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教案教学设计

第1篇: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学案 学案设计 学案教学 问题 措施

一、学案教学的基本知识

1.学案的概念

“学案”,即学习方案,是指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为了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地知识构建而编制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案,它是老师帮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连接老师与学生的枢纽,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2.学案的特点

(1)问题探究是学案的重中之重,它不仅能够引发学生产生疑问,而且能够促使学生为了解决疑问进行自主学习,还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课堂理论知识的重点。

(2)知识整理是学案的重点,老师通过设计学案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具备独立学习课本知识的能力,并且加以合理分析,进行归纳总结,在学生脑中形成一个关于课本知识的系统的认识。

(3)阅读思考是学案的特色,学案教学就是为了实现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这必然就必须以学生独立进行阅读思考为主要方式,对于学生所需要独立阅读思考的知识,可以是课本上的已有知识,同时也可以为了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开阔学生视野,为学生设计一些与课本知识紧密联系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比如某项新的科研成果,现代科学的热门话题等。

(4)巩固练习是学案的着力点,在独自学习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进行较多的巩固练习,不仅能够确保学生自学得到的知识得以正确消化,而且能够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他们在固有知识基础之上的创新能力。

二、学案的重要性

1.学案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工具

所谓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作为课堂主体,掌握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而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然而,学案引入到了教学当中,它就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逐渐放弃课堂的绝对控制权,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转让给学生,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教学模式。

2.学案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重要途径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注重的是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能力,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学案引入教学之中,则可以为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设立一个崭新的平台,教师可以在每个同学的学案中不断地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学生也可以通过学案将信息传达给老师。

三、学案教学的现存问题

1.学案中问题的设计缺乏含金量

部分老师过于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因而会瞻前顾后,唯恐学案中问题的设计偏难,一旦学生不能够独立解决,就会影响到学生进行独立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在对于学案中问题的设计时往往会选择缺乏思维力度的浅显的、平淡的问题,这样,学案中问题的设计就达不到进行思维引导的作用。因此,对于学案中问题的设计,要挑选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加大思维含量,循环渐进,让学生为了解决问题不断地在进步的喜悦中摸索,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案中问题设计的导学价值。

2.将学案作为同步训练运用

学案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学案教学的成功与否,因此学案设计是学案教学的基石。然而,部分教师在学案设计中在思想上存在误区,将学案等同于同步练习。但是,学案不仅仅包括同步练习,其最为重要的部分是重视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究能力,对于问题的自主学习解决能力。由此可见,将学案等同于同步训练是对学案认识的不足,不利于充分发挥学案应有的作用。

3.学案教学没有针对性

许多老师在进行学案的设计时,忽视了学生的不同的知识水平差异,忽视了学生不同的理解能力和对于新事物的掌握能力,因而对于学案的设计没有明确的针对性,学案设计得较为统一,这样只会导致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基础好的学生在适当的学案设计中稳步前进,而基础差的学生却因为学案设计的难度较大,导致逐渐陷入朦胧的挣扎当中,最终完全落后。因此,在学案的设计中,老师一定要注意从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出发,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学案,使每个同学都有适合自己的学案。

4.对于学案的定位不准确

通过学案进行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学案为导学,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它要求老师把学案和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将自己作为辅导学生自学的辅助工具。然而,许多教师却担心由于过多地放任学生自学而导致学生过于自由化,仍然将课堂掌握在自己手中,始终不敢放手一搏。在这样的学案教学中,学案的本身作用已经丢失,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旧的教学模式。

四、学案设计的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可能地缩小学案所包含的课时容量。

2.问题化原则

它要求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将课本知识转化为探索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参与化原则

它是指学案在设计时一定要将所有的学生涉及在学案教学之内,实现课堂人人化的目标。

4.方法化原则

它要求教师舍弃以往的直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将正确的学习方法教授给学生。

5.层次化原则

第2篇: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一、如何设计好教案?

1 要充分关注学生。在设计教案中,要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索,学会创造,要给学生富足自主自由的思维空间,要以“问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考,要让学生会“问”,开辟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实行教师角色的转换。

2 要体现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有助于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每个教师都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有意识地积累资料,进行经验总结。

3 设计的教案要有针对性。设计教案过程中一定要熟知不同学习个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的差异,针对不同学生,设计出不同的教案。在设计教案时,学习目标制定上要体现层次性,在问题设计上要有梯度性,在练习设计上要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案,量体裁衣、因材施教,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4 设计教案要有创新性。技术层面和艺术层面的教案是教师对教学的具体把握,是教师个人教学思路,教学经验,教学风格的综合;教改层面的教案则是教师对教学改革中的新思想,新理念的理解,吸收和容纳,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设计教案时要注意二者的关系。只有教改新思想、新理念不能设计出一份扎实、细致、实用性强的教案:相反,只有教学经验、教学思路,而不能积极地吸收、借鉴新理念也不能设计出一份新颖、有创意。体现教学新发展的教案。因此,只有两者结合起来,关注新理念,同时将新理念融会贯通于自己已有的教学风格中,有发现、有突破、有创新,随着多媒体及网络的介入,各种教参丰富多样,内容上加强丰富性,形式上加强多样化。注重知识内容的新、准,才能设计出好的教案。

无论新、老教师,我们要满足时代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在设计教案时,要继承传统教案的优秀部分,摒弃不能适应时代需要的部分。认真钻研教科书,吃透教材,查阅资料,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从而使自己设计的教案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更要吸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期更适合不同层次和专业学生的要求。

