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重庆最差的二本范文

重庆最差的二本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重庆最差的二本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重庆最差的二本范文

这一修改的前奏,是该市一家媒体进行了关于低保户夏天能否使用空调的报道。原有的限制性规定,使有的低保家庭放着多年前买的空调不敢用,即使拥有别人送的空调也不能用。而在夏天气温特别高的重庆,这样的规定显然缺乏人性。如果导致老人、小孩因此生病,看病的钱也肯定远高于省下的电费。至于取消手机限制,是因为过去一部手机要上千元,而现在可以免费拿到手机或小灵通。允许饲养宠物,是考虑到一些低保家庭孤苦伶仃,养宠物是为了有个伴并有精神寄托。

低保是最基本的保障,但不是最低贱的保障。提供这种保障,不能只为了使低保人群能够苟延残喘,而应让他们活得体面,活得有尊严,进而使尚有余力的低保人群有可能走出贫困,摆脱低保。为此,对人性化低保应有三大期待。

一是低保的观念要调整。不能再将接受救助动辄联系到志气与骨气,不能再让低保户支付任何人格成本,尤其不能再用“不食‘嗟来之食”’来误导人。既然社会需要救助,而完整的社会救助,是需要施助与受助两个部分来完成的。那么,具备受助条件的入接受救助,就是合理的、正当的,从有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来说,也是有贡献的。

二是低保的标准要调整。低保人口也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权利。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低保标准肯定需要有一个大的提高。水平最低的生活,是低保的理由,而不是低保的目的。低保就是为了让低保户的生活水平不再最低,生活质量不再最差。随着社会救助能力的不断提高,享受低保的消费限制条款就得不断修改。只有提高了标准,低保不再是可有可无地撒胡椒面,低保的资格认定也会得到重视,虚认冒领现象也有望得到及时而严格的监督,整个社会救助才能有一个健康的发展。

第2篇:重庆最差的二本范文

摘 要: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对某市4所大学的52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的结构包含专业认知、专业行为、专业情感三个维度,共19个题项,并具有较高的信效度。(2)大学生专业认同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得分依次是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为。(3)大学生专业认同在总体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专业行为和专业情感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4)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在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为三个维度以及总分上均存在显著的成绩差异和志愿选择差异,并在除专业认知外的其它维度和总问卷上表现出显著的专业性质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编制;现状调查

目前我国国内对专业认同的研究还不多见,研究的领域也还不够广泛。由相关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关于专业认同情况的得分基本上没有超过总分的一半或是认同度的50%,也就是说研究者基本上认为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认同度普遍偏低。

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现状主要表现为:首先,大学生专业认同总体水平较低;其次,大学生专业认同在年级、性别、学科等人口统计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也警示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改变这一现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正式问卷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共600份,被试来自于某市A,B,C,D四所大学,取样时采用班级整群抽样的方式,尽量考虑到性别、年级、专业的均衡,最终回收559份,有效问卷521份,有效回收率为86.8%。

(2)方法与材料。采用自编《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进行调查《卷。该问卷采用5点计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2代表比较不符合;3代表不确定;4代表比较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明专业认同度越高。

(3)数据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总体状况。考察全体调查对象在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总分和各维度上的平均数(标准差),首先从总体上初步认识其基本特征:

表1 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的平均数和标准差(N=521)

从此表可以看出,大学生专业认同总平均分M=3.03,略高于中等临界值3分,所以总体上看大学生专业认同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

(2)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性别差异。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来分析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在性别上是否存在差异,男生和女生在问卷上的得分情况见表3

表2 不同性别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差异比较(注:*代表p0.05)

由此表可以看出,大学生专业认同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并且在专业认知、行为、情感三个维度上也没有体现出性别的差异。

(3) 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年级差异。年级因素在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中的得分情况见表3,由方差分析可知其是否存在差异,再由事后检验得知年级之间存在差异的具体情况。

表3 不同年级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差异比较F检验结果(注:*代表p0.05 **代表p0.01***代表p0.001)

由此表可以看出,大学生专业认同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大一年级的大学生专业认同感得分最高,大学生专业认同在专业行为和专业情感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专业认知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经事后LSD检验,大二和大三年级的大学生专业认同整体上没有显著差异,大一的学生在专业行为上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的学生,大一学生在专业情感上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大三和大四的学生。

(4)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成绩差异。成绩因素在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中的得分情况见表4,由方差分析可知其是否存在差异,再由事后检验得知成绩之间存在差异的具体情况。

表4 不同学习成绩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差异比较F检验结果(注:***代表p0.001)

由此表可以看出,大学生专业认同在学习成绩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成绩较好的专业认同感最高,中等成绩的专业认同次之,成绩较差的最差。经事后LSD检验,专业认知、行为、情感三个维度在成绩上也都存在相似的差异,即成绩较好的得分中等成绩的成绩较差的。

(5)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志愿选择差异

志愿选择因素在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中的得分情况见表5,由方差分析可知其是否存在差异,再由事后检验得知志愿选择之间存在差异的具体情况。

表5 不同专业志愿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差异比较F检验结果(注 **代表p0.01 ***代表p0.001 )

由此表可以看出,大学生专业认同在对专业的选择权上存在着显著差异。明显,自主选择专业的大学生专业认同感最高,调剂到所学专业的大学生专业认同感次之,根据他人意愿而选择所学专业的认同感最差。经事后LSD检验可知,三个维度在自主选择与他人意愿之间的专业认同感均存在显著差异,且都是自主选择所学专业的大学生专业认同感高于由他人意愿而学习本专业的大学生的专业认同;认知维度上,其认同感是调剂专业的高于他人意愿,但是行为维度和情感维度在他人意愿与调剂专业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

(6)大学生专业认同的专业性质差异

专业性质因素在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中的得分情况见表6,由方差分析可知其是否存在差异,再由事后检验得知专业性质之间存在差异的具体情况。

表6 不同专业性质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差异比较F检验结果(注 ***代表p0.001 )

由此表可知,大学生专业认同在专业性质上有显著的差异。经事后检验可知,专业行为维度上热门专业与一般专业之间的大学生专业认同感没有显著差异,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一般专业与冷门专业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专业情感维度在不同的专业性质之间均存在着显著差异,热门专业的情感投入最高,一般专业次之,冷门专业最差。

参考文献:

[1] 陈清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专业认同的调查[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

[2] 蔡宏娟.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与职业教育质量提升[J].中国科技信息,2009.

