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球医药市场分析范文

全球医药市场分析精选(九篇)

全球医药市场分析

第1篇:全球医药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028

1 引言

当前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速度较快,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攀升,逐渐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在我国医药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与全球市场上医药产业发达国家之间差距巨大。

2 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对于医药制造业的研究主要针对研发新药、知识产权等领域。Jorg C・Mahilich和Tonmads Roediger-Schluga(2003)通过研究医药产业R&D投入,发现R&D投入强度决定着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大小。Daron Acemogl、Joshua Linn(2004)从规模效应角度出发研究医药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提出医药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对产业国际竞争力有一定影响。

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国际竞争力,其中大多使用指标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DEA法。穆荣平、吴灼亮(2005)立足于我国医药制造业现状,综合评价分析医药制造业后发现影响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产业规模不大,由此提出了促进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六个重点问题。韩娟(2008)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确定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张海燕(2014)根据我国医药制造业现状科学地选取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我过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他国的差距。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外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成果数量丰富,但有关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方面的研究不多,尤其是对中国与医药制造业发达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度比较分析较为稀缺。基于此,本文对我国医药制造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与英、美、德、日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钻石模型对我国医药制造业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3 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依据科学性、数据的可得性原则,本文选取国际市场占有率(IMS)、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相对贸易优势指数(RTA指数)四个指标分析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本文以UN comtrade的数据为基础,将当前世界市场上医药制造业较为发达的英、美、德、日与我国进行比较研究。

3.1 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IMS)①是指一个国家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可用来反映一国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如果比重提高则说明该国的该产业的出口竞争力增强。IMS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呈正向关系。

由表1可知,德国医药制造业IMS最高,美国次之,表明两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强劲;英国虽与德、美相差甚远,但与我国相比产业竞争力优势明显;日本则低于中国。2000-2015年期间,唯有德国的国际市场份额处于扩大状态。中国虽略有下降,但与英、美的大幅度下降相比属于小幅度波动。因而表1的数据表明我国医药制造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全球市场上尚不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3.2 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②,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在其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由于TC指数剔除了通货膨胀、汇率变动等变量影响,因而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之间可比。

通过对表2进行分析可知,就TC指数而言,德、英的国际竞争力优势最明显,中、美居中,日本则处于明显弱势。我国自2000年以来总体上处于下跌状态,TC指数自2012年开始由正转负,因而我国医药制造业并不具备比较优势。表2中除德国的TC指数有所提高外,其余四国均处于下滑趋势,可见与德国相比,其余四国的医药制造业并不具备国际竞争优势。

3.3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③是指一国某产品出口占该国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产品出口占世界总出口份额的比例。RCA指数反映该国这一产品在该国出口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根据比值的大小确定这一产品在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

表3数据显示,2000-2015年英、德呈现出增长趋势;美国则持续小幅度波动,且2000年与2015年持平;中、日则处于递减趋势,且日本的下降幅度略大于我国。以2015年为例,英、德RCA指数在1.25-2.5范围内,表明两国医药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优势;而我国则为0.19,说明我国医药制造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与英、美、德相比并不具备竞争力优势,且与三国差距较大。

3.4 相对贸易优势指数(RTA指数)

相对贸易优势指数(简称RTA指数)④体现医药制造业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的相对优势,相较于其他指标能更准确地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

从表4数据来看,RTA数值均为负,可见五国的医药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均处于下降状态。由于日本从2000年开始持续处于负值,可见该国的医药制造业并不具备国际竞争力。而原本竞争力优势最明显的美、德的竞争优势也逐步削弱。我国从2012年降为负数,可见我国医药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比较优势逐渐弱化。

4 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以钻石模型为理论基础,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产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行为及政府行为来分析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4.1 生产要素

高技术产业必然带有高投入的特征,医药制造业作为高技术产业大军中的一员,大量的R&D投入是必然的。我国医药制造业大多为仿制药而非原研药,究其原因为R&D投入不足。2015年美国辉瑞医药公司的R&D投入为76.9亿美元,占其销售收入的157%,而我国药企仅为4%-5%。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研发强度远远低于医药制造业发达国家。而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之一的医药制造业,研发能力、研发投入极为重要,我国医药制造业要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增强R&D投入必不可缺。

4.2 需求条件

1978年至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医药制造业的需求也不断上升,医药制造业发展迅速,是我国医药市场发展最辉煌的30年,旺盛的国内市场需求刺激着我国医药产业发展。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内需。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深,人们对医药制造业的需求将会持续U大,医药制造业也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4.3 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

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的发展程度将会对产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强弱产生重要影响。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之间相互配合、协同发展的主要形式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可以促进集群范围内企业之间的交流,扩大知识溢出效应范围,减低交易成本,有利于产业发展。医药制造业R&D投入成本高、长久的研发周期与较高的投资风险,都需要产业集群范围内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的配合,从而降低风险,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4.4 企业行为

2015年我国医药制造业CR4、CR8分别为9.3%、10.8%,根据贝恩分类法,属于原子型。我国的医药制造业市场集中度偏低,医药制造业市场企业兼并行为频发。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为了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医药制造业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必需的。

4.5 政府行为

由于无法对政府行为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因而钻石模型中政府行为属于可变因素。我国政府“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这为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政府的支持对于医药制造业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而言尤为重要。

5 结论

本文从市场能力角度构建了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IMS、TC指数、RCA指数、RTA指数对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测算分析,并与英、美、德、日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表明2000-2015年期间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尚不具备比较优势,在与英、美、德、日四国的医药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比较中,我国仅略强于日本。文章最后基于钻石模型的理论基础分析了我国医药制造业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我国医药制造业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施角度。

注:①IMS = XijXig,其中。

②TC指数=,其中:Xij为j国i产品的出口,Mij为j国i产品的进口,Xij|Mj为j国净出口, Xij+Mij为j国i产品的进出口总额。-1

③RCA指数=XijXjXigXg,Xij表示j国家i产品的出口额,Xj表示j国家总出口额,Xig表示i产品全球出口额,Xg表示世界所有产品总出口额。RCA指数越大,则说明该产业国际竞争力越具有竞争优势。

④RTA指数=RCA指数-MijMjMigMg,Mij表示j国家i产品的进口额,Mj表示j国家总进口额,Mig表示i产品全球进口额,Mg表示世界所有产品总进口额。RTA指数正值表示某种商品相对于另一国具有相对优势,负值则表示不具有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彬.美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4):81-91.

[2]张海燕.中国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3]杨秀云,郭永.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从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0,32(1):90-97.

第2篇:全球医药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现状;策略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现代化卫生保健领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是传统医学体系中的典型代表之一[1-2]。中医药教育走向世界是中医药全球化的重要基础,必须引起各方重视,但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中仍然存在难以摆脱不合理管理体制机制束缚的问题,中医药人才严重匮乏。除此以外当前中医药院校教育中仍然无法摆脱“中医人才中不中、西不西”的问题,影响本专业人才的综合质量。在这一背景下,为面向中医药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与人才支持,就必须积极探索将中医药引入医学全球化系统中的方法与路径。因此,在中医药全球化发展的浪潮影响下,高等教育如何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并走向全球化的发展道路,这一问题备受各方人员的关注与重视。

一、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机遇

近年来,国家政府以及相关机构逐步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加之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进而使得中医药领域逐步走入全球化发展的崭新层面,与西方医学理论的交流、协作也更加密切,这一点通过中医药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可见一斑。有调查数据显示[3]:国际社会近年来针对中医药专业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医疗卫生舞台上的覆盖面不断扩展,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有大量的中医药专项合作协议,并将中医药技术快速推广至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各个领域中。除此以外,随着中医药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中医药教育的社会需求也日益增加。有关报道中指出,近十余年以来,国际上的中医院校和培训机构逐步成立,不同规模的中医药教育在世界各地相继开展,国际主流教育学界也开始高度重视中医药教育的全球化目标实现,大量国家与地区的正规大学中已经创办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本科教育专业,中医药对外教育也逐步自传统模式下的散、乱、小状态向着主流化、规范化、学历化、本土化的方向繁荣发展。正是由于中医药专业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因此对中医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中医药高等院校作为面向社会培养并输送专业性、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做好对全球化趋势的应对工作,将中医药专业的发展作为生命科学领域一个全新的增长点,从而为中医药专业的快速发展赢取更加广阔的前景与市场。

