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重庆大学专业范文

重庆大学专业精选(九篇)

重庆大学专业

第1篇:重庆大学专业范文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经批准可转专业:

1、经考核,确有某方面特长,转专业更能发挥其专长者。

2、入学后因公伤、疾病或生理缺陷,经学校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检查证明不能在原专业学习但尚能在学校别的专业学习者。

3、根据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和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学校在必要时可以适当调整部分学生的专业、系。

4、应征入伍退役者。

5、有其他特殊情况者。

第2篇:重庆大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建设;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背景

随着生产力的持续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传统的科学技术已不能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众多的产业、经济、科技和社会问题,无法用传统的数学方法和技术加以解决。智能科学技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来的,它是脑科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学科构成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智能的基本理论和实现技术。在国外,智能科学技术已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并且,国外一些著名学府,如东京大学、爱丁堡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先后开设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该方向的高层次人才。智能科学技术也得到国内专家的密切关注,早在1991年中国科学院就建立了以智能科学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重点实验室,并且已有计划将其列入我国新近制定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

智能科学技术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钟义信教授在2007年中国人工智能年会上指出:“智能科学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核心、前沿和制高点,充满重大的创新机遇。在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下,谁先掌握智能科学技术,谁就有可能掌握制胜的主导权”。目前,智能科学技术正在迅猛发展,推进智能科学技术专业教育,培养高层次智能科学技术人才,正当其时,适应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要求,顺应时代的需求。自2003年10月北京大学自主设置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在教育部备案以来,先后有北京邮电大学、南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院校先后设置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我校申报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也于2008年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批准。

为加快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步伐,进而提高“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办学质量,新专业建立以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先后于2004年8月在北京、2004年11月在北京、2005年11月在武汉、2006年12月在北京、2007年12月在哈尔滨和2008年10月在北京六次组织“智能科学与技术”教育研讨会和座谈会,上百所大学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加快发展“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己成为众多院校的共同愿望,但由于该专业设置时间不长,各高校对于该专业的建设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因而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

我校建校50多年来,坚持以信息学科为特色,不断调整学科结构,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国家及地方建设培养了大批专门的人才。近年来,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取得明显的成效,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粗糙集与软计算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在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中的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智能、模式识别、文本分类、图像处理等研究方向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和学术梯队。在科学研究方面,研究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在Rough集扩展理论模型、决策信息系统不确定性度量、自主式机器学习、信息系统知识约简、不完备信息系统中的知识获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针对复杂问题求解,模拟人类问题求解的自然方式,以Rough集、模糊集和商空间理论为基础,开展粒计算研究工作,在二进位粒表示、模糊商空间、覆盖粒计算模型、粒计算知识获取等方面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将计算智能理论成果应用于一些特色领域,例如,研制了EMAIL过滤系统、基于语音和图像的双模情感识别系统、Rough集智能数据分析仿真系统(R1DAS)、图形图像智能分析与处理系统、棉属植物生物基因信息智能分析系统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这些都为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提供了基础。

本文将结合重庆邮电大学本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对我校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2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

2.1 培养目标

制定科学、合理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实施人才培养的基础。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结合以下三个方面。

(1)紧扣专业内涵,弥补“智能缺位”的专业漏洞

智能科学技术以人工智能理论和方法为核心,研究如何用计算机去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如何设计和建造具有高智能水平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如何设计和制造更聪明的计算机。对于专业培养目标,按照专业现状,“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弥补“智能缺位”的漏洞。现有的电子、自动化和计算机等专业本身都在向纵深发展,人才需求强劲,都是不可或缺的朝阳专业,与智能技术虽有交叉和结合,但每个专业都不能独立地覆盖智能科学技术的整体范畴,更不可能丢弃原有的专业核心将重心转移到智能科学技术领域。因此,“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应该定位于弥补信息领域“智能缺位”的专业漏洞。

(2)紧跟市场需求,培养适应国际竞争和社会需求的人才

学校并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面向社会开放的大系统。因此,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必须紧跟市场需求,培养适应国际竞争和社会需求的人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是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具体到“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基础能力培养,即加强英语、数学、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二是突出本专业的核心技能,即突出对人工智能、脑科学、认知科学等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掌握;三是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即强化智能系统、智能网络等的分析与设计能力。

(3)紧随本校优势,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要求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多样化。各所院校不可能制定完全一致的培养目标,完全一致的培养目标必定导致人才培养的失败。因此,培养计划的制定必须结合自己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突出本校的专业特色,针对性地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重庆邮电大学是一所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的院校。因此,我们在制定培养计划时,一方面可以借鉴其他院校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必须结合我校十分优越的计算机和通讯技术方面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与现有的“通信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结合,不仅能够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人才,而且必将大力推动我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加速我校其他学科的快速发展。

2.2 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课程体系的整合和设计来 支撑。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方向。课程是教学之根本,其主要任务在于结合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依靠专业培养的总体目标来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

对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从该专业本科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知识体系来看,我们大致可以将大学教育期间学生应学习的知识划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开放选修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是对学生德、智、体三方面基础素质的培养。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在计算机、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为本专业后续课程之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本专业的基本能力,主要以智能科学技术方面的课程为主。专业开放选修课是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也是体现本校专业特色的模块。

新专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尽快形成自己的特有学科体系和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将成为区别于相关学科的重要标志。“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本专业核心课程不是信息科学专业核心课程和自动化科学核心课程的简单堆砌,而应该对信息科学核心课程进行有效的裁减和调整。通过对各相关院校进行调研,我们发现“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尚没有形成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这是一个亟待讨论的问题。开放选修课是各校区别于其他院校的特色课程。结合我校的学科优势与专业特色,可以将智能科学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开设相关课程,如智能通信技术等。

2.3 师资队伍建设

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实施“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保证。要保证教学的正常运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需要教师具备相关专业的坚实基础和熟练的业务能力。如何整合师资力量,如何共享资源,如何进行高校之间的联合培训、互聘教师等问题都是新专业建设和规划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通过20多年的师资队伍建设,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上已经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和学术梯队。但是,为适应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需要,除了依赖本院已有的师资队伍,还需要整合其他院系的师资力量,比如控制技术相关的课程和实验可以借调自动化学科的老师,而生物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则可以让生物信息处理学科的老师来承担。

然而,为了适应“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后发展的需要,师资队伍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脑科学和认知科学方面的师资力量的建设和加强。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有的师资队伍进行调整和培养:

(1)调整教师队伍。从现有的教师队伍中挑选一些在智能科学技术方面有专长的老师组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研室。

