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必背古文范文

高中语文必背古文精选(九篇)

高中语文必背古文

第1篇:高中语文必背古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文教学;文学素养

一、理想激发法

学生一直以来不喜爱甚至反感古文,因为古文年代久远,大家感觉陌生而且与现代汉语语言习惯差异很大。为此,在古文教学中先避开“言”即基础知识,从学习古文的“文”即思想内容或表现方法入手,强调古文对他们现在和将来工作生活有哪些借鉴意义,对他们的事业成功有哪些指导作用。例如:在高三高考总复习《烛之武退秦师》《六国论》《陈情表》等文章时,笔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发现,同样阐述一个道理,有的人说了,对方会欣然接受;有的人说了,对方却勃然大怒。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学生回答:“有的人善于说,有的人不善于说。”笔者于是因势利导:“这善于说,对每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对这几篇文章格外重视,反复诵读,反复琢磨,并由此归纳总结出容易让人接受的说理技巧。

1.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从为他人着想的角度立意,时时处处为对方得失着想,这就会使对方有一种亲切感,容易消除其防备心理,使之心平气和地读下去或听下去,并心悦诚服地接受,如《烛之武退秦师》。

2.分析自身,给对方以启示。这种方法能缩小说者和听者、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感情的沟通,而且在说理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没有过激的言辞,说理含蓄委婉,娓娓道来,容易让人接受,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3.借古讽今,旁敲侧击。这样巧妙回避了现实问题,评论古事,虽没有单刀直入地切中时弊,却在议论中处处与现实暗合,不言而喻。讽劝既含蓄委婉,又容易使人警醒,如《六国论》。

4.袒露胸襟,以情感人。这种方法就是真诚地向对方吐露自己的苦衷,以真情感染对方,得到对方的同情,从而达到请求的目的,如《陈情表》。学生不仅就这几篇文章进行总结归纳,而且又联系生活实际和人的心理特点,总结出了注意事项,如说话要注意场合,要注意对方的身份、年龄、性格以及情绪等。总结归纳之后,他们又大胆实践,如规劝同学,向老师建议时,注意采用适当的技巧。在学习古人说话写文章的技巧的过程中实现了学生对古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情境激发法

设置情境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需要,将抽象概括的内容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将枯燥的内容放在生活实际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使学习充满乐趣,从而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根据文章体裁、风格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授课形式。

三、知识传授法

近年来,古文语法知识在高考中虽然有弱化的趋势,但学生学好古文依然是十分必要的。古文语法知识考核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词类,二是句型。词类主要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中要求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文言文多义词以及词类活用;虚词需要掌握“者”“矣”“为”等十八个文言文虚词的使用。句型类别有: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变式句。

针对纷繁复杂的古文语法内容,笔者主要采用如下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归纳法。在讲授通假字、文言文多义词时,笔者要求每位同学用一个小卡片进行总结归纳。二是对比法。如古今词义的对比以及在讲解变式句中古今汉语语序的对比。三是典型例句法。把词类活用放到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例句中,学生从中去领会和掌握。这里简单介绍三种方法,但是笔者必须要强调一个关键,不管运用怎样的方法,学生一定要能够准确无误地翻译理解字词句。

四、背诵兴趣激发法

1.要充分肯定背诵在古文学习中的积极意义。几年前,背诵一度被认为是扼杀生灵的一种教学手段。这种认识被实践证明是完全错误的,是不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国学大师或各领域的骄子哪一个不是满腹诗书、出口成章。况且古文背诵既是一个积累典型材料的过程,又是一个在学生心里播下民族文化种子的过程。单从这一角度来说,重视古文背诵意义巨大。

2.古文背诵需要讲究方法。死记硬背是背诵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最常见、最简单的机械记忆方法。在高中阶段,笔者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注重如下几个方法:一是化整为零法,二是避难就易法,三是添换字词法。

3.教师的及时表扬和激励是十分必要的。目前笔者在教学中有这样一个尝试,即在课余时间组织一个古文背诵兴趣小组,希望把古文背诵作为教学的一个突破口,使学生积累更多经典文化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古文语感。

五、表扬激励法

第2篇:高中语文必背古文范文

关键词:教学;古文;兴趣;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083-01

现今的中学古文教学,采用的大多数是传统的师讲生听,教学的是字、词的诠释,字词解通了,就算完成了任务。对于文章的遣词造句、篇章结构、思想内容则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文言课教学枯燥乏味,教师几多无奈,学生几多厌倦,更谈不上智能的开发了。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要走出文言文课堂的沉闷,变枯燥为有趣,古文教学新探势在必行。

1.“趣”的导入

在孔子看来,学生的最高境界是“乐”。课堂变成学习的乐园,是文言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

1.1古典影视文化探究。如影视片《三国演义》的不间断播放,基本采用文言对话,文言氛围浓,需要学生静心去观赏咀嚼,且配有字幕,再结合原著去阅读真可谓是相得益彰、互为补充,更增强了学生的兴趣。