二、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挑战

现阶段全球化的发展多局限于经济层面,东西方文化领域的融合程度仍然比较有限,各个国家与地区缺乏学术专业的交流沟通[4-5]。具体到中医药专业发展的角度上来说,当前中医药专业所涉及到的国际性科研合作项目较少,所开设课程覆盖不够全面,从事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本专业现代化科学技术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缺陷,进而导致国际舞台上对中医药重要医学价值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与全面,进而也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培养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除此以外,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在外语水平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的外语实力尚无法适应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导致中医药教育难以以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渠道深入开展。特别是中医药教育事业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异常密切,在中医药领域中大量的中医专业术语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哲理,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存在比较大的难度,因此在展开全球一体化教育的过程中难以将这些关键词汇的渊源传播推广出去,由于难以秉其全意,从而导致中医药关键理念的传播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更为关键的一点问题在于:在推进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医药教育全球化发展的需求,就必须重视解决中医药标准化方面的问题。但中医药理论客观上来说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因此即便近年来在中医标准化进程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推进速度仍然比较迟缓,严重滞后于教育事业一体化的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在理论以及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的标准化建设均存在一定的难度,从而对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以及本土化进程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策略

1.重视对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在积极应对教育教学体制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下,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国际市场培养一批具有市场性发展眼光且科学技术水平高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6]。为满足这一目标,从专业设置的角度上来说,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当瞄准多元化的发展诉求,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使专业设置与配置更好的为教学、研究、医学、社会服务。同时,教育教学的整体体制应当自应试模式逐步过渡至素质模式,以此为中医药高等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动力,使其能够在国际化发展市场中赢得竞争实力。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中医药高等院校必须着眼于对师资力量的提升,稳定教师队伍水平,将外语语言、传统文化等内容纳入教育体系中,使学生对外语语言的应用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内涵的领域得到更深入的发展[7]。

2.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制定中体现主动权。在将中医药推向全球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中医药中传统文化理念与全球医学领域发展标准的结合,必须着眼于标准化机制的建设。统一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标准机制,才能够使本专业领域相关的人才流动更加通畅[8]。作为我国医学领域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精髓”,中医药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为积极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必须主动制定标准,规范市场,以促进教学质量以及办学水平的提升。同时,还应当重视对中医药专业相关理论的创新发展,将原本生僻枯燥的中医药理论应用现代化的语言进行阐释与融合,从而方便学生对中医药知识点的理解。此外,高等院校还应当结合全球化背景下中医药理论发展需求,展开标准化的教材编写工作,严格落实已制定标准,从而确保中医药高等教育以一种健康且规范的方式积极发展。

3.促进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在高校办学体制开放化发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接受东方、西方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在校园中实现东西方不同科技、学术的交流与沟通。那么,如何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呢?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其一,将外资与外智引入教育教学体系中,形成多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达到所谓的不出国门留学的理想状态;其二,鼓励有条件与资质的中医药高等院校积极探索“走出去”的方法,与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医学院校强强协作,展开科研、教学等方面融合策略的探究工作,以加速国际化进程。

4.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在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发展中,必须积极顺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对办学观念进行优化,拓展教育教学事业,以“三个面向”为基本原则,力求能够在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发展定位等方面实现进步。在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方面,应当尝试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相关专业设置范围进行拓展,以“大中医药”为基本范围,纳入包括药品、化妆品、保健用品、康复保健、临床医疗、预防医学、种植加工等在内的相关产业,着眼于培养可适宜于不同专业需求的中医药高等人才,更好地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市场多向性需求相契合。

5.从医疗体制改革入手培养所需人才。从近年来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与具体实施方案上来看,中医与西医并重发展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方针与基本指导思想之一,同时在有关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并肯定了中医药专业在重大疾病防治、卫生服务、以及公共卫生领域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背景下,国家政策针对中医药专业的发展形势是非常光明的。在这一背景下,为深化对人才的培养,可关注如下几点措施:其一,深化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对“治未病”理论的认识,培养预防专业与中医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人才[9];其二,深化对中医药领域专科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凸显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中的意义与优势;其三,加强对专业交流型人才的培养,使中医药与西方医疗理念的进一步融合与协作[10]。

6.正确处理中医药教育全球化中现代与传统的对应关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千百年发展中所蕴含并积累起来的宝贵的医学财富,吸取了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的众多精华与精髓。中医药成果以及中医药传承与发展都深刻地体现了民族特色。但在将中医药教育与全球化发展趋势相结合的背景下,全球化、现代化的技术内容势必会对传统中医药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与影响,尤其是对其成果与教育教学经验、内容所产生的震动及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医药教育事业为了谋求长期的发展,就必须在教育教学体系方面积极面向世界,应对全球一体化的挑战。但如何才能够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以及教育背景中充分发挥中医文化科学技术的特长与优势,避免这些特长与优势被全球化的浪潮所淹没,这一点必须引起中医药教育人员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中医药教育继承传统并传播文明的过程中,必须以前人的成果为基础,创造全新的知识与文化,以创造并形成极富民族特色且有鲜活生命力的全新中医药科技文化,以实现对自身发展实力与竞争力的提升价值。本文系统分析了全球化发展视阈下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同时也客观阐述了在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挑战,进而结合全球化影响,对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策略进行论述,包括重视对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制定中体现主动权;促进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从医疗体制改革入手培养所需人才这几个方面,望能够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作者:李欣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文庠,薛洪汇,吴勉华,等.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医药院校教育[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2):99-102.

[2]刘殿刚,顾赤.全球化视野下中医药院校的英语教学[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2):119-120.

[3]官翠玲.中医药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医学与哲学,2013,34(21):75-77.

[4]李明月,陈波,王卫,等.中医国际教育改革的意义探析[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4,36(7):647-649.

[5]刘殿刚,顾赤.全球化视野下中医药院校的英语教学[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2):119-120.

[8]李春燕.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医文化认同的构建[J].环球中医药,2012,5(11):834-836.

第3篇:全球医药市场分析范文

2006年全年生物、生化制品行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90.56亿元,同比增长25.5%,增长率低于上季度末和上年同期的增长水平。从利润情况来看,2006年全年生物、生化制品行业累计利润达到41.31亿元,累计利润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5.09亿元,增长情况与上年同期水平相比有所下降,比上季度末略有提高。生物、生化制品行业亏损企业数为103家,亏损面为20.48%,比上季末的21.89%略有下降,亏损企业累计亏损达到5.71亿元,亏损总额累计同比增长达到76.39%,比上季度末和上年同期提高约30个百分点。截至12月末,生物、生化制品行业资产合计525.16亿元,负债合计229.91亿元,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3.77%。2005年和2006年《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目前已有生物制药企业400余家,近两年生物技术药物的年销售收入在240多亿元人民币以上(其中包括一部分体外诊断试剂盒的销售额)。

一、2007年全球生物制药市场增速将达到13%

2007年,全球医药市场仍将保持适度的增长速度。根据有关最新研究,2007年,全球医药销售额预计将增长5%~6%,达到6650亿~6850亿美元,低于2006年6%~7%的增长速度。其中,生物技术药品的需求预计增长强劲,增长速度将达到13%~14%。

数据显示,2004~2010年,大型制药公司生物药品销售额复合年均增长速度预计将达到13%。与生物药品同步增长的,是生物技术原料药的快速崛起。生物技术原料药与小分子原料药市场不同,其主要是供企业内部使用。

据CPA统计,2005年,生物技术原料药的需求总额为74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将增长至152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5.5%。2005年,5类主要产品占到市场50%的份额,分别是红细胞生成刺激蛋白(E-SPs)、单克隆抗体、集落刺激因子(G-CSFs)、人胰岛素及重组人生长激素(hGH)。

据CPA统计,美国是最大的生物技术原料药生产国,年产值为42.5亿美元,占全部市场的57.4%。北美生物技术原料药产量预计到2010年将增长至89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4.4%。亚太地区预计将成为第二大生物技术原料药生产地区,到2010年将增长至约36亿美元,平均年增长速度为27.1%,其中以生物仿制药为主。

生物药品在大型制药公司处方药销售额中占有较大份额。Decision Resources分析师Andrew G.Merseth预计,因为生物仿制药的侵蚀,美国主要的4类品牌生物药品的市场将出现下滑,2006年,美国ESPs类、G-CSFs、胰岛素与胰岛素类似物以及人生长激素(hGH)类品牌药市值为95亿美元,预计到2012年将降至80亿美元,到2015年将降至38亿美元。

二、2011年全球生物制药市场有望达到982亿美元

Frost & Sullivan公司的一份最新报告指出,当前年全球生物制药市场的收入为450亿美元,到2011年有望达到982亿美元。尽管世界对生物药物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由于其传统的生产方式(微生物或哺乳动物发酵系统),生产成本仍居高不下。不过,采用转基因植物作为重组蛋白等生物药物的生产平台可能大大提高生产规模和产量,从而显著降低其生产成本。随着公众认知度的提高和相关法规的逐步完善,用转基因植物生产生物药物的市场将飞速增长,到2011年单美国市场就将达到22亿美元。

