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赞美西湖的诗范文

赞美西湖的诗精选(九篇)

第1篇:赞美西湖的诗范文

是写景?还是送别?鉴于这种情况,的确该细细商榷了。诗里读不到送别的影子,好友送别,尤其是古人,总有一种淡淡的离愁萦绕心头。但这首诗中找不到,整首诗洋溢的是欢快,流淌的是美景。难道,杨万里,造诣极高的诗人,写作也有离题的时候。题目为送别,可诗中却只字未提离别情。情在何处?其实它就隐藏在碧绿的荷叶下,蕴藏在别样红的荷花中。翠绿的荷叶涌向天边,娇媚的荷花别样鲜艳,场面宏大,渲染天地之壮阔,让人惊叹。尽管有离愁也都被这满湖的荷叶荷花遮蔽了,彰显不出来。因为景美心情快乐,因为景美深受感动,因为景美掩盖离别情。所以诗人浓墨重彩地写了荷叶荷花,他们的离别之情则蕴含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句诗中。

这首七绝的名句是“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晋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前两句写感受,造句大气,使读者还未领略西湖美景,已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后两句写实景,诗人描了一幅接天荷叶、荷花在丽日下交相辉映的绚丽画面。全诗先赞后叙的手法,一上来就抓住读者,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用“碧”、“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效果,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接”、“映”又使整湖荷花、荷叶展现出动态之美。全诗虚实结合,动静相宜,情景交融,表现出浓厚的送别情。

第2篇:赞美西湖的诗范文

【关键词】西湖诗篇 整合教学 语言素养 人文情怀

西子湖畔,杨柳阴阴,欣赏两幅截然不同夏日西湖风光图有道是“别是一番滋味上心头”,风雨疾来急去的酣畅与满眼荷叶荷花的壮阔更可谓“淡妆浓抹总相宜”!

一、研读文本比异同。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显然都在赞美西湖美景,教材的优化组合无疑给我的教学带来启示。所不同的是前者乃宋代诗人苏轼被贬任杭州通判时所作。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而风雨变幻的西湖何尝不是苏轼人生曲折的缩影,宝贵的是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宠辱不惊、乐观豁达的心态,并把这种豪情借着这场雨抒发出来。后者为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抓住了那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描写了晴好天气下西湖中莲荷的壮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和热爱。前两句质朴无华的议论,后两句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却给我们呈现另一番离别情愫。

二、整合教学寻定位。

两首诗有同有异,如果将这两首诗整合起来,互为表里,互相映衬,则必收事半功倍之效果。于是我对课文中的两首古诗进行整合,构建“主题式”、“立体式”的诗歌教学框架。即以赞西湖美景为整体观照主题,再适量补充相关诗词及作者写作背景,建构起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采用:整合优化,对比融合;多元链接,情景交融;扶放结合,授之以渔这三种方法组织教学。整合教材后我大胆尝试采用“合――分――合”的教学思路,以达成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领悟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积淀人文素养,抒发生活情怀。

三、入景入情巧融合。

整合一:整体通读,提炼诗眼,把握诗境。

王国维语:“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因此在教学中,从诗眼切入,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带着“两位诗人笔下的西湖给你留下最大的印象是什么?”一问,开始通读两首古诗,整体感知之后,我便引领学生在从诗题入手,寻找两首诗题中各有表述了诗人写诗时的心境的一个字,发问质疑:

1、质疑“醉”。出示“醉”在字典中的三种解释:①饮酒过量神志不清;②沉迷,过分爱好;③用酒泡制。诗题中的“醉”是哪种解释呢?在这里仅仅是喝醉酒的意思吗?激发起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从而顺利进入深入研读课文的环节。

2、质疑“送”。自古多情伤离别,在这首诗中,能找到“别”的伤感,“送”的哀愁吗?一字未谈及送别,难道杨万里与林子方感情不深?亦或是美景让两人忘却了离愁?声声叩问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一“醉”一“送”看似普通,却是提纲挈领,在通读中质疑,在质疑中研读,对诗境的把握便已到未成曲调先有情之境。

整合二:扶放解读,品析词眼,品悟诗情。

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之怎一个“醉”字了得!

