

三、传统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发展

在大旅游发展的形势下,传统的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旅客的需求,所以有必要对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进行“大换血”,对其经营策略以及战略重新定位。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中,景点通常采取“封闭”式的经营和管理模式,所以和外界“交往”时形成了严重的“断层”,更为严重的是与社会之间造成了“敌对”的局面,景点与景区外面“老死不相往来”。全域旅游模式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使之成为一个功能完整的旅游体系,在运营的过程中,使景区内外达成统一,做到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

传统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化,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1.管理和建设时要综合统筹,不能各自为政,要打破“保护主义”的壁垒,“墙内墙外”互通。例如可以把景区外面的特色饮食引进到景区内部,特色饮食和景区旅游点的推广宣传有效地结合起来。2.改变“单打独斗”的发展格局,寻求合作伙伴,共同建设景点的各项基础设施,共同享受景点资源所带的经济效益,使之顺利转变。3.有效配置全域的社会发展资源,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例如,利用景区外面的河道资源,发挥其游憩价值;在农业生态发展园中,应该满足游客的采摘需求。大力发展“旅游+”的多种功能,把旅游行业和其它产生紧密地联系起来,有效地促进“旅游+新型城镇化”、“旅游+新型工业化”、“旅游+农业现代化”、“旅游+信息化”以及“旅游+生态化”综合化的发展。

四、成都市旅游资源分布情况

成都市旅游资源包括中心、北部、西部、东部和南部共五个旅游资源亚区。中心旅游资源亚区为都市多功能中心旅游资源区中的中央核心游憩区,具有文化观光、购物休闲、宗教朝觐等多种功能。北部旅游资源亚区具有很强的生态观光功能。西部旅游资源亚区包以文化、餐饮、会展资源为主。东部旅游资源亚区的休闲功能较为突出。南部旅游资源亚区以商务会展资源为主。

在上述五个旅游资源亚区中,其餐饮业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并且成都市曾举办过和饮食行业相关的众多美食节、啤酒节以及茶文化旅游节等。在成都市的餐饮行业中,光川菜一个体系就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曾多次在全国性的餐饮企业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五、成都市餐饮美食行业的空间布局

川菜能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名扬四海,除了菜品具有无比优越的特色之外,还和成都市餐饮美食行业的“一带、三圈”布局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一带”--府南河文化美食旅游带,“三圈”--草堂餐饮娱乐圈、蓉南美食圈、成都小吃美食圈。“一带”、“三圈”餐饮利用各自的特点,挖掘潜力,使本区域的餐饮行业各具特色,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六、成都市特色餐饮在全域旅游视域下发展途径探索

在全域旅游视域下,成都市的餐饮行业要以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在时空上融入不同时代的文化底蕴,与旅游景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凸显成都美食独有的文化氛围与特色。

1.制定发展战略,提升服务质量。成都市特色餐饮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行业的大力支持,所以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依靠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为导向,制定品牌先导战略、市场导向战略以及产业联运战略等多个战略,提升服务质量,促进成都市特色餐饮的发展。

(1)品牌先导战略。品牌意识已主导着整个市场发展的方向,在成都市“一带”、“三圈”餐饮行业布局中,要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餐饮品牌。餐饮行业可以并购不同的餐饮公司,形成大型的餐饮集团,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申请上市,产生一批批独具特色的餐饮品牌,并且把这些品牌向全国、全世界推广,促使成都餐饮美食蓬勃发展。

(2)市场导向战略。成都市餐饮美食以市场导向为基础,依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餐饮行业。在时机成熟时,可以脱离旅游行业,与之“平起平坐”,发挥其先导作用,让全国或者世界各地的旅客因为慕名成都市的美食而来旅游,如此一来,在市场导向下,餐饮美食行业就能高于旅游行业,旅游服务体系只能成为其支撑体系之一。把成都市餐饮美食推向全世界时,要兼顾不同国家餐饮美食者的爱好,创建不同特色的餐饮美食引导区,让不同国家的旅客来到成都享受美食之际也能感受到家乡的美食。

(3)产业联运战略。旅游行业,餐饮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其它产业的支持,所以餐饮业必须有机地把这些产业联合起来,组成一个产业链,制定联运战略。例如餐饮业的原料和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加工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餐饮行业的厨师、管理人员等又离不开教育行业的大力支持,所以只有制定联运战略,行业与行业之间才能在互利互惠的合作原则下,通力合作,争取最大的利益,力促成都市餐饮业以及相关行业的大力发展。