三、目前全球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极不平衡

一是各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二是生物技术药物产品发展极不平衡。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家的科技实力与人们的生活水平。在1993年,北美(主要是美国)、欧盟和日本的生物制药产业几乎是三足鼎立,在共84亿美元的市场份额中各占20~30亿美元。但是经过10年发展,美国远远把其它国家甩在后面,其生物技术药物占全球生物制药市场的58%,并且这个比例还在扩大。而欧盟经过最近5年的发展,正在追赶美国,其份额达到22%。日本生物制药发展相对滞后乃至停滞。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生物制药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生物制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等关键技术与美国等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据统计,目前10%的生物技术药物占整个生物制药市场的90%。在美国、欧盟等主要生物制药强国批准上市的500余种生物技术药物中,排名前10种产品的销售额便占整个生物制药市场的50%以上。在前50种产品中,动物细胞产品无论从数量还是从销售额来看都占65%~70%左右。

四、生物医药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市场规模迅速扩张

近20年来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重大技术相继取得突破,现代生物技术在医学治疗方面广泛应用,生物医药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球研制中的生物技术药物超过2200种,其中1700余种进入临床试验。生物技术药品数量的迅速增加表明,21世纪世界医药生物技术的产业化正逐步进入投资收获期,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增长。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生物药品销售额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大大高于全球医药行业年均不到10%的增长速度。全球生物技术产业的年销售额约为450亿美元,其中生物医药销售额约为400亿美元。生物医药产业正快速由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技术产业向高技术支柱产业发展。

五、生物医药发展呈现市场集中、产品集中的显著趋势,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

一是少数发达国家在全球生物医药市场中处于产业主导地位。在世界药品市场中,美国、欧洲、日本三大药品市场的份额超过了80%。从生物技术产业看,全球生物技术公司总数已达4362家,销售总额约为413亿美元,其中生物技术公司总数主要集中在欧美,占全球总数的76%,欧美公司的销售额占全球生物技术公司销售额的93%,而亚太地区的销售额仅占全球的3%左右。美国是生物技术产业的龙头,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其开发的产品和市场销售额均占全球70%以上。

二是大的跨国公司主导了世界专利药市场。这些跨国企业在全球医药市场中的地位日益攀升,所占比重不断增长。从1994年起全球制药二十强企业销售收入占全球医药市场的50%,到2002年上升到66%,现代医药产业的集中度逐年上升,跨国企业的垄断程度不断加大。

三是在产品市场领域,单品种销售的市场集中度也呈现不断增高趋势。全球最畅销的10种药物的总销售额近400亿元,占全年全球药品销售额的1/10。这种市场集中状况在短期内不会改变。

六、传统医药产品仍居主导地位,生物技术制药和天然药物前景广阔

由于不少重量级产品的带动,抗生素的需求仍呈现增长态势,总体上讲,未来几年内传统化学药物市场依然庞大,约占整个医药市场的70%左右。由于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医药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药物本身的安全性能要求,化学药品在药物市场中的统治地位正受到严重挑战,生物类新兴药物将在药品市场中迅速崛起,生物药物已成为药物研发的重中之重。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和生物技术将应用于天然药材的种质改良当中,天然药物将获得更为快速的增长。预计到2010年,生物药物的份额将提高到18%以上,天然药物的市场份额将增加到7%左右。

七、发达国家已形成若干生物医药产业密集区

在生物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浪潮推动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加上政府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许多发达国家在技术、人才、资金密集的区域,已逐步形成了生物产业聚集区,由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美国已形成了旧金山、波士顿、华盛顿、北卡、圣迭戈五大生物技术产业区。其中硅谷生物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占美国生物技术产业从业人员的一半以上,销售收入占美国生物产业的57%,R&D投入占59%,其销售额每年以近40%的速度增长。除美国外,英国的剑桥基因组园、法国巴黎南郊的基因谷、德国的生物技术示范区、印度班加罗尔生物园等,聚集了包括生物公司、研究、技术转移中心、银行、投资、服务等在内的大量机构,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大部分产值。这些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已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中崭露头角,对扩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八、战略性技术同盟成为新药开发的成功模式

新药发现是一项整合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系统生物学知识和技术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前期投资巨大,风险也很大,需要跨国制药巨头之间、生物技术公司和制药公司结盟并联合进行投资。据资料反映,2000年被批准的生物技术药物中有一半是通过合作的方式研制成功的。

这种加强合作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第4篇:全球医药市场分析范文

据中国药品零售发展研究中心今天提供的统计数据,目前外资及合资制药企业的产品(含直接进口药品)在中国内地药品市场的份额为51%,内资占49%。

中国药品零售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表明,在中国内地,外资及合资制药企业与内资制药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近两三年,外资及合资企业大幅增加在华投资,强化市场力度。目前虽然内外资双方市场份额接近并保持大致稳定,但外资及合资制药企业是稳中有升,而内资却是稳中有降。

该中心称,外资及合资制药企业占据着中国内地药品品牌的高端市场,不过内资品牌也正在逐步进军高端。

今年“健康中国-中国药品品牌榜”评选,由临床专家、药学专家、营销专家、品牌专家组成的中国药品品牌评审委员会,依照药品的质量、疗效、卫生经济学指标、市场占有率以及品牌影响力等多方面数据得出评选结果,共有52家中、外资企业的60个药品品牌上榜。

活动主办方称,中国“新医改”将推动中国内地医药市场大幅扩容,希望通过该评选活动,倡导医药工商企业特别是内资制药企业更好地关注药品品牌建设和推广,与外资企业争夺“增长部分”的蛋糕。此外,希望该评选活动能更好地促进中国民众安全用药、科学用药。

(来源:中国新闻网)

生物制剂将占10大畅销药7席

根据行业分析机构Evaluate Phar-ma公司预测,到2014年,全球前10大畅销药物中将有7个产品是生物技术药物。而在2001年,全球10大畅销药物中生物技术药物仅占1席。

Evaluate Pharma,预测,到2014年,罗氏公司生产的阿瓦斯丁将以92.3亿美元的年销售额名列畅销药榜首,紧随其后的是Humira、Rituxan、Enbrel、Lantus和Herceptino而由先灵葆雅和强生开发的生物技术药物Remicade将在今后5年内成为全球第九大畅销药物。Evaluate Pharma预测,到2014年,在前100个畅销药物中,将有一半为生物技术药物,而2008年这一比例为28%,2000年时仅为11%。

虽然到2014年,预计将进入全球前10大畅销产品行列的生物技术药物无法与立普妥现有的销售规模相媲美,但是,向生物技术产品转移确实代表着一种重要的治疗趋势。

研究结果同时也显示,在全球制药行业实现的销售额中,传统的小分子产品仍将贡献最大的份额。到2014年,生物技术产品实现的销售收入将达到1 690亿美元,远远落后于小分子药物预计产生的4 06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

(来源:医药经济报)

小包装药品将成为 医药包装业新的发展方向

在20世纪80年代,医院开出的药品使用的包装都是一个个简单的小纸袋。药房会按处方要求,把散装的药粒放入袋子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简单的纸袋已经被花样繁多、结构精致的各种新型包装所替代。然而,国内医药包装的过度商业化带来了许多问题,诸如大剂量药品的剩余、儿童用药的缺乏等。面对创造简约型社会,降低就医负担的发展大趋势,小包装药品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医药包装业新的发展方向。

(来源:食品商务网)

试行药物目录缩水一半,二线企业几无入围机会

记者近日从卫生部获悉,医改方案公布4个月来,中央财政已下达的716亿元医改资金,分别按设定的计划,进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以及职工参保等领域,而众所关注的2009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也于近期启动实施。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意见、目录管理办法两个配套文件,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对衔接好基本药物招标、生产、配送、定价和报销等关键环节,医改领导小组已经作出相关规定。”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副主任毛群安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不但能整体上减轻群众用药的负担,对药业企业来说,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

“新医改”中,与市场联系最密切的当属基本药物制度,原定2009年4月底出台的方案,结果一拖再拖。据称,在由卫生部、国家发改委、人保部共同参与的目录甄选中,此前多个中药独家品种,特别是小企业的品种,大部分已经被砍掉,最后进入大名单的药品,各方都比较满意。

