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变更管理步骤范文

变更管理步骤精选(九篇)

变更管理步骤

第1篇:变更管理步骤范文

时代的飞快发展也大大增加了高速公路工程的数量和需求,虽然高速公路工程能够解决人们的交通等问题,但是,也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高速公路的管理。我们都知道,因为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不仅包括建设期间的管理,更长时间的是其在运营期间的养护等管理,一旦养护管理不善,这在一方面使得高速公路工程的圆满管理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的成本、进度、质量和安全也可能会受到影响,所以提高高速公路的养护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我国高速公路管理现状分析

我们国家高度重视高速公路的管理状况,同时设定了许多的重点项目进行分析调查,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关怀,最终制定了相关的公路管制体系。并且在全国不同的省市进行实施,获得良好的成效。尤其受关注的是国省道干线公路路面管理体系。这是我们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后制定出的管理体系,它的功能较为全面多元。主要有: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检验、分析公路状况、了解公路的养护情况、养护金额的合理安排、养护的平时管理、制定养护的相关计划等等。这些各种各样的功效很好地体现了现代高速公路的信息化、现代化。另外,为了适应不同的情况,针对不同公路的路面状况,需要采取不同的养护手段。所以,整个公路系统还专门分成两种个不同的体系。我们国家当前在路面管理的时候还没有普遍使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这一整个系统的现代化功能还比较低。国家中比较常见的是交通部门制定的CPMS系统。这一系统是网级的,它在回归技术的基础上对公路的相关功效进行评估、了解、护理。在选择输入、咨询相关数据的时候还是采取的表格方式,没有较强的可视功能。从这些我们可以知道国家已经初步地具备了公路管理体系。主要由公路表面的功效评估、功效前景估量、养护等组成。尽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我们国家在公路表面体系还是较集中在网级体系中,没有过多的涉及到项目级。现在市场中已有的公路表面管理体系就有许多种了,在这么多的种类里不同的省市地域都能找到和自己实际情况相符合的体系,但是在高速养护的现实中未必能够使用,获得预期的成果。

三、高速公路管理对策分析

现在许多的国家在调查研究公路管理体系的时候都普遍有着下面的特点,就是过于看重数据的处理,比较忽视业务的相关步骤。很多的公路研究都在数据的基础上实施的,几乎较少地涉及到对业务的有关分析。只有对相关的业务步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了解,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公路养护管理的效率,实现良好的运用。对业务进行步骤的管理这一思路,也出现了较好的研究方法。第一:始终以不断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制定出合理的经营政策为中心,在此基础上对业务的步骤进行设计。首先,对原本的步骤进行了解,通过一定的分析看这一步骤对竞争力的作用。接着,为了更好地提升公司的竞争实力,要了解对方的能力,将自身原有的知识挖掘出来,不断地发现全新的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在良好的合作中发现较有价值的内容,一些没有大的必要性,过于机械化的工作可以取缔,尽量避免不同环节之间的耽搁,促进整个步骤的最佳化。将整个的步骤进行重新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目的,达到客户的需要,提升工作的效率。同时更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这是主要目的。因为公司的相关步骤和市场的竞争能力有着重要的联系,完善公司的步骤甚至对竞争能力有着关键性影响。第二:结合周围具体的环境进行相关业务步骤的创新设计。随着周遭环境的不断变更,我们要及时了解不同的环节,有的环节现在已经不符合潮流的趋势,没有太大的价值就应该及时地丢弃。将不同的环节进行改进,不断调整其战略,变更组织形式。从而将不同的环节进行合理有效地整合,变的更加流畅优质。业务步骤不断地改进,有助于了解客户的需求,明白客户的真实想法,进而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公司才能够获得更好的竞争力。第三:对步骤重新再设计要在全新的步骤基础上建立全新的组织。整个的管理环节要尽量地减少,避免中段领导的干扰。由此能够很好地控制管理的金额,进而有效地提升公司的运营效率,提高公司对市场的反应。另外,这一全新的组织将管理的有关权限进行适当的转移,在业务步骤实施的时候进行决定。针对这一情况,业务步骤的有关人员就需要拥有较高的综合素养,能够较好地和他人进行协作。第四:借助于科学的信息技术水平,将公司的业务步骤进行良好地整合。能够有效地处理业务流散而管理较集中的问题。通过科学技术的使用可以降低公司的成本花费,帮助公司获得较好的竞争力。同时,由于管理类型、人工能力的限制,我们通常会建议使用分工管理的形式。但是将权力分散也有一定的缺陷,也就是容易使决定不集中,很难及时地做出判断。

四、结束语

第2篇:变更管理步骤范文

【摘要】 目的 探讨Epley手法第2、4步骤出现的眼震形式与复位效果的关系。方法 应用Epley 手法对73例确诊BPPV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患者进行治疗,在裸眼状态下观察治疗过程中位置性眼震的特点,并根据Epley 手法复位第2步骤眼震形式将患者分为3组:带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Ⅰ组)、相反方向的眼震(Ⅱ组)、无眼震(Ⅲ组)。结果 在手法复位第2步骤,有56例患者出现带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与其DixHallpike试验第1步骤眼震一致),6例患者出现反向的眼震,11例患者未出现眼震。56例患者中有40例首次复位成功,12例第2次复位成功;相反,经过2次复位后,6例出现反向眼震的患者中有4例,11例无眼震的患者中有7例,均复位失败。在首次或第2次复位成功过程中, 42例的Ⅰ组患者在手法复位第4步骤时出现下跳性眼震。结论 Epley手法复位第2步骤出现带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以及第4步骤出现下跳性眼震,大多数可以预示着复位成功。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后半规管;Epley 手法;眼震形式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ystagmus patterns during the second and fourth position of the Epley maneuver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the repositioning results.Methods The Epley maneuver was performed in 73 patients with confirmed posterio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PCBPPV).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sitioning nystagmu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naked eye. During the second position of the Epley maneuver, they we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nystagmus patterns into three groups : torsional upbeating nystagmus(group Ⅰ), reversed nystagmus(group Ⅱ), no nystagmus(group Ⅲ).Results During the second position, 56 patients developed torsional upbeating nystagmus, which was in the same direction during the first position (DixHallpike maneuver), whereas 6 patients showed a reversed pattern. In 11 patients, nystagmus was not induced during the second position. Repositioning was successful in 40 of the 56 patients after the initial treatment, and another 12 achieved resolution after the second treatment. In contrast,4 of the 6 patients with reversed nystagmus and 7 of the 11 patients without nystagmus failed to resolve after the two treatment. Of the 56 patients with torsional upbeating nystagmus(groupⅠ), 42 patients with the downbeating nystagmus in the fourth position had resolution of BPPV after the first or second treatment.Conclusion Torsional upbeating nystagmus in the second position and downbeating nystagmus in the fourth position of the Epley maneuver, mostly predicts a successful repositioning.

