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消费环境分析范文

大学生消费环境分析精选(九篇)

大学生消费环境分析

第1篇:大学生消费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女大学生;绿色消费意识;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中国消费者协会于2001年为绿色消费概括了三层含义:一是消费者选择未被污染或有益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尽量减少环境污染,注意垃圾处置;三是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意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和资源,实现可持续消费。[1]研究者从绿色产品、销售模式、绿色消费者等角度研究绿色消费,其中消费者作为绿色消费行为的主体和第一要素,是决定绿色消费发展方向和是否可持续的重要因素,因此对消费者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妇女是社会消费的主体,有研究表明中国家庭的消费70%是由女性来完成的[2],而女大学生兼具青年和女性的双重身份,她们是未来重要的消费主体,因此,了解她们的消费意识现状与变化,对寻求其教育途径及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自2001年至2011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女大学生的绿色消费意识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有何规律?本文基于2001和2011年两次有关女大学生绿色消费意识的调查问卷,分析对比所得数据,提出了如何提高女大学生绿色消费意识的对策。

一、 问卷设计及样本选择

为了增加可比性,2001年和2011年两次调查的问卷设计都参考了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项目“青年与可持续消费”(on youth and sustainable consumption)的问卷(北京大学温东辉提供),问卷包括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受调查者的消费情况及消费观、受调查者的绿色消费观三个部分。 两次调查的样本选择均为整群抽样法,调查对象为在校二年级本科大学生,2001年的调查对象为300人,2011年的调查对象为200人,同时,为比较男女大学生在消费观念上的差异,2001年和2011年分别选取了30名和40名男大学生作为调查分析的对象。

二、调查结果及对比分析

(一)受调查者基本情况分析

两次调查的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由表1可见,两次调查对象中绝大部分是广东籍学生,均来自于广州大学,她们的经济来源主要以父母资助为主,而调查对象父母的职业以工人和农民占绝大多数,其基本经济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们的绿色消费意识和行为。

(二)受调查者的兴趣爱好对比

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两次的调查对象兴趣爱好都很广泛,听音乐、购物、旅游、玩电脑或上网是女大学生很感兴趣的四个方面, 两次调查对象选择上述四项“兴趣较大和兴趣很大”的比例都超过了50%,见图1。

从图1中可见,调查对象在“购物”兴趣方面存在差异,2011年调查对象的购物兴趣高于2001年,这说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女大学生可以从父母或其他途径获得更多的经济资助,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消费能力,如在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时,2011年调查对象的电脑拥有率高于2001的调查对象,已从之前的8.7%提高到现在的43.4%。

(三)各种因素和商品信息对女大学生消费影响程度的对比

从图2可见,两次调查结果显示,女学生在消费时,“产品是否对环境友好”均不是影响她们消费决定的主要因素,2001年和2011年两次调查对象选择“影响和每次都影响”的比例分别为413%和443%,她们关注更多的是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朋友及家人的劝说对她们的消费决定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而广告和包装的影响很小,这说明,女大学生在消费时均比较理性,更注重消费品的内在品质,同时,消费的趋同效应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流行”和“包装”这两个因素对2011年调查对象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2001年,如2001年和2011年调查对象选择“流行”会影响或每次都影响购物决定的比例分别为283%和484%,2011年422%的调查对象会把“包装”视为影响购物决定的因素,高出2001年调查对象17个百分点,说明了十年后女大学生在消费时更追求时尚和美感,更注重产品的外装。

(四)女大学生的绿色消费观对比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两次调查对象都具有一定的绿色产品知识,如在问及“绿色产品的明显标志是什么”时,66.7%的女大学生

2001年)和764%的女大学生(2011年)能正确认出,但她们购买绿色产品的意愿和实际行动不是很强,分别只有47.8%和37.8%的调查对象表示曾经特意购买过绿色产品,对绿色产品不了解和绿色产品的价格偏高是影响女大学生购买绿色产品的主要原因。

除了购买绿色产品,绿色消费行为还表现在消费过程中,购物时自备购物袋也是绿色消费的一种表现,在2001年有14.1%的女大学生在购物时会自备购物袋,而到2011年则有明显提高,达到了354%。分析其原因有两个:第一,我国2008年颁布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的制度,用塑料袋会增加购物成本;第二,环境教育的发展与普及提高了女大学生的环境意识。

从深层次来探讨和研究影响绿色消费观的原因,还有消费者能否正确认知自己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能否正确了解自己的行动对环境的影响。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两次调查中,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的行动对于改善所在城市的状况“有影响或很有影响”,分别为50.3%和53.9%,但是他们觉得自己的行动对于改变全球状况的影响很小,只有30.6%和29.3%选择了此项,这说明被调查者已经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活动和环境的关系,但是他们更关心自己的生活和所在的城市,即女大学生更关注自己的生存状况。

在谈到“谁应该对改善全球环境作更多贡献”时,女大学生对所有群体都寄予了厚望,说明她们意识到了改善全球环境不是某个人或某个组织的责任,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但是对于谁是最主要的责任者,两次调查对象给出了不同的答案,2001年调查对象选择“公民和青年”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91.3%,而2011年的调查选择“政府”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96.28%,这也许与十年间中国政府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关。正因为女大学生认识到了改善全球环境是所有人的责任,所以她们对改变生活方式、向女性多宣传教育、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和制定政策等促进绿色消费的途径都给予了认可。同样地,两次调查中,女大学生对学校教育和制定政策的肯定程度高于其他两项。 性别对绿色消费意识的影响

根据2011年的数据资料,以性别为变量,对男女大学生的绿色消费意识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男大学生的购物兴趣低于女大学生,只有162%的人选择了兴趣较大,甚至有8.11%的人选择了没有兴趣;但是男大学生在政治和社会、玩电脑或上网两方面的兴趣大于女大学生。同女大学生一样,男大学生在购物时,较少考虑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质量、价格、朋友及家人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但相对于女大学生,男大学生对价格的关注度低于女大学生,男大学生的购物趋同性大于女大学生,如293%的男大学生在购物时,每次都会考虑朋友和家人的意见,而只有6.21%女生选择了此项。在绿色消费行动方面,男大学生的行动力比女大学生弱,如在购物时是否自备购物袋的问题上,有21.6%的男生选择“是”,有35.4%的女生选择“是”。

三、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十年前后两次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得知:购物是女大学生的一个主要兴趣爱好,但她们在购物时较少考虑商品的环境影响,而商品的价格、质量是影响女大学生作出选择的主要因素;虽然女大学生对绿色产品标志的认知程度较高,但是购买绿色产品的意愿不强,也较少有人主动作出选择,绿色产品所附带的绿色成本提高了其价格以及不了解绿色产品是女大学生放弃购买绿色产品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两次调查表明女大学生在绿色消费意识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2011年调查对象的消费兴趣高于2001年,这说明从宏观上来讲,经济发展是影响女大学生消费兴趣的一个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大学生的消费兴趣和消费能力;第二,2011年调查对象相对于2001年,对商品的包装和流行程度更加关注;第三,2011年的女大学生的绿色消费行为略强于2001年,购物时自带购物袋的比例提高是其中的一个表现,这说明国家的相关政策和绿色教育对于推动绿色消费具有积极有效的作用。

绿色消费意识的产生,是人们意识到环境问题之后,在实现购买目的和减少环境消耗之间的有效兼顾,如果人们缺少对环境的认知,缺乏对环境问题的了解和关注,绿色消费意识和绿色消费行为也就无从谈起。因此通过环境教育提高女大学生对环境的认知和环境意识是提高女大学生绿色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的有效途径之一。

有研究表明,消费者的环境

意识对其感知绿色价值和绿色消费行为均有显著影响。这里所说的环境意识是消费者对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内在警觉和主动关注,环境意识强烈的消费者对绿色价值大的产品会更容易产生偏好和购买行为。[3]而环境意识与环境知识又有着内在必然的联系,大学可以通过开设环境类的课程,让大学生系统掌握自然环境知识、了解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所带来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也可以开设有关绿色消费的专题讲座,使大学生了解什么是绿色产品、绿色产品的意义和价值、绿色产品与非绿色产品的区别等,掌握有关绿色产品的信息。

更有意义的是,由于女性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生育、教育、家庭等方面与环境都有着特殊的关系,如在教育方面,孩子的家庭教育大部分来自母亲,而学校教育中,女教师所在的比例也很大,女性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直接影响下一代。所以,在学校环境教育中有意识地加入了妇女与环境的内容,采用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的方法,这不仅可以丰富环境教育内容,而且能够让女大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社会价值,增强了她们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唐方方.我国绿色消费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经济研究参考,2011(2):3-7.