(2)组织教师培训。针对当前师资队伍薄弱的课程,组织老师到相关院校进行调研和专业学习。

(3)引进高级人才。建设科研团队,提高教师学术水平,是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根本保证。

2.4 就业前景展望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就业前景的好坏是本专业生死存亡的关键。产业、经济、科技和社会对智能科学技术的强烈需求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因此,“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至少包括以下几条重要途径:

(1)从事智能科学技术的研究。智能科学技术已成为新世纪争夺国际市场的重要因素,加之我国中长期科学技术规划的迫切需要,在国家各部门各领域从事智能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学生的一个去向。

(2)从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随着“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逐步建立,高校急需大量具有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人员和研究人员,在高校从事人才培养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学生的又一个去向。

(3)从事智能系统和智能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智能系统和智能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需要大量的智能科技人才,结合我校的行业背景,将智能科学技术应用到通信网络领域,培养学生从事智能通信技术、智能网络、智能信息安全等的研发能力,将为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学生就业开辟最主要的途径。

第3篇:重庆大学专业范文

    【论文摘 要】文章在市场调研及网络资料收集基础上,对重庆市七所普通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激烈的高校市场竞争中,重庆七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着一定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专业发展方向的细化,专业认知度存在较大差异,专业依托背景与专业需求存在一定缺口,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师个人研究方向存在一定偏差等问题,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差异化发展定位,认知度提高,专业需求和教师个人研究统一的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是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方向,其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培养旅游业急需,具备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旅游业管理部门、星级饭店、大中型旅行社、名胜景区、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主干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旅游营销学、经济法、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原理、旅游法规、资源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英语等。

    重庆市设置本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较多。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 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第4篇:重庆大学专业范文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四重庆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1.拓展专业范围,实时发展特色方向

前述七所设置旅游管理专业高校中,除西南大学外,其余高校的生源80%来自于重庆本地,所以其专业定位和拓展面临较大竞争压力。考虑重庆其余高校竞争实际情况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进行放大或缩小两个层面专业发展定位。所谓放大型专业定位就是突破传统旅游专业局限于远距离和长时间研究特征,进行全方位休闲专业定位。这样一方面学生就业面较宽,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教师不同的学科专业特长。缩小型专业定位就是在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大方向基础上进行分市场群体的专业定位。如酒店管理方向新增商务酒店课程群设置,瞄准重庆商务客源日益增大趋势;旅行社方向深化专题旅游课程群设置,瞄准旅游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大趋势;同时新增会议展览服务管理方向应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需要。新增旅游策划方向,因为本科旅游专业竞争不是服务技能竞争,而是营销策划竞争,是创新能力竞争。

2.外引内联,提高社会专业认知水平

所谓外引,就是进行培养方式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闭门式模式,通过进行与旅游产业界、旅游政府部门的联合合作进行订单式复合型人才培养;内联指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在地理学科和中文学科背景基础上的高校可以与校内外管理专业进行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宏观战略管理能力。

第5篇:重庆大学专业范文

[關键词]演艺人才;基层文化工作者;就业前景

中图分类号:J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009-02

一、重庆演艺人才和基层文化工作者现状调查

(一)“十一五”期间重庆演艺人员和基层文化工作者增速较快

据《重庆市统计年鉴》有關数据显示,重庆市2007年艺术从业人员2876人,群众文化服务从业人员3021人;2008年艺术从业人员3194人,群众文化服务从业人员3194人;2009年艺术从业人员3485人,群众文化服务从业人员3574人;2010年艺术从业人员5248人,群众文化服务从业人员3726人;2011年艺术从业人员4817人,群众文化服务从业人员3872人。总体上看,“十一五”期间,重庆市艺术、群众文化服务从业人员增速较快,艺术从业人员年均增长11%以上,群众文化服务从业人员年平均增长6.5%,均高于重庆市常住人口年平均增长1%的速度。

(二)重庆市演艺人员数量不足、学历不高,技能型人才缺乏

首先,重庆艺术从业人员总量偏少。据统计年鉴有關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市艺术机构从业人员7415人,上海市艺术机构从业人员9482人。而重庆2010年艺术从业人员只有4423人,是北京的71%、上海的55%。从艺术从业人员万人占比看,2010年重庆市只有1.5人,北京是3.8人,上海是4.1人。可见,重庆市艺术从业人员总数与万人占比明显偏低,与直辖市的地位不相适应。

其次,重庆演艺人员学历普遍偏低。2011年刚刚组建的重庆演艺龙头企业——重庆演艺集团公司有一线演艺人员203人,其中有全日制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只有45人,占总数的22%,后来通过引进人才,学历结构才有一定改善,但仍不尽人意。据市文化广电局统计,2012年重庆市8家主要市级专业演出团体有一线演艺人员794人,其中全日制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演艺人员只有282人,仅占演艺人员总数的35.5%,具有全日制艺术门类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更低。重庆21家区县专业艺术院团有一线演艺人员1021人,其中有全日制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演艺人员只有152人,仅占演艺人员总数的14.9%,具有全日制艺术门类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寥寥无几。可见,重庆市演艺人员不管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明显与直辖市地位不相适应,缺乏高素质技能型演艺人才。

(三)重庆基层文化工作者数量匮乏、质量堪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亟待建设

“十一五”以来,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硬件实施基本建成,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村居文化活动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实现全面覆盖。硬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但软实力则有待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软件部分”,明显存在问题:一是基层文化专干总量不足。据市文化广电局有關统计数据显示,重庆8575个村文化活动室、2370个社区文化中心绝大部分没有配备专(兼)职文化工作者。二是专业艺术人才缺乏,有待提高个人艺术素质修养。2011年重庆82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164个街道文化中心现有专职人员2821人,具有全日制文化艺术相關专业专科及其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仅有211人,占从业人员7.5%。同时,80%以上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和街道文化中心专兼职人员不具备全日制文化艺术相關专业专科教育背景,他们中间接受过专业艺术培训的也不是很多,专业技能水平十分有限。三是有些艺术门类还属空白,如合唱、戏剧等。四是基层文化专干“在编不在岗,一岗多职”现象严重,使得基层文化人才缺少学习提高的时间和途径,影响了作用的发挥。由于基层文化工作者中具有文化艺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较少,致使重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硬件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实际正常发挥较少,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有待建设。