二、教案设计的意义

1 教案设计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过程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互动活动。教学的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要深刻透彻地理解,并能牢固地记忆和熟练地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所掌握的基础知识类推到有关问题中,去理解、分析、并能解决新的问题。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就要在授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理清授课思路,提炼教材中心,指导教学实施,保证授课质量。

2 教案设计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认真编写教案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过程。教师编写教案是一个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学生及教法等因素的综合过程。教师只有下功夫,积累素材,总结经验,提高水平,改进工作,在教案编写过程中。教学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3 教案设计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编写教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提高教学研究能力的过程。教学过程是通过合理的方式把以教材为主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认真编写教案,对于教师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无疑是很有价值的。

4 教案设计有利于课程建设。精品课程的产生,不但要求教师精通学科的特征内涵、学生的基本情况,也要精通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有效使用,这些恰恰是教师备课编写教案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精品课程的建设有利于学管理;严格教学要求、把握考试标准,有利于教学质量的监控提高。

以上是对如何设计教案的一点认识。教案的编写有常法无定法。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完善,总结、继续学习,才能使教案设计成为教师讲好课程、提升能力的阶梯。

第3篇: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备课;集体备课;教学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07

一、个人备课

曾经有位名师提出"教师终身都在备课"的观点,笔者非常赞成。作为教师,从开始任教的第一天开始,就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凡一切与教书育人有关的知识、技能特别是与自己所教科目以及所负责的工作有关的知识和技能都应该在我们的关注和视野之中.并且要有超前意识和预见性.我们要做有心人,我们要广泛阅历,我们要不断的积累,采取恰当的有效的方式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使之更加宽厚,更加丰富.

我们最好能提前一个月开始有针对性的备课,提前两周开始集体备课,提前一周确定好教学方案,打印好学生用学案和练案.这样我们才能有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修改、补充和完善.

个人备课的基本流程是:一、在深刻理解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研读课程标准,逐字逐句阅读和体会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二、深入钻研教材文本.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和知识结构网络,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将教师的备课主要从讲什么怎么讲转移到备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练什么怎么练上来,着力在导学上下功夫,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导学问题(预习题),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和学习习惯、品质与能力的实际,搭设好学习的阶梯,通过自主学习,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获得充分的进步.三、精选几本教学辅导书,一般以三本为宜,作为备课的参考用书.通过阅读,学习他人(特别是名师)处理教材以及导学的方式和经验,在比较中学习,在比较中筛选.精心选编导学预习题和练习检测题.

备课中,教师弄懂弄通教材,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这是最基本的前提,最为重要的大量的工作应该是解决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练什么、怎么练的问题.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上做文章.重在思考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学生积极性、调控学生的学习状态、面向全体学生以及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每一个细节.一句话,就是如何让学生充分主宰课堂、自主达成教学目标.

二、集体备课

要搞好集体备课研讨,首先要提高认识.集体备课以个体钻研为前提,以日常交流研讨为基础.一可以弥补个人钻研之不足,通过讨论交流,集思广益,吃深吃透教材内容,把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手段和方法,研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艺术.二可以对教学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仔细的审视和推敲,对每一道预习和检测题进行选择和取舍.把握教学方案的整体性和科学性,统一备课组教学方案.三可以通过传帮带加快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节奏,缩短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周期,迅速带动青年教师成长.四可以通过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队伍交流合作能力,增强备课组的凝聚力.

要搞好集体备课研讨,其次要加强管理.教学线必须要制定出集体备课工作制度,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做到有主持人、有记录人、有检查人.集体备课工作制度的落实要作为备课组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备课组工作计划中要详细安排好每一次集体备课活动,教学线要对各备课组工作的计划草案进行审定、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活动过程进行指导、落实总结进行评价.

要搞好集体备课研讨,最重要的是讲求实效.第一,要讲究集体备课的实效.各备课组在分配好各章节中心发言人的基础上,按计划所有备课组成员都必须超前备课,并不是只备定为中心发言人这一章节的教学方案,否则无法进行研讨.研讨时,备课组的每一个成员要畅所欲言,不做与集体备课无关的事,要目标明确,要仔细考虑教学方案的每一个部分,更要紧贴课堂、班级和学生的实际,在学方案的前提下留有余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和班级留有操作的弹性.中心发言人要主讲备课内容,说教学目标,说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说教学流程,说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包括:阅读预习、完成预习题、讨论交流、板演展示、表演展示、完成检测题等).组内的其他成员要认真倾听,仔细琢磨,每位教师都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共同修改教学方案.第二,要讲究课题研讨的实效.备课组研讨的课题,主要来自于课堂,我们要把在教学工作中发现和遇到的问题以及我们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所想出的办法和采取的措施写成博客,提交到备课组会议上来讨论交流.更为重要的是要将那些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长期困扰我们的事关改革成败的关键性问题提出来研究讨论,以期尽快的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在理论的指引下,通过实践找到确实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要讲究听课和评课的实效.要加强备课组内教师间的相互听课,评课时,首先应由上课教师陈述自己的教学构思以及在教学中如何体现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在掌握知识、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基础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围绕三维目标加以落实.备课组内的其他老师要畅所欲言,一分为二地开展评析,既要总结经验,更要改进不足.

集体备课是学校教学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难点,更是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扎实与否的试金石,集体备课质量的高低,与课堂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面对我校教研工作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抓好集体备课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了.

三、教学方案的设计

编写的教学方案是教师备课的阶段性成果,教学方案的一般格式为:1、教学目标.2、重点难点.3、课型课时.4、教具。5、教师教案.(1)、知识结构网络;(2)、教学流程.6、学生学案.(1)、导学预习题;(2)、导学预习题详细答案.7、学生练案.(1)、例题导练;(2)、练习检测题;(3)、练习检测题详细答案.

