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外直接投资现状范文

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精选(九篇)

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第1篇:对外直接投资现状范文

关键词: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策略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3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565.3亿美元,名列全球第五位,发展中国家第一位。2010年我国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流量),对外投资流量再创历史新高。截至2010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588亿美元(存量)。图1显示了从1990年到2009年这2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图1)可以看到,加入世贸组织后,从2002年到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快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包括金融类和非金融类)从27亿美元上升到565亿多美元,增长20多倍,年均增长速度超过65%,从世界第26位上升为第5位,发展速度相当可观。但是,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是相当弱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数量、金额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比较小;同时,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投资主体规模较小,一般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另一方面是投资的资金量较小。目前,我国的境外企业除了海尔、华为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投资规模过小,绝大多数的投资规模仅为几百万、几十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0万美元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0万美元的水平。

(二)投资结构有待改善。首先,从对外投资区域结构来看,存在着投资区位相对集中的问题。其中,亚洲是我国对外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他地区的流量则相对较少,造成企业之间为了争客户互相压价、封锁消息,致使海外投资环境不断恶化;其次,从对外投资流量的行业分布来看,我国的对外投资主要流向了商品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等行业。这样的行业结构既不甚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也不尽依据fdi理论的学习动机。中国拥有低廉劳动力、大国规模经济和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真正体现我国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建筑业在fdi投资存量中的比例偏低,高新技术等学习型投资所占比例更低。相反,采矿业等资源寻求型投资比重较大,且呈逐年上升态势,表明我国对外投资的产业导向还停留在初级层次,缺乏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行业,行业结构表现出较明显的初级化特征;再次,从投资主体看,国有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是对外投资的主要力量。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投资主体相对单一,很大一部分投资属于政府政策性对外投资,由此会造成国有资本与私营资本比例失调,私营资本积极性受挫,也容易滋生国有资产流失的险患。

(三)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发展战略和跨国经营意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且不具备真正的全球观念和跨国经营意识。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这些企业对外投资是为眼前利益驱动,或是为了获得海外投资所带来的税收减免,而不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生产和交易的比较利益;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投资的结果往往是企业只注重短期效益,走一步说一步,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四)缺乏核心技术且科研创新能力较弱。从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偏低,在主流市场或主流产品当中我们并没有多少自主的核心技术,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而且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大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平均还不到1%,仅有极少数大企业能在3%以上,这样低的开发投入维持生存尚有困难,更谈不上与其他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竞争了。

(五)缺乏跨国经营人才。国家对外投资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缺乏高素质跨国经营管理人才是我国企业提高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企业派出的境外经营人员很多难担重任。据商务部研究院《对外直接投资公司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障碍是缺乏海外经营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海尔总裁张瑞敏也坦率承认,即使像海尔这样在海外已有所成就的企业,仍然缺乏懂得海外市场及其操作的管理人才。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策略

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几个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发展策略。

(一)实施规模经济战略。没有一定的规模,就难以实现较好的效益,也不可能形成较好的抗风险能力,更难以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如首钢集团),应该充分利用原有的国内规模优势,运用市场的作用和国家的指导,使企业之间通过强强联合或相互兼并等措施来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二)优化投资结构

1、投资地域多元化。针对现时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集中于周边国家和地区,长远看来,投资东道国应该逐步向发达国家延伸,实现投资地域的多元化。因为发达国家投资环境规范,非经营性风险小。虽然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贸易壁垒也相对较多,我国产品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实力毅然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但双方有互补性,只要我们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就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当然,发展中国家市场广阔,资源丰富,也是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市场。

2、行业选择上突出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业。首先,加大对发达国家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通过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既能满足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对先进技术的现实需求,又是我国获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最有效途径;其次,向海外转移成熟技术的过剩产业,扩大出口贸易量。目前,我国的机电制造业、纺织业、家电制造业等行业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技术体系,扩大这些行业的投资不仅能优化国内产业、产品结构,促进劳务和设备产品出口,而且能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3、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既要鼓励有实力、管理好、拥有自主品牌的国有控股大企业拓展境外投资业务,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以培养更多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同时,还要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取消歧视,使其在优惠贷款、信息交流和境外投资保险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三)科学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和中长期规划,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际收支状况,制定对外投资战略规划。明确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思想、指导原则、产业导向和重点区域等,从而使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更有力地利用国内外2个市场、2种资源,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更好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核心技术。企业要把创新能力和发展核心技术作为对外投资的重要战略目标,通过独资、合资、并购和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或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公司,了解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和最新科技发展动向,并雇佣当地工程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利用当地的先进设备,研发和生产高新技术及产品,使企业通过海外研发和生产,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大力培养对外直接投资的高素质人才。首先,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境外企业派遣、用人和选拔制度,完善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制度,吸纳具有丰富国际经营管理经验的海外和东道国人才为我所用;其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国内院校和企业联合办学、国内专业培训以及选派人员到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进行实践锻炼,实施跨国经营人才培养战略,多层次、多渠道对从事跨国经营的人员进行培训,以实施人才国际化和本土化战略,集聚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企业在整体上仍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因此深入分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对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有着深远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伊玲娜.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现状及问题探析[j].商业现代化,2010.8.

第2篇:对外直接投资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投资规模;投资区域;投资领域;投资模式

中图分类号:F304.4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1.014

Abstract: With China's rapid growth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scale of China'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s growing, while agricultural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as made good achievement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e academic field gives close attention. This paper analyzed China's current agricultural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scale, regional, field, mode, and summarizes that China's agricultural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ccupies a small proportion, the investment area was widely distributed, highly concentrated, diverse investment, product revenue was low, investment mode was various, and proposed to adopt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Key words: agricultural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scale; regional; field; mode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历届政府和领导人都很重视农业发展。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就明确规定“允许出国办企业”,拉开了我国对外投资的序幕,也为农业“走出去”奠定了基础。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上,同志又提出:“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全球多边贸易体系,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2007年中央1号文件正式把农业“走出去”作为国家战略提出来[1]。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又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紧缺、供需矛盾、竞争力较弱等问题,积极开展农业“走出去”,发展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说既符合国家战略要求,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1 投资规模

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市场也更加开放,陆续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使得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4―2014年,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从2.9亿美元增长到20.4亿美元,增长7.03倍,年均增长21.54%。截至2014年末,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从8.34亿美元增长到96.9亿美元,增长11.62倍,年均增长27.8%。如图1所示。

201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达1 231.2亿美元,年末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为8 826.4亿美元。租赁和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金融业这四大行业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四大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的71.14%,占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77.81%。而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和存量仅占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和存量总额的1.66%,1.1%。见表1。

2 投资区域

2014年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区域,主要分布在东盟、俄罗斯以及我国的香港地区,其次是欧盟、非洲、澳大利亚和美国。我国对以上7个国家(地区)的农业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总额为17.43亿美元、62.26亿美元,分别占我国农业对外投资流量总额和存量总额的85.44%,64.25%。

长期以来,亚洲就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市场,大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都与我国保持密切经贸往来。作为“一带一路”中最为强势的南线,东南亚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潜力很大,区域优势非常明显。2014年我国对东盟的农业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为7.83亿美元、24.44亿美元,分别占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和存量总额的38.38%,25.22%。与东盟国家相比,我国香港并没有广阔的农业用地,但其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和出海投资的中转站,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投资环境也吸引着投资者对其进行投资。2014年我国对香港地区的农业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为2.1亿美元、8.11亿美元,分别占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和存量总额的10.29%,8.37%。