1.2成语探究。成语作为古文化的精粹浓缩,可谓极富文学气息,几乎任何一个成语都有它本身的特殊典故来源,值得一究,不仅可以让学生懂得它的含义,并且可以掌握更多的古典文化故事知识,真正理解并运用这个成语。如成语“悬梁刺股”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一个历史典故,掌握了一个成语的运用,还记忆了文言知识。一个“股”字,是作“屁股”还是作“大腿”解释呢?再结合课文《口技》中的“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自然,学生就意思清楚、记忆深刻了。

⒊汉字来源探究。中国的汉字来源有四种方法:象形、会意、形声、指事,此外,再加假借和转注。例如一个“忍”就是把刀刃入在心上还能挺得住,这就叫“忍”……多么形象而有文化底蕴的汉字来源呀!同时,老师也可在班级里采用猜字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2.“量”的积累

兴趣是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能有量的扩展。

2.1“量”的精选。要做好这点并非易事,原则必须是“难易适中”,否则会适得其反、降低兴趣。我们收集了近二百篇有针对性的小古文,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古文观止》,深浅搭配不一,并配有少量练习,分期给学生指导阅读,这样就不仅让学生能从量变到质变,同时也兼顾了应试,何乐而不为呢?

2.2“量”的精讲。对于古文的理解有相通之点,一些基本、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还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所以结合课内再扩展到典范的课外古文,再加以讲座收集反馈意见。当然这些精讲的文言文一定要有以点带面的效能,否则就是一种堆砌。还有,这种教学不要定位太高,没有必要把太多文言知识都放出来教。初中的古文教学只要教会入门的基本方法,更深的知识应留待以后,或者通过量的自我阅读积累来自然提高。

2.3“量”的积累。背诵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更有助于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强化对学生背诵的指导。可采用线索式板书串联起重点字词,引导学生对照板书背诵,一般来说,一两遍即可熟练;再增加难度,不看板书,闭上眼睛,进行背诵;最后通过个人抽背、背诵比赛等灵活方式进行强化。在逐段进行突破以后,就可以连起全文,进行整体背诵。

2.4化“静”为“动”。在进行一些可以通过表演来表现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时,我们应尽量让学生打破文字的安静。如进行《陈涉世家》的教学时,对于其中较为复杂的起义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夜学狐鸣、置帛鱼腹两件事,如果只从书上文字的意义进行翻译,学生会感觉很难懂。不如课前指导学生进行表演,通过形象的动作语言表现事实,在理解意思或背诵的时候配合进行,既然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快速、准确地了解事情的经过,学习起来会更觉轻松,记忆的效果也会更好。

2.5“氛围”的营造。比如可利用时间开展古文艺术周,语文课上十分钟讲古文故事,刊出古文诗刊(组织评比),张贴古语宣传语,尽量把教室装扮得古色古香,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在课堂上来几句"之乎者也"的对话……真正让学生在这种古氛围中去乐,去“玩”,去感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素养。

3.“用”的深化

“学以致用”,即学习古文的目的就在于运用。适当的古文写作既有必要,又能让我们真正窥见古文更深的底蕴,因此,古文的“学以致用”理应倡导。

3.1句子的转换。通常我们要做的是“古译今”,我们反其道而行之——“今译古”,由老师提供现代汉语句,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古文知识合理地译成古文句。

3.2小古文写作。有了上阶段的“今译古”,自然小古文的创作就会“水到渠成”了,但对于古文知识尚浅的初生来说,这毕竟是一种难度较大的“挑战”,因此,老师基本不作严格要求。

“用”是最高目标,但并不是说古文写作便是研究中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毕竟这是一种高难度要求,我们鼓励学生去尝试,甚至也想挖掘有潜力的学生作更高的培养。

第3篇:高中语文必背古文范文

现代儿童为何要读文言文?我想其中的原因至少有三:1.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世代传承的主要载体。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是炎黄子孙必须继承的无与伦比的瑰宝。因此,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了解文言文,并且力求读懂文言文。2.学习文言文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的质量。文言文语言简练,内涵丰富,许多文言名句格言特别是一些常用的成语,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不仅可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改善和提高语言表达的质量。3.学古文可以丰富人的文化内涵,不仅可以让人明白许多深刻的哲理和基本的为人处世的礼仪,还能了解许多历史人物、史实、风俗、典故等文化知识。多读古诗文,就容易“知书达理”,其言谈举止就会显得温文尔雅。怎样指导现代儿童阅读文言文呢?首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教学文言文,首先就是让学生读,一遍又一遍地读,一直要读到滚瓜烂熟。

