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生社会实践信息范文

高中生社会实践信息精选(九篇)

高中生社会实践信息

第1篇:高中生社会实践信息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控制理论社会实践系统反馈机制

[作者简介]周蕾(1977-),女,河南淅川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林松涛(1977-),男,福建长乐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陕西西安710071)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2009年思想政治工作专项任务项目“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JDSZ3094)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156-02

一、引言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或者自身特长在学期或假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过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也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需要良好的管理体制作保障。

笔者所在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着“深入基层,服务社会,注重实效,节约方便”的原则,坚持“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指导方针,在继承以往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管理上做了新的探索和尝试。通过不断地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系统管理监控体系,将控制理论的思路引入到社会实践的管理当中,其中反馈机制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学生活动资源、规范管理行为、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和成绩,学校连续多年获得“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系统管理反馈机制的基本构成

1.控制理论的含义。20世纪40年代,维纳的《控制论》一书发表以后,控制理论逐步得到了应用。控制理论在自然科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引入了社会科学领域。在自然科学领域,控制系统早期基本上属于开环系统,即系统存在着始端对末端的影响和作用,不存在末端对始端的影响和作用。随着科技进步,人们为了改善系统功能,设计并制造了一定的反馈环节,形成了末端对始端的影响和作用。维纳曾经提到反馈在社会中应用的重要性,他在《控制论》一书中写道:“社会系统是一个像个体那样的组织,它是由一个通讯系统联结在一起的,它也有它的动力学,其中具有反馈性质的循环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①大学属于社会系统范畴,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控制过程,反馈的重要性同样适用于此。

2.反馈机制的含义。反馈是指控制系统的输出信息转变为新的输入信息并影响再输出,从而对系统运行起到控制作用的过程。从管理学角度讲,反馈信息是一项政策或计划实施以后项目干系人对此的反应,事实上,管理是一个借助于反馈信息控制客观过程实现管理目标的过程。就一般而言,管理中采取的控制可以在行动开始之前、进行之中或结束之后进行,称为三种控制模型。第一种称为前馈控制或预先控制;第二种称为过程控制或同期控制;第三种称为反馈控制或事后控制。第三种反馈控制是一种在计划执行一段时间或结束后进行的事后控制,主要为下一步计划的实施总结经验,反馈信息是实施控制的必需信息,它却常常是管理控制工作的主要形式,如下图所示。

一个基本的反馈控制或事后控制包括计划、实施和反馈系统三部分,图中深色方框所包围的部分为反馈系统,它是由结果、比较、标准、偏差、分析、改进措施组成,反馈控制为开环系统。在上图中计划实施的结果为反馈系统的输入信息,将输入信息经过比较分析后得到的改进措施为输出信息,也就是反馈信息。当计划开始一段时间后,计划实施得到的结果将作为输入信息输入反馈系统。输入信息首先和标准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两者的偏差。对偏差进行分析之后,提出针对计划的改进措施,即反馈信息,将反馈信息重新输入到计划中,用以实现对前一步计划的经验总结,以及实现对下一步计划的指导。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系统管理反馈机制的运行模式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导进行的,每个社会实践团队都有一个指导教师进行监督和指导,指导教师是指导者同时是社会实践的参与者。社会实践系统可以被分成实践启动、实践策划、实践执行、实践完成四个阶段。指导教师可以通过每个阶段的反馈信息,随时掌握实践团队的相关情况,把握社会实践的方向。

1.实践启动阶段的反馈。实践启动阶段反馈信息包括实践内容、组建实践团队、确定实践团队负责人。反馈信息的关键是实践队员人员情况。通过反馈信息,了解实践内容是否具有可行性,队员是否对实践内容有认同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来,团队负责人是否能够取得队员的信任与支持并且有能力领导团队开展和实践有关的活动。

2.实践策划阶段的反馈。实践策划是在实践团队成立之后开始的。实践策划阶段反馈信息包括实践计划、实践范围和主题、进行实践风险分析、实践预算表、实践质量保证计划等。反馈信息的重点放在实践计划的制订。从反馈信息中可以了解到实践计划的细节是否考虑周全,实践需要调查的范围和主题是否经过队员认真的调研和讨论,队员对于实践计划和调研内容有什么样的反应,是否有队员还对此有异议。

3.实践执行阶段的反馈。当启动和策划的前期条件具备时,实践即开始执行。在实践执行过程中,根据反馈信息对实践进行跟踪与控制。在此阶段,反馈信息的来源是实践团队对每天实践内容做出的交流、总结与讨论。实践团队将反馈信息和实践质量保证计划进行对比,如果出现偏差要及时纠正。

4.实践完成阶段的反馈。实践完成阶段的反馈信息包括实践移交、实践总结验收、考核评审等情况。实践完成回到学校后,实践团队要进行社会实践成果汇报、成果展览,完成社会实践报告,申报实践先进个人、优秀论文、优秀团队、优秀汇报团队等各项评比表彰。通过分析成果汇报和成果展览的影响度、学生的评价、评优的结果、评估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促进实践质量不断提高。此时,反馈信息的重点是实践的效果。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系统管理反馈机制的应用成效

1.社会实践管理模式得到规范。通过规范社会实践管理模式,无论是校一级还是院一级的社会实践管理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形制。学校出台社会实践管理条例,制定了标准社会实践申报表格、社会实践报告模板、社会实践评优细则和申报表格,指导教师通过这些条例和标准可以规范对实践团队的指导,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有序化。

2.社会实践反馈流程得以建立。通过建立规范的反馈流程,可以将社会实践的每一步进展及时反馈回学校、指导教师和实践团队。通过对这些反馈信息的掌握和分析,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指出其不足,帮助其改进,把握其方向。这些反馈信息不仅可以起到对社会实践的监控作用,还可以给下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改进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使实践后评价的成果真正落到实处。

3.社会实践结果考核更加客观。社会实践结果考核就是根据社会实践的成果来评定大学生的实践效果,通常通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论文等作为衡量社会实践好坏与否的指标。这种考核方式简单,但是考核面比较单一,容易导致考核失真,即知与行的脱节。如果有了完备的反馈信息记录,就能全程对社会实践进行考察和评价,包括社会实践的启动策划、执行过程中的态度、言行以及实践结果等。将这两项结合,则尽可能做到对社会实践考核的客观、公平、公正。