第4篇: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自由落体运动探究设计思想设计特点选择与改组

一、新课程课堂案例设计提出的必要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从教师的主观判断或经验出发,更侧重于教学过程的程式化、细节化的准备。其具体化、书面化即为倾向于静态性的教案。这不能适应动态生成的实际教学过程。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发展为本位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注重教学的策略和教学思路的设计。

二、课堂案例设计与解读,以《探究自由落体运动》为例

(一)设计思想。本节课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如何激励、启发、点拨学生。首先,问题必须以情景为基础。设计的问题能让学生在情景中感悟,产生探究的欲望;其次,点出问题关键,拨正学生思维的方向,以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再者,教学中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二)教学流程图

(三)教学过程概述

1. 图片展示,激发兴趣

教学内容:伽利略和他的助手登上比萨斜塔让一个重一百磅和一个重一磅的同样大小铁球,同时由塔上下落。

教学活动:让学生猜想图片中的两个铁球下落的快慢情况。

设计解读: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视频播放,构建模型

教学内容:(1)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2)雨滴从空中落下来。(3)树上的果实,成熟后会掉下来。

教学活动:学生指出运动的共同特点:静止开始竖直下落。

教师指出这类竖直下落的运动称为落体运动。

设计解读:从生活情景中构建物理情景或模型,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联系物理的习惯。

3.逻辑推理,引出矛盾。教学内容:落体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有什么关系?

教学活动:学生凭借经验得出:“重的物体下落的快。”得出错误观念。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捆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学生分组讨论,推出两种矛盾的结果。

设计解读:一方面,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既是对学生错误观念的震撼。 另一方面,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结论转化为问题,促使学生思考。

4.自主探究,初步设想。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比较轻重不同或相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

(1)一枚硬币与一枚与硬币面积相同的硬纸片等高同时下落,比较快慢。(2)一枚硬币与一枚粘有与硬币面积相同纸片的硬币等高同时下落,比较快慢。(3)将一张纸片折叠成团,与另一张面积相同的硬纸片等高同时下落,比较快慢。(4)将一张纸片折叠成团,与另两张粘在一起的纸片等高同时下落,比较快慢。

教学活动:学生将课前准备好的实验材料拿出(硬币、纸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动手实验。

设计解读:(1)让学生主动探究,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特别增加了第四个实验,即所谓的“课程的二次开发”。(3)通过简易实验得出的结论使自己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激发了继续探究的欲望。

5.观察实验,验证猜想。教学内容:进一步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空气的阻力。

教学活动:教师启发性引导:跳伞运动员跳伞时,降落伞打开与没有打开时下落快慢情况。教师演示玻璃管实验,注意这时与课本有所不同,进行改进,在真空中重复前面四个学生实验。并配合模拟动画HO1202

设计解读:(1)通过玻璃管实验使学生找出掩盖在表面现象下的规律,克服经验带来的错觉。(2)用“跳伞运动员跳伞”这一情景,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同时很容易想到空气阻力。(3)演示玻璃管实验时进行改进,不放羽毛、铁片等,而是重复前面四个实验。前后对比,进一步突显空气阻力的影响,加深认识。

6.实验分析,概念引入。教学内容:自由落体运动概念与条件。

教学活动:教师提问:“分析刚才物体在玻璃管真空中下落受力有什们特征?”学生思考、联想、作答。即:物体仅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竖直下落的运动。

设计解读:(1)从刚演示的玻璃管实验中归纳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很自然的引出概念。(2)体现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或排除次要因素的研究思想,加强理想模型的认识,为后面进一步研究做好铺垫。

7.师生游戏,产生惊奇。教学内容:做“测反应时间”的游戏。

教学活动: 课前制作好“测反应时间尺”,教师介绍老师手中这把尺很神奇,它既能测量长度,还能测量时间,而且能测出同学们的大脑反应时间是多少?选1到2个学生玩游戏。学生抓住尺的同时就报出反应时间。(比比谁的反应快。)

设计解读:通过这一游戏产生“惊奇”效果,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从而对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产生热切欲望。

8.主动实验 获取信息。教学内容:记录自由落体运动轨迹(1)复习打点计时器有关的知识。(2)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重物的下落轨迹。

教学活动:教师设问:(1)用什么仪器可以记录物体的运动轨迹?(2)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有什么特点?(3)使用打点计时器应注意什么?学生首先主动思考,然后小组自主实验、主动操作、记录、思考、交流讨论。从学生中选出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运用实物投影分析。

设计解读:(1)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设问,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一方面对前边学过的知识加以回顾,另一方面为后边实验操作、实验分析做好铺垫。(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

9.自制教具,发散思维。教学内容:“频闪照相”也可以得到自由落体运动轨迹。

教学活动:课前教师准备自制教具:将废弃的输液用具进行改装,输液管里装有红色液体,让装置成竖直状态,在输液细管一侧固定一刻度尺。课堂演示时用实物投影仪将整个过程展示出来。教师用数码相机对竖直下落的液滴拍照,然后将其输入电脑,在电脑进行图片处理,引导学生画出s-t,s-t2图象。

设计解读: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废弃材料制作仪器。同时进一步 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本课设计特点

1.重视实验;2.重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3.创设问题情景;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5.对教材内容做必要的选择与改组,即所谓的“课程的二次开发”;6.设置“测反应时间”的游戏 ;7.自制教具。

