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一本书的读后感范文

一本书的读后感精选(九篇)

第1篇:一本书的读后感范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它是怎样的?在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我们小的时候》。看到这个书名,我顿时眼前一亮,迫不及待地想翻看它,开始阅读之旅。

这本书有五部分:“不会学习的小女孩”讲述普尔斯只靠直观思考而不学习的故事。“尚武好战的王子”看着普尔斯误吞青蛙,心中有激动也有害怕。“宽容的奶奶”描绘艾丽莎移居到塔塔奶奶家住后发生的事情。“史前人类不认字”写了伊内斯因学习文字而变得方便沟通,热爱看书。最后一章“八月节的动物”讲述普尔斯想养动物和一只狗救了她的弟弟菲利普。

这些童年的记述,通过记者的生动笔墨,让我仿佛身临于这些孩子中,与他们一起玩耍嬉戏,享受着生活中点滴的欢乐。

或许,这是孩子们都有的经历。我们小时候发生的事情,与这些故事大同小异。

在这五个小章节连成的故事中,今我感触最深的是“尚武好战的王子”。我也拥有许多童年的幻想。记得自己小时候很羡慕鸟儿有双飞翔的翅膀。我常伏在窗台上,看鸟儿展开双翅在天空翱翔,它们时而栖落在树枝上,时而在空中扑打翅膀滑翔。我的心中充满了憧憬:若我也有一双翅膀,我就能与鸟儿一起展翅飞向蓝天,那是多么美妙的事!于是,年幼的我在家中胡乱翻出几把扇子,一个竹竿,想把它们固定在手臂上,当作自己的翅膀。由于知识不全,技术不够,不懂科学原理,做不成翅膀的我垂头丧气,伤心了许久。可没过多久,我又在其它地方的找到了乐趣。

童年就是这样!许多以前感觉别扭的事情,现在都成了珍贵的回忆,时间使我们慢慢长大,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回忆。童年是那样的美好!

我们小时候,有欢笑、有泪水,我们小时候,故事多得一本书都讲述不完。正是这样,它才显得平凡、珍贵而美丽!

第2篇:一本书的读后感范文

翻开这本书,我知道了11月8日至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被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十六大报告鲜明地提出了大会的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是勤劳智慧的人民。我们生长在新中国,我们欣逢改革开放的盛世,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翻开这本书,我看到了浦东新貌,三峡大坝,“神舟”号飞船……我知道是邓小平爷爷发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号召。从此,改革开放给祖国带来了春天的气息,市场经济给祖国注入了新的活力!我的家乡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你看,一幢幢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神奇般地拔地而起,世纪大桥、东?鸫笄判畚暗睾峥缭诿览龅?鹈嫔希灰惶跆蹩砝?⒈手钡穆砺纷莺峤淮恚晃?烁咚俟?贰⒒δ?咚俟?芳唇?ǔ怠?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是民族的希望,我们肩负着祖国建设的光荣使命。我们一定要把握住历史和时代提供给我们的机遇,努力学习现代科学知识,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关心国家,放眼世界,培养现代意识和人文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适合祖国建设需要的现代化人才。

这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里面的故事还将继续。我相信书里的图画将更美,谱写的歌曲将更加高亢!

第3篇:一本书的读后感范文

邢超颖

一、指导目的:

1、让学生在好书推荐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读书的快乐,阅读的乐趣。

2、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

二、指导重点:

让学生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激发阅读的欲望。

三、课前准备:

1、学生自读三年级的课外阅读书目《中外神话传说》。

2、要求每位同学都准备一本自己最喜欢的课外读物,并准备向别人推荐自己的好书的发言稿。

四、指导课时:一课时

五、指导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大家看一本好书,你们都看了吗?请把书拿出来与小组同学分享一下吧!(学生向小组同学推荐好书,教师巡视)

