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范文

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第1篇: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陕西旅游业 现状 因素分析 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陕西是旅游资源大省,旅游业一直是陕西的支柱产业,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已成为目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陕西旅游业的现状

十三朝古都的深厚底蕴,赋予陕西“中国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称号。 早在1980年代旅游业初兴起时,陕西就凭借诸如兵马俑、法门寺、大雁塔、古城墙等知名的人文旅游资源,一跃而成旅游大省,享誉中外。然而近年来,正当国内外旅游业蓬勃发展时,陕西旅游发展却呈现出与资源不符的缓慢状态。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目前陕西的旅游收入不仅早已不能和昔日并驾齐驱的北京、上海相比;而且也远远落后于同为西部省份的云南、四川,尤其是云南旅游不论在国内旅游收入上还是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上均已超过陕西。

表1 2000年~2005年全国主要省市旅游收入及增长率对比表

资料来源:历年各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各省市旅游统计便览整理(旅游收入由国内旅游收入与国际旅游收入加总获得)。

因而相对于陕西旅游资源,无论从年接待量还是从旅游收入及增长率来看,陕西的旅游业均发展不足,有待提

升。

二、影响陕西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1.旅游市场主体弱小、竞争力弱

陕西地处西北,经济发展较慢,旅游业长期投入不足,与之配套的文化、娱乐、交通、通讯等建设落后。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对游客在住、食、游、购、行五方面的调查,约有50%以上游客表示不满,有61%的游客对陕西旅游的总体评价为一般。旅游业的投入不足是导致陕西旅游市场主体弱小、竞争力弱的关键因素之一。

表2 游客评价调查表

数据来源:李钒、韩芳《陕西旅游业的现状与发展思路――陕西省旅游市场的调查与分析》

2.旅游产品综合开发不足,后继产品开发不力

陕西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点)已达170多处,但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雷同。多年来陕西基本上都是以文物旅游为主体的旅游产品,游客来到了这些文物景点,只能全神贯注地听讲解员讲,静态观光和动感体验未能结合,感觉单调、辛苦。

而陕特的自然资源如大陆东部最高山峰――“六月积雪”太白山、汉中南湖、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的故乡――佛坪自然保护区、生物基因库――秦岭自然生态保护区等,却一直掩盖于人文资源之下少为人知,导致了形式上的旅游产品种类单一,后继产品的开发不足,人们对于陕西旅游的印象至今停留在“白天看庙,晚上睡觉”这个层次上,产品结构没有形成持续吸引力。

3.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旅游目的地单一

各市之间旅游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国际旅游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从表3可以看出,西安接待的国际游客一直占全省的70%以上,国内游客占39%以上。陕南、陕北和关中东西两线尚未与西安形成有效的互补之势 ,不但浪费了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也阻碍旅游产品群吸引力的构筑。对此云南刚好相反,构筑以昆明为中心旅游集散地,辐射周边丽江、石林等著名景点的形成旅游网络区域,从而增加了游客逗留时间和旅游收入。

表3 2001年~2005年陕西、西安接待游客数量表

资料来源:历年陕西省及西安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三、有关陕西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对策一: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投资力度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陕西应抓住机遇,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在解决旅游业的资金问题时可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政府通过适当的方式指导和支持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降低商业性投资成本,营造适宜社会资金投入的氛围。对公共投资之外的经营性项目,主要通过市场运做,社会融资的渠道。如建立股票资本市场、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建立旅游服务信贷金融机构、鼓励企业个人投资旅游等来完成。

对策二: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改善旅游产品结构

陕西旅游资源的最大特点和基础是文物,因而陕西旅游要大发展就必须“依托文物”,利用陕西文物古迹的垄断地位和已有的知名度,在保护和开发文物旅游资源的同时,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次开发,增加增强产品的参与、体验性。另一方面又必须“超越文物”,针对市场需求,除观光产品外,还要开发休闲、娱乐、健身等多种功能的旅游产品,使旅游产品多样化。陕西地处中国腹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可以依据自然条件进行区域整合,建设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旅游板块,如:发挥陕南汉水流域和巴山地区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建设具有陕南休闲生态旅游板块;依托秦岭独特的资源,打造秦岭生态旅游板块等旅游景区。

对策三:整合旅游资源,开展区域合作和联合促销,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旅游网络

“十五”期间,陕西投资160亿元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状况已经发生质的飞跃。交通的发展必然促进旅游的发展,以西安为中心点,将周边市区的旅游资源串连起来形成旅游网络的时机已经成熟。陕西应以此为锲机,有意识的整合旅游资源,借助优势叠加和资源互补,充实旅游活动内容。同时,开展区域合作和联合促销,从而强化陕西旅游形象并丰富其内涵。陕西近年来根据旅游资源特点,开发了六大旅游板块就是很好的尝试。

对策四: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开发新的客源市场

陕西旅游业要向纵深发展,必须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开发新的客源市场。首先,随着中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陕西应抓住机遇,积极开发新的客源市场。其次,加大著名景点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旅游资源等的申报推介工作,提高陕西旅游产品品牌品位。最后,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注意创新,运用整合营销、网络营销、突出产品、突出沟通,注意国际国内市场相结合,从深度广度上下功夫,把陕西旅游资源大省真正变成旅游经济大省。

四、结语

发展旅游产业的实质是通过开发旅游资源,打造旅游产品,来吸引客源,从而拓宽并稳固旅游市场,带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因此陕西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对旅游资源进行更为有效的配置、管理和利用,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大旅游产业,从而实现旅游业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碧:关于发展陕西旅游业的思考[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第15卷第一期2002.2

[2]李钒韩芳:陕西旅游业的现状与发展思路――陕西省旅游市场的调查与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3]马瑞妮:发展陕西旅游浅析[N].中国西北旅游网,2005.3.29

第2篇: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旅游企业 空间区位选择

    旅游企业区位是旅游企业活动的空间。笔者将研究旅游企业活动的场所及场所选择过程的理论称为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理论。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旅游企业空间区位现状分析,主要指旅游企业区位的空间分布现状和关联分析;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预测,指旅游企业选择某一空间区位,其在该区位的经营成本、利润、客源市场等预测;旅游企业空间区位决策,指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和区位空间秩序的决策。

    白光润(2004)把区位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区位三种。对于旅游饭店、主题公园、会展旅游类旅游企业来说,其空间区位选择对其生存与发展尤为重要,本文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旅游资源区位因素

    旅游资源是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旅游资源禀赋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旅游吸引力,拥有全国甚至世界吸引力的核心旅游资源就会吸引相关的旅游企业形成集聚现象。到目前为止,尽管兴造了很多人工的主题公园等景点,但是资源禀赋的优势仍是核心旅游产品中不可替代的关键因素,核心旅游产品的区位也就决定了旅游产业集聚的区位。

    旅游资源区位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主要有:旅游资源区位往往就是旅游企业区位。旅游景区(点)型旅游企业需要依托旅游资源来开发核心旅游产品;旅游度假型企业需要依托良好的自然与生态环境营造旅游度假氛围而定位在旅游资源所在区位。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状况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空间布局状况。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可能呈现出带状、圈状、点-轴状、星云状、梳状等不同形态。由于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是长期的过程,而且在一定区域内旅游资源空间集聚的现象非常普遍,如世界遗产地、部级风景名胜区、部级历史文化名城等地域往往是旅游资源的集聚地。旅游资源的集聚会带来旅游产业的集聚,旅游资源的空间形态对旅游企业空间布局形态产生重要影响。

    旅游企业空间区位对旅游资源区位也会产生影响。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主题公园景区等主题景区的开发与建设使原本不是旅游资源区位的区域被开发成着名的旅游区,如杭州沿杭州湾区位目前已开发成主题公园与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旅游企业区位的形成对原本缺乏旅游资源或仅为潜在旅游资源的区位被开发成旅游资源区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旅游市场区位因素

    市场泛指产品销售场所。本文提到的旅游市场主要指旅游客源市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旅游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旅游者数量。旅游市场区位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主要有几下方面:

