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脏病急救范文

心脏病急救精选(九篇)

心脏病急救

第1篇:心脏病急救范文

【关键词】危重心脏病救治 强化护理 合理用药

心脏病有着病程长、并发症多以及急性期紧急的特点,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在临床救治的过程当中需要对其进行密切的病情观察以及护理。而危重心脏病尤其需要增加护理的投入,提高护理质量。我院于2009年~2011年6月收治170例危重心脏病患者,经过合理的救治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2011年6月收治的危重心脏病患者1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强化护理组各85例。170例患者中男94例,女76例,年龄52~79岁,平均年龄65.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病情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术后入ICU监护,根据体外护理常规护理;护理组增加护理人员数,加强基础护理,强化药物护理,并且合理使用抗菌素,3d后再根据患者的药敏结果加用或者改用其它种类的抗生素以对症处理[1]。

2 护理

危重心脏病围急性期救治的护理期间,在护理人员首先要做好基础护理工作,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年老体弱或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护士应加强口腔护理(tid+prn),使用口泰漱口水,保持口腔的湿润和清洁,防止感染;保证采取正确的体位,既减少VAP的发生,使患者舒适,又降低褥疮的发生率。护士协助患者进行翻身至少Q2H,在易受压部位垫软枕、气垫等。发现皮肤问题及时选择不同药物干预和处理(根据科室压疮护理指南);观察体温的变化,使用相应的抗生素治疗;不能进食患者每日补充能量57kcal/kg ,并根据CVP、皮肤弹性等适当补充液体。可进食者鼓励多进食一些高维生素、高蛋白质以及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增强他们的抵抗力[2];危重心脏患者心功能好坏、对全身灌注是否充足可以通过肾脏灌注反映出来。充足的尿量反映肾脏的灌注充足。尿量维持在>2ml/(kg.h),若

加强护理组护士人员较充足,有更多的时间耐心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鼓励患者讲出对疾病及今后生活的担忧。加强护理组护士鼓励家属参与和配合,促进治疗护理工作积极的开展。

3 结果

经过护理之后对照组85例患者中满意26例,基本满意29例,不满意35例,满意率为64.71%;加强护理组85例患者中满意57例,基本满意24例,不满意4例,满意率为96.29 %,护理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患者满意度调查表n(%)

4 讨论

危重心脏病患者在急性期救治期间的心理状况往往比较低落,尤其是当患者的病情反复发作时心理问题更为突出,有时甚至出现患者悲观绝望而拒绝治疗的现象。因此,在危重心脏病患者急性期救治期间,护理人员除了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基础护理之外,还应当根据患者的个人状况加以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避免患者遭受各种精神刺激。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态度要热情细心,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每天要多进行病房的巡回工作,鼓励他们树立康复的信心,主动配合临床治疗以及护理工作,加速康复的进度。

家属的参与:由于发病突然、费用高、致残率和死亡率很高。家属对疾病了解不足,难以接受突如其来的打击,表现出紧张,焦虑和恐惧。所以加强组护士做到主动与家属交流,有利于解除家属的焦虑、恐惧心理,积极参与到诊疗计划中。

护理人员要遵医嘱用药并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密切注意危重心脏病患者在用药前后的变化,在急性期救治期间要尽量避免使用镇静以及安眠类药物。护理人员应当督促患者使用利尿剂,严密观察患者在用药后的病情改变,并且利尿剂要尽可能在白天用药以免患者因为排尿而影响睡眠,不利于控制心衰。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严密监测患者的心律、心率以及心电图的变化,当患者的脉搏小于60次/min或者出现节律不规则等情况时应当暂停用药并迅速通知医生[3]。护理人员在使用血管扩张剂时要密切注意患者的心率变化以及血氧分压,除此之外在使用广谱抗菌药时还应当避免患者出现继发真菌感染。

总而言之,我院危重心脏病患者围急性期救治期间护理在落实基础护理工作的基础上增加护理人员数量,提高护理素质,加强心理护理以及药物护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应当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钱月琴.心脏病患者急性期的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2):14-15.

第2篇:心脏病急救范文

关键词:心脏外伤;心脏压塞;诊断;手术

中图分类号:R654.2 R256.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12-1267-02

心脏外伤是最危急的外科情况之一,病人常在极短的时间内死于失血性休克或心脏压塞,早期诊断和及时果断地手术治疗是救治的关键。2002年5月―2007年5月,我院共收治了14例心脏外伤病人,除2例死亡外,其余均抢救成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例病人,男13例,女1例,年龄(18~65)岁。伤后就诊时间15min至3h,表现为失血性休克9例,急性心包填塞7例,其中3例发生心脏骤停。开放性心脏外伤11例,均为锐器刺伤;闭合性心脏外伤3例,其中挤压伤1例,医源性损伤(心脏介入治疗、心包穿刺)2例。心脏伤口长(0.5~3.0)ml。损伤部位:右心室7例,左心室3例,左、右心房各2例。合并损伤:肋骨骨折8例,肺刺伤5例,血气胸6例,腹内脏器损伤3例。

1.2 方法 全部病人急诊手术治疗,受伤至手术时间30min至6h。其中3例在急诊室进行,其余送手术室手术。12例采用伤侧前外侧切口,2例采用正中切口,其中1例采用体外循环。术中发现心包积血(50~350)mL,胸腔内积血(100~3000)mL。心室裂伤用4-0Prolene带垫片双头褥式缝合,左心耳破裂用心耳钳钳夹后结扎,心房裂伤用4-0Pmleaae线直接缝合。合并损伤均同期手术处理。

2 结 果

本组14例病人中,3例心脏骤停病人行急诊室剖胸术(ERT),抢救成功2例,死亡1例,11例于手术室中行开胸手术,抢救成功10例,死亡1例,总救治成功率85.71%,病死率14.29%。死亡原因:1例为刀刺伤致左室破裂,失血时间较长,失血性休克死亡;另1例为高龄病人射频消融术后,心肌灼伤面积较大,且合并主动脉关闭不全。建立体外循环修补破口后,反流致左室高压,膨胀明显,无法脱机。

3 讨 论

心脏外伤是最危急的外科情况之一,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失血性休克和心脏压塞两种类型,但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同时存在而以一种表现为主。若伤后血液流入胸腔或流出体外,主要表现为失血性休克,大部分病人在入院前死亡。能接受治疗的病人,多数以心脏压塞表现为主,心包伤口相对较小。心脏压塞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心脏受压影响血液回流,使心排血量降低;另一方面,它能阻止血液流出心脏,避免继续失血,使病人有机会得到救治,因此出现心脏压塞病人的生存率显著高于未出现心脏压塞者。

