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链的管理因素范文

供应链的管理因素精选(九篇)

供应链的管理因素

第1篇:供应链的管理因素范文

 

一、信息不对称

 

质量管理是基于事实的管理,需要系统地、及时地收集于质量相关的数据和信息以便及早发现质量问题并加以改进。在供应链质量管理中,买方收集和分析其供应商的能力和绩效的相关信息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这些信息,买方能够验证其供应商是否有能力提供所期望的质量以及其质量控制和经营管理是否恰当。收集供应商质量信息是非常困难和耗费成本的,尤其是双方并未达成共享质量信息的协议。供应商质量绩效和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产品/服务质量和过程质量。

 

由于旅游产品的属性,买方不可能提前获得和体验,因此,在旅游供应链质量管理中,信息不对称主要关注买方是否能够获得供应商的过程质量性能和能力信息。当供应商不愿意共享信息或者提供错误信息时,买方倾向于基于结果的方法来管理供应商的质量。通常的做法是,组团社与地接社,或与酒店等供应商签订详细的合作协议,利用法律合同约束对方,保证酒店以及地接的服务质量。

 

信息共享对旅游供应链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信息共享,双方的公开交流和协作时,买方具有足够的信息来评价供应商的质量管理能力和行为。此时,买方倾向于基于行为的方法来管理供应商的质量。合作过程采取监督措施,例如,全陪导游负责全程协调游客与地接社服务问题,及时向组团社反馈;游客监督,组团社让游客填写旅游服务质量意见单,对行程中有地接存在的问题给予反应。同时,买方更有责任和义务给供应商提供协助,如参与线路的设计,及时告知供应商顾客需求以使其主动采取措施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响应速度。

 

二、目标冲突

 

旅游是协调密集型的行业,不同的服务产品(交通、住宿、景区等)捆绑一起构成了最终旅游产品。旅游供应链上的成员是异质的,有着不同的目标。各企业出于自我寻利的动机,将会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增加自己的利益。因此,即使双方尽可能的协同合作,但也可能存在目标冲突。降低目标冲突,或增加目标的一致性在此交换关系中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鼓励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协同整合、促进成员的共同利益、降低机会主义行为,减少监控成本等方面。

 

服务产品的无形性,以及顾客的输入增加了过程控制的难度。基于行为的方法来管理供应商的质量主要建立在协作和承诺的基础之上,同时在目标一致的交换环境中得到培育。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可以固化无形的质量特性、创建支持最终顾客的质量定义、共同制定和管理目标,最终促使供应链成员共同满足最终顾客的需求。若双方目标一致,不管是否对方的行为活动进行监控,方将按照委托方的期望行动。

 

三、风险厌恶

 

风险规避是实体在承受风险情况下其偏好的特征,可以用来测量实体为降低所面临的风险而进行支付的意愿。在降低风险的成本与收益的权衡过程中,厌恶风险的实体在相同的成本下更倾向于作出低风险的选择。在供应链质量管理中,供应商对风险规避的态度影响其质量管理的行为、与产品/服务的质量相关问题,从而影响最终产品/服务质量。供应商倾向于风险厌恶时,会加大质量实践的投资并采取预防性活动,提高自身的服务技能以降低质量风险,向顾客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例如,酒店为提供更好的客房服务,选择更好的床垫,加大服务人员的培训。反之,供应商可能懈怠于服务产品和过程质量管理。

 

理论认为,方风险规避的程度影响委托方转嫁风险的意图。方降低风险规避的水平或者委托方倾向于风险厌恶,则委托方可能会将风险转嫁给方,倾向于采用基于结果的方法来管理供应商的质量。也就是说,若旅游供应商倾向于较低的风险规避水平,则买方(地接社/组团社)会采取基于结果的方法来控制产品/服务的质量;若旅游供应商倾向于较高的风险规避水平,买方应采取基于行为方法。因为供应商会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方法、加大质量管理的投资,以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过程,且更愿意与买方合作,了解顾客需求,以提高自身的服务技能。

 

四、关系长短

 

理论认为当委托方和方处于长期稳定关系时,委托方就会更加了解方,更加容易和准确地评价方的行为,相信合作伙伴的承诺,就会履行自己在交易中的义务。这种情况下,买方更倾向于基于行为的方法来管理供应商的质量。而双方处于较短关系时,信息不对称性较高,这种情况下,买方采用基于结果的方法更为恰当。

 

在供应链管理中,供应链成员之间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关系,则双方信任度就高,共享信息的等级就高,合作和整合程度就高。合作和整合程度是供应链有效质量管理的关键因素。与关键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关系对最大化供应商对质量绩效贡献是必要的。稳定关系鼓励双方参与旅游产品的设计和服务过程的管理,促进供应商对买方质量需求的承诺。显然,很多旅行社在某区有固定的酒店供应商,这是在相互信任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酒店等供应商质量管理的问题,通常是根据顾客的反馈等及时告知相关企业,甚至监督企业完成。

 

五、结果的可测量性以及结果的不确定性

 

质量的准确定义和测量是获取质量的基本。要测量质量,必须先定义质量。质量专家建议企业若要提供顾客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则须明确定义和评估顾客需求,基于关键顾客特性确定质量指标和度量。在供应链质量管理中,买卖双方需要有一个可靠的方法来准确定义和测量产品/服务的质量。买方需要明确可测量的质量特性以准备判断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服务;同时,供应方需要明确买方关注的质量特性及其水平以确定能力水平。服务质量维度包括有形性、服务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并不是所有的质量维度都可以客观定义和定量测量的。若质量特性难以明确定义和直接测量,如旅游服务。那么,买方必须确保供应商是可信赖的,能够维护稳定的过程以提供顾客所期望的产品/服务。通常,组团社与地接社签订详细的合作协议,利用法律合同约束对方,保证服务质量。但是,这些策略并不能有效保证企业的长远利益及可持续发展。旅游供应链上成员之间应建立协同合作关系以保证质量管理和改进,即买方倾向于基于行为的方法,如,选择质量认证的酒店、及时反馈顾客信息,提供协助以监督和改进服务过程。

 

由于政府政策、经济环境、竞争环境、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方行为结果通常存在不可控的波动,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引致风险。基于结果的方法通常是将风险转移至方,结果不确定性比较低时,转移给方的成本就低,则委托方倾向于采用基于结果的方法;反之,则倾向于基于行为的方法。旅游供应商产品质量的可预测性受到自身的服务能力、外部环境等影响,同时,由于顾客直接参与服务过程中,旅游供应商提供服务过程的波动较大,使得质量问题的概率较高,则基于行为的方法是必须的,且是更有效的来降低服务过程的波动和质量缺陷的概率。实际上,质量管理技术的目的是识别质量问题的起因,这样,过程波动就得到降低,就能保证传递符合期望和一致性的产品和服务。

 

六、总论

 

为了构建有效的供应链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者必须充分了解不同供应链质量管理方法的优缺点。基于结果的方法易于应用,但是买方不能确定质量是如何实现的,且质量最优水平的实现受限于供应商现有的能力和合同条款。显而易见,这种方法的弱点是质量故障的潜在风险随时潜伏在产品、服务及过程中。基于行为的方法的焦点在于确保供应商过程是稳定的,有能力的和可信赖的,通过提高供应商能力以降低质量风险的来源。然而,基于行为的方法需要旅游供应链上所有成员长期的投资和努力,且受财务和人力资源等影响。那么,如何在旅游供应链网络中设置供应链管理系统以有效管理所有供应商?当企业决定是否对特别的供应商投资基于行为的方法时,需要考虑,不同的供应商应选用不同的管理机制,这与治理选择、买卖双方的关系属性和合同环境有关。

 

作者简介:

第2篇:供应链的管理因素范文

Abstract: The secur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relates to people's livelihood and it has been a major issue of national concern. But in recent years, the lack of effective quality control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dustry, the existence of supply chain organization hierarchy complicated and unclear division of responsibilities and the frequently occurren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afety has raised country and people's attention to agricultural products, especially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paper, based on the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method, it surveys the supplier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Nanjing in order to search out the key factors that effect the safety of fresh produce supply chain, including the level of management, quality of staff, technical equipment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it builds up the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model to f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key factors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key factor of fresh produce supply chain security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for controlling fresh produce supply chain security.

