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上海交通大学自主招生范文

上海交通大学自主招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上海交通大学自主招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上海交通大学自主招生

第1篇:上海交通大学自主招生范文

教育部:奥赛奖不再获得2012高考保送资格

2012高考考生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由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决定是否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不超过20分向高校投档,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

同时,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和高考加分资格。有关获奖学生拟参加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在同等条件下高校应优先考虑给予参加考核资格。

中国教育在线资料显示,奥林匹克竞赛活动的宗旨主要是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通过竞赛达到使大多数青少年在智力上有所发展,在能力上有所提高的目标。并在普及活动的基础上,为少数优秀的青少年脱颖而出、成为优秀人才创造机遇和条件。

南京学生今后可在本地参加美国高考

从南师附中江宁分校获悉,该校已经通过美国高考ACT协会的考评,成为ACT官方授权的“GAC课程学习示范中心”和"ACT示范考点学校”。

美国高考分为SAT和ACT两种,一般学生考SAT要到香港,而考ACT在南京就可以了。结束高一课程学习的学生均有机会参加,通过考试可以打通直达美国、英国等世界前五十强大学的入学绿色通道,

别样高考:上海交大试水“入学申请制”

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正式试水“入学申请制”,82名高中生带着各自的科技创新项目,接受相关专业教授们的面对面考评,并有望借此免考入学。校方表示,实行这套新机制的目的在于发现用考试无法获悉的未来科学家。上海交大今年率先在苏浙沪三地开展“自主选拔科技创新潜质人才”试点,共有300余名学生申请以科技创新潜质人才身份入学。校方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确定了这82名复试入选。

中国留学生―年为美国经济至少贡献44亿美元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近日,北京教育考试院公布,北京高考报名人数已连续6年下降。另据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0年弃考人数接近100万,其中出国留学选择弃考的比例达到21,1%。

报考

内地生两方式可申请报考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日前公布2012年内地招生计划,预计招收本科生350人。内地生可通过书面申请或网上申请两种方式报名。香港大学是12所在内地招生的港校中最先公布今年招生计划的学校。该校内地招生有关负责人介绍,申请报考港大的内地学生可通过网上申请或书面递交申请表格方式报名,两者只选其一,不必重复申请。书面申请4月30日截止:网上申请6月15日截止。申请人要确保所有提交的资料真实无误,该校有权要求申请人出示有关证明以作核对。若申请人不能提供所需资料,该校有权拒绝其申请,或取消其录取资格。所有已缴纳的申请费及学费均不退还。

港大加入“2012年综合性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联合考试”,主要面向综合素质优秀、特长突出、品学兼优并参加当年高考的高中毕业生,根据考生报名材料进行初审,合格者获得笔试资格。

重庆大学自主招生350人学科特长生占三成

重庆大学公布了2012年自主选拔录取计划。该校今年将面向全国自主招生350名。其中,成绩排名全校前十、获得省级三好生等荣誉的“综合优秀生”将成为招生重点,占计划2/3左右,“学科特长生”占招生计划1/3左右。“综合优秀生”选拔采取中学推荐为主、学生自荐为辅的申请方式:而“学科特长生”选拔采取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和学生自荐相结合的申请方式。重庆大学将组织专家对报名考生进行资格初审。

最新大学排行榜出炉:

北大连续5年夺冠

中国校友会网了《2012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公布2012年中国大学排行榜。榜单显示,北京大学高居榜首,这已经是北大连续第5年蝉联榜单冠军。该报告还公布了最新的“2012中国一流大学”名单,来自我国两岸四地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和台湾大学等41所大学入选。

2012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前五):

1.北京大学

2.清华大学

3.复旦大学

第2篇:上海交通大学自主招生范文

始于2003年的“5%自主招生政策”,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已整整10年。这10年里,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一直受到公众的高度关注,应该说,旨在“培养创新人才,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的自主招生制度,从一开始就被赋予很高的期望值,人们普遍希望,通过它,可以让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走进高校的课堂。这场旨在给予招生环节更多自的改革,在10年间却争议不断,而争议的关键词,多集中在社会认可度、社会期待度、联考时间“撞车”、是否“二次高考”、是否良性竞争、招生效率、招生公平、双向选择等问题上。那么,当自主招生走到第十个年头时,有哪些需要总结或反思?政府和高校应以什么样的举措更好地推动这项改革?