五、大学生社会实践系统管理反馈机制的应用启示

1.学生活动的管理需要制度的保证。学生活动尽管规模看上去小,但是事关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校的学生教育和管理当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学生课堂教学的延伸,不仅仅关注学生的课业,更加关注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养成,帮助学生受教育、增知识、长才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了解国情。学生活动管理制度化有利于保证学生活动管理的科学性,将管理实现由概念、粗放管理转到便于操作、精细、规范化管理。

2.学生活动的管理需要现代管理理念的介入。现代管理理念已经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管理走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学生活动在以往的管理当中,往往只注重结果,而轻视了管理在其中能够发挥的作用。现代管理理念的介入,有利于将学生活动的管理纳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它为学生活动提供了管理上的持续性,能够规范操作流程,提高管理效率,节约成本。通过规范化的管理,也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管理方式的理念。

3.反馈机制是社会实践管理的有益尝试。反馈机制的建立是实现社会实践从策划、执行、评价、反馈到优化的闭环管理模式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将社会实践项目持续优化,保证社会实践的质量,深化社会实践的成果。根据管理学中的强化理论和期望理论,建立有效的实践后评价反馈机制可以改变实践团队参与者对实践结果的预期,提升实践团队指导教师、负责人、队员的责任心,提升参与的热情,从而在社会实践执行前对社会实践的目标可控。反馈必须是及时的、易于接受的、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和便于操作的。比如可以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和网络,如开通QQ群、微博等,将反馈信息在参与人群中及时传递,方便大家了解进展、交流讨论、拓展思路。

[注释]

①(美)维纳.控制论[M].郝季仁,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4.

[参考文献]

[1]金玉成.正反馈闭环管理系统理论[N].经理日报,2002-09-10.

[2]许国志.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

[3]李勰.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方向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3).

第2篇:高中生社会实践信息范文

关键词:理工类高等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25-02

一、理工类高等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信息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资源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我国,虽然国家和社会各界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但相比较而言不管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是信息的管理手段等方面还比较滞后,特别在信息的处理和深层次应用等方面,仍比较落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开展的经贸活动日益频繁,社会经济形势呈现更加美好的前景,社会建设对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积极创办和重点建设信息管理类专业、培养这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以满足社会的急需,正是高等教育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这样的环境和背景,理工类高等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建设应该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大纲的修订、实践环节的建设、严格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深入地研究和实践。

二、理工类高等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

1.办学观念不适应社会需求。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目前的办学能力与思想观念跟社会的需求以及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实验室建设现状不能适应应用型本科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导致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跟不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对于我们的信息管理专业来说,稳定、鲜明的办学特色尚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发展。

2.生源质量下降,学生能力不足。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导致信息管理专业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一方面,新办应用型本科的生源质量与传统精英教育时代的生源质量有明显区别;另一方面,计算机类专业的考生数量也在下降,据统计,进入21世纪后,有意愿报考计算机类专业的考生在逐年下降,计算机类专业已不再像以往那样热门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学科经典知识与先进技术、软件和硬件很好地结合,往往是偏重于理论教学而轻视工程实践锻炼,使得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得不到全面协调发展,最终导致学生的生存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三、培养目标与内容

在人才培养上首先应当突出特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教学中,需要将不同课程有机地衔接起来,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使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合理搭配,形成有机整体。其次,学校应当根据市场需要培养多元化人才。学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培养不同的综合素质。再次,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认证,积极推广实施“双证书”制度。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应大力倡导、实施“双证书”制度,使学生在学校时就积极报考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进而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

四、理工类高等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对策

1.学校建设的整体思路。①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更多更好的能够从事信息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经济建设总体目标对IT产业人才的要求,以学校本科专业办学的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使之与学校的实际情况、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要求相符合。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需要的人才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交流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理论基础好、基本功扎实的,设计能力特别强、具有鲜明特色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因材施教,突出能力,提高素质,注重创新。②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改革为支撑,以产学研结合办学为途径,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进一步明晰专业办学思路。应用型本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有别于重点大学研究型人才或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既不能像培养重点大学研究型人才那样注重理论教育,又不能像高职教育仅要求学生掌握操作技能,而应在考虑学生职业长远发展的前提下,培养理论知识够用,又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既有生存能力又有发展能力。若学生没有良好的专业就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不但要强调学生能实现高就业率,而且要努力做到学生能在专业领域高质量就业。

2.教师的配合。①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举办综合技能大赛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展现技能,通过对技术能力的评比,调动学生学习技能操作的积极性与创新能力。②通过与其他单位合作,联合地区性的企业,给学生创造部分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岗位进行实践,体会不断变化的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方向的改变。③尝试让在职教师进行理论教学,请一些在信息管理岗位从业的专业人士进行实践教学,更新实践教学的教学设计思想,指导学生更好从事实践技能学习。专职教师需要将教学理念与市场动向紧密关联,将最新的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市场会不断增加所需要的信息管理人才的数量,作为向社会输入技术型人才基地的信息管理专业,应根据市场的动向制定一系列的教学管理体系。如今已经逐渐成熟的课程建设,促成了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形成。一个专业的建设,首先要把握专业内涵,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信息管理专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信息处理相关的理论知识仍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前提,仅靠计算机技术并不能实现所有的信息处理。同样,如果在信息管理中过分强调经济管理,也可能会使信息管理专业偏离正确的方向。所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必须切实体现专业特色,在教育部要求的专业核心课的基础上,加大专业知识的培养,同时注重培养实践能力。通过建设新型的信息管理专业,最终满足社会的急需。

参考文献:

[1]姜灵敏.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2).

[2]张秀萍,王春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新[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6).

[3]张彤.浅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J].科学教育论坛,2006,(4).

