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

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精选(九篇)

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

第1篇: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林业 有害生物 有害生物防治

0 引言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保护森林的战略性措施,是维系生态安全的基础性保障工作。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多次批示可见国家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重视程度,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有效遏制林业有害生物高发势头,促进“双增”目标的实现,加快构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长效机制,切实提高防治能力。

当前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基本法律法规有《全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总体规划》、《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森林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等有关法律、法规。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现代林业建设大局,以促进森林健康、遏制林业有害生物高发势头为目标,以机制创新、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检疫御灾为核心、监测预报为重点,以坚持科学防治、推进防治检疫队伍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建设为主线,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强化体系建设,硬化目标管理,深化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水平,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基本原则:

①政府主导,属地管理:按照“守土有责”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地方各级政府在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的责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责任落到实处。

②预防为主,标本兼治:以培育健康森林为目标,以营林措施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主导,把有害生物预防措施落实到林业生产全过程,不断提高森林抵御生物灾害的能力,实现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

③依法防控,加强监管: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法制化进程,突出抓好检疫执法工作。运用法律手段,规范防治行为,明确政府、部门、经营者、公众的责任和义务。

④因害设防,综合治理:协调运用人工、物理、生物、化学等防治措施,实行综合治理。按森林资源类型特点,实行分类施策。按生态区位重要性,实行分区治理。

⑤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把握并遵从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规律,采取以生物措施为主的防治方法,促进森林健康,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主要目标:

新近确定的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5‰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85%以上,测报准确率达85%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95%以上。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控制在70万亩以下,根除县级疫区40个以上,基本根除县级疫区30个以上,力争根除现有疫区的50%左右。美国白蛾发生区林木叶片保存率达80%以上,其中主要风景区、交通要道两侧及重大活动场所周边等关键部位叶片保存率95%以上。长远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

1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一些基本概念

要想了解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首先得了解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相关的一些概念:

有害生物:是因为数量多而导致圈养动物和栽培作物、花卉、苗木受到重大损害的生物;是指在一定客观存在的条件下,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甚至生存产生危害的生物。

林业有害生物:是指有害生物中危害林业的统称。

有害生物防治:有害生物防治(Pest Control Operation),简称PCO。PCO的核心是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即从有害生物与环境以及社会条件的整体观念出发,根据标本兼治而着重治本以及有效、经济、简便和安全,包括对环境无害地原则,因地制宜地对有害虫种采用适当地环境治理、化学治理、生物防治或其他科学有效手段组成一套系统地防治措施,将其种群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地水平,并争取予以清除,以达到除害灭病或减少骚扰地目的。而并非认为是我们传统地喷喷洒洒,一喷了之地灭害方式。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指在林业当中进行的有害生物防治。

2 现行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2.1 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 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等形成恶性循环,而新的生物防治技术由于资金等其它原因所限还没有推广开。

2.2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 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测报、监测网络作用的正常发挥;二是测报、监测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三是测报、监测手段落后、技术水平较低,预警能力不足;四是基础设施落后,与当地发展形势和监测工作的需要不相适应。

2.3 林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各生产环节之间缺乏协调 目前林业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缺乏协调,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规划设计也不认真考虑有害生物防治,使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

2.4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经费投入力度不够大 经费投入力度不够大具体表现在基础设施不足,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不能上马到位,新技术和值得推广的技术不能及时的应用。

3 新时期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

3.1 落实预防措施 加强监测预报,切实将监测预报工作落实到人、落实到山头地块。严格执行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周报制度,做好信息报送工作。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纳入造林设计、森林经营方案,大力营造混交林,科学配置造林绿化树种,推广良种壮苗和抗性树(品)种,禁止使用携带检疫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苗木造林。

3.2 坚持分级管理和科学用药 对林业有害生物实行分级管理,当前主要把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林业鼠(兔)害、薇甘菊、钻蛀性有害生物和新入侵的高风险有害生物作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实行重点治理。推进无公害防治,鼓励生物防治,开展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试点示范,鼓励建设生物防治示范区。

3.3 强化科技支撑 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大科技攻关和新技术开发力度,着力解决快速准确检验鉴定、精准施药、生物防治新技术等防治技术难题。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先进技术。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实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

3.4 规范疫区管理 严格执行重大检疫性有害生物县级疫区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公布,乡镇级疫点由省级人民政府公布。疫情根除后,符合条件的要及时取消疫区。采取封锁、控制、根除措施,防止疫情传播扩散,建立除害处理机制,推进无害化利用,减少经济损失。

3.5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推进防治法律、法规的制修订工作,建立和完善与法律、法规相配套的规章和技术标准。多部门协调制定。积极开展地方立法工作,基本形成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基础、以地方法规相配套、技术标准为补充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法制体系。增强执法力度,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法律法规宣传工作力度,增强全民防控林业有害生物的责任意识。

3.6 建立检疫追溯制度 建立健全检疫追溯体系,加强疫情源头管理。对检疫的林业植物及其产品实行标识管理,并与检疫证结合,逐步实现从生产到流通、使用等环节的全过程跟踪和有效监管,促进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复检和引种审批工作的规范化,杜绝行政执法与经济利益挂钩的现象。

3.7 规范行政许可行为 健全引种审批风险评估制度,完善评估体系,按风险等级进行分类管理。加强与进出口部门的沟通,严防外来物种的入侵。积极推进网上行政许可,建立安全、高效、便捷的行政许可新机制。地方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严防腐败行为。

4 结论

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是一项基础性公益事业,是集行政、法律、经济、技术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是现代林业建设和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是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物安全、维护贸易信誉、提高林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也是保护林业建设成果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严格按照科学防控的体系进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林业进行精细化的管控,最终打赢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这场硬仗。

参考文献:

[1]尹绍武,安宏宇.浅谈林业灾害的防治措施[J].价值工程,2010

(33).

第2篇: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虫害;原则;措施

基金项目:天津市市容园林委科技项目(编号:2010-15)资助

作者简介:陈晓霞(1983―),女,河北沧州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植物保护工作。

中图分类号:S4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0003002

1 园林植物常见的病虫害及特点

1.1 园林植物常见的病虫害

1.1.1 常见的病害

月季黑斑病,寄主植物有月季、黄刺玫、蔷薇等;美人蕉花叶病,寄主植物是美人蕉;桂花枯斑病,寄主植物是桂花;桃缩叶病,寄主植物是桃树;紫荆角斑病,寄主植物是紫荆;樱花褐斑穿孔病,寄主植物是樱花;海棠锈病,寄主植物有西府海棠、贴梗海棠;月季枯枝病和月季白粉病,寄主植物都是月季;苏铁斑点病,寄主植物是铁树;黑斑病,寄主植物是;黄杨白粉病,寄主植物有大叶黄杨、小叶黄杨;大丽花病毒病,寄主植物是大丽花。