第5篇: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20xx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一、概述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六章第二节,是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国际环境保护形势的发展和我国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迫切需要加强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每个人从小开始直到离开人世以前一直要接受环境教育。本节内容包括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涉及范围广,知识跨度大,生物圈中种群的数量非常之多,形态各异、结构复杂,生命现象表现丰富多彩,其使用价值也就更加多样化了,学习这节课学生不仅需要扩散思维、概括、综合能力,而且更需要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和表达能力。以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课堂上无法呈现丰富资料、无法创设交互情境、更无法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利用计算机信息存贮量大,处理迅速,方便的人机交互功能,提供了良好的个别化学习环境等优点,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发展水平,调节学习进度和难度,实现因材施教。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描述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描述所熟悉的珍稀动物的生存现状。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制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方案,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口头表达、与人合作能力和民主思想;

(2)理解和学会处理在实施保护生物多样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问题及各种关系,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的活动,使学生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进一步增强学生关爱生命、热爱祖国的情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付诸于行动上。

(2)健全法制观念,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全球合作,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

(3)形成保护环境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人是生物圈的一员等知识,分析过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在本模块中也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也接触了生物多样性在减少,需要树立可持续性观点等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关注生态伦理的道德问题,形成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策略与设计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本节教学应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和结构化,强调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匹配,使其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达到同化和顺应,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使CAI更注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学习策略的掌握和提供更多的个别化教学选择,强调教学的主体性,强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目标,本课可采用的最好学习方法便是学生自主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建立在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创造教育基础之上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与目的。与传统教学相比,师生关系发生了互位变化,同时教材变成了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多媒体则成了学生认知的工具。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多元化的软、硬件学习环境,使学生方便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去主动地发现、探索、思考,从而使学生高质高效地获取知识,培养创造能力。

五、教具准备

1、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室。

2、《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网页式课件。

六、教学及课件设计思路

依据本节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采取以下的教学流程:问题导入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归纳小结练习反馈。通过讲授和学生操作计算机,以讨论、谈话组织整个教学过程。

让学生自己通过网页浏览,自主、主动地参与探究,可以懂得知识是怎样从对资料的解释中产生的,可以把学生引向一个涉及到方法论且充满了探究精神的研究过程,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0xx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范文2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认识两个偏旁虫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教学重点:识字及朗读

教学难点: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教具:小鸡图、小鸭图、小狗图、小马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师:小朋友们好,今天上课教室里有什么不一样啊?这么多老师想知道哪位小朋友今天表现最棒呢!想不想好好表现啊?(想)真好。那老师们要先看哪位小朋友坐得最端正,坐姿最美!我们把自己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后面的老师好不好?

生:展示自己的画画作品。老师边收集,边肯定。并建议自主送给后面的老师。

师:大家画得真棒!你们真是小画家。(边说边板书课题:小画家)

请大家读出来:并自豪的说:我是小画家!

老师也想做个画家,想练习画画,可是没有颜料也没有笔。怎么办呢?嗯,办法有了。(老师手蘸白粉在黑板上作画)你们看老师画的是什么?挺神奇吧?像不像魔术师啊?

师:(过渡句)孩子们,又一个魔术师来啦!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冬天雪景,一、二、三张。(贴四张动物图片)他们说他们也是小画家,他们在雪地里作画,他们是:雪地里的小画家(板书:雪地里的)齐读题:雪地里的小画家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配乐范读课文

雪地里的小画家们给我们带来了一份礼物一首好听的儿歌你们听。

(课件出示)

这首儿歌好听吗?它就藏在我们的课本里的p123页里呢。大家赶紧去找找看!(生找老师出示课题)请齐读课题

2、我们也想读读它是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吧。注意要读准字音哦。

3、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a小鸡给我们送来了一些字词卡呢。我们一起试着认认它们好吗?

课件出示:字词卡

b小狗说:这样还不算识字大王呢,要把生字娃娃单独认清就送给你神秘的礼物呢。想不想试试?好!

课件:带拼音的生字苹果树(读拼音,想记法。)

小鸭说:要把生字宝宝送回去,苹果就给你吃啦!

课件出示:没有拼音的生字苹果树(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小马说:大家读得多认真啊,这样吧,我就请你们这些小画家们一起去欣赏欣赏我们小动物们雪地作画吧!愿意去吗?那好。咱们出发吧!

三、学习课文

1、过渡句:这天我们在动物们的家推开窗户一看:呀----下雪啦!下雪啦!

课件出示:下雪啦!下雪啦!这句话(抓住朗读指导、感叹号的认识来教学)

学习第二句(出示课件)抓住一群来讲。引出成语三五成群

口头练习:老师一人站在讲台上。

后面有一听课的老师。

3、学习第三、四句他们都是谁呀?画了什么画呢?课件出示四种动物在雪地走过的图

4、学习第五句这些小画家是怎样画画的?

出示第五句这些小画家真了不起啊!在雪地里能画出这么漂亮的画来,它们可开心了。都在互相欣赏着这一幅幅美丽神奇的画呢

5、学习第六、七句

师:呀!突然小狗想起来了:咦!好朋友青蛙去哪了?

课件出示六、七句大屏幕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啦!)

我们去叫醒它,让它和小画家们一起画画好吗?生:(不好)

师:为什么呢?(了解冬眠)课件出示冬眠的两幅图

四、小结全文

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了动物们雪地作画,可漂亮了!小画家们不但能画画,还能写诗呢!我们再去读读它,好吗?

