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村官实践心得范文

大学生村官实践心得精选(九篇)

大学生村官实践心得

第1篇:大学生村官实践心得范文

一个多月以来的学习,从乡党委、政府的态度,主要领导的行动和发言,让我感受到:这次学习不是抓表面工作,而是借学经验、典型之机,是科学地规划和发展本乡经济,办利民、惠民的民心工程的一项政治任务。

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工作者、更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很幸运自己能够参与到这次大的学习浪潮中来。如何在这次学习中提高自己、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今后的工作,便是我在农村工作中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将结合自身工作,谈谈两个月以来村官感想,并且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

第一,提高“德性”

农村不同于学校,农民更不同于老师和同学,我们不能有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面对百姓,只有深入群众、扎根基层,才能赢得老百姓的理解与支持。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地与他们亲近,了解农民、知晓农村、弄清工作重点,只有不断转变,才能胜任村官之职,也才能无愧于“大学生村官”这个称号。

第二,增强“悟性”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而针对我们而言,必须深刻的领悟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才能进一步提高我们自身的知识层次。不论是心态、形象,还是思想、能力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从大学生到村官,从学校到基层,从象牙塔到农村,我们正经历着从身份到环境,从环境到角色的转变。如何让自己更好更快地转变,适应繁琐的农村工作,使我们了解农民、知晓农村、弄清工作重点,只有不断转变,增强自己的“悟性”,才能胜任村官之职,也才能无愧于“村官”这个称号。用悟性去感知村官的苦与甜、泪与笑,方能感觉到村官是人生中的一笔重要财富。

第三,保持“理性”

尽管我们是大学生,文化水平比老百姓高,但是俗话说得好“我们吃的饭没有他们吃的盐多,走的路没有他们过的桥多”。虽然他们大多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他们在考虑事情的时候,比我们想得周到、做事比我们老练。我们做事情要多向他们请教,遇到事情要保持理性。在“村官”反向文化的冲击背后。我们必须要克服四种思想,即克服“镀金”思想;克服“优越”思想;克服“特殊”思想;克服“守成”思想。要正视自己,在岗位上充分扮演好“村官”这一角色。融入农村,在服务农村中汲取营养、培养能力、锻炼意志,把村官的经历当做人生的一次历练。

我所在的白虾村位于位于彝良县东北部,柳溪乡西北部,距柳溪乡政府驻地9公里,距县城102公里。全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居住有汉、彝、苗3种民族,总共有606户人家,共有2862人,其中妇女1380人,少数民族280户1210人,有劳动力1193人,其中女劳动力550人。全村有完小一所,卫生室一个。村总支下设4个支部,共44名党员,其中60岁以上党员18名,流动党员6名,流出党员6名白虾村属于高二半山区地带,海拔相对较高,气候突出。全村有国土面积14.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625.5亩,全村森林覆盖率为28%,有人工林228亩,其中用材林72亩,经济林36亩,天然林1380亩。

结合白虾村的各种人文因素及地理环境,以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的精神作指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目标。努力实现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基层组织、促进科学发展,打造、打活白虾村经济发展思路。我们村委班子制定出了一条适合白虾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思路。

一、调整产业结构,以发展烤烟生产为重点。从2012年起,力争全村13个农业社全面实施,发展种植面积1500亩。计划在核桃、关元、中坝、沟口、新街等社发展蔬菜500亩,在全村13个设发展林业生产,主要以发展核桃为重点,争取发展到2000亩以上。

二、大力发展畜牧业,重点从政策上扶持养殖大户。每户力争发展到80头以上,全村力争发展生猪3800头以上,黄牛1500头以上。在适宜养殖山羊的电坝、梨渊等社发展到300头以上。

三、保持以玉米良种为龙头的科技措施推广,发展单株密植移栽2000亩以上,在高二半山区种植红苕、洋芋5000亩以上。

第2篇:大学生村官实践心得范文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说的是一个人整夜不食不寝去思考钻研一个问题,没有什么好处,不如亲自去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必经之路,在这个路上,你不在是个孩子,在锻炼,在成长,跌跌撞撞,且歌且行。青春的光阴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奋进的号角与激昂的乐谱,也许每天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来,也许每天都要为了完成当天的任务而焦头烂额,也许每天都要为了明日的采访做着准备,但我们是快乐的。不再是不为浮云遮眼之势,更在一览众山之躯。

我们实践,我们快乐。作为实践,这样的一项活动,也必须有其流程经营。从开始的确定主题,到队员的选拔再到实践的开始,分工,任务的布置,或许疏一看,甚易。但实则不然,在这过程中不是冷冷的追求学术上的严谨,更是寻找种人心向往的科学之美。孙中山说“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每个人在“sunshine”这样阳光的队名中贡献着自己,以追求对大学生村官的深入调查为目的,大胆的去想,去做,在这个团队中关心着对方,真正做到了团结,奋进。有激动,有感动,有触动。

不论第一天大家为了提高团队工作效率方案的讨论争论不休,不论每天在外采访村民的队员被烈阳晒伤,汗珠滴落早已浸湿全身的队服,更不论每晚写报告,写日志,总结全天,为明日准备到深夜。每天的采访,吃饭,采访,总结,休息,成为了我们的主线,每天奔波于乡村城镇的各个小巷街头,我们询问着,调查着,目的只是完成实践,让自己明白更多属于我们,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真谛。只因为我们知道,孵化梦想,需要汗水与坚强的臂膀,我们付出,我们收获,我们快乐。

在对大学生村官的调查实践中,我们感受到了村里的建设,这里有孩子,农民,村干部,每每从他们的质朴中,我们在感受,感受着这份简单,经过我们的采访,知道了村里创业的艰辛,孩子受教育的困难,在同情的同时,我们更多了一份宽慰,因为,我们的村在不断的改善为更好的生活而努力。或许,我们的实践不能反应村里的每个角落,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我们的实践能够受到更多人的关注,更多人注意到在大城市的周围,还是有着一些需要帮助,建设的村镇,我们的实践活动受到中国高邮网,郭集网,高邮信息报,扬州日报晚报的关注。为自己为一名南大学子感到自豪。

实践活动结束了,每个人在思考着这几天发生在我们身上全部,少了那些青春的张狂,多了些青春的踏实,少了那些青春的迷茫,多了些青春的奋斗,sunshine这个词,不再是一个队名,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当远离喧嚣,来到村镇的时候,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奋斗,什么是团结,什么是一个团队。这样的实践,这样的我们,这样的,快乐。