“结盟”、“退盟”,是掩不住的火药味

2006年,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5所在京高校实行自主招生笔试的联合考试,在当时并未引起多大关注。但2011年,清华大学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参与的7校联考,北京大学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的13校联考,让联考升温成为公共话题。两大联考组织分别被称为“华约”和“北约”。随后,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9所以工科见长的学校组建起“卓越联盟”,将两大阵营对峙变为“三国杀”局面。

2011年,自主招生的公众关注度空前提高,“结盟”、“退盟”事件纷沓而至,自招一度火药味十足!更为戏剧性的一幕出现在年底。12月1日、2日,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相继宣布,2012年不会参加联考。根据两校的解释,并非联盟内部产生矛盾,而是两校根据各自的人才培养方案,推出了新的招生改革方案,希望通过自主选拔,招到真正符合本校理念的学生。复旦大学校方表示,反对围绕分数线做文章,甚至把招生政策作为争取高分生源的手段。该校还表示要“真正用好自”。

而2011年高考过后,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的“隔空对垒”多少反映了这一现状。复旦大学首先指责“上海某理工类高校”冒充复旦招办致电考生,称学校与该学生签订的招生协议已被取消,并劝说学生更改志愿选择其他学校。上海交大则回应,“有高校招生老师在招生宣传中肆意贬低上海交大”。同时,火药味还体现在“华约”、“北约”的联考时间上——它们宣布,2012年的笔试都在2月11日,考生只能“非此即彼”。

“下一个十年,高校要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

“与‘统一高考’相结合的‘自主招生’体现了在把握教育公平和更科学的选优擢能方面的深入探索。如果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人,而且只用这一把尺子,很难说这就是公平。人本来就是拥有各式各样才能的。底层人员向社会高端流动,高等教育无疑是其中的途径之一,但如果把所有的‘宝’都押在高考上,显然不合理。”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以一说,传统的高考和已经实施10年的自主招生,两种选拔学生的方式各有侧重。

他说,“现行的一些大学招生制度,仍有意无意地‘偏爱’高分考生,迷失了自己的招生宗旨。一些真正在某个学科上有专长的学生或是有创新潜能的学生在笔试时就被淘汰了。”为此,今年,同济大学将与全国7个省市、20所知名高中携手合作,首度推出“苗圃计划”,目标人群是高一、高二的学生。

据同济大学招生办主任廖宗庭介绍,在正式推出“苗圃计划”前,同济已经主动做了几次“育苗”实验。“一个学生从小学读到大学,至少有两三年的时间浪费在应付考试上,比如小学五年级、初三以及高三。把这些时间省下来,让他们从事自己有兴趣的学科。或许,一些专业人才就能提前冒出来。”

根据“苗圃计划”,同济将结合这20所中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把相关的学科、专业与这些中学对接,建立兴趣小组、实验小组或特色班。每一个小组和特色班,都像一个“苗圃基地”。同济方面将组织教授们走进基地“育苗”,对学生集中开展能力培训。在达到学校制定的相关学业标准和要求后,这些被选出来的“好苗”可以享受自主招生相关优惠政策。

“这是同济大学在招生和人才培养改革方面的突破之举!”陈以一说,同济今年之所以推出这项政策,目的在于能从高一、高二开始激发学生对学科的早期兴趣,“在一些有办学特色的高中建‘苗圃基地’,就是希望能让一些学科专业和中学第二课堂对接起来,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和提前接触大学的学科和专业。”

“我们要为那些有创新潜力的学生开出一条新的通道。他们不一定需要成绩全面优秀,可以有些学科不那么强甚至有些‘跷脚’,高考的分数也不需要很高,只要有创新的潜力,就有资格进入交大。”上海交大副校长黄震表示,教育要回归到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不能简单地克隆国外大学的做法,大学一定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总结好自己的案例,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寒门子弟更需要一个有效的‘补丁’”

第3篇:上海交通大学自主招生范文

2012年,香港大学与剑桥大学启动联合招生计划,首次联合面向内地招收优秀学生攻读工程类本科专业。申请者在向港大申请的同时,还须在填报志愿时注明希望参与港大与剑桥的联合招生计划。

此项计划名额不超过15名,所有参加2012年内地高考的学生都可申请。获选的内地考生将进入香港大学工程学院学习一年,此后,港大将根据学生的学科成绩及英语能力安排面试,成功通过考核的学生将赴英国剑桥大学修读4年,毕业后可拿到剑桥大学的工程学硕士学位。

今年港大将开设7个新的本科生专业,包括中文、城市研究、教育学与社会科学、工学、教育学及理学、生物医学、建筑文物保护,新增专业也将接受内地学生申请。

12所港校

将招1400余名

内地学生

今年香港不少高校都将增加内地招生人数,12所港校将在内地共招收1400余名学生。

招生数量增加较为明显的是香港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2011年,香港大学在内地的招生计划数是300人,最后实际招收了291人,而2012年该校预计招生400人。香港理工大学2011年在内地招生计划为230人,最后实际录取了约240人,而2012年,该校预计在内地招生280人。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教育学院等院校的招生人数也有小幅增加。

虽然到香港就学有很多优势,但竞争压力也不小。香港大学透露,2011年,港大共收到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内地本科生入学申请10362份,最终,港大只录取了291名内地学生,相当于每36个人中录取一个。被录取的学生中有11名学生为省级状元,6名学生为市级状元。

另外,高考仅仅是香港高校接受内地学生的一种途径,这几年来也有不少内地学生通过参加外国高考报考港校被录取。以港理工为例,其2011年就录取了约100个这样的内地学生。