俄罗斯是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第一大国,全境内的农业用地总面积为1.68亿hm2,其中有近1/4耕地处于闲置状态。肥沃的土地、低廉的出租价格,再加上两国接壤的有利地理条件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吸引着我国投资者前往俄罗斯进行投资。2014年我国对俄罗斯的农业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为3.52亿美元、21亿美元,分别占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和存量总额的17.25%,21.67%。

由于欧债危机的影响,欧盟内部改革面临着较大压力,欧洲各国和我国加强经贸合作的意愿加强。2014年我国对欧盟直接投资流量明显增长,其中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达到了1.68亿美元、4.04亿美元,分别占我国对欧盟农业直接投资流量总额和存量总额的8.24%,4.17%。随着欧洲各国经济复苏和投资环境逐渐改善,一方面,欧洲各国放宽外资准入限制,为我国企业赴欧投资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实施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看好欧洲市场,并将欧洲作为首选投资目的地,未来我国对欧洲的投资规模将会不断扩大。

受全球经济复苏疲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以及埃博拉疫情的影响,2014年我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流量较2013年相比呈现下降趋势。我国对非洲的农业直接投资流量仅有1.33亿美元,占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的6.52%,投资国家主要集中在赞比亚、埃塞俄比亚和南非等国家。自2000年成立中非合作论坛以来,中非建立了持续稳定、相互扶持、全面发展的新型伙伴关系,加强了各方面的合作。中非合作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也逐渐加大了对非投资,再加上非洲部分地区局势动荡,我国企业对非投资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安全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集中程度很高,对发展中国家(地区)投资较多,但对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地区)的投资相对较少。2014年我国对澳大利亚、美国的农业直接投资流量仅有0.75亿美元、0.22亿美元,分别占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的3.68%和1.08%。见表2。

3 投资领域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农产品需求持续旺盛,农产品消费量增加明显,许多农产品在国内供不应求。如大豆、棉花、橡胶、棕榈油、棉花等农产品的进口量大幅度增加,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推动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强我国对外农业投资,对缓解我国农产品供需矛盾,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涉及农、林、牧、渔多个领域,从最初的远洋捕捞发展到多个行业和领域,包括粮油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仓储和物流体系建设、森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产品生产与加工、农村能源与生物质能源等[2]。我国已经在俄罗斯远东、南美巴西、澳大利亚、非洲安哥拉和莫桑比克建有境外农场,主要种植大豆、水稻、玉米、棉花等作物;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投资种植棕榈油、橡胶、水果等作物;在美国、加拿大主要投资种植大豆及油菜籽;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投资种植棉花、种子加工及繁育;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大洋洲国家投资畜产品养殖、加工;在荷兰、法国等欧洲国家主要投资种植蔬菜。同时,我国远洋渔业企业也通过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远洋渔业,积极参与全球区域性渔业经济合作体系,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4 投资模式

对外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既拥有企业的所有权,也拥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即投资者在国际市场上将资金投资于某一海外项目创办企业,并有权对企业直接进行经营管理的投资方式。我国主要的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包括“绿地投资”、“褐地投资”等模式。

4.1 绿地投资

“绿地投资”又称为创建投资,是指直接在投资东道国境内设置独资或合资企业与工厂的模式。随着我国农业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一大批农业企业走出国门进行“绿地投资”。为了达到扩大产量、减小风险和费用的目的,我国一些农业企业逐渐改变了之前直接购买成品的方式(表3),加大了对生产环节的投入,这将为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4.2 褐地投资

“褐地投资”主要是指通过跨国并购的模式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在2010年前,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投资动机是自然资源获取与市场开拓,产业链环节也大多处于低附加值的初级环节,因此主要采取“绿地投资”的投资模式。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农业企业不得不由产业链的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扩展,逐渐改变了之前以“绿地投资”为主的模式,跨国并购模式占比逐年上升。据数据统计机构Dealogic的并购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并购农业企业金额高达98亿美元,创出中国农业并购史上的最高纪录,98亿美元的并购总额也占到全球农业并购金额的近60%,美国则以35亿美元并购总额以及21%的全球占比排名第二[3]。近5年我国农业企业具有代表性的并购事件主要有:2012年光明集团以12亿英镑买下了英国早餐麦片生产商Weetabix 60%的股权;2013年双汇国际斥资71亿美元并购美国肉业巨头史密斯菲尔德100%的股权,史密斯菲尔德除了养殖、销售,还有一部分是有品牌的包装产品,买下史密斯菲尔德实际上是获得了一个完整的价值链,不仅保证了原材料供给、获得了美国销售网络,还获得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技术;2014年2月中粮集团以28亿美元收购Nidera Handelscompagnie BV 51%的股权,4月份,中粮集团再度与私募股权公司厚朴投资管理公司以40亿美元收购Noble Agri Ltd 51%的股权。

5 结 论

5.1 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扩大,农业占比低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总体来说是不断扩大的,但农业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流量、存量占比与其他行业相比明显偏小,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水平并不高,发展还是比较缓慢。造成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占比重较小的原因较多,比如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农业对外投资周期长、见效慢,投资领域范围广,投资流程烦琐以及各方面潜在的因素都会影响我国农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5.2 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广泛,集中程度高

(1)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遍及全球,但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非洲。对东盟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农业直接投资流量尤为显著,二者合计占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的48.47%,这种高度集中的投资区域分布可能会因为个别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不稳定而给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带来风险。

(2)投资目标区域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对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农业直接投资很少,使我国农业“走出去”的目标市场多元化程度较低,许多具有投资潜力的国家(地区)有待开发。

5.3 投资领域多元化,产品收益较低

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领域覆盖面广,行业众多,主要以国内比较优势不强、供给紧张的种植业和远洋渔业等资源密集型行业为主,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从投入环节来看,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大多集中在生产领域,在产品深加工、流通、服务等环节投入较少,因此生产出的产品附加值不高,收益也比较低。

5.4 投资模式多样化,以跨国并购为主

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由最初的独资向合资、合作模式转变,改变了单干的生产方式,选择与东道国企业合作,已经有“公司+农户”、新建、并购或租用、直接利用当地成熟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模式等。总的来说,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日益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跨国并购模式成为主流,海外农业企业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模式越来越成熟,逐渐与国际农业市场接轨。

6 建 议

6.1 扩大对外投资规模,提高对外投资水平

要提高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水平,政府和企业都要倾力而为。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对外投资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增加农业企业对外投资专项资金。其次,农业对外投资企业应当具备一定的资金、规模、人才、技术等实力,政府可以将这些企业作为农业“走出去”的主体,对这类企业给予更多帮助,比如降低专项资金的申请标准,提供长期低息贷款等。最后,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一般规模都比较小,很难形成规模效益。这类小规模企业可以采取“抱团取暖”的方式,加强合作,最好能够建立产业集群,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6.2 巩固已有投资规模,继续开拓海外市场

(1)当前应把农业“走出去”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紧密结合,巩固已经取得投资规模的亚洲、非洲等国家。

(2)加强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投资,学习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努力在这些国家发展高新技术农业。