第3篇:大学生村官实践心得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 角色扮演 综述

从1995年江苏省丰县的“雏鹰工程”人才培训计划实施以来,“大学生”村官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地方试点到全国推广的过程。因为大学生群体在政治觉悟、知识结构、年龄精力方面优势明显,大学生“村官”也被冠以解决“三农”问题的生力军称号,对优化基层党组织或群众自治组织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村官”实践问题的凸显,学术界对大学生“村官”的研究也逐步由理论研究转向了实践探索。梳理整个研究过程,对大学生“村官”角色的研究主要包括:角色定义、角色意义、角色失调和角色重塑四个方面。

一、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义

大学生“村官”通常指近年来由政府部门正式发文、组织考试筛选的、赴农村任职的全日制专科以上应届或往届高校毕业生,他们一般担任村委会(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社区)主任助理或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

在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研究上,大部分学者更倾向于将大学生“村官”定义为一个角色集,是大学生与村官的集合。大学生“村官”作为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懂的东西多,学习能力强,思想观念先进,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作为村官,大学生“村官”是国家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新思想新理念的转变者、基层情况的调研员、村民致富的带头人和乡村发展的规划者。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到,无论是大学生还是村官都是一种应然性的角色。

二、大学生“村官”角色的意义

在角色意义研究中,大部分学者将大学生“村官”的实践意义划分为主体性意义和客体性意义。主体性意义即大学生“村官”角色扮演对其自身的意义,客体性意义即大学生“村官”对所在地方和社会的影响。目前,学者们对大学生“村官”角色意义的研究主要从政策要求、实践成果及希望达到的效果三方面进行。

(一)主体性意义

对于主体性意义的研究,大多数学者根据时间段将大学生“村官”化分为“大学生――大学生“村官”――后大学生“村官”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即大学生选择做大学生“村官”阶段上。很多学者认为,在当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村官”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新渠道,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在城市的就业矛盾与压力。在第二阶段,即大学生“村官”角色扮演阶段,大学生“村官”角色扮演的意义主要表现在自我价值的实现。程毅、刘军等在关于大学生“村官”角色方面的研究认为,对于大学生“村官”本身而言,大学生“村官”身处农村改革发展的前线,他们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更能体现出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症结所在,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为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在后大学生“村官”角色扮演意义研究方面,学术界讨论的焦点问题就是大学生“村官”出路的问题。2009年中央出台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意见》指出大学生“村官”的前途和“出口机制”应该多元化的,主要包括:在就任地担任村干部,参加公务员考试、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深造等。此后,杨雪英等学者围绕《意见》做了实践性的讨论,杨在讨论时指出,短暂的大学生“村官”任期虽然能够为其在后期谋职中提供一些有益资源,然而,这五种选择对大学生“村官”而言依然具有很强的挑战性。

(二)客体性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村官”客体性角色意义的研究主要是根据其工作的内容及性质来探讨的。目前,大部分学者同意将大学生“村官”定义为在农村基层的科技服务者、带领农民致富的创业者、新思维传播者、农村基层建设者等角色。例如,熊春林、符少辉、李燕凌在论述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科技服务中的作用时认为,现阶段,我国农民科学素养普遍较低,思想观念总体比较落后,接受和运用新的科学技术的能力低,这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建设步伐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大学生“村官”运用先进的科技在农村创业,做给农民看,能够启迪农民树立科技致富的思想;领着农民干,能够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带着农民赚,能够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和促进农村繁荣发展。事实上,熊春林及其成员描述的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与现实的情况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目前学术界也开始关注这种差异,但往往只是轻描淡写。此外,相似的研究并不在少数,例如练月琴、晏维龙在分析大学生“村官”的意义时认为:知识型的大学生“村官”给新农村建设带去了新的思维、新的发展观念。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发展村级 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致富方面起到了积极甚至关键的作用。殷殷在研究大学生“村官”对基层组织的意义时指出,大学生“村官”具有在基层组织建设里具有四方面的作用:(1)优化了农村干部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2)提高了农村基层组织发展经济的能力;(3)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增强了党的执政基础;(4)储备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另外,一些学者在研究大学生“村官”角色意义时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类型做了区分性的探讨,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许芸、张浩两位博士在研究大学生“村官”意义时将大学生“村官”分为:使能者、中介者、维权者、服务提供者、教育者。通过上述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对于大学生“村官”角色意义的研究,往往是树立一种理想的状态。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是一种定制性或宏观性的研究,这种研究往往会出现以偏概全错误。

三、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失调问题

所谓“角色失范”,并不意味着大学生“村官”这一角色扮演的彻底失败,而是从多方面阐述大学生“村官”实际角色扮演与期待角色扮演失调的问题。在“角色失范”的研究上,描述现状并不是研究的最终目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现状的探究来思考背后其角色扮演失调的原因。目前,学术界普遍将导致大学生“村官”角色失调的原因归类为:客观因素、制度因素及主观性因素三方面。

(一)客观性及制度性因素

在对导致大学生“村官”角色扮演失范的客观性因素进行操作化时,很多学者从大学生“村官”的周围环境、制度、上下级关系等方面做了分析,综合看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钻制度漏洞,挂名不干事;工作不合理;被上级政府借调使用等现象。

吴亚军在探索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实践与理论上的差距时,从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目的与现实差距做了分析。吴认为在大部分地区,大学生到村任职并未获得有效的权力,很多扮演着村干部或镇一级干部的秘书,严重制约着其对新农村建设应发挥的能力。赵永进通过从职业化角色阐述大学生“村官”的角色扮演,认为大学生“村官”担任书记或者主任助理,是一个不明确的角色。大学生“村官”在实践中其实浪费了很多人才,在工作中,形成大学生“村官”自身不知道工作什么,村干部和政府不知道安排什么,形成自由派,村官工作与预期的差距较大。樊伟娜在研究大学生“村官”实施制度层面时也认为大学生“村官”担任“书记助理”或者“主任助理”是一种尴尬角色。综合上述三位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学者们在研究客观及制度性因素时,大部分是从制度、村干部及上一级主管人员做分析,而忽略了农村中最重要的群体――农民。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角色认可应作为大学生“村官”角色研究客观因素的重要部分。

(二)主观性因素

相比对客观性和制度层面的研究,学者们更倾向于对大学生“村官”主观层面的研究。程逊在研究大学生“村官”时认为很多大学毕业生从开始选择做大学生”村官的动机就与政策相违背。程认为,大部分大学生“村官”之所以选择做大学生“村官”只是把它作为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的跳板,很少有人真心想在农村工作与发展。这就导致很少有大学生“村官”能在农村踏踏实实干出好成绩。安勇在研究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时指出,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存在着多个误区:(1)把参加新农村建设当作进入大城市的“跳板”;(2)在新农村建设中急于求成;(3)认为参加新农村建设是“大材小用”;(4)在新农村建设中畏难怕苦,在新农村建设中轻视农民和农村干部。姚东瑞则认为,大学生“村官”之所以难以在农村发挥才能,自身的主要原因在于过长的生活在城市,缺乏农村实际工作经验。

