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生产劳动实践总结范文

农业生产劳动实践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生产劳动实践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生产劳动实践总结

第1篇:农业生产劳动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 水稻生产技术 工学结合 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0033-03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课堂教学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学生参与面和受益面,有助于学生的职业选择。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就是引进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以最终改变长期以来学习与工作两套系统的二元割裂状态,让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工作”。课程开发、建设和实施是学校各项教学建设核心工作之一,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在于开发、建设和实施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课程,课程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可以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就在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要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必须积极探索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课程开发。

一、课程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种植类专业招收的学生大多数没有农业生活体验,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较大,独生子女主动性较差,独立完成事情的经历较少,对农业知识、田间生产劳动也缺乏基本的操作技能,主要原因是学生注重考试而忽视了生产劳动,导致动手能力较差。

水稻生产技术作为传统作物生产技术课程中的一个教学模块,传统教学方法一般是先讲授理论后实践操作训练,这种教学方式虽然细致全面,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教学体系,学生对水稻田间的生长情况、环境小气候、田间管理、栽培技能等过程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更难以锻炼学生田间实践的能力,以及生产实际中的解决问题能力,难以胜任岗位工作能力要求。

二、课程调研

(一)岗位群分析。虽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一线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数量大量减少是不争的事实。粮食生产所需劳动力缺乏是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直接障碍因素,农业生产现代化是唯一解决途径,工业化的发展,必将带动农业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农业生产技术人才的需求将大增。因此,针对学生的特点,有必要对水稻生产技术课程进行改革,对水稻生产行业进行调研和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见表1),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开发,满足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人才标准。

(二)职业能力分析。对上述水稻生产技术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得出水稻生产所需的基本职业能力:确定水稻播种期和播种量能力;独立地完成水稻育秧的各技术环节能力;根据秧苗表现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技能;正确确定水稻移栽期和密度技能;正确计算水稻目标产量的施肥量和合理安排施肥时期技能;能独立地完成水稻高产栽培的各技术环节能力;能根据水稻田间表现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技能;能正确进行水稻测产、水稻收获、稻谷贮藏、稻米品质评定的能力。

三、课程开发

(一)课程设计。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和学习任务,基于现代农艺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人才培养方案,合理、有序地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全程参与水稻塑盘旱育播种技术播前准备、水稻塑盘旱育播种技术、水稻塑盘旱育秧田管理和大田间管理等工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工作项目为导向引入学习任务,合理地组织理论与实践教学,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情景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等方法,做到“做中教、做中学”、“边做边学”,形成“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中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意识、责任意识与安全意识。

教学考核形式多样化,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指导老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考核内容多元化,实际操作能力、平时成绩和实训成绩(效果)三者相结合,并以过程性评价为主(70%),即教学效果分别从职业素养养成、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评价多方面,由老师与学生共同评价。

通过工学结合的实训,学生初步具备农业生产企业的职业素质特征,掌握水稻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具有适应岗位要求的水稻生产能力。

(二)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情境是在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由教师设计的、用于学习的“情形”和“环境”,是对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化”处理的结果,是学习领域中的一个主题教学单元,它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是“学习领域”这一宏观计划的具体化。学习情境的载体是一个“学习与工作任务”,即“内容是工作的学习任务”,“用于学习的工作任务”,简称“学习任务”或“学习性任务”。水稻生产技术课程重点是对培养学生水稻生产和技术指导的能力,通过实践学习提高学生的水稻生产的实践水平,故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解为四个学习情境,见表2。

课堂教学通过学习情境开展,共有5大教学情境和15个子情境,每一个大情境均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其中每一个大情境又分若干个子情境,对每一个学习情境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基本知识讲授和实际操作训练。让学生学会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对水稻田间的生长情况、环境小气候、田间管理、栽培技能等过程了解得不够深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锻炼学生田间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需要注意的因素很多,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新课改理念,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实践、探索和创新,才能找出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只有激情澎湃地上课,才能让课堂生动起来;只有充满情感交流的课堂,才能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现以学习情境1为例(见表3),展示项目教学过程。

(四)教学方法设计。水稻生产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增强学生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水稻生长过程系统地将水稻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水稻的生产与管理工作任务进行情景设计,进行真实性的水稻生产实训活动,增加对水稻生产的直观认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2.项目式教学法。将水稻生产技术进行整体设计,分成水稻育秧、抛栽、大田管理、收获与贮藏四个项目。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通过完成若干个工作项目,参与水稻生产计划的制定、播前准备、播种、移栽、田间管理、收获与贮藏等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作物生产与管理的能力。

3.专题研讨教学法。教师根据学生关心的问题,提出研讨题目,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如讨论水稻安全生产、技术推广等方面的问题。学生通过专题研讨,相互交流知识、发表意见,共同解决作物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作物生产全方面认识。(下转第38页)(上接第34页)

4.开放式教学法。让学生走出去,进行生产劳动,参观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作物种子加工车间、农产品营销企业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三农”的现状和种植业的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热情。同时,邀请校外与水稻生产有关的农业教育家、农业企业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5.案例教学法。在进行本课程授课时,若田间生长情况和授课内容不能很好地结合时,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田间稻生长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如某一学生在进行水稻播种,出苗率差,出现大量缺苗的现象。教师以此为教学案例,出一道题目,并不断引导学生;学生根据这一案例,进行思考、讨论、查阅资料。这样师生合作,“教”与“学”互动,找出水稻缺苗的原因,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总之,在本课程授课过程中,要针对各地气候因子、土壤因子、水肥因子,以及田间生长情况等,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理连.基于工学结合的工作过程导向式高职课程开发的再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

[2]文武,马文姝,白凤臣.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0(8)

第2篇:农业生产劳动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节能减排;农机使用;维护;发展趋势;绿色生产

我国是农业大国,耕地面积位居世界前列,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各类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各种农业生产机械应运而生。我国对农业生产的大力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农业机械水平的提高,以及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区域推广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可以极大地减轻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劳动负担,促进农民增收。我国农业机械类型目前共计73种,全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76%,农业机械进口量位居世界第1,出口量位居世界第5,农业机械制造量同样位居世界前列。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各种农机均被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但同时,农机作为机械的一种,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也日益明显。由于农业机械在田间工作负荷较大,多为大马力机械,因此多使用汽油或柴油,燃烧时产生大量的CO2,在燃烧不充分时则产生大量的碳氢化合物、磷化物及硫化物等有害物质,对农田环境乃至大气环境都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一定威胁。尤其是当使用柴油机工作时,燃烧产生的“碳烟”是一种致癌物质,严重时还可以造成肺气肿、慢性肺病乃至肺癌,对田间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制定合理的节能减排计划,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节能减排相关技术运用在农机的使用和维修过程中,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减少农机使用与维修过程中产生的能耗浪费,促进农业向绿色、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通过分析目前农业机械在使用与保养维修中存在的问题及难点,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论述未来我国农业机械节能减排的重要研究与发展重点,研究结果以期为我国绿色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参考。

1农机使用与维修节能减排的意义

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基本国策,要求各行业、各层面积极践行绿色生态建设工作。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样需要在农业生产尤其是农机的使用和维修中注重能源保护和排量控制[1]。

1.1节约农机使用成本,减少能源消耗

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同时,农业生产对于农机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农机的购置和使用在农业生产总成本中占据较大比重,由于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环境恶劣,因此,大多数农业机械选用柴油机作为农机的动力机构。柴油机动力强,但存在燃烧不完全时污染较大问题,因此,采取必要措施,对农机使用和运维过程中的能耗和排量问题进行控制,能有效节省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机的使用成本,同时也能减少化石燃料的浪费。

1.2延长农机使用寿命,保证农机功能效果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农机结构的升级,现阶段,随着国家各项环保政策的出台,农机已经朝向节能化发展,但由于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机的不正常操作,导致油料不充分燃烧等,会加快农机的管路、油路、滤芯等的损耗,如不进行及时更换,将导致更大的关联性故障,进而导致农机消耗更多的能源,排放出不符合环保设计要求的废气。通过设定合理的农机使用与维修制度,保证农机各项功能正常使用,在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的同时,也能延长农机的使用寿命,保证农机各项功能效果。

