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持续深化财政改革范文

持续深化财政改革精选(九篇)

持续深化财政改革

第1篇:持续深化财政改革范文

一、对近几年财政工作回顾

(一)财政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逐步完善了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一是通过深入基层调研,逐步加大了转移支付力度,基本上解决了东部地区长期以来工资难以足额发放的困难,确保了新财政体制的平稳运行。二是扩大了部门预算涵盖范围,增加了透明度,通过建立州财政各科室与县市行委财政局部门预算联点工作制度,按照“两分离、三统一、四规范”的要求,规范了部门预算。通过财政改革,使各行业、各部门、各地区和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改革的好处。提高了全社会对财政改革的认识,得到了各部门、各单位对财政部门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三是加强对乡镇财政建设的调查研究,努力推进乡镇财政改革。“乡财县管乡用”和“乡财县管”的财政体制试点已取得初步成效。四是进一步理顺国库集中收付程序,制定完善了海西州财政国库管理制度,逐步扩大直接支付的范围,深入推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五是农村牧区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在全面落实减免税政策的同时,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规范税费征收制度,推进相关配套改革,巩固了改革成果。六是加快推进“金财工程”建设,完成互联网和局域网的连通工作,为各项财政改革的推行建立起了基础信息平台。

(二)各级财税部门齐心协力抓收入组织工作,确保了财政收入快速稳步增长。各级政府对财政收入组织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把财政收入组织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各级财政部门出台并完善了一系列收入组织方面的制度和办法,特别是财政收支管理目标责任制得到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财力相对较低和收入组织较困难的地区也千方百计想办法,清欠税、挖潜力,确保应收尽收;财税部门和各综合经济部门经常性地召开财政收支运行分析会议,共同研究收入组织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了有效措施,及时解决了收入组织工作中的一些问题,确保了全州财政收入稳定快速增长。

(三)财政支出管理的各项制度落实到位,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各级财政部门认真把握和贯彻落实了年初确定的“保工资、保稳定、保运转、保重点”的原则,保证广大干部职工及离退休人员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加大了对东部三县一市的财力补助,保证了各地工资发放的财力需要,做到了全州当年工资不欠发。二是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坚持集中资金,保证重点工作、重大项目资金落实的原则,基本保证了水利、公路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国债项目和重点建设项目工程的资金需求,促进了全州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三是涉及社会保障、救灾、救济等政府确定的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项目支出得到了足额保障。四是随着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和支出管理的逐步规范,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人头费”支出比重逐年上升的趋势得到了遏制,政府始终高度关注的控制财政供养人口问题得到了初步改善。

(四)工资和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及时兑现,资金足额到位。各级财政部门继续强化分级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执行工资统发制度和工资专户封闭运行制度,与各有关部门协同加强人员编制管理,加强对工资专户的监督检查,保证了全州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及时足额发放。

(五)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确保及时足额到位。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是我们历来高度重视的工作,工作重点侧重于三个方面:一方面积极配合州内相关部门共同争取省财政支持。同时,按照州政府支持农牧业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确保了全州财政支农支出不低于当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比例的要求。另一方面,对支农、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资金继续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和项目资金公示制,做到专户存储、封闭运行、专款专用。实行逐月考核项目进度,项目资金随进度逐级下拨,防止挤占和挪用。继续加大对教育、科技、卫生等重点项目的投入,集中力量解决社会事业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重点支持“两基”攻坚、中小学危房改造、九年义务教育、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再一方面,加大了对涉及职工个人收入及福利的投入。依照相关政策调整了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企业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低保”补助标准、冬季取暖补助标准及提高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调增了省内外差旅费标准,规范了州级单位公务移动话费补贴及市内交通费补贴。

(六)加强财政监督和会计管理工作。一是继续坚持建设“学习型、创新性、服务型、务实型”财政机关活动,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从严治队、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管理理念,从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从规范办事程序和办事行为做起,抓基础、抓管理,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水平。突出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加强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各类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着力纠正挤占挪用的违规行为。二是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监管,强化财务基础工作,不断提升会计队伍的业务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推动了全行业的诚信建设。三是继续深入开展执法培训工作,按照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要求,不断提升财政干部队伍的整体水平。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州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增长之间不协调问题依然存在,具体表现:一是培植财源、支持经济发展、做大财主经济蛋糕的难度很大。新财政体制实行的效果,因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些地区基础条件好,取得的成效明显;有的地方基础条件差,培植财源的效果不十分明显,特别是东部一市三县,难度就更大。二是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个别地区甚至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保工资、保稳定、保运转、保重点”的任务十分艰巨。三是县乡财政困难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四是深化改革,加强管理的工作任务还很艰巨,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仍有待于加强。五是随着改革的形势和发展的需要,干部队伍管理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整体的业务素质和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今后应做好的几项工作

