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第1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家教家风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基本社会单位。家庭也是最基本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细胞。[1]指出,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重要论述,高屋建瓴,从国家的战略视角,提出了家庭在党和国家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深刻阐述了加强家庭建设的现实意义、目标。

一、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一脉相承

在源源流长的中华历史中,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延续悠远,古今不断,形成了孝亲敬长、睦亲齐家、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教训子孙等传统美德和风尚。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所倡导的理念,所积累的教化经验都可以古为今用,为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家风营造和家庭建设提供参考,体现了各自家庭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形成了一个家庭和家族鲜明的道德风貌和审美风范,也是一个家族和家庭得以传承绵久、生生不息最核心的价值观。正如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 ,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2]这些精辟的论述为传承和弘扬传统优秀家教家L文化指明了正确方向。

二、重视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资源

中国具有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毫无例外有其特定的家教家风文化传统。这种与生俱来的家教家风文化血脉 、文化基因,凝结成国家与民族特有的家教家风价值体系。例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改善家庭关系、优化家庭中人际交往、重建社会信任体系方面,能够提供重要资源。中国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恰恰能够为此提供得天独厚的资源。

首先,用马克思主义立场与方法对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和深厚意义进行深入挖掘、系统梳理,并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致力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最为丰厚的传统文化滋养,积极搭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平台。

其次,我国各个地区则须在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基因中传承汲取丰厚的文化资源,应把优秀传统家教家风看成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发掘,在全国逐步建立起家教家风的文化研究体系,使传统的家教家风得以流传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惠及当代、泽被后人,焕发时代价值。

最后,发挥社区建设的优势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每个社区对好的家教门风的宣传作用往往比较大,而且能深入到很多家庭中,切实发扬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因此,我们要重视社区建设,发挥社区的社会功能,关注每个家庭的成长发展。

三、优秀传统家教家风的创新发展

中国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只有通过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适应并体现我们这个时展的需求和人们的诉求,从而彰显出它的当代价值。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如何才能创新发展起来,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重现光彩,而不是只留存在典籍中。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只能在创新中发展,只有在不断解决社会问题,回应新时代的挑战中才能不断显示其活力,才能真正得以传承弘扬。

对于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的继承发扬,我们应该采取务实的方法。优秀传统家教家风规范的具体内容有些与现代社会生活大不相同,表现表征也各不一样,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同时代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具体形态来。但优秀传统家教家风的内在理念和精神,却是具有跨越时空、纵横古今的魅力和影响力。按照这个原则或方法,批判地继承中国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从而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譬如中国传统社会提倡的“二十四孝”,今天的人们既不可能也不应该仅仅限于低级的模仿做法,全部按照它所描绘的具体情形去效仿,但是它所体现出来的孝道精神,值得现代人借鉴。

将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纳入社会和学校教育体系。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活水源头之一,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方法论指导。因此,应大力弘扬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务实人们践行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心理基础,创新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的阐释和传播方式。增强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的吸引力,将传统家教家风文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营造浓郁的家教家风的教育环境。

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切实把弘扬优秀传统家教家风建设工作扎扎实实开展在基层,落实到家庭,践行于群众之中。推进弘扬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活动常态化,推动家庭文明建设工作接续不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着力扩大弘扬优秀传统家教家风建设工作覆盖面,从城乡社区向企业、校园、机关拓展,在企业职工中广泛开展家教家风教育活动,在文化建设中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宣传实践活动,在党政机关中深入开展廉洁家庭建设活动。着力加大弘扬好家风好家训力度,加强宣传引导,积极扩展典型示范效应,吸引更多家庭向往模范,真正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

课题:2015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验研究”(L15BKS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伊广英(1979-),辽宁丹东,工作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职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参考文献:

第2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文化建设 意义 问题 应用

一、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导向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它既包含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华夏民族的思想文化精华和智慧,又借鉴和融合了世界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它倡导的天人合一、仁民爱物、重义轻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己安人、贵和尚中、忧国忧民等基本精神和价值理念,直接影响和塑造了炎黄子孙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和行为,成为人们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阵地的需要,更是我们今天重建道德高地和伦理秩序,传扬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校园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很多都取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各高校的校园传统都是以古为鉴,积极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高校的校训、校风、学风、励志名言等一般取自中国古代经典;学生组建的国学社、非遗青年社、文学社、琴棋书画社、曲艺协会、中医与养生协会、武术协会等都是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致敬;校园环境的设计都以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和”与“美”为其内涵,不仅强调布局和谐,更强调寓意深刻,以物言志;高校主导开展的很多校园活动都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积极鼓励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大学生也是弘扬和传承中华文明的主要力量,他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与接受程度,直接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延续性以及中华文明未来的性质与走向。因此,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并提升其质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资源,是校园文化建设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如在德育方面,以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修己慎独、见利思义、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不仅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德育的方向和价值,更为道德宣传和教育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案例;在智育方面,《二十四史》、诸子百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两宋理学、明清实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不仅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文化气息,更是开拓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夯实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在美育方面,中国传统曲艺、雕刻、书法、绘画、武术等,不仅活跃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氛围,充实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更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涵养了学生的气质。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用中存在的题

(一)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运用的载体单一

当前,大学生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公共选修课这两类课程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较为单一。并且,高校在组织大学生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方面大都还没有形成常态化,大多只是在相关活动周或者重要节日之时才会组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另外,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和行为模式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但是,从目前来看,部分高校还未将互联网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真正有效结合起来,使互联网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兴阵地。

(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不足

当前我国一些高校的实际情况表明,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师在从课程教材体系转化为教育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大多只是运用教育部统一颁发的教材、学校统一备课的课件资源和几本教师参考书作为备课资料,而其中的案例鲜有能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的,更没有突出强调要与当代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之前所接受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衔接。

(三)大学生自身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不佳

目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还存在不少问题,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也不尽如人意,这反映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种种问题。从现实情况来看,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令人不太满意。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他们平时浏览通俗文学、卡通漫画、时尚杂志等比较多,而阅读文史哲类书籍、中华传统人文经典比较少,主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的营养更少。毋庸置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是存在差异的。

三、贯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部署

(一)立足校园文化建设,继承和发扬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了对待传统文化要始终秉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明确提出了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要求,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现其价值的当代转化;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彰显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简言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秉持发展的思维和综合创新的原则,积极推进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进而为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与发展提供特有的文化场域和文化动力。

(二)立足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由高校主要领导挂帅负责校园文化建设事宜,聘请在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专长的教师担任校园文化建设指导老师,编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同时对宣传传统文化的校园活动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和经费资助。

其次,纠正校园文化建设偏重宣传现代潮流和科技文化甚至西方文化、忽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做法,务必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位置。

再次,积极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住,避免在宣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复古倾向和形式主义,努力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现实需要结合起来,鼓励师生积极创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

因此,作为培育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要载体的校园文化,必须承担好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三)立足校园文化建设,健全和完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形式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信息化时代最大的受众群体。因此,在延续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的同时,也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发展校园网络文化,探索利用网站、QQ、微博、微信、微电影等现代传媒手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建立宣传传统文化的网站,精选优秀古典文化开拓学生的野;组建 QQ群或微信群,选取学生关心的文化热点,邀请学生参与讨论;开展网络动漫节,将传统文化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搬上荧屏;购买传统文化电子出版物,让学生随时随地尽享阅读的乐趣等。

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我们还可以做好以下工作:首先,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教育手段向学生灌输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其次,高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校园活动,创建相关的社团组织,并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大力扶持,让学生乐于投身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再次,动员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做一个真正懂传统文化、学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和传播传统文化的人。

【参考文献】

第3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一、组织单位

1.主办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2.承办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云南教育报刊社

二、参与对象

全省各级教育部门人员、各中小学教师、中小学学生

三、征文时间

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

四、征文要求及内容

1.教师组: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以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围绕学习领会关于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围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感悟,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来做好教育工作,以达到真正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教育部门人员与教师组同组,字数要求5 000字以上)

2.征文体裁不限(理论文章、短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均可),题目自拟。

3.本次征文大赛的参赛作品,必须为参加选手原创,不得抄袭,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隐私权等,因此类纠纷而产生的法律责任,由参赛者自行承担。

五、投稿方式

请在征文时间(2016年3月底)结束之前,将稿件以 WORD文档发至邮箱。来稿请注明:

1.学生组,学生姓名、就读学校、班级、班主任老师姓名和电话等。

2.教师组,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邮箱地址等。

六、奖项设置

由大赛组委会专家组统一评审,在每个比赛组中,各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名,为获奖者发放获奖证书和奖品。

七、作品使用

第4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伴随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丰富的传统文化伴随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正如所说,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时代的快速发展中,我们该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呢?