1.1.2 常见的虫害

棉蚜,寄主植物有石榴、木槿、花椒、黄杨等;桃粉大尾蚜,寄主植物有桃树、紫叶李、榆叶梅、樱花等;桃瘤蚜,寄主植物有樱花、榆叶梅、碧桃、山桃等;月季长管蚜,寄主植物有月季、蔷薇等;绣线菊蚜,寄主植物有西府海棠、榆叶梅、苹果等;小绿叶蝉,寄主植物有桃树、紫叶李、樱花等;草履蚧,寄主植物有白蜡、黄杨、女贞、紫叶李、月季等;桑白盾蚧,寄主植物有碧桃、山桃、国槐等;光肩星天牛,寄主植物有刺槐、榆树、杨、柳等;云斑天牛:寄主植物有白蜡、法桐、榆树、杨柳等;铜绿丽金龟,寄主植物有松、杉、杨柳等;舞毒蛾,寄主植物有桑、桃树、榆树、杨柳等;大蓑蛾,寄主植物有桑、核桃、油杉、榆、杨、柳等。

1.2 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的特点

(1)人的活动较多,植物的品种十分丰富,其生长周期很长,立地环境复杂,小气候、小环境呈多样化分布,生物种群的自然生态性被打乱。

(2)城镇的郊区同农作物、果树、蔬菜等相互连接,因此,除了园林植物特有的病虫害以外,还会有很多来自农作物和蔬菜及果树的病虫,常常发生互相转主危害和越夏越冬的现象,甚至有的长期宿留,导致了病虫的种类繁多、危害严重的现象。盆花和鲜切花病虫害的特点为:品种过于单一,栽培密集,并且大多是在温室和各种塑料大棚内栽培的,这种环境湿度较大,病虫严重,易于流行,从而加大了防治的难度。

2 常见病虫害的防治原则

2.1 生态学原则

植物、病虫以及天敌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当3者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的时候,其发生、消长又与周围环境状态的关系非常密切,生物与环境构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所谓综合治理,就是在对植物进行育苗、移植、养护的管理过程中,通过有机地调节生态系统里的某些构成部分,创造一个适合植物和病虫天敌的生存环境,从而预防或者减少病虫的危害。

2.2 安全、经济、有效、简易

这些问题是在进行综合治理方案的制定时,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尤其是安全问题,保证对植物、天敌、人、畜等没有药害。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须考虑资金的节省,实施的简易,最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效果。

2.3 从保护环境,有利于自然控制的角度出发

对于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综合治理,并不能完全排除化学药剂的使用,其要求应该从植物、病虫、天敌、环境4者之间的自然生态关系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地来选择农药。城市园林中,应该尤其注意“高效、污染轻、无毒或低毒”农药的选择,以防止对人、畜造成毒害,减少环境污染,充分保护天敌。因此,应逐步加强对自然因素的控制,使防治措施更多地采用自然控制的方式。

2.4 相互协调,减少矛盾

化学的防治经常会误伤天敌。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将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减少两者的矛盾。在化学药剂的使用过程中,应考虑其对天敌可能造成的影响,选择那些对天敌无害或者毒害较轻的农药,还可通过调整施药的时间、改进施药的方法来减轻危害。这样,使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既可控制病虫又能保护天敌的目的。

3 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3.1 以植物检疫为基础

植物检疫也称法规防治,属于防治病虫害的根本措施之一,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得以贯彻的有力保证。所以,务必把好植物检疫这道关,在调入新的苗木、花卉时,须严格进行植物检疫,一旦发现有害生物,要立即进行除害处理,严重者要予以销毁,以防止新病虫害的传入,避免给园林带来各种损失。

3.2 技术防治措施

技术防治措施是通过种植管理,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使园林植物良好地成长,提高抵抗病虫害的能力,消灭或者减少病虫害的来源,或者改善植物生长条件,使其抑制病虫害的生长,而有利于植物的生长的一系列栽培措施,直接或者间接地消灭、抑制病虫的生长和危害。这些方法勿须额外地进行投资,即可起到预防的作用,能够长期对病虫害进行控制,是最基本的措施。技术防治措施包括选育抗病虫植物、利用无病虫源的园圃育苗、加强肥水的管理、改善环境及球茎等的收获方法等。但此种措施也有其局限性,那就是在病虫害十分严重时,则必须依靠其它的防治措施。

3.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以及代谢产物对病虫害进行控制。遵循“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等原则。

(1)利用天敌。天敌对于病虫害的防治作用较为持久,且效果显著。天敌一旦建立了种群,就能够长期地、持续地对病害虫起到控制作用,其效果是化学农药无法替代的。园林植物的种类丰富,具备进行生物控制的条件。应加强对天敌种群的保护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从而创造有利于天敌种群的生存环境。如今,有些发达国家加强了植物保护工作的管理,建立新的植物保护管理标准,特别是生物防治的技术措施,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已经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成效,生物防治正逐渐向着产业化方向发展。

(2)使用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能够保护天敌,对人畜的危害很小,环境污染系数低,对病虫害的防控非常持久。比如,灭幼脲对大袋蛾的防治,其效果可达98%以上。有关资料证明:从苦楝的果实中,分离得到的苦楝醇、三萜类化合物苦楝酮、苦楝二醇及苦楝新醇等化学成分,其配制的制剂对25种害虫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和优良的持久性。生物防治有着高效、安全、无污染、保护生态的优越性,符合持续发展的要求。

3.4 物理防治

利用物理手段、机械设备及一些现代化的工具和技术来进行病虫害的防治,这种方法称为物理、机械防治法。此方法既包含简单、古老的人工捕杀方式,也有当代物理方面技术的应用。物理防治的内容主要包括捕杀法、诱杀法、汰选法、阻隔法、温度处理和原子能、超声波等的应用。

3.5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运用各种含毒素的药剂来控制病虫害的一种防治方法。化学防治的优点是快速高效,方法简单,不受环境限制,可以采用大面积的机械化操作。但也有一定副作用。因此,利用化学防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只有在迫不得已时才能使用,要实行靶标防治,尽量选用那些有选择性、低毒、污染小的化学药剂,少用或者不用广谱性的农药,须经常变换药剂品种及混用配方,避免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2)须改进药剂的施用技术。目前病虫害的防治中,基本使用常规的喷雾方式。相关资料证明,从施药器械喷洒出的药剂,只有25%~50%可以沉积在植物的叶片上,能够沉积在害虫上的药剂不足1%,其中只有0.03%的药剂能够发挥杀虫的作用。常规喷雾的方法不但效率低下,使农药浪费,重要的是大量的农药流失到空气中,容易造成人、畜的中毒。因此,务必改进农药的施用技术,要尽量采用根施、涂茎和注射的方法,减少喷雾污染。提高化学农药的利用率,降低其在环境中的投放率,从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防止城市生态的恶化。

4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园林植物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的过程中,各种景观的布置、施工的质量固然重要,但若要完整地展示设计人员的意图,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园林景观的享受,景观植物的养护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病虫害的防治。因此,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对保护园林景观的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淑梅,卢 颖.园林花卉病虫害防治[J].园林植物保护,2007(5):65~66.

[2] 宋建英.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J].园林工艺,2005(2):71~72.

[3] 杨子琦.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图鉴[J].中国园林,2002(5):165~167.

[4] 张文吉.新农药应用指南[J].中国林业,2008(3):13~15.

[5] 夏宝池.中国园林植物保护[J].江苏科技,2002(5):45~46.

