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上海高中学校范文

上海高中学校精选(九篇)

上海高中学校

第1篇:上海高中学校范文

2019年上海市普通高校面向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招生志愿填报将于4月17日9:00至22:00,4月18日9:00至12:00进行。凡符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19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报名工作的通知》(沪教委学〔2018〕48号)中报名条件,并在报名时已勾选“三校生高考”的考生,均可填报志愿。

具备志愿填报资格的考生可在规定时间内,登录上海市教育考试院“上海招考热线”网站(shmeea.edu.cn)填报志愿。

考生在填报志愿前,应仔细阅读意向院校的招生章程,确保符合该校报考条件。“三校生高考”志愿设置为顺序志愿,每人最多可填报2所院校。如招生院校在本科专业和高职(专科)专业都有招生计划,考生最多可分别填报该校2个本科专业志愿和2个高职(专科)专业志愿;如招生院校只有本科或只有高职(专科)招生计划,考生最多可填报该校2个专业志愿。报考艺术类专业的考生,须在第一志愿院校的第一专业填报艺术类专业。考生可在志愿填报的时间段内登录系统修改志愿。志愿填报时间结束(4月18日12:00截止),填报系统将关闭,不得再修改志愿。

为确保志愿填报顺利进行,建议考生使用以下浏览器进行填报:InternetExplorer9及以上、谷歌浏览器、火狐浏览器、360浏览器、搜狐浏览器。

具体网上填报流程如下:

1.在浏览器中输入shmeea.edu.cn打开网站首页,点开左下方“考试报名”栏目。

2.点击“志愿填报”栏目,即可看到“2019年上海市普通高校面向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招生志愿填报”。

3.打开志愿填报系统后,依次输入14位高考报名号、密码和验证码,点击“登录”按钮。初始密码为考生身份证后六位(包括字符X)。

4.考生输入报名时填写的家庭成员姓名后,点击“确定”按钮。

5.考生首次登录须修改密码。点击“确定”按钮完成密码修改。

6.仔细阅读考生须知中的相关内容。阅读完毕后,勾选“我已阅读并知晓以上内容(如因未阅读考生须知和用户手册造成的损失,由本人承担)”,并点击“下一步”按钮进入填报页面。

7.下拉框中显示所有招生院校、专业,依次选择意向院校、专业、愿否专业调剂后,点击“添加”按钮。

8.界面显示红色“操作成功,已成功填报1条志愿”,表示该条志愿填报成功。如下图所示(图片内容仅供参考):

如果院校只招收本科专业,则选择院校后,只有本科专业可选。

如果院校只招收专科专业,则选择院校后,只有专科专业可选。如下图所示(图片内容仅供参考):

9.再次选择其他院校、专业,点“添加”按钮,看到红色“已填报2条志愿”字样表示该条志愿填报成功。最多可填报2条院校志愿,每条院校志愿最多可选择2个本科专业和2个专科专业。志愿数达到2条时,不允许继续添加。如下图所示(图片内容仅供参考):

10.两条院校志愿填报完成后点击页面下方的“下一步”按钮,会弹出提示信息“如确认志愿信息不再修改,请点击‘确定’按钮”。如下图所示(图片内容仅供参考):

11.确认无误后,跳转至信息预览页。如下图所示(图片内容仅供参考):

12.确认无误后,点击“退出”按钮,退出系统。(图片内容仅供参考):

温馨提示:

①志愿填报确认无误后,点击“下一步”,并“确定”提交后,志愿信息将不允许再做修改。

第2篇:上海高中学校范文

【导语】

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9年本市中等学校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工作的若干意见》(沪教委基〔2019〕21号)的相关要求,现将2019年本市高中学校提前批招生录取考生名单进行公示。

7月28日前,招生学校将录取通知书发送给考生。

附件:2019年上海市高中学校提前批招生录取考生名单

第3篇:上海高中学校范文

随着上海教育事业的发展,本市高中阶段升学通道不断丰富。今年本市中招报名人数7.03万人,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总规模与去年相当,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数与去年持平,中本贯通和中高职贯通招生吸引力不断增强、计划数有所增加,为考生和家长的多元选择拓宽了渠道。

由于今年本市中考报名人数比2017年减少约4600人、处于近几年的最低值,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基本不变,中本贯通和中高职贯通招生规模有所扩大,且报考中本贯通和中高职贯通的学生总体成绩处于全体中考考生的中等偏上水平,因此,今年公办普通高中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有所下降。同时,其他类别招生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也相应下降。

经市中招领导小组研究确定,现将2018年本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公布如下:

类别

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

零志愿

568分

(回民中学、久隆模范中学563分)

提前招生录取

取得提前批预录取资格,不得低于530分。

名额分配

按照考生志愿和初中学校名额分配数,从高分到低分投档录取,不得低于530分。

公办普通高中

446分

民办高中

参照公办普通高中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自主确定学校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报区招生部门备案后,由招生部门统一向社会公布,并按招生计划投档录取。

中本贯通

参照公办普通高中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

中高职贯通

335分

自主招生

按照学校公示招生方案、招生计划和考生志愿投档录取。

普通中专

315分

职校、技校

按照学校公示招生方案、招生计划和考生志愿投档录取。

备注

各招生学校将按照公布的招生计划和填报志愿的考生成绩,按序投档,自然形成学校实际录取分数线。

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8年本市中等学校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工作的若干意见》(沪教委基〔2018〕19号)文件精神,现将2018年上海市民办高中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公布如下:

第4篇:上海高中学校范文

学校始终坚持“立足电力、立足应用、立足一线”的办学方针,树立“务实致用,明理致远”的办学理念,以“高质量、有特色”为目标,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办学,坚持面向电力生产和现代化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学校的校训是“爱国、勤学、务实、奋进”,努力创建“刻苦、勤勉、求是、创新”的优良学风。学校的发展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科研为先导,用科研促进教学水平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学校沿革

学校创建于1951年,历经了上海电业学校、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校、上海电力专科学校的发展演变,1985年3月更名为上海电力学院,目前已经发展成为电力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理工类高校。

学科设置与教学水平

学校设有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数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含华东电力继续教育中心)共十二个二级学院,以及社会科学部、体育部两个直属学部。

学校拥有工、管、理、经、文5个学科门类,共有全日制本科专业30个。工学、管理学、理学为主干学科。有部级特色专业3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上海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4个,市教委重点学科5个,市高校一流学科1个。学校在2006年获得硕士点授权。

2006年,学校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曾获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在近两届上海市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共获奖19项,其中一等奖7项。2010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院校,目前共有5个本科和2个硕士试点专业。获批9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拥有上海市精品课程24门、上海市教学团队4个。近五年,公开出版编写教材114本,其中获上海市优秀教材奖19本。

学校拥有部级实践(实验)基地(中心)2个,省部级实验示范基地(中心)3个,省部级校外实习(实践)基地5个,25个校内实习场所,78个校外实习基地。

师资队伍

学校有一支学历、学缘、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在编教职工一千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68人,正教授103人,副高职称302人;具有研究生学位的711人,有博士学位的36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05人。有兼任教师38人。

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入选国家青年千人1人,教育部优秀教师奖励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9人;上海市领军人才2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人,上海市教学名师5人,东方学者特聘教授11人,青年东方学者特聘教授1人,上海市、上海市科教系统“三八红旗手”7人,上海市宝钢优秀教师奖11人,上海市育才奖25人次。

科研水平

学校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部级技术转移中心,建成原国家电力公司热力设备腐蚀与防护部级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电力材料防护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上海热交换系统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学校拥有一个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一个大学生创新基地。

学校一贯重视科技工作,通过多年发展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近年来, 学校科研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科研总经费有较大幅度增长,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近千项,其中国家“973”“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浦江人才计划、曙光计划、晨光计划、阳光计划等多种类高水平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项目4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7项,其中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第5篇:上海高中学校范文

【关键词】航海企业文化;航海高职校园文化;融合

1 将航海企业文化融入航海高职校园文化的必要性

以航海教育为主的高职院校,将航海企业文化所包涵的职业特征、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等元素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建设面向企业、特色鲜明、“海味十足”的航海校园文化,是为培养高素质航海人才创造良好环境,为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作好充分的职前文化储备的重要途径。

1.1 航海企业文化与航海高职校园文化的异同

航海高职校园文化是在一般意义层面上的大学校园文化中融入了更多航海职业属性的大学校园文化。是指航海高职院校在特定的教育活动,逐步形成的关于航海职业教育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航海企业文化则是企业文化在航运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是航海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由于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组织,二者的文化差异性是显而易见的。航海高职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倡导的是一种宽松、民主、平等、自由、个性的学术氛围和精神环境,帮助青年学生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培养或者重新构建人格中的主体意识,以终极价值关怀为核心,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的重要途径。而航海企业文化是一种责任文化,对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特别高,强调员工的积极进取心、组织纪律性和团队合作精神。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航海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初到岗位工作时,往往会不适应航海企业管理环境而感到茫然、困惑,有的甚至被企业淘汰。这里固然有诸如专业知识欠缺,岗位技能等“硬件”不足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水土不服”,诸如不适应航海企业环境,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与他人沟通不顺等“软件”不足的原因。因此,两种文化之间只有加强相互渗透,进行深层次地交流与沟通,才能最终降低毕业生的适应成本,排除就业障碍,提升转化潜力;才能改善用人单位的评价,提高航海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同度。

1.2 将航海企业文化融入航海高职校园文化的必要性

把优秀的航海企业文化吸收到航海高职校园文化中来,将会产生巨大的、积极的作用。首先,可以使校园文化进一步彰显出“航海高职”特色,充分发挥其航海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养,不断提升航海高职院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可以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搭建起校企合作的平台,提高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第三,可以使学生充分适应企业文化的“预熏陶”,潜移默化地认同航海企业文化,树立成才目标,为更好更快地适应将来的职业和岗位,缩短从校园到企业的岗前适应期和过渡期,以便顺利地由“校园人”转换为“企业人”。

2 将航海企业文化融入航海高职校园文化的途径

要实现航海企业文化与航海高职校园文化的融合,就是要营造“航海味十足”的航海高职校园文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2.1 加强校园航海职业人文氛围营造,创建“航海味十足”的航海高职校园文化环境

航海企业的环境和氛围是非常独特和直观的,航海校园文化环境氛围也应给人以独特的、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在校园绿化美化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合航海企业文化元素,办公楼和教学场所等的规范设计,均可遵照企业标志性识别系统,校园建筑物、道路、景观等的专业化命名;在宣传栏中展示学校创业成功的校友偶像,教学楼悬挂国内外著名航海家家画像、各类船舶图片,实训楼张贴著名航海家的经典名句和优秀航海企业的管理理念等;通过广播、海报、宣传片等形式,定期介绍一些航海企业和企业文化,让学生了解企业,逐渐产生认同感;在生活区设置一些文明礼仪警示牌,航海职业规范用语,学生的校服、卧具以及生活用品与职业特点相统一等等。使校园处处彰显出航海特色;使学生目之所及,耳之所闻,足之所至,处处感受到校园文化浓郁的“航海职业”气息,时刻置身于浓郁的航海企业文化氛围中接收浸染和熏陶,逐渐形成对职业选定的认同,在进入企业之前树立起职业奋斗的目标,从而激发了学生努力学好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道德的求知欲望。