学生逐个上台推荐,推荐后把书名写在黑板上。

2、老师推荐《开天辟地》

过渡:瞧!同学们推荐了这么多的好书,老师也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最近读过的我国经典神话一本好书推荐给大家。合上书的那一刹那,我脑海中产生了一个念头,我一定要把这本书推荐给同学们。今天,老师把这本书带来了。(出示作品)

(1)认识作者

师:这本书的作者是——(幻灯出示:石宗华、马林、张明华)

学生读:石宗华、马林、张明华

今天呀,老师不仅要把这本书介绍给大家,老师还想与同学们交流一下,怎样去读一本好书。(幻灯出示:怎样读一本好书)

(2)激发读书欲望

师:知道吗?石宗华、马林、张明华老师在这本书的封底留下了这么一段文字,让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吧。(幻灯:封底留言)

结合这段文字,我们再来看看封面。(幻灯出示封面)展开想象,同学们试着猜一猜书中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打开目录看一看吧。(幻灯出示目录表)

师:从目录中证实了你的哪些猜测?(学生回答)

(3)走进故事

看来从目录中得到的证实实在太少了,我们还是一起读读内容提要吧。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读留言,看封面,看目录,读提要,初步感知了故事内容。

(幻灯出示:读留言——看封面——看目录——读提要感知内容)

(4)读片断,感受故事

师:我们大致了解了故事的内容,现在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

复习阅读方法

(幻灯出示:读文字——想画面——提问题——悟感受)

用这种方法读《开天辟地》片断,交流读书收获。

小结:我们读一本好书的精彩片断就要这样,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画面,带着产生的疑问,用心去感受故事中发生的事。

4、推荐系列书籍

5、总结延伸

同学们,茫茫书海,我们这节课推荐的书仅仅是书海中的一滴水。还有许许多多好书等着大家去发现,去阅读。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很爱读书,他们在大量阅读之后,写出了一句句精典的读书感言。(幻灯出示: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郑老师也把自己的读书感受写成了一句话。(幻灯出示:“有书相伴的日子,一切都充满阳光。”)大家也试着像老师这样用一两句话写写自己的读书感受吧。(幻灯出示:我说:“--------------------”)

同学们,课后交流一下你们写的读书感受,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

怎样读一本好书:

读留言——看封面——看目录——读提要

第4篇:一本书的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观;阅读能力;阅读兴趣

一、小学生的阅读观分析

小学生是思想比较单纯,情感色彩单一的群体,在他们看来,一本有趣的书一定要带有鲜艳亮丽的插画,要有具体的形象,还要有通俗易懂的故事穿插其中,这样他们才会有阅读的兴趣,才想去读这本书。书本中多种多样的故事也是吸引小学生阅读必不可少的内容。叙事性的故事是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而抒情类的小散文则是发散小学生想象力不可或缺的题材。对于还没有主动阅读意识的小学生来说,老师在课堂上的指导阅读是开展阅读的关键。

针对不同的阅读任务,小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阅读观。对于语文课本来说,他们认为朗诵几遍有家长的签字就完成任务了。如果是课文问答题部分要求背诵或者老师要求背诵的部分,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死记硬背,而不是加以理解,让背诵的内容成为自己的知识。对于课外阅读读物来说,小学生往往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读。有的喜欢记叙型的小故事,有的喜欢描写型的小散文。对于古典名著,小学生知之甚少,比如《千字文》《三字经》,这种简单的凭文字就能基本理解大意的古文,如果不是新课标加强了这方面内容的植入,应该就没有那么多小学生能将《三字经》倒背如流,并能解说得头头是道了。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1.阅读内容形象化

阅读并不单纯地拿着书本照念,应该是边看、边读、边思考。看的是读物上的文字、插画,读的是读本上的故事,思考的是作者为了表达什么内容而写的这篇文章。作为小学生来说,最多也只能到读的阶段,太深奥的情感无法直接感知,需要老师或者家长辅助培养。讲授课文时,可以将故事形象化。画面感比较强的课文,可以以图画的形式展现在教学工具中。