(一)积极组织财政收入,确保财力稳定增长。各级财政部门要围绕组织财政收入,支持经济发展这一核心任务做好日常基础性工作。各地在分析收入形势时,既要看到积极的、有利的一面,更要对存在的压力和困难有足够的认识,及早入手,抓紧抓实。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收入的组织协调工作,安排好财政

收支预算,明确各地各有关部门的收入目标,签订责任书并确保落实;要准确把握国家政策调整的重点和方向,着力研究中央财政政策由积极的财政政策调整为松紧适度的稳健财政政策后,我州的财政政策取向和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特别是国家对中西部地区投入政策的调整重点,明确项目争取工作的思路,努力加大对社会事业等公共领域的争取支持力度;要做好税收政策调整的衔接和研究工作,特别是做好农用钾肥增值税和资源税政策调整的落实工作,开辟新的财源,确保应收尽收。要着力营造良好的财税环境,认真执行和落实好西部大开发各项财税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招商引资。

(二)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确保重点支出需要。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继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压缩一般性开支,集中财力办大事。首要的和基础性的工作是要保证工资发放和社保支出的需要,各地在年初与预算安排中必须打足工资性预算,严格执行工资统发和专户管理制度;努力降低行政成本,保证社会事业发展等重点支出需要;认真贯彻落实促进再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继续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工作,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整和各类财政支农政策资源,突出重点,提高支农工作成效:严格预算管理,自觉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预算顺利执行。

(三)继续深化财政改革,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一是要深入研究中央完善对下转移支付政策和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举措,切实把握“三奖一补”政策的精神,进一步完善县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全面推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工作。二是以“金财工程”为支撑,继续推进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和办公自动化为主要内容的财政管理改革,进一步创新财政管理机制。三是进一步抓好其他财政管理改革,积极支持住房分配改革,积极支持开门办财政,开放办财政的工作方针,推进政务公开,树立效益财政和服务财政的新形象。

第2篇:持续深化财政改革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紧紧围绕“又好又快、优势优先”的发展思路,加强财政质量和财源税源建设,积极支持经济发展;坚持以民为本,优化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着力改善民生民本;坚持依法理财,提升财政监督和管理水平;深化财政改革,构建安全稳定运行的财政机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

二、主要经济指标

今年我县财政收支预算的初步安排是: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均保持15%左右的增速,分别实现46.7亿元、19亿元。

三、全年工作重点

1、加强财源税源建设,大力培植后续财源

一是支持工业园区和城镇化建设,积极支持招商引资,努力培育新兴财源。重点是建立促进乡镇工业园区发展的补偿机制,同时争取黄兴大道北延线、白石洞水库、退田还湖等大项目尽快开工开建。二是强化对新型工业化的引导。综合运用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和国有资本运营等手段,充分使用好工业发展资金,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壮大支柱财源。三是继续探索财政扶持第三产业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式方法,努力提升第三产业对财政增收的贡献率。四是认真研究政策,紧紧抓住长株潭城市群和“两型社会”建设试点的重大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五是继续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的“两个考核办法”,修改和完善县对乡镇收入任务的考核奖励办法,进一步将培植财源税源作为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来夯实。

2、强化税费征管力度,确保收入应收尽收

一是全面落实财税收入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加强财税日常工作协调,做到信息互通,征管互动,并将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措施,确保财税收入应收尽收。二是强化税收分析。加强税收评估分析,完善税源监控机制,对重点项目税收实行专人管理,强化税收征缴率和入库率,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三是大力整治纳税环境。继续按照县政府加强税收征管工作的通告,认真清理税收优惠政策,坚决制止随意减免税费行为。四是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充分利用非税收入征管一体化平台,将国土收入、经营服务性收入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提高可支配财力总量。

3、严格预算支出约束,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一是切实加强预算管理,增强预算执行的严肃性。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的编制。适当提高县直各部门的公用经费标准,以增强部门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合理性,同时增加提交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的部门预算单位,切实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二是继续从严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加大对会议费、接待费、办公费等公用经费的管理力度,降低非生产性支出。严格执行已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支出管理的通知》,进一步细化全县财政资金支出和监督管理,切实控制各类非生产性支出的增长。特别是待中央制定的事业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出台后,认真做好我县的事业人员的津补贴改革工作。三是创新财政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对财政支出的有效监控。加强对财政支出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管理的全过程监督,及时纠正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截留、挪用、损失浪费和效益低下等问题。

4、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完善财政运行机制

一是认真完善“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工作的制度与办法,建立健全“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的人事管理制度及乡镇政府采购制度。规范乡镇工业园、重点办及城建投资公司的财务核算管理,继续扩大涉农补贴资金发放范围。二是继续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确保教育系统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顺利运行,确保教育资金专款专用及教育系统的非税收入全额纳入财政管理。不断完善各项配套改革,确保国库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并启动公务卡消费改革。三是认真修改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并进一步规范转移支付办法。四是认真推进政府采购“采管分离”改革,建立监督管理与操作相分离的新体制。五是进一步健全财政投融资机制。充分利用财政的贴息、信用和担保功能,加大公共资产的整合力度。进一步盘活国有资产和土地资产,增强向银行融资的抵押实力。