[3] 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

第3篇:重庆最差的二本范文

【关键词】主导能见度 低能见度 平流雾 辐射雾

1 低能见度的指标及危害

1.1 低能见度的含义及指标

低能见度是指平原、水网、山岭重丘地带的起雾天气,冬季暴雪、北方沙尘暴天气等,是航空、航海及陆地交通的重大视程障碍。气象上把能见度小于1000m时定义为低能见度。在我国因大雾引起的低能见度超过90%,在航空气象中,小于800米的主导能见度对飞机起降影响较大。

1.2 低能见度的危害程度

据统计,国内航班不能正常飞行的79%是因为有雾;国外航班不能正常起降60%也是因为有雾,更有甚者低能见度还造成了严重的飞行安全事故。如,1996年12月下旬黄淮、江淮、江南、华北等地突发一场大范围的连日大雾,许多机场被迫关闭,大批旅客滞留空港;2008年5月,抗震救灾部队一架运输直升机在执行运送第三军医大学防疫专家到理县的任务返回途中,在汶川县映秀镇附近因局部气候变化,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失事,造成14人死亡;2010年8月24日,EMB190飞机执行哈尔滨-伊春航班,因伊春机场天气复杂,能见度较低,降落过程中坠毁,造成42人死亡,54人不同程度受伤;1977年3月,西非加那利群岛圣克鲁斯机场上一架荷兰航空公司的客机在机场有雾的情况下起飞,与一架向起飞线滑行的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客机在十字路口相撞,造成死亡560人、伤70人的世界最大空难。

2 影响主导能见度的气象因子分析及主导能见度季节、日变化的关系

2.1 影响主导能见度的气象因子分析

与湿度关系,随着相对穸鹊纳高,大气能见度的指数逐渐下降;而随着相对湿度的下降,大气能见度的指数则升高。由此可知空气相对湿度与能见度呈明显反位相的关系,即大气能见度和相对湿度之间具有反相关关系;与风速关系,随着风速的增大,大气能见度的指数上升;而随着风速的减弱,大气能见度的指数则下降。因此,可知大气能见度与平均风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大气能见度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增大,二者的相互关系大致呈正位相关系;与气压关系,气压与大气能见度的变化关系较为复杂,通过对南宁等地气压资料综合分析,发现气压对能见度的影响不大,呈微小负相关性,只有当本站天气有明显变化或在晴朗夜间时,大气能见度与气压之间变化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呈负相关性;与天气现象关系,天气现象对能见度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造成低能见度障碍的各种天气现象(降水、雾、烟、浮尘、扬沙、霾等)中以雾为主,雾的形成物理条件主要是有足够的水汽、风速微弱和气团稳定。水汽和雾滴本身会增强光的吸收和散射,从而影响大气透明度,可见雾对能见度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2.2 大气能见度的月、季变化

南宁吴圩机场累年平均能见度的年变化曲线呈单峰型,一年四季中,夏季(6~8月)平均能见度最高均在20km以上,平均值约为22.6km,其次分别是春季和秋季,冬季最低平均值约为10.7km,仅占夏季的1/2左右,这是因为进入冬季以后,由于大气层结较为稳定,不利于垂直方向上空气的交换,而且冬季雾霾天气出现频繁,从而影响了能见度的均值。一年中,最大能见度值出现在7月,平均约为24.6km,最小能见度值则出现在1月份,平均约为10.3km,1~7月呈逐月上升趋势,8~12月呈逐月下降趋势。

2.3 大气能见度的日变化

相关数据表明,不仅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大气能见度变化具有规律性,同时日变化也有较为明显规律特征。据统计:一天中能见度最差的时段是日出之前,日出以后能见度逐渐好转,正午时分能见度达到最好。这主要是因为早晨和夜里大气层结较为稳定,近地面常有逆温出现,抑制了低层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导致能见度下降,到了午后,一般地面风速增大,大气垂直交换加剧,空气悬浮物大量扩散,因此,大气能见度最好的时段是在正午后。但对于平流雾来说,平流雾来去突然,出现及消散时间往往很难把握,没有明显的日变化,给飞行活动带来较大的影响,也是目前气象预报的难点之一。南宁吴圩机场地处亚热带,北靠内陆,南临海洋,水汽充沛,夏秋季节日出后地表升温快,中下午乱流或对流旺盛;冬春季节,冷暖空气交替频繁等,导致气温日较差比较大。以上这些因素,都是本机场低能见度多集中在早上(尤其集中在冬春季节的早上)的主要因素。

3 南宁机场大雾天气特点

3.1 大雾类型

南宁机场大雾可分为辐射雾、平流雾以及辐射和平流的混合雾。在对南宁机场数据大雾日的天气形势分析可知,辐射雾有冷高型、副高型和热带气旋型,冷高型常见于冬末春初季节,副高型和热带气旋型容易出现在秋季的10-11月,但比较少见;平流雾在南宁机场一般易出现于春季,主要有暖区型、锋面北退型和冷区型;辐射和平流的混合雾则是在辐射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根据出现大雾日的机场数据进行统计,主导能见度小于1000米,年出现的平均日数为20.3天,多数是大雾引起(15.3天),其次是因降雨引起(2.4天),其他因素引起的为2.6天,而大雾引起的低能见度,辐射雾又占了多数,其次为辐射和平流的混合雾,平流雾较少但也是对航班的影响是最严重的。夏秋两季比较难出现大雾,而冬春两季(12月至次年4月份),冷暖空气交替比较频繁,阴雨天气多,低层大气湿度很大,并且易受弱高压脊、均压场、入海高压西南部、云贵静止锋、华南静止锋等的交替影响,易形成平流雾、锋面雾、毛毛雨或小雨,使能见度降得很低。

3.2 大雾持续时间

掌握不同类型的大雾持续时间,对做好航班计划有很大的帮助。大雾的持续时间主要集中在4小时以下,其中持续时间在2-4小时的出现次数最多,其次是1-2小时的,一般为辐射雾;大于4h的情况较少,但仍有发生,一般为辐射和平流的混合雾以及典型的平流雾。

4 结语

通过对影响大气能见度气象因素的分析,可知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大气透明度、相对湿度、风速、气压及天气现象等气象因素。同时,大气能见度的月季、日变化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季节变化上,夏秋两个季节中大气的能见度均值较高;而冬春季则较低;低能见度易于冬末春初时出现。在日变化上,日出之前是一天中能见度最差的时段,而午后则一般是能见度最好阶段。另外,了解大雾类型,掌握不同类型大雾的持续时间以及对其的预报思路,为准确预报大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进一步为航空安全和正点提出了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洪全.重庆市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J].重庆大学学报,2013.