开放性心脏外伤病人多在胸前、背部或剑突下心脏投影区有锐器刺伤伤口,结合心脏压塞或休克的临床征象,不难做出诊断。特别强调的是胸、背部或剑突下伤口的位置、深度和伤道方向的探查,对心脏外伤的诊断有很大帮助。尤其是对濒死的疑似心脏外伤病人,手指伤道探查是最简单快捷而有效的初步诊断手段,如临床上有失血或心脏压塞表现,手指探查确定伤道进入胸腔,则具备了剖胸探查的基本指证。本组有5例病人,手指伤道探查结果是急诊剖胸的主要依据。闭合性心脏外伤,临床上比较少见,但在其死亡病例尸检中,可高达64%,说明临床上存在一定数量的漏诊、误诊。原因可能是闭合性心脏外伤多由较力引起,常合并严重的颅脑、腹部外伤,易掩盖心脏损伤表现,而且心脏压塞典型的三联征仅见于35%~45%的病人,使心脏外伤被,临床医生忽视。急诊超声检查能迅速、准确、特异地发现心脏压塞、血胸、心脏或大血管损伤、纵隔血肿甚至肋骨骨折,其敏感性为97.5%,高于胸部X线的92.5%,平均检查时间为1.30min,快于X线的14.18min,故急诊心脏超声成为重症胸外伤的常规检查。本组3例闭合性心脏外伤均由超声确诊。心包穿刺对心脏损伤的诊断及急救的意义评价,文献有不同意见。由于心包腔内快速出血形成血凝块可能影响诊断及引流效果,另外心包穿刺可能打破心包压塞与低血压之间暂时的稳定关系,故认为心包穿刺并不可取。本组病例中无一例为诊断行心包穿刺。

对确诊或高度怀疑心脏破裂者必须立即手术探查,这是挽救病人生命的重要措施。对于刚抵达诊室生命体征即消失的病人,不应轻易放弃抢救,ERT是其生存的唯一希望。1981年Ivatury提倡,穿透性心脏伤只要转运途中尚有生命体征的病人,即应积极地施行ERT,其对濒死者的抢救成功率可达到30%~40%。Aiham等认为,对生命体征不稳定者,施行ERT的生存率可达50%。本组3例心脏停跳病人实施ERT,抢救成功2例。应强调的是急诊科医师必须学会紧急开胸手术的技能,即使没有胸外科医生在场,也应该施行开胸术,做心包减压,恢复心跳,再交给胸外科医师进一步处理。对于失血性休克者应在快速补充血容量的同时紧急开胸,不必强调血压恢复正常。

抢救手术最佳人路是根据胸壁伤口的位置采用伤侧前外侧第4肋间切口开胸,这一切口开胸快,便于直接暴露心脏的破裂口,还可以根据术中情况变化适当延长切口,甚至横断胸骨向对侧延长切口,有助于同期处理其他脏器损伤。若估计病情严重或闭合性损伤难以判断损伤部位,则宜用胸骨正中切口,同时准备体外循环设备,必要时在心肺转流下修补。本组12例采用左或右胸前外侧第4肋间切口,2例采用正中切口,其中1例采用体外循环。切开心包解除心脏压迫后,心脏伤口可能大出血,应用手指压迫心脏裂口止血,用带垫片无损伤缝线缝合心脏裂口。缝合应保持较大的深度和跨度,结扎用力适度,既能保证止血,又不至于撕裂心肌组织。如裂伤临近冠状动脉,应在血管下‘潜行缝合,防止损伤冠状动脉。心底部或心脏后壁伤口修补困难者,应在体外循环辅助下修补。如心脏破口修补后能触及震颤,应警惕心内结构损伤的可能,可行心脏表面超声检查以明确有无室间隔穿孔或膜损伤。

第3篇:心脏病急救范文

[关键词] 珠三角地区;院前;心源性心脏骤停;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 R541.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7)09-163-04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236 out-of-hospital cardiogenic sudden cardiac arrest patients in town

JIANG Chunfa1 LIU Yuanshan2,3 LIU Gang1 HUANG Zitong2,3 YU Tao2,3

ZHANG Xinbin1 HUANG Chunyan1 WU Yuanhui1

1.Department of Emergency,Houjie Hospital,Dongguan 523945,China;2.Institute of 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120,China;3.Department of Emergency,Sun Yat-sen Memorial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12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ethods to improve the ROSC rat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236 out-of-hospital cardiogenic sudden cardiac arrest patients from January 2013 to June 2016 in Houjie Hospital were gathered.Age,sex,household register,the time and place of onset,the way to hospital and the effect of treatment of the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he mean age of the patients was (50.4±15),male/female proportion was 4/1,the immigrants/residences was 1.84/1.The maximum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 was in January,from 8am to 10am. 61.4% happened on patients’ living places,62.7% were delivered by the ambulances.The ROSC rate in this study was 22.03%. Compared to the NROSC group,the ROSC rates of patients with witnesses called the EMSS and patients sent to the hospital by the first witnesses were much higher,it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Pearl River delta;Out-of-hospital;Cardiogenic sudden cardiac arrest;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心K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心源性是其主要的病因,如果抢救不及时或抢救失败会发展成心脏性猝死[1]。在我国,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仍低于2%[2],据最新统计,北京大城市的院外心脏骤停的出院生存率仅为1.3%[3]。对于医疗水平和环境相对落后的城镇来说,心脏骤停的抢救将更为艰难。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东莞市厚街医院从2013年1月~2016年12月急诊科接诊的236例心源性心

脏骤停患者的数据,探讨珠三角地区城镇心源性心脏骤停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提高复苏成功率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来源为广东省东莞市厚街医院急诊科从2013年1月~2016年12月接诊的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东莞市厚街镇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东岸,穗深港经济走廊的中段,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厚街镇的户籍人口为9.5万人,外来常住人口为40多万人,是珠三角地区重要的代表性城镇。厚街医院是该城镇唯一的三级甲等医院,

是中国心肺复苏联盟单位,其急诊科是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临床研究基地,是厚街镇主要的心脏骤停患者救治点。

1.2 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入选标准、方法

1.2.1 入选标准 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料的急性症状出现后1h内的心脏骤停,以前可有或无心脏病史;排除标准包括:(1)已有其他明确证据的心脏骤停患者,如创伤、中毒、脑卒中、电击、淹溺等;(2)患有已知的终末期疾病,如晚期癌症、尿毒症、其他特定疾病等;(3)小于18岁者。