继承,是文化不息的原因。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诗词大会让美好的诗词经久不衰,历久弥新,让诗词的美展现的淋漓尽致。继承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的应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弘扬便要先继承。

创新,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入新动力。大众传媒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文化多样性的美不胜收。是科技的创新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甲骨文手机表情包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除了科技的创新,我们的思维创新更为重要。思维创新是人脑的动能。发挥好我们的思维创新,将更好的弘扬传统文化。看图猜成语让我们体会内涵,更培养了我们对成语的乐趣;举办灯谜晚会,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下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当传统文化插上创新的翅膀,文化就更具吸引力,让我们都更自觉地弘扬传统文化。

第5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以及海外华人族群的日益壮大,使得海外华文教育日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不断发展。海外华文教育,不仅教授广大华人华侨及其子孙汉语,在一定程度上也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于所在地域问题,海外华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所在国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的限制,尤其是海外华文教育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更是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一些国家由于担心本国文化被中华文化所同化,并不十分赞同海外华文教育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播,所以,海外华文教育要不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之一。其次,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全球化的影响下,逐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海外华文教育重应该传承怎样的中华传统文化,怎样取其精华,并如何与当地本土文化更好地融合,对此,学者们也展开了相关的讨论。此外,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影响下,如何进行有效地文化传承,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华文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也是现如今学者们考虑的问题。笔者就以上问题,翻阅大量文献资料,将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汇总,以供参考。

二、关于是否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

由于海外华文教育的地域性特点,受当地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影响,海外华文学校的教学一般都经历了受排挤到相衔接的过程,考虑到与当地文化融合度的问题,以及是否会同化当地文化,有部分学者认为华文教育只需进行语言文字教学,不宜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大部分学者对此提出了反驳意见,薛纪达指出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必须和海外华文教育相辅相成,通过海外华文教育传播到全世界,同时又给予华文教育支援和扶植。黄薇认为华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与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相比,更具有其独特的教学任务,我们不能忽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陈晓桦认为,在目前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世界里,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清点自己的文化,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主动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出去,传承下去,使之成为新形势下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与其他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和谐共处。吴端阳、吴绮云认为中华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包容性,海外华族文化包容吸收了本地文化,但与中华文化同源,中华文化还有很强的世界性,为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海外华文学校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

综上所述,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支持海外华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都认识到了作为华文教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三、关于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

既然我们应当在海外华文教育中弘扬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进行有效地传播,其策略问题必然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翦伯象、白少玉谈到了华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播的策略问题,他们认为可以用如下方法:1.在汉语阅读教学中传播中华文化;2.在华文写作教学中传播中华文化;3.通过与华人社团交流传播中华文化李其荣谈论了华侨华胞在传播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华侨华人既是中华文化的“守望者”,又是“传播者”他们通过华文教育、华文传媒和华人社团这“三宝”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黄薇认为以下几点在华文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中要予以重视:第一、横纵结合,对比教学;第二、寓教于乐的原则;第三、温故而知新,避免“炒冷饭”现象;第四、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宣扬带有政治色彩的超文化内容。陈晓桦对海外华文教育文化传承的方式也进行了探讨,认为在信息时代,远程的网络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此外,在社会环境中认知、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是进行文化传承的另一个有效途径。耿虎认为文化传播借助文化传播载体而展开,在众多的文化传播载体中,基于人的活动所形成的载体又至关重要。就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而言,依托不同层次的华族移民活动所形成的文化传播载体主要有个体活动、家庭生活、华族社团、华文传媒和华文教育等五个方面。

综上所述,对于如何有效地传播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学者们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总体而言都认为应该依靠华文教育、华人社团及华文传媒这三大支柱来展开文化传承。