2.加强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任何一个企业,离开了有效的管理机制,则其服务质量等必然会下降。成都市的特色餐饮行业,在全域旅游视域下,想要做大、做强、做优,就必须要加强管理,规范餐饮行业发展的秩序,引导其有序地发展。

(1)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成都市的品牌餐饮产业,不仅仅要面对国外的旅客,还要接待外国的旅客。如果只注重口味,而不注重食品安全,很难被外国旅客所接受,那么走出国门的路程非常漫长,甚至是渺茫的。唯有对餐饮行业不定期地进行常规检查,才能确保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为旅客营造一个安全的、卫生的饮食环境。

(2)加强住宿、交通方面的安全管理。慕名成都特色餐饮而来的国内外旅客,路途比较遥远。所以必须要满足旅客住宿安全和交通安全的需要,当这些得于满足之后,他们才能静下心来品尝成都的美食,才能乘兴而来,载兴而归,才能把成都的美食在全世界广为传播。

(3)定位、策划和包装新的餐饮产品。在成都市“一带”、“三圈”特色餐饮发展体系中,虽然已具有了很多世界品牌餐饮美食,但是其推广面还不够广。所以在开发新的餐饮美食之际,还应该对其进行不同特色的包装,在产品的开发类型上,空间上给旅客一种新颖的感觉,加深这些特色产品的印象。如杜甫草堂诗酒文化特色街区;以谭鱼头、韩包子为代表的特色餐饮店;道家着重宴、越野车主题酒吧等。只有形成多种主题、多种特色以及不同品味的饮食文化,才有可能把成都市打造成全国乃至全世界赫赫有名饮食集结区。

参考文献:

[1]樊文斌.“全域旅游”视角下大连旅游专项规划探析[J].规划师,2015(02)23-24.

[2]刘玉春,贾璐璐.全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发展--以安徽省旌德县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5(37)53-55.

第9篇:饮食文化的起源范文

徐州的菜点秉承有大彭风味,制作考究,风味独特,自成体系,几乎每一道菜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如徐州名菜“羊方藏鱼”就有这样的一个典故:相传,四千三百年前,彭祖小儿子夕丁喜捕鱼,但彭祖恐其溺水而坚决不允,一日夕丁捉到一条鱼,恐父亲责备,央母亲将鱼藏入正在烹煮的羊肉罐内,彭祖品尝羊肉时感到异常鲜美,当弄清原因后如法炮制,使“羊方藏鱼”这一名菜流传至今,这也是“鲜”字来源。秦汉之际,西楚霸王项羽建都彭城,从这里走出的布衣皇帝汉高祖刘邦则一统天下,开创了历史上辉煌的汉王朝。楚汉相争这段刀光血影的历史也对徐州饮食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盐豆”,是徐州地区每家每户,在冬闲时,用自家地里收获的黄豆,腌制出的辣嫩可口的小菜,有着“闻着臭,吃着香,一顿不吃馋得慌”的赞誉。相传在楚汉相争时期,刘邦的大军屡战屡胜,项羽只有仓促逃亡,在逃亡中,粮草供给不上,士兵没有饭没有菜,于是将黄豆煮熟既当饭又当菜,但是刘邦还是在不停的追杀,于是没有吃完的黄豆就被装进蒲包,藏在粮草车里。等到摆脱刘邦的追杀,已是5、6天后,此时煮熟的黄豆已经长满白丝,士兵自叹命苦,连黄豆都没得吃。但是有的人,在长白丝的黄豆里面加盐,没想到,加盐之后的黄豆比原来的更好吃。于是,盐豆便在项羽的军中流行开来。后来,刘邦战胜了项羽。盐豆,就成了刘邦的战利品,而这道菜也开始在徐州民间广为流传。烹饪始祖彭祖和汉高祖刘邦对徐州烹饪饮食的影响众所周知,而坡在任职徐州的一年多时间里,对徐州的饮食文化也颇有影响。据考证,徐州著名美食“把子肉”就起源于苏公的东坡肉。清代和民国时期,徐州的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冻豆腐、酥鱼、蹄卷、芙蓉肉、糟猪耳、搅瓜等普遍食于民间。乾隆六下江南,所到之处行宫接驾的饮食都是当时珍稀的美味,而他四驻徐州,正是这位偏好饮食的帝王为徐州饮食文化之发达所做的铁证。近代中国改革思想家康有为品尝到细嫩的彭城鱼丸时,高兴地赋诗赞誉“彭城鱼丸问遐迩,声誉久持越北南。”徐州菜具有苏鲁融合的特点,介乎于鲁菜和苏菜之间,是山东菜的豪放和苏菜的柔美的结合,其主食是米食和面食的结合。论起中国饮食习惯的格局,为南甜北咸、东酸西辣和南米北面、南茶北酒。徐州居中的地理位置,能借鉴和传播各地风格。徐州菜在历史上属于鲁菜,用酱和酱油烹制菜点是齐鲁饮食文化的特点之一。在徐州的日常饮食中酱油现在仍是家庭主妇烹制菜肴不可缺少的调料。现在徐州菜中受鲁菜影响的菜有酱汁茄子、酱鸡、把子大肉、红烧鱼、酱排骨、肉片等等。由于受到齐鲁文化的影响,现在煎饼卷大葱在徐州是平常人家的主食,还有的就是爱吃大馒头。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州划归江苏省,所以徐州在一定程度上又受到了江苏菜系的影响,给徐州菜又添上了柔美感。徐州饮食富有乡土气息,素有“一粥、三汤、五菜、八点、十二馔”之说。这种民俗化的大众食品,有许多都是徐州一带独有的。比如热粥、啥汤、辣汤、丸子汤(绿豆面丸子油炸后煮汤,烫熟半生的绿豆面膜加辣油香菜而成)。“八点”之一的烙馍,是徐州独有的主食,它始于宋代,明代“地下城”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制烙馍的鏊子。烙馍的擀制翻挑,堪称徐州妇女的一绝,民谚云“薄如纸,轻如烟,斤面能烙一十三”,又大又圆,熟而不焦,柔软适口。“八点”中壮馍的“壮”为吉言,按习俗老人年至花甲,闺女要孝敬壮馍,祝福老人身体健康壮实。鲤鱼在我国一向被视为珍贵鱼品,有“诸鱼之长,鱼中之王”的美称,意为喜庆有余之意,故徐州有“无鲤不成席”的风俗,并有鲤鱼跃龙门的故事。徐州风俗--儿童入学和学生进考必烹制鲤鱼一尾食之,寓其“成龙”之意。