(3)开发具有投资潜力的农业市场。以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中亚五国为例,中亚五国农业资源禀赋充足,与我国农业互补性很强,但双方在农业投资领域的合作项目却不到10%,大部分的投资合作项目都集中在能源化工产业。因此,我国与中亚五国在农业投资合作方面潜力巨大,进一步扩大对中亚五国农业投资规模更有利于将双方的互补性转化为互利性。

6.3 提升对外投资层次,优化投资结构

我国农业对外投资企业应把提升对外投资层次和优化农业投资结构作为投资目标之一。企业要加强农产品研发、加工、物流、销售等一系列环节的投资。具体来说,可以用新技术和优质的服务换取东道国的产品和市场;提高对产品的深加工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加道路、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使投资领域逐渐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高科技领域发展。

6.4 加强对东道国的了解,优化投资模式

农业对外直接投资,选择哪个领域、选择哪个投资模式,很大程度上是由东道国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企业在对外投资时,要注意东道国的国情,不断优化投资模式,选择合适的投资模式进行投资。特别是在未来以海外并购为主流的投资模式中,农业企业出海并购,尤其是并购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这些企业技术先进、规模较大,在当地甚至在本国内都有较大的影响力,并购时很可能会受到当地政府、政策、民众的影响,需要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此外,企业还要了解当地法律法规,在企业管理、文化融合等方面多投入一些精力[4-10]。

参考文献:

[1]刘合光.关于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16(4):28-30.

[2]程国强.境外农业资源利用的现状与问题[EB/OL].(2014-01-22)[2016-09-28]. http://.cn/wzsy/gysd/1094105.shtml.

[3]作者不详.中国收购农业企业金额高达98亿美元[EB/OL].(2014-09-05)[2016-09-26]. http:///news/20140905/110445508.shtml

[4]杨易,马志刚,王琦,等.中国农业对外投资合作的现状分析[J].世界农业,2012(12):107-112.

[5]陈伟.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及其模式[J].经济体制改革,2012(4):66-70.

[6]宋洪远,徐雪,翟雪玲,等.扩大农业对外投资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J].农业经济问题,2012(7):11-19,110.

[7]赵明骥,吴秀敏.我国对外农业直接投资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4(11):55-58.

[8]王永春,徐明,王秀东.我国农业对外投资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5(10):79-84.

第3篇:对外直接投资现状范文

一、泰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泰国对外直接投资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个时期由于缺乏开展国际业务的专业人才、加上对外直接投资监管的难度大以及泰国企业自身国际化能力弱等原因导致了泰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初期规模非常小。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泰国加快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并且在1997年金融危机后泰国对外直接投资多为绿地投资,且投资规模逐步扩大。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泰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仍低于亚洲地区其他新兴工业国家水平,如新加坡、马来西亚,但高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等国。虽然泰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巴西、中国、中国香港、韩国以及马来西亚相比投资规模较小,但是泰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明显有上升的势头。图1所示,2005年,泰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仅为21.54 亿美元,到2012年已经达到767.47亿美元,增长了35倍。自泰国央行对对外资金流动放松管控后,泰国对外国的投资规模明显持续上升,尤其是自2007年以来,为了促使泰国企业投资进一步自由化,泰国央行于2010年10月公布调高放款额度,因此2011年泰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比2010年投资的增长了7.5倍,继而于2012年创下历史新高。

1.泰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

20世纪70年代泰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美国、香港、新加坡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证券市场。目前,泰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制造业方面。表1显示,东南亚地区一直是泰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最大的地区,2012年泰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投资流量170.92 亿美元,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2.27%,但比重低于2005年至2010年六年的平均值 42.92%,其中,对新加坡投资最多,占东南亚地区的总量32.31%;中国是泰国对外直接投资第二大国家,2012年泰国在中国投资68.44亿美元,占其对外直接投资的总额8.92%,高于2005年至2010年六年的平均占比 5.66%。日本居第三位,2012年泰国在日本投资65.54亿美元,占对外直接投资的总量8.54%,高于2005年至2010年六年平均占比2.61%。至于美国,2012年泰国在美国投资64.84亿美元,占对外直接投资的总额8.45%,低于2005年至2010年六年平均占比9.2%。从2006-2010年开曼群岛也是泰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地区之一,这五年泰国在这个区域的投资占总量的平均值13.84%,但到2011-2012年期间投资额只占总额的3.69%,远低于前几年的投资比率。

2.泰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

表2显示的是2005年至2010年对外投资统计数据。从行业分布来看,泰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金融保险行业、矿产和碎石业以及批发零售业。以2010年为例,泰国对以上四个行业的直接投资额达到75亿美元,占泰国对外投资总额的88.5%。对外投资项目最多以及发展最快的是矿产和碎石业,2005年泰国对这两个行业直接投资仅为8883万美元,到了2010年已达到39.1882亿美元,增长了44倍,这六年对矿产和碎石业的对外投资额占泰国对外投资总额的年平均比率为24.94%。作为泰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产业――制造业,虽然在2005-2010年投资额的增长率不稳定,但是在这期间年平均占比高达30.54%,其中,在食品制造业投资最多。2010年泰国对批发零售业直接投资9.0959亿美元,占泰国对外投资总额的10.73%,六年年平均占比8.47%,对金融及保险业直接投资2.655亿美元,占比3.13%,六年年平均占投资总额的比率为22.18%。

二、泰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泰国企业走出国门对外投资的动机来自多个方面,这主要取决于投资者主要目的以及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因素。按照小岛清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从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析,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市场导向型投资和生产要素导向型投资。

1.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

主要指的是为开发和利用国外的自然资源而进行的投资。在东道国寻求某种自然资源既是为了满足本国的需要,也可以向其他国家出口。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在泰国境外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较大,2010年,泰国对矿产和碎石业的直接投资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46.24%。2006-2010年这五年期间平均增长率达到 163%。

在东南亚地区,许多国家拥有的自然资源比泰国丰富,如缅甸和越南拥有天然气,印度尼西亚拥有原油,老挝和柬埔寨拥有农业资源。泰国跨国企业中能够进行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的企业仍然有限,主要由大型工业企业集团和政府有关的企业为主。比如,泰国政府控股的国家能源石油化工公司在马达加斯加持有80%煤炭探矿权的股份,在埃及对天然气资源进行投资,并拥有该国全国天然气资源的25%股份。在能源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中国,泰国跨国企业也进行投资。2003年,万浦集团公司在中国进行煤炭开采的投资和开发,并拥有山西高河能源有限公司45%的股份;并且在2006年进入中国电力市场,目前在中国北方拥有并运营三家热电厂。在东南亚地区,泰国暹罗水泥集团对柬埔寨的水泥行业进行了投资,2012年在越南投资并拥有了陶瓷原料的龙头企业,占有其85%的股份。

2.市场导向型投资

是指跨国企业为了绕开东道国严厉的贸易保护壁垒,或为稳定与扩大东道国市场或为开拓新市场而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扩大国际市场和开拓新市场是泰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之一,从行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从泰国对制造业的对外投资额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例来看,2005-2010年连续六年排在前三位,这六年对制造业的投资额占泰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年平均比率为30.54%。服务业也是泰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另一个重要行业,尤其是金融保险业和批发零售业,两大服务行业六年投资平均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30.65%。