2.2 加强航海实训基地建设,创建仿真的航海职业文化氛围

航海高职教育应紧密依托航海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的相关要求,突出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培育,建设理论与实践、实训与生产、教学研一体化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如航海轮机模拟器、机电一体化实习工厂、海上实训中心等。按照真实航海企业环境、文化布置实训基地。实训场所工艺流程设计、设备摆放要尽量按照真实的工程或工厂的要求来实施,使学生接受的是仿真职业文化的教育。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过程中适当建立仿真企业管理制度,按企业标准来要求实训学生。通过这样立体式仿真职业文化的影响,使学生对航海企业的工作环境、设备环境、管理环境、人文环境及生活环境都有了直接接触和深入了解,以此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未来职业,强化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素养,有助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和职业技能的优化。

2.3 加强学生半军事化管理,创建与航海企业文化兼容的校园制度文化

相对于学校而言,企业在管理上更为严格,特别是类似航海这种行业特色鲜明的企业,在制度设置上更为严密而有效,它不仅要求员工有非常严格的纪律,非常规范的操作和管理,高标准的技术要求和高效率的劳动。而且还要求员工具备国家、民族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要求员工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坚韧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敢于克服困难、奋力拼搏的勇气等意志品质。对此,航海高职院校目前通行而普遍的做法就是实行学生半军事化管理。要紧密围绕企业管理的相关要求不断丰富和完善半军事化管理的相关制度,从“一日生活制”开始,用早操、内务、队列训练、军容风纪、晚就寝等,做到用制度规范行为,用文化促进自律。学生在得到有效管理的同时,提前适应了严格的航海企业制度文化,为毕业后更好更快地适应企业高强度的管理作好准备。

2.4 积极开展航海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航海职业的魅力

航海高职校园文化活动应充分体现航海职业文化,有意识地将航海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如经常举办航海企业专家报告会,举办“航海毕业生论坛”,开展“订单式”培养等,广泛传播企业文化,用航海人的真实经历和事迹激励学生,用生动的企业文化感染学生,帮助学生确立航海职业规划;组织特色社团,开展一些“海味十足”的体育文化活动,如组织开展航海夏令营活动,组建大学生舢板队、帆船队,充分体验航海的魅力;加强与航海企业进行文化交流,设立航海企业奖学金,按照航海企业的标准和要求来组织评定,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准航海人”;与航海企业联合开展经常性的各项技能竞赛,举办各种诸如航海文化节、科技节、体育节,安排各类学术讲座等,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航海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效地融入校园文化;开展师生假期社会实践,直接深入航海企业考察调研,体验企业文化,将航海企业文化中优秀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及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并渗透到学校的校风建设、学风建设当中,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3 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做强做大的必然趋势,但要明确认识到,校企间的深度合作是以文化融合为基础的,只有达到文化的共融,才能够真正实现“用人”和“育人”的完美结合。为此应关注以下几点:

3.1 树立企业化的办学理念

航海高职院校要树立一种现代、开放的办学思想,确立服务航海企业的价值取向意识,始终把为航海企业培养合格人才作为主要办学目标,在办学方向、发展战略、质量意识、校训、班训、校风、学风、机制、管理、考核等方面借鉴和吸纳优秀航海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构建与航海企业文化相融合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营造具有航海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大环境。

3.2 用足、用好政策资源

近些年来,国家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推进高职教育的宏观政策,不断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指导。如《关于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职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深层次地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的合作。2012年3月22至23日,教育部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其中涉及到了要鼓励企业办学校,并将逐步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包括减免税收、抵冲税收、给予企业办校补贴等,而且国家正在修订职业教育法。特别是教育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教高[2012]3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健全完善航海教育管理体制、推进航海类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善航海类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加强航海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航海类专门人才等。这些利好的消息,对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加深航海企业与航海高职院校的融合又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必须紧紧抓住并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

3.3 加强对校企文化融合的研究

航海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文化建设高地的作用,不断加强对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研究。因为航海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是航海企业文化的继承者、参与者和发展者,所以要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职业教育的整体规划,开设航海企业文化课程及相关人文课程,并进行相关的职业素质的训练,使航海企业文化成为每一位在校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教师学习了解航海企业文化,改善知识结构,深入企业,向研习专业技术一样研习企业文化,到优秀的航海企业学习感受企业文化,将航海企业的文化精髓渗透到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参考文献】

[1]耿兴华.企业文化进校园的实现方式思考[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报,2011(04).

第6篇:上海高中学校范文

关键词:海南省高校;沙滩排球;发展思路;对策

排球运动在海南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开展十分普及。而沙滩排球在海南虽开展较晚,约 20世纪 90 年代未,但发展很快。在海南高校中,沙滩排球深受大学生们喜爱。近几年来,海南高校参加全国大学生各类沙滩排球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为了加快缩小与国内各高校高水平沙滩排球运动差距,全面提高我省沙滩排球技战术水平,笔者对全省高校沙滩排球运动现状进行了走访和全面调查分析,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适合我省高校沙滩排球运动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发展海南高校沙滩排球运动优势

(一) 高校沙滩排球运动

近几年来,沙滩排球在海南各类高校蓬勃发展。如 2007 年海南师范大学男子沙滩排球队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沙滩排球锦标赛中荣获第三名; 2008 年海南师范大学男子沙滩排球队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沙滩排球锦标赛中荣获第一名; 2010 年海南师范大学男子沙滩排球队代表中国大学生沙滩排球队出战第五届世界大学生沙滩排球锦标赛,取得较好成绩; 2013、2014 年海南师范大学男子沙滩排球队在第九、十届全国大学生沙滩排球锦标赛中均获体育院系组第一名等。为海南省及高校争得了荣誉,多次受到有关领导与专家肯定和表扬。