第4篇:重庆最差的二本范文

根据会议安排,我谈四点:

一、把握机会,除险消灾,保质保量完成病险水库阶段整治任务

小(二)型水库先天不足,后天缺管,病重险大,是最大的安全隐患。水利部、市政府和市水利局都十分重视和支持这一客观险情,这是我们搞好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的难得机遇。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机遇,抓紧抓实,抓好整治。目前各区县进度不是很平衡,*、*、*、*等区县工作力度比较大,进度比较快,质量很好。特别是*,把所有小(二)型病险水库捆绑、统一打包招标,效果比较好,钱花得少,质量也好,速度也快。还有一些区县处在招投标阶段,按照我们区县上报的要在4月底完成整治502座的目标任务,看来十分紧张。在此,我希望各位局长再努一把力,再添一把柴,进一步推动工作,赶上进度。市局已增加四条措施予以帮助:

一是制订专项奖励办法。市政府原则同意对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行单项考核奖励,目前我们正在制订补助办法,基本思想是全面完成小(二)型病险水库整治的区县,实行定额奖励。进度快、质量好的,就将优先得到这笔补助资金。

二是水管总站三位站长各带一个组,分别指导三个片区的工作。

三是每半月收集整理一次各个区县的进度和经验,推荐各地好的做法。

四是对威胁重点集镇、村居和重要基础设施的病重险大的小(二)型水库,我们择优报送部里,尽量争取一点补助。

二、夯实基础,搭建平台,补上水管体制改革的缺课

水管体制改革是水利工作的载体和基础,是搞好水利工作的前提。有设施、没有机构和人员进行管理比没有设施更能危害社会。没有设施的水灾是天灾,有设施的水灾是人祸。水利部要求20*年应该完成水管体制改革任务。截至20*年底,我们的“两定”、“两改”、“两费”、“两保”,最好的指标是78%,最差的是38%。为此,重庆受到水利部的点名批评,矫勇副部长还专门给马市长写信,要求重庆加强这对方面的领导。

最近,水利部出台了一项新规定,凡是水管体制改革没有完成的省、市,今后报水利项目一律不批。我觉得这招做得好,也做得很绝。我们正在专题研究,制订详细的奖惩办法和操作模式,拟向马市长汇报。总之,力度会更大,措施会更严,给各区县的压力不小。

水管体制改革是水利系统上下连通、打通干线、激活机制的良好载体,应该是水利部门永恒的主题。我认为宁愿少上项目,也应该把我们自己的干线打通,自己的体系健全,使自己的机制机制充分结合,打造好水利工作发动机。

三、健全体系,科学规划,让后扶的阳光及时普照水库移民

后扶工作是水利人骄傲而又难为的一件事。骄傲在于,众多受城市拆建、工业园区拆迁、铁路和高速路拆迁的移民,都没有享受到的政策,我们水利移民享受到了。但是,由于水库建设年代久远、建设时间长、水库移民流动性大、资料不够齐全,加上水利移民和非移民、水库移民和其他移民之间的不平衡,导致这项工作矛盾十分突出,相当多,好事难办好。因此,建议各区县水利局的同志们把工作做细一点、做实一点、做规范一点,把“证据”固化一点,也就是档案工作搞好一点。

当前,首先要做好资金的及时兑付。特别是雪灾严重的地区,更应及时足额兑付。其次要扎实做好大中型水库移民规划大纲和规划报告的编制工作。同时要强化移民安置竣工验收和阶段性综合验收工作。三是尽快建立健全机构,落实到位人员,保证工作的严肃性和连续性。后期扶持工作政策来之不易,是水利部门为人民谋福利的好事。既然争得了这个政策,就应该建立机构,落实人员。目前有的区县已经成立了相应的科室,希望其他区县也高度重视,尽快解决机构人员问题。

四、强化保护,优化配置,推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第5篇:重庆最差的二本范文

关键词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空间特征;长江上游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12-0065-0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12.010

耕地资源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具有生产、空间承载以及环境保护等多种功能,经过人类长期干预,耕地生态系统逐渐演变成为具有高度耦合性的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1]。但是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城镇建设占用使得耕地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增强,另一方面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施用、各类污染导致耕地利用生态问题逐渐凸显,这些都对我国耕地资源保护、粮食安全保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逐渐成为亟待深入开展的前沿课题[2]。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县域[3]、市域[4-5]和省域尺度[6],对长江上游农业主产区这一特定功能区域进行耕地生态安全研究并不多见。

长江上游农业主产区作为我国“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对于充分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长江上游因其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特殊的自然环境,是整个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长江流域以及全国有着不可忽视的生态战略地位[7]。因此,本文以长江上游农业主产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长江上游农业主产区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研究,以期为长江上游耕地生态安全态势的预测与预警,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1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研究区概况

长江上游区域是指长江源头至干流宜昌段,长4 511 km,约占长江总长度的70%,主要支流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等;流域面积105.4×104 km2,占长江全流域面积的58.9%,涉及青、藏、云、贵、川、渝、陕、甘、鄂共9省、市、自治区;人口1.63亿,占全流域人口的35%[8]。由于青藏高原的高海拔特征和长江上游辽阔的地域及其过渡性,使长江上游地区成为规模宏大、具有全球意义的生态脆弱带和全球环境变化的敏感区[9],也是我国构建“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中长江流域农产品主产区之一[10]。长江上游的耕地资源主要集中分布于四川省和重庆市,农作物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该区域既是长江上游农业最为发达的区域,也是农业生产力最有潜力的地区[11],对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2数据来源

本研究涉及的基础数据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类型数据(矢量数据),四川省和重庆市的行政区划图(矢量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土壤厚度、土壤侵蚀强度指标数据(栅格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生物多样性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以上数据主要获取于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http:///Portal/index.jsp)。另外,还涉及人口密度、城镇化率、化肥施用量等有关社会经济数据主要来源于《四川统计年鉴》、《四川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汇编》、《重庆统计年鉴》和《重庆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汇编》等,获取来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2011)(http:///kns55/Navi/ NaviDefault.aspx)。