    旅游客源市场与旅游企业的相对位置。旅游企业区位越接近客源市场,则区位越好。旅游者出游遵循距离衰减规律,越接近旅游客源市场的区位,旅游者到访就会越多。

    旅游客源市场规模。这主要取决于客源地人口状况(人口规模、人口增长速度、人口职业构成、人口年龄构成、人口教育构成、人口的空间构成及人口的空间流动等)、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客源地的国民经济总量发展状况、个人收入状况及外贸收支状况等)、客源地社会与文化背景等。客源地不一定是异地。目前旅游客源市场中有一定比例为当地客源,因此,旅游企业空间区位所在地(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人口等状况也是客源市场规模的重要影响因素。

    旅游客源市场结构。旅游市场一般分为国际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当地休闲市场。旅游企业的客源市场地位将直接影响到空间区位选择。一般如果以国际旅游市场为主要客源定位,如高星级饭店、国际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则宜布局在国际性大中城市,这些城市往往是国家出入境口岸城市或具有国际航班连接的主要国际客源市场。如果以当地休闲市场为主要客源定位,则可以布局在居民集聚区、城郊交错地带等。

    旅游交通区位因素

    在相对分散的旅游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有效的、有质量保证的及一定容量的区域交通网。一定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提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之一。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任何一种旅游目的地发展规划或发展的思考都必须包括交通因素的规划与思考。旅游交通区位是指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距离和可达性。

    旅游交通区位因素是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需要重要考虑的区位因素之一。如果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有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或城市交通干道等快速交通方式可达,则旅游企业可以把原本在核心区布局转移到在边缘区布局。城市旅游空间集聚区一般都较好地解决了旅游可达性问题,游客可以便捷地抵达,旅游企业区位选择则偏向在城市旅游空间集聚区布局。另外城市的外部旅游交通区位也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一座城市是否有航空运输方式将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吸引国内中长途客源,甚至国际客源;是否有铁路运输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城市到访客源的规模、城市旅游吸引力的范围及游客的抵达便捷程度;是否有高速公路等快速公路交通方式将直接影响到中短途游客是否可以快速便捷地抵达及自驾车游客等散客的旅游决策行为。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在考虑交通区位时也要注意结合实际。投资数十亿,并于1997年倒闭的苏州昆山福禄贝尔乐园的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忽视了当时我国自驾游还处于起步期,企业虽然处于我国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但当时游客,尤其是散客还不能便捷地抵达。旅游交通区位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以后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

    旅游从业人员区位因素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旅游从业人员是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旅游从业人员的数量、密度、素质与技能等在区域之间是有差异的。如长江三角洲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高校云集,开设旅游专业的高校也相对于高校较少的浙江嘉兴、湖州、舟山和江苏无锡、常州、镇江等城市要多,而且上海等长江三角洲旅游中心城市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多,特别是熟练的旅游从业人员多。

    旅游从业人员因素虽然不是旅游企业选择区位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但因为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定区位的旅游从业人员工资水平、大中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实习生)的数量在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旅游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从业人员的工资成本空间差异明显,因此,旅游从业人员会对旅游企业在城市间选择区位有影响,但对于在城市内的具体哪个区位选择布局影响并不大。

    旅游集聚因素和社会、经济、文化因素

    旅游产业集聚与分散是旅游产业空间配置的两种形式。旅游企业在空间上集聚可以带来以下优势:共享旅游基础设施,尤其是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使其不需要单独对旅游区域的基础设施进行专项投资;共享客源,旅游者的出游行为具有多目的性,可能会同时选择数个旅游产品,同时光顾数个旅游企业,客源共享有利于减少旅游企业营销成本;旅游企业经营成本优势,旅游企业集聚可以共塑特定区位的旅游形象,可以进行旅游合作,如进行旅游市场联合营销等减少旅游企业经营成本;便于相互交流旅游信息和旅游市场信息,有利于加快旅游产品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区位的社会文明程度、社会治安状况、政府管理与决策水平、旅游经济发展状况、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旅游发展政策、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文化状况等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也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具有一定影响。

    旅游企业区位选择的地理区位、价格、规模与服务定位战略

    借鉴Urtasun 与 Gutierez (2006);Chun 与 Kalnins(2001,2004);Begin(2000)等学者在对饭店等住宿业空间区位选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旅游企业发展战略对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

    Urtasun 与 Gutierez (2006)研究表明:饭店产品与地理区位选择受到城市的社会经济与城市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它们的变化产生影响;饭店集聚仅仅发生在定位差异化的饭店之间;在寻求与竞争对手定位一致性的集聚布局及差异化的扩散布局的平衡点上,重点考虑的是价格与地理范畴中的相关因素。

    对旅游业来说,由于重新定位的高成本性及产品的不可移动性,基于价格、规模、服务基础上的产品与地理区位选择决策对成功经营是非常重要的。旅游饭店在进行产品与地理区位选择时,必须认清新饭店是否与竞争对手的定位一致或有所差异。基于效率原则,对具有相似旅游市场细分的旅游企业来说,空间经济模式总体上趋于集聚而不是扩散。

    旅游业作为服务性企业,其区位选择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Chun 与 Kalnins(2001,2004)研究表明:住宿接待业通过集聚,能减少消费者的搜寻成本,继而增加需求。集聚经济是旅游企业区位选择注重考虑的因素,但成功的旅游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应是具有显着差异定位的企业。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与其竞争对手存在的差异,或拥有以较低成本提供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的能力,或能以独特的方式提供产品与服务并比竞争对手创造出更多的消费者价值。与竞争对手拥有的资源具有相似性,也许会增加竞争度。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布局能使集聚企业获得正的外部性而取得竞争优势,分散布局能使旅游企业获得地方化经济取得比较优势。Urtasun 与 Gutierez (2006)认为旅游饭店空间区位选择是基于集聚战略还是分散战略,将取决于饭店决定是否与竞争对手定位一致还是有所差异,或是在某些方面定位一致而在其他方面有所差异。Urtasun 与 Gutierez (2006)研究表明:旅游饭店区位选择中涉及到的地理区位、价格、规模与服务等4个方面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体;与竞争对手的地理距离受饭店规模与服务一致性影响而缩小,受价格一致性而扩大;在马德里,具有与竞争对手相似规模与服务的新饭店区位选择时选择集聚布局所获取的利大于弊,而具有与竞争对手相似价格的新饭店扩散布局则弊大于利。

    参考文献:

    1.白光润.微区位研究的新思维[J].人文地理,2004

    2.邓冰,俞曦,吴必虎.旅游产业的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3.孟庆红.区域经济学概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第3篇: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高尔夫产业;高尔夫企业;高尔夫旅游;高尔夫地产;高尔夫教育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043-03

高尔夫产业是体系日趋完善的特色产业,国外相关人士对此进行了很多研究。我国学者也对高尔夫产业做了大量的研究,涉及到高尔夫产业的宏观发展、高尔夫旅游、高尔夫企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研究等诸多方面。

一、高尔夫产业宏观发展研究

(一)前景预测与展望

吴亚初(2004)详细地分析了中国高尔夫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化发展特征,并指出高尔夫的产业化发展是中国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韩烈保,等(2004)指出,中国高尔夫前景广阔,高尔夫球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招商引资改善投资环境、增加就业机会和税收、带动周边经济发展。林永革和杨亮(2005)对我国高尔夫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作了详细分析。赵小林,等(2006)详细地分析和总结了四条中国高尔夫产业发展的推动因素,并指出中国高尔夫运动产业发展有很多的机遇可把握。张金桥(2006)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在中国大规模开发高尔夫球产业是不适宜的。张本俊和马利亚(2008)对我国高尔夫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作了详细分析。

(二)现状、问题与对策

吴克祥(2004)提出了目前高尔夫产业存在球场占用土地过多、行业无序发展、行政干预过多及球场建设成本过高等问题。张建等(2005)对中国高尔夫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用地、环境、投融资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研究。吴克祥(2005)对目前中国高尔夫产业发展的环境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了营造中国高尔夫产业的建议。王桂忠(2006)从娱乐业赋税、媒体抨击和国家明令暂停审批建设等表征,说明了高尔夫球产业在中国被边缘化的现状,分析了高尔夫产业被边缘化的成因并提出了摆脱产业边缘化的对策。刘宗现(2008)描述了国内高尔夫产业发展现状,对影响高尔夫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的政策建议。安铁民(2009)分析了当前高尔夫产业发展的优势和阻碍,提出要理性看待我国高尔夫产业的发展。