(四)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亟待培养专业人才

经全国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重庆市属于保护范围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17个门类、4110项,覆盖重庆38个区县。截止2012年12月,重庆有川江号子、铜梁龙舞、秀山花灯、梁平年画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78项,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714项;部级代表性传承人40名(其中5人去世),市级代表性传承人441名,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1276名。整体保护方面,市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1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1个。重要和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但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就业观念、生活方式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的改变,老一辈传承人的相继离世,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濒临失传,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任务十分繁重,这需要培养一大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挖掘、保护、承技能的专业人员。除了政府建立名录进行保护或抢救性保护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纳入高等教育的机制和模式中,培养年轻的民族文化传承人才,不失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良策。

二、相關高职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分析

随着重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基文章化需求的不断增长,重庆需要发展高等文化艺术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文化艺术专业人才来满足重庆建设文化强市、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一)重庆演艺市场发展为技能型演艺人才提供就业岗位

据重庆统计年鉴有關数据显示,2007年重庆艺术表演团体84个、艺术表演场所32个;2008年重庆艺术表演团体177个、艺术表演场所54个;2009年重庆艺术表演团体160个、艺术表演场所42个;2010年重庆艺术表演团体381个、艺术表演场所38个。可见“十一五”期间,重庆艺术表演团体数量年均增幅高达53%,将会增加重庆艺术职业学院毕业生的招聘单位和就业机会。同时,按照前文列举的重庆“十一五”期间艺术从业人员看,按年均增幅11.3%计算,到2020年重庆演艺人员缺口预计7000余人。

(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高素质技能型文化艺术人才提供就业岗位

《重庆市社会事业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要求,“到2015年,配齐区县(自治县)和乡镇、街道等公共文化机构编制,需要培养10000名以上基层文化工作者,发展15000名以上文化工作志愿者。根据工作需要,每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原则上配备3-5名文化专干。建立文化人才培训重点基地,基层文化队伍培训1万人次以上。”按照该规划,到2015年,该类基层文化工作者缺口至少7000余人;到2020年在此基础上翻一番,缺口将达到14000人。

(三)保护传承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统技能型文化艺术人才提供就业岗位

按《重庆市“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规划》要求,重庆“十二五”期间将分别建立部级、市级、区县级保护项目50个、400个、2000个,同时建设一批传承基地、传习馆所、民俗博物馆和专题陈列室。按照50%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重庆艺术职业学院培养范围的传统音乐、美术、戏剧等类别来核算,如果一个部级、市级和区县级的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分别需要技能型艺术人才10名、6名和3名,到2015年该类基层文化工作者约需要4000人;到2020年在此基础上翻一番,约需要8000人。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方案

新设立的高等文化艺术职业院校应打破传统人才培养体系,转变以学历教育为主导的传统观念,树立培养学生就业、择业和创业能力的文化艺术职业教育目标。在专业设置方面充分体现就业导向的特点。比如开设面向基层文化建设的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专业、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文物鉴定与修复,还有满足重庆演艺事业发展的舞蹈表演、音乐表演、戏剧影视表演等高职专科专业。

(一)突出优势专业,增强就业能力

新建的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可以依据办学实力,在系部和专业的设置上,体现学院自己的强项和优势。新建学院可以整合文化、文物、广电系统相關优势教学资源,如整合重庆艺校的办学资源,该校在开设音乐、舞蹈、戏剧影视专业有着近30年的办学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已培养培训出上万名优秀毕业生,在重庆演艺就业市场有良好的声誉。为了进一步做强优势专业,学院还可聘请了沈铁梅(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川剧表演艺术家)、刘光宇(重庆市歌剧院院长、二胡演奏家)、王亚非(演艺集团艺术总监、著名杂技编导)和张礼慧(重庆市著名青年女高音歌唱家)等高知名度的表演艺术家作为兼职教师,增强学院人才培养的实力。学院还可开发现代流行音乐和国际标准舞作为重要办学内容,体现优势专业的现代特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专业建设循序渐进,培养人数逐年增加

在注重重点优势专业建设的同时,学院还可根据社会文化艺术事业与演艺市场的需求,开办文化事业管理、舞台艺术设计、戏剧影视人物形象设计、舞台影视技术等专业,并根据重庆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面向市场适当增设专业。每个专业都要经过市场调查和充分论证后,根据学院的师资建设和硬软件建设的具体情况综合确定。

(三)根据就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一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表演类专业要夯实学生扎实的艺术表演根基。各艺术表演类专业立足于为演艺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演艺从业人员,在培养学生精湛艺术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他们在思想境界、文化素质和艺术领悟力,让他们进一步适应都市精品舞台演出和现代表演艺术中的细腻情感表达。同时,培养学员们“德艺双馨”和“踏实冷隽”的艺者风范,为他们今后能塑造“经典”艺术形象而打下坚实基础。

第6篇:重庆大学专业范文

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曾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现任重庆大学校长的林建华。他曾先后在德国Stuttgart的Max-Plank固体研究所、美国Iowa州立大学化学系和Ames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领域为无机固体化学和无机材料化学。获得过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殊荣。

本期,林建华校长做客《高端访谈》栏目,将结合自己的求学历程,讲述求学故事,传递成长经验,并以他到重大后的切身体验,为大家解读他对重大饱含的别样情愫和对重大的“试验变革”之路。

重庆,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

《高校招生》:林校长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2010年之前,您在北京大学求学,然后深造读研,最后留校工作,而且还担任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在您来到重庆大学任职之前,您对重庆大学。以及重庆这个城市有着怎样的印象?

林建华:实事求是地讲,来之前我对重庆大学的了解真的很少(笑)。北京大学和重庆大学的学科不一样,而且差别很大。但对于今日重庆的印象,我觉得她是一个很活跃、很有活力的城市。我看过许多有关重庆的史料,抗战期间,她是国家的大后方,那时候还是国民政府的陪都,在历史上也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觉得重庆不仅是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对外开放的姿态、多方文化交融的一种历史遗存让她身上体现着不俗的气质,我觉得这是一个城市难能可贵的品质。

《高校招生》:重庆的夏天特别炎热,许多北方的家长和考生比较担心这里的气候会影响到他们来重庆求学,您怎么看?

林建华:我自己是北方人,在北京也待过很多年。在人们印象中,夏天的重庆被称为“火炉”,重庆的确很热,但我感觉还可以适应吧。我来重庆后,就着力改善学生的住宿、食堂和教室的环境和条件,现在重庆大学所有的学生宿舍都安装上了空调。当学校具备了这些优良的条件之后,也就不那么热了,所以请大家不必为之担心。

重大,绝非一所工科大学那么简单

《高校招生》:就职重庆大学两年来,您对重庆大学的认识有了哪些变化?