第2篇:大学生消费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法;消费环境心理;消费者行为;移动医疗

1移动医疗市场简介

国际医疗卫生会员组织HIMSS将移动医疗定义为mHealth,即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具体到移动互联网领域,则以移动终端系统的各类医疗健康APP应用为主。它为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在医疗人力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可通过移动医疗解决问题。

当前我国移动医疗发展迅速。就市场规模来看,2014年我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已突破30亿元,且预计2016年将突破80亿元大关;就用户规模来看,从2011年至2014年移动医疗互联网用户从3.56亿人次增至5.53亿人次,增幅高达55.3%。

虽然当前国内移动医疗市场呈现井喷式现状,但无论从发展时间还是技术水平,我国移动医疗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过相信随着人们对于移动互联网逐渐开放包容的心态,在未来中国移动医疗将会拥有大批成熟且固定的用户群体。

2分析方法简述

本文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对移动医疗市场消费环境心理进行分析,其目的是了解在移动医疗业中哪些环境心理因素对消费者行为产生主要影响。

第一步,结合相关文献设计消费环境心理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步,依据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问卷设计,将问卷设计为李克特7级量表问卷,从而使定性指标变为可量化分析的变量。

第三步,通过SPSS stats对问卷数据进行降维分析,将原本复杂多样的影响因子降维成为少数几个主成分,从而得到对消费者行为产生主要影响的环境心理因素。

3数据处理方法

为了能够将定性指标量化为可以分析的变量以便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推断,本文在李克特(Likert)5级量表的基础上拓展评级层级至7级,以提高数据检验的信度和效度。

量表问题所代表的7层级赋值反映的是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在根据方差累计贡献率得到主成分的基础上,还要考虑主成分的成分构成。本文所采用的是统计软件SPSS中的降维分析和因子分析。

3.1降维分析

在降维分析中,本研究根据初始特征值和提取平方和载入的方差累计贡献率,判断主成分及其影响权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原评价体系中的三级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用以替代原来可能具有多重共线性的指标。其数学分析模型为:

使用SPSS软件将因子分析的原始变量录入“变量”列表,得到特征变量矩阵,并由特征向量矩阵得到主成分分析的计算公式。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公共因子的提取,并计算因子贡献率指标。

通过对主成分累计解释的方差贡献率进行分析,得到主成分对原有指标信息的保有程度,若累计贡献率达标,即可用其代替原指标的信息。每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代表该因子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权重。

3.2因子分析

本研究需要采用因子分析来判断主成分的成分构成。

4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体系构建的依据

毕众增《消费心理学》(2011)中将消费环境心理系统划分为微观消费环境心理、产品、价格、广告和宏观消费环境心理,这是构建消费环境心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但由于划分标准过于宏观,无法据此得到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核心因素。

因此,针对我国消费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发展现状,笔者试图从更多实践研究中借鉴经验。梁宁、邵荣昭(2007)认为消费者所有活动都是与其内(指身心环境)外(社会、自然环境)环境状况联系相应,离开整体生活动态背景去研究消费者行为得出的结果是其表象,而消费环境又同消费者一般心理、个体心理、消费行为构成统一的整体。卢泰宏(2012)则引入迈克尔・R.所罗门的消费者行为学研究,从微观到宏观,由个体到群体,从市场、个体、决策者、亚文化和文化五个角度逐层剖析消费者行为。

4.2指标设计原则

4.2.1科学性原则

以毕重增(2011)提出的消费环境心理系统为框架,通过选择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合理的程序以保证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全面反映各指标对消费者行为的真实影响。

4.2.2系统性原则

从框架来看,体系涵盖微观、中观、宏观消费环境心理,指标构建系统全面。从内容来看,在指标的设计方面更适合中国消费者行为特点。

4.2.3直接评价原则

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运用直接评价原则,即将被调查消费者充分被纳入评价过程中,通过相关人群直接反馈对指标影响效果进行直接评价。

5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毕重增《消费心理学》(2011)一书中将微观消费环境心理划分为环境因素、消费者反应、中介因素,中观消费环境心理划分为产品因素、价格因素、广告因素,宏观消费环境心理分为经济因素、群体因素、文化因素等。

为使指标科学有效,本文通过排除描述性指标、解释性指标、相关性指标,将二级指标定义为软件因素、产品因素、价格因素、广告因素、群体因素、文化因素,继而通过枚举法分解出三级指标,得到如表2所示指标体系表。

6主成分分析

本次共发出问卷150份,其中实体问卷70份,网络问卷80份。实际收回149份,有效问卷146份,经由SPSS-Stats分析得到如下数据:

7解释分析结果

数据分析结果和笔者原本的设想有一定差距,Y1~Y7代表移动医疗市场中对消费者行为产生主要影响的环境心理因素,但其中并不包括平台认证、医师资质认证及价格因素,反之宣传渠道、文化因素和设计包装却是主导因素。

首先,根据市场调研,虽然当前我国移动医疗APP开发呈现井喷式发展,但实际上百分之八十的用户都集中于使用下载量排名前五的APP,例如春雨医生、丁香医生、平安好医生等,这些APP在平台相关的资质认证、医师资质认证及医师资质透明化程度上做的相当成熟,因此平台认证、医师资质认证并没有成为消费者最关注的环境因素。

其次,移动医疗APP主要解决的是消费者的健康问题,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它处于金字塔的最低端――生理需求;另外当前移动医疗APP的消费群体以中青年白领、在校大学生为主,前者经济条件较好,而后者属于非自我能力消费者。综合两点因素,当前移动医疗领域主要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一般。

8本文特色及创新点

8.1理论依据支撑研究框架

本文以毕重增(2011)提出的消费环境心理系统为框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理论分析,选择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合理的程序,保证构建的指标体系的全面性。

8.2采用较为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

调研方面,问卷依托“消费环境心理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为李克特7级量表问卷,从而使定性指标变为可量化分析的变量。数据处理方面,采用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将原本复杂多样的问题降维成为少数几个主要问题。该套成体系的科学研究方法提高了研究结论的参考价意义。

9研究局限性

9.1未对指标体系进行信度检验和适宜性检验

在消费环境心理指标体系的编制过程中,主要通过经验判断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而未采取指标信度检验和适宜性检验来研究指标之间可能存在内部互为因果的依赖关系。

9.2调研样本的局限性

一是抽样数量较小,仅根据146份有效问卷展开展数据分析会影响结论的说服力。二是抽样分布的科学性问题,未进行抽样层的科学划分会一定程度影响数据分析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车小玲.消费者对移动医疗的信任及其采纳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

第3篇:大学生消费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人文环境;存在问题;总结;研究;低碳消费;消费方式;消费经济

