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重庆最差的二本范文

重庆最差的二本精选(九篇)

第1篇:重庆最差的二本范文

关键词:能源消费模型,能源强度,战略调配

一.引言

重庆市直辖以来,经济迅猛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重庆市以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的速度创造了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

经济奇迹。重庆市如今正面临着能源供需矛盾的严峻问题:

(一)能源使用效率低,经济增长以高能耗为代价。

(二)能源消费品种单一,优质能源开发不足。长期以来重庆能源消费品种以煤炭为主,各年消费比重都在55%以上。

二.文献综述

赵楠(2009)在1985年-2006年统计数据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上海市的能源利用水平在四大直辖市中最高,与其他三个城市相比,重庆市的能源利用水平一直在最低位运行,差距最为明显,但由于基数较低以及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其人均能源消费量的增长速度最快[1]。吴笛,毛建素(2010)研究表明,重庆市工业内部仍存在重化工倾向,重工业比例在55%以上,轻工业所占比例较小,且没有形成主导行业和优势行业;能源结构尚需要多元化发展,重工业能源效率亟需提高[2]。

三.变量选择和模型确定

基于前人的研究和分析,我们认为影响重庆市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有重庆市生产总值、重庆市总人口和包含技术进步因素的能源强度(或能耗水平)。因此,选取这三个变量作为重庆市能源消费的解释变量建立回归分析模型。

1.数据来源

以《重庆市统计年鉴2009》中1990年到2008年这19年的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总人口(万人),GDP(亿元),GDP指数,通过

实际GDPi(1990年为基期)=GDP1990*GDP指数i/GDP指数1990

能耗水平(标准煤t/万元GDP)=能源消费总量/实际GDP

计算得实际GDP(1990年为基期)、 能耗水平(标准煤t/万元GDP)。

因为本文的研究涉及到宏观经济变量,虽然采取了不变价格,但是还是存在不平稳(检验略),为了获得平稳性的数据,我们再次对所有变量求增长率,消除宏观经济变量的不平稳性。数据处理方法:

1人口增长率(RKL)

当年人口(RK t)相对前一年人口(RK t-1)的增长率。

RKL t= RK t/RK t-1-1

2实际GDP增长率(GDPL)

实际GDP t(1990年物价水平)=名义GDP 1990*GDP指数t/GDP指数1990

GDPL t=实际GDP t/实际GDP t-1-1

3能源消费增长率(NYL)

NYL t=能源消费量t/能源消费量t-1-1

4能耗水平增长率(NHL)

能耗水平t=能源消费量t /实际GDP t

NHL=能耗水平t/能耗水平t-1-1

在建立模型过程中,用NYL表示重庆市能源消费增长率,用GDPL表示重庆市生产总值增长率,用RKL表示重庆市人口增长率,用NHL表示能耗水平增长率(或能源强度增长率)。我们建立以下线性回归模型:

四.模型拟合及相关检验

我们用处理好的数据,通过EViews软件,得到回归结果:

(5.81)(252.5) (105.5) (2.9)

(***)(***)(***) (**)

Adjusted R2=0.9997, F=25020.4, T=18, DW=1.60

显然,F检验,t检验都能很好的通过,DW=1.60位于不确定区域。

模型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计算方差膨胀因子

VIFNHL=1.310896 VIFGDPL=1.408244 VIFRKL=1.299723

因为VIF都大于0小于10,所以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对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怀特检验)

通过EViews软件求得,TR2=13.809< 20.05(9) =16.919,所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对模型进行自相关检验(LM检验法)

1)一阶自相关检验:通过Eviews软件算得

LM=TR2=1.09< 20.05(1)=3.841,所以不存在一阶自相关。

2)二阶自相关检验:通过Eviews软件算得

LM=TR2=1.97< 20.05(2)=5.991,所以也不存在二阶自相关。

综合以上自相关检验,可以得出结论,模型不存在自相关。

模型拟合效果图:如图七

图七:模型拟合效果及残差图

从图七,我们可以看出,模型对重庆市能源消费情况的拟合效果很好,残差也很小,变化幅度也不是很大。因此,这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模型。

五.结论

最终得到的线性回归模型:

通过模型我们可以看出,对于重庆市来说,影响能源消费增长率的最重要的三个变量是能耗水平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三者的弹性系数中,能耗水平增长率的最大,人口增长率的最小。此模型还可以用来进行能源消费量的预测,从而为本地能源的生产和能源的进出口提供指导,有利于重庆市政府进行能源生产的战略调配。

参考文献

[1] 赵楠,中国各地区能源利用效果的统计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3).

第2篇:重庆最差的二本范文

论文关键词:重庆市;居民;收入分配;劳动价值理论

一、重庆市居民收入分配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重庆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1979—2003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由354.54元和150.18元,上升到了8093.67元和2214.55元,二者分别增加了21.8倍和l3.7倍,扣除物价因素,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40%,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4.47%。如表l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重庆统计年鉴(2004年)》整理)

重庆市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1.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

随着城市改革步伐的加快,城市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逐渐扩大。表2为重庆市城市不同收入家庭的人均年收入。1998年城市最高收入户的人均年收入为10149.03元,而最低收入户的人均年收入仅为2705.37元,前者是后者的3.75倍;2003年城市最高收入户的人均年收入达到17349.35元,而最低收入户的人均年收入仅为3848.61元,前者已达到后者的4.5l倍。此外,从1998年到2003年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的人均年收入增长率分别为l1.32%和7.30%,二者相差4.0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高收入户居民收入的增长明显高于低收入户居民收入的增长,社会财富越来越向高收入阶层集中。

2.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

经济学中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基本工具是基尼系数。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差距就越大。根据国际一般标准,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收入绝对平均,在0.4以上表示收入绝对不平均。图1表明,重庆农村的基尼系数由1997年的0.2175上升到2003年的0.2903,中间年份的数值虽有波动,但呈上升趋势。据有关数据分析,1997年重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14.54%,2000元以上的占28.86%;到2003年重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在1200元以下的占14%,3000元以上的占21.5%,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所加大。

2.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价值创造是前提,而价值分配又反作甩于价值创造。但是,二者所解决的问题又有所不同。价值创造最终说明的是价值的来源问题,同时也为价值分配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依据;而价值分配解决的是生产要素所有权的实现问题。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不是财富(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财富是各种要素共同创造的。在生产过程中,除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虽然只是将其旧价值转移到新的产品中,价值量不会增加,但是价值创造必须以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为前提,否则不可能生产出商品,价值也不可能形成。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分配,既要承认劳动创造价值的作用,又要肯定其它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的地位,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平均主义分配管理体制,引入了竞争和激励机制。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按劳分配,区分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非熟练劳动与熟练劳动、非创造性劳动与创造性劳动,使不同能力的劳动者获得不同的劳动报酬,这势必加大收入分配差距。另一方面,因为生产要素是分配依据之一,所以要素贡献的差异以及拥有要素程度的差异也会成为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2002年到2003年,重庆市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率为13.16%,而同期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率为77.96%,这充分说明了居民拥有的资本要素参与分配的程度增大。由于居民个人的财富积累和金融资产的拥有程度不同,因此按资本要素投入所得的收入也会有很大差异,如果进一步将这些收入作为资本要素进行再投入,那么居民的收入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实施

