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药剂学概论范文

药剂学概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药剂学概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药剂学概论

第1篇:药剂学概论范文

西医院校开设中医课程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大特点。根据西医院校学生的特点,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我们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做了大胆的尝试和研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影响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效果的三点不足

1.1中医药学概论的教学内容较为广泛,教学时数明显不足中医药学概论的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和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内容安排通常已占去50%左右,留给中药学和方剂学的时间甚至只有24~26学时。要在这短时间内介绍清楚中药学(介绍常用中药180种)和方剂学(介绍常用方98首)的最基本内容都是很困难的,更谈不上通过实例讲授有关研究方法和引起学生对本学科的关注。

1.2兴趣淡薄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有关调查表明,西医高等院校学生学习中医药课程的兴趣淡薄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它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并由此面临日益严重的困难,日益严重的困难对自信心的打击,反过来又进一步抑制了兴趣,这样,形成恶性循环,随之而来的便是知识结构残缺,视野狭窄,创造力低下等等。可见,不解决兴趣问题,素质教育则无异于画饼充饥。导致兴趣淡薄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思维方法在过渡环节上出现障碍,这是药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二,“衰落”的现实在心理上的投射。勿庸讳言,步履蹒跚的中医药学和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现代科技之间有着强烈的反差,兴趣的缺乏无疑也来自这一反差在学生心理上的投射。第三,封闭而又细腻的教学风格。这样的做法使受教育者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兴趣”则让受教育者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可见,这一教学风格与“兴趣培养”是背道而驰的。

1.3中医药学概论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方面投入不足如中药学需要大量的中药样品实物做教学演示,然而,在课堂上不可能把某种中药所有的不同品种、不同产地和不同规格的样品都展示给学生,但使用多媒体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这方面的软件应加紧开发,硬件也应适当配备。

2我们对提高中医药学概论教学质量的四点做法

2.1提高对中医药学概论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加必要的教学时数由于现代中药符合世界发展,现转向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潮流,消费观向重视生活质量方向发展的潮流,医疗保健观转向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整体医疗保健的潮流,体现为崇尚自然。因此,我国已从国家角度提出发展战略支持该产业发展,以回应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在传统药物(天然药物)对我国提出的挑战。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医药是极具高科技含量和巨大增长潜力的产业。中医药是最具我国民族特色和独特优势的领域,最有希望取得国际竞争优势,在我国21世纪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西药的研发难度将更大,而以中药为基础的天然药物研究必将成为研究对象的中医药学概论在药学中的重要地位将更加凸显出来。

我省是中药的资源大省,居全国首位,中药材的品种和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古往今来,云南享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药物宝库”的美誉,而且许多地道名贵中药材云南比较具有优势。民族医药是云南的一朵奇葩。1998年,云南拥有药品生产企业109家,生产中药材及中成药的企业数为36家,而云南医药工业总产值中56%是中药(包括中成药和植物提取物),大大高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而且逐年有所提高。

中医药学概论是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中成药学等相关课程的重要基础,同时肩负着为中药产业培养科技人才的直接责任。要完成这个任务,最基本条件就是要有足够的学时。没有足够的学时,不可能掌握中医药学概论的主要内容,也不可能深入了解中医药的前沿研究内容。

我校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已将中医药学概论由原来的选修课改为必修课,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重视度;同时教学时数增加为64学时,并且增加了后续分化课程——中成药学。

2.2课程体系内容的调整如中药学与方剂学是较为成熟的中医基础学科,彼此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分别进行授课,既过多占用学时,又显啰嗦重复,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对此,我们根据中药、方剂讲解的基本结构(如都讲功效与应用)相似、分类基本相同的特点(如都有解表类、清热类、泻下类……)把同一类药、剂归为一个章节进行讲解。在每个章节讲完药物后,跟着讲本类中具有代表性的方剂(如讲完辛凉解表药后再讲银翘散等方剂),然后演示自制课件——《生药学》中的中成药照片,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其及早了解医药市场情况,打破了两门课程间的界限,使之系统条理化。这种调整减少了篇幅,精练了内容,较好地解决了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2.3精选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药学专业的培养对象是从事一般药物制剂、鉴定和临床合理用药等工作的执业药师,教学内容应侧重在药而不在医。例如,中药学部分很多内容(如药物的来源、产地、采制等)将要在药用植物学、生药学中系统学习[6],中药学中可不讲或少讲,中药的理论、功效与应用是教学的重点而重点讲授。因而课程内容及课时均可相应减少。

2.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在沿海及京、津、沪等发达地区,中医药学概论大量使用了多种教学媒体,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突出直观性、生动性和应用性,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明显提高了中医药学概论的教学质量和效率。近年来,我们注意广泛收集适于中医药的影像资料,并把它们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采用了多种教学媒体在教学中应用。其结果,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教学改革是时代前进的需要,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改革更势在必行。在中医药学概论教学中,应不断探索与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以致用,更能胜任今后的工作。

第2篇:药剂学概论范文

一、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误区

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入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称为西药,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为中药。而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存在种种误区。

(一)按产地划分

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中国亦研制了很多首创的药物,如天花粉素,棉酚等天然产物药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药物也是西药,故此种划分不正确。

(二)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

即人工合成的药物为西药,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这种划分也不正确。现在所的西药如黄连素、地高羊、大量的抗生素类药物均是天然产物,亦有一些中药却为人工合成的,如中药冰片,现已有人工合成的龙脑供应。

(三)按组成成为为单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

有的将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为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为中药,这种标准也不确切。如西洋参、洋地黄叶、大黄苏打片等西药,即为成分不完全清楚的混合物,而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四)按剂型不同来划分

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为西药,而将中国的传统料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为中药。这显然也不合理。如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片等是中药,却是现代剂型的片剂。而西药的一些合剂即与中药汤剂无本质区别,更有丸散膏丹等剂型。

(五)按使用人员划分

即中医使用的药物为中药;西医使用的药物为西药。笼统讲,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细分析起来,亦不确切。如西医也使用甘草、大黄等,但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它们称作西药;既使中医自服维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称其为中药。

二、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确定。

中药和西药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离开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概念的内涵―基本内容应适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要求,并据此而使用。故先明确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才能确定药物概念的内涵。

(一)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概念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2、中药概念内涵: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即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即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简言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

(二)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概念内涵

1、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 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用直观或解剖后所见(包括用各种放大倍数的显微镜)的实体来表示机体的部位。