宋代著名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古人讲究诗画统一,让孩子在画面中想象,在景物在畅游,定会达到“酒不醉人人自醉”的境界。

1、抓词眼入境想象感知“醉”。从“黑云翻墨”中,你感受到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白雨”是怎样的雨,雨下起来了,坐在船里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卷地风”是怎样的风?“水如天”那是怎样的一番壮阔呀,你们能描述吗?在这样的想象中,打通了学生与文本的时间与地域空间,淡淡的酒香弥漫开来。

2、品词意回环复沓品读“醉”。

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呀!特别从哪里感受到?(“跳、乱”)引读:这雨真大啊――生读(白雨跳珠乱入船)这雨真急啊――生读(白雨跳珠乱入船)这雨真有力啊――生读(白雨跳珠乱入船)通过重音的不同落脚点,在反复回环的诵读中对比自己的想法和诗人的表达方式,感受“跳、乱”字中蕴涵着的情愫。

3、悟诗情适时链接赏析“醉”。

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致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此时再播放西湖雨后视频资料,让学生在静静地聆听和观赏中达到文言共生。再引导男女生诵读,一咏三叹是文从言生的水融。

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之在乎花开花落。

古代教育家朱喜曾说: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能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鉴于第二首诗同是借以写西湖美景,所以我把这首诗作为学生由“学会”迈向“会学”的台阶。通过运用已得的方法,学生自主解读文本。先抓“无穷碧”“别样红”想象都有哪些绿呀?这是怎样的红呀?尝试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 ......”想象西湖中千姿百态的荷花,在语言的实践中想象自己就是其中的一支荷花用自己的体态语以及声音反复吟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千古名句。最后链接对比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感受一个是整体的壮阔美,一个是细节的精致美,最终习得学习古诗的能力。

整合三:整体参读,多元链接,体察诗蕴。

当学生对两首诗诗意、诗境都有了较深的领悟时,此时则应回归整体,对比参照,学习表达,挖掘诗蕴。

1、链接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情怀。

一切景语,皆情语,为了充分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更应走进诗人的生活,了解诗人的写诗背景:“通过刚才对诗歌的品读,你猜猜苏轼此时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杨万里送林子方却感受不到诗中的惆怅与伤感?”此时可以让学生将课前收集到的作者生平作介绍,师作补充,出示两段文字资料:

①苏轼才华横溢,在朝廷里官居要职。正当他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因为与当权者意见不合,被贬到了杭州。这首诗就是他被贬第二年写下的。

②林子方原是直阁秘书,后被皇帝宋孝宗提拔任福州的知府,福州乃宋代繁华之地,此时的林子方正是官场得意大展宏图之时。

此时,教师引导:同学们,古人常说写诗言情。听了这些介绍,再看看诗,你们觉得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杨万里的一个“送”字其中的意味深长也该明了吧。如此,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到达和谐统一。

2、对比写作手法,领悟诗人心境。

第3篇:赞美西湖的诗范文

杭州西湖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被誉为“人间天堂”。相传北宋元丰二年,一法号为“辩才”的高僧,退居西湖狮峰,开山种茶。辩才“识风水”,种出的茶色绿、香郁、味醇、形美,人称“四绝”,尤以“龙井”冠名。

西湖山区,群峰起伏,青山叠翠,溪泉淙淙,绿树成荫。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质肥沃,有着宜茶的环境,加上茶农们的精心制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从而形成了龙井茶的独特品质。明代诗人于若瀛《弗告堂集・龙井茶歌》:“西湖之西开龙井,烟霞正接南山岭。飞流密泊写幽壑,石磷引曲片云冷。拄枝寻源到上方,松枝半落澄潭静;铜饼试取烹新茶,涛起龙团沸谷芽。中顶无须优兽迹,湖山岂俱固金沙。漫道白芽双井嫩,未必红泥方印嘉。世人品茶未尝见,但说天池与阳羡。岂知新茗煮新泉,团黄分列浮瓯面。二枪浪自附三篇,一串应输钱五万。”详细记述了龙井茶的产地、自然环境、品质及其茶性特点。清代诗人松庐曾作一首赞龙井茶诗,更是把龙井茶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云:“龙井茶先谷雨长,味甘还作豆花香;平生嗜好无他物,日煮清泉一勺尝。”