内地63所高校

免试招

香港学生

2012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63所内地高校将免试招收香港学生。内地高校招收香港学生不占学校当年招生计划名额,每校计划招收30至50人。

据了解,这63所高校分布在京、津、沪、苏、浙、闽、鄂、粤、渝、川、滇等11个省份,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西南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

具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或非永久性居民身份证及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者,只要是2012年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应届生,或是2012年香港高级程度会考应届生,且愿意按照内地高校要求完成相应学制学习的考生均可报名。

每位考生可在内地63所对港免试招生高校中选择4所学校,在每所学校可选择4个专业。高校可根据香港考生报考材料组织面试形式的复试,除个别特殊专业需进行专业加试外,不再进行其他笔试。高校可根据考生复试情况、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成绩或高级程度会考成绩,参考考生中学期间学习经历以及招生计划决定是否录取。

国内百所高校

将免费

网络授课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03所高校宣布加入“高校课程资源向公众开放项目”。普通民众可以通过网络在家学习这些高校的专业课。

据介绍,该项目的目标是在“十二五”期间,建成较为完善的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有数千名优秀教师参与、数万门课程开放的这一项目,希望探索建立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与服务的模式与机制。103所高校免费向社会提供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既包括专业性课程资源,也有大众化学习资源。

高校自主招生

考生字漂亮

更吃香

在流行“握着鼠标忘记笔杆”的今天,写一手好字似乎变成了“稀缺品”。能否写一手工整漂亮的好字,已悄悄纳入大学自主招生考察申请学生的法眼。

据了解,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自主招生简章要求,个人申请由考生本人手书,通过个人申请全面展示考生本人的申请理由、性格特点、爱好特长、学习能力、未来规划等各方面情况,字数不超过1200字。北京理工大学对此的规定简明扼要:“个人自述材料,1000到1500字,学生本人撰写,并手抄。”北京邮电大学自主招生简章规定,考生个人陈述应说明申请理由、爱好特长、性格特点、学习能力、自身成长经历及体会、进入高校的努力方向及设想等方面情况,必须由考生本人手写,字数1000字以内。

北邮招办有关负责人分析,通过个人陈述,大学招办既可了解考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还能直观发现考生的报名态度和部分素质。他举例说,两份自荐材料,一份字迹潦草,错字不断,一份字迹工工整整,这肯定会带给高校自主招生专家不同的印象。

北航

对飞行学员

劝退了事

经过历时10个月的4次身体检查和层层筛选,17岁的刘顺天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级飞行学院新生。然而,入学仅两个多月,他就因心率不达标被要求退学。后刘顺天重新进行心脏检测,结果显示一切正常。负责体检的民航总医院表示,复检结果不能替代异常心率检测,学生不合格的体检结果不可变更。

一纸“休书”,将云端上的刘顺天摔倒在地,17岁的美丽人生被改写,刘顺天以及他的家庭,除了承受巨大的失落与痛苦,还有困惑。刘顺天一旦被退学,不可能再被其他高校录取,哪怕他的分数再高。于是,刘顺天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重新高考,一条是自谋生路,这两条路对刘顺天来说都未免残酷。

第4篇:上海交通大学自主招生范文

有媒体形容:“港校就犹如一双牢牢竖起的筷子,在内地名校瓜分高分考生的盘子中里翻外捡,极尽所能吸取盘中精华,留给内地名校的是争夺剩余高分考生的口水战。”

这样的形容稍显苛刻。然而,从“校长实名制”推荐,到“北约”、“华约”、“卓越联盟”等高校阵营格局的形成,再到“预录取协议”的签订,号召学校进行劝导等等。一道道防线均不能抵挡高分考生的流逝,已是不争的事实。

7月1日,之前被保送或已经与北大签过“预录取协议”的北京市三名文科状元(并列676分)全部“反水”投奔港大,而一直犹豫不决的北京市理科状元也在8日正式接过香港科技大学的橄榄枝。北大一再被“放空”,然而这仅仅是个典型而已。

“讨价还价”上港大

7月 1日上午,香港大学率先公布2011年度内地本科生招生计划。

当上榜者互相道贺,社会讨论迅速升温之时,即将就读香港大学经济金融专业的叶知却早已度过了兴奋期,“我在6月28日就接到了港大老师的录取确认通知。”

叶知是高考招生中各大高校都意欲“拉拢”的学生典型,就读于南方某省会城市的外国语中学,高考总分全省文科第三。在此前的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中,叶知以高分获得北大加分。在确定就读港大之前,她填写的志愿是――北京大学光华与管理学院。

6月25日,叶知所在省份的高考成绩,叶知立刻接到学校的电话,北京大学的招生老师已经驻守她学校,要求与高考成绩出色的学生进行交流。参加了北大自主招生考试的她自然成为北大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但叶知没有赶回学校,当天她人在上海,正在准备6月26日的香港大学面试。