卫生部官员表示,调整的目的在于希望改革先以“更小”、“更稳妥”的方式进行。为此,在先期试行的、被称为“小目录”的方案中,只留下来307个品种,这与征询意见稿上多达600个药品品种相去甚远。对那些同类型的药品,基本上只留下一两家,二线的中小企业,几乎没有可能进入目录中。

基本药物制度的原则和执行流程,先是遵循国家发改委公布零售指导价,再由各省组织招标制定集中采购价。

“如果以省为采购单位,统一配送,时间长了也有产生新问题的可能。”中信建投医药行业分析师周鸣杰认为,目前中国大部分省都有药厂,且产品的同质化程度高,采购和统一配送,可能会存在地方保护的问题,因此,在区域性医药公司或受益于医改的同时,一些跨区域的药企无疑会面临挑战。

对于专家的分析,业内人士并不担心。华北制药集团副总经理王永维就认为,目前的大型药企,基本上都构建起跨区域的营销网络,并且大企业本身所具有的辐射力和渗透力,足以克服区域的限制性。

专家分析,未来3年,按照医改8500亿元的总投入测算,新医改将拉动药品市场5%的增速,这就意味着,进入目录的企业,将随目录启动而优先受益。

第5篇:全球医药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中国医药制造业 产业安全 内涵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7.7 【文献标识码】A

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内涵

自1980年日本大冢在天津创建中国第一家合资药厂起,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市场已有30多年的历程。随着自贸区的推开,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增加及外资企业准入的相对自由化,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将面临严峻考验。

医药制造业作为产业集合的元素之一,具有产业安全特征及影响因素的一般性。根据产业安全的一般性及医药产业安全的特殊性,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是指在市场开放条件下,中国医药制造业现有实力能够确保自身抵御外来干扰或威胁,同时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并在国际市场中逐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最终确保中国医药制造业能够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具体而言,主要内涵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医药制造业现有实力可以抵御外来干扰和威胁,避免在全球市场一体化进程中被淘汰;二是医药制造业应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在保障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提升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进而逐步增强国际竞争力,达到长期可持续发展。

中国医药制造产业安全现状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中国的医药产业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强烈冲击,目前,我国的医药制造业对外依存度依然较高,受外资的影响依然很大。同时,由于自身创新能力不足、国外技术垄断和技术壁垒的存在,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现状不容乐观。

医药制造业对外依存度分析。第一,产业进出口依存度。近年来,中国医药制造业进出口发展迅猛,进出口依存度不断提高。2011年,医药品进出口总额达231.4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118.33亿美元,进口额113.08亿美元。

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全球制药业布局加速转移,部分特色原料药采购转向中国,高端医药品出口大幅提升,2011年由此带来的出口增量约为25亿美元,占总增量的26%;二是我国传统医药品市场份额继续提升,2011年欧、美、日等发达市场增量达28亿美元,新兴市场增量达35亿美元规模,合计占增量的63%;三是部分国产诊疗设备出口向中高端发展,有效打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①

中国医药制造业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意味着对外依存度的不断增加,也隐含着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产业安全风险。事实上,这种风险已经逐步变为现实。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针对中国医药品出口的国际贸易摩擦已经常态化,表现为如下特点:数量不断增多,2011年,中国医药产品遭遇的贸易救济案件总量超过2009年和2010年发案量的总和②;贸易案件总体涉案产品出口金额较高,调查对象集中于长期竞争激烈的产品,波及多家国内领头企业;主要贸易救济手段从保障措施、反倾销,升级到反补贴和337调查(禁止一切不公平竞争行为或向美国出口产品中的任何不公平贸易行为);贸易保护主义由欧美传统市场扩散至印度、墨西哥等新兴市场国家。由此可见,由于对外依存度的不断增加,贸易摩擦阻碍我国医药品出口的情况已愈演愈烈。这给中国药品制造业产业安全带来一定威胁。

第二,外资品牌和技术对外依存度。目前外资医药制造企业在中国国内占据相当的技术垄断地位。据统计,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从2000年的45441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54310.5万元,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③我国医药制造企业相比国外跨国企业,技术水平仍较为落后,对外资企业存在一定的技术依存。

医药制造业受FDI影响力分析。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外资对医药制造业的投资也在迅速增加和膨胀,2000年至2011年,外资对中国建成或投产项目由46个增加至93个,投资额由18.75亿元增加至121.51亿元。④

目前,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是医药制造业利用外资的两种主要形式。从利用外资合同项目的角度来看,两者所占份额均为45%左右;从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角度来看,利用外资情况呈现非常明显的独资化趋势:外商独资企业所占份额由2001年的37.8%上升到2011年的81.2%。⑤与总体规模相对应,医药制造业利用外资的各项指标在全国所占比重较小。2006年~2011年,医药制造业外资合同项目占全国的比重从1%左右下降至0.5%以下,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全国的比重始终处于0.7%~1%之间。2011年,医药制造业外资合同项目数继续减少,但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加,医药制造业外商投资合同项目119个,较上年同期减少10个,占全国的比重为0.43%,比重较上年同期缩小0.04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7,738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891万美元,占比较上年同期扩大0.04个百分点⑥。

尽管医药制造业利用外资的各项指标在全国所占比重较小,但其外资实力不可小觑。《财富》杂志2011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十家医药企业目前已在华投资建厂,平均资产利润率达到16.8%。2001年医药行业外资企业按不变价计算的工业总产值占整个医药行业总产值的16.07%,但出货值仅占全部医药行业出货值的26.72%,这一指标在2000年仅为7.65%⑦。可见外资企业在我国投资的主要目的已经从开发市场逐步转向作为制造业基地。

医药制造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产业安全涉及的影响因素可简要归为要素禀赋、市场需求、政府行为、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等。

要素禀赋。产业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条件、技术能力以及资本等,任何一个产业所在区域的要素条件,决定着产业体量的增减,进而也对区域内产业发展前景、产业安全及竞争情况产生重要影响。当然,因产业不同,产业要素间的重要性也不尽相同。例如,中国传统民族医药产业更依赖于中国的自然条件要素,中国幅员辽阔、生态环境复杂、生物物种丰富等有利的自然条件使得中国在传统民族医药领域具有绝对优势,而偏重于化学药品的西药制造业,更倚重于技术能力和强大的资本来提高竞争能力,扩大竞争优势。

市场需求。对于医药制造业来说,市场需求可以分为本土需求和国际需求。技术差距贸易理论认为,国内市场需求影响着创新产品初期比较利益,新产品的出现一般是在国内销售之后,在一定的销量和生产规模基础上,以出口方式打入国际市场。因此,本土需求对于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来说,是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基础和动力,而国际需求则是未来医药制造业腾飞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在本土市场空白时期,本土企业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更早地占领市场,进而保障相关产业安全。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情况下,通过进入国际市场来扩大销量和生产规模,进而可取得更大的发展。

政府行为。在钻石模型等众多市场分析模型中,政府常常被视为外生变量参与分析。但由于中国特定的市场经济情况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政府行为对于产业安全的影响十分重大。在中国,政府部门作为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其任何微小政策变化都严重影响着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对产业安全产生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国政府更加重视产业政策的制定,从而保障本国产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并谋求新的发展。就医药制造业而言,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又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本身的公共产品属性,该行业必然会存在市场失灵情况,因此政府宏观调控必不可少。而跨国公司因其技术优势和市场控制能力,对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影响不言自明。因此,当国际跨国医药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或市场话语权的过程中无所不用其极时,中国政府行为对于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产业国际竞争力。经济全球化使得产业竞争无疆界,一个国家的产业不再是一个封闭、稳定的市场,产业下的各个企业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国家的相关企业展开竞争。而医药制造业的产业竞争,不仅决定于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市场需求和政府行为,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其相关产业的创新和升级能力。政府对于国内市场的政策性保护固然能够保障国内医药制造业暂时安全,但从长远来看,过多的政策性保护很有可能导致国内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下降、发展速度缓慢,最终与国际医药制造业发展进程脱节,进而导致产业竞争力丧失,从而威胁产业安全。因此,要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则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就会显著提高,也就保障了产业安全。因此,在强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强调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中国医药制造业的自身研发能力、独立创新能力和本土创新能力。

我国医药制造产业安全对策建议

优化医药制造业发展环境。医药制造业的产业安全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医药制造业是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卫生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的产业。目前而言,国家对于医药制造业的扶持力度仍需加大,医药制造业的市场环境和投融资环境也亟待提高。