据史料记载,乾隆曾六次到过杭州,巡视龙井茶区,写有四首龙井茶诗。如在龙井茶区天竺作的《观采茶作歌》:“今日采茶我爱观,吴民生计勤自然。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备清跸处。无事回避出采茶,相将男妇实劳劬。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由来贵诚不贵伪,嗟哉老幼赴时意;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一朝天子对龙井茶由衷的酷爱与赞美。

诗人吟咏龙井,也有许多独特的手法。相传,杭州“藕香居”茶室有一幅非常著名的茶联。“藕香居”系尼姑所开,门对西湖,三面临水,多栽荷花,远山近水一览无余,为非常清静高雅的品茗场所。该联集坡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把西湖美景,龙井香茶,杭州佳人跃然纸上,读之使人怦然心动,心旷神怡。我国老一辈革命家也十分喜爱龙井茶,委员长视察杭州西湖龙井村,提笔写下《看西湖茶区》诗:“狮峰龙井产名茶,生产小队一百家。开辟茶园四百亩,年年收入有增加。”诗似信手拈来,却韵味无穷。副总理访问杭州梅家坞,也留下一首《梅家坞即兴》:“会谈及公社,相约访梅家。青山四面合,绿树几坡斜。溪水鸣琴瑟,人民乐岁华。嘉宾咸喜悦,细看采新茶。”现代著名诗词书画家施子江曾作《龙井茶乡》绝句:“清风清水好湖光,西子西来喜得香;龙舞龙吟龙作雨,井前井后斗茶忙。”这些咏茶诗篇,被千古传诵,至今遗存在杭州茶文化的宝库中。 【编辑:修远】

第4篇:赞美西湖的诗范文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江河的诗,用简洁的语言详细的描述了长江的美景,令人心驰神往。而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多少文人墨客,讴歌祖国大江南北的壮丽山河。翻开厚厚的古诗集,我们一起见证,壮丽的山河,优美的诗篇,在历史的每一个角落昭示着属于它的辉煌,让我们一路走来,沿途欣赏吧! 作文

看宋朝,有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大地回春,一片万象更新的景象,桃花盛开,鸭子悠闲地在水中感受着春的气息,春天是美妙的!有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天和煦的风儿已经将江南两岸点绿了,风儿带着一丝丝对家乡的眷恋,对美景的赞叹。有辛弃疾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青山再高,也无从抵挡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水,奔腾的长江犹如中国人的顽强意志!有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山水水之间的小村庄,柳暗花明,一处接一处若有若无的小村庄,引得诗人连连称奇啊!

观唐朝,有李白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长江两岸峻峰峭立,川流不息的长江中,一条小船从天际漂来,真是奇妙的感觉!有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火红的枫林中,独自一人享受着成熟的魅力,我喜欢这种感觉!有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站在辽阔的高原上,滚滚黄河向西流去,似乎是向白云中间流淌而去的;一座座孤城,一座座山峰巍峨的矗立在祖国边疆,像一位位守卫边陲的勇士。有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中的烟尘直向苍天,长河向西缓缓流去,红红的落日在与地平线交际的那一线上,其实,黄昏也依旧很美丽!

视元朝,有张养浩的“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山有云衬托,朦胧之美;山无云衬托,如画之美;云与山共同媲美。有赵子昂的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表达出了对西湖的怜爱之心,水光山色或许也有忧愁,可再愁无法与我我心中的悲哀相比啊!

瞧清朝,有康有为的“凄凉白马市中萧,梦入西湖数六桥。”我感受到了西湖对他的影响与流连忘返的意境。有黄任的“珍重游人入画图,楼台秀措与茵铺。”美妙的景色,令诗人如置身于画卷一般,楼台秀丽,绿茵成片,使我心驰神往,这真是一幅多姿多色的画卷,我真想亲眼见见啊!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的千古名句。这是我的最爱,祖国的江山多娇,令国人自豪;“江山如此多娇”是对祖国最好的赞美。