这样一遍一遍机械地读,会抑制学生的兴趣,当然不能机械照搬。但我们必须懂得多读、反复读,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教学中,教师对“读”的指导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先是读正确,即帮助学生读准古文中难读字、生僻字的字音,扫除朗读的障碍;再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主朗读,把文章读连贯读通顺,通过反复朗读,“感悟”文章的大意,把文章读成一个整体。其次,指导学生理解。古时候一些开明的塾师其实也反对儿童死记硬背,在蒙童熟读文章以后也重视逐词逐句串讲文意,称作“开讲”。塾师串讲的目的在于使蒙童理解和把握文意,并不在乎提高蒙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其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解灌输为主。现代语文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该提倡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教学。根据我的总结,小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主要有三:一是对照课文中的注释理解文意。现在课文中编写的文言课文或供少年儿童阅读的文言读本一般都附有注释,充分利用好这些注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大部分难理解的词和句子(现在有些教材或课外读本中的文言文还给出了白话文大意,这样当然可以降低文言文阅读的障碍,但是这样的方式对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是否有利,还值得研究)。二是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并“猜”出不理解的词与句子的意思,这是许多教师教学文言文时最常用的方法———猜读。所谓猜读,就是让孩子们联系前后文,猜一猜文中的词或句子是什么意思。与现代白话文不同,文言文中的用词大多为单音节词,而且古今字义也有不小的变化,但现代汉语毕竟是在文言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词语中的许多双音节的语词与文言单音节的语词有着内在联系,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做一番深入思考,常常可以“猜”出大部分词语的意思,这种能力可以为学生今后阅读文言文奠定扎实的基础。三是不求甚解,其实这也是一种读文言文的非常实用的方法。现在不少教师教学文言诗文追求字字落实,在讲解字义句义上花费大量时间,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可嘉,却不一定值得肯定,因为花费的时间与收获不成比例。其实成年人阅读文言文,包括阅读文白相间的古白话文小说,也不是字字落实,句句解义。读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很简单,跳过去,说不定读到后面,突然就明白前面词句的意思了;即使全部读完还不懂也没啥关系,因为个别词句不理解并不影响对全篇(文)的理解。其实,我国古代典籍中解释不通或不能解释的词句大量存在,有些词句的解释专家们也众说纷纭、争论不断。比如,“易经”之“易”,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不同的解释,并不会动摇其经典的地位。

于丹解读《论语》之所以会受到部分专家的批评,就是因为对一些语段各家有不同的解读。陶渊明提倡“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效率,教师也可以少费许多口舌,从而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的朗读背诵上。再次,指导学生熟练背诵。我听过不少教师讲解文言文课文,对文言文教学理解比较深刻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前一般都设计有背诵环节,遗憾的是,往往由于没有时间匆匆而过,显得浮光掠影,远没有达到人人都能背诵的程度。古人读书必定是先能背诵,再讲意思,将背诵视作儿童学习文言文的第一要务。他们认为,儿童开始读文言文,对读的书可以不完全懂,但是读了若干年,一旦豁然贯通,不懂的全懂了,而且是“立体的懂”,关键就在于熟练背诵,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现代人学习文言文注重理解,但忽视了背诵,对学生文言文语感的形成以及今后阅读理解文言文,都是不利的。如果只是追求文章内容的理解,以便使文中故事走进学生的心里,达到思想道德教化的目的,那么学白话文课文效果会更好。读文言文的价值更在于熟悉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言表达形式,在于培养文言文的语感。从这一目标出发,那么小学文言文教学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解读可大大压缩,多一些时间让学生背诵,最好能做到人人都能熟练地背诵。熟读成诵,是古代蒙童学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是否也应该成为现代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我认为,评价一堂文言文教学课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这堂课给学生留下什么痕迹,具体说就是对学生今后阅读这一类作品是否能产生迁移。前几年浙江一位教师上的《猴王出世》引起很大的争议,这堂课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欣赏古典小说的语言”这样一种阅读的方法,教学目标和意图非常明确。但是,我认为这一目标设计,过高估计了小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小学生读原版的古典名著,最大的困难是语言障碍,不少学生因为语言理解比较费劲就不读了,这样就始终不能走进经典。对大多数还没有接触或者刚刚开始接触古典名著的小学生而言,教一点如何“读懂”的方法策略似乎更有必要,因为流畅地阅读是基础,阅读时没有或少有语言理解的障碍,学生才可能喜欢去阅读。至于文言文的阅读欣赏,应该是在大量文言文阅读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有这样一句话:“操千曲而后晓声,舞千剑而后识器。”文言语言欣赏必须以大量的文言文作品阅读以及相当的文学素养和认知水平为前提条件。因而,对文言作品的语言欣赏应是高中语文甚至是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我国传统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也是“止能讲其大义。若欲博综精研,可俟入大学堂后为之”(《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当下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教学的要求,也只是“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不要求对作品语言进行研读分析。如果以为学生通过一堂课欣赏了这样几个句子,以后就会这样去阅读古典文学作品,那就过于天真了。即使是作为成年人的语文教师,通过这样一堂课的训练,也未必就能独立欣赏文言作品的语言。

作者:吴忠豪

第4篇:高中语文必背古文范文

【关键词】高考背景下;高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0引言

高三是学生人生中最重要的时间段之一,学生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高考的到来,为自己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就语文高考而言,古诗词是语文高考的重要内容,而古诗词的考点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又是重中之重[1]。但是从当前我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和背诵,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上关注不多,对学生的高考十分不利,需要引起重视。