二、徐州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徐州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然而能将饮食文化与旅游结合的特色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少之又少。目前,徐州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的主要问题有:

1、饮食文化发掘不深

目前,徐州对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不够,往往忽视了饮食文化的内涵,没有看到旅游者对于饮食文化的精神需求,对吃出营养、吃出美、吃出文化的挖掘不够,没能开发出特色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徐州饮食文化的旅游开发还仅仅停留在基础层次即佳肴品尝游,而发展层次,即食疗保健游和更高层次的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力度还远远不够。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旅游者饮食不仅是在品尝美味,同时一种文化体验。这就使得只为了“吃”而制作的徐州饮食,无法满足旅游者精神层面的需要,无法与徐州的其他旅游产业要素完美融合,促进徐州旅游业整体的发展。此外,旅游者在饮食中要获得完美体验,不仅体现在对食物的品尝和文化的解读上,还体现在食品的制作过程中。相对于吃食物,旅游者更注重观看特色食物的制作过程,甚至亲自尝试制作一些特色食品。这样,饮食文化就成为吸引旅游者的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可以激发旅游者对徐州饮食文化的兴趣,同时也可以让旅游者得到一种精神的陶冶。但是目前这种让旅游者参与到饮食制作过程中的旅游项目的开发还不到位。这样既扼杀了旅游者的积极性,又妨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2、饮食产品创新不足

徐州菜历史悠久,秉承有大彭风味,制作考究,风味独特,自成体系,但在菜系发展过程中徐州菜的特色逐渐被苏菜和鲁菜吸收和融合。而新产品开发速度慢,难以跟上市场步伐,产品开发观念与现代消费观念差距日渐扩大。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各地地方菜系和各式各样的洋快餐纷纷抢占徐州市场,“迷踪菜”、“江湖莱”等大行其道,而徐州菜的市场空间反而越来越小了。以调料研制和开发为例,南方菜系似乎一直走在徐州菜的前面。广东人利用生蚝做成蚝油,利用海米、干贝、火腿制成海鲜酱;四川人的调料做得更为到家,单是辣酱就能细化到麻婆豆腐辣酱以及水煮肉片辣酱等。可是盛产红富士苹果、小儿酥、狗肉、烧鸡、蜜三刀的徐州,却长期未能制出富有徐州菜特色的鲜、兼蓄五味、朴实、清淡等的各色酱料。