1.2.2 入选方法 病例必需是经过东莞市厚街医院急诊科救治的心脏骤停患者,有完整的本研究指标记录资料;对于所有心脏骤停患者,根据原始记录、急救医师回访患者家属或目击者,明确是否属于心源性心脏骤停,对不能回访的患者,则主要根据既往史、现病史以及症状开始到意识丧失的时间进行综合判断。

1.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参照Utstein模式 [4],将患者资料整理后对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年龄、年龄分布、发病地点、有目击者并启动院前急救系统(EMSS)、目击者CPR、发病时间、月份和患者到院方式等。另将符合本研究标准的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分为复苏成功组(ROSC组)和复苏失败组(NROSC组),对比分析城镇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相关指标是否存在统计学的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先分析检验变量是否为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珠三角地^城镇心源性心脏骤停的发病日时间和月份分布

本研究对东莞市厚街镇236例心源性心脏骤停的发病日时间和月份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日时间以8:00~10:00最多(见图1),发病月份以1月份最多(见图2)。

2.2 珠三角地区城镇心源性心脏骤停一般资料对比分析

本次研究入选的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共236例,其中男189例,女47例,男女比例为4:1;年龄18~82岁,平均(50.4±15)岁;其中外地户籍153例,占64.8%,本地户籍83例,占35.2%;由“120”救护车接回148例,占62.7%,由最初发现者送院88例,占37.3%;在居住地(家庭、员工宿舍、出租房)发病者145例,占61.4%,在公共场所发病者91例,占38.6%。ROSC组和NROSC组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年龄分布、发病地点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性别的对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珠三角地区城镇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效果

236例病例中,经过抢救后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的有52例,抢救成功率为22.033%。ROSC组和NROSC组急救情况的对比分析中,有目击者并启动EMSS和患者到院方式的对比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根据2015年AHA心肺复苏指南[5],院外心脏骤停抢救生存链的五个环节,其中立即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EMSS和高质量胸外按压在前两位,可见完整的院前急救系统和高质量心肺复苏的重要性。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国内大城市,城镇的院前急救系统较为落后、不完善,并且鲜有报道。本研究所在的东莞市厚街镇,地处我国南方珠三角重要位置,常驻与流动人口大,在疾病的流行病学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研究对南方珠三角地区城镇的心源性心脏骤停发病的日时间和月份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其发病时间从凌晨2:00开始逐渐上升,在8:00~10:00达到最高峰,然后保持下降趋势,在20:00~22:00的时候再次上升出现一个高峰。这种分布特点和此前我国全国大中城市的研究有所不同,其报道8:00~10:00到最高峰后将一直保持下降趋势[6],其原因可能为珠三角城镇外来人口众多,且绝大多数在工厂流水线上工作,很多工厂长期存在加班加点的情况,疲劳易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此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酗酒也是诱发因素之一。从月份分布来看以1、2和8月发病最多,也与同一个研究所报道的2月后呈逐渐下降趋势[6]不同,考虑与工厂年前突击加班、冬末春初是心血管疾病高发季节等有关。另外,珠三角处于南方地区,8月天气炎热,人们工作环境较差,降温设施欠缺,出汗多,加上补水意识差,脱水也易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甚至心脏骤停。

在一般资料方面,患者发病总体年龄在50岁左右,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与文献报道的,男性对于女性而言,心脏骤停的发生率更高是相符的[7],可能是因为50岁左右的男性一般是家庭的“顶梁柱”,工作、精神压力大,应酬多,生活节奏快,不良生活习惯较多,不重视身体健康,长期处于疲劳期;在ROSC患者的对比分析中,47例女性患者复苏成功17例,成功率36.2%,189例男性患者复苏成功35例,复苏成功率18.5%,女性患者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女性心源性心脏骤停发病率低,但复苏成功率高,主要是工作生活压力较小、抽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性少、生活自律性较男性强;另外,与女性的生理特征有关,女性绝经前受到雌激素的保护而不易患冠心病[8],而在青年与中年人群中,男性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危险是女性的4~7倍,可能与雌激素有生理性预防猝死的保护作用有关[9]。我国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男性心脏性猝死的年发病率为10.5/10万,女性为3.6/10万,男性高出3倍[10],与本次研究男女比例为4:1相近。患者中本地户籍占35%,外地户籍占65%,与珠三角城镇外来人口比本地人口多,而本地人工作、生活较为舒适的情况相符。236例患者中呼叫“120”救护车接回者148例,占62.7%,另外的相当一部分患者是由最初发现者送院,考虑为城镇范围不大,且大多有车辆可作运载工具,民众认为自行送院比较方便,另外与民众对于急危重症呼叫“120”的急救意识不强也有关。

本研究的院外心源性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是22.03%,较之前报道的北京城市地区的5%[3]要高,原因可能是北京所报道的是多中心研究,样本基数较多,样本纳入要求较高。本研究城镇范围较小,抢救半径小,厚街医院为该镇区主要心肺复苏急救中心,接诊心脏骤停患者较多,有好的抢救团队和经验有一定关系。但与亚洲发达国家日本、韩国[11-12]和欧美发达国家[13-14]比较,仍需要改进。在急救情况方面,有目击者启动EMSS和由最初发现者送院的患者ROSC明显要高,这与患者能第一时间获得急救系统的救治有很大关系。此外目击者采取CPR措施与近期英国所报道的55.2%[15]相比,仍处于较落后水平。

综上所述,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惯、社会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心源性心脏骤停流行病学情况将有所差别,掌握本地区急救患者的流行病W特征,对于强化急救措施有着重要意义。珠三角城镇心源性心脏骤停的救治有一定成效,但院前急救仍不系统,群众急救意识仍落后,其中的关键是院前急救系统EMSS的进一步完善和在群众中大力普及心肺复苏技术和院前急救知识。

[参考文献]

[1] 孙宝贵,张治.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2):155-157.

[2] 黄子通.提高我国心肺脑复苏水平的措施与对策[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3):153-154.

[3] Shao F,Li CS,Liang LR,et al.Outcome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s in Beijing,China[J].Resuscitation,2014,85(11):1411-1417.

[4] Chan PS,Mcnally B,Tang F,et al.Recent trends in survival from out-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the United States[J].Circulation,2014,130(21):1876.

[5] Robert W. Neumar,Chair,Michael Shuster,et al.Part 1:Executive Summary 201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Update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2015,132(Suppl 2):S315-S367.

[6] 张在其,骆福添,陈兵,等.我国大中城市院前死亡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附12568例分析[J].新医学,2010,41(11):708-711.

[7] Kim C,Fahrenbruch CE,Cobb LA,et al.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men and women[J].Circulation,2001,104(22):72.

[8] 刘路平,冷彬.对绝经后妇女冠心病雌激素替代治疗的新认识[J].国际老年医学杂志,2001,22(1):3-4.