【Key words】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Posterior canal;Epley maneuver;Nystagmus pattern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 是常见的周围性眩晕之一,随着BPPV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的明确,耳石复位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耳石复位治疗前要求能准确定位患侧半规管[1],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canal BPPV,PCBPPV)可行Dix Hallpike 诱发试验,观察到典型的眼球震颤可确定病灶侧。对于病灶在单侧PCBPPV可行Epley手法复位,在复位过程中旋转运动刺激半规管的壶腹嵴可引起眼震。我们对200510~200903收集的73例门诊或住院BPPV患者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男20例,女53例;年龄21~79岁,平均55.8岁;病程1d~2年,平均28d。第1次发病57例,多次发病16例。合并头部外伤12例,原发性高血压46例,糖尿病15例,高脂血症23例,偏头痛12例,慢性中耳炎9例,前庭神经元炎3例。BPPV病灶在左侧28例,右侧45例。

1.2 方法

1.2.1 诊断:单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2]: ①典型的临床症状:有因头位改变诱发的短暂眩晕发作史,恶心、呕吐少见,常见发病体位是起、卧时。②特征性试验——Dix Hallpike 诱发试验阳性, 即受检者坐于检查床上,头向一侧转45°(注视检查者) ,迅速将受检者放倒, 头超出床沿并下垂30°,经过3~5s潜伏期后出现眩晕和方向指向受试耳、带上跳性(upbeating)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持续时间多数不超过30s,呈疲劳性。恢复原坐位时出现反方向的旋转性眼震。③行仰卧侧头试验为阴性。所有纳入标准的患者均行双侧Dix Hallpike 试验及仰卧侧头试验,以排除双侧PCBPPV 、水平性位置性眩晕(兼具PCBPPV 和HCBPPV 特征)。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经头部CT或MRI、颈椎MRI等有关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1.2.2 治疗方法:Epley 手法(针对后半规管耳石症),共4个步骤[3]:①患者坐于治疗台上,在治疗者帮助下迅速取仰卧头悬位(头超出床沿并下垂30°),并向患侧扭转45°,使管石沉到后半规管中部。②头逐渐转正,然后继续向健侧偏45°,使管石移近总脚。③将患者头部连同身体向健侧翻转,使其侧卧于治疗台,头部偏离仰卧位135°,使管石通过总脚。④坐起,身体及头部转正前方,头前倾20°,使管石回归椭圆囊。完成上述4 个步骤为1 个治疗循环,每一体位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 min,每一治疗循环后让患者坐在椅子上或坐原位至少10min以防跌倒,每个患者就诊首日接受1~2个治疗循环(首次复位成功者只行1次治疗)。

在上述复位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各种主观反应, 如眩晕、恶心、呕吐等, 4个治疗步骤中嘱受试者应配合睁眼,治疗者要密切观察眼震变化,并根据Epley手法复位过程中第2步眼震变化予以分组:指向患侧耳、带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Ⅰ组),背向患侧耳、带下跳性(downbeating)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Ⅱ组),无眼震(Ⅲ组)。治疗结束后即可正常工作,不限制头部活动,复位成功后6个月电话随访。

1.2.3 疗效评定:①成功: 眩晕消失,DixHallpike试验阴性。②失败: 眩晕及位置性眼震仍存在。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χ2检验,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中确诊单侧PCBPPV 73例,首次行Epley手法复位第2步骤时,出现指向患侧耳、带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Ⅰ组)56例,其中首次Epley手法复位即成功40例,占71.43%;出现相反(背向患侧耳,带下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Ⅱ组)6例,其中首次Epley手法复位即成功1例,占16.67%;未出现眼震的(Ⅲ组)11例,其中首次Epley手法复位即成功3例,占27.27%;Ⅰ组与Ⅱ、Ⅲ组的首次复位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5.017、5.995 ,P<0.05),见表1。

3组首次Epley手法复位失败患者第2次行同方法复位,Ⅰ组复位成功12例,占75%;Ⅱ组复位成功1例,占25%;Ⅲ组复位成功1例,占12.5%;Ⅰ组与Ⅱ、Ⅲ组的第2次复位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7、0.008),见表2。

Ⅰ组56例患者在Epley手法复位(≤2次)过程中,第4步骤出现带下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43例,两次复位共成功42例,占97.67%;仅有第2步骤出现带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而第4步骤未出现眼震13例,两次复位共成功10例,占76.9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Epley手法复位过程中第2步眼震形式及其首次复位疗效(略)

注: Ⅰ组与Ⅱ组比较,χ2=5.017, *P=0.025

表2 3组首次复位失败患者第2次以同方法复位疗效(略)

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 Ⅰ组与Ⅱ组比较,*P<0.05; Ⅰ组与Ⅲ组比较,**P<0.05

表3 Ⅰ组56例患者Epley手法复位(≤2次)过程中第4步眼震形式及其疗效(略)

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P<0.05

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 共6例患者复发,占8.2%;其中Ⅰ组有4例复发,Ⅲ组2例复发,Ⅱ组无复发。

3 讨论

关于BPPV 发病机制主要存在两种学说:一是以Epley[4] 提出的“半规管耳石症”(canalithiasis) ,认为变性的耳石悬浮在半规管长臂的内淋巴液中,当头位变动时,变性的耳石及内淋巴液均发生离壶腹运动,使壶腹嵴神经兴奋,出现眩晕、眼震。二是Schuknecht[5] 提出的“壶腹嵴帽耳石症”(cupulolithiasis) ,认为因椭圆囊自发性退变,耳石自囊斑上脱落,沉积在后半规管壶腹嵴上, 从而使其对重力变化的敏感性增加,当头位改变时,诱发壶腹帽耳石发生变位,临床上出现眩晕、眼震等表现。由此可见眼球震颤可由旋转运动刺激半规管的壶腹嵴引起。从发生机制来看,眼震慢相是前庭活动相,快相为眼球的快速复位活动,临床上一般以快相作为眼震的方向,眼震快相运动一般认为是大脑皮质兴奋后对眼球位置的矫正动作,但其神经通路不甚清楚[6]。“半规管耳石症”和“壶腹嵴帽耳石症”在临床表现上均可出现短暂眩晕、眼震,行DixHallpike 诱发试验时,上述两种耳石症患侧半规管中的壶腹帽均可能发生离壶腹运动,故根据病史或行该诱发试验难以将二者相鉴别。后半规管耳石症多于后半规管壶腹嵴帽耳石症,Epley手法复位是针对后半规管耳石症发病机制而设计的。Epley手法复位第2步出现指向患侧耳、带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预示着耳石颗粒离壶腹运动,第4步坐起后出现带有下跳性质的眼震预示着耳石颗粒回归椭圆囊,故我们选择观察Epley手法复位第2步、第4步的眼震变化来判断复位效果。