第5篇:赞美西湖的诗范文

曾有句话叫做“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如果把杭州比作人间天堂,那么西湖便当仁不让,成为了镶嵌在这人间天堂中的一颗明珠。这颗明珠不仅在晴好天气下显得美丽多姿,在烟雨朦胧中更别有一番风情。古今多少诗人都曾赞美过那美丽的西湖。

【1】山色空蒙雨亦奇

诗人苏轼曾在西湖游宴一天。那天,起初阳光明媚,西湖碧波荡漾,金光闪闪,甚是迷人。

但过不多久,西湖便下起了蒙蒙的细雨。烟雨朦胧之间,西湖被雨帘所笼罩,四周的群山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如一颗颗忽明忽暗的星星,似一位位青衣少女在与有人玩着捉迷藏的游戏。令人无不心旷神怡。

烟雨朦胧,若隐若现,西湖之妩媚,怎一个“美”字了得?

【3】黑云翻墨未遮山

同是西湖,同是苏轼,却创就了不同的美。

六月二十七日,诗人苏轼泛舟湖上,欣赏西湖美景。

霎时间,风云骤变,似墨汁般的乌云忽地涌上了天空,天色暗了下来,黑色的云朵还没有来得及遮住四周的群山。白色的雨点似白色的珍珠,跳动着,蹦入了游人的乌篷船之中。点点雨滴打落在有人身上,令人神清气爽。刚刚还是滂沱大雨,而转眼间,天气放晴,湖水与天相接,好似大海,水天一色。

风云骤变,忽雨忽晴,西湖之犷野,怎一个“美”字了得?

【3】映日荷花别样红

清晨,诗人杨万里从净慈寺出来,送别他的朋友林子方。

忽见得西湖之中,碧绿的莲叶与天相接,鲜红的荷花与日相映谁曾见过这般美景?

第6篇:赞美西湖的诗范文

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的《上海市语文中考点击丛书·中考文言诗文考试篇目点击(2012届新版)》(下简称《点击》)143页《阅读指南》在解说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时说:“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简单点说,也就是《点击》认为次句(即第二句)诗“山色空蒙雨亦奇”即“山色雨亦奇”,这符合诗句的原意吗?我以为是不符合的,因而也是错误的。

《阅读指南》在总结整首诗时说:“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所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这个总结是准确的,不错的。因此本诗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是描写西湖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动人。很显然,下句即第二句(次句)就是描写西湖在雨天里的美丽奇妙,并非是“群山”。“雨亦奇”的应是西湖,而非“群山”或“山色”。但《点击》在解释中喧宾夺主,将此句的主语“西湖”偷换成“群山”,这是完全错误的,使原诗成了“半身不遂”。也即是说只写了晴天的西湖,而雨天中的“西湖”没有了,只有雨中的“群山”。这使原来“晴方好”的西湖和“雨亦奇”的西湖之间对比没有了,成了“半身不遂”。而晴天的西湖与雨中的群山是不能对比的,也不是原诗基本构思“西湖晴天好”与“西湖雨天奇”的框架,只剩下了“晴天的西湖”,残了半边身,这大大歪曲了苏轼原诗的基本意蕴,是完全错误的。

对这首诗的准确解说是:“晴天水波闪闪,西湖正显示美丽,雨天山色迷蒙中的西湖也非常神奇。我要把西湖比作那美女西施,淡雅的妆束或浓艳的打扮都非常适宜。”此诗一、二句的主语都是“西湖”,这才能说是苏轼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写西湖极为美丽神奇,也才能显现出如美女西施那样“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十分明显,无需多言。

虽云“诗无达诂”,但当诗有“达诂”时就不能乱去“诂”。《点击》对“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解说就属“乱诂”之类。(作者系山东潍坊市退休教师)

第7篇:赞美西湖的诗范文

杭州西湖导游词作文一

大家好,我姓芦,大家可以叫我芦导。我将带领大家游览杭州西湖,请不要乱丢垃圾,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祝大家旅途愉快!

在来西湖之前,相信许多游客都听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事实上,把杭州比喻成人间天堂,和西湖有着很大的关系。杭州西湖山水秀丽,让许多诗人流连忘返。白居易的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就大大证明了这一点。请大家跟紧队伍,准备好亲眼目睹杭州西湖的风采吧!