林建华:来重庆大学工作后,才逐渐发觉这所大学也是一所很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大学。我特别震撼的是,1929年建校伊始就有三名国内大师和三名海外学者当年共创重庆大学,他们几乎都有海外留学的经历(指了指身后墙上悬挂的六位大师的照片)。为了振兴当时川东的高等教育,他们在重庆大学建校宣言里面对未来的重庆大学做了很好的描述: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报导社会。这16个字的大致意思是国家和地方的发展都需要人才,而重庆大学的任务就是培养这些人才,这也是重庆大学早期的办学思想,现在我们称之为办学理念。对比现在一些皮毛化、表面化、功利性的办学思想,那时候的办学思想就呈现得更加深邃。当时的这些教授已经知道高等教育对国家、民族发展的意义,以及对学校的定位和学校在社会中将会起到的作用。

重庆大学从1929年建校,仅仅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到1942年时就被确定为“国立重庆大学”,已然是一方学术和人才培养的重镇。而且当时重庆大学的学科规模和布局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校中,都是最齐全的。实现了重庆大学成立时宣称“以西南交通最便之域,文化输入首当之冲,货殖素号殷邦,冠盖夸于列郡,当有完备弘深之大学一所。”这个目标。上世纪40代初期的重庆大学,就有了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商学、医学等6个学院,23个系的完备规模布局。与此同时,学校还汇聚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学者,所以说重庆大学所具备的深厚、优秀的底蕴使她具备了独特的竞争力。

我认为一所大学的学科数量可以很快建立起来,而文化底蕴是不可能短期就可以建立的,所以这也是重庆大学的特别之处。

《高校招生》:据悉,重庆大学专门筹建了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这在国内以工科为主打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中,并不多见。

林建华:要把重庆大学建设成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文科不能少。一般而言,以工科为主的大学发展基础人文社会科学比较困难,而重庆大学目前的文科学院主要以应用文科为主,包括法学学院、新闻学院、商学院、艺术学院等,在基础文科方面几乎为零。因此,我们的发展方向主要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是调整现有学院的学科结构,明确和界定学院内专业的方向和领域;另一个则是聘请了一批顶级的文科学者来组建跨学科、综合性的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在这个研究院的前期筹备阶段,我们就聘请了纽约大学东亚系的系主任张旭东来担任院长,也有香港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大学的文科学者作为兼职教授。一方面希望用这个高水准的学术平台来吸引更多的青年学者汇聚于此,最终的目标就是建成基础的文科体系;另一方面就是做学术研究,为服务、活跃地方文化发展做出贡献,在这方面的效果已经开始呈现,比如校园里每天都有很多名家讲座,有时候讲座现场听众爆满到连坐的地方都没了。

在依托这支团队的基础上,我们也开始积极探索在传统工科大学里推进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探索高水平文科基础本科教育和研究生、博士生训练的路径。最值得一提的是,在2013年秋天,重庆大学的文科实验班――博雅学院,将招收首届本科学生。

《高校招生》:在重庆大学BBS论坛上,有网友称您是重庆大学自1982年以来,30年的时间里,第一次由非重大校友担任校长。他们说您的到来将开启重庆大学发展的新篇章,迎来新的春天。对此,您怎么看?

林建华:学生和老师们对一所大学的校长给予很高期望是可以理解的。我觉得各种文化的交融对办好一所大学非常重要。我被任命为重庆大学校长,我想这应该是学校的主管部门――教育部,基于重庆大学的发展,以及让不同学科的大学领导能够在不同大学互通交流的考虑。不同学科类型的大学领导交叉治校,就会有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学校的发展,也能使学校的发展思路和视野得到进一步的拓宽,这其实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化学给予的,是受益终身的思维习惯和方法

《高校招生》:大学本科您学习的是化学专业,不管是后来选择读研深造还是在担任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期间,您都在跟“化学”打交道,是什么力量激发着您对这个专业的持续热情?

林建华:高考志愿填报时,化学专业是我自己选择的,因为中学的时候我就非常喜欢这门学科了。

1972年我上中学的时候,整个年级的学生也不多,就七八十个人,大家和老师的关系也特别好,因为离家远就住校,中午吃完饭我就去老师的办公室聊天。那时候,化学这门学科大家都觉得难,因为和物理、数学的学科特点和体系不同。所以第一次测试的时候,大家都没及格,我就去请教化学老师,他说你得背化学,至少周期表、元素得掌握透彻。听完老师的建议后,我对化学的领悟力开始强起来,化学成绩也越来越好,后来我就被推举为化学科代表。因为和化学老师关系好,有一次,老师就叫我跟他一起把火药枪和步枪改造成一支新的猎枪,然后我就跟着老师做火药、枪膛引火……弄完之后,就跟老师骑着车子跑了很远去打猎。当发现目标,于是瞄准射击,只听“轰”地的一声,子弹却在目标前十几米就停下了,根本没打着猎物,辛辛苦苦捣腾猎枪就这样“完”了,很遗憾,只能作罢!正是通过这些经历,让我对化学产生了最原始的、浓厚的兴趣。还有一个例子,我在中学教书的时候,由于教的是化学,当时学校有一些化学实验仪器,但没人知道怎么操作,我就想办法找到相关书本,一个人就按照书本上说的开始琢磨。于是尝试着用仪器制氯气,当时实验室也没什么通风设备,当那个氯气产生后,由于强烈的刺激气味,把同学们一个个都熏得跑出了教室(大笑)。由于氯气本身有毒,所以我当时也是冒着险在做,而支撑自己敢于去冒险的也是对化学的好奇和兴趣。

《高校招生》:现在有人说化学是基础学科里面的专业,就业不好,在您看来,化学专业的发展前景怎样?

林建华: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它是构建许多其他学科的基础性内容,比如材料、生命科学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另外,它在整个理工类学科中,还处于核心的地位。

化学是研究分子的一门学问,也是唯一一门可以创造、发现新的物质、新的分子的一门学科。我们许多学科要用到的材料物质、生命体,都离不开化学知识去研究、发现、创造。化学还体现在它很强的基础性,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影响很大。对此,我有个建议,对一个要做生命科学研究的学生,必须要打好化学基础;对那些想要做材料、应用药物领域研究的学生,必须要打好化学基础。其他学科就其实际的应用性来讲,往往找不到直接的途径来实现,但化学却表现出了很强的、广泛的应用渠道,所以,当学好了化学这门专业后,其实可以进入到很多不同工作领域。

《高校招生》:对于可能会选择类似于“化学”这样基础学科专业的考生,您有哪些建议?