刘赛在研究大学生“村官”时引入了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刘赛认为大学生“村官”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1)期望过大,盲目乐观,产生失落心理;(2)工作不适和无用感产生自闭心理;(3)孤独无助的寂寞心理;(4)急功近利心理;(5)无归属感的迷茫困惑和忧虑心理。

带领老百姓创业是大学生“村官”在基层比较热衷的工作,也因此成为学者们研究大学生“村官”主观能力的主要方向。吉蕾蕾、吴国清在总结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创业困难时认为:目前大学生“村官”创业普遍存在着“缺动力 、不想创”,“缺项目、不能创”,“缺技能 、不会创”,“缺经验 、不敢创”,“缺政策 、不好创”等系列问题;杨雪英通过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实践研究指出,创业动力、创业意识等是大学生“村官”自身方面普遍缺乏的。

四、关于大学生“村官”的角色重塑

“角色重塑”研究即学者们针对“角色失范”研究结论提出相应解决办法的研究。从目前研究的情况来看,在大学生“村官”角色重塑研究上,学者们针对主、客观因素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不过很多研究者的意见虽然在理论上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可操作性较弱。

(一)针对客观性因素的重塑

针对制度及社会层面使大学生“村官”角色不清问题,部分学者提出借鉴现代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推行职业村官制度。并提出了具体构建思路:(1)以职业标准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岗位制度;(2)建立大学生“村官”试用制度;(3)发展农村合作社经济,创设农村市场职业岗位;(4)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职业教育和引导,赋予大学生“村官”职业社会意义。

也有部分学者提出相关性的建议:(1)高等学校以及当地政府应该对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规划进行科学的审定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2)强化制度与政策创新;(3)完善大学生“村官”选派机制;(4)健全大学生“村官”培训体系;(5)完善大学生“村官”日常管理和考核;(6)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另外,也由部分学者鼓励培养土生土长的大学生“村官”,鼓励农村大学生回乡当村官。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学者们普遍关注的,有学者在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完善方面提出: 首先,构建科学的选聘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其次,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用得上。再次,建立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干得好继而,建立完善的工作保障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稳得住。最后,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出得来。

(二)针对主观性因素的重塑

在对大学生“村官”主观因素导致其角色扮演失败的原因分析时,大部分学者在肯定大学生能够投身农业建设中时,也在提醒大学生在选择时应该谨慎选择。王勇等人通过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背景及意义研究时认为,大学生“村官”适宜农村社会发展需要以下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这种素质是大学村官本身所具有的;生产经营素质,这是在大学缺少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法律素质、人格素质这是因人而异的,一个优秀的大学生“村官”需要这些素质的完美结合。因此,在决定是否做大学生“村官”前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选择。此外,有学者建议,在做选择时社会各界和大学生“村官”本身应该明确自己的价值选择。

部分学者也从大学生“村官”心理建设层面提出了建议:(1)自我调适和心理定位,加快角色的适应和转换;(2)大学生“村官”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人格;(3)培养自身的心理成熟度,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4)加强学习,尽快完成角色的适应和转换。也有部分学者从加强感情交流方面提出解决大学生“村官”心理层面的建议:加强情感教育可以从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岗前培训,建立定期心理沟通制度,实行结队帮扶制度,榜样激励五个方面进行。

也有部分学者阐述大了学生村官教育培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建议:(1)统筹规划,把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纳入到新时期我国干部教育培训战略中;(2)建立政府、高校、培训机构等通力合作机制,制定培训规划,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3)利用多种资源,有序开展对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训;(4)明确培训目标,完善课程结构,采取灵多样的培训方式。

五、小结与思考

总体来讲,学界对大学生“村官”角色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角色定义、角色意义、角色失调和角色重塑。但是在查阅文献中,笔者发现对于大学生“村官”意义的研究往往会受限于政策方面的影响,其研究成果与大学生“村官”的实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大学生“村官”角色扮演失范的研究,学者们以往的研究已经够详细。然而在在具体探索中,这一范式的研究并没有地域性的区别。在客观因素方面,各地存在的差异性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村官”角色扮演都存在着重要的影响。在主观因素方面,已有的研究显示大学生“村官” 出现了角色扮演的现象,然而大部分学者在探讨时紧紧到此就停止了,而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在角色重塑研究上,学者们提出为大学生“村官”创建更好的平台,但是很多地方已经采用了这些平台,但是得到的成果并不是很满意,对于更加有效的方法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探讨。

大学生“村官”是在中国城乡转型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既定社会角色。从政策的推行的意义到实践取得的成就来看,大学生“村官”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步伐。在学术界,对大学“村官”的研究主要是从一个固化的农村环境中来探讨大学生“村官”的角色扮演。然而在城乡二元对立逐步向城乡一体化转变的中国农村社会里,针对大学生“村官”的研究,更应该根据每个地区及个体的特殊性来做分析,在具体探讨大学生“村官”存在的差异性问题和提出相应解决办法时应该遵循袁芳提出的:在推进研究的细化和具体化方面,学术界应勇挑重担,在研究中树立问题意识和责任意识,推进研究的细化和具体化,以解决相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主观化。

第4篇:大学生村官实践心得范文

一、大学生当村官,自已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有人说:“农村干部难当,村干部更难当”,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农村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所以大学生村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一)明确目的、积累经验。作为大学生村官,必须要端正思想认识,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当村官既不是作秀,也不是镀金,更不是把当“村官”作为“当官”的跳板。而是通过在农村的工作实践,积累农村实际工作的经验和学会处理复杂问题的方法,为将来奠定扎实的工作基础,否则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折,便容易产生打退堂鼓的思想。

(二)谦虚好学、不耻下问。作为大学生村官,不能把自已看成是“官”,因为要想当好村官,首先你就得当好村民,决不能指手画脚,盛气凌人,总理说过:“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会让你坐在台上”。因此,大学生“村官”应谦虚好学,与农民打成一片,多向其他村干部请教,学会妥善处理村务,争取真正胜任“村官”之职,为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奉献才智。