( 二) 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良好自然与气候条件

排球运动在海南具有广泛群众基础,不管是城镇机关、农村院落,中小学,还是在高校都经常看到各类排球比赛,其中最具海南当地特色“庙会排球赛”最具代表性。“庙会排球赛”是在农村庙会期间,由华侨、企业或庙会设立奖金进行的九人排球赛。其比赛场地多数是在沙地上进行,技战术打法与沙滩排球较为类似。国家体育总局排球管理中心领导曾这样说: “海南的庙会排球”是一个特色极强的群众体育品牌,如果全国多一些像海南这样酷爱排球( 沙滩排球) 的地方,那就不愁没有排球( 沙滩排球) 后备人才了”。

海南四面环海,海岸线长达 1000 多公理; 海湾优美,沙滩洁白; 一年四季,阳光明媚; 温差不大,气候喜人,得天独厚,是开展沙滩排球运动的好地方。如海口假日海滩、桂林洋; 文昌东郊椰林、高隆湾; 三亚大东海、亚龙湾等海滩,这些都是开展沙滩排球运动的好地方。恰恰许多高校离这些海滩不远,这对发展海南省高校沙滩排球运动十分有利。

( 三) 国家沙滩排球训练基地落户于海南,将对海南高校沙滩排球运动带来无限生机

沙滩排球是排球运动一个分支,但又区别于排球运动,它最大优势在于将排球运动融入自然环境中,让观众再体验运动场上精彩激动比赛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美。三亚和文昌高隆湾沙滩排球训练基地创立,将对海南高校沙滩排球运动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 四) 海南三所高校获准试办排球( 沙滩排球) 高水平运动队,无疑对海南高校沙滩排球运动持续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2005、2010 年国家教育部相继批准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与琼州学院试办排球( 沙滩排球) 高水平运动队,排球( 沙滩排球) 高水平运动队成立,无疑对发展与提高海南省高校排球( 沙滩排球) 运动起到积极作用。

二、海南高校沙滩排球运动就目前而言存在诸多问题

( 一) 运动员对训练目的、意义认识不足

调查显示( 31 人) ,学生们对训练目的、意义认识明确。有较好吃苦耐劳精神者 8 人,占 25.8% ; 一般者 10 人,占 32. 3% ; 较差者 13 人,占41. 9% 。反映我省高校大部分运动员只是为了上大学,满足于现状,训练中不严格要求自己,没有明确奋斗目标,怕苦、怕累等。

( 二) 管理不够到位

大学生体育协会在高校体育中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根据走访调查,海南各高校虽然成立了大学生体协等社团,但有不少高校未能制定相应体协社团发展规划、管理条例与制度,因此,在实施过程中盲目性、随意性严重,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各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使排球运动在高校中发展缺乏活力和创造力。

( 三) 教练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沙滩排球既然存在,就有它存在的独特之处,不能单单依靠室内排球一套基本理论、手段与方法指导沙滩排球训练。教练员应该做的是学习与全面了解、认识当今世界沙滩排球运动发展趋势、技战术、规则和科学选材等理论知识。从而来提高教练员专业素质。可以适当提倡“专项专人”教练员管理机制等。

(四) 学、训矛盾突出

在研究调查中可以发现,多数运动员进入大学前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为薄弱。进入大学后,面对学训双重任务,怎样使他们在完成正常训练任务的同时顺利完成学业,这个是学校和运动员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对 31 名沙滩排球运动员调查发现: 没有重修的队员有 4 人,占 12. 9%; 重修1 ~ 4 门的有 12 人,占 38. 7% ; 重修 5 ~ 11 门的有9 人,占 29% ; 而重修 11 ~ 15 门课程的竟达 6 人,占 19. 4%。说明训练与学习时间是有较大冲突的,完成训练任务的同时,难以完成学习任务。怎样才能让运动员安心完成训练任务的同时,也能很好完成学业,已成为各高校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 五) 招生渠道狭窄,生源质量差

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纷至沓来,采取多种优惠政策招收海南地区水平较高的排球( 沙滩排球) 运动员,致使海南省高校排球( 沙滩排球) 高水平人才招生冲击较大,质量难以保证。近三年来,海南省三所高校招生沙滩排球高水平运动员31 人( 本地生 28 名) : 其中尖子运动员 14 人,占45. 2% ; 一般水平运动员 10 人,占 32. 3% ; 水平较低运动员 7 人,占 22. 5%。这说明海南高校招生渠道狭窄,质量不高。影响生源质量因素很多,与海南各大高校招生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六) 运动训练软硬件设施缺乏、医务监督难保障

运动训练是一个严格周期性过程,必须在有充足时间和场地设施基本保障下,不间断、有规律重复进行。在此基础上进行高强度、大运动量训练过程中急需医疗监督,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调查显示: 1. 海南大学有一块简易训练场地,其他高校至今未有; 2. 海南师范大学每周 3 次,但是他们借用室内排球场地进行训练。海南大学每周 1 次,其他院校没有列入计划与安排训练,这说明基础设施不完善情况下很难开展训练,加上医务监督难保障,伤病不能及时诊断与治疗,训练质量难保证。

三、海南高校沙滩排球运动发展思路和对策

( 一) 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科学合理规划

省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明确目标,群策群力,对全省所有高校进行统一规划。笔者认为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琼州学院三所被教育部批准试办排球( 沙滩排球) 高水平运动队,学校应优先且大力发展沙滩排球运动; 组建沙滩排球队进行常年有效训练; 开设沙滩排球选修课。其他学校根据情况逐步铺开,从而提高我省高校沙滩排球运动技战术水平。