第3篇: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林业局和省森防站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工作,紧紧围绕现代林业建设大局,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以椰心叶甲、桉树病虫害防治工作为重点,全面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测报、检疫执法和防治减灾等工作,我市椰心叶甲疫情已逐步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市无松材线虫病疫情的发生,较好地完成省林业局下达我市的目标管理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现将全年目标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四率”指标完成情况

2009年,我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四率”指标完成情况为:成灾率控制在4.8‰以下;无公害防治率94.5%;测报准确率 94.5 %;种苗产地检疫率100%,均达到了省林业局下达的目标管理的要求,即成灾率控制在5‰以下;无公害防治率85%以上;测报准确率 85 %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85%以上。

(一)成灾率

今年我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36826亩,其中轻度发生面积11838亩,中度发生面积16120万亩,重度发生面积8868万亩。病害5434亩,虫害30608亩。成灾面积8868亩,现有林地面积185.36万亩,成灾率为4.78‰。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和发生面积为:

1、椰心叶甲:全市已有22个镇、国营农场均有发生,全市染虫株数9.4万株,累计发生面积7189亩,全年均发生生,但危害较轻。

2、桉树枝瘿姬小蜂:全市各镇均有分布,其中重度发生分布区域主要在海头、排浦、马井、东成等镇。经对上述几个重点发生镇的调查,发生危害面积约为1.8万亩,其中重度发生面积为5500亩,中度发生面积4000亩,轻度发生面积8500亩。

3、桉树焦枯病:发生面积15957,其中重度发生面积为2148亩。主要发生于那大、南丰、兰洋、东成、龙山、排浦、和庆等镇和农场,发生时间主要在8-10月份。

4、木麻黄象甲:发生面积900亩,其中重度发生面积为250亩。主要发生排浦等镇,是今年在木麻黄幼苗新发生的害虫,主要发生在10月份。

5、螺旋粉虱:发生面积1560亩,主要发生在那大、两院一带,是今年新发生的外来有害生物,9-12月份发生严重。

6、荔枝蝽象:发生面积1500亩,主要发生兰洋、南丰、和庆镇,全年均有发生。

(二)无公害防治率

今年该市仍采取多种方法对林业有害生物实施防治,降低化学防治面积,防治面积23100亩,其中病害3987亩,虫害19113

亩。化学防治1261亩,人工防治3360亩,生物防治9389亩,仿生制剂2911亩,其它6179亩,全年无公害防治21839亩,无公害防治率94.5%。具体防治情况为:椰心叶甲防治面积7189亩,以释放寄生蜂及挂椰甲清药包等生物防治为主,全年释放姬小蜂1337.735万头,啮小蜂763.598万头,挂药包防治2万株;桉树枝瘿姬小蜂防治面积11120亩,主要采取改种抗虫品种及人工修枝为主;桉树焦枯病防治面积15957亩,主要以加强抚育管理及喷无公害农药防治为主;木麻黄象甲防治面积900亩,主要以人工防治为主;螺旋粉虱防治面积1560亩,主要采取化学防治;荔枝蝽象防治面积1500亩,主要采取人工捕捉为。

(三)测报准确率

2009年初,我们通过本市2008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及调查,结合2009的气候特点,预计全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为4亩,截止2009年12月份实际发生面积为36826亩,测报准确率达到91.8%。

(四)种苗产地检疫率

全市共有8个苗圃场,育苗面积850亩,育苗468.4万株,实施产地检疫面积850亩,苗木产地检疫率100%,在全面检疫中发现有本省补充检疫对象桉树枝瘿姬小蜂疫情的有4个,发生面积25亩,已下达通知责令要求全部清除销毁处理。

二、主要工作做法及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我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将林业有害生物“四率”指标纳入森林资源保护责任状,作为政府对各镇及有关部门工作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市农委也十分重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工作,也将此项工作纳入森林资源保护责任状,与基层林业站签订责任状,将指标层层分解和落实。为切实完成目标管理任务,农委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并把目标管理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年初有部署,会上有传达,过程有指导、监督,并要求市森林植物检疫站及木材检查站等下属单位加强领导,切实抓防治、检疫、全普查监测及疫情报告等具体工作。市检疫站充分发挥和行使职能作用,认真抓好目标管理的各项日常管理工作。由于领导重视,部署得力,层层抓落实,确保了目标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二)多方筹集资金,确保防治目标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落实经费是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2009年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一是市政府给予防治经费5万元;二是省林业局给予了大力支持,投入了对道路、景观等公共场所的挂药包防治所需的经费

、寄生蜂生产、检疫检验实验室及东成检疫检查站等基础建设经费;三是市农委也从公益林保护资金中投入部分监测经费,市检疫站从每年检疫收费中全部用于防治、检疫、监测等工作;四是我市按照“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积极引导经营管理者投入经费进行防治。通过多方筹集资金,从而确保防治目标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扎实做好防治技术服务,遏制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和蔓延

为保护了我市的生态环境,减少经济损失。我市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措施:一是制定预案,科学防控。为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科学防治,2009年,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儋州市松材线虫病防控预案》(儋府办[2009]168号),为全市的松材线虫病预防工作做出了科学的防控部署。为保护椰林景观,防止椰心叶甲疫情扩散和严重危害,更好地迎接2009年11月海南欢乐节主会场在儋州的举办,我市根据椰心叶甲疫情发生现状,制定了《儋州市2009年椰心叶甲防治工作方案》,明确了以生物防治技术为主的目标、任务及措施;二是推进依法防治,进一步落实《限期除治通知书》制度。为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除治工作的管理,对一些发生林业有害生物的单位或个人,实行限期防治通知书制度,提出防治方法,要求限期除治,防止林业有害生物的扩散蔓延;三是深入林区,开展防治技术服务,向群众传授防治技术,提高群众防治意识。一年来,市检疫站领导、技术员下基层搞防治服务136天次,接受群众电话或来访咨询防治技术达216次,并编印桉树焦枯病、桉树枝瘿姬小蜂等病虫害防治技术资料1300余份向林农发放,并无偿提供虫线清等农药11箱;四是组织专业防治队伍开展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成效。为确保椰心叶甲防治效果,我市在那大城区、西线高速公路、洋浦公路、兰洋公路等道路景观组织专业队伍开展挂药包防治工作;五是科技支撑,实施生物防治为主。我市充分利用自身能生产天敌寄生蜂的优势,对发生椰心叶甲疫情的农村及基地等全面采取以释放寄生蜂为主的生物防治措施,确保了椰心叶甲疫情的持续控制。