1高考对于高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高考制度也开始出现细微的变化。对于高考中的语文学科而言,考试的内容更加灵活,考试的重点也从单纯的古诗词记忆转变为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考察,包括对作品的整体分析能力、表达技巧、语言技巧以及作品的深刻内涵理解分析等[2]。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必须要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为高考的成功做好充分的准备。

2高考大背景下高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对策

2.1把握古诗词的外在特点进行鉴赏

古诗词的鉴赏包括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其中,外在是基础,内在是升华。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时,首先要从古诗词的外在特征方面出发,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古诗词的外在特征指的是古诗词的韵律,这种独特的外在特征赋予古诗词更加独特的文体特征,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指导学生加强对古诗词韵律感的把握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把握古诗词的声调和押韵,以此提高学生的古诗词语感,并在语感的基础上加强对古诗词内涵的了解[3]。语感对于语言学习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大声朗读古诗词的同时,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律美和语言想象美,可以无形中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自己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因此,教师可以从古诗词的朗诵训练着手,培养学生的语感。

2.2把握古诗词的内涵含义

每一首古诗词都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或“托物言志”,或“寄情山水”,或“借古讽今”…当然,不同的古诗词包含的具体内涵是不同的,而古诗词中究竟反映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则需要学生进行细细地把握。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做到的是,明确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点不仅仅是让学生进行整篇古诗词的背诵,也不是让学生记住整篇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而是指导学生对每一句诗词进行把握,从诗词的写作手法、营造出来的意境以及表达方式等方面着手,帮助学生对个别字词进行把握,然后对诗句进行把握,最后才是对整篇古诗词内涵的把握。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理解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提高[4]。例如,《琵琶行》,这是一首千古流传的佳作,虽然其最精彩之处在于写琵琶女的琵琶技巧以及琵琶营造的意境,但是全文每一句均富有丰富的内涵,值得学生进行仔细地品析。如“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看似一句简单的情境描写,却反映出了琵琶女对于辛酸往事的痛苦记忆。其中的“忽梦”实非偶然,“梦啼”也并非真的指梦境,而是情感的再现和回忆。此外,通过这一段文字的简析,结合当前诗人自己的现状和社会背景,我们也可以认识到,诗人这是借助琵琶女的故事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将琵琶女的身世和自己的遭遇相映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表现作品的深刻主题。

2.3重视古诗词的背景分析

在古诗词鉴赏能力中,时代背景对于古诗词的解析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诸多的古诗词中,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发生的故事背景在宋宁宗开禧元年,当时韩腚兄凑,正积极筹划北伐,辛弃疾被重新录用。但是表面上看辛弃疾是被朝廷重用,实际上不过是号召的幌子,因此辛弃疾感到忧心忡忡,提出的政治意见也未被采纳,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本首词[5]。从故事背景我们就可以看出,文中主要想要表达的也是词人为国担忧以及对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的不忿。最后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正是以廉颇自喻,画龙点睛。因此,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当时时代背景的分析,以便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应该要转变过去的教学观念,不仅要重视学生对文章的记忆和理解,更要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为学生的高考和全面发展做好准备。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指导学生从古诗词的外表特征和内在含义两个方面着手,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凡慧,杨勇.试论“读”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128-130.

[2]祝梦希.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诗歌的阅读鉴赏[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24-27.

[3]朱霞.谈情景教学法在古诗词鉴赏中的有效应用――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J].教育观察,2012,08:63-64.

第5篇:高中语文必背古文范文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必要性

1.我国古诗词文化发展的需要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体系中的精华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主要呈现方式,对于深入了解我国历朝历代文化发展特性,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特色和特定的诗词作者的思想感情、心态情绪等都有直接的影响。在现代社会,我国的诗词文化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而弱化,且古诗词的生涩难懂以及其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厚也给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带来了不便,这就导致古诗词文化发展出现了断层。

古诗词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和精华,继续传承下去很有必要,这就要求我国教育体制强化古诗词教学效果,提升古诗词教育要求,要求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打下基础,做好铺垫,为古诗词文化的发展开创良好局面。

2.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需要

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其进行古诗词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水平和语文兴趣有直接作用。尤其是强化学生的古诗词审美水平能够起到净化心灵、升华精神、提高个人美学理念和素养的能力。学生的古诗词文学艺术鉴赏和运用能力提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的理念、主张、价值观念和思想就可以由此渗透传递给学生,在学生心目中形成深刻的印象,这是提升初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更好的文学修养、文学素质的重要保障。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1.意境教学的渗透,提升初中生的美学鉴赏能力

我国古诗词是一门非常博大精深的文化,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学典故、文学理念、文学修养、历史背景,也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性格特点等内容。如果单纯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教学,很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这个工作量过于庞大且容易引发学生的反感。执教人员可以考虑以塑造意境、分析情境的方式,再现古诗词中的意境美,让学生直接面对这种意境和情境,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提升。

