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脏搭桥手术范文

心脏搭桥手术精选(九篇)

心脏搭桥手术

第1篇:心脏搭桥手术范文

【关键词】老年人 介入手术 心理护理

老年人冠脉造影心脏搭桥介入手术患者在不同时期承受着不同的心理经历。通过对我院60 例老年人冠脉造影心脏搭桥介入手术患者进行全程心理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具体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10-07~2011-04心脏介入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60~80岁,平均65岁。

1.2 方法 主要是进行采取术前访视。主管护士于手术前一天就设立的问题进行调查,项目包括对介入手术了解的情况;对手术感到紧张程度等。采用与患者及其家属交谈、聊天的形式,耐心细致的态度,对需要了解的问题进行调查。另外,术中继续加强观察和术后回访对患者心理问题跟踪调查。

2 几种常见异常心理的观察与分析

2.1 恐惧感 由于患者缺乏医学知识,对介入性治疗比较陌生,认为年事已高,手术痛苦大,对术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顾虑重重,常表现为恐惧或急躁的情绪,有的老人身体早感不舒服,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给儿女增加经济负担,所以耽误了最佳治疗的时期,使身体雪上加霜,增加了心理上的恐惧感。

2.2 焦虑感 因心脏介入诊疗术所用导管、器械大多数为进口产品,价格相对较贵,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因患者对手术成功缺乏信心,情绪上显得极为不安和焦虑。

2.3 期待感 少数患者由于长期疾病缠身,在药物治疗未能达到预期疗效的情况下,迫切希望通过心脏介入术彻底治愈病痛,提出不切实际、过于理想化的治疗要求。

3 心理护理

3.1 入院宣教及心理护理 在患者入院时向其及家属详细介绍环境、主管医师、责任护士以及本病区的医疗护理水平,尽快消除患者的恐惧感。给予热心周到的护理,以获取患者的最大信任。 转贴于

3.2 术前心理护理 针对老年人记忆力、理解力减退、思维缓慢的特点,给患者展示心脏解剖图谱,在走廊挂一些相关介入治疗的图片及手术的详细过程,加深患者的感官认识,同时用老年人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细致地解释,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使患者对手术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有充分思想准备,在完全自愿、平稳的心境下接受并配合治疗。

3.3 术中心理护理 导管室护士应使用支持性心理治疗,面带微笑地向他们作自我介绍,热情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老年患者多行动不便,护士协助患者更衣、摆好体位。手术开始前向患者讲解术中注意事项及需要配合的方面,尽量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依赖,融洽护患关系,以增强患者自信心,提高耐受力,能积极配合手术实施,术中依患者个性特点,因人施以言语、举止、行为的不同积极性暗示治疗。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4 术后心理护理 患者进入CCU病房后要监测生命体征和持续心电监护12-24小时,指导患者饮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应用抗生素3天,预防感染,抗凝等处理。帮助病人尽快熟悉监护室环境和各种监护设备,在同患者接触交流中,强化温馨服务流程,对患者表达的不适给予理解、关注和安慰,回答疑问要明确、肯定,各项操作护理要及时、准确,增加患者安全感。回到病房后,护士应注意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局部有无肿胀,右上肢桡动脉或右下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肢端颜色及温度。对术后卧床制动的必要性要耐心解释,帮助解决基本生活问题,以减轻由此而引起的焦虑不安。在康复阶段,强调病人在治疗中的主动积极作用,肯定手术疗效,淡化患者的病人角色意识,指导患者制定合理的活动计划。除了重视常规护理之外,同时须加强心理护理。使患者增强康复的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3.5 出院健康指导 向患者交代复查时间和注意事项。指导患者注意劳逸结合,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心情舒畅。

4 体会

对老年人冠脉造影心脏搭桥介入手术患者予以全程心理护理,有效地改善其心理,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身心获得全面康复。可见,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的全程心理护理在临床实践中意义重大。

参 考 文 献

第2篇:心脏搭桥手术范文

[关键词] 危重;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a)-0102-02

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渐加快以及介入技术的逐渐发展,在外科收治冠心病的患者中老年高危患者越来越多。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既可以减少体外循环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也可以避免患者的心脏停博对心肌造成的损伤[1],同时也减少了手术中患者的病死率和临床并发症的发生。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的患者不能接受进行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所以需要进行体外循环的辅助。进行体外循环虽然已经将其损害的程度降到了最低,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利的因素。对病情严重并且具有高危险因子的冠心病患者一般认为内科的治疗效果不是很满意。这一类患者一般曾经进行过心脏移植的手术适应症,所以禁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2]。随着麻醉和心肌保护以及外壳技术的提高,特别是非体外循环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开展以来,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重新受到临床重视及评价,为了减少对患者造成手术的创伤,该研究2011年1月―2014年5月主要研究对危重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该院所有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患者103例,将所有患者分为3组。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42例患者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区间为25~50岁,平均年龄为34.2岁;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播冠脉搭桥组的31例患者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区间为26~51岁,平均年龄为34.3岁;在体外循环心脏停搏冠脉搭桥的30例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区间为24~52岁,平均年龄为34.5岁;经过灌装动脉造影表明灌装动脉3~4支发生病变,合并心功能衰竭的患者为6例,左心室射血分数0.05)。