2、西药概念内涵:西药应具备与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药物本身性能以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表示,如是液体还是固体,是酸性还是碱性等,第二,药物功效以相应的病理、生理、生化等的指标和术语来表示,如抑制细菌、降低血压、升高血糖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考虑药物间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变化,如沉淀、分解等,而不是把各种配合使用的药物作为一个功效整体。简言之,以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西药。此为西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才称作西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西药

三、中西药配伍合用

中药和西药如同兄弟俩,在治病这一目标上相配合,取长补短,往往会收到很好的甚至意想不到的资料效果。同时,在中西药配伍应用的实践过程中,对于不宜配伍的中西药也有所发现和认识,包括相互消弱药物性能乃至损害人体健康的不良后果等等。所以,中西药也不能盲目合用。

(一)因在胃肠道相互作用不宜同服

含朱砂(含Hg++)的中成药,如朱砂安神丸、人丹、冠心苏合丸等不宜与具有还原性西药,如碘化钠、硫酸亚铁等同服。因为它们在胃肠道中可生成具有毒性的溴化汞或碘化汞沉淀粉,引起赤痢样大便,导致药源性肠炎。

(二)因药物代谢方面的作用不宜同服

含有乙醇的中药风湿液、国公酒等药酒,不宜与西药苯巴比妥、苯妥瑛钠、D860、降糖灵、胰岛素、华法令等同用、因为乙醇是一种药酶诱导剂,能使肝脏药酶活性增强,使上述西药代谢加速,半衰期缩短,药性下降。

(三)因药效学上相互作用不宜同服

第3篇:药剂学概论范文

一、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混乱情况分析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入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为西药,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药。而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理解各异,实极混乱,试归纳如下。

1.按地域来源或产地划分。即外国制造和主产的药物为西药,中国特指的传统药物称中药。这在现代医药学刚传入我国的初期,似可理解。但现在,由于我国药学研究和制药工业的发展,不仅能制造生产外国最先研制的药物,亦研制了很多为我国首创的药物,如天花粉素、棉酚、蔊菜素等天然产物药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药物,这些药物,事实上是西药,而不是中药。故此种划分,显然不合适。

2.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即人工合成的药物为西药,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这种划分也不合适。因为很多现在所称的西药如黄连素、延胡索乙素、地高辛、大量抗生素类药物等,均是天然产物(有的已能人工合成)。而亦有一些中药却为人工合成的,如中药冰片,现已有人工合成的龙脑供用。更在我国古代,早就用雄黄(硫化砷AsS)炼制(氧化)而得中药砒石,即三氧化二砷(As2O3)可见砒石乃为人工合成的中药。

3.按组成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有的将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作中药或称中草药.这种标准亦不确切。如西洋参、洋地黄叶、大黄苏打片等西药,即为成分不完全清楚的混合物,而硇砂(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4.按剂型不同来划分。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作西药,而将中国的传统制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作中药。这在五十年代以前似可理解,而今,显然更不合适了。如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片等是中药,却是现代剂型的片剂。而西药的一些合剂是与中药汤剂无本质区别,更亦有丸、散、膏等剂型。

5.按使用人员划分。即中医使用的药物为中药;西医使用的药物为西药。笼统讲,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细分析起来,亦不确切。如西医也使用甘草、大黄等,但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它们称作西药;既使中医自服维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称其为中药。更在临床有时可遇到这样情况:某中医开了一张中药处方,且方中药物为常用中药,而有的中医则认为其不是中医药处方,而是西医药处方。因为方中药物并未考虑中药基本内容——内涵,又违背中药使用规律,实属通称的中药西用。

二、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确定中药和西药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离开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概念的内涵——基本内容应适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要求,并据此而使用。故先明确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才能确定药物概念的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中药概念内涵(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包括部位及其功能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如果采用药物来影响机体状况的话(因尚可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要遵照理、法、方、药的程序,即先辩别病证的机理(包括病因、病位、病况),采用相应防治法则如八法的何种,确定基本方剂类型,最后选择合适药物而施治于人,以达防病治病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2)中药概念内涵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即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即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配伍组方时还要考虑到药物的七情、反畏、药对等关系。简言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这是中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方称作中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中药。

第4篇:药剂学概论范文

【关键词】中药复方制剂;物质组;溶出度

【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119-02

中药复方制剂由于其效应成分多元,用某些单体成分为指标,进行体外溶出度测定,难以体现复方的整体释放特征。随着系统生物学的发展,以整体观和复杂科学为基础的蛋白质学,代谢组学等后续组学研究相继兴起,并应用于中医药研究[1-4],标志着中医药研究进入“组学”时代,“中药物质组”的概念应运而生,国内外诸多学者开展了以中药物质组为指标,进行了中药复方制剂的体外释放研究。本文就中药物质组的概念及其演变作一小结,并综述了溶出度的测定方法进展,提出中药物质组溶出度测定的意义。

1.中药物质组的概念

近期以来,国内学者提出“中药物质组”或类似概念及相关组学方法。不同的物质组类别具有不同的内涵。

1.1 内涵的比较

1.1.1 化学物质组:指一定条件下输入生物体系的所有化学物质(化学成分)组成的复杂化学体系。例如:药物、食物,以及从外部环境摄入的其他化学物质等[7~9]。

中药化合物组是指特定中药内所含的所有化合物的集合,即中药或中药复方制剂中可释放/溶出并在一定条件下可检测到的全部化合物[5~6]。

1.1.2 本草物质组:梁鑫淼等[10]提出本草物质组计划,拟用现代高效分离、表征技术,全面解析中药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构建本草物质资源库,阐述中药的多组分多靶点整体调节机制,但是,尚未在相关文献中明确定义本草物质组的概念。

1.1.3 中药物质组:除局部给药的非溶解性组分外,一般指单位中药或中药复方制剂中所含有的、在介质(口服给药时的介质为胃肠液)中溶解的所有组分的集合,它包括:①可溶解、吸收的活性成分;②可溶解、吸收的惰性成分;③部分不可溶解、吸收的惰性成分等[11]。

1.1.4 中药化学组:王启升[12]等提出中药化学组学,但是未明确中药化学组学的含义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结合传统中药理论和现代科学理论,阐明与中药药性、功能及主治有关的物质基础即药效成分的组成、结构、含量、相互作用及性质等。

1.1.5 有效成分组:指中药或中药复方制剂中所含有的所有与其临床应用目的密切相关的药理活性成分[13]。

1.1.6 活性成分组:指包括有效成分组的全部内容和另外一些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不论这些活性成分中在该中药或中药复方的临床治疗中是否发挥作用或发挥什么样的作用[13]。