1 关于人文环境及其低碳消费背景的分析

1.1 在当下人文环境工作模块中,进行低碳消费环境的分析是必要的。从一个气候角度来说,气候的变暖会导致水资源失去平衡,从而影响了现阶段的人类生存环境,这就需要进行生态模块的分析,从而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进行气候变化模块及其人文环境,还有低碳消费模块的分析,更好的进行这几个模块的分析,进行这几者关系的剖析,满足现阶段人文环境的工作需要。

在当下工作模块中,进行低碳消费的分析,必然需要进行气候变暖原因的分析,大自然之所以会是逐渐变暖的,这是因为人类活动的变化情况,由于大量的人类活动,所以就进行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这就进一步引发了低碳消费的问题。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零碳消费模块,这就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低碳消费是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它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经济学上讲,低碳消费包括低碳生产消费和低碳非生产消费。

所谓的人文环境概念是比较模糊的,是一个不太容易定义的概念。各个学科对于它的定义都是比较宽泛的。所谓的人文环境实际上是人的文化与人的社会文明。所以所谓的人文环境就是在社会生存系统中,进行人类的文化价值内涵事物的反应,它就是社会系统中的某些有形环境,其实现了这些社会本体的某些无形环境的划分,表现在方方面面。它既表现为社会本体中某些有形环境,也表现为隐藏在社会本体中的某些无形环境,如社会成员的认知模式、价值观念、信念、信仰等。人文环境有些可量化的指标,如人均受教育年数、人均文化设施面积、居民掌握科技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程度等,但人文环境中最本质的东西应该是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等人性文明。

1.2 通过对低碳人文消费环境的总结,更有利于满足当下低碳消费工作的需求。这就需要进行不同社会文化状态的分析。比如进行低碳消费理念的分析,准确来说,这是一种消费主体的心境,就是关于消费者的消费品的选择,进行相关心态的分析,在一定的范围、地区中进行低碳消费价值理念的应用,在决策模块中,进行低碳消费的分析。在实际生活中进行低碳服务的提供及其低碳产品的消费。这涉及到诸多的消费主体的思维模式。人文环境是重要的原因,一般来说,任何的经济现象及其行为都是某些文化沉淀的结果。

2 消费政策及相关模块对低碳消费的导向

2.1 在当下消费策略及其人文环境、低碳消费模块的分析中,消费策略是与时俱进的,它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都是随着时期、社会、环境等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价值理念。一般来说,社会消费具备的目标及方向都是鼓励消费,这里面涉及到方向及其目标的明确性。如果方向很明确那么它的发展就比较快速,如果消费活动比较不明确,则它的发展是很慢的。在低碳消费模块中,其政策的低碳性能是比较低的,通过对低碳消费模块的优化,更有利于满足当下工作的需要。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低碳消费的政策措施。英国在2003年了政府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英国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德国政府先后出台了5期能源研究计划,以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为重点,为“高技术战略”提供资金支持,实施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欧盟在2007年通过了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其目的在于促进新的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以达成欧盟确定的气候变化目标。

在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块中,如何更好的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限制,这就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变暖限制策略的应用,比如进行二氧化碳等排放量的控制,进行气候应对的控制,更好的落实好环境保护的策略,进行低碳消费责任的承担,保证现阶段的市场低碳消费模块的开展,提升其应用效益,满足当下工作的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作为低碳消费政策制定的主体,既是低碳消费的管理者,也是主要消费者。政府要在引导低碳消费的同时树立低碳消费的榜样,即政府自身也要低碳化消费。目前政府部门也同样存在着消费的“高碳化”,如政府公务用的大排量轿车,“文山会海”带来的大量纸张浪费等。

2.2 在当下发展模块中,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不断的发生变化的,它是各种生存下来的价值观念的总结,其实现了一定的政治模块、经济模块等的反应,又将这些意义反馈与社会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等各个方面,影响了现阶段的低碳消费模块的开展,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当代文化的源泉,其的发育时间比较长,对于我国的人文历史体系的贡献是比较大的。中国儒家、法家、道家等各学派学术观点的广泛传播和发展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构成了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消费观,进而影响着消费者行为。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可概括为节俭观和面子观,来源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消费经济思想,经由先秦、儒、道和墨家的提出和宣扬之后,已经成为传统消费观的核心内涵。

在中国的人文儒家文化中,可以看到某些思维学说,也就是宁简奢,这就是一种节约理念的应用也就是对于奢侈消费的控制,这就是我国的传统人文环境中的文化。其提倡人们进行简单的生活,更好的进行感官快乐的追求,保证生活的良好开展,这就需要进行节俭消费现状的分析,保证现阶段消费工作的开展,从而提升其应用效益。主张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反对奢侈浪费,反对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勤劳、简朴终极一生。据重庆市社情民意的调查显示,全市积极响应政府节约与环保号召的居民为90.8%,其中:青年人积极响应的为84.9%,青壮年人积极响应的为90.9%,中老年人积极响应的为97.5%,显然,中老年人最为积极。

第4篇:大学生消费环境分析范文

一、文献综述

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一份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她认为可持续发展不仅能满足当前人的需要,还不会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形成威胁。这一理论的提出,为可持续消费理论奠定了基础。吕福新(1996)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指出,可持续消费是在超越狭隘短浅消费意识的基础上,以真实、有益、超功利为特征,以可持续为目的的“节制型”消费。杨家栋、秦兴方(1997)认为可持续消费包括四层含义:一是符合代际公正原则和代内公正原则,二强调可持续消费是个动态概念,三要求适度消费、合理消费、文明消费,四对政府政策层面提出要求。曾一昕(2007)从适度的原则角度,认为可持续消费应该注重的是适度的消费规模、合理的消费结构和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对于建构可持续消费模式,我国许多学者根据可持续消费的现状,提出改变传统消费模式,构建可持续消费模式:唐平华、刘云(2000)从转变人们消费观念和政策的实施两个方面进行思考,构建了可持续消费模式,并提出了4个建议:提高公众的可持续消费意识;建立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的制度;加大对可持续产品开发的投入;完善可持续消费相关法律、建立可持续消费的管理体系;。郑文生(2004)分析了技术、社会与心理、法律、经济和制度等因素对消费模式的影响,建议相关部门加快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步伐。解振华(2007)指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对资源、能源消耗基础上的,但是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伴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人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与资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要缓解这种矛盾就必须发展科技、节约资源,大力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杨艳琳、陈银娥(2007)分析了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多种途径,认为其中制度性问题最关键,并提出要构建可持续消费模式需要正式的制度安排和非正式的制度约束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赵国平(2011)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角度出发,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构建我国可持续消费模式进行了探讨。徐瑞蓉(2007)在其博士论文第五章叙述了居民可持续生活消费,认为我国在这方面存在巨大的缺陷。唐丁丁(2011)认为居民是实现可持续消费的三大主体之一,是未来实现可持续消费的主力军,也是可持续消费市场的真正驱动力。赵国平(2011)从三个消费主体——政府、企业、居民的角度,探讨了对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构建。李祝平(2012)对湖南省城镇居民可持续消费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湖南城镇居民可持续消费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实证分析

本文拟采用2013年31个省区数据进行可持续消费综合评价,并构建如下表1指标体系:考虑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属于逆指标,如果不对其正向化处理,即取倒数,那么会影响最终因子分析的综合得分,进而影响各省区2013年可持续消费情况的评价。KMO检验用于考察变量间的偏相关性,取值在0-1之间。KMO统计量越接近于1,变量间的偏相关性越强,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实际分析中,KMO统计量在0.7以上时,因子分析效果一般会比较好;而当KMO统计量在0.5以下时,不适合应用因子分析法。由表2可知,上述指标是适合做因子分析的。如表3:公因子方差表示各变量中所含原始信息能被提取的公因子所表示的程度,可见几乎所有变量的共同度都在80%以上,超过90%的占了大多数,因此这几个公因子对16个变量的解释能力是较强的。如图1:碎石图可以粗略的帮助我们观察选取了几个公因子,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准则,大概是提取了3-4个公因子,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确定公因子个数。如表4:从表4中可以明显看出,提取4个公因子是非常合适的。