1.2 方法根据患者的心肌情况

将患者分为3组进行手术治疗,分别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组、体外循环心脏不停博搭桥组及体外循环停搏冠脉搭桥组。首先,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组心律失常,出现早搏现象。体外循环心脏不停博搭桥组患者心绞痛严重,心肌缺血现象严重。体外循环停搏冠脉搭桥组患者出现脉搏间歇性停止。

①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组:对患者采用单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并进行胸骨正中切口的常规开胸手术。其他位置进行大隐静脉搭桥,根据心脏决定为何部位,用局部的心肌固定器固定,切开冠状动脉,在冠状动脉的切口植入冠状动脉塞子[3],这样可以有效的止血,保证良好的手术视野。在进行左回旋支和后降支搭桥手术时,要采用无损伤线缝合心肌,并辅助进行局部心肌固定充分显露出吻合部位,以减轻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保证血压的平衡。手术中如果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者是心律失常,则及时寻找原因并调整。

②体外循环心脏不停博组:患者全麻后的切口金雄,取LIMA断离远端前全身肝素化,为患者建立体外循环;暴露患者心脏,心脏固定器固定血管,阻断血流,放置冠脉分流栓,去除血管夹,先完成远端的吻合,在完成近端的吻合,待循环稳定后停机。

③体外循环停搏冠脉搭桥:采用人工心肺机及膜式氧合器。

预充液选择使用聚明胶肽1 000 mL、5% 碳酸氢钠100~200 m、林格式液 500 mL、甘露醇 0.5 g/kg、白蛋白10~20 g及甲泼尼龙 15 mg/kg[4]。采用主动脉、腔房静脉插管,开始转流。转流开始动脉端给血及静脉回流管道钳缓慢开放并保证平衡,平衡后保持呼吸机的潮气量及血管活性要用量适当的减少,严格监视血气及电解质。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在进行治疗后,分析3组患者心脏搭桥情况,进行对比。

1.3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分析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x±s)表示,进行t检验。

2 结果

经过治疗,非体外循环组搭桥支数(2.81±0.70)、体外循环心脏不停搏组搭桥支数(3.75±0.45)、体外循环心脏停搏组搭桥支数(3.26±0.40)。引流量相比,3组患者分别为(256.3±52.71)、(369.55±62.49)、(436.14±72.86),3组患者各项指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由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到,经过3种方法的治疗后患者的死亡分别为0例、1例和3例,t=8.437,患者的搭桥支数和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相关的研究结果认为,伴有以下中的一项以上的患者就可以是视为危重冠心病[5]:①急性心境而公司或者伴有时间隔穿孔,或二尖瓣肌功能不全,已经出现心源性休克的患者;②以心功能衰竭为主,心绞痛并不明显,冠状动脉主要为弥漫性的多支病变,LVEF

对具有高危因袭的冠心病的患者的治疗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争议,过去的大多数病例都选择溶栓和冠状动脉球囊或涨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等一系列的内科治疗,但是经过以上的治疗后,治疗的效果并不满意,尤其是远期的病死率更高,患者大多数通常死于反复性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律失常和心功能衰竭。有报道显示,经过内科治疗的危重冠心病的患者的存活率仅仅为25%。由于受到了供体少和费用高的因素限制,心脏移植也不能是治疗此类疾病患者的首选方法。过去的研究认为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部可能改变心肌损伤的这个不可逆的过程,并且在有广泛心肌痕的基础上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很难保证桥的通畅,这样就会影响手术的效果。而通过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根据心肌缺血发生的程度、持续时间及发展的速度的不同及缺血区域的心肌是否在关注货侧支循环的血流供应,在心肌缺血区域存在着冬眠心肌及重创心肌等心肌,这一部分的心肌因为机体能量储存出现下降,造成心肌的运动减退,他们与心肌坏死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提高危重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在围手术期处理是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存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该组的患者在手术前合并重度的高血压、心功能衰竭、糖尿病患者的对症治疗,并给与控制。术前术后给予患者激化液及扩充血管等药物,并且在手术后要加强对患者的心肌保护,充分保证患者的左心系统得到良好的灌注,同时要对患者的冠状动脉进行逆行灌注以保证对右心的保护。

该次研究中,将患者分为非体外循环组、体外循环心脏不停搏组、体外循环心脏停搏组进行分析治疗,治疗后3组患者搭桥支数、引流量和死亡病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为高龄的冠心病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法及康复的机会,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已经挽回了很多高龄冠心病的患者的生命,而有关的护理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经过手术的治疗后,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健康的水平,同时,如何能够是更多的高龄患者远离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及生存质量依然是临床工作需要研究的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邹小明,王武军,刘亚湘.危重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880-882

[2] 狄海冰,刘红梅,卞慧,等.8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护理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2(34):434-435.