5、注重工作思路创新,努力提高管理水平

一是继续完善投资评审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投资评审制度建设,推进评审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对重点项目的全过程跟踪评审力度,将评审范围进一步向村级延伸。二是加强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管理。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审批程序,严格控制资金分散,集中财力办实事。加强项目支出管理,选择部分项目进行绩效评价的考核试点。三是全面加强资产管理。进一步清理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加强基础性管理工作和对基金的监管,制定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建立固定资产动态信息库,规范资产处置、配置行为,促进资产优化配置。

6、加大公共财政建设力度,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指数

一是继续将支持社会事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重点保障农村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继续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等各项财税扶持政策。二是加大推进支农资金的整合工作力度。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统筹安排使用的工作协调机制,积极主动向中央、省、市争取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农庄的建设。三是积极推进消赤减债工作。继续落实化解乡镇和村级债务的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制,逐步化解旧债,同时防止新增债务。

第3篇:持续深化财政改革范文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三十年改革开放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同时结合在经济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指出经济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继续强力推动改革。之后又提出经济改革中的一些措施手段。

关键词:市场化经济危机财政政策

一、三十年改革开放之路

总的说来30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具体说主要是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持续提高。市场化程度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经济增长是大起大落还是平稳增长。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极低,各种商品和服务产品的价格形成几乎完全由政府管制,市场因素在经济生活中受到极端压抑,计划体制的管制力量远远大于市场力量,外在的政府干预因素经常冲击正常的经济周期,导致经济多次大起大落。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就是导致经济增长?

其次是宏观调控的完善,适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撑,也就是1998年年中以来扩大内需的政策,其政策手段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6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政策转向是成功的,理论分析上也站得住脚。扩大内需的政策能使新一轮经济周期呈现出新特征,还在于这项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该项政策组合持续达6年之久。2004年积极财政政策逐渐淡出,转向中性的财政政策,这种转变是很必要和及时的,避免了严重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出现,确保经济稳定增长。政策需要一定的稳定性、连续性,否则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这方面有个很好的反面案例,就是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财政政策。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以后,为了刺激经济,日本政府积极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政策缺乏连续性的影响。

二、金融危机考验中国模式

这一轮的经济危机似乎打乱了整个经济周期的波动规律。中国经济一下子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困难的时候。但是,三十年来奠定的基础和进一步开发的潜力会帮助我们挺过这个经济的寒冬。一来市场化的力量还在不断地深化加强,经济体制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弊端在这次经济危机中暴露出来,接下来的就是进一步的改革推进市场力量;二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及时性与适度保证了其有效性,经过了大大小小的经济危机之后,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已经大大提高。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三十年遗留下很多未解决的问题并且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而这次经济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就是放大了这些问题来让国人从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中清醒过来。低端的出口加工贸易模式让沿海经济失去光泽,暴露出经济发展瓶颈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大量持有美元储备却只能眼看其贬值,意识到中国金融的弱势以及人民币的不对称地位;竭尽全力的促进农村消费来扩大内需,发现城乡差距的巨大……一连串的问题依然存在,而所有这些问题的出路只有一条—继续改革。

三、经济改革深水区

强化市场力量,就是要进一步推进改革,提高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存在一些严重问题急需解决,主要是各个领域和各地区之间的市场化程度严重不平衡。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三大领域中,资本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最低。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关键还是要继续深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强化市场力量,通过与旧体制力量的不断反复“搏杀”,市场最终确定自己的统治地位。尤其是资本市场领域,一定要最大限度淡化其行政性,还资本市场盈利性的本性。

政策组合也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今后一段时间,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重点是总需求,这几年扩大内需的重点是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扩大投资需求,但是消费需求增长则相对较慢。然而,消费是最终需求,投资增长最终必须得到消费需求的支持,因此,消费增长相对缓慢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总需求的调控中,未来相当长时间的重点主要是如何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因此,今后稳健的财政政策应将重点转向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

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财政政策是大有作为的,最主要的是要发挥财政政策在收入再分配上的功能,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保障最低收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财政和货币政策组合也应作些调整,前些年过多地依赖财政政策,今后应积极发挥货币政策作用。货币政策对消费的刺激作用是很直接的,例如发展消费信贷,对于扩大消费需求,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实现消费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此必须进一步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发展货币市场,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而促成货币政策逐渐增强效果,直至淋漓尽致地发挥应有作用,取得与财政政策势均力敌的“显赫”地位。

四、结语

改革是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而现在的经济危机背景正是经济改革的天然时机。美国经济通过30年代大危机得到了结构性的调整,奠定了其二战后世界霸主的地位。而八十年代的经济调整,又为其在九十年代的经济神话打下基础。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凤凰涅槃,危机中求生存求发展,关键就在于能否继续改革,延续属于中国的经济神话。

参考文献:

[1]吴晓求、赵锡军、瞿强.《经济调整中的中国经济增长与资本市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志武.《非理性亢奋》,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10