1.2 中药物质组学

中药物质组学的基本含义是指以中药物质组为研究对象,借助现代组学技术与方法,系统研究中药的物质组性质、稳定性及其质量控制标准与方法,研究中药物质组的药效学和毒性作用,研究中药物质组药物动力学及给药系统设计方法等。以中药物质组学为基础,有可能形成中医药研究的若干新型学科和研究领域,如,“中药物质组药效学”、“中药物质组配伍与相互作用”、“中药物质组的制剂学处方前研究”、“中药物质组质量控制”、“中药物质组释放动力学”和“中药物质组代谢动力学”等新型学科。将中药物质组学方法和理念贯穿于中药新药研发或中药给药系统研究,为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研究提供新的视野与方法[14]。

2.溶出度

2.1 生物利用度:和安全性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密切相关。生物利用度系指药物被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过程。

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密切相关。生物利用度的测定方法是根据人或动物用药后,其尿液或血液中药物的浓度来计算的,此试验工作量大,过程复杂,代价高,而且很多客观检查方法不灵敏或根本没有,实际应用存在困难。[15]

2.2 溶出度:是指药物从片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溶出度是片剂等固体制剂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指标,对难溶性的药物一般都应作溶出度的检查。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

药物的溶出度虽然与体内生物利用度不一定具有恒定的相关性,但是因其简单可靠,已经成为新药开发和药品质量控制方面的一个重要工具。在新药开发方面,它被用于指导制剂工艺研究;在药品质量控制方面是被用于药品进入市场前的批次之间的质量检测。基于溶出度的重要性,美国FDA已经建立了相关的指导原则,为溶出度方法学研究、溶出度的限度的制定、新药申请中的溶出度项目等提供信息和参考意见[16]。

2.3 溶出度的试验方法

2.3.1 转篮法:通过固定制剂的位置获得尽可能重现的液-固接触层。虽然转篮法已被使用了30多年,并且在很多剂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它还是有几个不足的地方,如制剂中的胶性物质容易堵塞筛网,对溶出介质中溶解的气体极其敏感以及当颗粒逸出网篮并浮在溶出介质中时会造成流苏的变动;另外在试验中发现转篮法还存在着一个较为实际的问题:例如篮内装得较满时,在仪器转动过程中仅仅可以能使释放的介质与篮外层的部分相接触,所以就常常不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出溶出规律。

2.3.2 浆法:浆法是最初由Poole建立,并且由美国FDA的国家药品分析中心的科学家对其进行了改进和修进。此方法可以克服篮法的诸多不足之处,但是该方法对搅拌桨和溶出杯几何尺寸的精度有相当高的要求,搅拌桨运动方向的微小改变都会引起溶出结果的变动,而这些结果的变动时可接受的。但是浆法同样具有极易导致样品上浮的缺点。

2.3.3 往复筒法:缓释制剂,特别是小丸(或微丸)的释放度检查用。该仪器装置采用两端装有筛网的透明中空圆筒。将样品置于圆筒中并将两端筛网紧固后,该装置在置于水浴中并内装有溶出介质的玻璃管中轻轻上下往复,解聚后的颗粒“悬浮”在往复运动的液流中。为部分拟人体胃肠道环境,可用于存放不同pH介质的一系列玻璃管作为溶出杯。往复筒法是一个特殊的系统。此方法的优点是所需介质少,易于改变pH、减少死时间以及避免降解等。用于缓控释制剂溶出。

2.3.4 流池法:该方法就是将制剂置于样品池中,溶出介质在泵压下通过流通池。可用于篮法和桨法中有饱和度问题的药物。用于片剂和包衣片、栓剂、软胶囊、植入剂、微胶囊、粉末和颗粒等制剂溶出速率的测定。特别适用于缓释制剂的检测以及需要改变介质pH的溶出或释放度的分析,还可为难溶性药物提供恒定的漏槽条件。该方法具有与自动取样技术的天然适配性。

2.3.5 其他方法:浆碟法、转筒法、往复架法、提取池桨法均用于透皮贴剂的药物释放试验,被FDA推荐使用。

虽然药典中介绍了各种溶出度的试验方法,但是依然不能检测部分药物的溶出度,如用于药物涂层支架的药物的溶出度检测,所以新的溶出度的试验方法随着新药和新剂型的出现而出现。

3.用物质组的方法测量溶出度

3.1 方法: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一直是中药研究的传统重点,但一般研究多侧重在其组分[ 17-19]和药效学[ 20-22],尤其缺少以中药药效物质的全部组分为对象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基于复杂性科学和系统生学的发展,从组学学科的理念出发,张继稳等[23]提出了以多组分中药化合物组为中药药动学评价对象的多组分中药释放动力学评价理论,该理论对多组分中药及其复方进行化合物组的释放动力学的量化表征;梁鑫淼等[10] 提出了本草物质组计划的设想与建议拟用现代高效分离、表征技术,全面解析中药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构建本草物质资源库,阐述中药的多组分、多靶点整体调节机制。

3.2 意义:由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复杂,所含化合物种类多样,现有质量控制方法还没有建立起面向多组分物质组的释放度溶出度质量控制方法,难以保证具有释放过程的中药制剂溶出度性质的稳定、可控,不能对多组分中药及其复方制剂的体内、体外释放过程进行量化控制。通过研究物质组释放动力学,可以建立一种既符合中医药多组分、整体性特点,又满足现代药物对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可控性的要求的质量控制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宇飞,吴煜,邬冬华。参附注射液抗癌症恶病质基因芯片研究.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4,10(2):22-26

[2] 刘丽丽,马增春,王宇光,等.四物汤对环磷酞胺致血虚证小鼠骨髓蛋白质组的影响.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4): 1172--1175.

[3] 罗和古,丁杰,岳广欣,等.大鼠肝郁脾虚证的代谢组学研究.中西医结合学报,2007,5(3): 307-313.

[4] 马增春,高月,谭洪玲,等.复方丹参片对冠心病患者血浆蛋白影响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6,31(9): 766-769.

[5] 张继稳,陈立兵,顾景凯等.多组分中药化合物组释放/溶出动力学理论研究,中国天然药物,2008,6(1):48-52.

[6] 陈立兵,张继稳,傅丹丹等.应用化合物组释放动力学方法评价银翘解毒片的释放特征,中国天然药物,In press.