[9] 贾玉文,张芙蓉.女性急性心肌梗死114例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9,6(5):352-353.

[10] 郭继鸿.中国心脏性猝死现状与防治[J].中国循环杂志,2013,28(5):323-326

[11] Ong M E,Shin S D,De Souza N N,et al.Outcomes fo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s across 7 countries in Asia:The Pan Asian Resuscitation Outcomes Study(PAROS)[J].Resuscitation,2015,96:100C108.

[12] Murakami Y,Iwami T,Kitamura T,et al.Outcomes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by public location in the public access defibrillation era[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14,3(2):1-9.

[13] Atwood C,Eisenberg MS,Herlitz J,et al.Incidence of EMS-treated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Europe[J].Resuscitation,2005,67(1):75C80.

[14] Deasy C,Bray JE,Smith K,et al.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s in young adults in Melbourne,Australia [J].Resuscitation,2011,82(7):830C834.

第4篇:心脏病急救范文

由于各种心脏原因,没有人为或外伤的因素,不可预料的突然死亡,这样的疾病统称为心脏性猝死(SCD)。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ICD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的流行病学调查部分已公布,我国的SCD发病率为41.84/10万,约占总死亡的9.5%。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SCD发生率约为54.4万人/年,美国大约是40万人。本研究旨在提高这种疾病的认识,以加强预防。最终能够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重视,让更多人的健康得到保障。

临床资料

本组57例心脏病事件患者,其中男44例(77%),女13例(23%);年龄10~98岁,平均53.3岁。同期急诊9821次人,急诊死亡252例,心脏病事件57例。急诊死亡率2.57%[1],心脏病事件占急诊死亡人次的22.62%[3]。其中除颤成功12例(21.05%),均为院内患者。院前除颤4例(7.02%),且无1例成功。57例心脏病事件患者中,其中0~20岁4例,20~40岁7例,40~60岁26例,60~80岁16例,>80岁4例。40~60岁发病率最高,为45.61%;其次为60~80岁,约占28.1%;0~20岁及>80岁均为4例(7%);20~40岁占12.28。

结 果

从发病到医护人员开始救治的时间为1~180分钟,平均24.56分钟。其中除上述12例除颤成功的病例一发病就给予除颤治疗外(时间

讨 论

心脏性猝死发生非常突然,心脏病导致猝死的直接过程是:急骤发生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和室颤,此时心脏停止收缩,失去泵血功能,医学上称之为心脏骤停。患者出现脉搏消失,随后意识丧失,呼吸停止。这种疾病一旦发生,患者存活的几率非常小。在国外,存活的几率只有5%~10%,而在我国可能连1%都不到。而致命性室速或室颤发生后20~30秒内迅速地除颤,几乎100%能获得成功,除颤在1~2分钟内实施,生存率约80%~90%,但10分钟后再除颤,生存率低于10%。因此,致命性室速或室颤从倒地到除颤,每延迟1分钟,患者生存的几率就降低7%~10%。心脏复苏首先是心脏除颤。无条件时,使用徒手的心前叩击;有条件时,则使用体外心脏除颤器(AED)。

心脏复苏包括4个相互依赖的环节:早期识别求救、早期基本心肺复苏、早期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需要通过改善社区ECC体系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现在强调要尽早进行电除颤;尽量缩短由胸外按压转到电除颤的时间,这样可以挽救更多的患者。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应出现问题,那一环节最为重要?当然,及时发现紧急情况,并立即开始救治的环节最重要。如果没有人发现、识别病情,立即开始求救的话,患者是不可能生存的。由于快速早期除颤是惟一充分有效的治疗手段(只有除颤才能救治室颤性猝死),故称其为“决定成人心脏性急症患者生存率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培养一支训练有素、人员固定的专业急诊医师队伍是综合性医院的当务之急,也是提高CPR抢救成功率的关键[2]。ILCOR(1997年)和欧洲复苏学会(1998年)的建议报告均指出了早期除颤的重要性。在指定地点安装AEDs,由受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使用,这是提高院前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的关键。我国大中城市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EMSS,但运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到达现场的时间过长(本组57例患者平均到达现场时间24.56分钟),县、区以下区域性EMSS系统尚需完善,我国推广普及应用AED,非医务人员使用AED,还需要政府部门立法支持[3]。

AED操作者包括社区内的人员,PAD(普及公众除颤)的快速反应人员可分为以下三类:①非医务急救人员,如警察、消防员、保安、船员、以及飞机上的服务员等。他们有职责对急性事件做出反应,只要求其掌握CPR技术。在PAD项目中,他们具有使用AEDs的能力。②岗位急救人员,又称工作场所救助人员或公众救助人员。其多为参加PAD项目的人员。由于岗位急救人员每天都在固定场所工作,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们是首先使用AED的人。这种部署可有效缩短社区或工作场所发生心脏骤停后的除颤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③高危人群的救护人员,是指与高危患者同住的家人或朋友。他们参加早期除颤课程的学习,掌握在家人或朋友可能发生心脏性猝死时如何进行CPR并使用AED的方法。以后随着除颤器逐步在社区内安放,还要对社区居民进行培训,使大众都能掌握除颤器的运用知识,以便及时对发生心脏病事件的人进行救治,而不是像现在只是简单的呼救。从而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AEDs的合理放置:50岁以上人口较多的地区需备有AEDs,经常人数超过10000人的地点也应安装AEDs,较理想的方法是总结该区域心脏骤停发病资料,以发病率最高的地点作为放置点。在某一区域建立PAD项目的依据包括:①心脏骤停事件的发生率水平(预计为1次/1000人年);②求救EMS后,急救人员5分钟内无法到达现场;③社区EMS系统内经培训的非专业救护人员,能在收到呼救后5分钟内赶到现场,判断心脏骤停情况,拨打急救电话,并能实施CPR和电除颤。有研究表明,与其他医疗急救措施相比,由现场急救人员使用AED和开展PAD项目比较经济,合理地设计和实行PAD项目,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并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景炳文,蒋礼平,任彩娟,等.5535例急诊死亡病因分析.中国急救医学,1988,8(6):10.