1.3推动绿色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可持续

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产业,是人类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因此,推动绿色农业建设,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各个国家关注的重点。通过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将环境保护的任务进行分配,正确处理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营造健康、绿色的农业生产环境责任重大。农机的使用和运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农机使用和维修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和排放问题进行管控,能有效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化发展。

2农机运维过程中存在的环保问题

受我国地形地貌影响,各地区之间农业现代化水平不一致。但农机的使用和维修过程中不注意环境保护的问题却普遍存在,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及对现有农业生产活动的分析,我国农机运维过程中的环保问题可以从农机节能设计、农户环保意识和地方政府监管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2.1农机设计功能单一,农机种类与数量多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随着作物种类不同,需要的耕种环境也不同,导致了我国农业机械设备种类繁多,功能单一的问题。相对于发达国家完善的农业发展体系和集成化的农业机械设备,我国农机设计功能单一导致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能耗大的问题更加突出。相同的土地面积,同样的农业产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不同的农机设备对同一块田地反复作业,才能达到作物生长的需求,因此也导致了与农业现代化程度高的地区相比,农业生产过程中所用农机种类多,功能单一,进而导致农业生产能耗大的问题,通过对我国目前五类农业机械占比(图1)及相对应的排放污染量年总结表(表1)可以看出,不同农业机械功能单一,产生的污染排放较为严重,因此,未来应该减少农业机械种类,发展多元化、多功能的农业机械装备。

2.2农户环保意识弱,农机维修过程污染大

农户的环保意识薄弱也是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的主要原因。对于农户的环保意识薄弱导致的环境污染可以从农机的不规范操作和农机的维修两方面进行说明。现阶段我国农机的设计均已考虑农业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因素,但由于农户对农机的不了解和不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导致农机的异常作业,进而会增大农业污染排放量。其二是农机维修过程中,农户环保意识薄弱,不注重维修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如维修后不注意维修现场的清理,废弃的零部件或者废弃的油液等不注重收集并妥善解决。某省在2020年对下属的13个市进行农业机械排气污染年排放量进行总结,得出,全省年排放污染量一氧化碳总量147004t·年-1,碳氢化合物总量51567t·年-1,氮氧化合物总量80466t·年-1,颗粒物(PM)总量24328t·年-1。因此,在全国大力推广农业机械节能减排技术势在必行。

2.3规章制度不完善,部门监管不到位

规章制度是减少农业生产环境污染的最后一道保障,通常有环保部门进行监管,如通过管理农资站,减少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农机产品流入市场,通过现场巡检,对于超标产品进行管控等。但由于基层农机部门在检测仪器、检测技术等方面的资源匮乏,导致相关部门在进行监管时有所遗漏,且只能根据目测等方式对超标产品进行排查,不能及时有效地识别出存在环保隐患的农机产品。同时,由于基层相关部门组织结构建设有待完善、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往往缺少监管资源对辖区内农业生产活动进行管控,这也是制约我国农业生产过程节能减排工作开展的因素之一。

3农机使用与维修过程中节能减排的具体举措

为更好地完成农业生产节能减排工作,更好地完成节能减排的工作目标,应从更加长远的发展前景出发,积极采取针对性优化措施,保证各项节能减排技术的充分发挥,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3.1完善相关技术团队建设

节能减排团队建设是保障节能减排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完备的工作团队包括农机产品设计团队、环保农机的推广团队、农业生产节能减排监管团队等。其中农机产品设计团队主要负责新型农机的结构与功能设计,根据不同地区适合的作物类型,对农机的基本功能进行集成,减少田地的耕作次数,从而达到农业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环保农机的推广团队主要负责新型农机及相关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积极创新推广方法,保证农机及新型技术的顺利落地。农业生产节能减排的监管控制团队主要负责农业生产过程中超标排放的监管和控制工作,可通过将具体内容进行分工,减少基层农业监管部门的压力,同时保证农业生产节能减排工作的充分落实。

3.2注重节能减排技术实践

注重节能减排工作的技术实践可从鼓励农户自觉参与农机维修工作和加强农机维修团队专业性两方面进行说明。首先,根据时节,在农闲时组织农户学习新型设备的基本维修技能,减少农户对于专业技术团队的依赖性,进而减少农机的维修成本,同时积极与农户进行沟通,使其充分了解农机节能减排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以达到预期的农机节能减排效果。其次,加强农机维修团队的专业性,为维修人员提供实践机会,加强其与先进地区的经验分享,不断提高农机维修过程中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水平[2]。

3.3做好节能减排技术汇总

为使农机使用与维修过程中的节能减排效果得以传承,应做好农机节能减排的技术汇总工作,将工作经验进行汇总,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落实和发展节能减排技术,通过将相关技术汇总,总结出经验与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建议,另一方面,通过将当地节能减排工作进行文档汇总与留存,能给以后的农机使用与维修中运用相关节能减排技术提供参考,同时能加快地区之间的经验分享,减少专业人员的交通成本。

4结语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农业机械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力度,加快农机改造升级,减少农机使用与维修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对于我国农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侯贤东.浅谈提高农机维修节能减排技术的措施[J].南方农机,2020,51(23):71+76-77.

第3篇:农业生产劳动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农村家庭生计模式;农村家庭经济;生计模式变迁;农村劳动力转移;家庭收入;非农收入;农业集约化;农业技术人才

中图分类号:F323.6;D422.7;C912.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3)02002008

一、引言

生计模式是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适应自然与社会的一种生存方式,在微观层面上,一个社会的生计模式影响或决定着当地的家庭经济状况(岳小国,2011),它是人们用以谋生的基本手段,也即是人们收入的主要途径。关于生计模式的研究是近年来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的热点与方向之一,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来探讨生计模式的形态,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有的学者侧重于探讨某一民族的生计模式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如周云水(2009)从独龙族的传统文化对其生计模式变迁产生的影响出发,阐述了独龙族的发展轨道。有的学者侧重于探讨生态环境与生计模式之间的关系。如马海寿等(2012)分析了绿洲上回族的生计模式在外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变迁的过程。也有一些学者侧重于探讨生计模式的选择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如周建新等(2008)从新农村建设这一社会背景出发,探析了乡村生计模式的转型与新农村建设对接的理念;马海寿(2008)分析了生计与“新月人群”之间的关系及现代化建设对他们的影响。

随着农村家庭生计模式的变迁,尤其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现代化背景下,必然会生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然而现有文献很少对农村家庭生计模式变迁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进行专门的研究,尤其缺乏实证调研分析。本文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人类学、民族学角度出发,以新疆玛纳斯县凉州户镇新渠村为案例,研究其生计模式的类型、变迁过程及其原因,并分析其生计模式变迁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以期能丰富和拓展有关农村家庭生计模式的研究,并为新疆地区农村家庭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新渠村家庭生计模式的主要类型

玛纳斯县凉州户镇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东距乌鲁木齐市135公里,西与石河子隔河相望,全镇总面积6713.4万平方米。凉州户镇情况简介,http:///structure/zsyz/tzznnr?infid=23. 而新渠村,则位于凉州户镇东南3公里处,该村有汉、回、哈等民族120户,常住户只有92户,总人口475人。资料来源于2011年新渠村村委会统计。 该村整体分布格局大致呈长方形,村内南北巷道5条,东西路6条。村居民点北部、西部、南部及东部的大部分区域种植制种玉米,约有3000多亩;村东部的路北和路南挨着河渠种植了约30亩酿酒葡萄,另外还有零散种植的油葵。据调查,目前新渠村家庭生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纯种植户

纯种植户的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主要包括种植制种玉米及酿酒葡萄。该村目前62户人家属于纯种植户,其中只有6户除了种植制种玉米外兼种植了少量的酿酒葡萄,其余全部种植制种玉米。每户人家的种植面积除了责任田(每人6亩3分地)以外,大都承包了别人的土地,承包面积不等,少的有20几亩,多的则有100多亩。这62户人家,有的是大型的种植户,他们资本雄厚,承包了大量的土地,自己当老板,雇人来完成整个生产过程;有的是村干部,这一工作使得他们没有空闲时间来从事别的副业了,况且,这也是一部分收入;也有的是单亲家庭及鳏寡孤独家庭,他们从事纯种植生产维持生计外,家庭没有剩余劳动力从事畜牧业或其他的副业,对他们来说,纯种植的生计模式是其家庭经济发展不得已的选择。