随着泰国经济增长逐渐趋缓,邻国的经济增长将对泰国企业在国内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压力。而且,目前泰国的劳工资源短缺,更严重的是泰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处于工作年龄段的人口还将不断减少,这意味着未来消费者的购买力将逐渐下降。这些原因都导致越来越多的泰国投资者开始在海外寻求新市场,特别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市场,如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这些国家人口基数庞大,随着这些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最具购买力的中产阶级占总人口比重在逐步升高,这些市场所具有的购买力在逐渐增强。比如,泰国龙头跨国企业正大集团,作为泰国最大的非国有企业集团,目前在国外投资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投资额近60亿美元,设立企业200多家,员工人数超过8万人,年销售额超过500亿人民币。正大集团在中国实行多元化经营,形成以农牧业、食品业、商业零售业为核心,并辅以制药、机车、房地产、国际贸易、金融、传媒等领域共同发展的业务格局。如今,正大集团一半的销售收入来自中国市场。

1979 年当邓小平启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时,正大集团为了建立一座饲料加工厂和禽类养殖场,获得了第001号外商投资证书,开始了中国养殖业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而且在中国培育起了一个新兴行业――饲料业,并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产业。2012年,世界饲料总产量达到9.59亿吨,其中中国产量1.91亿吨,占全球总量19.92%,成为世界第一大饲料生产国。在中国内地,2012年正大集团饲料生产总量为897万吨,占全国总量4.08%,排名第二,仅次于占中国市场份额8.72%的新希望六和集团。

3.生产要素导向型投资

是指跨国企业通过获取国外低廉的生产要素(主要是劳动力和土地),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以此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目前泰国面临着劳工资源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工资上升是导致泰国企业在国外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起初,泰国与其他东南亚国家如柬埔寨、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相比,泰国国内的平均工资水平就比较高,而 2012年泰国政府施行的调高工资的政策又进一步拉大了泰国与柬、越和印尼的工资差距,这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纺织产业,开始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或提供外资优惠的邻国。根据2013年泰国纺织研究所的调查,泰国26个纺织企业,例如 Liberty Garment Co.,Ltd.,Thongthai Textile Co.,Ltd.,Hi-Tech Apparel Co.,Ltd.等等已经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仅在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六国,设厂就已达到35座工厂。此外,这些产品通过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CLMV国家)出口到美国和欧洲,投资商还有权享受优惠税率。

根据泰国上市公司的统计数据,泰国企业仍然对生产要素导向型投资低于自然资源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2006-2010年泰股大盘的数据显示,泰国上市公司对生产要素导向型的投资仅占投资总额的1.38%。其中,Indorama Ventures Co.,Ltd.为了拓展海外市场占有率和获得生产技术,与国外同行业进行合并水平投资;2007年在美国建立塑料厂以及在荷兰和英格兰买了两座塑料厂。因此,该公司的收入快速增长,与此同时,股东权益报酬率也迅速增长,从2006年股东权益报酬率18.3%增长到2010年的42.9%。

三、泰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主要的问题

泰国央行为了促使泰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进一步自由化,已放宽投资额度,目前,对外直接投资有关资本流动的措施不再是泰国投资者主要的障碍。然而,泰国外国直接投资的流量与许多国家相比,仍然处于投资水平比较低阶段,其主要原因如下。

1.税收政策

泰国税收制度尤其双重课税不利于泰商对外投资。泰国政府对股息红利双重征税或称经济型双重征税高达21%。与此泰国政府做法相反的国家和地区,譬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香港并非对对外直接投资征收所得税。此外,泰国退税流程复杂性及繁琐性使得这些已经走出去的企业原应享受到的已与泰国官方签署避免双重征税协议的55国的优惠,实际上却没有真正从中受益。缘于税收操作上某种程度存在着工作人员业务不熟练,对上述协议内容不了解,仍对其征收二次税收。该现象导致许多泰国企业不愿意走出国门寻求发展机会。这无疑大大减少泰国公司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积极性。

2.缺乏跨国经营人才以及经营经验

在国际市场上,跨国经营要求企业家必须具有全球化的观念和开放的思想,善于以全球的视角定位企业的未来和发展方向,精通国际竞争规则。但目前而言,泰国跨国企业中符合上述要求的经营人才数量非常有限,加上大多数泰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使之客观地限制了泰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3.融资困难、缺乏融资支持和服务以及缺少研发资金

由于贷款成本相当高和申请贷款的限制性政策,目前,泰国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缺乏融资支持和服务。金融机构通常认为中小型企业具有较高的风险,使之较难获得贷款。泰国政府在为企业提供资金的支持方面相当少,企业为筹资而发行外国债券仍面临许多限制。与外国相比,其他国家会通过许多形式支持其有竞争力的企业走出去,例如政府金融机构,建立专门对走出去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融资机构,如韩国的进出口银行建立Economic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Fund (EDCF)基金,旨在能以较低的0.01-2.5%年利息贷款给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商或到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的投资商。

除此之外,泰国企业应该加强技术方面的投资。若技术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本没有竞争优势可言,因而就无力参与国际竞争,甚至连国内的市场份额都难以保全。泰国在研发方面的投资仅占GDP的0.24%,相比之下,中国约为2%,韩国2.8%至2.9%,日本4%。所以,泰国企业应加紧产品研发,政府部门也应予以税务优惠。

4.缺乏市场信息以及不了解东道国的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

第4篇:对外直接投资现状范文

>>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风险防范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泰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动机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现状及问题探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存在问题浅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风险分析 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前景分析 浅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特点及对策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特点及原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的国际比较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前景分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分析及对策 中国物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并购风险分析及防范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9-09.

[8] 左妍冰.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878亿美元 首列世界三甲[EB/OL].http:///42071/2013/09/09/6871s4247359.htm,2013-09-09.

[9] 商务部.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Z].2013-09-09.

[10] 郭晋晖.对外直接投资“十连增”近四分之一企业亏损[N].第一财经日报,2012-08-31.

第5篇:对外直接投资现状范文

关键词: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策略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3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565.3亿美元,名列全球第五位,发展中国家第一位。2010年我国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流量),对外投资流量再创历史新高。截至2010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588亿美元(存量)。图1显示了从1990年到2009年这2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图1)可以看到,加入世贸组织后,从2002年到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快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包括金融类和非金融类)从27亿美元上升到565亿多美元,增长20多倍,年均增长速度超过65%,从世界第26位上升为第5位,发展速度相当可观。但是,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是相当弱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数量、金额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比较小;同时,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投资主体规模较小,一般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另一方面是投资的资金量较小。目前,我国的境外企业除了海尔、华为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投资规模过小,绝大多数的投资规模仅为几百万、几十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0万美元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0万美元的水平。

(二)投资结构有待改善。首先,从对外投资区域结构来看,存在着投资区位相对集中的问题。其中,亚洲是我国对外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他地区的流量则相对较少,造成企业之间为了争客户互相压价、封锁消息,致使海外投资环境不断恶化;其次,从对外投资流量的行业分布来看,我国的对外投资主要流向了商品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等行业。这样的行业结构既不甚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也不尽依据FDI理论的学习动机。中国拥有低廉劳动力、大国规模经济和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真正体现我国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建筑业在FDI投资存量中的比例偏低,高新技术等学习型投资所占比例更低。相反,采矿业等资源寻求型投资比重较大,且呈逐年上升态势,表明我国对外投资的产业导向还停留在初级层次,缺乏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行业,行业结构表现出较明显的初级化特征;再次,从投资主体看,国有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是对外投资的主要力量。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投资主体相对单一,很大一部分投资属于政府政策性对外投资,由此会造成国有资本与私营资本比例失调,私营资本积极性受挫,也容易滋生国有资产流失的险患。

