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赞美母亲的诗句范文

赞美母亲的诗句精选(九篇)

赞美母亲的诗句

第1篇:赞美母亲的诗句范文

   《繁星春水》学生读后感范文

  小时候我们启蒙我的就是中国古诗。从“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直到学生读了也是冰心对于奶奶的《繁星春水》,才更发现诗的`魅力。

  “千天使唱了一个孩子,孩子!他小小的身体里面,与她伟大的灵魂。”多么美妙的清白啊!在孩子们的眼里冰心如天使一般有心脏的纯度。我还发现时间过得好快突然,童年是丰富多彩的,稚气希望这会永远持续下去。

  “母亲啊!我的头发披在你的膝上,这就是你赋予我的万缕柔丝,这就是因为冰心对母爱的赞颂,我们的生命教育来自于中国母亲,所以对于头发问题正是由于母亲可以赋予的柔丝。母爱这种无私,总是把自己企业拥有的全无保留地献给一个孩子,只希望能够换来学生一点温暖和父母陪伴,这首小诗也告诉了我:等我长大了,也要将爱加倍的还给出了母亲。

  “如果星星——深蓝色的空间闪烁,你怎么能听到它们?在寂静中,在光明中,他们彼此深深地赞美。”这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温暖的赞美,冰心的诗,处处表现出女人的纤细和虚弱。感情细腻,形象,寓意深刻,也歌颂了海浪,四季,我们也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自然的美好。

  “成功之花,人们只羡慕她现在的明艳,却在它萌芽的时候,浸透了挣扎的泪水,洒遍了所有牺牲的血雨。”。这是我在”星星”里的照片。《泉水》中有一首最喜欢的诗,它激励我勇敢地追求理想,坚定地放弃。即使遇到多少困难要咬紧牙关,让自己看到前一天的成功的艰辛,诗的意义大概也是如此。

  满天星斗,春天涛涛,她让我觉得一个孩子的天真诚恳,为伟大的母爱深深折服,自然和东西在世界上的爱。但我认为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冰心奶奶的看法,我爱上了诗歌……

  《繁星春水》学生读后感范文

  寒假期间我有幸阅读了现代诗——《繁星》、《春水》。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

  《繁星》、《春水》是冰心奶奶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集《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大致包括三个方面:母爱,童真,冰心接受着母爱,同时她赞誉母爱,她爱大自然的一切。她以细腻而不失优雅的语句,将诗句以浓浓的爱意包裹着,使人倍感温馨。

  从《繁星》中:”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是含泪的微笑。”不难看出冰心奶奶充满着奇幻的梦,童真的心永远保留。或许,我读不懂冰心奶奶的心,但她的世界,一定充满着爱与美。在冰心看来,母爱是大爱无疆的,是伟大圣洁的。”

  《繁星》《春水》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描写母爱的,如”母亲呵!我只要归依你,心外的湖山,容我抛弃罢!”没有华丽的词饰,单是这满含真挚情感的诗句,就打动人心扉。在她眼里母爱的伟大无穷,甚至于可以为了母亲抛弃一切的身外之物。同时,冰冰心的许多作品都流露出对深沉的母爱的赞颂。冰心在一个雨天见到一张大荷叶为红莲遮风避雨而触景生情,在《荷叶·母亲》中赞颂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当我们烦恼、痛苦、伤心、悲哀的时候,除了能投入妈妈的怀抱中哭,我们还能做什么呢?妈妈把我们带到这个美好的世界来,让我们去感受爱的伟大;妈妈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辛苦地把我们抚养成人;妈妈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总是支持着,鼓励着我们……母爱是琐碎的,细腻的,琐碎到一句问候,一声唠叨,一丝关怀,这点点滴滴,无不渗透着浓浓的爱意。正处于青春期的我,竟不懂得珍惜这种爱,甚至厌烦,殊不知者唠叨背后的大爱,又何曾珍惜,感激过这种爱。但冰心奶奶对母爱有着难以言表的感激,并热衷的赞美,使我深省。

  爱是寂静的,或者正如冰心奶奶所说的——一春潺潺的细流。我们在爱中生活着,一直被爱簇拥着,但有多少人真真正正的感悟过爱?合上这本书,我的心潮澎湃。从书中,我更多地读出了诗人对爱的感悟,我的心,被这份爱,这份美,感动了,融化了……