面试当晚,香港大学的老师给叶知打来电话,告诉她港大准备对她进行单独面试。第二轮单独面试的时间是第二天――6月27日,形式是电话面试。此时,叶知已从上海赶回家中,就在同一天,她会见了北京大学负责招生的老师,并且签订了去北大光华就读的协议。

第二天,港大方面打来电话,告诉她港大已经确认录取,并提供了一笔数额并不小的奖学金――36万港元。在此之前,叶知已经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就读港大的费用,因为第一年要在北大委培,费用为3万元,住宿费和生活费另算,据叶知所知,每个月两人间宿舍的费用要2000元。后面三年他们将在港大就读,每年的学费近11.9万港元,如果算上生活费与住宿费,四年下来大概要用到50万元人民币左右。

“我问过到其他学校委培的人,他们的住宿费没有那么高,36万港元的奖学金不够读完四年本科。于是我就主动给港大打电话,希望能够与港大商议一下,提高奖学金的额度。”叶知在家人的陪伴之下给港大的招生老师打了电话。“幸运的是,他们同意了我的要求。7月1日录取情况公布之后,我发现自己拿到了48万港元的奖学金。”

在叶知看来,相比于北大来说,港大对学生“咬”得并不紧。“除了在我们学校开了两场宣讲会外,港大和学生交流的主要平台就是报名系统,你可以时时登录看港校提供的一些信息。分数出来之后,北大这边追着问,但是港大就是按照程序走,并没有私人的交流。反而是我‘咬’港大比较紧,打电话过去要求提高奖学金额度。据我所知,一些人在7月1日才知道自己被港大录取以及是否获得奖学金。”

咨询过已在港大就读的师兄师姐之后,叶知觉得港大有更多的可能性:“去港大看中的就是社交能力。有人说内地大学也可以培养,但是我觉得内地大学限制更多。香港大学社团丰富,做的事情也很实在,学校不会设置条款限制学生发展,有想法就可以去做。感觉香港的大学巴不得拿出所有的资源让学生来用,而内地的大学资源虽然也很多,但总有一种藏着捂着的感觉。”

都是奖学金点的火?

在香港大学内地招生过程中,与“港大”出现频率同样高的就是最高可达50万港元的“全额奖学金”。据统计,北京市从2005年至今7年间产生了17名文理状元,有11名选择去港校就读,剩下的6名没有选择港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没有拿到全额奖学金。

奖学金,似乎成为了香港大学与内地高校竞争优秀人才的利器。北师大二附中教务处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跟你讲个最通俗的道理,就是钱的原因。每年给你16万元,不用你花钱,学校也不比北大清华差,你会怎么选择?”而北京四中等高中的工作人员纷纷表示,考生选择港大,奖学金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时间,外界纷纷表示很多考生是被港校丰厚的奖学金所吸引,言下之意是,没有如此丰厚的奖学金,港校还会这么热吗?

“这是对奖学金的错误理解。”教育专家熊丙奇向《京华周刊》记者表示:“奖学金本来就是教育服务的一部分,优质的教育服务、优秀的高校应该拥有广阔的资金来源,来保证奖学金、助学金等的发放。”

据了解,国外大学早已将奖学金作为吸引优秀生源的重要手段。哈佛大学每年用在学生奖学金的花费上就有一亿多美元。而作为国内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年度奖学金金额不过2000多万元,其本科生人数是哈佛的近3倍。

实际上,根据媒体披露情况,在进入香港大学读书的学生中,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学生可以获取全额奖学金,而获取三年奖学金的学生在四分之一左右。这意味着,大部分学生需由父母提供50万元人民币的学费与住宿生活费用就读港大。

即便如此,不少人依然选择了自费读港大,何阳就其中的一员。他来自江苏的一所重点高中。在高考之前,他已经获得了浙江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加分。

何阳自己在网上搜集了一些资料,也咨询了一些人,得出的结论是“无论从师资力量、学术氛围、就业前景、继续深造、能力培养来看,港大都更胜一筹”,而他自己对于内地与香港学校的直观感受,却是在面试之中。

“给我的感觉就是,浙大喜欢问‘用一句话描述一件事’、‘用一个词解释一件事’,不让你多说话,控制学生的回答时间,可能更倾向于考察概括能力吧。而港大老师会用开场白打消同学的紧张状态,后面设置的小组讨论和单独面试等,让学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他表示。

对于中国的工薪家庭来说,做出花50万读港大的决定并不容易。“知道被港大录取之后,我打电话咨询浙大问可不可以进竺可桢学院。但浙大方面告诉我,只可以进入竺可桢学院的面试。”何阳特地在网上查找了一下,发现每年大概有一半的人在面试环节被淘汰。几番权衡之下,何阳最终还是决定就读港大。