效率与公平是收入分配的一个经典命题,是人类社会一切经济、政治行为追求的目标。效率与经济是否增长和增长速度这一“必要条件”密切相关,公平与社会绝大部分人群是否都有权利从经济增长中获益这一“充分条件”紧密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效率的提高可以为公平提供物质条件,公平的实现则成为效率提高的必然前提。效率之于公平的目的是基础的、首要的,而公平之于效率的意义是最终的、理想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局限和所有制结构的多层次性,效率与公平的矛盾还一时难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寻找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从“先富起来”到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都鲜明地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这与马克思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原则是一致的。

实践证明,从平均主义的公平观到效率优先的公平观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效率优先强调把不同生产率、不同能力作为收入分配的依据,通过收入增加的激励,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从而增大社会福利、保证社会公平。但是,效率优先的分配机制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事实上的不平等,会引起收入差距的扩大,这就需要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不致于过分悬殊。根据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重庆目前正处于倒u形曲线的前期,还未达到拐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将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作用下继续扩大。

三、解决重庆市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的若干对策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化已成必然。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政府应制订切实有效的政策,以调节全社会的分配关系和分配格局。

1.保护合法收入,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

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财富和储蓄积累的支持,分配的平均主义很难使经济增长达到“起飞”的临界点,而社会的高收入阶层是财富和储蓄增长的中坚力量。只要是通过合法途径取得的收入,就应该承认其价值,社会高收入阶层的扩大,也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的本质和目的。另一方面,一部分人用非法手段牟取暴利,获得的高收入与其贡献极不相称。因此政府既要强调高收入阶层社会功能,建立健全财产权保护制度,切实有效地保护各种合法收入;又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从重惩处非法暴富,取缔非法收入,促使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2.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劳动者生活安定和社会稳定。政府应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把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全部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并对其进行再就业培训;逐步将城市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标准的居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积极探求农村医疗、养老和最低生活保障的有效途径,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妥善解决农转非人口和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3.进一步完善相关财政制度

为弥补初次分配的不合理局面,政府应完善相关的财政制度,通过增加税收收入的方式来增强自身的收入调节能力。为此,政府应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和管理,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实行相对高额的累进税率;尽快实施个人实际收入申报制度和实际财产申报制度,以扩大所得税的征收来源;在税种方面,增收利息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用于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

3.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尤其是1985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以后,重庆市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加大。从1985到2003年,重庆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12i4元提高到8093.67元,扣除物价因素,每年以5.36%的速度增长;而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虽然从325.24元上升到22l4.55元,但其实际增速每年却只有3.15%,可见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无论在绝对数上还是在相对数上都明显低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这使得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由1985年的2.50增加到了2003年的3.65(如图2所示)。

二、重庆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下,我们有必要用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实践。重庆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既有经济长期高速发展的原因,又有经济体制改革所导致的奖惩机制的建立和收入来源多样化等原因,但从发展了的劳动价值理论的角度来看,主要原因有:

1.劳动的多元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化

第3篇:重庆最差的二本范文

关键词:零售业;竞争力评价;主成分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72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9.0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9-22-03

零售业是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主要组成部门,零售业竞争力的提升将直接带动商贸流通服务的发展。在重庆的第三产业中,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相对较快,在整个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本文选取商贸流通业的主要部门零售业作为研究对象,借鉴产业竞争力的概念,通过对现有经验的归纳总结提出了评价零售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对西部12个省份零售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估,得出重庆市零售业在西部地区的地位并对其进行了评析,以重庆零售业带动整个西部地区零售业的发展,把重庆建设成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

一、零售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零售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建立的目标是为了能客观真实的反映重庆零售业的比较竞争优势,认识西部地区零售业竞争力的差距,进而带动整个西部零售业的发展。因此,要求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客观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规范性和针对性原则、动态性的原则,有代表性的反映西部零售业竞争力的真实情况,并能较好的指明零售业的发展趋势。

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通过总结归纳从零售产业的规模、产业发展、产业效益、产业贡献和产业市场五个方面进行了指标选取。产业规模指标用以衡量零售业规模大小,既是区域零售业发展的最终表现,又是促进区域零售业不断发展的决定因素,所以产业规模是衡量零售业竞争力的基础。产业发展指标也是产业成长指标,主要衡量产业的发展潜力,其表现在市场的占领和扩张,产业发展力越强说明其竞争力越强。产业效益指标主要衡量产业的盈利能力,其竞争力越大盈利能力越强。产业贡献指标是指产业所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循环,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产业市场指标用以衡量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从长远来看,能否将资源变成产业,形成产业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产业的发展环境。具体指标如表1:

(二)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可以分两类:一是客观赋权法,赋权的依据是统计数据本身,如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最优权法和离差权法;二是主观赋权法,根据专家的知识和经验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如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等。本文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对西部12省零售业竞争力进行评价。

主成分分析法运用降维思想,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利用原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用较少的新变量代替原来多的变量,并使这些少变量尽可能多的保留原来较多变量所反应的信息,是复杂问题简单化。原理:假定有n个样本,每个样本共有p个变量,构成一个n×p阶的数据矩阵:

记原变量指标为x1,x2,…,xp,设它们降维处理后的综合指标,即新变量为z1,z2,z3,… ,zm(m≤p),则:

系数lij的确定原则:

zi与zj(i≠j;i,j=1,2,…,m)相互无关;

z1是x1,x2,…,xP的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z2是与z1不相关的x1,x2,…,xP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zm是与z1,z2,……,zm-1都不相关的x1,x2,…xP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

新变量指标z1,z2,…,zm分别称为原变量指标x1,x2,…,xP的第1,第2,…,第m主成分。

主成分分析的实质就是确定原来变量xj(j=1,2 ,…,p)在诸主成分zi(i=1,2,…,m)上的荷载 lij(i=1,2,…,m; j=1,2 ,…,p)。

二、零售业竞争力实证研究

(一)统计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分析重庆零售业在西部12省中的竞争力状况,其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经处理后的数据如表2。