2研究方法

2.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权重确定

耕地生态安全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耕地资源所处的生态环境,处于一种不受或少受威胁与破坏的健康、平衡状态[12]。耕地生态系统是一种典型的自然―人工综合系统,其生态安全主要是对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迫胁影响的响应程度。自然环境的演变具有缓慢性和长效性特征,对耕地生态安全的影响在短时期内较小,因此人类活动干扰成为耕地生态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以人类活动干扰对耕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作为切入点,围绕“干扰”对耕地生态系统所带来的影响,对其“压力”、“响应”进行评价。耕地受干扰后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于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其中人口集聚导致了城市建设的扩张和城镇化的加快,建设占用耕地导致的耕地减少和破坏,涉及指标主要有人口密度、人均耕地面积、城镇化率、化肥施用量等。“响应”则反映耕地生态系统受干扰后的具体指标变化,如生物多样性、土壤厚度、土壤侵蚀度、粮食产量等。

在以上“压力―响应”理论框架指导下,本文在参考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3-14],按照科学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同时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从压力和响应两方面选取了人口密度、城镇化率、土壤侵蚀强度、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等8个评价指标,构建长江上游农业主产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权重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所有权重值均通过一致性检验。如表1所示。

化肥施用量土壤厚度土壤侵蚀强度生物多样性指数单位耕地面积

粮食产量3人口承载的压力城市扩张的压力人为污染的压力耕地质量状态耕地生态

环境状态耕地产出

效益状态3负向30.093正向30.437负向30.161负向30.309正向30.066负向30.523正向30.254正向30.1572.2评价指标标准化

为了使数据之间具有可比性,消除不同量纲对结果的影响,本文采用最大离差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根据指标在耕地生态安全中的表现是正向(越大越好)还是负向(越小越好)来确定其标准化的计算方法。

Xi=xi-min(xi)3max(xi)-min(xi)(xi为正向指标)

max(xi)-xi3max(xi)-min(xi)(xi为负向指标)(1)

其中,Xi―第i指标标准化后的值;xi―第i指标的实际值;max(xi)―第i指标的最大值;min(xi)―第i指标的最小值。

2.3评价技术路线与模型

首先在四川省和重庆市的行政区划矢量图中建立人口密度、人均耕地面积、城镇化率、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和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的相应字段,将标准化后的各指标值录入属性表并将其分别转为100 m×100 m的栅格;土壤厚度、土壤侵蚀强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的标准化过程则在ArcGis9.3中通过栅格计算器实现,这样便得到了各单个指标的栅格图;然后从土地利用现状图中提取耕地的栅格图层,并且与压力和响应准则层下的各指标按照权重分别进行叠加得到耕地生态安全压力和响应评价图。评价模型如下:

F=∑n3i=1wi×Xi(2)

其中,F为准则层数据值;wi为准则层包含的第i指标的权重;Xi为准则层包含的第i指标标准化后的值;n为准则层包含的指标个数。

3评价结果与分析

3.1耕地生态压力指标评价

在ArcGIS9.3软件系统中,利用栅格计算器将耕地生态压力的各指标栅格图和对应的权重进行叠加,采用ArcGIS(Natural Breaks)自然重分类法将其划分为5个生态压力区(见表2),其中生态压力一级区表示耕地生态压力最小区域,以此顺推,生态压力五级区为耕地生态压力最大区域。耕地生态压力分类结果如表2所示。

从评价数据分析可知,长江上游农业主产区耕地生态压力三级区及其以上面积占到了整个长江上游农业主产区耕地面积的69.76%,其中,耕地生态压力五级区占1105%,四级区占2354%,三级区占3517%,二级区占2596%,一级区为427%。

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长江上游农业主产区耕地生态压力总体上处于较大的状态,其中五级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成都市、绵阳市、攀枝花市和重庆市的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双桥区以及永川市等;四级区主要位于四川省的巴中市、南充市、遂宁市、眉山市、内江市等;三级区主要位于四川省的泸州市、宜宾市、乐山市等以及重庆市的开县、万州区和长寿区等。

3.2耕地生态响应指标评价

同理,在ArcGIS9.3软件系统中,利用栅格计算器将耕地生态响应的各指标栅格图和对应的权重进行叠加,采用ArcGIS(Natural Breaks)自然重分类法将其划分为5个生态响应区(见表3),其中生态响应一级区表示该区域耕地生态状态最优区域,以此顺推,生态响应五级区为耕地生态状态最差区域。耕地生态响应分类结果如表3所示。

从评价数据分析可知,长江上游农业主产区耕地生态响应三级区及其以上面积占到了整个长江上游农业主产区耕地面积的91.37%,其中,耕地生态响应五级区占4889%,四级区占1846%,三级区占2402%;另外,耕地生态响应一级区所占面积最小为107%,耕地生态响应二级区占756%。

第6篇:重庆最差的二本范文

关键词:循环农业;原理;应用;

前景循环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发展提出的一种新的环境友好型农作模式,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学的方法,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农业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循环农业的基本原理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农业生产系统,是构建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的根本途径、实现形式、技术措施。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为建立循环农业体系主要依据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1)能量耗散低熵原理。农业是开放系统,其功能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决定,只有通过外界能量的投入,才能降低系统熵值,提高系统的功能。因此,合理投入是人类对农业系统加强控制的关键途径,不能将循环农业理解为低投入甚至不投入的农业。认为只要依靠循环就可以实现耗散系统平衡的认识是不科学的。(2)资源循环再生原理。农业系统是一种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的人工生态系统,其资源类型:一是光热水等自然资源,需要周年高效循环利用;二是化肥、农药、机械等系统外购买性资源,需要尽量减少不合理投入并提高效率;三是秸秆、粪便等农业生产中间废弃资源,需要再生利用;四是农业系统排放到大气和地下的有害物质和温室气体等,需要实现可预见、可控制,减少无效排放。通过农业系统内循环和系统外反馈循环相结合,提高能量转化率和物质循环利用率。(3)物质组链加环原理。在农业系统中,物质沿着不同环节上的食物链营养级传递和转移,利用不同营养级的动物和微生物,分级、分次反复循环和利用,使上一级循环转移到下一级的物质,再次转化为能够为人们直接利用的生物产品和生物质能。因此,通过食物链加环、组链,减少非生产循环,增强生产循环,提高物质循环周转率,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减少废弃物排放。(4)生态经济协调原理。农业是生态经济系统,其产业目标既要获得生产力和经济效率,又要维护生态协调。在特定条件下,农业的经济功能往往和生态功能处于矛盾之中,因此,需要按照生态经济协调的原则设计循环农业产业体系,既要获得合理的生产力,又要将其建立在资源环境可承受范围之内,形成一种“经济高效、技术可行、生态安全、环境友好、社会认可”的可持续农业模式。