河北考生于敏放弃了中国人民大学,选择就读港大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于敏的理想学校是北京大学,但只拿到了人民大学的自主招生加分,“觉得不甘心”的她赶在港大报名截止之前参加了报名,“我个人不是特别在意自由的氛围啊什么的,毕竟咱是学生,哪里能学到更多当然去哪里。我咨询了一些高校的教授,多数都说港大的学术水平会更高,建议我去港大。看看港大网站上的学术成果,还有同学们参加的比赛什么的,感觉都要比内地大学好很多。”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杨东平也多次在媒体上表示:“与其说是名校之间的竞争,不如说是两种大学制度的竞争。选择香港的大学,意味着选择了与内地大学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校园文化等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教育。”

似乎,一切正如一位考生家长所言:“在内地上大学已经没有多少想象力了。”

“抢”之间的距离

近年来港校在内地“冲锋陷阵”,高调录取优质生源,其背景是香港本地生源的日益萎缩。从香港大学资助委员会的公开资料可以看到,2004年5月份,在香港修学士学位的本地学生数量为48631人,2010年11月份为50844人,七年来只增长了4.5%。而在同一时段,非本地学生数量从1378人上升到到5598人,增长率高达306%。

为吸引非本地生源,2008年香港政府将大学非本地生比例上限由10%提升至20%,香港教育局官员多次在公共场合中表现出求贤若渴的姿态。同时,香港各高校也在积极行动。记者在网上随机调查了一下,几位考入港大的浙江、江苏、河北、湖北、四川考生一致表示,一年内香港大学在其所在的高中做过一到两次宣讲。

今年港校在内地收获颇丰,7月7日结束招生工作的香港大学宣布共录取了291名内地考生,其中有17名“省市状元”,光省级状元就比去年多出近一倍。而在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之间进行抉择的北京市理科状元梁思齐最终也“花落”香港科技大学。

与香港高校在内地争抢优秀生源步伐一致的是,内地各高校争夺生源的“战争”也愈演愈烈,各种有关招生录取工作的爆料也层出不穷。今年,上海两家名牌高校复旦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口水战更是占据了媒体的大量版面。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香港各高校态度较为淡然。香港科技大学内地招生处的陈女士表示:“梁思齐最终能选择我们并不如外界所想象的那样,是我们采取了怎么样的争取手段,完全是考生考虑到港科大的实力、雄厚的师资以及未来的发展前途等。”而香港中文大学学生处一位陈姓负责人表示:“这几年香港的优质生源是有所减少,但香港中文大学每年在内地的招生人数并没有太大变化,内地学生踊跃报名,我们并不担心生源的问题。”

此次招生竞争中的“赢家”香港大学,在“招揽”了众多优秀学生之后异常低调,《京华周刊》记者按其要求将采访大纲发过去,对方也多次表示将立即回复,但截至发稿,仍未收到港大方面的回应。

这几天,中国各大高校的招生正在火热进行中,其中北京大学的招生也在收官之中。记者从北大招生网上看到,“高考信息”版面捷报连连,充斥着“尖子生青睐北大”、“七成顶尖学生进北大”、“录取人数破记录”等信息。《京华周刊》记者就如何看待港校“抢人”的现象询问北京大学招生处一位苏姓负责人时,他表示:“无可奉告,你还是去问港大吧。”

第5篇:上海交通大学自主招生范文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考;制度;改革

一、引言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最早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通识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和理性与专业协调发展的高级人才,从情感和理性两个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学生获得作为合格公民的最基本的素质。通识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和如何学习。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就是今天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的主要内涵。

几十年来,高考为我国高校科学有效地选拔人才,引导中学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权力、出身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对教育公平的于扰,体现了客观性和公正性,保证了个人凭才能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但不可否认,高考有自身的一些弊端,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培养模式使得中小学无奈地推行应试教育,“一考定终身”导致选拔人才上出现不少问题。

通观近年来我国的高考改革,不论是在考试组织上的国家统考分省命题改革,还是在考试内容上的“3X”科目设置方案,以及在考试时间上的春季、秋季两次考试,甚至全国53所高校享受5%“招生自”,这些高考改革措施的效果均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所有这些措施都没有涉及到高考制度改革的根本,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没有能够有效扭转中小学深陷应试教育的可悲局面。高考制度是难以从真正意义上推行中小学素质教育和实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原因和巨大制度障碍。