(二)提出主成分

运用SPSS软件对西部12省2009年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既可以消除量纲差异影响,又可以得到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再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本文选了3个公共因子,其累计贡献率为83.12%,如表3所示。说明前3个主成分所包含的要素信息量可以涵盖这18个原始参数的大部分信息。由初始因子矩阵看出,第一主成分与C1、C2、C3、C8、C12、C15、C16、C17、C18在零售业产业规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零售业市场环境有较高的荷载,说明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些指标信息;第二主成分与C4、C9、C10、C11、C13产业销售利润率、人均销售额、人均资产有较高的荷载,第三主成分与C5、C6、C14零售业利润增长额、销售增长额有较高的荷载,所以提取3个主成分可以基本反映全部指标的信息因此选取前3个主因子代替原有指标。

本文分别把第一主成分定义为零售业规模和市场环境指标,第二主成分定义为零售业效益指标,第三主成分定义为零售业增长指标。可见,影响一个地区零售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零售业的产业规模、产业市场环境、产业效益和增长能力。

(三)得出主成分表达式

首先,由主成分载荷矩阵中的数据除以相对应的特征值平方根就可以得到三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其次对原始统计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将得到的特征向量与标准化后的数据相乘,即可得到主成分表达式:

F1=0.321*ZC1+0.319*ZC2+0.312*ZC3+……+0.267*ZC17+0.270*ZC18

F2=-0.096*ZC1-0.108*ZC2-0.088*ZC3+……+0.220*ZC17-0.272*ZC18

F3=-0.055*ZC1-0.068*ZC2-0.080*ZC3+……+(-0.083)*ZC17-0.103*ZC18

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模型,即用第一主成分F1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乘上第一主成分F1所对应的贡献率再除以所提取三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之和,然后加上第二主成分F2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乘上第二主成分F2所对应的贡献率除以所提取三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之和,然后再加上第三个主成分F3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乘上第三主成分F3所对应的贡献率再除以所提取三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之和,即可得到综合得分模型:

F=0.166*ZC1+0.160*ZC2+0.159*ZC3+……+0.206*ZC17+0.085*ZC18

根据主成分综合模型即可计算综合主成分分值,并对其按综合主成分进行排序,即可对西部12个省进行综合评价比较,见表4:

三、对重庆零售业竞争力在西部12省中的地位分析

从表4综合主成分值来看,在西部12省中,重庆零售业的综合竞争力居于首位,与第二位的四川省相差1.3707,说明重庆零售业的竞争力在西部地区具有相对竞争力优势。从所提取的三个主成分分别得分来看,在F1零售业规模和产业市场环境方面,重庆居于第二位仅次于四川,2009年的数据显示,2009年重庆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479亿元,四川省的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5758.7亿元。从2009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内蒙、广西、陕西的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均高于重庆,说明重庆零售业规模仅处于西部地区中等水平,与四川省有较大差距。从零售业市场环境指标中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来看,2009年四川省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575.2亿元,重庆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08.7亿元居于第三位,陕西省居于第二位6743.8亿元,虽居于第三位但与第一、第二位的差距较大;从区域内GDP总量来看,重庆居于第六位处于中间水平,所以在零售业规模和零售业市场环境方面还有待提高。从F2零售业效益指标来看,重庆居于第一位具有比较优势,但与排名第二的宁夏仅差距0.2297,差距较小。从统计数据来看,2009年重庆零售业人均销售额3662元,居于首位,零售业销售利润14.4%,仅次于位于第二,说明重庆零售业在产业效益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从F3零售业增长方面来看,重庆排名第二,仅次于甘肃省。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重庆2009年零售业利润增长率为62.0%,居于首位,零售业销售额增长率为35.4%,居于第三位,2009年重庆零售额增长值占GDP值的比重为4.2%,居于首位,说明重庆零售业发展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从以上分析来看,重庆零售业在整个西部地区具有比较优势,但要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极,带动整个西部地区零售业的发展,重庆零售业还需进一步发展。

四、提升重庆零售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扩大零售业产业规模,提供重庆零售业竞争力。零售业竞争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其产业规模上,产业规模的大小将直接决定竞争力的大小。因此,扩大重庆零售业的规模是提升其竞争力的首要选择。首先要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于重庆零售业,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引进区域外一些规模大、经营业绩好的零售企业在重庆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其次应鼓励更多的民营资本参与零售业经营。还应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在重庆人口中,农村人口占了绝对部分,所以农村市场的开拓具有巨大潜力。

2、努力提升产业的效益,提升重庆零售业竞争力。零售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提高产业效益,只有通过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用先进的技术使零售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发展零售领域的电子商务网络建设,实施供应链管理,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零售企业敏捷流通能力。

3、完善市场投资环境,促进重庆零售业竞争力的提升。好的投资环境会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经济效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仓储配送设施,构建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大批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为零售业的发展提业支持;政府应利用宏观行政手段,运用流通产业政策,制定市场规则,为零售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以提升零售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张赛飞、欧开培.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商业经济文荟,2006,(04).

[2] 石亿邵、朱卫锋.商贸产业竞争力评价初探――以南通市为例[J].财经研究,2004,(05).

[3] 杨亚平、王先庆.区域流通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及测算初探[J].商业经济文荟,2005,(01).

[4] 余国锋.流通产业评价指标系[J].合作经济和科技,2005,(03).

[5] 黄繁华、张蕴如.南京流通业竞争力分析[J]. 软科学,2000,(05).

[6] 冉净斐.区域零售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以河南在中部六省为例[J].商业经济文荟, 2006,(06).

第4篇:重庆最差的二本范文

本刊从第8期开设“精心打好‘直辖牌’”栏目,并刊登《重庆直辖:英明的国家战略决策》和《把重庆打造成“西部最大的特区”》两篇文章,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本期,我们特别约请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同志撰写了这篇《正视重庆与京津沪的差距》。文章用翔实的数据,客观地分析了重庆与北京、天津、上海3个直辖市在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读后令人深思。坦白地说,重庆与其他直辖市的差距远不止这些,比如,在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方面,在城市的知名度方面,在市民的文明程度方面,等等。要打好“直辖牌”,我们就必须找出并正视这些差距。

知耻而后勇,知弱而后强。找差距决不能找得妄自菲薄,而是为了奋起直追,只有找准差距,才能找出追赶的方向和勇气。为了打好“直辖牌”,希望广大读者积极参与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寻找我们与其他直辖市的差距,并针对这些差距出谋划策。

直辖9年来,重庆经济社会取得的长足发展举世瞩目,但我们不能为阶段性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因为我们在进步,其他直辖市也并没有止步不前。鉴于各方面的原因,重庆与其他直辖市的差距是天然存在的,也不是一蹴而就就能赶上的。但是,面对差距,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只有正视差距,在新世纪特殊的经济时空中准确定位自己,精心打好“直辖牌”,才能迎头赶上。