种植大户徐兵告诉笔者,他们家除去责任田19亩地外,还承包了100多亩土地,等再过几年,还准备多承包一些土地,然后自己当老板,这样自己就可以轻松一点,也可以赚得更多了;等到自己年老的时候,就把自己家的土地全部流转给村委会,然后到镇上去住。另外一户种植大户李学成告诉笔者,他们家责任田只有20亩,但是承包本村其他村民土地120多亩,自己平时也不是很忙,只有在间苗和抽雄的时候比较忙,大多会雇人来帮忙。他说:“农民,农民嘛,以种田为本分,我们家只种田,没有其他副业。现在,承包的土地越来越多了,也逐渐种出了名堂啊。”这样的种植思想在新渠村普遍存在。笔者在访谈过程中得知,纯种植户中的大部分都准备逐年增加承包土地的亩数,等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就雇人来进行田间劳作,这样减轻了自己的负担,也可以增加自己的收入。万 冰,龙开义:农村家庭生计模式变迁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业生产离不开当地的自然环境,而气候又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人们根据气候条件安排农业生产,通常都是有一定的周期性的,而周期性的生产劳动又会折射出家庭成员的劳动分工。根据笔者在新渠村家庭入户访谈的资料整理(以种植制种玉米家庭为主),现将玉米的生产周期及村民一年来的家庭生产生活安排总结如表1。

从玉米的生产周期以及一年的家庭农活及分工安排可以看出,新渠村农民比较忙的劳作只有播种、间苗、抽雄与收割时段,且很多数也是由雇工来完成的。12月份到4月份之间都属于农闲时期;而平时忙季也只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因此,农忙之外还是有大量的农闲时间的。在农闲时期,大部分村民会找些副业,也会参加一些培训班,或是参加一些娱乐活动。

第4篇:农业生产劳动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舞蹈作品;民族文化;社会性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Q011)10-012-01

舞蹈艺术渊远流长,起源于远古人类劳动生产(狩猎、耕作等)、战斗操练、活动的模仿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礼活动和表现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艺术的社会性是舞蹈审美的愉悦性和审美功利性的统一。同时,舞蹈也

作为人类古老的艺术,是以人体有规律的姿态动作来传情达意、抒感,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其来源于社会生活,反映并关注现实社会。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开展文化娱乐、促进身心健康、具有广泛群众性的一种艺术形式。

一般而言,艺术具有社会属性和社会功能作用,不论任何一种艺术种类,均对人们有着共同的功能和作用,即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所不同的是艺术的社会作用与一般的科学作用不同,它是通过具体的美的艺术形象展现,对人的意识的作用而实现的。它是一种与美感作用相结合的教育作用,所以叫做审美教育。这是艺术共同的社会作用,舞蹈艺术不例外也包括在其中。但除了共性的作用而外,舞蹈艺术也有着它独有的对人类社会的功能和作用,同时又有着它自己的独有社会方式,这种功能和作用以及方式又是其他艺术种类所不能代替的。舞蹈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作用,大致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的:

一、舞蹈艺术与社会经济生活

我国进入农业社会的历史十分久远,与农业生产劳动相关联的歌舞活动,各民族普遍盛行,大多表现为反映农事活动和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舞蹈。古代少数民族,是从事农业或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民族,他们所采用的耕作方式,有许多仍十分原始落后,自然环境对他们的生活还有很大的限制。在这些民族中,把自然物和自然力看作有生命、行为、意志和巨大能力的对象加以崇拜的现象,十分普遍。在他们心目中,山川木石尚有生命和意志,给人温饱的农作物更莫能外。它们养育人而让人感到它们的亲切,但它们丰歉不定的怪脾气,又使人感到似有一种无形力量的支配,在人们尚不能摆脱大自然的控制,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面前感到无能为力之时,只好把丰收的希望寄托在神灵的庇护上。同时,由于农业生产与节令气候的密切关系,人们对节气的认识和掌握十分看重,由于居住环境与气候条件的不同,各民族有关岁时、岁事、月令、时令等方面的行为习俗也各有千秋,溶合在其中的四时祭祀和舞蹈,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格调。这种习俗,既与天人相感、应时行事的传统思想观念联系在一起,也与人们经过长期劳动生产实践总结出的科学认识联系在一起,虽然掺杂着不少巫术、宗教的成分,也不乏朴素的自然辩证思想。因此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围绕岁时更叠和一些重要的生产转换举行的歌舞活动,既达到了祭祀娱神的目的,在具体的农业活动中又起到了指导生产、调配劳力的作用。如在生产活动前举行的舞蹈,起到生产动员、组织劳力、准备农具的作用;在生产活动中举行的舞蹈,起到团结互助、调配劳力的作用;而在生产活动后举行的舞蹈,则是祈祝或庆祝生产丰收。

二、舞蹈艺术与社会民俗文化生活

很多舞蹈艺术作品,往往跟宗教、祭祀活动有关。这是由于在人类的童年阶段,还不能对无知无解的自然界作有把握的解释,只有求借某种不可知的力量,通过幻想去揭开那一切奥秘。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原始人是相信有鬼神存在的,不过他们对这些超自然力量的态度,总是限于想尽办法使他们为自己谋福利,为了讨好某个鬼神,非洲野蛮人竭力设法使它愉快,他们用美味的食品(祭祀)来收买它,并且为了表示尊敬,给它跳一些自己从中得到快乐的舞蹈。”于是,原始文化,便蒙上了一层我们今天称之为“宗教”的神秘面纱。这类反映信仰民俗的舞蹈,我们统称为“宗教、祭祀舞蹈”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舞蹈作品开始更多地反映诸如民族岁时节日、民族礼仪等民间文化,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有些民俗内容被吸收运用到舞蹈中,使舞蹈风格、形式更趋丰富多样。同时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人民之间长期和睦相处,各种思想文化风俗相互影响,各民族舞蹈也日渐打破封闭局面,互取所长,融会贯通,民族舞蹈呈现向一体化发展趋势。

第5篇:农业生产劳动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农民教育;课程;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S8-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260-2

1 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特点

《作物病虫草鼠害诊断与防治基础》是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编制的百万中专生计划《现代种植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各地对农业推广系统内没有专业学历人员培训的必选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职业基础课,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很大,教材内容多,涵盖面广,讲授起来难度大,培训是以效果为目标的,如何提高培训质量,确保教学效果是培训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熟悉教材,研究教材,研究教学大纲是上课教师备课的第一步,这本书包括植物害虫、病害、农田杂草,农田鼠害和农药方面的知识。这是植物保护专业的几门专业课经过专家精心编写融汇而成的,具有职业性、基础性、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打破了原学科体系而精选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各学科体系的相关知识。根据本教材特点,突出实际实用的教学原则,思考怎样切入相关的知识点,结合生产实际,怎样展示课程内容,对提高技能,实现培训效果最有效。

2 研究学员,把握培训对象的学习特点

2.1 掌握成人学习一般规律

首先,成人的学习动机非常明确,很有针对性,既围绕职业要求、又关注直接效益;其次,在人才的培养上,成人教育更要突出主体特征,根据成人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理解能力强等,开发其心智潜能,以突显成人的个性和创造性;第三,成人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无时不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联系,所以我们必须瞄准产业和市场的现实变化与预期要求,有针对性地为从业人员实现个人发展,转岗就业,提高层次设计教育模式,这些规律的遵循要求我们要依据区域经济的发展的差异,形成与之相应的成人教育教学和管理体系。

2.2 研究学习对象的特点

掌握了成人学习的一般规律,但不同批次的学员又有不同特点。若招收的以应届初中生为主的中等专业学历层次的学生,则他们具有年龄均较小,精力相对充沛,学习劲头大,学习记忆好,学习时间也较多,而且社会经历少,对农业感性认识差,实践经验差。但他们是被升学浪淘下来的学生,有的人发展不全面,学习偏科,有的接受能力本来就不好,学习的目的性不强。但这样的学生课时多,能允许充分系统地讲解,重复的实践操作,反复的演练,才达到学习要求,巩固学习效果。