2.增加课外阅读量

小学生的课本其实只是带领他们走进阅读殿堂的初级读物,可以作为初级读本来欣赏。在其中,小学生可以跟着老师学习到基础的阅读技巧、语句分析,然后将课外阅读读本作为阅读能力的课外延伸。

三、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1.开展读书活动

小学课本中阅读材料的基本题材主要是叙事、描写。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可以让学生接触更多写作题材的书籍,让他们的兴趣不再停留在有趣的故事、鲜艳的插画上,而是进一步进行情感的培养。比如,在班级或校园内,可以举办“你的书我来读”的周活动,每周推荐两本书是最合适的,时间规定在周三、周日,这样学生在周末也有事可做,认真阅读自己选择的读物,老师也可以将这作为一项任务,在周末大休时间里,将自己阅读过的读物中的故事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可以是改写,可以是丰富内容,可以是重新写一个新故事。那么每次推荐的书籍学生都不需要购买,从学校图书馆借阅,也可以学生自己提供。当然,也可以班委带头,将自己收藏的认为好的图书带到班里跟同学分享,任何形式的有阅读价值的读物都是可以的,然后放在教室图书馆的书架上,可以供学生在课间休息时间作为消遣。在玩中学到东西,无疑会增加学生的积极性。

2.阅读后进行读书感悟分享

阅读后加以讨论也是提升阅读兴趣不错的一种方法。以班级为单位,除了组织贡献读物之外,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读后感分享。同一本书,可能好多学生都读过,但每个人的理解都会不太一样,这样就可以共同分享不同的读后感,分享自己阅读后不同的收获。比如,周读书活动中的读物,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分开阅读。其实小学生有着一种热衷于分享,喜欢在同学们面前表现的心理,顺着他们的想法,给他们提供机会分享,找机会让他们在人前表现。这样的阅读方式,正是迎合了小学生的这种心理,培养阅读兴趣也就轻而易举了。

总之,小学生阅读涉及的范围并不宽泛,只是停留在阅读自己喜欢的东西,对于不喜欢的读物是很难激起他们的兴趣的,增加自身修养之类的教导更是很难理解。因此,对增强自身修养这个观念性的问题应该从根本上加强。小学生常认为今天读了一本书,很有成就感,但是让他们讲一下这个故事,讲一下情节就很难讲出了,因为他们只是觉得有意思,并没有深入体会。课本有时候不像一些寓言故事那样,且在结尾处会给出这则故事的启发意义。所以,这样引导性阅读的部分会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从而提高他们自身的语文素养。与此同时,老师和家长更要做好引导作用。

第5篇:一本书的读后感范文

为什么读书呢?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足以长才。读书使人充实、让人心情感到平静和舒畅。读书能使我们变得更加坚强、高尚、感恩。当然,读书也是改变命运的一种途径,它可以让我们更上一个台阶。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大海中的灯塔,照耀着我们正确航行;书籍是丛林中的年轮,指导着我们冲出迷茫;书籍是黑夜里的北斗七星指引着我们走向光明。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

在小的时候,我很不喜欢读书,只想着玩。那时的我认为与玩耍相比读书只是浪费时间。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无意中发现同桌书包里有一本名叫《狼王梦》的书,好奇心让我翻开了这本书,刚开始我只是喜欢里面的图画,粗略的看了几页以后,原来内容还是很有意思的,于是就把这本书借回了家,慢慢的我便喜欢上了《狼王梦》。在情节的吸引下我下课或是在家都沉浸在这本书中,直到读完。后来我还读了《最后一头战象》。不知不觉我发现在写作文时的错别字渐渐的少了,作文的质量也比以前好了许多。仔细思考后,才发觉这都归功于读书。后来又接触《青年文摘》和《读者》之类的书,我慢慢的发现,吸引我的不只是故事情节,那些为人处世的教育也深深的感染着我。生活中接触的书多了,眼界也大大的得到了开拓,这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了生物的世界、宇宙的奥秘、动物的家园。同时,也学会了感恩父母、感恩祖国、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时我也明白了“读一本好书,其实就像交了一个益友”,也领略到了“读书书就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书中自有黄金屋”,体会到了“一个读书的人,必定有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师,一个温情的安慰者。”我渐渐的发现读书原来是如此的快乐。