杭州西湖位于杭州市中心,宋代始称西湖。西湖南北长3.2公里,东西宽约2.8公里,面积约5.68平方公里。这里最有特色的就是西湖十景。其中平湖秋月位于白堤西端,淡雅朴素。登楼眺望秋月,在恬静中感受西湖的浩淼,洗涤烦燥的心境,使人倍感景在城中立,水在景中摇,人在画中游。不管站在哪个角度,看到的都是一幅素雅的水墨江南画卷,平湖望秋月更是楼可望、岸可望、水可望。南宋孙锐诗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舟之句;明代洪瞻祖也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等都是赞美平湖秋色的美景。平湖秋月以湖称映出周围的山水、树木,演得格外静谧。好像一副美妙的画。让我们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偶尔一条船划过,我们不由得抱怨道:船把我们的画划破啦!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画、一位楚楚动人的少女。忆江南,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的这首诗是赞美西湖的千古绝唱。各位游客,愉快的西湖一日游已经结束了,感谢大家对我的配合。大家玩得开心吗?希望西湖的山山水水永远留在您美好的回忆中。

杭州西湖导游词作文二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这个闻名中外的杭州西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陈,大家可以叫我陈导,今天,我会带大家游览三个景点,柳浪闻莺,长桥公园和花港观鱼

现在,我们的大巴车行驶在南山路上,第一站是柳浪闻莺。为什么要叫她柳浪闻莺呢?等到了景点,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你瞧,这里是柳浪闻莺,换两边种满了杨柳,一阵风吹过,那些杨柳像一位位舞蹈家翩翩起舞,非常美丽。你们听,叽叽喳喳的声音,是小鸟欢乐的乐曲,他们就像柳姑娘的乐师,为杨柳伴奏。如果你想放松一下,只要在这湖岸边走一走,一定会陶醉其中。

现在让我们继续往南走,来到的是长桥公园。它虽名为长桥,实际上它的桥并不长。长桥公园里的小桥流水分外幽静。如果你想远离城市的喧闹,听着鸟儿的叫声,闻着桂花的香味,十分惬意。现在让我们休息一下,大家可以拍拍照片,但是千万不可以掉对哦!

我们现在离开了长桥,继续向前进,来到了著名的花港观鱼。现在正是金秋时节,也是开放的时候,走进公园,大家可以尽情观赏,可是千万不要踩坏了花草。花港观鱼不光只有花儿美,鱼儿更美,还可以去那边买一些与饲料喂喂这些可爱的鱼。现在大家自由活动,下午三点准时在大门口集合,请大家注意安全!

很高兴大家都能准时回到这里集合,我们今天的游览已经结束,西湖的美景多得数不过去,欢迎你们再来游玩。最后,祝大家旅途愉快,再见!

杭州西湖导游词作文三

来杭州之前,您一定听说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名言吧!其实,把杭州比喻成人间天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了西湖。千百年来,西湖风景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她的丰姿倩影,令人一见钟情。就连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离开杭州时还念念不忘西湖,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诗人说他之所以舍不得离开杭州,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杭州有一个美丽迷人的西湖。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啊!

第8篇:赞美西湖的诗范文

万峰山有一座宗庙

房县尹吉甫镇七星沟村有座万峰山,因山峦叠嶂、山峰众多,所以叫万峰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座山很普通,既没有黄山的雄浑,也没有嵩山的挺拔,更没有崂山的神气,但是,它小有名气。因为万峰山有一座宗庙。

宗庙是供奉祖宗神像,供族人祭祀、朝拜的场所。上古时代,宗庙为天子专有,士大夫不能建宗庙。汉朝以前,有官爵者才能建宗庙。《礼记》中说:天子七庙,9即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这座宗庙叫宝堂寺,宝,珍也;堂,殿也;寺,因原始宗教而得名,最早叫神坛,祭祀先祖之地。宝堂寺最初为上下两层依山石而凿的石窟建筑。上殿有正殿和左右耳室,呈“品”字型结构,寓意供奉的主人品德高尚。殿宽2.75米,深2.8米,高2.85米;下殿宽9.9米,深4.9米,高4米,殿内有神台、壁龛。上下殿有39级石阶连接。据专家考证,石殿始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石殿外有两通龟驼碑,据碑文记载,明正德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516年,县丞李南金、知县胡璧在石殿外修建了三重雕梁画栋的殿堂,据说这里香火旺盛,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五要在这里唱戏三天,祭祀先祖。这些建筑都毁于“破四旧”时期。刚好500年后的2016年,县委、县政府决定修复宝堂寺。