[7] 罗国安,梁琼麟,张荣利等.化学物质组学与中药方剂研究.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2006,8(1): 6-15.

[8] 叶能胜,梁琼麟,罗国安等.化学物质组学与蛋白质组学.亚太传统医药,2006,1: 22-26.

[9] 罗国安,梁琼麟,刘消飞等.整合化学物质组学的整体系统生物学.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2007,9(1): 10-16.

[10] 梁鑫森,钱旭红,惠永正.《本草物质组计划)的设想与建议.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2007,9(5): 1-6.

[11] 陈立兵,张继稳,顾景凯等.中药制剂及给药系统的物质组释放/溶出动力学原理.中草药,In press.

[12] 王启升.中药基因组学和中药化学组学,首都医药,2001,8(6):19-20.

[13] 杜冠华.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学研究,中成药,2002,24(11): 878-880.

[14] 张继稳,陈立兵,顾景凯.中药质组相关概念释义.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2(10):1-4

[15] 王霞,李超,张海港等.药物溶出度试验方法研究进展.中国成人医药教育论坛,2012,8:320-324

[16] Vinod P Shah,Ph. D. Dissolution:A Quality Control Test vs. A Bioequivalence Test. Dissolution Technologies. November 2001,1-2

[17] 方振峰,李占林,王宇,等.鬼箭羽的化学成分研究 [J] 中草药,2007,38(6) :810812

[18] 王英,李茜,叶文才等.一叶生物碱类成分研究 [J] 中草药,2007,38 2 : 163167

[19] 苏艳芳,陈磊,罗洋等.金龙胆草化学成分及其抗溃疡活性研究 [J] 中草药,2007,38 3 : 332334

[20] 唐黎明,素慧,宁炼.复方青风藤胶囊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7,13 (9) : 5053

[21] 彭蕴茹,姜洁,沈鸿等.银杏叶提取物活血通络作用的药效学研究 [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3,34 ( 6) : 558-560

[22] 许琼,罗顺德,罗毅等.肾宁颗粒剂治疗大鼠肾炎的药效学研究 [J] 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20 ( 6) : 694697

[23] 朱盛山,袁旭江,李苑新.治疗冠心病中药复方缓释制剂均衡释放度的研究 [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6,8(1):44-47

作者简介:

第5篇:药剂学概论范文

着重探讨了中药剂量与中药四性的动态关系。认为中药的属性在一定用量范围内是固定的,超出这个剂量范围,中药的属性也会随之有相应的变化。通过一味中药大小剂量两组对某病治疗疗效的分析比较,反向推论此药的四性:认为如果两组都对同一类证型寒热指标有效,并且大剂量组证候积分改变较小剂量组证候积分改变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大剂量用药范围的此味药物是热性或寒性,而小剂量用药范围此味药物是温性或凉性;如果对中医证候寒热指标大剂量组有效,小剂量组无效,说明此味药物是温性或凉性的;如果两组都对同一类证型寒热指标有效,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小剂量用药范围此味药物及大剂量用药范围此味药物都是热性或寒性的;如果对两组中医寒热证候指标都无变化,说明是平性的。

【关键词】 四性; 剂量; 动态

中药内涵基本内容包括:第一,药物本身性能的中医药学表述,包括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临床对人体状况认识的对应术语表述,如滋阴、壮阳、理气、活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舒肝平胃、治实秘或虚秘、治寒喘或热喘等,具以上两方面内容的药物,即为单味中药;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各药间关系主次有别,即按通称的“君臣佐使”关系组合,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施治于人,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具以上3点基本内容的药物,则可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故称中药[1]。所以中药系指纳入了中医药理论体系且能够按中医药理论使用的药品。

我国目前常用中药大约有五百多种,在经过千百年来的临床实践,中医对这些常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用量范围形成了一定的共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中药药性就有了寒热之分。《素问·至真要大论》就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说法,至《神农本草经》提出的四气五味药性理论,中药的寒热程度有了寒、热、温、凉的分级[2]。

近些年来,中医的发展遇到一些困惑,中药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有效成分的提取。我们现在所用中药的属性都是先贤医家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即便如此后世医家还是经常会有不同的观点。对于我们现在而言,如果仅仅增加一味新中药,它的中医属性、功效的确定肯定会有更多的不同观点。但是中医不应是故步自封的,应该是不断成长壮大的。应该要不断扩大中药的数量、种类,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一味新中药的中医属性如何确定必须有明确的方法。中药的属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甚至功能也有人认为是属性的一部分[3]。回顾中药四性研究,余氏[4]认为主要集中在:①药效学研究:近20年来,我国及日本学者主要从药效学的角度对中药四性进行了一些现代科学的研究。如寒热药对中枢神经递质、交感神经-肾上腺髓皮系统、前列腺素和环核苷酸、能量代谢、内分泌系统等的影响。②中药四性物质基础研究:微量元素的相关性研究;无机盐类中药结晶水的相关性研究;其他相关性研究。程氏[5]主要从5方面(①与五味的关系;②与化学成分的关系;③对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影响;④动物实验研究;⑤定性定量方面)回顾了中药四性的研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药的四性研究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本文仅就中药四气属性与剂量的关系进行一些探讨。

《中药学》谓:“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性),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而寒证和热证的确定,《医学心悟·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云:“一病之寒热,全在口渴与不渴;渴而消水与不消水;饮食喜热与喜冷;烦躁与厥逆;溺之长短赤白;便之溏结;脉之迟数以分之。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冷饮食,烦躁,溺短赤,便结脉数,此热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溺清长,便溏,脉迟,此寒也[6]。”

笔者认为前人的研究表明药物的寒热属性是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发生反应概括出来的。药物具体作用到某个人,其药性是通过与机体的互动反应推理出来的,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具体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作用于具有一定证候的机体,其临床证候的改变是大致固定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临床证候的改变推论在这个剂量范围内此味中药的属性。但是如果超出一定的剂量范围,小于这个剂量范围,与机体发生的互动反应的表现就会弱一些,大于这个剂量范围,与机体发生的互动反应的表现就会强一些。