(三)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发展战略和跨国经营意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且不具备真正的全球观念和跨国经营意识。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这些企业对外投资是为眼前利益驱动,或是为了获得海外投资所带来的税收减免,而不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生产和交易的比较利益;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投资的结果往往是企业只注重短期效益,走一步说一步,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四)缺乏核心技术且科研创新能力较弱。从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偏低,在主流市场或主流产品当中我们并没有多少自主的核心技术,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而且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大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平均还不到1%,仅有极少数大企业能在3%以上,这样低的开发投入维持生存尚有困难,更谈不上与其他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竞争了。 转贴于

(五)缺乏跨国经营人才。国家对外投资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缺乏高素质跨国经营管理人才是我国企业提高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企业派出的境外经营人员很多难担重任。据商务部研究院《对外直接投资公司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障碍是缺乏海外经营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海尔总裁张瑞敏也坦率承认,即使像海尔这样在海外已有所成就的企业,仍然缺乏懂得海外市场及其操作的管理人才。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策略

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几个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发展策略。

(一)实施规模经济战略。没有一定的规模,就难以实现较好的效益,也不可能形成较好的抗风险能力,更难以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如首钢集团),应该充分利用原有的国内规模优势,运用市场的作用和国家的指导,使企业之间通过强强联合或相互兼并等措施来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二)优化投资结构

1、投资地域多元化。针对现时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集中于周边国家和地区,长远看来,投资东道国应该逐步向发达国家延伸,实现投资地域的多元化。因为发达国家投资环境规范,非经营性风险小。虽然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贸易壁垒也相对较多,我国产品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实力毅然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但双方有互补性,只要我们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就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当然,发展中国家市场广阔,资源丰富,也是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市场。

2、行业选择上突出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业。首先,加大对发达国家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通过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既能满足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对先进技术的现实需求,又是我国获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最有效途径;其次,向海外转移成熟技术的过剩产业,扩大出口贸易量。目前,我国的机电制造业、纺织业、家电制造业等行业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技术体系,扩大这些行业的投资不仅能优化国内产业、产品结构,促进劳务和设备产品出口,而且能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3、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既要鼓励有实力、管理好、拥有自主品牌的国有控股大企业拓展境外投资业务,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以培养更多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同时,还要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取消歧视,使其在优惠贷款、信息交流和境外投资保险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三)科学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和中长期规划,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际收支状况,制定对外投资战略规划。明确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思想、指导原则、产业导向和重点区域等,从而使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更有力地利用国内外2个市场、2种资源,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更好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核心技术。企业要把创新能力和发展核心技术作为对外投资的重要战略目标,通过独资、合资、并购和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或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公司,了解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和最新科技发展动向,并雇佣当地工程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利用当地的先进设备,研发和生产高新技术及产品,使企业通过海外研发和生产,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大力培养对外直接投资的高素质人才。首先,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境外企业派遣、用人和选拔制度,完善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制度,吸纳具有丰富国际经营管理经验的海外和东道国人才为我所用;其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国内院校和企业联合办学、国内专业培训以及选派人员到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进行实践锻炼,实施跨国经营人才培养战略,多层次、多渠道对从事跨国经营的人员进行培训,以实施人才国际化和本土化战略,集聚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企业在整体上仍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因此深入分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对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有着深远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伊玲娜.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现状及问题探析[J].商业现代化,2010.8.

第6篇:对外直接投资现状范文

论文摘 要:随着世界 经济 形势的发展变化,

近几年来,湖北省积极改善经济环境,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成效显著。但与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沪、粤、苏、浙等省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研究湖北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湖北产生的利弊,对进一步扩大和加强湖北企业同世界著名公司的合作,提高利用国际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1 湖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截止2006年,共有46个国家和地区来湖北省投资,来湖北省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58多家, 跨国公司 在湖北省设立地区性、区域性机构累计达到300多家。2006年湖北实际利用外资30.82亿美元,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2001年湖北实际利用外资只有15.61亿美元。

(1)外商直接投资来源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

近年来湖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源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外资来源仍以亚洲国家(地区)为主。亚洲国家(地区)来投资项目数、 合同 外资和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占全省总量的68.67%、76.83%和67.34%。实际使用外资来源前五位国家(地区)为香港、日本、美国、法国和维尔京群岛。

(2)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

按实际平均项目投资额来衡量投资规模,2002年,来源于亚洲的一般为几百美元,而来自欧盟跨国公司的则高达上千万美元。由于湖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于亚洲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项目数虽多,但投资的规模较小。跨国公司来湖北的投资总额只占全国的1/100,数量只占1.6%,可见外商投资的规模非常的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各市州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差异较大,地区分布不均衡。

湖北省15个市州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和其周边城市黄石市、宜昌市、孝感市构成的大城市圈内,两者分别占全省总投资的65.1%和81.41%,而其他地区利用外资额与距武汉的距离呈现反向变化趋势。

(4)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不平衡。

近年来制造业是外商投资重点,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领域为外商所看好。2005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中,投资制造业的项目多达353个,占新批项目数的67.9%。在制造业中,外商主要投资在机电、纺织服装、 交通 运输 设备制造、 医 药 、化学原料生产等方面。在外商重点投资制造业的同时,房地产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也为外商所看好。

(5)外商投资产业聚集效应明显,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

武汉、襄樊的汽车产业,黄石、鄂州、仙桃的纺织产业,宜昌的化工,武汉、宜昌的 电子 产业都出现了产业聚集现象。外商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也有明显提高。世界柴油发动机巨头-美国康明斯公司与东风公司合资设立柴油机研发中心已落户武汉沌口开发区,项目总投资2000万美元,主要从事柴油发动机及压缩天然气发动机、发电机设备及元件的技术研发。

2 外商直接投资对湖北经济的影响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能对湖北的经济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具体表现为:

2.1 积极作用

(1)改善了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

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推动了湖北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提高了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改善了湖北出口产品的结构。目前湖北形成了武汉、宜昌、襄樊、孝感四大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 船舶、显示器、汽车及零部件等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产品比重上升, 扭转了过去出口单纯依靠农产品、纺织品的局面, 改变了出口产品附加值不高的状况。

(2)加快了产业结构升级。

根据要素禀赋结构理论,生产要素的供给结构将改变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投入,势必会对一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产生影响。2006年

2.2 消极作用

(1)影响产业格局,引发地方的发展不平衡。

外商直接 投资 的投向以盈利为目的,可能会与我省地区发展政策不符。外商过来办企业,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最大化的利润,这样他们就不会考虑地方产业发展政策,同时,他们尽可能往最能赚钱的地区去投资,这会使得湖北省不同地区的 经济 发展更加不平衡。

(2)带来的技术并非核心技术,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作用不大。

以汽车产业发展为例,现在的汽车合资企业虽然股份方面我们占多数,但是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合资带来的好处就是给外国汽车企业提供了销售自己生产的汽车的渠道,而对自己的 民族 汽车产业发展并没有多大贡献。

(3)给民族 工业 带来的冲击。

由于外商凭借其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和政府的优惠政策,采取“先占 市场 再寻求最大利润”的策略,集中力量于流通领域,强力挤占市场,甚至导致对某些产品市场的垄断,严重影响了本地企业的健康发展。