重庆与北京、天津、上海的比较分析

数字也许是枯燥的,但数字最能说明重庆与其他直辖市的差距。

整体经济实力方面。整体经济实力是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经济“吨位”,意味着其在国家宏观经济中的分量和贡献。直辖以来,重庆经济较快发展,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经济总量比直辖初期翻了一番。但与其他3个直辖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且有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从经济规模看,1997年重庆直辖时GDP总量为4个直辖市总和的17%,2005年则已降到14%。

从反映地区综合实力和富裕程度的人均GDP来看,直辖后的2004年重庆跨越1000美元小康关口,2005年达到1342美元,但总体水平仍较低,仅为北 京、上海、天津的24%、21%和31%。

此外,重庆地方财力、投资强度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等提升的程度与其他3个直辖市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

经济发展阶段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说,经济发展的阶段是不可超越的。就如一棵树,在我们的精心培育下它可以长得很快,但不可能一下子就从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目前,重庆已总体上完成了工业化初期向中期阶段的过渡,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消费结构升级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的动力日趋稳定。而上海、北京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进入发达经济阶段,天津也已进入工业化后期。2005年,重庆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比分别比京、津、沪高13.7%、12.1%、14.2%;第一产业就业占比高达49.6%,二、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相对较弱。同时,与京、津、沪80%左右的城市化水平相比,重庆仅为45.2%,提升空间较大。

经济增长活力方面。从1997年至今,重庆经济年均增长10%左右,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尤其是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增强。2005年重庆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1.9%,略低于天津0.5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北京、上海10.4、9.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态势良好,重庆经济增长的结构进一步优化。但与此同时,重庆对外开放仍显活力不足。2005年对外开放度仅12.8%,远低于其他3个直辖市,其中外贸依存度仅达11.5%,不到北京、上海、天津的10%;外资依存度1.4%,也低于北京、上海和天津。

经济增长质量方面。“九五”、“十五”期间,重庆加快国企改革等经济结构调整,整体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改善,效益水平有所提升。2005年,重庆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比直辖初年提高了78.05%,总资产贡献率提高了7.3%,但我们在产出效率、资源环境消耗等方面的质量仍处于较低水平,与京、津、沪差距明显。2005年,重庆全员劳动生产率76913元/人,不足北京、上海、天津劳动生产率的一半。重庆的单位GDP能源消耗1.42吨标煤/万元,比京、津、沪分别高0.62、0.31、0.54吨标煤/万元。同时,技术进步投入仍处于全国较低水平,R&D占GDP比重分别比京、津、沪低4.6、1.0、1.34个百分点,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后劲不足。

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目前,我国已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集群,而以成渝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区正在形成中。与京、津、沪在其区域板块中的“中心”作用和地位相比,虽然重庆在长江上游经济区具备了直辖政治优势,但仍未形成与之相匹配的经济核心地位。2005年,重庆经济总量在区域内的比重为19.4%,分别比北京、上海在其区域的占比低8.1%和8.2%。银行存贷额占区域内比重为21.2%,分别低于上海、北京20.6%、40.9%,金融服务能力相对较弱。

重庆与其他3个直辖市发展差距的成因探析

对于造成重庆与其他3个直辖市差距的成因,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才能真正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而找到迎头赶上的道路,制定行之有效的追赶对策。

一是区位条件存在明显差异。区位先决条件是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交流的不断扩大,各地区与主要出海口和经济核心区的相对位置关系显得越发重要。4个直辖市中,京、津、沪地处东部沿海,紧靠海岸线,离最近的出海港口距离分别为177公里、40公里、1公里,而重庆地处西部内陆,远离海岸线,离最近的出海港口距离为1486公里,区位劣势决定了重庆承接世界产业转移、接受海外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辐射的方便程度大大低于京、津、沪,制约了重庆经济发展。

二是历史原因导致重庆快速发展的基础薄弱。首先,行政区划调整形成的地区发展不平衡严重。改革开放以后重庆经历了两次大的区划调整,一次是1980年代成为计划单列市,区划扩大到9区12县;另一次是1997年直辖,原属四川省管辖的万、涪、黔三个市(地)整体纳入重庆。这两次区划调整,使重庆市域面积大幅增加,形成目前有别于京、津、沪的特殊省级构架的直辖市。直辖后,相对集聚的主城发达经济区与相对分散的三峡库区、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等大面积贫困落后地区,共同构成重庆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区域发展协调难度大。尤其是三峡库区生态建设与产业空虚问题成为需重点破解的难题,严重制约着重庆经济的发展。其次,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东部地区地势平坦,容易实现集中开发建设,西部地区多山地、丘陵,连片开发难度大且成本高,城市整体规划建设落后,同时,过去在城市开发建设的过程中不够重视相关的配套建设,造成重庆基础设施建设的欠账较多,交通设施、通信设施、能源供应、供水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发达程度明显低于京、津、沪。再次,重庆直辖市设立时间短,使其在制度创新、区域发展话语权以及经济基础等软硬件发展条件的建立和完善上明显滞后。京、津、沪在建国初期即成为中央直辖市,国家在各种政策方面支持较多,而重庆在改革开放以后才被列为计划单列市、沿江开放城市,直到1997年直辖才加快发展,发展的基础条件较其他直辖市薄弱。

三是东、中、西梯度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导向对重庆发展形成制约。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国家东、中、西部梯度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处于东部沿海、国家政策重点支持地区的京、津、沪实行内外结合型的发展战略,成功实现了经济起飞;而地处西部内陆的重庆缺乏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条件,基本以内向型的单一发展战略为主。这一政策导向的差异,加快了京、津、沪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速度,使京、津、沪在较短时期内积累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实现了工业化由初期向中后期推进。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连片城市群的形成,反过来推动了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京、津、沪经济的迅猛发展。相比之下,重庆与京、津、沪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四是不同发展阶段产生投入产出效益差别,使重庆对各类要素的吸引和积累能力偏弱。一方面,与京、沪已基本完成工业化、天津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相比,当前重庆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由于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较大,工业重型结构偏重,以及技术实力弱、经营管理水平低等因素影响,重庆经济呈现出明显的速度效益型增长特征,即大量的资本投入引起经济快速增长,但增长质量不高。同时,重庆仍属于基础设施加快完善的时期,投入产业发展的资金相对较少,经济整体的投入产出效益明显低于京、津、沪,进而对资金的吸引和积累能力偏弱。2005年,重庆全社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38.8亿元,仅实现GDP产出3069.1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58,远低于北京(2.41)、上海(2.44)与天津(2.64)。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开发与引进使用机制落后,尤其是体现人才价值的激励、报酬体系差别较大,如2005年,重庆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为16630元,远低于北京(34191元)、上海(31940元)、天津(25271元),使重庆在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方面落后于京、津、沪,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较小。