若是村社干部或留守农民,他们指挥着村社户的农业生产,有着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有强烈的求知欲,渴望成为指挥农业生产的内行。他对课堂知识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但他们因年龄偏大,记忆力不好,还承担着繁重的家庭生存压力和繁重的生产劳动,有的集家长、社长、村长一身,承担基层工作的压力,学习时间少。对这样的学员则以结合生产实际,结合案例,讲授重点,突破难点,自学与授课辅导相结全,确保工作学习两不误。

在岗的农业系统内的在职学员,因岗位工作的原因,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没有系统地学习作物病虫草鼠害诊断与防治方面的知识,在工作中遇到很多难题,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指挥农业生产的专家,但因岗位工作忙而时间相对紧张,要求学习知识系统而全面,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他们学到了知识,更要传授给农民;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还要带到课堂来,这对课堂教学要求更高。这样的学员一定讲深讲透,提出问题就要解答。

2.3 研究学员的社会层次

学员的社会层次不同,学习目的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不一样,这在备课、授课上是有差异的。应届初中生为主,中专学历生为辅,由于年龄较轻的原因,没有社会实践,他们的目的性不强,讲授知识要力求系统,加强操作实践,真正全面系统掌握的课本知识,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同时,还要教育他们学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敬业精神,积极投身农业科技实践。对于村社干部和留守农民、在岗的农业系统内的在职学员,他们的学习目的性强,从事的行业决定了需要这些知识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思想活跃,接触一线生产实践多,带来的问题多,我们要有能力、有耐心解决这些问题。

3 收集资料, 扩充展示教学的内容

教师教授的知识一是来源于已掌握的书本理论知识,二是来源于工作的实践经验的积累,三是来于现代网络大量的信息资料的学习和收集。予人一杯水,自己必有一桶水。否则就是半壶响叮当,随时有可能被学员挂在讲台上,同时也误人宝贵的时间。因此,在熟悉教材的同时,必须努力学习,收集阅览大量的相关书籍和资料、图片。教材上的知识点是要教师去思考怎样处理,用什么教法、教具来让学员接受这点知识。这门课生产一线有大量的实物标本的、网络上有丰富的图片资料,就看你去怎样收集,生活中有很多的案例,怎么去组织采用。这些教具、案例的使用,扩充了教材的内容,是教材的延伸。比如说要讲昆虫的形态特征,我先收集蝗虫、蝴蝶、金龟子,螟虫等成虫、幼虫各个虫态,上课时就可以打开蝗虫、蝴蝶、金龟子,螟虫等成虫图片,让学员了解这些就是昆虫,再打开这些昆虫的卵、幼虫、蛹,了解每种昆虫有不同的虫态,使文字理论形象化,复杂的文字融化在图片的介绍中,比较他们的形态,找它们的共同特点,让学员掌握什么是昆虫。再打开蝗虫口器的图片,介绍咀嚼式口器的构造,要求学员掌握口器的基本构造及其衍化,再从口器各部位的衍变特化,介绍刺吸式口器和其他口器类型,为防治害虫选用药剂作铺垫,学员喜欢听,听得懂、记得住。

4 探究教学方法精心教学

4.1 课程的时间设计

成人学习一般以90分钟计,时间分配以引入新课回顾占10%,授课占75%,结论占15%。

4.2 授课方法的应用

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尽量教、学互动。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课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现场参观方法等。教学的方法是否有效,决定培训的效果,这门课的实践性强,要求教师要会使用多媒体、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上课内容结合生产,挂图、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内容紧联本地产业,内容讲解要联系生产实际。教师备好了课,准备了大量的教学资料,怎样去组织教学呢?这就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事半功倍。比如昆虫的趋性我利用讨论法讲了5分钟,学员回顾生活中有夜蛾子扑灯、见过糖醋诱蛾、黄板诱蚜,有的做过枯把诱虫产卵等,从而懂得了昆虫的几种趋性。对一些抽象的则以含义、重要性、如何进行(步骤1、2、3),全面结论的逻辑推理方法讲解。合理地选择应用教学资料,选择恰当的教具如多媒体、图片、实物标本,各种教学方法灵活交替。

4.3 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材中的内容是针对全国各地的农业生产实际,涵盖面广,作为教师,要以本地农业生产所涉及的作物和病、虫、草、害为重点,而不是简单的照本宣课,要对学员的创业和岗位工作有实际的指导作用。对与当地产业关联性不强的就略讲或自学,对本地的传统产业要多讲,而且是增加内容讲,重点产业的病虫害要细讲,讲辩认,讲区别,讲发生发展规律和如何防治。

4.4 教师的讲解要求

讲解层次分明,吐词清楚,快慢适中,要声音宏亮、抑扬顿挫,风趣幽默,运用各种培训技巧,提高课堂注意力,增强课堂掌控力,让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学员轻松学习,快乐学习。

4.5 重视实践课

这门课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安排适当的时间现场培训,一定要对当地的主要病虫草害鼠让学员能辨认、用什么方法去防治及化学防治用哪些农药,什么浓渡,怎样配制,怎样施药及其农药的安全使用,都要一个一个、一步一步地手把手地教,把技能学到手。

第6篇:农业生产劳动实践总结范文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践,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进行了述评,指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科学的对待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着重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的新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 生产劳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经济学领域里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它是在批判地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论基础之上创立的科学学说,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石。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现在人类已经进人了21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以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因此,不断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当代的新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并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由于所处的时代决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重点考察的是物质生产部门,认为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并创造价值,而绝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属于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在当今时代,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服务性劳动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生产性劳动应当包括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性劳动。因此,应当在理论上充分肯定服务性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以利于推动第三产业更快的发展。在今天,不仅直接从事生产过程的劳动是生产劳动,而且第三产业的大多数部门,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会计咨询等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科研、教育、卫生等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人民素质服务的部门,这些部门的劳动同样是生产劳动,同样也创造价值。马克思指出,随着分工的发展,生产劳动的概念会扩大,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在当代,生产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劳动分工越来越细,产品生产的链条越拉越长、环节越来越多,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科研教育等与直接生产过程交错或交织在一起,其从业人员已“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他们的劳动理应属于生产劳动,而要创造价值。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同样是生产劳动,同样要创造价值。产品有有形产品也有无形产品,精神产品是无形产品,随着社会进步,精神产品会越来越多,精神产品同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画家的绘画、作家的文学作品、表演艺术家的演出等等,既具有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使用价值,又凝结着画家、作家、表演艺术家的一般人类劳动,而具有价值。

深化对脑力劳动者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总体工人”的论述中,对脑力劳动(包括科技人员和管理者的劳动)给予了肯定,认为这些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但他重点研究的是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在当今社会,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越来越重要,科技人员和管理者的脑力劳动不仅作为一般劳动在价值创造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作为更高层次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要远远高于简单劳动。因此,应充分肯定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创造价值中付出的劳动,在收入分配方面使他们的劳动报酬与其劳动贡献相一致,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劳动是能够创造价值的劳动。马克思时代,管理和资本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当代是应当正确认识企业家劳动的时候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是用的抽象法,资本家的活动都一律被视为剥削活动;但是到了第二卷以后,他又提出了管理劳动的二重性,即承认直接经营企业的管理活动也有创造价值的作用。他们的劳动不仅是生产和创造价值的劳动,而且比起直接从事物质产品生产的劳动来,实际上还是倍加的、创造出更多价值的劳动。管理劳动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指挥、监督活动的总括,它主要包括协调人与人、人与物、机构与机构的关系,发现和重组各种资源,激发各方面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全面实现整体目标而协同努力。管理劳动不同于物化劳动,它是一种活劳动,也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具体劳动表现为在特定生产条件下对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监督等活动;其抽象劳动则表现为管理者与其他全体生产人员利用生产资料创造出物质产品,并使自己的劳动(主要是脑力劳动)凝结于新产品之中,与直接生产工人劳动一起形成新价值,实现价值增值。