读书让我知道了人生的价值,明白了人为什么而生,为什么而死。读书让我打开了心门,学会了用心去做事、去交友、去学习、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宇宙的奥秘,用心去体味人生的真谛。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慢慢的体会到读书时不能死读,而是要用“心”去读,用心去感受书中所涵的情感和道理。有的人读书是为了消磨时间,有的人觉得读书太累。如果“心”不在书里,那就是南辕北辙。

虽然读书有诸多的益处,可现代人有很多都意识不到读书的重要性。一些人只知道赚钱而忽略了读书,等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时候那就为时已晚了。

读书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书籍是我们的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我们每一个都应该多读书,读好书,用心体会书中的真谛。

第6篇:一本书的读后感范文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的意义,在今天已被广泛地达成了共识。而在儿童阅读中,兴趣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前提。阅读由兴趣起步,并将在兴趣的引导下,一路盎然下去。经常带中高年级的老师会有这样一些感触:尽管在教学中把学生的阅读兴趣、习惯的培养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但要让大部分学生热爱读书却非常困难,更可怕的是这种与书疏离的状况有可能伴随他们一生。所以作为老师和家长一定要提早在儿童书面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6、7岁时,激发阅读兴趣,让孩子渴望阅读。

首先,六年前刚接手现在的班级时,我在教学中大量选用了贴近儿童生活情境的童谣、儿歌、古诗、韵文等,一天一首,与孩子一起边读边识,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突破了识字关,具备了独立阅读的基础。

其次,从读图画书开始,是培养低年级孩子阅读兴趣,使他们爱上阅读的良好方式。我在课堂上利用实物投影,和孩子们一起陆续读了《猜猜我有多爱你》、《爱心树》、《犟龟》、《出走的泰迪熊》、《你看起来很好吃》等几十本经典图画书,而每次读完一本,除了引起争抢,就是不断地有人问:“什么时候再读一本?”就连班里阅读能力最弱的孩子,在听老师读完《菲菲的蛋糕》之后,拽着爸爸去书店买下了好几本菲菲和派老头系列的图画书。优秀的图画书能带给孩子愉悦和幸福感,能促进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因此,对刚起步阅读的孩子来说,从图画书开始,再逐渐过渡到文字书,是一种特别见效的方式。

第三,引领孩子爱上阅读的另一种容易操作又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老师、家长“大声读给孩子听”。我自己在学校利用课堂、午睡前等时间为孩子们大声朗读,既解决了书源问题,又能在读的同时及时交流讨论,进行阅读指导。

二、创造氛围,让孩子亲近童书

孩子阅读兴趣、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不断的督促,引导孩子亲近童书。

1、北美的惯例:学生到校后第一件事就是“自由的、安静、无打扰地”阅读一个小时;美国布什总统一上台就颁布了《阅读优先法案》,要求美国儿童每天必须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我把这些都讲给孩子听,并要求他们每天在书包里装一本课外书。早晨,我和他们一起安静地持续默读15到20分钟,一天的学习、工作从阅读开始,感觉整个人都儒雅了起来,学生们也自然平添了几分静气。此外,课外书随身携带,使学有余力的孩子在完成课堂作业后不至于无事可干,及时阅读,能促其更好发展。

2、对于还没有体验到阅读快乐的孩子,老师可以在推荐新书时花点心思。比如,读其中一两段,戛然而止,让他们充满期待;猜猜下面的情节;或故意制造悬念,卖关子,引发其好奇心从而主动阅读。