五是思想观念差异形成制约。由于重庆地处西部内陆,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观念相对保守落后,在一些重大发展时期,受传统观念束缚,失去了很多发展机遇。相反,京、津、沪与海外在信息流、人流、物流上交往较多,思想观念较开放,抓住了许多重大的发展机遇,不但将不利的资源劣势转化成有利的资源优势,也较好地适应了国际国内环境变化。

重庆如何尽快缩小与其他直辖市的差距

换一种眼光看重庆和其他直辖市的差距,我们就会发现,差距既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追赶的战略空间,也为我们提供了追赶的“路径依赖”,借鉴兄弟直辖市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避免少走弯路。

“十一五”是重庆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应深刻理解中央在中西部设立重庆直辖市的战略意图,认清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所肩负的带动长江上游地区发展的历史重任,抓住机遇做好“西部开发、直辖效应、库区发展”三篇大文章。

一要明确重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区域合作和竞争中寻求机遇,加快发展步伐。

首先要立足长江上游经济区,以实力求合作,努力谋求成为区域经济核心区的共识,担负起整合本区域内部各省市力量、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任务;同时要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流域),密切与“长三角”的合作,积极主动地融入长江流域经济带,推动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开发和建设;还要充分利用地处长江上游、中西部结合地带的独特区位,加强与“珠三角”核心区的合作,谋求在未来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沪―港―渝大三角板块”中成为关键一极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要实施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缓解本市区域内几大经济板块发展不平衡局面,形成分工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针对特殊市情,选择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资源分配和政策投入上向重点开发区和重点产业倾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下决心推动“重庆大都市区”建设,使之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重点承接地。同时应当注意保持倾斜政策合适的“度”,使全市各区域和各产业之间保持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发展格局。

二要争取中央在重庆设立部级综合改革试验区,为重庆带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

重庆要努力争取中央在重庆设立西部开发的综合改革试验区,赋予重庆市在试验区进行制度创新的试点权。根据重庆的现实情况和作为西部惟一直辖市,重庆理应领军西部大开发的发展需要,实施特殊的开发政策,如制定倾斜性的差别税收政策、特殊的金融政策;设立专门的政策性银行;加大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等。有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重庆才能大胆推进改革创新,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整合各种资源,进而带动西部地区共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培育、壮大微观经济主体,为早日实现经济起飞夯实发展基础。

当前,投资、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态势已经显现,我市应以积极的姿态做好承接工作,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来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内外资参与重庆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培育并逐渐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与之配套的产业集群;通过引进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加快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提高经济效率,促进市场经济主体(企业)的发展,形成经济发展的“自生能力”,进而提升我市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当前我市应当突出发展重点,大力扶持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扶持能在较短时期内做到自立发展的产业,加强企业的造血机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资重庆,参与重庆的建设,争取以一大批产业基础好、竞争能力强的微观经济主体来支撑全市宏观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5篇:重庆最差的二本范文

关键词:重庆市;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经济发展状况

重庆是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其经济发展仍然处于非均衡发展的历史进程,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随着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重庆的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重庆各区、县只有对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的区域整合。

近年来,社会统计分析软件在社会经济统计、工程技术以及教学科研等领域的研究已取得广泛应用。本文以重庆市内40个区县为研究对象,结合重庆市地域特点,综合运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较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因素所产生的偏差,对全市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化综合评价。在分析重庆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和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思路,以期对未来经济发展状况的改善起参考作用。

1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不少研究,但由于城市经济系统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尚有待深入,所以目前还没有一种公认的、可靠的评价方法。本文在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原则的基础上,参阅相关文献并结合重庆市现状,构建了以下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8项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体系:地区生产总值(万元),工业总产值(万元)、公路货运量(万吨)、建设与改造投资(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数(上年=100)、城乡居民储蓄(万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人)、专业教师数(人)作为分析样本,数据来源——重庆统计年鉴[2006]。所采用的分析软件是SPSS13.0。

2模型方法概述

2.1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属于多元分析中处理降维的一种统计方法,它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和发展,它也是将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或样品)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根据不同因子还可以对变量进行分类。

Z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通常针对变量作因子分析,称为R型因子分析,另一种对样品作因子分析,称为Q型因子分析。R型因子分析写成数学的形式,就是下面的模型:假定随机向量X满足:

X=A•F+ε

其中A是p×m的常数矩阵,称为因子载荷矩阵;F=(F1,…,Fm)是不可观测的向量,F称为X的公共因子;ε称为X的特殊因子,通常理论上要求ε的协方差阵是对角阵,ε中包括了随机误差,且

ⅱ)Cov(F,s)=0即F和ε是不相关的;

ⅲ)D(F)=Im即不相关且方差皆为1。

因子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模型X=AF+ε以F代替X,由于m2.2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统计学中研究“物以类聚”问题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统计分析的应用领域已经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聚类分析至今,有许多种不同的聚类方法,其中应用得最多、最成熟的方法为系统聚类法,也是本文将采用的方法。其思路为:首先将每个数据对象各视为一类,根据类与类之间的距离或相似程度将最相似的类加以合并,再计算新类与其它类之间的相似程度,并选择最相似的类加以合并,这样每合并一次就减少一类,不断继续这一过程,直到所有数据对象合并为一类为止。

3实证分析

3.1因子分析结果

运用因子分析法,借助SPSS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处理过程中采取以下步骤:(1)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对所有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消除量纲的影响。由标准化后的数据求协方差矩阵,即原始数据的相关矩阵,判断能否进行因子分析;(2)根据公共因子在变量总方差中所占的累计百分比例,一般为大于85%规则,确定描述数据所需要的公共因子数;(3)公共因子的命名和意义解释。运行结果如下:

在表2中,按照提取原则即特征值大于1,选入3个主成分,其方差累计贡献率达88.08%,即反映了原始信息的88.08%,这三个因子就可以解释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了。我们将这3个主成分作为评价重庆市40个区、县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参量。

从表3可以看出,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城乡居民储蓄、公路货运量等四个指标与第一主成分的相关系数较高,主要反映了经济总量状况及其环境状况;专任教师数在第二主成分上的载荷较大,即与第二主成分相关程度较高;消费总额指数在第三主成分上的载荷较大,即相关系数较高。因此我们可将主成分命名如下:

第一主成分:产出主成分;

第二主成分:教育主成分;

第三主成分:消费主成分。

把我市40个区、县的经过标准化的数据(X1,X2,…,X8)代入对应的线性模型,可以得到各地区的主成分值,并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到综合得分F(其中F=0.0113×F1+0.1412×F2+0.7821×F3)。