(三)高尔夫市场研究

陈恩玉、王爱丰(2006)分析了高尔夫核心市场、高尔夫主体市场和相关市场三大市场发展的现状,并围绕三大市场的市场培育展开讨论。肖亚红(2007)从深圳高尔夫产业的消费入手分析,提出中国高尔夫应根据其面临的不同消费需求来确定发展的方向。詹新寰等(2009)对中国高尔夫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市场绩效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国高尔夫产业的市场绩效与市场集中度水平呈反方向变化关系。黄亮与胡晖(2006)具体研究深圳市高尔夫球场与经济的关系,利用多元回归模型预测深圳市应有的高尔夫球场洞数,研究分析表明,高尔夫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得出国家不能限制高尔夫的发展,而应该引导高尔夫正确、规范前进的结论。

二、高尔夫球场与高尔夫俱乐部相关研究

(一)高尔夫球场的建设

我国高尔夫球场建设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没有与各地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动植物资源、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等充分协调发展。许多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田至美(2003)分析了土地资源对高尔夫球发展的限制,指出高尔夫场地利用方式正在由远离城市的地区向城市边缘逐渐的靠近。梁健(2003)提出发展高尔夫经济有利于我国体育经济发展,并有助于完善招商引资的环境配套。崔英淑(2005)对中国高尔夫球场的环境影响和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比较研究了国内外高尔夫球场环境保护及土地利用相关的政策法规,提出了引导中国高尔夫球场建设和管理健康发展的部分政策建议,以期促使高尔夫球场建设和运营与环境保护、土地合理利用相协调。袁华莹等(2006)将美国、韩国和日本同中国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土地和经济是限制中国高尔夫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因子将是制约中国高尔夫发展的最终因子。

(二)高尔夫俱乐部经营管理与发展

郁小平等(2004)将中外高尔夫球俱乐部发展条件进行了比较,大胆预测:中国到2015年高尔夫企业的数量可达到900家左右。李璐莎等(2004)指出中国目前的高尔夫球企业中的八成存在不同程度的亏损,将中国现有高尔夫企业的生存描述为“另类生存”,并呼吁降低高尔夫球企业进入中国的门槛。毛骏(2005)以梓山湖高尔夫俱乐部为例,研究了分时度假在会员制高尔夫俱乐部的应用,规划了梓山湖高尔夫球场分时度假营销模式,并提出分时度假模式的发展对策。燕俊全等(2006)对云南高尔夫俱乐部经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制约云南高尔夫俱乐部发展的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对策。王玉英等(2006)以重庆高尔夫俱乐部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分析了重庆地区高尔夫运动存在的问题。孙雷鸣(2009)探讨了会员制营销在高尔夫俱乐部经营管理中的实践与应用,认为高尔夫球会实施会员制营销战略是开发和维护忠诚客户行之有效的方式。杨铁黎等(2007)对北京市高尔夫球俱乐部的现状和经营策略也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与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三、高尔夫旅游研究

(一)宏观高尔夫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郁小平等(2004)对我国的高尔夫旅游开发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提出开发思路与注意事项。李舟(2006)从高尔夫球运动自身的主要特征入手,分析其与旅游活动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发展高尔夫旅游产品是中国高尔夫市场发展的路径选择之一,并论证了高尔夫旅游产品的存在价值和市场发展空间,提出相应的对策性发展建议。陈鹏(2006)提出,很多不符合现实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高尔夫球项目,造成了大量的旅游资源的贵族化。这种盲目的开发可造成很多的社会危害,首先是旅游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其次是环境问题和社会公平问题。陈才发(2006)认为我国高尔夫旅游发展中存在专业人才缺乏、相关产业结合不够等问题,提出了高尔夫旅游产业打造品牌,开拓市场等发展思路。付冰等(2006)指出高尔夫旅游是高尔夫运动和旅游活动两种资源的有机整合,对中国高尔夫旅游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和建议。刘德云(2007)对高尔夫旅游发展模式的概念、特点以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运用Delphi法和AHP法构建了高尔夫旅游发展模式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分析了我国高尔夫旅游球场发展影响关键因素。李子超与韩烈保(2009)分析了近年国内外期刊发表的有关高尔夫旅游的文献,发现国内在有关高尔夫旅游研究少而松散,且与国外的研究视角不一致,最后提出国内在高尔夫旅游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区域性高尔夫旅游发展相关研究

王志东和丁再献(2006)探讨了如何加强山东半岛与韩国高尔夫旅游市场的合作,特别对山东半岛开拓韩国高尔夫专项旅游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门达明(2008)通过对海南高尔夫旅游大众化面临的现状分析,就实现的具体途径及普及高尔夫文化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海南走高尔夫旅游大众化之路是完全可行的。张文政(2008)针对韩国高尔夫旅游者的需求提出了我国高尔夫旅游业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幸岭与邓艺(2008)在对云南高尔夫旅游发展条件进行重新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云南发展高尔夫旅游的策略、目标与布局,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王飞加和陈恩玉(2008)对我国高尔夫旅游市场的发达省份、开展较好的省份以及其它省份的经营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剖析了休闲、赛事和商务三类高尔夫旅游主题的情况,从四个方面提出高尔夫旅游市场开发对策。李子超(2009)运用文献分析、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总结了我国当前高尔夫旅游的发展情况;并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了北京地区不同特征的消费者对高尔夫旅游的认知度。蒋伟(2009)提出,促进桂林高尔夫旅游跨越发展可以施行“定位、规划、进港、客源、产品、特质、促销、活动、聚合和人才”等10个“P策略”。陈飞(2009)分析了高尔夫旅游在重庆的发展概况,并对其进行SWOT分析及建议。

四、其他高尔夫相关产业研究

(一)高尔夫地产

叶国基(2003)指出,高尔夫物业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催生了高尔夫物业服务产业,并提出了该产业的四大特点。同时指出,高尔夫物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物业企业要依据自身特点、市场情况及管理需要,坚持创新与稳重结合、服务与收益结合的经营方式。刘力与邹毅(2009)指出我国高尔夫酒店相对球场发展滞后,高尔夫酒店是高尔夫产业发展的新一波浪潮。张娜(2007)对北京地区高尔夫产业与房地产业结合开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客观和科学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中国高尔夫房地产发展的建议。

(二)高尔夫用品市场

用品市场无疑是整个高尔夫市场中最诱人的一块蛋糕。近几年来,中国高尔夫人口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给中国高尔夫用品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陈明等(2005)对中国高尔夫球具市场进行了调查,认为中国市场潜量巨大,发展十分迅速,销售额以每年30%―35%的增长率高速增长。李旗等(2007)也认为中国高尔夫用品市场的开发,将对中国高尔夫用品市场的积极健康的发展以及如何树立中国自己的高尔夫品牌,积极推动中国的高尔夫制造生产企业的发展,以及整个高尔夫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高尔夫教育

高尔夫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吴克祥等(2006)指出,我国的高尔夫教育,无论职业教育还是学历教育的质量和规模都不能适应高尔夫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分析高尔夫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提升高尔夫教育质量的基础建设途径。谢芳等(2006)对中美高尔夫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做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扎实的经营管理类知识和实用的高尔夫专业知识、高质量的专业实践和高超的球技是保证美国职业高尔夫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4个关键因素。而中国沿用传统的学院式人才培养模式,办学软硬件缺乏,课程设置脱离高尔夫产业实际,人才质量难以满足高尔夫企业的实际需求。伍勇辉(2008)对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高尔夫旅游及教育亦进行了探讨。

总的来看,我国高尔夫研究虽然历史较短,但研究所涉及内容却逐渐拓宽,这对我国高尔夫产业的发展无疑是个有利的促进。但由于我国高尔夫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对其产业化深入、系统的研究还不多见,特别是在现阶段,国家对高尔夫制定了限制性政策,更需要业内人士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玉英,周卫平,殷胜.重庆地区高尔夫运动的发展现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0):77-79.