3、除老师推荐外,定期在班里召开“好书推介会”。《小狗钱钱》、《女儿的故事》、《豆蔻镇的居民们》、《兔子坡》《假话国历险记》童喜喜、梅子涵,我们通过这种方法,认识了很多深受读者喜欢的优秀中外儿童文学作家及他们写得优秀童书,孩子们也找到了更多自己真正喜欢读的书,满足了个性阅读的需要,更提升了自己的阅读品味,家长们纷纷表示,孩子越来越会选书买书,变成了家里的购书顾问。

4、创建班级书架,确保孩子花少量的钱读到更多书。

5、以评促读。从读书排行榜,到读书笔记汇报读书情况,我在评比别注意不断地赏识鼓励所有孩子,因为认同永远是保持孩子阅读热情的不竭动力。

三、指导方法,让孩子学会阅读

小学生的阅读可分为浅层阅读和深层阅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共读一本书”,来提供一些读书方法上的帮助,引领孩子走向深层次阅读。

第7篇:一本书的读后感范文

今天,我读了《窃读记》这篇文章。从中,我感受到作者求知欲望的强烈,以及书店店员为作者的好学精神所感动,以至于偷偷地给贫穷的作者留书的善举。店员的行为是一种爱,一种对具有上进心和求知欲的人的肯定和帮助。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作者由于经济拮据,没有能力购买自己喜爱的书,于是去书店偷偷地阅读无钱购买的书。作者怕被发现,就分别去多家书店阅读。可是有一天当作者再去书店时发现自己喜爱的书卖没了,抱着快要绝望的心情走到最后一家书店时,那个并不认识,耳朵上架着铅笔的店员往作者手里塞了一本书说:“请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没有卖”。作者怀着感激的心情把书看完了。作者是低着头走出了这家书店的,他想起了老师鼓励学生用功的一句话:“记住,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作者觉得应该这么说:“记住,你是吃饭长大的,读书长大的,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我觉得作者说的这个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天生具有的一种爱。除了父母的爱以外,还有老师对我们的爱,同学之间的爱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爱。我们在吃饭、读书学习中长大,更是在爱中长大。我们不能只会被爱,还应该去爱,爱同学,爱老师,爱父母,爱兄弟姐妹……这样充满爱的生活才是美好的,人生才会是快乐幸福的。

《窃读记》读后感

同学们,你们有过窃读的经历吗?学了课文《窃读记》之后,我也想起了我的一段窃读经历。

那是在四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我发现我的同学孙浩哲从家里拿来了一本叫《福尔摩斯探案选集》的书,这是一本我梦寐以求想看的书,可是我的爸爸、妈妈一直没有给我买。现在孙浩哲把这本书拿到了教室,我想我终于可以看了,但是我又怕孙浩哲不愿意借给我看,于是我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每当学校大课间操的时候,我就假装脚痛,坐在教室不出去做操。等同学们都走完的时候,我就偷偷把孙浩哲的《福尔摩斯探案选集》拿来,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我终于可以看这本书了,就像交上了一位新朋友一样;紧张的是我怕孙浩哲发现我在窃读这本书,就像做小偷一样。我一会儿看书,一会儿看门口、看窗口,生怕同学们做操回来而发现我在窃读。有时我正看得津津有味,可是同学们将要做完操回来了,我只能忍痛割爱,将这本书放回原处。有时我为了节省时间,能多看几页,我就直接坐在孙浩哲的座位上看。就这样一次一次地窃读这本书,每次窃读就像是见到老朋友一样高兴,我多么希望大课间操的时间能长一些啊!