对于PCBPPV患者,可以通过Epley手法复位过程中出现的眼震特征来预测耳石复位的效果[7],其中Epley手法复位第2步骤的眼震形式很重要。Brandt T等[8]认为在Epley手法复位第2步骤时诱发出指向患侧耳、带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预示着复位成功。本研究资料中3组患者在Epley手法复位第2步骤时的眼震形式不同,其中Ⅰ组(指向受试耳、带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的首次复位成功率为71.43%,远高于出现反向眼震的Ⅱ组(16.67%)、无眼震的Ⅲ组(27.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部分患者(特别是高龄)初次经历Epley手法复位,配合欠佳(如恐惧,转头或转身动作速度较慢、不到位等因素),影响观察及治疗效果,但患者经历一次复位过程后心理有所准备,动作配合改善,故我们予以第2次Epley手法复位,其中Ⅰ组患者再次复位的成功率为75%,也远高于Ⅱ组(25%)、Ⅲ组(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Ⅰ组患者在此步骤中诱发出的眼震与DixHallpike诱发试验倒下时的眼震(指向受试耳、带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一致,说明耳石碎屑离壶腹运动,逐渐移向半规管的总脚,这将预示耳石复位成功率较高。Ⅰ组中2例患者因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活动后气喘明显,其余2例因颈部肌群僵硬,转头不到位,2次复位后均不成功。

在我们的资料中,Ⅱ组患者首次及第2次复位失败分别占83.33%、75%,说明Epley手法复位第2步骤时,出现相反形式眼震的大多数患者预示着复位失败。在Epley手法复位第2步骤出现这种眼震,可能有两种机制[7]:首先,耳石碎屑可能黏附在壶腹帽,导致壶腹帽向壶腹运动,这可能是壶腹嵴帽结石的特征性体征;其次,自由漂浮的颗粒可能移回壶腹帽。出现指向健侧耳、带下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多数预示着复位失败[8],需要重新手法复位或改用Semont手法(针对壶腹嵴帽耳石症)。需要注意的是该类型眼震的PCBPPV容易与前半规管BPPV(anterior canal BPPV, ACBPPV)相混淆,后者有以下两个特点[9]:(1)单侧ACBPPV患者行双侧DixHallpike诱发试验时可能均阳性,此时眼震表现为单纯快相向下,或者带有很弱的旋转性眼震,但由于潜伏期短或快相向下眼震太强烈,临床上不易观察到;(2)ACBPPV患者直悬头位试验(头超出床沿并悬垂直位)检查阳性,直悬头位试验时头位要比DixHallpike诱发试验时低约20°(后者因为头部已向一侧水平转45°,倒下后头部无法达到更低位置),头位更低20°对于诱发ACBPPV至关重要(此时前半规管壶腹帽处于垂直向下位置,易诱发出眼震)。Ⅱ组6例患者行双侧DixHallpike诱发试验及直悬头位试验后排除了ACBPPV。

Ⅲ组患者经过2次Epley手法复位后仍有7例复位失败,其中3例行多次Semont手法,4例重复多次行Epley手法复位(其中1例最多达26次),最终全部复位成功,说明两次Epley手法复位时第2步骤均未出现眼震的,可能为顽固性BPPV。在这步骤中未出现眼震可能有以下四种机制:(1)壶腹嵴帽结石:壶腹帽可能与重力轴线平行,这种头位情况下壶腹帽未发生偏移。(2)半规管中分散的颗粒既有向壶腹方向移动,又有离壶腹方向移动,导致复位效果不佳。(3)适应性可能抑制了眼震的出现。(4)复位中自由漂浮的颗粒密度较低、松散,以致于无法诱发出眼震。令人感兴趣的是,Timothy C[10] 利用合并流体动力学的数学模型来研究BPPV时,发现耳石颗粒分散后产生的眼震并未减弱,反而更明显。

Ⅰ组56个患者首日接受Epley手法复位1~2次,第4步骤出现带有下跳性质眼震的43例患者,其复位成功率达97.67%;而该步骤未出现眼震的13例患者,其复位成功率达76.9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Ⅰ组患者在Epley手法复位第4步骤时,出现带有下跳性质眼震,提示耳石复位成功率更高。 Brandt T等[8]认为,行DixHallpike诱发试验后坐起,因为耳石颗粒向壶腹移位,所以出现带有下跳性质的眼震。根据这个理论,在Epley手法复位第4步骤时出现带有下跳性质的眼震预示着复位失败?然而在我们的观察中,复位第4步骤时出现带有下跳性质的眼震,大多数预示着复位成功(成功率达97.67%),这两者机制的不同:Epley手法复位第2步出现指向患侧耳、带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耳石颗粒离壶腹运动,移向半规管的总脚,第3步使耳石颗粒通过总脚,第4步坐起后耳石颗粒回归椭圆囊,出现带有下跳性质的眼震;而DixHallpike诱发试验后坐起,耳石颗粒未经历离壶腹运动,通过总脚等步骤,坐起后出现带有下跳性质的眼震,是因为耳石颗粒向壶腹运动。

在复位治疗过程中,由于潜伏期短或眼震较弱时,若配合使用红外视频眼动采集仪,通过视频影像可更直观地观察BPPV 患者的眼动变化,特别是对旋转性或扭转性眼震的观察[11]。我们发现5例复位成功患者,在耳石复位坐起或移向靠背椅后10min内出现瞬间向后倾倒,这可能是耳石碎屑出现在椭圆囊新的、不熟悉的位置,人体对此刺激产生的前庭功能有一个过程,因此复位后10min内要特别小心对患者的防护,以免跌倒。目前不支持复位过程中常规使用乳突振荡器,复位后患者不必要保持头部直立24~48h[12]。至于每个复位步骤姿势保持时间与疗效的关系需要更多的研究。

总之,Epley手法复位第2步骤出现指向患侧耳、带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以及第4步骤出现下跳性质的眼震,大多数预示着复位成功。 【参考文献】

1] Han BI, Oh HJ, Kim JS. Nystagmus while recumbent in horizontal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Neurology,2006,66:706710.

[2] 邢光前, 卜行宽. 颗粒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J].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34:163.

[3] Epley JM. The canal repositioning procedure : For treatment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92, 107:399404.

[4] Epley JM. New dimensions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80,88:599605.

[5] Schuknecht HF, Ruby RR. Cupulolithiasis[J]. Adv Otorhinolaryngol,1973,20:434.

[6] 王德生,金立德,张守信. 眩晕诊断与治疗手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6465.

[7] Oh HJ, Kim JS, Han BI, et al. Predicting a successful treatment in posterio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Neurology,2007,68(15):12191222.

[8] Brandt T, Dieterich M, Strupp M. Physical Liberatory maneuvers. Vertigo and dizziness[M]. London: Springer, 2005:4750.

[9] Bertholon P, Bronstein AM, Davies RA.Positional down beating nystagmus in 50 patients: cerebellar disorders and possible an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ithiasis[J].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2002,72:366372.

[10] Timothy C,Hain, Todd M,et al .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 Ann N.Y. Acad Sci, 2005,1039: 384394.