2循环农业的实际应用

我国循环农业实践模式以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为基础,其基本雏形是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和南方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重庆三峡库区是农业部规划的全国柑橘、蔬菜、生猪和草食牲畜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的核心区,是当地最具国际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也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但是,近年随着规模种养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规模养殖业产生的有机粪肥量大、肥效低、使用不便,逐步被化肥取代,往往弃用,加剧了面源污染。为此,从2008年起,重庆在农业部等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下,系统开展柑橘、蔬菜沼畜循环农业关键技术的攻关和有机肥替代化肥模式的探索,取得积极进展,建立三峡库区柑橘沼畜循环经济标准化技术体系,建成沼液还田示范基地0.67多万hm2,打造“畜-沼-菜”循环农业生产基地3.13…万hm2。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2.1沼液肥水一体装备,整合诊断施肥,支撑化肥零使用针对传统“畜-沼-果(菜)”循环中沼液管灌易产气爆管,会生成磷酸镁铵(尿垢)结晶堵塞管网问题,研发沼液管道自动调压、固体结晶物收集装置和自冲洗工艺,发明沼液肥水一体灌溉装备,实现沼液管道便捷化利用,促进沼液大规模还田和零排放。针对饲料、冲水、畜禽种类的不同,沼液有效成分变幅大、用肥计量难问题,配套柑橘非充分灌溉和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技术,通过测土测叶,支撑有机肥高效利用和化肥减量或零使用,同时替代灌溉水,节水节肥效果明显,已在长寿、开县、奉节等大规模应用。以长寿区农正农业为例,其万头猪场和166.67…hm2…晚熟杂柑果园,年施用沼肥10…t/667…m2,经营养监测,发现果园氮磷钙镁硫等大多数营养指标适宜,但是钾锌硼等元素缺乏,通过增施10…kg硫酸钾矿质肥补充,叶面喷硫酸锌、硼砂等矿质微量元素调控,近3年均实现全园化肥零施用,产品主要出口北美、东南亚等国,经济效益显著。2.2推动秸秆和粪污有机复合肥制备产业化,支撑化肥减量针对传统秸秆和柑橘皮渣资源化利用成本高、效益低问题,发明一种巨大芽孢杆菌M1,研发橘渣秸秆和猪牛粪便的高温自干燥发酵及其有机复合肥制备工艺,实现橘渣秸秆和猪牛粪便的高温自干燥、低成本腐熟发酵,先后研制出牛粪、橘渣、秸秆等为主料的有机无机缓释复合肥等4类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并全部获得肥料登记证,支撑有机无机缓释复合配方肥全面替代无机复合肥。如梁平县丰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应用柑橘营养诊断最适宜指标,研发氮、磷、钾为10∶4∶8的柑橘专用牛粪有机复合配方肥,替代15∶15∶15无机复合肥,年产能已达12…万t。重庆市重点推广的专用有机复合肥具有缓释性,符合柑橘生长的大量元素配方,富含有机肥,既有无机肥肥效高的特点,又有缓释肥肥效长的效果,还具备有机肥改良土壤、激活微量元素功效,适合撒施,省力省工,推动了柑橘专用肥有机化、配方化和缓释化,结合营养诊断控丰补缺,增产效果优于单纯无机复合肥,在重庆柑橘产区已经全面替代无机复合肥,卖出了无机肥的价格,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示范显著。2.3建立循环农业标准化技术体系,实现可复制、可推广围绕三峡库区柑橘、蔬菜、畜禽生猪、淡水鱼等特色产业发展,我们以循环农业为纽带,相关产业循环链交叉环节关键技术为基础,因地制宜建立8个“猪-沼-果”国家级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并建成上百个果(菜)沼畜循环农业示范点。在合川区太和镇米市村蔬菜标准园内示范推广的“牛-沼-菜”种养循环模式中,蔬菜基地与邻近一家大型奶牛场达成生产合作,由奶牛场支付基地土地租金,安装直通基地的沼液输送管网,园区以有机肥形式,消化奶牛场产生的全部沼液、沼渣,解决蔬菜生产所需的大量有机肥,降低施肥成本,促进地力的保持。同时,基地采收后的玉米秸秆,又作为饲料供销给奶牛场,从而购建一条生态种养循环产业链,不仅节本增效,使基地年产蔬菜超过12…500…t,每667…m2收益超过…4…320元,销售总额达1…250万元以上,同时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此基础上,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等合作制定《NY/T…2627-2014…标准果园建设规范-柑橘》、《DB50/T…485-2012…农用沼液无害化处理与利用技术规范》、《DB50/487-2012…柑橘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技术规程》等相关标准29项,建立从良种种苗到采收销售完整的循环农业标准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标准化工作体系,并通过国家标准委的评估验收,核心技术“三峡库区(农业产业园区)循环经济标准化体系关键技术创新”成果,被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收录。2.4探索畜沼果循环农业推进模式,取得积极进展研究集成4种沼液肥水一体灌溉推进创新模式;探索出以小型种养殖场为主要对象的分散养殖、分散利用模式;利用大型种植场消纳数个小型养殖场粪污的分散养殖、集中处理、集中使用模式;针对大中型养殖场和一家一户种植模式的集中养殖、集中处理、分散使用模式;围绕大中型养殖企业且配套较大规模的作物种植基地的集中养殖、集中处理、集中使用等4种沼液肥水一体管灌推进模式,推动循环农业技术装备化和产业化。核心技术得到农业部应用。总结凝练的“沼液肥水一体非充分灌溉技术”和“柑橘低碳绿色管护集成技术”被农业部定为集中贫困地区和全国生态农业基地主推技术,支撑产业化应用。据国家环保部《三峡公报》,以柑橘屏障带为主的三峡库区,化肥使用量由2007年的每1…hm2…1…000…kg降为2015年的320…kg,…减幅达68.0%,实现三峡库岸屏障区投入品的大规模减源,保护了三峡库区干流水质大部分时间保持在可饮用的国家地表Ⅱ水质标准,出库水质最差也没有低于Ⅲ类,效果显著。