  《繁星春水》学生读后感范文

  我觉得冰心写得繁星。春水是由讴歌母爱,追怀童真,赞美自然为主要的部分,则是其表现的重要思想。

  讴歌母爱:母爱是世界一切元素的原点,它创造并牵动着世界。母爱就是世界的重要特征,又是推动人走向光明的动力和做任何事的信心。

  追怀童真:儿童时代的天真烂漫和心地善良,让我觉得冰心把儿童视为最信赖的朋友。她又说道孩子是纯洁的天使,美丽的花朵,背负着挽救地球的使命。

第2篇:赞美母亲的诗句范文

一.抓住诗眼——感悟情

《游子吟》这首诗琅琅上口、诗意简明,诗人通过朴实无华的诗句,通过平凡的生活细节,表现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深沉而无言的爱。这种感情,学生是很难一下子体会到的。 教学中,教师围绕重点诗句分析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教师抓住“密密缝”这个重点词,引导学生思考:母亲为什么要密密缝?让学生体会母亲对儿子的关心与牵挂,同时教师结合讲解当地的风俗——密密缝可以保佑远行的人平安早回,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有的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意恐迟迟归”,让学生体会出母亲对儿子的担忧。几乎每位教师都引导学生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所蕴含的比喻意,让学生体会母爱的博大,做儿女的无法报答,从而体会出儿子对母亲的无限感激之情,对母爱的由衷的赞美。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母爱有了一定的感悟。

二.创设情境——渲染情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仅仅通过理解重点诗句,还不能真入进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中。教学时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1、结合写作背景

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孟郊一生颠沛流离,他每一次外出求学、应举和漫游时,母亲总是遵照当地的习俗细针密线地缝,盼望远行的儿子早早平安归来。这种伟大的母爱深深地激荡着孟郊的心。正是在母亲的鼓励、劝慰之中,孟郊第三次应考,终于考中进士,并得到了一个县尉的官职,有了较为安定的生活环境,诗人就任后,立即接来老母亲奉养。可是他觉得,母亲几十年的含辛茹苦,是无法报答的。因此,他深情地写出了《游子吟》。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密密缝”所蕴含的感情时,出示了《游子慈母长相忆》,向学生比较详细地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2、利用插图

课文中有一幅插图,再现了诗的情境,教学时,教师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他们母子二人此时此刻的所言所思所为,有的教师还满含深情地在优美的音乐中交流了自己的想象,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用心体会,明白这件衣裳是用母爱编织的,这是一件爱的衣裳,她的每一针每一线,缝进了多少牵挂与嘱托,关心与担忧,它融入了母亲多少无言而深沉的爱呀。加深了学生对母爱的理解。

3、结合生活实际

生活中,每一位母亲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有的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母亲平时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鼓励与帮助,从内心深处呼唤学生对母爱的理解;有的教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情真意切;有的教师甚至把对母亲的感激也写成了诗,读给学生听……使学生与古诗产生共鸣,内心深处受到触动,从而体会到无论我们多大,无论我们走多远,都走不出母亲关怀的目光,学生对母爱的理解进一步升华。

三.反复吟咏——体味情

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像,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

教学中每位教师都注重了对古诗的诵读:初读时的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细读时读出诗的停顿、读出诗的韵味;品读时读出诗的意境,读出诗的情感。个人读、师生合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诗我两忘,达到情景交融、完美统一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倾诉情

第3篇:赞美母亲的诗句范文

冰心用优美的诗句,对母亲角色给予了真诚的赞美与讴歌。而“好妈妈”黄惠鹂,则是在18年、430多月、6500多天的时间里,用一点一滴的关怀、一点一滴的真情、一步一个脚印的行动,诠释着一名母亲的辛酸与喜悦、牵挂与付出、心血与汗水。从她身上涓涓流淌出来的母爱,又岂是一些诗句所能比拟与赞美得了的?生活如诗,但往往却比诗更深刻。母爱如诗,但现实中的母爱,往往却比诗歌中的母爱多了许多动人的细节。

母爱是责任的代名词。这是黄惠鹂心无旁骛地坚守18年,陪伴、引领女儿成长,给我们的第一个美好印象。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曾说:“爱孩子,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一桩大事,需要才能和全部的生活知识。”是的,只会爱孩子的母爱是最普通的母爱,真正的母爱不仅出于感情本能,更应出于一种责任,像黄惠鹂那样对脑瘫女儿不抛弃、不放弃,想尽千方百计,执着地让女儿与正常孩子没有两样,甚至比正常孩子还优秀,实属难能可贵。