第4篇: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

【摘 要】林业有害生物是影响林业的生产力、生态效益以及绿化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被称为森林的“隐形杀手”,对森林所造成的危害最严重且复杂。因此,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尤为重要,应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重视,提出治理方针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关键词】防灾减灾;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可持续发展 “森林健康”是针对人工造林林分结构单一,森林病虫害防治能力、水土保持能力弱等提出来的一个营林理念,倡导通过合理配置林分结构,实现森林病虫害自控、水土保持能力增强和森林资源产值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国家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事关国土生态安全,对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1、专项资金不足,现有的资金状况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森防基础设施较差,技术手段落后,防治设施老化,应急措施储备不足,科研支撑力度不够。3、林权制度改革情况下,森防配套改革及创新意识淡薄,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4、生物防治比例有待提高,持续控灾能力不强。5、森防队伍整体素质还难以适应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发展的需求,基层林业工作人员尤其是村级森防员专业性不强。6、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还没有真正纳入林业全过程管理,有些部门对此关注不够,缺乏主动的协调配合。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公共服务保障体系1、完善防治投资政策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检疫检验、防治等费用应纳入财政预算;建立重大疫情和突发灾害应急储备基金制度;根据不同经营类型,建立公益林、生态林有害生物的预防和重大灾害的治理以政府投入为主,商品林以经营者投入为主、各级政府补贴为辅的投入机制,逐步实行森林保险制度。2、加强森防机构建设根据地方实际,在政府主导下稳定队伍,充实专业化的技术力量,改善机构设施,改善检疫检验和外界监测作业条件,协调好部门配合,提高行业管理、应急处置、技术指导能力。要充分发挥乡镇林业工作站作用,林业站要确定专人负责管理辖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及时开展林业有害生物调查、产地检疫和防治,乡镇村组要确定虫情调查员和协防员,使县区、乡镇、村组、林农上下统一协调一致。建立虫情报告制、限期防治通知书制、防治委托制等联络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履行好直接责任人的义务。3、完善森防服务体系各级森防站应当承担森防服务职责,为林农提供森防知识咨询、森防技术服务和及时准确的预测预报等。健全预测预报网络,加大测报投入,稳定测报队伍,强化测报管理,及时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和动态,继续与市气象局合作,通过电视台向森林经营者准确的测报信息,为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4、建立联防联治机制自上而下建立以防火、防病、防盗为主的三防联合组织,引导林农实行联合防治,形成网络,统一协同,使林业有害生物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确保小灾不出村,大灾不出县。5、加速防治服务市场化体系建设结合地方实际,制定政策,采取物质鼓励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吸纳不同所有制形式的经济组织和个人,采取专业公司、专业队、森林医院、树木医生等多种形式进入防治领域,开展承包、咨询等业务,解决林农一家一户防不了、治不好的问题,形成以各级林业防治队伍为主导,社会化防治组织为骨干,林农互防为基础的社会化防治新格局。6、强化依法防治推行依法行政,实行依法防治,可以出台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法规,把防治从以行政措施为主管理转向以法律法规管理为主上来,加速标准化建设,强化行政执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确保法律效力。在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地方法规相配套,在以技术标准为支撑的防治技术体系框架下,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手段,形成知法、守法、执法的林业有害生物依法防治新模式。7、开展防治技术入户工程行政村是防治的基本单元,村级森防员是监测和防治第一梯队,必须加大培训力度,开展科技承包,试验示范,采取发放防治技术手册,利用电视、网络等手段培养基层能手,直接服务于林农。做到村村有1~2名森防员,建立健全基层防治体系,强化自主防治意识,确保把林业有害生物危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营林技术林业生产包括培育树种、造林、抚育管理以及周期性的砍伐等。树苗从种下到长成大树的过程中都受到有害生物的威胁,并且有可能因为林业有害生物死亡。而营林技术则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基础,其通过利用生物间的生态辩证关系,并结合生物、物理措施把有害生物控制在不会造成林业灾害的范围内,从而对林业有害生物造成的危害进行预防,例如增加害虫的天敌,改变昆虫的发育、繁殖,培育抗病虫树种等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逐渐由原来的治理向预防方面转变,由治标转为治标治本相结合,而营林技术则是可以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防治方法,是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应用营林技术1、选育抗病虫树种同一树种因为不同品系所以其抗病虫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优良的树种抗病虫能力自然更强。在林业生产的培育期,提高树种的抗病虫能力自然能够让森林中林木的免疫力提高,降低受到病虫侵害的几率。在培育抗病虫树种时应结合树种种植地的实际情况,并结合科学的培育方法,培育并选育抗病虫能力强、产量高、适合种植地栽种的优良树种。2、营造混交林混交林是将不同树种种植在一起,使林业中的树种多样化,形成生物平衡,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最受欢迎的营林技术。混交林的营造中树种的选用:①两种以上乔木树种混交;②乔灌木混合种植;③主要树种、次要树种与灌木树种混交种植。混交林营造中的配置方式包括:株间混交、带状混交、行间混交、K状混交、植生组混交。营造混交林并不是什么树种均适用的,营造出不良的混交类型反而会抑制树木的生长。因此,混交林的营造中一定要注意树种的选择,并且需要考虑种植地的地理环境,坚持因地制宜和适地适树的原则,选用在种植地能够更好生长的树种。相较于纯林而言,其营造难度较大,但是混交林因为树种更多样化而具有更多的优点。混交林因为树种多样化,生物的生存条件更为复杂,不仅使大量的害虫、病菌失去了繁殖条件,无法繁殖,还增加了生物的天敌,使森林处于一个生态平衡的状态,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另外,混交林利用外界环境条件和树中间的促进作用,能够更好的进行关和作用,树木生长更为旺盛。3、建立隔离带,预防虫害扩散隔离带是用于防止虫害在森林中扩散、传播的有效预防措施。多数林业有害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会迁飞、转移,特别是单一食性的害虫,这也是林业病虫害扩散的重要原因。通常害虫在幼虫时期的食量较大,而当他们在原来的寄主处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时就会选择转移、迁飞到新的寄主身上。而幼虫因为不能进行长距离的迁移,所以它们会选择附近的寄主。因此,在营造林时可以设立隔离带,用于防止这类幼虫的迁移。4、对林区进行清理若是树木已经遭虫害不能治理或是已经枯死、被自然灾害等毁灭,那么一定要将这些树木进行清理,避免它们影响健康树木的生长。其中,特别需要注意虫害树木的清理工作,清理虫害木是治理害虫,改善林木条件,确保林业生产力、绿化效益的基本工作。假如林区大面积遭到害虫侵害时,首先根据相应的技术规格对遭受危害的立木进行清理,然后选择对病虫害有抗性的树种对林区进行更新。五、生物防治措施应用建议1、加强宣传培训,以利推广普及随着人们日益关注食品安全和农药残留问题,要因势利导,利用森防培训、科普宣传、科技下乡等各种机会,宣传生物防治的特点和优势,树立生物防治理念和普及预防知识,大力推行无公害防治,努力实现生物灾害防控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达到提高生产效益、促进森林健康、维护生态安全的目的。2、强化项目管理,增大生物防治比例针对不同治理对象,进一步明确应用防治的比重,充分发挥出项目治理的示范带头作用,扩大生物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治理份额。3、鼓励并规范对生物防治措施的应用。4、加强基层林防工作人员的培训,指导农民对各种有害生物采取科学防治措施。5、强化各级森防机构的管理职能,使其真正履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维护公共安全的职责,防止农民的不当防治作业造成污染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破坏。6、开展生物防治科学技术研究,解决防治中的难题;同时积极推广科技成果,以满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森林经营者对防治提出的更高要求。【参考文献】[1]王爱清,邢秀云,张星,塔娜,边春雷.浅谈营林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的应用[J].防护林科技,2015.