3.2聚类分析结果

运用SPSS的系统聚类法,根据各个地区的综合得分值进行分类,共将重庆市40个区、县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渝中、九龙坡、江北、双桥、沙坪坝、大渡口、南岸、渝北、万盛、长寿;第二类巴南、北碚、梁平、永川、黔江、大足、铜梁、合川、荣昌、南川、潼南、江津、酉阳、武隆;第三类壁山、万州、巫溪、巫山、忠县、丰都、开县、秀山、綦江、石柱、涪陵、奉节、彭水、云阳、垫江、城口。

4结论和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

(1)重庆市40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第一类区县大部分分布在都市发达经济圈,第二、三类区县几乎均处于渝西经济走廊与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

(2)渝中区综合经济实力得分远远高于其他9个,这说明渝中区已成为整个重庆经济的发展极。其中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渝北五区在地理位置上和渝中区相临,受经济辐射作用应影响,经济综合实力较强;巴南区、北碚区虽然位于都市发达经济圈,有着特殊的区位优势,但是由于受周边江北、沙坪坝等五区的经济回波效应影响,抵消了经济的辐射作用,所以综合实力得分较第一类地区低;壁山、万州等l6个区县大多为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的交通不发达,这些地区的专业优秀人才大多流向一、二类地区,因此使得这些地区与第一、二类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3)基于较大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重庆市要对以往三大经济圈的发展战略加以完善、发展和提升,切实贯彻并实施“一圈两翼”的新战略。努力增强一小时经济圈的带动辐射能力,加快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区域发展潜力。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市域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形成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整体推进格局。

参考文献

[1]陈道平,刘伟.基于微小型汽车市场的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消费者特性分析[J].消费经济,2005,(6).

第6篇:重庆最差的二本范文

关键词:旅游产业;经济增长;单位根;协整理论;因果检验

一、引言纵观世界各地旅游发展历史,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不同、国家发展战略取向不同,旅游产业具有不同的演进发展路径。从旅游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基本上可以把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归结为两种:一种是经济增长促进旅游发展(economypromotingtourism)模式,简称ept模式,即通过经济增长来带动和促进国家(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模式;一种是旅游发展拉动经济增长(tourismpromotingeconomy)模式,简称tpe模式,即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来拉动和促进国家(地区)经济增长的模式。就中国的情况而言,目前理论界对ept和tpe两种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尚存较多的争议,而重庆作为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作用突出的旅游产业日益成为重庆市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所以,有必要深入研究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而科学地认识旅游产业在重庆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与作用。

2010年,重庆市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6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31.54%;旅游总收入917.85亿元,比上年增长30.52%;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gdp)的11.76%。与直辖之初的1997年相比,13年来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数量、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gdp比重分别增长8.62倍、l2.49倍和6.97个百分点。其中,重庆市全年共接待入境旅游者137.0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7.o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74%和30.9%。与直辖之初的1997年相比,13年来全市入境游客数量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别增长5.25倍、6.66倍。由此可见,研究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是一个极富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二、文献综述

旅游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始终未能达成共识。chi.okoh[】(脚’于韩国的实证研究明确表明,韩国的旅游业发展与以gdp为代表的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二者时间序列数据的granger因果检验则表明,在短期内经济发展导致了旅游消费的增长。周路[3的研究表明,四川省经济增长与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收入之间不仅存在长期正向均衡关系,也具有短期动态调整关系,四川省国民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旅游收入总量增加0.58个百分点,入境旅游收入增加0.13个百分点。刘其君¨](的研究结果表明,江苏入境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正向关系,并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说明两者间存在的动态均衡关系。同时,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江苏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两者呈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关系。邓祖涛、陆玉麒j(-97)对湖北省旅游收入及经济增长进行研究发现,湖北省经济增长与旅游业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湖北省经济增长对旅游业的正向作用明显强于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反向影响。

三、变量选择说明与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一)变量选择及其说明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重庆旅游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97年直辖以前,重庆旅游业发展经历了“接待型起步”和“事业型管理”两个阶段。自1997年重庆设立为中央直辖市,重庆市旅游业发展逐渐步人产业化推进阶段。在直辖西部大开发战略、“两市一地”(指原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并入重庆、三峡工程全面建设和百万库区移民搬迁等重大事件背景下,新重庆的行政区划范围、城市地位和发展格局、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定位等均发生重大变化,给重庆旅游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采用1997—2010年共l4年的统计数据,数据来源于历年重庆市旅游局和重庆统计局联合的《重庆市旅游业统计公报》,以此来突显相关政策下的重庆市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二)变量的选择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这里主要有三个变量:一是国内旅游总收入(tr),衡量国内旅游发展的水平;二是入境旅游收入(ir),衡量入境旅游发展的水平;三是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重庆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m’。通过对变量进行计量分析并建立模型,说明tr和ir是如何影响gdp以及二者的影响差异。为了避免数据序列的剧烈变化,分别对三组数据进行对数处理,即:lntr、lnir、lngdp,其相应的一阶差分序列记为dlntr、dlnir、dlngdp。这样处理可以消除各个变量之间的异方差性,使变量的变化趋势线性化,不改变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因文章篇幅所限,1997—2010年重庆市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收入与经济增长数据从略。

四、动态计量分析

为了直观地观察变量之间的变化趋势,笔者运用eviews6.0软件绘制变量间的时序图和一阶差分序列图,可以看出:gdp、tr和ir的三组变量对数值lngdp、lntr和lnir的变化趋势,其变化特征非常相似,可以判断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趋势,即重庆市的gdp、tr、ir都表现出稳定快速的增长趋势。为了消除共同趋势的影响,对变量采取差分处理。一阶差分序列的变化特征表明,变量gdp和tr的一阶差分平稳性不高。因此,继续对变量进行二阶差分处理。二阶差分序列变化特征表明:变量的二阶差分具有平稳性,其可能是平稳序列,进而进行单位根检验。

(一)变量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由于本文所选的分析变量是宏观经济的变量,这种变量的时间序列通常情况下都是不平稳的,随着时间的位移而持续增长,也就是说有一种长期趋势的特征。

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的adf值与1%、5%和10%临界值的大小比较,lngdp、lntr在10%的置信水平上都接受原假设,可以认为是不平稳序列;而lnir在1%的置信水平上同样接受原假设,为不平稳序列。lngdp、lntr的adf检验值大于各自的临界值,说明他们的一阶差分序列是不平稳序列,需要进行二阶差分;而lnir的一阶差分序列是一个平稳序列。lngdp、lntr的二阶差分序列是平稳序列。因此,接下来可以对三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二)各变量间的协整分析