( 二)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远大目标,培养学生不畏艰辛和勇于拼搏精神

在沙滩排球训练过程中,有些学生对训练认识不充分、目标不明确,怕苦、怕累。建议首先要让学生树立远大奋斗目标和建立明确训练目的,要从思想上让学生明白在训练什么,为什么训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身体潜能和心理潜能; 其次要让学生了解沙滩排球训练是一项非常艰苦的运动项目,作好一切准备,如: 苦、累、难、伤等,在训练中严以律己,不怕苦、不怕累,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完成每次课的训练任务。

( 三) 大力推广全民健身计划,坚持走体育产业化道路,加强区域内沙滩排球资源有效利用,探索课余训练新方式,促进海南高校沙滩排球运动发展

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与支持海南高校开展与普及沙滩排球运动,充分利用各大媒介,向高校学子宣传沙滩排球各方面知识,提高学生对沙滩排球运动认识,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目的。建议各高校在大力推广全民健身计划中,把沙滩排球列入重点运动项目在学生中开展。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借鉴“有偿训练”成功经验来吸引学生,同时,由专业能力较强的教师带队,建立类似于俱乐部等形式的团体,吸引更多沙滩排球爱好者参与,以此拓宽资金来源,建立起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渠道、多形式投资模式,谋求更大发展。再者需要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合理掌控全局、完善设施场地,为沙滩排球乃至于竞技体育打开方便之门。

( 四) 大力提高教练员业务水平

教练员专业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运动员水平。为了提高海南高校沙滩排球运动水平。建议海南省教育与体育主管部门对各高校教练员分期分批进行上岗培训,如组织他们冬训期间去文昌市高隆湾国家沙滩排球训练基地观摩各省队训练和请一些有经验教练员上课、进行示范课等形式,来逐步提高已有教练员业务水平。在此基础上,还要深入挖掘教师潜力,同时对那些高校以外教学能力强、带队经验丰富、立志献身于沙滩排球运动教学的教师和教练员,应该适当放宽政策,打破一些传统地域和领域限制,使之进入到所需高校任教和训练。

( 五) 改革比赛制度,鼓励各高校积极参与,增加比赛队伍

虽然海南已有 17 所高校( 包括职业技术学院) ,但经常参加高校沙滩排球比赛的队伍,一般男子8 支,女子5 支,相对来说参赛队伍较少。建议有关部门下基层深入了解原因,并给予财力与物力支持,并鼓励各高校积极参加比赛。与此同时,改革比赛制度也迫在眉睫,可将原有赛会制更改为主客场制度,然后按区域或水平分组来进行双循环赛制进行比赛,最后可根据各组成绩进行交叉淘汰赛,主客场制度相比较赛会制来说,增加了比赛场次,让学生有更多锻炼机会; 另一方面,根据不同水平学生安排若干组进行比赛,如专业组、高水平组、普通组等。这样才能使沙滩排球运动更广泛、更扎实地开展起来。

( 六) 增加经费,改善场地器材与设备

海南高校沙滩排球场地少,且器材设备落后陈旧。建议主管部门增加投入,改善器材与设备,以利于提高海南高校沙滩排球运动技战术水平。

( 七) 处理好训练与比赛关系,重视学生文化课学习

海南庙会排球比赛较多,应多参加此类比赛,赛与练相结合。同时要重视与加强学生文化课学习,在提高学生运动水平的同时丰富文化知识、加强文化涵养培养和思维分析能力锻炼。(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虞重干,曾倩,曲中正等. 排球运动[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林明祥. 海南沙滩排球的现状及发展[J]. 海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9( 4) .

第7篇:上海高中学校范文

关键词 上海;成人高校;转型;历程;特征;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6-0051-06

上海区域成人高校是指由上海中心城区政府主办、教育部备案、具有独立法人地位、从事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市民终身学习指导工作的教育机构,也叫独立设置成人高校。近年来,根据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上海各中心城区在区业余大学建制的基础上,增设了社区学院建制,实行区业余大学、区社区学院、上海电视大学区分校一体化管理模式。同时,学校从以举办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为主,向开展教育培训、实施市民终身学习指导等教育服务拓展,这种办学职能转变带来的学校形态变化,称为学校转型。学校转型发展是指学校由转型而引起的不断扩展和提升的动态变化过程,是指“成人高教的发展从观念到形式,从外延到内涵诸多方面的深刻变化,包括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办学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升社会绩效、充分发挥功能、谋取更大作为等”[1]。

一、上海区域成人高校发展历程

上海区域成人高校历经解放初期创办、中停办、后复办、稳固、转型等发展阶段,并依据不同时期的要求承担各类补偿教育、大众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指导服务等职能,为上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创建与联合:各类补偿教育的园地

建国初期,新中国建设对教育事业提出了迫切要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为此,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夜大学正式招生,标志着新中国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正式创立[2]。在此背景下,1958年下半年,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上海市部分中心城区相继成立了独立设置的区域成人高校,时称某区业余工学院或职工业余工业专科学校,具有颁发国家承认的大专文凭的资质。建校后各校开始开展大专学历教育和技术培训,主要开设机械、模具、电子、机电一体化等工科专业。在建国初期这段特殊历史阶段,区域成人高校的主要职能是为广大一线职工开展补文化、补技术、补学历等补偿教育。“”开始后,区域成人高校基本停办、半停办或解散。