第4篇:持续深化财政改革范文

黄伟京:为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时期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对财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彭清华书记要求要全方位加强财政收支管理,把有限的财政资源用到各项事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最需要的地方。陈武主席要求财政部门认真研究三大问题,即如何集中财力办大事、如何完善财政资金审批程序、如何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支出;要切实有限的财政资源用在刀刃上,集中力强工业、抓交通、上教育、兴旅游,对一些重点民生领域要加大投入。

财为政之本,财兴则政兴,财政工作事关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财政工作首先要谋求自身发展新跨越,主动围绕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个战略,进一步完善“五个财政”的政策体系和具体措施,努力实现广西财政发展的“广西速度”。

《新理财》:“五个财政”实施两年以来,您认为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如何去解决这些难题?

黄伟京:广西“五个财政”实施两年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财政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成绩,2012年全区财政收入突破180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千亿元。但在实践过程中仍遇到一些难题。

一是我区财政连续多年快速增长,但是广西作为发展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仍存在着总量小、财政收入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

二是财政调控职能不断增强,但是财政承担的各方面保障任务越来越重,财政收支矛盾尤为突出。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也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对财政支出的需求更加广泛和多元,需求的新变化对财政形成了新的压力,从过去“保工资、保运转”到现在“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促发展”,面临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保障压力。

三是财政支出的规模不断壮大,但是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效益仍有待提高,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观念还不够深入,财政支出进度慢与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并存,在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和集中财力办大事方面力度不够,财政管理方式仍存在着“重争取、轻管理”和“重使用、轻绩效”的情况等。

针对这些问题,今后我们将深入推进打造“五个财政”,做好强基、管理、改革三篇大文章,进一步激发出财政工作对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正能量”。

《新理财》:从一个理念的提出,到开花、结果,需要一个过程,可能会很短,也可能会很漫长,从整个部署来看,下一步“五个财政”如何推进?

黄伟京:今后,我们深入推进打造“五个财政”,将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进一步夯实财政发展基础。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大的财力是支撑。必须坚持把做大财政蛋糕作为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快构建可持续的财政增收机制,全力以赴促进财政稳定增收,确保财政收入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强调遵循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质量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收入“量”的扩张同时,更加注重“质”的提升,全面提高经济增长的财税贡献率,全面增强税收对财政收入的支撑作用。

进一步优化财政管理办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广西要办的事情还很多,财政支出面临着巨大压力,必须把加强管理摆在重要的位置。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加大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加快把绩效融入到财政资金管理的全过程,依法依规加强财政资金审批,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充分发挥财政调控和筹资功能,创新和丰富财政支持发展的政策手段,下定决心、集中力量强工业、抓交通、上教育、兴旅游,打造经济和财税增长的“升级版”,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对一些重点民生领域要加大投入,切实保障好教育、“三农”、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生态建设等领域的投入,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让全区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进一步释放财政改革红利。持之以恒地深化各项财政管理改革,继续完善自治区对市县财政管理体制。

《新理财》:从我们采访的情况来看,各市县对“五个财政”理念很认同,也很支持,但是在面对具体操作上,还有很多疑惑,省厅如何给出进一步指导,形成“五个财政”的推进合力?

黄伟京:为加快形成“五个财政”的推进合力,今后我们将重点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完善政策措施。对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对财政工作的新要求,要求厅内各处室、各市县财政部门自觉从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中审视和把握财政工作,进一步完善打造“五个财政”的政策体系和具体措施,把有限的财政资源用到各项事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最需要的地方,集中力强工业、抓交通、上教育、兴旅游,对一些重点民生领域要加大投入,实现财政工作与服务全局的“无缝对接”。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平台,组织编写一些有分量的学习资料,开展一系列有声势、有特色、有深度的宣传报道,使全区各级财政部门“知道做什么、明白怎么做、懂得怎么做好”。三是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厅内各处室的职能作用,加强工作指导,强化工作督察,自治区市县三级抓,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上下齐动,左右联动,内外互动,形成工作的强大合力。四是务求工作实效。扎实干事,踏实做事,干中求效,做中求效,定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新理财》:当前改革呼声已经取得了共识,财政改革作为所有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您认为,最需要改革的地方在哪里?财政人又将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黄伟京:改革是我国最大的红利,也是财政事业健康发展的最大动力。今后我们将重点推进以下财政改革。

继续完善财政体制。以财力与事权相匹配为目标,继续完善自治区对市县的财政体制机制,特别是按照受益范围和成本效率原则,进一步明晰各级政府事权,争取在关系民生的重大领域支出责任划分上取得进展,并相应完善社会事业发展的经费分担机制。深化自治区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健全转移支付制度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强化激励约束,切实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

加快财政管理改革。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财政投资评审、非税收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预算信息公开等管理改革,并切实加强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以及绩效评价等环节的管理,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的安全性、实效性和透明性。