第3篇:变更管理步骤范文

关键词:项目管理;进度调整;模糊规划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项目管理的主要运行模式是通过对整一系列的项目运行过程进行进度的调整控制,从而对项目的总目标进行迅速的实现,在项目管理的具体内容上主要包括了工期、费用和质量这三个最主要的方面,这也造成了项目管理进度调整的多目标性。但是现在有不少大型的项目都具有高技术难度、工作程序复杂多样、项目需要的产品批量较小但是型号众多的特点。而历史数据中的量化指标和专业管理人员和相关专家设定的定性指标都是能够影响到项目管理进度调整输入的因素。所以在面对工程量大而且风险较高的项目时,更加应该把进度调整的定性输人指标量化,并且要充分实现定量指标对进度调整的指导作用。

一、 基于模糊动态规划法的项目进度调整方法

模糊动态规划法的英文全名Fuzzy Dynamic Programming Method,下文统一简称为FDPM。FDPM这种规划法一般用于复杂的系统控制与管理上,根据在控制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来对项目中的多阶段过程进行分析,找到最好的决策方法。

在模拟动态规划法的作用下制定出进度调整的最好方案,要经过以下六个主要的工作步骤。第一是在网络计划的基础上对项目中比较关键的路径进行分段;第二是对划分出来的关键路径上各项工作的定量指标进行计算;第三是计算出定性与定量指标的相对优属度;第四是计算出因素的集权重定量;第五是对方案的平均相对优属度进行调整和最后的确定;最后一步就是利用决策序列相对优属度总和最大法求解最优化调整方案。

二、 模糊动态规划法具体步骤分析

1、 以网络规划为基础,对项目中的关键路径进行分段

在项目的整体运行当中,关键路径在项目中的重要地位,任何一点工作微小变化都会对项目的整体目标造成影响。所以必须要将关键路径进行分阶段的控制管理,这些分段都可以作为实施进度调整的依据。而造成项目进度发生偏差的主要原因都是因为期网络计划在转变为实际计划时积累下来的。所以为了能够节省费用和继续保证项目的质量,项目人员采取的办法是将发生的偏差分散到后续路径上的所有工作,也可以针对目标工作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性的实现偏差向几个特定工作进行转移,可以能够起到快速纠正偏差的效果,这两种选择方式划分都是基于同一个原理的。

2、 对关键路径上各种定量指标的计算

在项目管理中输入因素主要是在工期、费用和质量,但是这也不是每一个项目都固定不变的。如果根据具体项目出现新的关键因素,也应将新的因素纳入进度调整。定量因素是指有显示的公式可以对输入因素进行计算的。而有些因素在没有明确的公式可以进行对输入因素进行计算的时候,更好的时候是依靠专业人士或者相关专家来确定质量好坏。

一般情况下,工期压缩难度是项目工期调整中比较容易定量计算的输入因素,在工期作为项目进度调整的定量输入因素的同时也要对工期压缩难度系数模型进行构造。

3、 定量与定性指标相对优属度的确定

在进度调整的过程中,定量与定性指标之间有不同的优属度计算方法。相对来说,定性指标的计算过程要比定量指标要复杂。定性指标的计算方式主要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确定某个定性指标对于各项工作的矩阵排序讯;第二步是根据第一步确定出来矩阵排序再结合语气算子,计算得出定性指标的相对优属度。而为了更好地对定性指标的相对优属度进行,在二元定量对比中易于按照项目管理的习惯给出定量标度,就一定建立语气算子与定量标度之间的映射关系。通过这样关系进行统计和计算,可以得出目标计算指标的语气算子矩阵,从这一个矩阵计算得出来的结果与工程调整决策的矩阵相乘得出指标的相对优属度矩阵。

4、 对因素集权重的定量计算

这一步对因素集权重的定量计算步骤有两个。第一是对因素集中的所有因素进行二元的比较。通过这种比较的工作建立优越性定量标度与语气算子的映射关系。这一步骤跟第三步对定性指标优属度的计算有相同的步骤,通过映射关系的比较得出因素集对优越性的优属性向量。

5、 确定整体方案平均相对优属度

经过了上面几个步骤的计算还是不能完整地完成进度调整工作,为了更好地将上面的计算得出的两个优属度进行更好的统一,更好对调整方案的平均相对优属度进行计算,我们可以在计算的过程中利用两级模糊优选相对优属度模型。

6、 得出最佳的调整方案的最好办法

这一步是综合了前面的步骤,然后确定项目中关键路径调整方案中各项的平均相对优属度矩阵,在调整和计算的过程中引入决策序列相对优属度总和最大法,多阶段多方位地对平均相对优属度递推工作进行调整。

三、 模糊动态规划方法的应用分析

在我国当前的项目管理技术上,基于多目标的进度调整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更多的都是依靠管理者和工作人员自身的工作经验直接对工期进行压缩。一般的项目管理软件都是对项目工期进行一次性的项目时间计算。而多目标调整方法没有得到普及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项目运行过程中比较容易主观客观导致的变化,而且准确地做好进度调整工作,必须要运用大量的历史数据,这些都会造成对项目管理造成一定困难。

在实际的编程过程当中,计算量大和存储量大是这种方法的特色。而且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进度调整过程中的大部分状态转移都不能满足模型的约束条件,省去了大量的数学计算,可以大大节省计算时间。此外,采用迭代方式能够有效地避免重复计算,而且不需要附加的递归栈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杰,李原,张开富,杨海成,项目管理中进度调整的模糊动态规划方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6(8).

第4篇:变更管理步骤范文

论文关键词: 制造业; TOC约束理论; 生产管理

论文摘要: 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许多产品产量已名列全球第一,世界制造业正在向中国大量转移,中国制造的产品也是遍布全球。在生产制造中,生产效率对于一个制造企业非常重要。与此同时,世界制造业生产管理正朝着集成化、信息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如何在生产管理中取胜以获得最有利的竞争优势至关重要。研究发现,TOC约束理论对于改善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管理非常有效。

TOC (Theory of Constraints),约束理论在生产管理界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TOC约束理论首先是作为一种制造管理理念出现的。TOC最初被人们理解为对制造业进行管理、解决瓶颈问题的方法,后来几经改进,发展成以产销率、库存、经营成本为基础的指标体系,逐渐成为一种面向增加产销率而不是传统的面向减少成本的管理理论和工具,并最终覆盖到企业管理的所有职能方面。制造业企业离不开生产,它贯穿于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生产计划、物资供应、生产作业与控制、仓储管理和财务成本等环节。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包括生产计划和控制,即在拥有准确数据的基础上制订有效的计划,正确地执行计划,利用反馈信息解决执行当中出现的问题,这些都是制造业的共同点。许多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实践证明:TOC约束理论对于改善企业的生产管理非常有效。

1应用TOC约束理论改善生产管理的核心理论基础

简单来讲,约束理论是关于企业应作哪些变化以及如何最好地实现这些变化的理论。具体一些,约束理论是这样一套管理原则,可帮助企业找出目标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并实施必要的改变来消除这些障碍。约束理论认为,对于任何一个系统来说,如果它的投入/产出过程可以按环节或者阶段进行划分,而且一个环节的产出依赖于前面一个或多个环节的产出的话,那么,这个系统最终的产出将受到系统内生产率最低的环节的限制。换言之,任何一个链条的牢固程度取决于它最薄弱的环节。在论及生产制造企业时,约束理论认为企业的目标就是取得更多的利润。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有3条途径:增加产销率,减少库存,减少运营费用。

1.1TOC理论改善管理方法的基本观点

系统的目标:TOC可用一句话来表达,即“找出妨碍实现系统目标的约束条件,并对它进行消除的系统改善方法”。一般来说,企业的系统目标是“从现在到将来要不断地盈利”。如“提高顾客满意度”、“提高质量”、“增加销售收入”等,都可以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从TOC来看,“取得盈利”要满足以下3个条件:① 增大贡献利润;② 减少总投资;③ 减少经费。