[3] 陈德峰,张健,叶海峰,等.危重冠心病患者冠脉搭桥术的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1):889-891.

[4] 王丽丽,郭宇.延续护理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779-781.

[5] 吴学志,朱海文,梅永成,等.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457-459.

[6] 肖苍松,王嵘,李伯君,等.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救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中期随访[J].临床研究,2014(34):120-121.

[7] 吴秀华. 90 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临床分析[J]. 中外医疗,2013,25(23):76-78.

第3篇:心脏搭桥手术范文

【关键词】冠心病;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临床分析

在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中采用冠脉搭桥手术,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临床治疗方式,一般来说冠脉搭桥手术是在体外循环和患者心跳停止之后才进行的。虽然体外循环技术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但是还是会存在引起患者全身炎症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的一些情况。近些年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OPCABG)开始发展起来,而且具有并发症少和手术创伤少、安全的特点。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3月到2011年3月间,所接受治疗的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50例患者中,35例患者例行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其余15例患者例行OPCABG。所有患者在手术前都进行相应的冠脉造影检查,并且服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以及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1.2 手术方法

对于所有患者都进行静脉复合麻醉,常规气管插管,正中切口切开胸骨,取大隐静脉备用,在断开患者乳内动脉之前,需要给予患者肝素化。具体来说体外循环下为3mg/kg,非体外循环下为1mg/kg。体外循环下手术主要内容:建立常规体外循环,阻断患者升主动脉和主动脉根部,在心脏停止跳动后使用7号perolence线把大隐静脉桥和乳内动脉桥行远端吻合[1]。在患者心脏复跳后使用6号perolence线行近端吻合。OPCABG:再切开心包之后,使用CTS固定器把靶血管做好局部固定。切开血管后进行局部冲洗,使用7号perolence线连续缝合做端侧吻合,使用4.0mm打孔器在升主动脉处打孔,再使用6号perolence线连续吻合近端。

1.3 手术护理

在手术开始之前,需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保护好患者的下肢静脉血管,帮助患者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在手术进行中,护士需要做好患者的安抚工作,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2]。在手术进行之后,需要每日观察患者的心电图,监测患者各项生命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应用x2检验比较这两组患者的实际差异。

2 结果

两组患者都进行了手术,而且在手术过程中没有出现死亡情况,手术之后出现2例患者死亡,这2例患者均为体外循环组死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实际手术中的基本情况见以下表1、表2.

3 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而且近些年开始有年轻化的趋势发展,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以及心绞痛发作,经常会引起死亡。冠脉搭桥术是治疗此类病痛的主要方法,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状况,缓解患者心绞痛的症状,已经开始慢慢的开始得到人们的欢迎[3]。虽然体外循环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而且体外循环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但是对于机体来说,仍然属于一种非生理状态,还是会带来一系列的生理紊乱情况,而且也会导致患者的心脑肾相关病情加重。相比之下,OPCABG手术,是在患者心脏跳动时进行的,这使得患者心脏仍然有血量供应[4]。研究证明在搭桥血管数量相近时,OPCABG组患者手术时间以及呼吸机辅助的时间和住院时间都比较短,因此在未来时间内,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松桥,李献良,霍晓明.升主动脉不接触技术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2009,20(17):120-121.

[2] 孙晓玲,马一鸣.乌司他丁和抑肽酶对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血液保护作用的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14(11):100-101.

第4篇:心脏搭桥手术范文

最近,我的一位年仅47岁的朋友,因心脏病突发,撇下妻儿和年迈的父母,英年早逝。这种由心脏病而诱发的突然死亡称心源性猝死。冠心病或隐性冠心病病人,多由于劳累、情绪激动或酗酒而诱发病变的冠状动脉痉挛和阻塞,引起突然室颤或心脏骤停,导致心源性猝死。

如今,冠心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中老年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其死亡率仅次于肿瘤。在西方发达国家,冠状动脉搭桥术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常规手术,仅美国一年的手术量就超过20万例,占心脏手术总数量的80%以上。我国于70年代开始开展此类手术,近几年有了较快的发展,手术成功率也越来越高,并发症逐年降低。