课件出示全文的内容。要求齐读,小组读。男女生读。

五、复习巩固:帮小画家找作品

1、小画家们回家了。它们的作品还在呢。可老师忘了谁画什么了。谁愿意上台来帮帮老师啊?(生上台贴画)

2、大屏幕检查是否正确

3、为什么它们能画那些画呢?谁最聪明来告诉大家?

20xx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范文3一、设计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学生在教学中探索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达到探究性学习的最大成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取探究、讨论、答疑、实践等手段,始终贯穿探究性协作学习的精神,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辅相成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与知识、技能。

理论依据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教师启发式学习和探究性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思想,教师作为主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有所启迪,并协助学生顺利开展探究性协作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现问题,体现探究性协作学习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以及在实践中获得真实情感体验的优势。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体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语文课程既要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和情感体验对语文素养的提高,在鼓励学生探究性协作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收获一定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自学与合作学习并重,根据教授教学内容及学生特征分析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

二、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

依据新课标以及培养信息化新型人才的要求,我们将根据以下四个维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知识与技能

1、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2、让学生带着现代思辨的观念审读作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提高学生阅读和赏析文言文的能力

1、熟悉掌握字词句,归纳总结。

(1)通假字属、凭

(2)一词多义:固、适、逝、苛、虽;

(3)词类适用:东、西、侣、友、舞、泣;

(4)特殊句式: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2、学会理清文章的思路,扣住每段的写景主体或叙事、议论内容来归纳整合,写出每一段段落大意。

过程与方法

1、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学习,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小组团队合作探究,培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过程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加情感体验,提高理性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体验作者情感;

2、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通过课堂协作、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4、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从而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处世观。

信息素养

通过利用互联网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信息检索、识别和运用的能力。

三、利用教学环境与资源分析

四、设计师生活动,确定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

第6篇: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1.图案设计的发展与教学

图案是一门装饰艺术,是制造某一物品之前所要进行的图样和方案的设计,十分接近现在人们所说的设计艺术的概念。而图形是图案的雏形,后者最明显的变化是比前者多发展了现代工业化的设计理念。图形存在的历史很久远,是人们通过绘、写、刻、印等手段进行特殊信息传递与交流的视觉表现形式,它具有说明某种事物或表达、传递某种信息的作用,是人类意识物化的表达,也是人们最早的交流方式之一。图形的发展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人们用棱角分明的石头在不同的地方留下符号、笔画、纹理等,以便与同伴分享关于此地的各种信息。而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标志,经过时间的延续,逐渐形成了后来的文字及图形。老子曾说:“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将精妙、深邃的道理寓于图案的造型创作之中,再以形象或图式作为媒介表达出来,这充分说明了图形具有记录与传承文化的能力,也是人类意识主动对物体进行深层艺术文化改造活动的体现。现代图案设计可以说是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技术文明的产物,它既包括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所遗留下的文化遗产,也被现代建筑装饰、商品工业、平面设计等现代科学应用,属于文化与科学的双重范畴。因此,在现代图案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其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特点,在保留其艺术价值时,要积极地传承图案遗留下来的一些传统意义及造型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艺术、文化的积淀会根据不同时间、地域、宗教等因素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图腾及纹样,而我们有义务了解这些图案所代表的意义,它们是当时社会某些精神文明的物质体现,这对我们鉴赏艺术作品有很大帮助,将其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更能提升作品的内涵和深度,得到更好的创新视角。而实用性则更注重商品的市场需求方向,找准主流与支流的需求量,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生产生活。

2.艺术设计教学的目的与方法

艺术设计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并将其熟练运用到服务于人的创作观念中。它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以鉴赏美的艺术,也需要学生清楚地掌握事物的规律,以便于利用创新思维能力进行艺术改造。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过:“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人类的精神创造。”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存在。基础课程可以提高设计的质量和文化底蕴,学生通过对基础课程的学习,学会对事物的形状、大小、方向建立多角度的观察和临摹,有助于发现其潜藏的内部联系与秩序,从而进行反复的训练,逐步获取把握全局、将杂乱快速整理为有序状态的能力。而这种由“质”到“量”的变化,足以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技法有效增加,在丰富知识的同时也开发了创造性设计思维,从而帮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专业设计的教学就更为复杂,对全局观念更为注重。艺术设计从手工化到现代工业化的转变迎合了社会发展的方向,所以在艺术专业设计方面,应该考虑到社会需求与工业化的背景条件。其实,现代图案设计与艺术设计教学拥有诸多的契合点,图案的形态、构成、色彩等基本原理对现代艺术设计有较高的启发作用,可以说图形设计为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基础的训练平台,而拥有现代工业化气息的图案设计则可以在此基础上获得指导艺术创作服务于人的设计灵感。

二、现代图案设计对艺术设计教学的影响

1.把握造型美的规律

《图案基础》一书描述:“图案是实用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方面,关于形式、色彩、结构的预先设计。在工艺材料、用途、经济、生产等条件制约下,制成图样、装饰纹样等方面的统称。”可以说,图案是艺术设计中包含审美与实用的部分。而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图案取材于生活中的大小事物,再通过美学的规律进行编排创作,对称、均衡、反复等都是常见的艺术创作手法,线描、淡彩等是常见的创作形式。图案创作不是胡乱编造,而是真实地记录下事物的自然形态,再升华为概括或变形的艺术形象。所以一些经典的图案往往既包含了物质文化的积淀,也有长久以来人们约定俗成的一些创作规律或是对美的认识。在图案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并知晓其创造美的规律与途径,如在图案造型的学习中,最常见的是去繁、夸张、求全、组合、巧合、寓意等。这些艺术手法各具特色,学生可以根据需求自由运用,绘制出风格迥异的图案设计形象。去繁的手法能将主题特征高度集中,使形象更为简明扼要;求全能通过一部分反映整体,以小见大;巧合是对几种形象的结构形式进行融合,增加艺术作品的美观与趣味。这些艺术手法完全适用于艺术设计,不论是平面艺术或是装饰艺术,其造型美的规律是相通的,最终都是要完成对美的创造。因此,通过对图案设计的学习,学生能在艺术作品的造型方面获得技巧上的帮助,并熟练地运用到其他形式的艺术设计中。