母爱是坚强的催化剂。黄惠鹂的女儿无疑是坚强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进行康复训练,学习、生活与锻炼身体,都要克服诸多其他孩子没有的困难。她所表现出来的坚强,皆缘于母爱的悉心催化。世界卫生组织给人的健康下了一个清晰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虽然黄惠鹂的女儿身体是残缺的,但她坚强的心灵却是健康的。一个人身体残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坚强起来的动力。

第4篇:赞美母亲的诗句范文

泰戈尔素有“儿童诗人”之称,他1913年出版的散文诗集《新月集》收录了40首儿童诗,主要以儿童的生活情趣为主旨,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为读者进入儿童的心灵世界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金色花》就是其中一首音韵和谐、意境优美、想象奇特的儿童诗。

读罢此文,你不由得要惊叹泰戈尔的奇思妙想了。可以说古今中外歌颂“母爱”和“童真”的篇章不胜枚举,或者是孩子承欢母亲膝下,其乐融融;或者是母亲细心呵护孩子,如夏夜清凉的风。而文坛巨匠泰戈尔却独辟蹊径,以孩子的口吻叙写母子情深,并且借助奇特童稚的想象,虚实相间地营造出了一个色彩缤纷、扑朔迷离的童话世界,谱写出一首人间最动人、最和谐的“母爱”赞歌。

诗作的情感魅力

诗中流露出的感情像一条发端于幽谷密林中的小河,给人一种率真质朴的感觉。诗歌开端即用第一人称――孩子的口吻表达着对母亲的眷恋。“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树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众所周知,孩子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在他们眼中,世间万物都具有人的思维,人与万物既可以对话,也可以相互变换。那么,当一个小孩儿梦想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长在树的高枝”上时,我们就可以理解他的良苦用心了。他要同妈妈捉迷藏,“悄悄地开放花瓣儿”,散发出诱人的花香,投影在妈妈的书桌上。天哪,这么小的孩子已有如此的爱心,他是在用自己摇曳的舞姿、淡雅的芬芳、玲珑的身影去陪伴母亲、抚慰母亲、愉悦母亲。

那么,这个小人儿的爱心又是从哪儿来的呢?细读原诗,不难发现,这爱来源于母亲深厚而宽广的爱,这温馨的母爱从诗中母亲寻找和呼唤孩子时情不自禁流露出的焦急心态一览无余。诗中有两句孩子模仿母亲的话语:A句:“孩子,你在哪里呀?”B句:“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读A句,仿佛看见母亲因寻不见自己的孩子而眉心紧蹙,听见母亲的声音嘶哑而颤抖。读B句,又好像看到母亲找到孩子后佯装生气,作势欲打,转而又被找到孩子的欣喜所取代,瞬间转变为心疼的嗔怪。这些话语,不仅诗中的主人公因常闻此言而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出来,所有的小读者只要享受过深深的母爱,都会有相似的经历和感受,读诗时仿佛从明镜中看到自己和母亲的影子,不禁莞尔。这难道不是人世间最平凡而又最伟大的母爱吗?诗人以浓郁的爱心营构了一个纯美的境界,它令每一位读者都深醉其中。毫无疑问,读罢此诗,凡是母亲都会更加喜爱自己的孩子,凡是孩子都会更加热爱自己的母亲。

“鸦有反哺之孝, 羊知跪乳之恩。”“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母亲爱孩子是人类美丽的天性, 孩子爱母亲也同样是人类美好的品德。泰戈尔的诗之所以打动人心,就在于他以慧眼探知了人间爱的共性,并用纯熟的笔墨绘出了家庭、母爱、童真等所有人类美好和圣洁天性的细微之处,才会让读者从熟悉的情感中联想自己的人生经历,从而享受这种爱的体验,并获得心灵的洗礼。读泰戈尔的诗就是让人心思纯净,情深意迷。

诗作的语言魅力

这首诗的魅力还在于语言清新雅致,用词生动传神。首先表现在诗中描绘的人、景、物具有工笔画的清晰性。如“金色花”“金色花的林荫”“新叶”等词语的运用使色彩鲜明。阳光映射下,花的金色与林中树荫下新叶的绿色冷暖适宜、互为映衬,使我们仿佛看到清亮的天空下,一朵朵金色花抖落满身的尘土,迎着朝阳,尽力地舒展着娇躯,把每一片花瓣儿都悄悄地绽透。这是多么鲜活而旺盛的生命力啊!其次,对一些动词的使用使这首诗具有了音乐般的流畅。“笑嘻嘻”“摇摆”“匿笑”“投”“落”等富有动感的描摹荡漾着无穷的童趣,一个富于幻想、任性率真又天真烂漫的“我”便活生生地跳到了读者的眼前。