(三)抢抓机遇、勇于创业。农村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没有城市高,也正是这样,才需要有文化有知识的大学生去改造它,发展它。大学生村官的任职期限为二年,对于渡金者来说,它是漫长的,但是对于创业者来说,它却是短暂的,情况刚熟悉,方法刚学会,思路刚确定,规划才开始,因此,对大学生村官来说,要作好长期扎根农村、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如果你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工作之中,就会发现,在广大农村里也有很多的创业机会,只要你抢抓机遇,勇于创业,你一定会实现自已心中的梦想。

二、大学生当村官,社会各界要做好引导、培养工作。

大学生从城里到农村,从学校到田间,从经济文化发达的都市到相对偏僻落后的小村,这就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要想让大学生当好村官,社会各界就必须担负起各自的职能,切实把大学生村官管理好、引导好、培养好、使用好,帮助他们更快适应基层新岗位、新环境,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出自已的聪明才智。

(一)沟通交流,促进大学生村官轻装上阵。大学生刚出校门,初当“村官”,面对农村复杂的问题,一时不知如何开展工作,思想包袱重,因此,组织人事部门要与大学生村官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定期与大学生村官进行谈心、交流,定期召开大学生座谈会,确保及时掌握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态,妥善协调处理大学生村官反映的情况和问题,引导任职大学生树立信心,增强勇气,正确面对工作开展、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可以,利用现代互联网络技术,开设“大学生村官”论坛,大学生村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工作经验、发表见解,实现“村官”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帮带培养,促进大学生村官的快速成长。为了使大学生村官能够尽快适应农村工作,可以建立领导干部与大学生村官“2+1”结对帮扶制度。既由一名组织部门领导和一名苏木镇领导共同帮助指导一名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一线开展工作,使大学生村官遇到困难有人帮,遇到难题有人教,少走弯路,增加经验,尽快地成长起来。

(三)教育培训,促进大学生村官提高能力。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培训工作:一是理论培训。由组织人事部门牵头,重点培训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及与农村工作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工作方法。二是业务培训。由各苏木镇组织,着力提高他们的农村工作水平,促其尽快进入角色。三是社会实践培训。由嘎查村干部与大学生村官面对面传授农村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四)实践锻炼,促进大学生村官融入农村。建立“四员”制度,即让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实际工作中担任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员、农民发家致富的信息员、农村矛盾的调解员、农村事务的管理员,通过实践锻炼,提高大学生村干部解决农村复杂问题的能力。鼓励大学生与农户结对联系,发挥自身知识、网络的优势,举办农民最急需农村实用技术辅导班等,帮助解决技术难题,使其尽快融入到农村工作之中。

第5篇:大学生村官实践心得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高校;培养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互动,构建城乡一体化、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项重大举措,包括了培养、选拔、培训、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本文以高校为视角,围绕大学生村官的推荐选拔、岗位培训和后续服务环节,对当前大学生村官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旨在为发挥高校在人才和科技创新上的优势,为大学生村官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村官教育实践现状

由于大规模选聘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是近几年的政策行为,开展时间较短使得大部分高校并未针对大学生村官的招聘对本校的教育制度等进行改革和完善,仅仅充当了一个政策传达者的角色,没有形成长效教育机制,降低了大学生村官的生源质量,使得目前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不少问题,给大学生村官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应聘参与热情不高

以安徽省2008年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为例,计划招聘大学生村官640名,约3300人报名。由此可见,大学生参与村官选拔的积极性不高,笔者认为高校在宣传动员工作中没能完全发挥作用,使得大多数大学生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认识不足,对党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了解甚少,从而使大学生缺乏参与热情。

(二)与专业需求不对应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大学生村官为新型农业生产提供必要技术支持,为农村建设提供科学管理、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但为了扩大招录面,目前大学生村官招聘对专业并未限制要求,使得大部分村官专业结构、知识储备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不符。

(三)实践工作能力不强

目前村官大多为应届毕业生,缺乏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农村环境复杂、问题多乱,工作难度之大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所史料未及的,加上上任之前仅进行简单的人事培训,作用有限,实践力的欠缺导致村官工作遇阻,工作难以开展。

(四)行为短期性较明显

当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多是应对就业压力的无奈选择,部分大学生村官初衷实为增加基层工作经验,为考公务员和考研等增加砝码,必然导致大学生村官流失率较大。以安徽省凤阳县为例,2006、2007年自主招入的69名村官中仅37人在岗,流失率达46.5%。

(五)知识储备浅薄单一

大学生并非全才,而农村管理涉及到农村法律法规、基层民主建设等各方面知识,这对阅历简单的大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挑战,这要求村官在工作之余要补充大量的各类型知识,以应对当前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种困难。

(六)工作内容尚不明晰

不少地区管理部门对于招录的大学生村官并未制定详尽的管理法案规定,部分大学生村官自身也无明确的角色定位,得过且过,日常工作中实为村长、村主任秘书,难以发挥实际价值。

二、高校在村官培养中的重大意义

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和输出基地,在大学生村官计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

高校作为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大学生心智成长的摇篮,大学生个人的各项实践能力,社会观念等均在此成熟,高校对大学生具有极大地影响力。

(二)大学生村官的输出基地

大学生村官顾名思义是指具有专科本科以上学历的学生,而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唯一场所,亦成为大学生村官政策中村官来源,抓好源头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三)大学生村官深造的场所

高校不仅是要输出村官,更重要的是要在输出的同时加强对其再培养,做到村官能够不断地深造,不断地更新知识,增长才干,从而更加有效地完成工作,实现更好的社会效益。

三、高校如何开展村官培养

作为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的先锋阵地,高校担负着大学生村官培养的重大责任,积极改革校教育体制,为大学生村官培养扫清障碍,将会极大地推进大学生村官政策实践的发展。

(一)加强宣传教育,端正择业观念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截止至2008年底,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更将达到611万人,而农村发展急需大量人才,加上目前国家针对大学生村官制定了各类长效保障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到基层就业成为较为理想的选择,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将会有效缓解就业压力。面对高校毕业生传统的就业观念,高校要加强思想教育,引进实例,树立典范,提高毕业生投身基层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建功立业。

(二)转变教育理念,树立服务意识

高校要提高认识和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重视程度,积极做好宣传动员和推荐应聘工作,作为大学生村官选聘的第一线,高校要积极动员大学生加入村官队伍,虽然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中组部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等文件,但是如果没有高校的及时宣传解读,毕业生并不一定可以及时了解到此类信息。

(三)开设村官专业,发展学历教育

随着国家在大学生村官计划上的大力投入,村官需求骤增,仅京郊农村的招聘量就多达1600余名。江苏也提出自2009起,每年将选派1600名大学生到村任职,在江苏13个市18000多个村和4000多个社区,实现“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的目标。