关键词: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关键成功因素法;结构解释模型

Key words: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supply chain;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method;structural interpret model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4-0011-04

0 引言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对生鲜农产品(如蔬菜、水果、肉类和水产品等)的消耗量非常巨大。随着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出,引起了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高度关注,尤其是生鲜农产品。同时,根据相关资料研究,2012年我国水果、蔬菜消费量分别为5,457.57万吨及13,433.34万吨,占总产量的比例分别为22.69%及18.95%,再除去用于深加工的部分,仍有大部分产品未能实现价值交换。这不利于农产品在流通中增值,也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

生鲜农产品具有易腐烂、易受损的特点,其质量的保证即是如何从源头快速、有效地送到客户手中。因此,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不仅仅是连接供应商、生产商、消费者之间的一条产品链,更加是生鲜农产品在供应链过程中的包装、加工、运输的增值链。考虑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这一方面做了一定研究,如赵晓飞在《我国现代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构建研究》中提出以信息化,以渠道、组织、服务、安全四个体系出发构建农产品供应链体系[1];安玉发、李宪宁则是从协议流通入手归纳总结连锁集团主导型、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三种典型供应链模式,归纳出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策略[2];乐娴智,姚雨辰,姜方桃则是从博弈分析出发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供应链[3];熊峰等研究了关系契约对农产品生鲜度及供应链利润的影响,探讨了“自我执行”机制[4];谢志红等以“奉节脐橙”为例,从供应链视角分析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5];周业付通过构建Shapley值法的利益分配模型分析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利益分配不公平问题[6]。本文主要考虑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安全问题,基于关键成功因素法,分析与识别影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的关键因素及诱导关系,进而构建结构模型,分析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安全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1 关键成功因素法

关键成功因素法(CSF)就是分析与识别实现目标的关键因素,以帮助企业确定需求并进行规划从而寻找出工作重点,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在重点项目上,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Bovton和Zmud认为,关键成功因素法有利于帮助企业形成一种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帮助企业达成目标。企业的管理者只需要关注、分析和跟踪提炼出的几个关键因素,而没必要考察所有可能有影响的因素[7]。CSF实施步骤主要包括:①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目标的确立需要分析其市场定位、企业文化、企业规模、管理者偏好等因素,实际确定较为复杂。②识别所有的成功因素。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能找出一个影响问题的因素,就能通过分析找出一大批因素,理论上是不能穷尽的。所以在实际分析中,一般只需找到因素的子因素即可。③确定关键成功因素。对全部成功因素进行分析及评价,再根据企业现状定义关键成功因素。④明确各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本文基于关键成功因素法,寻找影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的最显著因素。

2 基于CSF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关键因素分析与识别

2.1 影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的因素分析

考虑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所有活动环节,采购环节、流通加工环节、分拣环节和送货环节是其四大核心环节。

2.1.1 采购环节

采购作业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各项作业活动的基础,采购作业的顺利与否关系到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后续各个环节的效率。采购作业主要涉及到进货、到货卸货、库内检验和库房监控四个子环节,其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

2.1.2 加工环节

生鲜农产品流通加工的类型多种多样,一般要将这些生鲜农产品进行分类、清洗、贴标、包装等简单加工后,才能放上商品货架或批发市场。流通加工一方面是为了销售的美观,但不可忽视其另一方面,即保护农产品、降低物流过程中的损耗,其影响因素如图2所示。

2.1.3 分拣环节

分拣环节的主要工作就是将生鲜农产品分门别类,便于存储和发货。对于生鲜农产品而言,理货的同时还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加工,比如将坏掉的菜叶剔除,将苹果根据大小分为优等品、一般品,将生鲜农产品进行包装等,其影响因素如图3所示。

2.1.4 送货环节

送货环节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整个过程中最易出问题的一个环节。送货时无法避免生鲜农产品的装卸搬运,但是,生鲜农产品易腐易损的特性,使得装车或卸货的时候要注意操作规范,粗暴作业会导致货物失去效用,损失惨重。同时,在运输过程中,由于生鲜农产品一般直接供应到超市、农贸市场、连锁店等离消费群体密集的地方,这意味着其交通一般较拥堵,不稳定因素比较多,在途运输时间会被延长。所以,通常生鲜农产品的配送会在凌晨车辆较少的时候完成,以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生鲜农产品损耗,其影响因素如图4所示。

2.2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因素的诱导原因

根据前述分析的影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四大核心环节因素,进一步分析各因素的原因诱导关系,即找出各种阻碍关键因素成功的问题根源。

采购阶段共有四个主要因素,其诱导关系如表1所示。

流通加工阶段共有两个主要因素,其诱导关系如表2所示。

理货分拣阶段共有两个主要因素,其诱导关系如表3所示。

送货阶段共有五个主要因素,其诱导关系如表4所示。

综上所述,通过对采购、加工、分拣以及送货四个阶段关键因素的诱导分析,表5归纳了影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的五个关键问题,即管理水平、员工素质、外部环境、技术设备以及卫生情况。其中,管理水平受到企业文化、组织形式、员工素质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严重影响企业的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员工素质受到工作环境、员工个人学历等因素的影响,并且与管理水平相互影响;外部环境与社会整体情况、最初选址、基础设施等一系列因素相关;技术设备与企业规模、资金积累以及企业发展战略、股东管理者的偏好等因素相关;卫生情况对于生鲜食品供应链至关重要,它受管理水平、组织规章、员工素质、技术设备等因素综合影响。这五个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安全性。

2.3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关键因素的结构模型

本文通过可达矩阵来构建表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关键因素的结构模型。可达矩阵是利用矩阵形式,描述有向连接图各节点之间经过一定长度的通路后可达到的程度。本文通过可达矩阵建立影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的因素对总体的影响程度以及各因素间的影响情况。可达矩阵的一般计算步骤如下:

①利用各影响因素的相互诱导关系:即有相互联系记为1,无相互联系记为0,得到初始矩阵A;

②将初始矩阵A与单位矩阵I求和,并计算令(A+I)2,(A+I)3,……(A+I)n;

③当出现R=(A+I)n-1=(A+I)n=(A+I)n+1时,R即为初始矩阵A的可达矩阵。

第一步,根据各因素相互联系,得到初始矩阵A如表6所示。

利用MATLAB软件计算(A+I)的自乘,求得可达矩阵R如表7所示。

根据最终计算所得的可达矩阵R,绘制出图5关键因素结构模型,进一步分析其相互之间的影响以及对总体的影响程度。

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关键因素结构模型中,用箭头表示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而管理水平下的虚线方框则表示这些因素两两相互影响,并总体对外产生影响。在这个模型中,第一层包含管理水平、员工素质、外部环境以及技术设备,表明这四个因素是影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企业应该给予高度重视。模型的第二层包含进货、包装、库内检验、卫生、分拣等因素,表明其影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的能力相对较小,企业的关注度适中。第三层包含洗净分切、外包装以及送货等因素,表明其影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的能力很小,企业只需一般注意即可。

同时,在这整个结构模型中,不难看出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这两大因素对其余因素的影响程度较为明显,可见其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的影响程度很大。事实上,除了外部环境的影响无法控制外,企业的一切操作都会受到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相辅相成,员工素质高,主动性强,那么企业的管理者不需要太费力就能管理好组织;管理水平高,对员工的规范、奖励、教育等措施效益好,那么企业势必吸引素质高的员工。因此在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进行监控优化时,企业首先应重视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提高。