以李白的《赠汪伦》为例,这个故事很简单,也很生动,蕴含了真挚的情感,对初中生来说也更容易理解。老师可以为大家模拟这个场景,让大家体会这一赠别诗中大诗人李白的细腻情感,感受那种质朴的情怀。还可以从中延伸出友情的可贵,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的友情之道,对比分析古今友情文化的差异。简单的一首诗,蕴含的道理、话题和文化背景非常丰富,学生若能深刻了解这首诗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色,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对于强化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水平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2.情境演绎教学,真人仿古感悟其中的文化情怀

初中生本身的语文文化水平、文化素养并不算高,对古诗词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也十分欠缺。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要通过文字性的介绍来深刻的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内涵是非常困难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以情境演绎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通过现场演绎来了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了解其思想感情。

比如,孟浩然的古诗《过故人庄》,这个故事在情节上也比较简单。语文老师不妨以此诗中的内容为剧本,找几位学生进行现场演绎,两个故人,或者创意性的加入一两个仆从之类的,共同演绎故人见面,彼此热烈庆贺的场景。这个场景很简单,演绎起来并不难,但是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让负责不同角色的学生私下去查课本、找资料,了解诗词之中的文化典故和文化背景。比如,重阳日、就菊花、话桑麻等所代表的意义。通过这种生动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进学生对诗词文化内涵的了解。同时还能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古代友人之间的热情招待的场景,感受古代的待客情怀。

3.基础知识的趣味化培训和强化

扎实的古诗词功底是提升学生的古诗词文化修养和水平的基础。在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扎实的功底和基础知识是大前提,也是必要条件。教师要立足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入手,开展教学方式的创新。

死记硬背的方式可以继续应用,从古诗词的博大的文化底蕴来看,通过死记硬背来强化记忆,强化对古诗词、典故、词义的了解和古诗词分类、用法的了解,这种方法虽然笨拙,但对于在短期内强化学生的古诗词水平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以更科学合理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热情。比如,进行合作式教学的新尝试,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给出一首古诗词进行探析和讨论,让学生在一定的期限内给出关于古诗词的解读和赏析。让学生自发搜集资料、整理素材,探讨对古诗词进行学习的心得体会、经验成果。

课堂提问也是督促学生积极掌握古诗词基础知识的有效尝试。不过建议改换提问方式,避免形成过于紧张的教学气氛,可以通过较为宽松愉快的方式进行提问,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对回答错误或不完善的同学也不必指责,可以给与学生查阅资料的机会。提问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养成不懂的问题及时查,不明白的问题及时问的好习惯,引发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关注。

第6篇:高中语文必背古文范文

关键词 语文 基础知识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Chinese Basic Knowledge Accumulation Method Analyse

WANG Zhibo

(Panjin No.2 Middle School, Panjin, Liaoning 124000)

AbstractLanguage based on the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in language learning plays a vital role in teacher supervision and proper guidance in time is necessary. Sustained accumulation of basic knowledge to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language, there is no doubt the kind of effective practices.

Key wordslanguage; basic; method

学习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少了这两点,想取得优异的成绩是很困难的。对懒惰而又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而言,教师的及时督促与正确指导是十分必要的。持之以恒地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对他们提高语文成绩而言,毫无疑问是种行之有效的做法。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帮助并带动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呢?

1 聚沙成塔

人们都懂得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道理。荀子在《劝学》篇中也说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都说明要有所成就离不开点滴知识的积累。对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一是时间上;二是空间上;三是内容上。

时间上,引导学生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积累。例如,路上可以背一背古诗文,看电视或阅读中可以纠正一下错别字或是积累一些文化常识,晨读时间可以读背课文。特别是上课预备铃后的两分钟,完全可以用来背诵一段高考必背的古诗文。任课教师或课代表认真组织学生背诵,这样既可帮助学积累巩固知识,引导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又遏制了一些同学课前说话、打闹等不良习惯。在帮助学生改掉缺点的同时又培养了一种学习习惯。

空间上,可以利用学习园地、墙报、班报或者黑板一角。以黑板一角为例,每日写上一些基础知识,学生在不经意间就会看到,无意识中就记住了这些知识。

内容上,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只要遇到新知识点就讲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有计划的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例如,在课前安排学生讲一个成语。要讲出它的出处及相关的成语故事,然后讲解它的意思及用法,最后用该成语造个句子。文言文常见的120个实词以及18个虚词,课上遇到一个就讲解一下并加以强化。诗词赏析亦是如此。点滴知识汇成细流,涓涓细流形成江河。只要坚持不懈,终会汇成知识的海洋。