2006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开始高考改革,进行自主招生,通过“面试”选拔了近600名学生。作为高考制度改革的“破冰之旅”,各种观点荟萃网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很多人对面试招生的公平性表示质疑。比如,面试考官的认识与价值取向本来就有主观差异,对人才的识别能力也有高低之分,见仁见智。有的人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也许会给考官以“木讷”的印象,但实际是有真才实学的。面试在一些需要沟通能力的专业或行业如艺术、管理等比较重要,然而对于一些不太需要沟通能力的专业或行业如技术、研究等就相对不那么重要,存在制度“失灵”的情况。相反,不少人认为,如果在考试内容的改革上下功夫,笔试完全可以考查出应试者的素质。笔者认为,这两所高校跨出的步子太大,是对在中国国情下高考制度改革的简单化处理。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异极大,建立统一、公正、合理的高考制度对推动我国教育公平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以及国家的整体发展尤为重要。高考制度的公平性是当今中国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制度改革是涉及当今中国千家万户的大事。在高考制度改革的主张上,我们可以看到有相当一部分人片面强调高等学校的办学自,执意废除高考,由各个高校自主招生。然而,从十多年高考改革的脉络可以看出,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只是在考试科目设置等方面做点改进,一直没有轻易废除高考的说法。废除高考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即便是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过去,人情关系因素也还是存在着。如果在当今学风浮躁、关系盛行这样的大环境下,放开政策、自主招生,那会使得高校招生的状况更加糟糕。因此,如何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推进高考制度改革,保证高考制度公平与效率改革的相对可控性,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只有在这个框架下的改革策略才是可取的,这也是对国家、对人民负责任的做法。高考制度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严密性和可操作性上进行改革。推进高考制度改革,既不能操之过急,草率行事,又不能因循守旧,无所作为。

二、通识教育理念下为什么必须改革高考制度

通识教育通常指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需要而进行综合性的、普适性的使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它要求学校教育不能片面强调科技知识或者人文知识的重要性,而是在两者融合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全面完整的知识教育,让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人文教育薄弱、专业设置过窄、教育功利性过强等问题,导致学生思想底蕴不深、创新能力不强、知识面不广、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等问题的产生。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显然不能满足时展的要求。不仅如此,当今中国的高等教育依然忽视人文精神,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工具理性化”倾向。关注一些可直接带来利益和好处的东西,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明显。热衷于追求功利和实用而忽略人文素养的专业教育使得大学生缺乏人文素养和人生价值目标,片面强调专业化导致了知识的狭窄化。

进入新世纪,尽管我国一些高校积极推进通识教育,但足,通识教育依然步履维艰,困难重重。比如,目前的大学本科阶段仍然注重专业教育,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高校提供的通识教育却差强人意;高校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关注不够,在学生批判意识和个性的培养等方面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究其原因,无不与我国高中阶段过早的文理分科、未能有效地实施中小学素质教育有关,而所有这些的原因又归结于现行的高考制度。

1.现行的高考制度使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成为空话,过早的文理分科造成人才知识结构的“先天不足”,是难以从真正意义上实施中小学素质教育和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原因和巨大制度障碍。现行的高考制度已成了扭曲整个基础教育的指挥棒,使得中小学无奈地推行应试教育,把高中教育,甚至初中、小学教育也导入了应试教育的歧途,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在应试教育的引导下,中小学生紧张忙碌地应付学校的各种考试、升级、取证,泯灭了探求奥秘的好奇心,失去了追求真理的热情,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试想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有个性和创造力吗?

长期以来,在我国高中的教学实际中,为了适应高考考试的需要,大部分学校从高二起就将学生按文、理科分班。从知识结构方面讲,过早的文理分科使得高中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不够全面,这不仅不利于中小学推行素质教育,而且还为高中毕业生以后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带来了问题。现行的“3X”高考科目设置依然未能改变高中阶段文理分科的局面,相反使学生更容易偏科。“3X”并没有很好地实现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3X”与以往高考选拔相比,没有显露明显优势。鉴此,高考考试科目的设置不能沿袭以往一贯文理分设的老路,机械地通过各种考试科目的组合设计而力图反映不同群体考生的不同知识结构,盲目追求高校不同学科专业对知识结构的差异性要求。这会使得考试科目设置过多,依然改变不了高考对高中课程设置的指挥棒作用,因此精简压缩考试科目仍然是高考制度改革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只有精简压缩考试科目才能避免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减低基础教育、中学教育对高考的“依赖”,真正使得高考指挥棒“失灵”。

现行的高考制度只讲“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学生只懂得通过反复的识记和演练考得好分数,使得高校选拔的人才只会“考试”,即所谓高分低能,造成人才知识结构的“先天不足”,而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以及人格的缺失比单纯的知识缺失更可怕。高考以卷面考试成绩为主的选拔方式存在“一考定终身”的问题,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有多方面的考核内容,考试成绩只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高分数的考生往往并不一定是高素质的学生:高考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却成为准以认真正意义上推行中小学素质教育和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原因和巨大制度障碍。现在国内有不少大学热衷于通识教育,殊不知我国高中阶段已经文理分科后选拔的人才怎么能有“通识”呢?如果通过高考选拔的人才本身就有“缺陷”,那么再好的大学通识教育也很难从真正意义上实施。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是着眼于整个社会,培养健全完整的公民,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通识教育理念必须贯穿到基础教育和中学教育,这实际上就是中小学推行素质教育。其实,无论从中国古代的“六艺”,还是西方的“七艺”,及至文人稚士提倡的“琴棋书画”,都可以看到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理念的影子,都是旨在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以达到文武并重、知能兼求、陶冶情操、促进人格养成和心理健康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基础教育阶段和中学教育阶段仍然是打基础,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给予学生全面完整的知识教育,促进知识融合,让学生具备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使人获得全面发展,同时兼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陶冶学生情操,促进人格养成。