TOC虽然对这3个要素都要改善,但有个先后顺序。因为TOC是以“盈利”为目的,所以增大贡献利润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减少总投资;最后为减少经费。这是因为贡献利润的增大在理论上是无限的,反之,总投资和固定费用的减少是不可能小于零的。TOC是将这3个要素与企业利润最大化这一目标紧密相连的。

1.2TOC理论改善生产方法的基本方法

应用TOC理论改善生产企业生产管理方法应该按以下5个步骤进行:

步骤1:找出约束条件

找出约束条件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是因为约束条件是贡献利润的决定性因素,进而可开始理解TOC的基本原则,它是实现企业目标(增大利润)的决定性因素。

步骤2:彻底利用约束条件

其次是彻底利用约束条件的阶段,由此可挖掘企业的潜力。在美国采用TOC的很多企业里,进行这一活动可挖掘30%以上的潜在能力,但是,这一活动都应以不增加总经费和投资而增加贡献利润为目的。

步骤3:将约束条件以外的都从属于约束条件

这一活动是要求在制品的限度最小。在找出瓶颈工序生产能力之后,在瓶颈工序前除安全缓冲(库存)外,要控制过多的在制品的材料投入。这一步骤是传统的成本观念与TOC的贡献利润观念冲突的地方,不要有约束条件以外的开动率接近100%的想法。

步骤4:提高约束条件的能力

这一步骤是确定,是否应对设备等的投资来提高约束条件的能力。要尽可能彻底利用约束条件,只有不能再提高能力时,才以投资来提高能力。

步骤5:注意惰性,返回步骤1

第5步不是仅限于这个步骤返回,而是注意约束条件是否变化随时进行返回。当约束条件的能力不断提高时,别的工序就成了约束条件。在各种不同情况下,改善活动的内容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注意惰性是很重要的。

2应用TOC理论改善制造业企业生产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目前, 中国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规模和产业体系。并且,中国制造业企业依旧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但是,我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与制造业非常发达的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应用TOC理论改善制造业生产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对于我国的制造业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TOC约束理论注重系统的约束和瓶颈,强调约束的持续改善和产销率的最大化。它摒弃了一味降低成本的做法,允许合理库存和运营费用的存在,以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TOC约束理论改善企业生产管理的核心内容是:① 重视企业生产、管理中约束和瓶颈的存在,并充分利用约束把瓶颈生产计划和非瓶颈的生产计划区别对待;② TOC理论不需要预先设定生产提前期,提前期是编制计划的结果;③ TOC理论综合了推、拉两种方式的优点;④ TOC是集计划与控制于一体的方法,实现了计划和生产控制的和谐、统一。也正是基于TOC理论在处理企业资源、生产和管理瓶颈和约束等方面的优势,其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容易被中国企业所接受,从而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这一点对于我国较为落后的制造业企业和面临产业升级的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国制造业企业因为历史的原因,国有企业的比例比较大,其管理基础相对薄弱,对变革的态度比较保守。因此,制造业企业进行TOC约束理论生产管理,首先要能够以变革的眼光去看待问题。TOC理论重视实践,重视系统的计划与控制。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我们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应该忘记使得系统效果最佳的“计划”。当然,这个计划不是无视市场规律的命令,而是以相关企业为主体的协调计划。企业的完全自由竞争最终会带来过度竞争引起的浪费。为了减少这种浪费,企业内部需要搞好各部门间的协调,企业之间更要搞好协调。TOC为我国制造业企业内部管理提供了方法论,它首先不是计算机软件,不是教条,是方法论,但它同时会提供很多可选择的技巧与技术,包括计算机软件等。掌握了这种概念、方法、技巧与技术,能够减少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上的失误,能够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戚晓曜. 基于约束理论的管理方法及其应用[J]. 工业工程,2005(1).

[2] 周皓月. 浅析中国制造业现状[J].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8).

[3] 李季. 制造业企业生产管理问题刍议[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2(z1).

[4] 李现宗. 美国制造业再生的秘密武器——TOC[J]. 管理工程师,1998(6).

第5篇:变更管理步骤范文

一、应用概况

网络计划技术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而产生的,目前已成为比较盛行的一种现代生产管理的科学方法。在电力建设中,网络计划是表示时间进度计划的一种好的形式。用网络计划可以编制变电建筑、电气设计、结构设计与施工组织设计的进度计划,可以编制变电工程施工、电气安装的进度计划,它能明确表示出建筑施工、电气安装、物资供应、试验调试等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把计划变成一个有机整体,成为整个输变电工程组织与管理工作的中心之一。采用网络计划,可以对网络计划中的工期、费用、资源进行优化。网络计划技术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同时也是一种科学的动态控制方法。

二、工作目标

调查研究确定施工工序、电气安装流程及其工作组成,理顺施工工作、电气安装的先后关系并制定施工网络计划,找出工程施工的关键线路,明确各工序的紧前和紧后工作,计算出总工期,前后工作之间的最早开始时间、最晚开始时间、自由时差和总时差,并设置质量控制点、专业施工负责人和各专业交接点,最大程度的做好各专业工作的配合和衔接,并针对施工过程的所需人员、物资、设备等施工资源能够科学调配,杜绝造成人员浪费、物资供应不及时、设备不到位等现象,确保最大程度的控制好工期进度,做好施工质量、安全管理。同时,对施工过程存在的不可控因素造成的工期延误,能够及时调整后续工作安排,明确后续工作的紧要性,尽可能杜绝交叉施工。

三、网络计划编制流程

步骤1: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年度基建计划,确定好各项目的施工总工期以及开竣工日期。须收集的资料主要有:经过规划许可的建筑总平面图、单位工程施工图、一次、二次电气图纸、适用的标准及技术资料、图纸会审及交底资料。同时要统筹考虑工程达标投产和创优要求、电气设备到场计划、施工所在地的地理、天气、民事等问题。

步骤2:施工过程和电气安装过程是网络计划的基本组成单元,其划分的粗与细,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网络计划的实施,因而应结合具体的施工和安装项目来科学、合理的确定其过程。

步骤3:工程量计算应严格按照施工图纸、电气安装图纸、图纸会审交底要求和工程量计算规则进行。计算工程量时,尽量考虑编制其他计划时使用工程量数据的方便,做到一次计算,多次使用。

步骤4:套用电力建设工程预算定额(建筑工程、电气设备安装工程、送电线路工程、调试工程)。

步骤5:根据电力建设工程预算定额计算出劳动量和机械台班需用量。

步骤6:计算出各施工、安装过程的劳动量和机械台班后,可以根据现有的人力或机械来确定各施工、安装过程的作业时间。

步骤7:根据 “施工和安装方案中的选择”中确定的施工、安装顺序,各施工、安装过程的持续时间,划分的施工段、施工层、安装段并找出主导施工过程,按照流水施工、安装的原则来组织流水施工、安装,绘制初始的网络计划,形成初始方案。