(4)对就业产生溢出效应。

外资企业依靠自身的雄厚实力, 通过占领湖北市场,在饮料、纺织、家化等行业挤垮湖北本地企业, 进而也会使这些企业中的员工失业。与此同时,在现行的 社会 保障体系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落聘的职工的安置和分流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不仅直接影响企业外资的进程,而且给社会稳定也埋下了隐患。

3 湖北利用外商投资的主要对策建议

3.1 着力改善投资软 环境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继续加强全省重点对外开放口岸基础设施和部级、省级开发区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体系,增强吸收外商投资的竞争力。加强经济运行调度,提高通关效率,及时缓解外资外贸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原 材料 价格上涨, 电力 、资金供应紧张等问题,努力为外资外贸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此外,按照国家投 融资 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外资项目核准制度改革,尽快出台湖北省《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 管理 办法》、《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和《国际 金融 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投资项目暂行管理办法》等配套管理规范,并抓好新办法在全省范围的实施。 

3.2 认真贯彻国家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政策

严格执行国家对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项目的 税收 优惠政策,认真贯彻实施新的《外商投资产业 指导 目录》,鼓励并引导外商投资改造 机械 制造和纺织服装等传统工业,发展现代 农业 和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大力吸引外资发展 电子 信息、生物 医 药 、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汽车、钢铁、石化、机械等行业的骨干企业招商,引进 跨国公司 来湖北进行战略性投资;积极推进商贸、物流、科教以及金融、 保险 、 旅游 、中介机构等服务业吸引利用外资。

3.3 加大引导县市招商力度

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吸引外商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具有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的加工型项目,以此带动县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加快县域“一主三化”的进程。注重关联招商和配套引进,逐步推进武汉城市圈城镇群内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产业和功能分工,促进产业板块和密切配套的产业链的形成,为整个圈域内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更为强劲的动力。

3.4 调整利用外商投资的战略导向

应将利用外资,提高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作为新形势下湖北省利用外资的战略导向,一是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水平,重视外资来源的技术档次、技术构成和管理水平构成。二是提高湖北利用外资的水平,充分利用外资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和行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区域经济发展结构、技术结构、出口产品结构等。

3.5 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探索项目融资、境外上市和股权融资等新的利用外资方式,积极筹措融资 成本 较低、条件比较合理的国外资金,重点支持能源、 交通 、城建、港口码头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引导外资参与国有 企业战略 性改组,认真研究盘活国有资产的有效形式。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的前提下,支持外商进行协议购并、产权交易市场购并、股票市场购并以及股权转让购并,推动现有存量资产与国际资金、技术的融合,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凌丹,段凌燕.外商直接投资对湖北经济的影响[j],当代经济2006,(8).

第7篇:对外直接投资现状范文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效应;国际产业转移;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3.021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全球化背景下,资本的国际流动日趋频繁,直接投资也成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外部资本生产要素的主要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规模迅猛发展,FDI在弥补资本形成不足、推动技术进步、促进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功不可没。然而,在充分肯定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外商直接投资也给我国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国已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并由此极大的促进了国内产业发展和出口扩张,但是由此导致的副产品――污染排放也为我国的环境承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1 国际产业转移的机理和原因分析

从近代经济史来看,人类社会共发生过5次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其中最近一次就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为这次国际产业转移提供了可能,而中国巨大的成本优势和潜在的庞大市场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因。

1.1 低廉的劳动成本

一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经历着不同的阶段,最初,国际产业转移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化纤业。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经济和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发达国家的企业纷纷抢占国际市场,而本国制造业成本的不断上升给发达国家的企业造成了很大困境。与此同时,中国正经历着城市化的最初阶段,经济还不发达,城市中涌入大量从农村走出来的低成本劳动力。由于产业转移的重点是低附加值的制造加工业,操作简单机械,不需要很高的教育程度和知识积累,因此一般的工人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上岗工作。劳动力作为企业生产的主要生产要素之一,劳动力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利润空间,低廉的诙力成本是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主要原因之一。

1.2 宽松的政策环境

经济的发展需要强大的资本推动,改革开放以后,为了更多地利用外资,弥补我国资本形成不足的缺口,我国为外商投资创造了极为宽松的投资环境,各省市也纷纷出台各项优惠政策。例如,免交土地使用费,减免企业所得税等。在环境管制方面,也采取了较为宽松的环境标准。由于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日益严格,从事污染密集型产品生产的企业要承担高昂的治污成本,特别是石油加工、造纸、金属冶炼等行业,污染控制费用已经占到企业总成本的30%左右。因此,为了节约成本,许多跨国公司都将这些高污染行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形成了在国际产业转入国和转出国生产执行不同的双重环境标准。据悉,日本已将60%以上的高污染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和拉美国家,美国也转移了40%以上。

1.3 潜在的发展空间和庞大市场

在经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战后恢复和其后二十年的迅速发展后,发达国家开始将国内已经或即将陷入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里的边际产业可以是指在投资国已经处于衰退期的产业,也可以指在生产过程中的某一生产环节,如研发、加工、营销、售后等属于边际性生产环节。由于投资国在技术、资本上的领先优势,这些“边际产业”对于投资国来说是即将被淘汰的夕阳产业,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则是有着良好的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企业更有可能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发达国家通过将“边际产业”依次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保留发展尖端技术和高附加值的产业,从而调整产业结构使其得到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和环境质量的现状分析

随着上世纪末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我国目前已经成为接受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与此同时,我国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环境质量令人堪忧。

2.1 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和产业特点

在投资区域方面,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东部,如表1所示,从2010年到2015年间东部地区集中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外商直接投资,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接受外商投资较少,几乎不足10%,中部地区外商投资额有所增加,西部地区没有明显的增加趋势。

在产业分布上,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大部分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由表2可以看出,截至2015年底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有442249个,占所有FDI项目的70%,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788.68万美元,占全部FDI金额的62%。由此可知,制造业是我国FDI的主要投资对象。而事实上,工业是被公认的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而第一、三产业产生的环境污染比较少,因此,为了探究FDI是否由于大量投资于污染密集型产业而带来环境污染的转移效应,下面将继续观察FDI在污染密集型行业的投资情况。

2.2 FDI在污染密集型行业中的分布

在参考夏友富(1999)对污染密集型产业和严重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定义和分类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引进外资的实际情况,可计算出在各个污染密集型行业中(包括严重污染密集型行业)外资的投资比例。在我国主要污染密集型行业中的食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中,外商直接投资的投资份额都达到了40%以上。其中,在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制品业的投资份额达到52.58%,在造纸及纸制品业的投资份额达到44.17%,这两个行业属于严重污染密集型行业,其生产制造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化学污染物,污染防治困难,环境成本很高。平均来说,在我国污染密集型行业中,外商投资份额已经超过30%。另外,从2006年到2015年的年均增长率显示,除了个别行业外,大多数污染密集型行业中的外资投资份额呈明显增加趋势,总体投资份额提高了5.08%,部分产业的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10%以上。总的来说,FDI在我国污染型产业中的投资情况确实比较严重。

3 外商直接投资引致环境负效应的原因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可能通过污染性投资给中国的环境质量造成负面影响。那么外商直接投资是如何影响环境的,其传导机制和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