第5篇:心脏病急救范文

【摘要】目的 总结在急诊科行开胸探查治疗心脏外伤患者21例的经验,探讨在急诊科实施开胸探查术的可行性。方法 对21例心脏外伤患者合并意识丧失、失血性休克等危重患者,入急诊科后立即行开胸探查、心包剪开、心脏按压复苏、术后手术室或相关科室继续治疗。结果 21例患者中心脏成功复跳15例,抢救成功率71.4%。结论 心脏外伤患者可以在急诊科尽快开胸探查、止血和复苏。

【关键词】心脏 急诊科 开胸探查

心脏外伤(cardiac trauma)约占胸部伤的2%-4%。平时多为钝性损伤,战伤多为穿透伤[1]。易引起短时间内大量失血致低血容量休克或出血致心脏压塞引起心源性休克,一般病情危重,死亡率高。若观察、处理不及时、不准确,可导致患者迅速死亡。我院于2004年7月-2011年10月收治21例心脏外伤患者并于急诊室开胸手术,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男16例,女5例,年龄18-50岁,平均年龄36岁。从受伤至就诊时间15-60分钟以内12例,60分钟-3小时以内9例:在急诊室内抢救及做术前准备最短10分钟,最长20分钟。

1.2伤情介绍 心脏穿透伤13例,心脏挫伤2例,肋间动脉断裂1例,肺裂伤2例,电击伤3例。6例有合并伤,包括颅脑损伤2例,腹部损伤1例,肾破裂1例。本组有失血性休克1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5例,多器官功能不全2例。

1.3手术治疗 心包剪开并心脏修补13例,肺裂伤修补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开胸心肺复苏,同时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积极抗休克、各科室协同救治。

2 结果

11例痊愈出院:4例心跳骤停,经开胸术心脏按压后,心脏复跳,但因休克时间较长,心脏受损严重,引发多器官衰竭后死亡:6例心脏停搏,经开胸心脏按压后,心脏未复跳死亡。

3 讨论

3.1明确诊断,及早行手术治疗 心脏外伤伤情严重,进展迅速,如不及时救治很容易导致死亡,据统计死亡率高达60-80%[2]。依靠对患者受伤机制、局部查体以及临床经验的综合分析,做出迅速的诊断,由于受急诊室条件及心脏外伤本身所具有的急、危、重等特点所限制,不易过分强调辅助检查,避免延误抢救时机及在搬运过程中发生心跳停搏加重救治难度。本组患者中只有3例行心包穿刺协助诊断,其余均未作进一步检查,直接于急诊室行开胸术。患者取仰卧位,均采用左胸骨旁4、5肋间至腋前线切口,根据受伤情况不同,分别进行心包剪开,心脏修补,肺叶修补。术后在患者病情平稳情况下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或手术室继续由相关科室治疗。本组有6例患者在打开心包后发现心脏停搏,经复苏和心脏修补后始终未复跳,考虑与患者从发病至送往医院时间过长,造成严重失血性休克,心脏停跳难以恢复有关。

3.2积极抗休克治疗,稳定生命体征,缩短术前准备时间 心脏外伤患者绝大多数存在心包填塞、失血性休克,来院后在第一时间进行病情分析做出临床诊断的同时要积极行心电监护,液体复苏、积极抗休克治疗,对存在血气胸的患者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胸腔闭式引流,在稳定伤者生命体征的同时进行手术治疗。

3.3急诊室开胸探查术的优点 (1)急诊室医师为首诊医师,掌握第一手伤者资料,避免了再次询问病史及检查而延误病情。(2)对病情进行初步的准确的判断后可以立即调用急诊室各部门的力量,通力合作,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救治。(3)避免了在搬动或转运患者途中伤情恶化而危及生命。(4)充分利用急诊室各种急救设备和资源,及时治疗早期干预,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3.4急诊室开胸探查术的缺点 (1)手术条件局限,手术环境较手术室有所不足,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风险增大。(2)急诊室无固定麻醉师,患者在意识尚存的情况下行气管插管及开胸探查痛苦较大,无麻醉师配合,手术风险增加。

心脏外伤以其发病迅猛死亡率高的特点,向来是急诊救治工作的难点所在,优化急诊工作流程,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完善急诊室的工作环境,打造出一支真正专业化的急诊抢救队伍,才能使心脏外伤的救治成功率得到提高。

参 考 文 献

第6篇:心脏病急救范文

事情是这样的:郑太太回家后,发现丈夫倒在客厅沙发上,脸色发青。她走上前一摸,发现丈夫手脚冰凉,呼吸困难,立即将他送往医院。经过紧急抢救,郑先生才脱离了危险。原来,郑先生患有心脏病,心律失常。负责抢救的医生事后跟郑太太说:“你要是晚送来一步,我就会给他下病危通知书了。”

心律失常导致心脏骤停

郑先生可谓在鬼门关走了一趟又被拉了回来。导致他被推往鬼门关的原因,是因为心律失常引起了脑血流“断供”。

正常的心脏原本是有规律、有节奏地搏动的,经过有规律的舒张收缩,将带有氧的动脉血输送到大脑及全身。搏动有问题的心脏则跳动不规律,即心律失常。对合唱团来说,如果失去了节奏,合唱就不再是美妙的歌声。对心脏来说,如果失去了节奏,血液泵出就不再正常;如果心律失常得不到及时解决,心脏搏动就由最初的“骚乱”变为最后的“罢工”,即心脏骤停。心脏骤停,顾名思义,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心脏骤停发生后,脑血流突然被中断,10秒左右病人即会出现意识丧失。

心脏骤停常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心脏骤停如何“起死回生”

一般人认为,心脏停止跳动,人就死亡了。是不是这样呢?其实,如果能进行及时的抢救,人也可以“起死回生”。

心脏骤停不是一定会导致心脏性猝死,它只是心脏性猝死的一个直接原因,但不是必然原因。如果抢救及时,是完全可以避免死亡的。是否让生命重新绽放光彩,关键就在于抢救的时间。对心脏病病人的抢救,是一场与死神的赛跑。

当病人发生心脏骤停后,脑血流量急剧减少直至被中断,但是由于刚发生心脏骤停时,脑中尚存少量含氧的血液,所以即使病人已经出现意识丧失,仍可通过刺激呼吸中枢,使病人出现断断续续的呼吸(呈叹息样或短促痉挛性呼吸)。不过,脑内残存的含氧血液能够支撑人体生命的时间很短,心脏骤停发生后,大部分病人将在4~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如果病人能在关键的几分钟内得到正确的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就可以躲过死亡之劫。

专业的急救人员将急救分为四步,简称“4E”,即Early Access(早期识别求救)、Early CPR(早期心肺复苏)、Early Defibrillation(早期电除颤)、Early Advanced Care(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这四步中,有些是我们普通人也可以做到的。其实,只要您愿意伸出援助之手,您就能挽救别人的生命,就能救助您身边倒下的心脏病病人。

第7篇:心脏病急救范文

【摘要】 目的 调查我国大中城市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心脏性猝死病例特点。方法 从我国8个大中城市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死亡数据,就其有完整记录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院前心脏性猝死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返回时间、总时间、急救半径分别为(2.12±1.02)min、(14.10±7.05)min、(24.79±12.08)min、(13.79±6.61)min、(54.80±25.36)min、7.90±3.92(km);②院前心脏性猝死的病例数以第一季度为最多,且最多时间段是8:00~10:00,最少时间段是2:00~4:00;③男性院前心脏性猝死明显多于女性,但年龄明显小于女性;④院前心脏性猝死目击者CPR为4.48%,医护人员现场CPR成功率2.26%。结论 ①心脏性猝死已成为我国大中城市最常见的院前死亡原因;②加强心血管病防治,提高中老年患者的常见急危重症早期识别与院前急救水平以及普及公众CPR对降低死亡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院前急救;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分析

The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patients in pre-hospital sudden cardiac death for our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

ZHANG Zai-qi,LUO Fu-tian,CHEN Bing,et al.