[4]陈国青,陈禹.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第3篇:高中生社会实践信息范文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应用技术型人才;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5-0116-01

1 专业社会岗位需求与应用型人才划分

应用教育转型,从社会需求角度考虑设置课程。学生从职业定位选择学习侧重点。据调查,流行的招聘网站调查研究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就业岗位分为三类。

1)机构信息中心系统管理员。信息中心系统管理员的主要工作包括对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系统升级、安全管理、网络管理等并在信息系统再开发时参与开发并提出建议。在具有一定的系统管理经验并了解企业或政府机构的业务流程后,岗位上升空间可成为企业的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或信息中心主任。

2)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人员。系统开发人员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系统规划、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等。初期入职多负责信息系统各阶段的调查工作或程序的编码工作,对入职人员的专业要求较高。一些中小型开发公司由于资源有限,开发过程缺乏科学、系统的步骤,系统分析、设计工具使用不规范,因此从项目的生成、分析、设计、实现、管理以及开发周期中文档的生成都是由项目经理一人完成的。

3)与信息处理相关的人员。这一类需求比较广泛,从电子商务、和一些机构的提供信息服务的部门等均需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初入职时职位较低,针对性较强。但通过个人在岗位中的后期学习和努力可以成为相应部门的高级主管,或独立创业。要求毕业生良好的个人素质和快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竞争同样激烈。

从以上的统计来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可划分为工程主导应用型、技术主导应用型和技能主导应用型3种类型和层次。工程主导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导入较多的工程教育理念,可以培养项目总负责人、总工程师等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技术应用型所瞄准的工作岗位是项目负责人、现场项目经理或开发工程师、技术经理等;技能主导技能主导应用型是指在专科层面,为企业培养一线操作技术员和软件工人[4-5]。

本科教育关注的是前面两种人才的培养,因此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应加强信息系统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等课程在学时和学科方面的设置。技能类课程如信息处理、信息搜集、信息服务、信息分类等技能的培养。加强学生对系统规划、系统分析过程和系统建设方法的掌握[6]。

2 实践课程分类与分析

实践教育的质量是应用教育转型的成败之关键。我们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常见的实践类课程通过统计进行如下分类和分析。

2.1 个人实践与团队实践

根据实践课程完成的人原数量,我们可以将其分为适合个人独立完成的个人实践和适合学生小组以团队方式完成的团队实践。个人实践主要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内容要注意难度适中,可分层次布置任务,激发学生的完成积极性。比如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等课程的实践课程。由于问题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单靠个人的能力和时间很难单独完成。对于团队型实践,除了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外,也应当关注学生的合作、沟通、协调等能力。团队型实践的难点在于考核方式和给分标准。建议初期制定详细的任务计划和人员分工。在任务进行较顺利时设定一些障碍,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合作能力。考核时以团队成果为主,并结合实践报告、教师评价和小组成员互评的结果给分,充分调动每一个参与学生的积极性。

2.2 模仿型实践与研究创新型实践

根据实践课程内容分为模仿实践、和创新实践。教师讲解、演示后学生进行的重复性实践和简单的改进,这里我们称之为模仿改进型实践。通常模仿型实践内容比较简单,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熟悉方法步骤和操作流程、提高技术应用的熟练程度。该种类实践设置时,注意实践步骤尽量详细、完整、可操作性强。研究创新型实践在所有类型的实践中难度最大,创新能力也是培养过程中最难获取的能力。我们认为研究创新型实践课程设计可适当降低难度。不要仅仅追求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实现新想法。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想法,学习新知识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敢于怀疑、乐于发问,并设计可由多种方法解决的问题,锻炼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2.3 学科基础实践与综合实践

根据某一学科内容设置的针对性实践。学科基础实践在专业学习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内容相对比较丰富,体系也比较完整。各学科除了理论课后的实训课外,日常教学也可以将实践内容渗透其中。综合性实践最典型的综合实践是毕业论文设计,此外还有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商务网站设计与开发等都涉及到本专业多门学科的综合应用。综合性实践通常难度较大,课题选择是难点之一。如何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问题关键。综合性实践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工作量大,教师可以采用重点指导部分学生、课堂讨论等方式解决共同存在的问提,以点带面。

2.4 职业技能实践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对应的职业技能为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管理能力、信息系统的开发能力。技能实践可应用竞赛方式加强,如信息系统分析设计比赛、程序设计比赛、互联网知识竞赛、网络技能比赛、计算机应用软件比赛等。根据要求和参加人数由学校、学院、或教师组织进行。以此督促、激励学生增强自身的技术能力和水平。学校也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来提高职业技能的培养。

2.5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是青年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利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因此除了寒暑假的长期社会实践以外,学校在日常教学中也应更多的包括社会实践。如经常在教师的带领下深入企业和软件公司,学习、考察企业实际的管理信息系及发展态势,以引导专业学生尽早走向社会、走向实践。或展开相应课程的社会实践调查,如经济类、管理类课程成,让学生走出教室与人交流、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了解社会、培养能力,加深对学科的认识,也培养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建议社会实践可以采用个人进行,生成实践报告的方式,并在一定场合中独立汇报完成考核。

3 总结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信息化社会中一个必不可少的专业,在培养应用技术型的信息化人才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我们根据社会岗位需求逐步分析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实践教学应有的分类,并对每种实践课程提出一些改进改革意见。在未来的教学研究中可根据这些意见对具体的专业课程进行实践课程的设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林金娇,樊铭渠,蒲海涛.基于社会需求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7(11):110-112.

[3] 刘磊,张真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规范化和特色化问题[J]. 图书情报工作,2001(8):86-89.

[4] 李劲东.基于工程理念的课程设置_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J].计算机教育第2014(6):81-83.

第4篇:高中生社会实践信息范文

论文摘要:在信息亿社会中,人类的传统认识问题得到了扩展,信息化带来了人类认识模式的改变。这主要表现为:认识主体由单一的人 发展 到“人——机联合体”;主体间关系复杂化、抽象化,构成了一种以平等合作为基础的共生关系;认识客体符号化,实践活动虚拟化。在信息化社会视野下,反思信息化给人类认识方式带来的改变,重新审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突破主客二元对立的研究方法,已经构成 哲学 认识论的当展路向。

在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内,认识论研究基于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展开[f}l。这种把认识的主客关系作为重点的研究模式强调人作为认识主体是如何在实践中获得、检验认识以及认识之于实践的意义。换言之,该模式只是抽象地建构认识论体系,却忽视了认识论与 现代 科学 的系统结合。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深人社会生活诸领域,社会实践的发展必然冲击并改变这种模式。对传统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表明,当代认识论发展的新路向渐成雏形。

一、信息化社会的创生

申农1948年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的《通讯的数学理论》奠定了信息论的基础,它与当时的系统论、控制论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基石。 计算 机 网络 技术的蓬勃发展催生信息社会化和社会信息化,信息化社会是什么?w.jmartin认为:信息化社会是一个生活质量、社会变化和 经济 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信息及其开发利用的社会。WWW.133229.cOM在这个社会里,人类生活的标准、工作或休闲的方式, 教育 系统和市场都明显地被信息和知识进步所影响r}0