冠状动脉搭桥术是取一段自身的正常血管,吻合在升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远端之间,使缺血区(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远端供应区)的心肌血液直接由升主动脉供给,有点类似堵塞路段上架起的天桥。这样,主动脉的血液就可以通过移植血管顺利到达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远端,恢复心肌正常供血,达到解除心绞痛,防止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等严重并发症的目的。

过去,冠状动脉搭桥术一般是在体外循环下,经胸部正中切口完成的。随着心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趋成熟,微小创伤冠状动脉搭桥术开始应用于临床。其方法一是不用体外循环,直接在跳动的心脏上搭桥;二是采用各种各样的小切口进行搭桥。这种微创搭桥术具有对机体损伤小、病人痛苦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住院费用低等优点。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病人不愿意早期接受手术治疗,待到出现严重并发症时才考虑手术,不仅增加了手术的危险性,而且使不少病人痛失手术时机。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疗效、减轻痛苦、加快康复的前提条件。

第5篇:心脏搭桥手术范文

然而在我国,大多数患者由于惧怕手术风险,对冠脉搭桥手术抱有“能不做就不做”的态度。其实,除去麻醉、体外循环等术前准备时间,医生搭一个“桥”只需要6~7分钟时间。冠状动脉搭桥术,并没有人们想到的那么“恐怖”。

为心脏搭一座“生命桥”

当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狭窄或堵塞时,它供应范围的心肌得不到正常的血液供应,心脏由于缺血缺氧会发生严重的危害而不能正常工作。冠脉搭桥术就是将身体其他部位的动脉或静脉(如腿的大隐静脉)取下一段,用它们作为血管桥,绕过冠状动脉梗阻的部位,建立一条新的血管通道,使心肌得到正常的血液供应。而取走这些血管并不会明显影响原先位置的血流。冠脉搭桥多数是在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时心脏停止跳动,然后将移植血管与冠脉连接。经过冠脉搭桥后,心脏的血液供应能得到很好的改善。

搭桥前,做好万全准备

为了让医生清楚病情,需要患者做一些检查,以便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措施和手术方案。这些检查包括血、尿化验,心电图,心脏超声波,胸片以及心导管检查等。手术前会有相关的医护人员来与患者进行交流,如外科医生将要对患者进行检查,讨论手术的细节并回答问题;麻醉师将讨论与麻醉有关的细节,并计划对术中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其他人员如护士会来抽血、打留置针;医生还会告诉患者术后怎样预防并发症和如何恢复的方法。

患者术前最好用杀菌肥皂洗个澡,这可以减少感染机会,因为术前要将患者体毛剃掉,尤其是胸部和大腿的体毛;还应将个人物品如眼镜(隐形眼镜)、假牙,以及手表、项链等交给家人保管;放松心情,保持充足的睡眠休息。

搭桥后,恢复有措施

术后多数患者会有疼痛,这主要是手术切口和肌肉痉挛引起的,良好的姿势和活动手、肩将会减轻疼痛。如果痛得厉害,可以告诉医生护士帮助处理。术后有很多管、线与身体连接,这些管、线为患者的恢复提供安全有效的保障。输液管通常放在手臂或颈部,便于医生用药和补液、抽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

搭桥术后,深呼吸和咳嗽有助于身体恢复。主动咳嗽咳痰可以保持肺部干净.减少肺炎的发生。咳嗽一般不会影响切口的恢复,有些人因怕痛而不敢咳嗽,这样不利于肺部恢复。如果将枕头抱在胸前,咳嗽时稍用力收紧,就可以减轻疼痛。床上变换也有助于身体恢复。每隔几个小时变换一下,避免长期平卧,可以减少肺部并发症。

第6篇:心脏搭桥手术范文

【关键词】 冠状动脉搭桥术; 不停跳; 微创

中图分类号 R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2-0044-02

常规冠脉搭桥手术(CCAB)是在体外循环(CPB)、心脏停止跳动的情况下进行的。不停跳冠脉搭桥术(OPCAB或称微创冠脉搭桥手术)是在全麻、常温、胸骨正中切口、心脏跳动下完成的手术[1]。由于认识到体外循环本身带来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潜在的并发症,成为妨碍某些患者术后康复的主要因素,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微创外科观念的兴起,相关手术器械的进步以及不停跳外科和麻醉技术的提高,使得OPCAB迅速发展、普及[2]。2009年1月-2013年11月笔者对34例冠心病患者实施了OPCAB,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4例冠脉搭桥术患者,根据冠脉搭桥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冠脉搭桥术治疗。观察组34例,男24例,女10例。年龄48~69岁,平均(60.34±2.34)岁;体重60~85 kg,平均(71.32±3.14)kg。冠脉病变数目:3支病变者21例,2支病变者11例,左主干狭窄2例。疾病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者28例,稳定型心绞痛6例。合并症:合并高血压者20例,合并糖尿病者11例,合并心肌梗死者4例,合并高脂血症者14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9例,肾功能不全2例。左室射血分数>40%者26例,30%~40%者8例。对照组30例,男24例,女6例。年龄49~68岁,平均(60.37±2.44)岁;体重61~86 kg,平均(71.64±3.30)kg。冠脉病变数目:3支病变者19例,2支病变者10例, 左主干狭窄1例。疾病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者26例,稳定型心绞痛4例。合并症:合并高血压者18例,合并糖尿病者10例,合并心肌梗死者4例,合并高脂血症者