2 化整为零

对于大篇幅的古文背诵或者需集中大量时间才能攻克的知识点,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各个击破。如高考复习中的古诗文背诵、诗词赏析、成语辨析及运用和古文中的120个实词及18个虚词的运用等,集中突击复习,总结规律是一种有效的办法。可是,如果学生平时没有注重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那么在集中突击复习的时候就会遇到困难,因而极易产生厌倦畏难情绪。要是把这些知识点科学合理的分散安排在高一及高二的晨读或自习的学习过程中,事先加以强化巩固,那么在高三的高考复习中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成语辨析及运用为例,高考涉及成语400余条,可将其化整为零。教师每天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带领学生复习几条成语,先要求同学齐读成语的解释及正确的例句,然后听写成语,最后强化易错成语。这样,降低了难度,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在教师的鼓励督促下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同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同,差异性较大,那么可以将这个集体化整为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其分成若干小组,然后有针对性地督促他们积累相关的基础知识。在每次阶段考试后要对学生的答卷情况做细致的分析,具体落实到每道小题的得分以及相关的知识点上。根据学生的具体失分情况,做分析,之后,督促其进行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弥补其知识点的缺陷。例如,对于六科总分排名靠前而语文单科成绩靠后的同学,笔者就安排他们负责批改双周测验试卷或平时的小测验;对于名句填空得分最低的几名同学,则安排他们批改每周的古诗文默写。直到下一次阶段考试成绩分析结果出来后,根据学生失分情况再作调整。对于极个别情况,也要尽力为其想一些解决办法。

3 循序渐进

基础知识的积累要有规划,要注重知识的整体性与联系性,由浅入深,循序进。

仍以古诗文背诵为例,笔者先要求学生齐读、抄写,再要求他们背诵、默写;先解决简单的,后攻克繁难的;先解决初中的,后完成高中的。对于辽宁高考考试说明推荐背诵的64篇古诗文,高二下学期课程结束后,笔者将这64篇古诗文按教材先后顺序排版、打印,下发给学生。利用晨读或者课前5分钟时间,先由教师范读,再与学生共同校对,然后学生齐读。课后学生自己抓时间背诵,先易后难,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篇目背诵。每周完成一定量的背诵任务,短篇限2―4篇,长篇可以选1、2段。每周固定一节课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要求学生逐一过关,教师认真记录。在这节课中,学生在完成背诵任务的同时还要将所背诵的内容先抄写一遍,然后再默写一遍,以确保学生有所收获。下课时将所写内容上交,有专门负责的同学进行批改、评分,最后交给教师复查。当学生的背诵任务完成三分之二以后,教师利用每节语文课前的几分钟时间再次带领学生齐读这些古诗文(按背诵材料先后顺序,每日定量),读后,要求能背诵下来的同学默写,其余同学可以抄写。写完由同座互相批改,之后上交,再由专门负责的同学进行复查、评分,最后仍交给教师抽查。背诵任务完成之后,将这64篇古诗文重新排序打印下发,按篇幅长短组合,列入晨读计划,以利于进一步复习巩固。

只要把握知识的结构规律,注重其内在联系,结合学生实际去安排,循序渐进去做,是会取得效果的。

4 持之以恒

学贵有恒,行百里者半九十,没有这种坚持到底的精神,很难取得最后的成功。基础知识的积累行为更要坚持到底,决不能半途而废。任何一种知识积累活动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激励学生坚持下去,并要不断改换形式督促带领学生继续积累。

第7篇:高中语文必背古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101-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进行改革,并且具体到语文教学中的各个部分的内容。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也要做相应的改革,才会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特点。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下,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提高考试的成绩”这个中心来进行,在语文考试中,古诗词的考试形式主要是默写或者一道古诗赏析题,所以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也就是为了提高语文的考试成绩而展开的。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古诗词的教学以学生的背诵为主,全然不顾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这种不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背诵是很难让学生记忆深刻的。不同于其他的知识的学习,古诗词的教学需要一个持久的过程,重在于学生的积累,语文学科的成绩的提高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真正有了量的积累过程,才会有质的过程。总之,针对当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引起重视,并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古诗词教学形式的单一化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内容看似比较死板,一些教师甚至还抱怨难以进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化发展,因而还是一如既往地沿用老旧的教学形式,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这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在一时还能取得点成效,但久而久之必定会产生弊端,不利于学生的古诗词的学习。比如说是在教授初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一首古诗词时,绝大部分教师遵循的教学过程是,先介绍作者,再介绍创作背景,然后让学生自由读几遍,最好能够在课堂上就背诵下来,再依照“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形式逐句分析,最后再说一下此诗的主要思想内容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许多学生本来就对古诗词不感兴趣,如果一直沿用这样的古诗词教学形式,那么势必会让他们感到枯燥,更加没有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了。何不创新一下古诗词的课堂教学形式,比如在这首诗中,可以采用古诗词情境教学的形式,通过营造一个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意境,来帮助学生体验主题思想感情,以此来达到古诗词教学的目的。

2、古诗词的教学没有联系生活实际

语文学科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语文教学不能脱离于生活实际,古诗词的教学也是一样的。古诗词教学中的一些情感的体验要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更容易体会得到,例如在进行教授陆游的《游山西村》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来理解,学生应该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做题或者遇到困难时,突然发现希望和解决的办法就在前方,这正是这两句诗联系生活实际所能得出的感悟,对学生来说,这才是容易理解的。但是现在的一些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没有联系生活实际,不利于学生古诗词情感体验的增加,也就不利于理解古诗词。