“”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末,上海成人高等教育经历了恢复、发展、改革和整顿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开创了新的局面[3]。1978年开始,上海区域成人高校先后恢复或新建,形成了中心城区每区一所的格局。与此同时,上海区域成人高校名称统一为“某区业余大学”,并与上海电视大学合作陆续设立了上海电视大学区分校。在办学上,各学校专业有所调整,开始由工科向文科类、管理类、财经类等专业拓展。1985年,区域成人高校联合成立“校长联席会议”及相应的工作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协调机制,并通过学分互认等各种合作项目加强区域成人高校的整体性和一致性。这段时期,区域成人高校主要为“”期间失学一代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为弥补“”造成的人才断层开展各种培训。因此,“”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这十几年间,区域成人高校的主要职能还是以补技术、补学历的补偿教育为主。

(二)稳固与提升:大众高等教育的载体

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学历补偿教育需求的逐渐减弱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区域成人高校转向为经济建设和人才提升服务,进入了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新阶段。“九十年代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上海成人高等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和增强改革力度的有利时机。”[4]1990年4月,根据原国家教委的要求,上海对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进行了验收,区域成人高校接受新的洗礼;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使上海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区域成人高校面临新的机遇;199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见》,提出了新时期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及10项措施,区域成人高校面对新的挑战。因此,区域成人高校需要不断调整与优化。

在这段时期,区域成人高校为夯实办学基础,加强教学改革,强化学校管理;为适应经济结构变化和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加大了服务类、商贸类、经济类等专业设置,全面推出信息技术等一批高新技术专业;为服务区域经济,大力开展各类人员培训,尤其是“90年代紧缺人才培训”工程等;为提高规模效应,进一步扩大招生。据统计,1998年底,设置的成人高校在校本、专科生达到9.4万人,普通高校函授、夜大学在校生为14万人。这样大规模的成人高等教育,形成了上海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格局[5]。由此可见,区域成人高校作为独立设置成人高校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已成为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重要载体。

(三)转型与拓展:区域终身教育的平台

第8篇:上海高中学校范文

关键词:航海教育,改革,发展

 

中国加入WTO后融入世界经济圈,海上运输越来越凸现出主渠道的作用,航海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跟不上海上交通运输业改革发展需要的问题比较突出,航海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航海教育改革的一个突出点,。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如何提高办学效益, 是航海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课题。

一、航海高等教育的定位

航海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航海专门人才, 服务海上交通运输业、提高社会综合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校办学必须面向市场。近年越来越多的航海专业毕业生不愿意从事航海工作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航海高校招生受招生计划的严格限制, 航海教育的规模不可能做大, 而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航海高校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1. 政府和社会应当把航海教育作为特殊教育来对待。航海高等教育是国家经济建设的组成部分, 是特殊的职业教育。对航海教育的特殊性在办学的实际支持上做得不够到位, 这就带来许多航海高校自身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如办学规模小、学科专业单一、功能不完善、办学效益不高等。所以, 要加快航海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步伐, 就应该严格按照国家对航海高校的性质和职能的定位, 对航海高校给予政策扶持。

2. 航海高校应当努力拓宽办学面, 增强办学适应性。航海高校在坚持航海学历教育为首要任务的同时, 还应积极发展非航海类教育。发展非航海类教育是提高办学效益, 增强学校适应性的重要方向, 一方面可以满足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 扩大学校办学规模; 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航海学科与相近学科的交叉渗透, 提高航海类学科、专业的建设水平。总之, 发展非航海类教育不仅要从扩大学校规模的需要出发, 更要从提高航海教育质量和航海高校办学水平出发。

3. 密切航海高校与海上交通运输企业联系, 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为社会提供数量多、质量高的航海人才, 是航海高校服务社会的最大和最根本的任务。与此同时, 还应围绕航海现实需要,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 努力拓宽服务的渠道和范围, 包括开展在职海员培训、技术培训等教学服务; 参与航海海事办案、航海科技成果转让等科技服务; 利用图书资料、信息库等为海上交通运输企业提供航海学术、信息服务; 开放仪器设备、实验室等, 为航海工作提供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支持。航海高校应树立为航海事业发展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的观念, 把对海上交通运输企业的实际贡献率作为检验航海高校办学成效的标准, 通过建立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科研质量等在内的办学效果与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 努力培养“海上交通运输企业满意”的人才, 努力提高科研对海上交通运输企业实际贡献率, 努力增强服务航海的能力, 使航海高校真正成为海上交通运输企业的人才摇篮和知识创新、技术服务的重要基地。

二、航海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航海高等教育和航海高校办学的基础, 也是航海事业长远发展的基础。今天的航海业正在转到依靠人才、依靠科技的现代化轨道上来。这一切都有赖于航海学科建设为航海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长期以来, 航海高校学科建设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学科建设基础比较薄弱, 尤其在学科体系的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上还存在不少问题。这在航海高校造成了一系列严重后果: 一是师资引进没有明确的目标与计划, 师资建设与学科发展的配套性不强; 二是教师的培养缺乏计划性, 教师自身的学科定位、发展目标不明确, 造成不同程度的人才资源浪费, 更难以造就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三是课程体系较混乱, 课程设置随意性大, 课程之间联系性不强, 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四是由于缺乏学科发展的目标, 科研工作零打碎敲, 力量分散。必须看到, 学科建设与教学、科研工作同等重要, 它不仅是教学发展的强劲动力, 也是航海高校科研工作的坚实平台。航海学科建设首先应强调遵循学科建设的规律, 其中很重要的是必须适应当代科学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的特点和趋势, 深刻把握航海工作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等特点, 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交叉渗透与融合中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航海学科建设也必须密切关注和切合现实航海工作实际。这既是航海学科建设的基本方向, 也是十分重要的研究途径和研究方法。要高度重视航海工作在实践中创造、积累的知识和经验, 把它作为航海学科建设的源泉, 并从中汲取营养。