根据西方体验美学理论,阅读活动是作家体验与读者体验相融合的一种感流或对话。为了更深入地领会诗意,读者在吟诵时尽可以调动多种感官以发挥想象去品味,去体验。如此,品读此诗时便宛如饮一杯佳酿,纯净甘甜的汁液从口传至心,让你的五脏六腑都那么熨帖舒适。“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读着读着,我们仿佛触摸到花的湿润与柔滑,仿佛嗅到花的清香与女子浴后的芬芳,仿佛看到轻缓地走在林荫路上的母亲那仪态万方的背影以及母亲低声祷告时虔诚的神态,耳畔仿佛传来孩子银铃般的嬉笑声和母亲温婉的责问声。这优美清丽的画面、自然和谐的音韵以及渗透于字里行间的真挚的爱心,也许就是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诗永具艺术魅力的真谛。

诗人的宗教情节

遍观泰戈尔散文诗, 如《孩子的世界》《榕树》《云与波》,会发现一个共性,即诗中那些抒情的小主人公似乎都有些神化。如本文中的“我”随心所欲, 忽花忽人, 就像一个活泼可爱、无所不能的小天使。泰戈尔之所以把这些孩子写得似神非神、 神人合一,并非是他故弄玄虚, 而是与其一直以来深入骨髓的宗教情结有关。泰戈尔从小生活在浓重的宗教氛围中, 接受了宗教文化,“从童年时代起,他(泰戈尔)就模糊地感到宇宙之间存在着一个主宰,它活在一切有生命或者看来似乎没有生命的东西之中,活在人们心中,它也主宰着泰戈尔本人,并使他同万物发生着密切联系”。幼年的泰戈尔在家中廊厅的角落播下了番荔枝的种子,每天都用水浇灌它。想到那么小小的种子竟然会长成一棵树,心里就不由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惊奇和渴望。可是,当番荔枝的种子长出幼苗时,伴随着这颗幼苗茁壮成长的内心惊奇的“幼苗”却不复存在了。泰戈尔感慨万千,“这不是番荔枝种子的过错,而是心灵的过错”。所以,泰戈尔认为只有孩子的内心才是无比纯净圣洁的,拥有神性的光芒。在《云与波》里,孩子可以到云端与曙光和月亮做游戏,也可以踏着波浪唱歌前行。在《榕树》里,孩子可以与池边的蓬头榕树默默对话,交流情感。在泰戈尔看来,孩子就是宇宙万物中的一部分,其生命和自然万物融合在一起,并且在这种融入中,孩子也获得了自然的神性。

《金色花》就是这种宗教情结的突出表现。本诗中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的花, 是受到人们尊敬的花朵。把孩子喻为“金色花”,不仅赞美了孩子金子般的心灵, 也表达了孩子对神圣母爱回报的心愿。因为母亲读的书《罗摩衍那》是圣书,做的是宗教祷告礼仪,母亲的形象也因此变得高大而载满神圣的光辉。面对拥有神圣光环的母亲,孩子将用世上最美好最圣洁的东西―― “金色花”回报母爱,用摇摆的身形、清幽的花香、温柔的影子时刻伴随母亲以表达自己深深的依恋和敬爱。因此,全诗在神圣母爱的沐浴下感化了一个孩子,也教会了孩子拥有一颗感恩之心。这就是构成泰戈尔诗歌中非凡的想象力和扑朔迷离的神秘主义色彩的宗教情结。

第5篇:赞美母亲的诗句范文

《繁星·春水》是冰心奶奶的一部著作,也是她的代表作。这部作品是冰心奶奶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所创作出来的,它是由一首首小诗组成的诗集。

《繁星·春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母爱是万物的源泉,是万物走向光明的动力。母爱是伟大的、崇高的、美好的。正如《繁星·春水》中冰心奶奶所歌颂的: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诗人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把母爱描绘了出来。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们可以躲到巢里;但是当我们难过、委屈、遇到困难时,母亲就会来为我们排解,直至心中的风雨转化为艳阳。母亲总会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母爱的能量是无可比拟的,母爱可以融化冰山,燃起烈火,抚平伤痕。与母爱紧密相连的,便是童真:婴儿,是伟大的诗人,在不完全的言语中,吐出最完全的诗句。婴儿不会说话,但这并不代表他无知。婴儿的童真童趣,与他的未来,将会是最美好的诗篇。充满童真的灵魂是高尚的、美妙的。二是对大自然的赞颂。人类与自然是一体的,人类创造于自然,属于自然: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孩, 卧在宇宙的摇篮里。如果没有了自然,也就不会有人类的存在。因此,我们要赞颂自然,保护自然。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首小诗中,冰心奶奶生动形象地把成功比作花,把起步阶段比作花的芽儿,把奋斗的辛劳比作泪泉,把自我牺牲比作血雨。它告诉我们,成功的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艰难险阻、辛劳困惑,要想成功,就必须经得起这些考验。