2.创造性思维与设计灵感

艺术的美是多面的,或细腻含蓄,或奔放粗犷,这就需要我们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欣赏。而创造艺术的过程更是千姿百态,这个过程受到创作者本身的阅历、文化、技艺的限制,更受到其自身思维方式的影响。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艺术设计教育的一个重点,它是学生寻求艺术灵感的助推力,具有帮助其顺畅完成从物质生活向精神艺术转变的加工任务。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如同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盒子,为学生提供了施展艺术才华的空间。现代图案设计拥有对物体进行审美加工的能力,这源于其要求设计者必须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因为它的创作灵感是源自生活的,然后再把事物转化为美的艺术品,因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不仅如此,这种观察能够让学生较快掌握事物的形态、特征,从而以较快的速度获得合适的创作灵感与艺术手段。艺术需要创作者的精神世界支撑其物质形态,鲁道夫•阿斯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提道:“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观看世界的活动被证明是外部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与观看者的本性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圆圈代表什么?是月亮、车轮、硬币、纽扣,是一切圆形物体的可能。那么以不同形式组合在一起的两个或三个圆圈又代表了什么?在对图案的绘制中,富于联想能让艺术作品得到更多的解读,让其具备更多的意义,也为艺术设计带来更多的乐趣。

3.寓情于物的创作形式

世界是多元化的,而生活于此的各族人民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有独具匠心的表现方式,艺术则是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的真实反映。中国的图案设计讲求寓情于景的委婉表达,对自然素材的特征进行取舍、提炼,美化其艺术形态,保存其精神,使之获得更凝练、更出神、更纯粹的艺术造型。而这些造型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之前原有物体的部分性质,更使观者形成了对某一物体的刻板印象,获得想到某物就产生某种情感的效果。如我国的民间图案“岁寒三友”“五福捧寿”等,都表现了独特的寓意。在图案设计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学习如何观察图案背后所隐藏和蕴含的人文知识,也要对这些知识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这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有极高的要求。这些图案对现代艺术设计有着巨大的启发,很多传统纹样被应用于建筑、装饰、广告设计,正是这些充满特殊意义的造型设计给艺术作品带来了更多的内涵和赞赏。而寓情于物的艺术表现形式也被广泛应用于艺术教学领域,通过对图案设计的学习,学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文化知识,也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创作形式,能熟练地提取前人留下的关于造型美的规律。

结语

第7篇: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根据新课标对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方面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1.学生通过观察具体实例,认识平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把握旋转的基本要素。

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动手操作探索图形旋转的主要特征,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感悟和体会数学归纳思想和类比思想。

3.学生通过欣赏生活中的旋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美,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并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对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作数学的分析研究,抽象概括出旋转的概念;

2.探究和掌握旋转的性质。

难点:

1.旋转性质的探索与形成过程;

2.用旋转分析复杂图案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自学反馈(12分钟)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新(2分钟)

大屏幕展示学生们熟悉的“俄罗斯方块”游戏,请学生来描述新出现的模块应该如何运动?引出平移和旋转运动,引出课题:“平面图形的旋转”(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表达,既实现对平移知识的复习,又为学生设置了障碍“旋转该如何描述”,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探索新知,形成概念(5分钟)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一个三角形的旋转,并记录图形先后的位置。在学生操作完成后,选取典型作品到黑板展示说明。

1.直观感知,寻找特征

学生经历操作的过程,直观感知图形绕着一个点旋转,形状大小不变,只是位置改变。

2.图形探索,形成概念

让学生在观察中充分体会到图形旋转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旋转角度可以是任意大小。引导学生找到两图中的旋转角。通过学生描述、总结、类比平移的定义归纳出旋转的定义。

设计意图:以一个简单几何图形的旋转,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归纳出旋转的概念,初步理解旋转角,完成学习目标1。

(三)学以致用,解决问题(5分钟)

课件演示RtABC旋转得到RtADE的过程,要求学生选择适当的三角板演示操作过程,并完成以下问题:

1.请描述RtABC的旋转过程?

2.分别描述点B点、C点的旋转过程,并指明旋转角?

3.如果取BC的中点F,它会如何运动?画出旋转后点的位置,并指出旋转角。你能得到怎样的结论?

4.上图中有哪些相等的量?

设计意图:再次感受旋转运动,体会一个图形的旋转意味着图形上的每个点都按相同方向转动相同角度,掌握旋转角的找法――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巩固学习目标1,为性质的探究打好基础。

第二板块:互助突破(10分钟)

(一)初步观察,探索性质(3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旋转中心除了在三角形的顶点,还能不能在别的位置。要求学生利用学具画出图形,类比平移的性质,探究旋转的性质,适时点拨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的关系。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理解旋转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旋转的性质,形成初步的结论,有利于突破难点。

(二)实验交流,归纳性质(7分钟)

小组合作探究如果将三角形换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其他图形,刚得到的性质是否成立?请学生按如下过程验证结论:

1.组长分配任务,有能力的同学完成两个图形,个别学习困难的同学完成一个图形。

2.方案设计,实验画图。

3.实验操作,得出结论。

4.组内交流得出结论。

5.形成文字材料,每组上交一份。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特殊研究入手到归纳概括一般结论的过程,完成学习目标2,同时旋转的性质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巩固。学生不但感悟和体会了数学的归纳思想,也了解了数学结论获得的艰难与不易。

(三)运用性质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来判断图形能否由旋转得到,并描述右图中可以看作是一个什么图形通过几次旋转得到的?每次旋转了多少度?