管理劳动之所以是一种更为复杂的高智力劳动,是因为:首先,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对于价值创造的贡献,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以高知识、高智力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劳动,显示出了它是一种较之一般复杂劳动更为复杂的“超级劳动”过程。现代企业管理职能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既要懂技术,又要懂管理;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经验;既要具备经营决策能力,又要具备市场开拓能力。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多得多。其次,管理创新能实现更多的价值增值。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等。管理者是企业生产活动的灵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取得竞争优势,实现更多的价值增值,关键在于创新性管理劳动。再次,管理劳动又是一种回避高风险、获得高收益的生产劳动。面对市场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和机遇,每个企业家都要运用自己的全部管理智慧,来迎接未来。

深化认识新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坚持马克思关于人的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同时要充分肯定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本身并不创造价值,价值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可以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扩大、性能更好,从而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科学技术还可以为人所掌握,而掌握了科学技术的人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高新技术本身有价值,而且可以转化为新的生产力,但不创造价值,都是人类劳动(主要原因是脑力劳动)的产物,而且往往是复杂程度很高的活劳动的结晶。高新技术一旦在生产中运用就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如生物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既能够大大缩短生产周期,又能够极大地提高产量。高新技术无论多么先进,它的运用无论造成劳动生产率多么大程度的提高,但它终究仍是生产资料,它与当年马克思所说的科学技术不创造价值的观点没有本质的区别。物化的知识凝结有价值,但它本身不是价值,即使是自动化程度再高的机器设备也还需要人操纵才能正常运转,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否则,再灵巧的设备也会发生故障并造成严重的损失。生产自动化的特点只在于需要较少的活劳动去操作,而不能完全代替或取消活劳动,它和别的生产工具的差别仅在于操作人员的数量不同,就价值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没有本质性的变化,它对生产力的提高具有巨大的作用,有利于增加使用价值,而不直接加进价值,不是价值的创造者。高新技术在价值形成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从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内涵上看,高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科技劳动成为创造价值的劳动的主要形态,高新技术的运用与科技劳动者的复杂劳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首先,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除了使生产资料的效率和效能得到提高以外,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教育和再培训的劳动者具有更多的科技知识和更熟练的生产技能,能从事更为复杂的劳动,他们的复杂劳动在相同的时间内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其次,为了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经过不断教育和再培训的工人将会日益成为掌握更多知识技能和更能熟练操作的“知识工人”,他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最后,由于高新技术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又会不断形成由高技术科技人员、高水平管理人员和高技能操作人员有机组合而成的集合劳动者,这种同新技术要求相适应的集合劳动者会产生一种“集合力”,所提供的劳动是多倍的更高级的复杂劳动,在单位时间内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另一方面,从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外延上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总体劳动在价值的创造上将成为主要形式。在高新技术体系基础上的社会化生产方式中,劳动过程简单化了,劳动不再表现为象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甚至处于工厂之外,所有这些,正象马克思所说的“总体工人”的总体劳动的概念,将随着高新技术的广泛采用而不断壮大,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因此,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够造就更为复杂的劳动者,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深化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的认识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的范畴。价值创造属于生产领域的问题,而价值分配属于分配领域的问题。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价值创造也就没有价值分配。但价值分配又不仅仅取决于价值创造,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价值分配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价值创造研究的是生产领域中价值是由什么创造的,即价值的源泉是什么。价值分配研究的是价值创造出来以后,在各个要素所有者之间按照什么原则进行分配。因此,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既不能把价值创造看作是价值分配的依据,也不能把价值分配问题等同于价值创造问题。

价值创造并不直接就是价值分配的依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其他生产要素都不创造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说,由劳动创造的价值就应由劳动者自己完全占有。实际上,在任何社会都不可能由创造价值者完全占有价值。这是因为,价值分配并不以价值创造为直接依据,它是随着经济关系性质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的。这种分配原则的变化和调整,与价值创造并无直接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通行的原则是按要素分配,这是生产要素所有者所有权的实现。所以,按要素分配实质上是按要素所有权分配。按要素分配所依据的不是劳动价值理论,而是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

价值分配原则的变化并不能否定价值创造的理论。按要素分配,意味着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有权从创造的价值中分到一份利益,但并不能由此推论价值就是由各个要素共同创造的。劳动价值理论不是按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但也不能用按要素分配来否定劳动价值理论。应该看到,在马克思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企业制度是以业主制为主导的,马克思没有将技术和管理等作为独立的要素纳入价值创造和分割范畴。而在经历了技术、管理和企业制度深刻创新和变化后的今天,管理耗费、研发耗费、营销耗费等已成为价值分割过程中应予补偿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六大首次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就将财富的创造与财富的分配内在地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分配关系是由所有制决定的。目前提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既不是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否定,也不是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简单引申。分配方式或分配制度不是由价值理论决定的,而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马克思关于所有制决定分配关系的原理是从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中总结出来的,它不会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失效。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由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因此,不能借口时代的变迁而否定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对分配的基本决定作用。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紧密结合时代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弄清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关系,基于科学的理论,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实践中产生的各种新问题。

参考文献:

第7篇:农业生产劳动实践总结范文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市农业机械化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迅猛。现将全市现代农业农机合作社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基本情况

从开始,我们按照国家和省市的有关指示精神,开始农机合作社组建的试点工作,国家《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黑龙江农机管理条例》出台以后,积极引导扶持农机户建立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农机专业合作社15个,其中,投资100万元以上的合作社14个,1000万元以上的合作社1个。累计投资2743.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65万元,农民自筹828.4万元,银行贷款850万元,共购置各类农业机械173台套。

从组建方式来看。我市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一是合资合作式。合作社由几个人联合组建,资金通过国家补贴、银行贷款和个人自筹来解决。如牛家镇石羊村农机专业合作社,2009年投资1150万元,其中国家补贴300万元,中行贷款850万元。新购置进口210马力以上轮式拖拉机10台,国产配套农具18台套。可完成旱田整地、播种、中耕、喷药、收获全程机械化,是目前我市规模最大、配置最先进的农机专业合作社。

二是股份合作式。合作社发起人是原村机耕队,将自有资产、资金、人才、技术整合后建设新的合作社。股份由原机耕队自有资金及以机顶资、农民投资构成。如杜家镇永联村农机合作社。

三是大户独资式。合作社发起人是种粮大户或农机大户。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如卫国乡东安村农机专业合作社。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我市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依法登记注册的,秉承“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宗旨,在的基础上,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融资广泛,经营形式灵活,是巩固和完善农村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形式,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

一是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扶持下,优先购置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在较好解决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基础上,采用标准化连片作业,基本上实现了主要农作物玉米、水稻、大豆主要生产过程机械化,促

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二是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提高了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土地合理流转和规模经营。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经营中,运用现代农机装备和技术作为支撑,推进了农业生产、加工、运输等多领域实现了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有利地促进了土地、资金、技术、装备、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同时农机专业合作社吸纳了大批农机户,自愿形成服务主体,打破了传统的耕作方式,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走向土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耕作方式,实现了耕作由小户粗放经营向合作社规模经营的转变,促进了土地合理流转和规模经营。

三是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提高了农业机械利用率,降低了作业成本,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机专业合作社实行自愿组合,民主管理,合理配置农机资源,加速了生产要素的整合重组。在购置农机具上统筹考虑,注重实效,避免了重复购置和闲置等造成的损失浪费。解决了农户分散经营、效率低下、无序竞争等问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机具相对集中,在不误农时的前提下,统一机具检修、保养,统一配件、油料供应,统一收费标准,统一作业质量,统一安排农田作业和跨区作业,最大限度地发挥机具的优势,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从而降低成本,减轻农民负担,达到以机养机,兴机惠农的目的。

四是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增强了粮食作物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随着国家购机补贴力度的逐年加大,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各级政府的帮助和扶持下,购置了大量先进的高性能大中型农业机械,从产前、产中到产后一应俱全,如:水稻插秧机、联合整地机、玉米气吸式精量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机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大面积推广了农机新技术,如玉米精量播种技术、药剂灭草免中耕技术、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等。先进农业机械和农机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增强了土壤蓄水能力,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培肥了地力。同时减少了田间作业环节,降低了作业成本,提高了作物产量,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进一步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五是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从全市农机化发展的实践看,由于大量农业机械的使用,使广大农民获得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手段,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劳动手段,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也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劳动力季节性短缺的矛盾,为外出务工农民解决了后顾之忧。