3 建议与措施

通过前述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的关键因素的识别与分析以及对关键因素的诱导因素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建议及措施:

3.1 提高供应链的组织化程度,提高管理水平

社会对生鲜农产品安全的强烈关注,越来越要求整合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企业,实现供应链上各企业信息共享,提高整体供应链的竞争力。这种整合可以通过整条供应链组织化得以实现。首先,生产组织化。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上游,存在一些小型农户,他们一般较为分散,缺乏相互间的合作,导致其交易成本较高,无法与大型农牧场竞争。只有把小型农户组织起来,共同协作,才能形成一定竞争优势。其次,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存储、配送环节组织化。可以建立统一的物流配送中心,对农产品进行简单加工,统一运用先进的冷藏设备,提高规模效益,共同减少成本。最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的销售环节组织化。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不断变化,大型超市、直营连锁店已经在市场上规模不断扩张,人们对生鲜农产品的消费也由传统比较脏乱、缺乏统一管理的菜市场渐渐向质优价廉、储存规范的超市、直营店转变[8]。因此,通过大型超市、直营连锁店等组织生鲜农产品销售更能提高人们对生鲜农产品安全的满意度。

3.2 提高员工素质,规范员工操作

员工,特别是作业操作员,他们与产品的加工运输等直接相关,其作业素质对整条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所以,企业应该定期安排对员工的培训工作,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展示规范的工作流程与程序,提高自身的责任感。

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

生鲜农产品的装卸搬运、存储、分拣、包装等作业环节基本依靠员工手工作业,且大多生鲜农产品是在室温且非冷藏环境下进行操作[9]。事实上为了保证生鲜农产品的卫生和质量,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配送直至销售的各个环节都应当在低温环境中进行。一般而言,在生鲜农产品的存储、加工等过程中,通过运用RFID、自动分拣技术等来加快操作速度,尽量减少生鲜农产品暴露在室温下的时间,从而较为有效地防止生鲜农产品的腐败。在生鲜农产品的运输、配送等环节中,需要采用冷链物流,利用冷藏车有效调节生鲜农产品所处温湿度环境,最大程度上保证农产品在运送过程中的新鲜品质。

3.4 建立生鲜农产品配送预警体系,加强卫生监督

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安全质量把控中,建立配送预警体系,加强卫生监督非常有必要。建立生鲜农产品配送预警系统,能够及时发现配送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醒操作人员进行规范操作,有效降低货物损耗风险,减少企业损失[10]。

4 结语

生鲜农产品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使得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改进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是各个国家、社会各界都致力研究的一个多因素而又复杂的问题。在众多因素中,把控影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的关键因素,并对这些关键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才能较为有效地保障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安全性。本文基于关键成功因素法,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最核心的四个环节入手,找出影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的五个关键性因素,利用可达矩阵构建结构模型,总结出其最具关键的两个因素,即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除了这两个最关键的因素,先进的设备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的影响也很大。综上,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管理中,应重点提高管理水平和规范员工行为,关注次要因素,加强生鲜农产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建立配送预警体系,才能降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安全风险,降低生鲜农产品的损耗。

参考文献:

[1]赵晓飞.我国现代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构建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01):15-22.

[2]李宪宁,安玉发.基于协议流通的中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策略――物美集团、中商集团、新疆果业集团的案例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13(03):62-65.

[3]乐娴智,姚雨辰,姜方桃.基于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供应链博弈分析[J].中国市场,2014(02):8-11.

[4]熊峰,彭健,金鹏,张向阳,郑u.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关系契约稳定性影响研究――以冷链设施补贴模式为视角[J].中国管理科学,2015,23(8):102-111.

[5]谢志红,曾庆东,王希宇,刘鹏飞.供应链视角下生鲜农产品物流问题及对策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1):83-85.

[6]周业付.基于Shapley值模型的农产品供应链节点间的利益分配研究――江西省蛋鸡产业的实证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4):1039-1046.

[7]Schultz RL,Slevin Dp,Pinto JK.Strategy and Tactics in a Process Model of Project Implementation[J].Interfaces,1987,17(3):34-46.

[8]李琳.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与流通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第3篇:供应链的管理因素范文

著名旅游学者Richard Tapper 和Xavier Font等人在20世纪90年代将供应链概念应用到旅游业,提出旅游供应链包括旅游产品供应体系中所有用来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者,这些企业直接或间接地与旅游经营商、旅游零售商或仅提供住宿的供应商合作,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直接向其购买商品或服务的目的地其他供应商,包括住宿、交通、酒吧、餐馆、纪念品、吸引物、手工艺品、食品生产和垃圾处理系统,以及其他对旅游业的发展起支持作用的目的地基础设施。旅游业是关联性非常强的产业,旅游供应链更强调组成要素之间数量和质量的协调,因此如何保持供应链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强调以核心企业为主体,现在学者对于旅游供应链的研究形成以旅行社为核心、以旅游景区为核心、以网络平台为核心的三种观点。通过对我国旅游现状的研究,认为旅游景区和旅游网站还不能替代旅行社更好的衔接食、宿、行、游、娱、购等环节。针对现在因旅游散客出现较多而形成的组团社、旅游网站可以作为旅游中间商,一方面与旅游消费者联系,一方面与旅行社链接。因此,本文仍以旅行社为核心企业构建旅游供应链,如图所示。旅游供应链中存在双向流动的信息流,在旅行社和游客之间引入中间商,中间商主要指组团社、旅游网站等旅游批发商、商。

二、旅游供应链可靠性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基于系统可靠性工程理论,把可靠性界定为:供应链可靠性是指对系统无故障工作能力的量度。它是指供应链基于完全竞争市场,在一定时间内能正常运行的能力。供应链可靠性分析的目的就是为了供应链管理的有效进行。旅游产品是指为满足旅游者的愉悦需要而在一定地域上被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销售的物象与劳物的总和。旅游产品的特征决定了旅游供应链必须具有一定的可靠性,需要核心企业协调、管理供应链上节点企业,强调服务理念的一致性。

旅游供应链是个多行业合作的复杂系统,根据旅游供应链的框架模型,旅游供应链的可靠性受以下五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 环境因素

在旅游供应链的环境影响因素中,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主要有水灾、火灾、地震、风暴等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因素一般都是难以控制和预测的,一旦发生后果非常严重。

(二) 协调因素

旅游供应链的产品是服务,链上的所有节点都是竞争合作关系,各个环节都必须考虑季节的变化、政治因素以及突然发生的不可抗力影响,协调不同企业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因此各旅游企业的协调与合作是影响旅游供应链可靠性的重要因素。协调因素从以下几方面对供应链可靠性产生影响:信息传递可靠性、供应链企业合作度、联盟可靠性和核心企业控制力。

(三) 关系因素

旅游企业应从旅游者的需求出发,进行产品开发、提供相应的服务,创造自身的旅游品牌。而要充分了解顾客的需求就要做好关系管理。旅行社和顾客的关系是影响旅游供应链可靠性的重要因素。旅行社与顾客的关系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顾客满意度、跟踪和反馈能力、信息连接能力、顾客抱怨解决时间、沟通频率和层次、提供差异化服务的能力、游客向其他顾客推荐旅游品牌的程度。

(四) 结构因素

供应链的基本结构模型有线状模型、链状模型和网状模型三种。旅游供应链为网状模式,旅游产品制造商与多个旅游产品供应商、多个旅游产品的分销商相关联。如果链上某企业财务状况不够稳健,将会导致对自身及整条供应链的致命打击。因此链上每一个企业的能力都会影响整个旅游供应链的可靠性。

(五) 供应链柔性

旅游供应链的柔性是衡量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变化中,旅游供应链企业面对快速变化的顾客需求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灵活性。供应链柔性可以从时间柔性和产品柔性两方面来考虑。时间柔性:是指顾客因故要改变出游时间时最多提前通知旅行社的天数,反映了旅游供应链适应顾客要求的能力。产品柔性:反映了旅游供应链灵活安排旅游路线的能力。