2.观行的高考制度难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不能够发挥高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特色。现行的高考制度使得高校只能根据划定的分数线按照成绩的高低“被动地”录取学生,毫无选择的余地,国家管得太多太死: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高等学校是办学的主体,高等学校应享有充分的办学自。而招生的自是最基本的一项;对于高等学校来说,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学生,然后再根据既定的规则和标准由学校自己来选拔,过多的限制必然会使得高校丧失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够有大的作为。因此,应通过高考制度改革。充分给予高校在选拔人才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高校有更大的自,发挥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使高校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主体。

高考改革本质上是制度的改革,而且是系统化的制度改革。所以,必须站在制度的角度去认识,而不是简单地站在体制角度去认识。体制的背后是制度,仅仅在体制上做文章,高考改革没有出路。要注重高考制度改革的系统性和衔接性,推动高校选拔人才和扩大办学自,促进高校通识教育。所谓系统性就是改革要彻底,制度设计不留漏洞和死角,能想到的问题在改革之前就想到。所谓衔接性就是高考制度改革一定要与高中阶段教育改革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相衔接,使高考制度真正成为沟通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桥梁和纽带。既要避免改革动作过大对中学教育造成的冲击,使其对高中阶段教育、基础教育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实现高中毕业生的平稳过渡,同时还要兼顾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因此,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该站在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全局的高度,去认识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在经过精心设计、缜密论证的基础上出台高考制度改革方案。三、高考科目设置与考试内容改革

(一)目前的高考科目设置

目前高考实行的“3X”科目设置可追朔到1991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在高中会考基础上实行高考科目改革,提出“31”四个科目组的方案,并在湖南、云南和海南三省试行。“31”中的“3”是语文、数学、外语,“1”是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的任意一科。1993年,北京市在全国率先试行了“32”的高考科目设置方案,一直实行到2001年。“2”指物理与化学或历史与地理。1994年原国家教委开始在部分省市推广试行“32”方案。1995年以后,全国除上海外都实行此方案。1999年广东省率先进行了“3X”高考科目没置改革,2000年推广到五省,2001年扩大到13个省,2002年全国务省市都实行了“3X”方案。2003年秋季高考,全国各省市同时实行着几种不同模式的“3十X”方案。

从10多年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实行的“3x”方案脱离不了原来考试科目设置的藩篱,依然存在文理分科的情况,仍在考试科目的组合上做文章,而且每个省市考试科目设置都不完全一样。“x”的组合有很多种,很复杂。显然,“3X”方案只有当考生选择“X”科目完全相同时成绩才有可比性。高考制度设计的核心是考试内容与形式,具体地讲是考试科目设置、考试内容与形式和招生录取的方式。所以,必须把高考科目设置与考试内容的改革作为高考制度改革的突破口。考试科目设置是大方向,而考试内容则显得较为具体,必须在有限的考试科目数内,让考试科目设置基本或主要反映考生的知识能力结构,而通过考试内容的改革,强化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解决相关能力的考核。

(二)高考制度改革方案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充满人情与资历的社会,托关系、找路子的事情实在太多,尤其是像高等教育作为稀缺资源,竞争又十分激烈的情况下,真正靠高校自主招生,即便有了各个高校承诺的所谓“自律”,彻底废除高考、完全放开也不现实。不但老百姓担心缺乏公平,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光搞“面试”成本就很大,更何况面试的公平性本来就值得怀疑。由此可见,全国范围内的高考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公平性和可操作性。有鉴于此,笔者提出的高考制度改革方案仍然是一种“折中”之方案,即采取“高考高中会考”的模式,实行国家层面上的高考和各省市(或各中学)会考相结合的招生录取模式。主要观点是:一是高考考试科目只设二门,即语文和数学,实行全国统一试卷,统一时间考试,可分存秋两次;允许多次参加考试,可以最好成绩申请入学,成绩两年内有效。二是以省划线,分省招生。二科成绩达到一定要求者,即达到分省的本科线、专科线两条线。三是各高校可不再设置其他考试科目,由各高校自主选拔。高校录取学生的主要依据是高考成绩、高中会考成绩以及结合中学的表现等。

1.高考考试科目只设语文和数学。高考考试科目为什么只设语文和数学?