15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10例,肾功能不全3例。左室射血分数>40%者26例,30%~40%者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冠脉病变情况、疾病类型与合并症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常温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体外循环机干备。胸骨正中切口,常规游离左内乳动脉(LIMA)或和大隐静脉(SV),使用小剂量肝素(1 mg/kg),监测并维持全血激活凝血时间(ACT)大于240 s,手术期间控制心率在80次/min以下,放置心包深部牵引线(DPRS),取头低脚高位 (Trendelenburg)。用CTS局部心肌固定器将吻合部位心肌相对固定,用阻断带后切开冠状动脉,使手术野清晰。远端吻合用7-0滑线,近端吻合用6-0滑线连续缝合,先LIMA与前降支吻合后,余用SV序贯吻合。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检查无出血后放置引流管,常规逐层关胸。

1.2.2 对照组 在气管插管下采用全麻,行胸骨正中切口后取左内乳动脉(LIMA)或和大隐静脉(SV)备用,右心房与主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阻断主动脉并在其主动脉根部注入停搏液,暴露冠状动脉,远端吻合用7-0滑线,主动脉根部打孔,6-0滑线连续近端缝合。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3 讨论

1964年,前苏联Kolesove医师完成了全世界首例乳内动脉OPCAB[3],此后随着CPB技术和心肌保护技术的发展,在CPB下使心脏停跳进行冠脉旁路手术成为冠脉搭桥术标准术式。90年代以来,人们对体外循环有关合并症的认识逐渐加深。研究发现体外循环及相关操作是造成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脑卒中、凝血功能障碍、全身炎性反应等的主要原因,并可又进一步累及多个器官系统功能障碍。随着微创外科观念的兴起,相关手术器械的进步以及不停跳外科和麻醉技术的提高,OPCAB或称微创冠脉搭桥手术又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Benetti等[4]通过大样本的OPCAB手术证明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效果和CCAB是相同的。Pusvas等[5]的一项随机临床对照实施结果显示,OPCAB与CCAB相比,两者旁路血管通畅率差别不大,但前者围术期心律失常、肺部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后者。国内学者也证实OPCAB术后心肌酶、心电图变化、血流动力学等多项疗效评价指标均优于CCAB[6]。

OPCAB的手术适应证是靶血管的直径大于1.5 mm,无严重的弥漫性血管病变,对下列在CPB下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尤为适合:COPD、糖尿病、高龄、肝肾功能不全、有脑血管意外史、凝血功能障碍、升主动脉广泛钙化、再次搭桥[7]。OPCAB的禁忌证:伴随瓣膜疾病、室间隔穿孔和室壁瘤、严重的心律失常和心功能失代偿、肌桥、冠脉严重钙化、靶血管直径小于1.5 mm、心脏无法耐受术中的搬动和巨大心脏[8]。

有关术中注意事项笔者体会如下:(1)搭桥顺序:由于前降支分布区域的重要性及显露良好,首先完成LIMA到前降支的吻合,后吻合后降支、回旋支、对角支时,采取trendelenburg、旋转手术床、使用DPRS。(2)在OPCAB中麻醉师的作用更像是“第一助手”的角色,在搬动心脏时适当地调控容量及阻力负荷,待血液动力学、心率、心律相对稳定后再开始手术。(3)注意动静脉桥的保护,避免痉挛、压迫、扭曲和成角。(4)OPCAB吻合技术比CCAB要求更高,术中注意检测流量,必要时需重新吻合。

本组病例无死亡,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术后随访效果满意,显示了OPCAB良好的手术近期效果,但远期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董家寿,李新强,易军,等.70岁以上患者不停跳冠脉搭桥术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5):34-36.

[2]薛松,谢波,刘沙,等.70岁以上患者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1):661-664.

[3] Kolesove V.Mannary Artery-coronary by pass anaestomosis as method of treatment for angina pectoris[J].Ann Thorac Surg,1996,61(2):1714-1720.