三、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多数乡镇政府对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高度重视,农民对兴办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是按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不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制约着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健康有序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新型的服务组织,其服务对象是农民。这种组织投资大、回报率低、经营季节性强,发展壮大靠个人投入是有限的。目前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处于自由发展的初级阶段,其成效还不够明显,对农民的诱惑力不够强,尚不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缺乏扶持资金和银行贷款。

二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粗放,亟待规范和完善。虽然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但大多仅是形式上登记注册,入社社员有其名无其实,仅是名誉上入社,实际上并没有参与管理、服务与经营。特别是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不规范,多数没有建立财务会计制度,管理仍处于自由、自主的初级阶段,缺乏规范和必要的培训。同时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人员文化程度较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是农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场库棚建设严重滞后。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推动下,农机专业合作社大中型机具与日俱增,场库棚建设不能适应机具增加的需要,造成了大量农机具的露天存放。更何况农机具的使用周期短,存放时间长,风吹日晒,冰霜雪冻,使很多机具锈迹斑斑,损坏严重,不但缩短了机具的使用寿命,无形中增加了维修成本,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浪费,其结果是影响了机具的作业效率和使用年限,从而影响了农民投资购机的积极性,延缓了农业机械特别是大中型高性能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和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四是受家庭承包土地经营制约,大机械与小地块矛盾突出,是影响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原因。由于农村长期实行土地承包经营,农户经营土地观念还没有转变,“惜地、恋地”情结日益严重,种植结构处在一家一户小块经营的种植状态,农机作业必然受到农作物种植品种、地块差异的影响,大机械无法充分发挥作用,难于开展连片作业,从而增加了农机作业成本,降低了农机使用率、经济效益差,制约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今后农机化发展与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率先学习掌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精神,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典型经验,及时发现和总结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新动态、新亮点和新典型,加深对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把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并且,将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行政支持主体,在财政、税收、信贷、政策性保险、用电、用油,特别是用地上给予支持,协调各部门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二是要理顺发展环境,加大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投资力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切实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提供政策导向,及时研究解决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其次要多方投入,建立和完善投资机制,逐步建立以国家资金投入为引导,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社会融资参股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财政部门应安排一定的农机化发展资金,用于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信用贷款方面要给予政策倾斜,设立专项贷款项目。

三是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场库棚设施建设,确保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目前,农机具场库棚建设严重制约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农机具损失浪费现象严重,亟待各级财政的扶持与投入。首先我们农机部门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机具场库棚建设给予支持和投入,同时引导农民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舍得投入,以适应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在投入上建议省市级财政对农机固定资产超百万元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给予一定的农机具场库棚建设扶持资金。

四是依法发展规范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做好典型示范、推广工作。在认真贯彻落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基础上,运用法律手段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稳定、发展。按照“先发展、后规范”的工作思路,和“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益”的原则,逐步将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纳入法制化发展轨道,使其有序健康发展。各乡镇都应引导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作用。

五是加强内部管理,加大培训力度,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由初级阶段向规范的高级阶段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宗旨是“民办、民营、民受益”,农机专业合作社隶属于现代农业企业行列,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内部管理水平高低,代表着一个专业合作社的成熟规范程度。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制定内部管理人员培训计划,每年利用农闲季节定期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人员进行一次政策法规、管理知识、服务意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管理水平、操作水平、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建议市财政将培训经费纳入计划,做到专款专用。

五.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计划

计划以北部旱田乡镇为主在全市组建5个大型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初步决定在拉林、红旗、兴隆、八家子、背荫河各建一个,每个合作社投资总额1000万元,其中每个合作社争取国家补贴200万元,世界银行贷款800万元。在世行贷款800万元中的40%(包括机械进口关税和银行贷款利息)即320万元由农机合作社分15年逐步偿还,同时在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过程,我们将继续坚持经济效益最大化、农民自愿、节本增效和先进适用的原则,力争实现高起点,高标准。今年组建的5个农机合作社,每个合作社进口美国大马力轮式拖拉机10台(210马力——500马力),大型喷药机一台;配套国产玉米收获机、精量播种机、深松联合整地机各一台(一机三具)。

第8篇:农业生产劳动实践总结范文

甘肃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基地是经白银市农广校申请,甘肃省农牧厅授权,建立于白银市绿色农业示范园的高新农业技术的培训基地。基地建立以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按照分类指导、服务产业、注重实效、创新机制的原则,扎实有效地开展甘肃省新型农民培训基地的建设与培训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1 纵横联合,优化资源,创办教学、研究、示范一体化的创业培训基地

白银市农广校在申请甘肃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基地的同时,在培训基地合作建立起了甘肃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工作站,甘肃农业科学院白银试验示范基地。在实现技术、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硬件建设也有了较大发展,目前培训基地具备电脑投影,实物展台、DVD播放设备等完全受中央控制系统控制的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多媒体教室一个。还建成了用于学员教师学习研究用的病理实验室一个。

同时地域优势也是农民创业培训效果有了较大提升,该地区不仅是白银市日光温室、反季节瓜菜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基地和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窗口,同时也是甘肃省日光温室产业的排头兵。在该基地办培训、做试验、搞示范,既能够充分发挥示范,又能使学员开阔眼界。这一培训基地的建立,为我市乃至全省日光温室技术培训工作提供了良好平台。

2 注重实效、创新机制,凸现创业培训的特点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产业结构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扩展,不仅要求农民加快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而且要求农民增强对信息的捕捉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为此,我们在农民培训观念、思路、方式和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多层次、多样性的培训需求。重点突出了五个特性,做到了五个结合。

2.1 在培训地点的确定上实现了灵活性――依托甘肃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基地集中办班与在日光温室发展规模较大,农民积极性高,政府高度重视的地区巡回办班相结合。

在培训过程中,为了满足更多农民和技术人员的多层次的技术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办班方式。一是举办日光温室技术高级研讨班;本着“学习交流、互补提高、共同推进”的原则,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二是在创业培训基地就地办班,充分利用基地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采取异地巡回办班,通过实地考察,现场指导解决技术难题,方便农民的同时,加强了地区之间的技术交流。

2.2 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重视实践性――采取学员在生产实习基地参观、操作与高产典型户对接相结合的方式。

针对农业生产技术的可操作性强这一特点,在培训基地建设了四座不同结构的日光温室,为学员学习、休息期间随时参观和实习提供了条件。如何将这样获得的间接经验尽快地转化为直接经验,这正是农业技术培训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分析原因,一在农民学员的接受心理上,往往存在着一层阻隔。二是学员对接受培训后,尚不能完全自信。如何打通这层阻隔,就是让培训学员与高产典型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亲眼目睹先进技术的应用方法。这样,更具有说服力和沟通力。

在培训中,我们采取学员对接农户,培训学员与高产典型农民结成对子,根据典型调查的资料和以往培训建立的档案,从培训基地周边地区,选择部分温室种植高产典型农民,自愿结合为学员对接农户。培训班结束后,由培训班组织者负责送学员进驻农户,参加农户温室蔬菜生产劳动。

2.3 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做到了多样性――采取了讲座教学、播放技术教学片教学与教师学员共同座谈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依据信息传播的多样性特征,在培训过程中采用技术讲座与师生共同讨论相结合,教师讲课配合powerpoint幻灯与电视教学片播放相结合,做到了图文并茂,具体生动,培训效果收效显著。

2.4 在培训内容确定上立足于实用性――选择了温室生产中具有前瞻性的先进技术与当前温室高产高效生产区成熟技术相结合的内容。

在举办培训班中,邀请了甘肃省农业大学魏永良教授,甘肃省农科院王兰兰、常涛研究员就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前沿性技术,做了前瞻性的技术讲座。同时又由白银市从事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指导的农业技术人员就多种蔬菜生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培训。在强调实用性的同时,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5 在培训教材的制作上突出了先进性――应用了传统文字教材与现代媒体教材相结合的方式。

培训基地编印的文字教材有《甘肃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教材――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瓜果菜生产技术》和《甘肃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暨农民培训手册》。