四、关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影响的研究成果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海外华文教育为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反过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对海外华文教育、海外华人族群,甚至是本土文化有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学者们对此也进行了相关的探讨。苏泽清认为华文教育应当确保中华文化的主导地位,以保证华文教育的健康发展,首先,中华文化是华文教育的深层次内容,其次,中华文化在华文教育中具有永久的魅力,再次,中华文化是华文教育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石。李其荣对华侨华人传播中华文化的功能做出了如下阐述:1.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增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相互理解,加深了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2.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有利于增强海外侨胞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民族伟大复兴;3.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展示了侨胞良好形象,

有利于华侨华人更好地融入住在国主流社会,从而进一步展示当代中国新形象。薛秀军、何青霞认为,在全球化、信息时代和市场经济的共同影响下,中华文化面临着多重挑战,而借助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华文教育热潮,在重新审视华文教育的内涵、发掘华文教育现实展开的多种路径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现实生命与活力,无疑已成为提升中华文化竞争力的可供选择的最现实的路径。

综上所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海外华文教育的重心,可以增强海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而且对中外文化交流有重要作用,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做出贡献的重要表现。

第6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这样,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更多的国民需求从物质需求转向文化需求,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的日新月异,使外来文化不断进入中国社会,并日益对中国社会尤其是社会的精英阶层和青少年产生重大影响。

近几十年来,外来文化已深入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一些角度上看这此外来文化是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社会文化,繁荣了社会经济,但从深层次讲外来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远不至这些,外来文化的主要影响是表面看不见,反应在国民的心里,如这几年外国的一些影视作品尤其是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火爆中国,而这其中有一些作品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而国内许多观众并不完全了解历史真相,这就为这此外来文化误导观众提供了方便,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任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不断蚕食,就会从根本上动摇民族的文化基础,从而威胁国家赖以生存的国民精神支柱。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的排斥所有外来文化,其根本在于如何弘扬我们固有的传统文化,使之具有旺盛的生存力和战斗力,在与外来文化的竞争和斗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全面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首先要使国民正确全面的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从面培养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我们在学习、研究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时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方向。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需求的增长,文化市场空前繁荣,普遍民众对历史知识的渴望开始显露出来,书店里有关历史的图书开始畅销,有关历史的各种讲座开始受到喜欢,媒体开始谈论“国学”,小学里开始讲授《论语》,连广告词里也出现“上善若水”的字样……。这些现象证明历史作为精神财富是一个文明社会所不可缺少的。

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时,也要反思传统文化。在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的同时,也要正视传统文化的严重缺陷和不足。也就是说,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传统有优秀与不良两种性质,我们要弘扬的是优秀传统,对不良传统则必须舍弃。区别优秀与不良两种文化传统,主要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从实质上来说,也就是看其是促进社会的进步还是阻碍社会的进步。但这两种传统的存在往往不是纯粹独存、绝对对立的,而是交叉互渗的。我们在继承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扬弃不良传统思想文化时都要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产生过的历史作用。而不是简单的去划分哪些传统文化是优秀的哪些文化是不良的,而是要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去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而不是简单的取舍。

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融入了中华各民族的智慧和汗水,弘扬传统文化的前提就是要全面正确了解中华各民族的发展历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弘扬中华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国家的骄傲,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保持自尊心自信心的思想前提,是中华民族具有凝聚力生命力的思想基础,也是今后中华民族屹立世界各民族之林的根基。

第7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冯琨

“来者落地生根,去者落叶归根”。对一个人而言,根是对生命的依恋和敬畏;对一个民族而言,根是对文化力量的借喻和对文化品格的自我认同。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年的积淀,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

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上好传统文化教育课,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更是我们思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理解的传统文化教育包括对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让学生在亘古流传的名言中了解文化的精华;在荡气回肠的诗句中感受文化的精神;在丰富多彩的形式中体验文化的特点。

在我的文化课堂中,会让学生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中体会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培养他们的民族凝聚力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介绍我们传统文化丰富的形式,带领学生在书法、绘画、戏曲、诗词……中体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特点;在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中,培养学生鉴赏传统文化的能力,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要做到对文化的弘扬,更要做到对文化的传承。例如:我们不仅要用“黄香温席”“卧冰求鲤”的典故让学生明白孝亲敬长的美德,更要引用当代学生熟知的孝心少年事迹让他们体会对美德的传承,教导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我们的美德,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能力,将文化的精髓注入他们的肌体。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中体会古人依法治天下的决心,也要让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中领会当今社会法治建设的重要性,这就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第8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主题班会课 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92-01