[4] Benetti F J,Naselli G,Wood M,et al.Direct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n without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xperience in 700 patients[J].Chest,1991,100(2):312-316.

[5] Pusvas A,Andmde J C S,Branco J N P,et al.Coronary artery by―bass grafting without eardiopulmonary by-bass[J].Ann Thorac Surg,1996,61(1):63.

[6]陈或,王京生,万峰.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早期心脏功能评价[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1,17(2):219-221.

[7]张晓捷,何仁良,夏瑜.合并升主动脉钙化的多支血管病变的老年冠心病患者OPCABG手术治疗[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2,28(9):552-553.

第7篇:心脏搭桥手术范文

哈得勒孜孜以求,三十年如一日默默地研究同行们的医疗实践,隔一段时间总会令人震惊的研究结果。虽然人们一时难以接受,但时间和科学证明,他总是对的。比如,患背部疼痛的人较多,有医生发明了一种简单的手术来治疗这种疼痛,以讹传讹,要求这种手术的人急剧增加,引起了美国有关机构的警惕,委托哈得勒给予综合考察,提供具体建议。哈得勒的研究小组在跟踪了近千个病例后得出结论:治疗背痛的效果显然被人为地夸大了。有效遏制了此项治疗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受到了美国主流医疗界的一致赞誉。

反对心脏搭桥的理由

当然,不是哈得勒的所有观点都会得到主流医疗界的认可,有时双方尖锐对立,争论不休。近来他们分歧的焦点集中在心脏搭桥手术有多大的必要问题上,哈得勒语出惊人,从根本上否定了心脏搭桥手术的意义,让全世界的心脏病医生一片哗然。

有人说他过于偏激,还欠思考。可他坚持认为心脏搭桥手术应成为历史。因为做这样的手术只有两个理由:一是挽救生命,另一个是改善症状。但是,现在已经证明,从这类手术中获益的只是一小部分人,并且都是些既有左冠状主动脉严重缺陷,又有心绞痛的人。而在100个年龄为60岁且患有心绞痛的人当中,有左冠状动脉缺陷的人只有3个,并且只有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才能知道是否有缺陷。所以,为了找到3位真正的患者,你得检测100个人,而检测的步骤又异常复杂。在检测过程中至少可能对百分之一的人造成伤害。所以,你可能会说,“为发现3%需要帮助的人,我必须冒着伤害100%的人的风险。”可是这对受到伤害的患者是极不公平的。

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人得益于这种心脏手术,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便是很好的例子,手术后的生活质量似乎明显改善了。这该如何解释呢?

哈得勒认为,医学常识说明心脏绞痛是一种间歇性疾病,时断时续,时有时无。你可能会持续几个月的绞痛,然后又有几个月平安无事。过去心脏病专家一直把心绞痛当作一种慢性病来治疗。到了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医生开始为病人开一些硝酸甘油之类的药,并开导病人学会等待。有些病人的疼痛减轻并非是治疗的结果,是心理安慰在起作用。在一项心绞痛手术的实验中,有一半病人在皮肤切开后没有做任何处理就缝上了,而对另一半病人则进行了一种特殊搭桥手术。在这两组人群中,症状有明显减轻的人数基本相当。安慰剂对心绞痛特别有效,因为病人对心绞痛的期待心理增加了发作的频率。在对随机选取的实验对象进行实验后发现,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的心绞痛药的有效率为55%,安慰剂的有效率为45%。即使能证明手术确实能减轻痛苦,你也得考虑是否应该冒险做搭桥手术,因为有近一半的患者在术后出现了严重的精神抑郁症状,有三分之一的病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记忆力衰退,还有许多人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胆固醇,并非想象的那样坏

哈得勒理想的人类寿命是85岁,既使有基因工程的介入,人类的寿命也不会马上发生质的变化。如果人在这个年龄死于心脏病,其实他们并不仅仅是死于心脏病,尽管可能那是正式的诊断结论。多系统疾病,或我们常说的衰弱,才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医生将胆固醇视为心脏杀手,让它承受了过多的不白之冤。可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多年调查的数据显示,对45~60岁的人来说,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正常者的死亡危险只比胆固醇高的人低1%。到目前为止,这是哈得勒从事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项研究,涉及6000名被认定胆固醇“高”的人,其中3000名每天吃一片降胆固醇药斯达汀,连吃5年,而另3000名则每天吃一片安慰剂。研究发现,两组实验对象的心脏病死亡率并无明显差异。斯达汀确实减少了有严重心脏病家族史患者的死亡率,这些家族的人得病年龄通常都很小,但这些人毕竟只占很小的比例。根据某些研究资料,有人可能会说,斯达汀对那些已经得过一次心脏病的人有很大帮助,但是,对其他人来说,这种药根本没有什么显著的临床意义。

利益驱动是黑手

既然心脏搭桥手术并不适合所有的心脏病人,胆固醇的高低与心脏病也没有必然的联系,为什么那么多医生总拿它们说事,并将它们视为法宝呢?