为保证大学生将来担任村官时能很快“入轨”,可尝试在部分大学中开设“村官专业”,有的放矢地讲授一些农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以使大学生将来能专业对口,学以致用。2006年中国农业大学为大学生村官设立农业推广硕士, 2008年河南农业大学开设全国首个“大学生村官”专业――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从高校的学历教育开始就引导大学生下基层,进农村。2008年12月25日,学校在村官专业基础上,成立了首个“村官学院”――农村发展与管理学院,同时也是河南省农村发展与管理学院,预备将其打造成整个河南省的“村官”培训培养基地,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创新课程内容,引进村官教师

高校可以结合村官实际工作需求,开设农学知识、乡村金融管理、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法律政策等管理类实用性课程,采取专业、辅修专业、选修课等形式进行课程教学。

同时加强教育内容的更新,确保课程教学的时效性、针对性、实践性,促使学生对所教内容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进去。可以同当地或者本校毕业优秀大学生村官建立合作关系,聘请他们作为名誉教师,通过开讲座,实践性教学,为学生进行教育,增强学习的现实感实现。从而实现农村与高校互动,号召更多青年学子到基层。

(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实践创新

高校要积极地为学生在课余进行实践和科研提供资金、人力的支持,使得在校大学生有能力去开展实践创新,如安徽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工作的开展,使得在校大学生有资金进行科研,同时通过邀请老师指导,也使的高校教师有机会把自己的科研和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科研的社会价值、指导学生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加强高校政府合作,引入实践教育

在凤阳县调研期间,注意到安徽科技学院与凤阳县政府的大学生合作培养模式:安徽科技学院团组织与凤阳团县委紧密合作,选拔高年级大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和课余时间,通过科技赶集、举办农技讲座等方式,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见图1)。

这种合作模式既拉近了农民与科技的距离,又为大学生提供了投身实践、接受教育、服务基层的成长渠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荣获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荣誉称号的安徽科技学院2006届毕业生杨俊森即是这一模式实践的典型。大学期间担任了两任“大学生村官”,2005年6月-2006年6月任安徽省凤阳县大庙镇三杨村科技副主任。通过这一合作模式,能够使大学生在正式进入农村任职前,就已经熟悉农村的工作环境,从而更好地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

(七)加强村官的后续培养及帮扶

高校要主动做好对本校和本地区大学生村官就业后的后续帮扶工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对他们进行跟踪联系,及时掌握其的工作情况。帮助村官们稳定思想,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帮助村官摸准本村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寻找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道路。同时定期对其进行培训,使其不断掌握新知识,适应新的发展需要。

高校要主动将高校教师科研项目、科研实验基地、实习基地或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和大学生村官所辖的行政村进行共建。同时要促进大学生村官之间的合作,不仅是本校和本地区的大学生村官,也要搭建和外校外地区村官的合作交流平台。

四、结束语

随着党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必将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到农村去建功立业,而作为大学生村官培养最前端的高校,也要积极发挥其实践作用,为最终实现国家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人才战略目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宏军.论高校在大学生村官岗前教育中的作用[J].法制与社会,2009(5).

2、马武,仇文利,胡颖颖.大学生村官计划下的高等教育[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第6篇:大学生村官实践心得范文

第一,要立足岗位实际,锤炼创业精神。当村官就是创业;当好村官,富民兴村,必须创业。大家要珍惜这个良好的创业平台,立足岗位实际,锤炼创业精神,积极投身创业实践。一是创业意识要增强。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大学生村官靠什么造福一方?只能靠知识、靠创业。要深刻认识“创新才有路,创优才会赢,创业才能富”的道理,坚信自己“能创业、创成业”,勇于挑战自我,敢于中流击水,紧紧抓住时代提供的机遇,主动投身市场经济实践,在自主创业的大舞台上奉献青春、展示才华,真正实现从“思想扎根”到“事业扎根”。从大家的人生发展轨迹来看,大学生村官能走出去的只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可能仍要扎根农村,大家一定要把做农村基层工作的根基打牢,眼睛向远处看,脑筋往深处想,不断强化创业意识,坚定在农村创事业、求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要坚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立足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立足当地的资源特点、产业基础等实际,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和专业特长以及风险承受能力,统筹考虑,科学论证,合理确定创业方向,明确创业思路,制定创业规划。二是创业意志要坚定。任何人创业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学生村官也不例外。特别是农村创业基础较差、条件艰苦、难度很大,是对我们意志的巨大考验。大家要克服畏难情绪,做好打攻坚战和持久战的准备,始终保持昂扬斗志,勇于接受挑战,困难面前不退缩、挫折面前不气馁、诱惑面前不动摇,在艰苦的环境中砥砺意志和品格,做到愈挫愈勇、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三是创业作风要务实。大学生村官创业,空有一腔热情不够,还必须有脚踏实地的作风。要坚持求真务实,尊重客观规律,不好高骛远,不浮躁冒进,不怕苦、不怕累,发扬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的精神,坚持吃住在农村,扎根于基层,在与农民群众一起摸爬滚打中开创出一番事业来。

第二,要注重学习实践,增强创业本领。创业不是无源之水,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方法。大学生村官有文化、眼界宽、脑子活、信息灵,但经历比较单一,社会经验不足,直接投身创业实践,必定会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学习和历练,不断提高创业的本领。一是要坚持向书本和网络学习。现代社会,信息渠道十分畅通,与创业相关的政策、技术、方法、管理知识、市场信息等都可以在书本和网络上学到。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从创业的角度来看,“黄金屋”就是通过学习将书本和网络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而转变为物质财富。这方面的空间很大,大家一定要充分挖掘利用。二是要善于向成功的创业者学习。这是许多创业者的共同感悟,刚才就有几个同志谈到了这一点。向成功的创业者学习,切忌照搬照抄,而要在学习他们的首创经验、精神品质、创业模式和技术本领的基础上,深入把握本质规律,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力求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三是要虚心向专家和同行学习。大学生村官从高校直接到农村基层任职,在创新、创业、创优方面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实践经验欠缺。这就要求大家要虚心向农业科技、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家请教,向基层管理经验丰富的老支书、老党员和村干部请教,向在农村改革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各种致富能人请教。要通过请教和学习,达到熟悉情况、增长才干、整合资源、凝聚人心的目的。四是要向生动的社会实践学习。这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最主要的就是要坚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创业实践中学习和改进创业,把创业的过程当作一个不断学习、调整和提高的过程,真正在实践中精通市场法则,把握经济规律,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创业本领。