三、旅游供应链可靠性管理

(一) 建立评价机制

借鉴工程技术领域的可靠性分配的思想,将规定的供应链系统可靠性指标,按一定的方法分解细化到供应链的每一个旅游企业,从而可以确定供应链每一个企业各自要达到的可靠性目标。

(二) 建立统一业务流程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旅行社及其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增加,企业间必须保持业务过程、理念的一致性。由于旅游消费的过程中为给旅游者提供服务,经常出现交接工作。这就要求供应链成员之间必须进行业务流程重组与改进,消除多余的交接工作,将不可靠性和延误降到最少。

(三) 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机制

从利益分配着手,应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合理解决各节点企业的利益分配问题,保证供应链的管理能有效地执行。

(四) 建立信息平台,加强沟通

建设旅游信息服务网络体系,符合旅游需求向个性化、定制化转变的趋势,建立高效、快捷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建立统一标准的各种数据库,加大信息共享程度,使供应链实现无缝连接。

(五) 建立联盟

以区域旅游发展和行业协调发展的思想为中心,为旅游企业跨行业合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结成战略联盟,以联盟关系约束个别危害供应链行为,协调供应链上下游环节的关系,辅助解决行业障碍和壁垒。

(六) 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由于旅游产品的一次消费过程要多个旅行社、多个供应商合作完成,难以避免出现风险事件。风险必然导致供应链的可靠性降低,因此应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尽量消除各种风险隐患,减少风险发生或提早预测风险的损失程度。

(七) 建立旅游消费者信息反馈机制

通过收集旅游者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对新产品的需求等信息来发现供应链内企业的不足之处,实施有效的改进措施,从而是旅游供应链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水平得到提高,更好的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旅游供应链可靠性是一个比较新颖的研究课题,在这方面的研究才刚起步,本文通过采用可靠性工程的角度提出一种研究旅游供应链可靠性的思路,构建了旅游供应链可靠性模型,今后研究中应进一步建立起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

第4篇:供应链的管理因素范文

[关键词] 管理熵耗散结构理论供应链系统供应链管理企业绩效评价

一、熵增原理与耗散结构理论在企业管理系统中的本质

所谓管理熵是指任何一种管理的组织、制度、政策、方法等,在相对封闭的组织运动过程中,总是呈现出有效能量逐渐减少,而无效能量不断增加的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这也就是组织结构中的管理效率递减规律。对管理系统而言导致熵增的不可逆性的主要原因在于组织内部各子系统间利益的相互冲突,各部门为自身利益相互争夺资源,内部矛盾日益增加,最终导致内部管理的混乱。

而管理耗散则是指当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复杂企业组织,不断地与环境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在内部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下,负熵增加,使组织有序度的增加大于自身无序度的增加,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和产生新的能量的过程。而管理耗散结构就是管理耗散过程中形成的自组织和自适应企业组织系统。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可以建立企业管理耗散结构的形成模型为:

其中:dS1、dSe分别表示各影响因素对企业发展提供的正、负熵流大小;i、r分别表示导致企业管理系统熵变的各种因素,如组织结构因素、人的因素、政策因素、文化因素等;Ki、Ir为各种因素的权重;n1、n2表示各因数的个数;j、s是每个影响熵值因数所包含的子因素,如:技术、市场、政策、组织层数和功能结构、企业制度、领导方式、学习能力、员工行为、供应商关系等;m1、m2表示各子因数的个数;Oij、Qrs是每个子因素影响企业熵值变化的概率。

该模型显示,管理的要义就是要使S1的增幅dS1保持较小,并建立引入负熵流dSe的机制,从而降低系统的总熵值。

二、供应链系统耗散结构的熵流模型

供应链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或潜在许多隐形因素,致使供应链系统内部熵不断增加,造成供应链的管理效益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降低。为达到供应链的低熵增长,一方面应尽量增加系统内部的核心能力,降低系统内的正熵;另一方面应当不停地从系统外部引入负熵流,形成耗散结构,从而使供应链系统有序地运作。

供应链系统要成为耗散结构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系统必须是开放的,不断地与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一个供应链要获得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地从外界引入负熵以抵消系统内正熵的增加,消除或缓解系统内各种矛盾的因素;第二,系统的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作用。供应链成员之间在发展上是不平衡的,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关系并非静态的简单合作,也非静态的完全独立,而是一种基于各自利益与整体利益产生矛盾和不断协调的动态过程。供应链体系的开放和流动决定了系统要素之间具有非线性相干作用,而非线性相干作用是系统从无序演化的决定性因素;第三,要有涨落的触发。在供应链中涨落现象可能是由于价格的波动造成的也可能是人为或自然的灾害。没有涨落,系统不会自行脱离原来的不稳定态而实现新的有序的耗散结构。涨落是使系统由原来的平衡状态演化到耗散结构的最初驱动力,它既是对处在平衡态上系统的破坏,又是维持系统在稳定平衡态上的动力。

根据上面的分析及耗散结构理论,可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供应链耗散结构的熵流数学模型:

其中,dS表示供应链系统的总熵流,dSe表示供应链正熵流,dS1表示供应链负熵流,Se1表示第一类正熵,Se2表示第二类正熵,S11表示第一类负熵,S12表示第二类负熵。第一类正熵源于系统内部,如供应链组织松散,成员之间彼此不信任,各供应链伙伴各谋私利等。第二类正熵来自系统外部,如其他供应链的竞争,市场需求改变,宏观环境变化,不可抗拒力等。第一类负熵生成于系统内部,如营造良好的供应链文化氛围,加强成员之间的沟通,通过制度化使成员与整体利益相同。第二类负熵生成于系统外部,如合理的供应链发展规划,供应链对市场反应灵敏,最新科技成果运用到供应链管理,建立有效的风险规避机制等等。

对供应链中各类正负熵流进行求和的基本前提是对所分析的正负熵的生成因素作量化处理,并在量化处理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加权平均(依据模型②、③、④、⑤)。

当dS<0时,表示供应链运作状况良好,正向更高层次有序发展;当dS=0时,表示供应链正处于稳定状态;当dS>0时,表示供应链已陷入困境。

图1是供应链熵流模型图,表明熵流管理对供应链绩效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说明了供应链熵流的运作机制。

从图中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的任务在于:

1.弱化第一类正熵对供应链能力的损耗,同时增强第一类负熵对提高供应链能力的有利作用。

2.严格控制第二类正熵所导致的外部威胁的增加,并借助于第二类负熵来有效抵消企业外部威胁的增加。

3.利用第二类负熵有效增强供应链的发展机会,尽量减少第二类正熵对供应链机会的负面影响。

三、供应链管理综合绩效的熵值评估法

1.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及其缺陷

在不同的时期,根据生产经营特点,以及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企业绩效评价与管理方法大不相同,从其产生发展历程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观察性绩效评价阶段。主要在19世纪以前,当时企业规模很小,对其评价意义不大,故评价以观察为主。(2)统计性绩效评价阶段。19世纪工业革命之后,企业规模日渐扩大,产权关系日趋复杂,使评价工作愈显重要,于是便为企业设计了一些统计性的业绩评价指标,但这些指标与财务会计无必然联系,只是统计性的。(3)财务性绩效评价阶段。从20世纪直至现在,企业逐渐向跨行业经营的大规模企业集团方向发展,有关各方迫切需要一套指标对企业业绩进行准确评价,于是一套基于会计、财务数据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应运而生。(4)财务指标和业务指标相结合的综合绩效评价阶段。

多年的实践证明,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存在下述几方面的缺陷:

(1)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侧重于单一企业或单个职能部门的评价,不注重供应链整体绩效的衡量。以前,企业一般将组织中的各个部门视为独立的个体,设定其专属的目标与绩效评估衡量标准。如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正逐步转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具有前瞻性观念的企业正将产品从原料、制造、运输、配销至顾客手中的一连串过程视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同时随着市场的变动,迅速修正并改变其供应链的结构,以增加效率,控制成本,改善顾客的满意度。因而,可行的企业绩效评价应是对于整个供应链管理优劣的现实评价。

(2)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数据往往来源于财务结果,在时间上略为滞后,不能反映供应链动态运营情况。并且投资报酬率、经营收入、每股赢余等,会对企业持续的提高和创新这些当今的竞争环境所要求的行为给出令人误解的信号,导致企业只注重短期利益,而损害企业长远发展潜力。

(3)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往往侧重于对事件结果的事后评价,不能对供应链的业务流程进行实时评价分析,这使得企业不能及时地发现经营过程的偏差,并采取切实有效的补救措施。

(4)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注重企业内部评估,不重视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在当今供应链管理理论下,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第三方物流公司等均是企业的利益一体化的战略合作伙伴,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变化取决于企业管理系统是否形成稳定的耗散结构,如果系统保持稳定的耗散结构,企业管理效率将会逐渐递增,否则在熵增原理作用下,管理效率将逐渐下降;而系统总熵值的大小,反映了系统管理效率的高低,总熵值越大,企业管理效益越低,绩效越低。结合熵原理、耗散结构理论,我们可以用供应链系统总熵值来评价供应链管理的综合绩效。供应链管理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

表1所示的评价体系中各评价指标即是影响系统总熵值的各因素和各子因素,利用模型①、②、③和④、⑤可以求出供应链系统的熵变dS,熵值评估法的绩效评价规则如下:

(1)当dS<0时,供应链管理系统形成稳定的耗散结构,并逐步趋于有序化状态,管理效率将逐渐递增,绩效提高;

(2)当 dS=0时,供应链管理系统处于暂时平衡状态,管理效率暂时保持平衡,绩效将维持不变;

(3)当 dS>0时,供应链管理系统处于混乱加剧状态,管理效率下降,绩效将变差。

表1中的数据作参考,实际运用中,供应链管理绩效的评价和指标设定应根据具体的发展远景和战略进行,因而不同的企业(供应链)其评价侧重点和具体评价指标可以不同。

正因为熵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揭示的是复杂系统内在的运行规律,而关注供应链管理系统有利于企业创造长期价值,避免短期行为效应,所以利用熵值对企业整个供应链管理进行绩效评价能有效克服传统绩效评价方法的缺陷。通过熵变dS判断企业管理系统是否形成耗散结构,预测企业未来绩效变化的趋势,使绩效评价兼具诊断和预警功能,因此供应链管理综合绩效的熵值评估将是企业综合评价的一个新方向,也是熵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参考文献:

[1]任佩瑜张莉: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在企业组织与决策中的作用[J].管理世界,2001(6):143

[2]刘兴国:企业耗散结构模型分析[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1(3):36

第5篇:供应链的管理因素范文

内容摘要:金融危机的影响已波及全世界,石油经济作为国家的经济命脉也未能幸免。本文研究了石油企业供应链及其所面临的内外部不确定性因素,讨论了石油企业供应链鲁棒性问题,以期对石油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具有理论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金融危机 供应链 鲁棒性 石油企业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国际化,供应链作为一种“扩展”企业,结构复杂,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潜在的风险,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给整条供应链造成严重的影响。石油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命脉,石油企业供应链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石油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进而对国家的宏观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石油企业在国家发展中是具有战略意义,国家对石油企业的管理和控制力相对要大,其主要产品原油和天然气实行国家统购统销,所以企业在注重提高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应把关注重点主要集中在为产品服务的供应链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上。

近年来,我国石油企业通过大规模重组上市,已初步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并通过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使企业管理水平走在了国内企业的前列。但从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方面来看,仍然要把节约资源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当作提供企业利润的两大源泉和管理的重点。但当资源成本大幅度增加、现有条件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本急剧增长时,石油企业就不能单纯追求本企业的利益最大化。现阶段金融危机的影响已波及全世界,对石油企业的影响直接表现为原油价格大幅度下降,市场需求不足。那么怎么才能保证金融危机对我国石油企业负面影响最小呢?寻求整体效益最佳的供应链鲁棒性变得更加必要而紧迫。

鲁棒性问题研究概述

近年来,鲁棒性问题的研究已引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个领域的关注。鲁棒性是系统的一个基本属性,是伴随不确定性问题普遍存在的现象。现代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所处供应链系统方方面面的不确定性,比如供应商、核心企业、营销网络的运作或合作的偶然性等,这些企业所处的宏观自然环境和政治经济环境等外部突发应急事件的不确定性,都会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系统的正常运行。在这些不确定因素作用下,鲁棒性成为能否确保供应链的收益和持续性运行的重要因素。

供应链是一个人工构造的系统,供应链的构造方法有很多。如何建设一个高效、能够抵御风险的供应链是所有企业都应重视的问题。因此供应链的鲁棒性问题对于金融危机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战略意义。供应链鲁棒性研究是供应链理论的前沿问题。

鲁棒性简单理解就是强健的意思。鲁棒性是一个系统,即使面临内部结构或外部环境的改变时,也能够维持其功能的能力。系统的不确定性是研究其鲁棒性的前提。也就是说,在不确定性和危机出现的情况下,鲁棒性已经成为系统能否生存的关键。供应链是供应商、核心企业、分销商直到顾客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运作的网络系统。供应链的鲁棒性,是系统在受到内部运作和外部突发应急事件等不确定性干扰下,仍然能保持供应链整体效益最优和整体运行平稳功能的能力。由于供应链系统是一个人工设计的网络系统,因此,当一个供应链系统在不确定性扰动作用下,缺乏抵御外来干扰的能力,即鲁棒性较弱时,则可进行供应链鲁棒管理。鲁棒性是系统自身具有的属性,而鲁棒性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

金融危机下石油企业供应链的不确定性

石油企业是指勘探、开发、储运、加工和销售石油及其石油产品的企业集合。具体关系是,勘探开发石油资源的上游企业,在相关储运、销售企业的辅助下,为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石油产品的企业提供原油及天然气,形成了以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为上游,以石油天然气的储运、炼制、化工、销售为下游的一条产业供应链(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石油企业的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系统,系统内外部存在着广泛的错综复杂的物质、信息和资金的交换,这些交换关系形成一个复杂网络。这个网络也必然受到各种不确定的内外部因素干扰或攻击,这种干扰或攻击,从危害性角度来说,小则影响系统的运行和效率,大则沿整个供应链系统扩散,导致供应链系统的部分或全部功能丧失(系统崩溃)。因此研究石油企业供应链鲁棒性问题时,首先要明确石油企业供应链不确定性的表现有哪些。

不确定性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无序的、或然的、模糊的、近似的属性。任何一个组织必须与它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相适应,才能生存和发展。由于有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组织必须能够准确把握不确定因素发生发展的规律,才能迅速对这些不确定因素做出正确的反应,采取相应对策。milliken指出,理解不确定性的类型是非常重要的,并且确定了三类不确定性:状态不确定性、效果不确定性和响应不确定性。其他关于不确定性的区别,包括不确定性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石油企业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有两类:宏观环境和企业间合作的不确定性和内部运作的不确定性。相对来讲,我国的石油企业大多都是国有大型企业,具有完备的管理机制、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现代的管理手段,内部的不确定性表现相对较弱。对我国石油企业影响较大的不确定因素主要来自外部,因此供应链外部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要比内部运作不确定性造成的损失更大。