第6篇:赞美母亲的诗句范文

一、从内容看,第一节是朗诵词,是全诗的序曲部分。主体部分一开始便展示了主人公登高纵目的形象。这样开头,既借以起兴,又为全篇壮阔、热烈和深沉的意境确立了基调。这一段中,诗人以大全景式的画面描绘了黄河的雄姿。一个领字“望”,有俯瞰之势,雄浑而辽阔。诗人不是静止地描绘黄河的景观,而是从大处落笔,巧妙地运用隐喻手法,以“奔向”“掀起”“结成”“劈成”几个响亮有力的词,一气贯通,将黄河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的壮观景象作了宏大的描绘,展示了古老黄河的磅礴雄浑,恢弘壮观。这一段对黄河景象各个侧面的描述,为音乐语言的描绘提供了充分想象和抒情的基础。

进入第二段,首句是“啊!黄河!”的赞语,三字一顿,文笔跌宕,道出了无限感慨。从上下段关系看,这一句既承接了前一段内容,又领起下文,并推进一步,由前一段的赞叹激起感叹。诗人一往情深,以驰骋的想象,缅怀了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演绎!

深沉的感叹,概括的点染。第二人称“你”的出现,更添亲近自然之感。从内涵上看,更是深入底蕴,揭示了黄河的伟大所在。一切理语皆情语。这些词句昭示我们:伟大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从来都是坚强不屈的,有着与敌人血战到底、夺取最后胜利的英雄气概。黄河,母亲河,便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啊,黄河!你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惟其伟大而崇高,更加昂扬而高亢。

诗人于热烈的赞颂中,完成了对黄河的英雄形象的展示。这里,由黄河的雄姿,追溯祖国的文化,由对景物的铺写,进入到对民族精神的颂扬,艺术构思向前发展了,语调笔锋也发生了转折。这正体现了歌词艺术的流贯和变化两大特性。流贯使主题单一、纯清;变化,则使内容丰富、生动。

第三段,“啊!黄河!”的赞语第三次出现,是歌者心潮的激烈迸发。从作用上看,将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形成和谐、工巧但又纵横有力的结构美。接下来,歌词照应第一段总写全景,再现了黄河的雄姿,同时,化实为虚,使母亲河的深厚、博大的情怀得到升华。这是无限深情的臂膀,这是无限温暖的胸怀,与前段“摇篮”的比喻相呼应,母亲的形象美感大大增强,诗人的感情在母亲形象的激励下达到顶点,禁不住以呼告的方式,表达出我们要做无愧于黄河的儿女,要像黄河那样伟大坚强,要具有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念。

黄河巨人的形象,以其豪壮的气魄和不可阻挡的力量,激励着中华儿女勇往直前。《黄河颂》这篇作品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它深刻表现了当时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高涨的抗日情绪,表现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时代精神。

第7篇:赞美母亲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 伊丽莎白·亚历山大 《赞美这一天》 赞歌

一、引言

非裔美国女诗人伊丽莎白·亚历山大(Elizabeth Alexander,1962年—)1962年出生于纽约哈勒姆,在华盛顿长大,1984年获得耶鲁大学学士学位,后在波士顿大学主攻诗歌,1987年获硕士学位,1992年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亚历山大返回耶鲁大学教授非裔美国学和英语,现为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高级研究员。伊丽莎白·亚历山大首次进入大众视野是在2009年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的就职典礼上。那一天,亚历山大应邀诵读为这一时刻特别创作的应景诗《赞美这一天》(Praise Song for the Day),赢得世人瞩目。在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裔总统奥巴马的就职典礼上,由非裔女诗人献诗自然意义非凡。亚历山大是第三位在总统就职典礼上诵诗的诗人,在此之前,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年—1963年)曾于1961年约翰·肯尼迪总统就职典礼上诵诗,玛雅·安杰罗(Maya Angelou,1928年—)和米勒·威廉斯(Miller Williams,1930年—)分别在比尔·克林顿总统1993年和1997年两次就职典礼上诵诗。这几位诗人都在美国诗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声名赫赫的伊丽莎白·亚历山大将受到同时代和后来学者、诗人的关注。