第5篇:持续深化财政改革范文

,哈尔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全市财政收入较快增长,财政支出保证了社会事业发展需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按现行财政体制测算,全市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为完成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预算任务,各级财政部门重点推进了以下工作:

(一)大力增收节支,确保财政预算顺利执行。加大财政收入组织力度,正式启用企业基础信息共享系统,加强对税源企业监管,促进各项税收及时足额入库。抓好非税收入管理,通过收入直缴、以票管费、机打票据等方式,杜绝收费单位截留、坐支、拖延上缴收费资金。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在年初预算基础上压缩公用经费支出5%支援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要求,压缩公用经费3470万元。与有关部门配合,在17个市直单位实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试点,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管理的通知》,规范未参加车改试点单位车辆使用管理。加强差旅费管理,制定下发了《哈尔滨市市直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差旅费开支行为。严格按照规定标准核定外事出国和会议经费,超标不予核销。

备产业、金融行业及哈尔滨卷烟总厂、龙运物流园区等行业、企业的财政扶持政策,促其加快发展。认真筛选重点财源项目向省申报,争取省级财源建设资金支持6906万元。三是支持推进企业改革。落实资金9.6亿元,用于中央和省属企办校剥离、中央企业破产、厂办大集体改革、国有企业“三供”分离和国有流通企业历史金融债务回购工作,并根据政策规定为84户改制企业减免契税7100万元。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开展解决国有和集体企业拖欠职工工资工作,解决企业拖欠工资14.9亿元。

各位代表,,哈尔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的看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与同类城市相比,财源建设速度不快,财政收入规模偏小,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支出结构还需优化,对民生保障能力仍需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财政预算安排情况

哈尔滨市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国家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加大财源建设力度,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三农”、教育、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投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深化财政改革,大力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着力提高财政管理绩效,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三、完成预算任务的主要措施

围绕落实市人大本次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各级财政部门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大力加强财源建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支持大项目建设。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关投资大幅增加,要抓住这一契机,与有关部门配合,筛选一批大项目向上申报对接,争取上级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对需要地方配套的项目,积极落实好配套资金。完善哈尔滨市鼓励招商引资的财税优惠政策,促进项目落地。二是支持经济结构优化和园区发展。综合运用新型工业化、财源建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专项资金,支持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和新兴战略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旅游和服务外包业发展壮大。培育对俄出口骨干企业,扶持哈尔滨市对俄出口加工园区和加工基地建设。支持哈大齐工业走廊园区和航空汽车产业城等重点工业园区建设。三是支持发展民营经济。认真贯彻落实哈尔滨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哈尔滨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由1000万元增加到万元,用于发展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继续向民营企业担保中心注入资本金5000万元,增强其贷款担保能力,并建立创新型企业专项担保基金,更好地支持科技型、创新型民营企业发展。四是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支持向市投资集团、市城司等融资平台注入资金和资产,提高其融资能力,促其争取更多银行贷款或以发行债券等方式为经济建设筹集资金。五是支持国有企业改革。认真研究推进公益性企业改革的财政政策,通过市场化运作促进国有公益性企业改革发展。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逐步扩大试点企业,为国企改革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二)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业投入力度,支持农村改革发展。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哈尔滨市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保证国家和省、市有关财政政策落实。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同时更加注重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通过贷款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投入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放大投入规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化乡镇机构、财政体制和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农村经济管理的新体制、新机制。大力推进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制度建设,认真落实以奖代补政策。继续化解乡村债务,在解决普九债务的基础上,化解其他教育和公益事业债务。

(三)增加对公共领域的投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支持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贯彻《就业促进法》,进一步加大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力度,保证有关就业扶持政策落实到位。积极做好小额贷款担保工作,扩大贷款对象范围,提高贷款额度,拓宽财政贴息资金使用渠道,支持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等自主创业。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在做好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同时,支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扩面工作。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动态下的应保尽保。二是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积极落实资金,确保哈尔滨市棚户区改造、农村泥草房建设顺利实施。支持做好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发放和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工作。三是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支持开展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检查和危房改造,继续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启动实施第八批中小学“行业规划”改造,全市改造资金由原每年4500万元增加到6000万元。加大贫困助学工作力度,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四是支持城市建设。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通过纳入储备土地的开发整理、提升土地收益水平以及整合城市空间资源、转让市政设施冠名权等方式,进一步拓宽城建资金收入渠道,重点支持轨道交通、城市路网改造、三环西桥、无灯街改造和“干净城市”建设。