初始特征值栏表示未旋转的成分矩阵,旋转平方和载入表示旋转后的成分矩阵,虽然旋转前和旋转后的特征值有所改变,但累积的方差贡献率是不变的,达到93.716%,远远大于80%的临界值,进一步说明因子分析的效果很好。如表5:因为在未旋转的成分矩阵中,各公因子的因子载荷大小不一,区分不明显,不利于因子命名,所以这里不再输出该结果,直接报告旋转后的结果。本文采用的是最大方差旋转法,它使各因子保持正交的状态的同时,方差差异达到最大,从而方便对因子的解释。总之,我们可以将消费经济指标和消费环境指标中的16个变量用可持续因子F1、经济因子F2、环境因子F3、价格因子F4来描述,其贡献程度依次递减,使得影响我国可持续消费的因素更加清晰明了。政府制定促可持续消费的政策时,应更多从可持续角度出发,同时也不能忘记价格因素的作用。

三、主要结论及建议

第5篇:大学生消费环境分析范文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经济不断产生,网络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繁荣,由于其和传统经济相比表现出来的优势,网络经济给居民生活带来的便利性,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网络消费。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有三个最核心的内容需要改变,一是速度变化,二是结构优化,三是动力转换。以往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进出口,需要进行顺应时代的转变。我国经济发展到现在,消费已经变成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网络经济下,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现下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农村网络消费市场存在问题、网络经济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并作出述评分析。

【关键词】

网络经济;农村经济;消费行为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研究网络经济的时间都是比较早的,在有关网络经济的研究中,最早研究的学者是JohnFlower,其一开始提出了网络经济的概念,其认为网络经济的产生,伴随着数字化商业时代已经来到,消费行为开始发生转化,新的消费方式就要来临。Nicholas(1996)针对网络外部性进行深刻的探讨,对其来源和对市场结构和价格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针对网络接入的定价和服务的质量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并对网络接入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Soon-yong,Dale,Andrew(1996)提出电子商务经济学,并对其概念进行界定。并且提出其具有相对较低的成本、效率较高、实时性较强的特点,对传统经济的交易方式进行了转变,在交易市场方面、流通方面都会发生相应的转变。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有关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研究。

周扬(2015)通过对河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研究发现,其消费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消费支出上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陈亮、朱琛(2010)通过分析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提出了增加收入,改善社保以促进消费。熊爱华(2010)提出了增加收入、完善分配制度、改善消费环境等措施,以此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王芳(2006)通过计量研究发现,在决定消费支出的因素中,利率和不确定因素是关键原因。

(二)在农村网络消费市场存在问题研究方面。

李伟(2010),周扬(2015),王珊珊(2010)从居民收入、消费观念、保障体系和其他流通体系、消费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张少峰(2011)认为,物流体系服务不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较少影响农村网络市场消费的发展。王鹏飞(2014)认为网络消费的深度和网络本身的特性问题,影响着居民消费。还有就是农村居民本身的原因,收入,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都影响着自身的网络消费。

(三)有关网络经济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韩耀(2007)通过对网络经济时代的消费特征和消费者选择进行分析,阐述了新环境下消费者的行为。林中燕(2009)通过对网络经济下的消费特征和消费者行为为基础建立了网络经济下的消费需求理论的研究模型。郑英隆(2012)认为网络经济的产生,对产品的搜寻方式,消费方式等进行了改革。唐嘉庚(2006)通过分析网络经济在交易产生过程中的双方互动进行分析,认为可以有效提高消费者对厂商或者经营者的信任程度,从而促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张少峰(2011)认为我国农村居民的网络消费市场开始逐渐扩大,尤其是信息化比较高的区域,网络的消费行为在不断增加,消费市场在良好成长。田媛(2007)对网络经济的新特性:由边际效用递减变为边际效用递增、由客观稀缺性变为主观稀缺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及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居民的消费效用曲线呈递增的趋势。安增军(2016)先从影响居民消费的四个网络经济运行特征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经济对居民消费的促进效应及支撑效应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高孝平(2015)认为网络经济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网络消费环境下,消费行为开始转变。网络经济对居民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消费行为进行了优化,为内部消费的发展提供了依据。欧艳群(2014)通过研究发现网络经济背景下衡阳市民多渠道消费者已经成为市场消费的主力军;由于消费往往容易受到多因素的影响,多渠道的消费表现也就不同。戴有山(2015)研究发现,在网络经济环境下,消费需求向发展和享受型升级;提高了居民的消费倾向;促进消费实现条件的优化;拓宽了消费对象。刘晓红(2013)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农村网民的数量不断增长,互联网普及率也不断提高,但农村网民增长速度不断下降,在网吧上网的比例过高,互联网使用深度不够,网民结构不合理。

三、述评

现有的文献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消费分别有大量的资料,对网络消费的研究有一定的影响,为本文提供了研究的基础。但是这些文献在两者的结合方面较少,尤其较少从消费者方面分析网络消费环境下消费者发生的变化,以及整体网络消费的发展情况和促进网络经济发展的相关机制也不足,专门研究网络经济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文章不多。在以上方面研究有待继续深入,为本文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探索的空间。本文如果继续展开分析的话,针对网络经济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和问卷调查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结合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后根据作出的实证分析和问卷调查出来的结果,针对相关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促进网络经济新环境下农村居民的消费。

作者:李晨阳 牛文旭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高孝平.网络经济对居民消费影响分析[J].人民论坛,2015,20:94~96

[2]安增军,林珊珊.网络经济对我国居民消费的效应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1:112~115

[3]刘红荣.网络经济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36:325

[4]张少峰.农村网络消费市场分析———基于消费者行为的视角[J].生产力研究,2011,3:34~35

第6篇:大学生消费环境分析范文

社会消费文化在本研究中,社会消费文化指的是消费者生活环境周围对某种消费行为的主流意见和看法。而当消费者在接触到这种主流意见和看法后,对态度和自我行为进行调节,也就是说社会消费文化会对态度产生影响,并且对态度与实际消费行为产生调节作用。

实际消费行为按照消费目的为前提,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消费行为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获得个体利益为前提,以个人价值观为主导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即个体知觉消费行为;另一类以社会、自然和人类和谐发展为前提,满足个体需求的同时,保护环境和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即社会知觉消费行为。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态度过程对实际消费行为会产生影响作用,社会消费文化作为态度和行为的外部环境,必然会对两者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使得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会出现偏差。现有文献大多认为消费文化影响消费价值观取向,而忽略了消费文化本身对消费者直接产生的影响。社会消费文化会对态度过程、实际行为之间产生调节效应。因此提出本研究的理论构思(图1),并提出研究假设。假设1.低碳消费态度显著影响实际消费行为。假设1a.低碳消费认知显著影响实际消费行为;假设1b.低碳消费情感显著影响实际消费行为;假设1c.低碳消费行为倾向显著影响实际消费行为。假设2.社会消费文化对态度形成和实际消费行为选择有调节作用。假设2a.社会消费文化对态度过程的调节作用显著;假设2b.社会消费文化在低碳消费行为倾向和实际低碳消费行为之间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在进行正式调查前,先进行预调查,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进而确定正式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方法上,主要运用SPSS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验证性因子分析(CFA)、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等。