大多数中药书籍在介绍中药药性后都给出了中药的常规用量范围。该用量范围的最小值是达到标明的药效(含寒热程度)的最低需要量,最大值则是由其约束条件所决定的[2](①因为药材质量不同、生活区域不同、病情不同等各种条件,最大用药量不同;②医家观点不同:汉代和清代在中药剂量上要远比现代《药典》的要大,而现代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医生辨证后使用大剂量论治,在临床上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7])。从寒热程度来讲,其最小用量是达到该中药标明的寒热程度最低要求量。如某中药,药性为温,其常用量为B1~B2,临床用量必须用到最小用量B1,才能表现出温性的程度。在B1~B2的用量范围都可表现为温性,但B2并不是该药表现为温性程度的最大用量,而是受一定条件限定的,若临床用量小于B1,则该中药可能变成微温,甚至平性了。而如果用量超过B2,则该中药可能变成微热,或热性的了。如某味凉性药,每次用量为10 g,可能表现为凉性;如果每次用量为20 g或30 g,与机体相互作用后祛除热证比较明显,我们为什么不能说此味药物为寒性的呢。所以我们认为中药的属性在一定用药范围内是固定的,随着用药剂量的变化,其中药属性亦有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亦符合中医理论的万事万物都具有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具体如何确定一味新药的中医属性?这就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剂量、疗程、给药途径等等。孙氏[8]认为:临床研究中,应尽可能设立同病异证的对照组,观察同一药物对同一疾病不同证候的防治作用,才有可能揭示出药物可能具有的中药属性。我们认为可以就某个病进行随机、双盲、分组对照研究,通过一定疗程的治疗,进行最后疗效的判定。通过分析各组不同证型前后评价指标的改变,判定此药物对哪一证型效果最好,进而反推此药物的相关中医属性。此处仅就四气属性的研究进行一些探讨:

对阴证效果好反证此味药物是温热性的,对阳证效果好反证此味药物是寒凉性的。但是具体是温性的还是热性的或者是寒性的还是凉性的则还需要深入研究。首先需要确定此味药物剂量的大致用药范围,最小起效剂量和较大用药剂量。然后确定疗程。

分别对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有效证型,统计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计分差值,进行对比分析。

①如果两组都对同一类证型寒热指标有效,并且大剂量组证候积分改变较小剂量组证候积分改变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此味药物只能是热性或寒性。因为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都有效,并且有显著性差异,只能说明大剂量用药范围的此味药物是热性或寒性,而小剂量用药范围此味药物是温性或凉性;②如果对中医证候寒热指标大剂量组有效,小剂量组无效。说明此味药物是温性或凉性的;③如果两组都对同一类证型寒热指标有效,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小剂量用药范围此味药物及大剂量用药范围此味药物都是热性或寒性的。因为很小的量就有效,说明药性较烈,并且随着剂量增加变化不明显;④两组中医寒热证候指标都无变化,说明是平性的。

《中医诊断学》是从寒热、口渴、面色、四肢、二便、舌象、脉象这几个指标分析寒证和热证的。寒证是:恶寒喜热、口不渴、面色白、四肢冷、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腻、脉迟或紧。热证是:恶热喜冷、渴喜冷饮、面色红赤、四肢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具体病证的证候分型、寒热指标的定性定量分析及积分标准可以参照《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

目前进行以上研究涉及的问题主要有:

①如何确定药物的较大用药范围:

目前中药药典中规定的药物用药范围是总结前贤医家的经验后确定的。但是自古中医就有各家学说,尤其在中药剂量的问题上,更是众说纷纭。对于中药量效关系,由于历史及技术等原因,中药的量效关系不可能像西药血药浓度那样用现代科学手段获得,但它确实是数千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9],有研究中药从小剂量开始效用逐渐增强,但达到一定剂量后,效应不再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这就与一般化学药物所遵循的量效关系规律不同[10]。考虑原因是大多数西药必须同机体细胞某些受体结合,才能发生生物效应。中药也不例外,药物与受体结合,占领的受体愈多,产生的药理效应愈大。但因受体数目有限,故有饱和性,这也许是中药治疗量药效并不显著的原因之一[11]。因为多数中药的正常用药剂量范围与中毒剂量范围相差很大,多数中药在开始发生效应的最小剂量,到随着药量的增加而效应不再加强的较大剂量,这个范围区间也应该是比较大的。只是这个剂量范围如何确定,较大剂量时产生的效应与较小剂量时产生的效应是否相同,缺乏相应的研究;②中医证候如何规范辨证及分型。目前由于认识差异及研究角度不同,导致证型诊断标准不统一。而且现行证候诊断标准的概念可信度、内涵的界定程度和对疾病本质的趋近程度均有待确认。而且由于分型较多,这就需要比较庞大的样本量,否则一些证型中病例数太少,会影响最后的统计分析。如果分型减少的话,又涉及到证型的合并,标准不统一,就会引起各家争议。

综上所述,本文就中药剂量与中药四性动态关系变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希望能对中药四性定量分析研究做出一点有益的探索。

致谢:本文承蒙王左教授指导,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岳凤先,周 硕,曹 丰.西药使用的中医药学思考[J].中国处方药,2002,2:50.

[2]蒋孝保,蒋南楠.中药寒热量化和寒热量化最小量原则[J].中医杂志,2003,46(7):548.

[3]张东伟,付 敏,侯士良,等.谈中药药性—功能[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l0):60.

[4]余惠旻,周红祖,肖小河,等.中药四性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8):61.

[5]程彬彬.中药四性广义狭义定性定量分析设想[J].国医论坛,2001,16(2):17.

[6]程彬彬.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概况[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9):858.

[7]肖家军.汉代、清代、当代中药剂量变化浅谈[J].中国药师,2005,8(10):873.

[8]孙丰雷,高 华,吴伟康.对西药中药化的审视与反思评析[J].中医药学刊,2004,12(2):257.

[9]贺德辉.中药量效关系刍议[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10):913.