信息化社会是 工业 化社会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独特形态。在这个以信息技术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社会生活各领域都信息化、符号化,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物质和能源是主要资源,所从事的是大规模的物质生产。而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基于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信息经济活动蓬勃发展,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导。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信息经济同时构成社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以计算机、微 电子 和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成为社会信息化的动力源泉。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广泛应用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深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概言之,在信息化社会,信息是重要的资源,信息和知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们以“加速度”方式积累,以丰富多样的形式提供多感官、多通道的信息。

二、信息化杜会对传统认识论的挑战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是人脑在实践基础上对外部现实的能动反映。在这里,认识内含三要素:作为主体的人脑、作为客体的外部现实和充当中介的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研究中,实践中介论虽然频遭实践基础论和实践物质论的反对,但它一直以来还是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勿庸讳言,实践中介论的表述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是合理的。但是,科技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传统意义上的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实践活动都发生了不容忽视的巨大变化,变化的原因就是信息化社会的挑战。

人类的大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如此繁多的信息包围着。信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信息化相伴而生,人脑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已经超出了单一的时空,扩展到全球 历史 的范围。各认识主体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蝴蝶效应日益显著。具体而言,信息化社会对传统认识论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主体的改变

在信息化社会,认识主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已经从单一的个体变成了由人和计算机构成的系统。人工智能的出现实现了人的部分智能的外化和虚拟化,扩展和增强了人的认识能力。众所周知,人类曾不断运用物质性工具来延伸和提高自己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如望远镜、显微镜等。但计算机的问世是对人的智能的扩展。这种扩展在有的部分已经超出了人脑,有些人工智能同人一样也充当着认识主体的角色。

当今时代只是信息爆炸的开端,人们却无时不在感受着信息爆炸所产生的威力。认识主体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多的挑战与机遇。信息化社会带来了自动化的工作和数字化的生活娱乐。人类不再需要像工业时代那样事必躬亲,而只要准备好大脑接受信息,信息爆炸产生的碎片俯拾皆是。有时候人们不得不被迫接受信息。人们在惊叹万维网信息海洋的绚烂多彩时,却又在迷失中乐此不疲。在信息化社会的迅猛发展中,人类主体与人工智能的互动性关联已经造成了传统认识论认识主体的迅速改变。

2_主体间关系的改变

认识主体向人一机系统的拓展使主体认识能力增强,同时促使主体间关系发生擅变。主体间的交往最大限度地以信息交换的形式显现。在人一机一人的模式下,主体间关系进一步符号化、模式化与单一化,一种平等合作、共生共荣的关系是交往的现实注脚和诊释。个性在系统里被模糊处理,年龄、性别、身体状况之间的差异都被抹去。在0和1的交相映辉中,人们凭借信息能力攻城掠地。家庭、朋友、师长等传统人伦关系遭遇空前挑战。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丰富多变的交往主体,但交往都是在相同的信息规则下完成。个体的违规将会给自身和以自己相关主体带来连带影响。主体间关系的符号化无异于复杂现象中的分形,看似混沌无序,实则每一步都是同样规则的延伸和复制。相较于传统的主体间关系,信息化社会中的主体间关系更具广泛性,任何两个主体都能依信息技术手段发生联系。

3.认识客体的改变

传统认识论的认识客体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具体客体,信息化社会中的认识客体还包括信息世界。科技的 发展 和人类认识能力的增强深化了人们对这三个世界的认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客体被不断符号化,转化成信息化的客体。这种符号化的客体既非物质亦非精神,是超越于传统二元 哲学 思维之外的。换言之,这种符号化了的客体是信息化(数字化)了的虚拟客体,它是对真实客体的抽象与模拟,能较全面地反映真实客体的各类特征。在这种情况下,认识主体与客体不再是一对一的间断性反映,而变成了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连续性反映。客体的信息化使对客体的连续认识和认识成果的长久保存成为可能,但信息化的客体在人机系统中不断被创生、修改、变换、传输和删除,使得它的生成、运化和发展已非模型能精测实握,个体的认知难度由此增大。这种矛盾只能通过技术进步和主体间合作的加强来逐渐缓解。

信息化社会认识客体的能动性增强了,认识客体不再像过去那样羞答答地等待被主体认识,而是主动地大量涌现到主体面前。这导致主体信息量剧增、认识难度加大,同时促使客体社会化。客体的涌现倘若利于主体的认识,就能很快被主体发现并认识,反之便会阻碍主体的认识活动。虚拟客体的能动性是以主体的能动性为前提的,主体对物质和精神客体的信息化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能动的改造过程,这一过程直接影响着虚拟客体的能动性。因此,在信息化社会中,客体的能动性归结于主体的能动性,并影响主体的认识。

4.人类实践方式的改变

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在传统意义上,认识是观念性的活动,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在信息化社会中,认识主体和客体的极大丰富和发展,必然带来实践活动的巨大变革。实践渐渐远离那种传统意义上的物质生产活动,而代之以复杂信息的处理过程。信息构成了人们实践的对象。

信息化社会中的实践作为认识的来源,内涵和外延都已扩大。有人提出“虚拟实践”的概念,首先,引出了一个问题,即实践的客观性问题。传统的实践是主体有目的地改造外部世界的感性活动,外部世界是客观地呈现在主体面前等待改造的。信息化社会中的外部世界大部分被信息化处理,变成了高度符号化的信息,因此这种实践的客观性取决于对外部世界进行信息化处理的 科学 性和准确性。其次,实践的客观性取决于主体的囚素,诸如主体的道德因素和技术熟练程度等。虚拟空间的主体一切都符号化,个体实践是跨时空的。相较于现实世界更广阔的虚拟世界并不是虚假的,实践的客观性取决于认识主体的道德因素。幻化的主体缺少了他人的道德注视,容易为所欲为。道德的外在约束似乎鞭长莫及,主体自身的道德内在约束尤显重要。最后,虚拟实践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实践。

三、哲学认识论研究的新路向

第5篇:高中生社会实践信息范文

社会需求 光电信息 专业建设

1 引言

2008年1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实行全面的开放与开发。为了适应北部湾经济区的新发展形势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光电信息高层次人才,加强面向社会需求的光电信息专业建设是非常必要和有意思的。从广西人民政府颁发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人才储备的数量,还是人才结构的形式都不能满足经济区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紧缺专业,均没有形成一支人才培养的后备力量。在这些相关产业的人才需求中,对于光电信息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是非常迫切,光电信息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能满足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中众多领域的人才需求。我校具有强大的电子信息人才培养大环境,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兼具了电子信息技术和光信息技术的优势,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新形势下的要求,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积极推进光电信息专业建设,加强人才培养质量,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求。