(一)问卷设计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测量的方式对个体消费价值观结构,低碳消费的认知、情感、行为倾向及其关系,以及影响实际消费行为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问卷设计经过文献分析、专家访谈、开放式调查等阶段,收集相关建议,对问卷的内容、表述清晰性与准确性等方面进行多轮修改,于是形成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包括6个量表:个体消费价值观测量量表,认知过程量表,情感过程量表,行为倾向过程量表,实际消费行为量表,社会消费文化量表。其中,认知过程量表、情感过程量表、行为倾向过程量表主要借鉴参考文献[17][18][19]的相关内容,并结合低碳消费情境进行本土化设计。其余量表为自开发量表。个体消费价值观量表包括15个题项,用以区分不同的消费价值倾向。认知过程量表有环境问题认知和低碳消费意义认知2个维度、8个题项,主要反映了消费者对低碳消费的认知了解程度。情感过程量表有自我低碳消费偏好和视他低碳消费偏好2个维度、7个题项,主要反映了消费者对低碳消费的偏好以及对他人低碳消费行为的看法。行为倾向过程量表有自我低碳行为倾向和视他低碳行为倾向2个维度、8个题项,主要反映了消费者对低碳消费的行为倾向及对他人低碳消费行为的反应。实际消费行为量表有个体知觉消费行为和社会知觉消费行为2个维度、10个题项,反映了消费者在实际消费时的行为选择。社会消费文化量表有1个维度、4个题项,反映了消费者在社会消费文化的压力下所做出的行为反应。问卷采用Likert5级量表进行测量。

(二)问卷调查组织与实施本研究预试问卷调查共回收88份有效问卷,正式调查于2011年5—8月间进行,共发放55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456份。

(三)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首先对预试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信度与效度分析。以SPSS软件为分析工具,以CronbachAlpha系数大于0.6作为问卷整体信度的评判标准,并以删除某题项后信度系数是否变大作为题项取舍依据。以KMO测度大于7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作为样本相关性检验评判标准,并以提取的公因子是否符合设计预期作为问卷结构效度的评价依据。预调查后,共删除8个题项,信度、效度通过检验。

数据分析

(一)低碳消费态度与实际消费行为相关关系分析为初步判断低碳消费态度对实际消费行为是否有显著性影响作用,需要运用SPSS软件对各变量做相关性分析,如表1所示。可见,个体知觉消费行为和低碳消费意义认知、视他低碳消费偏好、低碳消费行为倾向相关性不显著,与环境问题认知、自我低碳消费偏好显著负相关;社会知觉消费行为和环境问题认知、低碳消费意义认知、视他低碳消费偏好、低碳消费行为倾向相关,与自我低碳消费偏好不相关。

(二)态度形成过程对实际消费行为的影响预测分析1.认知过程对实际消费行为影响预测分析1)环境问题认知对个体知觉消费行为的影响预测分析由表1的相关分析得知,低碳消费意义认知与个体知觉消费行为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因此取环境问题认知为自变量,个体知觉消费行为为因变量,利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环境问题对个体知觉消费行为的影响。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整理显示了部分表格。从表2可以看出,回归分析结果F检验显著(Sig.F<0.05),非标准系数为-0.257,表明环境问题认知对个体知觉消费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对环境问题认识越深刻,做出个体知觉消费行为概率越小。2)环境问题认知对社会知觉消费行为的影响预测分析取环境问题认知为自变量,社会知觉消费行为为因变量,分析环境问题认知对社会知觉消费行为的影响。从表3可以看出,回归分析结果F检验显著(Sig.F<0.05),非标准系数为0.214,表明环境问题认知对个体知觉消费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对环境问题认识越深刻,做出社会知觉消费行为概率越大。3)低碳消费意义认知对社会知觉消费行为的影响预测分析取低碳消费意义认知为自变量,社会知觉消费行为为因变量,分析低碳消费意义认知对社会知觉消费行为的影响。从表4可以看出,回归分析结果F检验显著(Sig.F<0.05),非标准系数为0.338,表明低碳消费意义认知对社会知觉消费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对低碳消费意义认识越深刻,做出社会知觉消费行为概率越大。2.情感过程对实际消费行为影响预测分析1)情感过程对个体知觉消费行为的影响预测分析从相关分析中得知,视他低碳消费偏好和个体知觉消费行为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因此取自我低碳消费偏好为自变量,个体知觉消费行为为因变量,分析自我低碳消费偏好对个体知觉消费行为的影响。从表5可以看出,相关分析结果F检验显著(Sig.F<0.05),非标准系数为-0.396,表明自我低碳消费偏好对个体知觉消费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越是对低碳消费喜好程度高的消费者,做出个体知觉消费行为的概率越小。2)情感过程对社会知觉消费行为的影响预测分析从相关分析中得知,自我低碳消费偏好和社会知觉消费行为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因此取视他低碳消费偏好为自变量,社会知觉消费行为为因变量,分析视他低碳消费偏好对社会知觉消费行为的影响。从表6可以看出,相关分析结果F检验显著(Sig.F<0.05),能够解释因变量的37.8%,非标准系数为0.359,表明视他低碳消费偏好对社会知觉消费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对他人低碳消费喜好程度高的消费者,做出社会知觉消费行为概率越大。3.行为倾向过程对实际消费行为影响预测分析从相关分析中得知,低碳消费行为倾向和个体知觉消费行为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因此取低碳消费行为倾向为自变量,社会知觉消费行为为因变量,分析低碳消费行为倾向对社会知觉消费行为的影响。从表7可以看出,相关分析结果F检验显著(Sig.F<0.05),非标准系数为0.345,表明低碳消费行为倾向对社会知觉消费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低碳消费行为倾向越高的消费者,做出社会知觉消费行为概率越大。

(三)社会消费文化对态度形成和实际消费行为选择的调节作用1.社会消费文化对态度形成的调节作用经过三层回归分析,社会消费文化对环境问题认知与自我低碳消费偏好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社会消费文化对低碳消费意义认知与自我低碳消费偏好的调节效应不显著;社会消费文化对低碳消费意义认知与视他低碳消费偏好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社会消费文化对视他低碳消费偏好与低碳消费行为倾向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对自我低碳消费偏好与低碳消费行为倾向具有调节效应,自我低碳消费偏好对低碳消费行为倾向的正向作用随着社会消费文化强度的增大而减小。2.社会消费文化在低碳消费行为倾向和实际低碳消费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低碳消费行为倾向包括低碳消费行为倾向因子,实际低碳消费行为包括个体知觉消费行为和社会知觉消费行为因子,使用层次回归法研究社会消费文化对低碳消费行为倾向和实际低碳消费行为的调节效应。1)社会消费文化对低碳消费行为倾向和个体知觉消费行为的调节效应经过运用SPSS软件进行三层回归分析,因变量个体知觉消费行为、自变量低碳消费行为倾向,调节变量社会消费文化进入回归方程。第一层回归分析、第二层回归分析通过t检验,说明低碳消费行为倾向对个体知觉消费行为的主效应显著;加入社会消费文化变量使得增加解释变异量ΔR2为10.4%,社会消费文化对个体知觉消费行为主效应显著。加入交叉项后,增量ΔR2为1.4%,F更改检验显著(Sig.F更改<0.05),同时回归方程系数t检验显著(Sig<0.05),且第一层回归分析中低碳消费行为倾向非标准系数为-0.025,第三层回归分析中交叉项非标准系数为0.038,说明低碳消费行为倾向对个体知觉消费行为的负向影响作用随着社会消费文化强度的减小而增大。2)社会消费文化对低碳消费行为倾向和社会知觉消费行为的调节效应经过三层回归分析,因变量社会知觉消费行为、自变量低碳消费行为倾向、调节变量社会消费文化进入回归方程。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回归分析都没有通过t检验,F更改检验不显著(Sig.F更改>0.05)。说明社会消费文化在低碳消费行为倾向和社会知觉消费行为之间调节作用不显著。