由单位根检验可知:lnir为一阶单整变量,lngdp、lntr为二阶单整变量,他们之间应该存在一个平稳的线性组合,即gdp、tr、ir之间应该存在一个长期的稳定关系,可以进行变量之间的协整检验。本文运用eg检验法,eg检验是建立在两变量之间是同阶单整基础上的,如(1)式则用ols法估计长期均衡方程(称为协回归方程):yl=+卢i+g2z+占。(1)将残差e。用作为均衡误差s的估计值,用adf检验测定e的单整性。如果e。为平稳序列,则认为变量之间是(1,1)阶协整;如果e.为一阶单整,则认为变量为(2,1)阶协整。由于残差e。的均值为0,所以在对其进行adf检验时,应该选择没有截距项的模型进行检验。现对e。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的表达形式为:lngdp=4.399856+0.541809lntr+0.198351}lnirt(9.688225)(2.685068)(0.777850)r=0.929767dw=0.670440上述方程表明:重庆市的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和国民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国民经济增加1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增加0.54个百分点,入境收入就会增加0.198个百分点。

由检验结果可知e.是平稳的,因此lngdp、lntr、lnir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即重庆市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这样就可以建立lngdp与lntr和lnir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ecm。

(三)emc修正模型

d(lnir)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现在去掉此序列,重新回归,ecm模型标准格式回归结果如下:lngdp=0.612190}d(lntr)一0.361554}et(一1)t(4.239910)(一2.119883)r2=0.532946dw=2.014152方程的回归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误差修正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反映了变量间的长期和短期关系。

检验结果表明:长期均衡经济增长模型的短期波动对其影响不显著,当经济变化超过均衡水平时,短期波动将促使其向均衡水平趋近,调整幅度为0.36%。同时,经济量受滞后1期的旅游总收入的影响,即重庆旅游总收入的增长有导致重庆经济增长趋势,其比例为61.22%。模型中r=0.532946,也就是说各变量的变化仅能解释经济变化的53.29%,说明影响重庆经济变化的因素是多种的,其他因素在模型中没有反映出来,如进出口贸易等。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来检验自然对数化以后的数据,以此考察重庆市经济增长与旅游总收入以及入境旅游收入之间的因果关系。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在滞后长度为1和2的情况下,除了重庆市的旅游入境收入不是引起旅游总收入增长granger原因之外,lngdp和i_~tr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lngdp和lnir之间也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说明经济增长对旅游总收入起到了刺激与推动作用,重庆市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在滞后长度为3的情况下,gdp和tit之间仍然互为因果关系;在滞后长度为3和4的情况下,接受lnir不是引起lngdp原因的零假设,也接受lnir不是引起lngdp原因的零假设。同时,lntr和lnir之间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五、结论

协整检验表明:重庆市的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和国民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旅游总收人增加0.54个百分点,入境收入增加0.198个百分点,国民经济增加1个百分点。

修正误差模型检验表明:在短期内当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系统将以0.532946的调整速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即是说,重庆市的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和国民收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在滞后长度为1和2的情况下,重庆市的经济增长与旅游总收入和入境旅游收入之间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因而,重庆市可以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但是在滞后长度为3和4的情况下,入境旅游收入对重庆经济增长以及旅游总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不大。

自1997年重庆市直辖以来,重庆市的旅游业发展有了明显提速,但与某些省份相比还存在差距,需要通过加大旅游业的宣传力度,创造更多吸引旅游者的条件来缩小差距。重庆旅游业的发展要以经济增长为基础,同时经济增长也能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就目前来看,重庆入境旅游收入占国民经济收入的份额以及重庆旅游总收入的份额相对较小,重庆的旅游业还局限于国内旅游。加强旅游景区相关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产品质量与旅游接待水平、吸引外国游客入境旅游,成为重庆市大力发展旅游业的首要任务。

第7篇:重庆最差的二本范文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find out quantities, structures, distributions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in Chongqing, discussed existing funding sources, compensation standards,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ultivated land fund. Finally, the article putted forward specific suggestions to subsidy standards, sources of funding: In city, the standard of compensation for the farmland is 320Yuan/acre year, 240 Yuan/acre year for the cultivated land. In town, the standard of compensation for the farmland is 220 Yuan/acre year, 160 Yuan/acre year for the cultivated land.

关键词: 耕地保护;耕地保护基金;重庆市

Key words: cultivated land;cultivated land fund;Chongqing

中图分类号:F30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4-0102-02

0 引言

重庆市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但同时,重庆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建立耕地保护基金,一方面通过耕地保护补贴基金的激励,调到农民自觉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强化农民耕地保护责任意识,减少违法用地行为[1]。

1 重庆市耕地保护的现状

1.1 耕地数量及结构 根据重庆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2010年末,重庆市耕地面积为244.39万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9.71%。从二级规划分类来看,耕地由水田、水浇地和旱地构成。2010年末,旱地面积为146.68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60.01%;水田面积为97.62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9.95%;水浇地面积为0.09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0.04%(图1)。

1.2 耕地区域分异 2010年末,全市耕地主要分布在“一小时经济圈”(由都市区和环都市区组成)和渝东北翼,两个区域耕地面积占80.85%。“一小时经济圈”耕地总面积占46.80%,其中环都市区耕地面占40.22%;渝东北翼耕地面积占34.04%。耕地面积最少的区域为都市区,耕地面积占6.59%

2 重庆市建立耕地保护基金面临的问题

2.1 耕地保有量多,补偿资金缺口大 充足的资金来源是落实耕地保户基金(以下简称“耕保基金”)制度的根本保障。考虑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相似性,参照成都耕地补偿标准[2](一类耕地400元/亩·年、二类耕地300元/亩·年),结合全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①,全市耕保基金需求为137.5亿元。而2010年重庆市耕地占用税30.3亿元,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22.2亿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为889.4亿元。参照成都做法②,那么重庆能作为耕保基金的来源为72.9-90.7亿元,资金缺口为46.8-64.6亿元。

2.2 区域差异大,补偿标准难统一 重庆市作为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并存的特殊直辖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地方财政水平和耕地质量差异较大。“一圈”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较高、耕地质量好、土地税费等市级财政返还地方比例高;“两翼”地区次之。根据重庆市2010年统计年鉴显示,“一圈”和“两翼”人均GDP之比高达2.2:1,最高的渝中区人均GDP是最低的巫溪县的9.3倍;“两翼”地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占“一圈”的23.45%③;“一圈”耕地的粮食作物亩产量分别为渝东南、渝东北地区的1.28倍和1.35倍。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耕地补偿基金标准难统一。