金融危机下石油企业供应链外部的不确定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金融危机发生前世界原油市场表现是强盛的,原油价格一路飚升,但当金融危机出现时,市场主要表现是供大于求,需求动力不足,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积压,原油价格大幅度下降,石油企业利益受到极大影响。这些因素对石油企业供应链上各节点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对供应商的影响,供应链上与核心企业合作的供应商大多是稳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石油企业是这些供应商的一个重要的客户,是产品的主要消费者。由于金融危机影响,世界原油市场疲软,国家经济宏观政策必然进行调整,那么石油企业必须相应调整战略计划,压缩石油产量,相应的供应商订货量必然有一定的不确定,供应商经济压力过大,生产动力不足,供应延迟等。这些不确定因素对核心企业即石油勘探开发企业的影响表现为执行生产计划的偏差等。石油企业客户不确定性的原因主要有需求预测的偏差、市场购买力的波动。金融危机下消费者由于对未来经济缺乏信心,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购买力,而影响消费者购买力的因素又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对消费市场的预测工作此时更为重要。如果整个供应链对消费者的需求预测偏差过大,那么这个信息在供应链网络传播中失真的程度会越来越大。

石油企业供应链的鲁棒管理

任何一个供应链的模型都可以简化为供应商、核心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关系,为了应对市场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构建供应链时,尽可能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为弹性较大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供应链角度考虑,对于供应链网络的鲁棒管理,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供应链上物流运行的鲁棒管理

由于石油企业供应链上的流体带有石油行业的特殊性,物流量大,物流技术要求较高,物流载体本身占有很大的固定成本,物流的流向带有很大的计划性。金融危机下,供应链上的物流量首先会减少,流体本身带给各节点企业的经济效益也随之减少,这其中包括价格因素。而物流载体的成本大部分是固定成本,那么就应该提高物流技术,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物流服务,同时降低物流服务成本,以达到整个供应链整体最优的目的。这就要求在这个特殊供应链网络中,不同企业要进行物流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同时吸引专业的物流管理人员对物流活动进行专门管理。物流系统内部,物流功能间合作要进一步协调一致,整体运行成本最低,系统运营达到整体最优,并且应逐步把石油供应链上的物流管理当做提高供应链总体效益的一个最有利的途径,进而提升供应链上每个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供应链上节点企业的鲁棒运作

供应链上第一个节点企业是供应商。由于石油企业不同于一般工业企业,它的供应商所提供的商品除生产设备外,大多是生产辅的材料。包括生产设备在内,这些材料都带有行业的特殊性,在国内可供选择的供应商相对数量较少,这些供应商所拥有的技术、服务等资源也是一些小企业所不具备的,所以在供应商管理策略中,一般工业企业多供应商策略不是最好的选择。这种情况下,买方一般不会在不同供应商之间进行转移,为了刺激供应商合作诚意和积极性,买方应寻求有效的供应商管理办法,使用供应商管理更有效率和弹性的鲁棒策略。买方和卖方如果结成利益共同体,那么供应链的鲁棒效应就比较明显。可以考虑买方与卖方合作初期,以合同的形式的把双方的利益和风险的承担关系确定下来,这样就可以约束供应链上合作双方的行为,这是石油企业供应链的第一个鲁棒管理。

供应链上的第二个节点是生产企业,在石油行业里就是勘探开发企业。金融危机下原油价格的走低,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石油进口国来说在某种程度上有利。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从国家战略高度考虑,石油资源的合理利用是非常重要的。石油企业可以发挥自己成熟的现代企业和管理模式和强大的资源优势,参与其他企业的运营和管理。当世界石油市场恢复时,又可以把这部分资源投入到企业自身的建设中去。

供应链上的第三个节点是客户。石油产业是经济的命脉,它的客户千差万别。金融危机下,石油企业客户对石油产品的需求也在减少。石油企业应该分担客户的一定风险,除应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石油产品价格外,还应该分担客户退货的部分损失,以便使客户保存实力,在经济情况好转情况下,保障这个稳定的供应链能及时进行运作,这是石油企业供应链的第三个鲁棒管理。

另外,供应链能够有效协调运作的关键因素是信息,没有及时准确的信息沟通,供应链的运作是不可能的。所以石油企业必须借助于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利用互联网,使供应链网络中的信息能快速、准确的反映到每个节点企业。

综上,本文对石油企业的供应链进行了简单概括,对供应链上节点企业的和网络的鲁棒性管理进行了分析。但石油企业供应链的鲁棒性问题涉及到国家的宏观战略问题,因此本文建议在构建石油企业供应链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给出一个定量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1.接婧.国际学术界对鲁棒性的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5

第6篇:供应链的管理因素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战略联盟;和谐管理;机制

一、导论

1987年,西安交通大学席酉民教授根据对有关组织系统和谐运行机制的思考提出了“和谐理论”,其理论研究的对象是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组织。和谐管理理论将将“人的能动作用”对应为“和”,而“优化设计”对应于“谐”。其中“谐则”定义为有关“优化设计”的机理、规律或者主张;“和则”定义为有关“人的能动作用”的机理、规律或者主张。“优化设计”与“人的能动作用”对应的工具和方法分别称为“谐则工具库”与“和则工具库”。同时将和则、谐则围绕和谐主题在不同层次间的关联互动定义为和谐耦合。[1]

二、供应链战略联盟和谐的机理分析

供应链战略联盟和谐管理作为和谐理论在供应链领域的运用,要解决三个问题:即供应链战略联盟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个使该系统实现均衡的和谐机制?如果有这个机制,该机制是如何运转的?该机制的运转能否达到预期的供应链战略联盟效益?

根据和谐理论,供应链战略联盟系统的和谐运转必须要求联盟系统在供应链和谐主题的统领下,在促协力场和协同力场的共同作用下,以供应链战略联盟系统的和则与谐则作为控制手段,来保障供应链战略联盟系统的和谐运转。供应链战略联盟系统的促协力场就是影响供应链战略联盟系统契约约束;协同力场是指供应链战略联盟系统内部影响联盟运行的文化、联盟精神供应链理念等和激励供应链战略联盟运行的各种措施。而供应链战略联盟谐则就是有关优化供应链战略联盟系统设计的制度和规则,供应链战略联盟和则就是联盟系统中促使各联盟成员发挥能动作用的价值理念。[2]

具体地讲,从供应链战略联盟系统的内部来说,联盟核心企业是推动供应链内部各个子系统和谐发展的决定力量。我们知道,供应链战略联盟核心企业的经营水平、供应链中的商品、供应链费用、生产技术水平都会对联盟结构、供应链方式、供应链渠道、供应链体制、供应链条件等供应链战略联盟子系统产生影响,但是对供应链战略联盟各子系统起直接作用的是供应链战略联盟核心企业经营能力的变化。只有供应链战略核心企业对不同商品束的经营水平发生转化,才会导致联盟运营条件的变化,进而导致供应链方式发生改变,从而造成供应链联盟结构的变动,最终引起供应链战略联盟效益的变化。从供应链战略联盟内部系统同外部系统的和谐来看,供应链战略联盟核心企业同样是影响联盟系统与外部系统和谐的根本因素。

三、供应链战略联盟和谐的基本内容

供应链战略联盟和谐可以分为供应链战略联盟系统的内部和谐与外部和谐两个部分。[3]其中供应链战略联盟内部和谐又可分为联盟要素和谐、结构和谐、组织和谐;外部和谐包括供应链战略联盟与经济增长的和谐、供应链战略联盟与自然的和谐等两个部分。

(一)供应链战略联盟内部和谐

供应链战略联盟内部和谐是指供应链战略联盟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均衡与协调。它主要包括供应链战略联盟要素和谐、组织和谐。