规范药品层级,完善招标政策,建立公平、良性发展环境。中国医药制造业由于起步晚、发展慢,造成了中国医药市场对药品层级认识固化,市场对于国外药品和合资药品的认可程度远远高于国内产品,这就造成了在药品招标过程中,药品分层情况明显,国外药品和合资药品所在层级高于国内药品。由于国内市场对于原研药品的推崇,原研药品的价格远远高于国内同品种同剂型的产品。这种不公平会极大限制国内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应该对市场药品层级进行明确规定,对于药品招标等政策制定方面加以完善,使得国产药品企业能够得到公平对待,得到良性发展。

完善税收政策,健全税收体系,促进医药制造业发展。从税收方面来看,应当扩大国家高技术性质医药制造企业15%优惠所得税率的范围,对于制药技术转让所得税施行免征或减征,增强中国医药制造业技术水平。完善医药产品出口税收政策,适当提高国内医药企业医药领域产品出口退税税率,增强中国医药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对主要投资于医药制造企业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方式,促进中国医药制造业融资环境的完善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提高医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医药制造业自身核心技术的多寡决定着制药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的成败。医药制造业核心技术的积累,需要提高医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而医药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依托人才的积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中国医药技术的创新,大多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更多的是以研究为目的,缺乏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其成果常常出现规模化推广难度大等诸多问题,与国际、国内市场严重脱节。中国医药制造企业应以优良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吸引国内外医药人才的加盟,加强与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合作,以联合培养等方式为自身企业发展培育优秀人才,实现完整科研队伍的打造和科研人才的积累,改善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在增强自身科研队伍建设的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沟通合作,形成以企业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建设。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发展医药制造业的必备基础,也是医药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加入WTO之后,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所成就,但以国际标准来看,仍存在与国际惯例相违背、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以及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因此,提高医药产业的经济效益,增强医药企业国际话语权,需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体系,进而推动中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维护医药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

提升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中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除了自主创新能力以外,还包括医药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和产业聚集度以及重点医药品种的开发及推广。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医药制造企业的规模普遍不大,产业聚集度较低,很少形成规模化经营。医药制造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形成产业集聚有利于资金和技术的高效利用,实现了资源的最优利用,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产业集群则是产业集聚的进一步丰富发展,以医药制造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可以包含科研院所、大学、金融机构、投融资型企业及政府等诸多相关要素,这种产业集群可以实现中心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带动相关要素的进步。

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政府应在市场化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根据各地区医药制造业发展现状,实现医药制造业产业的整体布局,调整医药制造企业的产品结构,实现产业整合,促进产业集聚。因地制宜的在相关地区建立相应的医药工业园区及产业基地,加大产业资源整合,实现医药产业的优化与重组。同时,政府应当高度重视产业集群的培育,通过政策引导促进科研机构、高校及金融企业等配套要素加入产业园区,实现产业集群综合管理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医药制造业产业链招商引资、投融资环境和创新能力将有更进一步的飞跃。

发挥医药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加大对生物制药领域的支持力度。中国生物工程技术目前发展迅速,生物制药有较好的发展基础,部分技术已跻身世界前列。中国应以生物医药为中国医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加大资金等要素投入,促进技术创新,建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实现生物医药创新成果向生物医药产品转化。与此同时,以生物制药技术带动化学制药和中药技术改造,实现跨越式发展。

突出特色,加大对传统中药领域的开发力度。随着传统中药文化向欧美国家传播,中国传统医药越来越受到欧美国家的重视和认可。中国的针灸、中药等中国传统医药开始取得一定国际市场,中医诊所逐渐出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因此,中国医药制造业要重视中国传统医药的推动和发展,发挥中国在传统中药和民族医药方面的优势,结合西方医学,实现具有特色的中国传统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提升中国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力,从而维护中国医药制造业的产业安全。

(作者分别为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产业安全与发现研究基地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

【注释】

①数据来源:海关信息网。

②代晓霞:“中国药企迎来空前战略机遇期需关注三大挑战”,《望》,2012年10月22日。

第6篇:全球医药市场分析范文

(一)优势分析

我国中药种植业迅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药加工企业,企业效益也在不断提高。GMP,GSP,GAP等相关管理规范的颁布实施,为我国中药产业提供了管理标准和制度保障。加入WTO后,我国中药企业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中药出口呈上升趋势。

(二)劣势分析

1.中药难以被西方文化接纳

中医药理论与西医药理论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同时二者在质量标准、诊断技术和疗效判断标准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用药理念等的差异,中药尚未在西方国家得到普遍认可,这是中医药很难进入西方主流医药市场的主要原因之一。

2.药品成分及剂型难以适应国外市场

西方国家消费者对于部分中药成分难以接受,如从动物粪便中提取的五灵脂、望月砂等。此外,中药的传统剂型是丸、散、膏、丹、汤等几种形式,这些剂型存在着起效速度较慢、不如西药服用方便和携带不方便等问题,卫生标准难以控制,从而很难被国外消费者接受。

3.中药产品质量难以控制

中药质量比西药质量更难控制。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在受污染的环境种植中药,将严重影响中药的质量。药农种植不专业、为了抢占市场先机而提前采收药材也会造成重要产品质量存在差异。此外,贮存不当也会使药品出现的发霉、虫蛀等变质现象,从而影响产品质量。

4.我国中药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

我国中药出口品种很多,但主要是中药材和提取物,中药半成品和保健品仅占一小部分,而高附加值的中成药产品却是屈指可数。2013年我国中药类产品出口额达31.38亿美元,同比增长25.54%,但其中超八成为原料性产品,低利润、低附加值的原药是出口重点。

5.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相对淡薄,对这些知识和资源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洋中药”出现在国际市场,纷纷在各国抢先申请专利,在我国境内获批的中药专利就高达1万多项,占中国同类专利的八成以上。

(三)机会分析

1.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及老龄化趋势

世界人口总量迅速增长,1804年世界人口只有10亿,1987年上升到50亿,在2011年全球人口达到了70亿。此外,人口老龄化趋势显著,老龄化问题在发达国家普遍存在,据预测,2025年,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都将达到20%以上,世界老年人总数将超过10亿人。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老龄化趋势为中药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

2.人类疾病谱的变化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内分泌失调、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与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的疾病高发。由于西药在治疗此类疾病的局限性及其自身的毒副作用,导致人们将注意力转向了中医药。

3.全球绿色浪潮的兴起

中医药一直以来强调人与自然合一,这一理念与近年来人们追求绿色消费的生活观念相一致。这一思潮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兴起,以及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与疑难杂症等领域的独特疗效,中医药日益得到世界的瞩目。

4.各国放松有关对中药的法律限制

近年来,各国政府逐渐放宽了有关对中医药的限制。例如美国FDA在2001年颁布了《天然植物药品研究指南》(草案),使包括中药材在内的天然药物市场有了很大的改观;在德国和法国,化学合成药的替代品可以用中药材来充当,若中药材获得许可证,还可以在药店以药物或OTC药物销售。

(四)威胁分析

1.中药国际贸易技术性壁垒

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时常遭遇贸易壁垒,如中药产品在注册时遭遇的法律法规壁垒,中药产品认证制度的壁垒,中药包装和标签规则、知识产权壁垒及绿色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中药出口影响巨大,削弱了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各国有关法规的限制

近几年,各国政府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意识显著提高,各国相继出台了GMP,GSP,GAP等药品质量控制标准和法规。我国中药企业的生产多通过传统方式进行,大部分中草药在生产加工方面达不到国际标准,从而限制了我国中药的出口。

3“.洋中药”的冲击

据统计,全世界除我国外约有40多个研究机构和1700多家公司正在从事植物药的新药开发和销售。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以及欧洲、北美等国的“洋中药”大举进入国际医药市场,使我国的中药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强烈冲击。

二、中药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一)加强中医药的文化传播

中药的市场开拓离不开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国外的消费者接受了中医药文化,才能接受中药产品。因此,政府应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加强在中医药领域的合作和中医药的文化宣传,扩大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除了政府与相关学术组织采取各种方式推广中医药文化外,中药企业也应该在中药国际营销中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加强中医药文化营销。

(二)注重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

我们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从中药材的育种方式、种植方法到中成药配方及中药产品的商标、包装等各个方面申请专利,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还要加大对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宣传,使相关人员具有维权意识,进一步使中药管理相关部门及企业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性。

(三)提高产品质量

保证中药在国际市场的良好发展,打好“质量战”是关键。国内中药企业应坚决执行国家药品质量监管部门制定的相关标准,对中药的产品质量必须从源头抓起,对药材的种植、采收、贮存、销售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并按照国际化质量检测标准生产、检验,提高产品质量。

(四)加强剂型开发

应突破传统中药制作方法和观念,向国际市场可接受剂型发展。既要保留药材的质、气、味,满足中医辨证论治、随症加减的需要,也要满足服用方便的要求,努力向小丸、微丸、口服液、胶囊、软胶囊等方向改进。