Department of emergency,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Guangzhou 51012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pidemiological information of patients in pre-hospital sudden cardiac death for our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 and probe the patients’ characteristic.Methods The death data in 2008 were exported from the computer databases of 8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 emergency medical centers in our country.The thorough records of death data were conducted to statistical analysis.Results ①The scheduling time,running time,rescue time,returning time,total time and service radius in the sudden cardiac death group were(2.12±1.02),(14.10±7.05),(24.79±12.08),(13.79±6.61),(54.80±25.36)minutes and 7.90±3.92(km)respectively.②The patients’ amount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group was at most in first quarter,and the most time slice of patients’ amount was 8:00~10:00,and the least time slice of patients’ amount was 2:00~4:00.③The sudden cardiac death amount of male patients was more than that of female patients,and its age was less than that of female patients.④The percentage of witness’ CPR was 4.48%,and the success rates of medical care personnel’ CPR was 2.26%.Conclusion ①The sudden cardiac death is the overriding reason of death in our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②It is very important to cut the death rate of the middle-old age patients by strengthening prevention and cur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discerning the critical illness early,improving the level of pre-hospital medical care and popularizing CPR to public.

【Key words】Pre-hospital medical care; Sudden cardiac death;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我国大中城市院前急救设备设施与急救能力日益完善、增强,但迄今尚未见全国性院前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立了由福州、广州、海口、天津、武汉、西宁、重庆、中山等8个城市急救中心参加的多中心研究协作组,现将回顾性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牵头,与上述8个城市的急救中心合作,从其指挥系统数据库中将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所有院前死亡患者导出为Excel数据,将其有完整记录的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呼救时间及地点、主诉、现病史、既往病史、症状及体征、初步诊断、现场急救情况、死亡情况等)进行汇总,由专人进行统计与分析。

1.2 年龄、性别分类方法 年龄共分为0~14岁、15~20岁、21~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1~70岁、>70岁 等八类,每类再按男、女性别分成二组,年龄、性别不能确定的归为其他类。

1.3 心脏性猝死入选标准及方法

1.3.1 入选标准参照文献[1] 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料的急性症状出现后1 h内的自然死亡,以前可有或无心脏病史;其排除标准:①已经出现其他明确证据的死亡患者,如创伤、自杀、暴力、脑血管意外等;②患有已知终末疾病,如晚期癌症、尿毒症、其他特定疾病等。

1.3.2 入选方法 ①对于所有死亡患者,根据系统原始记录初步明确死因,将死于循环系统疾病的患者作为重点分析对象,由各急救中心组织心血管医师回访死者家属或目击者以明确是否属于心脏性猝死,对不能回访的,则主要根据既往史、现病史以及症状开始到意识丧失的时间进行综合判断;②将各急救中心初步确定的心脏性猝死资料汇集到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再组织心血管医师逐一甄别。

1.4 现场CPR成功判断方法 根据文献以胸外按压停止后,自主循环恢复维持20 min以上为标准[2]。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 有关数值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无显著性;P

2 结果

院前心脏性猝死的病例数量为3126例,其院前急救时间及急救半径、月份分布、时段分布、平均年龄、性别构成、年龄及性别分布、病因构成、现场CPR情况见图1~8。

注:调度时间―呼叫至出车时间;到达时间―出车至现场时间;现场时间―到达至返回时间;返回时间―返回至医院时间;急救半径―出车至现场距离

3 讨论

3.1 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返回时间、总时间、急救半径分别为(2.12±1.02)min、(14.10±7.05)min、(24.79±12.08)min、(13.79±6.61)min、(54.80±25.36)min、(7.90±3.92)km,说明我国大中城市总体院前急救速度是较快的,尽管与其他发达国家尚有差距[3,4]。

3.2 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第一、二、三、四季度分别占34.61%、25.94%、18.27%、21.18%,以第一季度为最多,这种分布特点可能与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高发时间在冬末春初季节相关[5]。

3.3 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从0:00~2:00开始下降,至2:00~4:00达最低,然后开始上升,至8:00~10:00达最高峰,然后保持下降趋势。这种分布特点与新加坡Lateef F等报道类似[6],其原因可能与心脑血管病常在凌晨发生相关。

3.4 本组资料表明,男性心脏性猝死明显多于女性,其比例为1.76:1,且年龄明显小于女性(P

3.5 本组资料还表明,院前心脏性猝死的目击者CPR为4.48%,医护人员现场CPR成功率2.26%。去年底北京阜外心血管医院的华伟等报道[11],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若以13亿人口计算,我国猝死的人数约在54.4万/年,认为必须引起全社会关注,本研究结果也支持这种观点。如上所述,由于我国公众缺乏CPR意识,故目击者CPR非常低,当发生危及生命的时候呼救120是最主要方式,然而本组资料表明从呼救至到达现场时间平均为16.22 min,远远超过5 min复苏黄金时间[12],所以现场复苏成功率非常低,97.74%的患者在医护人员到达之前已经临床死亡,如果目击者能够对患者实施CPR等措施,就可以为医护人员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然而很遗憾,在这方面我们与国外有很大差距[13,14]。本组资料还显示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病因以冠心病为最多,占53.07%,其余依次是高心病(占19.74%)、其他(10.65%)、肺心病(7.93%)、心肌病(4.61%)、风心病(2.72%)、先心病(1.28%)。因此,加强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防治,尤其提高中老年患者的常见急危重症早期识别与院前急救水平以及普及公众CPR对降低死亡有重要意义。

3.6 值得注意的是,年龄与性别难以确定的其他例数占院前心脏性猝死的4.09%,这也是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

3.7 各个国家情况不同,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流行病学情况将有所差别[15-17],即使在中国,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惯、社会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疾病谱也有差异[18-20],掌握本国及本地区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的流行病学情况,对于强化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的知识结构和院前应对患者呼叫的战略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为我国8个大中城市2008年度院前心脏性猝死回顾性调查分析,虽然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非随机抽样、年龄、性别难以确定的其他类所占比例较大以及死因缺乏尸检等等,从而使调查结果有一定的偏差,但由于是迄今全国范围内最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而且8个城市分布在华北、华中、华南、华西、西北等地区,在地里位置与社会、经济状况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无疑可作为我国大中城市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流行病学资料。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在英.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5-166,226,272-273.