在培训过程中制作的powerpoint幻灯片20余个,绝大部分学员通过U盘进行了拷贝。

近年来在日光温室栽培技术的推广中,制作了一套无公害日光温室瓜果菜栽培技术电视教学片。主要有白银市二代日光温室建设技术电视教学片及三维动画片,日光温室无公害辣椒、茄子、黄瓜、甜瓜、番茄栽培技术和茄果类蔬菜育苗技术等教学片近十部。

3 集中优势,加大力度,全力以赴保质保量完成培训任务

一年来,白银市农广校与甘肃省经济作物工作站共同举办培训班8期,授课时间累计122学时,培训农民及农业技术人员1065人,有17位学员参加了为期3天的对接农户实习活动。全面完成了甘肃省农牧厅科教处下达的培训任务。同时培训学员通过通过技术更新提高,增强了外出务工技能,我市先后组织受训农民分两批赴新疆塔城承包温室,截至目前,共有20户22人我市农民在塔城承包温室58座。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农民的欢迎。

第9篇:农业生产劳动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 设施大棚保险;意义;特点;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42.6;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349-03

2010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国发〔2010〕26号),提出了“保险公司要完善蔬菜保险产品,积极引导菜农投保,有条件的地方可对保费适当给予财政补贴”的要求。2012年中央1号文件,又提出了“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开展设施农业保费补贴试点”的指示精神。按照文件精神和农户的保险需求,保险公司迅速启动了以蔬菜大棚保险为重点的设施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大棚种植保险研究和实践取得了积极的进展[1-4],现将设施大棚保险现状及发展对策总结如下。

1 开展设施大棚保险的背景

1.1 设施大棚保险的概念

按照2011年农业部的《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分类,设施农业包括园艺、畜牧、水产,是为农产品商品化各阶段提供最适宜环境和条件,以摆脱自然环境和传统生产条件的束缚,获得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农产品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设施园艺生产作为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大棚和棚内作物,设施内作物包括蔬菜、水果和观赏作物等,以蔬菜种植为主,全国大棚蔬菜约占大棚作物种植面积的95%,因此本文重点探讨设施蔬菜大棚保险的相关内容。设施大棚保险,是保险机构根据保险合同,对被保险人的大棚及棚内作物,因保险标的遭受约定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的保险活动。

1.2 开展设施大棚保险的重要意义

开展设施大棚保险,对促进设施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高农户抗风险能力、保障菜篮子工程建设、稳定蔬菜价格、发挥保险的风险管理和社会管理职能,使保险业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积极开展设施大棚保险活动,保障农民的收入。

1.2.1 开展设施大棚保险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技战略和现代农业产业政策的必然要求。大棚生产极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是我国许多区域农业支柱产业,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建设新型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国家政策扶持力度越来越大,设施大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底,全国设施大棚种植面积已近400万hm2,成为世界上设施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因此发展设施大棚保险是与国家科技兴农政策相配套的重要举措,是支撑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的重要一环。

1.2.2 开展设施大棚保险,有利于提高农户风险抵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设施园艺生产极大地满足了人民对园艺产品的需求,尤其是对解决北方地区冬季蔬菜供应以及花卉、水果等产品的周年供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传统农业生产相比,相对封闭的生产环境虽具有较强的防灾减灾能力,但是对于大灾影响造成的损失往往更大。大棚作物价值高、反季节种植,损失后的自我恢复能力弱,造成全损的概率高,因此同样的灾害,大棚种植生产者往往承担的风险更大,对保险的需求更为迫切。农户通过参加大棚保险,可使生产中断、后续资金不足难以恢复生产的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承担,保障了农产品全年的均衡供应。

1.2.3 开展设施大棚保险,有利于完善我国农业保险保障体系。设施大棚保险是我国农业保险保障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险公司践行社会责任、服务三农的重要体现,是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职能,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2007年中央财政在6个省区开始对玉米、水稻、生猪等6个农业保险品种进行保费补贴的试点,至2012年底,中央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品种已经达到15个,人保财险开发的农业保险产品400多个,覆盖全国各省区,呈现出政策支持不断加强、覆盖面快速扩大、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社会认同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农业保险的发展为设施大棚保险发展提供了的可供借鉴的经验。特别是盼望已久的《农业保险条例》的实施,将为设施大棚保险走向规范发展的快速通道奠定良好的基础。

1.2.4 开展设施大棚保险,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大棚生产一般是连片经营,投资价值高,风险高,资金不足时由农户或大棚合作经营组织向银行进行贷款经营。开展设施大棚保险可促进信贷对大棚生产的支持、稳定农民未来预期、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形成农户敢贷、银行愿贷、资金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的新局面,从而进一步支持银行扩大对农户的授信,促进融资,推进产业资金链的良性循环。

2 设施大棚保险的特点

2.1 保险标的复杂多样

大棚类型多样,保险标包括棚体设备、附属材料,又包含棚内种植的作物。棚内作物品种丰富,包括蔬菜、瓜果、花卉、苗木、食用菌、药材等,不仅棚体价值高,且棚内作物往往是非传统作物,成本投入和市场价值也较高,农户有着更高的保障需求。因此,一般将棚体与棚内作物同时承保,属于“农险+财产险”的保险组合形式。

2.2 保险责任宽泛

设施大棚生产属于人为控制下的半封闭式生产模式,具有温差大、高湿、弱光及不易轮作等特点。棚内作物可能遭遇的气象灾害与大棚基本一致。设施大棚及其附属设施,受其建筑材料的影响,抗灾害能力存在差异,遭遇的灾害主要有:火灾、冰雹、雪灾、暴风、暴雨及棚体损毁、倒塌后发生的损失。除一般自然灾害之外,龙卷风、冰凌、沿海地区的热带风暴、内陆地区的沙尘暴等区域性灾害也会对设施大棚造成一定影响。棚内作物除遭受上述灾害外,还可能遭遇病虫害。这些风险责任一般在保险条款中列明,保险公司是可以作保险责任承保的。对于被保险人在棚内劳动过程中,因意外事故或自然灾害导致的人身伤害,根据农户的需求,也可以作为附加险承保。

2.3 保险金额及费率分项确定

设施大棚的保险费率一般较为复杂,因为不同材质的大棚抗风险程度有所差异。一般钢架结构的费率要低于竹木结构的费率,造价较高的温室,其抗风险能力较强,棚体费率较低。有些地方的保险产品还按照棚架、墙体、棚膜及附属设施设置不同的费率,采取分项保额、分项费率、分项赔付的办法。对于棚内种植的作物,我国常年生产的蔬菜就有14类,150多个品种,错综复杂,成产成本、生长周期、风险特点、市场价格明显不同,可按照大类,如叶菜类、根茎类、葱蒜类、茄果类、豆类、瓜类分别确定保险金额。

3 设施大棚保险试点现状

近年来,为配合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的调整,缓解“菜篮子”产品供应不均衡的问题,保险公司积极开拓设施大棚种植保险业务领域,专门设计设施大棚保险方案,研发了温室园艺作物种植保险产品,为我国农业的生产发展提供保险保障。

3.1 陕西省开发“银保富”项目,保险、银行联手为农户提供配套服务

近年来,陕西省政府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设施蔬菜正逐步成为陕西省农业发展的战略性特色优势产业。设施蔬菜“银保富”是陕西省政府在2009年起推出的省级农村金融创新和重点惠农项目,时任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同志参与调研并亲自命名为“银保富”,是指通过财政资金对参保农户给予保费补贴,保险公司对设施蔬菜提供保险服务,银行对参加保险并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农户优先予以信贷支持,以“农户建棚+财政补贴+农业保险+银行贷款”的方式为农业经济发展既提供资金支持,也提供风险保障,降低了银行机构放贷风险。例如农户购买666.67 m2设施蔬菜“银保富”保险,缴费120元,即获取银行贷款1万元。杨凌新华府蔬菜专业合作社支付保费1.4万元,为该社186个蔬菜大棚办理了保险,很快从银行获得了180万元大棚建设贷款,使陷入资金困境的合作社起死回生。该社大棚在2010年9月连阴雨灾害中损失严重,保险公司及时支付了14.5万元赔款,为大棚重建提供了资金支持。该项目找准了保险和银行联手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切入点,提高了设施蔬菜产业抗灾能力,也是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的一种模式。2009—2012年,陕西省政府已连续4年将设施蔬菜“银保富”保险纳入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方案内容,推动在全省范围内试点,且试点工作被《人民日报》、新华网、陕西“两台一报”、新浪网、凤凰网等100多家媒体报道或转载,总量突破6 000条。