三、航海高等教育应贴近航海实践

教学贴近实践, 是航海教育的基本方向。航海工作要求人才不仅要有宽广的知识, 更要有较强的能力, 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航海人才的培养要从根本上强调和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统一。。航海高校对人才的培养, 理论知识教育是基础,实践能力培养是关键。航海教育贴近实践, 关键是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符合航海实践要求, 做到理论知识教育与动手能力培养的协调统一。

1. 以航海教育贴近航海实践为方向, 改革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体系, 使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统一于航海实践的实际。对人才长远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能力和素质, 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航海高校应从人才长远发展的要求出发, 从知识和能力的统一性出发, 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并重与统一, 做到相互促进。当前, 航海理论教育改革的关键是通过学科建设, 充分吸收法学、管理学等的新理论、新思想, 吸收航海工作中的新技术、新方法, 整合航海业务理论知识, 构建科学地反映航海工作实际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 充分体现航海理论教育的先进性、广适性, 实现航海理论教育的基础化、规范化。

2. 根据培养目标, 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都具有多层次性, 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目标, 对理论与实践教育的要求有很大区别, 航海高校要根据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确定理论与实践教育的不同要求和层次。实践能力的多层次性要求航海高校教育既要培养学生从事航海工作所必需的应用操作能力, 更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从航海工作对人才能力多层次、多方面和多样性的要求出发, 在教育中突出理论基础上的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培养, 特别是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综合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3. 转变教育观念, 改进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效果。转变教育观念, 关键是转变对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作用的认识。在理论知识教育中, 应当克服把掌握知识作为唯一目的的观念, 摒弃填鸭式、灌输式等被动的教学方法, 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相结合, 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等主动的教学方法。实践出真知。在实践教育中, 应改变纯粹的训练操作技能的观念和简单化的训练方式, 使实践教育成为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过程。

四、航海高校的管理

航海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有两个基本目标: 一个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一个是满足个人发展需要, 这两种取向在根本上是统一的。航海高校人才培养是适应社会要求和满足个人自身发展需要的统一。航海高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当前, 航海高校在强调技能教育的同时, 同样必须关注人的教育, 把发展学生合理的个性与创造性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要处理好创新教育与培养海员行为规范之间的关系, 关键是找准结合点, 找准创新与纪律、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之间的结合点, 在坚持海员要求的前提下, 更多地给学生创造发展合理个性与创造性的空间。

1. 坚持养成教育, 发展合理的个性与创造性。长期以来, 航海高校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纪律作风的养成教育, 并形成了以半军事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养成教育的良好传统。同时应当看到, 养成教育强调共性规范, 强调抑制个性,这是培养合格海员所必需的, 但是, 并非所有个性都要一概压制。随意的、盲目的、无政府主义的个性, 必须压制, 而在海员共性规范下合理存在的个性追求, 则应当保护和鼓励发展。所谓合理的个性与创造性,应以不违背共性要求为前提, 以不损害航海事业发展为尺度。航海高校的创新应当是工作的思想、理论、方法、措施和手段方面的创新。

2.培养创新思维教育,为了达到培养合格海员的根本目标, 航海高校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航海高校同样应尊重和保护学生合理的兴趣, 特别是在求知方面的兴趣、愿望, 并善于引导和发展这种兴趣愿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3. 坚持以人为本, 改进管理工作。首先是转变管理理念, 树立高校管理的育人观念、服务观念和人性化的管理理念, 从思想认识上解决“为什么管理、管什么、怎样管”等问题。长期以来, 航海高校管理行政化倾向严重, 刚性化管理太多太强, 管理方式简单化。因此, 发展合理的个性与创造性, 航海高校必须改进管理方式、方法。。要在坚持共性要求、强调令行禁止的同时, 考虑学生个性特点和自我发展的要求, 采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坚持自律与他律结合, 增强管理的育人效果。航海高校还应从培养人才的目标出发, 确立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管理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行为, 而且应重视学生心理的引导。

第9篇:上海高中学校范文

关键词:共享理念;海南;高校;体育资源;开发利用

前言

201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树立并切实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必须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我国经济、社会、教育等各领域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实现国家“十三五”规划目标必须秉承的发展理念之一,共享发展是对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发展理念的完善和升级,是实现我国民主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享有发展成果,才能充分调动全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共享”为基础,才能更好地推动“开放、协调、创新、生态”的协调发展。高校体育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体育教育人才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于落实和完善我国人才培养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一方面,高校体育院系专业不断增加,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课程设置也逐渐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这种追求规模增益的超常规发展,使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先天不足显露出来,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将会不可避免地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就高教体育而言,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是优化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摒除高校体育教育多种发展弊端,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是推动高校体育教育科学有序发展的基础。

1海南高校体育教学资源共享影响因素分析

1.1外部环境因素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彰显“共享”发展在我国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重要地位。就体育领域而言,国家一直强调学校和社会体育资源的统一整合。如1984年中共中央的《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都规定了体育和社会体育资源的整合和统一利用。此外,如《关于公共体育场馆向群众开放的通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方案》、《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等系列政策法规,无不对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共享利用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指引和战略规划。《海南省十三五规划》指出:“坚持共享发展。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1《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也提出:“加强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人才队伍的互联互通,形成全民健身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良性互动。”“做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使用、管理与升级换代,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正常开放;符合条件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应该向社会开放。”2从而为海南省高校体育资源共享提供了可靠的政策支撑。随着“健康中国”社会建设的推进,人民的健身需求日益旺盛,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及体育健身指导资源愈显不足。因此,促进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需求对接共享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1.2海南高校自身因素