第三,要强化大局观念,确保创业成效。古人讲,“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大学生村官创业不同于一般的自主创业,不能脱离建设新农村这个大背景,不能背离服务“三农”这个根本宗旨。要增强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好“当官”与创业的关系,自觉把个人的发展放到农村改革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谋划,把个人的创业融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进行,使自己的创业少出状况、少走弯路,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不仅大学生村官应如此,其他的新老村官也应如此。具体来说,一是要正确处理好履行村官职责与开展创业活动的关系。对大学生村官来讲,创业是主旋律,要通过创业这个主旋律来推动工作创优,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大家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区分轻重缓急,全面推进本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防止因创业影响了村级组织的工作,又要防止因忙于具体事务而放不开手脚、迈不开创业步子,真正做到创业和履职两不误、两促进。二是要正确处理好个人自主创业与带动村民创业的关系。大学生村官创业,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在质的提升和量的增长上都有特殊要求。要始终坚持“做给村民看”和“带着村民干”相结合,在个人成功创业、带头致富的基础上,自觉把成功的致富路子介绍给村民,把自己的知识、技术传授给村民,热心为村民创业牵线搭桥,并在启动资金、市场资源等方面积极为村民提供帮助,引导和带领村民抱团创业,走上共同富裕之路。三是要正确处理好当前创业和长远发展的关系。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粗放型经济发展所积累的矛盾与问题的凸显期,损害村民利益的事件频频曝光。如我省近日发生的浏阳市镉污染、武冈市铅中毒事件,就是典型例子。可以说是损失惨重,教训深刻。我们大学生村官创业,必须以此为鉴,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自觉把当前创业发展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与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结合起来,绝不能搞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急功近利、祸害百姓的事。大家一定要在妥善处理好以上三方面关系的基础上,理清创业思路,选准创业项目,创新创业模式,团结带领农民群众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符合群众意愿的创业路子。

第四,要善于理性总结,放大创业效应。创业历程充满艰辛,创业经验值得总结。各位大学生村官要坚持边干边学边总结,边总结边学边干,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深入把握创业规律,全面提升创业智慧,充分凝聚创业合力,不断优化创业环境。一是要致力打造创业品牌。品牌就是竞争力。大家要大力弘扬永不满足的创业精神,不断创新思路,整合资源,拓展空间,力争用最快的时间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亮点,塑造自己的品牌,以过硬的品牌壮大项目规模,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发展进程。二是要广泛推介创业经验。如何让大学生村官的创业之花结出更多的农民群众共同致富之果,让创业的“星星之火”在农村大地形成“燎原之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创业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成功者要把自己的创业智慧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把自己的创业经验毫不吝惜地推广开来,充分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活力,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创业的生动局面,实现创业效应最大化。三是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大学生村官创业要成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要始终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以回报社会、服务“三农”为己任,在捐资助学、解决就业、扶贫济困、修路建桥等公益事业上多献一份爱心,多尽一份责任,多下一份功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大学生村官的时代风采。

第7篇:大学生村官实践心得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农科高校,大学生培养,新模式

 

选聘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是国家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战略举措。中组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派l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1]。此项措施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和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主要原因是经济基础总体较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村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广大农村人才不足、资金短缺、文化水平较低,因此农村的发展还有巨大的空间。随着中央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理念的提出,农村振兴的起跑线再次被刷新,大学生村官也因此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大学生村官深入基层的优势

1、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为基层组织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

被选派到基层的大学生村官,基本上都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他们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具有热爱祖国,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海宁市许村镇永福村的村官沙智萍到岗后,利用党员服务中心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播放科教视频,把农民创业致富经验等信息通过网络传递给村民,受到村民们的热烈欢迎[7]。

2、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为农民致富提供了技术保障

严格的大学生村官选拔体系,要求他们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可以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农民进行科学养殖和种植,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3、较好的科技创新素质为农民转变思维提供了智力支持

从整体上说,大学生村官能为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他们的就任能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很多新面貌[2]。浙江省桐乡市的潘黎和9名志同道合的大学生“村官”一起搞起了湖羊养殖,并摸索出了一套科学管理方法。。这些参与创业实践的大学生村官,已经成为新的联结点,在各村之间构建起了共享信息、共享技术、共谋发展的“宽带”,转变了农民的思维模式,带动了村民创业致富的理念[7]。

4、较强的计算机技能为帮助农村农产品销售打下了基础

多数大学生掌握了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可以利用计算机等进行各类信息的搜集整理。毕业于徐州工程学院的封其兵,通过自己的博客在网络上叫卖垫湖特产,一举打响了“垫湖籼米”、“垫湖草鸡蛋”、“垫湖山芋”等农副产品的知名度,“垫湖籼米”的价格由原来的每斤5元一路上扬至18元,仅此一项,该村农民人均增收300元[2]。

5、较有利的高校师资力量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后续保障

大学生村官深入基层后,要面临很多现实的问题。但是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母校始终是他们坚强的后盾。如安徽农业大学2006届大学生村官时全,在建设凤阳县大王府村大棚蔬菜的过程中,先后多次取得了母校园艺学方面相关专家的大力支持,为其后续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对高等农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启发

1、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

农科高校首先要充分重视和支持大学生村官计划。要大力宣传国家的“三农”政策和方针,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如展板、海报和网络等形式,加大对优秀大学生村官的正面宣传,树立优秀大学生村官的典型[2]。

2、不断创新农科高校专业与课程设置

农科高校可以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开设和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的专业,如财务管理、乡村旅游开发、乡村经济组织管理等[1],新型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的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可以使大学生村官在深入基层后,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最大程度的转化利用,不仅为新农村建设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对农科高校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切实强化农科高校大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证明,理论和实践不能相互脱离,否则理论的教育就没有任何的意义。当前高校在培养学生时一方面要专注基础专业理论知识的灌输,同时更要不断根据当前农村发展的实际和需要,根据国家“三农”的相关政策,在实际教学中不断体现和运用,在实践中丰富广大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动手能力。

4、深入探讨农科高校实践教学管理

农科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践环节,可以在农村建立实习基地,组织“模拟管理”,让有志于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深入基层,通过与农民的广泛接触和交流,使大学生与农民得到双向沟通。这不仅能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同时更能让真正有能力胜任“村官”的大学生脱颖而出[3]。

5、继续融合教师科研与学生实践

高校教师如果在实际科研工作中能够和学生的实践进行有机融合,无疑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在逐渐进行大学生创新基金工作的开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科研的社会价值及指导学生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

6、结合职业规划,解决大学生后顾之忧

对于大学生村官任职一定时期后,如果发现大学生村官确有能力,有意愿留在农村进一步发展,则继续加以任用,如果发现大学生村官能力欠缺,要为其职业的发展提供相关的配套措施,以便在其他领域或行业能够发挥才能。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学生村官准人、准出制度,就解决了大学生的后顾之忧,能够更好让其在广大农村发挥才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贡献力量[8]。