3存在问题与前景分析

通过对重庆三峡库区“猪、沼、果”循环农业模式的探究发现,畜沼果循环农业在具体实践应用中仍有许多问题还需进一步关注和攻克:一是对种植需求重视不够,没有专项投资用于园艺作物沼畜循环利用环节;二是技术利用不够,凭经验和盲目使用有机肥较为普遍,取得的效果参差不齐;三是对养殖污染的处罚力度偏弱,部分甚至根本无监管,随意弃用污染环境。循环农业模式作为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尚需不断创新,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同时,也为资金、技术和人力在耕地上的集约利用创造条件。今后,循环农业在最大限度地保障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开发没有被有效利用的生态位,重庆循环农业更要积极推进畜沼果循环农业替代化肥技术模式的落地和大面积应用;及早建立“以果(菜)定沼、以沼定畜、以畜促果(菜)”循环发展模式,支撑养殖粪污零排放;建立柑橘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技术体系,支撑柑橘(蔬菜)沼畜循环替代化肥等举措,推进循环农业健康发展,更好地推进农村资源循环利用和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颖,尹昌斌,邱建军.我国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分类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6):1557-1563.

[2]高旺盛,陈源泉,梁龙.论发展循环农业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体系[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6):731-734.

[3]牟宁.循环农业的发展与应用[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2):28-29.

[4]吕杰,王志刚,郗凤明等.循环农业中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现状、潜力及对策——以辽中县为例[J].生态经济,2015,31(4):107-113.

第7篇:重庆最差的二本范文

通过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结构研究,提出了一种较全面地评价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系;并将这一体系运用于公关与策划专业学生的实测,说明了目前高职公关与策划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际状况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关与策划专业;创新能力;创新教育

根据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市场将在我国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关市场调查与策划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将越来越成为各类建设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在一些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要求学生在1―12年级基础教育阶段就应该学习生活中的经济,掌握一些做生意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更是构成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要培养的核心能力之一。[1] 高职院校公关与策划专业开设多年,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仍囿于传统教育的框框之中,其教学目的、内容和方法,仍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为了推进这类专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依托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跟踪调查研究”项目,对我校这类专业的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创新能力结构体系构建

我们在综合考虑各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及其有关专业的特点,设计出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结构模式及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两类因素群、六项一级指标和 19项二级指标构成。一是创新能力智力因素,包括创新思维能力(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创新学习能力(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发现问题及自主学习能力、更新知识能力);创新技能(完成特定工作的普适能力、专业技能)。二是创新能力非智力因素,包括创新意识(对创新能力的认知、创新理想、创新信心);创新精神(创新的自觉性、创新兴趣和好奇心、敢于探索的精神);创新人格(有责任心和求真务实、自我调控和自我激励、不怕挫折和雷厉风行、心胸开阔和能团结人、独立思考和独当一面)。根据以上结构模式和指标体系,我们进一步将各项指标具体化,并设计出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了实测和调查。

二、调查结果与现状分析

调查选择了我校各类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为对象。本文只介绍对公关与策划专业学生的调查分析结果。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共向不同年级的公关与策划专业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77份。回收率90%以上。调查材料用SSPS20.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按优、良、一般、差、很差计算等级。

1.创新能力智力因素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创新能力因素的指标中创新思维能力的优良比例平均为65.7% 。批判思维能力优良率最高(68.8%),其次是创新能力智力因素三个方面的指标中,创新思维的优良比例平均为65.7%。说明虽然达到一定水平,但并不算高。逻辑思维能力(64.8%),最后是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63.5%)。在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中,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形象和直觉判断能力最差。

创新学习能力的优良率为70.3%,是三个方面指标中最高的。比创新思维能力高出近5个百分点。创新学习能力的两方面指标比较,收集信息的能力高于发现问题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前者优良率为71.4%;后者为69.1%。收集信息能力的指标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检索信息的能力、辨别信息价值的能力和加工信息能力。不轻信、常与别人交谈、调研能力三方面都差一些。发现问题和自主学习能力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强烈求知欲、主动学习、独立自主学习。学习注意力集中、有自学方法、主动向老师提问则差一些。同创新思维能力一样,学生对创新学习综合能力的评价很低,优良率仅为17.2%。

创新技能的平均优良率只有43.3%。远远低于前两个方面。特别是专业技能优良率仅为16.4%。这反映了学生要求加强培养技能实践训练活动的强烈愿望。学生对创新技能综合能力的总评优良率,远低于前两个方面的综合能力水平,总评优良率仅为13.4%。

创新能力智力因素的三大方面总平优良率为59.8%。其中最差的是创新技能,其次是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学习能力中更应加强良好学习方法的养成以及与老师,同学相互沟通的能力,培养多思多问的学习习惯。创新思维能力中更应加强想像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中更应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如科研活动、设计活动等等。

2.创新能力非智力因素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关于创新能力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不少研究者、科学家、文学家和其他方面的专家认为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重要。但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我们认为创新能力智力因素应显得更重要一些。在权重设计上,智力和非智力的比例,我们认为可设为6∶4。创新能力非智力因素三个大方面的测评结果和分析如下:

创新意识的总平优良率为33.1%。其中创新能力认知力为30.2%;创新态度和信心为37.6%。这说明高职大学生,特别是像公关与策划等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学生,创新意识偏差。这同他们对创新能力不重视有关。调查情况说明,这类专业学生几乎普遍认为没有开展科研和从事创新活动的必要,一般都不认为创新能力与就业和成长有密切的关系。他们大都对具有创新才能缺乏信心,也很少与老师和同学讨认这方面问题。创新精神的总平优良率为65.5%。远远高于创新意识。其中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平均优良率为61.8%;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为66.0%;敢于探索精神为63.1%。创新人格的总评优良率达73.8%,不仅是非智力因素中最高项,也是全部创新能力因素中的最高项。

以上两方面的调查结果说明:一是学生创新能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水平大体相当。创新能力非智力因素三大方面的平均总优良率为57.5%,略低于智力因素(59.8%)。如按6∶4的权重计算,创新能力总计优良率为58.9%。这一结果大体反映了高职大学生,特别是公关与策划这类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一方面说明,他们已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说明,创新能力还不高。二是创新的综合能力差。从单项看学生各有其创新能力的优势方面,但却普遍反映综合的创新实践能力,即具体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学习中的创新问题的能力很差或比较差。三是创新意识不受重视,其优良率是两类因素六个大项中最差的一项。