3.1 过分追求GDP增长而忽视环境质量

工业化国家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子告诉我们,污染一旦形成,治理成本很高。FDI投资于污染密集型产业所产生的环境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带来的经济增长。目前在评价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的表现时,使用最为广泛的指标是GDP。作为总量核算的核心指标,GDP在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传统的GDP核算体系并没有考虑到,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所造成的损失危及到了经济总量的增长。近年来,有关专家和学者提出GDP是“灰色”GDP,因为它只能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增长与否,而不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中国创造了GDP年均增长超过8%的世界奇迹,但与此同时,中国所付出的环境代价也同样惊人,据中国科学院统计,每年新增的GDP中至少有13%是通过生态环境透支实现的。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然而传统的GDP核算在衡量经济增长时,忽视了污染所导致的环境质量的下降,以及对人类健康、财富的影响,甚至于有时用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费用也被当成国民收入、社会财富的增加来加入核算,但事实上,这些费用只应当成为社会成本的增加。只有扣除生态环境损失之后的“绿色”GDP才是真实的GDP,能更为科学地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真实发展和进步。传统的经济增长衡量方式的缺陷使我们在引进外资时,过分的追求GDP的数字,而忽视了环境质量。地方政府为了创造政绩,往往给外商直接投资方很多优惠的政策待遇,其中自然也包括对环境质量下降的容忍:一方面对污染工程不重视,不给予积极的治理;一方面盲目发展高能耗、重污染的产业,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说,这时一种政府的短视现象,环境污染对居民生活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也许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才会显现出来。因此,往往为了短期形式上经济增长的目的,而牺牲了长期的环境利益。

3.2 过于宽松的环境标准引致污染性投资

根据环境比较优势理论和污染避难所假说,环境标准低的国家会成为污染避难所。首先,若将低环境标准看作一种生产所需的要素,一般的,假如有国家A和国家B,国家A的环境标准相对低,则国家A具有低环境标准比较势,将生产和出口低环境标准要素密集型产品,而国家B将生产和出口非低环境标准要素密集型产品。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污染产业的FDI会从环境管制严厉的国家转移到管制宽松的国家。面对发达国家越来越严厉的环境管制,污染密集型的生产正在成为其陷入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标准相对较低,这就吸引发达国家将污染性产业转移出去。

我国自改革开放至今,在相对宽松的环境要求下,FDI进行了大量的“生产”型投资,制造业吸收了60%以上的投资,其中大多属于技术含量偏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对于高科技行业的投资很少。根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资料,2013年外商投资于污染密集产业的企业有30582家,占全部外资企业的40%,其中投资于高度污染密集产业的企业有17740家,占一般污染性投资的一半以上。这组数据说明FDI对于污染密集产业,特别是高度污染密集产业有较大的投资偏好。这些产业在生产过程中若不加以治理则会直接或间接产生大量污染物,有害生命健康,促使环境恶化,影响生态质量,并且污染防治较为困难,需大量的资本、技术和管理资源来建立合理的污染防治和处理系统,营运成本较高。事实上,中国目前已出现了两头在外,污染在内的畸形生产结构,即中国进口原料(如石油、铁矿石)经加工后出口成品(如化纤服饰、化工和电子产品),污染性的生产过程则基本在中国进行,中国从事的是生产链底端的“边际环节”,也是经济附加值最低的部分,被喻为“世界工厂”。中国只赚取一点菲薄的加工费,而这些加工费与治理污染所需费用相比,可谓杯水车薪。

3.3 对外资企业生产的环境污染监管不力

在污染发生后,地方政府对环境监管的执行不到位也是促使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首先,我国缺乏一套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生产的环境效应的评价体系,因此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难以进行监控和测度。其次,缺乏合理的企业环境污染披露机制,当环境破坏发生时,往往难以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企业,最后不了了之。最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综合性环境规制体制,而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对短期经济业绩的追求,地方政府往往对中央的环境政策非完全执行,对所辖的外资企业的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往往惩罚不力。

综合看来,传统经济增长衡量方式的缺陷,导致我国在改革开放中过分追求引资规模而忽视了环境保护,于是在较低的环境标准下,外商投资者具有向我国转移污染密集型生产的倾向,进而导致环境效率的下降。因此,我国必须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改善FDI造成的环境成本。

参考文献

[1]Amdreoni,J&Levinson.The simple an alyties of the environmen talK

uznets curve[J].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6739,1998.

[2]Gentry,B.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Boon or Ban for the Environment[J].Pollution Management discussion note:InFocus,2000,(09).

[3]夏友富.外商投资中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现状、后果及其对策研究[J].管理世界,1999,(3):109-123.

[4]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2,(04):19-26.

第8篇:对外直接投资现状范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noi;海外投资战略;并购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引进和利用外资方面成绩斐然、全球瞩目。但从更长远的目标来看,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是同样重要的战略目标。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一国的经济发展遵循着“生产大国出口大国投资大国”演变的规律,大力发展海外直接投资,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提出了“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及j曲线”,较好的解释了fdi和一国经济发展的关系。j曲线的两个坐标轴分别是noi(净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减去吸引的外资流入,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反映了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和gdp,根据gdp可以将j曲线分为5个阶段。

图1各经济发展阶段人均gdp与净对外直接投资(noi)

第一阶段,国家贫穷,几乎没有直接投资流出,略有直接投资流入,noi为负值且趋增。按照1988年的数据,人均gdp低于1110美元的国家属于此列。

第二阶段,国家人均gdp有所增长,直接投资流入速度加快,规模扩大,直接投资流出开始出现,但noi负值继续增加。

第三阶段,国家进入新兴国家行列,人均gdp已经处于世界中等或中上等水平。虽然noi仍为负值,但每年直接投资流出的增加值已经超过直接投资流入的增加值,结果就是noi由降转升。

第四阶段,流出直接投资超过流入直接投资,noi变为正数,同时,流出直接投资的增加值继续高于流入直接投资的增加值,noi正值扩大。一般而言,这标志着该国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

20世纪90年代,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五阶段,国家的noi开始下降,然后又回升,围绕零值上下波动,且波幅趋小,反映了国际收支平衡的趋势。流出直接投资和流入直接投资可能同时继续增长,反映了国家经济的增长和国际化程度的加深。

总的来说,一个国家国际直接投资流入与流出的状态与其人均gdp存在系统的互动的关系。特定国家的经济结构、发展战略、政府政策措施等对跨国企业的直接投资行为有很大影响。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处在第二阶段末期和第三阶段的开始,并且noi已经出现了上升趋势。此阶段,对外直接投资内生性动力开始显著体现,需要政府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大力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表1我国的noi数据(1995~2009) noi单位:亿美元

2011年9月6日,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了《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688.1亿美元,同比增长21.7%,连续九年保持增长势头,年均增速为49.9%。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位居全球第五,首次超过日本(562.6亿美元)、英国(110.2亿美元)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政局稳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人民币重新面临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对于出口不利,但对于对外直接投资却是很大的利好,可以大幅降低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成本。伴随着国内劳动力价格的提高和通货膨胀的压力,我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必然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也导致国际上针对中国的贸易战硝烟四起,国际形势也要求我国的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基于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必须积极的筹划向海外转移一些产业,以减轻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压力和损失。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目标战略选择