(1)避免文理分科,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为高校实施通识教育铺平道路。文理分科必然造成高中生的知识结构缺陷,甚至偏科。现行的“3X”单纯按照科目的组合必然打上文理分科的烙印,没有从根本上扭转高考指挥棒的负面影响。取消英语(理由后述)以及“X”,把它们放到高中阶段的会考中解决,不但能够避免文理分科,防止偏科,引导基础教育、中学教育转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起到中学教育重视这些科目教学的作用,扭转现在的应试教育的被动局面,而且还能够为以后的大学通识教育铺平道路。

(2)语文和数学是最最基本的科目,语文强调会“写”,数学强调会“算”。在门数众多的高中课程中是否存在基础性核心课程?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无论对于文科学生还是理科学生而言,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别的基本能力:语言能力与数理能力,语文与数学因其较高的负荷量而成为众学科中的核心学科。语文和数学是最最基本的科目,对绝大多数人来讲,语文和数学都属于工具性质的科目。语文虽然作为一门语言,但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泛,如文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文化等等。没有一定阅读量,是很难学好语文的。学语文用于交流,能读懂别人的文章,能熟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语文说到底就是要会“写”,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清晰地写出来。实际当中,不少学生有了想法、有了实验结果就是不会写,写不出来,缺的就是写作的基本功,特别是一些学术论文更是需要一些写作规范、技巧和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素材或题材、一样的实验结果,有的人写的文章条理清楚,令人信服,而有的人却缺乏严密的论述,不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数学知识已广泛地渗透到各个学科专业领域,自然科学不必说,经济管理等社会科学已越来越多地用到数学知识,就连文史哲这些文科味最重的经典文科也越来越需要数学工具。数学是具有严密逻辑推理的知识体系,是一种思维训练。数学知识源于人类解决生产实践中碰到的问题,把他们进行抽象精炼后又指导生产实践。数学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决定了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深刻的内在联系,很多学科把它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将复杂的现实问题抽象化,通过建立各种-~-I~的数学模型,进而通过数学推导、演算来求其解。因此,数学强调“算”。这里的“算”不单单是简单的计算或运算,还包含了对复杂的实际问题通过数学手段进行求解的能力。

(3)不考英语。英语同语文一样,本质上是语言,也是工具性的科目,这是必须明确的。我们可以拿《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和英语的考纲内容作简单对比。除了英语有听力,语文和英语在考试内容及能力要求上主要体现在阅读和写作:阅读就是要读懂文章的主旨要义、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态度并能做出适当推理;写作就是要求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作为语言,本质的东西是通的,没必要重复设置两门语言作为考试科目,此外,外语语种不同,考分同样缺乏可比性,这也是不考外语的理由之一。

仔细想来,从小学到研究生,英语居然要学20多年!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对一门外国语的教育如此重视!英语教育投入过多已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等诸多方面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也会严重制约一个民族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英语教育投入过高,导致人力、智力、财力的极大浪费,教育界应该好好测评一下英语教育的投入与科技创新产出之间的投入产出比。事实上,没必要这么多人、花这么大的精力去学外语。在我国,真正需要的是一大批专职翻译,他们能够迅速翻译国际上最新的科技发明,使得更多的国民省下精通英语的时间去搞创新或干实事上。

总之,在实行语文、数学二门科目入学水平考试制度时,作为选拔性考试,必须从重视知识立意、强调知识点及覆盖面向注重能力考查转变;考试题目不应是通过集中强化训练所能解答的,也不是死记硬背能够回答了的;重点考查和检测学生语文、数学的基本功以及熟练运用语文、数学知识的能力。只要是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的确定了,有那么多的语文、数学专家自然会知道该怎么去出题目了。

2.语文和数学之外的其他所有高中科目,放在高中阶段的会考考查。关于高中会考成绩的参照性,以往对浙江、江苏、北京等省市的研究表明,学生的会考成绩与高考成绩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正相关。这充分说明,会考与高考虽具有不同的性质,但都在不同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学力水平,会考成绩完全可以作为平时学业成绩的一部分,与高考分数一起,作为高校录取的有力参照。

会考可以是高中自己命题,以减少招生命题考试的工作量和考生的负担。考虑到会考成绩的可比性,会考可在分省范围内进行,即分省命题。会考的成绩是高校录取学生的重要参考。要完善高中会考制度,加大管理力度,确保会考成绩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会考究竟采取哪种形式为好,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在此不再展开论述。

高校录取学生的主要依据是高考成绩、高中会考成绩,再结合中学的表现等。考生用他认为最满意的一次考试成绩,向多所学校提出申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可根据学生提供的高考成绩、高中会考成绩,结合中学的表现以及学校自行组织考试等综合表现决定是否录取。考生可以同时拿到不同学校的录取通知,学校也可以提供学生不同的机会选择,最终让学生和学校进行合理的双向选择。

3.我国高等教育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地区差距明显,目前以省为单位确定分数线即以省划线,分省招生的办法不失为好的办法。以省划线要分清层次,录取线可直接分为本科线、专科(含高职)线两个层次。取消大多数省市人为地区分重点录取线和一般录取线(第一批录取线和第二批录取线)的做法,即打破重点、非重点的界线,由考生自己选择个人理想的第一志愿。在分配给每个省的招生名额时,应根据每个省考生数量的多少来决定每个省的招生数量。根据当年全国的招生数量和考生数量来确定一个录取率,再按照全国录取率和各地考生数来确定每个省的招生数,即“按相同比例录取”的方法。这样,考生在每个省机会都是平等的,既照顾了公平,又照顾了不平衡。这样做对国家的整体发展非常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