大学生村官政策是中央的导向性政策,随着党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必将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到农村去建功立业[5]。不断创新农科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新模式,必将使新农村建设获得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这不仅对农科高校自身的发展能起到良好的推进和促进作用,同时对当地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建设无疑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马武,仇文利,胡颖颖.“大学生村官”计划下的高等教育.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 刘唐宇.大学生村官的理性思考.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3] 张思明,靳晶.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6)

[4] 吕洪良,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 中州学刊. 2009(1)

[5] 张瑶祥.对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7)

[6] 大学生村官网http://www.54cunguan.cn/news/cgnews/200908/12627.html

[7] 浙江在线http://www.zjol.com.cn/

[8] 刘桥生.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山西理工学院学报.2008(11)

第8篇:大学生村官实践心得范文

一、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体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的工作要求,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农村,加深对“三农”工作的了解,在服务农民、带领农民致富的实践中经风雨、长见识、增才干;引导大学生“村官”把所学知识专长和农村资源市场需求结合起来,以培养工作为重点,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在管理中发挥作用,使大学生“村官”进一步解放思想,积累经验、增加才干,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确保了大学生“村官”能快乐学习、积极工作、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

二、帮带形式和内容

以“三级导师传、帮、带” 促角色转变。乡分管领导、联系村科干、村干部三者同时联系帮带大学生“村官”,坚持以强化实践锻炼为手段,搭建多层次帮扶培养机制,不断提升大学生“村官”从事基层工作的能力水平。

1、 以分管领导为“思想导师”,及时了解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态。

“思想导师”是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者,是乡党委对大学生“村官”管理的组织者,是加强了解和培养大学生“村官”的骨干力量。主要责任为:“思想导师”应负责掌握了解大学生“村官” 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情况,向乡党委反映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定期开展谈心活动,把握思想动态,妥善处理他们反映的问题,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明确工作目标,端正工作态度,协调解决开展农村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积极上进。

2.、以联系村科干为“理论导师”,帮助提升大学生“村官”理论水平。

“理论导师”是大学生“村官”在职理论学习行之有效的执行者,深化理论学习,切实提升大学生“村官”的理论水平,更好地利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稳定较快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主要责任为:“理论导师” 要指导其学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他们从思想和行动上尽快适应农村基层工作实际需求。通过平时共同工作,及时了解大学生“村官”的心理活动和思想动态,促其健康成长。通过政策指导、信息引导,传授农村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理论水平。

3、 以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为“工作导师”,带领大学生“村官”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工作导师”是大学生“村官”基层各项工作的带头人。村级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前沿,直接面对广大农民群众,“工作导师”要带领大学生“村官”解决农村的矛盾问题,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能力。主要责任为:“工作导师”要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直接培养,做到开展工作带在身边、重要活动引导参与、安排任务有的放矢,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农村工作水平。带领他们入户走访调研,熟悉村情社情,传授农业农村政策法规知识、农村矛盾纠纷调处方法及处理农村日常事务,共同寻找农村发展项目,开展各项创建活动等,帮助解决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交流农村工作生活体会,传授村级事务工作经验,切实做到思想上引、经验上传、方法上教、形象上带。

三、工作措施和要求

“思想导师” 、“理论导师” 和“工作导师”要从思想和能力两方面进行重点帮带,设置好帮带内容、讲究帮带实效,同时要求帮带对象要摆准位置、端正态度,积极主动、勤学勤思,遵守纪律,注重形象。

1、强化思想帮带。加强与大学生“村官”政策思想交流,关心大学生“村官”的精神生活,加强与大学生“村官”进行沟通与交流,多给他们鼓劲,给他们信心,引导大学生“村官”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在工作中尊重农村、尊重干部、尊重群众,在与干部群众融洽相处中培养与群众的感情,增强大学生“村官”为民服务意识,安心于农村工作。

第9篇:大学生村官实践心得范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战略思维,新农村建设

 

2008年,为了促进新农村建设,给农村带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新生的群体形成了。如今两年已经过去,按照重庆有关政策的规定,大学生村官在基层服务满两年后,经考核合格即可转为正式公务员。大学生村官本身拥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为先进的理念,为推动重庆市新农村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农村中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和艰巨任务,大学生村官作为基层的中青年后备领导干部,日益担负着重要职责,但是,必须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战略思维能力。

一、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村官战略思维能力的意义

(一)培养大学生村官战略思维能力是提高其整体素质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村新生的后备领导干部,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有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强烈的事业心,对农村工作充满了激情,许多村官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成绩。但是由于实践经验不足,阅历不够等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村官缺乏对农业知识的了解,缺乏对农村复杂关系的认识,缺乏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由此造成他们在解决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时,不能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来进行研究、分析和把握,从而出现无所适从、茫然无措,或顾此失彼甚至急功近利等状况。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少数大学生村官心理承受能力和文化知识水平的原因外,更多地反映出的是他们战略思维能力的缺乏。

(二)培养大学生村官战略思维是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党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内容丰富、涵义深刻,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又注重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构成了一个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相融合的科学完整的目标体系,包含了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党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部署客观上要求大学生不但要具备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还必须得有全局的、长远的、系统的和创新的战略思维新农村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培养大学生村官战略思维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成绩背后也隐藏着诸多隐患,比如环境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等,这些困扰将阻碍我们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执政理念,对于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因此,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我国城镇和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不论从全面还是从重点来看,无论对全局还是对局部而言,实现这一目标都是极其艰巨的,这就要求处于基层的大学生村官们必须具有较高的战略思维能力,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二、战略思维的基本特征

(一)系统思维是基础

所谓系统思维,就是从系统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结构与功能、优化与建构、信息与组织、控制与反馈、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研究和精确地考察对象,以求达到最佳认识客体和正确进行实践活动的思维。系统思维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全局性思维,它从事物的整体出发,其思维程序是:整体一部分――整体,是整体性、开放性、相关性与结构性方法的高度统一,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对领导管理工作的新要求。系统思维是领导进行战略思维活动首先应当掌握的基本思维方式。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论是农业种植,还是农产品销售;不论是农村经济,还是农村政治管理等,都需要走向系统化。所以,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采取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只有善于多向思维,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做到统筹兼顾,才能真正提高系统思维能力,作出正确决策。