2 理论教学体系建设

教学内容是培养人才的基础,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的需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适时调整了相关教学内容,加强了教学方法改革。在理论教学体系中,将以模块的形式进行分类,主要有:人文素质模块、基础必修模块、专业必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每一个模块都有特定的课时数和学分数的要求。值得一体的是,在理论教学体系建设中,重点加强了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突出了实践教学的比例。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建设,在传统授课模式基础上,逐步增加了外文教材的引入,利用电子课堂、双语课堂等丰富的授课形式提升了教学方法的力度,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学生汲取知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为适应社会和学科发展的需求,逐步与国际化接轨,在理论教学体系建设中,注重双语教学的推进和实施。按照专业培养计划的要求,对部分课程实施了双语教学模式,创设双语教学环境,提升学生利用双语学习专业课程知识,促进其对国内外本专业最新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掌握。

3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具有丰富实践技能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为了加强实践技能环节的培养力度,增强所培养人才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主要从三个方面出发:第一,增强综合性实验环节。结合本专业所设置的光电基础实验室和光电专业实验室,开设了诸如激光散斑干涉技术测量面位移、全光纤干涉语音信号传输、数字光纤通信系统信号眼图测试等兼具光电内容的综合性实验。实践证明,综合性实践环节的加强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光电理论基础知识的能力,有利于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效率的提高;第二,加强创新性研究环节。我校是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施单位,结合专业建设的基本目标,积极推进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相关指导教师根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特点和自身科研工作的环境,积极指导和启发学生,使学生能够根据现有的实验条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光电类项目的开发。通过两年的实践证实了该种环节能够充分展示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既开阔了学生视野,活跃了学习气氛,又使学生掌握了较强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以电子设计大赛为平台,推进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我校具有浓厚的电子设计大赛氛围。为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自学生入学开始便积极引导,使其积极参与到每年一度的电子设计大赛中来。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定期举行院内电子大赛等环节,使得80%以上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这种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体系中来。以此为基础,在良好的电子设计大赛基础上选拔部分优秀学生投入到广西和全国电子大赛中。本专业的学生利用所掌握的光电基础知识积极参赛,每界都会获得广西和全国的一、二等奖。

4 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专业办学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光电信息专业建设过程别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结合本校光电信息的专业特色及培养目标,通过外引-内培等多种方式逐步提升专业办学的师资力量,使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1)为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专业教学的师资力量,注重通过外引的方式提升师资水平。近三年,分别从美国Old Dominition University和中国科学院引进了两名博士后,他们在国内外工作和学习多年,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极高的研究水平,为学科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力量。他们利用自身的教学、科研经验积极投身到学科、专业建设中来,分别承担了1~2门主干课程的教学任务,此外在科研上更是成为了学科的带头人。近两年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分别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协作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为提升专业水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在外引的同时,亦注重通过内培方式提升专业建设师资力量。针对本专业较为年青,教学、科研经验较少的现状,积极开拓渠道,促进年青教师的成长。主要途径有:第一,鼓励和资助部分青年教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进入重点大学学习更为先进的教学和科研经验;第二,选派部分青年教师至国外名校进行短期教学、科研进修,以学习和吸收国外高校先进的学科、专业建设经验。通过上述两种方式,逐步提升了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和水平,为促进光电信息专业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5 结论

在光电信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通过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配合师资力量的提高,实现了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从而可以加强光电信息专业的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郁道银,蔡怀宇,葛宝臻等.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光学技术,2007(11): 293-294.

[2]何国兴.厚基础、宽口径、理工复合培养光电信息技术人才[J].光电子技术与信息,2005(6):95-97.

[3]王宁,贾传磊,焦志勇等.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思考[J].科技信息,2008(23):372.

[4]王福娟,王嘉辉,雷宏香,蔡志岗.紧跟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光电子专业人才[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127.

第6篇:高中生社会实践信息范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深受众多学生的喜爱。学校对其进行优质教学,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专业的电子信息人才,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能提高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综合能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最重要的是制定适合的教学计划,适当调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依据时代的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的更新实践的电子信息工程项目。在实践教学中应用适当的、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加专业的知识,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实践教学;方法

引言

电子信息工程以电子、电路,计算机为依托,在此基础上研究信息采集、处理、控制与传送信息的综合性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性较高,学习者务必对理论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在了解并熟悉的基础上还要熟悉操作,是一门集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电子信息工程的教学目标亦是让学生掌握其专业实践方面的操作并熟知理论知识。但是,某些学校比较重视理论知识,从而忽视实践教学。使得多数学生只知其理论,而不知其操作。这样的教学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了学生将来的就业。因此,重视电子信息工程的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是电子信息工程教学的重中之重。文章将以此为基础,提出一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希望可以进一步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这对于学习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

一、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前提

一切学习都以学生为主体,学习电子信息工程也是一样的。因此,在学习电子信息工程时,尤其是实践操作务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前提就是要让学生有意识的、主动的、积极的学习。只有这样的学习状态,才能更好的掌握与理解知识。下面将阐述几个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前提。

(一)鼓励学生,让其树立自信心

学生在进入专科类院校之后,便会放松自己。然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习又是一个集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一段时间之后,一些学生便会出现厌学的状态,甚至是自暴自弃;还有一些学生沉迷于各种网游之中,将学习的事抛之脑后。这种不积极的学习态度严重的影响了电子信息工程的学习。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导者与引领者,这时应该主动的与学生沟通,多鼓励学生。肯定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努力,让班委协助一起帮助那些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慢慢的使得学生走出自卑的阴影,进一步的改变学生的学习心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给予鼓励,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信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知识,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