(1)供应链战略联盟要素和谐

供应链战略联盟要素是指完成供应链战略联盟所需要的基本要件。它包括供应链战略联盟核心企业、供应链战略联盟客体、供应链战略联盟手段三个方面。所谓联盟核心企业,就是指从事供应链战略联盟活动的行为核心企业。所谓联盟客体,是指在生产领域与消费领域之间运动着的供应链物,即供应链战略联盟运营中的商品。供应链战略联盟手段是指商品供应链正常运行的所必须借助的工具,它包括两个因素:货币和信息。供应链战略联盟要素的和谐就是要求在联盟管理过程中要实现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一致。

(2)供应链战略联盟组织和谐

供应链战略联盟组织是指联盟内部各企业间相互关系所构成的组织结构状态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在供应链战略联盟内部,企业之间存在着交易关系、竞争关系、协作关系,而这些关系可以通过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来表现出来。市场结构是决定供应链组织竞争性质的基本因素,市场行为是指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所采取的策略性行动,它包括价格策略、产品策略、促销策略、渠道策略等。

(二)供应链外部和谐

供应链战略联盟外部的和谐是指供应链战略联盟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的协调与均衡。它主要包括供应链战略联盟与行业增长的和谐、供应链战略联盟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1)供应链战略联盟与行业增长的和谐

供应链响应速度的加快和供应链费用的节约对经济增长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供应链战略联盟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供应链行业增长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均衡分工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均衡综合生产力也提高。

(2)供应链战略联盟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实现供应链战略联盟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就必须发展绿色供应链。绿色供应链不同于一般的和传统的商品供应链。传统的商品供应链活动集中在满足某一经济核心企业的经济利益上。而绿色供应链则又加上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一既具有经济属性、又有人文属性的目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经济利益从长远的和宏观的角度是一致的,但对于特定的供应链战略联盟核心企业而言,二者往往又是矛盾的。因此,如何把二者协调好就成为绿色供应链所要处理和解决好的一个中心问题。

四、小结

和谐管理理论注意到,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无法简单地将主观情感的一面归结或转化为客观科学的一面。也就是说,管理必须遵循两个规则,用优化思路解决客观科学的一面,用减少不确定性的思路解决主观情感的一面,并设法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互动作用,实现整体的一致性和更高的绩效。而本文将和谐管理理论引入供应链战略联盟管理中,分析了其运作机理,阐述了供应链战略联盟和谐的基本内容,为供应链战略联盟持续运营及发展提供新的管理思维,具有理论及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席酉民,韩巍,尚玉钒.面向复杂性:和谐管理理论的概念、原则及框架[J],管理科学学报,2003,(8)

第7篇:供应链的管理因素范文

(一)供应链风险管理。供应链风险管理定义。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其实运用风险管理工具去处理物流活动所造成的一系列供应链中的不确定以及风险,它是和供应链进行多方协作或者独自进行的。供应链管理是一个新的概念,它使企业可以对整体进行分析,而不是以往概念中以局部来考虑的。这里的风险管理包含了企业作为独立运行的机构所面临的风险,以及企业在整个竞争机制中相互协作所面临的风险。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时间已经超过了20年,对于风险管理的研究时间更长。供应链风险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企业连续运作。

(二)建设工程的供应链风险管理。

1、建设工程供应链风险的定义。在生产以及流通过程中,供应链风险影响着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严重情况下可能造成供应链解体,给供应链上的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对于物资从生产者到用户途中所发生的所欲的物流环节、资金流环节以及信息流环节的任何一个部分出现问题,都会形成供应链风险,影响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对于建设工程的供应链来说,它与生产企业的供应链相比有着很多的不同,因为建设工程的特殊性,所以它的风险系数更高。建设工程供应链的风险主要是针对建设过程中影响到建设供应链正常运行,给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投资带来了不利,从而造成了供应链上企业的损失的相关不确定因素。建设工程的供应链管理是指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上的企业共同努力或者独自的运行,然后运用风险管理工具处理建筑过程中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通俗的说,就是对建设工程中的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设别、分析,然后针对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以及控制。

2、建设工程供应链风险的特点。(1)具有牛鞭效应。因为供应链的上游以及下游需求之间可定会存在时间的滞后性,所以会引起信息的反馈出现误差的现象。因为供应链节点上的企业一般都是针对与其比较相邻的企业做决策,对于其他的节点关注就比较少,所以会造成上游和下游的过度反应,下游的需求到上游以后变大的现象。供应链如果越长,其中间环节就会越多,牛鞭效应就会越严重,所以直接影响到了供应链的效率。(2)传递性。因为建设工程的一个完整项目是包括招投标阶段到项目的竣工阶段,所牵涉到的企业非常的多,所以建设工程的供应链的节点企业会很多,所以风险的因素可能在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间传递并且积累,从而影响到了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水平。(3)复杂性。因为建筑企业的供应链参与的主体比较多,且都有着自己的既定目标,这些目标可能存在冲突,不便于管理,所以使得供应链风险具有复杂性。(4)合作性以及互动的博弈。供应链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是我们都知道一条完整的供应链包括着很多其他的企业,他们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供应链中的每个成员企业都有着自己的目标,所以都会追求着自己的最大化利益。而在供应链的节点之间可能会出现消息不对称,以及供应链管理缺乏监督机制,所以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他们可能回互相博弈。与此同时,由于供应链上的信息流、资源可以进行共享,他们又是相互协作的关系。

二、建设工程供应链存在的风险

建设工程供应链中存在的风险,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外部环境风险,另一个是内部风险。外部环境风险是指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对建设工程供应链的影响,一般指的是市场的变化、自然灾害、政治因素以及政策因素等。而内部风险是指建筑项目的业主、承包商、分包商以及供应商在供应链环节中出现的一些影响供应链运作的风险。内部风险主要包括;技术风险、供应风行、信息风险、系统构成风险以及财务风险。

三、建设工程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建立的必要性。建设工程供应链风险管理可以给供应链的运行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因为风险不受人为控控制,所以我们有必要实施风险管理对其进行采集、整理、以及分析,做到对风险未雨绸缪。同时当风险发生的时候,可以有效的进行解决。建设工程供应链实施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供应链成员的经济效益,保证项目顺利完工。

(二)建立原则。1、系统性原则。建设工程由于自己的特殊性,往往会涉及到设备供应商、分包商、承包商等单位,建设工程的供应链有着很多节点企业。所以对于他们应该设计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统筹全局,及时发现他们所面临的风险。2、动态性原则。因为建设工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供应链节点中的企业也具有动态性,在进行供应链的风险管理设计时候,一定要考虑。3、经济型原则。企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以营利为主的,建筑企业也是一样。所以在设计的时候要基于企业的利益出发,考虑到成本因素。供应链风险管理一定要考虑经济学的原则。4、战略型原则。建设工程的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战略目标是促进企业的长期良好的发展,所以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一定要符合这一原则。

(三)构成。建设工程的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反映供应链整体以及各集成单元的指标集合,主要是给供应链风险评估提供依据。2、风险评估系统。建立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下,以监控采集数据作为网络输入,对当前的供应链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3、风险监控系统。建立在供应链运营的基础下,对供应链的运营进行全过程的监督以及控制。4、风险管理机构。主要是针对供应链风险制定相关的防险机制以及条例,进行数据采集以及分析,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

(四)功能。实施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可以有效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协调和调度;可以对风险进行预警以及监控;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风险当遇到风险时;可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

四、结语

第8篇:供应链的管理因素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创新

[DOI]10.13939/ki.zgsc.2016.23.040

1供应链及供应链系统

1.1供应链概述

供应链涉及帮助供应商提供生产资料、为消费者提供最终产品和服务的系列过程。供应链环节涉及产品的生产流通,包括生产、批发、零售以及客户终端,它涉及物料、信息、资金,是一个重要的增值链。

供应链具有复杂性。同时它是为企业的最终目标服务的,是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息息相关的。企业中的其他职能部门,与它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并且在市场中,供应链系统必须是动态的。供应链的成员繁多,其中的交叉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1.2供应链系统的定义