第8篇:重庆最差的二本范文

关键词:重庆;信息化;城乡一体化;和谐社会

目前,中央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重庆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不和谐”,突出表现在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城乡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如同一道大鸿沟横在现代化建设的面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是城乡关系平等和谐,而当前重庆城乡结构还是处于严重失衡的“不和谐”状态。如何缩小差距跨越鸿沟,解决好“三农”问题,调整好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这是重庆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一、 重庆市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具体表现

重庆是我国各省区中二元经济结构最突出的省份之一。农村受经济条件、基础设施、文化素质等限制,信息化建设的各项指数较低,特别是网络普及和应用水平非常低下,形成贫瘠的信息荒漠、信息孤岛。同时,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机制未能建立起来,导致农民医疗保障水平低,农村困难群体的救助体系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窄等诸多不协调发展问题。由此必然导致贫富分化加重,社会不稳定因素也将增多,将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当前,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并且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城乡差距还可能呈现出继续扩大的趋势。2004年与1997年相比,重庆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892元,年均增加127元,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3898元,年均增加557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3.23∶1扩大到3.64∶1。需要指出,这是重庆市农民收入的平均数,其中有相当部分是靠打工和非农经营收入而增加的。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教育的巨大差距成为我国城乡之间最主要、最显著的城乡差距,阶层差距已经成为影响教育机会均等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重庆市农村人口占绝大部分,并且大多只受过初中和小学教育,而城市人口则普遍接受了高中及其以上教育,这无疑是重庆城乡之间最大的不平等。尤为重要的是,重庆市城乡学校信息化建设差距明显。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学校的校园网建成率最高,达到86.2%,而农村学校的校园网建成率不到城市学校的一半(41.8%);77.8%的城市学校已建成了网站,而农村学校只有51.0%;从教师使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时间看,城市教师每周平均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大约在10小时左右,农村教师则低于7小时。这些情况都说明了重庆市城乡学校在信息化建设差距甚大。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障碍在于重庆市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鸿沟。在某种意义上,信息已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是经济繁荣的催化剂。谁先得到了先进的科技信息和准确的市场信息,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直辖以来,重庆市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这一发展过程很不平衡,突出反映为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信息差距。信息鸿沟是城乡二元结构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同时它又是拉大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信息鸿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障碍。

二、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重庆城乡一体化的意义

1.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推进信息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信息化可以促进重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通过信息化可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降低物质资源的消耗水平,提高污染治理能力,大大减轻重庆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自然资源消耗的依赖性和对自然的损害。

2.是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的关键措施

信息化不仅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繁荣重庆市的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渗透和倍增效应,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化在广大农村的应用水平;通过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实验条件等优质教育资源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共享,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通过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的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从而可以进一步推动重庆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3.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

由于重庆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科技含量不高、经济效益低下,农村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农村就业问题突出,迫切需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农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占用,保护生态环境。推进信息化对促进调整农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等方面的作用也非常明显,有利于拓展农村经济增长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农村就业不充分等问题。

三、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重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

1.发展原则

(1)政府先行,市场主导。坚持政府先行,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把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紧密结合起来,发挥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示范与引导作用;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发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按照市场规律推进信息化建设。

(2)面向需求,突出服务。从农村、农民、农业的需要出发组织信息化建设,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应用效果为标准,体现服务价值为重点,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安排一批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项目;按照新建一批、续建一批和储备一批的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信息化建设,带动更多面向市场、面向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信息化项目,体现信息化的示范性和倍增效益。

(3)整合资源,加强应用。注重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和综合利用,促进技术、设备、人力、资金和服务等各类资源的优化组合,防止重复建设。加快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以广泛应用推动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4)统筹协调,培育机制。注重总体规划,正确处理市与区(县)及乡镇、综合部门与专业部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的关系,加强各方协调与合作,以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不断化解推进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巩固和发展政府先行、企业为主导、社会积极参与的信息化持续发展局面。

2.具体措施

(1)统一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利用信息化推进重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统一思想,加强指导,加大宣传的力度,稳步推进乡镇中小学校信息中心的建设。有效的政府推动是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障。从近期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创造基础环境,完善金融、法制和技术标准方面的公共产品,特别是要加大技术标准和信用体系的建设力度,尽快营造一个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的良好环境;二是政府优先扶持投资,特别是加大对贫困农村县、乡的转移支付,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市、区(县)、乡镇政府分层负担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专业化人才教育,特别是农村信息化普及教育的费用,建立统一的城乡市场信息体系。同时,规范城乡信息市场、整合部门信息资源,建立免费上网中心、信息咨询服务中心,为城乡居民获得方便、快捷的市场信息提供保障。

(2)加大投入。从2006年开始,从重庆市应用与研究开发资金中列支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对统筹城乡发展的项目进行重点支持。今后每年,设立重庆市城乡协调发展信息化专项资金,各区(县)政府按1∶1标准进行项目经费配套,专项支持本地城乡协调发展信息化工作,尤其是乡镇信息中心建设的资金要得到保障。

(3)实行市场化运作。完备的市场机制是统筹重庆城乡信息化建设的内在动力。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从投入上看,单靠政府的投入远远不够;从管理方式上看,单靠计划或行政手段也难奏效。解决问题的根本举措是在政府主导下推进市场化进程,通过行政、经济、法律手段鼓励高科技公司、社会中介组织、个人等参与,帮助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加快信息化进程。只有发动全社会、各行业的共同力量,采取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在资金上予以扶持,才能缩小和消除信息鸿沟。

此外,通过各方投资建立的乡镇中小学校信息中心可以通过获取适当的经营收入以实现资金运营。一方面是指对外的人员培训,如联系乡镇企业的员工为其提供信息技术培训,为企业的人员培训节省成本。另外,可以实行信息收费。通过建立信息中心平台,为企业和各类经营者提供信息和联系平台,对上网信息的企业和经营者收取一定的费用。

作者单位:杜琳重庆交通大学

钟志奇重庆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宋霞.实现农村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6:78-80.

[2]乔晶,胡兵,赖景生.长江经济带开发与重庆市经济发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4,2:67-68.

第9篇:重庆最差的二本范文

    【论文摘 要】文章在市场调研及网络资料收集基础上,对重庆市七所普通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激烈的高校市场竞争中,重庆七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着一定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专业发展方向的细化,专业认知度存在较大差异,专业依托背景与专业需求存在一定缺口,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师个人研究方向存在一定偏差等问题,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差异化发展定位,认知度提高,专业需求和教师个人研究统一的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是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方向,其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培养旅游业急需,具备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旅游业管理部门、星级饭店、大中型旅行社、名胜景区、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主干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旅游营销学、经济法、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原理、旅游法规、资源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英语等。

    重庆市设置本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较多。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 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