林建华:我觉得,这要根据考生自己对今后个人发展的规划和预期来进行选择,目前一些考生在选择专业方面,主要会有两个方面的考虑,比如一些想尽早进入社会,想毕业后直接就业的考生,你可以去选择一些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比如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室内设计、财务、会计之类的专业;对于那些想在基础领域,或者是应用型学科领域想要做得比较好,比较高端的话,就可以选择诸如物理、化学、数学、历史、政治等专业。如果考生进入大学后能把物理、化学、生物这几门课的基础打好,一方面学习掌握了牢固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一种科学思维的习惯和方法,当掌握好了这些科学习惯和方法,就可以很好地转移到其他领域。

社会总在变革,大学的宗旨却抱定不变

《高校招生》:“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是重庆大学的校训,相比国内的其他大学,其用词显得十分朴素。怎么去理解这12个字对于重庆大学的特别寓意?

林建华:前段时间,有不少人说重庆大学的校训已经很老套了,得改,这样才能和现在社会发展的节奏和潮流合拍。现在好多大学的校训都在使用“团结、创新、求实、奋进”,但我始终认为学校的“十二字校训”所体现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它所包含的内涵也是十分深厚的。前不久我曾在学校庆典上阐述过我对这12个字校训精神的理解,当我们提到“耐劳苦、尚俭朴”这6个字时,大家可能会说这跟大学搭不上边啊,分明讲的是有关消费观的事情,但我觉得这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观念和文化。

比如说,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不太好的潮流――铺张浪费,有些人喜欢投机取巧,以为这样就能达到某种目标。而我们的校训就针对这样的现象提出来一种有关人的发展,人的成长的一种内在要求和约束,等我们的学生将来发展了,有钱了,更有必要把这种尚俭朴,踏踏实实做事的精神坚持下去。越是在我们社会发展比较快、各种思潮变得纷繁复杂的时候,这种校训精神越是变得越珍贵。

大胆的尝试,把“学院”统筹到“学部”之中

《高校招生》:对于重庆大学,很多人觉得她的建筑学、土木工程专业有名,但并不知道其实重庆大学还是一所综合性大学。

林建华:考生和家长对于重庆大学的认识还停留在“建筑学”“土木工程”这些专业上,可能是受到房地产、工民建筑这个行业的影响比较大,对这些专业很亲睐,这可以理解,但有些狭隘。

说到重庆大学的建筑学类专业,的确非常好。但是,因为院系划分过细,彼此之间合作不畅,人才培养与实际脱节。为此,我们成立了建筑学部,在学术事务和人才培养方面把建筑城规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全部划归到“建筑学部”下统一管理,以前不同学院就成为了“一家人”,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打破了早先学院间存在的壁垒,实现了不同学院下跨专业的学习和跨专业间的课程设置,而在建筑学部下的不同专业之间的学生在学习上可以互相交流沟通,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拓宽专业知识面很有好处。在最近的两年的时间内,学校经过了大量院系调整和整合,形成了“四部两院”的架构格局。

除了建筑和土木工程专业以外,重庆大学的其他工程类专业也非常不错,这些工程类专业和制造行业是紧密联系的,而且现在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制造业的人才需求也是非常旺盛的,在机械、材料、电气等大类专业实力也比较强势,它们属于比较传统的一些专业,所以并没有成为热门专业。比如采矿工程、软件工程、车辆工程、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管理、城市规划、热能与动力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理工科专业都是部级特色专业,而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等文科类专业也非常有特色,实力不错。

《高校招生》:重庆大学历年的就业情况怎样?

林建华:作为全国高校中较早实行产学研结合、教育部直属高校第一个成立大学校董会的大学,重庆大学拥有包括中建总公司、五粮液集团、长安集团、东方电气、柳工集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32家校董会成员单位,同日寸与微软、IBM、罗克韦尔、西门子、中国核物理研究院等国内外著名企事业单位共建教学实验室40余个学生实习基地200余个,为学生买习和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多年来各专业的供需比平均在1:5左右,部分专业达到1:10以上。近年来在全国就业异常严峻的形势下,我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每年毕业生中有近30%直接升入本校或国内外名校就读研究生,70%左右直接就业进入国内知名企业如中石化、国家电网、华为、中兴、长安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如IBM、HP、APP等,以及银行证券如国内各大银行、渣打银行等等。

主动走出去,做好“大学联盟”文章

《高校招生》:2011年,由重庆市内的6所大学共同构成的大学联盟成功组建,作为此联盟的发起者,重庆大学为何要发起并出力组建这支大学联盟?

林建华:我到重庆大学工作后不久。就有了要建立这个联盟(编者注:该联盟全称为重庆市大学联盟,由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第三军医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四川外语学院等六所高校联合组成)的想法,经过半年多的论证和多方的支持和协助,2011年6月这个联盟得以正式成立,重庆大学是这个联盟的发起者。当时之所以要发起并建立这个联盟有几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是想怎么去共同提升重庆地区高校的教育水准和质量,我发现在重庆市除了重庆大学和西南大学是综合性大学外,其他多数高校都是专业性、行业性比较强的高校。即便是重庆大学和西南大学这两所综合性大学,两校之间不少学科也是欠缺的,所以彼此互补性很强。

想要提高重庆的高等教育和重庆大学的办学水平,大家就必须联合起来,比如说重庆大学非常想发展生物医学方面的、比较前沿性的学科领域,但苦于重庆大学没有医学学科。巧的是,在重庆的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在这方面有很强优势,我们就可以和他们一道来做成这个事。目前重庆大学已和第三军医大学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这个学院的定位很高,预计在3-5年之内,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国内最好的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学科之一,在10―15年之内,建设成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国内最好的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我觉得,中国的高等教育要提升到一个高度,不能仅仅在自己的大学里做文章,要主动走出去,联合其他高校合作办学,意义也很重大。当然现在许多高校都有自己的主管部门,比如重庆不少高校隶属于重庆市教委,我们则隶属于教育部,这些部门对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做了很多事情,但有些事情则是靠大学主动去做,主动去承担起对社会育人的责任。我们学校主动去把这个事情做了,对我们本身的发展也是大有好处的。

虽身处西部,办学却很国际化

《高校招生》:随着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的进一步深化,目前不少考生和家长也十分关注大学学生的深造和留学情况,请您介绍下贵校在这些方面的政策。