三、结论

第7篇:全球医药市场分析范文

摘 要:旨在分析中国医药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并由此说明中国医药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医药产业;跨国经营;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10-0004-03

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国际直接投资将代替国际贸易的趋势下,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企业组织形式。中国医药产业应迅速组织和发展自己的医药产业跨国公司,早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这是中国医药企业发展的既定方向、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医药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内在需要。医药跨国公司的健康成长必将促使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出现历史性的飞跃。

1 中国医药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中国医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尚处在初始状态,国际化经营水平还比较低。以医药生产企业为例,在全国4000余家医药生产企业中,按国际化经营的状况划分,大体可归为三类。

(1)尚不具备国际化经营条件的企业。中国的绝大多数医药企业尚不具备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基本条件。这些企业距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基本条件要求有很大差距:产品技术含量低,多为低水平重复的无特色品种;管理水平低下,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人员素质偏低,技术开发能力差;企业规模小,成本高,产品无竞争优势;生产效率低,生产效益差。入世后,这部分医药企业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实行国际化经营还有很长很长一段艰难的路要走。

(2)初步具备国际化经营条件的企业。此类医药企业已经完成GMP改造和建设,生产的软硬件条件较好;人力资源状况和产品质量较好,生产的品种比较适销对路,部分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管理比较科学、规范;经济效益较好,经济实力较强。就总体而言,这类企业已经初步具备了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条件,可以从产品贸易起步,逐渐向深层次国际化经营方向拓展,但眼前尚没有开展大规模的、高水平的国际化经营的能力和实力。

(3)已经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此类医药企业是本行业的佼佼者,它们之中有些已有多年的国际化经营经历,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它们较早地完成了GMP建设和改造,生产的软硬件条件均较好,企业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经济效益较好,管理比较科学规范,经营理念好,竞争意识强,产品在国内有很强的竞争力,部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和优势。它们主要是通过贸易,特别是产品贸易开展国际化经营。

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西药类商品(包括化学原料药、西成药、生化药)进出口总额达243.59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49.9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8.19%;出口商品结构中,西成药进出口额为36.22亿美元,生化药进出口额为11.87亿美元,化学原料药仍然保持霸主地位,进出口额为195.50亿美元。从贸易方式上看,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占85.94%,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占9.83%,来料加工装配贸易方式出口占2.63%,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贸易方式出口占1.08%,边境小额贸易方式占0.23%。2007年,化学原料药出口额为135.64亿美元,占西药类商品同期出口总额的90.46%[1]。2007年1~11月份,中药类产品进出口额占我国医药产品同期进出口总额的3.94%,达到13.74亿美元,1~11月份,中药类产品出口额达到10.56亿美元,中药类产品出口额占我国医药类产品出口总额的4.76%[2]。但就其经营水平来看,主要是通过对外营销的形式,具体讲是主要通过原料药贸易来进行的,许可证贸易、专利、资金、技术贸易、出国合资办厂等还很少。应该说这些企业已具备了向更广阔、更深层次的国际化经营方面扩展的能力,但是要成为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 全球医药跨国经营的现状

跨国经营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对外贸易,二是参与国际投资,三是组建跨国公司。加入WTO,中国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步伐会加快,跨国经营将越来越普遍。医药需求的世界性和医药生产的集中性,使医药产品成为国际贸易最广泛的产品之一,也使少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医药市场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跨国经营作为一种较高形式的经营方式,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埃及的32%、阿根廷的50%、印度的70%、巴西的78%、厄瓜多尔的90%以至许多非洲国家的100%的市场份额都被跨国医药公司所占领。跨国医药公司经过多年的激烈竞争和购并,已经形成了少数跨国医药公司统治着国际医药市场的局面。前100家世界性的医药企业供应着全世界80%的药品。并且,全世界近90%的药物生产是来自发达国家:美(30%),日(24%),德(13%),法(9%),英(6.4%),瑞典(4%)[3]。可见,医药企业通过跨国经营,可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费用,实现利润最大化,从而提高其竞争力,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医药企业跨国经营的主体有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大型(或优势)医药企业集团。它们拥有雄厚的财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名牌产品和营销网络,从发展前景看,能有效地将国外子公司的发展纳入公司整体发展战略之中。第二类是国际化经营能力强的大型(或优势)医药外贸公司。这些公司率先走向国际市场的优势是,经过多年发展,它们已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化经营经验,拥有大批精通业务的人才,在世界范围内拥有较健全的信息网和营销网。

3 中国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中国医药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化学原料药制造业和中药制造业两个产业[4]。因此,文章主要从中药和原料药产业进行比较分析。

3.1 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状况

3.1.1 中国、日本中药产业企业规模和生产集中程度比较分析

大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品牌、营销手段等方面比小企业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常常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与日本比较,中国中药企业规模和生产程度集中度是较低的。从企业规模来看,日本企业的总体规模水平远远大于中国中药企业的规模。日本最大的汉方药生产企业津村1999年销售额6.12亿美元,而1999年中国最大的中药企业同仁堂的销售收入为22.017亿人民币(约2.65亿美元),不及津村销售额的一半。从企业规模结构来看,中国中成药工业以中小企业为主。2000年中药产业销售收入的前10位合计占25.8%,利润的前10位合计占30.55%。日本中药产业销售额的前10位合计占978%。[5]

3.1.2 中国、日本中药产业技术水平及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日本中药产业科研开发能力较强,专利申请以企业为主,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近年来,日本政府加大对中药研究的投入,对中医药研究拨款逐年增加。日本汉方制剂生产的机械化、连动化、自动化以及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科学的管理体系,使日本汉方制剂生产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中国中药产业已经具有一定的研究开发能力,申请专利件数不断提高,但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还没有成为申请专利的主体。中国企业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1%,远远低于日本中药企业科研投入水平。中国中药产业的整体工业水平还比较低,在纳入中医药局统计的1059家中药生产企业中,中小型企业1018家,占96.1%,中药制药装备落后,制剂设备仅相当于上世纪70年代的国际水平,品种规格少,系列化、标准化、配套能力差,自动化水平低,质量检测装备滞后,企业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经验。

3.2原料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状况

化学原料药产业是目前整个医药产业中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中国在青霉素、头孢菌素及其中间体、维生素C、维生素E、皮质激素类、抗癌药物等非专利药物原料方面,很多品种的销售规模都达到国际前三四位的水平。

从出口额与国际竞争力看,目前中国化学原料药贸易额已经达到世界第二的水平,两个具体产品的事例是:地塞米松经过10余年的技术革新曾将法国罗素等国际巨头挤出中国市场,另一方面,生产能力过剩的VC也使得国际市场价格从10多年前的13~14美元下调到3美元以下,很多国外大公司被迫退出市场。

但我们也要看到,出口产品在人用药上的比重仍比较低,如:抗生素中的55%用于兽药和植物用药,而人用的只占45%;维生素类、有机酸类更有70%是用于食品添加剂、饲料补充剂等。估计这种面向低端的出口产品结构在短期内不会有所改变。

4 中国医药产业跨国经营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4.1 中国医药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中国医药产业既不具备新药创制的基本条件,也没有抵御进口药品冲击的能力。虽然国内市场需求和医药产业都不断增长,但国际医药厂商与中国医药企业争夺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将会加速医药产业国际化的进程,使其不得不参与国际竞争市场。在开拓世界市场上,中国医药企业面临许多困难:资本不够雄厚,销售渠道没有优势,产品难以得到国际认证,缺少进入市场的基本条件。

4.1.1 企业规模小,重复建设严重

在国际医药市场中,规模竞争是决定性因素。中国最大的医药企业规模也不到国际大型医药企业规模的5%,并且市场分散化也导致了技术开发资金不足,从而使产业技术进步日趋艰难,其直接后果就是使中国医药企业在国际医药市场中缺乏竞争力,跨国经营举步维艰。

4.1.2 新药研发能力弱

医药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先导型产业,国际医药市场竞争主要是新技术的竞争,具体表现为新药研发的能力。国际上大制药公司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的费用占其销售额的15%~20%,在这一点上,国内企业无法与之相比,这也是中国药品生产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关键因素,而创新能力不强致使企业无法参与专利药市场的竞争。

4.1.3 出口结构不合理

化学制剂出口额所占的比重很小,仅占医药出口总金额的9%左右。原料药的出口仅次于世界第一制药大国美国而位居世界第二,但大部分产品档次明显低于国际水平,没有竞争力。中药出口75%靠中药材,而中药材出口也仅占世界植物药市场的5%左右的份额,加之科技含量不高,技术工艺落后,附加值低,成药的出口也难与日本、韩国相抗衡。并且中药仅在部分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国际华人区域)中有一定的市场,中国的中药面临着国际上强有力的竞争。