但是好景不长,有一次,我一下子被书中的故事情节吸引住了,看得非常入神,连同学们都已做完操回到教室了我也浑然不知。这时,孙浩哲发现了我的秘密,但是他并没有责怪我,而是很大方地将这本书借给了我。他的举动使我既惭愧又激动。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用偷偷摸摸地看这本书了,一有空闲我就看,很快我就将这本书看完了。

我的这段窃读经历,虽然没有课文《窃读记》中那样战战兢兢,但是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不但要多看书,看好书,而且同学之间也应该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窃读记》读后感

《窃读记》这篇文章写得是,一个小女孩去书店窃读,从书中得到了很大乐趣的事。

《窃读记》中,我最喜欢的句子是“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中,老师告诉我们,“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要;“读书长大”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显然老师强调的是后者,说明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

《窃读记》中有很多地方写了小女孩如饥似渴地读书:“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

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第8篇:一本书的读后感范文

上中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许多世界名著。我是个很听老师话的好学生,所以忙不迭地把那些名著都读完了。

但是,那时候我都是抱着“赶紧读完”的心态去读那些书的,有的书读过一遍,也不记得写了些什么东西,只觉得“一般般吧,这也能叫名著”。比如初读举世闻名的童话《小王子》。后来我有了一些情感经历,无意中再读《小王子》,读了狐狸与小王子的对话,以及小王子跟玫瑰说的那些话,难过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像《白鹿原》这种书,我从前是不会读的,因为觉得没意思。前段时间,我拿起这本书来试着读了读,没想到,读到描写朱先生去世的那段文字,我在地铁上一边叹气一边抹眼泪。从前的我,容易被书中简单的故事情节所感动;现在的我,更容易被一个人坎坷的一生所感动。

很久之前,我读了《爷爷变成了幽灵》,这是一部童话作品。我读完之后,觉得故事有些幼稚,是写给小孩子看的。后来,我的爷爷因为脑梗塞进了医院,临死前躺在病床上十来天,深度昏迷,完全没有意识。爷爷去世的时候,我忽然想起《爷爷变成了幽灵》里,死去的爷爷的灵魂总跟小孙子说自己忘了一件事,最后终于想起来,是忘了说“再见”。他的灵魂跟小孙子说了“再见”之后,才安心地离开了。

为爷爷举行葬礼的那几天,我一直哭,想起那本书时,忽然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么难过――爷爷没跟我说“再见”就走了。爷爷是忽然脑梗塞失去意识的,我回去看他的时候,他已经不能说话了。爷爷不像那些正常去世的老人,临死前能看着子孙们,弥留之际还能与他们――道别。

人要走,总是应该道别的啊,如果一声不响就忽然不见了,留下的人会感到很难受的,因为他们也许再也等不到离开的那个人归来了。这时我才知道,那本书里写的是真的,临走前,道别和不道别,真的不一样。亲人之间,哪怕是生x死别,有机会的话,还是要好好道别。

我相信许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别人都说一本书很不错,自己读了却觉得很一般。其实原因很简单,可能是你还不到读这本书的时候。

许多优秀的书,唯有等到你有所经历,或者说感悟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再去读,才能深刻地体会到那些书的作者的感受。就好像从前我读三毛的文章,只觉得有趣,可现在读她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体会到她细腻的情感,我会感动得哭出来。

所以,如果你是第一次读那些优秀的书籍,请不要着急,慢慢地去读,没有必要抱着“因为别人都说这些是好书,所以我一定要用心读”的心态去读,若是那样,反而会有负担。你如果真觉得某本书不好,没关系,先把它放在一边,也许过几年你有机会再去读它,感觉就会不同了。

说实话,前段时间我匆匆读了《百年孤独》《一九八四》《变形记》几本书,觉得它们并不是很有趣。我觉得没有趣并不是说它们不够好,也许因为我还太年轻了,现在还不懂书中的深意,也许三五年之后,我再读它们,感觉会不一样。