林建华:重庆大学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培养“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的人”并为学生提供短期访学、交流学习及海外实习等机会,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跨文化交流学习。目前,已与美、英、法、德、俄等30多个国家的116所知名高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

第7篇:重庆大学专业范文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职业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安徽省行为科学学会副会长、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安徽省高等教育研究会理事、安徽省职成教学会常务理事。

孙晓峰出生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庆,人生的轨迹与安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教二十多年,他没有丝毫的疲倦和懈怠,一直热情似火、激情满怀。从本科院校加盟到高职院校,他努力践行“服务学生、服务地方”的办学思想,谱写了高职服务社会的新篇章。

“空降”职院,与职教结缘

安庆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先后诞生了邓石如、程长庚、方苞、朱光潜、赵朴初、邓稼先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

1963年10月,孙晓峰出生于安庆怀宁。其父幼读私塾,饱览诗文,功底深厚,文采飞扬,且精通财会,担任过企业总会计师;其母则是大家闺秀,性情温厚,善良贤淑,高贵优雅。

受家庭环境熏陶,孙晓峰自小就十分勤奋好学。他的求学之路十分顺利,从安徽名校怀宁中学考入百年学府安庆师范学院,一直品学兼优。1985年大学毕业后,22岁的他因成绩优秀,被留校分配在安庆师院院办工作,先后任秘书、办公室副主任。

虽然从事繁琐的行政工作,但孙晓峰一直奋斗在教学第一线,担任思政课程教学。为了更好地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孙晓峰对多所高校的思政课教学进行了深入调查,他发现一些学生对思政课兴趣不大,认为思政课程与今后工作无关,甚至觉得授课老师只会空讲道理,不会干实事。为此,孙晓峰在教学中一直思考如何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努力打造激情课堂、精彩课堂、魅力课堂、精品课堂。

如何提高思政课程教学效果?孙晓峰选择了从科研入手找寻答案。他先后主持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大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研究》、省教育厅重点教研项目《高校德育与专业教育融通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科学人文艺术教育的融合与培育社会主义和谐人的实验研究》等课题1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出版《高校领导体制与干部管理》《高校德育创新与和谐校园建设》等专著、教材10余部。先后获得第五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著作奖、全国行为科学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次、二等奖2次,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著论文评选一等奖等。

在安庆师范学院工作时,孙晓峰结识了比他晚一届、毕业于北师大的妻子方晓珍。方晓珍也是安庆人,出于对家乡的情怀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毕业时毅然放弃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安庆从事教育事业,现为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教授。作为工作中的同事与生活中的伴侣,孙晓峰与方晓珍在工作中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在生活中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他们的爱情故事一直都是安徽省教育界的一段佳话。2000年,他们还被安徽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授予“全省教育系统比翼双飞好夫妻”称号。

2003年6月,安庆师范学校、合肥工业大学安庆教学点、安庆农业学校、安庆市财贸学校四校合并,并组建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校成立之初,条件非常艰苦,加上人事关系难于梳理,各项工作开展难度很大。

而此时的安庆师范学院,发展十分迅猛,师院龙山新校区的建成使其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孙晓峰已在安庆师院工作二十余年,由于工作表现出色,他先后任院办秘书、办公室副主任、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其间还挂职担任怀宁县委副书记三年。在很多人看来,其在师院发展必然一帆风顺,留在师院是明智之举。意料之外的是,2007年8月,孙晓峰空降安庆职院,担任首任院长。

服务学生,职教使命所系

“刚接到组织任命时,感觉压力很大。离开工作二十余年的安庆师院,来到陌生的工作环境,各项工作开展都没有头绪。”从本科院校安庆师范学院加盟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孙晓峰对高职办学与本科办学进行了深入思考。他认为与本科相比,高职应有自己的办学特色。高职突出专业技能培养,而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只注重培养专业技能,而忽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空降安庆职院之后,孙晓峰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在全校教职工中开展办学理念大讨论。全校教职工围绕如何办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等展开深入探讨。这次大讨论增强了安庆职院全体教职工的凝聚力,教师们对高职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安庆职院全体教职工的智慧结晶下,安庆职院最终确立了“勤学笃行、德技双馨”的校训。

孙晓峰与安庆职院人开始了办学探索。长期以来,高职学生一直被认为不喜欢读书、不会读书,如何结合高职学生特点进行有效的教育一直是困惑高职教育工作者的难题。为此,孙晓峰与其团队提出了“实践与理论并重、技术与人文融通”的办学理念。立足学生成长发展,服务学生成长发展,成为学校改革最坚定的方向。“坚持能力本位,彰显职业特色”是安庆职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原则,在孙晓峰与其团队的努力下,安庆职院人在教学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为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安庆职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植物保护专业打破学期设置常规,“课程内容跟着节气走,课堂放到田间地头去”,学生上课地点不仅在教室,也在田间地头;建筑工程专业师生自己设计制作模拟实训现场,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亲身感触建筑工程的基本技术要素;主持与播音专业学生除了担任学院各项主持工作外,还经常外出“走穴”、交流学习,参与电视台选秀等活动……安庆职院各专业人才培养都以“教、学、做合一”为宗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孙晓峰与其团队还积极引进校外师资。建筑工程专业带头人陈月萍老师曾在房产开发公司担任高管,以高水平、高技能人才引进到安庆职院。园林园艺系主任毕璋友教授另一个身份是安庆先河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在安职院这样的老师还很多。在校外老师看来,这种身份虽然有时会让他们“尴尬”,要不断地进行角色转换,但他们乐在其中。“到学校担任老师,这也使我不断督促自己要学习,把最先进的技术教给学生。”毕璋友说。

“在高校,技师、工程师、师傅比博士更重要。实践表明,我们这些有一线工作经验的师傅上课更受学生欢迎。安庆职院教师中一半来自合作企业,校内实训基地都是校企共建的,学生的顶岗实习全部到合作企业开展。虽然外聘教师管理难度较大,如何平衡校外老师的工作时间,让他们更好地服务学校也没有可直接借鉴模式。但我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有利于学生,我们都要坚持。”孙晓峰说。

安庆职院的教学模式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很多职教专家对此评价很高,《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对其进行了专题报道,很多兄弟院校也纷纷来安庆职院考察学习。而孙晓峰本人主持的《高职“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课题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为兄弟高职院校的办学提供了较好的借鉴模式。

在安庆职院,学校的一切工作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安庆职院把校园文化建设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学院和系部每年都会邀请校外学者、企业高管来校做科学人文艺术素质教育讲座,以大学文化、地域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融合来引领学校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