设计意图:强化旋转变换的图形必须是全等形,同时加深学生对旋转角的正确理解。

第三板块:巩固拓展(15分钟)

(一)巩固提高(10分钟)

1.钟表上的分针匀速旋转一周需要60分钟。

①分针的旋转中心在哪儿?每分钟旋转角是多少度?时针呢?

②经过20分钟,分针旋转多少度?

设计意图:巩固学习目标2,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做一做:引导学生观察图案可以看作是什么基本图案通过旋转而得到的?旋转中心,旋转角分别是什么?(学生动手画图分析,然后展示不同的解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旋转”中的“基本图案”,理解“基本图案”的多样性和相对应的旋转角度的多样性。

(二)拓展应用(5分钟)

1.欣赏现实生活中由旋转做出的图案。

2.列举生活中旋转的实例。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每组请一位同学展示小组成果,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设计意图: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归生活。在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了旋转的意义后,让学生欣赏旋转的生活之美,发展初步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学到贴近生活的活生生的数学,完成学习目标3。

第四板块:反馈矫正(8分钟)

(一)总结反思,深化提高(3分钟)

用下面的句子总结课堂收获

1.本节课,我学到了……

2.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3.我感到最困难的是……

设计意图:从知识层面上帮助学生及时回顾自己在本课学习中的收获、困难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从方法层面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知识体系,深化本课所学内容;从情感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课堂反馈(5分钟)

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D是BC上一点,ABD经过旋转后到达ACE的位置。

1.旋转中心是哪一点?

2.旋转角是多少度?图中哪些角是旋转角?

3.如果M是AB的中点,那么经过上述旋转后,点M转到了什么位置?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学的情况,反馈教师教的情况。

(三)同步作业

1.(必做):课本第13页随堂1、习题1、2;

2.(选做):1.搜集生活中的旋转实例;

3.设计由平面图形旋转而成的精美图案,出一份“美妙的旋转图案”黑板报。

第8篇: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教学设计;比例尺;导学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351-01

姓名: 班级:六年级一班 上课日期:

课题: 比例尺

执行思路: 学案内容

学习目标: 1、认识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求一副图的比例尺。

2、通过小组合作学会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培养我们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能认识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求一副图的比例尺。

预习提纲

或自学题目 1、化简比

1千米:100米 1000厘米:20米

1米:5厘米 5千米:20厘米

1千米:50厘米3000000厘米:3千米

2、自学课本30页内容,了解什么是比例尺。

探究与

展示内容 1、 同学们在生活中是否见到过“1:20000”或“”类似的数字和标记?如果见过,在什么地方见过? 表示什么意思?看看你们手中的地图,告诉我为什么大小不一样?

什么是比例尺?和同桌尝试说一说。

比如: 1:200表示

①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厘米。

②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③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倍。

1:300000呢?你能说说它在图上的意思吗?

你认为比例尺的概念应该是:

求比例尺的方法:

一张地图上,用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米,求这张地图的比例尺。(要求先尝试独立完成,然后与同桌交流讨论自己的想法。)

练习

巩固 基础 1、如果一幅图上的1厘米距离,表示实际距离300米,那么这张图的比例尺是()。

2、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00倍,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3、一幅地图用6厘米表示实际距离9千米,求这副图的比例尺。

拓展 判断

(1)一幅图上的比例尺1:20000cm()

(2)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10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

(3)某机器零件设计图纸所用的比例尺为1:1,说明了该零件的实际长度与图上是一样的。()

第9篇: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设计,案例,案例教学法,创新能力,主动性

1 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现状

艺术设计专业中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内容包含了以位图软件为代表的Photoshop,与以矢量图软件为代表的CorelDraw两个软件。它们都具有高速、准确、规范的图形合成与图形绘制等特点。计算机辅助设计广泛运用于包装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等方面,已成为设计领域里十分普及的工具和技术手段。在现代设计教育中, 计算机辅助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课程,是学生走向社会、实现设计理想、形成职业能力的必备工具。在艺术设计专业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使学生能灵活地掌握和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更重要的是开拓创造性思维, 将艺术设计的理念与软件应用技巧有机地融合起来。因此,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举一反三,激发设计的灵感和独特的创意, 最终形成创新能力显得至关重要。然而,在目前的教学中较多地停留在技能层面,教师在讲授这类课程时多是以技能知识为积累的传统教学模式,这样就过于注重软件的操作,相对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的环境下,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过程,只是一味的模仿。缺乏系统实践与内在联系,学生不仅感到枯燥无味, 难以掌握基本知识, 而且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 不能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计算机操作过程中,学生只是对老师教的图例进行简单的模仿,缺乏主动思考,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进而在实际设计时,学生由于没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创意,导致许多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的技术优势来优化自己的创作。因此,如何把计算机技术与创意完美结合是我们在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改革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2 案例教学法

2.1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亦称个案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是一种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http:///wiki/個案教學法 - cite_note-0教授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 所研拟出;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目前被广泛运用于管理学界、政府部门乃至于企业、大学等领域。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Carnegie Task Force)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A Nation Prepared: Teachers for the 2lst Century)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1990年以后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 [][2] 。