二、《赞美这一天》的平凡与不凡

《赞美这一天》全诗简短有序,共分为十四部分,其中的十个部分均只包括一句话。整首诗文辞朴实精炼,读起来平易亲切,恰如朋友间的娓娓道来,或是邻里们的畅所欲言。

诗中谈到社会中各行各业工作的人们,是一首普通劳动人民的赞歌。诗中有缝补衣物的工人,有修补轮胎的工人,有打击油鼓的人,有修建公路的人,有建筑桥梁的人,有拾棉花和割莴苣的人,还有高楼大厦的建筑工人及里面的清洁工人等。如此,不禁让读者联想到另一位美国诗人——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年—1892年)。《我听见美利坚在歌唱》(I Hear American Singing)一诗收录在《草叶集》中,诗中不吝陈词,歌颂辛勤工作在美国各个普通岗位上的平凡劳动人民:

I hear American singing,the varied carols I hear:

Those mechanics,each one singing his,as it should be blithe and strong,

The carpenter singing his as he measures his plank or beam,

The mason singing his as he makes ready for work,or leaves off work ...

我听见美利坚在歌唱,我听见各种不同的欢歌:

机工在欢歌,各自唱着自己的歌,歌声快乐而高亢,

石工在准备上工或歇工时唱着他的歌……

(赵萝蕤译)[1]98-99

接着诗人依次描述了“船夫”(the boatman)、“水手”(the deckhand)、“鞋匠”(the shoemaker)、“帽匠”(the hatter)、“伐木工”(the wood-cutter)、“农家子”(the ploughboy)、“母亲”(the mother)、“年轻的妻子”(the young wife)和“少女”(the girl)等众多劳动人民勤奋劳动、愉快创业的繁荣景象。

由此看来,亚历山大的《赞美这一天》与惠特曼的《我听见美利坚在歌唱》都匠心独具地赞唱平凡劳动者对社会进步的贡献。惠特曼的诗风自不必说,向来洒脱不拘、气势磅礴,诵读起来铿锵有力、节奏感强;虽是自由诗体,诗行参差,不求押韵,但节拍的起伏可以在大声诵读中清晰感受到。惠特曼排山倒海式的长句和列举使得主题鲜明突出,与之相比,亚历山大的《赞美这一天》更显得宁谧安静,细水长流。这里不是铿锵的重金属,而是绵柔的小夜曲。现在读者能有幸通过网络视频观赏到亚历山大初次诵读这首诗时的风姿,领略到诗人自己朗诵这首诗时的风采。诗人用平稳有序的语气诵读,不卑不亢、优雅大方。

在《赞美这一天》中,诗人引入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以及“在等公共汽车”的母子,诸如此类,恰似一张社会缩略图,平凡而贴近生活,读时让人心生踏实、亲切之感。诗人指出:“许多人为了今天而献身”(many have died for this day),因此要“歌颂把我们带到这里来的死者的名字”(sing the names of the dead who brought us here)[2]。的确,“这一天”来之不易,这一天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裔总统宣誓就职的日子。此前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中赞颂先辈们的创业精神,他说这些实干家、创造者中,有一些人名留青史(some celebrated),但更多的人默默无闻地工作着(but more often men and women obscure in their labor)。亚历山大特为此次庆典作的这首应景诗与之前后呼应,相得益彰。

《赞美这一天》的收尾部分提到了几种人的生活态度,有的人“爱你的邻居如同爱你自己”(“Love thy neighbor as thy self”),有的人“首先不做伤害人的事”(“first do no harm”),有的人“不取你多余的东西”(“take no more than you need”)[2]。诗人呼吁构建和谐友爱的社会,诗人认为“最强大的词语就是爱”(what if the mightiest word is love),诗人认为只有超越婚姻、孝顺、民族的爱才能引领人们到达充满光明的未来。女诗人用晓畅雅致且亲切乐观的态度吟诵着平凡生活中充满爱意、和谐的点点滴滴,赞美着普通男女辛勤编织幸福生活时的分分秒秒。这一天来之不易,这一天是多少代父辈积累而来的财富,在光华四射的今天,一切成就皆有可能造就,诗人语言:“任何事情都可以造就得出来,任何语句都可以开始说出来”(anything can be made,any sentence begun)。