4.1.4 国际营销力量薄弱

中国医药产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国际医药营销体系。现有的中国国际医药贸易绝大部分是效益较低的出口贸易,很少进行直接的国际贸易与国际营销,严重缺乏国际营销的经验,在这一方面,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医药公司,而且落后于其它发展中的医药大国,如印度和巴西等。

中国医药产业严重缺乏大量合格的医药营销人才。医药营销人才无法用一般的国际贸易人才来代替,而这种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4.2 解决对策

加入WTO,中国医药企业面临的挑战是十分严峻的,但我们不能再等待,那将更落后,我们必须加入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去。首先,通过与国外大公司竞争,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世界著名企业都是在竞争中发展起来的,没有竞争,企业的发展缺乏动力,中国家电业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其次,跨国公司在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扩散时,发展中国家通常通过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来获得发展良机。

自1998年起,中国政府实施扩大投资、启动消费、推动出口等一系列积极的政策,并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施“抓大放小”的战略,重点扶持一批大型企业,加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建立,都将增强中国医药企业跨国经营的实力。虽然中国医药产业跨国经营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但是否我们要等待条件充分之后再加入到国际竞争中去呢?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只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借助竞争对手的强大压力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其中跨国经营应作如下选择:

4.2.1 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和切实加强宏观管理

中国政府对开展跨国经营很重视,早在1985年,国家有关部门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予以支持,并在税收和外汇留成上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鉴于中国医药企业开展跨国经营还处在初级阶段,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其国际竞争力薄弱,迫切需要政府进一步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制定《跨国经营法》、《海外投资法》等法律法规,并制定倾斜政策,鼓励和扶持医药企业形成跨国生产经营体系。医药企业应充分借助国家的相关机构,收集研究世界主要国家的医药投资环境、投资机会、市场准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资料,为跨国经营服务。有关部门还应对医药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在投资方向、发展规模、区域选择等方面制订长远规划,加强宏观管理,避免投资分散和过度竞争等问题。

4.2.2 鼓励国内医药企业走外向型发展道路

中国医药企业在跨国经营方面,应根据国际医药市场情况和企业自身的优势以及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逐步发展。依据技术转移梯度理论,寻找技术水平低于中国的市场,实力较强的企业或国内市场已出现饱和的产品应率先开拓国际市场,抢占并提高产品在国际医药市场的份额。为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来鼓励中国企业出口产品,引导它们走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

4.2.3 重视中国中小型医药企业进行跨国经营

一是以中国较强的外贸专业公司为依托,充分利用国际市场需求层次和需求结构多样化的特点,按照国际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扩大出口。二是以参股形式,依靠大型(或优势)医药企业集团的优势,共同拓展国外投资。三是确立正确的投资方式、结构、区域和规模。当前,中小医药企业的投资方式应以输出设备为主,尤其应以闲置机器设备作为投资,这样既输出了资本,又减少了资产的闲置,报批也容易获准,可谓一举三得。

参考文献:

[1] 2007我国西药类商品进出口浅析及2008展望[EB/OL].中国经济网,2008[2008-02-28].省略.

[2] 2007年1-11月中药类产品进出口数据分析[EB/OL].云南医药网,2008[2008-01-15].省略.

[3] 王婷.把中药卖到美国去[N].财经时报,2006-01-19(C03版).

第8篇:全球医药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营销;电子商务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它的功能扩展到商务。目前电子商务发展到网上服务,通过网络使企业面向世界,带来巨大的深远的商机。

1市场营销概念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如果想立足于市场则首先必须树立营销观念。营销是连接社会需要与企业功能的纽带。营销是一种创造行为。营销不仅是寻找顾客已存在的需要并且满足需要,而且还要发现和解决顾客并没有要求而应当热情响应的问题。营销是一种管理过程,是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管理。营销是研究市场,研究顾客需要特点和需求量,企业通过生产和经销对路产品,通过网络,以适当的价格,适当的手段进行传播,使顾客获取利益。因此营销是企业与社会的纽带与桥梁。

2电子商务的优势

新兴的电子商务优于传统营销。电子商务使企业利用互联网处理日常的业务、交易,即与供应商、顾客、银行、分销商和其他贸易伙伴的日常联系,降低了企业生产与销售成本,缩短生产厂家与最终用户之间的距离。近年来看病贵,看病难成为医疗工作中突出问题,其原因诸多。重要原因是药厂与患者之间,医院与患者之间,隔着许多中间环节。药品又按照传统模式营销,由于层层加价,使药品价格高于成本价若干倍;传统药品营销客户数量少,销售成本高,便利性差,和患者沟通能力弱的缺点,而且患者又容易买到假药。电子商务就是用电话线,电脑网络来传输资讯,商品和服务。利用电子商务使药厂、医疗器械厂、医疗试剂厂容易处理日常的业务,电子商务是商业交易及工作流程自动化的技术应用。电子商务使医药企业管理阶层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加速产品传递的工具。通过网络采购与销售药品、试剂、医疗器械,使药厂与患者之间了传统的商业中介的束缚,降低销售药品成本费用,从而降低了药价,解决看病贵难题。缩短药厂和医院患者之间距离,改变了市场结构;扩大客户群体,给药厂带来了无限发展机会,提高营销效率。

3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的关系

传统市场营销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无论是传统的市场营销还是新兴的电子商务,核心都是“营销”二字,其经济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实施方式及渠道不同。新兴的电子商务是对传统营销模式的一种改进和创新,它是基于传统营销的经济理论结合现代高科技发展而来。电子商务是网络时代对传统市场营销概念的延伸。传统的市场营销中,企业的营销活动受到地理环境和交通工具的限制,如药厂以往仅忠实地只做邻近客户生意,电子商务下药厂企业面向全球,用户移动鼠标即可轻易转向竞争对手。药厂可以借助于互联网与患者顾客进行互相沟通,收集药品疗效的市场信息,消费者满意调查。进一步实现药品、试剂、医疗器械消费跟踪、防伪、保护知识产权。传统的营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被动的,药厂在营销活动中“推销已有药品”,“以药品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电子商务没有地理约束和空间限制的全球市场,例如医学科研中心所需试剂盒在某个城市买不到,通过因特网向其它城市购买,网络营销贯彻满足客户需要的指导思想,这种购买试剂盒方式的最大特征是消费者的主导性,购物意愿掌握在消费者,科研人员手中,消费者通过媒介交互来查询有关试剂盒或服务的信息。所以电子商务从传统上的“以产品为中心”市场营销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变革。科研需要何种试剂盒,药厂就生产何种试剂盒.

4电子商务对传统营销的影响

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构成了新的市场营销平台。产生新的营销观念。市场营销理论也从传统的以企业的中心的4P理论(产品、价格、分销、促销),发展到以客户为中心的4C理论(客户、成本、便利、沟通)。传统营销4P理论认为企业只要围绕产品、价格、分销、促销四个要素,产品销售就有了保证。电子商务4C理论包括从客户角度分析、成本角度、便利、沟通角度分析。建立基于共同利益之上的新型企业-客户关系。电子商务在发掘客户方面优势无可比拟,寻找潜在目标客户不再是难题。例如,结核病是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重点控制三种疾病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结核病在部分地区呈现严重反弹局面,农民工这一群体结核病防治问题未能受到足够重视,成为结核病防治盲区。因为农民工流动地域广泛,流动的季节性,增加了结核病防治难度。通过电子网络及早发现目标客户,建立、健全结核病防治信息公开制度,积极发展社会团体或组织采用电子商务及早发现、消除结核病防治工作中盲区,寻找到潜在目标客户。4C理论电子商务满足患者对药品需求和欲望,使患者以更低的价格买到药品,为药厂减少消耗,提高效率,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从便利角度分析,电子商务为客户提供最大购买和使用便利。药厂和客户的双向沟通可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5电子商务对传统营销缺陷进行弥补

借助网络的强大传播功能和信息互动特点,实施高效、快捷的“一对一”营销。例如少见血型,器官移植中匹配。做到供需之间直接关系,直接服务,直接销售。免除了支付给中间环节的有关费用,可以大大节约营销成本,实现了供血者、供应器官者与患者良好对接,虽然各患者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在电子商务背景下能分别满足需要,从而增加了产品和服务的销售率与患者满意度。