(四)继续深化各项财政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效能和资金使用效益。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在将哈尔滨市部门预算上报人大财经委审议的同时,继续将预算单独安排的5000万元民生项目支出提交人大财经委审议,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稳步推进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和参与式预算改革。扩大开展绩效评价项目数量,选择一批重点项目、民生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试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进参与式预算改革向纵深发展,逐步增加参与式预算项目类型,将教育、文化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纳入参与式预算范围;在每个区县选择部分村进行参与式预算试点,凡是能通过参与式预算方式运作的新农村建设及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都要实行参与式预算。完善市对区财政体制。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对现行市对区分税制财政体制进行进一步完善,调动各区培植财源、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更好发挥财政体制调节收入分配格局的积极作用。同时继续推进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五)大力增收节支,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积极协调税务部门落实年度征收计划,强化征管措施,保证各项税收及时足额入库。大力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切实抓好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征收工作。同时,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修订市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范财政资金分配程序。按照“编内按实有人数,超编按编制数”的原则核定市直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经费。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控制外事出国和接待经费支出。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哈尔滨市公务用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严格控制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项目,促进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和损失浪费。

第6篇:持续深化财政改革范文

突出主题促增长,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围绕全省发展大局,努力发挥财政在调结构、促发展中的作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重点是紧紧围绕“经济区”、“十大工程”和“十大重点产业”建设,整合资金,集中财力,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支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支持城镇化建设,支持生态环境保护,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促进我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调优支出惠民生,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上,不断增加民生投入,切实把民生政策落实到位,努力增进龙江人民福祉。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增加民生投入,就是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把有限的资金资源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保障省政府确定的民生实事所需资金,推动我省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取得新进展、达到新水平,让群众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改革创新强管理,就是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财政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着力构筑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的平台,深化财政管理改革,扎实推进财政基础工作和基层财政建设,不断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效益。重点是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改革,加强财政基本制度、基础数据、同步监督等基础工作,保障各项财政政策有效实施,提高预算执行的及时性、均衡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防控财政风险。

完善机制转作风,就是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完善加强财政队伍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的长效机制,切实提升财政干部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为财政职能有效发挥提供坚强保障。重点是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要求,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了解情况、把握政策、督促落实,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提高办事效率,切实使作风得到转变,进一步增强财政干部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根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13年各项经济发展预期指标,财政预算主要指标安排如下: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14亿元,增长13%;基金预算收入464.6亿元,与上年持平;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0.3亿元,下降87.9%。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813.7亿元,增长14.2%;基金预算支出463.9亿元,下降11.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0.3亿元,下降84.8%。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奋发有为的状态、顽强拼搏的干劲,扎实做好全年各项工作。

一、以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各级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有效放大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大力支持“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推动我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要把支持十大产业作为调结构的重要途径。全力支持产业项目三年攻坚决战决胜,加快构建以“十大重点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集中支持重点产业项目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深入落实促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17条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老字号”改造提升、“原字号”深度开发、“新字号”发展壮大。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省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对县域经济发展快的地方给予奖励和补助。推动开放型经济水平提升,切实把“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落到实处。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支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推动企业信息化和服务外包,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充分发挥政策性担保、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基金政策功能,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大力实施金融服务质量奖励政策,推进组建哈尔滨农村商业银行。支持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全力做好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努力化解国有企业改革遗留问题。要把支持城镇化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措施。各级财政部门要主动作为、提早准备,认真领会国家支持城镇化相关政策,深入研究财政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职责定位,谋划在促进农民进城定居就业上的鼓励引导政策,积极探索城镇化建设模式、产业发展方式、政策支持方式和投融资方式。支持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货畅其流、人便其行的保障能力。要支持完善“三供三治”功能,坚持建设与运行并重,保障建设实效,进一步提高城镇承载功能。要大力支持城镇化试点,推动重点旅游名镇提档升级,积极支持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要把支持科技创新作为促转型的重要方法。鼓励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落实好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奖励政策,开展促进科技成果就地产业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补偿、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工作,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化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采取无偿资助、后补助、贷款贴息、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投入财政科技经费,健全科技竞争性经费与稳定支持经费投入机制。推动院所自办企业转化科技成果,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办法,鼓励省内企事业单位转化科技成果并形成生产力。要把支持生态建设作为利长远的关键举措。

二、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根本,推动现代化农业加速壮大

各级财政部门要用好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促进农民务农种粮有效益、能增收、得实惠。推动创新生产经营机制。落实种粮大户补贴,探索农村金融担保机制,规范组织运行模式,推动农业合作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引导一般农户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扶持连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促进土地规模经营面积不断扩大。支持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优化产品结构,努力把大农业打造成大产业。抓好强农惠农政策落实。落实好各项涉农税收优惠政策,推动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合并发放,调动各级政府和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采取补贴保费方式,积极稳妥推进农业保险工作,支持受灾农户恢复再生产。推动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大力推进以中心村为重点的公益事业建设。做好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审计锁定工作,化解乡村垫交税费债务。启动地方国有农场分离办社会职能改革,切实减轻农场负担。继续支持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应用水平。促进先进农业科技推广。

三、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方向,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中央“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新要求,坚持财政资金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切实保障各级政府确定的民生实事落到实处。巩固教育经费保障水平。今年要严格落实财政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继续巩固财政教育投入保障水平,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巩固省属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支持职业教育能力建设,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支持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全面落实国家资助贫困学生政策。促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支持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社会保障标准。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支持增强文化服务能力。继续支持文化惠民工程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推动广播电视“三网融合”,支持文化精品创作和优秀人才培养,完善群众健身场地设施,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支持省出版集团、省日报报业集团重组和股改上市。支持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支持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提高基层管理与服务水平。支持安全生产监管及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落实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各项政策,推进“平安龙江”建设。