目前,海南省本科高校共有7所(含2所民办本科),其中海口5所(含1所民办),三亚2所(含1所民办);公办专科院校6所,其中体育专业技术院校1所。经实地调查访谈及在各高校网站上检索(如表1所示),总体而言,海南本科高校(含民办)及公办专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等硬件设施资源较为丰富,有的高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师职称、年龄、学历比例基本合理,师生比基本符合高校教学要求。专科学校中尤以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和海南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资源优厚,而其他4所公办专科学校体育软硬件资源则稍显薄弱。高校区域性分布差别比较明显(主要集中在省会海口),高校体育专业机构设置差别不一。

2影响海南高校体育资源共享的制约因素

2.1体育资源地域分布不均衡

表1显示,海南省各高校主要分布在省会海口市(10所,约占69%),三亚市仅有2所(约占15%),琼海市和文昌市各1所(约占8%),高校体育资源呈现差别较为明显的区域性分布。在海南各高校体育场馆和设施建设上,各高校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整体的统筹规划和设计。有的区域体育硬件资源重复建设,体育教师资源雄厚甚至过剩,出现节假日甚至工作日的资源闲置,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有的地方则是体育资源缺失,甚至连本校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都难以正常保障,更难做到对外开放。在国家大力发展全民健身和社会体育的大背景下,这样的资源布局很难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的多元化需求。

2.2体育资源共享意识淡薄,共享制度缺失

研究表明,海南各高校体育资源的利用基本以本校体育教育教学和训练为主,单位意识浓厚,存在着“各自为政、自给自足”的条块分割和本位主义意识。此外,在体育师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也缺乏有效沟通。表2表明,海南各本科高校体育软硬件资源基本完备,但专业(或运动队)重复设置现象明显。如在下表统计的7所本科高校中,各有3所高校(约占43%)分别设置体育教育专业和高尔夫方向,有5所高校(约占71%)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硬件设施方面,有的学校资源优裕,有的设施则缺失,甚至影响到教学需要。有2所高校尚未建游泳馆,无法满足游泳教学需要。如热带海洋学院的公共体育不能进行游泳教学,体育专业的游泳课只好租用社区游泳池完成。

2.3缺乏体育资源共享管理机构的协调

高校体育场馆和器材的管理方法上一般由学校自行制定,缺乏统一和规范的管理,整体管理处于一种自发的低水平和低效率的运行状态。3在体育教学资源管理上,一般由各校自行确定,校际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管理,更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进行资源共享调配,从而使各校体育场馆设施和体育软件资源的管理处于一种自发的、孤立的低水平、低效率的无序运行状态。这种各自相对资源完备的学校基本没有开放性的交流互动,实际上处于一种各自为政的“孤岛”状态。正是由于缺乏统一的共享机构协调,使高校之间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体育资源共享难以达成。

3实现海南高校体育教学资源共享的途径

3.1更新观念,建立共享意识

高校教师尤其是管理人员要以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以“高校体育资源共享”为基本出发点,在体育软硬件建设方面加强沟通,就体育专业和体育课程建设及体育教学方面加强协调交流,实现体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共享。

3.2建立共享管理和协调机构,加强有效共享制度建设,成立海南高校体育资源共享联盟

为进一步整合优化海南高校体育资源,取长补短,用闲取优,激励竞争,满足体育教学、科研及运动队训练等多方面的需求,需要建立共享管理和协调机构,可由上级主管部门协同各高校相关管理部门(人员)成立高校体育资源管理委员会或共享资源联盟,专门负责联系和沟通。同时集思广益,广泛征求和听取各方面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3.3体育教学及运动竞赛资源共享

3.3.1教师资源共享鼓励海南各高校教师跨校联聘、互聘、兼课。鼓励高校之间教师进行学术活动、运动训练或者体育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讲座、访谈、科研、竞赛、培训等互动交流。3.3.2互认学分、课程、学位,鼓励学生跨校体育课选修海南高校体育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加强高校之间学分、体育课程甚至学位互认,鼓励高校之间跨校选修,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享受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又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实行海南省南北两端就近跨校互选,即分别以海南省南北两端城市海口和三亚为区域中心,各高校优选传统及特色体育课程,遴选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担任主讲教师,经过共享管理机构及各高校协调评估,合格后即可作为跨校选修课程。各校正式在校生均可选修跨校体育选修课程,经开课学校考核合格后即可获得该课程学分,各高校应予互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跨校体育专业学位互认。3.3.3充分利用高校体育教育优质网络资源,构建共享科研平台,增进学科交流查阅海南各高校网络资源平台,发现其提供给学生体育学习的资源很少,也鲜有自己的特色。应开发和完善网络资源建设,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将自己优秀教师尤其是跨校选修课程的上课教学视频以及课件等展现在平台上,做出完整、全面、系统的分门别类的精品课程库,并尽可能向各高校学生开放,以满足学生课程学习的需求。比如,可以设置多功能教学、训练、学习、科研等板块,以及音视频和相关下载专区等,也可以设置多组栏目供学生学习和研讨,如体育知识、体育赛事、体育新闻、体育文化等贴近学生生活或学生非常关心的文化栏目,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线上线下交流。同时,各高校体育教师也可以利用此平台,上传或下载教学科研成果或心得体会,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加强沟通交流,促进高校体育资源的有效互补,互联互通,从而提升海南高校体育教学、训练及科研的整体水平。

4结束语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共享”发展为着眼点,有效利用海南高校现有体育资源,统筹规划海南未来体育资源建设,沟通海南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的体育资源共建共享,是海南建设高校体育联盟的重要内容,也必将在海南“美丽之岛、生态之岛、养生之岛”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

[2]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