第5篇: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化学防治, 生物防治, 物理防治 ,综合防治

Abstract: the chemic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traditional garden pest control mainly method because of the serious environment pollution,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his paper mainly described the garden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current and the control method (chemic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physic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biological control) and garden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prevention method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words: chemic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iological control, physic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园林植物经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产生多种多样的症状大大降低了其观赏价值和生态作用。加之对传统农药的依赖性使用,不仅让一些病虫产生了抗药性,对人畜的安全造成危害,而且还杀死大量的害虫天敌,污染环境等众多的生态问题。所以加大生物综合防治的研究与投入,逐步取代传统的化学防治。

1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现状及特性

1.1园林植物病虫害结构复杂和种类繁多

园林植物品种多,结构复杂,设计和配置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植物种类、丰富的数量为病虫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源和寄主,形成了园林植物特有的病虫害结构和种类[1]。

1.2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具有频繁性与长期性

现在大多数城市都流行从外地引进边缘树种使园林植物的抗逆、抗病、抗虫能力减弱,加上其生长环境透气性差、长期缺水、缺肥、空气污染严重、光照条件不足导致了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的频繁性与长期性。

1.3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

园林植物的品种日益丰富,以及园林植物本身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止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国外园林风格不断传入我国,植物的配置和园林植物种植方式更加灵活,如疏林草地、规则绿化等打破了格局。园林植物种类、数量以及绿化面积大幅增加改变了城市中原有的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和危害。如今蛀干害虫、5小害虫(蚜、蚧、螨、粉虱、蓟码)和生态枝干病害已经成为城市园林主要病虫害。据全国33个城市近年调查显示,我国仅蚧虫就有1024种[2]。

2园林植物病虫害现行的主要防治方法

2.1化学防治

在搞好预测预报的前提下,正确的使用农药进行防治,一般可以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目前国内常用的杀虫剂有爱福丁、吡虫啉、锐劲特、灭幼脲等;杀菌剂有百菌清、多菌灵、粉锈宁、甲基托布津等。在园林植保工作中主要用的施药方法有喷雾、熏蒸、毒笔涂环、蛀空注射等。但是大量的采用化学防治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水域、空气污染。

2.2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目前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上应用的不太广泛,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主要的防治方法有如利用一些害虫的趋光性,在园林植物上悬挂黑光灯或高压灭虫灯来诱杀成虫。有条件的地方,环保部门还可以采用超声波、热处理、射线照射等方法处理种子和插条,消灭病原物或害虫。我国北方利用松毛虫下树越冬的习性,在春季松毛虫上树前扎上塑料带,可阻止越冬害虫上树,减轻其危害。

2.3生物防治

目前主要应用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微生物制剂、释放天敌、喷洒性外激素等。微生物杀虫剂主要有白僵菌、苏云杆菌、昆虫病毒等。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将春尺蠖多角体病毒分别用于防治春尺蠖、马尾松和舞毒蛾。利用枝顶孢霉防治杨干象,用泰山一号线虫防治杨树天牛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目前我国应用较多的寄生性天敌昆虫有赤眼蜂、肿腿蜂、姬小蜂、蚜小蜂和天牛蛀姬蜂等;捕食性的天敌昆虫有蒙古光瓢虫、异色瓢虫等。经过多年生产时间证明,在一定范围内人工释放赤眼蜂是在低虫口密度条件下控制松毛虫的好方法。在杨树人工林中悬挂人工鸟巢的方式招引大山雀、啄木鸟、灰喜鹊等益鸟,可以明显降低食叶害虫和蛀干害虫的密度。

3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发展方向

3.1防治策略向以生态学为基础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自然状态下植物一病虫一天敌间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的法则,存在某种自然控制关系,使得病虫种群密度始终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上波动。在制定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策略时,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辩证的看待环境、植物、病害、虫害、天敌和各种防治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坚持可持续发展,克服短期行为,从控制病虫害的基础抓起,把病虫害防治纳入园林建设总体工程范畴。在树种的选择上,以乡土树种为重点;在防治病虫害时,尽量避免单一病虫和单一植物多种病虫防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可持续控制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预期效果。

3.2防治手段向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向发展

园林植物的病虫害的综合防治逐渐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首先,科学的种植、养护和管理,营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生态环境。在城市绿化设计时,从城市园林生态系统总体出发,依据主要病虫的发生、危害和发展的生境要求,抓住影响病虫的主要生态因子,通过科学种植、养护和管理,营造出有利于园林植物和天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繁衍的生态条件,提高园林植物的抗性,达到预防或减少病虫发生的目的。

其次,要加强生态手段防治园林植物病虫的研究与开发,大力开展生物防治。如保护和利用害虫天敌、人工繁殖、释放天敌,或引入外来天敌,或选用生物农药和化学信息素来防治园林害虫。利用化学信息物质控制天敌的行为来控制害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害虫控制方法,在园林植物害虫持续控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3]。第三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改进农药施用技术。根据测算,常规喷雾从施药器械里喷洒出去的农药只有25%~50%能沉积在植物叶片上,不足1%的农药能沉积在靶标害虫上,而真正起到杀虫作用的农药只占0.03%[4]。

3.3效果评价向多指标综合评价方向发展

从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生态调控、综合防治以及害虫生态治理的角度,仅以杀害有害生物个体为唯一目的的做法,即使获得100%的防治效果也不能说是最好的,也不能算是真正的防治效果,它必然会导致恶性循环和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因此必须以生物间动态平衡规律去考虑防治措施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效果,防治病虫的目的不是消灭害虫,而是要控制病虫,使其不对园林植物造成明显的危害。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将预防放在第一位,把防治作为预防的补充,坚持效果第一和追求较长时间持续防治的衡量标准,以持续发展为方向,从而使病虫害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5]。

3.4发展相生植保

利用生态环境对病虫害固有的免疫力,发展相生植保。生态环境对病虫害是有免疫力的,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中固有的动植物间食物链关系种植相生植物,提高这种免疫力。合理的植物组成是控制园林植物病虫害的有效措施[6]。

4结束语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长期繁重的养护管理工作,是绿化成败的关键之一。我们相信,随着害虫可持续控制理论、生物防治方法、物理防治方法的不断完善,只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灵活的运用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不断探索研究和实践,就一定会使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逐步完善,并越来越符合城市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需要。

参考文献:

郑进.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特点与防治进展[J].湖北园林科技,2003(3):27-30.

徐公天.我国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森林病虫,2002,12(1):48-52.

尤民生,王海川,杨广.农业害虫的持续控制[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28(4):434-440.

邹志燕,李磊.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J].广东园林,2007(2):65-67.