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各级财政部门要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财政基础管理和基层财政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和财政运行绩效。要健全财政管理体制。要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完善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规范编制和报送社会保险基金预算,2013年实现县级部门预算编制全覆盖。继续深化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深入推进省级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将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试点范围扩展到省直所有一级预算部门,启动实施省级重点专项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试点。继续推进预决算信息公开,除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外,省直部门都要向社会主动公开批复的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积极推进市县预决算信息公开。要深化国库管理改革。规范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业务流程和运行机制,提高集中支付预算单位覆盖率和财政性资金覆盖率。实施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制度和现金使用比例控制制度。开展省直预算单位银行账户清理整顿工作。健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确保年底前实现地市全覆盖。要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强化政府采购政策功能,推进电子化政府采购。提高政府采购预算的约束力,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均衡实施采购计划,省直部门大宗政府采购计划申报截止到8月31日,政府采购工作要更好地服务于财政支出进度均衡性要求。今后,属于市县的采购项目,原则上由市县组织采购,采购资金结余要回归原渠道。要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要加强会计管理。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强化事业单位所办企业监管,清理行政单位出租办公用房,继续推进市县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要加强地方金融机构管理。扎实推进省属国有金融投资类机构监督工作,确保省属国有金融资产保值增值和安全运行。要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适应城镇化建设需要,加强队伍建设和工作指导,提升“乡财乡用县监管”、“村财民理乡代管”绩效。要强化财政法制工作。完善财政地方法规制度体系,规范财政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行为,开展财政“六五”普法中期督导检查。

五、以转变工作作风为牵动,提高财政干部能力素质

第7篇:持续深化财政改革范文

认真研究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加强预算执行分析、税源情况分析和重点税源监控,及时分解落实财政收入目标任务,研究完善财政收入目标考核措施,狠抓财政收入进度管理,努力将经济发展的成果体现到财政收入上来。依法强化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征管,完善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契税、等税种的征管措施,严厉打击偷税、抗税、骗税行为,认真清理到期减免税优惠政策,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积极推进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管理,规范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完善罚没收入、土地出让金等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

二、落实财税优惠政策,促进税收结构不断优化

建立健全财政激励扶持机制,研究制定相关财税政策,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大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加快全县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县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充分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整合各类专项资金,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发展。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于一些体制性的遗留问题,在财力分配上研究解决办法,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三、增加农村供给投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深化乡镇机构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扩大财政涉农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的范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村庄规划整治建设,推进中心镇建设,支持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加大改水改厕和农村沼气建设力度,积极支持乡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建设,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加强合作医疗基金收支监管。积极支持农村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支持开展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试点,积极探索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设新农村的经济。

四、贯彻执行社会保障政策,加大民生支出投入

进一步完善乡财县管改革及各项政策措施,健全财政激励约束机制,调动乡镇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县财政收入的比重。扩大对县级财政预算审查范围,强化县乡财政供养人员动态管理,加强对乡镇财政的指导、管理和监督。适应政府职能转变需要,逐步建立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县乡财政体制框架。进一步完善对乡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新增财力适当向困难乡镇倾斜。抓紧落实县乡财政振兴工程的具体措施,对县经济开发区、常泗园区等继续给予重点扶持,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五、深化财政制度改革,提升财政综合管理水平

按照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注重制度创新,逐步提高理财水平。继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科学性、公开性和透明度。完善公用经费定额体系,提高基本支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扩大项目支出绩效考评范围,强化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实行重大项目资金使用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改革,做好县级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的衔接工作。完善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改革,将所有补贴资金纳入统一管理和集中发放的渠道,规范和简化发放程序,方便农民群众,保障补贴对象利益。严格一般性支出管理,全面厉行节约,坚决制止铺张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推进各项财政基础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六、加强依法理财行政,健全财政监督检查机制

严格执行《预算法》、《会计法》等财经法规,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力度,强化对部门的财务监管。对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扶贫、再就业、中小学危房改造、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进行跟踪问效。继续清理财政规章、健全内部监督约束机制,规范财政行政执法行为。推进依法理财,自觉接受人大对预算的监督审查。开展“六五”财政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推进依法理财。深化会计管理政革,认真做好新会计准则宣传、培训及实施准备工作,加强会计人员管理,狠抓会计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积极推进财政政务公开,主动接受审计和社会监督。

七、提高财政工作效率,建设高素质财政干部队伍

加强干部培训教育,加大对财政人员管理力度,提升财政干部的学习创新能力,增强财政部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围绕财政改革发展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推进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健全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关心基层困难,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加强财政系统精神文明创建、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建设,狠抓工作落实,切实提高财政服务工作的效率、质量与水平。