第6篇:药剂学概论范文

关键词:药学概论;公共选修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药学概论”课程是一门药学启蒙课,在药学类大学中,为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属于专业基础课的范畴[1]。该课程是对药学整体内容进行介绍,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其目的意义在于给出药学相关学科的发展背景、特点和趋势[2]。在药学、中药学类专业,其作为专业入门的一门课,已经在药学类、中医药类、综合性等高校如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四川大学都有开设[3]。对于非医药专业的学生来说,药学知识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但是药品又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药学概论课程像一扇窗口,作为一门药学启蒙课,展示给学生药学学科领域的全貌[4]。因此,对于非医药类专业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能了解药学各学科的基本概念、研究领域、范畴、沿革、主要成就与发展,还能在药学分支学科中,初步地了解各学科间的联系。为此,有必要在本校针对非医药类专业学生开设药学概论校选课程。

1药学概论校级公共选修课开设的必要性

药品是特殊的商品,其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可以治病救人,另一方面,我们知道“是药三分毒”,使用不当也可能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关系到广大用药群众的身心健康。所以,有必要普及药学基础知识、药物的特性和合理用药知识等[5]。如果药物不能合理使用,就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后果。如抗菌药物,其不合理使用导致了细菌耐药性,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了,它的影响在扩大,已经影响到了国际经济[6]和社会其他领域。在我国,不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也比较突出,所以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非常有必要。如所有的临床医师都可能会用到抗菌药物,是抗菌药物潜在的处方者,所以医师所需知识之间的不平衡,造成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这是普遍性问题[7]。抗菌药物在使用前,首先要留取相应标本,明确病原菌和药敏情况,明确是否是细菌感染,从而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另外还要考虑感染部位[8]。为此,有必要在大学生中普及药物的特点、作用和使用方法以及药学相关知识,降低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避免药物不合理使用等,药学概论校选课正是为适应这种情况,在综合性大学除医药类专业外的学生中设置的一门药学综合性课程,目的是在短时间内,使非医药类专业学生掌握药学各学科的发展、特点和体系,掌握药学的基础知识,进而对药物的特性、使用及作用情况有比较系统的认识,促进药物合理应用,避免药物不合理应用。

2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

燕山大学校级公共选修课是为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推进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而开设的面向全校不同专业(除药学专业)学生的跨院、系的公共选修课,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药学概论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校选课药学概论学生人数限制为120人,选修的学生主要是大一和大二的学生,涵盖全校各个专业,如电子商务、产品设计、工商管理、工业设计、会计学、经济学、材料物理是、金属材料工程等。

2.1课程的教学内容

最早是1998年,在沈阳药科大学,给本科所有专业的大一学生开设了药学概论必修课,是一门在全国范围内创立的药学专业教育先导性课程,共34学时,课程内容包括绪论、药物化学、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学、药物分析学、药剂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与生物制药和药事管理几个部分的先导性介绍[3]。我们学校的药学概论作为一门校级公共选修课,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设置的,因此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药物滥用与不良反应内容,以引起学生对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视,课程内容详见表1。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公共选修课来说,重点介绍各学科性质、学习任务、学科历史,发展现状,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等等,使学生初步了解药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对药学知识有一个初步的理解,重视药品安全性的问题,合理理解、使用药物。

2.2课程教学方法

该门课程共计32学时,2学分,以教师讲授为主。为了有效利用时间,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药学学科的理论知识,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结合的方法进行授课,板书只写总领性内容、推导和计算内容,其他相关内容制成PPT提前给学生,学生结合教师的板书能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授课过程中,经常引用药学相关的案例进行案例式[9]教学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围绕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对待特定案例的分析中掌握药学相关知识,注重药物的特性、使用及作用效果方面的简述,引起学生对药品质量的重视,进而合理、有效的使用药物,避免药物的滥用。这是一门校选课,各个专业的学生均有,所以同时把保证产品质量的理念折射到各行各业,让学生们做诚实、守信的人。(1)关注热点问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大媒体能够在第一时间及时报道国内外各类药品事件、疾病的出现等。因此,要在课堂上与学生探讨当前的药品事件、疾病问题等。引导学生去查找资料、综合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讨论如何避免药物的不合理应用。(2)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参照其他学校药学概论的课件,以本学校药学概论需要讲授的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同时,收集大量的药学相关知识的影响资料(纪录片、事件案例),在相应的知识点处有选择地给学生进行讲解,方便学生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如,在讲药剂学的缓释制剂的时候,可以利用动画来演示一个片剂进入消化道,穿过口腔、胃,最终在小肠溶解吸收的过程[10],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缓释肠溶制剂的吸收过程,从而提高授课的效果。

3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由于广大学生对公共校级选修课本身不够重视,多半是抱着修学分的初衷来的,只有少数同学是对药学相关知识感兴趣而选该门课程,使得课堂上认真听课的学生较少。为此,教师应该在主体内容不变的基础上,根据近期发生的一些药品事件、新产品的出现、新疾病的出现等灵活加入相关的内容,给学生讲述前因后果,以及造成的危害或者带来好处等。同时考核要严格地进行,与必修课的要求一样,同等对待校选课,要求学生不能无故旷课、逃课。改变过去单一的考核方式,增加考核环节,采取签到、随堂问答、章节测试、结课报告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使学生掌握药学相关知识,掌握如何学以致用。

结语

第7篇:药剂学概论范文

关键词:中药复方功效;思路;方法

中药复方是我国传统医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临床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途径,中药复方在很长时间以来都是中医药研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虽然国内外的很多学者都一直努力的去阐明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但是其自身存在着非常强的复杂性,所以也很难得到一个比较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1、中药复方功效的传统研究思路及探究方法

复方主要是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产生疗效,这其中是存在着非常大的奥妙的,很长时间以来,医学研究人员通过不同的方式去了解和分析中药复方的实际功效和作用,传统的研究方式当中一般就都是根据君臣佐使,药主七情的理论为基础的,前者主要体现出了药物自身的层次性,后者主要体现出了不同药物之间的关联性,在对大量的传统方法进行了研究之后发现中医传统的方法主要是名方、效方和精方,但是这些并不能将所有的内容全部概括,在我国的古代还有很多方剂只有简单的功能与主治,但是却没有比较具体和详细的治病原理,但是从疗效上来看,其都有非常好的表现,所以有的时候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所以方论在这一过程中就显得非常的尴尬,传统的复方分析方式存在比较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从客观的角度上来说,其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局限性。

很多医学家、学者都认为重要复方功效主要体现的是药品从整体角度上来看的功效,但是却不是每一种药品功效的机械叠加,这是由于复方当中每种重要的药性和功效都不是独立的,它们是相互影响的,单个中药的药效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出现非常显著的变化,所以君臣佐使,药物七情的理论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局限性。

针对这样的状况,一些学者也从方药离合的角度去分析了复方药物诊断方剂功能的优势和不足,同时还在这一过程中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系统论,他们认为复方从中药的组成到疗效都蕴含着系统论的思想,从组成上来说,每一味中药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也是相互影响的。其功效一般比富方法要好,其和单味中药的功效不同,同时它也和功效的叠加有很大的差别。虽然这些研究当中已经指出了功效的表达方式,但是并没有给出一个十分详细的具体的研究方法,很多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都反映出复方的整体功效和复方药效之间是存在中非常密切的联系的,所以药和方之间还是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性的,但是这种关联性是如何展现出来的并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结论,这也是很多复方药剂一直都没有找到详细说明的重要原因之一,药物没有一个相对较为准确和科学的阐述,就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验证,这样一来也就无法对其予以进一步的研究,临床应用的过程中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2、中药复方功效的现代研究思路及探讨方法