[2] 毛骏.分时度假在会员制高尔夫俱乐部的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 梁健.广州及其周边地区高尔夫俱乐部现状调查[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4] 李子超.北京高尔夫旅游认知度及其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 刘宗现.中国高尔夫产业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6] 郁小平.中国高尔夫球俱乐部发展战略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7] 黄亮,胡晖.中国高尔夫球场的经济分析[J].当代经理人,2006(9):146-147.

[8] 詹新寰,靳英华,詹国勇.中国高尔夫产业市场集中度与市场绩效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9):25-28.

[9] 李璐莎,顾列铭.中国高尔夫报告[J].金融经济,2004,(7):20-21.

[10] 郁小平,夏洪胜,何莽.我国高尔夫旅游开发探讨[J].江苏商论,2004,(4):113-114.

[11] 幸岭,邓艺.积极推进云南高尔夫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J].云南科技管理,2008,(3):106-108.

[12] 孙雷鸣.会员制营销在高尔夫球会经营管理中的实践与应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0):16-19.

[13] 刘德云.高尔夫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7,(12):23-27.

[14] 门达明.海南高尔夫旅游大众化初探[J].管理观察,2008,(6):63-64.

[15] 林永革,杨亮.我国高尔夫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6):21-25.

[16] 伍勇辉.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高尔夫旅游及教育[J].当代经济,2008,(5):122-123.

[17] 陈恩玉,王爱丰.对我国大陆高尔夫三大市场的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20(1):37-40.

[18] 吴亚初.试论我国高尔夫运动的产业发展特征[J].中国体育科技,2004,(3):40-44.

[19] 王志东,丁再献.山东半岛开拓韩国高尔夫旅游市场研究[J].旅游学刊,2006,(10):49-54.

[20] 肖亚红.从深圳看全国高尔夫产业消费的发展[J].宁夏党校学报,2007,9(4):74-76.

[21] 王飞加,陈恩玉.我国高尔夫旅游市场经营现状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9):37-41.

[22] 李子超,韩烈保.高尔夫旅游研究现状探究[J].特区经济,2009,(5):153-154.

[23] 蒋伟.促进桂林高尔夫旅游跨越发展的“P策略”[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8):18-20.

[24] 陈飞.重庆市发展高尔夫旅游的SWOT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13):65-66.

[25] 付冰,周申立,郝百强.试论中国高尔夫旅游的发展与规划[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0-63.

[26] 李舟.浅析高尔夫球运动特征与高尔夫旅游产品的开发[J].社会科学家,2006,(6):124-126.

[27] 安铁民.理性看待我国高尔夫产业的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9,(3):151.

[28] 张本俊,马利亚.浅析我国高尔夫产业[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88-89.

[29] 燕俊全,李利娜,张琰.云南高尔夫俱乐部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新西部,2006,(24):16-18.

[30] 陈才发.我国高尔夫旅游产业发展探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6,(36):36-45.

[31] 张文政.中国开拓韩国高尔夫旅游市场初探[J].江苏商论,2008,(1):93-94.

[32] 陈明,王月平.中国高尔夫球具营销策略分析――基于全国高尔夫球具市场的调查[J].特区经济,2008,(7):28-30.

[33] 陈鹏.高尔夫球场过量兴建危害浅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72-75.

[34] 崔英淑.我国高尔夫球场环境保护与土地政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5] 李旗.台湾正圣公司高尔夫用品市场开发策略研究[D].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6] 田至美.高尔夫球运动的场地变迁及其土地利用[J].金融经济,2003,(1).59-63.

第4篇: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市场导向 空间定位 阳信

一、引言

旅游市场定位是旅游企业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和目标消费者心目中占据独特的深受欢迎的地位而作出的各种决策和进行的各种活动。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将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加剧了旅游市场竞争,这就要求旅游经营者必须认真分析旅游市场现状,对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

2000年以来,有关旅游市场空间定位的文献开始增多,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尺度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概观该类研究,多以地域临近原则为基础,以辐射半径作为市场划分的主要依据,强调距离的重要影响作用。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收入水平的提高,距离对观光类游客的限制越来越小,市场作用越来越明显。在上述的宏观背景下,本文试图探讨基于市场导向原则的旅游产业空间定位。

二、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阳信县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平原开发的中心地带,地处山东半岛和京津两大经济地区的连接地带,总面积793平方公里,人口43万。生态农业发达,鸭梨和香椿种植规模大,是中外文明的鸭梨之乡和中国香椿生产基地。

1.游客区域构成

根据旅游点游客调查及主要饭店访查,阳信客源市场以省内为主,占60%~70%;其次是京津唐城市群及浙江、江苏、广东等发达省市,多以批发阳信鸭梨、洽购牛羊皮生意为主要目的;海外游客主要来自韩国、日本等,多与阳信县三资企业相联系,但比例小。WWw.133229.coM

2.客源市场现状

(1)近距离客源市场。主要包括滨州市辖县,以观光为主要目的,占省内游客量的50%,但停留时间短,多一日或半日游,且在阳信基本无消费,因此对阳信旅游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很小。

(2)中等距离客源市场。主要包括山东半岛城市群及京津塘地区,观光类游客较多,且主要集中在梨花会期间,停留时间较长,一般为1天~2天,对于旅游消费较小的阳信来说,所起的作用较大。

(3)远距离客源市场。主要包括韩国、日本等海外市场,该类游客数量少,但消费水平高,是阳信海外旅游市场开拓的重要依托,对阳信旅游形象宣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客源市场空间定位

空间定位。由以上分析看出,阳信县周边近距离客源市场规模大,但经济效益不高;中、远距离客源市场规模小,但经济效益高。因此,阳信应突破地域界限,以市场为指导进行空间定位。国内市场应以京津唐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作为主攻市场;当旅游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以长三角地区作为主攻市场,通过启动长三角老年度假和鸭梨修学旅游市场,辐射带动全国中高端客源市场。其国内及海外市场空间定位如下:

1.国内客源市场

包括两个层次。(1)一级客源市场包括京津唐及山东半岛城市群。该区域经济发展层次高,城市旅游发达。阳信县区位优越,为山东省通往京津唐最近的地区之一,以生态农业为主的乡村旅游特色突出,与该区域旅游景观形成鲜明的差异。随着京青奥运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阳信可以成为京津塘及半岛城市群中等以上收入者的重要目的地。(2)二级客源市场包括长三角老年旅游市场。目前,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已相继进入老年型社会,老年旅游市场潜力无限。老年人有一定的积蓄,没有经济负担,且闲暇时间充裕,由于年龄原因,向往到环境优美、空气质量好的旅游目的地度假。阳信县工业化程度低,空气质量好,凭借优美的自然风景、日渐完善的交通服务设施,通过宣传营销,可以成为长三角老年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2.海外客源市场

海外客源市场包括两个层面。(1)一级客源市场。包括韩国、日本。原因是地域上临近,且山东与韩国、日本等近邻国家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彼此间经济联系密切。(2)二级客源市场。包括北亚和东北亚。对蒙古和俄罗斯东部地区游客来讲,以特色农产品、地毯、古典家具等为代表的购物和度假旅游,显具经济意义。

四、几点结论

阳信县正处于旅游业发展起步阶段,以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为主,根据观光旅游的特征,阳信县客源市场空间定位为:以国内游为主,海外市场为重要依托。近期以京津唐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作为主攻市场,中远期以长三角地区作为主攻市场。阳信县应开发观光娱乐类旅游产品,并加强旅游宣传与促销,提高其旅游地位,以实现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德宽 王 平:现代旅游市场营销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87,97~981

[2]董丽萍:南海市旅游市场定位研究.热带地理,2000.4

第5篇: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旅游业;问题;对策

旅游业是投入少、效益好、创汇多、可带动一些关联产业的发展和增加就业,并促进国际经济交往的产业。我国虽然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因对旅游业缺乏投资,设施落后,又因长期受国家高度保护,缺乏市场竞争机制,以致我国旅游业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一、我国旅游业的问题