第6篇: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茶叶种植;病虫害;防治

茶叶病虫害一直是困扰茶农的问题,病虫害发生会导致茶树叶片枯萎、凋落,严重情况下茶树死亡,如果病虫害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那么将给茶农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为了能够确保茶农经济效益不受损和茶叶品质不受损,应积极探讨茶叶种植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树立绿色环保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病虫害防治方针。从茶园生态系统出发,保证茶园生态系统平衡,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积极研究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性病虫害防治措施。

1.茶叶种植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法

在茶叶种植中,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法是利用病虫的天敌来消灭病虫起来控制病虫害进一步发展的目的。生物防治方法简单地讲就是以虫治虫的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方法的突出优势是不会对茶园造成污染、对人、畜无害,在防治效果方面具有长期性。具体的防治方法为:首先针对病虫害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在茶园中投放有针对性消灭病虫的寄生性捕食昆虫;例如,蚜虫的天敌七星瓢虫,螨虫的天敌赤眼蜂等;其次,加强对茶园内害虫天敌的保护。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为天敌昆虫营造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例如为了保护好天敌昆虫蜘蛛,可在茶园内设置草把的方式供蜘蛛繁衍生殖;第三,选用活体微生物农药防治茶园病虫;做好茶园内害虫天敌的保茶毛虫和护性工作,努力创造出适合害虫天敌生存的环境,例如为保护蜘蛛而放草把的做法;第三,选择活体微生物农药防治茶园病虫;活体微生物农药可选用真菌制剂、细菌制剂、放射性制剂或拮抗菌制剂等。比如选用茶毛虫病毒制剂、茶尺蠖制剂按照一定配比和剂量喷洒到茶树上了有效地防治茶毛虫和、茶尺蠖病虫害;通常来讲,对茶园内的茶树喷洒生物制剂一般害虫成虫或害虫幼虫在食用病毒后的一周左右变开始陆续的死亡。所以,在茶园病虫通过生物防治法防治病虫时应在病虫的一代幼虫未成虫前进行防治,避免幼虫成虫对茶树造成严重的危害。针对茶园内的卷叶蛾害虫可选用0.1~0.2亿/ml白僵菌孢子液喷洒到茶树上,防治害虫的效果可达80%以上;针对茶园内的茶毛虫,可选用苏云金杆菌生物制剂进行防治,防治效果比较明显,可达90%以上。

2.茶叶种植病虫害的物理防治方法

茶叶种植中病虫害的物理防治的主要防治方法如下:第一,人工捕杀法。对于茶园中具有群居性的害虫,可根据这类病虫的栖息特性集中捕杀。比如对于那些具有假死性的害虫,可以下茶树下面铺上塑料薄膜,摇动茶树将害虫抖落到薄膜上,然后收集害虫成虫集中杀死。第二,趋向性诱杀法。当前阶段,茶园中比较常用的诱杀害虫的方法主要有光、色、声、味几种,根据害虫具有趋绿性、趋黄性、趋光性及趋味性等特征采用设置灯光、具有粘性的色板等方式诱杀害虫,将害虫消灭在产卵之前。但在选用趋向性法诱杀害虫时应充分地考虑到害虫天敌的习性,不能为了诱杀害虫,将害虫的天敌消灭掉,要保证害虫天敌的安全性。第四,采用生物信息素对害虫进行诱杀。该种方法主要是干扰害虫的正常行为,同时配用诱捕器诱杀害虫。

3.茶叶种植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方法

3.1茶树种植中虫害的防治

在茶叶种植过程中,要根据害虫的类型选择不同的化学防治法:根据茶叶种植过程中害虫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化学防治方法,具体分析如下:对于茶小绿叶蝉害虫的防治,可选用3%吡虫啉800倍稀释液或天达2116茶桑专用500倍稀释液混合喷洒于茶树上,不仅可有效地消灭害虫,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提高茶树的抗病能力;叶蝉类害虫在茶园内最为活跃时间是每年的5~8月份,在这一时期是茶园这类虫害的高峰期,应在每年的5月份前进行施药防治。一般采用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100g/L联苯菊醋乳油来防治;黑刺粉虱、茶蚜的防治最佳时间为每年的5月下旬到10月中旬,可选用20% 毗虫琳可湿性粉剂防治;象甲类害虫在茶园中最为活跃的时间是每年的5、6月份,可选用25%辛硫三哇磷乳油喷洒在茶树树冠上或者茶树下方的土体上进行防治;蜡类害虫可选用20%哇磷乙酞甲乳油或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

3.2茶树种植中病害的防治

3.2.1茶炭疽病

茶炭疽病一般会对茶叶的成叶造成危害,茶叶患病时的主要特征是茶叶边缘会逐渐形成如水渍状的绿斑。茶叶病情严重时会沿着茶叶的叶脉逐渐向整个叶片扩撒为大小不同的不规则形状病斑,病斑的颜色逐渐有绿色转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更为严重情况下病斑的颜色变为灰白色。茶叶该种病害的主要防治方法为:加强茶园的日常管理。保证茶树不缺水、不缺肥,根据茶树生长实际情况适当地施有机肥料,注意氮肥不要施的过多,并做好茶树的排水工作;对于已经染上该类病害的茶树可选用75%代森锌1200g/hm2,20%使百克1300g/hm2,60%甲基托布津1300g/hm2,兑水800kg/hm2后以喷雾方式喷洒到感染的茶树上。

3.2.2茶赤星病

茶叶染上茶赤星病的主要特征是茶叶表面出现褐色斑点,斑点中心呈现灰白色凹陷,叶片边缘位置出现紫褐色隆起。该种病害如果不得到及时的控制,会导致茶树叶片凋落。茶叶该种病害的主要防治方法为:夏季要加强茶园的松土、浇水管选用70%百菌清1500g/hm2,50%多菌灵2000g/hm2兑水600kg/hm2对患病的茶树施药。

第7篇: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一、植物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由于城市园林植物病虫防治经费投入少,没有经费的保障就导致了绿化部门只能采取单一的化学防治措施。现阶段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治理基本只是围绕园林固有的一些常见病虫,忽视园林植物病虫的源头治理,随着城市园林的不断发展,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是越来越多。各基层单位缺乏植物保护的专业人员,经常导致错过病虫害防治的最佳时期,从而无法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方面仍是化学防治为主,而农药对城市环境会造成一定的污染,也会对园林植物本身带来危害,所以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效果受到使用农药的限制,整体防治水平落后。

二、植物病虫害防治原则

由于人类、植物、环境因素、有害生物和天敌等各因素之间存在着相当复杂的关系,所以,在城市园林植物生态平衡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整个园林植物的生态系统。在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上要从生态学观点出发,要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条件,减少或不用化学农药,保护或者引进病虫害的天敌,提高自然的控制能力,保持园林生态的稳定。在制定园林植物病虫害治理对策时,应从考虑生态平衡、社会安全、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方面出发,必须以搞好植物检疫为前提,养护管理为基础,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尽可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可允许为害范围之内。以保护生态、优化环境、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的防治方针,遵循“突出重点,分段治理,属地负责,联防联治” 和“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则,建立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长效机制。坚决遏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为生态城的环境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三、病虫害防治措施

1、要搞好监测预报,准确掌握疫情动态,针对各虫害发生特点和规律,制定监测方案,确定重点监测区域。开展长期定点监测和定期疫情普查,一旦发现害虫,应尽快查清发生范围,并进行封锁和除治。

2、要采取综合除治,提高防治水平,一旦发现疫情,要综合运用人工、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并辅以生物药(制)剂防治,采取诱杀成虫、剪除网幕、药防幼虫和收集虫蛹的方法,抓住幼虫为害期的三个重要时期,以及成虫羽化期、卵期、幼虫网幕期和下树化蛹期关键环节,组织多形式、多环节灭杀。