步骤8:对网络计划初始方案应进行检查、调整和优化。其主要内容是各施工、安装过程的施工顺序、平行搭接和技术组织问题是否合理;土建施工与电气安装是否存在交叉施工;编制的计划工期是否满足合同规定的工期要求;施工人员、物资供应、设备到场、机械配备等资源是否保证均衡、连续施工。是否充分考虑了季节性施工和安全要求。

步骤9:如不符合要求,需要就相关问题进行调整和优化。

步骤10:如符合要求,则绘制正式的施工网络计划并严格执行。在施工网络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常会因人员、物资及不可预见的客观因素而导致打破原定计划,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还要经常检查和调整施工网络计划。

四、管理要点

1、加强工程前期和设计管理,科学、合理确定输变电工程工期。通过建章立制,促进工程设计和工期确定科学合理,严禁设计的频繁变更和建设工期的主观确定。

2、建立严格按网络进度计划拨付工程款的机制。工程款拨付与网络进度计划紧密结合,不仅提高了企业应用网络计划进行施工管理的自觉性,同时也促使网络计划编制更可行。为了实现这种结合,签定施工合同时,应将进度计划中的主要工作与工程款拨付建立对应关系。

3、完善业主项目管理制度。业主项目管理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要对工程项目的进度负责,要保证进度控制与质量控制、安全控制、投资控制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五、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应用普及率不高。主要是因为传统工作方式的阻碍。传统施工管理采用手工管理且很多工作都是靠经验来完成的,企业对实施网络计划管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很多管理、施工人员拒绝网络计划是因为他们觉得它会限制他们的行动自由,没有传统横道图计划方式那样得心应手。

2、应用管理水平低。主要原因是施工管理粗放。施工管理中现场跟踪检查没有形成制度,随意性比较大,进度数据收集不全面、不完整,进度数据的整理、统计、加工、分析能力差,无专人负责等。3、应用深度不够。主要原因是高素质管理人员缺乏。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同时又是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往往只注重施工技术的研究,进度的管理依赖于横道图管理,对网络计划技术知识的掌握不系统。

六、下一步改进措施

1、循序渐进,注重实效。应用网络计划技术应本着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注重实效的原则,稳步推进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应用网络计划,从工程规模上讲,应先从较小的工程项目或分部分项工程做起,逐步积累和总结经验。同时还应慎重地选择工程项目,充分证明执行网络计划的工程既省事且效益显著,增强人们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信心;从编制和调整深度上讲,应先粗后细,逐步深入,不断积累管理所需的信息,形成规范的信息收集、整理、统计和加工方法。

第6篇:变更管理步骤范文

把市场调研这样复杂的工作,简单清晰地分为若干步骤,其本身是有误导作用的。但为了书面沟通的需要,我们不得不这样做。至于工作步骤划分有粗有细,也十分正常的。然而,我发现对市场调研步骤的划分出现了各种偏差,当这些偏差常见诸于报刊书籍时,其误导作用更显得不容忽视,窃以为应该迅速加以纠正。

偏差之一:为追求步骤的具体化,而把某种特殊调研方法的步骤当作一般的市场调研步骤。

最常见的是把问卷访问法(Questionnaire)的步骤具体化,称之为市场调研的步骤。这样就很容易使读者和刚进入该行业的同仁误以为问卷访问就是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方法常用的有二手资料收集法(Secondary Research)、访问法(SurveyResearch)和实验法 (ExperimentaI Research)。而问卷访问只是访问法的一种而已。如果我们更进一步地严格认真的话,实际上,问眷访问只是一种收集信息的技术,早已有更多的调研技术可与之平起乎坐,如观察法(Observation)、态度量表法(Attitude Scales)、投射和深度访谈 (ProJective Techniques and Depth lnterviews)等等。

出现这种认识偏差的同仁,可能是对市场调研没有全面了解,对先进的调研方法和技术知之甚少。

偏差之二:详述次要环节,丢弃重要步骤。

我见到这样的调研程序设计,其第一步骤便是“调研方案设计与提交”。我还见过这样的调研程序,第一步是“客户的要求”,第二步便是“计划建议书的提交”。我认为这些操作者属于就调研而调研的人士,他们忽视了市场调研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市场调研的目的是为经理人员更好地决策提供有效信息。调研程序设计中缺少“背景情况的认识”和“调研问题的明确”这两个重要步骤,恰恰反映出现阶段大量的调研不能帮助经理们决策的原因所在。

我认为正确的市场调研步骤应该这样设计划分:

1.明确客户所面临的管理决策问题,也就是背景情况的认识。

这一步骤在经理人员无法清楚理解和表述其问题所在时显得尤为重要。有时,客户似乎提出了其面临的决策问题,但还是要根据背景情况分析。

H国一著名汽车厂家要在我国投资建立一摩托车生产厂,他们一开始提出的决策问题是“哪里投资环境好?”,并且把浙江萧山定为调研对象,这是个实地考察的调研方案。然而,调研刚开始就发现他们的决策问题首先应该是“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摩托车政策是什么?”,从而成为一个只需二手资料收集法就能解决的问题。

2.把管理决策问题转化为市场调研问题,也即调研问题的明确。

管理决策问题是指经理人员要做的决策,而调研问题是指能帮助更好地决策的信息提供。

浙江省一软件开发商推出一个家教软件,同时他开始面临投资多少资金开发市场的决策问题。市场调研公司要帮他收集什么信息呢?这次的调研问题是:国内家庭电脑拥有量是多少?愿意购买家教软件的比例是多少?对该类软件的接受价位如何?

然而,你可能已经发现了其中的毛病。第一个问题应该改为:国内在用并且配置能支持该软件的家庭电脑有多少?第二个问题也得改为:其中愿意购买正版家教软件的比例是多少?

调研问题的明确决定了调研数据是否精确有效,而在调研设计中把这一重要环节“省略”的操作者,正是无效调研报告的始作涌者。

3.调研方案设计。

在这里,我们要估计调研信息的价值,确定提供什么精度的信息,选择收集信息的方法和测量技术,根据调研方法确定地点、对象、抽样规则等,还要确定数据分析方法和报告提交方法。当然,时间、费用和人员安排也是不可缺少的。最后,把所有这些内容写入调研提案。

4.现场收集信息。

现场不仅可以是被访者家里,也可以是商业区,也可以是自己公司的监控室里,甚至任何合适的地方。

5.信息处理分析。

指信息从现场回到项目研究经理手上以后到报告撰写前的所有处理程序,又根据不同的调研方法会有不同的步骤。如,座谈会有审核、分类、编码、整理音像带、补充、统计(半自动)、制图表、打印、归档等。问卷法有审核、分类、编码、录人、缺失检验、分维度统计、制图表、打印、存档等等。

6.报告形成、提交。

分析报告的形成也非一成不变,尤其是很多客户会提出,要在现场部分’工作完成后,数据处理前先提交中期报告。有的客户则会要求项目经理作解释讲演,那就需要一份讲演稿。这些形式的报告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最终报告均有较大区别。