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现代色谱学等学科及重组受体、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以及指纹图谱、高通量筛选在中药复方基础研究与应用的逐步深入,学者们想通过研究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来研究中药复方的功效,学者们不断探索并提出一些新思路和方法,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复方功效的物质基础应是广义的化学成分,包括无机成分、有机成分和微量元素,在其研究中应结合化学成分的研究,从药效和作用机理方面来说明中药复方的多靶点、有机整体协同治疗作用。另一些研究人员则提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方法应与单味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方法相同,即在建立中医证候模型的基础上,以功效和主治为判断依据,结合一定的数学方法,逐一排除无效系统中的成分,从而确定复方有效系统。

3、立足中医原创思维,从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研究及探讨其功效

有学者立足中医原创思维,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从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研究其功效,研究人员提到掌握方剂配伍规律是理解方剂功效关键,认为功效决定于方剂的组成,尤其是决定组成药物的配伍关系。在组成药物配伍关系中,又以核心组成的配伍关系至为关键。研究人员尝试采用空间矢量方法从复方药物进行方剂功效倾向的判断,将方剂视为一个空间矢量,方中的每一味药物为其属性矢量,通过方中药物功效的频数、剂量和功效间相关度组合计算得到的一个数量值为权重,它决定着每个药物功效在方剂中的地位,方剂功效则为这些属性矢量加权后的矢量和。也有学者提到了方剂的性味,并从方剂性味研究中药复方配伍规律,还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性味是药物作用的理论依据,性味合和是复方配伍的方式,以此为基础的理论依据说明方剂性味是客观存在的。提出方剂性味概念,为方剂性能提供了更丰富的内涵,有助于揭示方剂的配伍规律。主持的“方-药-证”对应关联的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国家科学自然基金项目,认为方剂配伍的本质乃是方与方、方与药、药与药、药物与剂量,以及方与药和药与证的关联与对应,通过这些关系形式及其变化特征的分析,就可以展现方剂配伍的规律性。项目针对中医方剂所包含的方、药、证等信息,采用现代数据处理技术(数据挖掘、知识发现),试图通过“方-药-证”之间的关联与对应关系的量化分析,来揭示方剂的配伍规律。

立足中医原创思维,从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中药复方的功效,其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要取得实质的突破,首先要努力从中药药性配伍规律及性效关联研究找突破口,因为方是由药构成的,方的性味、功效是药综合表达的结果。同时要在研究方法上进行创新,同样也要认识到复方的配伍关系,不仅仅是“君臣佐使”和“药物七情”理论下的中药功效配伍研究,也包括药性配伍,大部分学者忽略了药性“气、味、归经”配伍的核心作用,对以药性配伍的复方思路未予以足够重视。因为药物的功效是由药性综合表达的结果,而药物是复方表达功效的物质基础,从而可以得知,药性配伍与复方功效有内在逻辑关系,如何揭示其内在关联的过程,这是要在中药复方功效研究上取得突破的关键。

4、结语

在中药研究领域,中药复方功效的研究一直都备受人们的重视,但是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某些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也不能很好的反映出中药复方的药效,在这一过程中,计算机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计算机,使得研究更加的准确和便利。

参考文献:

[1]刘兴隆,邓中甲,贾波,姜冬云.“君臣佐使”组方原则质疑[J].辽宁中医杂志.2008(01)

第8篇:药剂学概论范文

关键词 临床药学 教学 改革

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药学及临床医学的基础知识及实践技能,掌握承担临床药学技术工作、药物评价(新药评价及药品再评价)、药学信息与咨询服务、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践、实施合理用药的基础知识及技能,最终培养出从事临床药学教育、临床药理学药学研究及药物开发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药剂学是临床药学专业其中的的主干课程之一。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和合理用药的综合性的技术学科。根据临床药学专业的特点,教师们在进行药剂学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专业背景,而不能照搬大药学的上课方法和模式,应有所区别和侧重。为此我们开展了临床药学专业药剂学教学的改革和探索,初步总结出适合其专业的教学方法,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药学专业药剂学的课程特点

(1)培养目标。一般药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面广,从产品的研发到生产、流通各个环节,因此从药剂学的教学要求上需重点强调药物制剂的研发、制备、使用等。而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在各级医疗单位,其侧重点在于药物制剂和临床的结合,而不是药物制剂和生产、销售的结合。培养目标的差异促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及时调整授课内容,避免不同专业学生所学内容“一锅端”的现象出现。

(2)所用教材。目前临床药学专业学生所采用的《药剂学》教材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跟同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大药学专业的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的《药剂学》教材主要由三个篇章组成:药物剂型概论(普通药剂学)、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物理药剂学)和药物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而临床药学专业的《药剂学》教材把其中物理药剂学的内容取消掉,部分地融入了其他章节里面。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以相应的教材为本,合理制定授课内容和分配授课时间。

(3)教学大纲。临床药学专业学生药剂学的理论课为64个学时,实验课为46个学时,比药学专业理论课76个学时,实验课64个学时少了约20%,学时数的缩短必然要求我们的教师无论在理论课教学还是实验课教学的过程中都要注意对内容和学时进行调整和分配,避免出现“头重较轻”的现象。

2 临床药学专业药剂学的理论课教学

2.1 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从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中我们应把授课的侧重点放在:(1)剂型。要掌握各种剂型,不仅是常见的片剂、胶囊剂、丸剂、注射剂,还有深入到片剂里面的胃漂浮片、粘附片、分散片等片剂的分类,还有一些新剂型如缓控释制剂、靶向制剂;(2)剂型的优缺点要清楚。除了要让学生会识别剂型,还要让学生了解该剂型的优缺点。同时要和学生强调相同的药物不同的剂型有可能产生不同的疗效。如硫酸镁,口服硫酸镁口服液可以用于便秘的治疗,硫酸镁注射液可以用于人生高血压或治疗早产,而硫酸镁软膏则用于外用治疗红肿疼痛,剂型的选择和临床诊断密切相关。(3)明确剂型的使用方法。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以后要直接面对病人,进行一对一的用药指导,要让病人正确使用药物是药师的基本职责。如栓剂,要认清药物是起全身作用还是局部作用,从而指导病人使用时把栓剂塞入的深度要有区别,同时栓剂刚塞入过程中需要让病人侧躺,不宜站立。这些都是常见的药物剂型的使用方法,教师授课时要多举实例,让学生体会认知这些的重要性,并学会举一反三应用到其它的剂型上。