3、把好植物检疫关随着城市园林绿化的不断增加,需要不断的引进域外苗木品种,导致人为传播园林植物疾病的机会就越来越多,因此在调入苗木和花卉时,实行严格的植物检疫,发现有害生物则要进行除害处理,严禁将危险性害虫传入或传出,以免给园林绿化带来更大的损失。

4、对城市园林植物的种植进行科学规划,在种植园林植物时,要进行科学规划,合理配置植物品种,尤其要注意长远解决病虫害问题。针对本地区发生严重的害虫种类,减少其喜食植物的种植,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或耐性强的植物,减少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

5、加强植物养护,提高抗逆能力,对生长势差的植物应及时施肥、浇水、松土锄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并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虫枝条。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还可以减少病虫来源,通风透光增强树势,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为害的环境条件。

6、大力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

保护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效果是显著的。一旦天敌在田间建立了自己的种群,它就可以长期持续地对害虫发挥控制作用,这是化学农药所无法达到的。城市具备开展生物防治的条件,一是城市园林植物种类丰富,适合天敌的生存和繁衍,我们应该加强对天敌的利用和保护,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创造利于天敌群落发展的条件。二是城市建筑对园林植被的分割形成的“海岛生态”有利于释放天敌。

以鸟治虫、以虫治虫等一些生物防治方法在园林病虫害综合防治中也将起到重要作用。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害虫的方法。包括益兽、益鸟、益虫、益螨 、有益的细菌、真菌、病毒、激素等来消灭害虫。生物防治有许多优点,保护环境,不易造 成环境污染,害虫不易发生抗性,不会引起害虫再猖獗,对人、畜、植物安全。使用得当, 可以做到经济有效,技术好,还可以节省劳力,在园林病虫害防治中很有前途。

7、正确选用无公害农药和施药技术,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首选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如生物农药、仿生农药及植物杀虫剂,如Bt、灭幼脲、阿维菌素等。生物农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能有效地保护天敌,消灭害虫,对人畜危害小,对环境污染小,相对于化学农药来讲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如:利用Bt乳剂防治国槐尺蠖,每年喷两遍药即可控制其危害,而用化学农药每代害虫都必须防治两遍以上。

改进农药施用技术,常规的喷雾施药方法造成的弊端很多,。据测算,常规喷雾从施药器械喷洒出去的农药只有25%至50%能沉积在植物叶片上,而仅有0.03%的药剂能起到杀虫作用。这种施药方法不仅效率低,造成农药浪费,还使大量农药流失到周围环境中,造成人畜中毒,污染环境。因此改进化学农药的施用技术,提高农药的利用率,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势在必行.

四、病虫害防治的保障措施

第8篇: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在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管理过程中,给生产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不但直接使林木枯死,还会降低森林生长量、结实量和木材质量,降低森林的防护效能,造成巨大的损失。为实现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促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提升有害生物的防控能力,实施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减轻对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危害,以下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策略作如下探讨。

一、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

1.1规划欠佳

有害生物发生均有一定的规律,发生前期的预防和保护是最有效、最省钱的防治措施。近年来,工程造林多数规划为纯林,加剧了有害生物的危害。各地普遍重视经济林和苗圃的有害生物防治,而忽视生态林与防护林,即使发生危害也只是盲目喷药,防治效果差。

1.2盲目喷药

每种农药的酸碱性和防治范围不同。目前,在进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时,经常毫无根据地混用杀虫剂,多种杀虫剂、杀菌剂混喷,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杀伤了有害生物的天敌。不仅不能减轻有害生物危害,还影响林木健康生长,降低了林产品的质量。

1.3用药单一

长期使用同种农药防治1种有害生物,且不按药品说明稀释药品,随意加大浓度。多次防治后,使有害生物产生了抗药性,增加了今后的防治难度。

1.4忽略综合防治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防治有害生物的基本方针。应用物理机械或生物防治的方法,可减少副作用,且防治效果好。但目前生产上还是以化学防治为主,且多次使用剧毒农药,形成了有害生物危害的恶性循环。

1.5化学防治设备差

农药喷雾器出水孔大,雾点粗,使树体着药量少且不均匀,加之有漏喷现象,造成防治不彻底。当有害生物发生时,不能同时喷药进行联防联治,使有害生物得不到有效控制。

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策

2.1加强机构建设,提高防控能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就目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编制,远远不能适应林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需要政府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投人,增加机构编制和加强业务培训,组织开展专业化防治队伍建设,逐步完善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体系和应激反应机制,提高防控能力。

2.2改善林种结构,提高林分抗病虫能力

以营林为主,建立培育森林健康理念,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于整个营林工作中,将培育健康森林作为营林工作的主要目标,逐步对现有低产林进行改造,因地制宜,合理搭配,引进抗病虫树种,营造混交林,改善森林生态环境,增加林内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自身抵御林业有害生物和林业灾害的能力。

2.3严格检疫执法,阻止林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除要做好引进苗木、种子和木材运输的调运检疫外,重点对使用光(电、线)缆盘、木质包装材料的单位和企业检疫监管,与涉木单位和企业建立检疫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相关职责加强检疫宣传和执法,定期开展检疫专项检查,依法严肃处理违法违纪案件。

2.4加强科技支撑和基础研究工作

科研管理部门应积极支持森林有害生物的试验研究,在课题立项和科研经费上予以倾斜与支持,逐步开展有害生物入侵机制研究、风险分析理论与方法、外来种鉴定与检疫、除害处理技术、有害生物生态控制、外来有害生物信息管理与预警系统等项目的研究和实施。加强对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入侵生态学、控制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建立入侵物种数据库,并形成有害生物信息共享机制,提高政策制定的及时性和科学性以及管理的有效性。

2.5加强化学防治

化学农药毒力大、药效快,有其他防治方法不可取代的特点,仍是当前森林病虫鼠害的主要防治措施,特别适应于对危害严重林分和突发性病虫害进行应急除治。应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掌握适宜的药量、施药次数和施药时机,要注意不同品种的交替运用和混合施用,避免病虫鼠产生抗药性,尽可能在害虫天敌休眠期或尚未大量活动期施药,以保护天敌。要研究提高施药技术,特别是施药的有效浓度,尽可能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加大对替代防治的研究推广力度,尽可能避免化学防治的种种弊端。

三、结语

发展现代林业就是要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全面开发和不断提升林业的多种功能,努力提高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满足社会和人民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实现现代林业的重要保障措施,其目的是与现代林业一致的。

参考文献

第9篇: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 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一季作物区;北方

中图分类号 S435.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175-01

河北、内蒙古是马铃薯一季作物区,马铃薯是农业的主导产业。随着马铃薯产业不断发展,马铃薯病虫草害也逐年加重,已成为限制一季作物区马铃薯高产优质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多年试验总结出降低马铃薯病虫害的技术,防治方法必须采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等技术进行综合防治。