7.总结反馈。

第7篇:变更管理步骤范文

“咽音”的意大利文为vocefaringea,意思为“咽部之声”由意大利著名声乐理论家,歌剧家凯萨里在他的专著《心的声音》中首次提及。“咽音”是指在发声中将共鸣腔体调节扩大,以在咽部位置形成一种特殊的能调节的发音管。此时,声带在“贝诺利氏”气息作用下缩短变薄并产生出金属般美妙的声音。传统的声乐理论将声音的共鸣分为头腔共鸣,鼻腔共鸣和胸腔共鸣。其实这只是一种对共鸣效果的主观感觉描述。声音的共鸣主要是由咽部调控。气息冲击声带产生震动后在咽腔产生共鸣。想要形成良好的共鸣,关键在于产生出最大泛音共鸣的咽部。而咽音理论体系的重点在于:咽部调节成一个符合声学原理的发音管,共鸣通道,并且根据需要与声带配合做伸缩等变化,从而带来音高,音量,音色的变化。

二、咽音的训练

人声作为一件乐器,它的训练要经过后天系统的培养。咽音练声法是通过对发声的生理机能解剖来训练喉器以及它周围可借助震动的部位并形成倒漏斗式基音管发音的科学歌唱方法,与此同时,也训练了声带伸缩,变薄的能力。我国嗓音科学家林俊卿博士对咽音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认为人的喉咽腔横切面是一个圆形管状体。自然状态下,它处于松软状态,内壁的坚实度根本达不到美声唱法共鸣腔所必备的强度,不足以引发良好的共鸣。所以要有意识的通过训练形成发音管,在管体的作用下,歌者通过对管体直径大小的调节间接改变管体内部两侧声带张力的大小。大小调节的要点在于调控改变其横向张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歌者对声音的调控能力极大增强。林博士通过多年潜心研究,总结出了一套完善的咽音练习方法,成为咽音练习的八个步骤。步骤一四个无声练习。步骤二张大口的咽音练习。步骤三闭口哼咽音练习。步骤四张小口发咽音的练习。步骤五用发咽音的方法来发准确音高的练习。步骤六用结合发咽音法来发不同母音。步骤七单独用咽部发母音的练习。步骤八用打开喉咙法结合咽音歌唱。《咽音练习八个步骤》的出版问世对于中国声乐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咽音练声逐渐被引入教学及嗓音治疗等多个领域。

三、咽音练声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第8篇:变更管理步骤范文

由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不适应新的制造环境,作业成本法以其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国外诸多的以机器技术为主导并且人力耗用少的企业中得到重视。现在,企业纷纷引进先进的设备,这使生产自动化、智能化不再是梦想,并且直接人工费用在减少,间接费用在增加,这些都是作业成本法更加符合企业需要的原因所在。与此同时,企业也在这一大趋势下获益,可以更好地学习先进技术,可以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

2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原理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需要实施作业成本法,以减少人力物力的消耗。在“成本少,收益多”这一盈利准则下,企业只有通过减少成本消耗来为自己扩大收益空间,在竞争中领先一步。

2.1创新思想理念

作业成本法适应多元化的制造环境,能够跟上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脚步,提出新的核算观念和管理方法,所以,它成为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次突破。作业成本法在计算产品成本的过程中,既考虑直接成本所产生的作业成本,也考虑间接成本所产生的作业成本。这就使计算范围更加宽阔,使计算出来的成本更加准确,使分配标准更加精确。

2.2应用“成本驱动因素”理论

“成本驱动因素”理论是作业成本法应用的核心所在,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选择“作业”作为成本核算的中间因素,再确定合理的分配标准。然后,在分析作业成本动因的基础上,按照产品的品种分配费用。

2.3注重作业管理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企业生产产品品种繁多,使得工时在各种产品间的划分变得异常艰难。同时,间接成本的增多也为企业带来难题。作业成本法更加注重作业管理,更加强调作业成本产生的原因,这使得产品与服务的直接成本可以在因果关系中直接体现,间接成本可以在各个作业项目之间直接进行分配,这就变革了传统费用的分配原则,解决了产品品种繁多带来的不便。

3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3.1应用条件

当作业成本法作为成本计算方法时,是指产品成本的计算以资源为开端,再通过作业这一媒介,分步骤地在费用成本间进行结转的过程。所以,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才可以应用作业成本法。①多个生产链条,产品品种多样化。②各生产链条连续,管理结构完整。③以高科技为主导,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④掌握先进的技术理念。⑤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消耗比差距大。⑥企业操作人员要具备专业知识的储备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当作业成本法作为作业分析方法时,所需要的条件将更加具体全面。因为,上述条件不具有针对性。然而,作业分析法是作业成本法的延伸,更加重视分析成本和管理成本的过程,对管理的要求更高。因此,企业需要在作业的基础上将成本和管理这两个概念相结合,对成本进行管理,在管理中减少成本。同时,也需要企业工作人员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掌握分析成本方法并且能够连贯地完成作业成本分析过程。(本文来自于《中国管理信息化》杂志。《中国管理信息化》杂志简介详见。)

3.2计算步骤

对于作业成本法来说,生产、作业和成本是必不可少的3个要素。并且,作业可以将生产成本和生产费用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因此,作业成本法需要计算产品资源消耗成本,分配标准,再计算出相应的作业成本,然后将作业成本结转到产品成本中。具体计算步骤如下:(1)确定产品资源的来源,计量资源消耗量,计算出的资源成本。(2)对资源消耗的作业进行计量、分析、确认和汇总。(3)分析资源产生的动因,确定分配标准,在以上步骤基础上将资源成本分配给各个作业。(4)分析成本产生的动因,确认资源消耗的作业项目,并按照一定标准将其分配给各种产品。(5)将以上各步骤计算出的成本项目相加,按照产品的品种分类,得到每种产品的总成本,再除以产品数量,得到每种产品的单位成本。

4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现实障碍

首先,作业成本法的计算过程复杂,步骤繁琐,对计算过程的准确度要求很高。同时,作业是作业成本法的中心环节,对作业的确认和计量也是应用作业成本法的一个难点。如果实际操作人员不能熟练掌握计算流程,容易出现失误。其次,作业成本法还没有得到我国权威机构的全面认可,还有一些具体操作没有得到落实。而且,在作业成本法下的一些操作与我们所熟知的操作存在差别,例如期间费用的处理方法。最后,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并没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还很缺乏复合型的人才,即缺乏熟练掌握作业成本法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流程的人才。

5结束语

第9篇:变更管理步骤范文

关键词:压水堆核电站;回路安装;优化

前言

核电站主要由核岛和常规岛两部分组成。核岛是由原子核裂能量制造出的蒸汽核岛,其中包括反应堆装置和一回路系统;常规岛主要利用蒸汽发电能量制造。核电站堆型众多,其中以压水堆核电站为主要堆型。压水堆核电站特点是以普通水为冷却剂和慢化剂,轻水在压水堆内不沸腾。压水堆核电站也主要是由核岛和常规岛构成。核岛系统设备主要有压水堆主体、回路系统以及其他安全性的辅助系统。常规岛系统设备与一般发电厂系统类似。总之核电厂由核蒸汽供应系统、常规汽轮发动机组和配套设施三部分组成,裂变能中国冷却和转换变成热能,最后通过涡轮发电机组转换成动能,最终转换成电能。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压水堆核电站中相对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裂变能转换到一般可利用的热能过程中,需要冷却处理,而冷却剂系统就是其中的核心部分。冷却系统的主回路主要由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主泵、主管道热冷段以及过段段等设备封闭连接而成。主回路的安装在整个压水堆建设中占据重要一环但又具有难度系数大、施工环境复杂等难度特点,因此冷却系统的整个安装必须精心设计和完善,努力提高安装水平,确保建设质量。