[2] Ian Jacobs,Vinay Nadkarni,Jan Bahr.Cardiac Arrest an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utcome Reports.Circulation,2004,110:3385-3397.

[3] Valefie J,De Maio,Ian G,et a1.CPR-only survivors 0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Implications for out-of-hospital care and cardiac arrest research methodology.Ann Emerg Med,2001,37:602- 608.

[4] Ong ME,Ng FS,Overton J,et al.Geographic-time distribution of ambulance calls in Singapore:utility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in ambulance deployment.Ann Acad Med Singapore,2009,38(3):184-191.

[5] Ogata T,Kimura K,Minematsu K,et al.Variation in ischemic stroke frequency in Japan by season and by other variables.J Neurol Sci,2004,225(1-2):85-89.

[6] Lateef F,Ong ME,Alfred T,et al.Circadian rhythm in cardiac arrest:the Singapore experience.Singapore Med J,2008,49(9):719-723.

[7] Johansen H,Thillaiampalam S,Nguyen D,et al.Diseases of the circulatory system--hospitalization and mortality.Health Rep,2005,17(1):49-53.

[8] Burrows S,van Niekerk A,Laflamme L,et al.Fatal injuries among urban children in South Africa:risk distribution and potential for reduction.Bull World Health Organ,2010,88(4):267-272.Epub 2009 Oct 14.

[9] Mathers CD,Boerma T,Ma Fat D.Global and regional causes of death.Br Med Bull,2009,92:7-32.

[10] 黄艺仪,何建桂,陈妙虹.广州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国医药导报,2009,6(34):129-131.

[11] Wei Hua,Lin-Feng Zhang,Yang-Feng Wu,et al.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Analysis of 4 Regional Populations.JACC,2009,54(12):1110-1118.

[12] 陈治国,陈慧君,张国良,等.开始心肺复苏时间与复苏成功后第12小时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分析.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8,14(4):210-210,222.

[13] Makarov LM,Solokhin IuA.Sudden out of hospital cardiac death in children,adolescents,and subjects younger than 45 years.Kardiologiia,2009,49(11):33-38.

[14] Adabag AS,Grandits GA,Prineas RJ,et al.Relation of heart rate parameters during exercise test to sudden death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asymptomatic men.Am J Cardiol,2008,101(10):1437-1443.

[15] Straus SM,Bleuminka GS,Dielemana JP,et al.The 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 Clin Epidemiol,2004,57:98-102.

[16] Yan CJ,Wu TG.Clinical analysis of 46 cases with sudden cardiac death.Medical Recapitulate[Chinese],2007,13:2023-2024.

[17] Chugh SS,Jui J,Gunson K,et al.Current burde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multiple source surveillance versus retrospective death certificate-based review in a large U.省略munity.J Am Coll Cardiol,2004,44:1268-1758.

[18] 牛天平,曹云华,王兴权,等.兰州市25992例院前急救患者疾病谱分析和防控对策.中国急救医学,2009,29(4):1002-1949.

第8篇:心脏病急救范文

心脏穿透伤(Penetrating cardiac trauma,PCT)是胸外科的危急重症,其自然病程 短,病死率高,及早诊断和迅速正确的处理,对挽救伤员的生命至关重要,本院2006年1月 至2007年12月抢救心脏穿透伤3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例均为男性,年龄22~35岁,平均26岁,均为刀刺伤, 受伤后入院时间30分钟~1小时。

1.2 损伤情况和诊断3例伤口位于左前胸锁骨中线内 侧2~6肋间,体表伤口1~3cm,2例呈 失血性休克表现,3例均有心脏压塞三联征表现,2例颈静脉充盈,1例心音遥远,1例心脏停 搏。胸壁伤口均有少量出血,1例伤口可触及肋骨断裂,1例生命体征平稳,摄胸片提示心影 增大,呈烧瓶状改变,CT检查有肺淤血表现。

1.3 治疗 3例均在手术室气管插管全麻下施行紧急开 胸心脏修补术,均采用左胸前外侧切 口,术中见胸腔内积血1000~2500ml,心包腔积血100~250ml,3例均右心室穿透伤,2例合 并左肺裂伤,1例合并第5前肋完全性骨折,1例伤者进入手术室后心脏停搏,经紧急边插管 边开胸,心脏持续抢救10分钟后,抢救成功。3例均采用先修补心脏,后修补肺、膈肌,再 固定肋骨,肋骨采用钻孔双7号丝线固定,3例行胸腔闭式引流,1例心包置管引流。术后生 命征平稳后回病房。

2 结果

3例患者抢救均获得成功,其中1例心肺复苏成功。

3 讨论

心脏穿透性伤(PCT)是胸外伤的危急重症,受伤后多数呈未经疾病发展的亚临床期阶 段,短时间内即进入临床期,并迅速发展至死亡,病死率高。据统计[1]80%~90% 的心脏穿透 伤患者在到达医院前死亡。由于PCT预后很差,重视其救治工作,采用正确及时的医疗干预 措施以改变其临床病程,改善预后,具有主要的临床意义。

3.1 心脏穿透伤的诊断凡心脏投影的任何部位的刺 伤都可能伤及心脏,心前区、上腹部及 上纵隔刺伤合并低血压,立即考虑穿透性的诊断。刺伤部位在2~6肋间,距胸骨5cm以内, 伤口深达胸腔,同时出现明显休克或颈静脉怒张等心脏压塞体征,不做辅查亦可做出心脏刺 伤的判断,有学者将心脏穿透伤分为4型:Ⅰ型,临床死亡,运送过程中和到达时无生命体 征(无意识、无脉搏、无血压);Ⅱ型,濒死型,送达过程中有明确生命体征,送达时生命 体征微弱(有意识、脉搏微弱、血压测不清);Ⅲ型,循环微弱型,病人变现为失血性休克 或(和)明确心脏压塞(意识清楚、脉搏清楚、血压低);Ⅳ型,循环稳定型,病人无显著 循环衰竭表现(意识清楚、脉搏有力、血压基本正常)。本组中有2例属Ⅲ型,1例属Ⅳ型。 心包穿刺术抽出血液,结合创伤史即可作出诊断,对急性心脏压塞即使抽出20~40ml血液, 亦可改善心脏压塞症状。在进行 心包穿刺术时注意切勿损伤心脏,另外,心包穿刺阴性不 能否定心包腔积血,假阴性率可达40~50%。因而,今年来一些学者甚至建议摒弃心包穿刺 术。