第一,开发资源以满足国内需求。原则上要与东道国政府合作进行互惠互利式的开发。在舆论宣传上也要注意策略,不要引起国际舆论的批评。

第二,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第三,避开贸易壁垒,扩大出口以占领国际市场。

第四,跨国公司在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回报更好的项目,分散经营风险。

第四,海外投资与利用外资相结合,互相促进。

第五,获取全方位信息服务的目标,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在海外的分支机构,获得全方位、真实准确的第一手信息。

在明确了海外直接投资战略之后,就需要考虑更加具体的方法。 当前,跨国公司对海外资产的获取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直接投资兴建生产设施,也称“绿地投资”,在发展中国家应该多考虑以创建为主的战略。二是跨国公司并购,又称“褐地投资”,在发达国家应多考虑收购的方法。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二战以前,世界上主要跨国公司的国外生产子公司中有37%是通过收购而建立的,到1946~1958年,这个数字上升到44%,到了上世纪60年代,此比例为55%,到90年代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了70%。我国企业在进行海外直接投资时,也要充分考虑并购这种重要的投资形式。

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的时候提出了“走出去”的战略,可以说,“走出去”是政府的号召,也是企业的愿望,理应能够顺利推进。但真地“走”的时候,似乎又总有这样那样的羁绊,不管是项目审批、资金汇出,还是设备出口、人员外派,都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体制障碍总也绕不过去。所以,我国的海外直接投资就呈现出鼓励与限制并存、正常行为非正常操作的奇特景观。

企业要“走出去”必须面对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的重重障碍。

1.国内障碍

第一,海外直接投资审批制度过于严格,审批程序冗繁,往往使企业错失市场良机。

第二,外汇管理的某些条例不适合海外直接投资企业的需要。

第三,出口管理等配套制度建设跟不上海外直接投资发展的需要。

2.国际障碍

跨国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中遇到的普遍障碍是政治风险、人员跨国流动障碍、投资壁垒、社会文化障碍等,且在不同的国家各个风险因素的作用程度大有区别。但总的来说,最大、最不可期的风险就是政治风险,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政治风险也各有特色。发展中国家的政治风险在早期主要表现为东道国的国有化风险,当前则主要表现为政局不稳、宗教和民族冲突,甚至爆发内战,在某些国家,极端政治势力甚至将矛头指向华人和中国。发达国家的政治风险则主要体现在一些政治势力从反华的意识形态出发,将经济问题政治化。

针对这些现实当中存在的问题,我国政府现阶段的政策应该做出一些调整:

第一,财税政策。在纳税方面出台专门的管理办法,并且应该考虑到我国企业尚处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应该对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予以鼓励。

第二,金融政策。在外汇管理,资金融通方面予以鼓励,可以考虑设立相应的境外投资专项基金,支持本国企业发展。

第三,监管与服务。改革审批制度,改变多部门审批,简化审批程序。引导和加强人才培养和培训,引导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境外中资企业商会、协会等。

第四,建立担保和保险的保障体系。海外直接投资风险巨大,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设立专门的海外直接投资保险机构和险种。

在制度上构建一个高效、协调、有力的支撑体系,全面培植和提升中国企业驾驭海外直接投资的能力,这样才能帮助企业顺利进入国际市场这个最广阔而又最有魅力的大舞台。

参考文献:

[1]王跃生.跨国公司金融:原理与案例[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8.

第9篇:对外直接投资现状范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机遇和挑战 国际化经营

1背景

“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是全球化潮流中的重要发展阶段和主要经济内容。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中国企业逐渐由以出口为参与全球分工的主要方式转向对外进行直接投资。自2006年起,中国已经连续五年位列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首位。在全球经济持续衰退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购买力逆势而上,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对外投资时代已经到来,目前是中国企业加快对外投资、“抄底”海外资产缩水企业的大好时机。但更多的学者认为,海外资产缩水企业对于中国投资者而言,更多的可能是“陷阱”而不是“馅饼”。

2 中国对外投资发展历程

中国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阶段大致符合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所划分的四个阶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1年):人均GNP低于400美元。这是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中国刚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本阶段企业规模小,资金缺乏,对外投资主要以政府行为为主。

第二阶段(1992-2004年):人均GNP在400到1500美元之间。这是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阶段。但同时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发展不稳定,存在大起大落的特征,主要是因为此阶段中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深化改革中,企业的综合实力较弱。

第三阶段(2005年至今):人均GNP在2000到4750美元之间。这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稳定、持续增长阶段。中国经济实力有较大提高,一大批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开始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

3 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

自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全球陷入经济寒冬期,大量国外优秀跨国企业倒闭和资产缩水,而中国依然保持较高的外汇储备,这就为拥有较多资产、急需提升企业知名度、进行企业扩张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绝佳机会。但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败多成少,大多以“分手”收场。中石化总价185亿美元的瑞水Addax收购失败,中铝注资力拓告吹,腾中重工收购悍马胎死腹中,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止步于美国政治压力。这一系列海外收购失败的案例警示我们中国的对外投资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要把机遇转化为成功还必须克服各种挑战。

首先,从宏观方面来说,政府对海外直接投资缺乏统一的宏观管理和规范布局。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由财政部、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银行及各重要部门各地方政府管理,过于多元化、分散化。企业海外投资融资难,中国企业的自有资本到境外以后,没有中国的银行跟进;同时很难得到对方金融机构的授信。大量民企在境外进行金融活动相当困难。同时,我国缺乏完善的对外投资统筹规划,在指导企业海外投资方向、重点、规模、战略及人才提供上略显弱势。

其次,从微观基础来考查,海外投资企业投资决策及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中国海外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缺乏应有的经营自由权,无法对国际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做出灵活的反应。第二,海外投资企业的经营一体化程度低。第三,海外投资风险意识不强,盲目“豪赌”。第四,中国本土企业并购海外企业,还面临着如何协调和融合东西方企业文化的问题。

4 对中国对外投资的对策建议

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第一,政府应该完善对外投资相关法律,明确对外投资目标,设定对外投资统一管理机构。同时,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应该提升自身业务素质,为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第二,政府应该在海外设立经贸合作区,形成集群优势和抗风险能力。政府可以集合所有资源,比如将孔子学院向经贸合作区集合。第三,深化政企分离,提高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自主决策权,提升其海外竞争自由度。第四,设立企业考核制度,加强对企业对外投资的考核审查,控制风险。

其次,从企业方面来说,企业实力需要与跨国经营相协调。中国企业国际化主要依靠企业本身实力。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而软实力又是我国企业的软肋,我们的企业在理念、人才、跨国经营方面存在差距,需要增强三个方面的认识:一是,要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跨国投资已经跨文化、跨制度、跨生活习惯、跨待人接物等,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二是,要正确认识“走出去”的目的不仅是赚点钱拿回来,而是要在当地长久生存、发展下去;三是,要正确认识理解社会责任问题,修路、建学校等只是部分,关键要了解东道国的利益需求、各界的诉求。

最后,海外投资企业应该实现横向和纵向的经营一体化,不是互相压价而是“抱团”。由于企业的海外投资往往能够带动整个产业以及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各海外投资企业应该加强合作形成集合优势,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5 结论

中国对外投资起步晚,发展快,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创造了绝佳的海外扩张机会。中国企业在全球大手笔买下国际知名企业同时不能忽视海外投资的风险,唯有政府大力扶植和企业提升自身实力才能在对外直接投资上越走越远。

我们在“引进来”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和中国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迫使我们必须像重视出口一样重视对外投资,从出口发展到对外直接投资,适时地“走出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加积极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