结果与讨论

第7篇:大学生消费环境分析范文

【摘要题】体育与经济

1体育产业市场及其经营环境的涵义

1.1关于体育产业市场产业,是一个多义词,一般可泛指行业、部门、不动产业、动产业等论文写作。经济学角度看,产业是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其目的就是在某种市场中,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实行价值的最大化。市场则是指一切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及其相互作用所实现的商品流通的总和。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产物,社会分工越细,商品经济越发达,市场规模与范围就越大。正如列宁所指出:“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

体育运动在全世界的普及,促进了体育消费的快速增长。各种以体育活动为主或密切围绕体育而开展的经济活动也迅速地兴盛起来,并不断地形成相应的企业、公司、俱乐部等经营实体,这些生产体育产品或提供体育服务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类行业就是广义上的体育产业。由这些体育产业所形成的以体育商品、劳务供给和需求及其相互作用实现的商品流通总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体育产业市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市场是实现体育商品和体育劳务价值、实现体育产业积累从而最终实现体育再生产的关键。由于体育产业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它又不断从外部造成一定压力,促使体育商品、体育劳务生产者和提供者不断改进生产、经营和管理写作毕业论文,动体育商品生产和劳务不断创新和发展。这一原理正如经济学所言:“任何商品生产都离不开市场,市场是商品生产的生命线。”

1.2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的界定一般说来,经营就是指为了促进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圆满完成交换过程的一系列活动。交换是指消费者根据个人的需要、享受或获得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同时支付相应费用的全部活动过程。具体到体育产业市场经营,则可以理解为能否通过对各种市场构成要素的分析,准确地把握体育市场环境,理解体育消费者的真正需要和欲求,从而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体育产品和劳务的系统工程。生产体育产品和提供劳务的企业(包括俱乐部、公司)就必须对其所处的市场环境做出客观、准确、全面的分析和预测,这样才能有利于作出正确、合理、高效的经营战略和策略,才能在拥有稳定的体育市场基础上,不断扩大规模,拓展空间,发展潜在的消费群体,实现企业既定目标和持续发展。

我们可以把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界定为:“从事体育产品和劳务经营的企业受外部影响的总和。”其中,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是指给企业造成市场机会和威胁的主要社会力量,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人口、法律、科技等;微观环境是指组成企业基本经营系统的因素,如企业内部的供应商、中间商、顾客、竞争者等。然而,由于影响从事体育产品和劳务经营企业的外部因素有很多方面,其差异性和多变性也比较大,因此,企业为了应对这种环境就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基本的影响要素,掌握企业在体育产业市场中发展的主动权。

1.3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分析的意义市场经营环境分析,历来是产业经营者保持强劲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在产业经营者初步确定了发展目标或制定某一具体经营战略或实施市场营销时,首先必须进行市场环境分析。对于新兴的体育产业而言,当然也不例外。

第一,由于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受居住地、性别、年龄、地形地貌、生活习惯、经济、文化等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体育产业经营者就需要准确把握不同时间、区域、人文、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剖析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体育产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因素,从而选择和制定出恰当的、行之有效的经营战略和营销策略。

第二,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与其他产业市场经营环境有一定的共性,在某些方面我们可以应用其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但是由于体育产业市场在经营对象、产品、服务等方面又存在着很鲜明的个性,这就决定了我们又不能简单地把分析和研究其他产业经营环境的方法和理论照搬到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的分析和研究上,而应探究出符合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分析的基本要素和方法。对于这样一个理论性命题,棘手的是我们到底应该“分析什么、怎样分析”,也就是说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分析的方法论问题。

第三,从发展的角度看,对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分析的基本要素和方法进行研究写作体育论文,无论从为体育产业经营者和相关管理决策者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减少和规避体育产业经营与投资的风险,使体育产业保持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趋势来看,还是从为体育产业研究者提供一个研究视角来看,无疑都有着一定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2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分析的视角

在综合研究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诸要素以及体育产业市场自身特性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分析应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大型体育赛事营造的环境、体育消费者环境和竞争者环境5个基本角度进行。

2.1政治环境分析政治环境指分析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的外部政治形势和状况给市场经营带来的或可能带来的影响。其中包括两个层面内容:一是国内体育政治环境分析,如了解和剖析党和政府的各项体育方针、路线、法规、条例以及政策的制定和调整等对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的影响和深层含义。如我国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1995-2010年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等等。二是国际政治环境分析,主要指了解和研究国际上各国经营、管理和发展体育产业的具体做法和限制,尤其是对进口、外汇、劳工、电视转播、合同以及政治冲突的影响等的分析。如美国制定《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等反垄断法对职业俱乐部地点、数量、运动员流动与分配、门票分配、电视转播、运动员工资等方面做的限制和约束等等。对于刚刚加入WTO的中国来说,分析和研究国外各国在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中的政治和法规环境,借鉴其先进的发展经验和做法,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尤显重要和迫切。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国家特别是那些没有上市的职业体育俱乐部,由于其运行主要靠各级政府中的体育行政部门管理,有特殊的发展环境,并不遵循市场法则来发展,因此,它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并不明显,相对地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和垄断性。所以,在分析和研究这些国家职业体育俱乐部时,首先要明晰其政治环境,然后再分析其经营环境的基本要素。

政治环境分析,一般说来主要围绕这些因素展开:(1)目前有哪些体育产业方面的法规?这些法规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体育产业市场需求和供给有什么样的影响?(2)体育产业经营公司(企业)希望在某一国家或地区进行经营活动,存在着什么政治风险,有哪些具体限制?又有哪些具体的优惠条件?(3)本公司(企业)所从事的体育经营活动与该国家或地区有什么样的政治联系或关系?主要障碍在什么地方?对于这些问题,一般适合采取法规分析法并配合一定的环境监测和民意测验。

2.2经济环境分析经济环境是指从事体育产业经营的企业的经营活动所面临的外部社会经济条件,其运行状况和发展趋势将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它们的经营活动。

众所周知,购买能力的大小将直接影响着企业市场规模的大小,而购买力又受经济发展阶段、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者支出模式和消费结构以及消费者储蓄和信贷水平等经济因素的影响,所以,经济因素对体育企业或公司的市场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意义。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消费水平连年攀升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GDP已经超过万亿美元,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并积极地向富裕型小康社会迈进。在这一过程中产业结构将进行大的调整,即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逐渐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将不断上升。其中,尤以第三产业上升最快、增长幅度也最大,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织部分,必将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以预测21世纪中国体育产业也必将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快速增长期。

因此,从事体育产业经营的企业就需要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及其各要素进行认真、客观、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减少和避免盲目投入所带来的风险。经济环境分析,一般采用经济调查、预测和统计法,统计法包括定性统计和定量统计。

2.3大型体育赛事营造的环境(机会)分析大型体育赛事是指参与率较高、影响程度较大的体育竞赛活动。这里我们把它所营造的环境看成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机会和影响要素。由于这种赛事具有展示和宣传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拉动经济增长的功能,是体育产业市场环境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影响因素,也是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部分。因而,分析和研究大型体育赛事带来的机会对从事体育产业经营的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