3.2 心脏穿透伤的治疗

3.2.1 急诊室剖胸(Emergency room,thoracotomy,ERT) PCT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 ,只有少数伤者能到达医院急救。Steichen等是最早建议在急救室开胸之一。Mattox等也支 持这种观点,随后许多学者也都证明了这种方法的优点。尤其是濒死型PCT患者有非常重要 的价值。蒋耀光认为,虽然ERT抢救不少胸部创伤病人,但是急诊室的条件较手术室差,因 此,仍应严格掌握适应症[2]。

3.2.2 手术室剖胸(Operating room,thoracotomy,ORT)对于确诊PCT患者积极剖胸探 查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达成共识。对于有心脏破裂可能,但生命征平稳的患者,心脏投影区及 邻近区域刀刺伤患者应严密观察,疑似PCT患者在手术室局麻下行剑突下心包探查,阳性者 转全麻开胸,对于失血性休克或心脏压塞但生命体征易存在,可直接行ORT。有作者建议 对 此类PCT患者采取手术室内扩创探查。Karmy等的多中心研究显示,胸部刀刺伤患者在不同地 点(急救室、专门复苏室、手术室)实施剖胸手术,生存率无差异,而胸部枪弹伤患者在专 门复苏室或手术室剖胸者,生存率显著高于急救室剖胸[3]。

3.2.3 心脏修补方法 切口选择一般以伤侧4,5肋间前 外侧切口为宜,必要时横断胸骨。手 术操作要准确,平行膈神经方向迅速扩大心包,缝合心脏前先用1%普鲁卡因纱布覆盖心脏, 以降低心肌的顺应性,心脏的修补采用带涤纶片的丝线修补,心跳骤停时按“先简易缝合, 心脏按压,再确定性修补”[4]的原则进行,冠状动脉相邻的伤口要在血管下方潜 行缝合,避免误伤冠状血管,必要时放置心包引流管。

参考文献

[1] 杨波,杨建.心脏穿透性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2007, 6(9)566-568

[2]KarmyJR,NathensA,JurkorichGJ ,etal,Vrgent and emergent thorac otomy for penetrating chest trauma[J],J Trauma,2004,56(3)664-669

第9篇:心脏病急救范文

【关键词】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急救措施

急性左心衰竭是常见的心血管急症之一,主要是由于急性的心脏病变,导致心室负荷突然增加或心肌收缩力急剧下降,进而引起心脏排血急剧下降,心、脑、肾等脏器组织血液灌注不足,肺血管内压力增高,表现为急性肺水肿、休克,甚至心搏骤停,患者常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咳嗽等症状。由于急性左心衰竭发病快,死亡率高,因此,必须及时精准地实施有效的抢救和护理。现将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入住我科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抢救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48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7例,年龄55-86岁,平均年龄74岁。诊断标准符合欧洲2005年心脏病学会急性左心衰竭诊断标准。基础疾病:冠心病合并高血压30例,扩张型心肌病8例。瓣膜病4例,先天性心脏病3例,慢性肾功能不全3例,本组患者的常见诱因为:肺部感染25例,情绪激动3例,过度疲劳3例.饱餐2例,输液过多过快2例,无明显诱因3例。常见并发症中,高血压病20例,糖尿病8例,急性心肌梗死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例,快速房颤1例。

2护理

2.1病情观察严密监测患者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和呼吸,并观察患者咳嗽、咳痰、尿量颜色、皮温及出汗情况,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

2.2舒适协助患者采取舒适,如出现肺水肿,护士立即协助患者采取半坐卧位或端坐位,以减少回心血量,扩腔容积,减轻心脏负荷,增加肺活量,症状缓解后可采取半卧位,并经常更换,以改善血液循环和预防压疮形成,必要时双下肢下垂,四肢轮流结扎,每5min更换一次,减轻肺淤血,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2.3心理护理由于起病急,大多数患者有恐惧心理及濒危感,因此,护士应针对患者的不良情绪及时进行心理护理,以取得信任,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4消除诱因预防呼吸道感染,宜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刺激性事物,戒烟酒,保持大小便通畅,必要时行留置导尿,防止心衰发生;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少食多餐;注意输液速度及输液量,输液要避免输入大量盐水,一般以葡萄糖为主,糖尿病患者可适当增加胰岛素,注意观察出入量,一般入量略大于出量,每日多于出量300-500ml为宜。

2.5合理用药首先及时建立静脉通道,以便抢救用药。①血管扩张:硝普钠是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首选血管扩张剂,能同时扩张动静脉,降低心脏负荷和肺动脉压,改善心力衰竭,增强心肌收缩力,迅速缓解肺水肿,根据患者血压情况调节滴速。一般使用微量泵为宜,注意使用避光装置。若患者血压平稳可用硝酸甘油替代。另外,可给予多巴酚丁胺静滴,速度宜慢,最好使用微量泵注入;吗啡可减轻疼痛和焦虑,扩张外周静脉和小动脉,降低中枢交感冲动,进而降低心脏耗氧量和心脏负荷,病情危急的患者可给予吗啡3-5mg稀释后静注。②强心:一般患者发病时心率较快,以生理盐水lOml加西地兰0.2-0.4mg静注。③利尿:呋塞米可迅速利尿,缓解肺水肿,利尿剂与强心剂同时使用时注意血钾浓度,并及时补钾。④缓解痉挛:可用氨茶碱。

2.6加强呼吸道护理嘱患者戒烟酒,防寒防感冒,鼓励患者做有效咳嗽排痰,对痰液粘稠不宜咳出者,可给予雾化。有效吸氧,对呼吸困难的患者吸氧可减轻氧血症对心脏的刺激,增加心脏动力,用鼻导管给氧,4-6升每分种,如果血氧饱和度低于90%可给予面罩加压给氧,6-8升每分钟,并在湿化瓶内加入20%-30%酒精,以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用氧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对于供氧后效果不佳者,可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改善病情。

3结果

经过积极抢救和护理,48例患者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2例抢救无效死亡。

4结论

急性左心衰竭发病快,预后困难,症状复杂,对患者危害大,医护人员在抢救中必须早、快、准确判断病情和用药,同时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和用药,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69-170.

[2]叶任高,陆再荚.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6-91.

[3]张文武.急诊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17.

[4]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