电子商务使营销范围更加广泛。药品与患者关系并重,在电子商务环境条件下,药厂一开始着眼于全球。全球各地借助于互联网也能比较容易地了解药品及其销售状况。

第9篇:全球医药市场分析范文

据中国医药经济信息网最新公布数据统计表明,2005年全球抗肿瘤处方药销售额在上一年基础上增长到300亿美元,十大“重磅炸弹”药物占据了50%,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植物碱类、细胞毒类药物已是这一市场的佼佼者。与此同时,激素类、金属铂类药物仍有着广阔的空间。

随着全球市场扁平化和抗肿瘤新药日新月异,国内抗肿瘤用药临床应用水平在不断提高。从2005年我国典型城市样本医院购入品类看,仍然集中在抗代谢药、烷化剂类及植物生物碱和天然药三大品类上,用药已超过了250亿元,年增长率也超过了30%,虽说多西他赛、奥沙利铂、紫杉醇、长春瑞宾四大品种已活跃在主要终端,但由于一些抗肿瘤新药价格不菲,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的患者经济支付能力无法承受,在此影响下,用药水平仍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差距。

近年来,国外跨国药业上市的许多新药,已成长为肿瘤治疗领域的支柱产品,如阿斯利康的易瑞沙(吉非替尼),诺华的格列卫(伊马替尼),罗氏的美罗华(利妥昔单抗)、赫赛汀(群司珠单抗)和希罗达(卡培他滨)等已表现出不同凡响的活力,而且多属于专利保护期内品种,在竞争处于优势地位。另一方面,由于这些产品的价格高昂,已成为医院市场中的“贵族”。

格列卫“阳春白雪”

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格列卫,Gleevec)是瑞士诺华研发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药物,2001年5月10日,甲磺酸伊马替尼胶囊以“具有突破性的抗肿瘤机制”获FDA特快审批,用于α-干扰素给药失败胚细胞危象病期、慢性病期、加速病期的骨髓性白血病治疗用药,经广泛临床后已获得了医学界的高度评价,并于2001年12月20日批准作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一线用药,被誉为近年“有重大突破”的口服抗癌药物,成为驰骋世界医药市场上的一匹黑马。

2002年2月1日FDA又批准了伊马替尼的第2个适用症,用于治疗胃肠道间质肿瘤的治疗,伊马替尼也是第一个根据肿瘤细胞活动原理设计的药物,从而使许多患者坚定了战胜病魔的信心;现今,伊马替尼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获得罕见病用药物的称誉。该药也以昂贵的药价提升了诺华的销售利润,在产品问世当年即取得了1.65亿美元的显赫佳绩,上市3年后培育成为“重磅炸弹”药物,到2004年已达到了16.34亿美元,与上一年同比增长了10倍。目前,该药已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2005年的销售额为21.7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33%。

伊马替尼在我国经过一年多的临床试验和审查后,于2002年4月17日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生产批文,同年第三季度首次以商品名“格列卫”进入医院终端,产品入市后起步较快,在高昂药价的驱动下,早已成为销售达亿元以上的抗癌药物。据悉,服用进口格列卫胶囊的患者每月的药费仅此一项已在4万元左右,在天价的影响下,许多患者无法承受,因此,在我国抗肿瘤市场上,格列卫的销售量也不会直线飚升。但鉴于格列卫的专利要到2013年才期满,因此,该产品仍然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而国内仿制药物短时期也难以上市。

由于格列卫是信号传导抑制物的第一个新型抗增殖剂,所以显示出空前的治疗效果。由于新适应症的不断发现,该品将保持连续且稳定的增长,在市场运作下,其效果也远远超出了预期,从目前增长趋势分析,到2008年全球将超过3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当家花旦”走马换将

乳腺癌与内分泌失衡密切相关,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名妇女患乳腺癌,有50万人死于乳腺癌,在国外乳腺癌发病率居各种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之首。近年来,乳腺癌已成为我国城市女性的第一杀手。因此,如何有效地改善乳腺癌临床治疗效果和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已是全球医学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随着抗肿瘤市场成长的日益成熟,芳香酶抑制剂类药物已成为引领激素类抗肿瘤药物的品种。多年来,芳香酶抑制剂中的他莫昔芬曾作为乳腺癌的“金标准”治疗药物,被誉为一线“女主角”,同时也是抗雌激素类中的一个重要药物。而近年国外多项临床试验显示,芳香酶抑制剂在乳腺癌的临床使用中效果优于他莫昔芬,且毒副作用更小,从而导致乳腺癌药物市场重心的逐渐转移。

在全球激素类抗肿瘤药物市场中,由于部分药物专利期满后仿制药逐渐分食了一部分市场份额,使已处于成熟和相对饱和的市场更加举步维艰,部分品种销售额已有下滑。据国外分析预测,从2004至2014年之间,黄体生成素类似物的销量将以年均1.5%的速度下降,抗雄性激素药物也将以年均1.4%的速度下降。在总体市场形势逆转下,芳香酶抑制剂类药物正在快速增长,2004年,芳香酶抑制剂两个主要品种阿那曲唑、来曲唑的销售额为11.97亿美元,已比上一年增长了60%,在临床的推动和需求拉动下,2005年同比又增长了43.44%,达到了17.17亿美元。

阿那曲唑是阿斯利康开发上市的药物,1995年通过美国FDA审批后在欧美多国用于临床,商品名为“瑞宁得”。该药是治疗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首选药物,经过几年的开发,“瑞宁得”的市场份额不断增长,特别是自2002年后有了长足迈进,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249%,达到了3.31亿美元,近3年的年增长率平均在53%左右,2005年,创下了11.81亿美元的业绩。分析家预计,到2010年,“瑞宁得”的销售额将达到22亿美元的高峰。

我国已开发成功了阿那曲唑,浙江万马药业于2001年率先获得SFDA颁发的原料药及片剂生产批文,以商品名“瑞斯意”获准上市。随后,重庆华邦制药、江苏扬子江药业也分别获得了原料药及片剂生产批文,分别以商品名“瑞婷”和“艾达”上市,目前国内阿那曲唑已经形成了四分天下的格局。

目前国内市场的来曲主要由进口药和国产药构成。1999年,江苏恒瑞医药获得了SDFA颁发的原料药及片剂生产批文,并以商品名“芙瑞”上市,与瑞士诺华的原研药“弗隆”共同争夺国内市场,在2006年国家发改委第18次药品降价中,无论是进口或者国产阿那曲唑和来曲唑均受到波及,虽说阿那曲唑和来曲唑在国内市场份额相对偏小,但从临床用药趋势来看,芳香酶抑制剂的市场容量将会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

单抗药物异军突起

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药物是近年来竞相开发上市的品种,在抗肿瘤和自身免疫系统缺陷等疾病的治疗领域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单抗药物属于第三代生物工程产品,是国际基因药物研发的主流方向,目前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却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据报道,截至2005年5月,美国市场上已经有了18个治疗性单抗产品销售,同时,超过120种抗体治疗药物处于临床研究阶段,超过500种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从市场来看,全球抗体药物的销售额增长迅猛,1999年全球抗体的销售额仅12亿美元,2004年升到105亿美元,占全球药物市场约2%。

从2005年最新公布数据统计表明,全球七大药品市场500强排行榜中,用于抗肿瘤适应症的单抗药物主要是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西妥昔单抗、替伊莫单抗,分别由默克、罗氏、Genentech、Biogen Idec、ZenyakuKogyo和百时美施贵宝等大型制药公司生产,2004年这几个用于抗肿瘤的单抗药物已达到50亿美元,预计到2005年,单抗药物的增长率将达到18%左右。

利妥昔单抗是罗氏公司的产品,商品名为“美罗华”,是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单抗药物,2003年,罗氏和Genentech公司共同获得其27.75亿瑞士法郎的销售额,2004年增长到33.78亿瑞士法郎,而2005年创下了41.54亿瑞士法郎的业绩,比上一年增长了近23%。2000年3月15日,“美罗华”500mg/50ml、100mg/10ml两种规格的注射剂获得SFDA批准在我国用于临床。

这些“重磅炸弹”抗体药物销售额的持续攀升,充实了科研发方面的重金投入,使得这些大型跨国公司不断有新的抗体药物品种上市。

曲妥珠单抗是瑞士罗氏公司推出的又一个抗恶性肿瘤的单抗药物,主要用于乳腺癌的治疗,2003年罗氏的曲妥珠单抗的销售额为11.77亿瑞士法郎,2004年已增长到14.35亿瑞士法郎,而2005年创下了21.46亿瑞士法郎的业绩,比上一年增长了将近50%,2002年,罗氏将曲妥珠单抗引入我国市场,商品名为“赫赛汀”。