1.我国的旅游市场一直长期在受国家的高度保护,始终处于一种封闭的沪指哪个台,因为旅游业是一个投入少、利润高、创汇多的行业,国家对于旅游市场会实行垄断的手段进行保护,现在对于旅游业的龙头――旅行社,也不允许有外资的加入,对中外合资和外方独资的方式再中国一直都没有被允许实施过,导致旅游市场到现在为止还是处于一种很封闭的状态。众所周知,想要发展国际旅游业,客源是关键,也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但是客源是由旅行社去想办法进行组织。当前,在国际范围内,我国经营旅游业的国际旅行社不仅缺少网络,而且实力比较单薄,就是采用坐等的方法,办法也不多,以致统而不活。

2.在我国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都很落后,国家在这方面的投资也比较少。因为财政困难,对于旅游设施的物质我国投入的都比较少,基本上一直都是旅游业自己发展旅游业,需要钱的项目上不去,只能采取没有好的设备,就从简。在我国中西部的一些旅游景点,设施不全,交通也不方便,民航不能直接到达,或者因为航班的限制,客运的能力就比较差;铁路的运营状态也经常是超载;还有邮电、信息通讯也都有待完善,这些都会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3.旅游设施不配套,服务的质量不好。衣食住行游娱购都是旅游业里所包含的要素。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设施只有一小部分有直接投资,但是在外资方面的利用,因为有的项目开放,有的项目不开放,之所以服务设施不配套。在总体上看,饭店宾馆是外资的主要方面,对于其他旅游配套设施项目的投资也会有,但是投资的比重较小,投资也十分有限。对于景点的建设,国家指定的度假区除外,外资不能插足,所以这些景点的内部设施都会比较落后,其中卫生条件是突出的差。

4.旅游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市场缺乏竞争机制。我国国际旅游业在国家高度保护下,国有企业享有经营特权,缺乏引进和激励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且在体制上存在政企不分现象,旅游企业没有真正走入市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制约企业的自我发展。同时,由于我国在财政制度上各地分灶吃饭,地区间在为数不多的旅游投资上各自为政,市场分割,重复建设,并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在这种情况下,更使旅游业分散竞争力,在国际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显得软弱无力。

二、我国旅游业的对策

(一)进一步认识国内旅游业的地位,树立“大旅游”观念

国内旅游业是整个旅游业的基础,我国发展国际旅游业必须以国内旅游业为基础。旅游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内旅游业的特点,从食宿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加以统筹规划,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步伐,满足国内旅游市场的需求。

(二)充分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旅游市场的宏观调控

由于国内旅游业涉及到交通、饮食、娱乐、园林、商业、文化等部门,如果没有“一盘棋”的观念,就会使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步履艰难。为了使这些部门相互衔接,融为一体地为国内旅游业服务,国家必须加强宏观管理和协调。

1.经济上要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制定优质优价,特质特价,大众低价,竞争保护价的内容。一是调节淡旺季差价;二是对温冷线实行中档价格,对旅游服务配套优越的城市实行高档价;三是对于特殊吸引力,特种旅游项目及线路,有限的客源容量的资源,一律实行垄断价格。

2.利用法律手段,打击不法经营,对旅游者的正当权益进行维护。在法律指导下,旅游主管部门会和有关部门制定出旅游业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实施细则及配套措施,而且还不折不扣地贯彻。利用国家颁布的法规如《旅游法》、《保护消费者权益法》。对于国内旅游业管理有所加强,使国内旅游业的经营秩序更加完善,促使国内旅游业健康发展。

3.要利用行政手段,制定有关的产业政策,来对国内旅游业协调适度发展进行指导。在产业的布局上,热点要优先发展国际旅游业,适当兼顾国内旅游业;冷点要集中力量发展国内旅游业;温点努力促进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花一定力量抓好国内旅游业,引导投资的正确投向,使旅游设施高中档比例协调,物质设施和精神设施比例要适中。

(三)对与公费旅游要有正确的认识,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1.企事业单位的业务旅游,比如参加订货会、展销会、采购生产资料过程中的旅游以及对客户的旅游服务,符合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应该属于计入成本旅游。

2.职工干部的奖励旅游,疗养旅游,工会和党团组织为了丰富职工生活组织的观光旅游,这是合理的,应当提倡。富裕起来的农民利用集体公积金组织旅游活动,开拓农民眼界,增长见识,这都属于福利型旅游。

(四)对国内旅游业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创造良好服务条件。

1.对交通要加强投资,解决瓶颈制约:多方筹集资金,吸引地方,部门、企业合资办交通;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基础设施,加强运输方式的管理,对服务的水平进行提高;把旅游交通与一般通区别开来,让旅游交通独立经营。

2.制定旅游景点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开发步骤和实施方案;做好旅游市场的信息预测,宣传广告及可行性研究的分析工作,以克服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的盲目性。

3.针对国内旅游市场的旅游产品要多样化,富于地方特色和纪念意义,吸引不同的旅游者,加快二三类旅行社的发展速度。

4.对国内旅游业的理论要加强研究,统一国内旅游业的有关的统计口径,加强预测工作。

三、结语

旅游业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通过旅游使人们在体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况,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如推动商业、饮食服务业、旅馆业、民航、铁路、公路、邮电、日用轻工业、工艺美术业、园林等的发展,并促使这些部门不断改进和完善各种设施、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日益显示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 (bestlw.co).

[2]试论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 ().

第6篇: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范文

一、研学旅游的概念与特点

(一)研学旅游的概念

目前关于研学旅游的概念,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界定。王定华(2014),关于研学旅行的定义: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赵锐等(2015)关于研学旅游的定义,研学旅游主要是指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获取知识、体验生活的校外集体活动。笔者结合上述观点,总结出研学旅游的定义是学校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在课堂上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利用某一区域的特色资源,有目的、有计划的以集体出游、集体住宿的旅行方式离开常住地,在与平常不同的校园生活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的一种综合性校外体验活动,并通过这种体验拉近旅游主体与自然、文化的距离感,以此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旅游活动。

(二)研学旅游的特点

1、研学旅游是一种体验式教育,属于教育的范畴。

虽然说这种教育的宗旨可能是隐含的,但它是研学旅游的灵魂所在。教育的特点决定着研学旅行具有公益性,因此,各研学旅游机构不能以营利为其主要目标,必须以育人为宗旨。

研学旅游与一般旅游不同, 它是一种教育方式,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最终目的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而对于一般旅游而言,他们不具备教育活动的功能和意义;从行程安排上说,研学旅游是学习和游玩并重,即使是去最普通的景点参观,研学旅游在参观考察的过程中也是带着问题旅游的。因此,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就需要将这种体验式教育贯穿在研学旅行的全过程。

2、从国内外发展历史以及现状来看

研学旅游不只是单纯的校外活动,而是具有团体性、公益性、体验性和休闲型、娱乐性,并逐渐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补充形式,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内蒙古研学旅游的发展现状及优势

(一)国内研学旅游发展现状

我国研学旅游发展起步较晚,对其内涵认识还不够深刻,重旅游而轻教育;出境研学游的线路大多都集中在留学热门国家,国内研学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研学旅游产品参差不齐,产品单一;旅行社及相关机构良莠不齐。

目前我国旅游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正在从初级阶段逐步发展,从无序到有序,培养了研学旅游品牌。2016年,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公布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的通知。全国各省市就制定了一些关于研学旅游的相关政策。四川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根据山东省《济宁市研学旅行基地评选标准管理办法》,预计今年山东省将会为10家基地、旅行社命名并授牌;开发孔子周游列国、水泊梁山108将等一批研学旅游产品。同时,利用曲阜、邹城等自驾游营地,举办济宁市首届研学旅游节,借此时机将会对北京、上海等重点客源市场开展专题研学旅游营销。

(二)内蒙古研学旅游发展现状

内蒙古的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值得挖掘,但是目前关于研学旅游发展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鉴于我区旅游业相对于其他省市发展缓慢,内蒙古需要借鉴其他省市的一些好的经验来逐渐发展属于自己独特的研学旅游品牌。2015年内蒙古旅游局组织并开发了中俄蒙"万里茶道"青少年夏令营旅游产品,还有三级品牌线路藏传佛教研学游。2016年,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20家“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名单中,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地质公园位列其中。研学旅游作为一种新的素质教育手段,符合我国教育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并逐渐推广和发展。