2.2案例教学法特点

2.2.1引用真实案例

在教学中所引用的案例具有典型性,并且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的联系。因此,案例要源于实践。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员怎么去做,而且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员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但案例教学没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学习与思考。

2.2.2注重双向交流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老师单方面一味灌输,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首先要进行分析,然后查阅各种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主动的理解。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他的答案随时由教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并且在案例教学的稍后阶段,每位学员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学习心得的交流,不仅可以取长补短,巩固自己的知识掌握。更能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人沟通的能力。这样不仅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有互动。

2.2.3案例的选择须生动、多样化

案例不应该是一堆事例、数据的罗列。教师要摆脱乏味教科书的编写方式,尽其可能调动多种手法如图片、动画、数据、文案等等。使得整个教学不是单一的文字讲授。案例还应注重过程的多样性与结果的多样性。方法没有唯一性,最终的结果也不同。若案例只有一种方法与一个结果,那就失去意义。也就是说,案例的结果越复杂,越多样性,越有价值。

2.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的运用

2.1理论课程讲授

2.1.1经典案例的欣赏

在开始的软件学习中,学生对与一个陌生的软件没有概念,并不了解这个软件的作用与功能。我们可以一开始引入用由该软件制作的经典案例或图片,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受,并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使其有目的的学习,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比如在Photoshop教学前,可以将历年经典广告作品作为案例展示。与此同时,强调计算机软件只是表现想法与创意的手段和工具。就像画画时手中的笔,永远不能代替人的思想。

2.1.2以经典案例为例介绍工具

在工具介绍时,不能简单的用文字语言介绍其功能属性与作用,这样不仅乏味,而且学生也不能较好的掌握并运用。引入案例教学法,以2-3个经典案例为平台介绍工具。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不仅图片要有趣,而且在制作过程中要包含几个工具的运用。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工具的作用。比如,奔驰有个经典的广告是玛丽莲梦露的相片,把面部的那颗痣替换为奔驰的标志。从广告的制作方法来讲比较简单,用一张玛丽莲梦露的图像与一张奔驰标志图像,通过选择、移动与自由变换工具就能基本完成。但其内涵富有创造性,巧妙的表现手法,通过这细微的置换,借用玛丽莲梦露的魅力把奔驰车的魅力完美体现。通过这个实例的讲解,不仅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与主动的思考,同时也无形的向学生传递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2.1.3对工具属性及其原理进行提炼与总结

在几个经典案例的教授后,学生对工具的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这时就应该把工具的属性及其原理进行提炼与总结,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生运用工具的属性与原理结合经典案例的应用,就能更好的掌握工具。比如,图层蒙版工具,在列举案例后,如果教师不点出“在图层蒙版里面,填充黑色代表透明,填充白色代表不透明,填充灰色代表半透明。”这句话。那么学生还是无法快速地真正掌握其运用。只能是简单的模仿。

2.1.4再次引入经典案例强化工具运用

在对工具的属性及原理进行总结后,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并灵活运用,教师还应该再次列举其他经典案例,那么这次的案例要与第一次的不同,可以表现在同一工具不同结果,或同一结果运用不同的工具。比如,选择工具就有很多种,根据每种选择工具的不同特性,对对象进行选择。举个例子,在一幅鸡蛋的图中,为了扣出鸡蛋,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可以用磁性套索工具,或用魔棒工具,通过改变魔棒工具属性中的容差值来增加或减少选区,也可以两个选择工具用添加选区一起结合使用来选择。这样就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方法和结果没有唯一性。这样的教学就更具生动性、多样化。使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

2.1.5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紧跟时展

除了教师收集的经典案例以外,教学还可以结合多媒体与网上平台,下载经典的最新的视频教程,或介绍一些设计网站让学生课后浏览。软件的版本在不断的更新,很多新增的功能让设计者更快、更好的进行设计。比如在Photoshop cs2的修复工具中新增了去红眼的功能,用该工具拉个框框住红眼中心,该红点可快速消除。有了这个工具使得以前要用几步完成的效果一步就能完成。再比如Photoshop cs6中对图层做了很大的改进,图层组不再只是一个容器,也具有了普通图层的意义,能够设置样式、填充不透明度、混合颜色等高级混合选项。在图层调板中也新增了图层过滤器,使设计者能更方便、迅速地选择图层。让学生了解软件发展的最新动态,紧跟时代步伐。

2.2实验课的互动性

在实验操作课上如何让学生牢固的掌握知识并灵活运用,而不仅仅是以模仿案例为目的的学习,这是问题的关键。借鉴案例教学法,在实验课中给出一组图片,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组先提出方案表现一个主题。没有唯一的方法也没有唯一的答案。用所学的知识表现这个主题,在表现时教师给予引导和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在这样的互动和交流中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更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一种善于思考的习惯。整个课堂氛围也活跃起来。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给予学生更好的指导。

另一方面,为了防止滥竽充数的极个别学生,讨论时的发言将载入该门功课的成绩,学生如果事先不认真复习所学知识,不进行反复的练习和思考,在课堂上就会“露馅”,杜绝了想蒙混过关的学生。

2.3教学评价

在教学评价阶段,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不仅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也能积累更多教学的经验,促进教学更好的进行。

3小结

计算机是现代先进的设计工具,有着其他传统工具越来越无法替代的作用。但计算机毕竟只是工具,无法替代人的思想与创意。我们要通过案例教学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的应用,在学习设计软件的同时,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寿斌.运用案例教学法改革《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高职高专教育研究》[J] , 胡茂成主编,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