第9篇:一本书的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途径阅读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建议教师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是学生学会语文的主要途径。而今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总是担心知识点讲得不全面,从而影响到成绩,因此总是会过多地讲解分析课文,很少给学生时间充分阅读。结果偏偏弄巧成拙:由于学生没有时间充分读课文,对课文的感知肤浅,就不能深刻地掌握课文重点、突破难点,又如何取得良好的成绩呢?反思我的语文课堂,影响教学效率的主要原因,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1、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问答”的教学形式依然为主,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指名回答。学生习惯了这种学习方式后,对学习的主动性就有所下降,疲于主动去理解、揣摩课文中心思想。因此,在课堂中,就很难发现学生独到的见解,大大影响的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效率。

2、语文课堂中师生、生生的交流合作不够充分。虽然平时也常会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但是却存在着教师提出问题后,不善于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讨论、交流。结果常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3、阅读教学过程中依旧是重视“听、说、读、写”这些语文学习最基本的能力,而忽视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教给其知识,却没有教给其阅读的方法,以至于学生读过很多书,对书的理解却只浮于表面,阅读效果不明显。

由此可见,掌握良好而有效的阅读方法,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指导学生“读”有所法,在浓浓书香中享受到读书的快乐呢?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 感情朗读,尝试朗读的“层次性”

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篇课文的学习目标中都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项。针对每篇课文体裁、中心思想、表达情感、社会背景等的不同,每篇课文地朗读都可表达出作者或学生自己不同的情感体验。教师对课文情感和朗读的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指导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添字,不重复、结巴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情感、感悟文章中心思想,然后尝试读出文句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重轻重缓急,做到感情自然流露。如此遵循“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文意――读好情感”这四个层次,层层递进,逐一落实。

如我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通课文,理解文中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然后范读课文,提示学生边听边想:“阮恒的哭泣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你觉得这几句话应该怎么读?谁也来读一读?”同学们根据“抽泣、啜泣、抽咽”等词语的含义,加上自己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各自读出了阮恒的害怕、担心、不知所措等情感,升华了对课文中心思想的体会,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创设情境,尝试自读自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去引导学生的主动阅读,让学生在自主的朗读之中有所感悟,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在教学《搭石》第二课时,我先从作者刘章的家乡介绍,从优美的乐曲声中带着学生欣赏关于作者家乡的图片,边介绍边谈话:“同学们,这就是作者刘章爷爷的家乡,那里有连绵起伏的群山,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每每回忆起家乡,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1课《搭石》(板书课题)。”然后引导学生围绕本课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选择自己认为最能表现这句话的段落读一读,读懂了什么,或有什么疑问,就在词句旁做批注,然后与师生们交流。既然是风景,就一定有它的值得赞美的地方,同学们在自读之后,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地夸赞“这道风景美在哪里”,从而深入地理解了课文的中心思想。同学们都能带着自己的感受,在读中品味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想象出描绘画面的美丽之处。

三、教师范读,尝试以读代讲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句段,教师过多的分析,倒不如带领学生反复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此时,教师的范读,至关重要。它是引领学生对课文进行读解的“催化剂”。 小学生模仿力强,教师的范读是提高他们阅读能力的关键。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由这个数据可以发现,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

范读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是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学而学不会,想读而读不好的时候,教师予以示范,给以启发,指点迷津。教师美美的朗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可以打动学生,以情激情、以读促读,在学习课文时能够更好地自主探究。“以读代讲”,一举两得,收效显著。

四、转变方式,尝试评价语言的艺术

学生在朗读中能够出现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所以读出的句子或段落所表达情感也不尽相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此时,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朋友的口气、智者的明断对学生的读书及时给予赞赏、激励或婉转地指出不足,引导学生正视自己读书的长处和短处,及时取长补短,既能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学生朗读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教学《匆匆》一课,当学生有感情朗读完课文后,老师这样评价:“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时间的匆匆流逝,让我也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既然‘时间他有脚啊’,那请你再加快你的脚步追上它吧!”……在这样的评价语言中,教师的真挚,换来了学生们更多的自信,同学们读书的兴趣增加了,朗读水平和阅读能力也有所提高了。

五、读写结合,尝试学文之后小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