“在安庆师院二十余年,我深知社团活动对学生成长意义重大。”来到安庆职院后,孙晓峰十分注重学生社团工作。在他的支持下,安庆职院目前有舞蹈、书法、戏曲等五十多个学生社团,一半在校学生都参加了相关社团,每个学生社团都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定期开展相关活动。学生社团已成为安庆职院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每名学生都能依据个人兴趣找到“组织”。

在2012年的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安庆职院作为全国高职院校的唯一代表,表演了以地方黄梅调为唱腔的《洪湖水,浪打浪》,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并捧回声乐组二等奖。让人惊讶的是,这些选手由园林园艺、汽车检修、物流管理等专业14名学生组成,并非专业选手。“虽然汽车检修专业与黄梅戏毫无关联,但黄梅戏是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有助于人综合素质的提高。”

安庆地处大别山,下辖八县,周边经济不是很发达,而安庆职院很多学生都来自大别山深处。一些学生家庭条件不好,贫困生资助成为安庆职院的一项重要工作。每逢寒暑假,只要有空,孙晓峰都会与系部、学生处的老师们走访周边地区的贫困学生。在走访过程中,孙晓峰与老师们会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与生活状况,耐心地向家长介绍国家与学校的各项资助政策,并为贫困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孙老师为人特别善良朴实。他鼓励我努力学习,争取拿奖学金,有困难要主动和学校说。建议我在保证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可以做一些兼职,尽量减轻家人的负担。”六安籍某贫困生回忆到,“学校在寒暑假会组织兼职招聘会,鼓励我们通过努力来改变贫困。”

“中国梦面前,人人平等。我们高校要努力创造机会,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对待寒门学子,我们理应多一些关心。”为此,安庆职院高度重视学生,尤其是贫困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学院专门成立了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把就业与创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贯穿于大学三年。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职业规划大赛和创业设计大赛,安庆职院涌现出了一大批就业、创业先进个人。

在孙晓峰的带领下,安庆职院近年来抓住机遇,坚持以服务学生与促进学生成长为指导思想,其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办学质量都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09年,学院提前一年接受教育部和安徽省教育厅组织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并取得优秀成绩,随后又被确立为安徽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单位。

在孙晓峰看来,一所高校好不好不在于其是不是示范院校,有多少名高职称教师,有多少精品课程,老师发表了多少篇论文等,评价标准应是培养学生是否能得到成长,学生是否受市场欢迎。“高职的使命就是服务学生,让学生成长,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其一辈子的幸福奠定基础。”

服务地方,职教价值所在

四校合并、组建之初,安庆职院是要钱没钱,要人没人。为此,孙晓峰与其团队开始争取办学资源,“要想地方重视你,你就必须体现自身价值。只有对安庆地方发展有帮助,地方才会支持安庆职院发展。”为争取地方支持,安庆职院实行开放办学,把立足地方建设、融于地方发展作为办学主旨。

在孙晓峰看来,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与政府、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为推动安庆职院更好地为安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安庆职院召集市12家县市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召开协作办学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们就安庆职院的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了建议。“这次座谈会效果明显,我们第一时间了解到政府与企业的需求,这为学院办学提供了最具参考价值的资料。”

在座谈会结束后,安庆职院对办学进行了调整。与国内很多高校不断扩大专业数量相比,安职院的实际招生专业数最多时是41个,目前已调整为31个,专业结构正在从“小而全”转向“大而精”。“专业数量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注重精。作为高职院校,必须开放办学。高职院校必须找准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实现学校、园区、企业、学生的共赢。”

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庆作为皖江城市带的重要城市,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在规划出台后,孙晓峰与其团队看到了安庆职院发展的重要机遇。

在认真研究规划之后,安庆职院以专业建设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紧紧围绕皖江城市带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学院建立了与地方政府、工业园区和企业沟通的常态机制。除到企业调研征求意见外,学院还派相关老师到政府部门挂职,邀请国企董事长助理担任院长助理,形成深度互融的交流渠道,为专业招生培养计划的调整、有效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学校与地方政府和皖江城市带各产业园区良好的、全方位的沟通协调机制,为专业的调整优化提供了保证。

为抓住学院发展机遇,同时更好地服务安庆经济,孙晓峰与其团队密切关注皖江城市带建设,组队参加皖江城市带校企合作对接会。在皖江城市带建设的机遇下,安庆职院不断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实行订单培养、实习基地、厂中校、校中厂等多种模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为当地企业和地方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作为土生土长的安庆人,孙晓峰十分关注安庆发展,“建设美好安庆”也一直是他与其团队所思考的。由于历史原因,安庆主城区大气污染一直备受诟病。为了改造安庆人居环境,安庆职院鲍满腔老师主持了“PM2.5净化高效节能型技术研究”。项目组采用自主研发技术研制了设备“工业PM2.5净化器”,对工业烟尘中所含颗粒物2.5微米的PM2.5进行有效净化。该项目设备的净化指标达到国家大气排放最新标准,对改善安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鲍满腔老师也因此荣获“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的荣誉。

“高校应无校门,应成为一座城市的地标。”在孙晓峰的大力推动下,安庆职院开放教育资源,主动加强与政府部门的联系,大力开展培训教育工作,先后担任安庆税务系统税务稽查干部班、安庆公安局交警支队计算机信息员班、安徽省农金系统农村商业银行柜员班等培训任务。安庆农村人口居多,安庆职院是安徽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安庆市农民工定点培训基地,同时,孙晓峰本人还主持了省社科规划项目《科教扶贫与安徽新农村建设》。

第8篇:重庆大学专业范文

2014年艺考报名时间确定。《办法》规定,艺术类考生报名分文化考试报名和专业考试报名两类,其中:文化考试报名时间为2013年11月28日至12月5日;专业考试网上报名时间为12月11日上午9:00至下午18:00。

2014年艺考三项变化。与往年相比,2014年我市艺术类考试有三项变化:一是采集指纹。艺术考生在参加11月28日至12月5日的普通高考报名时,均需进行指纹采集,用于在专业考试过程中进行考生身份核验。二是考点变动。美术类专业考试中,四川美术学院考点、重庆师范大学考点均设置在大学城校区。三是专业类别调整。《办法》将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并入编导类,实行统一考试,并取消面试,只考笔试;考点设置在重庆邮电大学。