3、饮食营销体系不完善

长期以来,徐州餐饮企业缺乏敏锐的市场意识,对饮食文化的营销不够重视。徐州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及推广,仅仅停留在许多的传统食品上,忽视新产品的开发及宣传营销。同时也存在着缺乏针对性的盲目宣传的问题,不去细分市场,不去选择能发挥自己优势的目标市场。许多餐饮企业的知名度和经营规模本来就有限,还不能发挥优势在目标市场上做专做精,因而很难在全省乃至全国塑造鲜明的品牌形象和构建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这样就严重制约了徐州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

三、徐州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对策

1、发掘文化内涵,弘扬饮食文化

随着各种菜系和西式快餐纷纷抢占徐州餐饮市场,旅游餐饮市场竞争变得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徐州饮食文化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对饮食文化内涵的发掘。以饮食文化为载体,弘扬徐州文化,使旅游者在吃中体验文化、弘扬文化,从而实现饮食与文化的互动发展。徐州饮食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在饮食心态、进食习俗、烹调原则方面都有独特之处,因此徐州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要突出饮食生活给旅游者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徐州应大力推出“彭祖长寿宴”,充分融入了彭祖的饮食文化思想。“彭祖长寿宴”的最大特点是滋补、养生和保健,共包括彭祖雉羹、羊方藏鱼、葱扒野鸭及周代“八珍”之一“炸肝脆角”等8道传统名菜肴,其中每一道菜点都还包含了一段流传已久的故事。如“葱扒野鸭”,据传是唐代名歌妓关盼盼做给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吃的一道菜,关盼盼做这道菜的寓意是说自己像孤雁一样的哀苦,也像孤雁一样的忠贞守节。另外,这些菜的制作工艺务必要精益求精,像做彭祖雉羹的原汤就要细火慢熬整整一天,做羊方藏鱼的每条鲜鱼也要腌制两天后才能入锅。在旅游者品尝过程中,每上一道菜由服务员甚至餐饮讲解员详细讲解背后的故事、典故,背后的食疗保健知识,令食客不仅可品尝到“彭祖长寿宴”的美味和营养,更可以品味到源远流长的彭祖饮食文化和养生之道。因为徐州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彭祖宴饮,自始至终,无不贯穿着繁复的礼节习俗,甚至连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受到礼节的约束,而饮宴的享用者依据其身份和地位来入室归座,等级分明,不得有丝毫的差错。这样也促进了旅游者对饮食文化礼仪的学习。徐州还应注意增强旅游者的参与性,在美食街上选取特色饮食名店,大力建设展示灶台,让徐州特色饮食的制作向旅游者全程开放,并辅之以讲解员加以详细讲解,教旅游者如何制作特色食物。甚至还可以举办美食修学游等活动,让参与积极性高的旅游者,可以他们在参观学习之后一展身手。徐州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极为广阔的开拓空间和无穷无尽的发展余地,要不断提升徐州饮食文化,就要深入研究徐州饮食文化特色,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同时还要借鉴其他饮食文化的精华,时刻以旅游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不仅满足旅游者的物质需求,还要满足旅游者对徐州饮食习俗、地域风情、文化风尚等等方面的精神需求,从而更好地弘扬徐州饮食文化特色,促进饮食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发展。

2、开发饮食新品,创新饮食文化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徐州饮食文化应像汉文化一样,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融合其他菜系的优点,以市场需求为开发方向,开发各种新时代特色饮食,吸引更多的旅游者。随着人们工作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各种亚健康症状也在时刻困扰着旅游者。这时就应该适时推出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美容养颜的饮食,推出各种药膳系列,来满足旅游者的健康需要。徐州具有极其丰富的彭祖饮食药膳养生宝贵经验。彭祖曰:“不欲甚饥,饥则败气,食诫过多,勿极渴而饮,饮诫过深。食过则症块成疾,饮过则痰癖结聚气风。”又曰:“五味不得偏耽(入迷),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咸多伤心。”(均引自晋•葛洪撰《神仙传•彭祖》)我们要结合彭祖饮食药膳养生宝贵经验,要结合诸如,羊方藏鱼、麋角鸡、雉羹、云母羹等名菜名宴加以推陈出新。

3、强化市场营销,重塑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