宝堂寺供奉着一位房县人

宝堂寺里供奉着尹吉甫。尹吉甫,周,房陵(今湖北省房县)人,据专家考证,生于公元前852年,卒于公元前775年。姓兮,名甲,字吉甫(亦作伯吉父),尹是官名,西周时的师尹,即太师,三公之一(太师:辅佐国君之官;太傅:掌管军政之官;太保:辅佐太子之官)。兮甲到朝廷当了师尹以后,以官为姓,所以叫尹吉甫,房县人尊称他为“尹天官”(即天子身边的官)。曾辅佐三朝天子(周厉王、周宣王、周幽王),周宣王之重臣(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等)。关于尹吉甫的死,有两个传说的版本,一是传说周幽王听信谗言,错杀了尹吉甫,幽王知道后,给他做了一个金头厚葬,为防止盗墓,真假十二副棺材同时下葬,这一传说在房县流传至今。第二个传说是幽王罢了他的官,他回到了房县,住在万峰山的这个石窟里,等待幽王重新启用,后无疾而终,幽王知道后,赐他金棺厚葬,等等。这当然没有史料记载。有记载的是,宋代出土(河北沧州南皮县出土)的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兮甲盘”(香港的一位收藏家从美国购得)的铭文133个字,由郭沫若翻译,铭文记录了尹吉甫北伐N狁后又奉命洛阳征税之事。

明-嘉靖《湖广通志》《湖广图经志》《广与记》《郧台志》《郧阳府志》《明统志》《辞海》《襄阳郡志》《中国人名异称大辞典》《房县志》等文献记载:尹吉甫,周,房陵人,食邑于房,葬于房之青峰山,今碑坟在焉。

相应物证有:房县榔口万峰山有供奉尹吉甫的宗庙;房县万峪河老人坪有“天官坟”;县城东关有“周太师尹吉甫”纪念碑(现存县博物馆);房县青峰松林垭有乾隆三年(1738年)县令钟梦赢为尹吉甫立的纪念碑,碑文记载:下马青峰道,焚香拜尹公;出师宣薄伐,作颂穆清风;烟冷千秋石,云幽万古松;允怀文武略,谁嗣奏肤功。

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诗经・小雅・六月》这是一首赞颂尹吉甫的诗歌。描述了周宣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N狁侵犯,尹吉甫带兵出征,打败敌人,胜利还朝的史事,赞扬了尹吉甫的显赫战功,描绘了他忠心为国、勇往直前、指挥若定的形象,突出了他能文能武的才略。至今山西平遥还有尹吉甫筑城防御入侵者的点将台。

诗中说:“戎也既安,如e(zhì)如轩,四牡既佶(jí),既佶且闲。薄伐N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毛诗序》说这是周宣王对尹吉甫的评价,看来,评价很高。

《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有十五国风,地方音乐,即民歌;雅:有大雅和小雅,宫廷宴会的歌;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歌辞。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位列“五经”(诗经、尚书、礼仪、周易、春秋)之首,堪称中华文化的“元典”。西周有采诗和献诗制度,《诗经》中的民歌蕴含着当时的民生民意,它成书于西周时期大型的社会调查活动,周太师用“孟春三月,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的方式奔走于乡野,尹吉甫作为西周太师,采诗、编辑也是他的主要工作,同时,他也写诗,他是《诗经》中已知名的作者。诗经中《蒸民》是尹吉甫送给仲山甫的诗歌,诗中的“天生蒸民,有物有则”强调人性的规范和法则不可违反,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崧高》是尹吉甫送别申伯的诗,诗中赞美申伯“崧高维岳,骏极于天”;《韩奕》是尹吉甫赞美周宣王的诗;还有《江汉》《都人士》等,在《毛诗序》中都认为是尹吉甫所作。他比孔子早301年,比屈原早512年,更不用说“被称为诗祖”的唐代的陈子昂了。所以,尹吉甫堪称中华诗祖。