“为了赚钱。” 哈得勒一针见血地指出。心脏病已然成为美国大小医院的摇钱树,连美国政府财政收入的相当一部分也来自有关的心脏病产业。全美国每年都要做50多万例心脏搭桥手术和60多万例血管成形术,每例的平均花费都在2.8~6万美元之间。有许多人把钱花在了心脏手术上。但是,在西欧,没有一个国家有如此高的心脏病手术率,而这些国家的人的寿命却比美国高。

作为一名医生,我想告诫患者的是,就医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对了医生,尽量避开那些一见面就拍胸脯打保票,看见患者就两眼放光的家伙。负责任的医生能认真倾听患者对病情的叙述,还能和患者一起分析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现在的医疗体系不是按有利于病人的目的建立的,而是巨大商业模式的一部分。患者稍不留神便会钻入设好的圈套。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医生,或医生都不为病人着想,祸害根源是利益驱动,硬把好人使劲往坏道上拉,不幸的是好人们又都身单力薄,很难抗拒利益的黑手。

几句话说不清好医生的标准。以心脏病医生来说吧,他不能只关注着你的心脏,他应该关注的是你这个人,因为心脏病也往往是整体健康问题的一个表现。脚痛医脚,头痛医头,肯定不是好医生。

第8篇:心脏搭桥手术范文

在这里,先谈一下相关的基础知识。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在我们身上的每个器官,都有专门的动脉为其供应血液,送去氧气和营养。为心脏供应血液的动脉,称作“冠状动脉”,包括左、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又分成前降支和回旋支两支。如果冠状动脉的一支或多支被堵塞到一定程度(比如超过动脉横截面积的70%),心脏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便可能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情况,称作冠心病。

冠状动脉被堵塞,绝大多数是由于动脉壁上长了“斑块”。如果斑块逐渐长大,使动脉内管腔越来越狭窄,通常会导致医学上所说的“稳定性心绞痛”。有时候,斑块会破裂,在斑块表面形成血凝块(称为“血栓”),使动脉狭窄突然加重,甚至完全闭塞,引起冠心病的急性发作,出现不稳定性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现在常常统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甚至使病人突然死亡。

既然患冠心病的原因是冠状动脉被堵塞了,那么将堵塞的地方通开,就像水管工通开下水道一样不就好了吗。医生们也确实是这么想的。但要从技术上做到这一点,却非常不容易。许多集智慧和勇气于一身的医生、工程师,当然还有公司老板们,为此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首先,人们要找到一种方法,能发现冠状动脉的哪个部位发生了堵塞。这种方法,“叫冠状动脉造影”,就是从体外(例如从大腿根部或手腕部)将一根细管子伸到冠状动脉口,再通过这根管子将“造影剂”注射到冠状动脉里。这样,在X线下,便可以看到冠状动脉有没有狭窄,哪个部位有狭窄。然后,医生们又发明了一种叫“球囊”的器械,在X线透视指引下,放到血管堵塞的部位,再将原来细瘪的球囊注入液体,球囊充盈扩张时,会将因堵塞而狭窄的部位扩开。但人们发现,如果只是这样扩张一下,当时是扩开了,过一段时间,又会再次狭窄。于是,人们又发明了一种“支架”。支架是用金属(多数是不锈钢)编成的网状的细长管子,装在球囊上。将这种载着支架的球囊,送到狭窄的血管部位后,扩张球囊,支架就会被撑开,将这段原来狭窄的血管支撑起来。这种治疗方法,称作“介入治疗”。

可以说,如今在冠状动脉内放入支架,技术上已很完美。大多数情况下,操作起来也很简单。但对于冠心病病人的治疗却远非如此简单。

冠心病病人,通常在他的整个冠状动脉的内壁上,都散在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斑块。放置支架,只能覆盖一小部分造影时看起来最明显,也就是最突出的斑块。问题是,斑块的危险性不仅仅在于它明显不明显,更在于它会不会破裂、出血。有些斑块虽然很明显,但却可能只是稳稳当当、老老实实地待在那里,最多是减少了一些血流量。医学上叫这种斑块为“稳定性斑块”。有时候,我们用球囊、支架去挤压这种稳定性斑块,反而可能让它变得不稳定,如形成血栓。而有些看起来不起眼的斑块,却可能是最危险的东西,很容易破裂、出血,形成血栓,将动脉完全堵塞,捅出大娄子。医学上叫这种斑块为“不稳定性斑块”。目前,医生还没有什么好办法区分出哪些斑块才是真正的危险分子。