八、加大策应扶持力度,着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

1、在策应扶持方面。

一要加强政策研究。加强省政府对苏北、特别是县西南岗等各类优惠政策的学习研究,积极推进争资项目前期工作,努力做到争取支持有政策、有项目、有底气。二要积极争取支持。密切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与上级对口部门沟通,摸清上级财政资金投资方向,及时跟踪落实,尽力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落户。

第8篇:持续深化财政改革范文

20*年财政地税主要工作

(一)发挥财税职能,促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要围绕县委、县政府“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财税支持经济发展的有效机制,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地方税务局关于贯彻省委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决定的实施意见》,围绕“工业强县”战略,抓好各项财税优惠政策的落实。围绕“一城三地”建设的战略目标,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二)强化组织收入,切实增强政府财力

积极培植地方财源,不断夯实征管基础。健全完善重点税源监控体系。全面推进税款缴库方式改革。建立健全重大政策跟踪反馈机制,提高税收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和涵养税源的透明度。密切关注税制改革动向,做好调研测算。继续深化完善“五费合征”办法。加强非税收入征收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建立健全土地出让收支预决算管理制度。进一步拓宽国有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挖掘非税收入的增收潜力,积极调研和探索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的有效管理模式。

(三)优化财力支出结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进一步强化公共财政理念,关注和改善民生,确保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确保政府实事工程稳步推进,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四)统筹各项财税改革,创新治税理财机制

积极探索“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财政管理模式。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县级部门预算改革,逐步实现公开、透明的改革目标。进一步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完善支持企业生产发展资金直接支付操作流程。进一步完善财政绩效评价机制,探索性地建立可操作的事前、事中的监督检查体系,真正发挥“以评促管”作用。大力推广“网税系统”,持续改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深化和完善镇(区)财政管理体制,指导镇(区)预算编制,提高镇(区)财政财务管理水平。

(五)切实加强财税监管,保障财税运行安全规范

加强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加大对财政项目支出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以及财政专项核查等各项工作的考核力度。加强对政府性投资项目的财政监督管理,逐步实现政府性投资项目资金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强政府采购监督检查和社会保障资金监管,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机制。

第9篇:持续深化财政改革范文

一、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继续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加强干部的选拔、评价、激励与约束机制建设,逐步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减少政府层级,真正构建廉洁、高效、透明的现代化政府体系。本着积极稳妥的方针,开始研究按功能特点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实现现有政府机构的有机整合,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结合服务型政府建设,积极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和中介机构改革。采取积极措施,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立足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公益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起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探索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有效实现形式。中介机构改革,按照“市场化取向、政会分开、强化服务、依法监管”的要求,坚持中介机构的民间性、自律性性质,尽快解决政会脱钩、行政人员在中介机构兼职的问题。改革对事业单位和中介机构的政府投入机制,把购买服务和政府采购作为政府投入的主要形式。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培育技术交易市场,健全技术推广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三、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机制。在继续稳定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和着力推动土地经营权转让及土地入股等土地经营权合理流动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土地合作组织,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的专业化、基地化生产。支持农民发展各种资金借贷、产品购销、技术信息等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组织,鼓励发展农民与龙头企业的纵向合作和订单农业。加快农村供销合作社和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探索建立农村银行和积极发展政府支持下的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各类社会保险事业,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

四、加大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改革力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尽快建立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有控制、有步骤地推进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改革,稳步推进成品油和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强输配电成本监审,完善标杆电价和可再生能源电价政策。改革矿产资源税费制度,合理调整水利工程和城市供水价格,完善排污费征收方式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五、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继续推进省管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加快大企业集团建设步伐。鼓励有实力的省管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整合资源,实现低成本扩张。同时,采取改制退出和关闭破产等多种方式,加快困难企业退出步伐。基本完成对省管非公司制企业的公司制改革,探索完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继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扩大董事会试点范围。选择部分省管骨干企业进行第二批规范董事会试点,不断完善外部董事制度,优化董事会结构,提高董事会决策水平。

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落实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鼓励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和区域性再担保机构,引导产业集群健康发展,不断完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

积极推进垄断行业和公用事业改革,加快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现代市场体系。抓紧处理电力行业厂网分开的遗留问题,推动电网企业主辅分离。研究制定地方铁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继续落实邮政体制改革方案,研究山东省电信企业全业务改革模式。

六、深化财税、金融、投资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继续探索“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规范的政府非税收人体系。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各类金融市场,提高地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积极推进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共同发展。加快建立和完善区域性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着手发展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积极探索符合国家法律要求符合我省实际的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流转办法。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出台代建制管理办法,扩大代建项目范围。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社会领域体制改革

一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是深化就业保障制度改革。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构建城乡并重的“大就业”格局。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并在覆盖范围上做到应保尽保。

三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使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四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和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五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体系。积极推进文化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建立完善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管理制度,鼓励和引导多种资本进入许可的文化领域,积极发展民营文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