1.前言

党的十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社会上重新掀起了研究、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笔者尝试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主题班会课,创新主题班会的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课的结构和内容

主题班会课一般从班会背景、设计思路、班会准备、实施过程、班会反思、拓展资源等六个方面思考和准备。实施过程根据不同的主题可以有不同的环节,如在班会《孝敬父母,践行》中,分为创境激趣、学习新知、诵读经典、亲子互动等环节。

3.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课案例

4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主题班会课的几点建议

4.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主题班会课是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活动、自我教育的良好舞台和渠道,班主任可以从旁帮忙出谋划策、总体把握,但不宜事事躬亲。特别当学生在班会准备、班会进行等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而暂时停顿的时候,不要急于代劳,要给学生思考和改进的时间和空间。

4.2提高班主任的传统文化素养

班主任在主题班会课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把握着主题班会课的大方向。只有班主任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在班会的选题、素材、设计等方面给学生具体而有效的指导。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虽然班主任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班主任可以开放的心态、谦虚的学习态度,从现在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学习,与学生一起进步。

4.3充分利用主题班会课比赛来进行激励

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也会定期举办班会课比赛,班主任要抓住机遇,挑战自己,充分展示自己和班级的风采,通过比赛来提高班会设计和实施的水平。

4.4定期召开主题班会课与其他教育方式相结合,拓宽传统文化培育渠道

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主题班会课只是其中一种,弘扬传统文化也不仅限于主题班会课。我们还可以开展优秀古文的晨读、开设传统经典的选修课、建设传统文化类的社团等,多渠道地培育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第9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文化;道德

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着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积极作用

以文化人,实质上就是重视人文教育、隐形教育,注重精神成长、思想提升,主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通过有意味的形式,长久地、默默地、逐渐地感染人、影响人、转化人,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近和接受正确价值观、远离和摒弃错误价值观,实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

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承载,有了文化的滋养和支撑,核心价值观才会真正有影响、有力量。古人云“文以载道”,这里的“道”可以说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以载道”,就是用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来承载和体现价值观念。说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是培育、坚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载体,至少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坚守和弘扬需要通过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来开展;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坚守和弘扬的成效需要通过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来衡量和展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坚守、弘扬是当前以文化人的核心内容和基本任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植根于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今天,坚守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本身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培育和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营养,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树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

坚守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人民的坚定信念和信仰。正如所指出的,“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三、遵循以文化人,培育、坚守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而基本的方面,是强化道德建设和社会治理标本兼治的重要的构成维度

可以说,以文化人和价值观培育、坚守、弘扬是实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不可或缺的一个层面。 社会治理的路径有很多,有直接的,有比较间接的;有短效治标的,也有长效治本的;有硬性的,有软性的。发挥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治理功能,实现以文化人,可以说是社会治理创新的一条基本的路径和基本的方式――是比较间接的、长效的、软性的方式。

社会治理,实际上就是做人的工作。人的工作做好了,社会治理就接近成功了。以文化人,坚守和弘扬核心价值观,实际上也是做人的工作,只是这是“间接地”去做人的工作,它不直接改变或强制约束人们的行为方式,而是通过改变人们的精神、情感、心理、观念来逐渐地改变人,是一种社会治理的“软机制”。推进以文化人,坚守核心价值观,深化社会治理创新,必须重视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文艺评论是引领文艺创作方向和文艺接受倾向的重要手段,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实际上就是要求文艺评论更好发挥其对于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的正向引导,使之更好发挥对于读者的化育和塑造作用。

四、根据文化育人的特点,发挥好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坚守和弘扬中的积极作用,需要遵循如下五个原则

一是要注重思想性。做好“以文化人”,首先要注重思想性。就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是要体现时代性。马克思说过,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文化和精神在当下的反映,其培育和践行必然要符合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性。也就是要善于运用富有时代特征的语言和形式,用小故事讲好大道理,用鲜活的事例说服人、打动人。尤其要特别重视以网络为载体的“第三课堂”,做到“人在哪里,以文化人的阵地就要到哪里”。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