一般而言,大型体育赛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如奥运会从前期准备、申办、筹备到正式比赛,一般要经历8~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1964年,日本通过举办东京奥运会使竞技体育跃上了新的台阶,同时社会经济也得以腾飞;资料显示,1988年,韩国通过举办汉城奥运会获得了35亿美元的盈利,并且实现了“政治开拓,体育振兴、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据国定统计局预测,北京投资2800亿元人民币在2002年到2008年期间将拉动我国经济增长0.3~0.4个百分点,提供200多万个就业岗位,而且在举办奥运会之后还将有长期的积极影响,拉动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2)产业前后关联性强。重大体育赛事可以带动体育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如2002年日韩世界杯足球赛,为两国带来了近60万个就业机会,游客超过百万,总收益达数百亿美元。我国男子足球队首次参加世界杯足球比赛世人瞩目,由此带来出境观看比赛的人数显著增加,为体育旅游业带来了较大的收益和商机。(3)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如我国申奥成功,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对我国政治、经济、科技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在世界上也产生强烈的良好影响。大型体育赛事所带来的商业机会和所营造的环境是其他活动难以做到的,以赛事为契机,抓住大型体育赛事积极推广和宣传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认真分析和研究企业具体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是体育企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针对大型体育赛事所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调查法、预测法和资料分析法。

2.4体育消费者环境分析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是体育产业经营的最终对象,因此需要仔细研究和分析,以便更好地制定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和应对策略。

一般说来,体育产品或体育劳务市场可分为体育用品市场(各种体育器材、设施、服装、鞋帽等用品)、体育健身市场、体育信息咨询市场(提供国内外体育书籍、报纸、期刊、情报、信息、音像、文件等信息服务)、体育人力资源市场(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的流动、培训等)、休闲体育市场(户外运动、体育竞赛观看、体育旅游等)、竞赛表演市场(运作和经营各种体育比赛、表演等)、体育无形资产市场等7类。体育商品具有鲜明的文化商品的特点,它不是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的必需品,而是为提高生活质量,满足更高层次需要的“奢侈品”。提高生活质量是每个人的愿望,这使得体育产品和服务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但是人们对体育产品的需求是“非渴求”性的,因此最终能否形成购买行为,还取决于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

从客观方面看,文化因素(文化、亚文化、社会阶层)、社会因素(参照群体、家庭、社会角色与地位)、个人因素(年龄与人生阶段、职业、经济状况、生活方式、个性与自我观念)及心理因素(动机、感觉、学习、信念与态度)的影响尤为深刻;从主观方面看,消费者的体育休闲娱乐观念、意识、知识和兴趣爱好更是决定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从我国来看,资料显示,我国居民体育意识较为薄弱,体育知识水平较低,再加上刚从温饱迈进小康,经济水平还不高,闲暇时间也不多,这就使“花钱去参加体育休闲娱乐”的新观念不能马上付诸于实际行动,但是,由于竞技运动特有的影响力和观赏性以及其他功能的作用,我国居民参与和关注高水平体育赛事的热情很高,也舍得花钱。因此,开发我国的体育产业市场,可以考虑以体育竞赛业为主导产业,通过其影响引导居民建立体育消费意识、培养人们的体育消费习惯。

体育消费者市场,一般宜采取生活方式分析法和流行趋势分析法。生活方式分析法就是指对居民日常中的生活行为、特征进行剖析和研究,从而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和偏好。流行趋势分析法是指对当前社会中受多数人喜爱的、有代表该阶段发展方向的事物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找出实际需求和潜在需求的链接点。

总之,体育产业经营者在分析研究产品和服务市场时,应充分、详细地收集上述影响消费者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并结合本企业的现状,客观、科学地分析各种显在的和潜在的消费群体,采取有效的执行策略和发展战略,尽可能规避盲目投资带来的风险。

2.5竞争者环境分析从消费角度看,分析体育产业市场中企业所面对的竞争者,主要是解决体育产业市场中同类经营者的市场密度、产品差异和进入难度以及影响程度4个方面的问题。

体育产业市场的密度是指同一类体育产业经营中卖主的数目。市场学认为,在市场需求量相对稳定时,这种数目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到产业市场份额的大小和竞争激烈程度。因此,体育产业经营者要对当前该市场中同一类经营者进行详细分析,甚至花费一定人力、财力进行调查,摸清市场中竞争者的现状,采取合理有效的市场策略。如美国职业篮球市场1960年、1967年相继出现的美国篮球联盟(ABL)和美国篮球协会(ABA),都因美国职业篮球市场密度过高、在争夺观众和球员等方面处于劣势,失去与全美职业篮球联盟(NBA)竞争的优势而纷纷解体。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全美职业篮球联盟(NBA)在充分考虑了市场密度的情况下,目前仅保留了27支球队,从而使竞争者处于市场密度相对合理的发展环境之中。

体育产品差异是指不同企业生产和提供体育服务的差异程度。由于体育产品和服务存在差异,使得体育产品和服务各有特色、相互区别,从而使体育产业市场竞争加剧。如耐克公司生产运动服、运动鞋等用品与其他同类企业相比,在质量、市场定位、技术以及市场开发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竞争优势;而锐步公司在生产同类产品时,不但充分注意到了这一差异性竞争优势,而且还在此基础上开拓了符合青少年以及女性消费心理的、色彩鲜明和流行款式的运动服和运动休闲鞋,从而确立了适合本公司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不但扩大了市场渗透率,而且还赢得了更加广泛的消费群体,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进入难度是指加入某体育产业市场的困难程度。进入难度除了有上述两个微观方面的影响外,进入成本的高低程度以及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大环境的制约也是不可忽视的。

另外,在分析竞争者环境时应当注意职业体育俱乐部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少数拥有从事经营所需的稀有资源如政策、人力、经济等人或团体对俱乐部有控制权,而他们在管理和发展俱乐部时往往并不遵循市场自由竞争原则,有很大的主观性。

3分析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时应注意的问题

3.1有关体育产业市场方面的信息和资料必须客观真实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脱离和背离实际情况的分析和研究,不但毫无意义而且还会给企业(公司)的发展造成严重损失,甚至倒闭破产。这在国际体育产业市场上是有先例的。如ISL(国际体育休闲公司)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在分析经营环境时,信息和资料来源不真实、不客观,而依据这样的资料和信息来研究公司的发展战略,显然必将导致决策层在投资F1赛车上判断失误,最终使这个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体育产业公司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倾家荡产。

3.2分析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基本要素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笔者研究对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分析研究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机会分析、体育产品或服务市场的消费者环境和竞争者环境5个基本要素。但现实中体育产业市场并不那么简单,尤其是我国对体育产业经营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薄弱,使错综复杂的体育产业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因此,要处理好这一问题,就必须把已有的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吸收和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不断总结和归纳体育产业经营实践中的有益经验。

3.3重视个案研究个案是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体育产业经营事例。在体育产业处于勃兴阶段,对其个案进行分析和研究尤为必要。资料显示,个案分析不但可以为实际操作者提供一个实用面较大的经营环境分析工具,而且它能使经营者和管理者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为查询、收集或调查某个俱乐部、协会、企业或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而到处寻找一些基本资料。因此,研究和分析体育产业经营的个案,能够给相关经营者和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从而减少投入资本,节省时间,提高体育经营企业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维瑟拉·R·拉奥,乔尔·H·斯特克尔著.张武养等译.战略营销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国家体委文件.体计财产字(1995)262号.1995-2010年体育产业发展纲要[C].

[3]SPORTSBUSINESS[J].1999,(6).