3、古诗词背诵与默写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与主要的检查形式

现在如果随机地问已经参加工作的人对中学阶段的学习记忆最深刻的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会说是古诗词的背诵与英语单词的听写。可见古诗词的背诵一直以来都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且古诗词默写是其重要的检查方式。但是这种不是在学生充分理解诗词内在深刻含义的基础上的死记硬背,既要花费学生的大量时间与精力,效果可能还不是很好。

二、解决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的对策探讨

1、首先教师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

语文是一门比较“笼统”的学科,具体在教学上,虽然有整个比较全面的语文教学大纲,但对于具体的知识教学内容上,却没有恒明确的教学课纲,这就容易导致一些老师对有些知识内容的不够重视,及时在最后的复习课也没有抽出专门的时间段来进行复习归纳,而是把其融入到其它的教学内容中去。古诗词教学就容易出现这种状况。所以要改掉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教师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

2、积极运用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多媒体设备来进行古诗词教学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今后教学改革的重点与主要内容。古诗词的教学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增加古诗词教学的形式。可以通过其图像、视频、声音等多种呈现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拓宽学生的古诗词知识面,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

3、要注重古诗词的生活积累

语文要注重积累,古诗词也一样,要重视古诗词在生活中的积累。当在平时的生活中听到某一句比较好的诗句时,可以有意识地记录下来,在平时的阅读中发现好多诗句,也可以摘录下来,并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整理,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诗词底蕴。

4、要积极把学到的古诗词运用起来

学习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运用。古诗词的运用不仅可以在语文作文写作中,还可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只有经常地运用,才会深刻理解其中意思,也才会记忆深刻。

总之,古诗词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属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如何让学生在现代化的环境中积极学习传承传统文化里的优秀部分,应当是一个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视的问题。同时初中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思想意识的人文性的学科,而古诗词教学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这种人文素质与思想价值观念。所以,古诗词教学值得语文教师进一步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赵瑞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26)

[2] 陈静静.试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6)

第8篇:高中语文必背古文范文

古诗词又回到了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会说:“这首诗必考,你们没有好好看《诗词大会》?不要求你们像武才女一样,但是要考的一定要背下来。”

古诗词在教材中

孔子独自站在屋里发呆,他的儿子孔鲤小心翼翼从走廊路过,孔子叫住他,问:“学诗了吗?”孔鲤怯声回答:“还没有。”“不学诗就不会表达。”孔鲤赶紧跑回去学诗,以提高自己说和写的能力。孔子所说的“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指出诗所承载的教育、教化功能。

现在社会中,诗的作用被语文教育替代了。作为语文教育重要载体的教材,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语文学科建设和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古诗词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部分,在语文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呈现了阶梯状的发展,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单一到多样。1949年到1956年,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古诗词一直未被选中,直到1956年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才有《悯农二首》《桑妇》《田家》等古诗的纳入。初中教材中《唐诗十首》、《词和曲六首》、《木兰诗》等古诗词的编入,才标志着古诗词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正式出现。其中,《悯农二首》的作者李绅未必人尽皆知,但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可谓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小时候,家长带着孩子到田间地头,指着太阳说:“告诉你,什么叫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什么叫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回家后,每次吃饭都会想起剩下的几句。

到2000年之后,《小学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也发生了诸多变化,每个阶段对古诗词的背诵都有明确的规定,并在附录里列出了80篇古诗~背诵篇目。初中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在附录里列出了50首背诵篇目。根据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阶段要求背诵古诗词70篇,初中阶段背诵古诗词50篇。

《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非常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及古典文化的传承,从最初的语文教材没有古诗词选编,到现在明确规定篇目,语文教育中的古诗词比重在不断增加。然而,相比于其他的文学体裁,古诗词并不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体裁,很多学生仅仅是对古诗词的故事背景和影音资料感兴趣。同其他文科类课程一样,古诗词教育受困于考试的要求。毕竟,古诗词在语文考试中占不了多少分。

古诗词在考试中

“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篇验之。”这是《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原序》中的话,常被当作劝学名句。现代语文古诗词考察中,可以认为是“背熟古诗词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考。不信试之。”

现代语文教育对古诗词的考察可以认为是以背诵为主、赏析为辅,和古代有很大的不同。从唐代开始的科举考试打破了传统的社会阶层固化的壁垒,其中进士科的地位尤为尊贵。进士考试最初是以六朝时期流行的骈文为主,这种体裁辞藻华丽、内容空洞。考生们于是就搜集历年考试题目,汇编成册,类似我们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将它们一一背诵下来,考试的时候只需“搜诀略尽,临时剽窃,窜易首尾”。考生们死记硬背,考试流于形式。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诗赋的考察成为了进士录取的主要标准,这也为唐代诗歌的繁盛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契机。

在现代语文教育中,古诗词的存在方式是阅读,考试的要求是识记,就是根据《课程标准》中推荐背诵的篇目,直接进行名句默写。其次还有理解和综合分析,通过古诗词阅读,积累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古诗词也就成了现代人了解古代人生活状态的载体。毕竟,现代的主流文学体裁是白话文,古诗词早已潜移默化的进入了各种文学体裁中,它本身就成了一个精美的艺术品,供人赏析。