供应链系统指在整条供应链上,为各种客户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系统。供应链系统是有其相对应的网络结构、业务流程、管理要素等交互而成的一个整体性的系统构架。

供应链系统中各个部分是紧密联系的,它的每一个节点所具备的效用是不同的,这些具备特殊功效的节点相互联结,提升了单个节点的功能,达到一个整体的功效。供应链企业间为了共同的利益,对整个企业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诠释,是以互利互惠为目标的。对环境的适应性,要求供应链系统随时随地,能够因地制宜,快速反应,提出高要求。

2供应链系统下物流系统分析

2.1自营物流系统

供应链系统下的一种普遍的物流形式,关键是企业拥有由自身资源构成的物流团队。这有利于企业管理的一体化,在物流运输活动沟通管理中,产生更少的沟通噪声。但是,自营物流系统的成本很大,不太利于企业本身的低成本系统,从而制约其运营扩张。

2.2第三方物流

供应链系统中的主要角色,每个公司决定以合同的形式,将自己的物料和产品,全部外包给一家专门为各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公司,来完成自己的物流需求,从而节约了物流管理环节,同时也分出部分盈利。

2.3物流联盟

供应链系统中,为了达成长期互利的、全方位的合作同盟,有业务往来的两个企业,通过各种形式,为了共同的战略目标,共同建立的物流结盟形式。物流联盟的形式是有意义,每个企业以共赢为目标的合作,大大地改变企业间单一的竞争模式。

2.4第四方物流

供应链系统中,物流的集成公司,利用互补原则,为供应商提供资源、能力和信息技术,从而管理自己的组织形式。为每个企业,提出物流方案,从而达到为其他企业的物流服务的系统,是建立在其他物流基础之上的。

2.5第五方物流

供应链系统中,出现了一个新生的概念,主要在4P(产品、价格、渠道、沟通)基础上,同时出现了“人员、有形展示、过程”等因素,有了7P物流管理系统,变成了更加宏观范围的物流链。

3供应链系统下物流系统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3.1缺乏专业型物流人才

人才的供给与社会发展不均衡,特别是物流业的人才缺乏专业的培训,由于基础文化深度不够,更加导致了企业中缺乏可提升的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供应链环境上,物流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对我国的物流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要提高物流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强供应链系统的增值性,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

3.2经营者的理念滞后

目前我国管理者更多只把企业目标放在企业利润上,而不是注重整个企业长期目标,没有意识到物流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上的效用,仅仅注重物流对成本和运输、仓储方面的低层次认识,没有建立系统的物流规划。

3.3供应链系统中物流体系发展不全面

截至2007年,我国物流管理部门情况调查,仅有34.6%设立明确的物流管理部门。企业中的物流操作过程中,将物资的运输、存储、包装、搬运、配送和流通加工等系列物流过程分配到各个职能部门,但是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对物流部门进行系统的战略规划和整理。

3.4供应链系统中物流成本管理存在高支出问题

企业中,由于观念上存在“重自给,轻外协”的思想,导致企业物资供应缺乏主动性、物资供给与生产进度不配套和装运效率低等增加了成本。各个环节衔接较差,各个部门沟通交流不够。供应链系统各环节提倡节点间的轻松对接,但是实际情况是,每个节点由于管理人员不专业、节点繁复,导致物流管理成本过高,大大影响了物流产生的附加值。

4供应链系统中企业创新和选定物流管理系统

4.1供应链企业的实力和发展规模的影响

企业评估自身的综合实力,首先企业人员、资金以及管理资源,这三方面具有局限性,在选择第三方物流公司时,首先提高物流管理效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放在首位。同时企业的形象,企业文化的展示,更应该结合企业的物流管理,达到一个完美的诠释。

4.2供应链系统产品性质因素选定物流管理系统

针对产品的不同特性,企业选择时应充分考虑这些不同:大型工业品的原料和鲜活的产品,此时选择相对专业的物流服务公司,应该更加注意渠道的合理化。针对全球市场的分销,应该选择委托给地区性专业物流公司;当产品相对单一的企业,此时大企业的统一管理的自营系统更加可取;如果只为了满足技术性强的企业,此时采取委托方式,最为适合。

4.3供应链系统物流总成本因素选定物流管理系统

供应链系统中,应该根据企业的成本预算,首先结合市场状况,清楚物流各种方式特点,结合企业,最后估出最低成本物流,从而结成一个完整系统。整个供应链运行时,会产生庞大的数据,这些数据中,有很多是可供参考的,在企业运营时期,就该充分参考有效数据,结合物流管理实际情况,做出应有的反应。

4.4供应链系统企业核心竞争力因素选定物流管理系统

企业应该考虑到自身的主营业务和企业长处,对各方面例如客户满意度等,就该结合物流系统,进行增强核心竞争力考虑的附加因素。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例如转变物流服务态度,让企业尽善尽美的形象深入人心,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4.5供应链系统企业物流管理系统创新

物流管理在企业中,确实存在各种弊端,这就要求管理者开始思考多方面因素,才能让物流管理系统得以创新,如物流系统的组织结构、企业的物流管理目标、适合本企业的物流系统选择、独特的物流管理系统人才培养等。从组织结构着手,企业的物流管理应该充分结合组织的特有形式,考虑各方面因素,从而使得物流与组织结合最优。物流管理的目标也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特有的核心竞争力,从最根本出发,从而达到最优目标。物流管理的人才,更是应该从多个培训、人才选择等方面得出最优的人才培养系统。并且各个企业可以根据顾客群体不同,选择多种物流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完善物流管理体系,最终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王世文,李龙洙.关于企业信息化与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思考[J].经营与管理,2013,1(7):10-15.

[2]欧阳斌.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及改善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3(13):31-34.

[3]张翠华.浅议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及其改进[J].东北大学学报,2014,1(1):55-58.

第9篇:供应链的管理因素范文

关键词: 国际供应链;风险因素;评价指标;贸易式进入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51 文献标识码: A

一、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

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简称SCOR模型)是美国供应链协会(SCO)开发设计并推行的一种专门用于供应链描述与设计的工具,其将具体作业与性能衡量指标相结合,定量分析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性能,提供了供应链评价及快速确定改进机会的工具,最佳表现及其特征描述提供了一系列可供参照的目标,也可作为供应链风险识别的工具。

二、基于SCOR模型的供应链风险识别

利用SCOR模型把整个供应链的结构、组成、地理分布、处理流程清晰地描述出来,供应链运行的统计资料和对供应链预期达到指标的预测,达不到预定指标的可能性即为风险,影响实现预定指标的因素即为风险因素,指标比较差的环节即为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

三、影响国际供应链运作的重要因素

1.因子分析概念

因子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识别隐藏在大量可观测变量中的少数几个潜在的、观测不到的因子,探求观测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潜在变量来表示基本的数据结构,这些潜在的综合变量被称为因子,能够反映原来众多的观测变量所代表的主要信息,并解释这些观测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2.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影响国际供应链运作重要因素的评价

分析上表,影响国际供应链运作包括作业质量指标、成本指标、可获得性指标、服务响应能力指标等几个方面。

四、基于SCOR模型的贸易式模式国际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研究

SCOR模型将具体作业与性能衡量指标相结合,定量分析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性能,本文从国际供应链运作角度,确定国际供应链执行过程流程图,把国际供应链标准配置的所有活动标在以地图为背景的图上,用于分析不同地区地理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差异对国际供应链风险因素的影响,结合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影响国际供应链运作重要因素的评价,对贸易式模式国际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研究。

借助SCOR模型的贸易式进入模式国际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分析,在进行国际供应链运作时对其相关因素造成的风险进行防范,达到权衡风险与成本、风险与效率的目的。

作者单位:庞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汪洪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存禄,黄培清.供应链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7-36.

[2]苏琦.国际贸易,市场风险,要素流动与跨国公司[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45-55.

[3]许晖.国际企业风险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39-4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