(二)机遇思维是关键

系统思维的必然诉求和逻辑结果是要善于把握机遇的发展。机遇思维也是战略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学生村官善于把握机遇思维是从战略思维的高度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把握农村建设中的机遇是事物发展到关键的转折点时,就可能会有良好的机遇出现,而村官能否充分的认识和抓住机遇就需要领导者要在总揽全局的基础上,能够认识和发现机遇的思维,准确的抓住和把握机遇,能动的利用和创造机遇。所谓机遇是指人或人们在实践中遇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实践中从外部获得的对于实现预定目标非常有利的然而又是不确定的不稳定的条件,即通常所说的外部环境。所谓机遇思维,就是以自己的立足点为基础,及时抓住外部环境变化所提供的有利机遇,因势利导,趁势而上,把自己的发展提升到新阶段的思维。现代科学和实践都证明,机遇在事物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机遇不仅影响到事物发展速度,而且影响到事物在可能性空间中的发展方向和结局。抓住了机遇,战略思维就能成为现实;抓不住机遇,再好的发展战略都无法实现。

(三)危机思维是补充

是否真正认识和抓住机遇归根结底取决于领导者是否具有危机思维。危机思维同样也是战略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善于发现和处理发展中的危机和不和谐之处是从战略思维高度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所谓危机就是指各种紧急的、意外发生的、对人员、组织和其它资源有重大损害或潜在重大损害的突发事件。近年来,由于自然环境的急剧变化,旱涝灾害、地震、病虫、雪灾及寒潮等自然灾害使农业的发展面临巨大威胁。同时,由于人为因素引发的征地补偿不到位、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问题在农村日益凸显,使村官们在工作中遇到前所未有的问题,每个人的心理都承受着以往任何时候都不曾有过的重负。人为制造的,客观存在的和偶然发生的,都会让人感到危机,产生危机感。这些危机的合理解决呼唤并催生战略思维,因此,战略思维成为解决新农村发展危机和问题的先导。所以,现代领导者应注重培养其自身的战略思维能力,强化危机思维。

(四)和谐思维是重点

和谐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底蕴,在政治、道德、生态等领域都有体现。所谓和谐思维就是用对立面双方有机统一的观点认识矛盾,在对立统一中以战略性态度促进发展,用和谐共存与相互交合的办法来避免冲突新农村建设,并切实解决矛盾的思维方式。它立足整体、强调全面,照顾和尊重系统各要素的地位和价值,并重视相容共处、协调合作的从他方汲取有益成份发展壮大自己。大学生村官只有具备了和谐思维才能够站在双赢、多赢的战略高度,在农村创新和开辟出新的发展模式,彰显出鲜明的战略思维特质,用战略性的思维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五)创新思维是突破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思维主体根据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新思想、新理论,以解决新问题和新矛盾的高级思维方法。新农村建设的“新”是创新思维的总源头,实践证明,有什么样的思维,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创新思维不牢固,工作必然务虚落空,那么创新思维包含哪些因素呢?具体说来,创新思维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以下三个要素:首先,智力要素。这一要素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各种能力的总和,它贯穿创新过程始终,包括综合智力、分析智力、实践智力等;其次,经验要素,这里的“经验”是指感觉经验,经验的主要内容来自个体的社会实践。最后,还有人格要素,人格要素是指个性心理倾向,或称“非智力要素”,如兴趣、需要、动机、诱因、情绪、情感、意志等。它渗透到村官们的所有工作行为活动中,影响村官们的活动方式、风格和绩效。

三 怎样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村官的战略思维能力

(一)努力提高学习能力,拓展知识领域

知识贫乏是思维障碍的第一个重要原因。战略思维作为较高层次的综合性思维形式,要求大学生村官具有比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经验总结,大学生村官的战略思维能力只有通过知识的丰厚积累才能形成和发展起来。战略学家约翰科林斯指出:“如果说在某个领域通才比专才更为可取,那么这个领域就是战略。科学家是沿着相当狭窄的途径探索知识领域的,而战略家则不然,他们需要有尽可能广泛的基础知识。”为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必须提高学习能力。针对我国目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较弱的现状,《人才工作决定》指出:“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在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这里关于不断拓展知识面必须注意两点:一是知识要有用而且广泛。知识越广泛,我们所思考、所用的元素也就越多,对战略思维就有帮助。二是要进行批判性的学习。所以,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学习就应该有主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据调查,大学生村官在大学时大多数是非农专业,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工作,培养战略思维能力,还必须加强农业、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知识的学习,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打好战略思维的理论及思维基础。

(二)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强化战略管理

战略思维属于直接指导实践的实践理性,必须具有对客观实际情况的深刻把握。只有从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吸取营养,不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获得高超的战略思维能力。当然,由于战略思维的对象和侧重点与一般科学思维有所不同,因此,战略思维与实践活动的结合方式和途径,同一般的科学思维与实践活动的结合方式和途径相比较,便有所差别。战略思维功能和作用的发挥,更加强调在宏观上、整体上指导或协调实践活动。

因此,特别追求指导或协调实践活动的整体效益,必须在实践中掌握战略规划的基本程序:一是明确村官权限和职能,找准村官定位,确定目标。这是确立战略目标的前提。二是分析所在村外部环境,抓机遇,迎挑战。任何一个新农村的建设都存在一个机遇与威胁并存的环境中,因此必须要超越农村目前的生存环境进行战略思考新农村建设,及时发现并抓住机遇,能敏锐地意识到农村存在的威胁,制定完备的战略规划。三是协助村干部制定好战略规划。战略规划是在充分考虑所在村的优势与劣势,准确把握其面对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对新农村建设发展步骤所作的战略选择。它为农村建设提供行动纲领,可以使该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开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四是要推动战略规划的执行。村官由于特殊的身份,不但可以协助村长制定战略规划,还负有抓战略规划执行和协调各方的职责,要通过搞好村与村,村干部与群众,村里与镇里的关系,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合力干好工作。

(三)转化思维方式,使行动更加科学化

思路决定出路。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归根结底,战略思维也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它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更具有系统性、全局性和科学性。因此,要培养大学生村官的战略思维,就要变革其思维方式。一是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孟子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锄头),不如待时。”宋朝的苏洵又从反面做了相应论断:“不先审天下之势而欲应天下之务,难矣。”二是要从静态走向动态。三是要从单维走向多维。既要有经验思维,又要有理论思维;既要有正向思维,又要有逆向思维;既要有线性思维,又要有立体思维;既要有求同思维,又要有求异思维;既要有发散思维,又要有聚合思维;既要有形象思维,又要有抽象思维;既要有逻辑思维,又要有灵感思维。

总之,战略思维是大学生村官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村官的战略思维能力是新形势下建设中青年干部队伍的重要内容。村官们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以丰厚的知识为基础,积极投身实践,增强全局观念,强化未来意识,善于把握机遇,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