2.2 改变教学方法

我们传统的理论教学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就对该课程没有了兴趣。针对这个问题,很多高校教师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例如PBL教学法、思维导图法、讨论式教学法等,但是对于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因培养方向的不同,目前还没有见过多的教学方法的报道。我们目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是实例导入法。例如滴丸剂,我们不直截了当地进入正题,而先把同学们都十分熟悉的“丹参滴丸”拿出来给大家介绍,让大家首先从图片或视频中了解滴丸剂,引出滴丸剂的概念及特点。然后把丹参滴丸的研发过程给大家做个介绍,在介绍其处方组成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介绍滴丸剂常用的辅料及药物和辅料的混合方式,接着把丹参滴丸的制备工艺做个详细的介绍,中间穿插介绍了滴丸剂的制备方法、影响因素,最后介绍丹参滴丸制备后所进行的质量检查,引出滴丸剂质量检查项。这种教学方式一气呵成,围绕一个实例来进行,而教学内容又不脱离教材,学生因为对引入的实例比较熟悉、感兴趣,所以注意力较为集中,学习效果较好。

3 临床药学专业药剂学的实验课教学

在药剂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临床药学工作需要,值得高校临床药学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针对临床药学专业的特点,在药剂学实验课的设计上我们和药学专业的要求是不同的。实验内容除了有基本剂型的制备,如片剂的制备、注射剂的注射剂等外,我们还增加了针对临床药学的特点设计的两个实验内容“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和“处方调剂与药学服务”,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中我们设计了临床上常用药物的配伍,让学生观察体会到制剂间的配伍所带来的影响,特别是液体药物间的配伍变化是目前临床上出现药物稳定性问题的最常见原因。而处方调剂与药学服务更为接近工作实际,通过实验可以基本上了解到课本上调剂内容的具体细节,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9篇:药剂学概论范文

主考学校

星期六(1月10日)

星期天(1月11日)

代码

名 称

上 午

(9:00-11:30)

下 午

(14:30-17:00)

上 午

(9:00-11:30)

下 午

(14:30-17:00)

050105  汉语言文学

(本科段)  福建师范大学  00813 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选考)  00812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选考)  00815 西方文论选读(选考)

00821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选考)  00422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选考)

050201  英语

(本科段)  福建师范大学

00840 第二外语(日语)  050426  环境艺术设计(本科段)  福州大学  00975 工程概预算

00701 人体工程学应用

*100804#

中药学

(本科段)  福建中医药大学  03052 中药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  03034 药事管理学

03053 中药制剂分析  03050 药理学(三)

03049 数理统计

03047 分析化学(二)  020104#

财税

(独立本科段)  厦门大学  00069 国际税收  00071 社会保障概论

020106  金融

(独立本科段)  厦门大学

00079 保险学原理

*020110

国际贸易

(独立本科段)  厦门大学

00045 企业经济统计学

*020210

旅游管理

(独立本科段)  福建师范大学  06011 旅游学概论

00199 中外民俗  05034 旅游地理学

06944 中国旅游文化  06120 旅游专业英语

00197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06123 导游学概论

00200 客源国概况  020213  企业财务管理

(独立本科段)  集美大学

00207 高级财务管理

020256  项目管理

(独立本科段)  福州大学  05065 项目管理法规

05066 项目论证与评估  05058 管理数量方法

05063 项目时间管理  05059 项目管理学

05060 项目范围管理

05062 项目质量管理  05061 项目成本管理

05064 项目风险管理  030203  社会工作与管理

(独立本科段)  厦门大学  00281 社区社会工作

06947 犯罪社会学  00282 个案社会工作

00283 社会行政

06948 婚姻家庭  00279 团体社会工作

00284 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

00285 中国福利思想  00278 社会统计学

00280 西方社会学理论

00286 福利经济学  040102  学前教育

(独立本科段)  福建师范大学  00399 学前游戏论

00886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  00403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00881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00882 学前教育心理学

040107  教育管理

(独立本科段)  福建师范大学

00459 高等教育管理  040112  小学教育

(独立本科段)  福建教育学院  00542 文学概论(二)

06230 小学艺术教育  06231 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学  03330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03329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050302  广告学

(独立本科段)  厦门大学  00641 中外广告史  00640 平面广告设计  00639 广播电视广告

071502  应用心理学(独立本科段)  福州大学  06053 变态心理学

07048 心理诊断  07051 学习心理学  06059 心理学研究方法

07049 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  02106 普通心理学

*100805  药学

(独立本科段)  福建医科大学  02087 分子生物学

05524 药用植物与生药学  01757 药物分析(三)

01759 药物化学(二)

05522 有机化学(五)  01763 药事管理学(二)

06831 药理学(四)  01761 药剂学(二)

02051 物理化学(二)  050425  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科段)  福州大学

05412 专业制图

00688 设计概论  *020209  旅游管理

(专科)  福建师范大学  01793 旅行社管理实务

04929 旅游市场营销  00193 饭店管理概论

01521 导游基础知识  01792 旅游企业公共关系

06124 旅游文化学  03959 旅游政策与法规  030202  社会工作与管理

(专科)  福州大学  00266 社会心理学(一)

00273 社会工作实务  00071 社会保障概论

06097 社会问题(二)  00274 社会政策与法规

06095 社区服务  00272 社会工作概论

06096 社会传播学

050303  公共关系

(专科)  泉州师范学院

00638 企业形象与策划  050405  室内设计(专科)  福州大学  00712 建筑工程定额预算  00706 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  00708 装饰材料与构造  00688 设计概论  082201#  管理工程

(专科)  福州大学  02625 现代企业管理(一)  06135 数据库在企业管理中应用  02151 工程制图  02626 现代企业管理(二)  *100801#  药学

(专科)  福建医科大学  02068 人体解剖生理学

02535 有机化学(三)

03027 植物化学

03023 药物化学

03033 生物药剂及药物动力学

03034 药事管理学  02911 无机化学(三)

03024 生物化学及生物化学技术

03026 药理学(二)  02175 分析化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