(二)培养学生,调动其主动性

学习不仅需要良好的自信心,更需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孔夫子在《论语》中言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从古自今流传的话道出了学习主动性的重要作用,只要主动学习的人,才会更加用心的研究每一个学习的步骤。一些学生可能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够主动。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鼓励学生要积极的学习。学生更加主动的学习,在专业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才能不断的找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更正。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更新实践项目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电子信息方面的变化更是神速。因此,在面对这样的情形之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应该依据当前科学发展而制定适当的教学内容,不断的更新实践项目。这样不断的掌握最新的知识,才能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队伍中处于不败之地。在内容上要注意电子电路、信息系统和通信网络三方面知识的合理学习,同时还应重视电子信息工程的实用性,可以在相关学者的建议下适当删除一些落后的知识或者是减少一些特别基础性的知识,比如可以减少电子线路分析和设计在电子信息工程教学中的比例,进而多加入一些集成电路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知识点,这样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的掌握比较重要的知识点。电子信息工程的学习还应加入当前最流行和最前卫的电子信息技术,这样能让学生更加真实的感受到电子信息工程的魅力之所在。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中可以适当的增加internet和当前最高端的网络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教学内容,加入这些知识点可以提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在网络上处理信息、分析信息、收集信息的能力,十分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就业。在专业实践方面也要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学校通过对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单位或者是企业进行调查,以便了解当前这些单位或是企业急需的人才。在此基础上适当的调整教学计划,调整更新实践项目。有利于培养专业对口的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学校可以增加与生产实践联系比较密集的实用型课题,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加入其中。这样便可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二)提高学校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与理论同样重要,一定程度上实践教学还应高于理论教学。因而,学校应提高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度,加强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的教学管理。当然,并非是全部学校都不重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一些学校虽有心但力不从。实践教学需要付出较多的资金,一些学校由于资金短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进度。因此,国家应对这类学校进行资金扶持,帮助学校建立有关的电子信息工程实践基地。另一些学校比较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因此应大力提高这类学校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的重视度。可以在资金有余的前提下投入适当的资金,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提供物质条件。同时,学校还应在咨询专业教师和学者的前提下合理的制定科学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课程表,适当减少电子信息工程理论课,增加专业实践课程。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学校对实践教学越重视,就越有利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

(三)改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多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呆板,难以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改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式是有重要意义的。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西方学者提出的,在教学中取得重要的成效。案例教学法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引入所学的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增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将此方式运用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是非常实用的。比如在学习信息通信时,每个学生在实践操作时就能应用到自己所学的有关信息通讯方面的知识点。当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合作的力量是大于个人的力量的。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应用这个教学方法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练习,还有利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学习。比如,在制作电路板时,电路板上的内容多而且复杂,有时会出现一些细微的错误,一个人是难以发现的。多个人一起制作一个电路板时,能更快精准的完成。有时,学生还可以运用自己制作的电路板再加上其他的器材可以制作简单的小音箱。好的教学方式总会起到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而且也能潜移默化的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改变传统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四)建设专业实验室,加强专业实践练习

学校应该在参考其他有经验的学校建设具有先进性的并符合当前科学发展的实验室,这样可以让在校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当前最前卫和高端的设备,并能学习到先进的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能使得与学生今后的专业对口,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增加学校的就业率,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当然,在建立实验室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可以开展和设计具有综合性的课题,让学生能全面的感受到专业实践的学习;第二,和当前实践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入社会之前接触到更多的实践学习;第三,综合考虑相近专业课程的整合,进而提高实验室和先进设备的利用率。真正的做到实验室能为学生带去更多利,而不是只是一些摆设。当前,多数电子信息工程企业都引进了先进的设备,多数都是机械化的流水操作。因此,多数企业不太愿意接受大批的学生实习。因此,学校应该全方位的多联系更多的单位或是企业,尽可能的为电子专业的学生找到实习的企业。当然,学校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然后在回到实验室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组装电子产品。虽然现在实用流水线的生产,但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务必还应掌握其最基本的原理,只有这样不断的积累,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学生通过对电子产品的安装、调试等等,可以了解到其最基本的原理,而且也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学校还应派遣专业的教师到指定的地方进行培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师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的或是两者兼有。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的能力,能有效的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如果学校有足够的条件,可以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定期的讲座或是授课,这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为专业和最为高端的知识。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多数学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但是,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教师不断的更新教学方式与学生不断的努力,一定可以克服这些困境,使得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走上正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学科之一,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的教学效果,不仅可以提升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实力,更是为实现伟大中国梦、中国富强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韩朝庭.中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探究[J].中国新通讯,2013(23).

[2]冯伟.中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探讨[J].新课程,2015(14).

第7篇:高中生社会实践信息范文

1.网络导向的不确定性增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难度

在传统教育环境中,大学生接触的都是在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正面舆论。但网络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所包含的不仅有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也有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论。网络的开放性使其传播的内容不易于受到控制;而网络内容的传播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因此,网络传播速度快、效率高,言论一旦产生便可以迅速在短时间内传播,引起舆论影响,增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难度。

2.网络的开放性给高校教育工作者带来挑战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的渠道不再局限于课堂,大学生接触的内容也不再完全受高校教育工作者所掌控。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网络环境下信息含量大,更新速度快,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具备掌握和使用网上信息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将其应用于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中。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在面对大量网络信息时提高辨别分析能力,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让网络信息资源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中发挥积极影响。

二、网络环境下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1.倡导正确的网络观

爱因斯坦指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们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民,而不是取决于工具。”网络就如同爱因斯坦所说的一种科学。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师、大学生都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网络,倡导正确的网络观。

(1)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网络带来的变化。面对网络这个新事物,我们不能简单地排斥、忽略,也不能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而应该学会主动地接触并研究,以积极的心态辩证地看待,既要积极利用,又不能全盘接受。

(2)以创新精神看待网络的发展。一是重视教育内容的创新,结合网络,赋予大学生责任感教育以新的内容。二是重视教育方法的创新,以网络为载体,探索新的教育方法、途径和手段。三是发挥网络载体优势,将网络的发展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有机结合起来,使网络环境成为一种教育的氛围、一种交流的手段。

2.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网络素养

网络环境下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最根本的是要从大学生自身做起,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尤其要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网络素养。大学生自身的网络素养是指大学生了解、分析、评估网络媒介和利用网络媒介获取、创造信息的能力。它包括对网络知识的基本了解和使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对网络信息价值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筛选能力,对各种信息的建构能力,对网络世界虚幻性的认知能力,建立网络伦理观念的能力,网络交往能力和认识网络双重性影响的能力等。”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网络素养,既要重视硬件设施又要重视软件条件。在硬件设施方面,高校要充分调动财力、物力资源,建立电子阅览室、微机室,根据学生数量配备一定比例的电脑设备;在学生生活区开通网络信号,确保大学生能够正常使用网络。在软件条件方面,除开设基本的电脑课程外,高校可聘请专业网络技术人才,帮助大学生解决在网络学习和使用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大学生成立网络兴趣小组,彼此之间开展交流,促进全体学生共同提高。此外,高校要与网络运营商合作,增强大学生的网络知识素养、网络信息素养、网络安全素养及网络道德素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3.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和修养、工作方法和能力影响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要占领网络这一教育阵地,高校必须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1)建立一支精通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邓小平指出:“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取营养。”要想借助网络对大学生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必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普及网络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网络使用能力。