一、 主回路安装步骤

第一步,主管道的热段、冷段以及过渡段运输到主管道房内,热段弯头端口与蒸汽发生器相连,三段组建成过渡段。在主要设备就位后,主设备到主管道之间需要进行焊缝作业,首先是反应堆压力容器与主管道热段直管相焊缝,然后是蒸汽发生器与主管道热段弯头相焊缝,该作业环节,首先需要实现蒸汽发生器同主管道热段之间的密缝焊接,然后对反应堆压力容器与主管道热段之间的焊缝组对焊接作业,但这样的焊缝工作,效率相对较低,作业量相对较大,作业工期较长。第三步是主泵与主管道冷段直管相焊缝,第四步是反应堆压力容器与主管道冷段弯头相焊缝,第五步是蒸汽发生器与主管道过渡段弯头相焊缝,第六步是主管道过渡弯头与主管道垂直调整段相焊缝,第七步是主管道水平调整段与主管道垂直调整段相焊缝,最后是主泵与主管道水平调整段相焊缝。以上回路安装步骤是传统安装步骤,整个步骤实践下来存在诸多细节问题亟待解决。首要问题是,蒸汽发生器支腿留下很小的再作业空间,对接下来的焊缝作业造成作业麻烦,尤其是过渡段弯头的焊接是需要一定作业空间的的焊缝作业,过小的焊接作业空间是十分不利的,客观上造成了困难的安装焊缝作业环境。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蒸汽发生器和主管道热段之间的焊缝作业有诸多环节要顾虑,要同时处理好反应堆压力容器与主管道热段之间的焊缝组对弯头角度、造公差等难度问题。为了完善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更优化的安装设计。

二、主回路安装优化设计

反应堆冷却剂系统主回路安装优化主要依靠锻造弯头的优化来实现的。其中优化的原理是,转换焊接顺序,将复杂的焊接提前完成。如蒸汽发生器与主管道热段需要进行现场焊接作业对接、主管道过渡段焊缝焊接作业同样也需要现场焊接,但是优化安装步骤是由现场焊接转为制造厂内焊接,同时减去安全端焊缝。另外,在对主管道进行焊缝安装作业时,将其中可以在现场焊接的主管道热段替换为直管焊缝,主管道过渡段在减去原主管道过渡段弯头后由剩余的两段管道组成,主管道冷段的焊缝作业不变。因此经过优化后的冷却剂系统主回路环路步骤会产生如下变化:第一步,主管道热段、冷段以及过渡段分别运入主管道房间等待焊缝作业的开始。第二步,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和主泵等待焊缝作业就位。第三步,分别组对焊接蒸汽发生器下部的主管道热段弯头与主管道热段之间的焊缝、反应堆压力容器与主管道热段之间的焊缝。此步骤中的两个焊缝可同时组对焊接。第四步,分别组对焊接反应堆压力容器与主管道冷段弯头之间的焊缝、主泵与主管道冷段直管之间的焊缝,焊接顺序同现有的安装技术。第五步,分别组对焊接蒸汽发生器下部的主管道过渡段弯头与主管道过渡段垂直调整段之间的焊缝、主管道过渡段水平调整段与主管道过渡段垂直调整段之间的焊缝、过渡段水平调整段与主泵之间的焊缝,焊接顺序同现有的安装技术,完成压水堆核电站反应堆冷却剂系统主回路一个环路的安装。因此可以看出优化的安装步骤具有更多优势。

三、回路安装设计优点

第一步,解决了由于蒸汽发生器支腿之间的空间较小,给其它焊缝作业造成的作业空间过小的问题。优化后的安装,蒸汽发生器出厂时下封头一回路管嘴分别焊接连接了主管道热段弯头和主管道过渡段弯头,使得原蒸汽发生器与主管道热段、主管道过渡段之间的两个焊缝由现场安装焊接改为在蒸汽发生器制造厂焊接,避免了原先现场焊接必须考虑的拥有充分作业空间和适度焊接角度的问题,这样极大提升了焊缝作业的安全性、效率和质量。第二步,由于蒸汽发生器和主管道与原先相比构成上有了很大的不同,这样的改变,可以让冷却剂系统主回路环路安装效率更高,首先是安装程序中已经没有了管道过渡段弯头低效率的焊接作业环节,以前的多个现场焊缝作业安装转而变成了多环路安装,由于减少了大量的焊缝作业,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安装时间,缩短安装工期。虽然环路安装的前提是蒸汽发生器制造的配合,但是如果提前安排合理工序是可以抵消的。一般来说回路安装工程都是前期进程较慢,后期进程较快,进程相对来说出现不平衡的特点,因此可以适度调节回路安装工程的进程,尽量做到平衡和效率相统一,比如可适度增加前期采购制造的工作量。第三步,现场安装中减少了原带弯头的主管道热段,转而替换为直管状态的主管道热段,主管道热段与蒸汽发生器间的焊缝作业空间较为充足,同以前回路安装中出现的非常小的蒸汽发生器支腿再作业空间相比,安装焊接操作空间得到了充足保障,同时焊缝不再是弯管组对,而是直管组对,这样作业更为简易简单,如前所述,当焊接采用更严格的自动焊技术时,这种优化的回路安装设计优点比原来的回路安装更加明显。因此有利于提高回路安装的焊接质量,提高工程效率。其它优点分析,有利于避免焊接应力和变形对主回路设备安装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回路安装工作效率。

结束语

冷却系统的主回路主要由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主泵、主管道热冷段以及过段段等设备封闭连接而成。主回路的安装在整个压水堆建设中占据重要一环但又具有难度系数大、施工环境复杂等难度特点,因此冷却系统的整个安装必须精心设计和完善,努力提高安装水平,确保建设质量。传统的回路安装步骤具有诸多缺点,回路安装可以调整工程顺序,优化后的安装具有诸多优点。如蒸汽发生器出厂时下封头一回路管嘴直接焊接连接主管道弯头,使得原蒸汽发生器与主管道热段、主管道过渡段间的两个焊缝由现场安装焊接改为在蒸汽发生器制造厂焊接,避免了原先现场焊接必须考虑的拥有充分作业空间和适度焊接角度的问题,这样极大提升了焊缝作业的安全性、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何戈宁,何劲松,李冬慧,吴舸,霍蒙. 蒸汽发生器役前二次侧水压试验系统加热水箱流场分析与结构优化[J]. 核动力工程. 2015(S2)

[2] 王俊玲,齐婧伟. 蒸汽发生器水位变增益跟踪控制[J]. 计算机仿真. 2016(03)

[3] 李艺云,姚宁沂. 核电厂蒸汽发生器水位控制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0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