2014年艺术类专业考试时间、考点确定。美术类:12月13日现场确认,12月15日考试,考试地点为四川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考生在网上自主选择上述考点,实行先登录先选择的原则。音乐类:12月19—20日现场确认,21-26日考试,考点为西南大学音乐学院。编导类(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12月13—14日现场确认,12月15日考试,考点为重庆邮电大学。影视类(表演、播音主持):12月19-20日现场确认,21-26日考试,考点为重庆大学a区电影学院(沙坪坝校区)。舞蹈类(舞蹈学、舞蹈表演、舞蹈编导):12月19-20日现场确认,21日-25日考试,考点为重庆大学(大学城校区)。

艺考两次报名方式不同。文化考试在各区县招考机构设置的报名点报名,并领取《艺术类专业考试报考证》;专业考试凭《报考证》上的信息登录重庆市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cqksy.cn/或重庆招考信息网cqzk.com.cn/进行网上报名。没有在网上确认考点及专业的考生不得参加专业考试。

艺术类专业考试须现场确认。艺术专业考试前,考生须在规定时间持《报考证》和二代身份证到各相关专业考点进行现场确认,并领取《准考证》参加专业考试。确认截止时间为现场确认最后一天的下午18:00时。

专业考试成绩认定范围。除31所独立设置艺术院校和经教育部批准的部分高校外,其他院校原则上不再单独组织专业考试,只能认定我市统一组织的专业考试成绩。凡我市统考涉及到的专业,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的艺术类本科专业及所有高校的艺术类高职(专科)专业均应直接使用我市统考成绩,学校不再组织专业考试。

专业统考和校考不冲突。报考认定我市专业统考成绩的院校,考生只要参加了我市专业统考并合格,就可以填报该校;报考单独组织专业考试的院校,如果其校考专业在我市艺术类统考专业范围内,考生必须先参加我市的专业统考且取得合格证,方能参加招生学校的校考,否则,校考成绩无效。我市统考未涉及到的专业,由招生学校自行组织校考,校考的时间和地点详见学校的招生简章。

第9篇:重庆大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 工业分析与检验;人才培养方案;技师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5-0035-02

重庆化工职业学院的化医技师学院于2004年10月由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受到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人劳局、重庆市经委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学院于2005年春季开始招生,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技师在2005年春季招收新生一个班,38名学生,简称05春分析技师班;2005年秋季招收新生两个班,125名学生,简称05秋分析技师班。以后都是秋季招收新生,最少招2个班,最多时招了7个班级,近400名学生。学制4年。工业分析与检验技师专业在校学生达800多名。对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技师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学院领导和系部领导都极其重视。通过6年来的教育教学培养,收到明显的良好效果。

1 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

科学制定技师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是关系到人才培养素质高低和成功与否的关键。从2004年10月批准成立技师学院起,学院领导就十分重视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先后派出教师深入重庆长寿化工厂、重庆农药厂、四川维尼纶厂、重庆新华化工厂、重庆药友制药厂、重庆太极制药厂、重庆环研院、重庆商检局、重庆农研院等二十几个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工作,同时还派出部分教育教学中干和教师与重庆五一技师学院、重庆工学院、西南师范大学等近10所院校交流。在2004年11月初步形成学院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技师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采用三段式教学,并在05春分析技师班、05秋分析技师班进行实施。以后逐年进行修改,现形成比较科学的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技师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

2 实施效果分析

2.1 技师学院技师学生基本情况

技师是从2005年春季开始招收学生的,如表1所示,第1届只有1个班,即2005级(春)技师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班;第2届有3个班,即2005级(秋)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技师1、2班和2005级技师自动化班;从2006年开始,就读技师的学生开始增多,技师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2006级有3个大班(学生270多人)、2007级有6个班(学生400多人)。技师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逐年增强。

2.2 技师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对各年级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技师学生课程成绩的合格率(当期无补考科目)和优良率(课程平均成绩达80分以上)进行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

主要原因有:一是学院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技师层次的学生中实施了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MES教学模式,因此教学质量逐年提高;二是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越加突显,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受教育者)对它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因此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加;三是学院通过参加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等方式,给学生展示学习成绩的机会,同时也因为技能竞赛成绩优异,提升了学生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尤其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重视。

2.3 参加技能大赛情况

从2006年开始到2010年,从04级大专分析班、05春分析技师班到09级大专分析班、07级分析技师班,学院共参加了5届全国石油化工职业院校化学检验工技能大赛和3届重庆市化学检验工技能大赛,共26人次22人参加比赛,获得一等奖6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其中,除06年第一届外,其余各届全是分析技师班学生参加,分析技师学生占86.36%。

2.4 学院级学生干部情况

从2005年开始到2009年,从05春分析技师班到07级技师班,学院学生会、团委共有主要学生干部148名,技师班学生有113名,占76.35%,更有05春分析技师班学生在当时学院级学生干部中占到50%,充分展示了技师学生在学院级学生干部中的主导地位,也显示了技师学生在学院的教育情况。

2.5 就业情况

1)就业单位分析。对05春分析技师班到07级技师班已毕业学生的就业单位调查分析,有近10%的学生在全国特别是重庆市的科研院所工作,而同期毕业的大专班学生只有不到1%的学生在科研院所工作,05春分析技师班更是达到20%。技师班毕业学生目前在生产企业工作的约占总数的45%,而在化工医药企业工作的约占总数的38%,其余学生分布到第三产业或者自立门户当老板。技师班毕业学生的就业率达到99%以上。

2)专业能力分析。通过对分析技师班已毕业学生的用人单位进行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技术情况调查分析得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的技师班学生比较满意,特别是在操作技能上比大专班学生和其他同类院校毕业的学生都强,但在领导能力、创新意识、综合分析和继续学习上还有待提高。

3 对分析技师学生培养的实施效果总体评价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技师从2005年春季招收新生到2007级,学院共培养了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技师学生839名。通过6年来的教育教学培养积累,已初步形成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技师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通过学院多年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技师的培养方案的实施的成绩分析,学生在校的多方面表现情况,通过对已毕业学生的社会跟踪调查,通过对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调查,证明学院实施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技师的培养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实施推广性。

4 对分析技师学生的培养的改进意见

1)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技师的人才培养方案还应有不断完善的地方,如教育教学模式的多方面尝试,教学方法的多种运用等。最终选择适合学校、重庆市乃至全国的人才培养方案。

2)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技师的人才培养在教材的编写和内容选择上,还应对理论知识进行加深,克服过去重技能轻理论的观念,毕竟技师是具有一定知识的高技能人才。

3)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技师的人才培养在实训场地和实训设备上还应进一步加强。学校分析设施设备比较陈旧和不完整性,可能导致培养的人才不完全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