3.2 江苏省政府实行奖励政策,促进设施大棚保险发展

江苏省政府对大棚保险实行政策鼓励,给予保费补贴20%~50%,且省财政以省辖市为考核单位,在年底达到省政府要求的占比,在原有保费补贴基础上,再实行补贴奖励。2008年在泰州市率先出具蔬菜大棚保险第1单之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高效设施农业保险新产品的开发和推送,高效设施农业保险成为“农险系”又一重要“家族”。大棚保险是风险较高的险种,人保财险实行与地方政府联合共保的经营模式。

在承保环节,人保财险江苏省分公司为全省各县(市、区)支公司配备了GPS定位仪,确定保险大棚的四角座落位置,予以明显标识和绘制平面图,提高了承保的准确性。在防灾防损方面,为积极应对灾害天气,减少农户损失,保险公司与气象部门组建四级气象预警服务网络,灾害发生前,保险公司根据得到的气象信息,发文对灾害预防工作进行部署,发生突况及重大灾害及时启动预案,并在省、市、县三级保险公司建立了值班制度,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及时掌握辖内受灾情况。人保财险借助PICC短信应用管理系统,免费对蔬菜大棚投保大户进行灾害预警提示服务,有针对性地建议应对灾害的具体措施,特别提示要采取措施加固棚体,对已到收获期的棚内作物应尽快采摘,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3.3 配合天津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快设施大棚保险发展

为支持天津市政府“菜篮子”工程建设,稳定蔬菜价格,天津市政府大力支持设施农业的发展,每年拨付专项资金用于温室大棚建造的补贴,抑制过快增长的蔬菜价格,截至2011年底,天津市各类温室大棚已经突破2.67万hm2。人保财险天津市公司及时跟进政府和市场的需求,抓住政府补贴建造温室大棚的利好政策,通过财政部门给予保费补贴的支持,农业部门给予技术支持,保险公司积极参与农业生产风险管理。坚持由地方政府引导,主要宣传发动对象是政府扶持的农业企业、村镇产业园区和村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大棚专业合作组织。人保财险天津市分公司制定了《天津市政策性温室大棚保险条款》,从2008年下半年起开始试办,目前已成为天津分公司农险第一大险种,2012年为全市蔬菜大棚提供风险保障12亿元。

3.4 北京市保险公司对大棚损失及时理赔,保障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随着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的加快,进一步促进了北京市“菜篮子”工程的建设。北京市从2007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办以来,严格按照温室大棚保险条款履行赔付责任。作为设施农业的温室大棚,承保的风险较大,赔付率较高,但是,温室大棚保险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一个险种,保险公司为满足京郊农户不断增长的参保需求,始终坚持开办,专门制定了《重大灾害和有重大影响事故理赔处理应急预案》,建立了专业农险理赔团队,制定了现场查勘、现场定损、快速付款的理赔流程。人保财险北京市分公司自2007年开办政策性温室大棚保险以来,到2012年底,累计收取保险费4 177万元,支付赔款累计5 607万元,累计承保了1.28万hm2,为2.32万农户提供了66.85亿元的保障。2012年7月21日,北京市遭受自1951年以来最大规模降雨,暴雨形成全市大面积灾害,给承保的设施农业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人保财险支付赔款560万元。11月3日,北京市再次遭遇了雨夹雪的恶劣天气,在部分地区形成了50年一遇的暴雪灾害,此次灾害给承保的设施农业又一次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估损2 000万元。

4 对策

根据设施大棚生产的特点,参照有关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扶持作为现代农业重要生产方式的设施大棚发展,将大棚种植保险纳入财政保费补贴的范围,并在总结各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开。

4.1 推进设施大棚保险的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基本原则。政府引导要发挥各级财政保费补贴政策的引导和杠杆作用,采取以政府扶持和引导为主,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引导农户或合作经营组织投保,扩大大棚保险的承保覆盖面和保障程度。市场运作是指保险经办机构要重视业务经营风险,建立风险预警管控机制,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防范和化解风险。自主自愿是指农户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保险经办机构、地方政府部门等有关各方的参与,都要坚持自主自愿原则,不得强迫、限制农民或者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参加保险。协同推进是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建立健全推进大棚保险发展的工作机制。保费补贴政策要同农村信贷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有机结合,农业、水利、气象、宣传、地方财政部门协同推进大棚保险发展。

4.2 积极争取财政保费补贴政策的支持

2013年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适应农业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发展时期的客观要求,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设施大棚作为现代农业的基础和支撑,应通过保险的方式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护。建议将设施大棚种植这种高投入、高风险的项目纳入中央财政保费补贴的范围,解决地方财政保费补贴压力,促进地方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本着稳步推进的原则,先行选择设施大棚种植比较集中的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已开展试点的区域,中央财政给予保费补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开[5-9]。

4.3 科学制定大棚种植保险方案和保险条款

为推进设施大棚保险工作的开展,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牵头制定保险方案,保险公司应开发适合大棚生产特点的专属保险产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保险标。包括大棚及其附属材料、设备;大棚内种植的作物以及从事大棚种植生产劳动者的人身意外伤害。二是关于保险金额。保险大棚的单位面积保险金额,参照投保时保险大棚主要材料及附属设施的造价(即建造成本)分别确定,实行分类保额。大棚作物的保险金额与普通作物种植保险相同,参照作物的直接物化成本确定。根据承保标的种类不同,其保险金额有所差异。三是关于保险责任范围。设施大棚的保险责任可包括暴雨、冰雹、洪水、风灾、雪灾、冻灾等自然灾害以及火灾、爆炸、空中运行物坠落等意外事故。棚内作物的保险责任包括保险期间内,保险大棚遭受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事故造成损毁或倒塌时造成保险大棚内种植作物的损失。四是关于保险费率。根据大棚生产的风险状况、损失率,科学合理拟订保险费率,按照分类保额不同、风险不同分别测算费率,保险产品及费率报保险监管部门备案同意后保险公司承保。五是关于赔偿处理。按照“主动、迅速、科学、合理”的农险理赔原则,对发生保险责任事故的大棚及时赔付。大棚单位面积分项赔偿金额,根据单位面积分项保险金额、损失率和受灾面积确定;棚内作物的赔偿金额,根据作物不同生长期单位面积最高赔偿标准、损失率和受灾面积确定。

4.4 加强设施大棚保险的组织协调和宣传

开展大棚保险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大棚保险作为一种重要的灾害损失补偿方式,在一些地区还未被农户广泛接受,因此应加大宣传力度,培育农民的保险意识,通过农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广播、标语、设点咨询、发放明白纸等方式,加大保险知识的普及,广泛深入细致地宣传设施大棚保险的重要意义、缴费方式及赔偿标准、理赔范围等,让广大农户或大棚合作经营组织充分认识到参加保险的好处,使其明明白白投保,扩大保险覆盖面和渗透度,使大棚保险这一惠民政策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10-13]。

5 参考文献

[1] 刘新.为设施大棚上保险[J].中国财政,2010(22):74.

[2] 张祖荣.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J].财经科学,2006(10):32-39.

[3] 张祖荣.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的原因探析[J].经济经纬,2007(3):144-146.

[4] 何宗干.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及其支持政策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7.

[5] 张跃华,史清华,顾海英.农业保险需求问题的一个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24(4):65-75.

[6] 冯文丽.中国农业保险制度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7] 陈妍,凌远云,陈泽育,等.农业保险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7(7):159.

[8] 谢家智,蒲林昌.政府诱导型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研究[J].保险研究,2003(11):42-44.

[9] 黄英君.论建立健全我国的农业保险制度-国外农业保险模式的借鉴[J].重庆社会科学,2005(12):15-18.

[10] 冯文丽.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与制度供给[J].金融研究,2004,4(1):129-134.

[11] 庹国柱,李军.我国农业保险试验的成就、矛盾及出路[J].金融研究,2003(9):8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