三、结语

在《赞美这一天》中,诗人伊丽莎白·亚历山大将平凡生活的点滴细节引入诗歌创作中,风格朴实低调而又清新真挚。在诗人追忆往昔、赞美当下、憧憬未来的视角转换中,读者犹如品着一杯幽香淡雅的茶,余味无穷。与此同时,诗人构建了连通古今的桥梁,在诗歌问世时有限的那一天,也铺开了品评历史、展望未来的大舞台。在奥巴马总统就职典礼的盛大场合,亚历山大敢于将日常生活的平凡瞬间融入记录这一历史时刻的诗歌当中。踏实苦干的平凡劳动者贡献着飞速发展新社会的不凡,质朴典雅的女诗人也诠释着诗歌艺术的卓著。《赞美这一天》体现了平凡生活对美国民主进步的不可低估的影响,也表达了诗人对走向光明未来的信心。

参考文献:

[1]蒋洪新.英美诗歌选读[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8篇:赞美母亲的诗句范文

【案例】《“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文中的母亲父亲对“我”的这首诗分别是怎么评价的?

生:母亲说“精彩极了”,父亲说“糟糕透了”。

师:对同一首诗,父亲母亲竟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评价,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母亲很疼爱“我”。

生:父亲对“我”要求很严格。

师:母亲赞扬“我”的目的是什么?父亲批评的目的呢?

生:母亲赞扬“我”的诗是为了鼓励“我”。父亲批评“我”是不让我骄傲。

师:对呀,不管是赞扬还是批评,都是源于对我的爱。

【策略】“为什么对同一首诗父亲与母亲的评价会截然不同?”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三次对话。第一次对话,研读描写母亲、父亲评价的有关语句,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学生说读出了母亲的惊喜及对“我”的赞扬,感受到了父亲的严厉。第二次对话,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学生体会出母亲的赞扬其实是对“我”的鼓励,也体会到父亲的严厉是为了让“我”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骄傲自大。因为“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书写,“急不可待地等候父亲的夸奖”等语句以显示出了“我”骄傲和得意,此时学生的认识有了提高。第三次对话:“现在你对父母亲的评价有什么想说的吗?”通过讨论,学生透过词句表面看到事情的实质,明白了父亲母亲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其实都是源于对“我”的深深的爱。

现象二:偏离文本―――对话离谱、牵强

【案例描述】一位教师教学《翠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在学完课文后,用投影出示一张图片:一只翠鸟站在苇杆上。

师:你们看,这只翠鸟怎么啦?(生沉默)

师:它在流泪!大家想想,它为什么流泪?

生:有猎人在打它。

生:它的家园被人毁掉了。

师: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我们不要打鸟。

生:我们要给翠鸟做窝。

【策略】以上案例,学生是被教师牵着走的,一步一步地接近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答案。学生成了课堂的陪衬,牵强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对话应该是训练学生表达,反馈学生对文本解读的一种形式,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老师要摒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文中寻美点、找美句,把课堂对话曲解成一种寻章摘句的做法;摒弃追求表面的排场与热闹、喧嚣与沸腾,搞形式、闹花架子的做法;更要摒弃通过夸夸其谈的对话,表决心喊口号,把语文课上成其他课程的做法,要让阅读课中的对话实实在在姓“语”。

现象三:超越文本――偏离价值观的对话

【案例】《晏子使楚》教学片段:

师:学了《晏子使楚》,你们对两个主人公有什么评价?

生:楚王自恃国力强盛,三次侮辱晏子,是个以强欺弱的国君。

生: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晏子三次反驳楚王,使楚王很没面子,但是楚王都没有发怒,我认为楚王是一个宽宏大量的国君。

生:楚国很强盛,楚王完全可以杀了晏子,但楚王没有这样做,说明了楚王是珍惜人才的。

【策略】在案例中,学生的回答虽然角度比较独特,充分体现了个性阅读倾向,但背离了教材的价值取向。对待这样的独特体验,简单的肯定与否定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此,我们在肯定学生的创意的同时,应该给学生以引导,让学生正确认识楚王,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可以先来一个诘问:“楚王没有惩治甚至杀了晏子,是因为楚王宽宏大量珍惜人才吗?”再来一个迂回:“老师发现整个事件中,几次写到了楚王的笑,请细细地去品味楚王的笑,也许大家会对楚王有更深的理解。”然后,在学生重新感知文本后,教师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楚王从冷笑发起挑衅,到尴尬无奈的赔笑,到最后不敢不尊重晏子,不但不是宽宏大量与珍惜人才,反而是一种自作聪明的表现。

现象四:对话中教师主导作用丢失

【案例】《槐乡五月》教学片段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槐乡五月》,文章写得很美,大家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读完后我们交流,你读懂了什么?(生读,师巡视)