三、几点建议

1.当前首要任务是提高高职院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认识。最近国务院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这意味着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层次上将取得同普通高校的同等地位,不仅要培养专科生、本科生,而且要培养硕士生、博士生。这为高职院校培养具备高素质的创新型技术应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抓住国家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机遇,创建高职院校创新教育体系。创新教育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首先要调整教育目标,树立创新价值新取向,真正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列入学校议事日程。其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都要加大改革力度,使之与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相适应。第三,必须建立一支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第四,要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环境,如建立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自由思维和自主发展的空间等。第五,建立一套创新教育的评价系统,以一系列实际措施保障创新教育取得实效。

3.创新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为破突口,实现产学研“零距离”对接。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以实践教学为核心,把课堂向社会、企业拓展,真正实现名符其实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尽快落实国务院提出的“企校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等新模式,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

4.重视公关与策划等专业和课程在创新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这类文科专业和课程,不仅本身对学生具有更高的创新能力要求,而且它们还是培养各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所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加强对这类专业和课程创新教育体系的建设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韩云霞,《美国创业教育的开展概况与启示》,《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邓成超,《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量质化评价》,《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第8篇:重庆最差的二本范文

在中国古代,雾是重要的审美意象,“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晓雾忽无还忽有,春山如近复如遥”,无数与雾有关的诗词佳句千古流传:在中国大地上,也有诸多的地方以雾而著称:河北兴隆有雾灵山,顾炎武有言“其山高峻,有云雾蒙其上,四时不绝”:云南兰坪有雾湖,每当天气变化时湖中就会“喷雾”,最为神奇的是有时雾会像一条白龙一样从湖面上盘旋升起:还有新安江上的“白沙奇雾”,天柱山上的“雾潮云浪”;至于泰山、黄山、庐山、峨眉山,似乎没有哪座名山不以雾为奇绝:而在吉林的雾凇岛,你还能欣赏到“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的江雾团涌和雾凝琼花的绮丽景观。

除了这些以雾闻名的风景胜地。在中国还有一座城市也以雾而著称,这就是“雾都”重庆。我曾向一位重庆的朋友打听重庆什么时候会有雾,他想了想笑着说:“其实我想知道的是重庆什么时候会没有雾。”然后他略带一点自豪地说:“夜上海,秋北京,雾重庆,雨桂林。重庆最美就在于雾,中国最美的雾也就在重庆。”雾让重庆褪去了平日斑斓的色彩,又起到了微妙的调光和柔化的效果,还原出本真的宁静和婉约,仿佛一幅意境悠远、气韵绵长的水墨山水画卷。

重庆,“雾都”的美丽误解

重庆多雾的原因可以从地理环境中找到解答,因为它地处四川盆地的东部,四面群山环抱,长江、嘉陵江在此交汇,空气温暖湿润,地面风速很低,江水蒸发不易扩散,是雾形成的有利条件,潮湿的空气很轻易就会达到饱和状态而凝结成雾。

“重庆年平均雾日是104天,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年平均雾日只有94天。‘远东雾都’日本东京也只有55天。重庆是名副其实的‘雾都’。”在网络上,我很轻易就找到了这样的数据。20世纪50年代。重庆市的年平均雾日数达103天,平均不到四天中就有一天是雾天,而最多一年达到了148天,将近一半都是雾天。这样看来重庆的雾多,果然名不虚传。不过,另一组数据又让我产生了疑惑:重庆气象部门统计发现,近50年来,重庆的雾在减少,20世纪70、80年代重庆年平均雾日数在50天左右,到90年代就减少到30~40天了。

于是我又去问重庆的朋友:“你觉得重庆的雾减少了吗?”他的回答是这样的:“没有呀,重庆几乎每天还都是雾蒙蒙的。”气象部门说雾少了,为什么人们却感觉不到呢?另一份研究结果告诉了我答案:统计分析表明,重庆浓雾呈逐年减少趋势,强霾呈逐年上升趋势。

那么,到底什么是雾,什么是霾呢?气象学上对雾的定义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导致水平能见度低于一公里的天气现象。这种解释较为生涩,雾还有一种充满诗意的形象解读:“云是飘在天上的雾,雾是落在地上的云。”雾和云可以说是一母同胞,过量的水汽与空气中的凝结核结合在一起,或者水分子本身相互黏结形成水滴或冰晶。它们悬浮在高空被称为云。如果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

我国对于灰霾的科学定义却只能追溯到十年前:2002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青年科学家首次将国外文献中的“GrayHaze”直译为“灰霾”。

“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十公里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这是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对“霾”的定义。201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则给出了更为技术性的判识条件:“当能见度小于十公里,排除了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且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时,即可判识为霾。”所以雾与霾最大的区别是相对湿度: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的低能见度现象称为雾,低于80%的为霾。80%~95%之间的,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是霾。如此看来。重庆这个浪漫缥缈的“雾都”是不是正在向“霾都”演变呢?

国内最早提及“灰霾”的论文作者、中国气象局研究员吴兑告诉我一个更为残酷的现实:“我们原来认为重庆是‘雾都’其实是误解。重庆由于二战的军工开发和建国后的军工建设,一直是严重的‘霾都’,只是过去科学认识水平不够,误认为是‘雾都’。伦敦也是一样,它工业化以后就是个‘霾都’。我们以前认为能见度恶化都是雾造成的。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霾,”

神州处处是“霾都”

此时,在我耳中“雾都”不再有浪漫神秘的气息,也失去了迷离缥缈的美感,反而变成了刺耳的警报,令我忧心忡忡。我不由想起,近年来,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被冠上了“雾都”的名号:2011年10月,郑州连续三天雾气笼罩,早晨能见度更是降到仅有200米左右,被市民调侃为“宛若蓬莱仙境,郑州成‘雾都”。

2011年11月5日,西班牙《阿贝赛报》在文章中指出:“中国的首都正在与伦敦争夺世界‘雾都’称号”:2011年11月,乌鲁木齐一周七天有六天都被大雾笼罩,能见度不足100米,有的地方能见度几乎为零,被戏称为“西部雾都”、“雾”鲁木齐:在微博中以“广州+雾都”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找到四万余条的搜索结果。