(三)内蒙古发展研学旅游的资源优势

内蒙古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有被称为六大奇观的草原旅游美景:草原、湖泊、沙漠、古迹、森林、民俗;体现内蒙草原文化的十大文化符号-草原、蒙古包、敖包、马头琴、蒙古马、红山玉龙、那达慕、成吉思汗、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以这些文化为背景,充分利用“金三角”四季游、红山文化游、科尔沁文化游、“两个文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体验游,“三都”游、蒙医康体游、鲜卑溯源、匈奴探秘等文化资源,来发展内蒙古的研学旅游品牌。

其中,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世界地质公园凭借着独特的地质遗迹类型,成为我区发展研学旅游的典型。在所有的地质遗迹类型中,白音敖包自然保护区的沙地云杉林是世界上非常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同时也是至今为止世界上仅存的一片沙地云杉林。因此,有“生物基因库”、“生物活化石”之称,是进行研学旅游发展的首选基地。

三、内蒙古发展研学旅游的具体措施

(一)开发产品种类

目前,国家对发展研学旅游政策的支持力度很大,研学旅游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内蒙古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特色资源来开发研学旅游产品,自治区、旅游企业及相关部门要适应时代、市场的需求,开发丰富多彩的研学旅游产品。要善于创新、突破和完善旅游产品的设计,征询广大消费者的建议,这才是发展研学旅游的关键环节。因此,在这里我们结合内蒙古旅游业的现状及资源特点,设计出适合开发的六种研学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工业旅游产品、红色文化旅游产品、人文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乡村扶贫旅游产品、现代城市旅游产品等。

(二)扩大研学旅游市场主体

除了学校,内蒙古还应该鼓励更多主体参与到研学旅游的活动中,尤其是要充分发挥群众团体、旅游组织、社会公益组织等机构的积极性,利用他们自己的优势来举办丰富多样、特色鲜明的研学旅游活动,努力形成功能完备、优势互补的研学旅游教育体系,让研学旅游真正实现学习与游玩二者之间兼得。此外,我们还可以延伸旅游产品,可以举办企业家研学游,老年人研学游的旅游活动。

(三)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管制

内蒙古研学旅游市场潜力很大,但由于我区相关政策体制、市场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克服这一难题。在政策方面,制定适合青少年学生个性、安全而有效的制度。首先政府应该以法律的形式将研学旅游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机制中,并把它确定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应该成立一个研学旅游管理机构,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士,定期组织调查统计,为社会各个行业的人士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网站在线服务,以便更好地管理。在学校、市场以及政府间充当媒介作用。

(四)创建内蒙古研学旅游品牌

研学旅游品牌的创建,将有利于旅游与研学二者高度整合,使我区旅游业的发展模式更加多元化。我区适合开发研学旅游目的地的地区要进一步挖掘研学旅游资源,打造适合自己特点的主题品牌,加强与学校的密切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安全保障,以此来提高研学旅游的综合吸引力以及品牌认知度,将研学旅游发展为经济创新的增长点。

四、内蒙古研学旅游发展趋势预测

(一)市场主体将不断扩大

就内蒙古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讲,研学旅游的市场主体大多是是青少年学生,少部分以学术交流、专业研究、提升个人修养为目的的上班族或自由自由者等。出游的形式也不只是学校组织团体出游,亲子游、大学生背包客以及企业家研学游、老年人研学游等方式也更受推崇,未来我区研学旅游市场会随着旅游市场主体的不断扩大而发生改变。

(二)研学旅游的内容会更丰富

研学旅游,指的是在游玩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它是文化旅游的一种新形式,具有公益性、体验性、教育性、娱乐性、休闲型,与我国传统旅游业相比,研学旅游对目的地的文化内涵会更加重视,是一种满足自我精神需求的一种高层次旅游,其最大特点就是不受节日以及季节的影响。因为内蒙古的旅游淡旺季特别明显,对于此研学旅游可以适当填补这一空缺,我们应开发适合四季出游的文化旅游产品。

(三)研学旅游将成为旅游业的发展重点

我区研学旅游市场主要为三种:入境、国际和国内。入境市场是了解并学习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国际研学旅游市场是与本国关系不错的城市或有学术交流的院校,联合举办各种形式的研学旅游活动;国内目前大多是以夏令营或冬季营等形式到国内名校、名城参观。还有就是到一些休闲农业园区体验一下农事。未来,以了解乡情、县情、国情为主要形式的国内研学旅游将会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

(四)未来研学旅游产品多样化

随着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三方的密切相互合作,市场的会更加完善,产品也会更多样化,以学习特殊专业知识为主的研学旅行频频出现,并逐渐走向了主题化,比如以动漫、影视、体育、科技、文学、历史、生物、探秘等为特色的研学旅行。这将成为以后的发展趋势。

五、结语

第7篇: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邮轮旅游;邮轮旅游产业;现状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6—0079-05

邮轮旅游(cruise tourism),是在传统远洋客轮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以海上大型旅游客船为旅游工具和主要目的地,以沿线港口为陆上目的地和中转地的一种旅游方式。国际上邮轮旅游总体发展较晚,但发展速度非常迅速。

海洋旅游是服务于国家海洋战略,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邮轮旅游作为近些年在我国快速兴起的一类新型旅游方式,广受国家相关部委、诸多沿海城市以及港口和旅游企业的高度重视。了解我国邮轮旅游产业的现状,认清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相应的发展对策,已成为业界当前面临的紧要课题。

然而,对于邮轮旅游的研究,国内国外都是刚刚起步。20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邮轮业几乎没有引起任何的学术关注,研究成果相当有限。孙晓东、冯学钢研究发现,截至2010年,SSCI涉及邮轮旅游业的论文仅有48篇,以帕帕赛纳赛斯、贝克曼(Papathanassis,Beckmann)和孙、焦和田(Sun,Jiao&Tian)两篇综述性论文为代表。截止到2011年5月,在《旅游学刊》、《旅游科学》和《旅游论坛》等国内旅游类重要学术期刊仅有4篇是关于邮轮旅游的,国内外研究邮轮旅游的研究成果匮乏。

目前,国内邮轮旅游相关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国际邮轮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的分析;对邮轮旅游产业经济特征及发展条件的研究;对邮轮产业发展模式的探索,以及对我国及各港口城市邮轮旅游发展对策的探讨;对邮轮旅游市场特征和趋势的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世界邮轮旅游的现状,剖析我国邮轮旅游产业的特点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我国邮轮旅游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全球邮轮旅游发展概况和现状

现代邮轮产业始于北美,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当今国际前三大邮轮集团依次是嘉年华、皇家加勒比和丽星邮轮集团,其中嘉年华和皇家加勒比邮轮集团总部均位于北美。北美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邮轮市场,2009年以前,北美邮轮乘客数量占世界份额始终大于60%,但2009年开始份额已经降低到全球的60%以下,并呈持续下降趋势,而欧洲邮轮市场增长迅猛,全球份额从2005年的22%逐渐攀升至2010年的30%左右(表1)。

据全球三大邮轮机构与组织(CLIA、ECC、PSA)的分析和预测,1990~2015年间,邮轮乘客的年均增长率为7.38%,远远高于国际旅游业增长的速度。

亚太地区是世界邮轮旅游市场中较年轻、也是发展最快的一个地区。凭借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近些年不断兴建的邮轮专业港口,亚太地区渐渐成为全球继美国、欧洲之后,又一个全球性的邮轮旅游区,而且其邮轮旅游客源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我国是这个区域中最主要的客源市场,也是重要的目的地。

我国地跨东北亚和东南亚两个大区,不仅是亚洲夏季邮轮航线重要的起始港和目的地,也是冬季邮轮航线的重要停靠点,同时还是全球环游世界航线的必经之地。优越的旅游资源开始让越来越多的国际邮轮公司关注中国市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浪潮的增大,我国邮轮旅游也在近年来迅速兴起。