[4]王方华.市场营销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第8篇:大学生消费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 消费者行为学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环境因素 消费者自身因素

近期,随着“丰田门”、“惠普门”等一系列事件的出现,消费者这个概念再一次受到了关注。关注之余,我们发现,若能从消费者行为学的角度去分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会有更多的收获,更有利于拉近师生的距离,进一步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本文探讨的环境因素特指宏观环境,即大规模的、具有普遍性的、影响广泛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和。我们主要分析文化因素和经济因素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影响。文化是由一个社会群体里影响人们行为的态度、信念、价值观等构成的复合体。它是一种习得,虽无形,但对人们的影响却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中国当代大学生大都讲究中庸之道,注重人伦,看重面子,重义轻利,家庭观念较强。与外国大学生相比,中国大学生对自己的形象和“脸面”特别在意,尤其重视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家长、老师、同学心目中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以期获得“好名声”。他们一般比较注重给自己、给别人“留面子”,而最怕的大概就是“丢人现眼”。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在为大学生提供服务时一定要注意保留他们的“面子”,适当地进行“赏识教育”。

经济因素可以说是制约消费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包括宏观经济因素和微观经济要素。从宏观上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有了空前的增长,生活质量大为改善。这既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较好的物质环境,又使其面临日益增加的诱惑。在收入总体增长的同时,居民收入存在着差距拉大的现象。大学生来自祖国各地,家庭情况各有不同,日益蔓延的攀比之风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因此,对大学生要进行结合实际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

消费者自身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等,这里我们着重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因素。消费者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这些过程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共性规律,不管认识什么事物,不同的人所经历的心理过程大体相同。但是,每个人感兴趣的事物或主动认识了解的事物是不同的。即使对同一事物,每人经历相同的心理过程后所做出的反映也不同。比如,不同的大学生认识同一事物,都经过了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过程,但是,有的学生认识过程完成较快,有的则完成较慢;有的学生得出了正确的认识,有的则只有片面的认识;有的学生通过认识某一事物或事件产生了良好的情绪情感,有的则产生了不良情绪情感;有的学生意志更加坚强,有的则意志涣散。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认真细致地了解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过程,引导其扬长避短,并鼓励其争取在大学期间改掉突出的缺点。

个性是指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随着人的成熟与发展阶段的不同,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心理倾向在整个个性倾向中的重要性也不同。比如,在大学生时期,支配心理活动与行为的主要倾向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当一个人的个性倾向性成为一种稳定而概括的心理特点时,就构成了个性心理特征。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感彩,生活经验不丰富,对事物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没有达到成熟阶段,因此他们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还处在不稳定状态,容易冲动,爱感情用事。再如,有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他们喜欢追求个性,表现自我,追求独立自主,其行为都力求表现出“我”的内涵。因此,体现个性和表现自我成了大学生较强烈的心理需求,而且往往发展为以自我为中心。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要结合实际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团队合作精神的素质教育工作。

以上是从环境因素和消费者自身因素来分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清楚地厘清这些要素并在工作中予以重视。如何衡量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已成为现在教育者思考的主要问题。传统的做法是从高校考核老师这一方面来衡量,这固然是一个很好的渠道。但是,从大学生(消费者)的角度来衡量其对高校工作的满意度,也许更能客观地衡量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以下就从消费者行为学的角度来分析从大学生(消费者)视角衡量学生管理工作满意度的缘由和具体的做法。

从社会角度上看,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他人自由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过程。因此,从该层面上看,大学提供的应该是一种特殊情境下的服务即教育。而服务具有区别于有形产品的四个特点,即无形性、不可分离性、可变性和易消失性。无形性是指服务在消费者购买之前是看不见、尝不到、摸不着的。因此为了减少不确定性,消费者要寻求服务质量的标志或证据。例如,学生在报考时只能从各高校的宣传、口碑、社会知名度等方面去衡量,而不能亲自去体验各高校的教学和校园生活。不可分离性是指服务的产生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例如,高中生成为大学生后,大学为之提供服务,相应的,消费也就产生了。因为服务取决于由谁来提供及在何时和何地提供,所以,服务具有极大的可变性。例如,大学生选课时,或者选导师时,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服务的易消失性是指服务不能储存。例如若新生未在高校规定的期限内报到注册,那么其就自动放弃了分享大学服务的机会。

高校对学生的“服务”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化服务之“无形”为“有形”,同时优化服务质量并使之标准化。在高校(生产者)所提供的服务中,除了教学和科研之外,学生管理工作也是重要的环节,学生管理工作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消费者)的满意度。满意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一个产品的可感知的效果(或结果)与其期望值相比较,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如果可感知的效果低于期望,顾客就会不满意;如果可感知效果与期望相匹配,顾客就会满意;如果可感知效果超过期望,顾客就会高度满意或欣喜。如果从新的视角来看的话,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成功与否可以通过学生满意度来追踪调查和衡量。我们可以通过设立学生维权制度、学生满意度调查(附表1)、定期座谈会等方式来进行对辅导员的学生工作测评。

总之,从消费者行为学中的环境因素(宏观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和经济因素)和消费者自身因素(生理因素、个性、心理过程)来分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利于为高校(生产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更有利于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进一步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而提高大学生(消费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第9篇:大学生消费环境分析范文

电子商务的兴起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然而它也是一把双刃剑。电子商务所面对的群体是消费者,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主要取决于其消费心理,故,针对消费心理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其综述也必不可少。本文将电子商务模式下的消费心理的研究文献分为以下三方面进行综述。

1.电子商务消费心理特征、变化趋势及制约因素

研究电子商务中消费心理的特征和变化趋势以及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因素的文献较多。应南凯在《电子商务顾客的消费心理特征》一文中专门对电子商务顾客的消费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原莉的《谈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兰亦青的《电子商务的消费心理分析》、李忠艳的《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浅析》、裴玉玲的《浅析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朱安平、ZhuAnping的《浅析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及其对策》和齐新的《浅谈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分析了电子商务中消费心理的变化趋势和特征以及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因素,并提出了电子商务中现代企业的应对策略。在《从消费心理透视电子商务》中,陈文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电子商务的心理不足。

刘源在《浅议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及其对策》中探讨了电子商务中消费心理的变化和购买行为以及电子商务中现代企业的应对策略。陈智勇在《B2C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研究》中分析了消费者对B2C电子商务的心理障碍,并提出了B2C电子商务公司应对消费者心理变化的对策。刘洋、徐小龙的《浅析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蒋薇薇的《浅谈电子商务下的消费心理》中,作者均分析了电子商务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因素。牟永泉的《对电子商务营销购买者消费心理分析》、赵永欢的《探究电子商务消费心理》和吴吉义的《电子商务模式下消费心理和购买决策过程分析》也探讨了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消费心理,吴吉义又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电子商务模式下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左臣真、罗贤春在《应对电子商务B2C模式中消费心理的策略分析》中分析了电子商务B2C模式中影响消费的因素,指出消费者眼见为实的购物特点和讨价还价的心里约束,随后对提升电子商务B2C模式发展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2.基于电子商务消费心理的营销策略

针对电子商务消费心理而提出营销策略的相关文献主要有:蔡利的《基于顾客网络消费心理的网络营销策略研究》、王岩等的《浅谈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陈枭的《现代大学生电子商务中购买消费心理探究》、朱雯的《基于网络消费心理分析的网络灯具营销策略》、廖晓丽的《从消费心理看电子商务和企业营销》、黄国安的《基于网络消费心理的电子商务营销策略》和杨云峰的《网络消费心理与行为研究》。王岩等首先阐述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及特点,通过对电子商务中的消费者心理及行为的分析,提出了现代企业在电子商务中促进消费者购买行为发生的策略。

陈枭阐述了当代大学生电子商务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特征,并提出了满足大学生电子商务消费心理的营销策略。廖晓丽分析了当代消费者心理变化趋势和特征,阐述了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因素,并提出现代企业在电子商务中应采取的策略。黄国安在分析网络消费心理的基础上提出电子商务营销策略。杨云峰则首先从消费者的角度入手,分析其心理特征、行为特征、风险感知等;其次从营销者的角度分析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对网络营销的影响,以及营销者在网络营销过程中存在的心理优劣势,并就营销者针对消费者的心理行为采取的营销策略进行了研究;最后,就如何利用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来提高个性化推荐的效果提出了解决思路。

3.E时代环境下的灯具、旅游、图书电子商务消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