因为这些原因,有很多医生对冠心病病人更愿意采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治疗。例如,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美国前总统克林顿,都做了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大多数冠心病病人,其冠状动脉狭窄堵塞,主要发生在动脉的近段和中段,而动脉远段常常不会出现明显的狭窄。冠状动脉搭桥术,就是用病人自身的血管,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近端和远端之间搭起一条桥,绕过狭窄的部位,为心脏供血。医生最常选用的血管,是大腿上的大隐静脉、胸壁上的乳内动脉,或手臂上的桡动脉。从技术上说,与安放支架相比,搭桥手术更难掌握。做这种手术,通常要全身麻醉,在低温下使心脏停止跳动,用机器进行体外循环。一些简单的病例,也可不用体外循环,而在心脏跳动的情况下进行手术。

与介入治疗只是局部扩张和支撑动脉不同,搭桥手术重新提供了一条血管通路,因此效果更为可靠,特别适合那些冠状动脉有弥漫性狭窄的病人。但这种治疗也有个问题,就是新搭建的血管可能会在几年内又出现狭窄堵塞。例如,用静脉搭桥,十年内约有30%~40%的桥血管会发生堵塞。用动脉搭桥虽然情况好些,但人体的动脉有限,有些病人还可能找不到适合做搭桥的动脉。

总的来说,目前对冠心病有三种基本的治疗选择,就是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搭桥手术。具体到每个病人选择哪种方法,常令我颇费踌躇。使我感到有些沮丧的是,很多病人,我建议他们暂时可以不放支架或不做搭桥手术,而先用药物治疗,但到医院后,他们还是被选择了支架或搭桥手术。医疗中的选择,实际上非常复杂,常常会受到很微妙的因素的影响。

第9篇:心脏搭桥手术范文

【关键词】 心脏外科冠脉搭桥术; 连续护理; 健康行为遵照; 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8-0096-02

doi:10.14033/ki.cfmr.2015.18.053

冠心病是一种主要发生在老年人群中的疾病,其危害性较大,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的生命[1]。临床上对于此类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则为实施心脏外科冠脉搭桥手术,效果较好,同时其手术后的护理方法对患者术后的恢复也极为重要,传统上较常采用常规护理,临床效果并不明显[2]。近些年来,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连续护理的方法逐渐被采用,其明确的临床效果尚无相关的报道。笔者所在医院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给予心脏外科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实施连续护理的临床效果,现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实施冠脉搭桥手术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4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实施过心脏外科冠脉搭桥术的96例患者,按其接受术后护理方法的不同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其中对照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55~80岁,平均(68±12)岁。治疗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55~79岁,平均(67±1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实施常规护理,患者的住院期间给予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照料,在出院前给患者宣讲与健康相关的知识,并叮嘱患者按时来医院进行复查等。给予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连续护理干预:患者住院期间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对其实施不同的护理照料,并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介绍和健康恢复的宣传,在患者出院后对其宣传教育相关的健康行为,定期对患者进行上门或电话访问,若发现患者出现任何与并发症有关的征兆,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的术后恢复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患者的生活质量(完全自理、需要协助和依赖他人)和健康行为遵照(完全遵照、部分遵照和不遵照)情况。同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的术后并发症(皮下淤血、心包填塞、低血压、短阵室速和亚急性支架血栓形成)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护理后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护理后,治疗组患者在生活质量和健康行为遵照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护理后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经过护理后发现,治疗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29.17%)明显低于对照组(58.34%),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

3 讨论

对于实施过心脏外科冠脉搭桥手术的患者,在术后给予其连续护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明显促进患者的健康恢复[3]。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护理后的两组患者临床观察显示,治疗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即:治疗组患者在生活质量和健康行为遵照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观察中发现,治疗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29.1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58.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连续护理干预明显提高实施过心脏外科冠脉搭桥手术患者的恢复能力,有效控制了皮下淤血、心包填塞、低血压、短阵室速和亚急性支架血栓形成等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安全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胡小连,曾湘云.社区护理干预对心脏搭桥术患者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4):139-141.

[2]单立梅,张国华,孟倩霞.高龄患者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4,16(6):88-89.

[3]姜大庆,谷天祥,房勤,等.影响70岁以上老年人冠脉搭桥远期预后独立因素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50(2):123-127.

[4]秦彦荣,胡晓鸿,杜桂芳,等.31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重返ICU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1):16-18.

[5]李春红,刘巧.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行冠脉搭桥术20例术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3):86-87.

[6]庄兰.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临床对比研究及护理[J].四川医学,2010,31(9):1393-1395.

[7]钟卫权,张阳春,谢兴,等.微创不停跳冠脉搭桥术34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