中国公民有规模地从母港出行的邮轮旅游活动肇始于2006年。自2006年7月歌诗达邮轮、皇家加勒比邮轮相继开辟以上海、天津为母港的邮轮航线后,中国内地游客可在中国境内搭乘邮轮出海,航线主要分布在日韩地区。据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CCYIA)的统计,2009年,从内地乘坐国际邮轮出境旅游的人数达15万人次,如果加上从内地到香港地区、新加坡、美国、欧洲参加邮轮游的客人,2009年,中国邮轮游客达到20~23万人次;201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30~33万人;2011年超过40万(其中仅从内地出发的就达25.2万)。此外,2008年,停靠国际邮轮艘次增幅达27.4%,共有344艘邮轮访问中国沿海各港口;2009年,共接待国际邮轮156个航次,同比增长39.3%,内地登船的出境游邮轮乘客20万人次,当年以始发港统计的航次首次超过以访问港统计的航次;2010年,中国大陆共接待国际邮轮223个航次,较上年增长43%,全年大陆邮轮出入境乘客20万人次;2011年,接待国际邮轮262航次,同比增长17.5%,邮轮出入境乘客26万人次,同比增长30%。由此可见,我国发展邮轮旅游具有强劲的增长潜力。邮轮旅游正在成为我国公民旅游消费的新模式,邮轮市场越来越受到国际邮轮公司和国内旅游业界以及沿海城市的重视,邮轮旅游正成为中国公民新的休闲度假选择。邮轮旅游所形成的核心产业圈和上下游产业链,也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新业态,为我国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总之,纵观全球邮轮市场,邮轮旅游活动的主要区域依次为加勒比海地区、地中海区域、波罗的海区域、亚洲/南太平洋、阿拉斯加、墨西哥西海岸等地,其中,加勒比海地区和地中海区域是全球最为密集的两大邮轮旅游活动区域,而我国所在的亚太地区发展潜力巨大,正在成为新的全球性的邮轮旅游区。

二、我国邮轮旅游发展的特点和问题

第8篇: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范文

近年来,城市旅游和区域旅游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国内外有关学者关于城市旅游和区域旅游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Rogerson以南非索韦托为例,分析中小企业在城市旅游中的作用及其所取得的共享发展成果,高度强调区域旅游对南非旅游经济的意义。相关研究评价了城市居民的旅游感知,分析旅游业发展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国外学者关于城市旅游和区域旅游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随着城市旅游的高速发展,学科领域内相关研究日益增加。1998年,国内有关城市旅游的研究文献仅8篇,而到2007年则达到78篇,年均增长28.79%。10年来,现有城市旅游相关研究可归纳为14个主要方面,但大多集中在资源与产品开发、形象与品牌树立、个案综合性研究、城市内旅游空间结构、城市间区域合作、旅游线路规划、旅游竞争力实证研究等方面。

随着皖江城市带的发展,已有相关学者以皖江城市带为案例地开展了相关研究。国内外有关城市旅游和区域旅游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大部分主要集中于经济与政策领域,旅游研究较少。同时,研究区域多以单体城市为主,大尺度的城市带有机体范畴的旅游发展研究急待补充和完善。

本文基于旅游发展视角,以大尺度皖江城市带有机体为案例地,分析其旅游资源及旅游业发展现状,旨在提出一系列有助于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皖江城市带范围的界定

如图1所示,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八市全境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辐射安徽全省。皖江城市带是我国六大城市群增长极之一,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皖江城市带旅游资源现状

(一)旅游资源禀赋状况

皖江城市带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自然旅游资源方面,皖江城市带拥有一批高质量、高级别的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对人文旅游资源而言,名城名镇名村、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有分布,旅游价值巨大。

皖江城市带各市旅游资源总量有较大差异。以部级自然与人文景区(点)为例,宣城市多达26项,而数量最少的铜陵市却只有1项。从图2可以看出,皖江城市带部级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呈现西多东少、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格局,高级别旅游资源多集中于皖西南、东南部。

(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皖江城市带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景区(点)的数量与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截止到2012年年底,皖江城市带共有国家5A级景区4家,4A级景区74家,占全省5A级、4A级景区总数的66.67%。

城市是旅游业发展的依托,是旅游目的地的主要表现形式。近年来,皖江城市带各市旅游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已有7座城市入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全省总量的70%。皖江各市以其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为条件,以优秀旅游城市为依托,开发并形成了红色旅游、工业旅游、宗教旅游、修学旅游、会展旅游等一系列特色旅游产品。

此外,近年来,皖江各市接待旅游者人数与旅游收入不断增加,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图3为2010-2013年皖江城市带旅游总人数与总收入。可见,皖江旅游资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的优势与挑战分析

(一)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的优势

1.旅游需求强劲,市场潜力巨大。皖江城市带区位交通条件优良,毗邻武汉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福州厦门城市群等经济发达区域,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较高,旅游消费能力较强,成为皖江城市带潜力巨大的客源地。其中,长三角是最接近于皖江地区的经济发达区域,是皖江城市带旅游业发展最重要的客源市场。据国家旅游局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城市居民出游率总体呈现不断增长态势。目前,长三角经济发展已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将会聚集越来越大的旅游消费能力。除了在区域内消化外,长三角地区庞大的出游消费能力将大量向外溢出。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居民出游范围随目的地与客源地距离增加而减小,且80%集中在500公里以内。显然,安徽是最接近于长三角地区的中部省份,具有接受长三角经济辐射的天然条件,成为接纳长三角地区庞大出游流的理想目的地。

2.旅游特色明显,资源组合合理。皖江城市带作为安徽三大旅游圈之一,旅游资源极为丰富,4A级及以上景区78处,数量丰富,种类繁多,特色明显,为皖江城市带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长江水道邮轮旅游、马芜铜工业旅游、合芜黄会展旅游不断发展,完善补充了现有的产品体系。各种不同风格的旅游产品相互融合,使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整体实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3.区位优势突出,可进入性好。皖江城市带地处中国人口密集的中部地区,靠近东部城市群,接受长三角地区经济辐射。全省以省会合肥为中心,以500公里为半径,其覆盖范围囊括了安徽、上海、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北、江西等近中区域,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且消费潜力与能力巨大,国内生产总值与社会消费总额,均占全国约50%的比重,是皖江城市带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区,区位优势突出。

4.皖江城市带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规模日益扩大,综合运输能力强,交通通达性好。目前,安徽基本建成了合肥、芜湖两大综合交通枢纽。蚌埠、阜阳、黄山、安庆等局部交通枢纽,城市带内部城际公路正在逐渐贯通和完善,内部交通网正在形成。公路方面,国家远期“四纵八横”高速公路网布局中的“三纵四横”,合宁、沪蓉、蚌宁、沿江、318国道等多条高速公路,将沿江城市带与长三角紧密联系在一起。铁路方面,京沪高铁安徽段、京福高铁安徽段穿区而过,沿江、宣杭以及铜九线等多条干线铁路也将为皖江城市带旅游的发展做出贡献。可见,安徽已形成合肥至上海、武汉的2h交通圈,将实现合肥2小时到杭州,3小时到北京和福州。航空交通方面,现有合肥骆岗机场、新桥国际机场、安庆天柱山机场、池州九华山民用机场。随着这些重大交通项目的建设运营,皖江城市带的交通条件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内河航运方面,800里皖江黄金水道的治理,将在内河航运上发挥长江的水上交通作用,并带动长江旅游业实现新的崛起。

(二)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的挑战

1.配套基础设施仍较落后,旅游服务能力不强。虽然皖江城市带旅游基础设施在规模上不断增多,但总体配套仍较落后。高星级饭店较少,且大部分集中于省会合肥,基础设施资源过于集中部分城市。除星级饭店外,目前还存在较多小规模的家庭式旅馆,卫生条件差,收费不合理,急需整治。旅行社运营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规范行为,导游等服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景区内建设不尽合理,健全的景区管理体制尚未建立,旅游综合服务能力不强。

2.各市整合发展意识不足,各自为政现象普遍。作为一个全局性的整体发展战略,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在各市旅游发展中的整合意识不足,合作意向不强。区域旅游发展的联动机制薄弱,在市场开拓、产品销售方面过于注重竞争而忽视区域合作,长远发展观念薄弱,整体竞争力不足,无法与周边知名景区相抗衡,综合发展水平不高。