《诗经》“活”在房县民歌中

刚才说了,《诗经》中最有成就的部分是十五国风,而国风大部分采集于周南和召南,房县又恰恰是“二南”的交汇之地,《诗经》开篇的著名爱情诗《关雎》中唱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水河畔水乌的叫声起兴,比喻男女追求美好的爱情。雎水就是流经房县青峰的那条河。

第9篇:赞美西湖的诗范文

转弯进入了平湖秋月,发现入口处发出的幽蓝的灯光如炊烟般变化多端,全然不像入口。进去后连着小店,安静极了,只有几个人在静静地浏览。外面的平台十分寂静一抬头望见如轻纱般的浮云,露出了一轮皎洁的明月。下方的青山浮出水面,与明月相呼应,来自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一句诗词清晰地从脑海里浮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时的月虽不是秋月,可比秋季的满月更圆,更皎洁,更美丽动人。这里的西湖虽然并非是潭,但却比那清澈见底的潭水更清澈,更楚楚动人。“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是对这时的景象最确切的描述。虽然这不是洞庭,但却比洞庭湖还美丽宜人。

走出平湖秋月,只见前方有一片荷花池,一片片宽大的荷叶,绿的如宝石般光彩动人,绿的如翡翠般苍翠欲滴,绿的如玛瑙般五光十色。背面那片片淡淡地绿色,风一吹,从远处看,竟像一片又一片,一朵又一朵满池盛开的淡绿色的小花。再看那一朵朵娇小的荷花,那雪白的小脸上涂上了淡淡地胭脂红,在微风中摇摆着,如舞蹈演员翩翩起舞。一只蜻蜓飞了过来,点了一下水,轻巧地飞走了,它好像转了下头,似乎也对片荷花池有所迷恋,再回头欣赏这一片粉红的荷花池,在绿叶的衬托下,在阳光的照射下徐徐生辉。

如果这碧绿的荷叶是蔚蓝的天空,那么这粉红的荷花便是那耀眼的太阳;如果那宽大的荷叶是闪闪发光的星,那么那娇小的荷花则是那最引人注目的明月。只有细细地亲身体验过这满池荷花的人,才会知道古今中外的名人为何喜欢这万分娇艳的荷花。

走过荷花池,一抬头,右边已经夜幕降临。明月发出的皎洁的光芒照射到山上。西湖也披上了一层银纱。白云或轻或重,把明月或遮或露。天空是渐变的颜色。由紫到蓝扩散开来。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只见风平浪静,晚风吹拂着脸面。几条小船飘在湖上,静静地浮着不留一点声音。只有那微乎其微的浪声打着节拍唱着歌。而那一排排垂柳,随风飘动柳枝浮在湖面上,倒映水中。

向左望去,却见夕阳还未落山,红彤彤的太阳,映红了天,又装满了湖。晚霞倒映水中,便见湖中一片火红,细看却发现颜色各异。橙的、黄的、紫的、灰的,各种各样的颜色混入湖中,使它更色彩斑斓。再向深处望去,湖中一片翠绿,倒影的主人正是那一座君山。山上种着一片密密麻麻的绿树,时不时有清脆的鸟鸣声传来。从远处看一片葱绿。

继续往前走,凉爽的微风再次吹拂脸面,却发现已经走过了西湖。我闭上眼睛,仔细回想刚才所见的各种景物,真是不可思议。虽然已经走过西湖,但西湖里的景物已经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虽然世界每天日新月异,但西湖这两个字已刻在我心里。

赋诗一首:

是谁让微风吹拂了我的脸?

是谁神态可以堪比西子美?

我告诉你就是那万人称赞的西湖!

古今中外有多少人为你迷恋痴狂,

又有多少人梳理你的发梢,

吟唱着无数属于你的赞美你的诗词!

是你创造出日月同在的景观,

是你拥有这外湖相映的景象。

我驻立在你的肩膀眺望你的美丽!

你的气息你的魅力你的文化底蕴,

我也想轻轻梳理你的发梢,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