(2)培养一批复合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打破教师单一分工和学科的界限,通过组织研讨会等方式加强多学科间教师的交流,拓宽教师的知识面。

(3)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将网络作为一个积极载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建立监督和考核机制,将教育过程中网络的使用作为一项考核指标,鼓励他们通过网络加强与大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4.完善立法与监管,净化网络环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无论是我们生活的现实环境还是虚拟的网络环境,都离不开法律法规的制约。网络是一个虚拟环境,大学生网络很容易受到来自网络暴力、色情行为的影响,发生网络违法和犯罪行为。因此,政府应不端完善法律法规以保障网络安全。一方面要制定具体的法律措施对网络运营商进行约束,使他们加强行业自律,合法经营网络业务,加大对网络不正当竞争的惩罚力度,保证网络使用者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另一方面要针对使用网络的大学生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如严格实行网络实名制,在实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可充分感受到现实社会规则的制约,自律性可得到加强。净化网络环境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网络监管机制,提高网络安全性。一方面,政府要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清除网络有害信息,净化网络大环境;另一方面,高校可积极推进网络安全,在校园局域网内过滤不良信息,预防有害信息进入校园网,避免大学生接触有害信息。同时,政府与高校之间应加强合作,尽快建立网络信息管理机制和监控机制,积极关注大学生的网络动向,对有可能发生的问题早预防,对已经发生的问题及时干预。

5.搭建社会实践平台,提高大学生参与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应为大学生搭建社会实践平台。高校搭建社会实践平台,目的是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促进教育的知、情、行的转化。在社会实践中,通过教师引导和大学生主动选择、主动参与的方式,在实践中比较、选择和构建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1)增设社会实践课程。传统的大学课程偏向理论教育,忽视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对社会的适应性。网络环境下高校要增设社会实践课程,开展社会实践教育。一方面,教师要向学生传达相关的社会实践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要带领学生实际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让学生在接受课程教育及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对社会责任感的体验,以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2)创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可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载体。创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一是考虑合适的选址。在考虑高校财力、物力的基础上,适当依托机关单位、企业、社区、社会组织等,整合统筹资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便利条件,尤其是对于一些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而言,方便的社会实践基地选址无疑会提高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二是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可由指导教师带队,将实践队伍分成几个小组,由学生干部任组长或者由小组成员选出组长,通过集体学习及评比考核的方式激发大学生竞争意识,以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三是建立综合性的社会实践基地。对专业行业合理设计,满足各个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要求,让各个专业大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根据各个年级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要求,安排全职实践或兼职实践。

第8篇:高中生社会实践信息范文

【关键词】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教育 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 G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160-01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知识信息已成为人们必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源,信息素养将成为新社会人才所具备的素养之一。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实施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信息检索课。它直接影响着信息素养教育的质量。目前检索课存在的重要问题就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环节,因此,在高校为信息素养教育建立实训基地,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质量,为增强大学生信息意识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1 建立信息素养教育实训基地是有必要的

1.1 符合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文件要求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教育部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了“开展查阅文献方法的教育和辅导工作”是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又一重要任务,提倡各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教育部高教司曾多次强调并指导了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另外,最近几年,教育部大力提倡信息素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由此可见,国家在人才培养教育中,对信息素养教育非常重视。

1.2 培养高素质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在高度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必须具备内涵丰富的信息素养,有其重要的社会意义。首先,具备信息素养是信息化社会的前提和基础。目前,人们所有的活动几乎都与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息息相关。这就要求,进入信息社会的人们应当具有信息化的能力,来参与信息化的社会活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其次,信息素养是社会中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需要。在信息社会,人们的各种交流,都与信息相关联,都是信息的交流,因此培养信息素养的目的也主要在于提高人们信息交流的社会能力。

因此,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人们所必备的综合素质。我们说,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院校重要的职责。那么,信息检索课是重要的途径,而实践环节又是提高检索课质量的关键。建立信息素养教育实训基地,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满足信息素养教育的现实需求

在高等院校,信息素养教育以信息检索课为主体,着重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信息检索技术等获取信息的方法。但是到目前为止,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依然不尽人意,其主要原因在于:

首先,高校对信息素养教育重视不够。目前,在高校主要由图书馆来承担信息素养教育的任务,但目前以信息检索课教学为代表的信息素养教育则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一小部分内容,在图书馆处于辅助地位。

其次,大学生信息素养偏低,主要表现为:一是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关注程度偏低,对获取信息的热情不高;二是大学生通常上网的目的都是聊天和打娱乐游戏等;三是面对数量繁多且质量不确定的网络信息,信息分析及道德意识薄弱。

再次是信息素养教育缺乏完整的内容体系及教学设备。目前,就信息素养教育本身来说,其教学内容多以信息检索理论教学和数据库培训为主,内容单一,手段陈旧。另外,检索课的教学设备投入不足,网络设备建设、计算机数量以及视听等设备都缺乏严重。

2 建立信息素养教育实训基地是可行的

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它为大力推进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课堂和实践基地。另外,高校图书馆承担信息检索课,有其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首先,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资源。高校图书馆不仅包括大量的纸质图书和文献,还有众多的电子资源,这些资源对信息素养教育实训基地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前提与保障。其次,图书馆提供最基本的技术设备。高校图书馆有诸如电子阅览室、视听室等基本的信息技术设备,这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基本的技术保障。另外,有图书馆拥有高素质馆员队伍。他们在长期图书馆业务工作中,熟悉馆藏,善于对各种文献进行检索并传递。这些馆员已成为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的中坚力量。这些都是建立信息素养教育实训基地的主体优势。

3 信息素养教育实训基地筹建的总体构想

3.1 总体建设目标

建立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训基地,是以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研究、学术交流为基本点,建设技术设备齐全、功能先进、手段多样的培训基地,要确保教学实践的实际需求,要强化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从而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逐步探索和建立具有特色的、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服务。

3.2 主要建设内容

信息素养教育实训基地,以信息素养教育为目标,大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素质人才。首先建立数字化多媒体语音实训室,主要用于信息检索课教学中的计算机检索实训及信息检索技能培训环节,增强学生信息检索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其次要建立一个专业技能及人才培养实训室,其主要用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和学科建设,为社会公共图书馆人才培训、教学、实践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友翠.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检索课面临的新挑战[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8).