3.旅游市场竞争激烈,面临外部压力明显。安徽省内,皖江城市带周围地区的旅游业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皖北旅游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区等对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形成了明显的竞争压力。资源禀赋、资源特色差异不大,地理位置邻近,拥有共同的国内外旅游市场,因此竞争激烈。安徽省外,皖江地区毗邻江、浙、沪,旅游产品同属江南风格。六朝古都南京、梦里水乡周庄等一批旅游知名品牌,都具有很强大的竞争实力。因此,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面临明显的发展压力。

四、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各市旅游统筹发展

皖江各市旅游统筹发展,具有现实可能性和必要性。首先,沿江各市,无论从历史演变、文化积淀,还是从现实经济协作关系看,都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和关联性,易于在产品开发、营销方面保持相对一致的意见。其次,目前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仍处于“高投低产”的阶段,旅游开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表现出对区域经济水平较强的依赖性。皖江城市带聚集着安徽最大的城市群,经济水平较高,且发展潜力大,区位优势好,具备吸引外部投资的优越条件。最后,皖江城市带旅游资源禀赋状况好,开发价值大。各市联合,各景点优化配置,统筹发展,充分发挥皖江旅游资源的巨大潜力,有利于真正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

(二)加强与周边区域的旅游合作

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决定了其旅游发展必须走区域旅游合作的道路。加大与兄弟市县,尤其是与黄山的合作,借助其海内外的声誉,在国内和国际扬名;加强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合肥经济圈、皖北旅游区的合作;加强与长江流域地区的合作,打造旅游一体化平台。

(三)树立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品牌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形象与品牌越来越成为吸引旅游者的关键的因素。鲜明的旅游形象,有利于扩大对旅游吸引力,拓展客源市场,增强目的地核心竞争力。皖江城市带各市虽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划,但各市在气候、自然及人文景观等方面拥有很多相似之处,深度挖掘,便可找出皖江旅游的“根”――皖江文化。所以,要树立皖江文化旅游的品牌和形象。

(四)联合设计精品旅游路线

第9篇: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范文

产业融合是相对于产业分化而言的一种产业发展范式,是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大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具体是指原本各自独立的产业,相互交叉、渗透,使原有产业边界逐步模糊或消失,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代信息领域的数字技术变革。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从更广泛的领域来定义产业融合。日本学者植草益认为“产业融合是指原本属于不同产业或市场的产品,由于技术创新而导致具有相互替代关系,使两个产业或市场中的企业转为处在竞争关系中的一种现象”。美国学者格林斯腾和汉纳指出“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指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

国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卢东斌、厉无畏、马健等对产业融合的内涵进行了解释;张磊对信息业产业融合现象进行了研究;胡汉辉、邢华对产业融合的形式进行了划分;姜奇平对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问题进行了探讨。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产业融合现象更加频繁。目前产业融合正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其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产业融合已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各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也倍受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

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现状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发展旅游离不开文化,同时发展旅游也能更好的促进文化传播,是文化发展的有效载体。在各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都不同程度地走向了互动融合的道路。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还比较少。就现有的成果来看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基础理论,建立完善的研究体系等进行的基本研究,研究方法多为定量研究。另一方面,多为就某一特定区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涉及到的区域有山东、云南、深圳、安徽等。研究内容多偏重于应用性的策略研究,多采用的是定性研究。

二、鞍山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融合现状

(一)鞍山市文化产业发展背景及发展现状

1.发展背景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党的十七大曾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09年,国务院制定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年10月,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定位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正式位列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中。这些政策的出台,为鞍山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发展现状

近年来,鞍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和进步。例如,开展了鞍山日报与辽宁报业集团战略合作,实现广播电视局台分离,组建了广播电视台和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推进市新华书店、电影公司和三个专业文艺表演团体转企改制,分别组建了鞍山市新华书店、电影娱乐、演艺集团三个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鞍山文化管理体制逐步健全,公共服务平台日趋完善,行政管理效能明显提高,文化市场更加开放、多元和活跃,全市文化产业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而其中,推进网吧连锁、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鞍山坚持围绕发展创意产业、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彰显民族特色等发展思路,基本形成了冶铁文化、旅游文化及形式多样的地域文化等新型文化业态,初步形成一定特色的文化产业带。这些都为发展和振兴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应看到,鞍山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与国内、省内先进地区相比,鞍山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初具规模,但整体实力偏弱,活力不强,在产业水平和效益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差距,缺乏差异化发展思路、产业结构雷同。

(二)鞍山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素质快速提升。鞍山市拥有部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国家A级以上旅游区15处;红色旅游景点2处,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省级特色旅游乡镇2个,省级农家乐2家,农业旅游接待户279户;旅行社72家,星级宾馆19家,全市旅游从业人员4万余人。鞍山旅游产业逐步形成了主副中心的产业布局,即城市中心旅游区和岫岩县旅游副中心旅游区的产业布局,初步实现从旅游观光型目的地向休闲度假观光复合型旅游目的地转换。

2.旅游形象有效传播。鞍山市已参加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4+1”区域旅游联合体,区域合作业内业外、境内境外有效助推了鞍山城市形象的传播。而且安全成功举办的“中国森林博览会”、“中国鞍山・千山国际旅游节”、“中国・鞍山宝玉石博览会”“国际模特大赛”等部级节庆活动,也进一步的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城市知名度。

但就鞍山旅游产业的总体发展来看,旅游总收入相对较少,旅游业在第三产业发展中龙头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旅游要素发展不够协调、均衡。尤其是旅游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缺乏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挖掘,产品缺乏娱乐性、参与性、趣味性;缺少的特色,部分旅游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整体竞争力不足。旅游企业的规模较小。

(三)鞍山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2009年8月30日,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并提出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十项措施,要求各地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文化与旅游结合,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为鞍山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性指导和支持。

鞍山市文化资源比较丰富,地域文化特色较为鲜明。几年来,围绕提高旅游活动吸引力,挖掘冶铁文化(依托鞍钢)、宗教文化(依托千山风景区和玉佛苑风景区)、温泉文化(依托鞍山的汤岗子温泉、千山温泉、东四方台温泉、岫岩温泉)、玉石文化(依托岫玉)等,形成了“世界最大玉佛、亚洲著名温泉、国家名胜千山、中华宝玉之乡、祖国钢铁之都”五大旅游品牌,增强了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加强了文化和旅游两个市场的有机对接。

目前,鞍山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主体框架和区域布局基本形成,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初步树立。

三、实现鞍山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鞍山市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新时期,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进一步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产业融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了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达到互利双赢的效果,必须要实施合理的发展策略。

(一)发展机制融合,合理规划

产业融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影响的因素诸多。而由于鞍山两大产业的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导致融合发展的基础不均衡。为了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首先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方面要有所突破,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相互支持、联动发展的工作机制,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确保两个产业的发展能进行有效的对接。其次,要从整体上对鞍山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做出合理规划,包括空间布局和功能区定位;并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的实施两大产业的融合工程。

(二)资源融合,建立示范基地

鞍山市缺少完整意义上的旅游资源调查统计,有很多旅游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处于典型的“待发现”状态,不利于两产业间资源的进一步融合。同时,虽然鞍山市有剪纸、寺庙音乐等诸多珍贵文化资源,但并未由此产生可观的经济效应。所以,认真研究鞍山两大产业的资源特性,并将其按照特定的标准分析分类,找准融合切入口,找对融合方式,运用市场化手段将其特点外在化、显性化、突出化,进而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使得鞍山极为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建设相对集中的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鞍山文化旅游开发区的建立本来为两大产业的融合打造了良好的平台,但是很可惜,该区却没能很好的发展下去。鞍山应结合城市发展规划,以千山文化旅游观光带和汤岗子新城为载体,大力发展宗教旅游、生态旅游、康体旅游、都市休闲游等。深度挖掘以养生文化、宗教文化和玉石文化等文化资源,以历史文化体验、民俗风情体验、康体养生和乡村旅游为主打产品,构建在东北地区有代表性的旅游目的地。

(三)市场融合,形成产业集群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