备受恩宠与冷落的诗人们

唐代“以诗取士”,以至于唐代“三百年中能诗者,不啻千余家”。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由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的《全宋诗》共收录9225家,3785卷,27万多首诗,4千余万字。在唐宋古诗词的基础上,元、明、清三代虽然文学体裁各有侧重,但也是名家辈出、精彩纷呈。

在现代古诗词教育中,语文教材作为其重要载体,语文课堂作为其重要的场所,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进行诗词选编,难免会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问题。古代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有些受到语文课的恩宠,有些则遭遇冷遇。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分布就朝代而言,集中分布在先秦、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清几个时期,不涉及两汉和明代。其中唐朝收录35首,占总量的一半以上,宋朝次之,共收录19首。其余朝代古诗词选编数量较少,而以元曲著名的元代古诗词仅有一首选入。这样的选编似乎印证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刻板印象,给学生以一种诗词只有唐、宋的错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收录数量最多的依然是唐、宋两代,共收录68首,占总量的79%,五代诗词最少,仅收录1首。在众多入选语文教材的古代诗词作家中,李白、杜甫和苏轼无疑是最受课堂宠爱的。在义务教育阶段,这三位名家共有32篇作品入选,其中李白最多,有13篇。在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白那首《静夜思》。

第9篇:高中语文必背古文范文

我们以诵读经典为主渗透常规语文朗读,来促进现代文的学习,实现了不一样的课堂与教学效果。对此,浅谈一下经典诵读的教育意义及策略。

一、经典诵读的意义

1.诵读经典,培养新时代君子

社会实践证明:经得起时间考验而对品德教育起到深远意义的,就是传统价值教育。我们中华文化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有“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有“自强不息”“厚得载物”的个人与社会的健康互动之道;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的“仁”“孝”“家庭和谐”等传统价值观远传欧美,发扬光大。甚至在新加坡的教材中还编进了100多个中国儒家和东方传统价值观的故事和典故。因此,无论从历史的责任感还是从时代的需要出发,必须通过倡导中学生诵读千古美文,引领学生们争做新时代的君子。为此,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成了我们必然的选择。

2.诵读经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叶圣陶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经典与现代文的阅读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鲁迅、茅盾等老一辈文学大师,他们青少年学习的文言文为他们深厚的文学功底的建立打下了允档幕础。我们的学生每天读经典,耳濡目染,被文化的韵味而感染并陶冶情操,丰富语汇,他们在作文中就可以引经据典,增强文章的文学底蕴。

3.诵读经典可以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我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都是自幼学诗,在“修身”上下功夫,立志“治国平天下”,心忧国家、心忧天下。做地方官,一般都有造福一方的德政;身居庙堂,则力主改革弊政,励精图治;在生死关头,则毅然决然走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路。当他们“治国平天下”的宏愿屡遭挫折甚至身受重重磨难时,就愈加深切地忧国忧民,感怀时事,从而写出震撼人心、名传千秋的诗篇。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中知道了该如何学习;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懂得了孝敬父母;在“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中知道了怎样做人;在“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中懂得了团结合作的重要;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句中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

二、激发学生诵读经典兴趣的策略

1.抓住教育契机融入活动

如在进行普通话的宣传中,组织一次古诗文朗诵比赛;为纪念节日,让学生朗读一些相关的古诗文等。可以因势利导开展活动:如让学生看一组图片去联想所学过的古诗文;利用课余游戏进行小竞赛――背诵学过的古诗;在课前准备时间进行小组背诵古诗文挑战赛;利用早午读时间进行古诗文唱和……

借助传统佳节开展活动。春节、元宵、中秋、端午、重阳等都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为庆祝传统佳节可发动学生收集有关的经典诗文,或摘抄,或交流,或办手抄小报。让学生在庆祝传统佳节的过程中,既了解了我国传统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又积累了经典文化。

2.诵读,领略古诗文独特的魅力

古典诗词特别适合诵读。指导学生朗读时按诗歌节奏“摇头晃脑”一番;背诵时则闭上眼睛,在摇摇晃晃中体味诗歌的情感底蕴及生命内涵,感受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充分体会文思、文理、文情、文气,产生共鸣,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激发对诗歌乃至语文的兴趣。如《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等都表达了一种很高浓烈的思乡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同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指导情感朗读时。教师以适当的语言,创设意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再配以古筝或琵琶曲,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让学生反复吟咏,逐渐拉近与诗人的情感距离。

3.通过不同形式的背诵,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第一,表演性背诵。经典诗文不是无情物,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增进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八年级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当背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教师除了指导他们背诵的语气外,还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恰当的语气和体态语能促进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加深印象,提高兴趣。

第二,理解性背诵。它是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如将诗分为写景诗、言志诗、叙事诗、抒情诗等,每一大类还可分成若干小类。如“观自然风光,游山水园林”类的写景诗――《山行》等;“播种理想、放飞希望”类的“言志”诗――《渔家傲・秋思》等。引导学生理解性背诵能促使他们分类清,背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