师:现在我们交流。先说说你喜欢哪一段,然后把你喜欢的读那一段出来。读好了就说明你对这段课文理解了。

生:我喜欢课文第1自然段,因为它写出了槐花的美。

师:他朗读得真好!还有谁也喜欢这一段?一起站起来读。(读完后)下面请全班同学一起来读这一部分。

师:下面继续交流其他段落。

【策略】为了实施新课程的理念,有些教师很怕讲,忌讳讲,能少讲则少讲。尽量让学生讲,让学生读,因为他们认为,讲多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讲多了就是“填鸭式”,讲多了就是“越俎代庖”。于是课堂上,教师退居二线,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读完后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课堂成了典型的放羊式。课堂上一味地让学生读,一遍两遍三遍,没有读书要求,没有读后评价,更没有读书过程的指导,以为只要学生读通了就是读懂了。针对学生的自读自悟,教师缺少更深层次的点拨引导和在情感体验上的拨云见日。

第9篇:赞美母亲的诗句范文

只有他除外。每天开车归家,他刻意将车速调慢,快到大门口时,他习惯性地降下车窗,对着岗亭里的老头打了一声招呼:“老王好!”,然后顺手递上一支烟。“李总好!”老王接过烟,便赶忙升起横杠,两人相视一笑。这是他们多年的打招呼的方式,习惯而自然。不同的是,今天老王接过烟后,接着连声感谢道:“上次谢谢您帮忙啊!真的谢谢您,谢谢您!”

“你帮了他什么忙啊?”身旁妻子不解地问。

“上个月他被车碰了,车主不愿出全部医疗费,我帮他讨回了公道。”李总轻描淡写地说。“用得着这样吗?一个乡下守门的老头,他又没帮过你什么忙。”

“你啊,要懂得眼中有人的道理,‘以人为本’是我们公司的理念,正是这一理念才使我们公司才发展这么快。”

车继续缓缓前行。

“儿子,那是什么树?”父亲指着车外一棵柳树问道。

“杨树。”儿子说。

“是柳树呢。”母亲笑着说,“能不能背下妈妈教你背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儿子背得滚瓜烂熟。

“真不错。”母亲乐了。

“爸爸,妈妈,好漂亮的梅花!快看!”儿子看着车外红彤彤的一片兴奋地喊起来。

“呵呵,傻瓜,那是桃花,不是梅花。梅花是淡黄色或白色的。”爸爸说。

“快下车看看,快下车看看,从没见过这么漂亮的桃花。”儿子嚷道。

“别看了,你还有一大堆作业没做。”母亲催促着。

“让他欣赏一下春天的美景,孩子连杨树和柳树、梅花和桃花都分不清了,只知道做那些没完没了的作业。”父亲为儿子辩护道,顺手拿下相机,停车打开了车门说,“一起照张相,好久没一起照相了。”

“你什么都宠着他。”拗不过父子俩,母亲只好一起下车走到桃花前。

“真美!”三人异口同声地称赞。

“先给爸爸妈妈照张合影。”儿子抢过相机推了推脸上厚厚的眼镜,趁着父母还没注意,就“咔嚓”一声按下了快门。

“人面桃花相映红。”儿子脱口而出。

“我们的儿子快成诗人了,呵呵。”母亲乐呵呵地称赞。

“爸,这株美人蕉倒了。”儿子突然发现身边的一株美人蕉倒在地上,“我去弄点泥将它扶起来。”

“脏死了,别去。”母亲连忙阻止。

“让他去,现在的孩子太不亲近土地了,连泥土的气味是什么都不知道。”父亲说。

儿子兴致勃勃地从傍边挖来点泥巴,用雪白稚嫩的小手将美人蕉轻轻地扶起。旁边的父母也忍不住地弯下腰加入了儿子的行动……

“老师这周要求你们背了一句什么格言?”母亲在车上一边用卫生纸帮儿子擦去手上的泥巴,一边问儿子。

“黑发——不知——勤学早,老来——方悔——读书迟。”儿子摇头摆脑,背得韵味十足地。

“爸爸这周也要你背一句。”父亲回过头若有所悟地说。

“哪句呀?”

“脚下有地,头顶有天,眼中有人。”

“爸爸,什么意思呀?”儿子有些不解。

“先背下,长大后你会明白的。”父亲回答说。

车继续缓缓地前行,一路春风,花红草绿,满眼春意浓,这醉人的春色哦。

点评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