1 防治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贯彻落实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综合应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措施,辅助使用化学防治措施,因地制宜组装配套技术体系,实现马铃薯病虫草害的防治原则是“以防为主、综合防治”,防重于治,要做到防病不见病,防治关键是早期预防,多种措施结合在一起对病害更有效地进行控制,将病害危害程度降至最低。

2 农业防治

2.1 马铃薯种植用地及土壤选择

种植马铃薯耕地必须实行轮作倒茬,间隔为2~3年,因为有的土传病害能在土壤中存活3年左右。轮作忌上茬为茄科作物、十字花科作物、根茎块作物,因为它们与马铃薯有共患病害。选择地块时应选择疏松、透气土壤,不宜选黏土和碱性土壤,因为碱性土壤透气性差,马铃薯易感染疮痂病。

2.2 种薯选择及处理

首先要用抗病品种,同时用脱毒薯的早代种薯,如原种一级脱毒薯。在贮藏前、切芽前剔除病薯,尽量用小种薯,可避免切刀传病。种薯宜选用无病斑、无机械破损、无虫眼的50~100 g小整薯。挑好种薯后,必须进行消毒,可用1%石灰水或0.1%高锰酸钾浸种1 h再晾干;如果切块,切刀可用50%来苏水或75%酒精消毒,一般都采用随切随消毒的方法,简单易行[1]。

2.3 适时播种,提高播种质量

播种不能过早,如果在地温低时播种出苗慢,芽块在土壤中埋的时间长,增加土传病害感病机会,播种要细致、准确,严格按技术要求进行,不能开沟过深或过浅,中耕培土要达到要求厚度,起到保护块茎不受病菌侵染的作用。

2.4 加强水肥管理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以产定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充足的营养和水分能促使薯苗生长旺盛,增强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肥水过大也不好,特别是氮肥过多,茎叶生长太嫩,易感晚疫病;如水分过多会造成小气候温度过大,有利于发病;湿干不均、肥水不足会造成早疫病发生。

2.5 清洁田园

在精耕细作的田园和保护地栽培的田块,马铃薯收获后一定要将残枝落叶、病烂薯块清理出地块,并深埋,如果残留在地里将成为病害侵染源,因为很多病菌可在马铃薯茎叶、块茎里生存越冬。

3 生物防治

主要是应用生物农药和性诱杀技术防治害虫,使用性诱技术防治害虫,如安放诱芯15枚/hm2,可维持30 d。

4 物理防治

马铃薯主要是蚜虫传播病毒,可采用黄板诱杀蚜虫,即在(15~20)cm×(15~20)cm黄板上涂抹10号机油或凡士林,放黄板300~450块/hm2诱杀。人工摘除虫卵,有些害虫产卵集中成群,颜色鲜艳极易发现,可采用人工摘卵块方法消灭虫源。利用成虫假死性捕杀害虫,在二十八星瓢虫发生期间,敲打植株使之坠落,收集后集中消灭。对有趋光性磷翅目害虫的成虫可以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的方法,可每2.0~3.3 hm2马铃薯田安装1盏灯。利用害虫趋光性诱杀,如采用黑光灯糖醋液诱杀地老虎成虫[2]。

5 化学防治

5.1 药剂拌种

播前进行种薯拌种,可用以下药物。一是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高巧拌种。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是一种光谱性内吸低毒杀菌剂,能够有效防治多种作物病害,具有内吸防治的作用;高巧是一种杀虫剂。使用方法: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粉剂200 g+高巧80 mg+滑石粉2 kg,拌匀后处理种薯切块1 000 kg[3]。二是播种结合施用25%阿米西达悬浮剂。25%阿米西达悬浮剂是一种新型免疫杀菌剂,具有前所未有的超广杀菌谱,具有治疗、保护、铲除三重功效,对四大类由真菌引起的霜霉病、早疫病、炭疽病、叶斑病等大部分病害均有很好的防效。使用方法:开沟播种后用25%阿米西达悬浮剂600 g/hm2+高巧450 g/hm2+斯乐本30 L/hm2,对作物具有良好安全性,并有最好防效。三是用5%丽致+95%滑石粉配成混合药剂拌种。5%丽致是内吸性杀菌剂,可有效防治立枯丝核菌并促进伤口愈合,每1 kg药剂混合药剂处理100 kg种薯,即用滑石粉100 kg+5%丽致5 kg,混合均匀拌10 t种薯,应在处理后2~3 d播种。四是72%农用链霉素。预防青枯病、黑胫病等病菌性病害,可用72%农用链霉素1 000倍液处理种薯[4]。

5.2 土壤处理

用40%辛硫磷乳油30 kg/hm2制成毒土播前施于播种沟内,或30%辛硫磷颗粒剂60~75 kg/hm2可防治蛴螬、地老虎、金针虫[5]。

5.3 喷雾防治

在马铃薯晚疫病防治上,应做到预防为主,防病不见病,按疗程喷药。一般以苗高在13 cm开始喷首次药,在北方一季作物区大约在6月上中旬,如果种薯有带病嫌疑要用内吸治疗兼保护剂克露,认为不带菌可以喷保护剂大生、新万生、安泰生、丙森锌等。第2次喷药可用代森锰锌、金纳海等。如果第1次用的是治疗并保护剂,第3次喷药可选用保护病治疗剂阿米西达、百泰、易宝凯阔等。第4~7次喷药可分别选用克路金雷、银法利、安科、瑞凡、杀毒矾。第8~9次喷药以保护地下块茎为主,并有保护茎叶作用,主要用科佳、福帅得[6]。为了防止病菌对农药产生抗病性降低防效,用药时最好交替使用,每次喷药一般为7 d,具体应根据所用药剂的药效持续时间长短、马铃薯生长速度快慢、周围马铃薯有没有发病、天气变化情况来安排喷药,喷药后降雨量达12 mm应重喷。在特殊年份发生晚疫病,首先要消灭中心病株,就地挖坑埋掉病株,摘除病叶,及时打封闭,用银法利增到1.5 kg/hm2,普通大田喷1次,5 d后用金雷或克露3.00~3.75 kg/hm2,过5 d后再用银法利1.5 kg/hm2 喷1次。携带喷药工具的喷药人进入病区要用75%酒精消毒,不能到无病区走动,否则会造成人为传播,严格按照喷药规程操作,防治好晚疫病就能确保丰收。可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或20%氯戊菊酯或2.5%溴氰菊酯3 000倍液,喷雾防治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7]。

采用化学除草和人工除草相结合,马铃薯化学除草应根据大田草类合理选用灭生性除草剂耳草枯、草甘膦除草;在浓度使用上不能加大使用量,以免造成马铃薯植株伤害;一般在中耕机没有有效灭死小草情况下,可选除草剂宝成杀草,中后期可选用人工拔草,减少杂草对马铃薯的危害,同时可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6 参考文献

[1] 徐效英.马铃薯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3(5):17.

[2] 赵志强.丰宁县马铃薯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2012(11):131-132.

[3] 尹仁惠,罗有兴.陇川县冬种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95-98.

[4] 王亚东.黑龙江省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的防治[J].福建农业科技,2012(2):30-31.

[5] 耿维.马铃薯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2(3):224.

[6] 杨莉,唐才禄,颜森,等.马铃薯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J].四川农业科技,2011(10):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