我特意查找了一些关于中国近五十多年来雾日和霾日的变化研究,结果发现,大部分地区雾日的变化并不明显,那么这些所谓的雾天增多了,实际上都是霾天增多。以广州为例,吴兑认为广州99.9%的情况是霾而不是雾;曾经有媒体报道“北京盛夏季节30℃大雾弥漫”,我们已经知道雾是低温下饱和气块的标志,夏季30℃的高温条件下,水汽很难有达到饱和的能力,出现的肯定是霾。

霾会造成“雾蒙蒙”之感,是因为它降低了空气能见度,这主要在于大气中颗粒物的散射、吸收带来的消光作用,而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颗粒物的散射。颗粒物的全体家族称为总悬浮颗粒物(TSP),其组成部分PM2.5在2011年迅速蹿红,

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粒子。按照大小个来排列,颗粒物的家族中还有PM10和PMI,即当量直径≤10微米和1微米的粒子。

PM2.5受到如此重视不仅仅因为它是灰霾的元凶,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在人体中,PM10集中于喉部和鼻内,通过打喷嚏、咳嗽和流鼻涕得以消除;10~2.5微米的颗粒物停留于气管:PM2.5则会深入肺部。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潘小川教授曾做过一个调研,PM2.5超标后,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医院心血管系统的急诊及死亡要增加1%~6%或7%,高血压病的急诊要增加5%。

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空气质量准则》中,PM2.5空气质量准则值为年均浓度10微克/立方米。考虑到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世卫组织还设立了三个较为宽松的过渡时期目标值,最宽松的是过渡时期目标:年平均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24小时浓度为75微克/立方米,同时24小时浓度超过75微克/立方米的天数不能超过3天。在我国2012年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对于PM2.5的浓度正是采用了过渡时期目标的限值,但没有列入“同时24小时浓度超过75微克/立方米的天数不能超过3天”这一条,新标准的严格程度打了一个折扣。

灰霾最少还要持续20年

世界卫生组织对比了全球2003—2010年1099个具体城市地区PM10的年均浓度,结果显示:浓度最低的是加拿大的怀特霍斯、美国的克利尔莱克和圣菲,只有6微克/立方米。根据2009年的数据。中国省会城市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海口市PM10的年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排在第824位,北京排在1052位,最差的兰州则排在了1075位,是倒数第25位。

我国的经济发展用30年:走过了发达国家200年的历程,大气污染也因此就有了积聚特征,被学界称为“复合型污染”。“复合型污染”就像是人得了综合症,临床症状有许多,PM2.5就是症状的综合反映之一。各种病因之间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大气中有多种污染物。污染物之间还可以互相转换。这种综合症下,如果不摸清所有的病症,盲目地治疗一个症状就可能会加重另一种症状。

第9篇:重庆最差的二本范文

关键词:工程硕士 语言应用能力 课程设置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要求》指出,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攻读该学位的在职人员具备硕士学位研究生应具备的实际英语运用能力,在本学科的全面素质上体现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即:具有较熟练的阅读理解能力,一定的翻译写作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以适应在本学科研究中大量查阅国外文献和进行对外交流的需要,并为以后在英语方面的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加快适应和达到这一要求,着力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水平,本文从提高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方面分析了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建议。

一、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状况及问题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近年来各高校每年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和在读人数都在增长很快。2009年全国各高校总共录取工程硕士研究生8.9万人,2010年录取11.6万人,而2011年达到13.9万人。由于工程硕士研究生来源比较复杂,年龄层次不一,本科毕业时间有很大差距,诸多因素导致他们公共课和专业学习水平有比较大的差异,这为提高工程硕士教育水平和提高实际专业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一)英语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中,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听说水平最差

由于工程硕士研究生一般已经工作四年以上,年龄较大,并且大学阶段通过大学英语四级之后,除了专业英语之外很少再接触英语学习,外语水平相比大学阶段已经有很大的差距,与研究生英语大纲要求相差一段距离,并且对多数工科学生而言,英语本身就是老大难问题。

(二)写作水平较差,不知如何进行英语应用文写作,甚至不能表达思想

大学阶段,学生英语写作学习局限于三段式的论说文,鲜有涉及应用文的写作。而工程硕士研究生来说,他们急切需要学习的是工作实际中的实用写作的需要,比如英文信函、英文摘要、实验报告、学术论文等,这些实际需要对他们的英语应用文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对英语学习投入时间少,重视不够

工程硕士研究生都是在职攻读学位,这就避免不了工作时间和学习时间的平衡问题,从而直接影响了英语学习的投入时间。据调查,多数学生承认除了课上有限的时间外,课外忙于工作和家庭,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学习英语,投入时间太少,重视不够。

(四)以精读教程为主题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培养学生多元化实际交际能力的要求

传统的工程硕士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翻版,这类以阅读为主、带有重复性的英语课程又将研究生带回到语言基础训练阶段,从而浪费了教学资源及学习时间。很显然,在工程硕士研究生阶段,英语教学的内容应注重语言能力向运用技能方向的转换,特别是应该提高学习者英语听说交际技能的培养。

二、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由于工程硕士课程设置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应该在教学实际中更加注重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课程设置的改进

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攻读该学位的在职人员具备硕士学位研究生应具备的实际英语运用能力。结合这一要求,我们首先应该摆脱过去照本宣科式的只重视精读的教学模式,在课程中逐步开设应用文写作和实用英语写作类型的相关课程。

(二)教学内容的改进

工硕硕士研究生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接触外国人和外国文化的机会,因此,他们对了解外国文化和外国风俗习惯有迫切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比较多的介绍西方英语国家的概况,如人文、政治以及各种风俗习惯,这也能进一步增加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和修养,培养更全面的国际化人才。

(三)教学形式的改进

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应该彻底摒弃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给学生创造应用英语的机会。在课堂上可以结合学生特点,着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锻炼交际能力。课堂活动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能够使人产生“说”的欲望,即交际的欲望,就是说,存在一些需要学生通过交际找到信息、观点或原因的障碍,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2)重点在于信息交流,能够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该说什么而不是该怎么说上;(3)使用语言达到一定的交流目的;(4)能够鼓励学生创新,提出自己的想法。

三、结语

工程硕士研究生学生具有不同于全日制研究生和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其身在学校但是又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所以他们的英语学习更应该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在工程硕士研究生教学实际中不断发现、不断总结,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出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强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编写组. 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