[2] 黄晓鹂.文献检索课教学与教研室建设[J].河北科技图苑,1996(3).

第9篇:高中生社会实践信息范文

关键词:信息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信息管理类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管理学基础理论和信息管理理论,掌握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处理技术,具有社会信息化的意识和能力的人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都需要大量的信息管理类专业人才。同时社会需求的快速变化,对该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全面、全过程地对此进行研究和探索。

信息管理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多层次的适应性,即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这就需要构建与此相适应的、完善的、课内外相结合的培养体系。通过对前几届该类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广泛听取用人单位意见,及与毕业生的交流和座谈,大家普遍认为,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有较大程度的脱节。因此,我们首先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学习与参加工作后实践知识运用的衔接上,即努力构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切实强化实践教学。

一、加强学生管理知识的实习教学与社会实践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属于管理类学科,它必须遵循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在学习了相关管理类课程后,很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就是要进行管理知识实习,以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在实习实践中实现理论知识的升华。管理知识的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中型企业。鉴于大多数学生对现实企业运行缺乏了解,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企业业务流程调查,熟悉企业业务运行方式,尤其要关注业务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和信息流,以现代化的管理理论为指导,通过企业管理思想的实际学习及具体操作,为今后运用计算机等技术进行现代化管理打下基础。

为加强学生社会实习和实践,我们与相关企业、信息中心、软件开发企业联合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实习网络。在大学一年级及三年级后分别安排社会实习和实践:一年级后的实习以了解企业在运行和发展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及了解企业信息化的历程为主,树立专业自信心,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三年级后的实习实践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实践时间一般都为5周左右,可由学院统一安排实习企业和具体实习内容,也可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企业后,报学院批准同意。社会实践既是学习理论的基础,又是学生走出学校进入社会的前奏,学生通过实践适应社会,同时对企业及学生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双向选择聘用和应聘的机会。有不少学生在管理知识实习与实践过程中,就与实践单位签约并留下来继续工作,也有些学生在实践单位从事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后,在毕业设计中继续搞信息化软件的开发项目。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开发,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二、注重和加强课程设计的教学

课程设计是结合相关专业课程所进行的专业实践。相关的课程往往是实践性强,或既有较强的理论与方法、又需要通过实践进行强化和巩固的课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计类课程主要有数据库设计、数据结构和程序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及计算机网络等,这些课程的特点都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其理论和方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充分地理解、领会和掌握。

我们从专业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就业去向考虑,安排了两个必修的课程设计和一至两个选修课程设计,必修的课程设计是程序设计和信息系统设计。程序设计是针对信息的组织、数据结构和程序设计课程的,主要训练学生对信息的组织、处理等理论知识与方法的掌握,通过课程设计在程序级别上掌握信息的抽象和表述、信息处理方法的描述和实现,掌握相应技术平台与工具的使用方法;信息系统设计是针对数据库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在系统级别上训练信息的组织与优化、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典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数据库管理员常用工具的使用等。

为了提高课程设计的效率,设计题目由专业指导教师提前6-8周提出选题,供学生参考选用,学生也可自行确定设计题目,报经指导教师审核同意后实施,每一题目以2-3位学生为一组。为了尽可能减少对其他课程教学活动的冲击,每组学生在课外自行安排时间进行设计,指导教师定期指导,在学期末统一安排一周时间在实验室进行集中设计、调试和现场指导。

课程设计成绩根据学生课程设计态度、问题难度、解决问题方法的优劣和解决过程等方面综合确定。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对每一位学生课程设计的内容进行验收后,学院还要组织该课程的骨干教师对学生有关课程设计内容进行抽测、评分。由于要求严格、层层把关,学生对课程设计十分重视,指导教师认真负责,课程设计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三、严格毕业设计的选题和验收答辩

毕业设计是本科学习阶段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也是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整个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总结与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全面培养有着重要影响,而毕业设计的质量又与设计题目和内容及教师指导过程密切相关。为此,学院重点抓毕业设计的选题和验收答辩这两个环节。毕业设计题目主要从创新性、难度和设计量等方面考量,由系、学院两级进行审核,只有审核通过的毕业设计题目才能上网与毕业班学生见面。学生根据本人意愿选择两个志愿题目后,学院再进行统筹协调确定。经过这样的两级审核和学生自主选择,确保了毕业设计题目的质量。

在毕业设计和指导过程中,学院重点对设计和论文结果进行严格要求,不仅进行论文审核和答辩,而且组织答辩委员会对设计结果进行先行验收,只有在设计结果通过验收的前提下才能撰写论文和进行论文答辩。设计结果的验收情况将是毕业设计最终成绩的一个重要参数。

由于抓住了毕业设计选题的设计验收和论文答辩这两个重要的环节,这几年的毕业设计工作,虽然面临学生就业应聘考试、教师科研任务重等矛盾,但毕业设计质量和论文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通过毕业设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学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2004年省教育厅毕业设计(论文)抽查中,综合成绩名列全省各高校第一。

四、建立和完善科研导师制

只有构建一个课内外相结合的、全面覆盖学生学习过程的培养体系,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地处高新技术开发区,有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过去少数学生往往自发地到企业参与企业技术工作,既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也容易造成学生严重偏科。针对我校的省重点建设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生源好、学生综合素质较高的情况,学院向校部申请并获得了建设学生创新实验室的专项资金,为学生科研提供场地和设备。成立了学院领导挂帅的学生科研领导小组,并组织科研能力较强、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的专业教师提供适合学生参与的课题,积极吸收大二以上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的研发。学生可以根据本人的爱好、特长及知识水平选择课题,最后通过师生交流和双向选择来确定人员。学生通过跟随高年级同学、研究生和科研导师一起参与课题的调研、开发及实施的全过程,使其所学专业知识与具体实践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通过这样的活动,了解和掌握了最新的各种技术工具,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锻炼了科研项目的组织管理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